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節能環保行業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節能環保行業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節能環保行業報告

        第1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一、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分類與資金特點

        節能減排專項資金主要分為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節能專項資金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三類。

        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是指“十一五”期間,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資金,采取專項轉移支付方式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在電力、煉鐵、煉鋼、電解鋁、鐵合金、電石、焦炭、水泥、玻璃、造紙、酒精、味精、檸檬酸等13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并根據淘汰落后產能的規模和標準給予的適當獎勵。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有著嚴格的安排原則和使用范圍,同時實行嚴格的申報和審核程序。要求必須優先支持淘汰落后產能任務重、困難大的企業,主要是整體淘汰的企業;優先支持淘汰合規審批的落后產能;優先支持在國家產業政策規定期限內淘汰的落后產能;優先支持沒有享受國家其他相關政策的企業。

        節能專項資金,主要是指節能技術改造獎勵資金,即“十一五”期間,國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按項目實際節能量與規定的獎勵標準,對完成節能量目標的項目承擔企業給予的獎勵。財政獎勵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包括《“十一五”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意見》中確定的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節約和替代石油、電機系統節能和能量系統優化等項目。為了保證節能技術改造項目的實際節能效果,節能資金采取獎勵方式,實行資金量與節能量掛鉤,而節能量的核定采取企業報告、第三方審核、政府確認的方式。獎勵標準為:東部地區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根據節能量按200元/噸標準煤獎勵,中西部地區按250元/噸標準煤獎勵。

        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是指為確保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監測和考核體系建設順利實施,推動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的實現,環保和財政部門根據國家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要求和年度預算安排原則及重點而安排的“三大體系”建設項目和其他減排項目資金。各級環保部門和項目單位按照年度申報通知的要求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下一級環保和財政部門在規定時間內聯合向上一級環保和財政部門統一申報項目。減排項目應按照計劃在規定時間內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審計應關注的重點內容

        (一)項目資金籌措投入情況。在這一層次主要審計調查各級地方政府及其有關節能減排主管部門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的總量、結構、用途、支出去向及成效,以及通過財政安排引導資金,推動節能減排企業多渠道籌措和投入節能減排資金的情況。這是節能減排資金審計的基礎,在把握資金總體,摸清資金結構和去向的前提下,為下一步深入開展審計夯實基礎。

        (二)項目資金申報審核情況。在這一層次主要審計調查有關節能減排項目承擔單位申報項目資金過程以及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對項目資金的審核和報上一級部門批復情況。要重點關注各項資金的分配依據是否充分、預算安排是否科學合理、數據是否真實、重點是否突出、程序是否規范、審核是否嚴格,有無審核把關不嚴造成虛報冒領,從而影響節能減排成效等問題。

        (三)項目資金管理撥付情況。在這一層次主要審計調查地方政府資金管理部門管理和撥付資金情況,審計中要重點關注有無滯留、截留、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等問題,有無由于配套資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項目承擔單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規劃或批準的項目難以啟動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運營等影響節能減排成效問題。

        (四)項目資金使用效果情況。在這一層次主要審計調查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技術改造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項目承擔單位管理、使用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和資金使用成效的情況。重點檢查用款單位有無弄虛作假,虛報冒領,套取、騙取國家專項資金的問題,其資金的使用是否專款專用,有無擠占挪用、貪污私分等問題,以及資金使用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有無因可行性研究不夠、決策不當、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損失浪費等問題。

        三、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審計的程序方法

        一是做好審前調查,充分把握資金總量和結構。節能減排三項專項資金中,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主要通過工信委和財政部門聯合審查,節能技術改造獎勵資金目前主要通過工信委和發改委兩個部門分頭審查,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主要通過環保和財政部門聯合審查。資金計劃都是通過節能減排項目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聯合下達。審計人員首先要到相關部門掌握項目審批和資金計劃情況,從項目名稱、項目內容、實施年度、投資總量、財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統性表格,為下一步審計夯實基礎。

        二是根據審前調查結果,確定重點審計單位和項目,做好審計實施方案。這就要求審計組長要根據審前調查統計出的資金計劃總體情況,按照區域、行業、資金量大小對每一項專項資金進行劃分,從中選擇確定要重點審計的地區和要延伸審計調查的節能減排專項資金涉及的項目。每一項資金一般在某行政區域范圍內都涉及較多項目,主要污染物減排專項資金一般由環保部門主管和實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和節能技術改造獎勵資金涉及的項目一般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所依托的重點行業密切相關。因此,要按照資金性質劃分不同的審計小組分頭實施。

        第2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這種發展趨勢背后的主要驅動力是建筑行業的發展越來越趨向于保溫、節能、隔音以及符合相應的環保標準。即使在薄型材料中,滌綸非織造布作為功能性紡織品,也能起到防止過冷和抗潮的作用。例如,它們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屋頂結構,快速、方便地用作保溫材料,快速更換幕墻系統的外立面或覆蓋裂縫,還可以用于隔絕撞擊聲。無論對翻修房屋還是新建房屋,它們都是泡沫材料、玻璃棉和石棉等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因為后者一般都缺乏實現良好密封性所需的柔韌性。不僅如此,非織造布還可以對抗環境影響,回收率也很高。

        柔性材料前景良好,它們已經進入高科技領域。在這方面,已經出現了智能非織造布,它們融入了導體或傳導性材料。就拿“智能地板”來說,通過傳感器,它們可以自動激活電燈和監測退休在家老年人摔倒的情況。

        在工業非織造布方面,所謂的屋頂材料占全球市場的比例很高,每年超過42萬t。一方面,這一領域的應用主要集中于軋光聚丙烯(PP)紡粘非織造布,一般都復合一層透氣的PP膜,放在屋頂瓦與承重木結構之間。除了這些屋頂襯墊膜材料外,瀝青屋面作為覆蓋層已經普遍用于平屋頂。這種材料由針刺和熱定形滌綸紡粘非織造布經一種丙烯酸粘合劑處理而制成。

        這些非織造布之所以能夠勝任這些用途主要歸功于其所具有的功能性:防潮透氣、防蟲、防霉以及形狀和溫度穩定等性能;使用方便,可現場安裝、膠合或焊接在一起;此外還具有抗疲勞、抗撞擊和抗穿刺性能以及抗分離、與標準油漆和涂料良好的配伍性等。

        第3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本報訊 西部數據日前了WD Sentinel DX4000產品。作為面向中小企業的網絡附加存儲(NAS)解決方案,這一產品可為25個網絡設備提供集中存儲、備份與恢復保護,并能幫助中小企業實現協作。在硬件配置上,WD Sentinel DX4000采用了微軟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08 R2 Essentials操作系統和英特爾Atom D525雙核處理器,提供包括4TB、6TB、8TB和12TB在內的多種容量選擇。WD Sentinel DX4000還預配了企業級硬盤來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并能夠通過重復數據刪除來減少所存儲的冗余數據,以最大限度利用硬盤空間。

        戴爾超級本XPS 13

        炫彩亮相

        本報訊 3月20日,戴爾在中國正式上市以高性能與精美外觀著稱XPS產品線的最新力作――戴爾XPS 13筆記本。作為戴爾旗下的首款超級本產品,XPS 13“更薄,更出位”的產品特質讓它在眾多同類型產品中脫穎而出。該款產品僅重1.36千克,最薄處6毫米,優雅外觀適合用戶在任意場合使用。此外,XPS13首次裝備了英特爾快速開機和智能連接技術,實時在線和手機般即時反應能夠滿足用戶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的需求。

        CNZZ“廣告管家”

        受眾分析功能全新上線

        本報訊 CNZZ“廣告管家”日前重磅推出新功能――廣告受眾分析。該功能以專業報告方式呈現,按廣告位、廣告、物料三種維度進行受眾屬性分析,提供廣告受眾的用戶性別、興趣,為網站廣告精準投放和最大化廣告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據。其中,CNZZ“廣告管家”全新提供訪客的性別比例數據,能幫助網站“讀懂”廣告是更吸引男性還是更吸引女性,并細化到每個廣告和每個廣告物料的比例數據。以此數據為依據,網站運營人員能夠針對不同性別特征調整廣告創意,并優化廣告投放。

        科技復活偶動畫

        本報訊 日前,國內首部實體遙控偶動畫《噢咿噢-唱歌島》登陸央視少兒頻道,故事寓意在“快樂、夢想、環保、科技”的理念,讓孩子們通過音樂這個最容易實現的手段來體會快樂。《噢咿噢-唱歌島》總投資高達3000萬元,全片采用拍攝難度極高的遙控實體偶形式,通過無線電遙控操作偶的肢體、動作和表情,讓偶的表演更加惟妙惟肖。此外,《噢咿噢-唱歌島》通過技術研發突破逐幀逐格的傳統制作方式,開創了嶄新的制作和表現形式。

        愛普生新Work Force系列商噴和微型打印機上市

        第4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關鍵詞:混合動力客車;技術;發展;困難點;趨勢

        分類號】:U469

        混合動力(Hybrid)車采用傳統的內燃機和電動機作為動力源,通過優化控制策略,是現在不同工況下各種動力源的優化組合,使車輛的尾氣排放更低,而工作效率更高,是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一種選擇,還可以為電動車和燃料電池車的發展奠定基礎。

        混合動力客車按照動力系統電能的平衡原理可分為插電式和非插電式兩種。

        一、混合動力客車的技術特點及優勢

        混合動力接車是通過電子控制系統有效地協調發動機、電機的工作,是法攻擊工作室中華粗語經濟油耗區域,從而使燃油經濟型得到明顯的改善。根據電機的輔助驅動和調節,發動機工況能力可分為弱混、中混和強混,混合動力公交客車一般采用中強混方案,節油率可超過30%。

        電子控制系統根據車輛運行狀狀決定混合動力客車的工作模式,主要工作有快速啟動發動機、發動機單獨驅動、電機單獨驅動、發動機與電機共同驅動、行車發電、停車怠速發電、制動能量回收等。

        與傳統柴油客車相比,混合動力客車具有節油效果好、基礎設施無需額外投資、尾氣排放低、能量物質轉換效率高、車內機械噪音小等優勢。

        二、我國混合動力客車技術發展現狀

        技術發展一直是我國汽車發展需要快速突破的難題。混合動力技術更是如此。在合資汽車企業中,技術主要掌握在外資方手中;而在自主汽車品牌中,混合動力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由于自主的空間很有限,直接為混合動力技術的產業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在混合動力車輛的關鍵零部件商,目前我國主要還是依賴進口。零件進口的數量直接制約了部分品牌混合動力車型的產量話。

        在關鍵零部件方面,我國研制了3個系列的混合動力客車用主電機產品,對能源控制系統研發單位與整車企業聯合開發整車多能源控制器,配置16種不用的整車。在標準和測試方面,我國已經頒布混合動力汽車國家標準6項,混合動力汽車測試方法、試驗規程報告2項。

