•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對心理健康的感受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心理健康的感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心理健康的感受

        第1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區兒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兒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兒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調查對象平均年齡(14.28±1.35)歲。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診斷測試問卷(MHT) 該問卷由兩部分組成:1個效度量表和8個內容分量表。8個內容分量表包括對人焦慮、學習焦慮、孤獨、自責、過敏、身體癥狀、恐怖和沖動傾向。

        1.2.2應對方式問卷(WCSQ) 應對方式問卷由以下六個方面構成:解決問題、幻想、自責、退避、求助、合理化,總共62個題目,題目均采用"是"或"否"來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級評分,得分越高就意味著自我效能感越高,該量表總共有10個題目。

        1.3統計學方法 對上述臨床研究中所記錄的所有數據均利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統計,對所有計量資料均采取t檢驗,對所有計數資料均采取χ2檢驗,P

        2 結果

        2.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評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見表1。

        表1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上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表2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負相關;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

        以上調查研究表明: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t=2.782,P

        3 討論

        3.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目前有關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研究中,很多學者都提出留守兒童因長期缺少來自父母的關愛,會造成他們人際關系差,容易焦慮,自卑,無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顯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雖然高于非留守兒童的總分,但是差距不明顯,說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定的問題,不過還沒有達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沒有統計學意義。此外有關研究還發現,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學習焦慮方面焦慮程度都比較高,說明無論留守與否,此年齡段的兒童都存在嚴重的學習壓力,兩者沒有差異。但就孤獨傾向來看,留守兒童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的。

        3.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總體狀況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總分高于非留守兒童,但是差異不明顯,這說明留守雖然給兒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可能因為一些個體內在保護性因素的調節,緩解了傷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差,原因是留守兒童缺乏來自父母在身邊的教導,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就缺乏自信和鼓勵,導致遇事退縮或應對能力差。在應對方式方面,留守兒童處理方式一般順序為解決問題、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責。由此可見其應對方式還是以積極應對為主,這與以往相關研究結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與兒童身心發育特點有關,此時的兒童自我意識比較強,渴望獨立,渴望自主解決問題,渴望得到同齡人及別人的認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兒童還是非留守兒童在應對方式上都會采取積極的態度。

        3.3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總分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說明自我效能感總分越高,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也就是說自我效能感好的認同,心理更加健康。當個體認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時,自我效能感便高漲,遇到困難時,會盡更大的努力去解決困難,一旦困難被解決,那么就會有更好的心理狀態。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個體,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覺自卑,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從而導致心理狀態越來越差。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自責、退避、合理化表現為正相關的關系,一般自我效能感總分與應對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現為負相關的關系。如果能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可以幫助緩解緊張,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心理健康。此外,應對方式與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兒童能夠更好的促使其積極的應對問題,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兒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極退避的方式應對問題。

        綜上所述,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對應對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訓練,能夠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許華山,沐林林,謝杏利.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衛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趙麗麗,許華山,焦東亮,等.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01:72-74.

        [3]賈文華.農村留守兒童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適應性關系[J].心理科學,2012,01:142-147.

        [4]儲,趙宜生,劉翔宇,等.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應對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四川精神衛生,2012,03:147-149.

        第2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教育機構及家長的普遍關注。調查分析表明,2至4歲兒童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其中34%兒童的表現為社會退縮,這些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喜歡孤獨、畏縮、害羞;而38%的兒童具有攻擊行為,表現為虐待欺侮別人,不合作,不會分享,在家不聽話、任性、打架或威脅他人;29%的存在憂郁行為,在幼兒園或在家中過度恐懼、焦慮、不活躍、有自卑感。5至6歲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7.3%,其中24%為多動、活動過度,表現為精神渙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學習效果差。雖然《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我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深深的感受到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學的關注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需要長期探討,摸索、實踐才能逐步得以解決。

