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花藝基本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花藝基本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花藝基本知識

        第1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論文摘要:每一種類的化學知識都有各自的特點,在學習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記憶策略。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實驗貫穿于化學知識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能力的基本途徑,還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學基本概念是指中職化學教學大綱里規定的最一般、最廣泛應用的概念,通常用詞來表示,是中職化學教學中起關鍵作用的核心內容。因為它不僅是學習化學基本理論、元素化合物等知識的前提,還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基礎。學生能夠清楚、準確、深刻地理解和記憶化學基本概念,對學好化學十分重要。 

        一、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 

        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時記憶的容量只有7±2個組塊。而根據個人的經驗和認知,使記憶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組合形成更大組塊的思維操作過程稱為“組塊化”。這是記憶活動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轉換記憶單元,使人腦中較小的記憶材料結合成較大的記憶單元,從而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提高記憶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有必要將龐雜的化學知識進行組塊化,再通過聯想和擴充掌握知識,不僅能夠增加大腦的記憶量,更能提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電解質概念時,讓學生抓住“或”、“化合物”兩個關鍵字詞來記憶電解質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實質。“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電解質,由此可知單質和混合物都不在電解質之列;“或”則表示對化合物而言,無論其熔融態還是水溶液,只要兩種狀態下有一個滿足條件能夠導電,該化合物即屬于電解質。 

        化學基本概念的語言描述是概念本質的抽象概括,任何一個成熟概念的定義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和錘煉的語言。所以在教學中,找準并抓住概念的關鍵字詞,進行適當的分析論證、比較對照、綜合推理,就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順利完成概念的教學。抓關鍵詞法就是中職化學基本概念學習中一種行之有效的知識組塊化記憶策略,普遍適合于化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二、對比記憶策略 

        中職化學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電解池與原電池、電離與電解、取代反應與置換反應、化合反應和加成反應、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應等。為了使學生對概念有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強不同概念之間的對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們之間的差異點和相同點,找出它們的內在聯系及本質區別,使輸入的信息加強對大腦的刺激,從而讓記憶變得容易起來。例如,認識原子核涉及三個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是難點,學生對這三個概念易混淆。在學習完原子結構表示方法后,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嘗試著用原子結構表示方法畫出,引出氫的三種原子表示法,再通過層層設疑形式,理清這三個概念及其相互關系。 

        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由具體的實例出發設置驅動性的問題,這樣做能夠牽制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質疑、引起探究的沖動,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概念的興趣和動機。再借助韋恩圖,對概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加以對比分析,加深對這些概念的記憶和理解。 

        三、直觀記憶策略 

        在中職化學基本概念中,涉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質的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氣體摩爾體積、化學鍵、同素異形體等,對剛剛進入中職階段的學生而言,掌握起來比較難,常常只是機械地記住他們的定義,難以理解,時間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運用生動、形象化的語言介紹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燈、視聽工具、實物、模型、圖表等直觀教具,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的功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加深記憶。例如,“電子云”的概念比較抽象難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可以根據氫原子瞬間照相圖制成一系列幻燈片,在課堂上將幻燈片逐漸重疊放映出來,就不難讓學生理解“電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學習“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等概念時,將其文字敘述形式變形為數學表達式,如“物質的量濃度”這一定義的文字敘述形式為:單位體積溶液所含溶質物質的量。此時,我們可以用“n ”表示“溶質物質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體積”,“c ”表示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由此按照定義,物質的量濃度的數學表達式為:c= n/v。通過這一直觀的表達式,學生就不難理解物質的量濃度的定義了,記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學概念抽象性的特點,加強直觀教學是提高化學概念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因為只有用鮮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腦皮層形成興奮中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實驗是向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即可由實驗現象引入概念;或者由舊概念不能說明的問題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常識作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概念的濃厚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形象的知識總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識更能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所以,教師應當把枯燥乏味的知識講得生動、形象、有趣味,增強學生的感知,在不違背科學性的前提下,恰當利用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學生通俗易懂。 

         

        參考文獻: 

        [1]楊志亮等.對化學新教材的研究與實踐[j].化學教育,2001,(z1). 

        第2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二戰之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過新科技革命的洗禮和自我調整等一系列原因,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取得了輝煌成果,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變化。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有哪些變化?引起這些新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J識這些新變化?研究這些問題能夠認清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本質,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生產力方面,隨著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使用了更高效、更方便、更快捷的勞動工具,導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能創造出更多的剩余價值。人們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從事自己的愛好和興趣,發展自己的個性和潛能,從而獲得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在此過程中,人們的知識水平和人文素養得到發展,知識能力的提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越來越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有人斷言,現代社會不是資本家的時代,而是“知本家”的時代。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知識創造的價值在社會總價值中的占有率日益增加。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增長使人們的活動范圍擴大到使人無法想象的地步,人們不僅在開發地球的資源,對外太空的研究和探索也已經提上日程,繼陸地資源、海洋資源之后,外太空資源終會納入人們的社會實踐之中。

        第二,生產關系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吸取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對自身發展機制進行了改善。高級經理人或職業經理人出現,資本家進行管理工作,資本家居于幕后,讓職業經理人運營資本產業,客觀上擴大了中產階級。同時在資本主義私有制體制不變的條件下,資本家允許工人參股,在獲得了一定的條件和資格之后,工人可以出資占有公司或企業的一部分股份,在領取工資的同時取得分紅,工人在名義上也是公司股東之一。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持股人數急劇上升。資本主義國家完善了社會福利、保障和救濟制度,在社會產品分配和再分配過程中注重向貧困人員傾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絕對貧困人口的數量,甚至在歐洲出現收入均等化現象。

        第三,上層建筑方面。國家宏觀調控加強并且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羅斯福一改過去政府只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實施宏觀調控,加大政府在經濟運行中的作用,結合“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美國經濟獲得強力復蘇。資本主義國家的宏觀調控在此之后,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國家宏觀調控和政府干預通過經濟、行政、立法、政策和金融等手段調節經濟運行狀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生產的無序性和經濟運行的混亂狀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早期的經濟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得到部分緩解。文化霸權主義興起,冷戰結束之后,西方國家實行文化殖民主義,通過各種途徑加大文化侵略。

        階級結構發生巨大變化。高級經理人出現,在加強資本家對工人剝削和統治的同時,客觀上擴大了中產階級的數量和人數;普通工人可以獲得股份,工人工資得到提高,也擴大了中產階級的人數;工人的知識水平普遍提高,中層管理人員增加,“藍領”“白領”甚至“金領”的出現,增加了工人階級中中等收入的人群數量,改變了工人的階層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階級的特征具有復雜性、多元性和易變性等特征。

        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原因

        資本主義近年的新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現實原因,正確認識和辨析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提高我們對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把握,有利于提高我們防微杜漸的能力,有利于認識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本質。

        (一)內部原因

        1.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新變化的產生。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自身的規律,生產力的發展也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產力發展呈現出逐漸發展、不斷加速的特征。資本主義推翻封建社會,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它拓展世界市場,極大地促進和發展了生產力。“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1]3馬克思的這個論斷指出,時至今日,資本主義雖然表現出了自身的腐朽性,但是依然有容納生產力發展的空間。“把經濟的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一種自然史的過程”[1]84,所謂自然史的過程是指生產力的發展在任何社會形態下都是在繼承了前人的基礎上進行的。這種發展的主體是人,但是全是客觀性的過程,“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境下繼續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變更舊的環境。”[2]168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總是在前人遺留的物質財富、知識技能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進行。這個客觀的事實是不容置疑的,歷史發展到今天積累了大量寶貴的財富,建立其上的生產力高速發展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2.資本主義國家對自身的調整緩解了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首先是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政府不再放任自流,而干預經濟的發展,“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聯合扶持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的無序性和生產的混亂性有了明顯好轉;北美和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全面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實現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體系,改善了資本主義早期殘酷剝削工人的表現形式,緩和了階級矛盾,遮蔽了資本剝削的實質;資本主義私有制形式發生變化,資本家允許工人持有股份,職業經理人出現,中層管理人員從基層工人中提拔等一系列措施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更趨平穩。

        3.新科技革命的促進作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大大加快了生產力發展的進程,產生了新的職業和新的產業,是創造剩余價值的新增長點。新科技革命首先提高了工人的技能和知識,使工人的勞動智能化;其次新科技革命創造了很多新的產品,人們面對的勞動改造對象增加了;最后新科技革命帶來了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新科技革命代替勞動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過渡。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效益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

