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河長制考核制度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河長制考核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河長制考核制度

        第1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第一條為做好全省市場運行監測和分析工作,促進市場運行監測和分析工作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充分調動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做好市場運行監測分析工作的積極性,依據商務部和河北省商務廳《關于加強市場運行監測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商務部《市場運行監測工作績效考核指導意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是對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的市場運行監測工作進行績效考核的量化標準,是衡量各地市場運行監測工作質量和水平的主要依據。

        第三條市場運行監測和分析考核工作,由省商務廳市場運行調節處具體組織實施。

        第二章考核內容和標準

        第四條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市場運行監測分析工作的重視程度。按照要求,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要明確專門機構,配置有效設備,指定專人負責;要做好組織協調,積極督促監測樣本企業按時準確上報有關信息;要加強與當地政府有關部門之間的聯系,從資金、人力、技術和信息等方面取得他們的支持,及時向省商務廳和當地政府報送有價值的信息和建議。

        第五條推薦和落實樣本企業數量情況。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在樣本企業的推薦選擇上要堅持以下原則:即以大中型批發、零售商業企業為主;在地域分布上,以繁華地段為主;在領域分類上,以各行業、各業態具有代表性、成長性的企業為主。樣本企業的數量要完成省商務廳分配數,滿足監測工作的數量需求,并根據情況變化適時增加和調整監測對象,不斷擴大監測范圍。

        第六條組織樣本企業報送信息資料情況。我省市場運行監測報表制度經省統計局依法審核批準,是省統計報表體系的重要補充。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要認真組織當地監測企業,按照規定的指標體系和報送時間,通過互聯網或傳真報送市場情況。對“五一”、“十一”、“春節”3個黃金周假日期間的市場供應、商品銷售情況、特點分析和總結,要及時匯總報送同級人民政府和省商務廳。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及當地被監測的樣本企業報送的信息必須準確、及時,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市場運行監測信息。

        第七條市場運行分析報告報送情況

        (一)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必須以政府職能部門公布的數據和被監測對象上報的正式數據為依據,堅持全面分析與專題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準確把握和反映市場運行情況,科學預測預警。

        (二)分析報告必須以價格(價格指數)、銷售量、銷售額、庫存量等主要指標數字為依據,按照城鄉區域、行業類型、商品大類、重要商品等分類,綜合反映市場運行的總體情況、運行特點、消費熱點、存在問題、趨勢預測和對策建議等6項主要內容。節日市場安排情況包括采取的主要措施、節日貨源安排價值總量、節前市場動態等。要求做到:內容完整,情況準確,問題清楚,依據充分,數字準確,文字精煉,預測準確,建議可行。

        (三)分析報告包括月、季(指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年度定期報告,節日市場安排情況匯報、黃金周專題報告和市場異常情況臨時報告。

        (四)分析報告必須按時上報。各設區市商務主管部門上報省商務廳的時間要求是:月度報告,次月12日前;季度報告,次季首月15日前;年度報告,次年首月20日前;黃金周專題報告,在節假日第6天下午4時前;節日市場安排情況匯報要在省廳發出“做好節日市場供應通知”一周內上報省廳;專題分析上半年6月10日前上報,下半年次年12月10號前上報;市場異常情況臨時報告在異常情況發生后2小時內上報。

        (五)分析報告的上報形式以電子郵件為主,輔以傳真或信函。

        第三章考核項目和方法

        第八條考核項目分為三大類(報表、市場分析報告、臨時性報表或分析),采取累計記分的辦法,滿分為1000分。

        (一)報表:滿分為500分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加強對樣本企業報送數據的核實,杜絕錯誤和重大遺漏的發生,確保報送數據的真實、準確和完整。

        ⑴基礎分:滿分100分。各市樣本企業達到省廳要求標準的記50分,未達到要求標準的少1家企業扣2分;達到省廳要求標準后,每增加一家企業加記2分。

        ⑵上報得分=上報率×400

        上報率=實際連續報送單位/應報單位

        ⑶時間分:遲報一次扣2分

        ⑷質量分:發生一般性錯誤或遺漏,每次扣1分;發生重大錯誤,每次扣5分。累計扣分從總得分中扣除。

        (二)市場分析報告:滿分為400分

        各地商務主管部門要認真分析研究商品市場運行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及時對黃金周節日市場和月度、季度、年度商品市場運行形勢進行分析預測。

        時間分:遲報一次扣3分。

        質量分:按照本辦法第二章第七條第(二)項的規定,達到6項要求的計滿分,未達到要求的酌情扣分。

        ①月度分析:包括1、2、4、5、7、8、10、11月八個月,滿分40分(5分/份×8)。

        ②季度分析:包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滿分60分(20分/份×3)。

        ③年度分析:滿分60分。

        ④節日市場安排情況匯報:包括“五一”、國慶節、春節三個重大節日的市場安排情況,滿分30分(10分/份×3)。

        ⑤黃金周專題報告:包括“五一”、國慶節、春節三個黃金周的市場分析總結,滿分90分(30分/份×3)。

        ⑥專題分析:上半年、下半年各一份,滿分120分(60分/份×2)。多報一份加記30分。

        (三)、臨時性報表、分析:滿分100分。

        第四章考核方式

        第九條商務廳對各地的市場運行監測工作進行日常考核記分,定期通報,年終總評,以報表、市場分析報告、臨時性報表或分析等三大類總得分排定名次,評先評優。先進商務主管部門的評選比例原則按50%左右掌握;市場監測報送先進單位原則按20%掌握;先進個人根據工作業績酌情掌握評選。

        (一)考核時間:根據考核內容和方法,商務廳每半年對各地的市場運行監測工作進行一次考核,將考核結果在全省通報,并抄送同級人民政府。

        第2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補償機制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中之重,開展以強化醫院內部管理和為改革財政補償與價格調整奠定基礎為目標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公立醫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改革財政補償為目標的成本核算

        北京市醫療機構成本核算工作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05年開始,先后在全市57家市、區兩級政府所屬二、三級醫療機構開展了科室全成本核算。第二階段是從2008年開始,先后在市屬20家醫院啟動了醫療服務項目成本核算工作,到2010年,全年產出28284個醫療項目的成本數據,經過每年對產出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北京市市屬醫院目前醫療項目成本的平均狀況,同時,奠定了兩個基礎,一是財政補償改革,二是價格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的確定要遵循成本定價規律,我們可以以醫療服務項目成本為基礎,適當上調涉及技術勞務類項目的價格、下調大型設備項目的價格、制定各類醫療服務項目之間合理的比價,使價格體現價值,實現其經濟杠桿功能。以醫療項目成本為基礎歸集建立病種成本核算,便于探索按病種付費等收費方式改革。

        探索新型財政補償機制并開展試點

        通過開展醫療項目成本核算工作,確定了醫院政策性虧損,同時結合國家醫改方案中確定的有關政策,北京市衛生局提出了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機制改革方案。

        原有的補償政策主要包括對公立醫院的基本經費補償和專項經費補償兩大類, 也可歸類為定額補償和定項補償兩種。這種補償機制的主要缺陷:一是補償不足,給醫院正常運轉帶來較大壓力,造成近50%的醫院補償后仍然虧損;二是無法體現激勵機制,無法實現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

        新的補償機制將醫院的補償分成三類,即:經常性補償、鼓勵性補償、專項補償。

        經常性補償,指為維持醫院正常運營所給予的補償。其中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予以全額保障;二是對虧損且無保本點項目的補償,分別從醫療項目盈利、收費材料盈利和財政政策性虧損補償三個渠道予以補償,解決醫院醫藥分家后醫療項目虧損的財政補償問題。

        鼓勵性補償,指對成本效率優化顯著的醫院進行鼓勵性補償。其目的在于鼓勵醫院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我們正在開展的績效考評工作也可以為財政獎勵性補償服務。

        專項補償,指對大型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學科等方面予以支持。專項補償繼續延用現有的財政補償辦法,公立醫院根據運行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專項申請,政府審批后納入部門預算管理。

        新型財政補償機制得到了北京市財政局的批準,并已在市屬三家醫院開展試點。其中對政策性虧損補償項目在2011年已經覆蓋全部市屬醫院。新型財政補償方法帶來如下的影響:

        一是可確保被補償醫院零虧損。由于對醫院所有無保本點項目均予以補償,因此在不考慮固定資產投資的情況下,實現了醫院在價格保障體系和財政保障體系下的零虧損,由于價格體系有日益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作支撐,因此真正體現了醫院的公益性。

        二是可適應下一步新醫改方案中提出的取消藥品加成、提高醫療服務價格等各種變化。

        三是可鼓勵醫院加強成本核算,控制不合理固定資產投資。

        開展績效管理,提升政府監管與醫院管理水平加強政府對公立醫院的監管職能,科學評價醫院和醫院管理者的績效是此次醫改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

        公立醫院績效考核試點工作

        1. 開展績效管理的目的

        在直屬醫院開展績效考核試點工作,目的主要是提高醫院績效管理水平,幫助醫院通過績效管理實現既定的規劃目標;建立政府對公立醫院的綜合考評體系,將考核結果作為將來財政補償的依據,并與獎勵性補償直接掛鉤;探索對公立醫院的薪酬制度改革,提升醫護人員的勞動報酬;開展對醫院管理者的考評工作;促進醫院加強人力資源管理,科學激勵、合理分配。

        2. 績效管理設計理念及方法

        從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上分析,任何組織的績效目標都是由其主要利益相關者決定的,并且與組織的價值觀、愿景和戰略緊密相關。我們使用利益相關者模型進行分析,依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對指標框架進行設計。各相關利益方通過績效考評這個工具,使各自的目標得以實現。

        (1)從醫院總體戰略發展規劃著手,將醫院的總體戰略規劃轉化為醫院的年度管理運行目標,再把管理運行目標分解到醫院的月度考核指標。

        (2)在量化醫院的考核目標和考核指標的設計中,采用平衡計分法等手段把考核指標分解為四個維度進行全面考量:財務效率維度、服務質量及內部管理維度、社會效益和病人滿意維度、科研教學能力維度,每個維度都直接給出量化指標和權重。公立醫院作為公益機構、公眾熱點單位,必須取得公眾的信任支持,因此考核內容上特別增加了社會評價指標,以借助各種力量來規范醫院管理,以取得社會認可。上述四個維度所涉及的核心指標都是與所有利益相關者緊密相連的。例如:醫院本身希望有較高的收入,這個愿望是通過增加服務病人的數量和提高每次就診的費用來實現。政府則站在出資人的角度,希望投資發揮最大效益,在總資產和總投資不變的情況下,醫院服務的病人越多越好,效益越高越好。但同時,政府又代表納稅人或居民的利益,希望醫院保持適當的收費水平。就醫者和保險部門則希望在服務質量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費用越低越好。以上分析可以確定,均次費用和服務量成為多方關注的關鍵指標,如果能夠將這兩個指標合理地設定目標值,就可以滿足各方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從績效角度,政府管住均次費用、通過激勵機制讓醫院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增加服務量,就可以較好地實現三方目標。那么,這樣的指標就是我們要找的核心指標。再比如,對科研教學能力核心指標的確立,我們提出了對人均論文數量進行考核,同時要求“核心期刊發表(SCI)”這樣一種質量標準,包括對臨床指導的可適用性,因此,統計時排除了碩士生、博士生答辯論文。