        一、 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基礎

        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現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的發展取決于周圍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響。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幼兒期的兒童正處于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其知識與能力,生理年齡與心里年齡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幼兒從不同的家庭進入幼兒園,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困惑。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系中無所適從。

        蒙臺梭利①有一個精彩論斷: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兒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觸中感受最為真切、最為深刻的社會。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

        我們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還包括心理健康。人們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預者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素質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開展《3-6歲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干預研究》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干預者的素質、干預能力、干預方式等,都會對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在研究實施中,發現部分家長和老師缺乏相關的兒童心理知識,一邊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視而不見,一邊又不知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得不反過頭來對干預者重新進行培訓。

        作為干預者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與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關系,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對孩子充滿愛心,一視同仁,多鼓勵、表揚進步盡可能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干預者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預者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會在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干預者要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也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干預者應努力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心理知識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適當滿足幼兒心理需要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條件

        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預者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我們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用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營造溫暖、關愛的良好環境,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越來越好。

        四、 尊重幼兒、重視個體差異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核心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尊重兒童是幼兒心理健康成長的前提, 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成人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

        第3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 應激;適應,心理學;精神衛生;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9-0842-03

        現在的高中學生不僅承受著繁重的學習壓力,而且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期,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應激性事件,若個體不能良好地應對,將會引發一系列負性情緒和行為問題。有關研究人員對此高度重視,開展了多方面的研究[1-6]。大量研究表明,應激源、應對方式與心身健康問題密切相關。本研究應用信度和效度較高的專業的中學生應激源、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對2 482名中學生進行了測試,較有針對性地分析了應激源與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關系,以期為維護和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從浙江省8所中學抽取高一至高三2 569名學生,剔除無效問卷后,實得有效問卷2 482份,有效率為96.6%。被試的分布情況:高一學生936名(男生465名,女生471名);高二學生770名(男生378名,女生392名);高三學生776名,男生388名,女生388名。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中學生心理診斷量表、中學生應激源量表、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3個部分。

        1.2.1 中學生應激源量表[7] 共包括39個條目,從學習壓力、教師壓力等7個方面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壓力情況。量表采用5等級評分,0表示沒有發生過或對自己沒有影響,4表示極重度影響。本研究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為0.94。

        1.2.2 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8] 共包括36個條目,分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因子。該量表采用4等級評分,1表示不采用,4表示經常采用。本研究所得到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為0.88。

        1.2.3 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9] 共有69個條目,包括學習焦慮、對人焦慮等9個因子。該量表采用5等級評分,1表示從無癥狀,5表示癥狀嚴重。本研究所得到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α)為0.92。

        1.3 統計分析 采用SPSS 10.0進行數據錄入與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應激源、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采用Pearson相關法對應激源、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發現,應激源與消極應對方式之間有顯著正相關(r=0.286,P<0.01),應激源與心理健康之間也有顯著相關(r=0.365, P<0.01),消極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也達到顯著水平(r=0.478,P<0.01),見表1。

        2.2 應激源、應對方式、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得分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中的比較 由表2可見,在應激源問卷中,中學生總體壓力感受較輕, 影響較重的2個因子是學習與自我壓力。不同性別、年級學生的應激源感受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男生除學習壓力外,其他壓力均大于女生。在3個年級中,高一學生的壓力普遍大于其他2個年級。

        在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中,男、女生除孤獨傾向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余因子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女生的心理問題更為嚴重。不同年級的學生之間心理健康狀況也有明顯差異,低年級學生的問題更為嚴重。

        在應對方式量表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采用最多的應對方式為解決問題,其次為尋求合理化解釋,男、女生在應對方式上差異明顯,不同年級學生除在尋求支持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外,其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2.3 心理健康模型的路徑分析 以應激源、消極應對方式作為自變量,以心理健康作為因變量,建立路徑模型。如圖1所示,應激源對心理健康的直接效應大于其通過消極應對方式而產生的間接效應,應激源對應對方式的效應顯著。

