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社會經濟文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經濟文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經濟文化

        第1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關鍵詞:社會經濟;視野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阿壩州;社會體育

        我國是由多族群(民族)構成的以中華民族為一體的數元文化兼收并蓄、和諧相融的國家,在源遠流長歷史江河中,各民族創造出豐富多彩而又各具風格特點的傳統體育。我國一直把發掘、保護與發揚少數民族文化作為國家文化戰略,而在目前四川省進一步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應用力度的政策背景下,作為藏羌民族聚居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文中稱簡稱為“阿壩州”)如何把傳統體育文化的族群性、地域性資源生產要素轉變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就格外地顯得意義重大。

        一、阿壩州具備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產業的優勢

        阿壩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北鄰青甘緊挨綿德,東切成都,南接雅安,與省觸壤,區位優勢明顯。境內居住著藏、羌、回、漢等15個民族,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區和我國羌族的主要聚居區。大多的少數民族文化是通過體育藝術為載體進行傳承的,所以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也意味著其體育文化資源豐富。阿壩州實施“基礎驅動”拓寬體育文化活動場館設施,加強相應的管理和維護,為城鄉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閑和健身娛樂環境,重點抓好汶川地震災后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恢復重建項目。在北京奧運會后,阿壩州全方位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州文化體育廣場、州體育館等,并提供體育健身特別是藏羌傳統體育項目的服務,逐步恢復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突出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產業標志。2011年,總投資20億元的茂縣九頂山國際滑雪場一期工程順利開展。近年來,汶川、茂縣、小金、黑水等縣開展了登山、滑雪、攀冰、山地越野、自行車等山地戶外運動,增加體育產業附加值。探索戶外運動規范有序的管理方式,認真受理攀登山峰活動行政許可,加強登山等高危體育運動監管,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科學規范發展[1]。

        二、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有利于促進民族交流保持社會穩定

        阿壩州大力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積極開展民族體育活動有利凈化社會風氣,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有利于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侵襲。通過開展民族體育活動和比賽,能增強人們頑強拼搏的意志、協作精神、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使人們的責任心、使命感和集體主義觀念得到加強,從而產生巨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起源、發展同該民族的生產生活、政經文教等融為一體,并與中華文明一脈相承,延綿不絕,表現在民族共同的國家、信念與心理等認知上。精神范疇的民族體育文化依附于肢體語言和其它載體形成一種促進內部同化的合力,為族群成員的、人生價值、美丑善惡等意識形態涂上相似的底色觀點、理念,大致相同的思維習慣為族群的認同、趨同提供了內環境條件,有利于調和民族關系。共同利益促進了各族群文化的整合與凝聚,基于是平等互助、團結求同理念的中華文化思想是民族融合的調和器,一直到今天都表現著強大的力量和積極的意義。

        三、根據阿壩州實際情況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產業有利于經濟發展

        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符合阿壩州實際,也是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具體體現。轄區內有著大量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有民族式摔跤、草球、押加、珍珠球、馬術、推桿、鍋莊等項目。居住在轄區內的居民往往利用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慶日,開展一些民族體育活動。如藏族的民族體育項目馬術運動對于阿壩縣、若爾蓋縣、紅原縣和壤塘縣的藏族群眾尤為喜愛,他們通常利用在一些傳統民族節慶日,舉行一些官方或民間的比賽[1]。羌族的民族體育常與宗教祭祀活動相伴而行,有教導本族人了解、遵循和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功能,而后來演變成在傳統廟會或宗教活動舉行當中,使參與民族體育活動的人們感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達到本民族文化的宣傳作用。開展民族體育,充分體現了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能把大家緊密團結在一起,弘揚和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加強本地區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發展社會經濟作出應有的貢獻[2]。

        四、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有利于實現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雙贏

        近年來,體育旅游以其內涵豐富、生動趣味、體驗刺激的特點在滿足現代人多層面旅游需求,對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阿壩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北端與川西北高山峽谷的結合部,緊鄰成都平原,轄13縣。境內有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大草原、達古冰山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結合地震災區災后重建游和濃郁的藏羌民族風情,是自駕游、陡步、登山、滑雪、探險、攀冰等戶外運動愛好者的上佳去處。適當開發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旅游,挖掘其中的商業價值,驅動地方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能提高少數民族群眾參與社會體育文化體系構建工作的積極性,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利益也是人們追求的生活目標,社會活動不能脫離經濟利益而尋求純粹的精神需求,后者要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作為依托。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應該尊重老百姓的生活需要,通過合理開發民族體育的商業價值,努力改造民生。

        五、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有利于阿壩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隨著我國全面深入建設小康社會,少數民族地區的政經文化發展也取得了良好成績,這從一定程度上推進了中華復興夢想實現的進程,當地各民族的物質、精神文化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具有豐富內涵的藏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以其廣泛的社會功能和鮮明時代感,振奮著各族人民積極開拓創新的優秀精神,同時,也起著維系民族情感的作用。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是中華體育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儒、道、釋等多種文化思想的結合體。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實現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通過各民族間相互交流、溝通和了解,從而加深、增進感情,促進各民族和諧相處,實現民族大團結。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少數民族與自然的競爭意識很強,因居住分散,人與人之間的競爭相對缺乏,而民族體育活動作為少數民族集會的主要內容,在“體育搭臺、經濟唱戲”方式下展示優秀的原生態民族體育文化,打造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區域性品牌。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為構建“和諧體育?健康阿壩”提供了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倫理尺度,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活動倡導在統一的游戲規則下,體育競爭公平,在競技比賽中,要求將誠信,反對弄虛作假,零容忍于欺騙詐騙行為[2]。

        六、結語

        大力推進和扶助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是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的必然需要,也是構建“和諧體育?健康阿壩”的需要。作為一種具有豐富底蘊的體育文化形態,民族體育的發展是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輔相成的,而且,民族體育文化的發展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起到強大的推動作用。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是建立各民族和諧關系的劑,是民族團結和長治久安的助推劑,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增長劑。(作者單位:四川省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社科類重點科研項目(編號09SA003),阿壩師專校級重點課題項目(編號ASA09-11)。

        參考文獻

        第2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1.西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

        西吉回族木雕藝術的形成是由獨特的歷史環境和地域文化等因素決定的,木雕藝術主要的表現形式是裝飾圖案,它依附于建筑主體的形制而存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造就了風格各異的木雕藝術。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深厚的文化藝術積淀,寬松的社會環境,較好的社會經濟等因素造就了地域特征濃厚的傳統民居,這些民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建筑上的木雕裝飾圖案也就應用而生,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裝飾圖案,它體現著當地濃郁的文化特質和深厚的人文內涵。西吉縣地處寧夏南部山區、黃土高原中心地帶,屬于溫帶半干旱氣候,地勢較高,平均海拔2100多米,與同緯度地區相比較,光照資源較為豐富,日照時間較長,年平均氣溫不到6℃,無霜期時間較短,年均降水量超過不600mm。但縣城北部的火石寨鄉地區,林木茂密,草原植被保護較好,流水清澈,山巒迭障,奇峰高聳,山勢險峻,景致壯觀。南北朝時期建有石窟群,佛像造型嚴謹、功力深厚,自然景觀美如畫,是夏日旅游避暑的理想勝地。位于西吉縣城東南20公里處的戰國秦長城遺跡,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西吉縣人民政府重點保護的古文物遺跡。自然景觀還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時形成的堰塞湖黨家岔震湖等。另外,西吉縣人文景觀也十分豐富,有中國工農會師的將臺堡紀念碑、單家集紀念碑,還有被譽為華夏古錢幣收藏第一縣的西吉錢幣館和好水之戰遺址、石城之戰遺址等。西吉氣候四季分布不均,春寒干旱,夏短溫和,秋涼多雨,冬冷少雪,無霜期較短,自然環境極為苛刻。西吉建筑為了隔寒、保暖、擋風的需要,一般門窗用料較為結實厚重,這為木雕的創造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民居木雕主要在于滿足老百姓生活的需要。西吉民居形式大致有兩種,山區以窯洞為主,城區以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為主,西吉建筑依托當地有利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西吉回族建筑豐富的人文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色。

