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

        第1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摘要:三亞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是近幾年三亞市正推行的總部經濟模式的典型之一。三亞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給三亞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本文研究其發展對總部經濟的具體作用。

        關鍵詞: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總部經濟

        一、 三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機遇

        (一) 地理位置上的發展機遇

        三亞市在產業發展中,東部產業開發已趨飽和。三亞主打熱帶濱海旅游產業,近年產業結構單一的矛盾愈發突出,產業升級迫在眉睫,空間上,只有西部尚存巨大潛力。

        (二) 政策上的機遇

        相繼出臺《關于加快三亞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定》、《三亞統籌城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三亞城市總體規劃(2008-2020年)》把創新創意產業作為了三亞產業提升的發展目標。

        (三) 資金上的支持

        2012年7 月 13 日三亞市決定對文化產業進行深化發展,至2017年總投入50億元,發展旅游業。政府出臺相應的財政與稅收補貼政策,例如2013年2月出臺《三亞市動漫產業發展財政補貼實施細則》。

        (四) 發展總部經濟的機遇

        近年三亞為促進產業升級,出臺多項政策鼓勵總部經濟發展。在政策上是引導那些對產業基礎依賴程度相對低的服務業企業,如金融、保險、會計、物流、咨詢等企業,避免發展大型制造業所帶來的的環境、資源等問題。

        二、三亞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一) 各項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立

        1、 三亞市創意產業園

        三亞創意產業園規劃建設的包含了5項主導功能,分別是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會展業、教育培訓和港口物流,另外一個旅游度假輔助功能。核心起步區主要項目有20個,其中政府投資項目8個。

        2、 其他創意園

        另外,也納入創意園區管理的還有高科技農業園區、漁貨港物流園區、文化名鎮服務業園區以及梅山產業園區等。

        3、 海螺姑娘創意文化園

        “南海海螺姑娘”被列入三亞市2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海南首個海洋藝術創意文化產業,位于三亞市吉陽鎮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總投資達3.2億元人民幣。

        4、 文化項目

        在建設國際旅游島的大背景下,大量文化產業項目被逐步引入三亞市。例如天涯不夜城、南中國影視文化生態園、檳榔河國際文化鄉村旅游度假區內的黎族傳統文化博覽區、“夢里黎鄉”農家樂、客棧、“亞龍灣森林公園;三亞藝術團、海棠秀劇目以及智天慧海等項目。

        5、三亞市動漫產業基地

        2008年5月,海南省動漫產業基地在三亞掛牌運行。目前三亞動漫產業基地已有6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機構簽約入駐,形成了動漫影視、文化傳媒、婚慶、養老服務、網絡科技、智慧旅游、數字影像等七大新興智慧產業集群。

        (二)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難題

        1、 基礎設施建設問題

        三亞市土地價格較高,使得大量企業由于由于規劃用地區的拆遷工作進展緩慢,使得企業無法即時進行開發。其次,創意產業園的相關優惠政策不具體、明確,以及對企業進入條件等的限制政策,使得創意產業園區的配套硬件建設工程建設較慢。

        2、資金問題

        三亞市乃至帶個海南省金融業發展都比較滯后,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以及數額都有限。另外,文化創意產業以政府單一投資為主,相應的商業化運作公司還不具備市場營運能力,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造成了資金的浪費。

        3、人才問題

        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大量的專業性高級人才,或者相應的高校作為智力支撐。但三亞市一方面相關的人才缺失嚴重,另一方面,相應的高校建設也較晚或者空白。

        4、政策體系不完善

        在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管理體制上,同時成立多個管理機構對其進行管理。另外,三亞市乃至帶個海南省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缺失。

        5、 相關與支撐產業有待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上游的支撐產業包括教育、金融產業,以及下游品牌策劃與營銷產業、物流業等都處于初級階段。旅游業等相關產業需要進一步深化發展。

        三、文化創意產業對總部經濟的作用

        (一) 文化創意園區促成了總部經濟發展的雛形

        從企業總部聚集的規律上看,企業總部必然在城市功能強、配套服務條件好、資源配置方便的區域聚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由新興產業發展區、融資綜合服務區、科技匯集孵化區、生活配套服務區共同構成,正是企業總部落戶的最佳。

        (二) 文化創意園為總部經濟帶來了資金支持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以開發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是技術性密集產業,在項目起步階段就有規模經濟效益,使其成為資本洼地,對國內外的資本有具大的吸引力。

        (三) 文化創意園為總部經濟吸引了人才

        總部經濟要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目前三亞市人才引進與流失都是問題。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智力型總部經濟落戶的最佳地。

        (四) 文化創意園為總部經濟的生態環境作出貢獻

        三亞市總部經濟目標是以引進現代服務業企業總部為主。而文化創意產業建設都以生態型為前提,三亞創意產業園被稱為“藍色硅谷”,辦公區的建設都是以世界一流的生態標準下完成。

        (五) 文化創意園為總部經濟發展提供了產業基礎

        總部經濟的發展需要發展配套的綜合化現代化服務業,而經濟結構失衡是制約三亞總部經濟的重要問題。而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效應,能大力推動三亞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升三亞市產業結構層次。

        (六) 提高了三亞市總部經濟吸引力的整體城市形象

        三亞在因其特有的自然地理優勢、黎族民族文化優勢、稅收財政金融等政策優勢,在文化產業上有其獨特的差異性優勢。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大力推動三亞市的民特色文化產業,有利于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四、三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 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地位

        三亞要打造文化后發優勢,需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地位,視其為未來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經濟發展新引擎。同時政府應在財稅政策上、高新技術補貼政策上、人才激勵機制上、對外貿易優惠政策上,制定針對文化創意企業制定具體的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

        (二) 政府在資本方面出力

        三亞市可運用國家和地方政府信用,進行市場化操作,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的政策性金融,同時吸引民間社會資本,大力發展金融業。在本地金融機構與金融業務的不斷豐富與發展的同時,發揮區位優勢,吸引本省、周邊省市及、東盟各國的資本進入,為吸引周邊國家區域總部落戶提供資本。

        (三) 重視三亞市民族特色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結合。

        三亞不缺少文化資源,而是缺少將文化資源打造成文化資本的創造力。要結合本土的優勢民族與傳統文化,打造富有三亞黎族民族特色又與現代文化、國際文化接軌的文化創意產業,屬于三亞市的地方品牌。在文化品牌的保護體制上,完善知識產權制度,保護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以保持三亞特色文化。

        (四) 吸引并培養創意人才

        三亞市建立更為廣泛的辦學機制,一方面提高本土居民的整體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派遣學者或企事業單位人員去高校或國外學習與培訓,建立人才儲備機制。建立一套外國人才推進計劃,引入并培養一批國際性高科技人才,同時建立能留住人才的人才激勵機制。

        (五)政府管理體制改革

        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政府只做好監管職能,并建立高效便利的辦事機構。另外完善相關的土地、資本、稅收相關的條例,做到政策上的透明與公正,做好政策的實施的監管及對企業的評估,避免造成優惠政策與資源的浪費。(作者單位:三亞學院)

        課題來源:三亞學院青年項目

        第2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經濟定位;都市圈;產業經濟;南京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5-0137-02

        一、南京經濟定位的都市圈視角分析

        南京都市圈包括了南京市、鎮江市、揚州市、馬鞍山市、滁州市、蕪湖市的全部行政區域和淮安市的盱眙縣、金湖縣和巢湖市的市區、和縣、含山縣。總面積達到44 058平方千米。都市圈中,十一個縣市的經濟情況如下:

        1.經濟發展速度居都市圈第二位。由各省市統計年鑒可知,2001―2007年,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GDP增速排名第二,僅次于馬鞍山。但與排名第一的馬鞍山市差距較大,高達105%,與第三名蕪湖市差距僅不到20%。南京在都市圈中的經濟首位度并不突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速度上,要遠緩于安徽馬鞍山市,同時,與緊隨其后的縣市在經濟發展速度上,并未拉開明顯的差距。

        2.經濟總量居都市圈第一位。各省市統計年鑒表明,南京市2007年GDP占南京都市圈十大縣市經濟總量的43%。這說明南京市在都市圈經濟總量中牢牢占據第一名的位置,與第二名揚州市的17%、第三名鎮江市的16%拉開一定距離。

        二、南京經濟定位的內部發展視角分析

        1.總體經濟現狀。2009年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08年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 775億元,增長12.1%。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 651.8億元,增長19.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 154.2億元,增長15.3%。”[1]