        (二)外部原因

        世界主要社會主義國家突飛猛進地發展刺激了資本主義國家改變原始的、粗糙的發展模式,迫使資本主義國家調整內部經濟結構。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使資本主義國家認識到自身發展的缺陷和矛盾,不斷調整發展策略,轉嫁社會發展矛盾。

        同時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使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世界密切聯系在一起,國家和國家之間、地區和地區之間的交往和交流變得快捷方便,為世界經濟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為生產力的同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與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伴隨的是跨國公司的高度發展,可以說跨國公司是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先鋒”。跨國公司的發展不僅把世界市場連成密不可分的整體,而且把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機制、創新思維和企業文化帶到跨國公司所到之處,促進當地企業的管理機制、文化和制度的改變,當地企業“與跨國公司合作,更重要的則是與其理念、機制、管理、技術上的對接。”[3]18

        三、正確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自我調節和新科技革命的影響等一系列方式,獲得新的機遇和發展,促進了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發展,這是無可非議的事實,但是應該辯證地看待資本主義的發展,既要看到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形式上的新變化,又要看到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自我調整的實質都是為了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堅持和加強私有制。

        (一)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幾點看法

        首先,社會福利和保障制度只是安慰劑。“從搖籃到墓地”式的社會福利和保障體制,是資本主義為了完善自身統治,其本質是為了防止社會低收入人群因為收入過低,不能維持生活,反抗政府統治的工具,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工人階級受剝削的事實和現狀。其次,資本主義國家調控的前提是加強資本主義私有制,政府干預是為了資本家更多地獲取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在勞資關系上,雖然允許工人可以持有公司股份,但是單個工人的持有量特別小,而且沒有參與公司經營的權利,企業和資本依然掌握在資本家手中。

        第3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經濟停滯常態化是當代資本主義典型特征

        記 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這一典型特征,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體現得并不典型,您如何看待這一情況?

        何自力:傳統的經濟危機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這種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周期性,19世紀時大都以10年為一個周期,20世紀前半期則演變為5年左右一個周期。經濟危機的周期通常包括危機、蕭條、復蘇和繁榮四個階段,一次危機經歷四個階段后會進入一個新的危機周期,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遂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典型特征。

        從邏輯上講,如果經濟危機可以永遠周期性地發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每發生一次經濟危機,都可以期待其會走出蕭條,經過復蘇而走向繁榮,資本主義經濟可以在危機與繁榮的循環交替中永遠存在下去。事實證明這個邏輯并不存在。自上世紀70年代走上去工業化軌道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形態逐漸發生變化,這就是生產過剩性危機演變為頻繁爆發的金融危機,與之相伴的經濟波動和停滯失去了周期性,周期的各個階段的特征也越來越不明顯,經濟的持續停滯成為常態。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呈現常態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典型特征,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的重要標志。深刻認識這一轉變的表現和成因,對于深刻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本質,正確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科學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主要表現

        記 者: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何自力:進入21世紀,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資本主義經濟持續停滯成為常態,其表現如下:

        去工業化導致西方國家喪失物質生產能力。產業結構從早期的制造業占居支配地位發展到高度服務化,加工制造業趨于萎縮,大部分普通消費品、日用品、工業制成品等在西方國家已不生產,消費品需求主要靠進口來滿足,外貿赤字迅速擴大,產業競爭力嚴重衰竭。

        福利制度難以為繼。隨著去工業化和經濟衰退的加劇,福利保障越來越缺乏足夠的財力做支撐,福利水平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高福利已名存實亡,勞資矛盾和沖突不斷激化,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政治動蕩不斷加劇。

        經濟過度金融化,金融危機頻發。金融自由化使經濟過度金融化,金融資本憑借對資金供給的控制而支配實體經濟成為金融寡頭,通過形形的金融衍生工具巧取豪奪,財富以驚人的速度膨脹,結果是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嚴重脫節,最終金融危機爆發,經濟陷入全面衰退。

        服務業難以支撐經濟繁榮。制造業衰退,新興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是目前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國經濟的基石說到底是滿足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質生產活動,孤立的服務業不可能解決衣、食、住、行問題。制造業萎縮了,服務業必然緊隨其后而萎縮,整個國家的經濟將迅速陷入衰退且不可逆轉。

        政府債務負擔不斷加重,公共開支難以為繼。產業空心化和制造業衰落以及資本家逃稅行為,使政府通過增大公共開支來支持福利制度變得非常困難,被迫舉債以維持公共開支,結果債務雪球越滾越大。目前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都背負著巨額債務,在經濟持續衰退的背景下,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會墜下。

        經濟持續下行,復蘇和新的繁榮遙遙無期。金融危機期間,西方各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挽救遭受重創的經濟,但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國家投資疲弱,消費不振,出口乏力,通貨緊縮嚴重,經濟增速低迷。

        失業率居高不下。金融危機導致嚴重失業,2013年9月美國的失業率為7.2%,青少年失業率為21%,黑人失業率12.9%,西語裔為9%。目前,歐元區17國失業率為10%以上。

        中產階級分化,橄欖型階級結構轉變為金字塔型結構,階級對抗加劇。美國過去20年來的貧富收入差距明顯擴大,如今最富有的1%家庭擁有全社會近40%的財富,而底層80%的家庭只擁有全國16%的財富。隨著中產階級的沒落和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會仿佛回到了財富占有極端不平等的資本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社會階級結構重新表現為窮人和富人兩大集團的對立。

        政治體制病入膏肓,政府運作效率十分低下,難以應對經濟和社會危機。西方政治哲學對政府的作用采取不信任的態度,政府僅僅被看作保護私人財產和維護國家安全的“守夜人”,否定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必要調節和干預。在實踐中,當社會出現重大經濟或社會危機需要政府出面干預時,激烈的黨派紛爭嚴重限制了政府的干預能力,致使政府缺位和難以發揮作用,任憑危機不斷惡化。美國是典型例子。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具有客觀必然性

        記 者:您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何自力:受幾個深層次因素的影響,工業資本主義衰落直至陷入停滯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有其必然性。

        一是以私有制和雇傭勞動為基礎的基本經濟制度。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偏重市場調節,輕視必要的政府干預,這與其實行的基本經濟制度有密切關系。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與雇傭勞動制度,私人資本在市場經濟中占據支配地位,私人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具有對抗性。私人資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潤,它構成了私人資本從事所有經濟活動的唯一動機和目標,決定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固有特征,即資本利益至上。在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私人資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場競爭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競爭,對任何限制和約束其謀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行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絕承擔任何以犧牲私人資本利益為代價的社會義務和責任,反對政府基于維護社會利益而對私人資本利益進行的干預和調控。

        當代資本主義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密切聯系,企業與社會高度融合,國內與國際聯為一體。但是,高度社會化的經濟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使得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具有不可調和性。例如在就業問題上,機器替代勞動與保持充分就業就是一個突出矛盾。對政府來講,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必須實現高水平的就業,而對私人資本來講,利潤最大化是唯一的追求目標,為此,私人資本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用新的技術、新的機器代替工人,以期提高勞動生產率,這樣做給資本家帶來了豐厚利潤,卻給社會帶來了失業人口不斷增大的問題。資產階級政府為制止失業人口不斷增大,需要對資本家用機器替代勞動的行為進行干預和限制,這必然遭到資本家的抵制。他們要么用手投票,通過選舉政治把自己的人推到國家立法機構,讓這些人維護自己的利益;要么用腳投票,將產業轉移到別的國家,最終將失業問題甩給政府。可見,只要私有制存在,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是得不到根本解決的,由此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二是以權力制衡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西方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力量強大而政府地位弱小,與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關系。在西方的三權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礎,司法是保證,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從屬和執行機構。表面上看,社會各種利益群體都有自己的代表參與立法決策,決策過程顯示出民主性,但事實上,真正能夠影響決策的只是少數財力雄厚的利益集團,決策最終體現的是少數利益集團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機構,基本職能是落實議會批準和通過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由于政府行政職能受到立法機構的嚴格制約,而立法機構又控制在少數利益集團的手中,體現少數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質上只是為少數利益集團服務的工具。西方的多黨制與三權分立制度相適應,主要任務是隔幾年為政府機構選擇一個掌門人,哪個政黨能夠執掌政府權力,就看哪個政黨能夠代表大資本利益集團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資本利益集團支持哪個政黨,愿意為哪個政黨捐出巨額競選經費。西方國家最有勢力的利益集團既操縱議會的立法過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門首腦的選舉,政治體制淪為利益集團的馴服工具。在西方國家的政治實踐中,私人資本利益集團占有社會資源,綁架公共權力,不允許政府過多干預和限制自己的權力。在這套制度中,不同黨派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團的私利在立法機構激烈爭斗,相互掣肘和拆臺,很難就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達成一致,決策效率極端低下,致使作為執行機構的政府難以有效發揮職能,很難及時應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和矛盾。

