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傳統德育思想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德育思想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傳統德育思想論文

        第1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措施;重要意義

        On the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 Ling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connotation,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et the cont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university can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content, enhance the efficiency edu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o as to optim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eopl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measure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中國傳統文化含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獨特的教化功能,對我國現代化建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能夠使中國的傳統文化得到很好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多元文化的不斷沖擊和人們思想逐漸被異化的社會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重要的使命和挑戰,由此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在擬對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作一簡單了解和把握的前提下,致力于深刻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掌握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從而更好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自20世紀末以來,隨著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國際間跨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頻繁,使得多元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也得到了加強,然而在學術研究的廣泛領域里,人們對文化的理解也并不一致,很多不同學科和立場的學者從各自的問題視域和致思角度出發作出了莫衷一是、取向各異的己屬界定。總的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底蘊,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等方面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價值。概括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中國傳統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極為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歷經幾千年的積淀、篩選和發展,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教育價值,與當前大學生的培養目標相一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天人合一"的思想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環保思想和整體主義思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培養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等等,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以對國家民族的關注、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積極汲取萬物和諧發展的教育因素和大力傳承積極人生態度的人文精神資源,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歷史使命感,對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倡導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人生觀,具有重要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

        教育是人類文化發生發展的一種生命機制,沒有文化傳統就不會有教育,因為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這就注定了教育必須以傳統為前提、為基礎,去繼承傳統,承認歷史和傳統對人類的作用,從而根據民族傳統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動向下一代提供有關人類歷史發展的范型和參照系。因此,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新文化建設,都不可能脫離本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包含著許許多多值得我們繼承和汲取的精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地擁有優勢和特色,其核心環節就在于能否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進行創造性的價值吸收。

        (三)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可以規范社會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共同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

        作為有機體的國家社會,要維系存在和發展,必須建立社會共同價值觀。在當代中國,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在價值觀方面出現了多元化傾向。但是,由于市場經濟負面效應的影響,在相當程度上出現了許多以我為中心價值觀的膨脹。這些人以價值觀多元化的存在沖擊排斥社會價值觀的存在,否認社會價值觀存在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顯然不利于建立與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與道德觀,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嚴峻挑戰。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應當十分注意從傳統價值觀中選擇、提煉有價值的加以繼承和現代闡釋,對于克服市場經濟的消極影響,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價值觀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傳統文化的認同能達到振奮民族精神,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經歷了一個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接力運動,不斷的充實、豐富、發展和創新,活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心中,并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成為整個民族生生不息、休戚與共的內在凝聚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民族傳統文化實施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了解祖國傳統文化,激發對祖國深厚感情的同時,認識到生活在中國廣大國土上的各族人民,有著共同創造的燦爛中華文化,承繼著統一的文化傳統,從而達到一致的文化認同,使中國傳統文化起到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激發愛國主義熱情的作用。

        三、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措施

        (一)開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必修課教學課程

        課堂是大學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重要場所。在課堂的教育內容上,我們應該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入教材、引入課堂,擴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知識,增加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量。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教學,可以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入耳、入腦。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精華的了解與探究,可以使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其中的辯證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思辨水平。另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教師應該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充分應用現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技術,采用學生樂于且易于接受的方法認知中國文化,學習傳統美德,有效地實現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多方面協調配合,創造良好的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校園文化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對人的思想影響是無形的、是潛移默化的。重視環境對人品德的影響作用,倡導選擇良好的環境培育人的美德,是我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在學校內開展一系列以弘揚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為目的的豐富多彩校園文化活動,并以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內容引導學生積極的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另外通過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合力育人"的傳統,把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教育領域結合起來,構建教育一體化網絡,形成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教育合力并將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的學習、實踐列為重點并貫穿在一切活動之中,以一種潛在的作用影響著學生,讓學生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顯得尤為必要。

        (三)開展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實踐活動,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教育不能脫離實踐"坐而論道"和"閉門思過",在配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和文化課程學習的同時,還應該在大學生中開展富有傳統文化內涵的實踐活動,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實踐活動要以大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而組織和展開。大學生既是組織者同時也是參與者,活動既是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的延伸,也是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學習的深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采取理論學習研討型、文藝活動型、實踐型等多種形式。這些活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一個比較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還可以通過各種文藝的方式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的東西表現出來,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做到知行統一,讓大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態度。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吸納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并把它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就是更好地拓展和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同時把兩者結合起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趙洪恩,李寶席.中國傳統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3).

        [3]賀斌.淺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與社會.2007,(2).

        [4]薛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思考[J].前沿.2006,(8).

        [5]曲洪志.我國傳統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J].山東社會科學.2006,(4).

        第2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 公共課教學 傳統文化 結構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9 文獻標識碼:A

        一、何為傳統思想文化的結構性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社會從傳統邁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也展開了傳統與現代的分化與轉化問題。這一時代課題在改革開放后表現出一股又一股的“文化熱”現象。不過,由于此時人們不僅對傳統文化具體內容的認識各有側重,而且在認識的方法上也表現得很不相同,所以導致了一場關于傳統文化主干的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有的認為是道家,有的認為是儒家和道家,最后有人認為是儒家、道家和佛家。這些討論無疑是對傳統思想文化之結構的認識。通過這些討論,現在我們應該達成這樣一個基本共識,即傳統思想文化不應作為單一某家的思想文化去理解,而應該作為多家思想文化的共同體去理解。

        那么這一由多家構成的傳統思想文化共同體還有沒有一定的結構特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用互補性和開放性來進行一番說明。

        首先是互補性。人們常說,儒家入世,道家離世,佛家出世。又說,儒家治世,道家養身,佛家修心。這些說法雖然不甚全面,但是道出了作為傳統思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儒、道、佛諸家相比之下的各自特征以及對人類需求的互補功能。事實也是如此,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而服務的。道家的修身則更多是指通過大道之個體的養生來成就順應自然大道的愿望,所以孟子批評其末流楊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孟子?盡心上》)。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他們多是對于今世今生的關照,對于他世別生多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而佛教在這方面則廣泛汲取人們的智慧成果,不僅有三世報應之說,還有六道輪回之論,甚至有西方彼岸世界之地。所以,儒佛道三家確實為不同人群及其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提供著豐富而互補的智力支撐,以至于傳統社會中的不少人一生中會根據不同情境選擇不同的文化歸宿。