        2.所有制經濟現狀。2008南京市統計年鑒所示,2007年南京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經濟中,內資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貢獻率為59%,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比重41%,達237 137 898萬元。2008杭州市統計年鑒顯示杭州市2007年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的生產總值為26 471 831萬元,較南京少210 666 067萬元,其產值占總產值的31.7%,較南京低約10個百分點;但南京內資經濟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則較杭州低10個百分點,但從產值上看,南京規模以上內資經濟產值比杭州高284 635 842萬元。可見南京的工業實力要高于杭州。南京目前的經濟增長也主要依靠工業拉動。此外,杭州的股份制企業(含股份合作企業0.4%)的產值占工業產值比重為56.1%,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產值比重僅占29%。從所有制類型上看,采用現代南京企業制度的企業比重較杭州少,但從產值上看,卻高于杭州。同時,南京的國有和集體所有制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貢獻率為9%。2008年南京擁有國有控股企業178個,占工業總產值的37%。說明南京的國有經濟對南京經濟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3.產業經濟現狀。2009年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南京2008年“軟件產業實現軟件銷售收入471億元,同比增長30%。節能減排成效顯著,關停淘汰小化工企業141家,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4.5%。成功創建國家節水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1]

        由此可見,南京正在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但調整的力度比較有限。規模以上的化工產業仍然在南京工業總產值占有較大比重。2008南京市統計年鑒顯示,2007年南京制造業中,生產總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的7大產業中,就有4個是對環境危險系數高的化工產業。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0.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9.6%,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占8.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3.9%。

        三、城市經濟定位現存問題

        1.南京都市圈的聯動作用未體現。缺乏一個綜合的行政機構來規劃、協調南京都市圈的整體經濟布局與發展,南京都市圈的經濟發展仍然以單體城市,或省域經濟的模式發展,未見1+1>2的經濟聯動效用。

        2.南京經濟發展的首位度不明顯。目前的南京經濟定位中沒有體現南京在南京都市圈中首位城市的特點,不僅南京在江蘇省內經濟中與蘇州、常州等市的差異化規劃不明顯,而且沒有把南京放在南京都市圈的整體經濟環境中進行合理統籌規劃。

        3.南京產業經濟結構需要重大調整。南京都市圈的工業經濟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南京市作為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重化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仍很高。在江蘇省的“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撤離高污染工業,這將有利于南京未來五年中的工業結構調整。但南京應該在整個江蘇的經濟結構調整中,找準自身的經濟定位。南京要把建設國際性的一流城市作為目標,在南京都市圈,江蘇省各個主要城市中提高經濟首位度。撤離污染型化工產業是關鍵的一步,同時,南京要發展清潔性的循環經濟產業,并在都市圈中與其他城市聯動發展,發揮都市圈的整體經濟優勢。

        4.南京都市圈經濟缺乏統一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由于缺乏一個統一的行政管理體系,所以缺乏統一的整體發展規劃。由于南京都市圈橫跨江蘇、安徽兩省,所以在統計數據上,很難做到比較口徑的一致,在了解南京都市圈的經濟發展現狀時,存在很多困難,影響了研究的客觀性。同時,也缺乏像“十一五”規劃這樣的發展規劃報告,南京都市圈在行政管轄、發展規劃、實際發展中均存在分散化,缺乏統一領導與目標的問題。這也使南京在都市圈中的作用很難得到發揮,都市圈的資源難以實現最優配置和整合,綜合經濟實力未能得到最好的發揮。

        5.南京城市特色經濟發展未受重視。南京現階段的經濟發展規劃依然以工業為主導,對傳統工業仍然有很大依賴性。新能源、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裝備等新興產業的定位特色不明顯,缺乏針對南京都市圈的統籌規劃,也為與常州、蘇州等周邊城市形成差異化的經濟發展優勢。

        四、南京城市未來經濟定位

        1.總部經濟:打造長三角總部經濟第二極。“截至2007年年底,已有來自15個國家或地區的81家世界500強企業進入南京,投資設立了141個項目、分公司和代表機構。共興辦外資項目105個、分公司17個、代表機構19個,其中,以美國和日本企業數量居多,包括摩托羅拉、福特汽車、東芝、夏普、三菱等一批行業巨頭。除制造業之外,紐約人壽保險、美國丹麥馬士基等一批金融、保險、物流領域的現代服務業企業也加快了在南京投資發展的速度。在2007年新落戶南京的11家世界五百強企業中,以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項目有5個,比重占到45.5%。” [2]

        世界五百強企業落戶南京的速度正在加快。但事實上,世界五百強在寧的大部分投資流向仍然是進入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貢獻雖然在增加,但多以生產業為主。目前僅有極少數的世界五百強將其中國總部設在南京。可以說,南京目前的總部經濟仍然未成氣候。

        南京與上海相比,擁有更低廉的成本優勢,同時南京市是一座擁有深厚的人文積淀的城市,南京應積極利用現有的成本優勢,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專業化的服務向上海看齊,同時,南京應建構城市軟實力,以六朝古都、江南文化的風韻,“博愛”之都的市民風貌體現南京的文化優勢。南京都市圈在南京總部經濟發展中,應該做好協調分工,做好南京總部經濟的輻射區域,通過統一的規劃和優惠政策引導,為總部經濟的落戶提供便利。同時,南京都市圈應發揮其重工業的發展優勢,吸引同類企業總部落戶南京。

        2.循環經濟:發展清潔型的產業中心城市。工業是目前推動南京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南京的工業產業類型以重化工業為主,由前文數據可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業比重依然過高。

        短期來看,南京經濟的快速發展依然要依靠重化工業帶動,但南京應該積極優化重化工業結構,目前關閉小型高污染化工工廠的做法值得提倡,但力度仍然不夠。南京短期內應在保持重工業生產總量不變的前提下,降低重化工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長遠來看,南京應發展循環型工業,力爭把南京建設成循環型的生態城市:重化工業的發展要做好區位規劃,積極利用南京都市圈的整體資源,做好統籌安排,部分產值較低的重化工業要向南京郊縣和都市圈的其他二、三線市縣轉移。南京主城區應發展可循環的環境友好型經濟,大膽發展低碳經濟、無煙經濟,爭做中國第一個循環型生態城市。

        3.文化經濟:繁榮東方文化創意產業之都。南京的第三產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中仍未有突出表現。盡管在南京都市圈的主要城市中,南京第三產業的比重最高,但與南京第二產業的貢獻未拉開差距,更不能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相比。

        南京應該借鑒英國的發展經驗,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主打影視娛樂、動漫、出版、設計、廣告等文化創意產業。

        韓國的韓流經濟發展經驗對南京的借鑒意義是巨大的。南京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東方文化、漢文化的集大成之都,南京應積極定位文化經濟,把南京發展成東方文化之都,學習韓國由政府主導經濟發展的模式,積極與世界先進文化產業城市聯手合作,并加大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政策投入,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包裝、營銷、推廣,把南京的東方文化色彩發掘出來,推廣開來,把南京建設成東方的文化創遺產業之都和東方文化大都會。

        4.服務經濟:建設3+1服務業中心樞紐城。(1)建設3大中心城。1)區域性金融中心城。南京要在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城市的定位下,規劃好金融業發展方向,依靠成本優勢、區位優勢和與周邊城市的聯動效用,在短期內發展成區域性的金融中心城,長期來看,南京可以發展成為華中地區的金融中心城。2)商貿服務中心城。南京要發展總部經濟,就必須優先發展商貿服務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同步,打造世界級的商貿服務中心城,通過相比于上海低成本、高產出的商貿服務優勢,吸引更多世界五百強公司落戶南京。3)信息科技服務中心城。發展信息科技服務不僅是總部經濟發展的必需,也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南京要依靠高校、研究機構的雄厚人才儲備,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投入,留住人才,加大人心科技服務業的規劃、發展。力爭把南京打造成中國東部的信息科技服務中心城。(2)建設長三角現代物流樞紐城。南京應該利用南京都市圈重工業的發展優勢和深厚根基,大力發展服務于重工業的現代物流產業。同時,南京要發揮濱江濱海城市的區位優勢,打造長江中下游的現代物流樞紐城,并與上海航運業形成差異化經營格局,把南京發展成長江中下游物流中轉、倉儲、交易、出口的中心樞紐城市。

        參考文獻:

        第3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珠三角地區 產業轉移 模式選擇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珠三角地區由于多年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張,環境承載力已到極限,企業的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環境、稅收等各項政策從緊等等原因,使得珠三角的低附加值企業生存日益艱難,產業轉移勢在必行。產業轉移的問題能否處理好,與產業轉移地是否能選擇適當的轉移模式有直接關系。產業轉移處理得好,不僅能夠幫助珠三角發展新興產業騰出空間,為產業升級和轉型提供良好條件,并且還能夠為產業承接方提供技術與資本,同樣也能夠幫助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最終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