        2.西吉民俗和文化底蘊

        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西吉地域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結果。千百年來,西吉回族人民就生活在這塊熱土上,他們與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友好相處,互幫互助,親如兄弟。回族的民俗文化,因其民族的形成特點,既有對阿拉伯風俗的繼承,也有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在民俗的形成和發展上恪守與保留了民族個性的原則性以及入鄉隨俗的靈活性,彰顯出了回族的民俗特色。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方水土的民眾所創造、享用并傳承的文化,它形成于過去,伴隨著歷史的發展,它的根脈一直影響著當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并繼續向前發展。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信仰是一種很樸實的價值觀,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重要的精神依托。從圖騰崇拜到自然崇拜,再到發展成熟的佛、道、儒和宗族價值觀,古人在創造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鑄就了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這些信仰崇拜在西吉木雕中都有所體現。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民俗的地域性尤為突顯,西吉自然地理條件較差,環境相對閉塞,山多,溝壑縱橫,交通十分不便,從而影響了村落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造就了西吉獨特的地域風俗習慣。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成長、生活的人們,這種獨特的民俗習慣深深地耕植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之中,固有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黃土地上的民俗有著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西吉傳統民俗文化內涵豐富,沉淀深厚,在民間藝術文化中表現較為突出,西吉民居建筑更是精神和物質方面對民俗文化的綜合反映。西吉流傳的民間故事在民居的傳統建筑裝飾中豐富了木雕裝飾的題材和內容,這些木雕圖案很好的體現了西吉傳統民俗文化,是西吉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西吉回族木雕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1.西吉回族木雕的藝術價值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的藝術欣賞價值。西吉回族木雕的藝術欣賞價值集中體現了西吉老百姓的審美觀、生活觀及文化觀。在木雕裝飾內容上,更是把技藝與寓意結合的非常緊密,這些裝飾時刻都在散發著木雕的藝術魅力。從西吉回族木雕的藝術中,我們可以看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根源,在欣賞今天的西吉回族木雕藝術品時,除了感受到木雕藝術品工藝的精美外,我們還領悟到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感、滄桑感、責任感及使命感。隨著人們社會生活水平及個人文化修養的提高,在旅游產業的推動下,西吉回族木雕藝術將會被更多的人關注、欣賞和借鑒,也會被更多的人所傳承。第二,西吉回族木雕藝術的民俗價值。西吉回族木雕藝術中的裝飾圖案蘊含著很深的文化內涵,裝飾圖案的藝術思想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情感歷經千年所沉淀的結果。西吉回族木雕的裝飾圖案,在不同民居裝飾中都時刻反映著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生產力水平。通過對木雕裝飾圖案的了解,題材的表達,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品味、文化觀念及審美情趣。西吉回族木雕的裝飾圖案讓我們較全面的了解到不同時代的西吉,是我們研究西吉各個時期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第三,西吉回族木雕藝術的收藏價值。文物的價值主要在于它攜帶著從它誕生到整個存在過程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是歷史的見證。西吉回族木雕藝術裝飾圖案真實的反映了西吉老百姓的生產、生活及民居的建筑風格,這些民居建筑體現著西吉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自從收藏熱市場興起后,人們逐漸把目光轉移在琳瑯滿目的木雕裝飾上,民居木雕裝飾圖案因其涉及到民俗文化,雕刻技法與儒、釋、道文化的結合,造型上細膩或粗狂,處處散發著奇異的藝術魅力,其收藏價值也就不言而喻。

        2.西吉回族木雕藝術的保護

        第一,西吉回族木雕藝術作為當地最具特色的民間文化之一,正在遭遇著消亡的危機。盡管當地政府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對木雕藝術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但由于民間文化保護是一個較為系統的、復雜的工程,需要較為全面的、切實可行方法,不是簡單采取一些措施就能達到保護的目的。在保護這方面,政府除了資金投入、命名傳承人等形式外,還要利用各種媒體途徑進行宣傳,建立博物館,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保護。同時,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民間藝人也在考慮民間文化藝術的保護問題,他們在民間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承中也起到擔當保護著的角色,這些對保護西吉回族木雕藝術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沒有認識到民間文化藝術保護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因此,要保護好西吉回族木雕藝術,必須通過現代先進技術,對木雕藝術進行全面深入細致地調查,把調查結果用數字、書籍等形式存儲加以保護,針對不同情況采取分類逐層的保護。在保護中,要時刻明確民間文化藝術的主體,加強木雕藝術傳承人在民間文化藝術中的核心位置,把木雕藝術傳承人作為主要的保護對象進行保護。時代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民間文化藝術也在發生著變化。要使西吉回族木雕藝術能繼續傳承并發揚下去,就要對木雕藝術采取保護性利用措施,把商業市場開發與保護結合起來,讓木雕藝術有生存實用的價值。如果一種文化藝術在社會上沒有了實用價值,就會很快消失、被淘汰。因此,最重要的是開發木雕藝術的商業價值,在開發中加強保護,在保護中注重木雕藝術的持續發展與生存問題。第二,從現存資料來看,木雕藝術的保護工作還主要是進行資料整理、遺產認定、試點工作階段,各項工作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要實現保護工作方案中的目標,就要做到保護工作的系統化、規范化、全面化和法制化,目前距這個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第三,從保護木雕藝術的相關法律規范來看,目前的主要工作還在圍繞著如何申報相關遺產方面,相關法律法規主要還是宏觀性的、指示性的法律法規,法律法規還有待于進一步細化,如何制定更為詳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項法律法規,是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3.對西吉回族木雕藝術傳承的幾點思考

        第3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關鍵詞] 市場經濟消費文化價值取向人的發展

        消費文化是人類消費領域里的創造性活動的結晶和升華。“消費文化從基本的意義上說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消費什么;二是怎樣消費,按照什么方式消費。”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社會消費文化,對于引導經濟發展,對于提高消費層次和質量,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正確價值導向的社會消費文化,能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要,培養人們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操,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因此研究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文化的價值取向,對于實現人的現代化和建設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的具體內容主要是通過消費來體現的。現代消費文化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從對提高生活水平的關注提升到對改善生活質量的關注。人們不僅關注生活的硬件設施的完善,而且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的消費。合理的消費首先應該是越來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科學消費觀的主要原則是:以人為本、擴大消費、公平消費、循環消費、持續消費。堅持以人為本,便民利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把滿足人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消費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消費活動中,客體轉化為主體的物質力量和精神養分,使主體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得到補充和恢復,從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得到滿足,促使人們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發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消費,是合理的消費;不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消費,就是不合理的消費。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消費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應當以人文本的消費文化。

        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文化要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人應該是勞動者和占有者,提供者和享用者的統一;人應該既會創造,又會享受;既能生產,又會消費,即人是能自由、合理地支配財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滿足需要的消費,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動的首要條件,是確保勞動力再生產的必備條件。人不僅有物質消費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精神文化消費是消費的最高層次。人的發展水平的標志是精神文化消費,消費、特別是精神文化消費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和途徑。現代消費有日益精神化的趨勢,提升了消費的品位和價值。文化消費使滿足生理需要的消費逐漸讓位于滿足精神需要的符號象征功能。人們不僅是生存,而且是在生活。人們往往在愉悅的自由氣氛中,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個性,才能從和諧的角度思考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文化要求實現消費文化和消費理念的變革,把提高生活質量作為社會的價值取向。反對鋪張浪費,反對顯富比闊、追求奢華的生活方式,不提倡盲目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現代社會對經濟效益和對物欲的滿足的追求成為社會不良的價值取向,不重視人的更本質的精神需求和長遠發展,其結果是發生目的和手段的顛倒:豐裕的物質生活并未帶來健康充實的精神生活,反而發生物的價值放在人的價值之上的現象。本來作為人的發展手段的消費,反過來變成目的本身,而人則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成為商業社會中純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失去了人作為人的價值。不僅使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地滿足,而且也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應使消費成為人們不斷提高素質的過程,成為抵制不良習氣和腐朽思想、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過程,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二、促進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重要原則,實施可持續消費則是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證。現代消費文化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在生產消費領域實行集約化生產,在生活消費領域倡導合理、科學、有效地消費,是科學發展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文化要求在生產消費中改變單一的低成本利益來源格局。要在生產消費中體現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生產及管理中采用現代技術,不斷增加產品的知識、科技和信息含量。通過制訂法律法規,適度地提高各種要素的成本,合理補償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要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改變單一的低成本利益來源格局。提倡節約型生活方式,從需求方面推動節約型生產方式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和推廣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對于節省資源、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辯證統一、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旦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建立,必將從需求方面推動節約型生產方式的產生,從而有利于新型工業的建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倡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研究開發新技術,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品的生產,并尋找其替代品,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文化要求在生活消費中改變評價生活質量的標準。要在生活消費中反映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對大自然負責的態度,選擇科學、合理和適度的消費方式。消費必須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界,不能消費過度;消費必須以大自然的承受力為限,不能竭澤而漁。要改變以占有、消費多少實物形態的商品來衡量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傳統的消費文化觀念。改變產業結構,要從追求實物形態的商品轉向追求無形商品、精神商品,減緩人類對于大自然的依賴和掠奪。評價生活質量的高低不再僅僅依據消費和占有多少實物形態的商品為標準了,更多地看重人們所享受到的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教育、高尚的文化和穩定的社會法制環境等無形因素。必須在物質消費領域打斷“更多”與“更好”之間的聯結,使“更好”與“更少”結合在一起。要生產出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不破壞環境的東西,或者更多地生產出那種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東西,要在消費領域能夠實現“更好”與“更少”的結合,使人類能夠“更少地生產,更好地生活”。

        三、促進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消費的價值取向表明了消費者在一定價值觀念下的消費行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水平。落實科學 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消費文化價值取向上必須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但居民在消費觀念上還存在著種種誤區。從消費對象看,存在著重物質性消費、輕精神性消費的現象。從消費層次看,存在著重享樂型消費、輕節儉型消費的現象。從消費主體看,存在著重個體消費、輕社會消費的現象。在生產消費方面,存在侵占公共利益,浪費公共資源、社會財富甚至污染環境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亟待倡導健康文明消費方式。健康文明消費方式在特征上是消費水平適度增長、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注重節約資源。健康文明消費方式主要是提倡綠色消費、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個性消費等。