        其次是開放性。百年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國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征就是其開放性。梁啟超先生曾經指出,中國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最早是儒家與道家融合,后來又與印度傳來的佛家文化融合,現在我們正在與西方文化進行融合。這些融合都蘊含著一種開放性,而這種開放性正是基于構成傳統文化諸家的互補性而來。儒家以家族倫理道德為起點構筑現實禮儀制度,道家則以玄妙大道為前提規劃人類發展的自然狀態,魏晉玄學則將二者結合起來,通過道家的玄妙大道來為儒家禮儀進行論證,最終提出了“夫仁義者,人之性也”(郭象《莊子?天運注》)這樣的命題。至于道家道教方面,則最終出現了以忠孝為特色的凈明道派;而佛家則出現了強調“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作為日常修行的禪宗。作為宋明理學的儒家則常常被指為“出入佛老,陽儒陰釋”,由此也可見三家在思想文化上由互補而呈現出的開放性地融合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文化構成中的互補性和開放性共同展示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即特別強調人文精神。從這一特質出發,我們不僅可以在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融合的過程中做到知己而定位好自己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能更好地為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進而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如何實現傳統思想文化的結構性教育

        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不僅是大家最先接觸的公共課程之一,而且也是深刻影響學生未來學習和接受新知識乃至新體系的啟蒙課程之一,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教授一些具有結構性的知識就顯得非常重要。在這些涉及結構性知識的教育中,關于傳統思想文化方面的結構性教育占有重要位置,它廣泛地存在于關于人生價值、家庭美德、愛國主義、社會公德以及生態文明等等方面的論述之中。在這里,筆者主要圍繞生態文明來談談如何實現傳統思想文化的結構性教育問題。

        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黨的十報告強調,生態文明建設要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以及社會建設融為一體。這是我國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而形成的文明成果,它表現為人與自然和諧程度的進步。在傳統思想文化中,關于生態文明有不少資源可以發掘。

        首先是整體觀。我們發現,無論儒家、道家還是佛家,它們的敘述結構都蘊含著深刻的整體觀。道家以宇宙大道為根本,以順應自然為原則,將自身視為小宇宙,希冀物我兩忘,達至逍遙自在,這無疑是一種天然的整體觀。儒家雖然強調仁義的內在基礎性,但是也特別強調要將之發揮出來,由近及遠,親民愛物,最終達到與天地參的境界。佛家既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又認為“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但都是為了說明內心與外境也是渾然一體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這種在宇宙之境下探索實現自我完善的整體論思維模式,對于克服人類中心主義所帶來的生態破壞問題必然有其深刻價值。

        其次是人文性。我們知道,生態文明之所以今天受到如此的重視,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生態環境的破壞,而這種生態環境的破壞則根源于人類自身的活動,所以生態問題所反映的實際上是人自身的問題。俗話說,從哪里倒下,就應從哪里站起來。解決生態問題和建設生態文明,歸根結底還要靠人類自身的努力,而不能依靠他者的力量。這種靠人類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問題的精神,與傳統思想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直的。儒家孔子云:“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又云:“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所以宋儒強調儒家實乃為己之學。道家《老子》中亦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強調大道的實現要靠日積月累的點滴努力。至于佛家,即便其有“見性成佛”(禪宗)和“念佛往生”(凈土宗)這樣快捷的法門,也從未有任何派別放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樣一個共法,所以中國佛家的諸多派系特別強調要止惡行善,主張先學做人才能成佛。

        筆者在這里只是強調了其中比較具有結構性并且與生態文明密切相關的兩個方面,實際上關于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生態文明資源還可以找到很多,比如對生命的尊重、對欲望的節制以及對感覺表象的破除和對真理的追求等等,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三、結語

        第3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要把小籠中的小鳥放在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欲使德育生活化,就必須打破“教材是唯一課程資源或德育資源”的觀念,直面變化著的生活,積極開發和利用鮮活的德育資源。

        鄉土資源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最肥沃的土壤。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身邊的事物總有著特殊的親切感,更有深入了解的強烈愿望。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用典型說話,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更能使德育教育由單一渠道、固定時空向全方位、立體化轉換,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的質量和效益。

        二、利用鄉土資源,創新德育方式

        課堂教學案例:

        寒假前,教師布置任務:常州正在火熱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們作為常州人應該也是必須了解常州歷史的點點滴滴,因為這是我們的家鄉——生我養我的地方。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組隊、自由選擇一項或幾項作為活動的內容……

        (一)節日風俗文化:收集、調查傳統節日期間的飲食習慣、婚嫁禮節、宗祠拜祭習慣、各種娛樂形式;

        (二)本地區歷史文化遺跡的考察:主要調查本地區古人類活動遺跡、現存祠堂、古鄉鎮村落、寺院、文物保護單位等內容;

        (三)歷史名人事跡,民間故事的收集整理;

        (四)對本地區姓氏文化的研究。

        (五)其它自己認為可以活動的內容。

        寒假后,學生成果展示:

        PPT: 我所知道的圩墩遺址

        手抄報——青果巷民居介紹

        學生講述惲姓由來的小故事

        小品表演:我們的春節見聞

        小論文:西夏墅工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

        教師:(趁熱打鐵)一方面補充相關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提出一些相關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1.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正確處理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我們在開發鄉土資源時,必須在立足用好鄉土資源的基礎上,為“用”而“開”。這就要求我們挖掘課堂生成資源。

        比如說:在這次活動中,有一組學生撰寫了《西夏墅工業發展與環境問題》的小論文,雖然有些偏題,但是教師充分利用這一生成資源,在之后的一節課中,展示了學生的這篇論文,并由撰寫這篇論文的同學講解,圖文并茂,真正“激”起了學生為環保而憂的“情”,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課后進一步去了解本地環保現狀,深層次分析造成環境污染與破壞的原因,嘗試制定解決環保問題的方案。最后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交流各自成果和心得,通過學生的辯論,進一步優化方案。雖然師生花費了不少精力,學生的成果可能也顯得比較幼稚,但通過學生親身參與,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強學生動手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容易達到環境教育的真正目標:實現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的轉變,從而為學生由“意”到“行”的轉變奠定思想基礎。