        一、產業轉移模式的理論綜述

        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1932)在對日本棉紡工業發展史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雁行模式”。在一國范圍內,“雁行產業發展形態”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費品產業中出現,然后才在生產資料產業中出現,繼而在整個制造業的機構調整中都會出現雁行變化格局。馬海霞(2001)以區域傳遞的空間指向特征和地域變化特征為出發點,指出兩種主要的區域傳遞空間模式分別是區域傳遞的梯度推進模式與中心輻射模式。梯度推進模式強調傳遞的梯度指向,而中心輻射模式則強調傳遞的空間鄰近性。她認為,我國當前區域傳遞空間模式的選擇方向是將“點――軸”模式溶于其內的中心輻射模式與梯度推進模式相結合,通過小范圍多中心輻射實現大范圍梯度推進的空間模式。根據浙江和西部省區各自的市場特點和資源優勢,陳建軍(2002)認為,浙江和西部地區產業分工的主要模式應該是水平分工模式而不是垂直分工模式,通過產業轉移,合理地進行產業分工與協作,達到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徐洪水(2001)將東部產業轉移的模式分為成本導向型,即以降低成本為主要目標的一種產業轉移模式;市場擴張型,即以接近市場、開拓市場為目標的一種產業轉移模式;配套銜接型,指當某個產業轉移到目標區位后,其產品供應鏈的相關企業也會隨其移入目標區位的一種產業轉移模式;多元化戰略型,即企業出于市場多元化、經營領域多元化戰略上的考慮而出現的一種產業轉移模式;政府推動型,指在政府促進、政策影響下發生的一種產業轉移模式。李松志(2007)針對佛山禪城陶瓷企業遷移擴張現象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回收的調查問卷和訪談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分析影響企業遷移的行為因素,歸納出企業遷移擴張的行為模式及探討行為模式的成因。他將陶瓷企業的遷移模式分為遷移總部、遷移研發機構、整體遷移、遷移生產基地與建立子公司。曹榮慶認為,國內產業區域轉移的模式大致分為整體式遷移式,商品輸出型,市場拓展型,資本輸出型,產業關聯型與人才聯合型。

        二、珠三角產業轉移的模式

        當前,業界將珠三角產業轉移總結為三種模式,即佛山模式、東莞模式和深圳模式。認為佛山模式是一種“分離式”產業轉移模式,即遷移生產制造部分的工廠,而將研發、銷售、總部留在佛山當地;東莞模式是一種“增量”產業轉移模式,即原企業不動,繼續增資擴產部分遷移到外地;深圳模式屬于“混合式”產業轉移,即部分企業實行產銷分離,生產轉移,銷售留下;部分企業則是全部遷離。

        1.佛山模式

        佛山模式屬于總部經濟形態。《佛山市陶瓷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鼓勵現有企業將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等留在佛山,同時積極吸引國內外陶瓷企業和研發等相關機構在佛山設立總部(或者區域總部)、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和營銷中心等,大力支持、推動陶瓷總部經濟發展,將佛山打造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陶瓷產業總部基地,實現佛山陶瓷由傳統產業向都市型、創新型、知識型產業轉型躍升。

        佛山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被譽為“南國陶都”。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佛山陶瓷迅速走向規模化、產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成為產業基礎雄厚、體系完備、知名品牌眾多,極具歷史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支柱產業。佛山陶瓷擁有新明珠、新中源、東鵬、鷹牌、蒙娜麗莎、鉆石、歐神諾、順成等大批骨干企業及著名品牌,有中國馳名商標6件、中國名牌產品8個。佛山被國家有關部門和協會認定為全國最大的建筑陶瓷生產基地和建筑衛生陶瓷出口基地。目前,“佛山陶瓷”已經是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區域品牌。這種情況下,總部與制造基地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異地布局,不會削弱品牌價值,對轉移地經濟沖擊不大,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

        此外,陶瓷產業是資源依賴型產業,屬于在轉入地存在主要原材料供應基地的行業。從企業的戰略布局看,陶瓷產品的研發與營銷在轉出地,生產基地在轉入地,也即資源產出地,通過“總部一制造基地”功能鏈條輻射帶動生產制造基地所在區域發展,由此實現不同區域分工協作、資源優化配置,保證了轉移產業的技術先進性以及企業的持續競爭力,是符合市場效率的合理的布局。

        比如佛山南莊鎮,曾經一度是陶瓷產業的污染重鎮,近幾年轉移關停了全鎮75家陶瓷企業中的62家,保留下來的13家企業全部實現清潔生產,一舉摘掉了污染帽子,成為環境優美的宜居城鎮。但它的陶瓷業并沒有因此消亡,而通過迅速發展形成了研發、設計、會展、物流、信息等總部經濟形態。這種環境脫胎換骨式的改善,使南莊成為了高技術產業的投資熱土,目前已有投資過100億元的新能源汽車、LED等項目準備落戶。

        2.東莞模式

        東莞屬于“增量”產業轉移模式。以工業產值計算,東莞2006年仍有80%的規模以上企業屬于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其中中小企業又占了70%,如果考慮大量規模以下的外源型企業與加工貿易企業,在東莞引進的眾多“鳥”中,中小企業的比重只會更高。對于那些前店后廠型的貼牌生產企業來說,這類企業的總部在香港和臺灣,其總部和研發中心不可能內遷,所以不能采取“分離式”產業轉移;對于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來說,它們規模較小,生產和研發等渾然一體,沒有總部的概念,因此也就無所謂總部和其他分離轉移;還有一些比較大的民營企業,這些企業被認為是有“根”的,最有可能把總部留在東莞,但產業轉移工業園存在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使他們找不到繼續留在廣東的理由。而一旦生產中心遠離廣東,在東莞設立總部的可能性就變得很小,無法復制佛山模式。

        東莞制造業多數是加工貿易、貼牌生產、組裝制造,產業附加值和生產效率較低,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不能掌握發展主導權,抗風險能力低。部分企業對于去到承接地后的發展前景不明確,覺得政府推薦的環保工業園配套不完善,不靠近原料產地等等。還有的企業覺得政府對三高企業轉移的態度,只是希望他們離開東莞就行了,至于到了新的工業園里,是否升級,政府不大理會,更談不上引導和支持。但作為企業方面,要考慮自身的長遠發展。現在撤出東莞,如果到新的園區去,升級和轉型做不好,幾年后依然要重復被遺棄的命運。因此原企業留在東莞不動,增資擴產部分遷移到外地“試試看”,這種轉移方式可以降低企業承擔的風險。

        此外,東莞工業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外源型依賴,在本質上是一種“訂單經濟”,東莞植根于本地的產業結構和技術結構并未建立,本地企業尚處于比較低的發展層次。產業轉移后,如果本地新興產業沒有成長起來,或者國外新興產業或產業環節沒有及時引進來,就會造成當地產業空心化,以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因此,東莞的產業轉移需要一些必要條件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走后新的產業資本從何而來。出于現實利益的考慮,這些產業的大量轉移勢必會影響到東莞本地農民的收入與正常生活,以及當地的GDP和政府稅收,“新鳥不來舊鳥不走”的想法在東莞有一定代表性,因此采取“增量”產業轉移模式,即原企業不動,繼續增資擴產部分遷移到外地,這種轉移方式也是東莞的產業和經濟特點所決定的。

        3. 深圳模式

        深圳由于工業化水平較高,所以,土地價值更高,人力、租金、水電等運營成本與其他地區相比明顯高昂。在資源緊約束條件下,深圳有限的空間無法滿足所有產業的發展,必須從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高度,通過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擴大產業集群的范圍和規模,開創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地區的“大深圳制造”新格局,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鏈分工體系。對于深圳地區的產業轉移而言,首當其沖地是要解決當初“三來一補”企業的轉移問題。隨著城市主導思想和拳頭產業的日益明晰,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驅動,不符合當前深圳發展趨勢的產業,尤其是很多產業附加值不高的純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難以在當地立足,只能大規模遷移,留下的都是高附加值企業。

        《深圳市促進產業有序轉移行動方案》指出,積極引導和推動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生產配套環節、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的加工制造環節、勞動密集型、資源型產業和在深圳發展后勁不足或帶動能力較弱而轉入地具有比較成熟產業配套環境的行業(企業)向外轉移。

        《方案》還提出,加強對工業企業分類引導。除了對需要轉移的產業做好協助退出、轉移及優化提升工作外,對于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長性好、對深圳稅收貢獻大的企業,以及本地大中骨干型總部企業和不同領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優勢企業,實行加強服務與財政扶持并重,支持其進一步做大做強,鼓勵企業“走出去”。另外,對于生產加工環節外移,總部留在深圳的企業,積極創造環境,使其總部能扎根深圳,繼續發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為此,深圳研究建立“工業企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以此作為企業分類引導的“衡量尺度”。該體系將綜合考慮企業的技術先進性、產品附加值、稅收貢獻、能耗、勞動密集程度、規模實力和成長性等方面指標。