        目前已經形成的技術基礎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I)驅動電機專用減速器。在已開展的研發中,通過計算和試驗已開發出行星齒輪傳動、內置油泵強制、鑄鋁機殼的驅動電機專用減速器,解決了傳統減速機斜齒齒輪傳動裝置出現的溫度高、易漏油、噪聲大等難題。

        (2)電傳動線束快速識別技術。針對混合動力客車低壓線束多、電傳動線束相關信息量大,且高、低壓線束并存的狀況,為了使其在生產、使用和維護過程中具有條理性、規范性,便于快速識別、快速安裝、快速維修,先將電傳動線束線號轉換為標準條形碼,建立以條形碼為索引的導線信息數據庫,用讀碼器掃描,可在電腦上輕松獲得任一根導線的相關信息,達到快速識別的目的。

        (3)電池快速更換技術。一是根據單體電池的尺寸規格,結合電池箱空間位置設計電池包尺寸和形狀,方便電池包的防護與安裝;二是將電池包與可以推拉的滑動托盤進行絕緣固定,從而實現電池的快速更換及其維護,也達到保護電池不受損壞的目的。

        (4)整車CAN網絡通訊及電動儀表設計技術。車輛以CAN網絡通訊協議為基礎,實現全車數據和控制信號共享,減少整車電纜布線,同時車輛運行數據可與車輛故障診斷系統共享,實現故障自動診斷,開發新型電動客車專用儀表,通過兩條不同的CAN總線把車輛常規信息和電傳動信息顯示在一塊儀表上,使駕駛人員隨時掌握車輛的各種信息,從而提高整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我國混合動力客車發展面臨的困難點

        目前國內的混合動力客車技術已經逐漸走向示范運營和市場推廣,但是其關鍵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還有待提高,且車輛購置成本偏高。混合動力客車的發展仍面臨著如下幾大困難點:

        (I)APU系統。APU系統是串聯混合動力系統的核心部件,是實現節油和排放指標的關鍵。針對帶外充電和不帶外充電的APU系統,開發或改造適配的APU系統發動機(含CNG發動機)和發電機(或ISG)是主要難點。APU系統的一體化控制是實現動力性和經濟性指標的關鍵。

        (2)當前混合動力客車方案較多,但是測試手段短缺,尚不能通過試驗評估與優化,因此測試基地建設也需加強。

        (3)安全防護。串聯混合動力系統電壓等級高,線纜復雜,各種控制信號交錯,易發生漏電、短路和信號干擾等現象,易給駕乘人員造成安全隱患;電機及其控制器、高壓線纜等強電設備容易干擾網絡控制信號。

        (4)可靠性、行駛安全性。串聯混合動力系統零部件多,適配資源少,工作環境惡劣,電磁環境與系統復雜,制動能量回饋控制對制動性能和操穩性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因素;整車協調控制復雜等。

        (5)成本問題。成本是制約混合動力客車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混合動力客車造價比同類型普通客車要高20%~30%,其高出的部分就在于系統造價偏高。

        (6)驅動電機與驅動橋的匹配。受電機效率限制,較高的電機轉速直接與車橋匹配較為困難,適合電機與驅動橋匹配的AMT或專用變速裝置少。

        四、我國混合動力客車的發展趨勢

        在國家政策力挺的背景下,產業化領先的我國混合動力公交客車將步人發展快車道。2012年7月9日,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明確了當前重點是推進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業化的技術路線。2012年9月4日,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聯合下發《關于擴大混合動力公交客車示范推廣范圍的有關工作的通知》,決定將混合動力公交客車(包括插電式混合動力客車)推廣范圍從目前“十城千輛”工程25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城市擴大到全國所有城市。

        國家對混合動力客車的支持力度加大,強化我國在該車型上的領先優勢,使產業發展迅速,給相關制造商帶來市場機遇。截至2011年底,我國累計生產了6700輛混合動力客車,其中南車時代累計產量最大,達到1398輛,占總產量的21%;福田汽車、廈門金旅、宇通客車分別列2,3,4位,累計產量分別為1278輛、902輛、679輛。

        混合動力客車是新一輪競爭的切入點,也是民族汽車工業健康發展的保證,為我國汽車工業提供了跨越式發展的契機。雖然我國的混合動力客車技術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與世界領先的混合動力技術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插電式混合動力技術方面差距相對較小,這為我們趕超國際先進水平提供了一個平臺,為我國民族汽車工業堅持自主創新,打造民族品牌,提供了一個良機。

        五、結束語

        如今節能減排、新能源應用、關注民生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工作的主題詞,新能源技術在客車上的應用很好地契合了這一主題要求,是滿足可持續發展的城市交通的可行之路,也是科技成果轉換為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政府的支持將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重要助推器。在國外,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進程幾乎都注人了政府的資金支持,并且政府還會通過一系列的補貼和優惠政策來鼓勵新能源技術的應用。因此,政府應不斷完善包括價格補貼、減免稅收、鼓勵社會各界優先選擇環保型車輛等內容的政策支撐體系,為混合動力客車的批量化生產和商業化運營拓寬籌融資渠道,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參考文獻:

        [1]吉國光. 我國客車技術現狀與發展趨勢[J]. 重型汽車,2008,02:11-13+28.

        [2]葛海龍. 安全 綠色 智慧[N]. 中國工業報,2013-02-08B02.

        [3]葛海龍. 安全 綠色 智慧[N]. 中國工業報,2013-02-08B02.

        [4]. 資訊[J]. 電源技術應用,2011,03:8.

        第5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關鍵詞:氣候融資;碳市場;碳金融;法律框架;監管機制

        中圖分類號:DF48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13)01―0027-06

        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驅動,而化石能源價格受到其稀缺性與碳排放的約束。縱觀歷史上的能源及其貨幣定價機制,如18―19世紀的“煤炭一英鎊”,20世紀的“石油一美元”,可以預見“新能源碳金融”將成為21世紀新的產業發展格局與金融支撐機制。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推動氣候變化資金機制由原來的公共部門融資機制向多元化、市場化和金融化的融資機制發展。2010年聯合國成立的“氣候變化融資高級顧問團”(High―Level Advisory Group on ClimateChange Financing,簡稱AGF)了相關報告,從碳市場的公共收入、國際運輸收入、與碳相關的資源收入、國際金融機構的來源、國際金融交易稅、公共財政預算、私人投資與碳市場八個方面初步勾勒出全球氣候融資的框架。在氣候融資框架下,一些新的氣候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服務和市場要素將被設計并發展。氣候融資經過機制建構以后,具有引發金融擴張甚至金融變革的潛力,碳指標的貨幣價值日益凸顯。這場金融變革的推動者與最大的獲益者是處于制定交易規則強勢地位、嫻熟掌握金融交易工具的發達國家。

        面對這樣的大趨勢與挑戰,中國必須加快推進相關金融模式與機制(以下簡稱碳金融模式與機制)的研發、創新與構建。這其中包括服務于多層次市場、多元化金融組織機構、多樣化產品、立體化服務的碳金融基本要素法律機制,以及由法律框架、組織機制、激勵機制與監管機制等構成的碳金融保障機制,在金融創新的同時控制風險,以金融創新支撐中國節能減排,助推產業結構調整,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民生。

        一、國內外碳市場與碳金融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全球碳市場

        碳市場是建立在“總量控制與交易”理念之上的。期貨之父、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贍德爾(Richard Sandor)創建了溫室氣體排放權的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理論,并于2003年和2005年建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和芝加哥氣候期貨交易所(CCFE)。理查德?贍德爾的理論為聯合國接受并推廣。1997年聯合國通過《京都議定書》,37個工業化國家共同約定一個減排目標,于2008―2012年年間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5.4%。各國可以通過以下三個“彈性機制”來實現目標: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簡稱CDM)、聯合履行機制(Joint Im―plementation,簡稱JI)和國際排放權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簡稱IET)。這三種機制首次在全球范圍內實現了溫室氣體排放權的可交易性①。可以說,在現存的全球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大部分配額購買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國際、國內或區域性的強制法規(如《京都議定書》)的要求,這部分交易行為稱為履約或規范市場(compliance market)。

        2009年,碳配額的交易量為74億噸CO2左右,交易額為1228億美元左右,占全部碳交易額的85%。CDM市場的交易額為26億美元,占全部基于項目的交易的80%左右。在CDM市場的賣方中,中國占絕對的比重。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中國獲得聯合國簽發的CERs(CDM項目產生的可認證的減排量)約為5.47億噸CO2e,占全部CERs簽發量的59.45%。以CDM為基礎,從事CERs現貨、遠期和期貨交易的二級交易市場發展迅速。2008年,二級市場的交易金額為262億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總額的20%左右,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2010年的交易額分別為175億、183億美元,占全部碳交易總額的12%左右。

        (二)全球碳金融

        以全球碳市場發展為先機,金融創新為節能減排提供了一個成本有效的途徑。碳金融一般是指以碳資源配置的市場運作為依托,通過創新金融組織、開發碳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創新金融績效評估,從而為低碳經濟的推進提供充足的金融資金。碳金融包含了市場、機構、產品和服務等要素,其中碳市場是碳金融發展的基礎。

        1.金融組織創新。碳金融的發展得益于金融組織的創新,包括碳銀行、碳基金、碳經紀人等。其中碳基金是碳市場的主要資金來源,其發起人主要是國際和區域金融組織、政府和私人部門。《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履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國際義務的發達國家要購買碳排放指標,促使專門從事碳經紀業務的碳基金的產生與發展。

        2.金融產品創新。銀行除在傳統信貸業務基礎上進行創新外,還通過其他產品創新促進低碳發展。如美國銀行設計了綠色購房按揭項目,對購買符合國家“能源之星”標準住宅的個人提供房屋按揭優惠利率或減免1000美元利息。

        在碳配額現貨交易基礎上設計并發展起來的的碳衍生產品則包括碳遠期、期貨、掉期和期權等。如CCX交易主要是現貨產品,即碳金融工具合約(CFI),包括基于配額的信用額度和基于抵消的信用額度兩種情況。基于配額的信用額度是根據會員的排放基線和交易所的減排目標分配的。基于抵消的信用額度產生于合格的減排項目,其只能用來抵消會員全部減排要求的4.5%,所以在CCX交易的絕大部分都是基于配額的信用額度。而在CCFE交易的產品主要有:經核證的減排量期貨期權、碳金融工具期貨(CFIFutures)、歐洲碳金融工具期貨(ECFI)、ECO清潔能源指數期貨(ECO-Index)、IFEX相關時間期貨(IFEX-ELF)、氮金融工具期貨(NFI―A)、氮金融工具一臭氧季節期貨(NFI―OS)和硫金融工具期貨期權(SFI)。

