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

        第1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1 問題的提出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于1859年提出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的著名命題,引發了當時教育界對課程內容選擇的討論。在知識總量迅速增長,“終身教育”“素質教育”等理念被普遍接受的今天,這一命題又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示:在有限的學校教育中,中學生物學課程究竟更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北京教育學院胡玉華教授認為生物學的學科知識結構可以用圖1來表示。

        在這一模型中,處于最底層是多種多樣、層出不窮的具體生物學事實。由生物學事實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生物學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構成了這一結構的主體部分。而位于結構最上層的是生物學基本觀念,統領著整個結構體系,地位非常突出,是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核心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能否建立正確而牢固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應當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首要目標。

        但是,在大量的中學生物課堂中,師生雙方經常將重點放在具體而孤立的事實性知識的傳授和記憶上。這既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又影響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高水平思維能力的發展和生物學素養的提升。同時,理論界對生物學基本觀念及其建構的關注程度也較低,筆者以“生物學”“觀念”為關鍵字在中國知網相關數據庫進行檢索,發現與生物學基本觀念有關的論文只有寥寥數篇,且大多語焉不詳。因此,筆者將對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涵、高中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主要內容及其建構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期待大家的批評指正。

        2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涵及相關概念辨析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是通過對眾多經驗事實的聯合與整合而逐步形成的。同時,觀念又反作用于客觀事物,即觀念具有預測、指導、改造客觀存在的強大反作用力。從以上分析可知,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見解或意識就是生物學觀念,而在這些生物學觀念中,學生通過生物學課程學習能夠建構的最基礎、最核心的觀念就是生物學基本觀念。因此,所謂生物學基本觀念是指學生通過生物課程學習,在深入理解生物學科特征的基礎上,獲得對生物學的總觀性認識,具體表現為學生主動運用生物學思想方法認識身邊的事物和處理問題的自覺意識或思維習慣。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基本”二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從學科本位角度,生物學基本觀念是生物學科觀念體系中最基礎、最本質的部分,反映了生物學科的基本特征和規律。學生有了這些基本觀念,就可以初步形成對生物學的概括性認識。其次,從學生本位角度,生物學基本觀念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觀念,只有具備了這些觀念,才能從生物學的視角解釋所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并有效地開展生物學的認識和實踐活動,從而表現出一個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學基本觀念并不是天生的,是學生在主動的學習過程中,以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學知識和核心概念為基礎,不斷體驗和感悟生物學知識所蘊含的生物學科思想方法,通過反思內化而形成的。因此,生物學基本觀念不同于生物學概念甚至生物學核心概念,可以說生物學基本觀念是關于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概念。這是因為生物學基本觀念比生物學核心概念具有更大的統攝性和概括性,并且與生物學核心概念更關注學科本位不同,生物學基本觀念更強調個體的主觀感知和建構。

        正因為生物學科觀念是個體對生物學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和內在規律作出的概括反映,不同個體所具有的生物學科觀念也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對于學科專家或科學共同體而言,他們所形成的生物學科觀念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是相對科學的、有代表性的,基本等同于“生物學科思想”;而對于學生而言,生物學觀念是學生將所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與自身經驗進行對比、反思和重構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生物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在于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形成與生物學科思想相一致的生物學基本觀念。

        3 中學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確定

        在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教師首先必須明確中學階段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從以上的分析不難得出,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確定應兼顧兩個方面:

        ① 從學科本位出發,應選擇那些體現生物學科本質的基本學科思想,以確保學生所形成的生物學觀念的科學性和統領性;

        ② 從學生本位出發,充分考慮中學階段生物課程的學習內容和作為現代公民的科學素養要求,以確保所形成的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并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分科和交叉學科組成。因此,從學科本位的角度來確定生物學基本觀念無疑是困難的,在可見的資料中,趙占良先生提出生物學科最核心的思想是進化思想和生態學思想。這是因為這兩大生物學思想內容豐富而深刻,不僅體現在從細胞到生物圈等生命系統的各個層次中,而且已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對世界觀、人生觀產生直接影響。他同時認為,根據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可將生物學大致分成結構生物學、功能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三大領域。因此,從學科本位出發,生物學基本觀念還應體現有關生命系統各層次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同時,在生物學發展的過程中,觀察和實驗是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分類、歸納、演繹是人類認識生命和生命現象的重要的思維方法,而科學地認識生命現象,運用生物學規律,實現人和自然的可持續、和諧發展則是生物學的終極目標,所以有關生物學實驗等科學方法以及對生物學科價值的認識也應屬于生物學基本觀念所應包含的內容。

        學生本位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是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在對具體的生物學內容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反思體驗的結果。一般來講,這些反思來自三個方面:① 對生物學科知識的反思,主要形成知識類的生物學基本觀念,應包括對生命系統的結構、功能、進化等規律的概括性認識;② 對生物學研究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反思,主要形成方法類的生物學基本觀念,包括對生物學實驗、歸納和演繹等研究方法等的概括性認識;③ 對生物學科及其在社會發展中價值的反思,主要形成生物學科價值觀。因此,從學生本位出發,教師應從這三個方面梳理教材,從中確定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內容。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在中學階段教學中應涉及的生物學基本觀念至少應包括以下具體內容:生命系統的物質性觀念、結構層次觀念、代謝觀念、生命系統的進化觀念、生態學及穩態觀念以及生物學實驗觀和生物學價值觀。