        3 討論

        調查結果表明, 中學生對應激源的總體感受程度較輕,所感受到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和自我壓力。在應激源的性別維度上,與其他研究認為女生感受到的壓力有所區別,本研究表明,男生感受到的壓力大于女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與傳統觀念有關,由于男、女生的社會角色定位不同,社會期望也有很大的差別,因而男生往往被寄予更大的期望。

        學生在遇到應激事件時,首選的應對方式是解決問題,其次是積極的合理化的解釋和尋求社會支持。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學生的應對方式并未表現出從不成熟到成熟這一發展趨勢,也未表現出有些學者的研究結果,即“中學生在應對風格上存在年齡差異,高年級的個體出現消極應對的比例加大”[10]。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取樣所致。有研究表明,16歲是適應學習生活的轉折期,而高中學生已過了這個轉折期。本研究只調查了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這些學生在年齡上差異不大,并且經過了多年繁重學業壓力的考驗,已逐漸學會了正確對待學習、生活的方式。

        通過相關分析發現,應激源主要對消極的應對方式起作用。說明個體面臨的應激事件越多,越容易出現消極的應對風格。現階段的中學生面臨激烈的考試競爭和升學壓力,在學習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后,很容易出現消極的應對方式。因此,教師必須教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

        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面對應激,經常采用消極應對方式的中學生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經常主動解決問題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這與國內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如姜乾金等[5]研究發現,消極應對與心理問題呈顯著正相關關系;Andrew[11]研究發現,處于高應激狀態的個體,如果應對方式不良,發生身心健康問題的危險性是普通人的2倍。

        相關分析以及路徑模型分析發現,應激源對心理健康的直接效應顯著,而且比通過應付方式所起的間接作用要強,這與應激理論有一定的差異。筆者認為,應激源之所以直接影響心理健康,是通過個體對應激源的認知與評價及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認知與評價來實現的。認知與評價在應激過程中,一方面實現應激源對心理健康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影響個體對該應激源的應對方式。對同一問題的認知不同,就會采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由于不良的認知和評價所造成,學校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正確評價自我,既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又不盲目夸大個人能力。

        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受到應激源與應對方式的影響,提示在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應該注意多種因素,一方面從減少應激事件的發生頻率入手;另一方面著重培養中學生對各種應激事件正確積極的態度,提高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自助能力,形成正確的認知與評價,使他們采用積極的應對方式,以降低各種應激源帶來的不利影響,從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4 參考文獻

        [1] 劉賢臣,劉連啟,楊杰.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檢驗.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5(1): 34-36.

        [2] 肖計劃,許秀峰. 應付方式問卷信度與效度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4):164-168.

        [3] 鄭全全,陳樹林,鄭勝圣,等.中學生心理應激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1,24(2):212-213.

        [4] 余欣欣.離異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5):17-20.

        [5] 姜乾金,黃麗,盧抗生.心理應激、應對的分類與心身健康.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7(4):145.

        [6] SEIFFGE-KRENKE I, KLESSINGER N. Long-term effects of avoidant coping on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J Youth Adolesc,2000,29(1):617.

        [7] 鄭全全,陳樹林. 中學生應激源量表的初步編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4):45.

        [8] 陳樹林,鄭全全,潘健男.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臨床心理學, 2000,8(4):211.

        [9] 鄭全全,溫,徐飛舟,等.《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結構的探索及修改.應用心理學, 2004,10(2):3-7.

        [10]黃希庭,余華,鄭涌. 中學生應對方式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學,2000,23(1): 1.