        3.金融服務創新。隨著碳市場交易規模擴大,流動性增加,市場透明度提高,金融服務業發揮的作用也從最初的中介擴展到服務功能。碳金融服務主要定位于為碳排放企業與投資人提供交易平臺,或直接購買碳排放信用額度,通過貸款、投資、慈善投入和創造新產品及新服務等手段為碳排放企業提供資金融資,為投資人提供新的盈利模式,成為整個低碳鏈的劑與助推器。例如,2006年10月巴克萊資本率先推出標準化的場外交易核證減排期貨合同。2007年荷蘭銀行與德國德雷斯頓銀行推出追蹤歐盟碳配額期貨的零售產品。除了單純地進行配額交易和設計金融零售產品外,投資銀行還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參與碳市場。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資30億美元于碳市場;2007年3月,參股美國邁阿密的碳減排工程開發商間接涉足清潔發展機制的減排項目;2007年8月成立碳銀行,為企業減排提供咨詢以及融資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管理已經成為歐洲金融服務行業中成長最為迅速的業務之一。

        (三)中國碳市場與碳金融的發展現狀

        從2007年開始,中國各地開始建立起一些環境權益交易所,作為排放權交易的二級市場平臺。2007年11月10日,嘉興市建立了排污權儲備交易中心。2007年湖北省通過《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辦法(試行)》,在武漢光谷產權交易所建立了排污交易平臺,這是我國首次嘗試將排污權交易引入產權交易市場。2008年,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先后成立。但受國家法律、政策的影響,排放權交易市場并不活躍,因此各交易所的交易量都很小。中國“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提出引入市場機制,建立健全礦業權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1年10月了《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慶市、湖北省、廣東省及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排放權交易的開展還需要具備非常成熟的市場環境和完善的法律機制。開展排放權交易至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是總量控制及其價值的確定;二是排放權的初始配置;三是排放權交易體系。

        在國內,興業銀行是最早從事碳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2006年興業銀行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2010年1月北京環境交易所與興業銀行聯合在京推出國內首張低碳主題認同信用卡――中國低碳信用卡。北京環境交易所全程為中國低碳信用卡的減碳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定期公布由該卡產生的碳減排交易情況,確保實現碳減排量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2010年3月,北京環境交易所與中國光大銀行推出“綠色零碳信用卡”,并為其提供一攬子碳中和服務。與國外的碳金融發展相比,中國的碳金融還處于初級階段。這主要是因為法律與政策環境的約束,特別是針對碳金融的激勵與風險監管制度的欠缺,致使金融創新并未得到有效支撐與合理規范。

        二、碳金融基本要素法律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一)碳市場

        在氣候談判中,中國堅持的是降低單位GDP碳強度的立場,因此現階段不存在碳總量控制的政策。但為了發現碳價格、逐漸建立碳市場機制、應對氣候融資,需要進行碳市場的試點。試點關鍵是聚集相關行業、產業、技術、經濟、法律專家。制訂試點行業的排放總量、排放基準線與排放額的分配。依據國家發改委初步指導口徑,應是在預測2020年行業排放總量的基礎上,確定行業的年度排放配額。排放配額的分配既要考慮將來經濟規模的發展,又要照顧到新進企業的利益。此外,完善的碳市場機制還包括排放檢測、配額指標和項目指標的統一、交易平臺、清算和結算體系、指標拍賣機制和價格發現、相關會計和稅務處理、國內和國際碳市場聯動等要素。通過對自愿減排交易主體自愿減排交易的利益進行全面完整計量、核算、報告,從而對企業的節能減排行為實現公開、公平、自主、充分和可核證的交易激勵。激勵企業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減排目標,降低行業的減排成本。

        (二)碳金融組織體系

        1.商業銀行承擔信貸資金配置的碳約束責任。在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結構由“高碳”向“低碳”的轉型過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是低碳理念推廣的“踐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務的“創新者”。很多擁有低碳技術的企業屬于中小型民營企業,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缺乏第一還款來源及有效抵押物,使企業的風險評估指數非常高,多數銀行也不愿意承擔貸款的風險。政府應該鼓勵各銀行設立碳金融相關業務部門,參與碳管理技術和低碳技術開發領域的貸款投資,承擔起信貸資金配置的碳約束責任。

        2.保險業承擔防范和轉移風險的責任。在低碳項目與技術發展中,需要保險機構對遠期減排指標交易提供擔保(信用增級)來降低最終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項目交易中存在許多風險,價格波動、不能按時交付及不能通過監管部門認證等,都可能給投資者或貸款人帶來損失。因此需要保險或擔保機構介入,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散。

        3.碳基金承擔碳市場交易主體的責任。對于市場潛力巨大、投資效益高的新興產品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新興能源,水煤漿、煤建液化、低熱值燃料及伴生資源綜合開發,煤潔凈燃燒技術電站、廢氣(液、渣)綜合利用、汽車尾氣凈化劑和催化劑等,可通過創業投資機制,設立環保產業基金或發行債券等方式,鼓勵和處理節能減排技術創新成果的市場化與產業化。

        (三)碳產品

        中國雖為CDM項目產生的CERs的最大份額的提供者,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落后,不具備定價與議價的能力,處于整個產業鏈的最低端。境外各類投資機構將其在中國CDM市場上購買的CERs轉往二級市場進行再交易,獲得了非常可觀的利潤。為避免類似于制造業的“貼牌”困境,除參與CDM項目的一級交易外,中國還應嘗試逐步參與二級市場,研發相關的碳金融衍生產品及建立監管機制,具體包括:第一,針對碳金融衍生產品的新穎性、風險和不確定性,確定特定產品在特定交易場所進行試點運行,并由交易場所對交易主體、交易平臺、交易規則與爭端解決等進行自律規范;第二,建立健全登記、統計監測體系,以便監管部門能及時準確了解碳金融產品的交易信息與盈虧狀態,實現準確及時的風險提示,預防不正當交易行為并維護市場穩定;第三,鼓勵、引導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國際碳金融二級市場交易,并由監管部門即時收集匯總相關信息,并及時研究國際國內市場的規則互動,盡早實現中國碳金融產品的定價權與規范化發展。

        (四)碳服務

        1.銀行的“綠色信貸”服務。綠色信貸前提是制定標準體系。這需要環保部門與銀行業共同努力,建立緊密的信息共享與聯動機制。從環保部門角度而言,應及時建立及更新相關特定行業及部門環境標準,這方面可參考IFC“赤道原則”中對制造業、化工、能源、基礎設施等69個行業環境標準的設計。從銀行業角度而言,在嚴格審查、控制污染項目信貸的同時,加大對節能環保工程、污染治理、節能環保技術推廣、循環經濟視點和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逐步建立信貸支持環保的長效機制。

        2.碳權抵押融資貸款。2008年9月浙江嘉興率先推進排放權抵押貸款。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嘉興市政府明確市環保部門為主要污染物排放權證抵押的登記管理部門。企業在環保部門辦理排放權證抵押登記,再與市商業銀行簽訂《授信意向書》后,即可將排放權證以抵押授信的擔保方式在商業銀行申請貸款。排放權證的抵押貸款將按照交易額的70%予以授信。在同等條件下,排放權證抵押貸款將獲得更加優惠的利率。

        政府鼓勵與規范碳權抵押貸款的發展,有利于解決低碳項目融資難的問題。對于申請排放權抵押貸款的企業,政府環保部門應審查其是否具備獲得信貸支持的資格,申請貸款的主體的排污技術和設備至少應達到法定要求。抵押登記是排放權抵押貸款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排放權抵押登記對于確保貸款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排放權抵押登記管理部門,也沒有具體可操作的登記管理辦法,導致排放權抵押貸款業務發展緩慢。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可考慮盡快規范排放權抵押登記管理制度,建立專門的登記管理機構,并出臺相應的《排放權抵押登記管理辦法》,促進這一業務健康有序地發展。

        3.保險。碳金融市場是建立在碳排放約束基礎上的,是基于人為制度設計而存在,而非自然存在的市場。這種政策不確定性給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政策風險。此外,經核證的減排額度是由專門監管部門按照既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核證簽發的,即使項目成功建立、運營,其能否通過核證而獲得預期的減排額度仍是不確定的。而減排額度的交付又會受到諸多偶發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實現。目前國際碳保險服務主要針對交付風險。2006年瑞士在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一歐洲國際保險公司推出全新的碳保險產品。該產品用于協助一家美國私募股權基金(RNK Capital)管理其投資于CDM項目的支付風險。該產品覆蓋了CDM項目進行中產生的項目注冊及CERs核證失敗或延誤的風險,即如果RNK因CERs核證或發放問題而受損,保險公司將提供RNK預期獲得的CERs或等值的現金。斯蒂伍斯?艾格紐(Steeves Agnew,澳大利亞保險承保機構)于2009年9月推出了世界首例碳損失保險。該保險覆蓋因森林大火、雷擊、冰雹、飛機墜毀或暴風雨而導致森林無法實現已核證減排量所產生的風險。一旦這些事件發生使森林碳匯持有者受損,保險公司根據投保者的要求為其提供等量的CERs。美亞保險(Chartis)和美國國際集團(AIG)也都在積極進入碳保險領域,而該領域在中國至今還是空缺。

        三、碳金融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

        (一)法律框架

        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框架的規劃設計為碳金融的發展提供相關技術標準與法律支持,有效推動碳金融產品的交易平臺、準入制度、交易機構與產品等制度建設。以下通過分析德國的經驗,反映政府通過法律層面的規范性活動,極大地促進與規范了排放權交易的發展。

        第一,法律、法規的制訂與實施。德國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基礎工作始于2002年初,當時聯邦環保局組建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對企業機器設備進行了全面調查、研究,建立與排放權交易的相關的法律等,形成了較全面的法律體系和管理制度。法律體系包括《溫室氣體排放交易許可法》、《溫室氣體排放權分配法》、《排放權交易收費規定》等7部主要規范性文件。這些法律法規在排放權取得、交易許可、費用收取等方面規范了排放權的管理,從而奠定了排放權交易在德國的法律地位。

        第二,參與者的資格確定。碳排放權交易申報程序在參與企業的選擇上,德國將國內所有機器設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調查,對于排放量達到一定數額以上的設備,其生產企業要在與聯邦環保局達成自愿協議的基礎上,經審核才可取得一定的排放權并進行交易。在2002―2003年期間,德國共調查3909家企業,其中1849家企業經審查參與了2005―2007年排放權交易。這些企業中,屬于能源設備企業有1234家,占67%;工業企業615家,占33%。每個企業在申報排放權指標時都要做許多具體工作,如按照技術標準核實其機器設備的碳排放情況等。聯邦環保局也要對全部企業機器設備排放情況進行調查核定。對于特定工業企業按現行行業最高排放量發放,發放許可后,在一定時間內可以變更。

        第三,相關費用的規定。在排放權取得和交易環節,獲得排放權的企業應繳納的費用有:開戶費,每個企業每年200歐元;登記管理費,分為固定費用和浮動費用兩部分,其中固定費用根據設備碳排放的多少分檔收費,排放量在150萬噸以下為3200歐元,151萬-300萬噸之間為6400歐元,301萬噸以上9600歐元。浮動費用對某些特殊設備,根據排放量和行業性質,采取超額累進的方式,每噸在0.015和0.035歐元之間浮動;交易費用,聯邦環保局征收的管理性費用,在交易完成后繳納,一般采取超額累進方式征收,對于交易量在1萬噸至2.5萬噸之間的,在1.25萬-2萬歐元之間浮動,交易價格由市場上交易雙方確定;罰金,對于沒有按已核定的排放權排放,超過核定量后又不再次購買排放權的企業,按照第一年每噸40歐元、第二年每噸100歐元、第三年每噸200歐元的標準處罰。