        2.以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德育的實踐性原則認為,德育過程不同于教學過程,德育過程是以活動和交往為基礎的。學生的思想品德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發展。對鄉土資源的利用,可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并且以各種方式呈現:可以是慷慨激昂的演講;可以是規范實用的調查報告;可以是圖文并茂的手抄報、黑板報;還可以是稚嫩的小品表演……實踐活動以新穎的形式,濃郁的鄉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積極的情緒體驗,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學生在品德踐行中進一步加深了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情感再次得到了豐富和提升。

        3.構建和諧的隱蔽德育,營造全面的、良好的校園育人環境。現代德育至關重要的一條策略是:隱蔽德育的“教育”意圖,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識。所謂隱蔽德育意圖,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內涵的基礎上,在工作中盡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變當前學生總是以被動、應付的態度去接受德育的狀況,淡化他們“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在充分的自主意識的支配下,自覺自愿或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德育的內容,實現學校德育的終極目的。

        學生通過對家鄉環境的調研和各類學習活動,充分感受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動力。班級里的很多學生開始從自己周邊的事做起:開空調時,盡量高開一度,隨手關燈;隨手關水龍頭;盡量不用一次性的筷子或餐盒……

        第4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高職德育應順應時代要求,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一種特殊類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與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異性。高等職業教育及其德育都應緊緊抓住職業性這一鮮明特色,這是我們探索高職德育創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背景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劇烈的碰撞,深刻影響著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從而使得高職院校德育創新成為一種客觀必然。促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必須重視以人為本、必須突出德育工作的主體性,講求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內涵

        高職德育創新就是德育觀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徑的創新,就是對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論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邏輯規律有所創新,在內容上對高職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徑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動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動性參與轉化,形成內外力的整合性進步,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內涵,具有進取、奉獻、敬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深化傳統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教育研究與創新,把握新形勢,樹立新觀念,找準新突破,探索有高職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進高職德育創新。

        三、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途徑

        高職德育工作者觀念創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實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樹立新的德育觀和人才觀,改變傳統封閉式的教育培養方法,加強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發展。在開展高職德育工作的同時兼顧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弘揚人的主體性,培育高職生的獨立自主精神和獨創精神。要樹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學教育觀。目前,高職德育環境的改善首先不是來自于外部,而是來自于自身,應該通過優化自身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實現[1]。要建立一個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職特色的德育工作體系,進一步強化“全員育人”觀念,把專業教學與教書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重點加強隱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種德育資源,弘揚主旋律,在內容、形式上更具廣泛性。通過紅色之旅、校園文化、環境氛圍升華人格、完善自己,加強養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營造德育氛圍,使高職生們不僅掌握了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養和人文素質。

        高職德育內容的創新分為兩部分:“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一方面要為他們開設人文課程,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德育工作必須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學生理解人的使命和歸宿,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學生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培養學生真善美的理念,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并在投身科技活動中,形成一種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燭照人的終極價值的人生態度。

        創新教育,就是在高職德育中對高職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創新精神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以及創新的能力。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確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在敬業精神教育,勤業精神教育,精業精神教育和創業精神教育這四個方面。[2]要教育學生珍惜和忠實于自己的職業,把職業的發展前景與自己的理想前途結合起來,立足本職扎實工作,在為社會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服務的本質和現實需要,培養他們立足崗位、真誠服務、勤于工作、勤于學習、勤于敬業的良好品質。要使學生認清時展需求和職業發展要求,樹立向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思想,樹立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激勵他們精通專業,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研究,勤于創造,勇于創新。最后要針對學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勞等方面的缺陷,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挫折教育、社會責任和職業理想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高職德育途徑創新,即在優化德育自身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網絡德育。[3]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組建網上德育隊伍,借助于互聯網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優勢,借助于社會各種德育資源,營造德育氛圍,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信息的多樣化,為高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職德育方法創新,就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變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為啟發式、參與式、討論式,貫徹疏導方針,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自覺性,尊重學生個性和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還要不斷的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德育載體,具有較強的導向性,能引導學生朝健康的方向發展。學院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育學院精神,陶冶學生情操,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職德育教育資源,建立和完善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大德育體系,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延伸的立體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職業學校培養出有自己特色及優勢的學生,使學生自覺以社會導向、職業導向來修正自己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

        [1]葉雪梅.有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02,(3).

        第5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一、網絡對德育工作的沖擊及負面影響11德育工作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在信息時代,大學生接受不同主體經不同途徑傳遞的不同傾向的思想意識的頻率越來越大,其信息攝取行為也愈個體化、隱蔽化,接受信息的自主性也越來越強。首先,大學生理解信息變得多角度化,他們不再簡單按照教育者制定的目標去理解信息。其次,大學生理解信息變得更加主動。他們會將各種信息、觀點擺在一起,自行選擇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進而指導自己的行動,而不是被動地聽從教育者的安排。21數量巨大的網絡信息“淹沒”了德育信息,從而嚴重影響著德育的作用。互聯網是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庫,數量巨大而且來源廣泛的信息憑借網絡直接到達學生身邊,造成大學生身邊的信息空間發生“過載”,使學生的注意力極度分散,有限的德育信息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上難度加大。31學生對德育活動的參與程度下降。網絡信息以其廣泛性、多樣性、多媒體化等特點激發出學生的強烈興趣,使大學生把大量時間用于計算機網絡,而對學校德育活動的參與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度下降。這樣,教育者所要傳達給學生的德育信息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積淀,使得高校德育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作用大為降低。41信息質量難以把關,德育環境受到污染。

