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生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CELL
《細胞》2013/01
“世界上最臭的花”十年來首次綻放艷麗異常SCIENCE
《科學》2013102影響植物開花的糖分子
植物只有在適當的時候開花才可以保證成功繁殖。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植物必須確保有足夠的資源才能開花。白晝時間的長短對大多數植物的開花時間至關重要。當植物感知到適當的日長時,感光器和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導致開花(FLOWERING LOCUS T FT)基因的表達。FT蛋白質,然后遷移到莖端,在那里它觸發形成花,而不是葉子。來自波茨坦的馬克斯普朗克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和蒂賓根大學馬普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指出,擬南芥中的糖分子海藻糖-6-磷酸(T6P)在控制開花時間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NATURE
《自然》201 3/1菊科植物在馬達加斯加及其周邊的生態研究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態進化生物學研究組的Joeri S.Strijk及其合作者對分布在馬達加斯加群島及其周邊群島上的菊科Psiadia屬植物進行了進化歷史和生物地理歷史重建。馬斯卡瑞恩島的物種由來自馬達加斯加群島的兩支獨立進化支系通過兩次不同擴散事件形成。每個事件均具有獨特的空間和時間分布模式。像其他常見島嶼譜系地理模式,Psiadi屬植物一直成功地擴散并在孤島上發生適應輻射,具有典型的高生境多樣性和強適應性,以適應頻繁地質活動引發的多變的生態系統。
NationaI Geoqraphic
《美國國家地理》2013/02
【關鍵詞】以人為本 生態課堂 尊重學生 新課改 學生主體 健康發展
構建一種“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生態課堂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所謂的“生態課堂”就是在“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變革教師的教學行為,營造一種自然、和諧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全面健康發展。
一、生態課堂下高中歷史教學的不利因素
(一)教材的編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
高中歷史教材這種模塊式結構基于初中的編年史,章節之間跨度很大,而學生初中的歷史基礎又十分薄弱,到了高中,隨著知識量的增加和難度的加大,他們出現了厭學情緒,他們薄弱的基礎對于實施生態課堂,更為艱難,這可能是課程編制者所始料未及的。
(二)學生的不良習慣、意志品質的缺失不利于生態課堂的成長
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溺愛孩子,嬌生慣養,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勤奮、獨立自主精神,不注重鍛煉孩子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所以學生一次學習失敗,便認為自己沒有成功的能力,他們無力避免失敗,也不去追求成功,產生失落感,無力感,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感”。在這種感覺支配下,不愿再嘗試,陷入“造成失敗―缺乏能力―失落感―表現降低”的惡性循環。這種惰性心理不利于課改。
(三)教師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不利于生態課堂的推行
自古以來,教師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教師是教學的絕對支配者,教學就是教師傳授知識。教師“聞道在先”,教師和學生之間有一種“知”和“不知”的矛盾,教師在教學中應占主導地位,盡管新課改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教學要求,但很多歷史老師都擔心采用新型的教學方法會影響到學生成績與課程進度而仍沿用傳統。因此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就始終處于被動狀態,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不利于課改的推行。
(四)現有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利于生態課堂的發展
應試教育的無奈,使學校片面追求成績,忽視孩子全面發展。評價方法的單一,使大多數孩子得不到及時的鼓勵。加上沉重的課業負擔,無休止的考試練習,難于理解的知識,使孩子望而卻步。外面的世界精彩紛呈,籠罩了孩子們的雙眼。
二、生態課堂中我的點滴嘗試
(一)課前功夫深,課堂才繽紛
生態大課堂倡導的激情永駐、生命鮮活、智慧綻放,并不是放縱課堂,雜亂無章的,它是有章可循的,關鍵功夫是落實在課前導學案的編制上,導學案是學生學習的線路圖,貫穿課堂的生命線,我們教師如何設計好這張線路圖尤為重要。我是本著這樣幾個原則制作導學案的:①首先確保知識的正確性,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分析、篩選、歸納重難點;②其次定位知識的層次,知識要點分為基礎梳理、重難點突破、能力提升等幾個層次,讓知識形成梯度;③豐富學習的趣味性,聯系實際,貼近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如設置情境,引用身邊案例,故事切入等;④挖掘討論的空間,使學生思維的火花有所碰撞,情感的脈搏有所共鳴,我們設置的問題必須給學生們留有一定的空間,一定的討論余地,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做到百家爭鳴,異彩紛呈。
(二)民主與和諧,理解與尊重
生態大課堂是一種富有生命氣息、寬松和諧的課堂,課堂教學是學生個體知、情、意多向交流的過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體參與,教學過程就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情理交融、心靈交匯的寬松的教學環境。因此我們在課堂中要創設民主與和諧,理解與尊重的學習環境。教師要會“燃情”,要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心甘情愿地全情投入到歷史課的教學中來。我認為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激情投入,把微笑送給學生。作為教師,工作壓力大,評聘職稱難,家庭負擔重,生活中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困擾著我們,有時,實在是笑不出來。但是,學生是天真的,他們不希望教師是兇巴巴的,他們不愿意看到老師整天板著臉孔訓斥他們。當我們帶著一種真愛,懷著一顆感恩,用微笑面對學生時,能給予學生寬松愉悅的心情,使他們感到親切、溫暖,能增強他們自信心。其次遇到突發事件要冷靜思考,用藝術委婉的手段處理。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三類學苗,什么層次的學生都有,遇到調皮的學生如教育不當會激化矛盾,惹火燒身。反之,我們如用藝術的手段,包容的眼光來對待學生,那么我們的教學不就沒有不和諧的音符了嗎? 記得一堂歷史課上,正當我講到雅典民主制時,一個粉筆頭從臺下飛來,直擊在我的眼鏡上,頓時教室一片嘩然,這下以為老師要大發雷霆了,課堂要轉換頻道了,然而出乎意料是我笑了,還夸獎他說:“好眼力,神,將來你一定考軍校,為國家多殺敵,但是今天你輸了,老師的防護措施好,干打不透。”下課后,這個學生不好意思地向我承認了錯誤。所以“忍一下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既給予了孩子們的理解與尊重,又不失自己的身份與素養,這不就是我們教師所擁有的人格魅力嗎?
