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農業的經濟功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的經濟功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的經濟功能

        第1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由于新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綠洲經濟、灌溉農業”的特點,而農業水利工程是支撐新疆農業“四大基地”建設,實現新疆水利事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農業水利相關的工程數量多、分布廣,大力發展農業水利迫切需要大批農業水利專業人才,同時,基層一線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畢業生的工程素質、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立足農業水利工程專業行業需求和本專業的傳統辦學優勢,逐步確立了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職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教學研究,尤其是在農業水利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開展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途徑和方法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果。[1-3]學科競賽是面向大學生的群眾性科技活動,它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而且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實踐能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6]查閱大量資料,未見文獻報道有關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競賽,本文則通過介紹已實施的院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為以后開展類似的競賽提供經驗。

         

        一、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簡介

         

        經過精心策劃、認真準備,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舉辦了以“實踐、創新、協作”為主題的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本次競賽內容包括設計性試驗——室內環刀法測田間持水量、植物細胞液濃度測定、灌溉管道配件認識及安裝三部分內容,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操作全面考查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大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加強領導,明確各成員責任

         

        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由新疆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組織發起,專門成立了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領導小組主要由主管教學的院長、農業水利工程實驗室的主任和主管學院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組成;而技術小組由教研室的其他教師負責組成,包括兩名漢族教師和兩名少數民族教師。各組成員分工明細,責任到位。

         

        領導小組的主管教學院長主要負責競賽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實驗室主任主要負責籌劃和準備工作,輔導員負責學生社團安排好后勤保障工作,包括宣傳通知、攝像、照相、購置獎品、打印榮譽證書等事宜;技術小組則主要負責競賽方案的編寫和實施,以及打分、宣傳工作。當班主任將《關于舉辦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通知》發放下去后,利用各班班會的時間,技術小組的教師從專業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進行組織宣傳,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競賽,并對學生提出的競賽細則進行講解和答疑。除此之外,教師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宣傳。

         

        (二)資金到位,建立獎勵機制

         

        工科競賽往往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才能保障競賽的順利進行。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從緊缺人才專業農業水利工程項目中抽出部分資金用于本次綜合技能競賽的各項支出。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競賽,設置了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品,鼓勵學生學好專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對于技術組的教師,學院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在評定職稱、國內外進修等方面予以優先考慮,調動了教師參與競賽活動的積極性。

         

        (三)開放實驗室,了解實驗條件

         

        為更好地完成此次競賽,農業水利工程實驗室及全自動微灌系統仿真實驗室全天對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的學生開放,讓參加競賽的學生熟悉實驗室的儀器、設施等,從而更好地完善設計方案,充分開展競賽的相關內容。

         

        (四)評分明細,公平公正

         

        此次大賽將設計性、驗證性和創新性三種競賽形態有機地結合起來,大賽包含三部分內容,每一部分考核的方式不一樣,評分標準也不一樣,要求技術小組的教師嚴格按照打分表(表1)給出的評判標準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打分,最終取平均成績作為各組的最終成績,從而確立獎項。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評分,將競賽和問答環節結合起來,讓學生既感到新鮮有趣又不失嚴謹,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環境中進行角逐。表1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評分表

         

        序號競賽內容試驗設計環節(70)問答環節(30)總分1室內測定田間

         

        持水量試驗項目得分項目得分試驗設計完整性(20)問題1(15)試驗設計合理性(20)問題2(15)試驗匯報(30)合計合計2植物細胞液

         

        濃度測定試驗操作環節(50)問答環節(50)項目得分項目得分操作的規范性(15)問題1(15)讀數的準確性(25)問題2(15)團隊協作能力(10)試驗報告(20)合計合計總分3灌溉管道配件

         

        認識及安裝試驗操作(70)問答環節(30)項目得分項目得分管道安裝速度(25)問題1(15)管道安裝質量(35)問題2(15)團隊協作能力(10)合計合計總分二、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學生在課堂底下聽,這種學習形式往往是被動的。而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涉及的知識面廣,學生若想完成競賽并取得好成績,團隊的各成員必須利用身邊資源如圖書館和網絡的資源,同時結合實驗室的試驗條件對制訂的方案作出分析和總結,整個過程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自主學習,不斷探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競賽結束后,學生都表示增加了學習農業水利工程水專業的興趣,會在后面的課堂學習中更加努力的學好每一門課程。

         

        (二)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工程人員應具備責任心和團隊精神,而競賽則提供了一個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的平臺。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每一個團隊由三名成員構成,在團隊中,每名成員之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個成員在試驗設計、動手操作方面及回答問題環節,發揮各自的特長,提出自己的想法,共同攻克和克服競賽中存在的困難,從而順利完成了競賽。競賽開始至結束的過程中,增進了學生之間的友誼,漸漸地每位學生學會了如何更好地合作與溝通。整個競賽過程,伴隨著辛苦與快樂,學生在“感受和建議”這一板塊中寫道:“此次競賽非常有意義,讓我感受到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每個成員相互配合,各抒己見,共同克服困難,圓滿成功地完成了競賽”。

         

        (三)鍛煉表達和書寫能力

         

        通過競賽的平臺,鍛煉了學生的表達和書寫能力。此次參加第一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為大三學生,共計五組,每組三人,共計十五人,其中六名為漢族,九名為少數民族。整個競賽環節,都需要學生當場解決實際問題,彼此之間相互交流,規定少數民族學生必須使用漢語交流,從而鍛煉和提升他們的漢語水平。

         

        植物細胞液濃度測定完畢后,每人都要寫出試驗報告,此時對少數民族學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他們有的漢字不會寫,此時成員之間相互探討,共同完成試驗報告,書寫和邏輯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同時教師在此環節強調少數民族學生必須把漢語學好,對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都有益處。回答環節不僅僅是了解各位學生對整個專業知識是否熟悉,而是通過這個環節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

         

        (四)鍛煉實踐動手能力

         

        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必要途徑是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才能升華,動手能力才能提高。[7]如灌溉管道安裝這個環節,要求安裝好管道,給水時噴頭能正常工作,各連接處無漏水現象。賽前為各團隊準備了三通、彎頭、堵頭、直通、一體閥、壓力表、水表、噴頭、生膠帶等物件,提供管鉗、鋼鋸、PVC黏合劑及活動扳手等工具,要將這些物件整合連接在一起,噴頭能否正常工作,工作壓力和過水流量是多少,整個安裝和讀數過程中,每名成員必須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努力,才能順利完成管道的安裝,通過此環節的實施充分培養了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促進教師改善教學質量

         

        教師在整個農業水利工程專業綜合技能競賽的準備和活動過程中,也是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在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的同時,也會發現自身還欠缺哪些方面的知識和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從而會不斷地更新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從而提升自身的教學與科研能力。

         

        傳統試驗一般是驗證實驗和演示實驗,而學科競賽往往形式多樣,可將理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此,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采用問題式、啟發式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學生思考和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進一步探索更好的實驗教學模式,進一步推進教學手段、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改革。

         

        通過本次競賽,培養了農業水利工程專業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書寫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及團隊協作意識,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加堅定了參賽學生愛農田水利事業、學農田水利事業、建功農田水利事業的專業信心。同時,對教師在教學的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上有一定的啟示作用,促進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2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內容摘要: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是農業歷史進步的結果,也是當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農業功能的多樣化將得到全面發展,農業的內涵與外延明顯變化,與其他產業部門的融合空前緊密。本文著眼于從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整合與配置農業資源,研究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提出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與其他關聯產業部門結合,并使其他農業形態的發展及功能的發揮獲得戰略支持,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關鍵詞: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農業多功能性 影響

        農業多功能性是農業除了提供食品、纖維等商品產出的經濟功能外,還具有與農村環境、農村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農村生存與就業、食品質量衛生、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農村農業文化遺傳以及動物福利等非商品產出相關的環境和社會功能(陳秋珍等,2007)。農業多功能性跳出了“小農業”的狹隘范疇,從“大農業”、現代產業體系角度重新定義農業,將農業內涵和外延擴大,強調了農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的相互滲透與融合,這也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支撐。現代農業是多功能農業,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是農業歷史進步的結果,也是當代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國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產業優化升級對推進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持續、協調、快速的發展,都是以產業結構的合理變動為前提,是通過產業優化升級來實現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必須常抓不懈的重大戰略任務。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過渡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增長和結構性矛盾突出并存的態勢(王岳平,2008)。一方面,產業發展的基礎、規模、水平得到明顯提升,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著高速平穩增長;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尖銳,產業之間、區域之間、產業內部的不協調問題突出,經濟增長高度依賴第二產業尤其是高消耗、高投入的重化工業,而工業的發展又以環境、資源的巨大損失為代價;農村地區發展滯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進程緩慢;現代服務業比重低。在新的時期,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將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戰略重點將由部門之間的比例調整轉向強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為主的功能性調整,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外部效應,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

        我國在經過了長期的以工業為主導的非平衡發展過程后,當前已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平衡增長關鍵時期。實施新時期的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產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將進一步調整與優化,形成產業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一戰略將全面影響農業,帶動傳統農業向以多功能農業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迅速邁進。可以說,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本身就是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題中之義。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對我國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詳見圖1):