        在傳統的德育工作中,由于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單一,德育工作者可以運用管理手段來對這些信息進行“過濾”,努力去掉那些不正確的觀點和各種不良信息,同時直接參與信息的制作,擔當信息源的角色。因此德育工作者對學生接受的外界信息,從信息源到信息流動過程都有較好的可控性,使得信息比較“純凈”。計算機的普及打破了這一局面,在計算機網絡形成的環境中,對信息源的限制以及對信息的過濾非常困難,各種各樣的信息都能夠在校園中傳播而形成復雜的信息環境,信息質量大幅度下降,德育空間被污染。51對網絡的過分癡迷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養成。網絡豐富的信息和各種新鮮刺激的娛樂手段具有很強的誘惑力,使得一些大學生把過多的精力放在網絡上。一方面,長期的網上漫游縮短了正常的人際交往時間,影響了正常的交友活動,人具有社會性,社會活動的減少會給其道德養成造成阻礙,另一方面,由于網上的人和物都是虛擬的,擺脫了真實的環境,人的行為缺乏了角色的約束而趨于放任,極端者利用網絡高智商、高技術、難以偵破等特點進行違法甚至是犯罪活動。這些情況雖然不具有普遍性,卻影響了某些大學生的道德養成。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應對措施網絡雖然給大學生德育工作帶來負面影響,然而,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不能采用“封殺”的辦法,而應當采用疏導的方法。我們德育工作者應當占領網絡這塊陣地,抓住時機,充分發揮信息網絡技術的優勢,大膽創新,以網絡為工具開展德育教學,消除網絡給德育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11充分利用新的技術手段(1)借助國內已有的知名網站。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國一些網絡公司及其網站已經躋身于世界知名網站的行列,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借助知名網站,就是利用其知名效應,使訪問者引起興趣。特別是可以獲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網絡和網站的“路由”。目前,我國可借助的知名網站主要有中華網、搜狐網、炎黃在線網等,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網。(2)鼓勵德育工作者個人設立網頁。通過有目的的組織,幫助一些德育工作者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網頁,提出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開展與熱心網友進行溝通、對話、辯論、答疑、咨詢活動。由個人建立的網頁有時更具有吸引力和親和力,更靈活,更容易使人感到有平等性而被接受。(3)制作生動直觀的德育軟件用于德育教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為大學生提供了色彩艷麗的圖片、悅耳的音樂、活潑的三維動畫及其他多媒體仿真畫面,使大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其效果是傳統思想教育方法所無法比擬的。21采取新的德育方法(1)采取“網上”聊天的方法。在網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因勢利導式的“滲透”教育才能有效。因此,我們應充分利用網上聊天這種形式開展教育,通過“閑侃”,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答疑解惑講道理。(2)采取“網上”辯論的方法。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實踐表明,人們總有各種成熟或不成熟,準確或不準確的觀點,并且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愿意別人能傾聽自己的觀點,注意自己的存在。

        但是,生活中能夠表達自己觀點的場所很少,因此許多人存在這方面的心理壓抑感。信息網絡出現以后,開辟了“我來說兩句”的場所,給人以不限時間、場合、順序、范圍、對象的說話機會。辯論的方法從表面看是一對一,實際上許多“觀辯”者也是受教育者或是受影響者,不排除有時“觀辯”者的思想觀念轉變更快更徹底。(3)采取“網上”咨詢的方法。在網上開展信息咨詢,如學生工作信息咨詢,包括有關學生工作方面的獎勵、處罰的政策規定,校內重大活動的具體內容和日程安排,校內熱門話題,遵章守紀,文明禮儀等方面的內容。再如網上心理咨詢,使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打開心扉,心中的壓抑感得到釋放。還可以在網上開設畢業生就業服務系統,一方面可以使用人單位能夠更全面、更方便地了解畢業生的有關情況和擇業意向;另一方面增加了就業信息公布的新渠道,提高了信息的公開性和實效性,為學生的應聘、擇業提供了更多的方便和機會。可在網上開設就業“指導”、“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解答”、“擇業技巧與方法”等欄目,使學生了解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從而擺正自己擇業的坐標,同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31

        增加德育內容(1)網絡道德教育。由于今后的年輕人學習、工作、娛樂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因此,網絡使道德教育比過去更顯得重要。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規定:新生入學后必須接受一次計算機使用方面的道德教育。校方為此專門制定了一本計算機網絡使用守則,向學生解釋攻擊計算機網絡和發送偽造的電子郵件等行為是錯誤的。經過短期培訓后,學生還必須參加一次以守則為內容的網上考試,成績合格者才有資格使用校園網。在我國,部分高校在大學新生中開展了網絡道德教育,開始在思想道德修養課中增加了“網絡道德與文明”的內容,重點進行網絡道德規范、網絡法律規范、網絡禮儀、網絡安全以及網絡健康等方面的教育。(2)網絡法規教育。網絡存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青少年好奇心強,富于挑戰,在掌握了大量的計算機知識后,便將網絡當做他們施展技能的天地,并依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所以必須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網絡法規教育,使他們了解法律法規方面的各項規定。自80年代以來,我國在信息技術方面制訂了許多相關政策和法規。近幾年更是加快了網絡立法的進程,僅2000年一年就頒布了七部網絡法規。作為教師應該關注這方面的動態,把最新的網絡法規、管理規定等及時向學生傳達。

        同時還要看到網絡時空只不過是現實社會的虛擬,公民在社會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律法規和禮儀,諸如《憲法》、《民法》、《刑法》、《國家保密法》等在網絡上同樣適用,任何觸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都要依法處理。如:《憲法》第四十條規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國家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因工作需要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網絡中使用的電子郵件從本質上講只是為了便利人們的交往提供的一種先進技術手段,電子郵件的內容與賬號同樣受法律保護。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法律課教學時要注意這方面的灌輸和引導。(3)網絡安全與健康教育。告訴學生在網上可能遇到的有害情況,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如:不要讓任何人知道你的密碼,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要回復任何粗俗、曖昧或骯臟的電子郵件;不要跟陌生人約會見面,如有必要須有朋友同行并且約會地點選在公共場所等等。針對一些學生把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中,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以及網絡綜合征的出現,還應開展網絡健康教育,使他們明白: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使用都是為了人類的進步,網絡也是這樣,使用網絡并不是要在網上消磨時間,而恰恰是為了節省時間并以此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4)學德教育。在網上信息非常簡單、快捷,而且不用通過電視臺、雜志社、報社等社會信息過濾系統,因此對學生進行學德教育,培養他們嚴謹的學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需要有對社會對他人負責的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與此同時,由于通過網絡人們可以比較快捷地獲取各種信息資源,如網上資源搜索、下載、搜索引擎等方式,使得抄襲他人作品成為更簡單的事,甚至美國波士頓大學還發現有八家網絡公司在網上出售論文,即所謂的“論文工廠”,為大學生抄襲論文提供便利,因此網絡環境下學德教育不能忽視。41改進德育教學評價內容及方式。教學評價是對教育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是改進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高校德育教學評價應對學生正確思想與行為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要通過加強對學生德的狀況的要求與考評的管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不可否認,目前德育評價相對于學校的智育和體育的評價還依然是一個比較差、比較弱的環節。比如在評價內容上習慣于用既定的品德標準去衡量不斷發展中的受教育者,當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標準時,不是用新的實踐去重新檢討既定的品德標準,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標準否定受教育者的品德發展狀態,想方設法約束防范受教育者,這導致對德育對象估計失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失調、對立,嚴重影響了德育實踐的效果。再如,在評價方法上也不甚科學,如我們經常采取的評語法,即用簡明的評語來表述評價結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只注意定性描述而不注重定量分析,因而不夠精確,對評價對象不能逐一排出先后次序,有時難以做具體的比較分析。做評語時,也容易摻雜個人偏見或主觀因素。網絡環境下,如何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個學生的在校表現,需要在以下方面有所改進。(1)把網上道德作為一項評價指標。信息素養是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能力,21世紀的受教育者已經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超級秘書網