        要大力培育和樹立可持續的健康文明消費價值導向,一是注重理性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既考慮積極的效果,又考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力求在總體上趨利避害。消除目前社會消費領域存在的沖動消費、超前消費、揮霍消費等病態消費和迷信消費、愚昧消費、灰色消費、黃色消費、消費結構畸形等非理性現象。二是倡導適度消費。適度消費否定浪費型消費方式,關注消費內容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通過適度消費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適度消費既是一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要求又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需求,是實現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在消費中量力而行,從長計議。三是強調公正消費。充分遵循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的法則,在進行消費時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人們的利益為代價;當代人要自覺擔當起在不同代際之間合理分配消費資源的責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護好不可再生資源。四是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引導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綠色消費的內涵就是要求人類的消費與自然相和諧、協調,而不是只追求個人的生活消費權利,不承擔對自然、對社會、對子孫后代的責任。“發展綠色消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費文化的主旋律。”綠色消費是一種注重生命、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要在生產領域中大力推行循環經濟,鼓勵生產和使用生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食品”、“綠色技術”等的逐步普及,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意味著人與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諧,而且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將邁進科學文明的新境界。

        四、促進中國特色消費文化的構建

        消費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消費文化不僅具有一般的文化功能,而且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消費文化的經濟功能不僅在于把文化滲透于經濟領域和經濟生活中,增加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的“文化品味”,有利于開拓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于通過消費,通過提高消費中的文化含量,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大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的社會功能表現為消費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不僅能培育人的道德、品質,啟迪人 的智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而且能培育優良的社會機體,移風易俗,促進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消費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動態的變化過程。一是從傳統消費文化向現代消費文化的變遷。二是由中式消費文化向中外合壁消費文化的變遷。三是由地域特色消費文化向區域消費文化融合的變遷。四是由大眾消費文化向個性化消費文化的變遷。構建中國特色消費文化是我國社會消費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價值取向。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必須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任何創新都不能忽視一定社會的消費文化和歷史背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消費文化體系,是通過汲取外來異質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通過對與自身相異的文化的整合使自身得到發展,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觀念。應從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完整、準確、全面地把握中國的傳統消費文化。“我國的消費倫理觀念一直貫穿著“崇儉黜奢”的主線”對中國傳統的消費文化中提倡知足常樂、提倡崇儉黜奢、提倡儉而不吝等文化觀念要繼承借鑒。中國傳統消費文化與外來消費文化要在沖突、包容與互動中逐步孕育共同作用,以形成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科學發展的消費文化。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要加強生產消費文化的建設。生產消費文化是通過生產凝結在產品中的價值觀念、道德取向、審美情趣,以及反映在產品上的文化規范和文化傾向。生產者在生產某種商品的同時也生產了一種消費文化,而消費者消費的不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文化價值。要求產品的使用價值和技術含量高,也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生產商要以產品的文化價值作為產品質量的根本目標和基本標準,讓人們通過實實在在的商品感受到和認識社會進步的文化準則和文化要求,并以這種文化準則和要求來規范自己的生活。

        第4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關鍵詞:群眾文化;公益性;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在改革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工作既要面對市場競爭,不斷尋求自我的生存和發展,又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公益性文化的責任,發揮其自身的功能。近年來,經過廣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探索,在這方面已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其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問題。本文試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論述:

        一、群眾文化工作的社會效益和作用

        群眾文化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人們職業以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活動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安排和輔導的工作。其功能是潛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當今就是要培養現代人、教化現代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們參與其中,接受各種藝術的熏陶,從而提高全民素質,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繁榮進步。要想更好地發揮群眾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就必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我們黨在領導文化工作的長期實踐中,已形成了較完整的方針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黨的十七大報告深刻地指出:在現階段,我國的文化市場發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經營者中,由于經濟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場的自發性傾向,往往容易導致經營和消費的短期行為,造成一部分文化藝術產品和藝術門類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長期積累和短期消費之間的失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運用經濟、輿論等手段,扶持那些社會需要但暫時在市場競爭中還處于困境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行業,從而把文化發展引導到結構合理、協調發展的軌道。隨著文化建設的加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程度將會越來越好。改革文化管理體制,就是要向實現兩個效益最佳結合的目標努力。

        回顧上述方針原則,我們群眾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確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體制是群眾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唯一途徑,而實現兩個效益的最佳結合則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二、群眾文化輔導的基本原則和內容

        1、群眾文化輔導的原則,是輔導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概括。它作為正確處理輔導過程中各種矛盾關系的規則,貫串于各類輔導的實踐活動中。體現為輔導工作根據社會一定的需求,對輔導對象身心進行教育和影響。輔導作為一項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社會實踐,必須確立明確的輔導任務。唯有如此,才能保證各種輔導活動的方向,并予以正確地實施。

        2、群眾文化思想政治的輔導是其他輔導工作開展的必備條件。群眾文化是建立在價值觀之上的,需要在輔導工作進行的過程中,對整個群眾文化的方向進行把握和引導,始終以保持群眾文化的先進性為目的進行工作。在群眾文化中加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營造善良風俗。對群眾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娛活動和思想,應給予充分的鼓勵和支持,對傷害群眾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娛活動,應堅決予以取締。思想政治輔導是把握群眾文化演進的大方向,避免毒害和謬誤的思想戕害群眾文化的發展路劍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

        3、群眾文化輔導的另一面即對文化修養的輔導,是群眾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群眾文化的形成除娛樂性的群眾活動外,也應對文化知識傳揚和普及。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對群眾文化的輔導應有助于群眾文化修養的提高,通過文化知識的滲透,或自成主題,或結合娛樂活動,在不斷的發展中培養群眾高層次的審美趣味。讓群眾通過群眾文化輔導過程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以理性地判斷生活中的美丑,更清晰地區分人性中的善惡,才能更好地以正直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才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親身實踐中,最終形成良性循環,構建出從善如流、熱愛科學、積極向上的氛圍。

        三、提高群文輔導工作的建議

        如何搞好群眾文化工作及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趨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興辦群眾文化事業的新格局回首以往,毋庸諱言,在以前相當長的時間里,群眾文化只是依靠國家搞、文化部門辦,沒有發動社會的力量,沒有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以致群眾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天地越來越小,無異于作繭自縛。改革破除了人們頭腦中的陳舊觀念,使群眾文化掙脫了束縛手腳的條條框框,政府文化部門一統天下的清冷局面被打破,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企事業單位、從城市到農村、從集體到個人齊抓共辦群眾文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基層企事業單位、“職工之家”、“青年之家”等設施隨處可見,大家在此舉辦卡拉OK、琴棋書畫、崗位培訓等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在城鎮街道,群眾文化館、文化站、農村文化中心充分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它們立足于基層、利用現有設施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成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心,受到群眾歡迎。

        群眾文化是社會實踐主體按美的規律自我完善的客觀需要在社會化滿足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徹底解放的體現。它以文藝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也包括了群眾文化事業的各種必備要素。是以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為手段,以市場為依托,向人們提供文化消費產品、場所、服務等城市文化現象。我國的大眾文化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而成長起來的。

        第5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Key words】parker sociological theory; The central plains martial arts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引言

        中原武術文化隸屬于中原文化,是七大武術文化中的一枝獨秀,中原文化與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南文化、嶺南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京派文化并駕齊驅,中原武術文化以太極拳系和少林拳系為主導,以中原文化為載體,其衣缽是中國傳統文化,并依托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實現手段,目的在于弘揚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繼承中原武術文化的優秀傳統,發展以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極拳系為兩個中心,以“走出河南”、“遍布全國”、“發展國際化道路”為基本點,以堅持挖掘中原優秀武術文化、堅持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武術發展、堅持落實大武術觀思想、堅持打破武術門戶壁壘,走和諧、統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中原武術文化道路,意在完善中國武術文化的內涵與深蘊,促進中原武術文化資源的健康發展,掃除中原武術文化發展道路上的阻礙與弊端,吸收風格迥異的武術文化,形成獨一無二、匠心獨運的發展新途徑,提升中原武術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健全中原武術文化發展的新路子,這就需要結合新的社會學理論來豐富中原武術文化的實踐。

        1帕克社會學理論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之一的RobertEzraPark(1864~1944),曾依據社會成員行為上相互作用的方式,將社會的發展階段分為四個遞進的部分:“競爭階段、沖突階段、調節階段、同化階段。〔1〕”RobertEzraPark文明于二十世紀初興起的芝加哥學派,該學派主要由芝加哥大學的E?伯吉斯(ErnestBurgess)、R?E?帕克(RobertEzraPark)以及其他城市社會學家所組創,這一時期美國面臨著經濟危機,國際地位空前下降,面對“內憂外患”的窘迫經濟,芝加哥學派創始人著名社會學研究家帕克等提出:社會經濟的發展面臨著四個發展階段,因此,社會的發展亦如此。

        2 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

        中原武術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的一顆璀璨珠寶,以技擊性為其本質,囊括武術中的氣功、養生、導引、拳械等,彰顯中國文化的無限魅力,引誘武術愛好者的無限遐想,推動研究者們的跨文化研究。以社會學家帕克的社會發展理論為主,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亦經歷百家爭鳴的競爭階段,矛盾顯現的沖突階段,溫文爾雅的調解階段,穩步前進的同化階段。黑格爾哲學是這樣闡述這一過程的:“自然、社會、精神世界是不斷變化發展著的,變化發展是有階段性的,但總體趨勢是向前不斷發展著的,處在不斷運動之中,這一運動的動力就是矛盾。〔2〕”這一量變產生質變的過程符合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點。