        三是以新自由主義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是流行于西方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形成于20世紀30年代,發展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發表的一系列論著中闡述的新自由主義思想為代表。新自由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宣揚個人高于社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將個人自由視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反對公有制,極力主張全盤私有化;倡導經濟自由主義,迷信市場自行調節,斷言市場機制可以有效地實現資源配置;反對國家干預,認為國家干預只會扭曲資源配置,降低資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該思潮的影響下,西方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強化市場調節,削弱國家干預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場經濟體制向更加偏向市場主導的方向轉變。這種模式對私人資本的經濟行為缺乏有力約束,對宏觀經濟波動和失衡狀態缺乏有效調控,對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難以積極化解,導致經濟和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第4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 發電設備 制造集團 一體化 目標成本管理

        中圖分類號:F406 文獻標識碼:A

        一、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實施背景

        發電設備制造業的競爭已經是全球性的競爭,隨著技術、工藝和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競爭者之間的產品質量差異正在逐漸縮小,依靠質量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很難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電站集團產品結構特點極易受到外部運營環境變化的影響,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接著是歐債危機,2010年開始國內外市場需求持續下滑,發電設備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所帶來的市場競爭導致訂單價格的劇烈下滑,這些因素都在極大地挑戰集團的成本管控能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確保持續增長是集團管理的重要課題,一體化的目標成本管理恰好為此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電站集團成立前,各工廠是獨立法人單位及單體的利潤中心,集團組建后,若仍沿用原來的管控模式,集團僅僅是充當行政歸口管理的作用,并沒有為客戶增值,反而由于行政管理可能會帶來決策周期變長、增加管理成本、對客戶響應速度下降等負面影響。因此,在管理模式上打造以集團為利潤中心、工廠為成本中心的一體化管控模式是集團化管理的必然。通過一體化管控來提高集團對下屬工廠的成本引導能力和管控能力,充分激發各下屬工廠管理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同時,強化集團的管理與監督職能,保證集團整體工作的協調與統一,從而確保了集團獲取整體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實現集團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經濟運行的健康度。

        電站集團承接的裝備制造訂單都是成套設備,包括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和輔機等,單一產品交貨期的提前或延遲都將會影響整個項目的竣工,原先工廠是各自管理、獨立運作。而現在通過一體化的成本管控可以優化電站成套設備及電廠的整體性能及整體交貨要求。電站集團的產品具有小批量、高價值、長周期的生產特點,對成本的控制能力要求很高,同時生產組織過程中各方面的信息是動態變化的,通過一體化的目標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成本的管控力。

        二、大型裝備制造集團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主要做法

        電站集團基于一體化管控的要求,以目標利潤為導向、以基于產品項目的精細化管理為基礎、以矩陣式的管理機制為依托、以整體協同為特點、自上而下集團本部牽頭組織各工廠分頭實施為模式、以考核激勵為手段的目標成本管理,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加強領導,建立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原則、組織和制度標準。

        1、確定管理的基本原則。

        價值的衡量是以利潤為基礎的,利潤的實現過程就是成本控制過程,電站集團從持續發展的眼光、以全局性的視野確定了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指導思想,從集團層面降低產品的總成本,并把它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進行建設,明確了:符合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遵循效益原則,市場導向的目標管理原則,可操作性原則,事前控制原則,動態監控原則,確保了工作的可操作性。

        2、構建矩陣式的目標成本管理架構。

        針對集團過去的成本管控僅由各工廠的相關部門分別控制,力度不大,權威性不強,整體性較弱的情況,電站集團完善了組織架構,形成了矩陣式的管理架構。

        首先在集團本部組織了跨職能的工作團隊,設立了目標成本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集團總裁親自任組長。其次,明確了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的職責,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集團目標成本管理工作,工作小組負責目標成本的日常管控工作。

        集團本部的目標成本管理工作小組作為集團層面的管控團隊主要由來自集團本部的總裁工作部、財務部、采購部、技術部、人力資源部、市場銷售部、信息技術部和審計室的專業人員組成。小組各成員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組成了一個專業性強、分工明確、組織嚴密、高效運作的團隊,形成了工作合力。

        3、規范制度和標準,建立長效的工作機制。

        明確了目標成本評審范疇、評審方法和評審流程,制定了配套的考核和激勵制度。頒布實施了《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單機設備目標成本管理辦法》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和工作流程,為目標成本的管理提供了制度規范。

        規范了成本計算模型。根據各工廠的產品特點及生產組織方式,對每個工廠各種不同類型的產品規范了成本計算模型,根據每個項目合同中所確定的具體技術方案、技術參數、供貨內容的要求得出符合用戶個性化要求的項目成本,為以單個項目為基礎的一體化成本管控提供有利的支撐。

        統一制定原材料采購的預算單價。充分了解現實的原材料供應情況、不同產品的采購、生產周期等重要因素,制定了物料預算價格的確定原則,在具體編制各工廠的項目預算成本時,嚴格按照此原則執行,并作為目標成本監督、檢查、分析、控制及考核的重要依據。

        (二)再造業務流程,為實行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奠定基礎。

        再造業務流程的主要宗旨是打造高效、統一的集團一體化管控模式,為實行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奠定基礎,實現優化集團的資源配置,提高集團運營效率,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優質高效的成套服務。

        1、整合市場營銷資源,統一對外開拓市場。

        對訂單承接、業務談判、價格決策等流程進行了再造。將原各工廠對市場承接訂單的職能整合至集團本部,取消了原來各工廠獨立的市場承接功能,由集團本部統一負責對外承接訂單、商務談判及合同簽訂、統一協調交貨、收款事項,給顧客提供一站式的產品銷售服務,各工廠由原來的主體變為配角。

        2、按用戶需求,統一進行各產品的項目排產。

        對項目生產排產計劃流程進行了再造。由集團本部統一負責項目的排產、項目執行的協調,監督各廠的生產計劃落實情況;工廠負責按照集團本部下達的項目計劃安排生產,及時向上反饋生產進度,實現電站集團產品的成套出產。

        3、推進一體化的系統設計,優化整體性能和成本結構。

        對一體化的系統設計流程進行了再造。集團本部負責對整個電站系統中的鍋爐、汽輪機、發電機和輔機之間進行優化設計,確保滿足顧客對電站產品系統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優化系統的成本結構。工廠負責具體的產品設計、工藝改進等生產服務性事務,確保單項產品在符合總體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成本最優。

        4、推進集中采購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采購成本。

        對集中采購流程、戰略物資采購流程進行了再造。集團本部負責大型戰略物資、鋼材和有色金屬的集中采購,發揮大規模采購優勢來降低采購成本,為下屬各工廠與客戶簽訂統一的框架協議;工廠負責在集團本部的框架下簽訂采購合同、物流、倉儲和收發貨等操作性事務。

        (三)設定和分解目標成本,明確成本管理的目標和責任。

        1、科學制定總目標。

        集團本部負責制定總體的年度目標成本。集團目標成本小組根據集團每年度的經營目標、原材料的市場價格及工廠的實際情況,根據統一制定的預算單價,按每一個項目的排產計劃及供貨合同的要求,提出下一年度的項目成本目標,以及集團各條線部門的目標降本指標,由目標成本領導小組和集團管理層審核批準。

        2、層層分解落實目標。

        電站集團將經批準后的目標成本下達到各工廠,把降本目標分解并納入到集團技術、采購及其他管理部門的年度考核指標中,集團各業務部門對降本指標按條線下達到工廠的對口條線,形成矩陣式的降本目標分解模式。

        3、明確責、權、利的關系。

        集團管理層明確目標成本工作小組、集團相關專業條線、各工廠、各工廠相關專業條線的責、權、利關系,并使這種責任明確化、具體化、利益化,成為與各部門、個人切身利益緊密聯系的定量化責任,從而啟動責任、行為、利益三者聯動的機制,促進各單位努力完成指標,確保集團成本總目標的實現。