        由此可見,深圳的產業轉移模式是“混合式”的,即部分企業實行產銷分離,生產轉移,銷售留下;部分企業則是全部遷離。對于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產業而言,遷移往往是主動的,多數為了做大做強,擴大生產能力,謀求市場擴張,實現更廣闊的市場布局等,而深圳成熟的配套鏈接、產業集群環境,以及政府的支持往往吸引它們將總部扎根深圳。比如作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一張重要“名片”的中興通訊,計劃2013年將全部生產線和部分研發、培訓基地搬到河源。而對于企業發展實力不濟、遭受成本壓力過大的產業,它們無法掌握發展主導權,屬于被動轉移,這些企業往往都是一些對配套環境要求不高、對成本要求較高的加工貿易型企業,常采取全部遷離的方式,向生存空間更大的地方進行整體轉移。

        參考文獻:

        [1]赤松要. 我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原理[M].1932

        [2]馬海霞.區域傳遞的兩種空間模式比較分析――兼談中國當前區域傳遞空間模式的選擇方向[J].甘肅社會科學,2001(2)

        [3]陳建軍.產業區域轉移與東擴西進戰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徐洪水.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模式與動因分析[J].西部金融,2001(5)

        [5]李松志.佛山禪城建筑陶瓷產業轉移機理[J].經濟地理,2007,3

        6]曹榮慶.淺談區域產業轉移和結構優化的推進路徑.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2

        [7]佛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佛山市陶瓷產業發展規劃(2008-2015)[R]. 佛府辦[2008]第101號, 2008-04-16

        [8] 謝思佳.產業轉移階段轉換 多項新舉力促突破[N/OL].南方日報, (2011-09-14)[2011-10-24].

        [9]甄靜慧. 東莞產業結構產業轉移進行時 六大結構性問題[J].南風窗,2008 (14)

        第4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投入產出分析法 流通產業 北京市

        北京市流通產業發展現狀

        (一)流通規模不斷擴大且流通業地位不斷提升

        2006年以來,北京市流通規模不斷擴大,集中反映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從2006年的3295.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億元,幾乎翻了一番。流通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也在不斷提高。流通業在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7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二)市場主體中私營及個人經濟發展迅猛

        2006年以來,北京市流通市場形成了集國有、集體、合營、外資和私營個體的為一身的混合型的主體。非公有制主體發展迅速,大力地推動了北京市流通產業的發展。國有經濟以及集體經濟的比重在逐漸下降,而個體經濟及外資等所占的比重逐漸提高并占有逐漸絕對的優勢。這說明北京市流通產業目前已經漸漸完成了市場化的改革,市場競爭機制已經初步建立和形成。

        (三)流通產業企業數量逐年增加

        2010年北京市法人總數為384973名,其中從屬于流通產業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以及運輸服務業的法人數總計為134311名,占總人數比例為34.07%。最多的是批發業,占全市總法人數的15.56%;最少的為運輸服務業,占比例為0.56%。表1是2008-2011年流通業及其各行業占全市法人數的比重。

        從表1中可以看出批發業從2010年起得到了比較迅速的發展,流通產業企業占比維持在一個相對平穩的水平上。相比較而言,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餐飲業有較小的萎縮,其他行業的企業數量占比則相對有所提升或穩步發展,其中以批發業和零售業的增長最為顯著。2011年流通產業的整體增長稍有減緩,但仍然呈良好的增長趨勢。

        (四)批發零售業固定投資增長最為迅速且餐飲住宿業有所縮減

        由北京市統計年鑒可知,2008年批發零售業固定投資增長率為-37.5%。之后兩年投資增長相對比較迅速。相應的餐飲住宿業的固定投資增速開始下降,2008年時為23.1%,到2010年則變為-10.5%。

        (五)流通領域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

        北京市為促進流通業合理健康的發展,近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如《北京市商業流通發展資金使用管理辦法》以及《北京市商業流通發展項目銀行貸款財政貼息資金管理辦法》等。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行業標準與規范,如《北京市流通業發展分類指導目錄》、《商業、服務業服務質量》、《北京市商業零售企業促銷行為規范(試行)》等。

        基于投入產出法的北京市流通產業對經濟貢獻分析

        狹義的流通產業僅指批發、零售、餐飲和物流四個產業。本文根據北京市投出產出表的分類,主要研究流通產業中的批發零售和餐飲住宿行業的主要情況。

        投入產出理論是產業經濟分析中一個重要的部分,是一種定量化的工具。通常情況下,投入產出指的是產業之間以各種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接紐帶的技術經濟之間存在的聯系。投入產出理論,是從量化的角度,通過靜態分析來考察經濟體系、國民經濟以及各部門間技術經濟聯系與聯系方式,同時還研究產業間的投入與產出的量化比例關系。

        (一)北京市流通產業的影響力和影響力系數實證分析

        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包括兩方面:絕對影響和相對影響。絕對影響通常用影響力表示,而相對影響則通過影響力系數來反映。影響力是第j部門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品所導致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總產出的增加量,反映了第j部門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求的波及程度。某一個部門的中間產品需求越大,則該部門的影響力就越大,對其他部門的帶動作用(即后向關聯程度)越大。影響力計算公式:

        影響力系數是某一部門的影響力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影響力平均水平之比,計算公式如下:

        式子中,Fj:j產業的影響力系數;bij:第j部門對第i部門的完全需要系數; :j產業的影響力,即完全需要系數矩陣B中第j列之和; :完全需要系數矩陣B 列總和的均值。

        一個產業部門的影響力系數越大,就說明該產業部門對其他產業部門的拉動作用越大,如果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將其視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部門。而實際上,我們通常將各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的平均值1作為評價標準:當Fj>1時,表示第j部門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大于社會的平均水平;當Fj=1時,表示第j部門對其他部門所產生的波及影響程度等于社會平均影響水平;當Fj

        由表2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北京市2002年與2007年流通產業的影響力分別為2.04和2.22,這說明流通產業在2002年每增加1億的增加值會帶動社會總產出增加2.04億元;在2007年每增加1億增加值可以帶動社會總產出增加2.22億元。2007年相比2002年提高了0.18億元。

        北京市2002年和2007年流通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0.87和0.77。與其他三個產業相比,相同點是兩個年份的數值都小于其他三個產業的數值,說明該產業對整個經濟體的拉動作用并不理想。兩個年份的影響力系數均小于1,說明流通產業每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產出,其對公民經濟總產出的影響作用還未達到社會的平均水平。

        具體來看,2002年和2007年批發零售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0.83和0.67 。餐飲住宿業的影響力系數分別為0.92和0.86。由此可以看出,這兩大產業雖然看似發展的很好,但實際數據反映出這兩部門產業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影響還未達到社會的平均水平。不僅兩大部門產業對國民經濟總產出的影響沒有達到社會的平均水平,而且在這五年之間,還是呈一個減弱的趨勢。

        (二)北京市流通產業感應度與感應度系數實證分析

        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可以用感應度和感應系數來分別反映出其絕對影響和相對影響。

        感應度用于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一個單位最終使用的增加,要求第i個部門提供的中間產品的最小值。公式為:

        某一產業的感應度系數,指各個部門最終需求每增加一個單位,要求該產業增加的總產出與整個國民經濟總產出增加額均值的比。某一產業部門的感應系數越大,說明各個產業發展對該產業部門產出的依賴性(前向相關度)越強,該產業對社會生產的推動作用越大。公式為:

        式子中,Ej:第j產業的感應度系數; :第j產業的感應度; :完全需求系數矩陣B行總和的均值。

        感應度系數同影響力系數一樣,通常以平均值1作為其評價的標準,分為三種情況。當Ej>1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對該產業的需求高于社會平均水平;當Ej=1時,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對該產業的需求等于社會平均水平;當Ej

        由表3可以看出,流通產業在2002年和2007年的感應度分別為2.83和2.88,這說明當北京市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最終需要均增加1億元的時候,對流通產業產品的最低需要量分別為2.83億元和2.88億元。流通產業的感應度系數在四個產業中排第三位,2002年和2007年的系數分別為0.90和0.8,明顯低于社會的平均水平。

        無論是從絕對角度看還是從相對角度看,北京市的流通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都沒有想象的那么理想,尚且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促進北京市流通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第一,加大對流通產業的投資,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發展流通產業的活力。北京市在繼續加大政府對流通產業投資的同時要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進一步放寬準入條件和領域,拓寬投資融資渠道,激發全社會發展流通產業的活力,使其基礎性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并真正成為全社會愿意投資并能夠帶來高回報的產業。

        第二,積極引進人才,提升流通產業的創新能力。當代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北京市應重點營造有利的環境,積極引進人才,不僅對企業,而且對個人也應給予政府的產業扶持以及稅收、補貼、貸款等多方面的優惠,以提升流通產業的創新能力。