        (3)目前廣泛使用的醫院績效管理存在較大的不足,如戰略目標難以下達、考核指標過于片面、考核對象重臨床輕管理、考核沒有形成體系化、考核結果與獎金關聯性很弱等。北京市衛生局這次啟動的績效管理試點工作采用全員覆蓋策略,即將醫院的管理職能部門、醫療輔助部門、醫療技術部門及臨床部門都納入考核范疇,實現全院、全員的績效管理。

        (4)本次試點的醫院績效管理工作,在指標設計和考核手段上采用“分級次、逐級負責、層層掛鉤”的模式。即院長的考核指標由衛生局制定并下達,院長再結合本院戰略目標制定院管理班子和科室級別的考核指標,科室可以再往下分解,形成考核指標的體系化并與各級獎金直接掛鉤。

        (5)績效考核的目的是為了輔導醫院改進管理提升能力,本次試點中建議醫院利用考評結果,采用多元化的績效激勵手段。

        (6)考核結果的分析、溝通和輔導是績效管理的最關鍵點、也是難點所在。通過本次試點工作,人事部門需要加強“從人事管理到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轉換,對部門的輔導將作為人事部門的日常重點工作之一,從而能夠對各部門進行績效評估與指導。

        (7)鑒于目前醫院績效考核體系在建立健全中,考慮到不同醫院不同部門科室和崗位因工作性質、特點和發展階段不同等因素不同,考核結果注重縱向比較法,即自己同自己比,體現考評的差異化,橫向間比較作為參考。

        績效管理系統的幾個特點

        一是以社會效益為統領,社會效益和服務質量指標權重達到60%;二是兼顧科研和財務運行指標,抓住醫院發展的關鍵環節;三是考核體系依托醫院原有的信息系統和前面提到的衛生資源監管信息系統,可自動截取信息,減少了醫院工作量,并可實時監控醫院運行,避免了數據被其他因素干擾;四是通過此次考核系統建設,從手段和技術上幫助醫院管理者對內部部門和科室的目標制定和規范考核,大大提高了醫院實施這一考核系統的積極性。

        區域醫療衛生資源監管信息系統

        在“建立政府針對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管理方面的監管指導機制”上,我們遵循“一個規劃、分步建設”的總原則,構建了包括醫院端(直屬及部分區縣醫院、中醫院)和政府端兩個層面的區域醫療衛生資源監管信息系統(見下圖)。

        第3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關鍵詞】監督考核;船廠;生產管理;探索;項目制

        0 引言

        作者所在船廠根據生產結構的調整,成立“項目制”生產經營管理,監督考核工作伴隨著“項目制”生產經營模式的運行而誕生。監督考核工作的主要職責就是督促項目按照船廠正常的生產經營模式運作,同時監管項目生產的質量過程控制,在項目“降本增效”上制定相關制度政策,并實施。可以說“項目制”一切整體的生產管理運營都是以“監督考核”工作的開展為導向的。監督考核是“項目制”經營生產運行好壞的主要因素之一,監督考核工作的目的在于增強“項目制”生產經營生產運行的效率,提高項目員工的職業技能推動項目的良性發展,激發項目員工工作熱情,確保項目高效運作,最終使船廠和項目員工共同受益[1]。

        “項目制”運行模式可以充分展現項目員工的管理才能,但同時由于項目人員的能力參差不齊,在項目管理上也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如在項目管理中如果疏忽成本、質量、“5S”等中任何一個管理或者由于管理不善都會給項目乃至船廠帶來損失。但如果“項目制”生產經營運行在監督考核工作的導引下進行,就可以避免類似的管理漏洞造成的損失。監督考核工作分“縱向”和“橫向”在項目中開展,“縱向”工作是針對單一項目,主要是監督考核項目遵照制訂完善的生產經營方式進行工作安排;“橫向”工作是針對多個項目,項目運行好的管理方法在其他項目中推廣,查漏補缺,督促項目全面提高。

        下面以作者所在船廠開展監督考核工作取得的成績為例,來分析說明監督考核工作在船廠生產管理中的探索與實踐的必要性。

        1 “項目制”經營生產簡介

        1.1 “項目制”簡介

        作者所在船廠主要從事建造海洋平臺,目前在造平臺共五艘,“項目制”管理即每艘平臺組建一個項目組,設立項目主管一名,主要負責整個項目的生產進度安排,以及項目的成本、質量、安全和“5S”等控制;設立項目協管若干名,主要協助項目主管完成項目內部的日常工作安排。如圖1所示,“項目制”管理責任劃分圖。

        圖1 “項目制”管理責任劃分圖

        1.2 監督考核工作在“項目制”經營生產中實施的必要性

        監督考核工作的思路是“服務項目、客觀公正、嚴格考核、促進生產”,對項目的生產、質量、安全以及成本等進行督察考評,以監督為目的,以考核為手段,促使項目間和諧、健康競爭。同時監督考核工作始終以“公開、公平、公正”作為秉承的原則[2]。

        “項目制”的建立旨在充分發揮各項目自主管理能力,共同提高項目經營管理效率。如何促使“項目制”管理下項目管理能力的提高?如何督促項目間和諧競爭,共同進步?是監督考核工作肩負的任務,也是監督考核工作言不可辭的使命。在提高項目綜合管理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項目主/協管的業務素質,加強項目主/協管的管理,明確其任用條件、權利和義務、工作紀律等規定,也是監督考核工作需要開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綜上述,在船廠“項目制”管理中開展監督考核工作是必要的。

        2 監督考核工作的實施措施與方法

        2.1 監督考核工作的定義

        監督考核工作是作者所在船廠在廠生產管理負責人的領導下,依據企業文件以及廠規章制度,對在建項目生產和經營管理的質量、效果、效率和效益等情況開展的監督考核活動。其功能是通過監督考核項目內部的各項生產經營管理活動,對項目總體運行好壞情況進行評價,通報糾正存在的問題;對項目主/協管進行能力、責任考核評價,對在建項目所有主/協管實行能力等級界定,監督項目主/協管由于責任疏忽造成的生產滯后。真正使監督考核工作在“項目制”管理中起到控制管理作用,提高項目主/協管的職責效能,保障項目生產工作的順利開展。

        2.2 監督考核工作的具體實施辦法[3]

        作者所在船廠人員的管理分兩級,一級是對項目級管理;二級是對施工隊伍級管理。監督考核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針對項目級管理,具體工作開展根據項目施工進展的不同階段,分“縱向”和“橫向”開展。

        “縱向”方面,監督考核工作的開展主要是根據現場的生產情況不斷完善考核機制。遵照廠領導的統一部署,編制適宜現場生產的“考核條例”,這樣就保證了在考核實施過程中,有依有據,同時也可以指導項目規范運行。結合“考核條例”,對應編制“獎懲通知單”,如表1所示考核獎懲通知單表。

        表1 考核獎懲通知單表

        考核獎懲通知單1.0

        對于項目運行中違背“條例”的,一般以警告整改為目的,以通報批評為手段,最終達成和諧共進;對于項目運行中表現突出的,給予全廠通報表揚,號召其他項目組織學習,全廠推廣。

        “橫向”方面,加強培訓學習,積極探索考核工作新思想。監督考核工作要想在船廠“項目制”管理中發揮其賦予的責任和義務,就必須從兩方面來加強提高。一方面是提高監督考核工作人員(下轉第259頁)(上接第247頁)的素質業務能力,考核別人前先得紀為己身。生產方面,熟悉圖紙,勤與項目主管溝通,掌握現場生產動態;質量方面,加強項目工藝文件的了解程度,不單單要找出現場施工的不妥,還得知道改正的方法;安全、“5S”方面,要熟記規章文件,多參與現場的施工;成本控制方面,結合現場將成本控制由概化轉為量化。另一方面是提高項目組成員的綜合業務素質能力。項目間進行攀比學習,項目上好的方法,好的例子在全廠項目間學習推廣。同時,定期將監督考核中發現的問題按類進行匯總,制作成PPT,在項目間培訓學習,學習出現問題的原因以及防止的措施。

        3 監督考核工作在船廠項目管理中取得的成績

        總結作者所在船廠在項目管理中開展監督考核工作以來,所取得的成績有下:

        ①在生產計劃完成率上,首先編制的計劃更實施有效,然后在計劃完成上督促有力。從考核評估前的計劃完成率不到60%,到結稿前為止,項目的計劃完成率平均在90%以上。

        ②在安全、“5S”控制上,定期在項目之間形成排名比較,較好地提升了安全、“5S”的過程控制質量。

        ③在質量、成本控制上,將概化的數值轉變成量化考核,更體現出了考核的公平性,同時也較好地控制了質量上問題及成本上的浪費。

        4 結束語

        監督考核工作在船廠項目管理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持有端正的態度,方可使監督考核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作者所在船廠在項目管理中推行監督考核工作以來,已有一年多時間,通過這一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事實告訴我們,監督考核工作的推行是有必要的,也是卓有成效的。作者在此淺析,妄自探索,也是為了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都來探討,相互借鑒共同提高,為監督考核工作在船廠“項目制”管理中探索推廣做一點貢獻。

        【參考文獻】

        [1]姚天龍.績效考核在壓鑄生產管理中的應用[C]//2011年重慶鑄造年會論文集.2011:40-42.

        [2]利劍鋒.對創新推行人民監督員制度的績效評估[J].法制與社會,2012,08(下):47-49.