(三)贊同多討論,鼓勵多質疑
由于學習壓力的不斷增大和生命教育的缺位,青少年對“生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心理問題日漸突出。有關方面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中,曾有13.3%的人認真考慮或計劃過自殺,4.9%的人嘗試過自殺,“特別想自殺”的占17.4%,青少年自殺日益呈現低齡化;在大學生、研究生中,輕視生命的行為也時有發生。而漠視生命的另一個惡果是不尊重和珍惜他人的生命。
從偏僻的山村來到喧鬧的城市,家長關注孩子的學習能力,向孩子灌輸只要分數考得高其他都無所謂,并拼命使加壓力,產生偏激情緒,從而使孩子人格畸形發展,甚至走上極端。教育活動本應是幫助每個人更杰出,讓孩子學會自尊、自信、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現在非但沒有實現這個目標,反倒讓孩子失去自尊、自信、失去幸福感,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教育理念的偏差導致教育行為的斷裂,由于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們需要的我們沒有給予,而給予的是他們背不動的東西,結果把孩子壓垮了,過早地把他們壓向死亡。
一、提升耐挫能力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是最強的支持力量。首先,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告訴孩子挫折是人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避開挫折,永遠一帆風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這是人生的常態。只要能坦然面對,勇敢正視挫折,就能把挫折作為進步的臺階、成功的起點。其次,要教育孩子懂得,挫折與其他事物一樣也有兩重性。它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獲益。“自古雄才多磨難”,讓孩子懂得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難是一種人生財富。如果將挫折當做墊腳磚,會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對于獨立意識強的孩子,父母要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有意識地引導他們遇事冷靜,使之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危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應對,避免固執、偏見和蠻干;勇敢地面對現實,進行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鍛煉,增強抗挫折承受力;學會掌握自我心理調整、自我控制的方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會以及危害自身的行為。另外,還要教育孩子善于忘記那些不愉快的事,放眼未來,努力擺脫痛苦,吸取教訓,迎接新的生活。
二、敬畏生命之花
對生命的珍愛應從小培養,并在每一個生命歷程之時潛移默化地強化。首先,用自身成長感悟生命歷程。家長平時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相關的生命歷程教育片、閱讀相關的資料,或由媽媽給孩子談生育的體驗展示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事故材料,有條件的家長可以把孩子從胎兒到出生以及成長的過程用不同的方法記錄下來(可以是錄像、拍照、寫成長日志等)。這樣會使孩子真正了解生命的珍貴,樹立起強烈的生命保護意識。
其次,以事實體驗生命珍貴。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父母不妨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懂得生命的可貴。比如,讓孩子養一種小動物,每天照顧它,給它喂食喂水,看著它一天天健康成長;在小動物生病的時候,怎樣幫助它、精心呵護它,使它渡過難關。
第三,引導孩子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家長要教育孩子愛家人。電視廣告“給媽媽洗腳”為何如此震撼,身教勝于言傳。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感化引領孩子懂得關愛,學會體貼。同時可在孩子過生日時進行感恩教育,一位前人說過:死,是生者的痛苦。告訴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是很不容易的,是媽媽冒著生命危險生下來的,從誕生之日起,他的生命就不完全只屬于他自己,他的生命是爸爸媽媽給予他的最珍貴的禮物,寄托著爸爸媽媽最深的愛和希望。所以不能夠糟蹋它,也不能浪費它,更沒有任何權利結束它。要讓孩子懂得,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堅強地保護自己的生命,不僅為了自己,也為了家長和所有的親人。生命不能棄之如草芥!盧梭曾說過:“一個人拋棄了自己,便貶低了自己的存在;拋棄了生命,便完全消滅了自己的存在。”要讓孩子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就應該引導他們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再說,你還沒有體驗美好的豐富多彩的人生,沒有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沒有報效國家、服務社會,怎么能選擇輕易離去呢?并要反復強調,選擇輕生是懦夫,是愚蠢的行為。
三、正確詮釋生死
增加學生正確認知死亡的教育。不知死,焉知生?死亡也是生命的存在形式。畢淑敏的《預約死亡》之所以引起轟動,就是喚醒了人們對死亡的關注和反思。要給孩子補上“如何面對死亡”這一課,讓他們接受一堂沉重而有意義的死亡教育課,讓孩子對生命進行全面思索。
家長要科學認真地和孩子一起談論和解答生死問題,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這是家長的義務,更是家長的責任。以下家長的做法是錯誤的:對死亡問題采取回避的態度,即使偶爾說到死亡也閃爍其詞;用童話和寓言來說明死亡,給孩子傳達一些關于死亡的不正確的信息,使他們覺得死是一件很輕松的事,特別是一些死而復生的童話故事容易讓人對死亡產生好奇感,在精神抑郁的時候,就有可能去做死亡游戲;對死亡給予錯誤解釋,如奶奶去世了,卻告訴孩子,奶奶“睡著了”,或者親友突遭變故死亡,卻說他去了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那里很美……這些“美麗的謊言”是對“死”的最大誤導。
四、強化自護教育
1、加強交通安全教育。隨著社會的進步,交通工具劇增,交通事故成為小學生被傷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對孩子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家長不僅要教會孩子懂得交通法規并自覺遵守,還要教會他們在騎車、步行時如何避讓他人,如何防備他人碰撞自己。例如,騎車時速度不可過快,不可多人并騎,發現剎車失靈時要及時修理,始終保持車況良好,以減少交通事故。
2、開展險情求生教育。小學生幼稚、純真又缺乏避險經驗,碰到險情往往束手無策,求生能力較差。這方面的教訓很多,也很深刻。因此,必須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相應的訓練。例如,讓孩子學會游泳,掌握火災、洪災、煤氣泄露、食物中毒、地震等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以防不測事件對孩子生命的傷害。
關鍵詞:智慧教師 ;生命課堂;前提;熔爐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轉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向縱深發展,對教師和課堂提出了新要求。新課程中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角色,就像葉瀾教授提出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因此,中小學教師應把“爭做智慧教師,構建生命課堂”作為努力的方向。
一、智慧教師和生命課堂的內涵
(一)智慧教師具有的五種基本品質
1.從思想品質角度說,智慧教師應該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
師德在構成教師素質的元素中,居于核心位置。葉瀾教授精辟地指出,教育在本質上是生命與生命的交流。而教師的生命價值,在本質上,通過千萬個學生的生命,甚至可以說通過民族的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智慧教師應建立在教師職業道德信念的基礎上。
2.從情感品質角度說,智慧教師應該有職業認同感和幸福感
職業認同感是指一個人對所從事的職業從內心上認為它有價值、有意義,并能夠從中找到樂趣。職業幸福感是指主體在從事某一職業時基于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力量得以增長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申繼亮教授認為,職業認同感正在成為教師能否實現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職業幸福感的基礎。
3.從文化品質角度說,智慧教師應該有博專的學科知識和文化素養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的確,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視野不寬,就會知識貧乏,不善舉例、比喻和聯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教不活、化不開;如果底蘊不厚,就會智慧疲軟,欠缺深度和厚度;如果修養不足,就會育人乏術,責任心雖強,藝術性卻差,貌似很優秀,其實問題多;如果情趣不多,就會生活乏味,類似套中人,難與學生溝通。還何談智慧教師?