        第三,走國際化路線,實施國際化戰略,加快流通產業國際化步伐。北京市發展流通產業,應充分利用堅實的經濟基礎、資源豐富、國際化優勢強的條件,抓住全球流通產業國際化的機遇,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從而不斷提升北京流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應該鼓勵跨國企業在京設立研發總部和經營總部,以總部經濟規模推動流通產業的發展。

        第四,促進各個產業與流通業的共同協作發展。北京市現有流通業的主要業態依舊以服務居民生活的零售業和批發業為主,而服務于旅游和產業的現代服務業則相對較少,這不利于城市的持續發展,也阻礙了北京市在區域內發揮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應當規劃服務于北京及周邊地區產業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增強北京優勢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產業與流通業的共同協作發展。

        第五,加強流通產業法制建設,加強流通業規劃的實施與監督。完善流通業法律體系,為流通業發展建立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合理有效地規劃大商業的布局,并加強實施與監督的力度。

        北京市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是中國面向世界的一張名片。因此,北京市流通業的發展不僅僅關乎北京城市自身的發展,也關乎中國的整體發展。北京市的流通業應當定位于國際化、現代化、低碳化的流通發展方向,體現中國特色,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黃國雄.論流通產業是基礎產業[J].財貿經濟,2005(4)

        2.曹靜.基于典型相關分析的流通產業與國民經濟關聯性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5)

        3.趙萍.流通產業3影響力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07(17)

        第5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土地收儲中心,內蒙古 包頭 014030)

        【摘 要】隨著包頭稀土高新區經濟總量進一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高新區轉型發展的關鍵。推進發展第三產業,營造有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和水平,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實施“退二進三”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一條有效途徑,“退二進三”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優化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布局、提升城市形象、促進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闡述以“退二進三”方式改變土地利用結構對于第三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退二進三”;土地利用結構;第三產業

        0 引言

        日前,中央要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第三產業),說明在新的形勢下第三產業的作用已日漸突出,是新的經濟形勢下經濟增長的一個新的亮點。推進發展第三產業,營造有利于第三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第三產業比重和水平,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隨著包頭稀土高新區經濟總量進一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高新區轉型發展的關鍵,高新區應高度重視第三產業發展,把第三產業作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做大經濟總量的重要抓手。

        近年,高新區主城區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區工業企業的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等問題愈為突出,嚴重影響到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工業產生的各類負面因素侵蝕城市空氣、水源、綠化質量—可謂城市“頑疾”,同時對于工業企業自身而言,因高新區的節能減排標準大大提高,對工業企業排放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主城區工業企業面臨著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的巨大壓力,發展空間嚴重不足。而“退二進三”政策不失為一道除病良藥:城區面貌得到實實在在的改觀,居民生活品質得到切切實實的提高,一個綠色、安全、和諧的城區即將展現。“退二進三”符合城市服務型產業發展需要,優化了城市功能布局,改善了城區面貌和居民生活環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最終實現“政府得形象,企業得發展,居民得環境”的三贏目標!

        本文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闡述了以“退二進三”方式改變土地利用結構對于高新區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影響。

        1 第三產業發展現狀與方向

        包頭稀土高新區經歷了20多年的快速發展,隨著包頭稀土高新區經濟總量進一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第三產業已成為高新區轉型發展的關鍵。

        第三產業發展現狀表現出以下特點:第三產業總量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加大;第三產業拉動社會就業能力進一步增強。從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來看,金融、保險、租賃和商服,以及綜合技術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很緩慢;并且現代服務業基數很小,比重偏低,特別是具有比較優勢、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的金融保險、房地產開發、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旅游會展、現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現代服務業產業層次發展不平衡。

        對于產業基礎為資源開發、重工業結構特征明顯的地區,以知識密集和專業化為主要特征的生產業,將成為當前高新區亟待發展又極具潛力的朝陽產業。實現制造業由粗放、低附加值形態向集約、先進性、高附加值形態轉型和升級,提高市場占有率,因而發展生產業是必然趨勢。

        2 第三產業發展存在問題與機遇

        近年來,高新區第三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處于歷史最快和最好的發展時期。但就總體而言,高新區的第三產業還是不夠發達。其經濟總量、發展層次和活躍程度等方面均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主要表現在:整體發展水平較低,第三產業總量、規模仍然較小;產業層次偏低,結構優化程度比較低;缺乏第三產業的統一規劃;人才缺乏。

        目前是呼包鄂經濟一體化發展和沿黃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區域經濟聯系日益密切,聯動、互動發展趨勢逐漸增強。高新區作為呼包鄂城市群、沿黃經濟帶的重要節點之一,將積極融入城市群一體化進程,主動承接呼包鄂三市輻射。《內蒙古沿黃沿線經濟帶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高新區在“三位一體化”中的人才培養、技術輸出、生產業方面的帶動作用。區域經濟一體化必將使高新區集聚更多的戰略資源和發展要素,為高新區服務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3 “退二進三”改變土地利用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用地發展

        近年來,稀土高新區城市面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為進一步提升高新區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優化投資環境,更好的落實包頭市“退二進三”政策,將主城區打造成為集居住、商業金融、行政辦公、文化娛樂、科研設計、星級酒店、現代服務、休閑健身為一體的新城區、將黃河大街逐步打造成包頭市建筑景觀一流、綠化環境一流、通行狀況一流的標志性大街。

        高新區“退二進三”區域內共有企事業單位約170家,這些企事業單位為高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單一的用地功能已經無法支撐城市的多元化發展需求,總體規劃通過用地功能的置換,地塊的合理整合,完善城市功能,為下一步城市的開發建設增加了可操作性。

        “退二進三”土地結構調整將原有的工業用地按照一軸、一帶、七區的設計改變為適于第三產業用地的商業、居住類產業用地。一軸:沿黃河大街兩側設計集商業金融、文化娛樂、科研設計、星級酒店、現代辦公、休閑健身為一體的時展軸;一帶:串聯設計區域內各功能片區,形成一條龍形休閑步行綠帶,聯系兩頭的城市公園和南郊苗圃,為城市提供開發空間;七區:設計區域結合現狀大致整合為七個功能片區(商務金融區、企業總部區、科研辦公區、區級行政辦公區、配套商業區、居住片區、社區文體服務片區),布置不同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投資環境,提升城市區域品位。商務金融區——位于黃河大街兩側,由商務辦公、酒店式公寓、星級賓館、大型商業等多種功能構成。企業總部區——以金融、證券、高檔商務辦公等知名企業總部構成的金融商務帶,它們處于黃河大街南側的顯要位置,將成為體現城市形象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群。居住片區——通過分析原有住宅片區的位置分布,居住片區主要沿黃河大街以北,勞動路兩側布置。

        稀土高新區黃河大街“退二進三”整體改造工程,打造商務商業高度發達的精致城區。借以發展高端現代服務業,打造包頭高端商貿中心、總部結算中心、金融中心和西部知名的休閑旅游度假勝地,使現代服務業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4 結束語

        通過“退二進三”一軸一帶七區的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優化了土地利用結構,提高了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效益,盤活和利用了存量閑置土地,改變低效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以“騰籠換鳥”的方式優化二產、三產布局,整合區域優勢資源共同促進二三產業發展。

        高新區要以總部經濟園區、金融商務園區為配套,發揮制造業基礎好、專業市場發達的優勢,以稀土產業應用園區、希望循環經濟園區、高端裝備制造園區、大學科技園區、現代物流園區等現代服務業園區為承載點;以產品研發、工業設計為主攻方向,重點發展工業服務,大力發展服務輸出;推動工業品牌向服務名牌延伸,建設一個立足高新區、服務包頭市、輻射呼包鄂的工業生產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李江帆,藍文研,朱勝勇.第三產業生產服務:概念與趨勢分析[J].經濟學家,2014,01.