        面對信息時代的嚴峻挑戰,學校必須將信息素養納入教育的目標與評價體系之中。所以,對學生道德的評價應包括網上道德水平的評價指標,如學生上網后遵守網絡道德的情況,被網管處理的情況,被網友譴責的情況的記錄和反映。同時,還應實施對學生自身定期上網的道德狀況的評估,如破壞校園網的情況,“黑客”行為的有無,惡意造謠、誹謗同學的問題,對教師的不良人身攻擊或評價等。(2)評價方法的創新。對學生的評價,可以借鑒國外教育評價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夾”式的評價模式。每個學生將本門課程學習期間所做的所有工作總結整理成個人的“文件夾”,并進一步制作成個人和課題組的網上學習主頁。學習主頁中還包括每個學生的學期論文,包括個人與小組對當前高校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成功個案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所做的調查研究報告,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搜集和整理的全部資料與信息,并綜合成每一屆學生集體創建的課程資源庫。這種全新的學習評價與管理模式充分調動了每一個學習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展示出每一個學習者的才華與鮮明的個性特征,尤其是創造出一種師生之間,本屆同學之間直至不同屆互不相識的學習者之間跨時空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本論文由整理提供評價的新模式。

        第6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摘要:班主任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力手。是班級德育的組織者與管理者,班主任對班級德育管理的能力直接決定班風與學風,班級的班風與學風直接影響學校的校風。班主任德育論文工作,不僅關系學校德育管理,對各學科教學質量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而且對整個教育工作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班主任要搞好班級德育工作,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班主任如何在日常生活及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用愛心對待每名學生。以身示范

        愛是一種尊重,是一種信任,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動人心魄的教育過程。班主任面對的對象是存在著不同個性差異的學生,這就要求班主任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能拿傳統的眼光來看待他們。更不能以成績的優劣來評價他們。只有用愛心平等地對待他們,才能喚起學生心中的愛心。對于能力差、有缺點的學生不能歧視,要用愛的語言鼓勵他們;用愛的渴望調動他們;用自己的行為感染他們;用一顆真心喚醒他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做到遵其言、信其行。

        二、發揮班主任的人格魅力。以自己樹榜樣

        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班主任自身的形象和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班主任管理班級的方法、對待各種學生的態度、儀表、自身的能力,以及講課時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知識面的廣度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班主任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每天堅持提前到校,檢查出勤、衛生、督促學習,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努力進修,積極抓好班級工作,真誠的關心學生,一視同仁,這樣對以后的班級管理,學生的學習工作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分發揮各科任教師的能動性。從各科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

        班主任德育要和各科任教師緊密聯系。了解學生,了解教學進度,適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這樣可以結合學生學習的知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鉆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只要班主任德育論文充分挖掘,是可以選擇適當的案例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

        四、充分發揮班會的主導作用。直接進行德育教育

        主題班會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每周定期召開一次主題班會,使學生在本周按班會要求進行對照,以達到自我提高的效果。主題班會的選材一定要有目的性、針對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班倡導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大力宣傳公民道德規范,以此激勵學生指導自己的行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新時期建設事業的合格者。

        五、將德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如今,單純的說教已越來越不被新形勢下的學生所接受。怎樣才能既讓學生愿意接受,又能達到教育目的呢?將學校德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就是一種簡單可行的方法。當前很多學校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慮,不愿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束縛在學校中,單純地追求教學質量。實際上,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久而久之,將會使學生產生消極、厭學情緒。學校應該本著讓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總體原則,適當地組織一些有益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投身于火熱的社會生活,體驗復雜多變的社會道德情境,嘗試進行道德抉擇。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實際操作。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體驗情感,在克服困難中磨煉意志,在解決具體問題時履行道德行為。這樣促使學生學會分辨、積極思考、增加體驗、積累經驗。

        六、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接受德育

        學生學習和活動所處的主要是在學校和班級中,其道德認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學校和班級的環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風和班風是—個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環境,對學生是一種異常活躍的教育因素,它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等,多會產生直接而且巨大的影響。所以,對于—個班主任來說,能否經過努力引導學生共同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班風,關系到能否為學生品德的培養創造—個健康的道德環境。良好的班風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響作用,是因為在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是非標準,對來自各方面的影響,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惡榮辱;同時,這種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體輿論,這種輿論對每個學生具有某種威懾作用,可以使學生的道德行為不斷擴展與發揚光大,使錯誤的道德行為受到譴責、抑制甚至消除。因此,班主任德育論文要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

        七、小結

        班主任只有把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順利的完成各項教育教學任務,為國家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接班人,也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班主任要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努力把學生培養成擁有美好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的合格人才,爭取讓學校德育工作綻放出璀璨的光輝!