        2.1 競爭階段

        所謂“競爭”: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釋“競”是爭逐,比賽。源自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商君書?錯法》:“功賞明,則民競于功。〔3〕”

        “爭”是爭奪,競爭。《韓非子?說林下》:“爭肥饒之地。”《史記?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欲擊之。〔3〕496”競爭即是個體或群體爭逐勝利或者比賽戰勝對方的心理需要和行為活動。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語:“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對于中原武術文化而言,其核心競爭力在于登封的少林拳系和焦作的太極拳系,相對于其他六大拳系,其雖表現出絕對性的優勢,但由于起源于道教圣地武當山的武當武術文化,形成以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為技法原理,同時配合吐納、呼吸形成獨具特色的養生文化健身術,武當的武術文化曾遠赴海外進行匯演,頗具競爭力,可與中原武術文化一爭高下;此外,發源于峨眉山的巴蜀武術文化,起源于戰國,形成于宋朝,亦稱峨眉武術,依托峨眉生態養生健身文化,廣納儒、道、佛等宗教文化新理念,兼具民俗、民風、地理環境,呈現出匠心獨運、內外兼修的峨眉武術特色,亦欲中原武術文化爭芳斗艷;形成于清末的形意拳系,技擊原則上講究先發制人,主動進攻,硬打硬進,適合于實戰,傳播較快,曾衍化出心意六合拳,以河北滄州武術文化為載體,依托當地武術文化資源,形成形意拳系,其競爭力不可小視;依托開拓務實、內外兼修、剛烈勇猛的嶺南文化形成的南拳拳系,亦是七大拳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拳以廣東、福建為中心,結合當地丘陵多、盆地少、平原地帶稀缺的地理資源,以技擊為主要特點和原則,創新與傳統相結合,既不背離傳統武術技擊的本質,又外加新的元素充實,使得南拳形成具有當地地理特色的南拳武術文化;以東、西、南、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個地理方向命名的八卦拳系,實乃是八卦掌為主要拳法,行拳時要擺扣步走圓形,拳路表現為直線來回往復,動作簡單,招式簡樸,短小緊湊,剛猛有勁,注重太極、八卦原理,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風格獨特,內容充實。綜上所述,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競爭力空間廣泛,其競爭力的提高是需要過程的。

        2.2沖突階段

        隨著國內傳統文化的發展,武術文化也受到了沖擊,中原武術文化進入沖突階段在所難免,所謂沖突”:“沖”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釋為向,對著。源于《山海經?海外北經》:“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3〕50”“突”意義為急速地向前或向外沖。源自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馳突火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知有科禁,公敢干突。〔3〕384”沖突即是以打敗對方為主要目的的直接的激烈交鋒,中原武術文化的沖突包含內外兩個方面,一方面,以七大拳系文化為發展標準,中原武術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少林與太極,中原武術文化登上中國傳統文化的龍椅寶座,成為國門對外開放的一面旗幟,面臨的困難重重,這就包括對其他六大拳系武術文化的競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例如,面對國家體育總局下發的相關文件通知,全國各地爭相建設自家武術文化,刮起傳統武術節的舉辦,如雨后春筍一般,旨在加強人們對本地代表武術文化的信仰與認同感,提升本地武術文化的知名度,這對中原武術文化的沖擊是不可度量的,窘境的出現,中原武術文化開始與異型文化相沖突,問題暴露甚多。另一方面,以中原武術文化為主體,從整體而論,傳承的速度落后于發展的速度,導致傳統的中原武術開始流失,繼承者青黃不接,導致門派難以為繼,從部分著眼,中原武術中的個別拳種隨著習練人群的減少而消亡,生命殆盡。比如,原屬于中原地區的查拳、梅花拳等拳種,因區域習練人口的減少,外加人口流動性較多,武術傳承人開始消失,這帶來的后果就是這一部分武術文化未得以保留;然而,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門戶派別之見,使得各個派系來往較少,龍爭虎斗相對較多,門派自家規矩的束縛和羈絆,外加派系之間的不和諧,加速了少數門派的瓦解,流失了寶貴的中原武術文化資源,中原武術文化發展面臨著改革,推動中原武術站在了變革的風口浪尖,如何去挽救和挖掘指間遺失的中原武術文化,彌補中原武術文化這一寶庫,成為了擺在中原武術文化發展炙手可熱的瓶頸。

        2.3調解階段

        面對中原武術文化在社會上發展的沖突階段,如何調節自身的武術文化資源,發揮自己的優勢,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和重點。“調解”:“調”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釋為協調、調和,源自于《史記?歷書》:“陰陽調,風雨節。”《漢書?食貨志下》:“以調盈虛。〔3〕82”“解”意為調解、排解、和解。源自于《戰國策?趙策三》:“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3〕187”調解一詞即為協調、調和,統一規劃穩定的發展環境。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需要官方組織的宏觀調控和民間組織的自救,圍繞這一基本任務,官方和民間在這一階段舉行合作對話,手拉手共同協作,挖掘中原武術優秀文化資源,健全和完善發展武術文化資源的寶貴途徑,在1985年的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活動中,河南省挖整組積極配合響應國家口號,整理發掘優秀拳種資源178種之多,豐富了中原武術文化資源,隨著全國武術整理接近尾聲,河南省挖整組于1990年繼續貫徹落實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的精神,承辦少林國際武術節,舉辦太極武術錦標賽,這一舉措使得中原武術文化內容變得多姿多彩,在中國武術文化中重新站穩了腳跟。在坊間,民間武術組織的成立、社會組織團體的成立、武術學院的興辦思潮均為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再續了香火,挽救了像萇家拳類似的武技,武術學院的興辦以及高校中武術專業的設立,為中原武術的發展提供了后備資源,為中原武術文化的可持續、健康提供了契機,特別是社會組織團體的依法成立,使得武術這一民間“俗”文化確立了合法地位,明確了新的標準,走上大雅之堂,邁進官方的視野,正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太極拳表演賽的巧妙開賽,為武術走出國門,傳播四大洋、五大洲奠定基礎,中國優秀的武術文化太極發源于中原武術文化,也不失時機邁向武術成功的殿堂,經歷著異樣文化的洗禮,促進了自身武術文化的建設,夯實了中原武術文化建設基礎,然而,這僅僅是九牛一毛,是微不足道的,在中原武術文化的開發建設中,擁有認可異國他鄉文化的認知思維,這是發展自身優勢必不可少的利器。

        2.4同化階段

        中原武術文化資源的官方“無形之手”和民間“有形之手”的完美結合,有效促進中原武術文化的自身建設,為中原武術文化的遠播提供充足的驅動力,僅有驅動力這只機翼是很容易夭折的,創新這一機翼的迫切需要則是刻不容緩。中原武術文化進入同化階段,所謂“同化”:“同”根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四版解釋為相同,一樣。源自于《論語?衛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商君書?開塞》:“有法不勝其亂,與無法同。〔3〕383”“化”即是變化、改變。源自于《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韓非子?五蠹》:“鉆燧取火以化腥臊。〔3〕152”同化即是事物雙方共同做出改變,朝著實物美好的一方面不斷發展前進。著名哲學家皮亞杰的“同化”理論就是對這一階段完美的詮釋,他認為:“同化即是對事物雙方所獲得現有信息進行交換,前提是毫無保留,并認知現有的思維模式,對其進行創新以達到互利,促進雙方共同發展。〔4〕”自1840年以來,船堅炮利的西方打開中國大門,使得沉睡的中國有機會開眼看世界,增加了中西文化得以碰撞、交流的機會,“土洋”體育之爭更是淋漓盡致彰顯中西文化之差異,民國初期,政府派出一支運動團去參加奧林匹克盛會,但由于中西文化等差異,中國運動隊僅作為演出形式,匯演了中原武術文化中的太極拳,獲得一致好評,這說明中原武術文化擁有走向世界大舞臺的機會,但遺憾的是仍然需要吸收西方“競爭力”為主的文化;發展中國傳統“中庸”文化,借鑒于此,中原武術文化在走向世界、走出國門的道路上,需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和諧統一”、“剛健自強”等精神,吸收西方充滿探索的人文主義精神,充實中原武術文化的內涵,創新中原武術文化發展途徑,做到皮亞杰所陳述的“同化”要求,這樣才能賦予中原武術文化新生機、新生命,為中原武術文化的臺階式發展夯實基礎,這就需要豐富少林與太極發展的新路途,充實其技擊內涵,完善品牌效應,做到“中西結合”、“兩架文化”馬車并駕齊驅,借西方文化外衣,推動中原武術文化的新發展。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歷經競爭階段、沖突階段、調解階段、同化階段,所面臨的每一階段的任務是有所區分的,這就需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3.1.2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所面臨的每一階段的任務不盡相同,出現的弊端也不一樣,這就需要重視處理好發展和建設這一矛盾的關系。