        (四)向訂單承接、研發、采購等環節延伸目標成本管理,提高事前成本的管控能力。

        1、向訂單承接端延伸,提高訂單承接階段的盈利能力。

        電站的目標成本管理在訂單承接的前期就已經介入,在用戶提出需求的時候,目標成本工作小組成員就已經開始參與到項目中,針對用戶的要求和供貨范圍,測算出按當前狀態生產的項目成本,并對投標報價的決策提供支撐。在獲得訂單以后可根據目標盈利測定目標成本,并與當前狀態下的成本進行比較,根據盈利預判可預先在市場中鎖定部分戰略資源的價格,規避了長周期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2、落實到一體化的技術創新上,提高技術設計階段的成本控制力。

        技術是降本的源頭,電站集團所有產品大約有80%的成本是約束性成本,是由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生產力水平決定的。電站集團進行技術降本的主要方法包括電站設備整體系統配制優化、產品標準化設計、新技術和新材料應用、產品結構優化等。

        3、通過一體化的戰略采購管控和創新采購模式,提高采購階段成本管控能力。

        通過集團層面推進采購一體化的管理,對大批的采購、供應商的培育、戰略物料的鎖定進行了一體化的管理。一是集團采購部門對大宗批量的物資進行集中招標采購,通過批量來降低采購成本;二是開發及培育新的供應商,優化供應鏈的管理,通過優化及縮短供應鏈來降低費用,三是建設集團統一的戰略物資信息平臺,確保戰略物資的供應;四是利用先進的金融工具,規避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包括遠期匯率鎖定,進行金屬期貨研究、利用套期保值鎖定成本等。

        (五)開展管理評審和成本分析,持續改進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

        1、定期對目標成本執行情況進行專題分析。

        各相關責任主體每季度定期匯總、上報目標成本執行情況,集團本部的目標成本工作小組對上報數據進行審核,對發生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加強指導,并提出改進要求。

        2、及時調整項目執行過程中的成本發生事項。

        對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對客戶要求增加供貨范圍、調整技術參數而產生成本差異作為事中成本控制的一個關鍵點,對每一個執行項目即時進行跟蹤、監督。同時頒布實施《設計聯絡會管理辦法》和《設備合同變更管理辦法》,從制度上規范確保目標成本的可控性。

        3、定期開展目標成本管理評審工作。

        每年組織兩次目標成本完成情況的評審工作,對當期可評審項目目標成本的完成情況做出評價,對評審過程中發現的管理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最終出具評審報告向管理層匯報,并嚴格按照《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目標成本管理考核激勵辦法》進行獎懲。對評審過程中發現的各類管理問題,要求工廠進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具體的整改方案并在下一次目標成本評審中進行檢查。

        4、構建經驗共享平臺,持續改進。

        在推進目標成本管理工作的過程中,組織召開降本經驗交流會,將工廠涌現的優秀的降本案例匯編成書,供集團各工廠參閱,通過機制營造良好的經驗交流和共享的氛圍,構筑互動學習的平臺。

        (六)完善信息系統的建設,為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撐。

        1、建設適應集團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統。

        由于電站集團下屬工廠的生產規模很大,雖按項目計只有數百個,但按涉及的材料條目計就有數十萬條,數據量巨大,如果靠手工計算,耗時長,效率低。從2005年開始,電站集團引進國際一流的信息服務提供商,開始了集團的信息化工作,并成功推行ERP(SAP)管理系統,為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順利推進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目前,集團已成功開發了制造執行系統(MES),使各工廠的制造費用可以即時結算;開發了產品數據管理(PDM),在產品設計階段就能初步估算整個項目的成本;開發了戰略物資管控平臺,使大型物資的成本管控提高到集團的戰略層面。加上已經應用成熟的財務管理系統、采購管理系統和生產管理系統,整個信息系統已經為目標成本管理構建了非常完善的功能需求和服務體系。

        2、推進數據的完整性、及時性及準確性。

        通過基于WBS的ERP信息管理平臺,事中成本的管控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目前各工廠原材料采購信息都反映在這個系統中,可以及時地查詢實際采購訂單,將不同時段實際采購價格與目標單價進行比較,分析原材料價格變化對目標數的影響,對下階段的采購提供指導意見,提出解決方案。

        三、大型裝備制造集團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的效果

        (一)成本持續降低,盈利能力不斷提升。

        通過集團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體系的建設和組織推進,在新產品比重不斷增加、原材料價格逐步走高的前提下,集團主要產品成本持續地下降,盈利能力持續提升。從2007年實施目標成本管理至2012年底,實際結算成本累計比預算成本降低數億元。

        (二)主要經濟指標不斷優化,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面對嚴峻的電力設備市場形勢,同行業的價格競爭激烈,電站集團在目標成本管理體系強力的支撐下,各項主要經濟指標保持良好。運營質量不斷提升,主營業務毛利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指標也達到了國內同行的領先水平。

        (三)加強了集團的管控,促進了管理水平的全方位提高。

        在一體化目標成本管理體系的推進過程中,以目標成本管理作為依托平臺和契機,集團對各工廠的管控能力進一步提升,同時,也帶動了集團采購管理、存貨管理、資金管理、計劃管理、工時管理等管理職能的日趨精細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在集團的排產計劃管理方面,電站集團建立了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模型,合理地安排生產計劃和原材料采購,降低了原材料、在產品存貨的增加及資金的占用;在存貨管理方面,集團下屬工廠上海鍋爐廠通過目標成本管理,多渠道壓縮原材料、在制品,優化生產組織模式;在生產管理方面,集團下屬的各工廠根據近年來工藝革新、技術改進和實動工時的統計情況,梳理并完成新的工時定額標準制定,推廣了計算機報工系統,逐步實現了無紙化報工,提高了生產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作者單位:上海電氣電站集團)

        參考文獻:

        第5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 應用型 模塊化 課程體系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國家人才培養戰略調整的重要舉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將擴大應用型人才培養規模作為一項發展任務。伴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不斷深入,社會對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應用型本科高校日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力軍,人才培養質量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目前隨著區域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高校應用型人才供給與產業、行業人才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愈演愈烈,據調查顯示:“有59.1%的用人單位認為當前大學的課程設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制約因素。”[1]大學畢業生認為“解決當前就業難的方法”選擇最多的是“提高自己的技能”(41.28%),其次為“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31.94%)[2],兩項選擇反映了高校課程之于就業價值的缺失,導致學生就業信心缺乏。由此可見,課程改革是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的核心。

        一、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應有特征

        課程體系指在一定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系統。它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載體,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這里所說的“課程體系”不涉及系統內部所含各種具體內容,更是對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的特點觀照。

        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遵循能力本位的課程觀。基于人才培養目標和層次定位,這種能力體現在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能有效對接職業崗位的實踐要求;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運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開發;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能力,包括組織管理、表達溝通、團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可見應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種綜合能力的專業教育,因此課程體系應有自身特色。

        首先,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理應體現學術性。“以學科為中心”是當前許多專家學者批評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最大弊病,但學科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石,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教學仍然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點。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既要區別于傳統高校而強化應用實踐,又要與四年制高職專業根本不同而立足學科基礎,因此以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為主,融入學科概念、學術元素,建立基于學科指導下的能力本位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應是應用型高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基本準則。

        其次,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還應指向職業性。職業性與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緊密相隨,是高等教育發展不可回避的價值選擇,它與學術性的關系演進不斷豐富著高等教育質量觀的內涵,且在當今大眾化背景下被更多地強調。應用型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職業傾向性比一般本科要強,應體現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有機結合。因此課程體系設計既要依據學科知識體系進行必要的構建,又需要根據社會職業需求進行課程創新,使課程體系建設與時俱進,有效支撐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

        再者,應用型課程體系必須具有靈活性。傳統課程體系因其相對封閉使教學內容和模式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因此培養的人才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當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科技的進步、產業的發展、部門的調整、個性化需求的多樣,使課程處在變革之中,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必須建立自調節機制以順應變化而獲得可持續發展;同時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應留有足夠應付各種變化的回旋余地。這種靈活的彈性課程體系能積極應對各方面變化,避免做出傷筋動骨的改造。

        二、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適用于應用型本科教育

        基于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特征,探索模塊化設計思路,能有效改善目前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提高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國經歷了二戰后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歐美各國通過設立應用型教育培訓機構或學校培養急需的高層次技術人才,出現英國多科技術學院、法國高等專業學校、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美國社區和技術學院等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校。課程改革是這類學校的重點。博洛尼亞進程以后,歐洲應用型高校在課程建設方面實施模塊化,它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3]。“模塊”一詞最初是建筑、計算機等行業的術語,模塊化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的過程,有多種屬性,分別反映內部特性。在系統結構中,模塊是可組合、分解和更換的單元[4]。所謂“模塊化課程體系”,簡單地說,就是按程序模塊化的構想和編制原則編制設計課程體系和課程,使之形成模塊結構。