        參考文獻

        第7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德育 孝文化 感恩責任 忠誠奉獻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坐落于中華孝文化名城——孝感,有著深厚的孝文化底蘊。我院從2000年開始,利用傳統的孝文化資源,探索高職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為切入點,構建以感恩教育為特色,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陣地,職業精神與創業教育和德育綜合評價四位一體的德育體系。

        一、從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教育基礎平臺

        傳統孝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有落后于時代的東西,作為民族的文化傳統,更多地包含了我們民族的優秀的帶著共性的傳統和精華。孝文化作為民族的文化傳統,并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識之中。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資源。特別是以孝文化傳統明顯的孝感,要科學梳理,深入挖掘,充分發揮孝文化的優勢。孝文化從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來看,包含著對人的整體性和社會性的理解、對人的歷史繼承關系的肯定;孝文化從情感上包含著人類真摯的親情,特別是對他人的關愛;孝文化從價值觀念上推崇對人的社會價值的理解,強調人的責任,孝文化從道德倫理上,強調人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

        我院以弘揚傳統的孝文化入手,營造感恩和親情的文化氛圍,搭建高職學生思想教育的基礎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針對學生中獨生子女比重越來越高,價值評價多元化影響越來越大;學生來校前主要關注考分、升學,到校后,關注感情和就業;在升學教育中,思想教育的內容比較大空泛等情況,通過感恩和親情,用傳統的孝文化來搭建思想教育的基礎平臺。

        1.挖掘孝文化的優秀傳統。我院協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會,先后創作出版了《千古孝子黃香》《高職高專校園文化建設與實踐》《孟宗的故事》《無敵孝子劍》《中華孝文化研究》《尋根問祖》《蒼歌》等作品,為孝德教育增添了新的載體。

        2.開展感恩家庭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意識中,積淀了厚重家庭親情關系。父母對子女寄予厚望,忘我付出。但是學生由于長期生活在學校,并不能理解父母的辛勞和付出。我院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以感恩家庭為主題的班級活動和學院社團活動,開展一句話、一封信、一件事生動具體的教育,讓學生體驗感恩。

        3.利用社會資源展開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我院將感恩教育與孝感的紅色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開展“走紅色革命路,做可靠接班人”活動,每年組織學生赴革命老區大悟縣、應城湯池等地參觀學習,在駐孝感某部軍史館、孝感市老干所建立德育教學基地,并請現代孝子楷模黃來女、田子君等來學校與學生交流。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將學生對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對學校、社會的感恩。

        4.發現、培養感恩典型。在感恩教育的基礎上,發現感恩的典型,總結典型,宣傳典型,發揮典型的作用。我院的譚之平帶母上學,艱苦創業的事跡感動了社會,成為感恩的典型,被授予孝感市十大孝子、湖北省道德模范、全國十大孝子、全國道德模范等。隨后,學校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的活動熱潮,將感恩教育引向實踐,內化為學生的人格和品質。

        二、從“責任”到“忠誠”,啟發敬業創業的職業精神

        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生產、管理、服務等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重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敬業和創業精神,要求學生忠于職責、忠于職守、忠于事業,要培養學生忠誠的職業精神。

        傳統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孝的本義是孝敬父母,其中包含主動地承擔起對親人、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國家。孝文化包含著很多具體、生動的故事,這些故事敘述的大多數是以頑強的自立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用自己的勞動來回報自己的親人、國家。

        我院通過弘揚孝文化,激發學生對親人、對事業、對祖國的愛,倡導學生樹立責任感,培養學生忠誠,拓展孝文化的現代內涵,將孝文化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職業和國家的責任和忠誠。

        1.培養學生感悟責任,明確學習目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國家和學生家長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夠成家立業、事業有成、回報社會。這與古代的孝文化對后代的要求從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現在的學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我院從盡孝的責任入手,將孝文化教育與學生入學的認知教育結合起來,與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要求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熟悉和熱愛專業,學好本領,立業創業,培養學生的職業感情。

        2.樹立創業盡孝典型。孝文化的重要特點之一是行動,歷史上的孝道故事都是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承擔孝的責任。我院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業盡孝的譚之平,宣傳身邊的感人事跡,感動學生。動員學生將對親人、對學校和社會的感情轉變成實際行動,組織義工社,組織學生回自己的家鄉服務,通過典型的示范和實踐體驗,樹立敬業樂業、勞動創業的精神。

        3.學習訓練,養成熱愛專業、忠誠職業精神。在職業教育中,不少內容對高職學生是枯燥的,也有些技能訓練是單調的,這需要學生以意志的力量,以熱愛專業的敬業精神來完成。在我院的專業教育中,引述在專業上精益求精的典型和先輩事跡,引導培養學生的感情和意志,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

        4.通過實踐性教學,感受前輩的忠誠敬業精神。孝文化博大精深,不僅表現在豐富的內容上,更多蘊涵于民族的意識里,存在于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潛意識和行為中。在企業中,老一輩的工人、技術人員身上都顯示著這種優良的精神和傳統。在實踐性教學中,將敬業精神和對企業忠誠的品質培養作為重要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對職業的熱愛,對事業的忠誠。

        三、從“忠誠”到“奉獻”,深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理論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傳統人文精神和社會整體價值觀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這種傳統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會整體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社會主義道德有相通和繼承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四個方面的內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個人價值基礎上,堅持將社會共同利益和人類命運放在首位的價值觀念。而孝文化強調社會的整體性、人類社會的歷史的繼承,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強調對民族國家的忠誠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致的。

        社會主義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個人利益和滿足基本需要的基礎上,堅持把回報社會、為人民服務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強調的是尊敬父母、友愛兄弟、尊長愛幼、感恩父母、報效國家等基本思想,與社會主義道德思想也存在內在的一致性。社會主義的道德實踐,強調加強自身修養,實踐“八榮八恥”。孝文化強調修身克己、立身齊家、和諧和睦,并將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國家的境界,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八榮八恥”是對中國傳統優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

        社會主義的道德思想強調在彰顯個性、肯定個人的價值,肯定他人和社會的價值,堅持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個性與社會的共性的辯證統一,并將社會價值放在首位。因此,社會主義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優秀成分的繼承和發展。而作為傳統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倫理觀念,與人們的親情相連,融化在人們的社會意識之中。以孝文化為底蘊,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能豐富思想道德教學的素材,增強課程的感染力。

        我院堅持以孝文化的思想文化資源,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將理想建立在社會利益的基礎上,以回報社會,為人類做貢獻為最高的追求;在民族精神和文化傳統上,強調忠于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做忠誠的愛國者;強調忠誠于事業,敬業奉獻;在人生價值追求上,強調以社會進步和有利于社會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在道德倫理上,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培養對社會的仁愛之心。