        4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促進學生的觀念建構

        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形成不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那種希望通過要求學生背誦基本觀念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因為這樣做充其量會讓學生記住一些“關于生物學基本觀念的知識”,學生一旦遇到新情境、新問題,就會把教師所傳授的基本觀念拋在一邊,而不自覺地采用他原有的“前生物學觀念”(包括片面的或錯誤的觀念)去思考和解決問題。

        生物學基本觀念不是對某個具體的生物學事實或者概念的感性認識,而是學生在探究知識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分析、綜合而達成的對生物學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是學生深入思考和內心體驗的結果。因此,雖然具體的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是生物學基本觀念形成的基礎,但單純記憶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并不能使學生自發地形成生物學基本觀念,教師在促進學生觀念建構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學生物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制定相應的觀念目標,通過選擇典型的生物學知識、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反思,不斷提高生物學知識的概括性水平,感悟其中所蘊含的學科思想方法,以促進他們的生物學觀念的形成。具體來講,應著重做到以下三點:

        (1) 制定引領教學的觀念目標。

        促進基本觀念建構的生物學教學首先要求教師具備學科觀念意識,必須在教學實施前對教學內容進行觀念性的理解,并從中抽象、概括出一個或多個可以統攝整個模塊或章節教學內容的生物學基本觀念作為教學的總體目標,建立教學的“大局觀”,為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活動指明方向。以生物學基本觀念作為教學目標,更易于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其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例如,生命系統的進化觀念蘊含于中學生物學眾多章節的內容中,為促進這一觀念的建構,教師應從各章節中梳理出與之有關的內容,如DNA和蛋白質是進化的標尺、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的比較、線粒體、葉綠體和病毒的起源、代謝類型的進化、細胞分裂方式及生殖方式的進化、生態系統的進化等。在進行這些內容的教學時,教師要以生物進化觀念統整教學,以便使具體的知識和概念與生物進化觀念形成有意義的聯系。

        (2) 設計有利于觀念建構的問題。

        問題是教和學的關鍵驅動力,可以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并在學習活動與觀念建構之間架設一座橋梁。為促進基本生物學觀念的建構,教師應該將具體的生物學事實和核心概念的理解轉化為高水平的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創設學習情境和多種形式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主動建構生物學基本觀念。仍以生物進化的觀念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如下的問題:“有觀點認為,生物進化論是生物學中最大的統一理論,生物學的各領域無不體現著進化的原則。沒有進化論,就沒有生物學。這是不是太夸張了?請利用已有的知識對這一看法進行評價。”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將努力聯想所學知識,從不同層次和不同角度回顧與生物進化相關的內容,體驗和感悟生物進化觀念,使相關知識成為有血有肉有骨的整體結構。

        (3) 組織有利于觀念建構的活動。

        促進生物學觀念建構的教學應注重情境的創設,學生可在活動中完成觀念的建構。為此,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入手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利用其中相關的內容作為生長點來吸收和整合新知識,建構對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認識。生物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決定了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建構必然與社會生活情境相融合,用真實具體的社會生活情境和基于問題解決的探究活動來代替靜態的結論性的傳授,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交流與表達,有利于學生體會到生物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促進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建構。

        正如胡玉華教授指出的: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不是具體的生物學專業知識,而是影響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物學觀念;不是諸如分類、實驗、計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響他們思維方式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具有生物學特點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生物學基本觀念的形成是精簡教學內容、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理應成為生物學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踐追求。

        參考文獻:

        [1] 胡玉華.對生物學核心概念及其內涵的研究[J],生物學通報:2011(10):33~35.

        第2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一、問題提出

        1.關于生物學核心概念

        生物學核心概念是生物學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識,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論等的基本理解和解釋,它們相互組合構成了學科基本結構的骨架。對生物科學核心概念的理解是生物科學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基礎和核心。核心概念的教學實踐過程是生物課堂文化建構的基礎和重點,同時生物課堂文化的構建會極大的促進學生形成核心概念。如何有效的進行核心概念教學建構生物課堂文化,是非常值得探討和深入思考的。

        2011版新課標中強調重要概念的學習,注重學生重要概念的形成過程,《標準》認為“圍繞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開展教學活動,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益,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應用”。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實驗技能,促使學生更深刻地掌握生命活動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因此實驗教學是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發展的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實驗教學更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對概念的形成過程的認識,從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構建生物課堂文化。

        2.關于課堂文化

        生物課堂文化可以通俗理解為生物學科課堂教與學的習慣或特色,是形成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學科規范、 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與課堂行為等,課堂文化構建就是通過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創建、激發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課堂,從而形成一種對生命的理解、關懷與尊重;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是通過課堂學習有效性實現的。本文包含以下四個觀點:

        第一: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強調課堂學習的任務驅動,使學生在課堂一開始就把主要任務交給學生,激發學的潛能和責任感;

        第二:課堂學習的有效性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所以優化課堂學習過程的切入點是交給學生自學的方法,“教”是為了“不教”;