        第6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一、經濟國際化是城市國際化的重要推動力

        (一)經濟國際化功能的內涵與現實意義

        一般認為,經濟國際化是指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關聯程度日益加深的過程,是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的反映。根據南京對外開放的現狀和發展水平,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功能,就是要大力引進跨國公司總部及研發機構,大力引進全球知名跨國企業和領軍人才,大力提升南京城市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加速推進本土企業國際化,全面提升開放平臺經濟國際化功能的承載力。

        加速南京城市國際化進程,必須緊緊抓住全球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孕育突破的歷史機遇,加快完善與國際化城市相匹配的經濟國際化功能,形成以經濟國際化助推城市國際化的新局面,確保南京走在新一輪城市國際化前列。

        (二)典型國際化城市經濟國際化功能分析

        1.全球化城市

        紐約、倫敦、東京等全球化城市具備強大完善的全球性經濟服務功能,發揮著全球重要經濟活動指揮中心的作用。紐約控制著全球40%的財政資金,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紐約證券交易所全球市值達15萬億美元。2010年紐約人均GDP達到13.68萬美元,居世界城市第一位。

        2.區域性國際化城市

        首爾、新加坡、香港等區域性國際化城市,具有很強的集聚和擴散功能,是世界經濟循環的重要節點。新加坡現有跨國公司7000多家,其中60%以上設立了全球或區域總部;在國際化物流功能方面,新加坡處理著全球1/4的集裝箱轉運量;在國際化金融服務功能方面, 3/4擁有超過500家的本地和外國金融機構,是全球第四大外匯交易中心。

        3.專業性國際化城市

        波士頓、戛納、米蘭、威尼斯等專業性國際化城市,雖然城市常住人口少,但是通過發揮城市獨特資源稟賦優勢,吸引了較多的國際資源要素,為其成為專業性國際化城市創造了有利條件。其中波士頓通過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科技、金融和商業服務業等新型產業,從而成為美國金融、貿易、教育和高科技中心城市之一。

        (三)國內大城市經濟國際化發展情況分析

        在全球一體化浪潮下,我國加快推進城市國際化進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紛紛提出建設國際化城市的發展目標。其中,上海提出要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際化大都市;廣州提出要逐步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北京提出要成為當代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而在吸引世界知名跨國公司設立總部方面,截至2012年6月底,跨國公司在北京總部企業和研發機構達到639家。據美國《財富》雜志最近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強企業名單中,44家總部在京企業入圍,比去年增加3家。至此,北京成為“第二大世界500強總部之都”,僅次于擁有49家500強企業總部的日本東京。上海已累計批準設立外資投資性公司259家,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93家,設立研發中心349家,成為國內跨國公司總部最集中的城市。截至2012年6月,蘇州吸引設立投資性地區總部11家,非投資性地區總部13家,功能性機構19家,其中,商務部認定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2家。

        在物流集散功能方面,2011年上海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308.5萬噸,北京首都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164萬噸,廣州白云機場貨郵吞吐量達到118萬噸,分列國內機場的前三位。

        從份額占比來看,上海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占我國境內180個(不含臺、港、澳地區)民用航空機場貨郵吞吐總量的近三成;排名前六位的六大機場貨郵吞吐量占全國總量的近七成;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城市機場貨郵吞吐量占據了全國總量的半壁江山。

        二、對南京經濟國際化發展現狀的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市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推進了城市經濟國際化進程,為全面參與世界經濟大循環創造了條件。

        (一)吸引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層次穩步提升

        自1984年批準南京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至今(截至2011年底),共有112個國家和地區在南京投資設立11784個外資項目。累計合同利用外資537億美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88億美元。外資結構不斷優化,2011年全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實際外資占全市總量比重分別為0.4%、44.3%、55.3%。吸引外資質量明顯提升,已有91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寧落戶發展,有來自12個國家和地區的31家跨國公司在寧設立地區性總部。博西家用電器投資(中國)有限公司獲商務部認定為國家級地區總部。

        (二)境外投資增長趨勢明顯、主體構成多元化

        自1985年批準南京第一家對外投資企業至今(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累計批準境外投資項目305個,中方協議投資額達14.1億美元。2011年批準境外投資項目53個,同比增長10%;中方協議投資額5.88億美元,同比增長71%。對外投資主體加速從國有企業為主向民營企業為主轉變。2011年53個境外投資企業中41個為民營企業,中方協議投資額為4.25億美元,占全市的72.17%。蘇寧、雨潤、三胞等大型民企成為引領南京企業走出去的龍頭。

        (三)開放平臺承載功能持續增強、支撐作用日益明顯

        從1988年南京首個國家級開發區成立至今,全市開發開放的承載體系日益健全。全市12個省級開發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05年的不足1/4,提高到2011年的近1/3。2006~2010年,南京四大國家級開發區累計引進世界500強投資企業(獨立法人)11家,千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394個,分別占全市總量的44%和49.8%。且隨著金陵海關開關運行,南京由此成為國內唯一設立地方海關,統管全市海關業務的省會城市。電子口岸建設加快,基本形成集海、陸、空于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綜合性口岸服務體系。

        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發展,南京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條件均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按照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功能的新目標,與兄弟城市相比,南京還有較大差距。一是開發園區的經濟國際化承載力還不強。南京開發區與蘇州、無錫等城市先進開發園區相比,缺乏完善的經濟國際化功能設施,利用外資規模質量還不高。二是機場的貨物集散能力還不強。2011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實現貨郵吞吐量24.7萬噸。與全國排名前三的機場相比,南京祿口機場2011年全年完成貨郵吞吐量是上海浦東機場的8%,北京首都機場的15%,廣州白云機場的21%,差距明顯。三是南京綜合保稅區獲得國務院批準設立不久,各方面建設剛剛啟動。蘇州工業園綜合保稅區現有注冊企業217家,2011年監管貨值達到1002億美元。與之相比,南京綜合保稅區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三、提升南京經濟國際化功能的對策措施

        南京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南京城市地位進一步提升,南京經濟國際化面臨一系列重大發展機遇。南京加快城市國際化進程,關鍵是要加速提升經濟國際化功能,全面提高經濟國際化的水平和層次,加快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實力。

        (一)大力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1.通過外引內育,推動總部經濟做大做強。重點吸引世界500強、國內500強企業以及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運營中心、結算中心、分銷中心、采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在我市落戶。優先引進擁有高端資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總部企業。大力吸引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分支機構、區域性總部來寧落戶。

        2.加強載體建設,加快總部經濟集聚。結合城市建設規劃加快總部經濟布局,明確不同區域的總部經濟發展重點和主攻方向。在城區和新市區,重點建設現代服務業總部企業集中區。在開發區,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總部企業集中區。

        3.加大政策扶持,著力改善總部經濟投資環境。一是繼續完善和深入實施總部經濟專項支持政策,針對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企業,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健全總部企業落戶的各項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二是深入推進政務公開,為企業提供快速、便捷的商務、法規和政策信息等各類資訊,著力打造適宜總部經濟發展的人文、居住、信用等環境。三是加強政府相關部門與總部企業的對話溝通,建立重點總部企業聯系服務制度,定期傾聽總部企業訴求,及時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二)大力引進全球知名跨國公司和領軍型人才

        1.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圍繞科技創新、商務、物流、文化、休閑、生活服務等功能的提升,引進一批全球領先服務業企業,重點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務會展中心、旅游休閑中心等,建成主體功能突出的區域服務業中心。

        2.全力引進和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項目。瞄準世界500強和行業100強,圍繞南京下一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六大領域11個方向(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龍頭和關鍵項目。

        3.大力引進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和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大力引進海外留學歸國人才、港澳臺及外籍人才、國內高層次科技創業人才等,著力吸引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優質項目的科技創業人才。

        (三)進一步提升南京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1.繼續打造好“創洽會”、“金洽會”、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品牌展會。通過舉辦高層次展會,加強與著名跨國公司、大型央企、民企以及銀行、風險投資、產業投資等機構、協會的聯系,為海內外企業投資南京搭建重要橋梁,使之成為展現南京良好投資環境和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成為助推南京城市國際化的高端舞臺。

        2.精心組織國內招商推介會以及境外招商會。繼續舉辦境內外招商推介活動,有效加強與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全球領先產業企業、國際高端人才的對接,大力引進著名跨國企業在南京建設產業項目和設立研發機構。

        3.加大力度吸引在寧跨國公司總部年會來寧召開。吸引在寧跨國公司將其總部年會放在南京召開,有效擴大南京市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全面展示南京會議服務水平,有力促進其會議服務能力提高。還可通過舉辦跨國公司總部年會加大與其他跨國企業的聯系,達到“以商引商”的目的。

        (四)加速推進南京本土企業國際化

        1.加快制定南京企業“走出去”發展戰略。深入分析全球投資發展趨勢以及投資目標國別(地區)投資環境和政策,研究確定對外投資方向、重點地區、方法路徑和保障措施,切實提高境外投資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本地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

        2.優先支持優勢產業、重點企業“走出去”。推動本地企業利用外國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造、跨國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等戰略機遇,以兼并、重組等方式跨入國際領域,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以獲得市場份額和技術開發能力。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推動龍頭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行列。

        3.建立健全境外投資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決策和監管機制,加強對境外投資前期風險的分析論證,建立健全風險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加大對有關政策的宣傳力度,為本地企業“走出去”提供及時有效的項目、環境等信息服務,切實引導企業用足用好各項“走出去”扶持政策。

        (五)全力打造經濟國際化功能載體

        1.全面提升開發園區經濟國際化承載功能。進一步優化開發園區規劃設計,引進項目必須堅持先規劃后建設,先地下后地上,先做環境后再出讓。賦予開發園區載體功能更為豐富的內涵,努力為國際化企業、國際化人才提供更加完善的配套設施,包括建設國際化的科技園、軟件園、孵化器、人才公寓等,提供公共服務、金融、信息等各類平臺和政策、制度等軟環境條件。