        可以把模塊想象成“積木”,任意拆分和組裝,具有非常靈活的特點。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突破傳統的線性結構,有利于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識要求,對學科知識的重新梳理與分解,對原有課程知識點進行優化、重組,避免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利于針對應用型本科人才強實踐的能力要求,加強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實施理論、實踐、練習、研討同步式一體化教學模式,達到知行合一;同時有利于針對應用型人才的職業能力培養,對接行業發展和職業需求,調整教學內容,開發企業課程,而解決高校課程的相對滯后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可以使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興趣愛好和就業取向,自由選擇學習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習效果。

        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必然是一個對教育性資源重新選擇的過程。縱觀課程發展史,無論是課程理論研究還是課程實踐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即對教育性資源的選擇與更新[5]。按照哪些標準選擇教學課程,如何保證各課程之間合理的平衡,怎樣為每門課程選定最基本的、首要的內容和較次要的內容,避免過于頻繁而倉促地修改?顯然,這是模塊化課程體系設計的焦點,也是高校課程改革的永恒主題。

        三、模塊化課程體系的建構途徑

        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在課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體系的“模塊化”設計打破了原有學科中心的結構體系,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從“學科一行業一職業”鏈視角,立足于學科基礎,結合行業標準,對接職業需求,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對原有教學體系和內容進行重構,構建出以能力為核心的教學單元(即模塊),由此彰顯出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圖 應用型本科模塊化課程體系示意圖

        1.整體謀劃宏觀模塊。宏觀模塊對于某個專業來說,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整體框架,需要體現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要求。因此,要根據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做好頂層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應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細化人才規格要求,對應職業的職責任務和國家職業標準制定具有專業特點的能力標準。在此基礎上,重新梳理學科專業知識系統,按照基礎服務專業、專業服務行業指向,構建基礎模塊、核心模塊和方向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

        2.統籌構建中觀模塊。中觀模塊是整個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核心基礎,它是宏觀模塊構建的基礎,同時是微觀模塊構建的指向。中觀模塊的建設任務就是按照培養目標對基礎、核心和方向三大模塊進行細化,關鍵是根據專業能力標準,確定能力實現課程及合理配置。專業核心模塊設計要圍繞專業核心能力培養,按照產業和行業需求對原有學科知識進行刪減、重組與增設,根據知識點之間的關系及重要程度進行教學時數和時間分配。

        專業方向模塊是實現與社會行業需求有效對接的橋梁,其設計更鮮明體現了應用型本科課程體系的職業性和靈活性。以職業和崗位群的實際需求為導向打造特色化課程群,并根據行業產業發展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培養方向與“社會及企業”對接、教學內容與“職場及崗位”對接、教學方式與“實踐及實訓”對接,實現校社(會)、校企(業)、校崗(位)協同確定人才培養規范。為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各專業可構建兩三個特色化培養的方向模塊,鼓勵引進高端行業、企業培訓,開設考證類、技能類等課程,設計好交叉復合的模塊課程,開展以企業為主體、校企合作共建共管教學模式。

        3.精心設計微觀模塊。微觀模塊是整個課程體系的基石,劃分的依據是專業對應的能力要素。微觀模塊的建設任務就是“模塊化課程”的設計。各教學內容以知識單元為依據構建模塊,改變傳統以線性結構組織教學內容的方式為以非線性結構的方式,將相互之間密切相關或者有邏輯關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學習模塊。“模塊化課程”作為“模塊化課程體系”的一部分,每個“模塊化課程”在“模塊化課程結構”中承載著獨特的功能與責任,每個“模塊化課程”必須準確把握本課程的性質、定位與特征。根據每門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整合與重組教學內容,針對課程教學目標中的關鍵知識和能力點進行教學內容模塊化設計。

        表 新聞學專業基礎課程《廣播新聞采制》的模塊化教學內容設計

        該課程打破以章節為單元的傳統課程內容體系,以廣播新聞采制的業務流程為主線,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設置四大實訓模塊,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廣播新聞實務操作,貼近媒體的真實需求。每個實訓項目力求盡可能多地涵蓋廣播實務的關鍵知識點,并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可擴展性。

        “模塊化課程體系”不僅是教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時間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模塊化課程”內容的設計,“模塊化課程”之間知識能力結構的系統規劃和優化設計。模塊化不是把原來的課程簡單歸類冠上“模塊”這一名稱,而必定是需要對課程“大動干戈”,可見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改革唯有顛覆性的重塑,才能迎來新生。

        參考文獻:

        [1]鐘志敏.高校應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N].中國青年報,2007-03-03.

        [2]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EB/OL].(2014-01-28)[2014-06-12]http:///p/2837765258.

        [3]余國江.課程模塊化:地方本科院校課程轉型的路徑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4(11):99.

        [4][美]KirkKnoernschild著,張衛濱譯.Java應用架構設計:模塊化模式與OSGi[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5]郝德永.課程改革:愿景與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9(8):100.

        第6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 知識經濟時代 圖書館 以人為本 服務模式

        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是圖書館文化的既定組成部分。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以人為本作為前提,它是融合圖書館事業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原則,是科學發展觀在圖書館建設中的廣泛運用。[1]88—89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將讀者放在核心位置,讓其享受溫馨和諧的服務,這既是圖書館工作的方針,又是圖書館改變低效模式的根本途徑。從內容上而言,以人為本的思想一方面強調人的價值及對生命的尊重,高舉人權大旗,凸顯人的精神,人是服務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強調對讀者認知結構的研究,深入地了解讀者、關心讀者,在圖書館內構筑以人為本的情境,傾注人文關懷,弘揚以人為本的理念。

        1.構建以人為本服務模式的重要性

        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性理論,它進一步明確了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核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從而實現人們素質的全面提升。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理念正是以上述理論為根基,主要體現在為讀者的人性化服務。它的主要作用是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去滿足廣大讀者多樣化的需求,以讀者為中心,充分體現圖書館“讀者至上、以人為本”的根本宗旨,從而不斷強化服務功能,為圖書館的大力發展贏得先機,同時這也是圖書館服務職能轉變的主要方向。

        2.以讀者為中心,建設高效圖書館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精神上的需求不斷提升。這就需要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樹立以讀者為中心的以人為本的理念。首先,要將讀者視為圖書館發展的生存命脈,圖書館是因為廣大讀者而存在的,失去了讀者,圖書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簡言之,圖書館的發展是與讀者的需求一脈相承的,讀者的需求決定了圖書館發展的方向,而不同的讀者由于所處的環境、教育的程度及知識面的差異,造成讀者需求上的差異,圖書館則必須以敏銳的視角抓住讀者的心理,始終以讀者的精神需求為發展目標,才能將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從而推動其大力發展。其次,滿足讀者的需求不是單方面的心理需求,而是全方位的精神需求,其中既包括讀者當前的精神需求,又包括讀者未來的精神發展需求。這就需要圖書館從微觀處根據時展的趨勢對讀者的心理需求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從而精準把握。最后,以讀者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圖書館實現現代化管理的根本理論,也是彰顯圖書館人文理念的具體表現。圖書館的一切工作應以讀者為中心,想讀者之所想,樂讀者之所樂,憂讀者之所憂,做讀者的貼心人,為不同層次讀者提供和諧的立體式服務。

        3.用以人為本的模式加強為讀者服務的功能

        3.1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確定為圖書館服務的準則

        從客觀角度而言,圖書館所有的工作皆是為廣大讀者開展的,因此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應體現讀者的主體地位,讓讀者享受到“貴賓式”的待遇,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去對待每個讀者,微笑地面對每次借閱、耐心回答每個問題,并綜合圖書館的各類資源及服務性的職能,構建一個以讀者精神需求為導向、以人性化服務為目標的服務系統,讓以人為本的理念成為圖書館工作人員自行遵守的服務準則,讓以人為本的服務思想滲透至每一個細節、每一次常規服務,讓廣大讀者真摯地感受到圖書館的溫馨和諧,真切體會到圖書館所帶來的歡愉之感,讓讀者們在查閱資料、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有輕松愉悅的心情,產生賓至如歸之感。