        第三:生物課堂文化的構建強調課堂學習一開始不要急于學習具體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尋找某一類知識的規律和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切入點;

        第四:生物課堂文化構建的核心是把課堂學習過程看成一個系統,生物學科概念、常識性知識、規律性原理等系統性差,采用的是整體――部分――整體的課堂思維活動形式,進行課堂結構化加工,整合課堂學習思維過程。

        二、課堂文化構成的三要素

        課堂文化是課堂活動中師生共同形成的價值取向和行為特征,更多的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包括“喚醒、內化、應用”三個階段,富有活力的課堂文化行為特征(見下圖):任何一個學科的課堂沒有結構化特征,很難形成課堂的功能和課堂文化,課堂文化的構建源于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交往的有效性、學科知識處理的有效性 、課堂學習的喚醒、內化和應用等多個方面。

        隱藏在生物課堂文化背后的是生物學本身的學科內容魅力,即生物學文化,它是世界歷代生物學家在認識、創建生物學理論過程中,發現、創造生物學研究方法、概念、定律、價值標準、科學精神等的總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傳授生物學知識、概念與規律及其應用,更應該做生物學科文化的傳播者,課堂教學中要創造一種充滿“活力”的文化環境,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充滿好奇心,是對話與交流、自主與合作、表現與質疑的課堂、爭鳴與碰撞、生成與思辨、激勵與評價的課堂。課堂學習需要在科學性、簡約性、邏輯性、創新性中注入情感,才能發展學生學科能力。

        三、課堂學習的結構化促進概念的構建

        概念通俗理解就是基于本學科系統知識的一個“約定”,是課堂師生交流的工具性語言, 為加強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概念的學習,不斷嘗試四步教學結構模式,即:

        環節一:檢測導入與整體感知

        實施課堂檢測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之一,課堂檢測在課堂教學環節中出現的位置主要包括: 導入檢測、重難點檢測、課尾學習評價性檢測, 最為有效的是導入檢測,檢測讓學生一上課就進入高效學習狀態,課前時間一般在5分鐘之內完成,檢測不是孤立于新授課內容之外的,往往是對于前概念知識的梳理與鋪墊,通過展示課堂學習知識樹框架的形式自然進入新課學習。

        環節二:要點精析與合作學習

        教師在課堂上的任務應從教知識為重點轉化為教方法為重點,從而生成學生的學科能力。

        環節三:探尋規律與練習回歸

        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效果可分為四個層級,分解下來就是:聽懂―記住―學會―活用。課堂的核心環節就是學會。

        環節四: 拓展提升與整體思考

        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的課堂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知識和方法可以傳授,能力是無法傳授的,“課堂”是學生完成學習的“學習場”,學生的學科素養、學科能力的養成是學生運用學科知識和學科方法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中產生的。課堂的結構化教學模式上始終以課堂知識體系和回歸上位知識體系為指導,所以在課堂結尾三分鐘必須留給學生思考本節課所學到了什么,把一節課的結構化知識再現給學生,運用學生小組合作畫概念理解圖作為小結,可使一節課的知識與學段或學科知識構成體系,幫助學生理順各個學習單元(一節課)的關系,這種整體思考方法可達到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總之,生物課堂文化的構建策略不禁同一模式,但以概念學習的有效性為切入點,能逐步幫助學生形成結構化的課堂學習習慣,有助于學生保存生物課堂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胡玉華.對生物學核心概念及其內涵的研究[J]. 生物學通報,2011(10):33-36。

        第3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切實將“教學五步法”運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認真研究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以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為目標,以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為主攻方向,以課程實施中的主要問題為突破口,探索生物課程教育教學規律,創新教研方式,促進我校高中部生物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二、工作重點

        1、深度推進課程改革,提升課程實施水平。

        推進課程建設,提升課程領導力。基于生物課程實施的規范化,促進課程實施的創造性,結合生物教研組自身實際,靈感運用“教學五步法”,教學設置始終圍繞著提升學生的生物學科素養、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目標,研討出符合學校、教師和學生發展的課程方案。

        2、發揮教師集體智慧,提升教學研究氛圍

        (1)學校教研組是進行教學研究的基層組織,也是教師發揮集體智慧,研究教材教法,學習教學理論,提高業務水平的重要活動基地,必須端正教育思想,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學校工作和本學科的教學實際,備課組提前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期工作計劃。 組織教師開展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專題研究、經驗交流等教研活動,這樣的教研活動必須每周一次,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效果、有記錄。從本組的實際出發確定集體研究課題,注意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重要的研究內容。

        (2)立足課堂,以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研究為重點,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進一步加深對生物課程價值取向的專業理解,研究教學中的問題,改進教學實踐,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發展。以“研究課”引領日常教學,以“常態課”促進教師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圍中逐步提升教師觀課、議課的水平和能力,分享教學實踐智慧,共同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途徑和方法。

        第4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生物圖文轉化;能力提升;有效教學策略;物理模型;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32-02

        1.問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問題的提出:200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福建省高考理科綜合卷生物學科部分的選擇題第五題:某研究小組探究避光條件下生長素濃度對燕麥胚芽鞘生長的影響。胚芽鞘去頂靜置一段時間后,將含有不同濃度生長素的瓊脂塊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去頂胚芽鞘一側,一段時間后測量并記錄彎曲度(α)。左下圖為實驗示意圖。右下圖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實驗結果的是