        2.進一步提升服務業集聚區國際化承載功能。全面提高商務樓宇國際化承載功能,在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集中打造一批配套管理完善的高品質特色商務樓宇。拓寬招商渠道,全面提高商務樓宇入駐率和入駐企業檔次。積極提高樓宇內部智能化水平和物業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服務和設施,提升樓宇經濟品質功能。

        3.大力推進與國際接軌的特殊功能區建設。一是加速推進南京綜合保稅區建設。加快推進綜保區建設,爭取早日通過國家驗收封關營運。重點發展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積極建設離岸金融服務中心和物流分撥中心。二是積極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爭取成為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試點城市,自貿區內實行特別關稅制度和世界通用的自由港經濟政策,大力吸引外來資金,以高投入帶動高增長,為南京開放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和活力。

        第7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創業投資對地方經濟的綜合影響力遠高于其他金融服務

        創業投資是指專業投資者投資于創業企業(包括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企業),并通過資本經營服務,培育和輔導創業企業成長,以期分享其高成長所帶來的長期資本增值。它包含幾層含義:投資主體是專業人員與投資機構;投資對象是創業企業;投資的方式不僅提供資金支持,而且提供特有的資本經營等增值服務;完成創業使命后即退出投資,以實現自身的資本增值,進行新一輪的投資。

        作為一種年輕的金融服務,與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服務相比,創業投資更貼近企業,他們一般都是在創業企業遇到發展瓶頸的時候向企業注入資金、管理、戰略、創業激情等要素資源,“雪中送炭”,共擔風險,并為企業提供綜合、貼身的服務。從實務層面,創業投資通過對創業企業的扶持,間接對地方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優化微觀金融環境,引導社會資金直接投資于本地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創業投資依托專業人員與機構,吸納社會多余資金,把資金用于對創業企業的股權投資,并通過自身的專業化運作,帶給投資者遠高于社會平均資金收益的回報,既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困局,也極大拓寬了社會資金的投資渠道,同時也能培育一大批專業的創業機構和專業人員,通過價值創造,實現社會與各方的多贏,這一點對地下金融空前活躍的浙江尤其重要。

        2、加快推進本地區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同時吸引外地好的技術成果來本地轉化。美國的經驗證明,創業投資有助于縮短科學研究到工業生產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創業資金的大量增加,造就了無數的高新技術企業并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展,曾經微不足道的小企業已發展成為今日舉世矚目的跨國公司,惠普、英特爾、蘋果等都是由創業投資催生的高新技術企業,這種成功揭示了高新技術企業與創業投資休戚與共的依存關系,創業投資與高新技術的緊密結合,能夠促成高新技術產業的繁榮發展。

        3、催生、扶持本地中小科技企業發展壯大,促進傳統企業產業升級與轉型。企業是經濟社會的基礎,創業投資的最高境界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催生好的技術與創意直接轉化為企業,如浙江聯合動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應用納米技術生產高性能動力鋰電池的企業,就是一例通過創投機構的推動,吸引外地技術和人才在桐廬縣新設企業的典型案例,目前企業己成為細分行業的領先企業。

        4、推動企業上市,造就上市公司群體,提升城市知名度與綜合競爭力。推動創業企業上市是創業投資的目標,也是最理想的退出方式,創司在根源上有強大的驅使推動創業企業上市,它們憑借豐富的資本運作經驗與資源,在創業企業股權結構的優化、股份制改造、選擇中介機構、上市輔導等方面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目前有相當比例的中小企業都是通過創司扶持上市的,如創業板前三批28家IPO獲批企業中有23家獲創業投資,可以預料,創司將成為推動創業企業上市的最主要力量之一。

        5、加速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群,推動科學園區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區域性,世界許多著名的科學園區都是在創業投資的支持下發展起來的,科學園區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創業投資,只有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廣泛地吸收創投資金,使科學園區成為創投業的活動中心,才能為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群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從而加速科學園區的發展,目前杭州的濱江高新區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而且初有成效。

        二、杭州應建設以創業投資為先導的區域金融中心

        建設長三角南冀區域金融中心是杭州的戰略目標,包括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產業基金在內的創投業是杭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認為,應該站在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的角度與高度,根據杭州的實際,把杭州的區域金融中心定位為以創業投資為特色與龍頭,兼顧其它金融服務的發展格局,這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慮:

        1、這是由杭州非常有限的可控金融資源現狀決定的。最近幾年,杭州金融實力顯著增強,金融增加值增幅、絕對值和占GDP比重等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名列前茅,但大多數為外地金融機構在浙江設立的分支機構,本土金融機構少,整體實力弱,缺乏龍頭企業,特別是市政府直接可控的金融資產非常有限,而且分散于不同的領域,條塊分割,難以進行優勢互補與有效整合。

        2、這是由杭州的產業基礎與產業結構升級的現實需求決定的。杭州的產業現狀是:創業氛圍好,中小企業眾多,民營經濟發達,制造、醫藥、IT等領域有較好的基礎,并且有阿里巴巴、娃哈哈這樣的產業巨人,但傳統產業占經濟總量比重較高,杭州要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成功轉型,需要創業投資在資金、管理、資源嫁接等要素資源的增量投入,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使好的創意與技術迅速產業化,培養新生企業;二是一大批有潛力的企業急需通過創業投資的扶持,成為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并形成產業集群,進而優化杭州產業結構;三是一些己經有規模的企業需要通過創業投資的催化,迅速實現與資本市場的對接,更上一個層次。

        3、這是由杭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打造總部經濟的任務決定的。杭州毗鄰上海,政策傾斜、金融資源、財政支持、國際影響等方面都不具備優勢,難以發展跨國公司和境內大企業總部聚集的傳統總部經濟,但杭州可以通過創業投資的發展,走具有杭州特色的總部經濟發展之路,即通過扶持發展創投業,促進杭州本土的創司、產業基金等投資機構做大做強,培育、催化出一批以杭州為總部的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同時,通過創司的運作,推動杭州本地企業上市,形成杭州上市公司總部集群;另外,作為創投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投產業的活躍必將促使會計、律師等本地中介服務機構整體實力的增強,同時吸引外地高端中介服務機構總部的落戶,加速杭州總部經濟的形成與發展。

        4、杭州的創業投資業有能力擔當此重任。通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杭州創業投資產業已初具規模,并已具備行業高速發展的優勢和條件,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表現在:(1)創司數量眾多,有非常好的基礎,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備案創司達400家,其中在杭備案的創司38家,杭州是全國已備案創司最多的城市;(2)創投資金充裕,杭州民間資本體量大,活躍度高,流動性強,嗅覺靈敏,而且勇于接受新興事物,對設立創司擁有極高的熱情,目前眾多創司的背后既有實力雄厚的大型民營企業,又有富裕階層個人;(3)項目源優秀而且數量眾多,杭州科技型中小企業眾多,而且有浙江大學等高校提供技術研究與理論支持,同時還擁有高新區孵化器、上城區科創中心、浙江大學科技園三個國家級孵化器和多個省市區級孵化器,能提供大量優質的項目資源;(4)中介服務發達,目前己形成以創投服務中心為平臺,門類齊全的創業投資中介服務業,集聚了一批與創投服務相關的機構,包括咨詢、會計、律師、評估、擔保等中介,且己經自成體系;(5)創業投資己經形成一個產業集群,根據不同的風險偏好與定位,杭州創業投資目前形成了以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為引導,涵蓋天使投資、VC(偏好中小企業投資)和PE(以成熟期企業為主要投資方向)的良好格局。

        第8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由于其具有的多個“統一”的特點,諸如統一形象、統一品牌產品、統一服務模式、統一價格體系等,能夠保障投資者在不具備相應行業經驗的前提下迅速進入“競爭狀態”,在總部的幫助下完善自身的綜合競爭能力,從而獲得長期與穩定的投資收益,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因而被廣大投資者青睞。

        真正的“整店輸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也正是這種模式能夠獲得投資者垂青的原因:

        1、“整店輸出”的單店經營成功率非常高,某些世界級連鎖企業的加盟成功率甚至高達95%以上。所以,在其他單店經營只有20%甚至更低成功率的市場競爭中,“整店輸出”是保障投資收益的最佳選擇。

        2、經濟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促進了“品牌”的繁榮,消費者對“品牌”的感覺越來越強烈,而單店要想在短時期內創造出讓消費者接受和滿意的品牌是難上加難。所以,“整店輸出”不僅能夠保障各單店形象的統一,而且能夠保障投資者在短時間內擁有足夠“知名的品牌”,從而獲得對應的品牌優勢。

        3、單店在市場競爭中,必須獨力承擔管理、經營以及與競爭者搶奪消費者等一系列復雜的工作,而經驗有限、資源有限,單店很難保障面面俱到;“整店輸出”則能在指導各單店經營的基礎之上整合整個連鎖體系的力量,再以整個體系的力量對應單個的競爭對手,從而獲得更強的競爭能力。