        第4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一 、基本情況

        我鎮范圍內共有一條市級河流、七條鎮級河流。其中市級河流郁江又稱后江河,在我鎮范圍內全長約12km。上游接湖北省利川市文斗鄉長順村,下游接石榴鄉、聯合鄉。流經連湖鎮7個村、社區。河流經過我鎮場鎮范圍,是我鎮唯一一條市級河流。七條鎮級河流分布在七個村社區,均為溪溝,最終匯入到郁江。

        二、落實情況及取得的成效

        (一)強化組織領導,構建工作推進體系。按照“建立管理機構、明確工作目標、落實管理責任、嚴格管理考核”的要求,全面建立了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以鎮、村二級“河長”為主的“河長制”工作體系,成立了以書記、鎮長為總河長,各副職領導為鎮級河長,各村支部書記為村河長的組織體系,下設鎮河長辦處理日常工作。

        (二)嚴格落實責任,健全工作推進機制。先后研究下發了《連湖鎮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連湖鎮“河長制”工作考核辦法》、《連湖鎮河長制工作制度》、《連湖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完成了一河一檔、一河一策的編制。對各級河長、各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和主要任務進行了細化、明確。確立了由河長牽頭召集河長制工作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河流保護重點難點問題,加強河流保護管理工作的溝通與協調,定期工作信息,通報典型事例,對河流保護管理重要事項進行督辦。針對溪溝治理,我鎮增加了公益性崗位、生態保潔員數量,對其負責區域進行劃片,各自負責所轄區域溪溝環境衛生,確保管護無死角,嚴格落實責任,實行長效考核制度。

        (三)加強宣傳引導,營造工作推進氛圍。結合“世界水日”、“環保宣傳日”,充分利用標語、傳單、宣傳欄、宣傳車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河長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開展了“綠化大地、保護郁江”植樹造林、烏江流域清潔行動、清四亂專項行動、長江經濟帶河流固體廢物排查專項行動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宣傳了重慶市河長制一號令,切實增強群眾環保意識,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水環境保護和積極性和責任感,為河長制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完成了郁江七個村、社區河長制公示牌的安裝驗收工作,讓河長接受社會監督。

        (四)加大執法監管,抓牢工作推進手段。加強各級河長巡河力度,明確要求鎮級河長每月不少于一次巡河,村級河長每周不少于一次巡河。共查處關閉了樂地社區、多家村兩家非法采砂場,有效禁止了河道采砂行為,搬遷關閉了一家郁江沿岸養殖場,防止了養殖污水進入郁江。有力地推動了我鎮郁江河道健康發展,維護了我鎮正常水事秩序及水生態環境。針對重慶市河長制審計反饋問題,完成了黔石高速連湖隧道渣場、路基渣場的擋墻、排水渠道整改以及多家村榨房溝堆積在郁江河岸的渣土進行清理。

         

        三、發現的新問題與下一步工作重點

        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開展以來,我鎮河長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新問題。1、黔石高速連湖隧道渣場、路基渣場完成整改銷號后,在多次暴雨等極端天氣的影響下,連湖隧道渣場渠道修建長度不夠,暴雨沖刷下將原有道路沖毀,路基渣場排水渠被沖毀,導致又有部分渣土被沖積到郁江河岸,我鎮已下達整改通知書,要求黔石高速中鐵二十局四公司進行整改2、連湖鎮二環路修建因入口處需經郁江支流白水溝,施工單位將大量棄土堆積在河溝中,未及時處理,已多次上報主要領導,要求施工單位盡快完成工程建設,保證河道暢通3、連湖鎮場鎮污水管網不足,由于近幾年場鎮發展較快,場鎮闊容,但污水管網未及時跟上,導致部分污水未得到及時處理,我鎮已積極申報項目,抓緊污水管網項目早日完工。

        下一步,我們將按上級的要求,明確目標、攻堅克難,狠抓落實,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河長制”工作

        一是繼續督促中鐵二十局四公司完成渣場整改,防止惡劣天氣等影響再次出現排水渠道損毀,渣土入河的問題。

        二是建設增加污水管網覆蓋,將實現雨污分流,加強場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杜絕場鎮生活污水排入郁江。

        第5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2014年教師年度考核已塵埃落定,評選出來的年度優秀教師名副其實,眾望所歸。回想起來,我校中小學整合以來,年度考核一直困擾著領導和教師,爭論焦點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職務加分中領導部分分值加多少、不任課的領導教學成績如何界定;二是班主任與科任加分差多少;三是榮譽證書真假難辨,一般領導通過各種關系獲得的證書多;四是收費的和得到稿費的加分是否一樣;五是所有證書驗證真偽由哪位領導把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造成的后果就是學校領導躋身年度優秀人數居多,教師非常不服氣,一線教師累死累活一學年,還不如領導的幾個證書。于是,教絞盡腦汁得證書,發論文,學校出現了“無證不工作”的情況。盡管年年高喊“公平、公正、公開”,但不公依然如故,領導與老師,教師與教師之間明爭暗斗,關系緊張,內耗嚴重。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兩年來,我在摸索中不斷完善考核制度,走一條讓“三公”激活學校制度的生命力之路,體會頗深。

        一、公平是關鍵,激活制度的公信力

        學校各項制度為學校工作順利完成保駕護航,有公信力的制度是公平的前提。一個制度的誕生總是伴隨眾多問題的出現,最后總是以解決問題為宗旨,這一過程必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讓大家認可,有公信力。我校針對榮譽證書泛濫的情況,決定出臺《羅通山鎮學校榮譽證書管理制度》。該制度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部門的榮譽證書可加分,各級政府綜合類、教育行政部門和業務部門的證書加分有所側重,還有日常證書如何管理。通過對近幾年榮譽證書歸類統計,各級各類證書認定無可厚非,明確提出的是含金量不高的教科所發放的證書加分要下調。經過幾次征求意見,召開教代會通過,我校的這一制度落地了。在實踐中,我校規定凡是上級部門所發榮譽證書,屬于業務類的由分管領導簽字(中層領導獲榮譽證書必須由校長簽字),綜合類的由校長簽字,所有證書都要復印存檔。如此,年度考核時,無須向教師索要證書,假證書無機可乘。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制度的公信力就是對制度樹立權威、堅定信仰、鞏固尊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無特權。

        二、公正是保障,激活制度的執行力

        公平競爭,公正是保障,制度只有落實才會發揮效力。一個好的制度要在執行時不摻入雜質和人情。進行年度考核和評選先進時,必須組織全體教師認真研讀制度,開展討論,無異議后再進入下一步考核程序。如此以制度說話,做實制度,即便考核結果出現了零點幾分的誤差也心悅誠服。考核要做到公正,還要注意制度的完善和更新,讓制度為教師公平服務,而不是為某個人設定。制度的執行力,公正的彰顯,作為校長一定要敢于維護制度的權威和公正,誰敢踐踏制度,誰就會受到制度的懲罰。讓誰來執行制度,校長必須把關。我校教師年度考核個人積分項目,都是由校長親自審核,每個教師個的人積分表校長審核后都要簽字,任何老師對積分有疑義都可以隨時隨地查詢。至于其他教學成績分值部分,我校規定一般領導得全體教師教學成績的平均分,教學領導得全體教師前三分之一的平均分。盡管領導部分教學成績分值一直差強人意,但公正一天天正向我們走來。

        三、公開是監督,激活制度的約束力

        公平、公正的檢驗方式就是公開。每一項考核都要經得起亮相,敢見人,要敢曬陽光,不怕人,如此,制度的約束力就會顯現出來。公開形式多種多樣,有張榜公示,有信息,還有口頭宣布。公開絕不是最后一道程序,只要不出事就萬事大吉。其實公開是一面鏡子,從領導到教師要學會照鏡子:把自己當別人,領導制定制度時要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別人當自己,完善制度時就會更加人性化,把別人的處境和困難當成自己的處境和困難,推人及己;把別人當別人,執行制度時就會尊重別人,允許有不同的聲音,不以己為中心;把自己當自己時,反省制度,就會認準自己的角色權限,自警自重,不搞家長制。

        第6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省節水型灌區標準(試行)》為依據,以節約水資源和保護水環境為重點,堅持全民參與和強化部門、鄉鎮、灌區職責相結合,著力理順體制機制,強化科學管理,加大有效投入,大力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努力構建節水型灌區建設的長效機制,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創建目標

        2012年4月底前創建成“省節水型灌區”,2012年底前創建成“國家節水型灌區”。

        三、實施范圍

        在船行灌區(包括區南蔡鄉、埠子鎮、羅圩鄉、陳集鎮、龍河鎮、洋北鄉和經濟開發區三棵樹鄉)范圍內開展。

        四、創建指標

        根據《省節水型灌區標準(試行)》,結合我區實際,創建“節水型灌區”主要指標如下。

        (一)技術指標(5項)。

        1、灌溉水利用系數≥0.52;

        2、渠系水利用系數≥0.58;

        3、水分生產率>1.2公斤/立方米;

        4、用水計量率:灌區干渠渠首全部安裝計量設施;

        5、節水灌溉工程控制率≥45%;

        (二)基礎管理指標(6項)。

        1、組織建設。成立灌區專職管理機構,灌區內節水管理網絡健全,有專職節水管理人員,崗位職責明確;加強灌區用水管理,成立用水戶協會;重視節水投入,積極開展灌區節水改造,推廣節水技術,節水成效顯著。

        2、計劃用水。制定灌區節水長遠規劃,同時向基層用水單位下達年度用水計劃。

        3、制度建設。有嚴格的灌區用水制度,推行計量用水,按規定收繳水費,取消各種福利用水;用水原始記錄齊全,統計臺帳數據準確可靠;管理機構掌握灌區用水情況,有完整的灌區供排水渠道分布圖以及用水設施和計量設施分布圖;定期巡回檢查,有巡查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無大水漫灌等浪費水現象。

        4、節水設施。定期進行渠道清淤,拆除壩埂,溝通水系,渠道標準達標;泵站維護運行良好,裝機效率高,泵房及周圍環境整潔;灌溉設備采用國家認定的節水型設備;各種用水設施定期維護,運行正常,計量設施完好。

        5、節水宣傳。經常開展節水宣傳,灌區內有節水宣傳標語、標識,節水氛圍濃厚;灌區管理單位積極推廣和使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職工和灌區內群眾熟練掌握節水常識。

        (三)鼓勵性指標(1項)。

        灌區用水推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節獎超罰;建立灌區用水自動監控系統,支渠計量設施安裝率超過50%以上。

        五、創建工作及分工

        (一)基礎工作。

        1、基礎數據測量普查工作。按照水田、旱田、經濟作物(蔬菜大棚)和溝、渠、閘、站等進行分類測量、調查。統計灌區內各類農作物布局及面積;統計農田灌溉性質;各類建筑物座數、完好情況和節水灌溉工程實施情況。測量普查工作委托專業機構,以村民小組為單元進行普查,農作物面積由組分解到戶,普查成果制成圖表,錄入灌區信息化數據庫。