        A. a B. b C. c D. d

        當年這個題目得到很多高中生物教師的認可,認為是這份卷子的亮點之一。它考查生長素濃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這是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重點也是高考復習重點,早巳廣為學生所熟悉。在平時的訓練中通常利用胚芽鞘的彎曲方向來判斷生長素的影響,但是本次命題利用學生常見的生長圖像,以曲線圖的形式別出心裁地要求用彎曲角度來分析實驗結果,這種逆向考查方式在平時練習中是較少見的,新而不怪,只是在圖文轉換方面有較高層次的要求。這是典型的立足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學生承受能力范圍內考查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發散性,以及運用逆向思維去分析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考查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在2009年暑假廈門市生物學科培訓中,新高一生物教師對這個題目的難度預測值是0.37,而據參加高考改卷教師提供的數據,根據全省高考考生的答題情況,此題難度僅0.24。說明考生此題完成效果并不理想。而從近幾年高考考查的情況來看,生物圖文的轉換是綜合能力考核的主旋律。

        這些都是寶貴的教學資源。而在教學中發現教師和學生往往忽略對這些資源的研究和學習,精美的插圖僅僅是吸引了他們的眼球,專業性較強的老師也不愿意去花時間研究,學生也只懂得欣賞其精美之處,而無法讀懂其內涵。如何通過資源的整合和挖掘、分析,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1.2問題研究的意義。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試題的新穎度、難度和區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生物圖形的轉換,創新。而對于初始學習階段的學生而言,生物圖的識別、辨析是很難的難點。"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生物圖認知能力的提升,要從初始學習階段高一年開始,從點點滴滴做起,打好堅實的基礎。筆者認為,以課堂教學為平臺,以有效教學策略為依托,長期有意滲透,學生在圖形、圖表的信息表達方面將有較大優勢,也能為學生將來的高考這方面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在生物圖學習能力方面的提升,既能培養其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又有利于其高考成績的提高。

        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中,特別強調教育過程中直覺思維的價值,強調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腦,去做、去實際操作、體驗和表現,實現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自主、參與和合作。生物學科中生物圖形,是學科知識直觀具體的呈現形式,是對抽象概念的直觀詮釋。筆者在實施生物圖形教學中,試圖借助生物圖形有效教學策略(如生物插圖、圖片、圖像、圖形、圖表等教學策略),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這一途徑開展優化生物圖教學的研究,另一方面設計圖式校本作業,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圖形策略",提高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水平,激發其學習興趣,促進有意義的生物學習。一言以蔽之,本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圖形策略學習,將師生的注意力從習慣的教,轉移到感性引導下的自主學習,轉移到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主題上,重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實現高中生物教與學的優化。

        第5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 情境教學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81-01

        現行生物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所謂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要努力將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在于巧妙的設置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真正的、完整的知識是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獲得的,學習過程中要提供能反映知識在真實世界中的運用方式的真實情境,提供真實活動,支持知識的合作建構。創設情境教學才是有效探究的重要保障。

        一、情境教學的含義

        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也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境”是教學環境,它既包括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也包括學校的各種軟件設施,如教室的陳設與布置,學校的衛生、綠化以及教師的技能技巧和責任心等。它既是一個用實物或多媒體創設的具體的環境,也是指教學雙方的關系;“情”即是洋溢在“境”中的教學雙方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情因境生,境為情設。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這段話,在肯定啟發作用的情況下,尤其強調了啟發前學生進入學習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情、境和諧統一,從而達成了某種境界或氛圍,讓學生滿腔熱情地投入學習生活。可以說,創設教學情境是一種能促使我們獲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是提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創設教學情境是教師的一項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

        二、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

        新課程要求學習回歸生活,創設的情境要能利用科學的知識解決生活的問題,因此創設的情境要注重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紅綠色盲是一種常見的人類遺傳病,患者由于色覺障礙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區分紅色和綠色,據調查,紅綠色盲患者男性遠遠多于女性。而抗維生素D佝僂病,也是一種人類遺傳病,患者的小腸由于對鈣磷的吸收不良等障礙,病人常常表現出O型腿、骨骼發育畸形、生長緩慢等癥狀。但抗給生素D 佝僂病與紅綠色盲不同,女性患者多于男性。遺傳病是困擾人類由來已久的疾病,至今人類正為運用什么方法治愈遺傳病而不斷進行著科學研究,現在已有科學家嘗試運用基因療法對遺傳病進行治療。但無論用何種方法治療遺傳病,首先人類都應了解這種疾病的發病特點及發病部位,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日常生活情境,分析情境的表象,進而使學生思考分析得出,性狀與性別相關連,說明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體上,從而為伴性遺傳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聯系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進行教學,將使學生印象深刻,感受深刻,促進理解。與此相似的例子在生物教學中不勝枚舉,在平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物學科與生活緊密聯系,充分利用生活現象,設置生物課堂情境,不但可使學生加深生物學科與生活聯系的印象,而且從對生活情境的分析、思考、討論中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逐漸培養學生利用課堂所學的生物知識分析生活中常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正是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生物學科知識,才能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學以致用;新課標要求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也只有在生活情境中不斷訓練才能得以提高。