4.從意志品質角度說,智慧教師應該勇于實踐和不斷創新
葉瀾教授說:“教師是使人類和自己都變得更美好的職業……生命的本質就是創造,內在的魅力就是創造的魅力,也就是生命的魅力……”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只有豐富和積累經驗、總結和提升能力、提煉和形成智慧,同時要求教師不斷地去創新,才可能逐步由一般教師成長為智慧教師。
5.從行為品質角度說,智慧教師應該善于思考和經常總結
肖川博士在《教育探索:從自我反思開始》中說道:許多的教育探索并不需要高精尖的儀器與設備,它只需要一顆忠誠、明銳的心,只需要我們對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進行批判性審視,只需要我們不斷咀嚼那些理所當然的常規說辭,只需要我們試圖去改變那些貌似合理的想法與做法,哪怕一點點。
(二)生命課堂的主要標志
1.生命課堂是教育教學目標全面明晰的課堂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分別立足于讓學生學會、會學和樂學。任何割裂 “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生命課堂是學生喜歡的課堂
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說明了興趣和態度的重要性。教學內容生動有趣,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教師風采紛呈、魅力無限;學生情趣被激發、智慧被開啟、創造力得到發揮,主體地位凸顯。這些無疑是生命課堂的重要特征。
3.生命課堂是激情澎湃、生動活潑、和諧發展的課堂
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對于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部分;對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職業生活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基于此,生命課堂對于參與者具有個體生命價值,應該激情澎湃、生動活潑、和諧發展。
4.生命課堂是教學預設巧妙、生成精彩的課堂
新課程倡導在互動中,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交匯碰撞,火花不斷迸發。新的信息、新的問題不斷產生,通過討論、辯論,認識不斷提高,體驗不斷加深,情感不斷升華,這就是生成性的課堂。葉瀾教授曾說過,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二、智慧教師與生命課堂的關系
智慧教師是構建生命課堂的前提,生命課堂是錘煉智慧教師的熔爐。教師是在課堂中“學會教學”的,是和學生一起在教室里成長進步的,課堂是教育思想生長和實踐的土壤,這是教師成長和發展的規律。
三、爭做智慧教師,構建生命課堂
(1)不斷學習。古詩有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習是教師維持其職業生命連續性的重要手段。
(2)不斷實踐。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干。學習只是培養智慧教師的前提,教育實踐才是教師成為智慧教師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3)不斷反思。教師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師對其教育教學及其管理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不斷進行自我診斷與修正的過程。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教師應該是個思想者。
成為智慧教師是教師一生的追求,只要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反思,最終會成為一名智慧教師。
四、智慧教師構建生命課堂的主要策略
策略之一:在學習目標確定的基礎上,應基于學情設計教學過程、環節。在“教”與“學”的活動中,教師應從“獨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轉變。
策略之二:根據學習內容,巧妙設計師生、生生交談以及辯論內容,牽一發而動全身,激活學生思維。
策略之三:設法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增強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引入情境教學。
策略之四:借助傳媒、肢體語言等手段,使學生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
策略之五:尊重基于個體差異的學習方式、方法。
綜上所述,伴隨著新課改向縱深發展,爭做智慧教師,構建生命課堂,應該成為廣大中小學教師追求的目標,成為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參考文獻:
[1]葉 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2]王 鑒.教學智慧內涵、特點與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06(6).
[3]高江海,高瑞娟.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境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18).
[4]劉良華.成為有教學智慧的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4-29.
此時風早已平息,天上的星星照亮大地,留下了一片銀色光暈。突然,一星白光從天空劃過,轉眼又消失得無影無蹤。
“那是什么?好漂亮呀!可它到哪里去了呢?”依米花一邊想,一邊搖動她那瘦小的葉子,四處張望起來,可最終還是沒找到。
“算了,不找了!”小依米花說道,“還是先好好欣賞一下這個世界吧!”兩天過去了。在這兩天中,小依米花快樂極了,她白天在陽光下起舞,雖然陽光灼熱,卻也勝過她曾經生活的地下;夜晚,欣賞那美麗的星辰和那最大最亮的月牙,即使是那透骨的寒冷也不能阻止她,因為那六年的艱辛早就讓她能適應這一切。可令她遺憾的是,她再也沒看到那劃破天際的白光——風告訴她那是流星。
現在又是一個夜晚,繁星閃爍。可依米花卻沒了心情,因為她那血色的花瓣快要謝了,這也預示她將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將再也看不到流星了。