        2、加快灌區節水工程實施,保證節水灌溉工程控制率在45%以上。

        3、測算灌溉水利用系數、渠系水利用系數、水分生產率等指標,建立灌區改造效益評價體系并組織實施。

        4、進行灌區信息化建設,建立信息化數據庫,逐步建立灌區用水自動監控系統,支渠計量設施安裝率超過50%以上。

        上述基礎工作由區水務局牽頭組織,各鄉鎮積極配合,確保基礎工作扎實有效,調查數據真實詳細。

        (二)灌區用水管理。

        1、實行計劃用水,強化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灌區管理所根據灌溉面積和定額,制定并按鄉鎮下達年度供水計劃,灌區管理所和各鄉鎮嚴格執行供水計劃,嚴禁無序供水。

        2、加強灌溉調度,合理利用水資源。以支渠為單位,實行輪灌制度。灌區管理所負責干、支渠的用水調度,各鄉鎮負責斗、農、毛渠的用水調度。灌區管理所和各鄉鎮、村、組均要明確專門人員負責各自渠道用水調度工作,保證合理調度,節約用水,嚴禁發生爭水、搶水、跑水、漏水、無序用水、大水漫灌等各種浪費水資源行為。

        3、區水務局負責分步安裝計量設施,推行計量用水。

        (三)灌區工程管理。

        1、確權劃界,明確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灌區渠系工程分為干、支、斗、農、毛五級固定式渠道,根據《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和《區水利工程管理實施細則》,現將灌區內水利工程管理范圍予以明確:干、支渠背水坡坡腳外五米以內灘地、堤防、水域等;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背水坡坡腳外10米內灘地、堤防、水域等;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水域、灘地及河口兩側10米。各鄉鎮和國土等相關部門要配合水務部門做好灌區范圍內水利工程確權劃界工作,維護國有資產權益。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在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內違法施工、種植、養殖、葬墳、扒口、取土、堆放物料、傾倒垃圾等隨意侵占和毀壞水利工程設施、破壞溝渠及沿線建筑物行為。

        2、明確職責,加強管理。船行灌區干、支渠工程由國家投資興建,產權歸國家所有,由灌區管理所負責管理、使用和經營,并對水利工程資產負有保值增值責任。灌區管理所在每年供水結束后要對干、支渠沿線建筑物進行排查登記,在次年放水之前給予保養、維修。灌區斗渠及斗渠級以下建筑物由各鄉鎮負責排查、登記、保養、維修。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河湖長制要求,各鄉鎮要加強轄區內溝河、渠道管理工作,定期進行集中清理、疏浚,保證溝渠暢通,排灌順暢,水面清潔無污染,溝渠內及堤防、灘面上無耕種、破壞、占用等現象,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流速和利用率,減少水土流失。區水務局作為水利工程管理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做好督查考核工作。

        (四)灌區運營管理。

        1、區水務局要積極探索和研究灌區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深化內部人事制度改革,主動會同區人事部門對船行灌區管理所重新進行定性、定編。要通過嚴格的定性、定編,按需設崗,按崗聘人,推行競爭上崗制度,優化結構,建立能力素質強、技術水平高的精干管理隊伍,切實解決船行灌區管理所冗員和高齡化、年輕工作人員缺乏等突出問題。

        2、強化水費收繳,促進節約用水。在目前農業灌溉用水尚不能完全逐級計量收費的情況下,可參照鄉鎮總用水量(加適當的滲漏損失)和灌溉畝數計算出畝灌溉用水量,合理定價,并經物價部門核準后,以畝計收。水費收繳以鄉鎮為單位進行統一征收,各鄉鎮憑灌區管理所提供的專用發票收費,由灌區管理所與各鄉鎮進行統一結算。

        六、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2010年11月):動員部署階段。開展前期調研,制定工作方案,建立目標管理和考核制度;召開動員會議,安排部署創建工作;成立區創建節水型灌區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抽調專職人員具體負責節水型灌區創建的日常工作;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動員,營造全社會參與爭創節水型城市的氛圍。

        第二階段(2010年12月—2011年11月):組織實施階段。各責任單位應按照意見的要求,全面組織開展創建工作,確保各項指標達到省考核標準的要求。其中,土地面積及水工程測量普查工作要在2011年1月底前完成,為其它創建工作的開展及時提供基礎數據。相關鄉鎮要高度重視、積極配合普查工作,明確一名副鄉(鎮)長負責此項工作,確保普查成果詳實可信。測量普查工作可先選取一個村進行試點,在試點、完善的基礎上全面展開。

        第三階段(2011年12月—2012年1月):初審驗收階段。區政府邀請省、市專家組對我區創建省節水型灌區進行咨詢、評估,逐項進行對照檢查,對存在的問題和差距,進一步整改和提高。

        第四階段(2012年1月—4月):申報省驗收階段。整理、完善申報材料,于2012年4月30日前上報省主管部門。

        第五階段(2012年5月):省正式驗收階段。迎接省考核組對我區創建省節水型灌區工作的考核驗收。

        第六階段(2012年6月底前):申報國家驗收階段。對照國家節水型灌區驗收標準,進一步整理、完善申報材料,于2012年6月31日前上報國家主管部門。區政府成立專門迎檢工作領導小組,迎接國家考核組對我區創建國家節水型灌區工作的考核驗收。

        七、保障措施

        創建節水型灌區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鄉鎮、各職能部門加強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一)強化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船行灌區創建“節水型灌區”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區委常委、副區長穆海兵同志擔任,副組長由區委常委、水務局長胡元明同志和副區長趙賽花同志擔任,成員由區監察局、水務局和相關鄉鎮的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和督查室。各鄉鎮要求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專項投入制度,財政在每年的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區水務局從項目中爭取部分資金,專項用于保障各項創建工作正常開展。在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的同時,各鄉鎮和各有關部門要努力拓寬融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節水型灌區創建工作,保障節水型灌區創建工作順利開展。

        第7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一、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增強水環境支撐能力

        1、全面實施清河行動計劃。完成省中小河流治理項目黃山港5.1公里整治,啟動洛塘河(大道-綿長港)整治前期工作。實施新一輪鎮村河道整治,計劃完成整治鎮村河道230公里力爭271公里,完成標準化河道整治20公里力爭26公里,同時推進農村池塘整治工作。結合“三清兩綠”行動計劃,有序開展河道“綠道”建設,計劃實施鎮村河道綠化40公里力爭48.5公里。完成調活水體技術方案和各鎮重要區域水域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同時結合城市規劃區水域詳規的編制工作,著手“小河變大河、死河變活河”的治理探索。

        2、積極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基本完成鵑湖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引水河道建設,全面實施庫區土方開挖,力爭湖線基本成型。加大擴大南排工程對上溝通對接力度,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盡力促成項目可研早獲批,工程早推進。做好尖山圍墾三期項目納入錢塘江尖山河口段綜合治理課題的跟蹤工作。

        3、扎實開展灌排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田水利設施灌排配套渠系建設,暢通水利設施“神經末梢”,計劃改造泵房27座,更新機泵35臺,襯砌渠道131公里,改建渡槽8座、水閘12座、排澇站點12座,新增機泵19臺。繼續推進圩區整治工程,重點實施周王廟鎮星火、博儒、長春圩區,鹽官鎮郭店圩區,斜橋鎮斜西圩區和許村曹家河等6個圩區,計劃完成市下達圩區整治任務2.66萬畝力爭3.22萬畝。

        4、基本完成水利普查工作。緊跟全國水利普查工作步伐,重點完成普查表填寫和錄入,做好上級普查機構對我市普查成果的審核意見的修改工作,確保如期完成水利普查工作任務,確保普查工作的質量。

        二、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不斷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1、未雨綢繆做好汛前準備工作。組織開展全市防汛大檢查,突出抓好各類防汛安全隱患整改。深化基層防汛防臺體系長效機制建設,加強防汛體系動態管理,鞏固基層防汛防臺體系建設成果。認真修訂完善市級“三防”預案,指導和督促各鎮、街道、防指成員單位修編完善各類“三防”和應急度汛方案,組織開展防汛防臺專項應急演練。實施防汛會商系統升級改造,啟動防汛信息平臺建設,配合市水利局做好洪水風險圖編制工作。

        2、不折不扣抓好防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三防”物資儲備中心建設,健全防汛物資儲備體系。實施Ⅲ等水準高程復核、水雨情監測站基準校核,完善全市Ⅲ等高程網點數據。加強地方海塘養護管理,完成鹽倉海塘后坡排水工程,啟動丁壩加固工程建設。實施水文巡測站點建設,增加鹽官潮位遙測站測井設施;認真做好水文資料整編、汛期水文預報測報、硤石站異地新建前期準備和全市19個水量水質同步監測斷面的取樣測流和送樣等工作。實施上塘河流域翻水管理站業務用房工程,認真做好上塘河流域防洪排澇調度工作,確保上塘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積極做好上塘河流域水資源的調配工作,實行經常性翻水換水,保障該地區工農業生產用水和水上交通的需要。

        3、全力以赴開展災害防御工作。抓好各類防汛設施的維護、保養、維修工作,確保處于良好的待運行狀態。汛期加強防汛值班,及時雨情、水情和臺汛動態,當好“三防”工作參謀。結合“防災減災日”、“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加大洪澇臺旱災害防治知識和政策法規的宣傳,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我救助能力。以“不死人、少損失”為原則,全力應對洪澇臺旱災害的侵襲,確保全市安全度汛。

        三、加強水行政執法管理,持續提高水資源承載功能

        1、加大水行政執法管理力度。結合3.22水法宣傳系列活動,進一步宣傳貫徹水法律法規,提高全社會水法制意識。強化水資源論證制度,切實抓好取水許可管理;加強地表地下水資源保護,抓好水功能區水質監測和保留深井長效管理,啟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工作;充分利用取水實時監測系統平臺,加大對取水大戶監控力度,加強用水定額管理;加強與取水戶、銀行等多方溝通和合作,擴大“銀行電子扣費”覆蓋面,提高水政“兩費”征收率。開展水保專項執法行動,啟動《市水土保持規劃》修編工作。進一步加大水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各種水事違法案件,依法維護全市正常水事秩序和水利工程完好。