        第4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一、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遺傳和生理成熟是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自然物質前提 人類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理上在不斷發展,特別是腦和神經系統高級部位的結構和機能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沒有的特征。人類共有的遺傳素質是使兒童有可能形成人類心理的前提條件。由于遺傳缺陷造成腦發育不全的兒童,其智力障礙往往難以克服。由此可見,遺傳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它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質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也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6歲前的兒童與家庭的關系更為親密與長久。因此,對于學前兒童,家庭所給予的影響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系、家庭觀念、家庭活動內容與方式,將直接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隨意性、隨機性、親情性、持久性、豐富性等特點,若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將會對幼兒產生積極影響。

        3.托幼機構的環境和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也起著重要作用 托幼機構是兒童成長的第二環境.托幼機構是兒童最早加入的集體教育機構,托幼機構對學習學前兒童的社會適應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學前兒童對教師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如果兒童與教師之間的關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協調,如果兒童生活環境的氣氛不融洽往往會導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

        二、增進和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的具體策略

        1.豐富有關遺傳方面的知識,少生、優生,為幼兒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在影響學前兒童健康的生物學因素中,遺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為了使幼兒健康成長,首先要把好遺傳這一關。提倡婚前檢查;避免近親結婚;選擇最佳生育年齡和受孕時機;注意產前檢查和診斷將對新生兒是否健康產生巨大影響。另一方面,為了保證幼兒生理成熟健康發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兒醫療保障制度,家園共建及時處理幼兒所患各種疾病,從而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2.創造良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減輕幼兒心理壓力 對幼兒來說,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家庭應成為良好的育兒環境,以向幼兒提供豐富的精神營養。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造和諧的生活氣氛。理想的家庭生活氣氛是和諧的,家庭生活氣氛帶來輕松的、歡樂的、積極向上的感受,將有助于不斷鞏固家庭關系,從而消除幼兒緊張等心理壓力。父母對幼兒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幼兒在愛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2)整潔優美、時有變化的環境布置。現代家庭已將家庭環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環境布置的要求應向兒童傾斜,就是說要考慮環境布置對兒童的影響,家庭中物質環境是無聲的教師。

        (3)文化生活滲透。必須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為它對兒童將產生精神影響,選擇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書籍、歌曲、影片、家庭娛樂活動、家庭游戲等,將有利于幼兒的智力開發和心理健康成長,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生活。試想:如果家庭中以賭博為娛樂內容,將會給幼兒帶來多么惡劣的影響。為此,家庭應慎重的選擇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3.社區、家庭、托幼機構相互融合,是幼兒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證

        (1)托幼機構必須把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擺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與一日活動相融合。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的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級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級間幼兒互相參與活動,從單一的同齡伙伴交往發展到混齡伙伴交往,擴大了幼兒交往的場合和機會,提高了他們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機構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保證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托幼機構環境創設必須給幼兒輕松、愉快的感受。教師應盡可能的關愛幼兒,特別是剛入園的幼兒。作為兒童教育工作者必須時刻關注兒童的健康成長。幼兒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為:學習積極,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個性健全,品行端正,適應性強等。教師應時刻注意觀察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注意避免將兒童成長過程顯現出來的幼稚心態和偏移行為誤歸為心理不健康的范疇。

        第5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心理健康教育;滲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首先,語文閱讀教學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能夠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指明方向。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小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其中所蘊涵的優秀品德會逐漸影響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進而引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其次,豐富的教學資源,蘊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不管是課堂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小學生都能夠從中感悟許多做人的道理,尤其是明辨是非對錯,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導向。最后,閱讀能夠有效提升小學生的個人涵養,進而為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閱讀,可以對一個人的氣質涵養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進而引導其性格的良好發展,促進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夯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要改變自身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積極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以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其次,教師要幫助學生夯實基礎,強化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加流暢的進行閱讀,進而才能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提升自身的涵養。最后,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針對閱讀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有效性。

        (二)靈活運用閱讀教學方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文章,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上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注重課本教材文章的深入挖掘與靈活運用。首先,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閱讀教學氛圍,利用相關的教學素材,創新教學方式,如提問、合作探究以及課外作業等形式,積極對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引導學生找出文章的某一場景或者是任務,以此為重點,引導其反復閱讀,并進行總結,同時在總結的過程中穿插道德知識,進而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三)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強化學生感知和接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大的學習動力,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要積極采取措施激發學生的興趣,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這時也正是學生感知和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教師要準確把握好這一時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而富有趣味的教學場景,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各種情景的設置和相關人物的扮演,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驗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實際活動,進而幫助學生體驗相關行為以及思想的正確、對錯與否,并思考在現實生活中該去如何解決等,這一過程的體驗將會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四)營造溫馨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強化學生情緒控制