        (一)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強調城鄉之間、產業之間的聯動

        一個地區的最優產業結構和最適宜的技術結構是內生于這個地區的要素稟賦結構。根據要素稟賦理論,在我國全面發展現代化工業不可行,必須根據功能分區合理配置不同的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基于自身要素稟賦與比較優勢,農業發展條件好的地區將重點發展農業及其關聯產業,形成新的產業功能分區與布局;而工業發展比重大的城市內部也會根據資源情況布局相應農業,發揮農業的食品保障、休閑觀光、生態保育等功能。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與嵌入,實現一、二、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形成城鄉分工合理、區域特色鮮明、資源要素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體系。在這個過程中,農業不再邊緣化,而是產業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將進一步強化,在區域經濟平衡穩定發展中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二)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加劇了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表現為產業間的相互滲透,產業界限趨于模糊,新興產業不斷涌現。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產業融合將提速,在農業發展領域,將出現三種新的產業融合方式:農業產業內部的融合,即農業通過生物鏈把產業內部的種植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產業重新整合,從而融合形成立體農業、生態農業等新的農業形態;農業與外部產業的融合,主要是滲透型融合,即產業之間相互滲透,實現功能互補,從而實現產業之間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農業向工業延伸和服務業向農業延伸,這種產業的滲透融合形成了大量新興產業,比如農業與工業融合形成現代食品工業,農業與旅游業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旅游農業或生態觀光農業;新興產業的替代融合,例如電子網絡技術向農產品流通領域滲透而產生了物流、連鎖經營等農業現代流通方式,產業融合豐富了農業多功能的內容,優化了農業資源的配置。

        (三)優化和提升農業內部產業結構

        農業分工分業的深化,將使農業形態更加豐富。我國傳統農業基本以種植業為主,而種植業又以糧食為主,林牧副漁所占比重很小。現代農業則注重農業內部的分工分業,偏重于農、林、牧、副、漁的全面、協調發展,偏重農業產業化、延長農業產業鏈,使農業多功能性突出顯現。市場對農產品需求狀況將發生結構性變化,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變化。一方面,隨著產業優化升級,工業對農業的原料供給需求將發生變化,農產品的應用范圍不斷延伸,不僅滿足食物和纖維需要,還向制藥、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更寬闊的領域擴展。另一方面,從農業的食物保障功能看,隨著經濟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對于農產品需求的檔次也隨之提高,農產品生產必須由注重數量向注重提高質量方向的轉變。在這種背景下,原材料農業、食品工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加工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農業等多種形式的農業將引來新的發展時機。

        (四)實施產業優化升級戰略

        一方面,農村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農業資源利用的新模式,農業多種功能得以有效開發。隨著農村第三產業發展的加快,與農業相互交融,農業除生產之外的其他功能得到有效開發與拓展。譬如永川茶山竹海的茶產業就是典型的融茶葉采摘、加工包裝、休閑品茶、旅游于一體,體現出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文化多種功能。服務業快速發展,與農業相互交融。另一方面,多功能農業所具有的產業形態更豐富、產業鏈更長,分工分業的農民和專業化各部門間的協作、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對接等都需要通過服務來解決。而隨著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實施,農村生產業和生活必然加快發展,為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服務平臺和有力保障。

        (五)技術進步決定農業多功能性發展水平的高低

        技術進步對農業多功能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形成新的農業業態,促進產業創新,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影響和改變了傳統產業產品特點、生產特點以及增值空間,形成新的農業形態。如生物化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產生了生物質農業這一新的產業形態。促進了農產品品種的優質專用化,保障了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促進了農業生產技術、生產手段的變革,機械作業、設施農業、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種養殖方法、動植物疫病防疫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手段將廣泛采用。推動了生產方式和生產制度的變革。新型生產方式、生產經營組織涌現,農業向商品化、社會化、集約化方向邁進。生產制度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的規模化、專業化生產進一步增強。促進了農業信息化。信息化和信息技術將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科技培訓的廣泛開展造就大批學科技、用科技、懂技術的新型農民,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基于產業優化升級戰略的要求加快農業多功能性的發展

        (一)實施農業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多功能性的實現

        優化農業各部門之間及內部的比例結構,促進農業分工分業的深化。一方面,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注重保持農、林、牧、副、漁之間的平衡,同時各部門內部注意多樣化與平衡發展。擴大農業外延,延長農業產業鏈,加快農業配套產業及關聯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以發展主導產業為基礎,打造優質高效農業。實施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必須選擇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擴大優質產品在整個農產品中所占的比重,實現農產品生產以大路貨產品為主向以優質品種為主的轉變。在這一過程,要注重農業產業帶、產業園、特色鎮、專業村的建設與示范作用,推進優勢主導產業規模化、區域化、集約化發展。

        優化農業布局,因地制宜地謀劃農業功能與產業拓展,發揮區域資源比較優勢,形成不同區域的農業主導功能定位與功能的區域布局。農業的多功能性與農業資源環境的多樣性不無關系。由于各地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農業各項功能發展的程度、所起到的作用、人們關注的程度是不同的。優化農業布局,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狀況與特點,考慮農業多功能的區域差異,進行農業多功能區域布局安排,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區域農業主導功能與拓展方向,對于科學合理地開展現代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不斷拓展農業形態與功能

        加快農業與第二產業的滲透與融合。運用現代工業的理念與經營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積極探索農業工業化。農業工業化發展的重點包括:對傳統農業進行市場導向的工業化改造和經營,建設標準化、專業化、工廠化和高質化的大農業,加快農業設施化、機械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加強農業基地、農業園區等類企業組織以及農產品現代銷售網絡的建設;延長產業鏈,將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農村支柱產業來抓,組織農業制成品生產,真正實現增值增業、工農融合;注重發展現代食品工業和以農產品為原料的新型產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與壯大農業企業,形成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

        加快農業與第三產業的滲透與融合。農業還要與第三產業相結合,以農業帶動旅游業、餐飲業和商貿業等的發展,同時以第三產業帶動農業及農產品的價值提升。注重現代農業生產功能與旅游、生態保育功能的有機融合,積極發展旅游生態農業。發展旅游生態農業必須注重設施栽培、生態養殖、立體種養、種養一體化和有機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與開發農業旅游、生態功能的有機融合,實現土里利用立體化,既發展了旅游業,發揮了生態保育功能,又直接推動從傳統農業向“高新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現代農業轉化,最終使得農村經濟在農業和旅游業的交叉與滲透中得到發展。

        (三)充分發揮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重要作用,盡快實現農業多功能發展

        加強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最明顯的表現是其對農業技術的改造。主要包括: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機械技術,提高農業作業中的機械化程度,在農業形態上,優先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立體農業等技術密集型農業;將更多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農副產品加工,建設現代食品工業;優化農業技術體系,改善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生物農業,在生物育種技術、生物農藥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同時,還要加強高新技術在農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尤其是通過信息技術的推廣促進農業的有效管理。比如農業信息數據庫、田間管理自動化、畜禽管理自動化、花林蟲害的監測及防治、農產品信息服務等各個農業生產經營領域。

        構建循環農業體系,實現可持續發展。把產業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經濟,加大農業污染的綜合防治力度,實現產業與生態環境建設同步發展的良好局面。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對各類農產品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深度加工,不斷增值、增效。建立和完善農業廢物回收和利用通道,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廢物循環利用水平,將廢物的最終處理量降至最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實現生產過程污染減量化,資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環利用,建立區域農業循環經濟圈。發展設施農業和生態農業,減少農田和揚塵。實施節水灌溉,發展節水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發展和環境建設的循環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奇.多功能農業[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陳秋珍,John Sumelius.國內外農業多功能性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農村觀察,2007(3)

        3.王岳平.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著力點[J].宏觀經濟研究,2008(11)

        4.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07)

        5.呂軍.產業融合與我國多功能農業建設初探[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09)

        作者簡介:

        第3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現代農業;功能定位;發展方略

        現代農業是具有多種功能的農業,這已為世界各國所普遍認可,多功能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趨勢,也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把握現代多功能農業的特點和內在要求,才能把握現代多功能農業的實質,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發展現代多功能農業的措施,從而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現代多功能農業的主要特點

        (一)農業的內涵與外延出現明顯變化。目前,農業提供糧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商品生產功能已不再是農業的唯一功能,在非產品生產方面的功能不斷拓展并逐步擴大范圍。

        (二)農業的發展方式發生明顯變革。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是用機械代替人力和畜力,以化肥、農藥等化學物的普及應用和大量投入作為農業產品產量增加的基本手段。現代農業則采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整高效的產業體系。

        (三)農業與其他產品部門的融合空前緊密。隨著農業多功能的發展,農業作為第一產業部門和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的界限逐步模糊,農業與其他產業部門緊密結合、互補聯動的一體化生產體系逐步形成。

        (四)農業作為社會公共部門的屬性日益明顯。在傳統農業的單一生產功能意義下,只是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基礎的經濟部門。農業多種功能的拓展特別是在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方面功能的拓展,使農業的受益者首先是整個社會,其次才是農業經營者。隨著其產業經濟部門屬性的不斷弱化,農業正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公共部門。

        二、現代農業功能拓展的重點

        根據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對農業的功能定位,必須考慮以下因素:(1)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國民經濟結構變動明顯,非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特別是隨著工業反哺農業階段的到來,農業的功能會出現變動。(2)現階段,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在這一發展時期,就業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問題等都相繼出現。因此,應有針對性的發展農業的某些方面的功能來解決目前的矛盾和問題。(3)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逐漸成為制約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和速度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民可利用農業的多種功能為農民增收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從上述情況出發,我國現代農業拓展的重點有:一是強化農業的產品供給保障功能,著力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農業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各國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農業的一致要求。不論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生產都是農業的最基本功能,是保障,也是其他功能得以發揮的基礎。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保證糧食的供應乃至滿足人民多樣化的需求更為重要。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應著力改善糧食生產條件,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向社會增加優質、安全和多樣性的農產品供應,以適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二是發揮現代農業對勞動力的轉移貢獻功能,著力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出路問題。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而言,解決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解決就業問題,最大的難題還是解決數量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近年來,由于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下降,農村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出現所謂的“農民工”,農民工為城市的工業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也帶來了城市就業方面的種種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之一還在農村。要充分進行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拓展現代農業的多種功能,像農家樂、旅游農業等形式的休閑農業的方式,或是農產品的深加工等都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好去處。三是增強農業對農民的收入貢獻功能,著力解決農民的富裕問題,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實現農民群眾的生活富裕和全面發展。我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70%,農民富則國家富。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農民的收入雖有很大增長但與市民差距拉大,農村生產條件并沒有很大改善,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遠遠不及城市。通過拓展農業的多種功能,如發展觀光旅游農業、休閑農業、規模農業、項目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吸納更多的人來農村旅游和消費,可增加農民的收入。四是充分凸現農業生態的保障功能,著力解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由農業具有生態保護的功能決定的。農業在生態保護方面,如在防洪澇災害、涵養水源、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處理有機廢棄物、凈化空氣、提供綠色景觀和自然景觀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應重視農業在生態保護方面功能的發揮,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業在生態保護方面的作用,為農業的可持續乃至整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建設現代多功能農業的途徑和措施