        3.2構筑民主平等的氛圍,充分保障讀者權限

        “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以人為中心的服務思想,這其中還包括另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應享受平等的待遇和均等的教育機會,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應給予充分保障。[2]101—102對此圖書館就應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構筑一個公平、公正的借閱環境,讓每個讀者在自由和諧的氛圍中閱讀書籍、學習知識,自由自在地查閱資料、獲取信息,盡情享受圖書館帶來的各種人性化服務。讀者之間不能有等級上的差別,不管是知識淵博的學者,還是涉世不深的學生,乃至于街頭商販都應享受同等待遇,因為每個人的閱讀權利都是平等的,圖書館應充分保障讀者的這一權限,從而讓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徹底落實,以此強化圖書館的服務功能。

        3.3在互相交流中構建融洽的關系

        與讀者的互相交流是圖書館獲得發展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通常情況下,圖書館與讀者的交流是通過人性化的服務及對廣大讀者的意見進行細致入微地分析,從而滿足廣大讀者的精神需求來實現的,它是構建圖書館與讀者融洽關系的一根紐帶。要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就要充分征求不同類型讀者的意見。讀者可通過館內設置的“建議箱”或圖書館網站上的“讀者意見”欄目把自己對文獻書籍的需求反饋出來,以此幫助圖書館優化館藏資源,從而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圖書館也可定期召開讀者交流會及各種類型的座談會,了解讀者在文獻書籍上的精神需求,掌握各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讓購買文獻資料的有限經費能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同時以上措施還能促進購書人員與讀者之間的互相交流,激發廣大讀者參與圖書館建設的熱情。總之,在互相交流的環境中圖書館與讀者將會形成融洽和諧的關系,從而促進各項工作的人性化進程,最終強化服務功能,令圖書館獲得可持續發展。

        3.4構建以人為本的公益講座體系

        第7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一、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價值意蘊

        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是消除行政壁壘、實現各種資源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重要保證,也是推動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的重要基礎。

        (一)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要素流動、經濟一體化的現實基礎

        公共服務一體化與經濟一體化相輔相成。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是促進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只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才能有效吸引和引導資金、資源、勞動力的配置,促進城市群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城市群經濟一體化是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重要保障。因此,實現包括資本、技術、信息、人力資源等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高度集聚和跨區域流動,是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這就必然要求區域內打破地方行政區劃限制,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實現區域要素的集聚和比較優勢的發揮,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一體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資源共享、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

        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就是要根據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和目標,促進公共服務制度的變革和創新,健全公共服務配置機制,使得長江中游城市群內所有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夠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逐步實現對接共享并最終達到同一標準,真正使長江中游城市群內基本公共服務做到資源共享、制度對接、流轉順暢、差距縮小、待遇互認。通過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促進公共服務消費,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最終改善其生活質量,是建設和諧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必然要求。

        (三)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合作、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從區域公共治理的角度,區域公共服務一體化跨越了單個行政轄區管理實體的管轄范圍,著重解決各種跨行政區域等區域公共服務問題。其實質就是對區域公共服務問題謀求共同解決之道,通過協商合作提供區域公共服務,獲取區域公共服務的最佳效益。因此,加強區域合作,消除長江中游城市群不同主體在地方性法規政策、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異,統一區域內公共服務供給政策和制度,建立起公共服務供給的合作、激勵、約束機制以及利益分享與補償機制,是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必然要求。這將會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社會管理觀念、體制和模式,有助于中部四省的公共管理體制創新。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一)四個子區域內部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異較大

        經濟發展水平和政府財政實力是提升區域公共服務水平的物質保障。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四個子區域之間的整體基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相差不大,但每個子區域內部卻差異較大。雖然各城市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資都有所提高,但是從整體而言,各個城市之間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也呈現明顯差距。特別是各個子區域內部的小城市,由于地區總體發展落后,政府對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嚴重不足,導致各項基本公共服務仍處于較低水平。例如,2013年武漢城市圈中心城市——武漢市的公共財政用于民生領域的支出達703.40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支出63.70%,而鄂州市的該支出僅為14.48億元,占全市公共財政支出僅為20.44%。

        (二)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支出標準及內容不統一

        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可以更好地實現公共服務的公平、高效供給。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四個子區域之間尚未建立起區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供給的協作管理機制,在體制機制設計上未充分考慮基本公共服務要素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自由流動和有效對接,各市政府難以協調決策、統一行動。此外,受多種因素影響,各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不僅支出標準不完全一致,而且所涵蓋的內容也各具特色。如小城市的民生財政支出主要用于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幫助貧困人口脫貧、實施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加強義務教育等,而對于諸如武漢、長沙此類大城市來說,其民生財政支出則主要用于城市居民養老保險、高等教育、交通通訊網絡、文化娛樂設施等。

        (三)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有待提高

        長期以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區域習慣于利用自身優勢在本行政區內配置資源,形成相對獨立發展的路徑和格局,在短期內未能完全扭轉。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雖然總體水平逐步提高,布局漸趨合理,網絡日益完善,但由于跨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涉及到成本和收益問題,基礎設施大多被分割在各行政區劃內,共建共享有相當大的難度,至今尚未形成一個面向整個城市群的一體化基礎設施網絡。例如,在城市群內部,部分交通設施不對接、功能不完善,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受到很大制約;一些公路設施等級水平較低,相鄰行政區的邊界處尚存在不少斷頭路和瓶頸路。

        (四)行政壁壘構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最大障礙

        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屬于不同的行政區劃,各級行政區劃層次較多,行政隸屬關系復雜,地區之間協調難度加大。且長期以來,各個行政區各自為政,存在明顯的行政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嚴重阻礙了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也妨礙了社會管理政策的整合,制約了區域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進程。同時,武漢城市圈、長株潭“3+5”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江淮城市群分別處于自己的一體化基礎階段,這必然使得四個子區域內部合作遠遠大于區域之間的合作;而且,四個子區域之間相互競爭激烈,爭資源、爭人才、爭政策,合作意識與機制尚未形成,導致社會管理體 制改革相對滯后,難以適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要求。

        三、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政策建議

        (一)制定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規劃綱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給予保障

        與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加快制定《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規劃》,明確各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總體要求與發展目標,保障支撐與配套措施,明確各階段的工作目標、原則、負責部門、實現途徑、績效考核機制及配套措施等,增強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以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指南。

        (二)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促進各地政府財力均衡

        加快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縱向和橫向轉移支付制度,提升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區公共服務財政供給能力。從縱向來看,應合理劃分不同行政級別政府之間的事權,根據財權與事權相對等的原則來實行財政轉移;從橫向來看,對于不同地區財政能力的差額,要按照財力均等的原則來確定對財力較緊地區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額度。通過完善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推動各市的財政力量均衡發展,從而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

        (三)改善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水平

        加快長江中游城市群公共財政從經濟建設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出,優先解決民生問題。一是整合交通網絡。加快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示范區,從發揮區域整體優勢出發,大力推進航空、高速公路、鐵路、水運整體聯動的大交通體系一體化建設。二是實現就業信息共享。必須建設覆蓋各城市的就業信息共享平臺,打破區域間要素流動壁壘,才能實現就業信息及時、充分的傳播,促進人才要素自由流動。三是提高欠發達地區教育和醫療衛生配置水平。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投入,配置更多更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醫護人員和醫療設備,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奠定硬件基礎

        要實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基礎設施必先行。各級政府應相互配合,構建互聯互通的區域基礎設施網絡。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優化路網布局,加大公路、鐵路、水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新型綜合運輸體系。四省會城市應積極爭取國家以武廣、合武、京九、滬昆、昌吉贛等客運專線為主體,盡快建設武漢—九江、九江—合肥、長沙—合肥等城際鐵路快速通道,構建“兩小時經濟圈”;聯合打通四省市之間的“斷頭路”,建成更加通暢便捷的高速公路網絡;加大對長江航道“暢中游”的投入力度,整治長江干線和主要支流航道;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設,整合武漢新港、岳陽港、九江港等港口資源,構建長江中游港口一體化體系;以天河機場、黃花機場、昌北機場、新橋機場為主體,整合周邊機場資源,構建功能完善、優勢互補、分工明確的長江中游地區民用機場體系;以推進電子政務建設為突破口,整合信息資源,統籌規劃建設信息平臺,形成公開透明的信息網絡;加強科技領域合作,共享科技信息、專家智庫等科技資源,鼓勵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創業資本等科技要素在四省區的自由、有序流動,建設數字化、網絡化的“智慧城市群”。