        (二)政府的監管機構

        碳交易與碳金融的創新性與多樣性,要求政府監管機構的特定性與專業化。如德國聯邦政府組建了管理排放權交易事務的專門機構,即聯邦環保局排放權交易處。其主要職能是發放排放許可證;核實企業報送的排放申請報告;按賬戶形式對每個企業進行登記;起草與排放許可相關的國際國內報告;與歐盟和聯合國進行合作。管理機構核發排放配額的具體步驟是:第一步,由工業企業按網上統一格式填報排放權申請書,并通過網絡傳到聯邦環保局認定的排放權咨詢機構;第二步,由咨詢機構將審核建議通過電子郵件反饋給報送企業;第三步,工業企業按照反饋的初審意見將擬申請的排放數額交聯邦環保局排放權交易處;第四步,聯邦環保局排放權交易處審核申請并計算排放權額度;第五步,聯邦環保局排放權交易處將核定的排放權通知下達給工業企業。

        (三)政府的激勵政策

        政府可通過設立碳基金,為碳金融產品提供基礎性金融工具,例如日本溫室氣體減排基金等。政府也可通過設立金融激勵措施,推動碳金融產品的發展,例如2007年英國議會下屬氣候變化組織致信給全國100家按揭貸款機構,要求它們提出發展碳金融產品發展的詳細計劃,并為此提供金融激勵措施。政府的號召得到按揭貸款機構的積極響應,蘇格蘭銀行等大型按揭貸款機構紛紛承諾提供碳金融按揭貸款產品。

        第6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的出現,減少碳排放逐漸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中國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201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目標:到201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物流業作為我國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也將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而得到進一步發展。但與此同時,物流業的碳排放所占碳排放總量比例巨大,達到18.9%。2008年《美國科學院學報》刊登的研究報告表明,自1998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全球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的碳排放總量增長率為25%。我國物流行業的碳排放情況缺乏相應的統計數據,但從全球范圍來看,物流業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戶,而且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個比例可能會更高,其節能減排潛力巨大。因此,要發展低碳經濟,物流業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

        2我國物流低碳化發展的現狀及問題

        隨著世界性環境問題的不斷出現和一系列國際環境會議的召開,低碳經濟越來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題。物流業是低碳經濟的重要部分,我國為促進物流低碳化發展已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但仍然有一些不足,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2.1低碳物流的制度建設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發展低碳經濟需要較高的技術水平、優良的設備、優秀的人才等,這無疑會增加企業的成本。為了避免私人成本社會化,稅收優惠、政府補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已采取了一些促進低碳物流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11年我國交通運輸行業有122個節能減排項目獲得共2.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拉動投資達到80.6億元;2011年財政部和商務部第28號公告,公布2011年老舊汽車報廢更新補貼車輛范圍及補貼標準;自2011年7月1日起,對符合條件的國內企業為生產國家支持發展的千萬噸煉油設備及天然氣管道運輸設備、大型船舶裝備等,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然而就目前低碳物流發展水平來看,我國現已實行的相關政策不能在大范圍內有效地激勵企業采取低碳行為,這表明其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物流業在低碳經濟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追求物流業的低碳化,首先要測算出企業現在的碳排放情況。現在比較權威的核算體系是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中國雖已引入該體系,但沒有落實到包括物流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以及各個企業,導致目前多數企業對于自己的減排目標和減排量仍不明確。

        2.2低碳意識比較缺乏,要實現從社會到物流企業的低碳化尚需努力從社會角度來看,“低碳”概念產生之后,全球各國開始了探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共進的道路,低碳的影響力已經開始滲透進社會的工業、農業、經濟、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低碳產品”等概念層出不窮;然而,公民對低碳這一概念的真正的、正確的了解卻一直處于較低的水平。根據問卷星網站對有關低碳問題的問卷調查結果,大多數民眾對低碳、低碳生活等概念只是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低碳意識在民眾中的普及程度還很低,因而低碳政策執行力不高。對物流企業來說,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和全球“低碳革命”的興起,物流作為高端服務業,也必須走低碳化發展的道路。然而我國的物流行業發展時間較短,仍處于粗放、專業化水平低的狀態,而這種粗放、低效率的物流運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資源的浪費。低碳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國的時間仍較短,很多物流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私有企業的負責人,還沒有意識到物流行業低碳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會有目的地向低碳化物流發展。

        2.3低碳技術發展與應用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國在信息、運輸和倉儲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相比國外或許有一定的差距,但這并不是物流低碳化的主要“瓶頸”,相對于技術的開發水平,我國企業對技術的應用水平更是低碳物流發展的一個明顯短板。因此,技術發展與應用的重點在于如何推動低碳物流技術的運用,政府的科學規劃在其中起到基礎性作用。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部門來規劃物流業的發展和監督物流活動的實施。物流活動需跨越不同的行業和地區,而管理卻分屬不同的職能部門,如交通運輸、鐵道、民航、郵政、商務等;特別是我國空運、鐵路、公路等專業化物流系統分割運營,使得物流低碳化技術很難普及。同時我們注意到,運輸過程的碳排放量巨大,行業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18.9%。目前,我國交通運輸業單位能耗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節能減排潛力巨大。雖然我國的清潔能源技術尚不成熟,但是與推進清潔能源在物流行業中的應用相比,低碳物流技術應用才是限制低碳運輸發展的關鍵問題。

        2.4低碳物流人才比較缺乏,亟須加大培養力度我國很多高校都有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專業,但很少開設低碳物流或者低碳經濟方面的課程;高校和研究機構對低碳物流的研究缺乏實踐經驗,企業的研究人員對理論的整體理解不夠深入。我國在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從業人員的培訓上并沒有完整的一套政策體系,無法為低碳物流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3國外物流低碳化發展的經驗

        英國、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對物流低碳化的研究起步較早、發展水平較高、政策措施比較完善,通過對其發展經驗的整理分析,將為我國的低碳物流政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鑒經驗。

        3.1英國

        英國在物流低碳化方面起步最早,其“碳預算”體系和一系列經濟政策工具的運用在低碳技術的推廣和發展中卓有成效。2007年3月,英國通過《氣候變化法》,主要內容包括:碳財政預算提供目標管理,建立氣候變化委員會,為英國能在205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排量60%的法定目標出謀劃策,在排放交易方面賦予政府更大權力等。2009年4月,英國通過立法成為全球首個實施“碳預算”的國家,也成為首個把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納入法律框架的國家。“碳預算”體系要求從2008年開始,以5年作為一個減排周期。英國通過氣候變化稅、氣候變化協議、氣體排放貿易機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經濟政策工具的運用達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目的,其中碳基金被認為是最富有成效的經濟政策手段:英國鼓勵企業與政府簽署資源氣候變化協議,對簽訂協議的企業,如果企業達到協議規定的能效或減排目標就可以減免80%的碳稅。目前,英國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場為基礎、以政府為主導、以全體企業公共部門和居民為主體的互動體系。

        3.2歐盟

        歐盟在低碳意識普及方面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各國政府為推廣低碳技術、培養低碳人才開發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歐盟于2000年6月啟動歐盟氣候變化計劃,該計劃旨在確保歐盟在其管轄范圍內制定最為經濟有效的政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施《京都議定書》確定的各項減排目標。計劃整合了歐盟正在實施的各類減排活動,除歐盟委員會牽頭外,還發動了行業部門、非政府組織、各國專家等相關各方廣泛參與。2007年年底,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盟能源技術戰略計劃,明確提出鼓勵推廣低碳能源技術,促進歐盟未來能源可持續利用機制的建立和發展。歐盟各國在推動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的進程中,都強調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的責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隨后進行市場開拓,以此來推動產業化進程。2009年11月23日,歐盟委員會發表的《2009年度歐洲就業報告》指出,歐盟國家一個新的階層“綠領”即將產生,他們將從事環保材料生產、碳足跡測量、環保評估等工作。為此,從現在起,歐盟在制定就業政策時就必須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并加強“綠領”行業的宣傳和技能培訓,以適應經濟轉型的需要。

        3.3美國

        美國政府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可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是其核心。2009年2月,奧巴馬正式簽署了以發展新能源為核心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未來10年美國政府將投資1500億美元建立“清潔能源研發基金”,為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潔可替代能源的企業提供250億~450億美元的稅收抵免。在通過政府牽頭、財政補貼等方法加強低碳技術產業化的同時,美國力求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這些法律法規對于美國各個行業的節能減排規定了明確的法律約束和指標控制。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的《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不僅設定了美國溫室氣體減排的時間表,還引入溫室氣體排放權配額與交易機制。其主要內容包括:①排放總量控制。對約占溫室氣體排放量85%的排放源設置了具有法律約束力且逐年下降的總量限額。②配額發放。排放源對其排放的溫室氣體須持有相應數量的排放配額,并可以交易、儲存和借貸。最初幾年對排放配額中的80%進行免費發放,之后隨著總配額的減少,免費發放配額也將逐年減少。③治理結構。除美聯邦環保署和國務院外,還授權美農業部、美能源管理委員會、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分別負責相關監管。

        3.4日本

        日本在新能源推廣方面同樣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時,日本采取了許多財政貨幣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業的發展。2006年,經濟產業省編制了《新國家能源戰略》,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動各項節能減排措施的實施。2008年5月19日,日本內閣綜合科學技術會議公布了《低碳技術計劃》,設計出一套低碳技術戰略圖:一是今后5年將在低碳技術創新方面投入300億美元,開發氣溫變化監測與影響評估技術等;二是在強調政府在基礎研究中的作用和責任的同時,鼓勵私有資本的投入;三是建立官、產、學密切合作的國家研發體系,提高技術研發水平和效率。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經濟刺激方案延伸和細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國家能源戰略》,如發展環保車等。日本政府通過政策性銀行,如日本開發銀行(DBJ)、日本中小企業融資公司,對進行節能投資的企業給予貼息和低息優惠貸款。企業改造現有設備、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資源再生利用的技術開發項目,享受國家規定的特別利率優惠。

        4我國物流低碳化發展的政策建議

        通過參考國外低碳物流發展經驗,針對我國現狀,筆者從制度建設、低碳意識培養、低碳物流技術發展應用以及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個方面提出我國物流低碳化發展的建議。