        在日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學生通常都會面臨著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的困惑,這些都會對小學生的情緒以及心理造成壓力,因此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正確的面對壓力,并采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和控制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而溫馨的語文閱讀課堂,能夠幫助學生的放松心情,引導其正確地表達內心,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去打造一個溫馨的環境,借助卡通故事、動漫等引導學生勇敢地表達內心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在交往中感受同學以及教師的情感,從而養成善解人意、熱心、堅強、禮貌等良好的品質和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康人格的養成和發展。

        第6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一、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素質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起著組織、主導的重要作用,教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這勢必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處于如此緊張、忙碌的生活中,教師也會或多或少地產生一些緊張感、焦慮感,這些不良的心理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同樣也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要全面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養,向學生展現一個內心充滿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勇于面對、敢于挑戰的教師形象。這樣教師的教學才能充滿激情,將思想品德課上得更加活潑生動,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思想品德課本身巨大的魅力,才能形成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與人格魅力。同時初中生具有很強的向師性,教師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會直接傳染給學生,從而樹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學生會緊跟教師的步伐,同樣也會成為生活的強者,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擁有生命的色彩。因此教師不僅要注重自身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還要加強心理健康學習,要讓自己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修養、有涵養、有恒心、有毅力,學會自我控制與調節,樂觀生活,快樂工作。為此在平時教師既要認真研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書籍等資料,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又要深入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特點,認真研究教材,這樣才能在教學內容與學生心理間找準最佳切入點,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學間的完美結合,使學生得到心理與智育的全面發展。

        二、相機滲透,增強學生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才與成功的前提條件,但目前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生活于溫室中,他們極為欠缺的就是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許多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困難時對自己沒有信心,總是習慣于求助于他人,過于依賴他人,缺乏獨立性,這說到底就是對自己沒有信心。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要讓學生對自己有信心,能夠勇于面對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勇于挑戰。

        一方面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現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關于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素材很多,在教學中我們要與這些內容緊密結合,將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要讓學生認識到自信心的重要性,增強自信。如在學習“排解不良情緒”這一內容時,我先為學生講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我班的一位同學遇到了困難,非常沮喪,他選擇了逃避。假如你是這位同學,你又會如何面對?請同學們一起來為這位同學支招。這樣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學生的參與熱情非常高,展開了積極的交流與討論,總結出了許多排解不良情緒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順利地學習了新知,而且體驗了成功,感受到自信的重要性。當學生自己遇到此類問題時便不會選擇逃避,而是積極面對,勇敢地接住命運所拋給我們的一切,包括美好與困難。

        另一方面不要吝惜贊賞,要用贊賞來激發自信。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說過:“人性最深切的需求就是渴望別人的欣賞。”尤其對于正處于生長階段的初中生來說,贊賞更是重要。哪怕只是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成為增強學生自信的重要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認同感,從而使學生對自己更加有信心,這樣在無形中便可以幫助學生重新找回自信。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對于學生,我們要少一些包辦代替,多一些自,少說幾句“他能行嗎?”多說幾句“他一定行”,讓學生在我們的信任與期待中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做生活的強者。

        三、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深切體會

        思想品德課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只讓學生機械地掌握這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將這些理論與行為結合起來,而不只是簡單機械地背誦條條框框,說一套做一套,而是要實現道德的內化,要讓學生能夠真正將所學知識用于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如有些學生只會說遇到困難時如何如何,但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就不知所措,學生并未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一直是傳統的說教式教學的弊端。要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我們就必須要改變枯燥的說教,代之以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將理論與行為結合起來,建立直接聯系,在活動中感悟、體會,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自覺行為,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行為,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