        2、加強水利工程質量安全管理。進一步加大工程質量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工程質量常態化檢查和百分制評分的考核機制,大力推進水利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積極配合做好招標誠信體系創建、項目評標專家庫管理、水利招標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工作。時刻緊繃安全生產之弦,切實加強安全生產教育,認真落實各項安全生產措施,強化安全防范工作檢查,嚴格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層層分解安全責任,逐級簽訂安全目標責任書,落實考核制度,做到工程安全、資金安全、財產安全、人員安全。

        3、積極探索推行河道管理新機制。結合“四位一體”城鄉環境衛生管理新機制和水環境整治工作要求,積極探索河道管理新型責任模式,做好“河長制”管理方案編制相關基礎工作,全面落實河道綜合整治和長效管理責任制。結合數字城管運行機制,加強市級河道工程設施巡查管理,及時做好市區城防河道工程設施維護和白漾翻水站運行管理工作。

        四、加強行業自身建設,努力推進水利事業健康發展

        1、深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繼續開展以“潮鄉先鋒”為主題的創先爭優活動,把創先爭優活動與推進水利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創先爭優活動與水利中心工作兩不誤、兩促進、兩提高。進一步深化“兩優三服務”活動,繼續牽頭做好結對村長安鎮德豐村幫扶活動,為結對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一定的資金扶持;繼續牽頭做好與南關廂社區的共建活動,落實社區共建經費,不斷把共建工作引向深入。深入開展“訪民情、解民憂、連民心”“三民”走村進企入戶活動,建立常態化為民服務機制,努力幫助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第8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關鍵詞:勞動分工;管理學;適度分工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168(2012)01-0063-05

        管理學的產生離不開勞動分工理論,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的勞動分工理論直接促成了管理學的誕生,極大促進了管理效率的提高。科學合理的分工能夠促進管理效率的提高,但在現實管理過程中由于對勞動分工理論應用不當,也出現了一些不合理、過度的勞動分工,致使管理效率低下進而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如,分工過細會增加勞動成本、降低工人和企業的應變能力、導致利益分配不公等,最終違背了勞動分工理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初衷。因此,正確認識勞動分工理論內涵及其在管理學中的應用,把勞動分工理論和管理學結合起來探討科學分工管理問題,對于促進管理科學化顯得尤為必要。

        本文主要從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出發,細致梳理其勞動分工理論及其在管理中應用的思想,辨析管理中不合理分工問題產生的根源,并相應提出解決辦法。

        一、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對勞動分工的起源這樣論述:“給人類帶來許許多多好處的勞動分工并不是源于一個什么能預見到分工將能帶來普遍富裕的人類智慧的產物,它是人類天性中的一種傾向的必然結果,盡管這個過程是緩慢而漸進的。當然人類天性中的這種傾向并沒有預見到會有如此之大的實用性。這種傾向就是要求物物交換,以物易物,相互交易。”[1](p.13)他認為人類分工不是源于稟賦的差異,恰恰相反,人類從事不同職業是分工的結果。人類由于分工獲得了好處,反過來又促進了進一步的分工。

        亞當•斯密論述了分工的優勢。他指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分工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提高,使社會經濟得以進步。分工之所以出效率或者說分工的優勢,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分工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熟練程度;第二,分工節省了生產勞動者因經常變換工作或變換生產活動中的不同操作而損失的時間;第三,分工促使大量節省勞動時間的機器問世,從而使一個人能干許多人的活[1](p.19)。馬克思也認為勞動分工對資本主義經濟增長起到重要作用。他指出,勞動分工這種生產方式的存在是技術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的產物,它通過生產過程中的組織與協調來促進資本主義經濟增長。亞當•斯密認為分工應該有合理的限度,分工程度要與市場的大小相匹配。這體現在他論述分工與市場大小的關系中:“由于是交換能力引起了勞動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就必然總是要受到交換能力的限制。換句話說,就是受到市場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場小,剩余的產品無法交換,那么過度分工增加產量就沒意義,分工不會繼續下去;而交通的便利促進了市場開拓,促進了分工”。[2]

        勞動分工在當時還處于起步階段,也就是正面效應顯現、負面效應還未顯現的階段。所以,無論從分工的哪一個角度看,分工的存在都是一種與分工以前相比較、以節約勞動時間為動因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分工的出現正是為了提高勞動效率。同時,分工的出現也為我們的進一步理論研究提供了源泉,也為管理學的誕生鋪墊出了理論前提[3]。

        二、勞動分工理論在管理學中的應用

        勞動分工勢必帶來相應的協作和統一問題,由此管理就成為分工中必不可少的組織任務,使管理的內容和方法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首先把亞當•斯密勞動分工理論應用到管理學當中的,是古典管理理論的代表人物“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和“管理過程之父”亨利•法約爾。泰勒和法約爾以分工為出發點,不僅強調生產技術的分工(亞當•斯密所說的勞動分工是指將工作分解成一些單一的和重復性的作業),而且主張組織結構的分工和管理職能的分工。法約爾和泰勒都認為勞動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法約爾的經驗是:“使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每一個人都在他的位置上工作。”但由于法約爾和泰勒本人在工作中所處位置不同,他們應用分工理論的角度也不盡相同。

        泰勒的貢獻之一是主張把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實際是把管理職能與執行職能分開,讓資方承擔管理職責,讓工人承擔執行職責。泰勒認為在老體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憑他個人或師傅的經驗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決定。由于這與工人的熟練程度和個人的心態有關,即使工人能十分適應科學數據的使用,但要他在機器和寫字臺上同時工作是不可能的。為此,泰勒在企業設立專門的計劃機構。所謂專門的計劃部門,實際就是專門的管理部門,專門負責擬訂計劃、命令和指示,負責進行時間和動作的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定額和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工具。這也就進一步明確了資方與工人之間、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而工人和工頭只負責執行,即按照計劃部門制定的操作方法和指示,使用規定的標準化工具從事實際操作,不得自行改變。泰勒把計劃的職能和執行的職能分開使得管理思想的發展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將分工理論拓展到了管理領域。

        泰勒還提出必須廢除當時企業中軍隊式的組織而代之以“職能式”的組織,實行“職能式的管理”。泰勒認為在軍隊式組織的企業里,工長的責任是復雜的,需要相當的專門知識和各種天賦的才能,所以只有本來就具有特殊素質并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勝任。但為了事先規定好工人的全部作業過程,必須使指導工人干活的工長具有特殊的素質。因此,為了使工長職能有效地發揮,就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細分,使每個工長只承擔一種管理的職能。為此,泰勒設計出8種職能工長,來代替原來的一個工長。8個工長分別有4個在車間、4個在計劃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每個工長可以直接向工人命令。在這種情況下,工人不再聽一個工長的指揮,而是每天從8個不同工長那里接受指示和幫助。泰勒的職能工長制是根據工人的具體操作過程進一步對分工進行細化而形成的。另外,泰勒應用斯密的分工理論對勞動者本身進行區分即關于第一流工人的論述。泰勒認為每種類型的工人都能找到特定類型的工作使他成為一流的工人,如身強力壯的男人適合體力工作,柔弱纖巧的女工適合在紡織業工作等。

        法約爾對分工理論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給管理本身進行了明確的分工。作為企業的經理,一名管理者,他認為管理應包含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五大職能。管理職能就是管理者為了有效地管理必須具備的功能,或者說是管理者在執行其職務時應該做些什么。他們必須區分自己的經營職能和管理職能,也必須區分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管理職能,這些職能在企業中分別由不同的人擔任,做到專業化分工。可見法約爾提出的“管理分工”為現代管理過程學派打下了理論基礎。除了對管理進行分工,法約爾還對整個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了分工。他認為企業的全部活動可分為六組:(1)技術活動(生產、制造、加工);(2)商業活動(購買、銷售、交換);(3)財務活動(籌集和最適當地利用資本);(4)安全活動(保護財產和人員);(5)會計活動(財產清點、資產負債表、成本、統計等);(6)管理活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4]。另外,法約爾提出的管理14項原則中的第一條就是工作分工。法約爾相信勞動分工的效力,但又認為勞動分工有一定的限度。

        亞當•斯密之后,尤其是到了19世紀后半葉和20世紀初,生產的分工和專業化的增進變得越來越明顯,使得人們將分工與專業化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和近代經濟史的主要特征。如美國汽車業的先驅亨利•福特把勞動分工理論應用到汽車制造業上,開創了汽車裝配線生產系統的“工藝分工”的先河――流水線,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通用公司的艾爾弗雷德•斯隆則把勞動分工理論用到了管理上,主張建立事業部制結構,開創了“權力分工”的先河,促進了企業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環境中迅速擴張。如果進一步探究分工原理在管理中應用的本質,我們不難發現管理分工的本質是分權,而分權的直接后果就是出現了層級制管理模式。

        三、勞動分工理論在管理中應用的辨析

        盡管亞當•斯密、泰勒和法約爾三者應用分工理論的角度不盡相同: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更多的是強調由于貿易帶來的職業分工與生產技術的分工;泰勒和法約爾以管理為出發點,主張組織結構的分工和管理職能的分工。但三者都認為合理的勞動分工應該旨在促進生產力發展,提高工作效率,推動社會經濟進步。

        同時三者也認識到了在生產管理過程中分工不是無限進行的,分工應該有其合理的限度。如亞當•斯密認為分工的程度應該受到交換能力的限制,換句話說,就是受到市場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場小,剩余的產品無法交換,那么過度分工增加產量就沒意義,分工不會繼續下去。”[1](p.22)他認為“在交通便利的基礎上促進了市場開拓,分工才能進行下去”,即要擴大分工,首先要有可供適度分工的空間。法約爾認為:“勞動分工有一定的限度,經驗與尺度感告訴我們不應超越這些限度。”但在現實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違背適度合理分工的原則,造成管理過程中分工不合理的現象,以致影響了生產管理效率的提高,違背了勞動分工理論促進生產效率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初衷。其不利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勞動成本的不利影響

        隨著分工的細化,部門間交易費用也會隨之增加。在分工強化的組織中,其過程管理往往被忽視。按分工原理構建的企業組織,其部門總是趨向齊全化,部門越來越分立和分散。在這種組織中,一項活動過程要由許多部門來分別承擔其中某一部分或步驟的工作。然而,它的信息傳輸渠道以縱向為主,橫向為輔,縱向傳輸的中間環節較多,橫向傳輸的限制頗嚴,使組織結構呈剛性。這種過程必然要較多地耗費人力和時間,延長作業的整個過程,而且分工越細這種耗費和延長就會越大。如某人壽保險公司,從顧客填寫保單開始,須經過信用評估、承保直到開具保單等一系列過程。其間包括30個步驟,跨越5個部門,須經19位員工之手。因此,他們最快也需24小時才能完成申請過程,而正常則需5~25天。據研究,假設整個過程需要22天的話,則真正用于創造價值的只有17分鐘,還占不到0.05%,而99.95%的時間都在從事不創造價值的無用工作。這種細化的處理程序將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部門間的信息傳遞上,使本應簡單的工作變得復雜,導致勞動成本增加。所以,現在有從職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轉變的趨勢[5]。