        四、從理論到實踐,構建和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高職德育是一個體系,健全的德育體系必須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機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評價機制。科學的德育評價機制,既是對學生德育成績的考核評價,也是對學校德育工作的檢驗,還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實的重要措施。我院不僅將感恩教育、專業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形成孝文化為特色的高職思想教育體系,還將這一教育體系與科學的評價體系結合起來,形成四位一體的德育體系。

        1.確立全面的德育目標模式。構建高職德育評價體系,必須明確德育評價標準。我院建立了以思想素質為核心,以學生日常操行、孝行、感恩、實踐性教學社會評價為重要內容,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法紀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內容,以“感恩、責任、忠誠、奉獻”為特征的目標模式。在高職學生目標模式的設計中,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注重學生思想品德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的多樣化和多元性,并將學生的三下鄉、敬老愛幼無償獻血、向希望工程捐款、義工實踐等活動納入考核范圍;充分注意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做到整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機制。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德育為先的原則,以培養學生的自立自信為宗旨,建立科學的德育評價信息網絡和機制: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案的設計中,將德育作為首要的內容,將德育的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各種隱形的課程教學納入教學計劃,計算學分。建立多主體評價,包括輔導員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相互評價、任課教師評價、實踐性教學指導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機制。評價的對象包括對學生個人、班級等團隊和教師、輔導員等德育的管理人員的德育工作評價。

        第8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關鍵詞 :農村中職學校;德育課;實效性

        2008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改革與教學安排的意見》和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大綱,要求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教學工作,進一步增強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提高職業教育質量。2009年6月,第一次全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會議在天津召開。時任教育部部長周濟要求以德育課為主渠道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成人成才轉變為學生內在需求。本文通過對農村中職學校德育現狀的簡要分析,提出提高農村中職學校德育課實效性的幾點意見。

        一、農村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1.1 德育對象成績差,素質底。

        農村中職學校的生源主要來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線下生,質量普遍比較差,生源質量差不僅體現在在校學習的成績比普通高中學生差,更體現在部分中職學校學生的道德素質較低,影響了自身和其他學生的在校學習和生活,這是目前農村中職學校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1.2 教師授課質量低。

        盡管目前中職教育正得到不斷重視,國家加大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對應的軟硬件條件卻遲遲跟不上招生規模的發展,必要辦學條件(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的不足,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響到中職教師的授課質量,不僅學生不主動學習,部分教師也敷衍了事,不重視中職課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評價體系不健全。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德育工作還未形成科學的體系,對學生德育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與其他文化課和實踐課并沒有多少區別,要科學地判斷學生在德育課中到底收獲多少知識,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多少,達到了怎樣的教育效果,沒有相應的評價依據可供參考。

        二、對提高農村中職學校德育課實效性的建議

        2.1 改變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質量。

        隨著國家對中職教育的重視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門和中職教育機構都在加緊擴大中職辦學規模,卻往往忽視了自身的軟硬件條件的提高,盲目擴招和爭搶生源給農村中職教育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在農村地區,學生和家長“聞中職招生色變”,大大影響了農村中職教育的生源質量。提高農村中職教育德育工作的實效性,首先要改變農村中職學校的招生方式,進一步提高農村中職學校的生源質量。改變招生方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中職學校招生程序的規范力度,遏制中職學校招生的亂象,提高中職學校辦學門檻,制定一定的軟硬件考核指標對中職學校辦學條件進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經濟利益為追逐目標的學校,還原中職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職學校招生人員資格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任何人都有機會從事中職學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員素質的良莠不齊是農村中職招生市場混亂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員為了經濟利益欺騙學生和家長,敗壞中職教育的聲譽,嚴重影響農村中職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關部門有必要對招生從業人員進行資格審查,規范招生行為。

        第三,對中職學校自身來說,改變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質量就是要制定與實施相應的中職招生規劃,更新自身的辦學理念。在明確自身辦學條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適應的招生管理辦法,確保招進來的每個學生都能在優秀的學習環境和師資條件下學習。

        2.2 改革評價體系,激發學生上課熱情。

        德育課教學具有不同于中職學校其他學科的區別,其特殊性在于一個人的道德素質如何,很難通過單純的考試來進行衡量,要提高農村中職教育德育課的實效性,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改革德育的評價體系,應該不單純以考卷來作為評價標準,而是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的上課熱情。對中職學生和教師來說,德育課的評價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目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已遠遠落后于中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引進一些新的理念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

        德育教學評價需要對中職學生在校內和校外的行為表現進行全面評價,不能只注重學生在校內的表現,這并不全面;德育教學評價應該產生促進積極的學習氣氛,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德育教學評價還需要引入“學生自我評價機制”,讓學生能對自己的道德水平進行自我剖析,自我評價;德育教學評價在對學生德育效果進行評價的同時,還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評價不能僅限于期末,而應該充分注意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

        在農村中職教育德育課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加強對評價體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全面評價學生的道德素質,在改革過程中結合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總結德育教育經驗、積極探索,總結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盡快建立起一套能促進學生知行統一的科學的德育課考核評價體系,并使之不斷完善,達成學生道德認知、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課方式,發揮德育課主渠道作用。

        農村中職學校的教學授課方式一般比較落后,受制于軟硬件條件的限制,不能引進先進的教學手段,而傳統的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知識單向流動,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注重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忽視了中職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充分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德育教學缺乏吸引力,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如何調動教師和學生兩方的“教與學”積極性,達到“教學相長”的最終目的,是每一個德育教育工作者應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一個人滔滔不絕,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習慣,加強與學生的對話和交流,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啟發式、討論式、辯論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運用于德育教學中,結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實現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達到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議在農村中職德育課教學中,應注重和完善下面幾種教學形式:

        首先是進行“對話教學“。以學生在課堂上提問和教師答疑為主,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對學生的誘導性地提問。德育課教師還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識面,針對學生的各種問題能夠憑借自身的知識進行圓滿解答,這同樣也是教師個人提高德育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其次還要加強課堂討論。任課教師要做好討論話題的調研,為課堂教學準備有實際意義的討論題目,議題應該包含社會熱點問題以及中職學生關心的就業、工作現狀等問題。通過課堂討論還可以近距離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強辯論。將辯論的教學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課堂,可以讓學生在不同觀點的對弈中快速吸收知識。辯論不同于討論,面不應太廣,抓著某一點,深入展開,通過辯論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