        (二)創設形象化情境

        生物的結構、生理過程往往抽象難以通過語言進行想象,創設形象化情境無疑非常的必要與重要。情境的形象性,其實質是要解決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首先應該是感性的、可見的、摸得著的,它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并促進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華;其次,應該是形象的、具體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互動發展。例如,DNA分子是雙螺旋結構,遵循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這個知識點牽涉到從DNA分子結構到其結構特點的分析,到關于堿基的相關計算。課堂教學只用語言進行表達解說晦澀難懂。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感性形象,將DNA的單位、單鏈、平面結構、立體螺旋化結構逐一呈現,形成點、線、面、體的形成過程,DNA結構的穩定性、規則性、多樣性、特異性也就躍然于“課件屏幕”上,繼而在DNA結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展開堿基相關的計算也就不再抽象。

        (三)創設情感化情境

        第斯多惠曾經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而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能激動人,沒有主動性怎么能喚醒沉睡的人,沒有生氣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生物科學研究與發展中有無數位科學家的艱辛與努力甚至犧牲,例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細胞學說的建立過程、DNA分子結構的研究、摩爾根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研究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習科學家的研究歷程,不但領會其思維的探索過程,也體會科學家不懈努力、團結協作的精神與人文素養。

        鑒于生物學科的特點,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創設各種情境進行教學,可一改傳統生物學科概念晦澀難懂、名詞生僻難記,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等現象,利用生動熟悉的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覺進入新課教學,在情境中突破知識的重點、難點,在情境中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生活問題,在情境中培養能力,在情景中領略科學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既從分析生活現象進入生命本質,又利用對生命本質的了解分析生命現象,在情境化教學中實現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第6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一)學好生物學概念是學生學好生物學的最為關鍵的一步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其科學性、嚴密性較強,并且有一定的實用性。但由于多種原因,生物學沒有像其他學科一樣受到重視,所以學生對生物學存在膚淺的認識,認為生物就是一門記憶和背誦的學科,并且傳統教育也強調對事實信息的記憶和背誦,要達到深層次的理解程度僅僅依靠大量的事實記憶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涉及對概念原理的抽象和概括。重要概念對學生學習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重要概念會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起到一個支撐作用; 學生在理解這個世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多地需要用到對重要科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而不是靠記住的一兩件孤立的和零散的事實; 如果學生依靠自己頭腦中的重要概念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的話,那么這樣一個知識框架可以比較長時間地留在學生的頭腦之中。有了這個框架,學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實性知識有條理地儲存在這個知識框架中,知識就不是零散和孤立的,而更有邏輯性和條理性。

        (二)加強重要概念的內涵教學,它對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起到重要作用

        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來傳遞概念可以更好地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期切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并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實現重要概念的螺旋式發展。在初中生物學概念教學中,既要揭示其實質,又要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例如,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段,它們位于細胞中的染色體上,是《標準》的第七個一級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中的重要概念。投影的二級主題為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體內容說明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的關系。

        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植物、動物和人通過生殖和遺傳維持種族的延續。人的生殖、發育和遺傳的基本知識對于學生認識自我、健康地生活和認同優生優育等具有重要作用。學習動植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的基本知識以及遺傳育種在生產實踐中應用的知識,有助于學生認識生物科學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遺傳信息的傳遞、表達和改變是遺傳和變異的實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和基因是包含遺傳信息的DN段,它們位于細胞中的染色體上”。學生學習“遺傳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是可以改變的”具體內容有染色體存在于細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有遺傳作用的是DNA。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每個基因攜帶某種特定的遺傳信息、基因通過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遺傳信息等。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形成有關遺傳物質的概念,從而構建以生物體、細胞、染色體、DNA、基因、蛋白質和性狀等為主的概念體系。

        染色體存在于細胞核中,是一種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染色體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其中有遺傳作用的是DNA。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DNA(脫氧核糖核苷酸)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少部分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DAN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段,位于染色體上。

        (三)關注重要概念可以糾正教學誤區

        學生知道了某個名詞術語絕不意味著就理解了這個概念,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將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概念的替身―名詞或術語上而不是對概念的理解上,學生同樣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記憶上,認為眾多科學概念是“死的知識”,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去提出和解答有關真實世界中與生物學有關問題上,從而陷入了誤區。《標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注意到學生頭腦中已有的概念,特別是那些與科學概念相抵觸的錯誤概念,課堂教學活動要幫助學生消除錯誤概念,建立科學概念。”

        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方法如:概念的再現、復述、問答、練習等加深理解,合理構建知識框架。如在學習“多細胞生物體的組成”中,使學生復述相關概念,通過歸納、比較,以此構建知識框架。

        細胞――分裂――分化――組織――器官――植物體

        細胞――分裂――分化――組織――器官――系統――人體

        第7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 科學素養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9(c)-0039-01

        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快速發展。《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本課程標準的核心任務”。這給高中生物的教學指出了新的發展方向。當然,科學素養的提高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