        另外,分工式組織中各部門近于“各自為政”,工作的自行安排一般并非以相關部門的計劃為主要依據。這往往會使一項業務活動在企業內部的跨部門銜接處于無控制狀態,即缺乏整合責任和能力,從而不能達到爭取市場機會和滿足顧客的要求。更為嚴重的是各部門間會產生“隧道效應”,每個部門好比一條“隧道”,更多的是只看到本部門的目標、利益,甚至不惜損害其他部門、企業整體的目標利益。

        (二)對工人和企業應變能力的不利影響

        就勞動環境而言,分工過細會使工作變得單調、工作疲勞,導致工作效率下降,職工還會對工作環境、企業產生厭惡和敵對的情緒,合作意愿下降。與豐富有趣的工作相比,單調的工作意味著較惡化的工作環境,職工為同等勞動付出的代價相應增加。人是組織活動中最基本的要素,隨著文化教育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求層次提高了,除了一定的經濟收益外,他們希望在自己的工作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對工作質量的要求也更高了。員工需求的變化是崗位設計不斷更新的一個重要因素。崗位設計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使員工在工作中得到最大的滿足,所以才有工作豐富化、工作擴大化的逆分工的工作設計。只有重視員工的要求并開發和引導其興趣,給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和環境,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增強組織吸引力,留住人才。否則隨著員工的不滿意程度的增加,帶來的是員工的冷漠和生產低效,以致人才流失。

        此外,高度分工降低了工人對整個生產過程之間相互關系的了解,應變和自動協調能力下降。高度分工影響個人應變能力,也會導致企業整體應變能力下降。分工精細的組織把每個人如同零件一樣長期固定在某種崗位上,不同部門或不同工作人員之間長期的知識分離或互不了解,這也會阻礙創新所需要的多重知識的交合,不利于創新。

        (三)對利益分配的不利影響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國際分工中得到借鑒。19世紀,國際分工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與此同時也成為先進國家控制和剝削落后國家的一種經濟強制力。最早進行產業革命建立起機器大工業的少數先進國家走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前列,它們壟斷了先進的工業部門的生產,而把落后的農業部門的生產轉移到海外。這樣,原來在一國范圍內城市與農村、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之間的分工,就逐漸演變成為世界城市與世界農村的分離與對立。像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東方從屬于西方。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分離和對立逐漸固定化,整個地球變為一個由“中心”和“”構成的體系。

        企業分工和國際分工可能存在差異性,但導致的結果具有共性,就是都會產生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在企業中的分工因權力責任的不可平均性,勢必會導致一些相對強權的部門產生,類似國際分工中的先進國家,而這些部門很難保證不會“”,這必然會導致整體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如前文提及的部門“隧道效應”,就是部門間只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其他部門和整個組織的利益。而依據J.S.亞當斯(John Stacey Adams)的公平理論,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公平觀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而這種公平感直接影響職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講,動機的激發過程實際上是人與人進行比較,做出公平與否的判斷,并據以指導行為的過程。當職工感受到了公平,就會心理平衡、心情舒暢、工作努力。反之,就會產生怨恨情緒、義憤感、仇恨心理、發牢騷、講怪話、消極怠工,甚至產生破壞心理,影響工作績效。所以,若分工導致利益分配不公,將直接影響員工的積極性,最終損害企業整體的利益。

        四、勞動分工理論在管理中應用的建議

        分工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科學分工管理應以能夠提高效率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準則。如違背了合理適度分工的原則,其負面效應可能會遠遠超過其正面效應。針對分工過細等不合理分工帶來的不利影響,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進。

        (一) 轉變管理形式,由職能管理向流程管理轉變

        源于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的職能管理是基于職能分工的傳統的管理體制,它是以命令控制為主要特征,按照縱向職能為主、橫向協調為輔的原則建立的。在職能管理體制內部,重視中心任務部門的工作,強化人事管理和具體經營的職能,組織的剛性較強。這使得在組織中無論是因為生產經營的需要而分工過細,還是人為分工過細,都會導致整個組織低效運行,每一項業務引起的“公文旅行”或業務辦理過程的“單證串門”都是常規現象,其內部交易成本較高。因此,必須改變管理形式,使各方面同步協調,有計劃按比例綜合平衡發展,才能使各部門共同努力,完成目標。隨著流程管理的管理理念的日益發展,現代的管理模式將由職能管理轉向流程管理。

        所謂流程管理,就企業而言,就是以業務流程為管理對象的管理模式,它包括業務流程與管理兩個方面。所謂業務流程,就是企業為實現一定的目標而確定的業務順序。所謂管理,就是通過對業務流程的實施、對實施結果的評價和業務流程的分析、優化、簡化,將企業的運作流程固化下來,使得業務的運作不會隨人的意志而改變。通過實施流程管理,建立企業各環節的流程,搭建起企業各環節互通的橋梁,使企業上下溝通能夠暢通無阻,準確真實的信息就能夠快速及時地傳遞到每一個部門及個人。在這種新的管理模式下,人們將工作在團隊中,而非原來的職能部門中。他們將向最終的結果負責,而非向上司或活動負責。管理人員更像是導師,而非原來的管理者的角色。最終進行流程管理的企業將形成流程型組織,這種組織將更好地圍繞流程進行管理并要更好地以客戶為中心進行服務。要實現面向顧客的企業流程管理,降低分工過細引起的“內部交易”費用,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組織結構應該以產出為中心,而不是以職能為中心。

        第二,將信息處理工作納入產生這些信息的工作中去。

        第三,將并行工作聯系起來,而不是僅僅聯系他們的產出。

        第四,使決策點位于工作執行的地方,在業務流程中建立控制程序[5]。

        (二)進行工作再設計,重新界定員工的任務及方法

        勞動分工使社會更快地積累巨大財富的同時,也束縛了人的自由發展。馬克思認為:一個人不斷從事單調的勞動,會妨礙精力的集中和煥發,因為精力是在活動本身的轉換中得到恢復和刺激的。他認為一個人做一項工作的時間如果過長,精力會遞減而導致效率降低。一個人的職業如果局限于一個或有限的幾個的話。他畢生都會進行結果相同或近乎相同的幾個簡單操作,沒有機會獲取其他行業的知識,對本行業的知識也會逐漸麻木,因此他必然喪失使用知識的習慣,從而變得愚昧和無知。因此,勞動分工使他們變得愈發麻木不仁。在組織中,過細的勞動分工使工作面變窄,也會最終導致員工的積極性降低。這就需要組織進行工作再設計來更好地發揮勞動分工提高生產率的優點的同時,也能適度解開勞動分工對個人的束縛,使人類得到全面發展。

        工作再設計是指管理者為使工作更有趣、多樣化、挑戰性而重新設計或改變各項相關性的工作,以便增加員工的工作質量和生產力。人們都知道工作已經被設計好了,就不可能放棄生產經營活動再來一次全新的設計,人們只能選擇在不影響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前提下,對工作進行階段性的再設計。工作再設計可以通過工作輪換、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彈性工作時間等方式來簡化業務流程、豐富工作內涵、激發全新的熱情。

        一個好的工作設計可以減少單調重復性工作的不良效應,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也有利于建設整體性的工作系統。

        (三)完善績效考核制度

        組織中的分工可能會導致強勢部門的產生,由于“隧道效應”,這些強勢部門會為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過多占有組織的成果。無疑,這時績效考核結果的公平性就成為企業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考核結果不能保證公平,員工的心情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工作的積極性,怨言和懈怠的情緒將在企業蔓延,這是企業不愿意看到的結果。為此,一定要建立科學的考核制度,確保組織內的公平、和諧。所以,保證公平是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在制度設計中應著重考慮以下幾點。

        1.改變考核方式。變原來的由人力資源部考核或員工代表考核為上級考核下級,逐級考核。在考核工作中,直接上級是唯一有權對下屬進行考核的人。理由很簡單,直接上級對下屬員工擁有最佳的觀察角度,對員工的工作職責和工作職責的履行情況最為了解,因而由直接上級對下屬進行考核的效果最佳,最有說服力。

        2.使考核指標可驗證。為保證公平這一原則,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企業應對員工的考核指標能量化的一定要做到量化,對于那些不能量化的指標的,也要做到可驗證。量化不是考核指標的最高標準,可驗證才是。量化其實也是一種可驗證的手段而已。因此,針對那些不容易量化的指標,企業也可以通過細化、流程化、行為化等手段達到可驗證。

        3.強化溝通過程。在考核的全程都應做好溝通工作,沒有過程的溝通,管理者對于員工的績效表現就沒有系統的了解,也不能得到員工的支持和幫助。所以,考核不是到考核的時候才進行的活動,而是要在績效周期內與員工保持持續的績效溝通,檢查員工的績效指標完成情況,并及時對員工進行反饋,提供員工需要的支持和幫助。

        4.把績效反饋作為一項制度。考核過程是考核者的履行職責的能動行為,考核者不可避免地會摻雜自己的主觀意志,導致這種公正性不能完全依靠制度的改善來實現。績效反饋較好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它不僅讓被考核者成為主動因素,更賦予了其一定權利,使被考核者不但擁有知情權,更有了發言權。同時,通過程序化的績效申訴,有效降低了考核過程中不公正因素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對整個績效管理體系的完善起到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亞當•斯密.國富論[M].謝祖鈞,孟晉,盛之.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2]王寶義,王世貴.解讀斯密分工理論,構建社會和諧分工[J].價值工程,2005,(12).