        (一)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建立促進多功能農業發展的投入機制。多功能農業的發揮需要資金投入。目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嚴重影響農業的糧食生產這一基本功能的發揮。在多功能農業投入上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量不足,跟不上農業發展的需要;投入結構存在不合理問題,影響農業在就業和生態保護方面功能的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不完善,資金使用效果不理想,有限的資金不能形成合力。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農業多種功能的發揮。為此,應采取以下措施:

        1逐步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農業是弱質產業,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也符合國際慣例。通過立法,將現有的支農資金投入納入到國家財政預算中,作為經常性預算支出固定下來,以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長期性。

        2拓寬支農領域和渠道,加大支農力度。加大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生產資料生產、食品安全檢驗、病蟲害防治、災害預防、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等公益性支出。

        3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對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投入,尤其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防止重復投資或投資過于分散,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要明確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辦法和標準,建立由農業、財政、審計、紀檢監察多部門聯合的支農資金監管機制。

        (二)調整農業結構。過去農業是傳統的種植業和養殖業,現代農業中的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購、加工、貯藏、農技推廣、人員培訓、信息咨詢等為農業生產提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各種經濟活動所占比重不斷提高,使現代農業的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及花卉農業等一些新型產業形式迅速崛起,成為農民增收和就業的新的產業形式。多功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發達的關聯產業群。同樣,發達的關聯產業群也為農業其它功能的拓展結構的重點是:一要深化農業內部經濟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調整農業區域布局;調整農產品的品質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調整農產品的品質結構,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二要重視構筑農業產業體系各環節間的互動。國家在制定支農政策時,不僅要考慮農業傳統的單一的農產品商品生產功能,還應考慮環境、社會、食品安全、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應通盤考慮如何構筑由農產品生產體系、農產品加工體系、食品銷售體系、質量管理體系、政策支持體系、生產組織體系、市場流通體系、生態保護體系以及安全體系等所組成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農業大產業體系,確保農業內部各產業以及相關產業的互動和融合,促進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三)加強青年農民的教育和培訓,培養多功能農業人才,為多功能農業提供人才支撐。多功能農業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批精通農產品銷售、管理、流通、運輸等相關知識的經紀人隊伍,從而為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人才支撐。因此,在多功能農業的發展中,首先應采取積極措施,把大量的農村青年留在農村。從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驗看,農村人口和農業勞動力逐步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是發展的趨勢,但考慮到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目前城市和工業吸納農村人口、農業勞動力的能力有限,在今后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仍需由農業來提供就業崗位,減小社會就業壓力。農業容納隱性失業的能力比較大,如。大量兼業農戶的存在,可緩沖由非農產業發展的波動引發的就業問題。其次,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再次,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的步伐,強化多功能農業的科技支撐作用。現代農業的顯著特征是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和安全,而這有賴于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創新。雖然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很大成績,農業科技對生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現有的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發展水平還遠不能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農業科技創新和儲備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創新人才匱乏,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推廣體系薄弱,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比較低等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在現代多功能農業發展中應注意解決以下問題:

        1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通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大幅度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開發效率,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科技創新體制;要以現有農業科研機構和高等農業院校的研究力量為基礎,按照經濟發展需要、區域特點和學科發展的要求,建立農業科研基地、產業綜合研究中心和區域農業科研中心等科研體系。

        2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應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特別應通過開展技術承包等多種形式增強服務功能。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要發揮科技優勢,與當地政府、基層農技部門和企業聯合,創辦一批高新技術試驗基地、示范區和科技先導型試驗區、科技園區。

        (五)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多功能農業發展增添制度活力。農村綜合改革不僅涉及經濟領域的改革,而且涉及到政治、文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創新和社會變革。包括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化解鄉村債務、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糧食補貼以及農村其他改革等,農村綜合改革既是多功能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建設多功能農業的必然要求。要通過農村綜合改革,消除農民負擔的體制性因素,從制度上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保證農民增加收入;完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為多功能農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促進城鄉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多功能農業發展提供必要的財力支持;轉變基層政府職能,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搞好農村公共服務,健全鄉村治理結構,密切干群關系,調動干部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多功能農業建設提供動力源泉。

        第4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在溫室氣體大量排放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提出的。2003年2月24日,英國政府發表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一個低碳經濟體》,呼吁世界各國高度重視氣候變暖問題,從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人手,建立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低碳發展模式。但是到目前為止,作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還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嚴格定義,國內普遍認同且被普遍采用的概念是: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新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演變。與此相關聯,碳生產力、碳鎖定、碳足跡、碳中和、碳稅、碳源、碳匯等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新概念、新術語也相伴而生。通過這些概念與術語,也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理解低碳經濟的內涵與特征。碳生產力,簡單地講,就是指每排放一定量的碳,所能夠生產出的GDP或產品的實物量。在全球都在嚴格控制C0排放的大背景之下,實現碳生產力價值的最大化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發展低碳經濟,實質上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碳生產力的過程。碳鎖定最早是由西班牙學者格利高里•烏恩魯提出和使用的,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對化石能源系統高度依賴的技術盛行于世,政治、經濟、社會與其結成一個“技術一制度綜合體”,并不斷為這種技術尋找正當性,并為其廣泛商業化應用鋪設道路,結果形成了一種共生的系統內在慣性,導致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阻礙替代技術(零碳或低碳技術)的發展。發展低碳經濟,核心就在于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觀念創新,從根本上解除碳鎖定。碳足跡,指的是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構成的自然資源。2007年12月,聯合國開發署的《應對氣候變化:分化世界中的人類團結》對碳足跡的解釋是:一個國家的碳足跡可以通過存量和流量進行衡量。國家碳足跡的深淺同過去和現在的能耗方式密切相關。盡管發展中國家總的碳足跡在加深,但發達國家更應承擔排放的歷史責任。碳中和是指計算出個人或者團體的CO,的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投資建設節能環保新設施等方式把這些排放量抵消掉,以此達到環保目的。這個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倫敦的未來森林公司提出,旨在通過節能環保、植樹綠化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碳稅也叫碳關稅,是指根據化石燃料的碳含量征收的一種貨物稅,因而僅限于含碳燃料。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一直主張征收碳稅,因為同傳統的碳減排政策相比,碳稅可以用較低的成本實現同樣的減排目標,還可為探索清潔技術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碳匯與碳源是兩個相對的概念,《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CO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將碳源定義為向大氣中釋放CO: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源量和碳匯量就是指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碳量。所以,低碳經濟也被稱為碳匯經濟,是指由碳源、碳匯相互關系及其變化所形成的對社會經濟及生態環境影響的經濟,即碳資源的節約與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提高。可見,低碳經濟是一種新的發展模式,是21世紀人類最大規模的經濟、社會和環境革命,將比以往的工業革命意義更為重大、影響更為深遠。低碳不僅意味著環保和節能減排,同時也意味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重大轉變。因為低碳經濟正在創造一種新的規則,碳排放是其新的價值衡量標準,從個人到企業再到國家,每一個參與者都將在新的標準下重新謀劃;低碳經濟也將催生新一輪的科技革命,以低碳經濟、生物經濟等為主導的新能源、新技術將改變未來的世界經濟版圖,每一個國家都會在這場巨變中重新定位,以新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2低碳農業的基本內涵

        由于低碳農業在我國的發展僅僅處于起步階段,所以相關的研究還比較零散,不夠系統。筆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通過文獻回顧的方式對低碳農業的概念、特征和功能作簡要的述評,由此對低碳農業的基本內涵進行大致的界定。

        2.1低碳農業的概念

        吳一平等認為,“低碳農業就是以低消耗(能源、資源)、低污染(環境、產品)、低排放(廢棄物、CO等溫室氣體)為基礎的現代農業,實質是能源、資源利用高效率和清潔能源結構以及清潔生產問題,核心是能源、資源利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人類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張全國強調,“低碳農業是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而且進一步解釋說,低碳農業是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在農業的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低碳農業還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碳排放的降低。許廣月則從農業與溫室氣體排放的關系、農業的功能、農產品的生命周期等方面對低碳農業的內涵進行了全面分析,指出低碳農業是在低碳經濟背景下出現的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為特征,以提高碳匯能力和減弱碳源能力為突破口,統籌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低碳化設計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形態。

        2.2低碳農業的特征

        梁龍等認為,完整的低碳農業應該具有以下4個特征:①它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光熱資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優化、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的開放性系統;②它是一個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兩高三低”的高技術集成系統;⑧它是一個從原料開采、農資生產,到農業生產,再到產品使用和廢物處理的全生命周期過程;④它是安全型系統,必須采取多種措施,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中可能對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吳一平等則認為,以農業多功能為核心的低碳農業具有3個特征:①實現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的統一。低碳農業必須在符合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遵循生態平衡自然規律的要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和諧統一。②完善以農業為核心的產業鏈。農業多功能性,隨著現代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農業與其他部門的結合空前緊密,迅速形成互進互動的一體化生產體系,進而使得農業和其他產業聯系更加緊密,形成良性循環。③低碳農業的多目標性。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農業投入的高效化,使得現代低碳農業的整體收益較之傳統農業迅速提高,可以滿足社會、經濟和環境等多重目標的需求。