        3.2建議

        第6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關鍵詞]造假 信任 真實 道德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尊道崇德,把“童叟無欺”作為安身立命的原則之一。如今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但是道德滑坡,假貨遍地。弄虛作假,古代有,國外有,甚至動物世界也有。只是現今造假之習在我國社會滲透之深,影響之廣,為中國史或許世界史所罕見。假煙、假酒、假藥、黑心棉、注水肉、毒大米、“大頭娃娃”奶粉、三聚氰胺奶粉、“紙箱餡包子”新聞、華南虎照、漢芯事件、留學生成績造假集體被開除,還有假驗資、假評估、假審計、假文憑。上至官方的統計數據、形象工程,下至隨地可見的假證、假發票、小廣告,從商界到教育科學文化界,造假現象均時有耳聞。有人甚至認為,造假已成為當今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價值規律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通過技術改進提高勞動生產率,可以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創造更多的價值。因而價值規律刺激技術進步,促進優勝劣汰。但是,在包容虛假的社會,市場競爭和利益驅動卻可能導致造假和劣勝優敗。其實,除了商品生產領域,社會上哪個領域都有投入和產出。譬如,當官要出“政績”,是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容易,還是真抓實干、造福一方容易呢?污水要凈化,是做虛假數據容易,還是真把污水變清容易呢?造假似乎成了一些人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經濟固然在持續發展,但是虛假之風蔓延,破壞經濟社會基本規則,給我們的發展處處埋下隱患。

        虛假之風蔓延的危害

        無處不在的虛假風氣使人與人之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甚至危及政府的公信力。華南虎照由陜西省林業廳,最終證實拍攝的是年畫虎。老百姓目睹政府公布的重大新聞圖像竟然是假的,而陜西省政府對此事件遲遲不調查、不回應,令老百姓對政府行為的可靠程度產生了懷疑。不久,“嫦娥一號”上天,國家航天局公布首幅中國拍攝的月球照片,雖然完全真實,卻被人懷疑拷貝了美國的月球照片。

        虛假之風成為保護和治理環境的大敵。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是典型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必須徹底扭轉。我國目前約有70%的江河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截污治污迫在眉睫。但是環境治理往往投入大、見效慢。官員一任三五年而已,多半不愿意做這種惠及未來而自己少有得利的實事。一些地方官員指使下屬制造污水凈化假象應付檢查,或偽造統計數據應付減排指標。有的地方,污水處理廠并沒有配套的管網系統收集污水。檢查組來了,就放滿自來水,打開機器運轉。有的污水處理廠把連接自動監測設備的管子放在自來水里,以使監測設備顯示出極好的污水處理效果。企業排污治理更是直接影響自身的利潤。一些不良企業對污染物采取假處理、真排放的做法,逃避環保責任。

        造假往往直接威脅公共安全。造假者以廉價劣質原料代替高價優質原料,或者偷工減料以減少投入,或者違法添加有害物質促進銷售,欺騙公眾和執法部門。無論是假酒、假藥還是蘇丹紅、毒奶粉,都造成過公共衛生事件,損害消費者健康甚至致人死亡。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性能源消耗有75%是煤炭,但大批小煤礦開采方式落后,造成煤礦資源浪費,更重要的是安全事故頻發。這些小煤礦往往不愿加大安全設施投入,以造假方式逃避安全督察。譬如,有的煤礦以偽造礦井圖紙和提供虛假現場手段通過安全督察,有的煤礦為逃避安全檢查干脆登記注冊為石墨礦。一些被關閉整頓的小煤礦也通過制造封閉假象應付檢查。除了食品、藥品、煤炭等領域,交通和建筑行業的造假和豆腐渣工程又埋藏著多少公共安全隱患?

        造假之風嚴重敗壞我國國際聲譽,損害中國人的國際形象。“中國制造”本來是價廉物美的代名詞,后來逐漸演變成問題產品的代名詞。一個三鹿奶粉事件或許就能顛覆中國花巨大代價主辦奧運會建立的良好國際形象。“紙箱餡包子”事件使全世界看到,中國人不僅產品造假,連新聞都能造假。美國一些零售商店甚至公開打出不賣中國貨的招牌。

        造假之風滲透到人的思想和行為,毒害人的靈魂,使一些人說假話、辦錯事而不自知。拷貝別人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抄襲別人的答卷變成自己的分數,找“”代考論文,騙取證書和文憑,這些都是在假造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大學本來是傳承文明的象牙塔,但是今天有的年輕人在大學傳承了造假文化,直到抄襲竟然能成一種風氣,“”居然可以類似一種職業,甚至教授可以組織學生集體造假。在高校本科評估中,為了造出幾年前泛黃的試卷,有的學校采取在試卷上灑水然后進行太陽暴曬或使用高壓鍋處理紙張的辦法;之后動員大學生參與造假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精心設計好的對錯情況在偽造的舊空白試卷上再做一遍。文化之所以成為文化,它必然在社會上有傳播,在師生親子之間有傳承,植入一些人的思想行為之中。

        維護真實是道德重建的最佳切入口

        我們不禁要問,中國文化何以對弄虛作假有如此的包容?一種文化對造假的包容不僅來自社會的“寬容”,更主要的是,在這種文化之中,作假者能夠說服自己的良心,寬容自己的行為。

        實際上,世界上任何民族在實踐其道德觀念的時候都存在變通性,只是不同人群對于各條道德準則在排序上有差異,底線高低劃得不同。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舉過一個例子,證明說假話并不總是錯的: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哄那孩子說藥好吃,孩子吃了,因而治好了病。這樣的假話或許世界上每個民族都認為是可以說的。這個例子顯示,拯救人類性命是比不說假話更為重要的道德原則,后者可以服從前者需要而改變。在今日中國文化背景下,“真”就被某些人排序在其他準則之后,甚至被放在很低的位置。譬如,在中國文化里,一心為公被認為是高尚行為,以至于集體利益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置于真假原則之上。為集體謀利益而造假說謊,往往能夠得到這個集體的諒解甚至擁護。教授動員學生集體作假應付高校本科評估;污水處理廠假運轉和排污企業制造污水處理假象……這些造假活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正是認為自己在維護集體利益。不為私利成為某些知識水平較高的中國人說服自己的良心屈從于造假的一個原因。

        人的道德感基于發自良心的內省,或者由而內化的內省。中國文化里有佛教成分,但基于的敬畏感在當今乃至在幾乎全部中國史上都沒能統治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以德育代替宗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特征之一。在當今這個承認個人利益、鼓勵個人發展的年代,多數中國人既不像許多西方人每周去教堂接受精神洗禮和道德強化,又不像講階級斗爭的年代進行經常性的聚會“斗私批修”,大多數人走上社會以后幾乎再沒有接受經常性的強化道德的機會。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滑坡,真假原則在一些人的心里被置于私利之下,于是造假泛濫。在這樣的社會,人們對造假逐漸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對造假行為的責罰減輕,一些正在成長的孩子撒謊造假不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模仿成年人的造假行為,最終可能形成有缺陷的道德感,成為造假文化的傳承者。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國在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方面應該協調發展。同志在紀念黨的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輔相成、協調發展的事業。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人的素質是歷史的產物,又給歷史以巨大影響。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文化領域某些落后的因素必然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造假文化就是其中突出的因素。一個社會如果充斥著假的產品、假的信息,個體之間相互不信任,那么其發展必然包含許多虛假的成分,潛藏許多不穩定的因素。科學發展必須以求真向善的先進文化作為基礎。

        第7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一、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服務管理

        1、嚴把證照關,重點打擊黑網吧,杜絕無證照經營現象;

        2、加大對各種經營文化行業的檢查力度,凈化市場環境,消除安全隱患;

        3、加強排查,準確掌握信息,及時化解突發問題,促平安,保穩定;

        4、加強宣傳和教育力度,提高文化經營單位業主的守法經營意識和安全生產意識。

        二、基層基礎文化建設的情況

        按照區政府對鎮級(街道、開發區)書記、主任責任量化考核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我們開發區對基層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

        2、完成了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現已開放使用;

        3、綜合文化站建設前期已投入7.5萬元,完成了大樓選址、圖紙設計、可行性論證、環保項目選址、項目建設規劃意見書、建設工程施工圖審查和招投標等工作,預計年底建成投入使用(此事已專函送達文廣新局);

        4、**村農家書屋在區局的幫助下已建成投入使用,受到群眾的好評,拾圍村計劃在年底建成使用;

        5、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去年完成了**村的覆蓋,拾圍和蓮塘面兩行政村之前已完成,解決全轄區農民群眾收看廣播電視難的問題;

        6、堅持“2131”送電影下鄉工程,積極配合農村電影放映;

        7、積極開展和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如藍球比賽、乒乓球比賽、登山活動等等。

        三、日常工作存在幾個問題:

        1、便民信息站、溜冰場的管理定性問題;

        第8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一、金融危機對我市經濟、治安所帶來的影響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暴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波及范圍之廣、沖擊力度之強、連鎖效應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不可避免地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在全國上下掀起學習科學發展觀熱潮的同時,各級檢察機關緊緊圍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妥善化解各種矛盾糾紛,依法理順各種經濟關系,為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保障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在基本穩定、和諧的前提下,還存在著一些值得警惕的問題,特別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后,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不斷涌現新的矛盾和問題,維護社會穩定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而繁重。

        當前,我市面臨的經濟發展形勢十分復雜,既有來自于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也有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就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對我市的影響而言,由于我們處于相對封閉的區域,對世界經濟的依存度低,世界經濟增速減緩對我們的影響要相對小得多,未發生因金融危機造成治安突出問題。總體上看,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市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刑事犯罪呈現高發態勢,社會穩定形勢嚴峻