        (一)多媒體重現場景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選取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真實故事,利用多媒體的聲像效果來動態地展現給學生,重現場景,這樣既可以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學的形象性,從真實的生活事例中獲取直觀信息,從而為上升為理性認知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情景表演再現

        學生有著很強的表演能力與表現力,讓學生充分利用所學來編排各種情景劇,可以讓學生真正將所學的內容與生活行為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二者間的直接聯系。實踐證明,采用情景表演再現生活,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學生在表演中可以產生真實的感受與深刻的感悟,這樣更利于學生知識的內化,更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時學生在活動中可以感受到團結的力量,增強團結意識,這正是現代社會獨生子女最為需要的。

        第7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標準具體與客觀。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于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⑴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⑵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⑶既能悅納本身,也能悅納他人;⑷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⑸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⑹對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⑺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⑻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⑼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于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可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人的心理健康的內容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等方面。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二、善于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于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三、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于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制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愿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四、人際關系和諧。其表現:一是樂于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于消極態度。

        五、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⑴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⑵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⑶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⑷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要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學生的人格,以愛為導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教育。教師在實施心理教育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人格,從保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發,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只有尊重學生人格平等,才能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教師的人格魅力,“親其師,信其道”,由此使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

        二、以平等、雙向的方式與學生溝通。

        教師應幫助學生去正確對待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惑,而平等雙向的溝通是實現這個目標的強有力方式。在與學生溝通時,教師要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孩子的內心感受,不想當然下結論;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依據成人世界的觀點;要在尊重孩子的氛圍中教育孩子,不能以傷害孩子的自尊作為教育手段。

        三、有效地指導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師在實施心理教育教學工作中還要有效的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家長意識到親子關系是任何關系無法代替的,要求與鼓勵家長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第8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目前有3600萬左右人口患有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心理異常的重災區之一就是學生群體。據衛生部門估計,北京地區的大學生抑郁癥患率已經達23.66%,不少于10萬人。在2006年第三屆“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動日”活動上,陜師大心理學副教授李錄志也稱,近三成大中學生存在精神衛生問題。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此背景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課程標準把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領域目標貫穿于義務教育的每一個階段,是“健康第一”這一核心思想的體現。世界衛生組織經過調查界定了健康的涵蓋面,即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三方面。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心理健康作為一個重要領域必將被提出來。心理健康是時展對體育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人們在當今社會活動和交往中的重要基本素質。

        但至今也有人輕視或反對把通過體育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作為學校體育的目標,認為這是“過分地夸大學校體育的目標和功能,使人感到無所適從”,而眾多的體育教師們也有具體操作上的困惑。那么,心理健康這一目標到底合適不合適呢?又該如何去達成呢?

        國家體育總局體科所研究員、中國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丁雪琴教授等所作的一個體育運動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對北京香港青少年心理壓力誘因的調查及對比研究表明,無論北京或是香港青少年中都表現出經常參加運動群體在受心理壓力困擾程度上明顯低于不經常參加運動者。這說明參加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緩解和減輕有積極的作用。歐美發達國家關于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也有不少研究,結論較為一致,認為體育活動能促進身心健康。這表明體育課程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上大有可為。

        一、心理健康定義

        心理健康標準的分類有很多種,一般來說,目前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主要有:

        (1)智力正常(2)自我評價適當(3)情緒愉快穩定(4)意志品質堅強(5)人際關系融洽(6)環境適應力強。以上標準也應是我們體育課程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二、體育學科的特點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個性心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1、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與自尊

        在體育運動中,通過技能和體能的不斷發展進步以及一個個困難的克服,會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認同,提升自尊,進而養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

        2、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

        體育運動具有的艱苦、疲勞、激烈競爭等特點,使參與過程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克服懶惰散漫、膽怯懦弱等消極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有助于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等優良品質。