        (五)實施“整體性治理”模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協調機制

        “整體性治理”是指公共服務機構為完成共同的目標而實行的跨部門協作,以及為解決某些特殊問題而組成的聯合機構。一是設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推進長江中游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建設的方針政策,對跨行政區域的事務進行管理,協調本地區與中央、省的關系,調解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市內部關系,監督地方政府間協議執行等。二是建立長江中游城市群溝通協調機制與合作對話機制,加強內部溝通和協調。三是構建長江中游城市群政府間利益分享和補償機制,平衡政府間不同的利益需求。四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管理監督機制,努力突破集體行動的困境。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公共服務、家庭結構對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及公共政策選擇”(13YJC790176)。

        第8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血標本;放置時間;放置方式;生化指標

        臨床上待檢測的血液標本的保存是醫學檢驗分析中質量控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常規生化檢驗由于血液標本量較大,標本采集后往往不能及時上機檢測,從采樣到上機檢測耗時較長,這是否對生化檢驗結果有影響,是分析前質量控制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有研究顯示血液標本的不同放置時間以及放置方式,會對各項生化指標的檢測結果具體值產生十分顯著的影響[1]。為了探討標本放置時間和方式對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本研究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62例患者,每例患者抽取血液標本5ml,對采集到的血液標本進行分組檢測,并對不同放置時間和方式下血液標本的各項生化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4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并進行生化檢測的62例患者的血液標本為研究對象。

        1.2方法所有人員于清晨采取空腹血5ml,分別注入3支干凈試管中。待凝固后以3000r/min離心10min,即刻取血清進行生化指標測定。剩余血液貼好標簽,注明時間,其中1管血放置室溫下(20℃),另l管血放置4℃冰箱內存放,第3管采血后即刻離心取血清放置于4℃冰箱內。分別在2h、12h、24h后對3種存放方式下的血液標本的生化指標展開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3儀器與試劑采用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原裝配套試劑、標準品和質控品。標本采集使用浙江拱東醫用塑料廠生產的一次性真空促凝管。

        1.4檢測項目谷丙轉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尿素氮(BUN)、二氧化碳(CO2)、葡萄糖(GLU)、血鉀(K+)。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結果

        與即刻檢測的生化指標結果比較,室溫放置2h后,GLU、K+結果降低,12h后及24h后,GLU持續下降,而K+重新升高;4℃冰箱存放12h、24h后GLU下降,K+逐漸升高;離心分離血清放置于4℃冰箱2h后K+結果降低,12h、24h后又逐漸升高;在3種存放方式下,CO2從2h后就開始持續降低,以上變化與采血后即刻離心分離血清進行檢測的結果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ALT、AST、BUN在3種存放方式下隨時間不同結果無明顯變化,結果見表1。

        3討論

        在臨床上,血液化驗結果的準確性對于指導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研究顯示,血液標本放置時間及放置方式的不同會對檢驗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2]。在實際檢測工作中,為保證生化指標的準確性,檢驗人員一定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合理安排檢測順序,對于不穩定的檢測項目一定要在短時間內測定,對于暫時不能上機的標本,應針對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保存措施。

        參考文獻

        第9篇:花藝基本知識范文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 戰略規劃 文本分析

        [分類號]G259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歐國家的圖書館就以戰略規劃為工具,審視圖書館的內外部環境變化,闡述社會使命和價值觀,向政府與公眾傳達圖書館的服務理念與社會價值。目前,我國圖書館界戰略規劃制定工作尚不成熟,只有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以及部分高校圖書館開展了規劃化的戰略規劃實踐。因此,全面系統地將戰略規劃作為一種專業化、現代化的管理工具引入我國圖書館管理領域,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成為一條捷徑。本文以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的文本分析為基礎,探尋其對我國圖書館戰略規劃制定與研究的啟示。

        1 研究綜述

        關于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研究,近年來已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在一些文獻中有所涉及。柯平等對國外國家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實例進行研究,歸納出圖書館戰略規劃的一般過程與具體內容。于良芝列出1961~2005年的部分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圖書館界率先對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的效果進行了一系列考察,如Stephens的抽樣調研、Sutton的典型案例調研和一些圖書館的個案調研等。姜曉曦等、金瑛等選擇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芬蘭國家圖書館和多倫多公共圖書館四所公共圖書館進行分析指出,國家圖書館在外部環境定位時均意識到國家圖書館的運作環境是國際性的,在內部環境定位時都指出圖書館信息基礎建設對國家圖書館的重要性。余倩等選擇24個國外戰略規劃樣本進行體例分析,將戰略規劃文本體例歸納為核心體例構成、特色體例構成和個性體例構成三類。楊溢等通過對我國臺北市立圖書館、英國國家圖書館等文本分析,總結出圖書館制定戰略規劃的6個步驟。

        當前研究,較重視國家圖書館和少數公共圖書館的案例分析,缺乏除國家圖書館外的美國各級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的專門研究。

        2 研究設計

        研究基于以下的認識:大量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文本已證明,圖書館戰略規劃制定具有一定的程序性與規范性,體現一定的趨勢特征。

        2.1 概念界定

        本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圖書館戰略規劃與戰略規劃文本,兩者均與戰略管理相關。

        戰略管理是指對特定組織戰略的管理過程,是組織制定、實施和評價使組織達到其目標的、跨功能決策的藝術與方法。圖書館戰略規劃以凸顯圖書館核心價值為主旨,深受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影響,接受主管部門的指導,與企業相比缺少一定的獨立性。

        所謂文本,為語言或意思表達可見可感的表層結構,是一系列語句串聯而成的連貫序列形式。本文將圖書館戰略規劃文本界定為明確表示圖書館戰略發展思想與行動計劃的文字文件。

        2.2 研究目標與方法

        采用內容分析法進行分析研究。綜合考慮圖書館的類型、先進性、規模與影響力等因素,選取20份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戰略規劃文本進行內容分析,總結制定特點和探討對我國圖書館戰略規劃制定的啟示。

        3 研究過程與分析

        3.1 戰略規劃樣本情況

        本文選取20個不同地區級別的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樣本(見表1)。樣本級別的多樣性為比較不同規模、不同地域范圍的圖書館戰略規劃文本特點提供了可能。

        時限分布顯示(見圖1),80%的樣本以2~5年為期進行規劃。2~5年的規劃期屬中短期規劃,相對于5年以上的長期規劃而言,能夠及時反應內外部環境變化;同時相對于1~2年的短期規劃而言,有利于圖書館戰略發展思路的平穩延續,同時節省戰略規劃制定成本,符合組織的管理效益。

        3.2 戰略規劃制定主體分析

        戰略規劃文本制定主體的確定是整個戰略規劃制定與執行的基礎,也是體現戰略規劃科學性與規范性的重要手段。由表1和圖2可知,在明確注明制定主體的16個樣本中,特定戰略規劃委員會制定戰略規劃占50%,圖書館董事會或委員會制定占37.5%,外聘機構或顧問占12.5%。戰略規劃制定已經從管理者個體意志逐步向集體意志轉移。各館根據自身的成本預算與成果預期選擇合適的制定方式,戰略規劃注意吸納主管部門、組織高級管理者、普通員工、用戶以及其他相關部門等利益相關者的意見。

        3.3 戰略規劃體例分析

        體例是戰略規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系統的戰略規劃文本的組織結構樣式。本文綜合樣本的實際情況,參考已有的研究,將分析的戰略規劃體例分為愿景、使命、目標、環境掃描、措施、指標、評價體系等7個方面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戰略目標與措施是戰略規劃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形成了戰略規劃體例的核心區。愿景和使命是圖書館表述自身社會責任、組織存在意義的重要部分,超過55%的樣本含有這兩項,組成戰略規劃文本的重要體例區。價值陳述、環境掃描、評價體系、服務原則、組織自身發展介紹等內容在不同文本中具有涉及。戰略規劃文本的體例是必選與可選項的結合,所有體例構成因素已經相對成熟,形成固定內容。從個體圖書館層面考察,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文本的體例項目較為平均,維持在3~5個左右,圖書館規模與戰略規劃體例存在一定的正相關。

        3.4 戰略規劃內容構成分析

        戰略規劃內容可以反映公共圖書館在不同發展環境下的戰略選擇,也可以突出圖書館塑造自身核心競爭力,承擔社會責任的發展軌跡。從表3可以看出,服務是圖書館共同關注的焦點,樣本均用較大篇幅闡述自身服務理念、條件、對象、方式以及針對各種環境變化與組織發展目標而形成的服務革新。數字資源技術平臺與居民日常生活類資源建設成為85%戰略規劃中的重要內容。經費、技術設施、管理也是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給公共圖書館的日常服務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相應增加了管理成本,如何適度地籌劃技術設備的發展成為各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課題。經費、管理等圖書館內容因素作為服務的保障被提及。除此之外,圖書館營銷、圖書館對外宣傳、圖書館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等也有所涉及。就個體圖書館而言,戰略規劃內容繁簡與圖書館建設規模、服務用戶的規模等因素有關。相對于社區圖書館,州立圖書館的戰略內容更為豐富些。