“六年前我來到這個世界,在前五年的時間中我拼命地將根扎向地底。半個月前,我終于積蓄到了足夠的養分,長出了葉,綻出了翠綠。兩天前,我開出了花兒,是一種包含紅、白、黃、藍四色花瓣的花兒,讓我六年期盼有了結果。可現在,我的生命就要終結了,我的生命有意義嗎?”突然,依米花想起了昨天風伯伯告訴她白光是流星時說過的話:流星是天上的石頭,你看見的是它留在這個世間最美麗的一剎那,是它用生命開出的花,那是它生命的智慧——在僅擁有一次的生命中綻放出最美麗的花。
想到這,依米花明白了,自己就如同那流星一樣,生命雖然會完結,可卻綻放了美麗的花,正如流星留下的一剎那的光華。
一陣風吹來,依米花的花瓣也開始凋落。
【關鍵詞】星際文明;高級智慧生命;遙控;媒介人;思維波
歷史上就有寫“天書”之說,可當今現實也有!2017年3月30日中國星際文明研究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這一消息驅動筆者把自己田野考察的事實和認識寫出來,以引起星際文明研究的重視。
李淑超出生于1962年,石家莊市新華區人,僅讀過七年書。原是普通工人,后做個體,1991年開店做服裝。2005年前,她一直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后來接受了“高級生命學說”,從1997年始,她有時看到各種圖像映現在腦內或眼前。當她有疑問思考時,她接收到了回答這個問題的清晰的無聲語言思維信息。她得知信息源是高級生命,就如獲至寶。因為她早就認識到宇宙中有“人類真正的祖先―高級生命”的存在。后來,她開始用思維、筆提問與之對話。2005年中旬的一天,高級生命遙控她長篇大論地書寫文章。
從此,她的生命不再屬于自己,也不僅僅屬于自己的家庭和社會,還要利用點滴時間為高級生命傳信息。她一邊照顧孩子和家庭;一邊隨時隨地靜心傳言。高級生命選她為書寫媒介,讓她傳遞他們給人類的科學知識,給她傳輸的信息有圖像、文字、無聲語言和有聲語言。迄今,書寫內容已達350多萬字。其中包括:《天地宇宙間特異之謎》、《人類社會之謎團》、《道德恢復正乾坤》、《人類進化論》、《宇宙九條規律》系列等,揭開了人與宇宙的很多奧秘;進一步認識了宇宙規律中與人類健康進化發展密切相關的“九條規律”;認識了高級生命怎樣利用光能科技,以及人類如何做才能利用光能,走向光能時代;認識了人類與宇宙和高級生命之間的親緣關系。這種星際文明交流為人類今后道德提升、科技發展、人體進化和走向光能科技普遍應用的高文明時代提供了新的知識啟迪。最近,高級生命又傳輸了《人生思維像花朵》,對研究人的思維運動有重要啟示價值。全套資料已經提交中國星際文明研究院。目前,她正在校對書稿,聯系出版。
研究認為,李淑超遙控書寫狀態反映了高級生命與人類交互感應共寫作,古代叫“天書”。高級生命傳遞“無聲語言、有聲語言、文字圖畫等信息時,表現為媒介人?r?接收和輸出信息時處于被信息源――高級生命的能量遙控下的身不由己、下筆如有神和全神貫注的特異生命態。在書寫前她得到的囑咐信息是:“打開溝通通道,排除世俗干擾,不為異事所動,專為溝通讓道”。書寫中,她盡力排除雜念,如果寫錯或懶惰,立刻有提醒現象;她會即刻糾正。高級生命常用針刺痛、抽筋、牙痛、叉氣、咳嗽、嗜睡、手指痛麻、揪耳痛、腹部痛或特異夢等來提示。如果她精力集中,書寫正確,則沒有任何提示;有時還有圖像信息,傳遞的圖像是內視,也就是在大腦神經線顯示圖像,就如一般人夢中看到的圖像,只不過十分清晰,而且還流光溢彩。她把圖像模擬著畫出來,然后,請有計算機技術的人畫出來。如果畫得不像,請示高級生命重新顯示圖像,每次都能再顯示,進一步修改到完美。但無論如何,人類的計算機技術也達不到高級生命顯示的內視圖像那光彩奪目的動態立體效果;書寫的題目及頁數是高級生命預先定好的。筆者自2008年以來也能接收到高級生命傳遞的信息,有切身體驗來研究此類現象。
1)遙控書寫。文字書寫功能往往是高級生命控制的光導信息系統遙控媒介人,直接遙控手、筆書寫;或通過無聲或有聲語言傳導書寫出來。這就像人類通過無線電波發傳真或電報。他們利用非線性光能傳導信息,非線性光能具穿透性、瞬間性、定點性。歷史上的“扶乩”現象屬于此類。這種書寫現象一般是高級生命利用非線性物質能量遙控直接作用人的手書寫,傳遞信息。
2)傳輸無聲語言信息。這是媒介人的思維中出現了與自己思考時不同的思維信息,超出思維者的智慧水平。大腦越是處于入靜時向內傾聽的空白思維狀態,無聲語言信息越清晰;如果自己思維,其結果則達不到無聲語言的智慧水平。李淑超書寫的內容遠遠超越書寫者自己的文化水平,又因其中有許多超常規知識,個別同音異形字她拿不準時會用括號,再提供一個字供讀者自己理解選擇。靈感的“神靈憑附說”、“天機說”大多屬此類。
3)傳輸有聲語言信息(聲導)。這是高級生命利用非線性光能直接傳導有聲語言到人體、物體或空間,媒介人能清晰地聽到。筆者曾總結高級生命的臨時聲源定位:有體內聲,即利用人體內某部位輸入輸出語言信息;體外聲,即利用體外各種空間物質甚至空氣、暗物質等為媒體輸入輸出語言信息;有定點、定距或動態輸入輸出;有封閉式,這種形式只有媒介人自己能聽到聲音;還有開放式,只要有聽力者都能聽到,且無論距離遠近,都非常清晰,例如有聲語言信息源在太陽右邊、一米多遠,聽者聽得都很清晰;[1]聲導角色有男聲、女聲、青年、中年、老人聲、兒童聲等,他們根據不同角色、語境以及人類的領悟水平等變換語音語調等;傳遞的語種根據媒介人的聽力能力因人而異,例如有聽到宇宙語(這時腦內出現同步翻譯,譯成聽者的母語,讓其寫出來或說出來)、方言、漢語、英語等。歷史上的“靈鴿”“腹話巫”現象屬于此類。
4)多功能狀態。這類媒介具有接收語言信息、繪畫、演奏樂器、治病、預測、透視等多功能態。江蘇衛視報道,尚志市賀昌秀不僅能繪外星信息畫,還能說宇宙語,她認為她的能力來自外星人、高級生命,讓她重復卻不會,她說因為思維波過去了。“思維波”由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說出,也是外星人傳輸讓她脫口而出,她充當了光導信息系統的終端接收器和播放器。遼寧的常文霞能接收到外星人的無聲語言信息、為人治病等,還能看到外星人形象。還有湖南張家界的朱單主,多年從事人體生命和特異功能研究,具有預知、意念感知、天眼、特異診治、意念對氣致動等功能,其實也是星際文明下的產物。是高級生命開啟了他的智慧之門。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民間類似的星際文明交流形式不乏其例。
5)結語及反思
研究表明思維是人類與高級生命交流的最好工具,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各種神秘現象包括靈感、夢占及各種特異功能來自高級生命的遙控和信息傳遞。而多少年來,科學家在探索與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溝通時,一直在利用儀器試圖發送信號或接收信號取得聯系。忽視了思維波這種高級物質能量的巨大潛能。對于思維波的研究,目前人類的實驗認為思維波的速度是760萬公里/每秒[2],而人在入靜祈禱狀態下的思維波更快。據高級生命啟示,人處于入靜祈禱狀態下的思維波可達到1036億億億萬公里/每秒。無論這個數字是否正確,抑或是一種對人類的啟示。但對高級生命的信息傳遞通道、技術和人類思維波的研究應引起科學界高度重視!