        金融風暴的沖擊,造成群眾就業艱難,一些社會閑散人員可能耐不住寂寞,重操舊業。更有甚者,可能會利用金融危機下人們心神不定、誠惶誠恐的心理,進行不良煽動,搞破壞活動。從犯罪類型看,將可能呈現以下四個特點:一是暴力犯罪和侵犯財產犯罪更加突出,特別是搶劫、搶奪、盜竊等侵犯財產犯罪有上升趨勢,我市社會治安形勢依然嚴峻。二是資金緊缺及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將導致一些領域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逐漸復出水面,金融詐騙、制假售假等破壞市場秩序的犯罪將出現增長態勢。三是在擴大內需和增加投資的過程中,將可能發生新的貪污、賄賂、挪用公款、瀆職等犯罪。四是流氓惡勢力活動增多。其中主要是以城鎮、農村中的無業人員、劣跡分子等為主的地痞惡霸。有的以家族為紐帶,倚仗家族大、勢力強,在村中尋釁滋事、欺壓百姓;有的采取斷水斷電、強裝強卸等手段騷擾企業,影響正常的生產和工作秩序。

        (二)新的社會矛盾增加,保障民生的困難加大

        受世界金融經濟危機影響,前一段時間,礦產品的價格持續下跌,如:我市煤礦價格大幅下跌,造成很多煤礦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大幅度下滑。同時,由于企業資金鏈緊張,生產經營不同情況面臨困難。我市有的企業已經出現效益下滑、經營不佳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因勞動爭議引發的案件預計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會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在金融危機中,大量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型企業以及各行業中抗風險能力差的企業可能出現破產、清算和轉型,大量破產類相關案件將隨之出現,企業職工將面臨嚴峻的生活壓力。

        受金融危機影響,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低迷,部分房地產商因資金短缺造成不能按合同及時交房,且部分業主對購房前后產生的巨大價格落差不滿,由此造成該類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增加。同時,由于房地產開發引發的相關案件數量也將有所上升。

        (三)老的社會問題不斷顯現,解決難度加大

        由于長期受社會性、結構性、體制性的影響,特別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一些老問題逐漸顯現出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甚至危及社會穩定。一是“三農”問題。農民生活和就業困難,激化農村社會矛盾,造成上訪事件發生。二是城鎮拆遷安置問題。主要是反映拆遷不能嚴格依法辦事、補償和安置不合理、房地產開發不規范等。三是勞動及社會保障問題。主要是原有的一些企業終止、解除勞動關系以及企業破產引起的職工下崗問題,其中拖欠在職和離退休人員的生活費、養老金、醫療費等,是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處理不好極易引發。

        二、影響社會穩定問題的原因分析

        金融危機形勢下,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不斷增多,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維護社會和諧所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

        (一)我國法制建設相對滯后,公民法律意識較為淡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各種涉及百姓生活的法律法規也相繼出臺,這標志著我國法制建設的巨大進步,但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有些法律法規還存在不少瑕疵。一些犯罪分子正是利用這些漏洞謀取個人利益。同時,受歷史條件制約,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淡薄,觸犯法律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青少年除了知道殺人、放火、搶劫、盜竊是犯法外,把其他犯罪行為僅看作是錯誤;還有部分傷害案件,則是由封建迷信、忠孝思想引起的。

        (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就業壓力增大

        我國人口眾多,社會財力不足,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限,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夠完善,一部分人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為影響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我國的失業率上升,就業壓力增大。群眾購買力下降,需求進一步減少。在巨大的生存壓力下,用犯罪手段來達到占有財物的目的就成了其中一些人的選擇,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患。

        (三)環境問題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工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口增長和燃料資源消耗加大,環境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如我市城市環境空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總體懸浮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城市大氣環境質量總體在國家二級范圍,大氣環境質量能滿足功能區要求。地表水從總體上看北

        盤江上游環境質量趨于好轉,源頭水質較好,但城區段水環境質量達不到四類水功能區水質要求,出境河段水質仍達不到三類水質要求。城市環境噪聲和交通干線噪聲及機動車尾氣污染呈上升趨勢,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環境壓力較大。環境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市發展的問題。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認真做好維護治安穩定工作

        盡管我市經濟發展基本面沒有改變,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擴散蔓延影響,可以預見,金融危機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可能進一步加深,金融危機將給我市社會治安穩定造成的影響仍然不可低估。我市又為產煤大市,由經濟糾紛引發的暴力犯罪以及盜搶騙等多發財案件可能更加突出,流動人口就業等問題依然存在,因此,我們應將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放在首位,針對上述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今后我們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轉變思想觀念,增強服務大局意識

        要緊緊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規律,切實轉變不符合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自覺把人民檢察工作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實現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同發展;切實轉變就案辦案的觀念,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依法保障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確保社會大局穩定;切實轉變被動服務、消極司法的觀念,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提高政策執行力,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確定工作重點,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工作中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

        (二)采取多種措施,全力做好檢察工作

        一是要堅持“嚴打”方針不動搖,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進一步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分子,又盡可能地減少社會對抗,增加社會和諧因素,努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二是要著眼于從源頭上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結合執法辦案,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平安創建”活動,推動基層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三是在辦理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案件時,既要考慮到案件發生的過程,又要考慮案件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既要處理好個案矛盾,又要考慮案件處理的結果對社會的影響。四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做好法制宣傳、思想教育和溝通協調等工作,防止個體矛盾演變成群體糾紛,防止小事情發展成大事件。

        (三)強化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法律監督能力

        第9篇:社會經濟文化范文

        [摘要] 泛法治主義傾向帶來的嚴重社會問題引起東西方社會的深刻反思,法律的顯性社會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隱性社會控制形式的彌補。禮儀是道德的精華與核心,禮儀文化是隱性社會控制的最佳載體,是法律顯性控制的最佳補充,具有隱性社會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過禮儀文化對個體的浸潤和陶冶去夯實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基礎,通過個體的實踐與養成,抓住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關鍵;通過拓展與提高,把握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核心。

        [關鍵詞] 隱性社會控制;禮儀文化;功能;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K206[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3)06―0112―05

        一隱性社會控制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當今中國的時代主旋律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律是當之無愧的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類必須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野蠻的獸一樣。”[1](P198)美國法學家龐德在其名著《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中,也曾深刻指出:在文明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宗教和道德充當了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法律僅僅處于次要手段,但是在“近代世界里,法律成了社會控制的主要手段。”[2](P10)的確,在眾多的社會控制手段中,法律在人的行為調控與社會秩序的構建方面顯得更為有力和更為有效。

        由于法律是一種剛規范,在現實生活中必須依靠國家強制力即國家的暴力工具對社會個體的違法、犯罪行為予以處罰,從這個角度來說,法律屬于顯性社會控制形式,是國家暴力機關對社會個體外部行為的表面控制。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于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我的行為就是我同法律打交道的惟一領域。”[3](P16-17)而宗教與道德對社會的控制,主要是通過個體的內心信仰與德性修養來實現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宗教與道德屬于隱性社會控制形式。我們強調法律至上,法律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明的最佳社會調控器,并不是說法律就是萬能的。事實上,在社會控制的法律、宗教、道德等諸形式中,每一種形式都在發揮著自己特殊的控制功能,雖然有強有弱,有顯有隱,但缺一不可。正是這些手段的交互作用,復雜的社會控制系統才能正常運轉。因此,任何形式的社會控制功能的缺位或者弱化,倚重或者倚輕,和諧、有序的社會生活就難以真正建構起來。因而,在實踐中,過分依賴法治的法律萬能論和泛法治主義傾向不但沒能解決社會所有的問題,反而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和社會病態。如“過度發展的個人主義、漫無限止的利得精神、日益繁復的訴訟制度、輕老溺幼的社會風氣、緊張沖突的心理狀態”[4](P4)等等,這些社會病態絕非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目標。

        顯然,崇尚法治并不等于惟法是治,顯性的法律控制形式并不能取代宗教、道德等隱性的社會控制形式功能的發揮。對此,學者們有著清醒的認識。亞里士多德認為:“法律確實不能完備無遺,不能寫定一切細節。”[5](P168)龐德指出:“我們力圖通過有秩序地和系統地適用強力,來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但我們最好記住,如果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一種方式,具有強力的全部力量,那么它也具有依賴強力的一切弱點。”因此,“我們必須記住,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控制工具存在著三種重要的限制。這些限制是從以下三個方面衍生出來的:(1)從實際上說,法律所能處理的只是行為、只是人與事務的外部,而不能及于其內部;(2)法律制裁所固有的限制―――即以強力對人類意志施以強制的限制;(3)必須依靠某種外部手段來使其機器運轉,因為法律規則是不會自動執行的。”[6](P10-11,92)法律只有通過人的執行才能起作用,當法律被司法者與執法者廣泛運用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被過度使用,因為人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弱點,或許在某些情境下被司法者和執法者依法對社會進行管理而轉化為對社會的強制,由對社會的控制而轉化為對社會的壓制。