        3.5 戰略規劃運行保障分析

        運行保障是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與實現戰略規劃有用性的前提條件。根據文本內容的闡述以及相關戰略規劃理論的總結,可將戰略規劃的運行保障歸納為:良好的戰略規劃制定背景(經驗保障)、合理的監督機制(監督保障)、流暢的意見溝通機制(信息反饋保障)、豐富的資源與技術基礎(資源保障)、可約束的法

        律法規(法律保障)、相對完善的管理機制(管理保障)、具有合作服務精神的工作人員隊伍(員工保障)、有保證的資金投入(經費保障)以及其他等9個方面。

        55.6%戰略規劃提到最多的保障工具是資源保障,已有的建筑、文獻資源、網絡技術資源成為戰略規劃制定的依據和實施的重要基礎。次之是反饋溝通保障、管理保障、經驗保障、監督和經費保障等。反饋溝通建立在合作的基礎上;有效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是圖書館戰略管理的實現基礎;美國的多數公共圖書館都有制定戰略規劃的傳統,因此累積起來的經驗對于戰略規劃的實施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公共圖書館實施戰略規劃的財務來源主要來自基金會、政府投入、社區捐贈等,經費的投入使戰略規劃具有推行的物質基礎。法律保障和員工保障也在一定范圍內被利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①戰略規劃保障方式的運用并不是單一的,大部分公共圖書館是幾種方式共同保障戰略規劃的實施;②不同規模圖書館戰略規劃的保障形式有所差異,州立圖書館強調資源保障和管理保障,而郡縣圖書館則更青睞監督保障與溝通保障,強調與社區居民的溝通。

        4 對我國的啟示

        4.1 重視戰略規劃的編制

        美國制定圖書館戰略規劃的歷史傳統表明,戰略規劃作為一種簡單而適用的管理工具,為管理者快速準確決策提供幫助,也成為圖書館向公眾及地方政府管理部門宣傳自身價值,獲取經費投入、社會捐贈的重要手段。在追求成效的發展環境下,圖書館只有積極自我營銷,才能彰顯自身的社會價值,獲得更多支持,在公共資源競爭中獲取最優發展資源;同時,大量戰略文本內容的重復性表明,戰略規劃具有較大共性,制定戰略規劃能夠幫助決策者簡化復雜問題的處理程序。因此,應從科學借鑒的角度,研究國外戰略規劃的成功經驗,在實踐中培養戰略思維,重視國內圖書館戰略規劃的編制工作,建立圖書館科學戰略決策體系。

        4.2 組建團隊制定戰略規劃

        數據表明,群體代替個體制定戰略規劃已成為大勢所趨。相對于館長等領導層的個體或者單一成份的戰略工作團隊制定戰略決策而言,多成份的制定主體對環境的把握更加系統而客觀。組建特定的戰略規劃團隊已成為美國圖書館制定戰略規劃的重要方式,可根據具體需要確定不同的參與人員,如東海岸地區圖書館組建了圖書館委員會,鄉村圖書館工作人員、圖書館工作人員、公眾等組成的戰略規劃組;奧蘭治灣公共圖書館組成公眾、圖書館委員會、職工代表為主的團隊;卡內基公共圖書館成立包括政府工作人員、商人、律師、公務員、學生、教師、退休人員、義工、圖書館董事會成員、圖書館館長等在內的15個人組成的規劃委員會。吸納不同階層、不同立場的利益相關人參與組建戰略規劃制定團隊,有利于兼顧各類戰略規劃受益者的利益,豐富規劃內容,拓寬其輻射的范圍,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

        在我國聘請外部商業公司或者專業機構進行戰略規劃的時機尚不成熟,單一領導負責制的模式又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借鑒美國經驗,設置專門的團隊制定戰略規劃具有很強的借鑒性和可操作性。但是應注意:①戰略規劃團隊人員構成宜多樣化,鼓勵用戶的參與。當前,圖書館制定戰略規劃類文件過程中,常采取“部門計劃+領導意志”的方式,還未直接關注用戶的意見,而美國的經驗是更重視服務受眾的參與,戰略規劃團隊人員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用戶,即使不建立專門團隊,也會以各種方式實現用戶參與。②團隊以項目形式存在為宜。經費一直是各館的難題,設置專門的戰略管理部門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和人員編制配給,當前條件下時機并未成熟。因此,可從各部門抽取一定人員與外部人員形成臨時項目組,既能滿足戰略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全面性需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圖書館實際困難。

        4.3 完善戰略規劃體例

        體例是戰略規劃的基本框架,經過長期發展,在各相關行業委員會的管理下,美國公共圖書館戰略規劃已形成較固定的格式。在吸收企業戰略管理經驗與自身探索中,戰略目標、具體措施等為核心,使命、愿景成為重要內容的圖書館戰略規劃體例已被多數圖書館所接受。核心價值觀、組織歷史與文化、成績總結、服務承諾、評估指標等內容,作為可選項目,在不同戰略規劃文本中也有體現。結合實際,我國的戰略規劃也應逐步明確體例構成,以固定的格式促進戰略規劃文本的標準化。可建立以必選體例(也可稱核心體例)和可選體例(也可稱特色體例)相結合的模式。必選體例可包括:愿景、已有成績、環境分析、目標、行動措施、已有成績、實施保障等,可選體例可包括:成功關鍵因素、財務狀況、戰略評估方式等。各圖書館在此基礎上自由選擇搭配,既保持標準化也具有個性化。

        4.4 豐富戰略規劃內容

        戰略規劃內容與體例常被混淆,國內的相關研究中,對戰略規劃內容框架的描述也從體例角度說明,如盛小平認為,大學圖書館戰略規劃內容至少包含愿景、使命、價值觀、目標體系、戰略5部分。戰略規劃內容應主要從圖書館業務的角度,將涉及的明確未來發展問題進行全面闡述。上文統計中,服務、資源、財務狀況、事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發展環境分析等均為規劃不可或缺的部分。戰略管理內容隨著環境變化及發展需求轉移而變化,是一個動態的體系結構。制定戰略規劃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豐富戰略規劃的內容,注意宏觀與微觀結合,兼顧主體的情況下,可細節化處理部分內容,增添戰略規劃文本的可操作性。

        4.5 明確戰略規劃保障方式

        成功的圖書館戰略規劃體系一定是戰略方向、戰術執行與戰略規劃保障三者集合的產物。戰略規劃保障是將戰略決策轉化為戰略目標成果的基礎。戰略規劃如無明確的執行保障方式極可能導致其缺乏執行力,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甚至最終被束之高閣。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在制定戰略規劃文本中開始注意明確戰略規劃保障方式,以資源、管理、監督、信息反饋等方式為主的戰略規劃保障方式已經得到美國圖書館界的認可和推廣。馬特洛馬赫縣圖書館戰略文本指出,戰略規劃目標體系是圖書館在2006~2010年問的每年經費預算和計劃下產生的,圖書館領導對戰略規劃的實現負有主要責任,縣議員作為圖書館戰略規劃目標的評定者和圖書館相關法規政策的制定者,在政策支持和圖書館發展指導上發揮重要作用。圖書館顧問委員會與公眾的參與和監督對戰略規劃實施具有規范作用,其他圖書館合作組織對戰略規劃的實現也有重要意義。有力的保障是戰略目標實現的基礎。

        4.6 強化戰略規劃評估監督體系

        制定戰略規劃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圖書館社會價值,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執行需要監督,價值的體現需要合理的評估體現。部分樣本圖書館已同時制定戰略目標與評價標準,但還需要獨立于文本外的評價體系。以客觀、務實的評價標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易用簡便的評價方法,促進戰略規劃的完善。具體而言,首先,應結合國內外經驗,建立評估指標體系建設,文本評價和執行階段性評價為主進行規范化評估;其次,形成多評價主體的層次化評價體系,自身評價與外部機構的定期評價相結合,消除戰略規劃制定與實施的盲點。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大胆欧美中文字幕 | 午夜天堂美女在线视频 | 日本熟女乱子视频 | 亚洲2020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天天做夜夜做天天欢人人 | 日韩一级大片一中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