        4.1制度建設

        (1)稅收政策。要限制各物流企業的碳排放量,首先必須制定碳排放標準,即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一套檢測和評估體系,即“碳預算”體系,以確定我國物流業減少碳排放的潛能。引入“碳預算”措施,要求各大物流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各自的碳預算,制定出各自的減排和低碳發展戰略,詳細列出減排項目;政府將對這些項目進行測評,確定各物流企業的減排潛能和任務。該“碳預算”措施要每隔五年進行一次,以適應物流企業低碳發展的進度。政府依據“碳預算”措施所確定的具體減排數值制定稅收政策,減少的碳排放量少于這一數值的實行較高的稅率,高于這一數值的實行較低的稅率。同時采取更多促進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的稅收政策,對相關企業給予稅收優惠。(2)補貼政策。政府的補貼政策主要通過各種基金的形式實現。一類是物流企業低碳發展基金。該基金主要用于對開展減排及能效改進活動的企業補貼部分資金、對引入特定節能技術的中小型物流企業補貼資金。另一類是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物流低碳化發展。與此同時,國家規定一系列物流方面節能產品,如小排量汽車等,并對這些產品給予價格折扣,從而實現對其購買者的補貼。(3)政府采購。國家制定完善低碳采購政策。撰寫低碳目標,公布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政府采購清單中要包括涉及運輸低碳化的節能車輛和涉及包裝低碳化的綠色包裝等;將采購低碳化制度化、法律化。政府采購應當逐步建立起低碳采購網絡,覆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等,利用地方政府采購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可考慮將政府采購中涉及低碳物流部分的合同向物流企業以特定的方式和政策進行傾斜,培育和做強低碳物流企業。(4)金融市場。從市場層面來看,在建立“碳預算”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并設立物流分市場。通過規范自愿減排交易和排放權交易試點,完善碳排放交易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企業間跨省區的物流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優化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以最小化成本實現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目標。在貨幣市場領域,對進行節能投資的物流企業給予貸款貼息和低息優惠貸款;在資本市場領域,支持低碳物流企業上市融資,對其上市提供各種優惠政策。

        4.2低碳意識培養

        要想讓企業和民眾都把低碳提上議程,不僅要讓其了解有關低碳的常識,更要切實落實低碳生活、低碳物流。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企業與民眾的低碳意識。政府應結合低碳意識普及現狀,采取適合的方法來達到宣傳低碳意識的目的。在制度和法律層面上,政府應出臺有關低碳化物流的指導性文件,以便于指導和完善物流低碳化的工作,使之能夠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在社會層面上,政府可以借助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中國交通運輸協會等行業協會,通過組織的活動和宣傳,讓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從更專業的角度了解和學習低碳物流。

        4.3低碳物流技術發展與應用

        (1)加快物流結構調整。通過政策調整和體制創新,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物流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快低碳技術研發和產品推廣,逐步形成以低碳為特征的物流體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促進區域整合。將不同區域的優勢資源整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水運;有效利用區域物流中心,減少迂回運輸和倒流運輸;促進地區間的交流,使跨區域運輸更便利。②加強模式結合。將各種運輸模式綜合考慮,促進多式聯運的發展。為此,我國必須要推動建立物流標準化體系,使各種運輸方式能方便地相互轉化,實現無縫鏈接。③優化物流結點。國家統籌規劃物流園區的建設,從物流結點的輻射范圍到其內部的設施布置,都要采用最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方式。④發展清潔運輸模式,促進管道運輸的建設和水路的利用。(2)優化能源結構,發展低碳運輸。①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對于國家制定的相關政策,要有相關責任部門對企業的執行力度進行監督和管理,把減少碳排放的任務切實落實到每個企業;對于達標企業和不達標企業的認定要真實公正,獎懲措施的實施要公開公平。②重視政府引導作用。率先在公共服務領域進行低碳運輸示范,促使企業效仿。③開展低碳運輸專項行動。以專項行動為契機,規范物流運輸市場。我國在2010年啟動的“車、船、路、港”千家企業低碳交通運輸專項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進建立節能減排監測考核體系,依據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建立營運車輛準入、退出制度等一系列節能減排規章、制度、標準,使其制度化、規范化。這類專項行動值得推廣和擴大。(3)扎實推進低碳試點。組織試點省區和城市編制低碳發展規劃,積極探索具有本地區特色的低碳發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積極開展低碳物流園區、低碳運輸模式試點。低碳試點的有效開展,將在全社會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為使試點工作順利實現既定目標,要注意選擇合適的城市和項目,同時要積極關注并調整試點工作的進行狀況。

        4.4低碳物流人才培育

        首先要進行低碳物流人才需求預測和調查,制訂科學的培養目標和規劃,發展多層次教育體系和在職人員培訓體系。同時,國家對各大院校的物流專業課程建設給予適當補貼。還要注意加強與國外物流教育與培訓機構的聯合與合作,深入學習國外低碳物流發展經驗,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

        第7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1.1評估背景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責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履行社會責任日益成為企業的共同挑戰和追求。特別是2010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26000社會責任國際標準的,標志著社會責任管理新時代的來臨,也使得政府、消費者、非政府組織、媒體、社區等利益相關方越來越多地關注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報告,既是企業了解和回應利益相關方期望的結果,又是企業與利益相關方溝通交流的過程;既是利益相關方評價企業社會責任業績的重要依據,又是企業深入推進社會責任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全球社會責任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作為傳播社會責任理念、提升社會管理、改善形象、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工具,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到社會責任報告的行列。

        2009年起,在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國資委、民政部、環保部、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務院安監總局八部委的支持和指導下,中國工經聯每年召開一屆“中國工業經濟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會”,率先搭建起中國工業領域社會責任報告集中平臺。這是國內首個社會責任報告集中平臺,旨在為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提供社會責任工作展示和交流平臺。

        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組織召開“2011中國工業經濟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會”。在此次會上,共有43家企業2010年度社會責任報告。為推動更多企業編制高質量的社會責任報告,提升社會責任信息披露水平,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前兩次評估的基礎上,組織此次評估工作,形成((2011中國工業經濟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綜合評估報告》。

        1.2評估目的

        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組織社會責任報告評估的目的在于:

        ?提高中國工業企業及協會社會責任報告水平;

        ?發揮國內首個社會責任報告的集中平臺作用,增強其為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提供社會責任成果展示和交流平臺的有效性;

        ?推進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促使企業建立報告定期機制;

        ?促進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構建社會責任體系,推進社會貫任管理;

        ?透過報告從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中國工業企業及協會履行社會責任的水平和現狀,使政府部門及有關機構有針對性地支持、引導和監督中國工業企業及協會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1.3評估方法及技術路線

        依據《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二版)》(GSRI-CHINA2.0),制定《2011報告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綜合評估框架表》,經過評估準備、實施、專題研討和分析、綜合評估報告撰寫、綜合評估報告等五個階段,對集中的43份。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評估。

        2.基本情況

        2.1報告企業情況

        2.1.1企業性質

        本次提交社會責任報告參加綜合評估的企業共有43家。根據企業性質分,中央企業(含分、子公司)12家,占27.9%{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21家,占48.8%;民營及外資企業10家,占23.3%。與2010年相比,2011參加報告評估的單位增加了15家,其中民營及外資企業增長幅度最大,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今年的10家。

        2.1.2企業規模

        根據2010年中國500強企業名單,在本次提交社會責任報告參加綜合評估的43家企業中,有25家進入了中國500強,占58.1%,比去年增加了3家;參加報告集中的未進入中國500強企業18家,占41.9%,比去年增加了13家。這表明大型企業是參加報告集中的主體,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積極加入到報告集中的行列。

        2.1.3行業分布

        本次參加集中的43家企業,涉及煤炭、電力生產和供應、鋼鐵、有色、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等10多個行業。其中鋼鐵、有色行業的企業最多,有8家,占18.6%;其次為醫藥、醫療器械制造和煤炭企業,各5家,占11.6%。與2010年相比,參與報告集中的行業分布更加廣泛,增加了木材加工、建筑、咨詢等行業。

        2.2報告基本情況

        2.2.1名稱構成

        本次評估的報告中,有39份報告的名稱為“社會責任報告”,占報告總數比重的90.7%;其余4份報告的名稱為“可持續發展報告”,占報告總數9.3%。這表明今年集中的報告名稱與去年一樣,仍然以“社會責任報告”為主。

        2.2.2編制依據

        本次評估的報告中普遍參照了一種或多種國內外社會責任報告指南或規范。具體見下表:

        分析表2-1顯示,參照中國工經聯《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二版)》編制的報告數量最多,占46.5%;參照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三版)編制的報告次之,占44.2%。從明顯居于前兩位的情況看,中國工經聯《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二版)》、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第三版)是參加本次評估的報告中普遍采用的編制依據。中國工業企業在注重運用《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同時,也重視國際報告規范的運用。

        2.2.3篇幅分布

        本次評估的報告中,篇幅在11-30頁的有3份,占7.0%;31-50頁的有12份,占27.9%;51-60頁的有9份,占20.9%;61頁及以上的有19份,占44.2%。這表明,今年提交參加評估的報告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量較大,內容比較充實。

        2.2.4次數

        本次評估的報告中,首次報告的企業有12家,占27.9%;2次及以上的企業有31家,占72.1%。這表明多數企業具有報告編制和的經驗,越來越重視報告的編制與,編制與社會責任報告呈常態化趨勢。

        3.報告質量的六維評估

        3.1結構完整性

        結構完整性包括編制說明、高管聲明、公司簡介、責任管理、責任實踐、責任展望、報告附錄等七個方面。統計結果顯示,42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完整性較好,絕大多數報告覆蓋了七個方面的內容。

        3.1.1編制說明

        編制說明包括周期、時間范圍、范圍界限、參考依據說明等四方面。編制說明四個方面內容覆蓋率總體較高,平均覆蓋率為79.2%。其中時間范圍覆蓋率最高,為85.7%;范圍界限覆蓋率最低,為73.8%。這說明參評報告在編制說明方面普遍比較規范,普遍能夠披露報告的基本參數信息。

        3.1.2高管聲明

        高管聲明包括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在社會責任方面的承諾、主要開展的社會責任實踐、在社會責任工作方面的計劃等4個指標。高管聲明中指標平均覆蓋率為81.5%,但各具體指標覆蓋率的差異較大。其中主要開展的社會責任實踐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95.2%;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的指標覆蓋 率次之為92.9%;在社會責任工作方面的計劃指標覆蓋率相對較低,僅為52.4%。這表明參評報告基本上有高管聲明部分,在高管聲明中對社會責任的作用和意義以及企業開展的社會責任實踐和績效作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對于社會責任工作方面的計劃披露相對較少。

        3.1.3公司簡介

        公司簡介包括公司名稱、主營業務、總部所在地、所服務的市場、公司性質等5個指標。

        公司簡介指標覆蓋率總體較高,平均指標覆蓋率為92.4%。其中公司名稱、主營業務的指標覆蓋率為100%;公司性質的覆蓋率最低,為76.2%。這表明參評報告對公司名稱、主營業務、總部所在地等基本信息的披露非常重視。