因此,科學界在面對那些超越人類智慧的神秘現象時,應用徹底唯物宇宙觀審視,特別是關于星際文明交流、人類思維潛能、光能科技應用、特異功能來源、和人類起源外來說等研究能引發新的科技革命、道德提升、文明進步,有關部門應積極提供研究渠道為此類研究開路搭橋;也希望能夠實地采訪報道李淑超現象。研究這類現象能推動星際文明交流的發展,使人類科技、道德、文明發生飛躍。
注釋:
?q?“高級智慧生命”這一概念,筆者首見于雷蒙德? E? 福勒的《安德烈森事件》中,指比人類高級的智慧生物,也稱外星人、宇宙人。根據美國研究者解剖有的外星人尸體體內是晶體結構,純屬人工合成。這說明外星人背后還有更高級的智慧生命/生物/人類,簡稱高級生命/高能生物/高級人類。
?r?媒介人指介于高級智慧生命和人類之間的信息傳遞者。一般是經過艱苦生活的歷練或嚴峻的考驗,具有全心全意為人類服務的人能穩定地成為高級生命的媒介。所選媒介具有雙向選擇性、階段性、個別性、多樣性等特點。
【參考文獻】
2012“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新聞會自3月25日正式啟動后就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超過30家的相關專業媒體,對賽事進行了宣傳報道;專業大賽網站――穿針引線網廣告一月后,2012“大浪杯”大賽報名表下載量已超過4000余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東華大學、深圳大學藝術學院等國內著名服裝院校及吳海燕、王培娜等國內知名設計師工作室全力支持并配合組委會的各項宣傳工作。截止到5月10日,大賽組委會共收到了國內外專業參賽設計稿件725份,相比去年增加了近百份作品。參賽選手來自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特別行政區。共有109家單位參加了本次設計大賽的投稿,其中全國各類紡織服裝院校有144家,涵蓋了所有國內知名服裝設計院校;另外,服裝公司及自由設計師共計41家單位。除了數量上的增加外,今年的參賽者對主題的認識更為深入,表現手法更為新穎多樣。
產業轉型升級的“風向標”
經歷了一年的錘煉和沉淀,如今,‘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已成為大浪產業集群地以及深圳女裝向創意時尚轉型、產業升級的一個標志性活動。本屆大賽依然秉承發現、挖掘中國原創女裝設計人才的宗旨,展示中國原創設計實力,助推深圳女裝乃至中國女裝產業調整升級,向創意為主導的知識密集型創意文化產業轉型。
2012“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主題為“集約?東方”。大賽自創辦伊始,立足東方文化,尋找獨特的東方設計語言是大賽的一貫宗旨。今年的選手在對“東方”主題的詮釋上,并不只停留于運用京劇臉譜、中式的建筑等俗套的傳統中國元素;面料的選擇與再造也考慮的更加細致和深入;色彩上,拼色與撞色的使用突破了去年大部分作品以黑白灰為主的色彩基調。此外,采用與今年流行趨勢相契合的數碼印花手法也成為本屆參賽選手作品中的一大亮點。
在本屆決賽中,我們看到來自全國的20位新銳服裝設計師用不同的視角對“東方”概念和中國元素進行了多元闡述和全新演繹,不僅結合當下的流行趨勢,注重設計手法的突破與創新,更和諧、充分地呈現出原創設計的商業價值和市場潛力。從“蛻變”到“集約”,經過層層把關,嚴格選拔,評委們對于最終入圍的20份優秀設計作品均給予了高度評價:今年的參賽作品質量與去年相比,有很大進步與突破,選手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中國元素,能夠另辟蹊徑,從多元多維的角度去表達自己對“集約?東方”主題的理解,并融入裝飾、數碼印花等流行元素,很有新意,并逐漸形成了“東方”概念下的幾大風格模版,如“婉約東方”、“優雅東方”、“本源東方”、“時尚東方”、“智慧東方”、“趣味東方”、“山水東方”、“多元東方”……
本屆大賽主題的另一關鍵詞“集約”背后有著更深刻的產業背景。本屆大賽以“集約?東方”為主題,意欲將創意和生產集約化相結合,實現“精打細算、精耕細作、精益求精”,并突出創意的市場化,將設計創新、創意與品牌資源、市場資源實現最優化組合。深圳女裝將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突出的創新服飾,真正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根深蒂固的卓越品牌形象。
從最初的設計稿到璀璨的T臺秀,從對概念的設計到成品制作的完善再到最終表演形式的創新,選手們都力求做到每一個細節的盡善盡美,生動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多彩和未來中國服裝的設計力量。一個個精彩的系列作品,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女裝發展的成果,更昭示著深圳女裝產業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創新人才的“輸送帶”
深圳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設計、創意已經成為深圳城市發展的強大動力。深圳女裝作為國人熟知的杰出女裝代表,經歷了從出口加工到自主品牌、從傳統產業向時尚創意產業的轉變,如今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女裝品牌生產基地。
“大浪服裝產業集聚基地”的建成是深圳市服裝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基地引進22家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企業,總規劃面積達146萬平方米。 “大浪服裝產業基地”肩負推動深圳產業向時尚創意文化產業轉型,推動深圳城市文化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的重大使命;而以該基地命名的“大浪杯”中國女裝設計大賽的成功舉辦,更讓眾人看到深圳女裝乃至中國女裝產業勢不可擋的生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對話策略;創造潛能
對話既是一種哲學思想,也是一種教學策略。作為一種教學策略,還可以再進行一些申述。對話方法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真正意義上的思維,而不是僅僅靠復述書本答案或教師的講解內容可以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和學生一起進入思維,樹立了一種典范,對學生提高思維品質起到促進作用。
一、對話理論使語文教學凸現一定的特點
首先,對話理論視野中的語文教學,是師生共同構建、共同創造的過程,真誠和愛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與基礎。這里的愛包含了師生之間真誠、積極的情感,同時也意味著對他人的責任,因而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心靈對話過程。在這過程中消解了教師權威地位,確立了師生之間人格的平等。從而減輕了傳統的權威角色帶給教師的緊張感,也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空間,促進個體的發展與成熟。師生彼此之間能夠相互敞開、相互接納,在對話過程中不斷融合。
案例(1)我在教魯迅《故鄉》一文時,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以問題導入對話:“小說中的‘我’這次回故鄉時的感覺如何?”我的教案準備的標準答案是“感受到故鄉的蕭條、冷落,正和‘我’的悲涼心情一樣。”但一位學生的回答卻是:“我認為小說中‘我’此次回故鄉最深切的感受是故鄉變了。”于是我就改變了既定的教學步驟,以一個“變”字為對話的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分別從故鄉的人變了、景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了展開對話,這堂課我放下了權威的架子,因勢力利導,與學生平等對話,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自由空間,促進了學生個體的發展。
其次,語文教學應該充滿肯定與贊譽。對話理論認為信任是開展良好教育的前提,“離開了對人的信任,對話就無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長式的鬧劇”。面對教學中產生的問題,要求教學雙方表達真實、具體的觀念或想法,并且要言行一致,只有在此基礎上展開交流與對話,才能構建成教學的基本內容,促進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語文教師與學生應該對探索與解答抱有熱切的期盼,這樣的對話過程才會促進意義的生成。