        1 生物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得出結果和結論,是一種理解的能力和作出決定的能力。科學素養包含科學意識、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品質五大要素。科學知識是根基和基礎,科學能力是科學素養的最終目標,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是主要的呈現方式,科學方法是對科學的認知方式。生物科學素養就是在生物學科內運用科學的方式理解生物科學的本質,理解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水平,另外也可以反映出個人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高中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首先,要讓學生掌握生物科學領域的基礎知識;其次,要讓學生在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的培養理解、探究能力;最后,要幫助學生形成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生物科學素養的三個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知識素養是基礎,能力培養是核心,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素養的培養必須依存于知識教育與能力培養之中。高中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第一,知識目標。基本生物學知識體系、先進的生物學技術等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第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實驗研究能力、實踐活動能力,鍛煉其分析、思維、判斷、比較、綜合、概括等能力;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的感恩精神、勇于探索、熱愛生命的情感,培養其與人合作、辯證唯物主義、科學發展的精神。

        2 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對策

        2.1 實施探究式教學

        高中生物教學目標要求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探究式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是非常適合運用探究式教學的。所以教師應把探究式教學作為教學方式,結合學校課程資源與學生實際,實行創造性探究活動。在這里我們可以設定探究式教學的教學流程: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驗證假設、得出結論、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形成問題意識,給學生大膽猜測和“異想天開”的機會,讓他們在好奇心和興趣的推動下來主動的進行學習。指導學生作出科學而合理的假設,引導學生自主地收集資料,積極引導學生的交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就問題進行實驗的設計,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器材,收集實驗數據。最后分析數據和得出結論。

        2.2 培養實際操作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高中生物教學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許多的實驗教學,而實驗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最為簡單的就是讓學生根據教材的實驗,親自動手,獨立的或者是分小組的完成實驗,讓學生鍛煉動手能力,同時也更加深刻的掌握所學的內容,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驗證結果。有些學生由于在實驗中操作不規范導致了實驗結果的偏差,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然后要求學生再重復進行實驗,直到實驗成功。

        2.3 加強學科間知識聯系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各種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越來越密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都許多的知識點都需要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進行學習。例如:分泌蛋白的分泌過程就是利用物理方法來解決的;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是利用化學方法解決的;此外哲學中的許多原理在生物教學中也隨處可見。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正是處于物質的合成與分解這對矛盾的對立統一中。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生物上的問題,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生物知識的掌握,還有利于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對于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當然,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要在不削弱乃至強化生物學科教學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根據有關篇目中與生物科學素養有緊密聯系的知識點,找準滲透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

        2.4 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教師自身即必須要有比較高的科學素養。提高教師的生物科學素養是基礎教育改革對廣大教師提出的一項新要求。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才知道要怎么樣去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提高生物教師的科學素養是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首要任務。首先,要加強師德修養,增強生物學教師的事業心。只有熱愛自己的事業,對自己的工作擁有無限熱情的教師才可能教好學生;其次,要讓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習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為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才能不斷的進步,才能勝任教學的需要;最后,教師要不斷的探究教材中的知識點,找出其與科學素養的聯系,并利用這些知識點不斷的培養自身和學生的科學素養。

        總之,科學素養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生物教師應該轉變原有的陳舊的教育觀念,在深刻理解高中生物教學目標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運用探究式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運用生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運用不同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最后還要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素養,使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梁振.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J].文理導航(中旬),2011(11):56.

        [2] 吳小峰.高中生物運用科學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探索[J].中學時代,2012(5):217.

        第8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現狀;改進措施

        隨著現代社會高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物科學和技術已漸漸占領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高中生物教育,提高其教學質量已刻不容緩。

        一、當前高中生物教學現狀

        1.重視度不足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學的影響,導致整個高中教學中應試色彩濃厚。生物作為高考中的一門小學科,其教學并未引起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重視。當前生物教學課時較少,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熱情不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不足,使生物教學進入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2.師資力量不強大

        由于學校對高中生物課程不夠重視,導致其對生物教師的要求較低。從當前大多數高中生物教師的綜合素養來看,其專業知識普遍較低,大部分教師都是專科院校畢業,學歷較低,對生物新課改的內容并未理解透徹,無法保證生物教學的質量。

        3.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目前,生物教學課堂中大多采用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一味進行知識的灌輸,而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填鴨式的教學嚴重忽略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導致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缺乏自主思考的過程,以至制約了教學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措施

        1.加強對生物學科的重視度

        生物技術是21世紀的核心,對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學校應該向教師和學生普及該學科的重要性,使大多數教師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培養學生現代化的意識,向生物學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生物教學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其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為未來社會培養高技術綜合型的生物人才。

        2.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高中生物課程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階段,師資力量對教學效果和生物知識的掌握有著直接的影響。學校在進行生物教師的招聘時,應對其專業知識嚴格把關。同時,學校應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學術交流,并落實生物教師進一步深造的工作。

        3.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教師在生物課堂上應該靈活地轉變授課形式,為學生營造新鮮感,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實踐教學、多媒體教學以及互動教學是適應新課標的有效教學途徑,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地將其應用其中。此外,生物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實際參與及其動手能力的提高。