        3.1.4責任管理

        責任管理包括公司戰略、治理架構、公司治理機制、社會責任組織管理、社會責任制度建設、社會責任能力建設、利益相關方溝通和參與、社會責任監督、社會責任考核、社會責任組織實施和運行程序等10個指標。責任管理指標平均覆蓋率僅為54.8%,并且呈現出差異較大。其中公司戰略、治理機構等指標覆蓋率均在80%以上;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社會責任監督、社會責任考核的指標覆蓋率均在35%以下。這表明大部分報告注重披露在公司治理方面信息,對于社會責任體系建設等方面信息的披露相對較少。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多數企業還沒有建立較為完備的社會責任組織管理體系,社會責任管理工作較為滯后;尤其缺乏對社會責任工作的監督、考核機制,缺少社會責任能力建設機制,也沒有形成系統的社會責任管理工作。

        3.1.3責任實踐

        責任實踐包括科學發展、公平運營、環保節約、安全生產、顧客與消費者權益、合作共贏、和諧勞動關系及社區參與和發展等8個方面。責任實踐方面指標覆蓋率總體上非常高,平均覆蓋率為92.9%。其中科學發展和和諧勞動關系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100%;公平運營的指標覆蓋率相對較低,為76.2%。這表明參評企業報告對責任實踐的披露非常全面,與《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八方面的主要責任要求也非常吻合。可見《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對中國工業企業開展社會責任實踐和報告編制都有明顯的指導作用。

        3.1.6責任展望

        責任展望包括描述企業下一階段社會責任工作目標和描述企業下一階段社會責任工作計劃。在責任展望方面兩個指標的覆蓋率分別為71.4%、83.3%。這表明參加評估的報告,大部分披露社會責任展望方面的信息,能夠對企業下一階段社會責任的目標和相應的行動計劃進行介紹。

        3.1.7報告附錄

        報告附錄包括報告評價、指標索引和報告反饋3個指標。42份報告在報告附錄方面的指標覆蓋率較低,平均指標覆蓋率僅為38.1%。其中報告反饋的指標覆蓋率為52.4%;指標索引、報告評價的指標覆蓋率都在35%以下。這表明多數報告在信息反饋、指標索引、相關方評價等方面披露的信息還不夠豐富,不利于讀者快速地了解報告的主要內容,向企業反饋閱讀信息,以及對報告的內容進行更為客觀全面的了解。

        3.2內容實質性

        內容實質性包括科學發展、公平運營、環保節約、安全生產、顧客與消費者權益、合作共贏、和諧勞動關系、社區參與和發展等八個方面的指標。從統計結果來看,多數報告覆蓋了八個方面的指標,其中科學發展、環保節約、安全生產、合作共贏、社區參與和發展的指標覆蓋率較高。

        3.2.1科學發展

        科學發展包括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和納稅總額、企業向利益相關方支付的資金,捐贈和其他社會投資、企業活動因自然災害而引起的財務負擔、企業研發投入及占營業收入的比例、企業獲得專利數量及年增長率、政府給予企業科技創新的重大財政支持等10個指標。

        該部分指標覆蓋率總體較高,平均覆蓋率為69.3%,僅次于社區參與和發展,本部分指標平均覆蓋率比去年高出8.2個百分點。其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納稅總額和向利益相關方支付的資金、推進新型工業化、責任投資項目的數量與金額等指標覆蓋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研發投入及占營業額的比例指標覆蓋率為81.0%,較去年高出3.2個百分點;因自然災害引起財務負擔的指標覆蓋率最低,為4.8%,中國鋁業貴州分公司、四川九洲集團等少數幾家企業披露了該項指標。這表明報告在科學發展方面的信息披露非常全面、豐富。企業積極落實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開展的實踐取得良好的效益。

        3.2.2公平運營

        公平運營包括反對商業賄賂培訓的次數、參加反對商業賄賂培訓的人次和覆蓋率、違反競爭法規受到處罰的次數、侵犯產權受到處罰的次數、參與制定行業標準與規范的次數和投入等5個指標。該部分指標覆蓋率總體較低,平均覆蓋率為16.2%,同時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其中,參與制定行業標準與規范的次數和投入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35.7%,組織反對商業賄賂培訓的次數、參加反對商業賄賂培訓的人次和覆蓋率等方面的指標覆蓋率都在30%以下;違反競爭法規受到處罰次數的指標覆蓋率較低,為9.5%;沒有報告披露侵犯產權受到處罰的次數的信息。

        5.2.5環保節約

        環保節約包括按重量和體積計的原材料總量、采取節約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節省的原材料、環保總支出和總投資等16個指標。環保節約指標平均覆蓋率為39.6%,具體到各項指標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其中,通過采取節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所節約的能源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92.9%;采取節約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節省的原材料、廢氣排放量等指標覆蓋率均在60%以上;直接能源消耗、循環用水和再生水的百分比以及總量、廢水排放量以及重大溢漏的數量與體積、環保總支出和總投資等指標覆蓋率均在50.0%以上。這表明多數報告對于企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實踐績效(如改進生產工藝、添置節能設備、開展各種宣傳等)進行了詳細的信息披露。

        3.2.4安全生產

        安全生產包括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的數量、安全生產資金投入、安全生產培訓人次和覆蓋率等8個指標。該部分指標整體覆蓋率不高,平均指標覆蓋率為39.6%,并且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中重大人身傷亡事故次數與死亡率指標覆蓋率最高,為61.9%;安全生產培訓人次和覆蓋率指標相對較高,為54.8%;重大設備事故次數的指標覆蓋率為23.8%;沒有報告披露違反安全生產法規受到處罰的信息。

        3.2.5顧客與消費者權益

        顧客與消費者權益包括產品的國家抽查合格率和送檢合格率、產品滿意度調查或測評結果等6個指標。該部分指標覆蓋率總體較低,平均覆蓋率為24.2%,與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產品滿意度調查和測評結果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57.1%。這表明多數報告對客戶滿意度的調查進行詳細的披露。

        3.2.6合作共贏

        合作共贏包括合同履約率、采購合同中有關社會責任要求的條款數量、對供應商、經銷商進行社會責任指導或培訓的次數等3個指標。該部分指標覆蓋率不高,指標平均覆 蓋率為33.3%。其中采購合同中有關社會責任要求的條款數量和對供應商、經銷商進行社會責任指標或培訓次數的指標覆蓋率相對較高,為40.5%,合同履約率的指標覆蓋率較低,為19.0%。與2010年相比,對供應商、經銷商進行社會責任指標或培訓次數的指標覆蓋率有很大提升,這說明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推進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

        3.2.7和諧勞動關系

        和諧勞動關系包括員工總數及教育程度、專業技術水平構成、勞動合同簽訂率等19個指標。該部分指標整體覆蓋率比較高,但每個指標間存在較大差異。其中員工福利待遇分項統計的指標覆蓋率最高,為90.5%,按類別統計的員工年均培訓小時數的指標覆蓋率為76.2%,員工參與社會保險的種類及覆蓋率的指標覆蓋率為66.7%。這說明多數企業重視與員工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重視員工發展,積極開展員工培訓,努力為員工提供較好的福利待遇。

        3.2.8社區參與和發展

        社區參與和發展包括參加相關社會團體、擔任的相關職務等7個指標。社區參與和發展方面指標覆蓋率整體較高,指標平均覆蓋率為75.6%,與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參與扶貧、教育、衛生、文化建設活動的投入和成效指標覆蓋率最高,為100%,較去年高出3.7個百分點;社區服務投入指標覆蓋率次之為97.6%,較去年高出1.3個百分點;參與防災救災活動的投入和成效指標覆蓋率90.5%;員工參與志愿者服務的人次和工作時數的指標覆蓋率相對較低,為42.9%。這說明參加報告集中的企業普遍重視社區參與和發展,能夠積極融入當地社區,為社區提供服務,促進社區的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事業的發展。

        3.3績效可比性

        績效可比性涉及縱向可比、行業內可比和跨行業可比三個維度,包括跨年度績效對比、績效實現程度的描述、采用了行業或國家標準、采用了報告的跨行業規范(編制報告的一般性規范)等4個指標。績效可比性指標平均覆蓋率較高,具體指標間差異較大。其中反映縱向可比的跨年度的績效對比覆蓋率最高為97.6%,較去年高5.0個百分點;其次為反映橫向對比的采用行業或國家標準覆蓋率為88.1%。這表明參加報告集中的企業普遍重視跨年度績效的對比、采用行業或國家標準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3.4內容可信性

        報告可信性主要包括利益相關方評論、第三方評價或審驗、數據來源聲明等3個指標。內容可信性的指標覆蓋率不高而且差異較大。其中數據來源聲明的覆蓋率相對最高,為59.5%;第三方評價或審驗指標覆蓋率次之為26.2%;相關方評論指標覆蓋率為21.470,較去年增加6.6個百分點。這反映出參評報告在保障內容可信方面較去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相關方評價和第三方評價或審驗。

        3.5報告可讀性

        報告可讀性的評估從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達、信息飽和度、色彩搭配、版式設計等五個維度進行,具體包括信息導航工具、信息表現形式、報告篇幅、報告的色彩搭配和報告的頁面布局等5個指標。報告可讀性指標覆蓋率比較高,平均指標覆蓋率為64.3%。其中,篇幅適中指標覆蓋率為83.3%,表達形式豐富、頁面布局合適等指標的覆蓋率也相對較高,分別為73.8%和64.3%;信息導航工具指標覆蓋率相對較低,為47.6%。這表明多數報告能夠以比較友好易讀的形式披露社會責任信息,方便了利益相關方從報告中獲取所關注的社會責任信息,但是對于一些利益相關方閱讀的細節設計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3.6報告創新性

        報告創新性的評估主要從理念、形式和結構三個方面進行,共計有8個指標。

        3.6.1報告理念創新

        報告理念創新包括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行業特色、自成體系、便于傳播等4個指標。報告創新理念的指標覆蓋率較高,平均覆蓋率為58.9%。其中報告理念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指標覆蓋率為90.5%;報告理念能夠自成體系指標覆蓋率為76.2%;報告體現行業特色、報告理念便于傳播等指標的覆蓋率均在50%以下。這表明多數報告編制的理念符合可持續發展,并且能夠自成體系,但是在體現行業特色和便于傳播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3.6.2報告形式創新

        報告形式創新包括展示理念、便于傳播等2個指標。報告形式創新的指標覆蓋率差距較大。其中報告形式能夠展示理念指標覆蓋率為83.3%,報告形式便于傳播的指標覆蓋率僅為19.0%。這說明報告形式創新能夠很好地展示社會責任理念,但傳播性仍需增強。

        3.6.3報告結構創新

        報告結構創新包括展示理念、體現行業特色等2個指標。報告結構創新指標覆蓋率不高,而且差異較大。其中50.0%的報告形式能夠展示理念,19.0%的報告體現行業特色。說明部分報告結構創新方面能夠展示報告理念,但體現行業特色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4.主要發現和建議

        4.1主要發現

        發現一:影響擴大

        本次參加集中報告的企業所涉及的行業明顯增加,覆蓋的地域越來越廣,企業的性質和類型更加趨于多樣化。

        1.涉及的行業明顯增加。今年參與報告集中的行業共有15個,行業分布更加廣泛。

        2.覆蓋的地域越來越廣。今年集中報告的主體覆蓋了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涉及14個省(區、市),山東省和四川省的企業今年首次加入到集中報告的行列。