案例(2)有位教師教學《軍神》,在研究“為什么沃克醫生說遇到的是一塊會說話的鋼板,是一位軍神”時,一名男生說:“他在手術臺上十分堅強”,雙手緊緊地抓住身下的白布,再從沃克醫生“雙手顫抖,汗珠滾滾”可以看出是一塊“鋼板”、是“軍神”。老師及時評價肯定:“你不僅抓住了自己的表現,還從其他人的表現中感受到的堅強,非常全面。從你剛才激動的話語中,我相信你這個男子漢也被我們的軍神感染了。”這時一名女生說:“從“居然”這個詞中我們知道越來越用勁,最后竟把床單撕破了,從中可看出他的堅強。”老師又加以評價:“你真是個細心的女孩,從一個詞可以看出當時的痛苦。如果你是在場的女護士,相信你看到這個動作一定會心疼不忍和萬分擔心!”這個老師針對性的評論既肯定了對文章理解的正確,又根據不同的性別滲透人文品質的塑造。這個教師針對學生正確理解的肯定和贊譽,使不同的學生,甚至同一個學生回答了不同的問題得到的都是不同的而又恰當的賞識的語言,這種對話使學生對探索與解答抱有熱切的期盼。而老師獨特的贊美也促成了對話的動力。
再次,語文教學應充滿創新與追求。對話具有內在的未完成性與自由開放性。教學中的交流與對話,其最終目的不是說服與壓制,而是在不斷匯聚、融合的過程中形成新的意義。教師與學生通過真誠溝通、相互融合,在充滿愛、信任與希望的合作情境中不斷完善或發展師生的認識。參與對話的每一種觀點都代表著獨特的存在,同時對話本身也拒絕陳腐與雷同,因此不斷追求與力圖創新是對話理論對語文教學的基本訴求。
案例(3)有的教師在《項鏈》一課教學中作了為小說續寫結尾的設計:瑪蒂爾德從友人那里得知自己花十年辛苦還債卻是為了一個假項鏈,后來怎樣了?學生的交流可謂五花八門,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得到了鍛煉。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非理性特點,尤其是瞬間或偶然迸發出的“靈光乍現”式的創造性思維活動,有意識地通過討論、對話激發學生的想象、聯想、發散性思維,甚至允許學生“突發奇想”。這才是語文教學中對話所追求的目的。
二、對話理論體現·貫徹于現實的語文教學需要一定的過程
首先,教師權威的消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師有時該悄然引退。如果教師始終作為只是權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很難以獨立的姿態積極參與對話,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以權威學術者的姿態主宰課堂,幾乎霸占了學生的話語權,掠奪了學生的思考權,絕大多數的學生幾乎成了聽眾。師生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主宰者與被主宰著、傳授者與接受者、塑造者與被塑造者的主客體關系,使得師生之間的對話只停留在語言形式上,而不是深入到彼此之間的精神領域。而要打破這一僵局,平等、民主就成了課堂教學中展開對話的第一要義。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感情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與尊重。長期以來,各種因素使得師生之間總有一定的心里距離,課堂教學中的學生總是有些拘謹。因此,要“對話”,就必須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敢于說真話,教師不要以審視的眼光去看待學生,多一份理解與尊重。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作為對話的自信,才會敢于說真話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只有這樣,才會喚起學生學習的強烈欲望,而這正是對話的最好動力。
其次,學生參與對話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對話理論要求師生對于所討論的話題不僅具有初步的理解,而且需要擁有獨立的觀念與看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識水平,對于問題的思考處于感性層次,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引導,否則學生就不可能積極參與。
案例(4)我在教學杜甫《羌村三首》其三,學生對第一句“雞群正亂叫”未必了解,我就為他們提供了作詩的具體背景,即詩人經過安史之亂的顛沛流離后終于得以與家人團圓,故對鄉村和平安寧的景象特別敏感,這樣就幫助學生理解了詩人當時的真切感受,由已知引向未知,這就為對話提供了一個平臺。
最后,對話并不意味著無序與混亂。在一定的情境中,主流觀念或標準的缺乏將有可能把教學中的對話淪為單純的辯駁與爭吵。
案例(5)有位教師為了體現討論,對話的新理念,模仿特級教師支玉恒的教法教學《只有一個地球》。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問學生:“此時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覺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結果,學生起來回答時,一會兒說酸,一會兒說甜,一會兒說苦。雜亂無序。學生說到哪兒,教師跟到哪兒,對教學無組織,對學生不引導,使聽課的學生和教師如墜云里霧中,這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討論、對話,也無法體現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中各自地位的內涵,教師既不能牽著學生鼻子走,也不能被學生牽著鼻子走。尊重,不等于遷就,提倡對論不等于亂說。教師應是學生的領隊,當學生遇到疑問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去想;當學生的思路狹窄時,教師要啟發他們拓寬;當學生迷途時,教師要把他們引上正路;當學生無路可走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鋪路架橋;當學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教師要引導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佳境。
三、對話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對話教學過程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它需要問題和干擾的出現。在這里,問題和干擾不但不是教學的消極因素,恰恰相反,它是對話得以發生和進行的必要條件。所以在實施對話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幾種情況:
一是設法回避問題和干擾的發生,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預設的對課文的確定解釋。
二是不能容忍學生對課文產生看似荒唐,其實是富有想象力的想法。
三是教師應避免呆板的、生硬的、機械的提問而導致課堂氣氛的沉悶。
一、柏格森生命哲學理論概述
亨利·柏格森是生命哲學研究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其生命哲學理論以生命沖動為基石,以綿延為本質,以直覺為方法,強調關注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把對世界整體和人的存在的認識推向非理性的直覺。
生命的沖動是萬物進化的本源。這一思想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本體論學說。柏格森認為,整個宇宙是一個不斷創造進化的過程,其動力主要來源于內在于生命中不可遏止的“生命欲”——亦即生命的沖動。有了這種沖動,才能促使萬物像噴泉、像火箭一般保持向上噴射的運動狀態,從而表現出一種動態生成的、生生不息的無限活力。
綿延,為生命真正的實在。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學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綿延”。如果用河流的源頭來比喻“生命沖動”,那么“綿延”就是川流不息的狀態。而把“綿延”與生命聯系起來,它則是一股“生命之流”,柏格森稱之為生命的“真正的實在”。柏格森曾經從“時間”、“生命”和“變易”等方面為綿延作界定。但不管是從哪一方面的闡述來看,都能從中概括出“綿延”具有連續、不可分割、運動變化發展等本質特征。也正因了這一動態生成的特征,才使得綿延在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實現新的創造,新的超越。