        最后是采用小論文進行考核。采用布置論文作業的方法就是要求學生能對所學的德育知識進行系統地梳理,針對具體的問題能夠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地進行分析,通過論文最終真實地反映學習成果。論文的著眼點要注重實效性,可以考慮對國內外思想、政治、社會、經濟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比較,幫助中職學生在實踐中修正自己的認識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動、直觀,并且養成注重自我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2.4 加強師生互動,增加師生交流。

        德育課教師應該時刻牢記中職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盡管中職學生相較于高中學生學習成績普遍有差距,但是他們的自尊心卻并不比其他學生差,甚至在農村中職學校中,他們的自尊心可能更強,這就對中職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德育課教師來說,要想學生配合自己順利完成德育教學,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并不在于德育課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課堂上、生活中加強與學生進行課程之外的交流。對中職學生來說,只有當學生認為老師是他的朋友時,才會樂于接受老師的德育。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要遵循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的原則,中職學生尤其是農村中職學生的自尊心強,因此,德育教師要十分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人格,切忌不分場合訓斥謾罵,要注意改進教育方式,加強對學生自尊心的保護。要善于發現不良學生的優點,適當地表揚,滿足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激發他們追求上進的信心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僅要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還要加強在生活中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家庭等,走進學生的心靈,關注學生的心里波動,有針對性地對問題學生進行關心幫助,盡可能地通過自己的感化來挽救一些落后的學生。

        周濟說,沒有愛就沒有德育,沒有責任就做不好德育,農村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師要積極探索德育課新的教學方法,積極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廣泛使用,切實提高德育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學生成為德藝雙馨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周秀平.再談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改革[J].科技與生活,2010,(3).

        [2]徐凱.新時期中職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議思想政治課教師角色的轉換[J].南昌高專學報,2005,(2).

        [4]陳永明等.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2).

        第9篇:傳統德育思想論文范文

        高職教育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一種非凡類型的高等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高職教育的職業性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和一般普通高校教育的差異性。高等職業教育及其德育都應緊緊抓住職業性這一鮮明特色,這是我們探索高職德育創新的必要前提。

        一、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背景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各種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了劇烈的碰撞,深刻影響著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從而使得高職院校德育創新成為一種客觀必然。促使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必須重視以人為本、必須突出德育工作的主體性,講求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二、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內涵

        高職德育創新就是德育觀念創新、德育內容創新以及德育教育手段、方法、途徑的創新,就是對傳統德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德育理論方面遵循德育自身的邏輯規律有所創新,在內容上對高職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在德育方法手段和途徑上使德育工作由受教育者被動接受向自主性吸收、主動性參和轉化,形成內外力的整合性進步,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質內涵,具有進取、奉獻、敬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深化傳統德育教育的基礎上,大力加強教育探究和創新,把握新形勢,樹立新觀念,找準新突破,探索有高職特色的德育新路子,大力推進高職德育創新。

        三、高職院校德育創新的途徑

        高職德育工作者觀念創新,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切實轉變傳統的德育觀念,樹立新的德育觀和人才觀,改變傳統封閉式的教育培養方法,加強情感教育模式,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發展。在開展高職德育工作的同時兼顧高職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堅持以人為本,大力弘揚人的主體性,培育高職生的獨立自主精神和獨創精神。要樹立“以德立技,以技促德,德技并重”的科學教育觀。目前,高職德育環境的改善首先不是來自于外部,而是來自于自身,應該通過優化自身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實現[1]。要建立一個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有高職特色的德育工作體系,進一步強化“全員育人”觀念,把專業教學和教書育人有機地統一起來,重點加強隱形化教育模式和氛圍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各種德育資源,弘揚主旋律,在內容、形式上更具廣泛性。通過紅色之旅、校園文化、環境氛圍升華人格、完善自己,加強養成教育,努力培育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營造德育氛圍,使高職生們不僅把握了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而且全面提高了自身涵養和人文素質。

        高職德育內容的創新分為兩部分摘要:“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一方面要為他們開設人文課程,培養學生的喜好、喜好;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要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德育工作必須走人文教育之路,即教育學生理解人的使命和歸宿,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道德的提升,使學生正確地熟悉和處理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以及自我和他人的關系,培養學生真善美的理念,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和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并在投身科技活動中,形成一種能用健全而深邃的理性之光去燭照人的終極價值的人生態度。

        創新教育,就是在高職德育中對高職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教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創新精神教育,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以及創新的能力。以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確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在敬業精神教育,勤業精神教育,精業精神教育和創業精神教育這四個方面。[2]要教育學生珍惜和忠實于自己的職業,把職業的發展前景和自己的理想前途結合起來,立足本職扎實工作,在為社會貢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服務的本質和現實需要,培養他們立足崗位、真誠服務、勤于工作、勤于學習、勤于敬業的良好品質。要使學生認清時展需求和職業發展要求,樹立向理論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的思想,樹立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激勵他們精通專業,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勤于探究,勤于創造,勇于創新。最后要針對學生意志力、忍耐性、吃苦耐勞等方面的缺陷,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挫折教育、社會責任和職業理想教育,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艱苦創業的精神。

        高職德育途徑創新,即在優化德育自身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網絡德育。[3]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組建網上德育隊伍,借助于互聯網的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優勢,借助于社會各種德育資源,營造德育氛圍,由于互聯網的開放性,信息的多樣化,為高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高職德育方法創新,就是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變德育教育中的注入式為啟發式、參和式、討論式,貫徹疏導方針,培養學生主動思索新問題的自覺性,尊重學生個性和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還要不斷的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德育載體,具有較強的導向性,能引導學生朝健康的方向發展。學院可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育學院精神,陶冶學生情操,還要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

        最后,整合高職德育教育資源,建立和完善學校、社會、家庭相結合的大德育體系,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延伸的立體化德育教育模式,使高等職業學校培養出有自己特色及優勢的學生,使學生自覺以社會導向、職業導向來修正自己的奮斗目標。

        參考文獻摘要:

        [1]葉雪梅.有高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02,(3).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热久久sm色国产 | 亚洲Av特级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网站 | 亚洲综合在线区尤物 | 亚洲全高清久久久久 | 色色色导航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