        3、體育運動是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

        學生在體育運動及學習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教師很容易發現其存在的心理障礙。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可以為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體育運動得到升華或轉移,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

        4、有助于培養學生合理競爭、團結合作的精神

        體育運動中的很多項目必須通過伙伴的合作與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績。通過體育運動中競爭與合作的不斷演練,可以增進同伴間的交流與相互了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從而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與競爭意識。

        5、有助于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從社會文化學的角度來看,體育運動尤其是體育競賽是來源于生活的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因此,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所感受到的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優勢與劣勢、團體與個體、公平與不公等種種體驗有利于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三、體育課程應如何達成心理健康的目標

        1、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和表現,以及維護心理健康的一些途徑和方法。 2、改變評價方式,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能力

        體育教師要把握新課標的精神,從學生的自我評價人手,幫助學生掌握評價的標準和自我評價方法,使學生在不斷的自我評價中能對自己有一個充分、正確的認識。

        3、通過賞識教育、成功體驗,使學生樹立信心

        體育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通過積極性的評價調動其學習興趣。要因材施教,對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標,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功的體驗,可以使其樹立信心,對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4、體育競賽活動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

        第9篇:對心理健康的感受范文

        關鍵詞:教師 心理健康

        據報道2012年5月8日晚,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女教師張麗莉,奮不顧身去救學生,自己被卷入車輪下,雙腿粉碎性骨折,高位截肢。2012年5月18日,甘肅省隴西縣碧巖學區教師劉某紅因嫌疑猥褻女學生被當地公安部門刑事拘留。同樣是今年五月發生的事情,這說明了什么?這就應驗了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為一位教師,他要么是在幫人,要么就是害人。”

        很多教育家都認為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育教學工作,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四是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個性,穩定而積極的心境;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的水平。這讓我們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擔心,也為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擔憂。那么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1、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關系密切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從社會中所得到的、來自他人給予的各種支持。從社會剌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看,社會支持被定義為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系如來自家庭成員、同學、同事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所獲得支持和幫助來緩解精神緊張、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多,那么個體的正性生活體驗和正性的情感就多,與此同時,負性體驗和負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礙就少。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諸如焦慮、沮喪、長時間壓力等心理困擾。教師群體由于其職業的特殊性,他們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于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學生家長、家人和朋友等。教師在學校中獲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來自學校領導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師工作態度與他們所獲得的學校領導支持間存在顯著相關。學校領導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響力。學校領導在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要考慮從情感因素上給予教師支持,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尊重教師的人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教師體驗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等,從多個角度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主觀幸福感決定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指的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認知評價。一般認為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對它的評定依賴于個體內在的標準;其次,主觀幸福感是相對穩定的,雖然在評定主觀幸福感時有時會受到當時的情境和情緒的影響,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最后,主觀幸福感有整體性的特點,它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了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即包括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據調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師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心理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但調查也發現,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區別的,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內在的一種主觀感受,而心理健康不僅有主觀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簡單來說,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說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總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主觀幸福感,而主觀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3、其他因素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因素。首先,由于現代社會的變遷,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開始施行教師聘用制。擇優錄取、競爭上崗,這使得教師工作競爭加劇;其次,隨著學生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對子女的要求與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這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師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再次,教師工作勞動強度大,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跟他們的勞動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會經濟也在轉型階段,由此而引發的教育價值取向多元化、教師的生存危機等問題都是導致教師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壓力源。

        學校因素。首先,學校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不夠重視,導致教師獲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滿足;其次,學生的行為問題、學習問題以及升學指標壓力,使教師常常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最后,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系、同事關系、師生關系的不和諧也是現在許多教師感覺到緊張和有壓力的根源。踐與尋求結果、驗證與得出結論來有序組織教學。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高清在线精品尤物三区 | 亚洲七久久之综合七久久 | 日本久久综合久久综合 | 中文字幕免费精品视频一级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亚洲综合日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