直覺,乃通達生命本真的路徑。柏格森認為,人具有一種特殊的直覺能力,他試圖通過直覺體驗認識論的闡述來揭示生命的奧秘。由他在《創造進化論》和《形而上學導言》兩本著作中對直覺的闡述可以得知:直覺,是意識的向內運動,是“用一種精神的聽診法去感觸原本的東西的心靈的博動”,即直接通達生命的本質——綿延,并與之相融合的體驗和路徑。而這種純粹的、不自覺的精神活動也正是實現人類認識返璞歸真的重要途徑。
二、語文課程的生命特性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具有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獨特性質,其教與學都離不開人的聽、說、讀、寫、思等生命活動的參與。也就是說,不管是語文學科本身,還是語文教學活動,都具有突出的生命特性。
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與學習主體的情感性和個性化是息息相通的。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文學形象的塑造與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過程中。首先,文學創作的過程正是作者捕捉、體驗與提煉現實生活的生命過程,文學作品形象則是積淀著作者情思的生命化了的意象表達,它是作者認識和情感融合、感性與理性統一的生命智慧的結晶。其次,“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對語文學科特征的準確概括,有限的語言往往承載著無限的閱讀情思。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總是會表現出理解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這正是語文學科的特性與個體生命的主觀能動性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時,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還能不斷喚起主體生命新的體悟,讓學生常讀常新,獲得綿延不絕的精神滿足。這更是語文學科的生命特性的直接體現。
審美過程中的非理性和模糊性,以及教學主體智慧的獨特性,決定了語文教學的創造性和生成性。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資源的深度開發與利用,對教學內容的靈活把握與重組以及對教學活動的巧妙安排與組織。語文教學的生成性特點則主要體現于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多方面的動態生成,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智慧地、動態地把握的結果。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會僅僅局限于教科書的內容,而是結合“生活”這部百科全書,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條件等,在教授預設知識的同時,隨機創設新的教學情境,適時導入新的相關的信息,完善與生成新的教學目標。而在教學中開放地接納始料未及的信息,針對具體的教學情境調整預定的教學環節和步驟的同時,必然也要改變教學的手段和策略。因此,整個語文教學過程從最初的教學內容的創造性安排,到實際教學中教學方案的靈活變動,都充分體現其創造生成的特性。而這一點又是時刻伴隨這師生的思維活動和創造活動進行的,教學智慧的參與讓整個教學過程時刻呈現出生命的活力。
語文學科的情感性和不確定性必然形成語文學習的內隱性、體驗性。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經驗并因之改變其事后某些行為的學習。語文學習的內隱性一方面表現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不知不覺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發而產生新的生命感悟;另一方面表現為學生會無意識地將自身已有的文化素養、知識經驗、情感態度和需要興趣等一同參與到閱讀、鑒賞、寫作等學習活動過程中而獲得新的生命成長。體驗學習是體驗主體的身心與外部世界產生交往并生成反思的認識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的體驗性突出地表現在文本閱讀和寫作的過程中。一方面,語文文本是學習主體審美愉悅的最初源泉。在審美欣賞階段,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全部感情與整個心靈去擁抱作品,在情感與理智的相互交融中,達到審美體驗的,精神生命在體驗中成長。另一方面,語文文本本身又是“作者心靈、語感對象化的一個整體性反映”。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總是會在充分調動感知、情感、想象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平時的體驗,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以滿足生命的情感需要和表達需要。而這個投入身心的作文過程本身也就是生命體驗的過程。
三、生命哲學對語文教學智慧的啟示
所謂語文教學智慧,應該是教師在深刻地把握語文課程和教學對象的生命特性后高屋建瓴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課程資源,在洞見課堂氛圍以及學習者認知與情感發展方向后機敏、巧妙、高效地進行教學引導與生成的能力。它是“教師全身心融合、全過程投入后達到的圓融貫通、自由和美的一種藝術境界,應該洋溢于課內課外的每一個角落,體現于整個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步驟之中。”
作為一門具有生命特性的特殊學科,語文教學不僅擔負著“教書”的責任,而且必須扛起“育人”的重任。然而,在“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持續蔓延的現代語文教育中,生命嚴重缺席了。因此,尋找回歸生命的軌道,成為當前語文教學智慧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柏格森呼吁對生命的關注,通過對“生命沖動”“綿延”“直覺”等生命活動的深入研究,主張用非理性來認識事物的生命哲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現代教學,特別是對具有生命特性的語文教學智慧的生成具有不容忽視的指導意義。
構建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釋放師生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具有情感性、審美性、體驗性等特點,但語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個性化的學習過程中體悟生命至真的情致,實現語文課程的生命特性,從而成就語文教學的獨特智慧?柏格森生命哲學指出,生命沖動具有強大的、永恒的力量,是世界萬物的源起,又推動著世界萬物持續地創造和進化。這種內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使人成為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存在體,它推動每個人不斷學習,創造生活,展現出生命獨有的光彩活力。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像珍視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一般重視和保護這種生命沖動,并且,創造機會充分地釋放這種生命活力。