        2.3低碳農業的功能

        李曉燕等認為,低碳農業具有多元功能,概括起來主要有5個方面:①農業生產功能。低碳農業是一種新型農業,它通過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和調整農業結構等手段,既保證作物高產穩產,又不會對氣候變化增添壓力。可持續性的農業生產是低碳農業的基本功能。②安全保障功能。低碳農業采用的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生產體系,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生物質能源等手段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保障農業安全。③氣候調節功能。低碳農業提倡發展農業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生物燃料作物、作物秸稈等,提倡發展循環農業和立體農業,以減輕農業生產對氣候變暖的壓力。④生態涵養功能。低碳農業的生態涵養功能主要體現在治理農業污染、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等方面。⑤農業金融功能。低碳農業具有其他農業形態所不具備的資金融通功能,即發展低碳農業所減少的碳排放量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既做到了節能減排保護大氣,又能獲得不菲的收益。許廣月則對傳統農業過分注重經濟功能的傾向進行了利弊分析,強調低碳農業應該統籌兼顧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實現3種功能的有機統一。綜上所述,盡管人們對低碳農業的內涵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見解,但就其實質來看,至少在以下3個方面是沒有異議的:①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理念在農業發展中的實現形式,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②低碳農業的“低碳”體現在農業生產、經營、消費的全過程,關鍵是通過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實現碳能源的低消耗、環境的低污染、溫室氣體的低排放,同時獲得最大社會收益;③低碳農業本質上是一種節約型、安全型、健康型、效益型經濟。

        3發展低碳農業的主要障礙

        低碳農業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應運而生的一種綠色的農業發展模式,是對現有高碳農業模式的一種反思,它要求在農業生產、經營、消費的全過程實現碳能源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從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約有限資源,降低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顯然,發展低碳農業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優先選項,理應大力推廣。但在現實中,和工業的轉型升級相比,農業的低碳發展和轉型升級卻面臨著更多的障礙。

        3.1思想觀念的障礙

        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生事物,理論上的探討仍然有限,實踐中也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盡管理念先進,但卻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首先,對地方領導干部來講,招商引資、發展工業是重中之重、頭等大事,因為投資和項目是地方經濟實力的象征,也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保障。而農業往往投入多、收效慢,很少有領導去認真研究低碳農業的發展問題。其次,對廣大農民來講,大多數人由于經歷、經驗和知識所限,只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認為低碳經濟和低碳農業離自己很遙遠,沒有積極性。其三,與工業對環境造成的明顯影響相比,整個社會對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認識不足,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高碳產業,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來源,因而對發展低碳農業重視不夠。

        3.2體制機制的障礙

        改革開放后在我國農村實行的,曾經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成功地解決了土地集體所有制下農民的溫飽問題。但要發展低碳農業,這種體制就不適應:首先,分田到戶是典型的小農經濟和散戶經營,投資少、規模小,因而,能夠看得到的短期利益是經營者優先考慮的目標,他們對保護生態和低碳技術的應用、推廣缺乏動力;其次,農戶分散經營的小農經濟模式與規模化經營的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從根本上說是不相容的,推廣低碳農業難度較大;其三,目前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對農民進行土地流轉限制太多,不利于土地的規模經營,也不利于低碳農業的發展。

        3.3生產模式的障礙

        在農業生產方式上,農民長期以來形成了對化肥、農藥使用的嚴重依賴和慣性思維,這種高碳化的化學農業生產模式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首先,化肥、農藥的長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結果又導致新一輪種植時化肥、農藥用量增大,形成惡性循環;其次,由于農技人員缺乏,農戶很少得到系統的技術指導,農民所購買的化肥、農藥包裝上說明又不夠充分、恰當,導致化肥、農藥的使用結構不合理、方法不科學,既增加了農業投入成本,又污染了環境;其三,國家提高糧食產量、確保糧食安全的需要,也在無形中強化了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還在增加,農業的低碳化發展仍有不小的阻力。

        3.4技術標準的障礙

        發展低碳農業,關鍵是要有新技術、新標準對農業的低碳化發展給予強有力的支撐和推動,但在我國,由于科技投入不到位、科技成果轉化困難等原因,支撐、推動低碳農業發展的新技術、新標準仍然比較缺乏。首先,支撐低碳農業發展的成熟對路、前景廣闊的技術比較少,一些急需的技術出現空白,無法滿足實踐的需要;其次,現有的、成熟的低碳技術,由于推廣應用不到位,沒有起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作用,反而造成了發展低碳農業的“不經濟”,影響低碳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三,相關技術規范和評價標準不完善,沒有考慮到前后銜接的問題,比如,有關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標準常常政出多門、前后不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低碳農業的發展。

        3.5人力資本的障礙

        與一般農業相比,發展低碳農業需要較高素質的勞動力,或者說經過培訓、具有一定知識的人力資本是發展低碳農業必須投入的前期成本之一。但在我國農村,目前的現狀、勞動者的素質令人憂慮。首先,素質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向城市,留在農村的基本是老人、婦女和小孩,農業勞動力呈現“老弱婦孺”化傾向,根本沒有能力發展低碳農業;其次,與城鎮居民相比,我國農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年限普遍較短,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知識、新觀念的速度較慢,不利于低碳農業的發展;其三,農村的教育培訓機構不健全,農民接受新知識、新觀念、新技術的培訓渠道和培訓機會都不多,這也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影響低碳農業的發展。

        4促進低碳農業發展的對策

        發展低碳農業,農民是主體、政府是主導、技術是關鍵,低碳農業在實踐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幾乎都與這3個方面密切相關。所以,在推進低碳農業發展的問題上,任何思路的設計、對策建議的提出,都要充分考慮到這3個主要因素,綜合協調,匯聚共識,使低碳農業真正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的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

        4.1形成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政績考核導向低碳農業

        能不能順利發展,政府的主導作用至關重要,而政府作用的充分發揮,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推動。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可以說是核心問題,即如何才能使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并全力推動低碳農業的發展,最好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考核,把低碳農業的發展納入到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體系,以考核機制的剛性轉變保證低碳農業的發展。就目前來講,政績考核機制的轉變,首先必須有助于從根本上消除長期以來形成的4種偏好,即:GDP偏好,以實現經濟的片面增長為核心;投資偏好,以盲目擴大投資為動力;外資偏好,以超國民待遇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外貿偏好,以不計成本的出口創匯為功勞,把各級領導干部的注意力切實引向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主題。其次,要加大“三農”問題,特別是農業的轉型升級、農村的生態保護、農民的培訓教育等事關農業長遠發展問題在領導干部政績考核中的比重,引導各級領導干部真正從思想上、行動上重視農業、發展農業。

        4.2建立有利于低碳農業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

        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制度比技術更重要,好的制度會促進創新,不好的制度則會遏制創新。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制度具有激勵和約束功能。制度構成了社會的保護和激勵結構,使人們對創新具有可以預見的期待,從而極大地激發整個社會的創新熱情和創新積極性。就發展低碳農業而言,激勵約束機制的建立,關鍵是要通過激勵與約束手段的運用,達到鼓勵低碳發展、限制高碳發展的目的,從而有效地引導農業低碳化發展。比如,可以通過政策優惠、金融支持、生產補貼等各種措施,旗幟鮮明地對低碳發展予以鼓勵和獎勵。也可以通過生態補償等手段,對高碳農業征收生態補償費用,加大高碳農業的成本,通過經濟利益的反差,引導各經濟主體自覺走向低碳發展。

        4.3完善支撐低碳農業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低碳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低碳技術是其最重要的支撐。所以,發展低碳農業就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通過技術創新、引進、吸收、消化等多種途徑,關注低碳技術前沿,跟蹤低碳技術趨勢,盡快完善我國的低碳農業技術體系,為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基礎。完善我國農業低碳技術體系,亟需解決以下問題:首先要加大對農業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確保農業低碳技術的開發、應用、推廣有足夠的資金支持;其次,要制定促進農業低碳技術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引進、轉讓和使用予以稅收方面的優惠;其三,要優先開發通用性強、使用范圍廣、經濟效益高的低碳農業技術,比如種養殖清潔生產技術、農業固碳減排技術、農村新能源技術等。

        第5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論文摘要]現代農業園區的合理建設與理性發展已經成為實現新階段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加速農業結構調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業整體效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簡要介紹農業園區的概念和種類,探討農業園區項目規劃的內容與要求,并提出建議。

        目前,在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下,世界各國都把發展現代農業園區作為農業快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精心組織,統籌規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采取有效措施,建設高水平的園區,以此來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

        在我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是近10年來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是實現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的重要措施,是推動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我國農業新突破的重要途徑。通過園區的建設,應用現代科技設施裝備傳統農業,改善動、植物生長環境,采用先進技術成果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現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化經營[1]。所謂現代農業園區,就是以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展示現代農業科技為主要目標,在農業科技力量較雄厚、具有一定產業優勢、經濟相對較發達的城郊和農村劃出一定區域,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對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集中開發,形成集農業、林業、水利、農機、工程等高新技術設施、國內外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基地、中試基地和生產基地。

        一、農業園區的種類

        農業科技園區:也稱為示范農場(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為主體的試驗示范基地。這種形式其主要特點是:政府或企業對一定面積的農業用地進行全面規劃,通過高科技的投入,對有限上地進行綜合開發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開發、生產、加工、營銷、示范、推廣等功能為一體的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運行機制創新的農業種植區或養殖區。