        5.企業的性質和類型更加趨于多樣化。今年首次有外資企業加入到集中報告的行列,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加入到集中報告的行列。

        發現二:質量較高

        報告總體結構普遍比較完整,內容豐富、貼近工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際,編制普遍比較規范,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整體上體現出較高的質量和水平,同時也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1.結構完整。參加集中的大部分報告包括編制說明、高管聲明、公司簡介、責任管理、責任實踐、責任展望和報告附錄等報告基本組成部分,體現出較好的完整性。

        2.內容豐富,信息量較大。從報告篇幅看,本次集中的報告中,50頁以上的占65%,30頁以下的報告僅占7%;從報告內容看,報告披露的信息比較全面和豐富,但是量化指標的披露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編制比較規范。報告編制比較規范,大部分報告能夠參考國內外一種或多種社會責任指南或規范作為編制依據,但是有少量報告未參照任何規范編制,對國際報告規范的運用也有待進一步加強。

        4.披露的績效具有較好的可比性。大部分報告能夠與企業往年績效進行對標,并且具有較好的行業可比性,但是跨行業可比性還有待加強。

        5.報告披露的信息具有較好的可信度。部分報告披露了多種用于保證信息可信度的方式,但是報告總體上應進一步加大披露用于保證信息可信度的方式和措施。

        發現三:腎扣《指南》

        本次集中的報告普遍重視《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 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二版)》的指導作用,注重將《指南》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內容融入到報告中。

        1.將《指南》作為編制依據。本次集中的43份報告,有20份報告參照《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二版)》編制,占報告總數的46.5%,是采用最多的報告編制依據。

        2.報告框架與《指南》要求一致。部分報告參照《指南》中“工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參考框架”確定報告的結構、編制報告的內容。

        3.將《指南》主要內容融入報告。本次集中的報告普遍披露了《指南》要求工業企業履行的主要社會責任以及構建社會責任體系方面的內容。

        發現四:積極實踐

        參加報告集中的企業普遍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社會責任體系,逐步將社會責任融入日常運營,積極推進社會責任實踐。

        1.普遍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本次集中的報告中有90%以上的報告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表明工業企業普遍認識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社會責任體系。部分報告披露了企業在社會責任制度建設、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社會責任組織實施和運行程序等方面的進展。

        3.逐步將社會責任融入日常運營。報告普遍反映了企業結合自身運營的需要,將社會責任要求與企業運營逐步融合,積極推進社會責任實踐,不斷取得更好的績效。

        發現五:事后編制

        本次集中的報告基本采用“事后總結”的方式編制,對企業上年度社會責任實踐進行總結,難以充分發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在推動企業全面提升綜合價值創造能力和水平的強大作用。

        報告普遍采用事后編制模式。大多數參評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只是注重以總結的方式披露企業年度生產經營工作所創造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無法系統梳理出企業創造綜合價值的主要領域、優先方向和核心戰略,使得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戰略價值被普遍忽視。

        4.2改進建議

        第一,深刻認識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價值。企業應深化對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理解,深刻認識到社會責任報告在傳播理念、提升管理、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企業可通過參與社會責任報告編制培訓、報告編制經驗交流會、社會責任報告集中等活動深化對社會責任報告的認識,學習和借鑒編制報告的先進經驗,努力編制和高質量的社會責任報告。

        第二,進一步提升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在結構完整性方面,應加強對社會責任能力建設、社會責任監督和考核方面的信息披露,增強報告的完整性。在內容實質性方面,增加在公平運營方面的信息披露,深入分析在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履責措施和績效,增加報告指標披露的廣度和深度。在績效可比性方面,應加強披露信息的橫向對比性,尤其是跨行業標準的對比;增加對企業上一年度的履責績效承諾進行有效回應的披露,增強報告的績效可比性。在報告可讀性方面,增加對信息導航工具的使用,使得報告內容更加清晰。在報告可信性方面,積極采用利益相關方評論、第三方評價或審驗、數據來源聲明等方式,增強報告的可信性。在報告創新性方面,應從理念、結構、形式三方面挖掘報告創新的潛力,也要突出行業特征和企業特色,增強報告的創新性。

        第三,積極創造條件支持利益相關方參與報告編制。企業需要建立和完善日常溝通機制,使利益相關方溝通規范化、程序化;主動與利益相關方探討其關注的社會責任議題,了解和回應利益相關方的期望和要求,并在報告中進行披露,提升報告內容針對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條件的企業可在報告編制過程中引入利益相關方代表,增強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度。

        第8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2011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紅黃綠牌”本科專業

        (數據來源:麥可思,《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律師”“醫生”與本科生漸行漸遠

        律師和醫生在許多人眼中是高尚、受尊敬、且報酬豐厚的職業。曾經只有成績最好的學生才可能去學法律、醫生。然而,擴招浪潮襲來,這這兩個專業的學生激增,社會需求日趨飽和。專業人才競爭激烈,法律、醫學對口專業的就業門檻水漲船高,碩士研究生逐漸成為基本學歷要求,而批量本科生離夢想中的“律師”、“醫生”漸行漸遠。

        法律專業

        雖然像法律這種大口徑專業,畢業生的可選范圍比較大,比如律師事務所、企業、政府機關等。但事實上,如果不通過司法考試,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然而,即使通過了難度很高的司法考試,也并不意味著可以輕松步入律師等法律專業對口的行業。即使當上律師,限于工作經驗和社會資源,年輕的律師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打磨,而在這期間,其薪資水平可能遠遠低于期望值。

        當然,法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選擇報考公務員。畢竟,公務員考試招錄的職位需求中,前五大類是法律類,財會類,中文、文秘類,經濟、金融類,計算機類,法律類居首位。但是,綜合考慮法律專業畢業生數量之多,以及公務員考試的高淘汰率,其競爭壓力并不小于其他專業。

        醫學專業

        2000年春開始的中國高校合并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醫科院校與綜合大學合并也成為一股潮流滾滾向前 ,原屬衛生部管理的11所醫科類高校,除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繼續由部管理外,其它10所學校已各有歸屬。其他醫學院也緊隨合并潮流。醫學院合并后大量擴招,尤其是臨床醫學專業。

        立志從醫的學生,必需要明白幾個現實。第一,現在去大城市的醫院應聘臨床醫生,本科的基本不要,碩士是保底學歷,有的大醫院只招博士。第二,低年資醫生的收入一點都不豐厚,準確的說是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第三,從一個醫學生畢業到他能獨立收治病人的時間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取決于學歷、學術成果、科研成果、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因素。而且,醫生工作本身并不像很多人想當然的那樣輕松。有過從醫經驗的女作家池莉曾經犀利地指出:“醫生說起來是個知識分子,但實際上每天接觸的大都是屎、尿、膿、血”。 沒有做好從醫的思想準備,對醫生職業有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的學生一定要慎入。

        聽起來很前沿 就業率很靠后

        國家“十二五”規劃擬定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而生物科技和計算機應該是高校最熱門的兩大類專業之一。不過,它們都被亮了“紅牌”。

        生物類專業

        比爾?蓋茲在一九九六年說過“生物科技將像電腦軟體一樣改變了這個世界”。“生物技術”雖然專業聽起來比較前沿,但是目前該專業的就業優勢并不明顯。該專業本科畢業生找到與專業對口的工作比例很小,因為這個專業起碼讀到研究生,才能算是真正對“生物技術”有所了解。這個專業要修大量的化學、生物論課程,理論性很強。對生物技術不是很感興趣的同學很難學精,甚至可能會感到非常枯燥。想要學有所成,不僅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還必須具備扎實的相關基礎學科知識。生物科技專業排名靠前的學校,該專業的錄取分數線相當高。有些考分較高的考生為了不“浪費”高分,就在對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就業前景知之甚少的情況下盲目地做出了選擇。

        計算機科技類專業

        計算機專業是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熱門的專業,據統計,目前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數量已占全國所有理工科學生總數的1/3以上。盡管微軟、聯想這些IT名企幾乎每年都到高校去招聘,但他們主選名校學生,普通高校難入他們的法眼。目前該專業排名靠前的名校里,畢業生的就業率依然非常可觀,一般的學生畢業前手里都有幾個很給力的offer。21世紀是信息時代,中國的軟件人才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可是,計算機專業知識更新很快,很多師資一般的大學所教的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學生畢業時,很多大學里所學的東西早就過時了,使得這些學校的計算機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困難。所以考生在選擇此類熱門專業時一定要衡量報考學校該專業的實力和排名。

        其他專業

        被亮紅牌的還有一度倍受追捧的經濟管理類專業。在麥可思的 1999~2007最受狀元青睞院系排行榜上,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是文科狀元的首選。但是,社會對專業的經管類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比如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對英語水平有較高的要求,最好通過英語中級口譯和商務英語。顯然,很多普通院校的該專業學生都達不到這么高的水準。而同樣上紅榜的英語專業也前景堪憂,要知道現在小孩子的英語都是從幼兒園抓起的。全民學英語熱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此外,小語種中的日語、法語,由于學的人增多,漸漸變成了大語種。如果有一天它們也上榜了,沒有必要感到太驚訝。

        曾經的冷門專業正漸漸走出低谷

        值得一提的是,與以上熱門和聽起來光鮮亮麗的專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幾十年來都不被看好的石油、地礦專業,開始抬頭升溫。石油、地礦雖然因為工作條件艱苦而不被看好,但是,隨著全球能源危機的到來,能源問題備受關注,石油、地質等與能源有關的專業隨之走出低谷。

        事實上,專業的冷與熱一直都處在變化中。國家的需求、地域的發展、國際環境都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高校專業熱度。進大學時,你所選的熱門專業,到畢業時很可能已經淪為明日黃花。

        第9篇:節能環保行業報告范文

        一、建設原則與目標

        依據《合肥市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規劃指引(試行)》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務、集聚資源、互聯互通、信息共享”的原則,在縣政府統一組織和領導下,統籌規劃建設完善中心服務平臺建設,圍繞肥東縣創業創新的服務訴求,創立塑造一流的省、市示范中小企業公共示范服務中心平臺。項目建成可實現在線上線下為肥東中小企業和創業需求者提供境外市場推廣、政策咨詢輔導兩大特色服務以及工程咨詢、創業輔導、財稅咨詢、人才培訓、管理咨詢、知識產權、法律服務與技術創新等類基礎服務類項目,為全縣各類創業者、中小企業和服務者提供一體化、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創新創業服務平臺。

        二、建設內容與模式

        (一)建設內容

        1、物理平臺建設。按照合肥市雙創服務平臺建設規范和為中小企業提供的窗口功能,擬在肥東縣經濟開發區科技產業園第1棟標準化廠房第2層(由政府免費),建成1200㎡的線下窗口服務平臺和與市樞紐平臺對接的線上網路服平臺。

        2、網絡平臺建設。建立與樞紐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互聯網服務平臺,包括平臺網站,平臺管理系統和平臺特色服務等內容。