        [3]王璐,李亞.勞動分工與經濟增長:從斯密到馬克思[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

        第9篇:河長制考核制度范文

        關鍵詞:文化模式;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文化;層次分析;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2)-0021-07

        天人協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國漢代著名思想家司馬遷曾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里所講的“際”,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自古以來,中國探索人與自然關系的學問,其主導精神都是主張天人調諧的。可以說,天人調諧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精髓。繼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調諧理念,對當代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環境治理以及構建和諧社會,都將具有重要的啟迪。

        發展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任務,然而我們不能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來求得經濟的發展。盲目的追趕只會讓我們把經濟的發展建立在環境的破壞上。西方工業化前期的境況是最好的教訓,工業革命之后,西方工業有了飛速的發展,而他的飛速發展是建立在對環境的破壞和對資源的掠奪之上的,這也是他與生俱來的缺陷。盲目的追求高消費與產業升級,雖然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但它采取的掠奪和控制的方式,耗費大量的自然資源,排放自然界無法吸納的廢棄物,破壞自然循環和生態平衡。而發展中國家卻仍未擺脫傳統工業文明的框架,將制度優越性寄托于經濟高速增長的“趕超戰略”上,忽略了“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

        所以我們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只有推行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它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都僅僅是其技術經濟范式的表征。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其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發展。

        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新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框架,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社會生產關系進行新的制度安排。這種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是要將生態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進行新的規制管理,納入市場運行機制之中。這必將重新構造社會價格形成機制,從而重新調整社會利益分配關系。當前的循環經濟仍然只是在技術層次上的探索,仍然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全球人口和經濟不斷增長,資源制約日益增強,循環經濟必將會成為未來人類社會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但這是一個長期發展過程。因為它涉及國家間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國際貿易,涉及不同類型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之間的利益問題。

        本文以文化模式與經濟發展為起點,從循環經濟和文化模式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循環經濟文化的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先進循環經濟文化模式的新思路。

        一、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

        (一)基本概念

        要了解文化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首先我們要界定幾個關系主體的基本概念。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沒有文化就沒有社會。文化人類學家和一些社會學家認為,文化和社會是統一的,文化就是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相當不確定的。許多人覺得文化是用以傳播的知識,他的作用在于使人明白道理,認識自然,熟悉歷史,等等,這是對文化最狹隘的定義。但多數經濟學學者傾向于從分析經濟系統的環境,探索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出發,將文化定義為“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創造的不同形態的精神財富及相互關系、相互作用所構成的系統”。并主張將其區分為智慧文化、規范文化、意識文化和組織文化四種形態。最新的概念認為,“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史上的“人化”與“化人”的整個互動過程和成果的總和。文化不只是指文字,它還涵蓋了我們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從而作用于經濟活動的各個過程中。

        什么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人類正在探索的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增長方式。循環經濟的本質是以生態學規律為指導,通過生態經濟綜合規劃,設計社會經濟活動,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產過程的原材料,實現廢物綜合利用,達到產業之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使區域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永續利用,從而實現產品清潔生產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環境和諧型經濟模式。它不同于傳統經濟的“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過系統內部相互關聯、彼此疊加的物質流轉換和能量流循環,最大限度利用進入系統的物質和能量,達到“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注:①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著,于曉等(1904,1905)譯,三聯書店,1987版.]

        那么,什么是循環經濟文化?我們認為,凡致力于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致力于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文化型態,即是循環經濟文化。循環經濟文化是人類的新經濟文化運動,是人類思想觀念領域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然法則的尊重與回歸。幾十年來,循環經濟文化的理念廣泛滲透到人類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領域,預示著人類文明已從傳統工業文明逐步轉向生態工業文明,并將以自然法則為標準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二) 基本關系

        1.文化與經濟發展

        文化是一種獨特且重要的資源,是一個被經濟學研究所忽視的領域。只是在最近的一些文獻中,文化這一“非經濟因素”才開始回歸到經濟學家的視野里。回顧早期和當前關于文化與經濟發展的主要理論觀點,梳理各門學科對文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五種大致不同的論點。一種觀點認為,特定的文化觀念是決定人們行為乃至市場擴展、經濟進步必不可少的諸多條件中的一個,這一觀點主要由古典經濟學家們所提出。第二種觀點因為由馬克斯•韋伯(1904,1905)①提出,往往被稱為韋伯命題,較為激進地認為特定文化(特別是新教教義)是促進資本主義產生與現代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這一觀點得到很多文化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及少數經濟學家的贊同與支持。第三種觀點則直接否定了韋伯命題,認為文化與經濟發展無關。第四種觀點雖然承認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具有影響作用,但具體立場又有差別,有的學者強調了文化對經濟發展存在的阻礙作用,而有的學者注重文化對于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多的人則采取了調和的觀點,認為一些文化因素具有促進作用,而另一些文化因素會阻礙經濟發展,事實上,他們認為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中性的”。第五種觀點是由道格拉斯•C•諾思(1981)①提出的,他將文化(或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影響合約實施的不可缺少的變量,而合約的實施則最終決定了經濟發展的狀況。文化對經濟的發展是存在很大影響的。如果運用得當就能很好的促進經濟的發展。可見歷史上早已有人關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并且從未停止對他的討論。

        在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上,世界上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兩種爭論。一種是“文化決定論”。這一學派的主要觀點是,文化對經濟的發展承擔著決定性的作用,即符合現代精神的文化價值觀對現代經濟發展起著正面的、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與現代精神不符的、傳統保守的文化價值觀對經濟的發展則起著負面的消極的阻礙作用。因此,一個國家的文化對其現代經濟的發展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化本身并無積極與消極之分,關鍵在于如何利用的問題。將文化按照非此即彼的模式進行類屬劃分的做法,不僅過于機械,而且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文化中,存在著大量中性的、不易判斷其正負作用的因素。更何況在評價、分辨和判斷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與糟粕成分,積極作用與消極作用時,也還存在著其主體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的問題。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有時候可以具體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關系,因為社會的文化素質水平也決定了許多的生產關系,先進的文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所謂科學是第一生產力,這也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一個方面,而落后的文化代表了一種落后的生產關系,當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1]。

        對于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總體關系,馬里亞諾•格龍多納(2002)指出,有可能構建兩種理想的價值觀的體系,一種只包括那些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價值觀,另一種只包括那些阻礙經濟發展的價值觀。盡量靠近前一種的國家,就屬于現代國家;盡量靠近后一種的,則屬于傳統國家,一國人民接受什么價值觀和不接受什么價值觀,屬于文化領域的事情。所以我們也可以說經濟發展是一個文化過程。

        [注:①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道格拉斯•C•諾思著(1994中文版),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1~22頁。]

        戴維•蘭德斯(2001)曾斷言:“如果經濟發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那就是文化乃舉足輕重的因素。”[2]從工業污染、資源瓶頸、能源危機到瘋牛病、禽流感,當貌似強大無敵的當代經濟一再被這些問題擊中,人類的反思不能不從發展戰略、經濟模式上溯到一個本源性的文化問題:人與自然。

        張培剛(1999)指出,經濟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而文化意識上的安平樂命和不思進取反過來又強化了傳統社會經濟的落后狀態。于是陷入了劉易斯所說的“貧困文化”惡性循環之中并通過代際關系的影響而世世代代遞傳下來。[3]這種現世力與約束力頗強的非宗教傳統觀念,在社會組織和人們心態上形成了源遠流長的超穩定結構,并嚴重阻礙著現代經濟的興起與發展。

        楊庭碩(1998)認為,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大集合,是多元一體化格局,其中以儒家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主流。而孔子所講的“克己復禮”是把握傳統文化的要害,“克己”即內省。傳統文化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弘揚民族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更新創造的同時,還要注意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和評估,即通過“內省”弄清楚什么是精髓,什么是糟粕,從中找出不足,進行揚棄以適應現代化。

        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林毅夫(2003)指出,展望21世紀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讓生產力盡快發展應該是我們的第一個優先選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的變化,中國人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也會改變。[4]在變遷中,我們會揚棄一些過去的,建立一些新的,但決不是簡單地照搬西方的準則。所以,只要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也有辦法讓中國文化從器物、組織、價值層次上在一個新的、更高的層次上得到統一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函數表達式,其模型公式為:

        R=M(i)f(t,I)

        其中:R,M,i,T,I分別表示經濟增長率、文化類型、創新精神(系數)、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經濟發展就是在文化變遷的基礎上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促進的上升式變化過程。

        2、 循環經濟與循環經濟文化的關系

        在處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上,世界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和協調自然。人類大規模征服自然,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而出現的。人類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使人類社會發生了深刻而迅速的變化。同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能源短缺、城市臃腫、交通紊亂、人口膨脹和糧食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環境破壞和生態失衡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重危機之一。就我國而言,在與自然和諧相處上千年之后,沒能獨身于此“世界大潮”,破壞自然的現象令人吃驚。如不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能源、資源將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我們將難以向人民交代、難以向子孫交代、難以向歷史交代。所以倡導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歷史的必然要求[5]。

        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和認識,近代以來的世界經濟發展經歷了三種模式,代表了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種是傳統模式。它不考慮環境因素,是一種“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過程。第二種是“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它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后治理”,強調在生產過程的末端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很大,治理成本很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第三種是循環經濟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態學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其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最終實現“最佳生產,最適消費,最少廢棄”。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行模式,符合天人調諧的理念[6]。

        循環經濟文化強調地球生態系統是脆弱的,如果聽任傳統工業文明對地球自然生態環境進行摧殘和破壞,人類將無家可歸。人類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能獨立于復雜的生態網絡之外。人類與自然界的其它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可分離。人與自然的關系制約著人與人的關系。調整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是協調人類的社會關系,便是追求人類社會的和平與進步。人類以循環經濟文化的方式生存,所有先進文化都是生存于自然中的循環文化。生存于自然和社會的文化不能反自然和。文化與自然的辯證統一,就是人類生存的本質。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科學技術不應讓人們誤認為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無限的。把“人定勝天”推向極致,將使人類陷入生存困境。環境的權利與義務必須統一。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必須與對環境的修復相平衡。發達國家和高消費人口是全球資源消耗的主體,他們有義務承擔起更大的環境責任。自由是對自然法則的遵從,受自然法則的約束。自由不是貪婪與放縱。人類有享受物質生活、追求自由與幸福的權利,但這權利只能限制在環境承載能力許可的范圍之內[7]。

        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承認近現代以來的世界經濟之路很大程度上是被西方文化所牽引的,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因此,當代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不僅僅為了可持續的國富民強,還需要在創新中復興中國古老的天人智慧。