        觀光農業園:經營者開放自身的農園、農場或牧場,以滿足市民觀賞農村景致、體驗農業生產過程、采摘或購買農副產品的愿望。

        二、園區規劃的定位

        園區作為新興生產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輻射功能都有一定區域性,為區域經濟服務是其主要宗旨[2]。現代農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創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學、規劃合理,要明確建成一個什么樣的園區,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現可看不可學、高檔次低效益的現象。因此,在園區的規劃和選項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資源狀況、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經濟水平,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園區規劃的基礎,園區建設的一切準則都要以功能定位為起點。園區的主要功能應包括:

        展示示范:通過項目建設,把國內外先進適用的生物工程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節水灌溉技術、集約化種養技術、農畜產品精加工技術以及信息管理技術等引進園區進行展示示范,以帶動區域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龍頭帶動功能:一是園區引進的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工廠化種苗的快速繁育,帶動周邊和輻射區名特優品種的普及與推廣;二是通過園區在產后加工、銷售方面的獨特作用,以經濟為紐帶把周邊農民組織起來參與種植和養殖業的生產,逐步形成以科技園區為龍頭的產業化生產流通體系,促進和帶動區域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教育培訓功能:科技園區要把農業高新技術培訓作為園區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技術培訓中心,用于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和對青少年的教育等。休閑觀光功能:園區在規劃過程中,除保持農業的自然屬性外,還可利用新型農業設施和高新技術展示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和常年進行的名特優瓜果、蔬菜、花卉、特種珍禽、水生植物和現賞動物養殖的生產與示范,形成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景點。

        (二)產業定位

        農業科技園區一般總是與當地的主導產業緊密相連,產業定位應根據區域性主導產業特點和自身的優勢來進行定位,突出一業,兼顧其它,形成特色。為了解決園區產品結構雷同、區域產業帶動能力差等問題,可以運用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理論,以區域資源察賦為基礎,以發揮比較優勢為原則,分層次對園區功能定位、分區域和時序對產業發展定位進行研究。

        三、園區規劃的重點

        在規劃思想上,要明確農業園區規劃不是對農業生產做出具體的指令性計劃安排,而是通過規劃形成一種市場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這一組織載體承擔著兩方面的重要職責,其一是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其二是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在向農民傳達政府信息方面,農業園區要體現政府的有關決策,將政府決策具體化為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生產經營活動,對農民起到示范帶動作用,如政府決定推廣某種新作物(產業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工具(科技推廣)、新的產品標準(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將這些新項目按照符合市場規則的方式集中展示在農業園區中,供農民學習模仿。在向農民傳達市場信息方面,農業園區由于其規模效應,擁有比分散經營的農民豐富的市場信息。農業園區作為農產品市場信息中心,需要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程度和組織化程度,參與市場競爭。而具體生產什么產品,這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沒有人可以準確地預料到農產品明年的市場需求會怎樣變化,這個問題應該在農業園區的運行過程中遵循市場安排。因此,農業園區規劃的關鍵內容在于尋求一種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載體和運作機制,將高新技術和產品寓于園區中,組織農民參與市場競爭。

        農業園區總體規劃的主要思路應該是:凸出功能定位準確、優勢產業突出、空間結構清晰、區域城鄉聯動的發展理念,重點構筑產業、技術和服務三大平臺,吸引技術、人才、資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業、科教機構、村集體、農戶等多元化的建設主體,聚集區內外各種資源,培育龍頭企業,帶動區域農業和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6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家庭農場 農業多功能性 功能分類

        隨著現代農業建設步伐的不斷推進,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農業的新要求,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已成為了當今農業發展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現代農業不僅應該具有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產品、市場、要素和外匯四大貢獻的傳統經濟功能,還應該具有拓展就業渠道,促進農民就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保護和改善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傳承農業豐富的文化資源等社會、政治、生態、文化多種功能。家庭農場作為我國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之一,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的力軍。發展家庭農場就是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目前,我國對家庭農場的研究主要從歷史變遷、性質、制約因素、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發展方向等方面去研究,其中很多角度的研究成果早已達成共識,但在探索家庭農場應該起到什么作用,即如何對家庭農場進行定位問題上還未有研究。本文通過對湖北家庭農場的功能分析,發現家庭農場能夠提高農業比較收益能夠吸引并留住農業人才,有效的解決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有利于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有利于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利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有利于農民增收、生活品質的提升,農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傳承農耕文化等。

        一、湖北家庭農場的多功能性

        根據農業功能經濟性和社會性的二元結構,可以將農業功能劃分為經濟和社會(尹成杰,2007)。農業的經濟(基礎)包括生產糧食和纖維、提供就業、農民增收等。農業的社會(拓展)包括形成田園風光、農耕文化傳統、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非經濟產品。

        二、湖北家庭農場的經濟

        湖北省作為全國的農業大省,擁有長江流域最大且富饒的漢江平原,農業發展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在湖北農業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中,作為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家庭農場正在蓬勃發展。據湖北省統計局調查顯示,截止2012年末,全省共有家庭農場43370個,其中種植業、養殖業、綜合類家庭農場分別占比32.5%、58.1%、9.4%。全省家庭農場經營耕地總面積250.24萬畝,數量最多的種植業、養殖業家庭農場兩者合計占比在90%以上,平均每個種植業家庭農場經營規模178畝,5%的種植業家庭農場規模超過500畝。家庭農場年共收入為98.2億元,平均每個家庭農場22.6萬元,年收入在50萬以上的達9.8%。家庭農場勞動力19.84萬人,平均每個農場4.6人;其中常年雇工6.93萬人,平均每個農場雇工1.6人。由表一數據可以看出,每千個家庭農戶中有4個從事家庭農場經營,每千名農業從業人員中有23人在家庭農場中勞作,每千畝耕地中有49畝隸屬于家庭農場,平均每個家庭農場耕地經營規模是全省農戶平均水平的38倍,平均每個家庭農場勞動力創造的總收入是全省農民人均總收入的4.7倍。

        表1 湖北省農村家庭農場基本情況表

        全省 家庭農場 占比

        家庭農戶數(萬戶) 1084.79 4.34 0.40%

        農業從業人員(萬人) 863.49 19.84 2.30%

        耕地(萬畝) 5085.09 250.24 4.90%

        戶均耕地(畝/戶) 4.69 178 38倍

        家庭人均總收入(元/人) 10525 49498 4.7倍

        作為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是家庭農場的首要任務也是對其的基本要求。湖北家庭農場通過土地流轉,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通過購置現代機械設備,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服務;采用現代生產、管理技術,實現了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的雙重提高。湖北省第一個獨資形式的家庭農場蘄春陽豐家庭農場,共經營耕地186畝,早稻、中稻、再生稻2012年產量共達22萬斤,不僅解決了全家四口的工作問題,還為其帶來了年28萬元的經濟收入。孝感市經營規模在50畝以上的有8戶,戶均勞動力2人,全部種植糧食。在2012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1711畝,從產量194.1畝,每畝產糧1134斤,勞動力平均產糧12.1,全年純收入98.3萬元,每戶平均12.3萬元,人均純收入3.1萬元。

        湖北省家庭農場通過現代化技術及機械設備的使用,高效率實現了農業基本功能即農產品生產功能,在釋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同時提供更多的剩余農產品。湖北家庭農場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家庭成員及雇工提供工作的同時提高了農業比較收益,使農民增收,很好的解決了“誰來種地”、“無人種地”等問題。

        三、湖北家庭農場的社會

        (一)形成田園風光,發展觀光農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鎮環境日益惡化,注重生活品質的城鎮居民渴望從喧囂、污染的環境、工作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遠離濁世,享受舒適恬靜的田園生活。他們希望利用短暫的節假日回歸自然,在空氣清新、景色宜人的近郊享受充滿田園情趣的休閑生活;通過參與農業活動,放松身心,親近自然,體驗鄉村生活,感受農耕文化。湖北家庭農場尤其是近郊的家庭農場就為城鎮居民提供了這樣一個觀光、休閑、體驗、娛樂、健身的好去處。春曉家庭農場坐落于交通便利、人杰地靈、氣候宜人的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周家墩村。春曉家庭農場占地1000余畝,將農業和旅游業緊密結合,利用農業景觀和農村空間,吸引大批城鎮居民前來觀賞、游覽、品嘗、休閑、體驗、購物。在家庭農場內,有生態家庭農場生產基地、水果采摘區,游客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在家庭農場中除草、修枝、采摘、品嘗,使人們在勞動當中回歸大自然,置身田園中;有“紅安苕”繁殖示范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農作物培育區,游客身處其中,在采摘的同時觀賞各種奇特的瓜果蔬菜,各基地由曲徑的田間小路相連接,在各小路的節點處還設置了桌椅及老井水供客人使用;有綠色養殖示范基地、垂釣區,游客在這里不僅可以體驗垂釣的樂趣,還能品嘗到大量優質的家禽及娛樂。像這樣集種植、養殖、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家庭農場在湖北省并不少見,他們為身處環境污染、高壓生活的城鎮居民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親近大自然、體驗農村生活的捷徑。

        (二)保護生態環境

        傳統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化肥超量使用、農藥濫用、畜禽糞便處置不當、不科學的水產養殖等現象,化肥的超標使用已經導致地表及地下水污染加劇,農藥的濫用使得環境及農副產品中的農藥殘留日益嚴重,處置不當的畜禽糞便形成惡臭氣體污染空氣,不科學的水產養殖使水質被污染。湖北通過發展種養結合、循環型家庭農場,廢物變寶物,既解決污染環境的問題,也節約了種養成本,保護了生態環境。如江夏張大戶家庭農場,該農場用村里打豆腐的豆渣來喂豬,豬糞在池里發酵,做成農家肥種菜,蔬菜的殘葉投入魚塘養魚。類似家庭農場在湖北層出不窮,目前,湖北共有綜合型家庭農場4098個,他們通過修建沼氣池,用沼氣生活照明、用沼液灌溉農田、用沼渣喂魚養雞,完美的解決了生態環境污染問題。