        (二)建設模式。前期會同縣財政局共同商定選擇委托安徽天方工業工程技術研究院在肥東成立的合肥翰成中小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或者運營條件通過企業報名參加后招標確定采取招投標形式,擇優選擇專業中小企業服務公司與政府簽訂合同,由其負責規劃設計、施工建設。企業公共服務中心硬件投入由運營公司負責投入,竣工后經省、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主管部門驗收通過后,由縣財政局指定一家審計事務所對實際投入進行審計,根據審計金額,給予運營公司實際投入60%補貼。

        (三)工程建設期及所有權。計劃3個月完成窗口服務平線下服務場地和線上網路平臺建設,服務平臺所有權為縣政府(或開發區管委會)所有。

        三、運營模式

        (一)運營模式。服務平臺由肥東縣經信委牽頭組織籌建,全程對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營進行監督與監管。管理上實現雙重領導,在行政上屬于肥東縣政府,業務上接受市中企業局、縣經信委指導。運營費用采取市場化和縣財政補貼方式相結合模式,縣財政補貼按照“以獎代補”的方式給予服務平臺的運營費。為加強服務質量,平臺設立投訴電話,接受投訴和舉報監督。

        (二)運營商的選擇。通過招投標方式委托專業的中小企業服務有限公司負責服務平臺運營,運營商獨立運營,單獨核算。

        (三)平臺入駐模式。擬籌建的肥東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涉及工程咨詢、創業導、財稅咨詢、人才培訓、管理咨詢、知識產權、法律服務等內容,對于服務機構的入駐來源一是通過招商渠道引入,擬入駐服務企業和項目由縣經信委和有相關服務職能的縣直機關部門推薦報備同意。二是由運營商引入。需由縣直有關部門、運營商和縣經信委協商,對符合標準的服務機構同意入駐,窗口設立的每個服務項目引入機構不得少于2家。

        (四)委托運營期。委托運營期暫定3年,以雙方簽訂委托運營協議為準,合同期滿后另行續約。

        四、服務內容見附表

        五、運營管理

        運營公司要按照合同約定確保正常運營,在省、市、縣日常檢查和調研中,要做好接待匯報、整改落實等相關工作。運營企業年服務不少于100家企業,每年根據實際情況,縣經信委和運營單位簽訂年度服務任務目標。進入平臺中介由運營單位、縣經信委、相關主管部門共同推薦進入入駐,每年年末縣中小企業局、運營公司對入駐中介進行滿意度測評,滿意度低于80%的中介機構退出中心,重新選擇新的機構進駐。

        六、運營費用補助

        (一)補貼范圍。涉及行政審批的前置性有關中介服務。服務的企業均應為在我縣登記注冊并納稅。

        (二)補貼標準。為實際運營營業收入的60%,最多不超過100萬。

        七、運營績效考核及退出機制

        委托管理運營商在合同期內實行年度考核機制。因故不能履行協議,造成管理混亂,無法滿足服務要求的予以取消運營資格。連續三年不達到預定任務目標,予以取消運營資格,重新選擇。連續三年超過任務目標,建議縣財政適當加大支持力度。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機構。成立縣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領導組,由縣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經信委),涉企服務相關職能部門為成員的領導機構,全面負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的雙重優勢,形成一套系統的服務功能,為全縣中小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

        (二)落實政策扶持。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促進服務平臺建設。縣財政每年安排一定專項資金用于中小企業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加大對服務平臺建設和運營的支持,吸引和帶動社會投資,加快推動服務平臺建設。

        (三)完善工作機制。建立由縣經信委、縣發改委、縣科技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縣環保局、縣市監局、縣金融辦等部門的聯合工作機制,加強溝通、協調與合作,建立聯合工作機制。要明確分工,加強配合,完善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服務平臺的建設和發展。

        (四)加強指導宣傳。縣經信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大指導和服務力度,及時了解和掌握服務平臺建設運營情況,及時發現和協調解決出現的問題。要發揮網絡、報刊等媒體的作用,加大對服務平臺的宣傳,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利用服務平臺功能。

        附:肥東縣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服務清單

        肥東縣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7年7月10日

        肥東縣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項目服務清單

        序號

        類別

        項 目

        內容

        窗口地點

        備 注

        1

        中心窗口

        工商注冊辦理

        提供注冊公司相關的服務內容,如核名、注冊登記、變更、年審、銀行開戶,進出口備案、海關登記、商檢備案等;

        中心大廳

        市場監督、銀行、海關等

        2

        中心窗口

        企業財稅咨詢

        稅務登記、納稅申報與繳納、發票領辦、出口退稅申報、進口關稅減免申報,財務年度審計和專項審計;

        中心大廳

        稅務、海關、發改委等

        3

        中心窗口

        企業資質申報咨詢

        高新技術企業、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品牌示范企業、量化融合示范、知識產權示范企業、企業技術中心認定、工程技術中心認定、龍頭企業、農業示范區(基地)等相關業務咨詢服務 ;

        中心大廳

        科技廳、質監、經信委等

        4

        中心窗口

        管理體系認證

        ISO9000-2008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014001-2008環境管理體系認證、GAP認證、HACCP認證、歐盟CE認證、美國FDA注冊認證等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認證咨詢服務;

        中心大廳

        認監委、質監

        5

        中心窗口

        項目建設審批

        工業項目投資立項審批,環境評價批復,安全生產預評價、項目建設用地審批、規劃許可、工程設計、消防設計審核、開工建設報建、項目竣工驗收等全程的項目建設咨詢服務;

        中心大廳

        土地、環保、安監等

        6

        中心窗口

        產 品 認 定

        無公害農場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省級新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等相關業務咨詢服務

        中心大廳

        農委、經委、科技廳

        7

        綜合服務平臺

        政策宣貫與輔導

        企業在中心注冊并依據系統填報相關信息,中心進行綜合評價按照行業給予企業提供各級政府的扶持產業政策宣傳和申報輔導以及各類扶持政策申報;如固定資產投資獎勵、科技進步獎、產業化專項資金等;

        綜合辦公區

        8

        綜合服務平臺

        技術研究咨詢

        企業標準制定、地方標準制定、行業標準制定、科學技術成果鑒定、科技部門的技術攻關項目申報等咨詢服務;

        綜合辦公區

        9

        綜合服務平臺

        科研成果轉化

        根據企業工藝和產品情況,針對性的給予企業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技術成果、工藝,同時幫助企業進行成果轉化或轉讓。

        綜合辦公區

        10

        綜合服務平臺

        法律服務

        提供法律咨詢、代書、商務談判、案件以及與企業相關的各級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查詢等;

        綜合辦公區

        11

        綜合服務平臺

        知識產權

        商標注冊、專利檢索、專利申請、軟件注冊權登記、版權登記

        綜合辦公區

        12

        綜合服務平臺

        知識產權管理

        商標、專利侵權維護服務,專利年費監控提醒、專利許可/轉讓辦理,示范知識產權企業申報等咨詢業務;

        綜合辦公區

        13

        信息服務平臺

        線上入網接口

        通過網站、移動、微信等互聯網技術進入中心平臺享受各項服務內容,開展預約、信息、業務咨詢與服務評價等活動;

        綜合辦公區

        14

        信息服務平臺

        網絡推廣

        為企業提供網站開發、制作維護、企業內部局域網的組建、維護,服務器租賃托管、域名注冊申請及網絡宣傳推廣;

        綜合辦公區

        15

        信息服務平臺

        信息化管理

        采集企業信息化管理需求數據,為企業定制財務管理系統、倉儲管等信息化管理系統與信息化系統升級服務;

        綜合辦公區

        16

        創業創新平臺

        創業評估

        由創業導師、咨詢師對創業者提出創業項目從項目的可行性與經濟效益評價進行評估,給予出具創業投資建議書。

        綜合辦公區

        17

        創業創新平臺

        創業輔導

        創業導師對創業者提供一對一的專業輔導,從項目的運營模式、技術、資金管理、團隊組建給予培訓和實施方案,并定期開展創業沙龍交流會。

        綜合辦公區

        18

        創業創新平臺

        SOHO之家

        專業的進出口貿易人員創業輔導,對從事國際貿易創業給予市場開拓技術輔導(阿里平臺、環球資源、中國制造平臺操作技術培訓,E-BUY等國際電商平臺操作輔導)GOOGLE等推廣技術輔導,以及提供貨代、報關報檢、進出口等。

        綜合辦公區

        19

        創業創新平臺

        產業升級

        給予現有的中小企業在產業升級提供技術咨詢和輔導,如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兩化融合與傳統制造技術改造等服務。

        綜合辦公區

        20

        金融服務平臺

        平臺眾籌

        給予創業者或中小企業的創業創新項目給予在中心平臺項目眾籌信息,線上完成項目投資資金的信息對接;

        綜合辦公區

        21

        金融服務平臺

        銀行貸款

        開展銀企對接活動,采取質押、擔保、互保等多種形式融資;

        綜合辦公區

        22

        金融服務平臺

        股權融資

        引進專業的金融投資機構與企業對接,對需求企業進行股權融資以及上市融資咨詢服務與輔導。

        綜合辦公區

        23

        培訓服務平臺

        管理培訓

        定期開展企業質量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等培訓服務

        綜合辦公區

        24

        培訓服務平臺

        人才培訓

        聯合合肥高校引進高端技術人才,采取企業人才需求數據,針對性的選擇銷售、財務、技術工等委托專業性培訓。

        綜合辦公區

        25

        培訓服務平臺

        政策培訓

        按行業劃分定期開展適合企業獲得扶持資金支持的政策性培訓。

        綜合辦公區

        26

        工程咨詢平臺

        工程投資項目

        用于內部決策的投資機會研究、商業企劃書;用于備案或核準的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申請報告、節能評估報告;用于爭取政策資金的資金申請報告、銀行貸款可行性研究報告

        綜合辦公區

        27

        工程咨詢平臺

        國家投資項目

        政府投資項目用于審批決策的工程項目建議書、項目可行性研究、項目評估咨詢和招標服務咨詢,規劃咨詢等。

        綜合辦公區

        28

        公共服務平臺

        機械加工

        提供設備租賃、銷售和產品代工服務以及工裝模具設計,工藝優化,新產品開發和產品設計等服務;

        綜合辦公區

        29

        公共服務平臺

        綠化工程

        為企業提供綠化設計、苗木花卉供應、栽培、代管等服務;

        綜合辦公區

        30

        公共服務平臺

        環境評價

        提供環境安全影響評價咨詢服務、環境工程設計與施工服務

        綜合辦公區

        31

        公共服務平臺

        安全評價與評估

        為企業提供安生產評價與安全標準化咨詢與評估及職業健康安全評價咨詢等服務。

        綜合辦公區

        32

        公共服務平臺

        人力資源招聘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美日韩Aⅴ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本书道一区二区 | 色吧福利视频导航 | 午夜亚洲嘿嘿嘿在线观看 | 思思久久99精品久久中文 | 亚洲精品国产制服丝袜美腿 | 日本免费三区激情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