        因此,作為顯性社會控制手段的法律,被立法者、司法者和執法者廣泛運用,以修補被違法犯罪行為所破壞的社會秩序來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有難以承受之重。一方面,法律是遲到的正義。它形同虛設之時,就是被遵守之時,而當它成為實際之時,就是被破壞之時,就是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對業已發生的行為性質進行事后評價之時,也是他們對業已發生的行為后果進行事后救濟之時,它并不能阻止個體的主觀意識外化為客觀行為,也不能對個體的思想和意識進行評價,它永遠只能是一種“遲到”的正義。另一方面,法律是依附于暴力機關的社會控制,它的社會控制作用的發揮只有依靠強力才能實現。如果權力所有者濫用這種強力,那么法律就很有可能成為不法者用來壓制他人自由與權益的卑鄙手段,成為不法者維護強權與私利,悖離公理與正義的邪惡工具。

        正如布萊克所言:“法律本身是一種社會控制,但是還有其它許多社會控制方式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存在于家庭、友誼、鄰里關系、村落、部落、職業、組織和各群體中。”[7](P7)這種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之中的控制方式,基本上屬于隱性社會控制方式,通過作用于人的內心進而規范人的行為,起到社會控制的作用。它自發地存在,自發地調整著社會秩序。哈耶克稱之為“自生自發秩序”或“增長的秩序”,認為它是一種源于內部的秩序,是宗教、倫理道德等隱性規則的作用結果與表現形式,真正對社會起著決定作用。在政教合一的國家中,宗教具有普遍性,首推宗教,而在政教分離的國家中,道德具有普遍性,首推道德。中國不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因此,宗教對于中國社會的隱性控制作用的發揮遠遠比不上道德對社會的隱性控制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的構想,文化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個體的行為起到潛在的和實際的引導作用。”[8](P11)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無論是政治人還是自然人,在社會文化體系和社會控制模式中最終都統一于道德人。而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禮儀文化又是其核心和精華,自漢代以后,主張“禮法”并舉的儒家禮文化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并成為古代中國的“正統”思想,對于維系社會共同體的內部穩定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由于法治傳統的缺乏,在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中,強調依法治國,又很容易走法律萬能的極端,走向泛法治主義的泥潭,從而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立足于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的歷史以及法治建設的當代,禮儀文化作為隱性社會控制形式,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我們應該挖掘作為道德文化精華的禮儀文化的隱性社會控制功能,把其潛在的社會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

        二禮儀文化的隱性社會控制功能

        1.禮儀文化是隱性社會控制的最佳載體

        從價值觀的視角看,禮儀文化代表了一種“和為貴”的價值觀,強調個體的德性修養。一般而言,個體在思想意識上如果是真心實意要接受與學習禮儀道德規范,那么個體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禮儀,并逐漸把對禮儀的認識轉化為個體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從而自覺主動地去遵守和踐行。因此,禮儀文化對于人的影響是由內而外的,既有內在的禮,又有外顯的儀,凸顯出社會控制中人的主動性與參與性。同時,“禮儀規范的操作性特別強,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準確的描述和規定,可以在社會交往中進行標準化操作”,把對社會的隱性控制落實到“人們的行為舉止、儀態容貌、語言文字”上,從而作出具體的評價,并通過反饋評價信息“來指導、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進而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納入社會所需要的秩序的軌道”[9] 。作為隱性控制形式的宗教,由于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甚至有各種各樣的,或者根本就沒有,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難以形成普遍性的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和準則,因此,欲以一種宗教的獨特性禮規來調整與約束普遍性的行為,顯然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現代西方社會,由于“上帝死了”造成西方人信仰的普遍缺失,導致傳統道德的崩潰和人生支柱的瓦解,使得傳統基督教倫理的隱性社會控制功能變得衰敗和孱弱。而禮儀文化,它以和諧、尊重、善良、美好,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承載著遵守、自律、敬人、寬容、平等、從俗、真誠與適度而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在家庭生活中,還是在社會交往中,抑或是在職場生涯中,禮儀廣泛存在并且被普遍踐行,使個體得以繼承這個世界并且保有和增加他們所繼承的東西,從而起到對社會的隱性控制作用。因此,禮儀文化是隱性社會控制的最佳載體。不論是在法治國家中,還是在政教國家中,抑或是在走向法治的國家中,都存在著一些社會成員必須普遍遵循的非法律的共同生活的準則,這就是禮儀,“它將人的行為規范約束在一定的禮儀范疇中,使人們各就其位,各行其是,各盡其職,不因為爭亂而帶來災禍,保持著人類社會健康有序的發展。”[10]比如,在任何社會形態中,一個人的舉止優雅、儀容整潔、服飾得體、語言禮貌都是受人歡迎的,而一個人的舉止失范、儀容臟亂、服飾欠妥、語言粗俗,在任何社會形態中都是難以受歡迎的。這些禮的外在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和認同,體現的是個體內在的思想水平、德性修養,強調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從而達到禮的自治;而非禮的外在形式則容易被受眾所批判和指責,體現的是社會的監督、評價機制,強調外在壓力與約束從而達到禮的治人。禮儀所具有的這種主動性、操作性、廣泛性、自治與治人的特征,決定了禮儀文化是隱性社會控制的最佳載體。

        2.禮儀文化是顯性法律控制的最佳補充

        法律及其調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決定了僅靠法律運行是難以對整個社會系統進行有效調控的。法律虛無主義或者法律萬能論都是幼稚和錯誤的。過分依賴法治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社會病態已經引起東西方社會的深刻反思。因為法律只是在受到破壞時才成為實際的法律,它并不能阻止人們將內心的思想外化為行為,也不能阻止由該行為所引發的后果,因而在現實生活中,法律的預防作用并不能實現,再完善的法律都不可能自動提升社會的精神風尚與人們的道德水平。恰恰相反,那種泛法治主義對社會人文精神具有巨大的殺傷力,甚至能夠窒息人文精神的生長。弗里霍夫說:“制度的真正生命力依然來自于內部,是良心造就了我們所有的公民。”[11](P15)一個人是否有良心,在于道德文化的教化和感染,沒有人生來就是善良的,也沒有人生來就是邪惡的,后天道德文化的教化相當重要。而在道德文化的教化中,禮儀文化的教化是基礎和核心。禮儀文化對社會個體的教化,首先必須教人以德才能做到教人有禮,有禮才能有序,有序才可能不違法,這就是弗里霍夫所指的良心對公民的造就。而且,即使是合理的、令人滿意的法律制度,也不可能自動有效,總會有人反對它,因此,顯性的法律控制只能而且必須針對少數不合作的人。而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只要在社會生活中謹守一定的禮儀規范,做到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有禮有節,法律通常不會自找麻煩。同時,對于純粹的私人領域,法律也無權管轄,正如穆勒所言:“任何人的行為,只有涉及他人的部分,才須對社會負責,在僅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獨立性在權利上是絕對的,對于本人自己,對于他自己的身和心,個人乃是最高者。”[12](P13)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禮儀被視為經世治國的基本道德規范,正所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可以說,禮儀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不論你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也不論你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禮儀文化的觸角,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被你接受和悅納。事實上,置身于禮儀文化中的社會個體,是不可能不受影響的。“禮儀的踐履,使人們內得于己,外施于人,在禮儀行為的實踐中促進人與社會的完善,從而形成尊禮重德的良好習慣。這種習慣是對道德踐履的一種特殊的調控機制,是影響和制約人們思想行為的客觀的社會力量。”[13]從禮儀文化重視對個體的教化和感染,對人的影響是由內而外,強調預防的一面來說,正好彌補了顯性法律控制的不足,因此,是顯性法律控制的最佳補充。

        3.禮儀文化具有隱性社會控制的重要功能

        從禮儀的內涵與價值看,禮儀協調人際關系、預防與緩解人際矛盾,具有隱性社會控制的重要功能。禮儀在規范協調社會個體的行為以及調整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方面,具有其他社會控制形式所不具有的優勢,被稱為人際關系的調節器與劑。一方面,假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出現了不和諧、不愉快的因素,或者需要對原有人際關系做出新的調整時,首選的方式往往是通過借助某種禮儀形式或者是通過某種禮儀活動去化解不和諧、不愉快因素、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如果不小心得罪了他人或者傷害了他人,可以通過賠禮道歉的方式獲得對方的諒解與寬容,從而修復彼此之間受損的關系。在社會交往中,做到待人以禮就是尊重他人,因而自己也能夠被人尊重。因此,濃厚的禮儀文化既能夠塑造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又能夠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倘若社會個體能夠隨時隨地注意、重視禮儀,不僅表明他有很高的道德自覺性和很強的自我約束力,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必定是和諧的、友好的,而且還會贏得高度評價,廣受贊譽,這種廣受贊譽則容易形成一種動力機制,影響與激勵個體去學習、效仿以致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修養。反之,倘若社會個體不講文明禮貌,滿口臟話,動作粗魯,在公共場合與鄰里之間,有理不讓人,無理攪三分,禮儀失范,久而久之,不僅可能導致道德墮落,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且還會招致批評指責的否定評價,這種否定評價則容易形成一種壓力機制,迫使人檢點、羞愧以致內省,進而修正失禮的言行舉止。“禮者,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禮也者,貴者敬焉,老者孝焉,長者悌焉,幼者慈焉,賤者惠焉。”[14]因此,禮儀文化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對社會個體敬人律己內在意識的養成與提升具有巨大作用。美國禮儀專家伊麗莎白?波斯特指出,“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的目的卻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平易近人。”[15](P6)也有學者指出,“禮儀不過是一種小心,不在交往中流露出絲毫的怠慢與鄙夷而已。”[16](P137)和其他道德規范比起來,作為有著無數清規戒律的禮儀,作為謹小慎微的禮儀,作為道德外在表現形式的禮儀,它的可操作性和穩定性,便于社會個體去實行、評價與繼承。孟德斯鳩曾經這樣評價中國:“把宗教、法律、風俗、禮儀都混在一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道德。所有這些東西都是品德。這四者的箴規,就是所謂禮教。中國的統治者就是因為要嚴格遵守這種禮教而獲得成功。中國人把整個青年時代用在學習這種禮教上,并把整個一生用在實踐這種禮教上。文人用之以施教,官吏用之以宣傳;生活上的一切細微的行政都包羅在這些禮教之內,所以當人們找到使它們獲得嚴格遵守的方法的時候,中國便治理得很好了。”“中國人的生活完全以禮為指南”[17](P313)。除卻封建禮教的腐朽部分,孟德斯鳩的這個評價恰當闡釋了禮儀對于社會所起的隱性控制作用。