        (三)傳承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生活生產的智慧結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西北師范大學的彭金山教授將農耕文化的內涵概括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八個字。“應時”指農業生產活動應遵循節氣而開展。農業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特征,決定了農業生產具有強烈的季節性特征,農業活動時間性極強。“取宜”包括因地、因時、因物制宜,主要指在農業生產中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質、地形進行相適宜的農業生產活動。“守則”指準則、規范、秩序,它是人與自然長期互動形成的實踐原則。“和諧”是農耕文化的精髓,是農業的本質。農業是農業生物、自然環境與人構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湖北家庭農場通過提高農業比較收益,使大批種植大戶和離鄉務工農民留在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是農耕文化傳承的載體;通過發展觀光休閑,吸引大量城鎮居民身體力行體驗農業生產活動,從中了解鄉村建筑、農村生活方式、節慶習俗等;通過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型家庭農場,減少生態環境污染,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農民教育培訓

        湖北省財政廳制定的《2013年湖北省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項目實施方案》,明確將全省已登記注冊的4.3萬個家庭農場主納入培訓范圍,《方案》指出,培訓內容將包括理論培訓、實踐操作、實習觀摩等,培訓結束后將對其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將授予證書。培訓班均邀請農業領域專家進行授課,農場主通過培訓班了解國家相關惠農政策、農場經營管理機制、農業產業發展趨勢、家庭農場運營機制、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農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農作物主要病蟲草害防控技術、農業減災避災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內容,為進一步發展壯大家庭農場奠定堅實基礎。

        四、結論

        通過對湖北家庭農場的多功能性研究發現,家庭農場不僅承擔著農副產品供給、提供就業、農民增收等基礎的經濟,同時承擔著形成田園風光、保護生態環境、傳承農耕文化、教育培訓、社會保障等拓展的社會。因此,在家庭農場未來的規劃及發展道路上,應由簡單的追求農副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向全面發展家庭農場多功能性轉變。在保障家庭農場基本農業生產數量和質量的基礎上,加大對開發家庭農場其他功能的投入,實現家庭農場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尹成杰.農業多功能性與推進現代農業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7,(7).

        第7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摘 要:都市現代農業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且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走向。在了解都市現代農業的起源、發展、內涵的基礎上,針對國內外各大城市目前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的特點作出簡要概述,提出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策略。

         

        關鍵詞: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趨勢;戰略

        中圖分類號:f303.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高度發展的過程中,都市現代農業是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1]。都市現代農業在城市非農產業中搶占著部分生存空間,在充分發揮大中城市資金、技術、市場、信息和人力資源集中優勢的基礎上,借助高新技術應用功能的多元化、經營的國際化、生產的智能化諸多趨勢,都市現代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現代農業在國內外幾大城市初見發展,其中一些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比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模式和措施,這將極大地帶動現代都市經濟社會發展,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1 都市現代農業起源與發展

        “都市農業”一詞在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學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農業經濟地理》一書之提出。二戰后,隨著世界各國相繼加快了城市化進程,部分國家的農業學者也隨之開展了與都市農業相關的一些研究。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經濟學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農業區域”、“都市農業生產方式”等與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國的農業經濟學家艾倫·尼斯[5]將“都市型農業”明確提出;而我國臺灣也較早地將都市現代農業提出,20世紀70年代開始啟動并大力發展[6]。20世紀80年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一些國家的經濟學家陸續系統研究了都市現代農業,而我國國內關于都市現代農業的學術研究開始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最早將都市農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7]。經過近20年的發展,都市農業已具備一定規模,發展態勢良好。進入21世紀,中國的城市化邁進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上海、北京等直轄市和濟南、杭州等諸多省會城市均已擁有現代化都市所應具備的特征和功能[8]。與此同時,都市現代農業也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農業新要求,并將“十一五”、“十二五”中與農業相關的發展規劃和部署制定出臺[9]。其中,天津很多學者對新階段的都市現代農業做了進一步研究,這對理清都市現代農業的思路與發展對策極為有利。

         

        2 都市現代農業的定義

        近年來,各國學者從不同學術角度定義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并不斷完善都市現代農業概念的內涵,主要有: (1)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廣義的與地域經濟相關的概念,它包括涵蓋在都市內部的零星小塊狀農田、庭院綠化與城市美化的綠地,也包括城鄉結合地區范圍內的鄰近郊區的農業,還包括那些遠郊乃至大都市經濟圈內的為適應大都市市場需求而發展的農業;(2)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動態的與地域經濟相關的概念,隨著科技、經濟、社會進步而分階段逐步發展起來的農業;(3)都市現代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縮影,除動植物外,還可擴展到在產前、產中、產后共三個領域為農業發展提供全部服務的內容總和;(4)都市現代農業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旅游、休閑、創匯、設施為一體的總概念,可集中反映發達地區的農業生產力水平;(5)都市現代農業是城郊農業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個農業大系統,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務于大都市,以與城市統籌和諧發展為目標,以農業為基礎,以城市為依托,具備生產、娛樂、生態等多功能性,是知識、科技、資金密集的現代集約型可持續農業,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逐步發展起來 [10-13]。事實上,上述觀點均從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現代農業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進而深刻揭示都市現代農業的內涵。隨后,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國廣泛接受,但迄今為止仍然沒有統一界定都市現代農業的概念和內涵。

         

        綜合諸多學者的觀點后,筆者認為都市現代農業(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簡稱uma),是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時在大城市的周圍與邊緣地帶或大中城市群間形成、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科學發展理念為指導,以現代新型農民為主體,以現代物質裝備和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產業體系和經營形式為載體,以高科技農業相關的園藝化、工廠化、設施化生產為主要手段,以規模經營為條件,以城市生態保護、海外出口創匯、市民觀光休閑為特色,最終形成融生產、生活、服務、觀賞、休閑、消費于一體的經濟和生態等多功能并存的、高產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現代農業模式,目標是形成優良生態、優美景觀、優勢產業、優質產品。

         

        3 國內外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從國際發展趨勢看,現代農業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和東南亞等發達國家[14],隨著社會后工業化發展的趨勢,現代農業要日漸強化提供新鮮優質、綠色安全的農副產品的經濟發展戰略,強化文化、服務及生態環境等多種功能,在世界各國中,以色列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最為顯著突出,而我國都市現代農業在四大直轄市和各大省會均有發展,其中上海、北京、廣州和濟南發展尤為迅速且鮮明特色、創新性強。

         

        3.1 以色列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以色列強調生態環境治理,大力倡導發展特色農業,現已尋覓到一條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在世界各國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特別是對我國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上極具前瞻性和指導性,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寶貴經驗與教訓。現將以色列都市現代農業模式重點闡述如下[15]。

         

        3.1.1 經營組織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經營組織模式是以色列農業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員個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歸集體所有,除每月發給每個農民生活津貼、必需品外的剩余積累主要用于擴大再生產;三是實行內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財,每2年重新組建管理委員會,以便民主管理內部事務。與此同時,莫沙夫模式也有3點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資源歸國家所有,但家庭個人擁有經營權;二是農戶擁有其他生產資料及收入;三是集體統一提供教育、醫療、文化、產品供銷等服務。

        3.1.2 經營模式 農業生產的高度集約化是以色列都市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集中體現。一是土地高度集約化,即土地全部歸國家所有,再由國家分配給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個家庭,土地禁止買賣;二是水資源利用高度集約化,以色列雖三面環海但淡水資源較匱乏,因此,污水處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經處理凈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農業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現代農業發達的節水灌溉系統;三是生產組織高度集約化,主要表現在整個國家的全部農業生產經營施行訂單制生產,既擁有基布茨從生產到銷售的統一組織,又擁有莫沙夫的農戶與公司簽訂銷售合同的組織模式,再將絕大部分的農副產品出口至歐美各國。

         

        3.2 上海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上海的都市現代農業明顯呈現出以功能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現代科技、物質條件為支撐,以經營規模為條件,集生產、經營、服務于一體,充分發揮經濟、服務與生態等多功能新趨勢,充分體現了復合功能的都市現代農業的新趨勢和特點[16]。其中,上海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生態復合功能作用日趨重要。以水稻的生產模式為例,既能發揮稻米自給功能,同時又充分發揮濕地功能,而農業系統內的其他任何產業都無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現代農業非常重視創新性發展。其中,以生態、旅游、觀光、度假、休閑及務農教育為主體的農業游玩項目,包括農業莊園、休閑農莊、主題農園、傳統建筑等,目前已成為保存歷史和傳承農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成為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農村民間文化的一種絕佳形式。其中,上海鮮花港是都市農業復合功能的集中體現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北京的都市現代農業主要體現食品生產、生態屏障和服務都市三大功能[17]。隨著都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不斷向郊區擴展,服務功能更為重要,主要體現在:(1)修建農副產品交易批發市場、興建公園及新增綠地等,以便能夠為市民提供更舒適、完善的服務;(2)利用地理優勢以生態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為形式主體服務城市,如觀光果園、垂釣樂園、森林公園、少兒農莊等;(3)“品牌化”服務,如平谷大桃、大興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創意牌,北京都市現代農業未來發展與文化創意產業結合,熱帶水果如火龍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種植[18]。

         