        第9篇:對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范文

        一、研究重要文本,把握復習方向

        抬頭看路至關重要,高考復習一定要關注浙江省第二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浙江省教育廳劉希平廳長在2013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我們在高考命題中要繼續強調適應課改,堅持與高中新課改的理念、內容相對接,突出能力立意,從而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引導中學注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方案》是指導課程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學科教學指導意見》是浙江省學科教學、學業評價、學生畢業以及升學考試的基本依據;《浙江省普通高中高考考試說明》是浙江省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1]只有認真研讀上述重要文本,領會其中精神,才能準確把握2014年高考生物復習方向。

        二、重視核心概念的理解,升華生物學科學素養

        高考復習要在核心概念上下功夫,從課本中提煉出能反映學科本質的核心概念,從而帶動一般概念的復習。生物學以一系列核心概念作為分析、推理、判斷和綜合等邏輯思維過程的依據,從而揭示本學科的基本規律。核心概念是反映學科本質的、構成學科骨架的概念,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生物學科學素養。例如,以核心概念“基因”為出發點,把核糖體、氨基酸、RNA、蛋白質、中心法則、細胞的分化、等位基因、基因型、基因頻率、生物進化等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網絡,找出彼此間的內在聯系,起到統整學科知識的作用。

        三、理解生物學基本觀點, 培養科學價值觀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一些需要學生理解、認同的生物學基本觀點。例如,要求學生通過《分子與細胞》模塊的學習,要在微觀層面上認識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的統一性,細胞生活中物質、能量變化的統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質,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通過《遺傳與進化》模塊的學習,要理解遺傳和變異在物種繁衍過程中的對立統一,生物的遺傳變異與環境變化在進化過程中的對立統一,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通過《穩態與環境》模塊的學習,學生要認識發生在生物體內部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統的穩態,認識生命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性,形成生態學觀點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上述生物學基本觀點也會自然而然地反映到高考試卷中[2]。因此,學生要把生物學基本觀點貫穿于整個復習過程中,知識點的歸納與整合放在相應的觀點下,再加以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除獲得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培養了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自然的科學思想方法,創造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價值觀。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第2題:某哺乳動物神經細胞內外的K+和Na+濃度見下表。下列屬于主動轉運的是

        A. K+經鉀離子通道排出細胞

        B. K+與有關載體蛋白結合排出細胞

        C. Na+經鈉離子通道排出細胞

        D. Na+與有關載體蛋白結合排出細胞

        該題以“哺乳動物神經細胞靜息狀態膜內外的電荷差”為背景,考查學生對相關生物問題進行分析、判斷的能力。分析表中數據可以看出,高濃度的Na+位于細胞膜的外側,膜內側存在高濃度的K+,維持這種濃度梯度主要依靠兩個因素:一是靜息膜對Na+、K+通透的差異性,二是Na+-K+泵的作用。神經細胞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對K+的通透性遠遠高于Na+,有利于K+從細胞內通過膜擴散由K+通道流出到細胞外,Na+則很難進入到細胞內。另外,由于膜上的Na+-K+泵的耗能轉運作用,神經纖維的Na+-K+泵每消耗一個ATP,可將2個K+由膜外泵入膜內,同時可將3個Na+由膜內泵出膜外。故此題的正確選項是Na+與有關載體蛋白結合排出細胞。此題較好地考查了考生對細胞生活中物質、能量變化的統一,細胞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生物體部分和整體的統一等生物學基本觀點的理解能力。

        四、注重與現實生活聯系,強化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生物學是人類在長期的作物栽培、動物飼養和人類與疾病作斗爭的實踐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科學。這就決定著生物科學離不開社會生產、生活實踐,離不開自然環境。生物教學應注重從社會生產、生活實踐、自然環境中選擇一些相關的生物學問題,如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糧食不足、能源短缺、疾病預防、優生優育、遺傳育種、食品安全等作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系統的、多角度的、多層次的分析討論或作出相關的個人決策,加強實踐體驗與創新思維的訓練,促進學科知識的交叉與滲透,從而提高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3]。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第32題:在玉米中,控制某種除草劑抗性(簡稱抗性,T)與除草劑敏感(簡稱非抗,t)、非糯性(G)與糯性(g)的基因分別位于兩對同源染色體上。有人以純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為材料,經過EMS誘變處理獲得抗性非糯性個體(乙);甲的花粉經EMS誘變處理并培養等,獲得可育的非抗糯性個體(丙)。 請回答:

        (1)獲得丙的過程中,運用了誘變育種和________育種技術。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種,采用乙與丙雜交,F1只出現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個體;從F1中選擇表現為____的個體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個體,其比例是_____。

        (3)采用自交法鑒定F2中抗性糯性個體是否為純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沒有表現型為_______的個體,則被鑒定個體為純合子;反之則為雜合子。請用遺傳圖解表示雜合子的鑒定過程。

        (4)擬采用轉基因技術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蟲性。通常從其他物種獲得________,將其和農桿菌的________用合適的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分別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連接,形成重組DNA分子,再轉移到該玉米的培養細胞中,經篩選和培養等獲得轉基因抗蟲植株。