        三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實現路徑

        1.浸潤與陶冶,夯實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基礎

        禮儀文化對個體的熏陶和浸潤,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家庭中,孩子接受著父母及長輩的啟蒙教育,父母及長輩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對孩子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往往可以從極其頻繁和微小的事情入手,使個體得到較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就是家庭禮儀教育,教導個體在家庭生活中要遵循禮,做到“嚴格區分長幼尊卑,準確使用敬稱、謙稱,靈活把握不同場合等等”[10],營造出甜美幸福的家庭關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變得和美了,社會才能實現和諧。

        個體文明行為的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禮儀道德的養成等等,更離不開學校的教育。因此,要在學校教育中弘揚禮,大力加強禮儀教育,大力表揚守禮的言行,批評甚至譴責失禮的言行。在小學、中學、大學等各類學校的品德教育課中滲透禮儀教育。同時,在各類中職、高職、專科以及本科院校中開設現代禮儀的公共必修課或者公共選修課,使學生們能夠集中而有針對性地學習禮儀知識,加深對禮儀的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禮儀素養,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通過對禮儀知識的學習和實際操作與訓練,使學生們知道在什么樣的場合應該遵循什么樣的禮節規范,懂得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有禮,什么是無禮,成為知書又“達禮”的人,從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根據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使人與動物區分開來,成為人的根本屬性。無論何種社會關系,只有通過社會交往才能表現出來。而任何一種社會關系,只有社會關系主體在社會活動中相互尊重、彼此配合,才能長久存在并獲得長足發展,否則,會因為可能產生的消極、抗拒心理和行為而被損傷或被破壞,甚至被解體。因此,人的本質和人的需要決定了人們必須遵守社會基本的禮儀規范,在社會交往中彰顯禮,自覺地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納入社會需要的秩序軌道,做到在“交流場合認真表達尊重,喜慶場合得體表達祝福,悲傷場合肅穆表達悲哀。”[18]通過服飾、言談、神情、舉止等禮儀的外在表現形式,以禮的技巧來表達誠意,在一舉一動中傳遞禮,在善意交流中表達禮,在注重細節中彰顯禮,從而促進社會交往,融洽彼此關系。反之,如果人人相互監督在人際交往中是否逾禮,進而貶斥語言粗俗以及行為失范,在整個社會形成遵禮守禮、譴責逾禮失禮的良好風氣,那么就會形成一種隱性的社會控制壓力,從而規范社會秩序的運行。

        當然,加強家庭、學校與社會系統對個體的禮儀教育,除了包括常規性的待人接物、行為舉止方面的禮儀教育外,還應該包括在一些特殊的、富有紀念意義的場合設立適當的、規范的禮典、禮儀,使個體能夠親自參與,親身體會,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同時,力求在儀式過程中對這些禮典、禮儀進行詳細的講解,比如:為何要設計這樣莊重的儀節,每一個細節代表什么樣的用意,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只有禮儀教育與禮制建設雙管齊下,才能從情感層面觸動個體,使其認同禮儀文化的魅力,體悟禮儀文化的真諦,從而實現禮儀文化對個體人格的浸潤和陶冶,夯實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基礎。

        2.實踐與養成,抓住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關鍵

        《禮記》曰:“禮者,履也!”,就是說,禮儀是需要踐行的,只有通過踐行才能養成,才能抓住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關鍵。但是禮儀的踐行,首當其沖的是要激發個體踐行禮儀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如果個體沒有發自內心地想去踐行禮儀,那么,不管是浸潤也好、陶冶也好,還是具體的禮儀訓練也好,都無法取得實效。所以,在踐行禮儀的過程中,讓個體明白為何要踐行禮儀,社會為何要踐行禮典至關重要,這是激發個體踐行禮儀的動力所在。個體有了渴望踐行禮儀的內驅力,然后進一步在日常行為規范和一些重要、特殊的禮典中多次實踐并反復強化。如此由內而外并由外而內循環往復的實踐,個體文明的習慣便養成了,也就抓住了禮儀文化實現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關鍵。因此,個體在懂得踐行禮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掌握了基本的禮儀規范之后,還必須掌握一些操作的技能,反復進行實操訓練,否則難以產生禮儀的實際效果,或者效果不明顯。比如,個人禮儀方面的技能訓練、服飾搭配方面的技能訓練、語言談吐方面的技能訓練、儀容修飾方面的技能訓練、交往禮儀的技能訓練、禮儀文書的技能訓練等等,只有通過多次反復的實際操作訓練,才能使禮儀的精神與意識逐漸深入到人的內心,去除非禮的行為,養成守禮、循禮的習慣,從而提升個體的禮儀修養,促進個體禮儀品質的形成。一定社會的禮儀原則與規范在個體的思想與行動中體現出來之時,就是個體的禮儀品質形成之時。禮儀品質是個體較為穩定的習性,是個體自由意志的凝結,是個體對每一次行動過程與情感的審慎判斷與選擇。因此,禮儀品質對個體的禮儀行為起支配作用。而禮儀品質的形成又是無數次、多樣化的反反復復的禮儀實踐的結果,并最終使個體在實施禮儀行為時具有高度的自覺性與選擇性,從而使個體的禮儀修養得以提升。只有個體的禮儀修養提高了,禮儀品質形成了,整個社會的禮儀水平才能提高,良好的社會風氣也就形成了。個體的禮儀品質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下形成的,離開了個體的社會生活實踐與主觀意志修養,禮儀品質只是鏡中的花和水中的月,因此,必須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下培養個體的禮儀品質,這是符合禮儀的操作性和實踐性特質的。通過一定的社會生活實踐與教育的熏陶和反復的操作訓練,個體自覺的禮儀修養與高雅的禮儀品質才能逐步形成和培養起來的。而禮儀修養的提升與禮儀品質的形成過程,正是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作用發揮的過程,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所以說,通過實踐和養成,可以使人們的行為逐漸符合禮儀的原則和規范,引導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趨于和諧、美好。這種實踐與養成,便抓住了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關鍵。

        3.拓展與提高,把握實現禮儀文化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核心

        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基本的禮儀規范是所有社會成員都應該而且愿意遵循并去踐行的。然而,除了這些基本的關于服飾、儀容、語言等個人禮儀規范以外,還存在特別的禮儀規范,要求相關人員特別要注意和遵循。因此,禮儀文化不僅包含基本的禮儀,也含蘊特別的禮儀,不僅對普通人產生作用,也對特殊人進行約束。如在國務活動中,有國務禮儀;在公務活動中,有公務禮儀;在商務活動中,有商務禮儀;在涉外活動中,有涉外禮儀,在服務活動中,有服務禮儀,等等。在具體的各行各業中,又有各行各業具體的職業禮儀。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在訴訟活動中,有法官、檢察官、律師應該謹守的訴訟禮儀;辦公室人員在接待活動中,有辦公室人員需要認真對待的接待禮儀,諸如此類,各具特色。如果只注重基本的禮儀,而忽視特別的禮儀,禮儀文化對于社會的隱性控制作用顯然會降低。通常看來,如果社會成員在這些職業活動中能夠謹慎遵守相應的禮儀規范,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因此,只有不斷拓展禮儀的范圍,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在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循禮而為,循序漸進,才能提高禮儀的水平,全方位地挖掘與發揮禮儀文化的隱性社會控制功能,在整個社會控制系統中實現其作用的最大化。從這個角度來說,應該積極拓展禮儀的范圍,提高禮儀的水平,這是把握禮儀文化實現隱性社會控制功能的核心。

        [參考文獻]

        [1][古希臘]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6][美]龐德.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M].沈宗靈,董世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美]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M].唐越,蘇力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8][美]H?W?埃爾曼.比較法律文化[M].賀衛方,高鴻均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9]蔣萍.禮儀的倫理學視角[J].船山學刊,2007,(4):50-53.

        [10]蔣萍.禮儀道德結構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9-21.

        [11]Solomon Freehof:The Natural Law in the Jenwish Tradition[J].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vol,15.

        [12][英]穆勒.論自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13] 蔣萍.論“禮”――對其倫理功能的解讀[J].倫理學研究,2009,(5):43-46.

        [14]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5][美]伊麗莎白?波斯特.西方禮儀集萃[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91.

        [16][英]約翰?洛克. 教育漫話[M].楊漢麟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人网站在线看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线码 | 亚洲国产精品有声小说 |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