        此外,北京還重視可持續發展都市現代農業[19]。首先,大力推行植樹造林,提高森林覆蓋率至38%,且80% 以上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以改善生態環境;第二,開發研制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產品,大力倡導生物防治替代農藥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量,進而減少農藥對農村環境的污染,以便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采取科學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減少化肥使用量,進而保護土地和水資源;第四,綜合開發農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減少傳統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廢氣排放量,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3.4 廣州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廣州都市現代農業,已從城郊型農業逐步發展轉變為集約化、市場化、產業化、高科技化、機械化的現代農業。目前,整體正從布局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農業標準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品牌及物流體系建設、投融資機制等多方面共同推進[20]。主要發展特色在于開創新型農業經營模式——“莊園經濟”,類型主要有:觀光農園,主要以生產、生態功能為主,同時提供農業觀光服務,如森林公園、設施農業基地等;體驗農園,主要以休閑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參與農業勞務活動或租賃耕種一些土地,種植某種農作物,體驗農民的生活,如市民農園、農戶樂園等;科教農園,體現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農業技術學習和青少年教育為主,如農業技術園、高科技農藝觀光園、青少年農科基地等;產品農園,以某種農業資源產品生產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嘗、購買農產品,如花卉園、果園、園藝園等;莊園農園,綜合生產、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多種功能,其最大特點是實行社會多渠道、小規模融資,游客可購買莊園內的果林或園地。這種經濟依靠土地的規模經營,通過開發商、投資者、經營者及農民形成緊密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融資渠道多樣化,使普通農村居民投資的可能性增大。“莊園經濟”目前已經成為廣州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3.5 濟南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山東省是農業和經濟大省,濟南市作為山東省省會,率先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備明顯優勢,且在滿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態環境、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濟南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成效顯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體現在:重質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轉方式、重統籌建機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農業示范園區兩型“農業”為基礎,以農業品牌打造為重點,注重“三品”認證管理,強化科技和文化創意,形成以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和特色農業為核心的新模式[21]。

         

        濟南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迅速,目前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主要倡導理念如下:以基地園區建設為重點,走好農業產業區域聚集路子;以農業品牌打造為重點,走好農業高端高質高效的道路;以推廣能力建設為重點,走好農業科技化支撐的道路;以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為重點,走好拓展農業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重點,走好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將對部分大城市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具有一定的指導及借鑒意義。

         

        4 探討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

        天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要緊緊圍繞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和實現國際現代化大都市目標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綜合優勢,加快農業發展形式轉型,堅持用現展理念引領農業、用現代科技改造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基礎裝備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新型已培育農民發展農業,著力發展高效、綠色型都市現代農業,整體提高農業經濟、服務和生態功能。這是天津農業和農村發展進入新階段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經濟中心的必然選擇。

        4.1 樹立走在全國前列的發展目標

        天津處于中國渤海沿線,擁有豐富的人文與社會資源以及廣闊的市場基地。同時,天津科技實力強、工業化程度高、城市化進程快,有基礎、有條件依托其綜合優勢在推進都市現代農業中走在全國前列,形成“一圈兩帶”的沿海都市現代農業,即環城經濟圈要重點培育農產品集散功能、整體帶動功能和文化傳播功能;綜合經濟帶要著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功能,重點發展精細產品、農副產品加工業尤其是食品加工業生產;濱海經濟帶要積極開拓海洋旅游產業、漁業繁殖產業、海產品加工產業及拓寬海產品市場,使其成為濱海魅力型都市現代農業。

         

        4.2 揚長避短發展可持續綠色生態的都市現代農業

        天津的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的水平均在不斷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現代農業具有資金、技術、物質、市場等方面的全面綜合優勢,但同時也面臨著土地資源短缺與城市休閑娛樂范圍狹小的困擾,這就決定了天津建設都市現代農業必須走可持續綠色生態道路。根據國內外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經驗和天津市的資源條件,可開展海洋資源綜合開發模式、以鄉村自然景觀旅游帶動農業功能拓展的模式、農耕文化體驗和鄉野休閑模式、鄉村文化景觀開發帶動模式、綠化產業模式、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帶動模式;國際市場導向模式,最終得以推動天津農業向都市型現代農業邁迸。通過建設可持續綠色生態農業,這既滿足市民需求,又將進一步展現天津都市現代農業的經濟、服

        務與生態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農業產業,強化農業標準化生產和管理

        首先,在確保糧食安全生產基礎上繼續優化種植業、養殖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如積極培育農副產品和工業龍頭企業、拓展生態農業旅游作為發展重點。其次,要加快推進制定并完善農副產品地方標準、保障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與操作規程要求的進程,推廣生產標準化。再次,施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及流通環節的全流程監控,強化對農業產地環境、農業投入產出和產后加工、包裝實施全過程的標準化管理。此外,還要加速執行農產品生產環境檢驗和產品質量檢測,加強綠色無公害農副產品、優質安全農副產品、綠色有機食品等的認證。

         

        4.4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強推廣服務體系

        響應號召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勵籌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中介服務組織。隨后,依托農業科學院、農業大學的人才資源優勢,支持“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同時,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倡導各類農業科技人才創辦現代農業企業。此外,還要逐步強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改革,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有效進村入戶的機制和措施,加強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其中包括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具的示范推廣、普及農業機械裝備等),加快農業科技進村入戶,努力構筑集農技、農機、農資、農信為一體的村級為農綜合服務體系。

         

        4.5 搭建農業重點項目工作服務平臺

        積極將農業政策、資金、技術等資源條件整合起來,搭建農業重點項目工作服務平臺。此平臺需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農委統籌協調、農機中心等相關涉農部門參與。平臺不僅要有農業生產常識、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休閑場所介紹,還要搭建農牧漁產品售賣窗口,以便消費者通過網絡購買或預定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速農副產品售賣速率。但每一項工作都需要分別確定負責人、牽頭單位、參與單位,同時工作任務要分配明確。

         

        目前,農業已經由一個單一生產農副產品的原料性產業,逐步向既提供農副產品又同時具有生態產出,還能提供休閑、娛樂場所及保存傳統文化遺產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發展。若能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充分發展好天津的都市現代農業,這勢必將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時令適宜的果蔬和糧食等,也將為天津城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農業經濟地理[m]. 東京: 農文協,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吳同權. 臺灣優勢農業的發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html.

        第8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

        農業循環經濟是科學地安排不同生物質在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農業環境條件,以盡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產品。

        我國農業生產的現狀要求我們必須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演變,現代工業的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大量運用農業機械,施用化肥、農藥,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問題: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響;農機具、石油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對大氣的污染;養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無法全部用作農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等等。上述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將嚴重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

        國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幾個探索:其一、在農村的各種生產要素中,土地是最重要而寶貴的資源,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發揮耕地的最大效益。一直以來政府進行了不懈改革與努力:土地二輪承包、發放農業補貼等。不久前,中央深改組召開了第五次會議,此次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在堅持農村土地所有制前提下,促使承包權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格局,為未來的制度創新奠定了基礎。通過土地流轉,可以開展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的農業經營模式。其二、鼓勵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我國秸稈產量大,很多農作物秸稈因不能及時處理而廢棄或焚燒,因燃燒秸稈而造成的煙霧不僅是對環境與人體健康的侵害,也是對土地肥力的損害,耕地長期依靠化肥來取得產量,使土壤質量惡化,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這一現象,國家新出臺了一個政策,對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的農田實施補貼,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一問題。

        由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著眼于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系,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生產體系。大力發展“白色農業”――開發利用微生物資源。中外專家將微生物視作“寶貝”,給它取了個新名詞:“白色農業”。利用它,可以生產出無公害綠色食品、無污染飼料、肥料、農藥以及取之不盡的能源。專家認為,開發微生物資源,可以緩解能源與環保的矛盾。如杭州的蠶桑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就是很好的典范,其中的桑基魚塘是一種傳統的綜合養蠶模式,從種桑開始把桑、蠶、魚三者之間密切聯系起來,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沙和蠶蛹養魚、塘泥肥桑的較完整的能量傳遞系統,達到“桑茂、蠶壯、魚肥大、塘肥、基好、蠶繭多”的目標,實現了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也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近幾十年來,中國在發展農業微生物能源――沼氣方面已取得巨大成績,在利用農業廢棄纖維質資源用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酒精來替代日益枯竭的石油資源方面也取得進展。

        農業的多功能性特征日益顯現。近年來農業的多功能性得到拓展,除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應功能、就業增收功能、市場供求功能之外,農業的娛樂、休閑、觀光、美食、文化等功能得到大大拓展。通過發展農業的娛樂休閑觀光功能,發展第三產業,同樣可以為農民創收,增加就業機會。

        二、借鑒西方國家,發展工業循環經濟模式

        當今世界上,付諸實踐的熱循環經濟有四種模式:杜邦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模式,即通過組織公司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的耐用性等。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氣、廢水、廢渣、廢熱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德國回收再利用體系(DSD,由專門組織回收處理包裝廢棄物的非盈利社會中介組織),將企業組織成為網絡,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打上綠點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處理。日本循環型社會模式,由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在西方發展循環經濟的幾種模式中,德國經濟模式值得我們借鑒。1991年,德國首次按照從資源到產品再到資源的循環經濟思路制定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要求生產商和零售商對于商品的包裝物要盡量減少并回收利用,以減輕填埋和焚燒的壓力。1994年,德國公布了循環經濟思想從商品包裝拓展到社會相關領域,規定對廢物管理的手段首先是盡量避免產生,同時要求對已經產生的廢物進行循環使用和最終資源化的處置。

        循環經濟遵循“4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為原則。

        減量化原則,即減物質化,為循環經濟的首要原則,也是最重要的原則。該原則以不斷提高資源生產率和能源利用效率為目標,在經濟運行的輸入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盡可能多地開發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

        再利用原則,就是盡可能多次或以多種方式使用人們所購買的東西。堅持并靈活運用再利用原則,就必須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根據再利用原則的要求,對各類農產品、山區土特產品、林產品、水產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利用生物技術、工程技術、核技術等高新技術手段,進行成分分析,開發新的產品,延伸產業鏈,反復加工,不斷增值。這樣做不僅加工企業本身不再產生污染,而且可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