        中國早就有自己的“循環經濟文化”。四千年前的夏朝,就規定春天不準砍伐樹木,夏天不準捕魚,不準捕殺幼獸和獲取鳥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據氣候節令,嚴格規定了打獵、捕鳥、捕魚、砍伐樹木、燒荒的時間;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剛剛發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獸,禁止毒殺魚鱉。中國歷朝歷代,皆有對環境保護的明確法規與禁令。而天人調諧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解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矛盾重要的價值標尺、深厚的理論資源。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主流。中國儒家提出“天人合一”,人事必須順應天意,要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準則,順應天理,方能國泰民安。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將“自然”這個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因此,我國的循環經濟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精神的發揚,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我國的循環經濟文化是對世界循環經濟理念的吸收和創新。世界循環經濟思想的實踐,是中國循環經濟文化的重要借鑒。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循環經濟文化已演化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它迅速超越國家民族以及政黨學派的差異,成為人類和平發展的共同選擇。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和實踐經驗。人民崇尚節儉、物盡其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文化基礎。發展循環經濟在我國有一個內涵不斷擴大、思路逐步清晰、重點不斷調整的過程,主要表現為: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激勵等措施鼓勵企業開展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吃干榨盡”工業“三廢”;從1994年開始推行清潔生產,現在又倡導發展循環經濟,這些都是我國尋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探索。可以推斷,循環經濟將成為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實現途徑[8]。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文化,必須處理好循環經濟文化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世界性的環境危機,突出地表現在傳統工業經濟增長方式與環境保護的矛盾上。否定傳統工業經濟的增長方式,探索生態工業經濟的新型增長方式,是循環經濟文化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文化認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要使人類的物質財富持續增長,就必須改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實現“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便是循環經濟理念[9]。

        二、循環經濟文化的層次分析

        對于循環經濟文化的分析,可以分解成不同的層次,從一些發達國家取得的成功經驗來看,主要表現在四個層面上:企業文化、消費文化、園區文化和社會文化。這些層次是由小到大依次遞進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平臺。

        (一)企業層次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主體,首先在企業中培養循環經濟文化觀念,建立高效節能低污染的生產方式,創建循環型企業文化是構建先進循環經濟文化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循環型企業文化是能與其它文化體系相適應、互為依賴、和諧共生的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不同層次的完整系統。循環型企業是循環型經濟模式的一個子系統,必須達到一個內部的平衡,即企業的利益與員工的利益達成平衡,企業的利益與顧客的滿意達到平衡,必須使企業發展戰略與國家、地區發展戰略平衡,企業的發展與生態系統穩定的平衡。企業不能單只注重經濟利益,同時,應重視對環境保護的綠色品牌的設計。例如:可回收的、無磷酸酶的、pH值平衡的、不損害臭氧層的等等。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產品實行“綠色標志制度”,我國稱為“環境標志”,就是有益于保護生態環境,有助于增強公民環境意識,提高產品競爭力的有效手段。

        (二)消費層次

        有人認為,不污染環境,保護環境都是廠商的事,與消費者無關,事實則不然,現代經濟,生產是為了消費,許多的產品都是應一種社會需求而產生,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消費決定了生產。

        所以我們要倡導綠色消費,是指在消費活動中,不僅要保證我們這一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要滿足以后的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其基本要求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垃圾的處置,不造成環境污染;消費者要轉變消費觀念,在追求舒適生活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實現可持續消費綠色消費文化是一個新鮮概念,是一種富于創意的消費文化理念,它引導消費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宣揚一種嶄新的消費哲學理念和思想意識。

        (三)產業園區與區域層次

        生態工業園是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設計工業園區的物流和能流。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極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量最小的目的。生態工業園具有橫向耦合性、縱向閉合性、區域整合性、柔性結構等特點,循環經濟的作用就是為了能使資源能循環的利用,所以從園區的概念從更高的角度整合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廢物再利用,保護環境。

        循環型區域通常以污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循環型區域有四大要素:產業體系、城市基礎設施、人文生態和社會消費。首先,構建以工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其次,建設包括水循環利用保護體系、清潔能源體系、清潔公共交通運營體系等在內的基礎設施;第三,致力于規劃綠色化、景觀綠色化和建筑綠色化的人文生態建設;第四,努力倡導和實施綠色銷售、綠色消費。

        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集合了若干個企業或者行業,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投入或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四)社會層次

        循環經濟的產生不是偶然,回顧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循環經濟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自然關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循環型社會,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最為可行的重要途徑,應該成為我國未來的社會發展模式。循環型社會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方式。為了適應可持續發展、建立循環型社會的要求,需要對傳統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行重新審視,并建立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為目標的新型文化和價值體系,以指導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循環型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具有多重的意蘊,貫穿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它既包括新的環境價值體系,又包括對人類社會自身新型的價值體系。在這種新型的價值觀的指導下,生產者以提供綠色產品為生產理念,實行綠色生產模式;消費者改變傳統的生活消費模式,主動選擇綠色產品,注重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友好性,自覺履行廢棄物分類回收處理的責任與義務,最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建立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總之,循環經濟文化就是要立足于循環型企業文化、綠色消費文化、生態工業園和區域文化,通過立法、教育、文化建設以及宏觀調控,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天人調諧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構建先進循環經濟文化模式的路徑選擇

        (一)培育生態文化觀

        應以循環經濟為抓手,加快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循環經濟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各方面包括政府、企業、公眾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這是循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現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式不僅為土地、環境難以承載,而且還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市場約束。要走出經濟增長困境,經濟發展模式轉型勢在必然,不轉型就難以維持經濟的可持續、快速發展。發展循環經濟觸及到了發展模式轉型的關鍵,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因此,各級政府都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用全局的視野去把握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提高自覺性和責任感。把發展循環經濟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結合起來,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結構,實現經濟循環化、產業生態化、工業共生化、生產清潔化、資源再生化、廢物減量化,積極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外延粗放向內涵集約的轉變[12]。

        轉變政府、企業、的發展觀念和公眾的消費觀念是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的重要社會基礎。當前急需各企業轉變盲目追求經濟利益增長的觀念,急需企業家主動、積極地承擔保護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社會責任,發揮創新和領導的作用。加強循環經濟文化的研究、宣傳與教育。提高公眾的循環經濟意識,樹立科學、文明生態觀念的任務。

        (二)倡導綠色生產觀

        引導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實現企業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有機結合。試點推行企業綠色生產經營管理目標責任制,建立完善企業綠色管理考核制度,使之與企業總體經營管理目標有機融合。加大綠色管理的學習培訓、設立分級綠色管理部門和其它相關專職職能部門等多種組織設計與再設計措施,建立健全企業綠色管理組織,造就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具備綠色生產經營管理技能的領導者和企業家,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綠色生產[12]。

        要確立循環型思想的企業文化。將可持續發展觀作為自己的經營指導思想。企業文化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它不是管理方法,而是形成管理方法的理念;它不是具體的行為活動,而是產生具體行為活動的原因;它不是人際關系,而是人際關系反映的處世哲學;它不是工作或服務,而是工作或服務中體現的精神境界。因此,走循環型企業之路,要靠持之以恒的宣傳、教育等活動進行灌輸,使之潛移默化于員工的思想行為之中,從而使循環型企業文化既滲透于企業的一切活動之中,又流溢于一切企業活動之上,成為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無形的、強大的動力[14]。

        在生產過程中選擇先進生產形式。按照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要求組織生產。其一是按清潔生產方式組織生產,經濟效益的最大量化、人與環境的危害最小量化。其二是按循環經濟的要求組織生產。

        環境管理建設方面要推進綠色服務,在強化環境管理方面,要努力通過ISO14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認證,嚴格按該系列標準要求實施環境管理;要通過清潔生產的審核驗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污染物排放總量要達到國家或地方相應標準要求,絕不對外部環境質量造成不良影響。

        相關的約束和激勵制度也應該加緊出臺,健全法制完善標準。國家在大力推進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的活動中,要在貫徹執行已有的《節約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相關法規的同時,抓緊制定發展循環經濟、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的專項法規,如《循環經濟促進法》、《資源綜合利用條例》、《廢舊輪胎回收利用管理條例》、《包裝物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及相關的技術標準等。同時,強化監督檢查,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將走生態型企業之路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弘揚文明消費觀

        提高全民的資源環境憂患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通過科普及宣傳,使人們充分意識到對自然資源過分依賴的局限性,以及生產環境惡化的復雜性和巨大威脅。使全體國民保持清醒地認識,樹立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從每個行業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大力倡導文明消費方式,引導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在食品消費上,提倡食用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不食用野生動物;在建筑材料上,注重使用綠色建筑材料;在生活日用品方面,鼓勵購買通過環境標志論證的商品;通過調整消費結構,擴大綠色產品有效需求。擴大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純凈技術成果的應用范圍,引導人們改變消費習慣。倡導舒適而非豪華型生活環境,鼓勵有利于身體和身心的健康消費;倡導利用網絡服務,鼓勵進行教育研究、文藝探討、體育欣賞等知識型消費。鼓勵有利于降低紙幣消費污染的信用型消費[15]。

        要使廣大群眾深刻認識提倡綠色消費的必要性、重要性。要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杜絕和減少人類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和由此而引起的對人類生存造成的威脅,讓人們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觀。二是擴大宣傳范圍,以喚起全社會對綠色消費的重視。在宣傳內容上,不但要宣傳綠色消費的作用,而且要使廣大民眾掌握和識別綠色產品的標志等基本知識,引導消費者進行有效消費。三是動用消費理論,研究居民的消費結構及居民收入對消費的影響程度,預測未來消費的變化趨勢,為綠色產業發展打好基礎。在生產和生活中充分貫徹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自覺的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15]。

        參考文獻:

        [1](美)塞繆爾•亨廷頓,勞倫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M]. 程克雄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83-84.

        [2](美)戴維•蘭德斯.國富國窮[M]. 門洪華,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3]張培剛.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1-72.

        [4]林毅夫.經濟發展與中國文化[J].戰略與管理,2003(01).45-51.

        [5]毛如柏,馮之浚.論循環經濟[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6]馮之浚.循環經濟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張坤.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3.

        [8]朱之鑫.循環經濟為什么要加快發展[N].經濟日報,2004-12-20(5).

        [9]中國社科院循環經濟戰略課題組.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N].經濟日報,2004-12-27(10).

        [10]安徽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N].經濟日報,2004-12-25(12).

        [11]陸永龍、李河新.發展循環經濟刻不容緩――訪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解振華[N].經濟日報,2004-11-28(8).

        [12]中國社科院循環經濟戰略課題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基本策略[N].經濟日報,2004-12-27(10).

        [13]陸鐘武.關于循環經濟幾個問題的分析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3(5).1-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欧美另类国产 | 亚洲男人天堂国产 | 亚州精品私密视频 | 在线观看片a免费观看岛国 亚洲综合在线区尤物 | 亚洲欧美久久综合网站点击 |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日韩福利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