釋放師生的生命活力必須注重教學的動態生成。而這個過程是以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為基礎的。首先,語文教學應該注重交流討論,通過師生之間真誠、平等的對話讓雙方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在相互傾吐、碰撞與接納的過程中實現新的精神交融與生命覺醒。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開放性的探究課題,并給學生留足思索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自主的體驗、感悟與分享中享受生命的高峰體驗和創造樂趣。最后,教師還應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根據學生的閱讀見解即時創設一些新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更好地獲得思想的陶冶和情感的升華,也由此獲得人性的解放與心靈的自由,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
引進內在于生命的教學內容,激發師生的無限潛能。柏格森的“綿延”本體論向我們闡明:世界并不存在一個絕對靜止的本源,它是處在永恒流變和生成之中的。柏格森認為,每一個人都擁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表層自我,另一個是深層自我。表層自我處于自我的外層。為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時刻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而是不真實的。深層自我則是“真正的自我”,這種自我內在最本真淳樸的自然狀態“是混雜紊亂的,變動不停的,不可言狀的”。人的“深層自我”所表現出來的不受束縛、自由創造、自由成長正是人的生命本質之所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為這樣的個體生命的存在,處于一種不斷生長發展的狀態,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而語文學科的不確定性和語文教學的創造性、生成性正好吻合了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生命的自由創造性和不斷發展性。有人說“語文生活是人的生命的棲息地”。師生或者在對由有限的文字符號構成的文本的解讀中,獲得無限的思想碰撞和情感的共鳴;或者在對語文教學情境的適應及相互作用中逐步把預設的教學目標變成現實,同時又不斷生成自己新的理解、新的領悟。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激發師生生命無限潛能的智慧。
激發師生“深層自我”的無限潛能要求引進內在于生命的知識。柏格森曾說:“我們幼時的感受、思考和希望無一不延伸到今天,與現在溶為一體,使你欲棄不能。”“沒有任何知覺不是充滿了記憶”。意在強調任何知覺活動都必然有著個體內在的經驗和能力的參與。也只有具備內在的經驗和能力,才能順利進行新的學習與活動。而平時我們語文教師教授的,諸如文字的辨識、語句的表達、詩文的積累等內容,卻幾乎始終是直接存在的、占有空間的、可以計量的,也即“外在于生命的知識”,這樣的教學無法幫助學生真正形成內在的經驗和能力。只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內在需求,結合自身已有的經驗和充分地理解,對這些表面存在的有限的文字和符號進行大膽地想象和聯想,達到盡情盡興的審美體驗,實現生命與知識的一體化,最終獲得有助于生命的創造和成長的刻骨銘心的記憶,才稱得上真正的知識,即“內在于生命的知識”。“內在于生命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順利引進需要師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根據其需求搜集開發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或借助直觀、形象,或通過實踐、活動,著力引導學生進行生命的體驗,探尋師生之間內在的心靈共振,幫助學生將一串串直觀的文字內化為內在于生命的知識——內在的體驗和感悟、深層的素質和能力。同時,也使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得以無限提升。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視野,并嘗試開闊思維,豐滿想象的羽翼,從而在體驗中獲得深層的情感體會和能力素養。
創設自由體驗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的直覺體驗。柏格森認為,直覺是“理智的交融,這種交融使人們自己置身于對象之內,以便與其中獨特的、從而無法表達的東西相符合。”也就是說,直覺就是當下的內心體驗,也是通達生命本質,感受生命靈動的途徑。雖然柏格森的“直覺”涉及到整個宇宙的運動、變化和體驗,其外延遠遠大于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直覺體驗”,但并不妨礙它對語文教學智慧產生巨大的啟迪作用。而當柏格森強調直覺的發生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和經驗基礎,同時還有賴于超越理智的審美態度和想象能力的培養。這時,我們便能從中獲得更大的啟示。
如前所述,語文學習的內隱性和體驗性清楚地表明語文學習的本真狀態總是未經理智的思考和抽象的分析,僅依據個體的體驗、感知迅速地對客觀對象作出判斷、猜想和設想,或者突然對問題的解決產生“靈感”與“頓悟”。此即語文教學中的直覺體驗。直覺體驗對語文學習具有直接有效的推動作用,它有利于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身的素養和能力,有利于實現學生在學習上的創造和超越。因此,一個有智慧的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調動學習主體內在的知識涵養和情感態度,使其精神穿梭在字詞間,尋找與“深層自我”相融合的本質,以達到最真實的,富有意義的直覺體驗,并最終形成內在于生命的語感能力。首先,要打破以往單向灌輸、生搬硬套、師者至上的教學格局,時刻注重學生的自由體驗。并且,還必須保證這種體驗不受自我主觀意識和外在功利的干擾,要潛心深入對象內部,以獲得對對象的本質的理解和感悟。其次,要著眼于學生對相關的語文經驗的積累和規律的認識,著力創設自由體驗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開放的課堂教學氣氛,引導學生大膽地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培養學生正確的判斷力和審美的態度。
尊重生命,彰顯人性,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教學理念。生命化語文教學智慧對于煥發每一個生命的活力,促進生命的不斷創造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實現語文教學生命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學工作者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放桐.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9.
[2]柏格森.形而上學導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16.
[3]衛燦金,行恭寶.談談語文學科的非科學性[J].新理念,2003,(1):6.
[4]郭秀艷,楊治良.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相互關系[J].心理學報,2002,(34)4:351-356.
[5]靖國平.體驗性學習與新課程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4,(2):28-30.
[6]娜仁其木格.結合語文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語文素養[J].今日科苑,2010,(2):200.
[7]羅小娟.個性化閱讀教學智慧探討[J].教育評論,2011,(1):85.
[8]柏格森.時間與自由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87.
[9]李維鼎.語文教材別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86.
[10]柏格森.創造進化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9.
[11]柏格森.形而上學導言[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3-4.
[12]羅小娟.兒童口語交際的特征[J].湖南教育,2011,(6):36-37.
(編輯:趙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