        第9篇:農業的經濟功能范文

        [關鍵詞]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價值分析

        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歷著從傳統的農業大國向新興工業國家與商品經濟國家的演變。在市場經濟浪潮沖擊下的中國農業,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開始走上現代化之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經營領域,都市農業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尤其在一些大城市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些發達國家較早實現了農業現代化,都市農業的發展也日趨成熟,并逐漸形成了都市農業的理論;在中國,都市農業也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一個新發展方向。我國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都市農業已有一定規模。以北京市房山區為例,2005年,該區農業工作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把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主線,投入大量人力、資金和技術,在設施農業、旅游農業、采摘農業等農業領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獲得了良好的效益。2007年8月,筆者在北京市房山區進行了都市農業的專題實證研究和考察,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有了更清晰具體的認識。

        一、都市農業及其多功能化經營

        都市農業(urbanagriculture,簡稱UA)一詞最早見于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阪府農會報》,“以易腐敗而又不耐儲存的蔬菜生產為主,同時又有鮮奶、花卉等多樣化的農業生產經營”,稱之為都市農業。爾后,有的學者以與城市中心的遠近距離作為界定“都市農業”的標準,并提出“城郊農業”的相關概念(孫仲彝,1996);有的學者從行業屬性和產品特征等方面來界定都市農業的內涵(黨國印,1998)。

        綜合眾多學者觀點并結合實地考察,我們認為,都市農業是這樣一種經濟產業:它處于城市內部或城郊地帶,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資源和非食物資源與服務,農民與市民直接互動、兩地資源流通共享。相對傳統農業經營模式而言,都市農業具有如下特點:(1)從地理空間來說,都市農業不限于近郊或遠郊,可在足夠短的時間內進行信息、資源的流動和市場互動的地理空間都是都市農業的地理范圍。(2)都市農業以城市為目標市場,具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多重的產業功能、復合的經濟結構、高投入高產出等主要特征。(3)都市農業在產業功能上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除了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功能,為市場提供基本的食物資源,還具備生態屏障、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和價值。

        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都市農業呈現多功能化經營的趨勢。多功能化經營即指該產業突破傳統的經營理念、經營內容和經營機制,構筑多元化的產業鏈條,以多元的產品和服務贏取更大的效益空間。在新的發展時期,都市農業完全按照市民的多種需求構建培育,成為融生產、生活、生態、科學、教育、文化、休閑旅游、出口創匯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體系。以北京房山區都市農業為例,當地最常見的現象是經營者同時兼營食物生產、科技產品開發、旅游觀光休閑、體驗教育等多項內容,相應地生產和提供多種不同農業產品和農業服務。這與傳統農業相比不單是經營內容的拓寬,它在經營管理機制和動力、對科技和信息的利用以及生產效益等方面的優勢都是傳統農業所不能企及的。

        二、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分析

        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是指:由開展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所引致的、當前技術和理論能夠衡量或者預見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的作用效能(程度),包括可貨幣化度量的直接經濟價值、生態價值和非貨幣化度量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從內容角度講,這一價值評估是人們對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識別、確認和評定的一種價值觀念反映。通過實地調研分析和理論歸納,筆者將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的價值總結為以下幾個主要的方面:

        (一)經濟價值

        作為一個經濟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都市農業也通過生產和經營自身特有的產品和服務并推向市場,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產業效能,獲得經濟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合理布局生產產業,調整并優化種植業結構和養殖業結構,生產糧食、蔬菜、肉禽等常規食物,開發名特優、鮮活嫩農副產品,提供新鮮、衛生、安全的蔬菜、水果、豆奶制品等來滿足中心城市人們不同層次的物質需求。和傳統農業相比,都市農業憑借突出的區位優勢、暢通的信息平臺和大量的資金技術投入,能較快地實現產業的集約化和市場化,從而具備更高的經濟價值和更大的市場潛力。如北京房山區長陽鎮2005年開始種植花卉,每月向市場推出花卉上萬盆,僅“十一”假期賣出花卉12萬盆;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房山區的花卉訂單達到500萬盆,為當地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都市農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城市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更新。如北京房山區大部分農莊在基礎生產之外還開辟了旅游觀光、采摘體驗等經營項目,為城市居民的周末、假期提供了上好休閑娛樂之處,第三產業順勢拉動起來,為該區經濟結構的優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不少農場或農業科技公司打造了自己的名優品牌,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收益。地處竇店鎮的富恒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即通過都市農業的多功能化經營實現了每年800多萬元的產業利潤。

        (二)社會價值

        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不僅向市場提供物質勞動產品,也為市民打造了“精神家園”,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起著社會勞動力“蓄水池”和穩定“減震器”的作用。

        1.食物保障和食品安全。都市農業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所需食物、蔬菜、牛奶、水果等,滿足不同層次的物質需求,改善家庭食物攝入,提高兒童營養。城市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相對而言遠離了農村,但食物及資源的供給大部分仍來源于農村,不管從時間還是空間的維度來說,都市農業與鄉村農業和外國提供給城市的食物資源形成了互補,有效緩解了城市居民生產和生活需求。從房山區的情況來看,截止到筆者調查時,該區累計已建立各種設施大棚10000棟,常年四季向市區甚至向外地供應蔬菜、水果及牛奶等各類食物和營養物質。

        2.為城市居民提供第二個生活和休閑空間。都市農業區往往辟有景觀綠地、采摘農園、花卉公園等,有的還建造了別墅式農居,為市民下鄉度假休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現代都市農業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活動,它們還成為城市居民接觸自然、觀光休閑、體驗農業、減輕工作與生活壓力、放松身心、強健體魄的休閑產業。我們在房山考察看到,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涌向城郊農業園區,享受田園生活。

        3.增加就業機會。都市農業的多功能化經營拓展了產業的發展空間,延伸了產業鏈條,這就意味著需要大量不同層次的從業者,也就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據統計,2006年房山都市農業解決了10000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全區人均累計增收8000元,實現了經營者、勞動者和社會的多方受益。

        (三)生態價值

        有專家指出都市農業對城市生態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底斯特拉,吉拉德特,2000)。在現代社會,由鋼鐵水泥構筑的城市往往遭遇諸多生態、環境方面的困擾:如環境污染、熱島效應、公共空間縮小等等,使城市生態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了市民生活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于是都市農業的生態功能和價值開始凸顯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現在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都市農業部門都探索出了一些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具體經營模式,使都市農業在為城市提供食物供應的同時,也產生了強大的生態價值。主要表現在:為城市涵養了水源、為城市提供了天然的生態屏障、為市民提供了綠地、凈化了城市空氣等。據房山區相關部門介紹,房山是北京的“肺”,對北京氣候有重要影響。到2006年底,生態環境建設、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很大成果,全區建設大型秸桿氣化站、沼氣工程多處,推廣太陽能光電、戶用生物質爐近萬戶,同時還建設生態家園富民工程2處、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工程1處,這為當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條件,創造了巨大的生態和社會價值。(四)人文價值

        都市農業的人文價值主要表現在它能提高農民素質和增加農民收入以及傳播農耕文化。在主觀上,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要求經營者有更高的科學文化素質、更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更高的經營技能和市場運作能力。發展都市農業,政府就要重視新型農民的培養,這種行為的直接結果就是農民整體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農業和其它相關科技被充分運用到產業鏈中的每個環節,極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產業效益。如2005年初,房山區為了發展都市農業,邀請農科院農林專家給當地技術人員和農戶講課、培訓,還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各類農林業院校合作,定期舉辦大型培訓和講座,從開發育種、溫室栽培到產業合作、市場營銷,從投資經營、節能減耗到企業責任與社會效益,為都市農業從業者進行系統深入講解,使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由此快速提高,房山區的都市農業相應得到較快增長。相比鄉村農業來說,都市農業的商品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都很高,農民發展都市農業,可以獲得較高收入。如,房山富恒農業公司依托強大的首都市民消費群體和農產品消費市場,發展有機農業,生產出來的“迷你小黃瓜”在首都市場上可賣到4元1斤;生產的“牛奶草莓”可賣到100元12個。足見發展都市有機農業能夠給經營者帶來豐厚的回報。使經營者獲得較高利潤是一種產業的人文價值最重要體現。此外,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還促進了農耕文化在都市社區的傳播和影響。隨著都市農業的發展,房山區建立了多個農業文化展覽館,一些都市農業企業辟有農業生產展覽區和體驗區。也就是說,房山都市農業可為首都市民提供了解農業生產、學習與體驗農業生活、感受農業文明的場所和機會,較好地傳播了農耕文化。

        三、總結

        如上所述,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指人們突破傳統的農業經營理念、經營內容和經營機制,構筑多元化的農業產業鏈條,以多元的產品和服務在城市區域發展農業的經營模式。與傳統農業經營模式相比,都市農業多功能化經營具有經濟、社會、生態、人文等幾多方面的社會價值。但是要使都市農業產生多方面價值,需要建立一種平衡經營者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產業運行機制。因為都市農業經營者追求的產業價值與政府追求的產業價值存在一定差別。比方說,政府希望農民能生產足夠的糧食以保障城市供應,而經營者可能認為糧食生產并沒有很大的盈利空間而選擇放棄或者減產。這就需要政府提供各方優惠和扶持,以保障糧食產量。可見政府和社會找到符合全局利益的平衡點是都市農業發揮多方面價值的基本條件。

        參考文獻

        [1]尼科巴克等,編,蔡建明等,譯,增長的城市,增長的食物[M],商務印書館,2005年

        [2]谷中原,多功能農業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3]林耀初,胡月曉,都市農業產業定位研究[J],山東經濟,2006年04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 |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无弹窗 | 制服丝袜第一页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亚洲中国一级a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 | 婷婷六月综合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