        該題以“玉米新品種的培育”為命題的切入點,綜合考查了多種育種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是一道綜合性很強的題目。從知識方面重點考查了孟德爾的遺傳定律以及雜交育種、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轉基因育種的原理和方法等。能力方面主要考查了考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此題的命題思路就是要讓考生注意辨別各種育種方式的遺傳學原理、具體過程及其優缺點,并能在此基礎上做到會選擇合適的育種方案解決各種育種問題。因此,教學中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探索生物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關注實驗思想和方法,培養科學思維能力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試說明對實驗與探究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在實驗教學中,學生學會的不應只是一些實驗的實驗技術,關鍵要掌握的是實驗思想和方法,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它是生物學實驗達到預期實驗目標的核心,是發揮學生實驗能動性的關鍵環節。實驗探究有助于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它包括分析實驗原理是否正確、選擇實驗材料是否合適、實驗設計思路是否科學、結果表達與記錄是否規范、結論與實驗現象是否存在邏輯上的因果關系、結論應該是開放的還是限制性的等。在實驗教學中,從實驗的課題、實驗原理、儀器用品、方法步驟到實驗結果的處理等各個程序中,都要通過設疑、質疑、解惑來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眼、動腦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思想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第31題:某同學為研究甲狀腺的功能,提出以下實驗思路:

        ①將若干只未成年小鼠分為2組:甲組:不切除甲狀腺(假手術);乙組:切除甲狀腺。

        ②實驗開始時和實驗中每隔一段時間,分別測定每只小鼠的耗氧量和體長,并記錄。

        ③對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要求與說明:假手術指手術但不切除甲狀腺;耗氧量用單位時間的氧氣消耗量表示;實驗持續時間合適;實驗條件均適宜)

        請回答:

        (1)實驗目的是_________。

        (2)預測實驗結果(在以下坐標系中用耗氧量和體長變化的示意曲線表示)。

        (3)分析與討論。

        ①用耗氧量作為檢測指標的依據是________。

        ②切除甲狀腺后,小鼠體長變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

        ③上述分組時,還可增設丙組作為實驗組,丙組:__________。

        該題以“甲狀腺激素對小鼠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影響”的研究實驗為背景,著重考查考生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和處理的能力。考查形式由傳統的實驗設計向確定實驗目的、預測實驗結果、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方面轉變,尤其是實驗結果的表達要求考生在雙坐標系中繪制出來,這是此題的一個亮點。實驗結果是得出科學結論的重要證據,預測實驗結果是一個認真、嚴密的邏輯推理過程。而將實驗結果準確地表達出來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浙江省實施新課程高考已經有五年,在這五年的實驗試題中實驗結果的考查均是以繪制圖形的方式呈現的。2013年浙江省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在理解與表達能力方面,能用文字、圖表以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相關內容;在實驗與探究能力方面,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和處理;具有建立模型與系統分析等科學研究方法。此題的命題思路符合“考試說明”能力考查的要求。由此揭示我們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在實驗教學中要由偏重實驗過程轉向重視實驗思想培養的方向發展。

        六、探索高中與大學知識的銜接,順應課程改革要求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調整優化了課程結構。必修學分從116學分減到96學分,選修學分從28學分提高到48學分。選修課程分為知識拓展、職業技能、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四類。其中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包括必修內容的拓展課程、大學初級課程、學科應用性課程、學科發展前沿課程等,旨在讓學生形成更為厚實的知識基礎。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精神在2013年的高考生物試題中已得到了體現。

        例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第30題:為研究某植物對鹽的耐受性,進行了不同鹽濃度對其最大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及根相對電導率影響的實驗,結果見下表。

        請據表分析回答:

        (1)表中最大光合速率所對應的最小光強度稱為__________。與低鹽和對照濃度相比,高鹽濃度條件下,該植物積累的有機物的量__________,原因是CO2被還原成________的量減少,最大光合速率下降;而且有機物分解增加,________上升。

        (2)與低鹽和對照濃度相比,高鹽濃度條件下,根細胞膜受損,電解質外滲,使測定的_____升高。同時,根細胞周圍鹽濃度增高,細胞會因_______作用失水,造成植物萎蔫。

        (3)高鹽濃度條件下,細胞失水導致葉片中的_______增加,使氣孔關閉,從而減少水分的散失。

        該題的命題材料源于大學教材。以教材中“高濃度的NaCl會導致膜結構的破壞以及功能的改變,細胞內的K+、磷和有機溶質外滲使相對電導率增大”;“受鹽害的植物葉綠體趨于分解,葉綠素被破壞,葉綠素和胡蘿卜素的生物合成受干擾,同時還會關閉氣孔”等問題為切入點,綜合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滲透作用、植物激素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識。能力方面主要考查從圖表中獲取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的能力。此題是數據表格題,解答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弄清行標題和列標題的含義及數據的單位;第二,通過縱橫比較,找出表中數據變化的規律和趨勢;第三,將表中數據變化規律與相關知識點聯系,綜合分析解決相關生物學問題。此題的最大亮點是試題的情境設計選擇了與學生認知水平相當的大學基礎生物學內容,這種設計有利于與大學課程的銜接,促進學科拓展類課程在高中的實施,對中學生物學教學和新課改的實施起良好的導向作用。因此,高考復習要探索高中與大學知識的銜接。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業指導委員會 .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學科教學指導意見[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 日韩2021亚洲天堂在线 | 一本大道香久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麻豆 | 最新日本一道免费一区二区 | 久热中文字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