        4、據統計,投資者有60%以上會選擇自己并不熟悉的領域去開店。雖然“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很難在短時間內跨過行業壁壘成為經營專家,“整店輸出”則能夠幫助投資者迅速從“不熟悉”過渡到“熟悉”階段,從而擁有更多的經驗與資源來面對市場競爭。

        5、“整店輸出”能夠滿足投資者進一步膨脹的投資欲望。由于是成功店鋪的成功復制,因而在投資者擴大投資規模時能夠保障他們事半功倍,獲得更為快速的擴張與更為穩定的收益。

        在化妝品行業,從二十一世紀初開始,“整店輸出”開始風靡大江南北。無論日化專營連鎖,還是專業美容連鎖,以及后來出現的個人護理用品連鎖,都舉“整店輸出”的大旗而席卷整個中國市場。

        作為特許連鎖的“俗稱”,“整店輸出”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投資者的追逐。因為在概念上來說,“整店輸出”更勝一籌,因為它一目了然,投資者能很清楚地知道除了自己投錢以外,其他的“整店”都有總部“輸出”幫自己搞定。而特許連鎖,則因為其學術化的稱謂,而被眾多策劃者和企業拋之腦后。

        一時之間,無數品牌以“整店輸出”的概念跑馬圈地,并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市場回報。而同時因為美容化妝品行業多年以來快速的增長,吸引了無數投資者的目光,并最終誘使他們參與到這一場世紀初化妝品產業的“淘金行動”,從而更進一步刺激了美妝產業的快速發展。

        但是,由于產業發展的特征,譬如進入門檻低,諸多總部并不具備相應的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從而導致承諾的不兌現,整店輸出成為了一個概念;以及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相應監管機構加強了對產業的管理和監督,產業發展遭遇了一定的波折,導致了“整店輸出”的相當部分單店無法獲得相對平衡的經營收益,最終不得不與“整店輸出”揮淚灑別,或另起爐灶,或閉門歇業。而“整店輸出”這個特許連鎖的時代產物,承擔了業內業外諸多的誤解與指責,成為了美妝產業“概念營銷”下又一個輿論的犧牲品。

        事實上,“整店輸出”并沒有錯。

        因為連鎖經營的實質是現代化工業大生產的原理在商業流通領域的應用——通過連鎖擴大企業的規模,降低交易費用和流通費用,優化商業資源配置,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保障企業、投資者與消費者三方的利益。因為通過連鎖經營的手段,能夠逐步擴大品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降低企業與單店的經營成本和費用,大幅提升企業與單店的競爭實力。

        那為什么“整店輸出”遭遇了它本不應該遭遇的誤會呢?

        除了產業本身的因素之外,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總部將“整店輸出”視為一個概念,或本想有所作為,但因為成本、資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最后不得不流于概念,從而無法保障單店的經營成功。雖然即使是世界頂尖便利店巨頭7—11,也不能保證加盟成功率高達100%,但積少成多,隨著時間的推移,眾多“整店輸出”品牌體系高達50%以上的單店虧損率讓“整店輸出”終于成為一個并不光彩的代名詞。

        因為輸出的只是概念,“整店輸出”得到了一個并不公正的輿論評價。

        那么,要成為一個得到眾多投資者擁護的“整店輸出”企業,應該做些什么呢?

        答案很簡單,就是讓投資者贏利,雖然不能保證100%,但至少應該達到90%以上的贏利面。

        也就是說,要做整店輸出,輸出的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真正從前文所說的開店投資、選址、裝修、開業到品牌、產品、促銷、服務以及管理、經營、財務、物流等涉及到“店”的各個環節都做好細節功夫,然后因地制宜,將“整店”以最佳的方式“輸出”,從而在各個環境迥異的市場落地生根,最終茁壯成長為一棵參天的“連鎖大樹”。

        具體到操作當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樹立保障單店盈利的思想。

        事實上,總部在吸引投資者合作的時候就給予了一個承諾,那就是會給予投資者一整套經營的方法,以幫助加盟店輕松經營,并快速實現盈利。而且,總部這方面的承諾也是基于特許系統長期運作的目的。所以,既然有這樣的承諾,就不應該“口是心非”,在冠冕堂皇的借口下行圈錢之實。也許會有“苦衷”,但是,誠信經營是一個良好的特許品牌必須具備的素質。換句話說,現在誰能忽悠誰呢?

        二、建立標準和規范。

        從形象系統,營銷推廣,到店面經營與管理,都應該建立一整套簡便易行的標準和規范。譬如統一形象系統,嚴格把握色彩管理;譬如統一產品管理,嚴格把握產品的進、銷、存與產品陳列等,從而保障廣泛散布于各個市場的單店能夠以一個形象對外,一個聲音對外,一個品牌對外,一種精神對外。

        三、嚴查投資者資質,慎防“來者不拒”。

        同在一個連鎖體系當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錢往來,而在于經營理念上的一致。總部必須具備坐懷不亂的心態,在誘惑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總部必須對自己的加盟店有清醒的定位,并具備相應的手段來評估與檢測投資者的資質,防止魚目混珠與良莠不齊。但是,資金的壓力與誘惑的二難命題往往需要總部謹慎對待。

        四、“龍生九種,各有不同”,整店輸出不是全盤死搬。

        雖然整店輸出品牌有自身的定位與加盟標準,但是不可能“一統天下”。由于地域、人員的種種不同,導致網絡內部的店也會形形,甚至南轅北轍。所以,總部要針對不同的加盟商來有的放矢,提供不同的方法來保障加盟店的后續經營成功。也就是總部必須要對單店進行相應的指導、檢查、監督,并在出現狀況時提供適合的單店扭虧為盈手段。

        五、打造強勢品牌,建立廣泛而深入的品牌形象。

        第9篇:總部經濟產業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城際連接帶;圈層

        一、沈陽與鐵嶺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1、沈陽與鐵嶺兩市經濟發展現狀

        沈陽市的各項經濟指標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相比都相距甚遠。與東北地區的中心城市相比,沈陽市領先于哈爾濱和長春,但位居于大連之后。

        鐵嶺在沈陽經濟區的經濟格局中,如表1-2所示,鐵嶺市經濟規模小、人均生產總值位于8城市倒數第二,僅高于阜新,城鎮化水平為沈陽經濟區8城市最低。

        由上表可知,鐵嶺市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大,農業的發展情況在區內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生產總值和產業密度與沈陽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這與兩市行政轄區內幾近相同的土地面積極不相稱。因此,在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上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產加銷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尚未形成。

        (2)兩市第二產業發展水平

        各城市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其發展水平,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各城市第二產業發展的規模,第二產業密度又反映了沈鐵兩市區域內的空間差異。

        從兩市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可以看出,沈有明顯的發展優勢,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在1000億元以上;鐵嶺第二產業發展水平與沈陽的差距甚大。從兩市第二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可以看出,鐵嶺市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對第二產業依賴程度仍然較大。

        (3)兩市第三產業發展水平

        選擇第三產業的地區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所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第三產業產業的地均密度來分析兩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差異。

        從上表分析可知,沈陽第三產業優勢明顯,生產總值超過1000億元;從兩市第三產業所占生產總值比重上看,沈陽比較發達,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基礎,而鐵嶺的第三產業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沈鐵城際連接帶產業空間布局原則

        城鄉空間格局及土地利用模式應與城鎮產業發展相適應,產業發展戰略引導城鄉空間布局。除按照“一產劃圈層、二產進園區、三產分功能”的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因地制宜的原則

        根據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分布特征,結合不同類產業的特性及其對區域環境的要求,從沈撫連接帶及沈陽、鐵嶺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出發,形成各據特色、分工明確的產業集群布局。

        (2)集約利用的原則

        土地資源是地區發展建設的資本,沈鐵城際連接帶自然植被良好,城市建設用地愈顯珍貴。沈鐵連接帶的建設應切實置換、整合既有用地,提高土地投入產出效益;按照土地級差原則,結合產業自身的特性,合理落實產業布局。

        (3)完善綜合的原則

        相關產業布局在相近地點,強化產業內部有機聯系,以便于形成產業集群,延長產業鏈,特別是輕重工業的上游產業、配套產業、支撐產業等,并在空間布局上相互銜接。

        (4)有效調控的原則

        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加強政府在產業布局中的宏觀調控作用;把分散的產業整合到統一協調的布局框架中去,提高產業的空間集聚度,增強產業間協調配套能力。

        三、沈鐵城際連接帶產業空間布局策略

        針對沈鐵兩城市產業狀況及城際連接帶各新城三次產業發展戰略、產業的特點以及對于空間布局的要求進行分析研究。按照“一產劃圈層、二產進園區、三產分功能”等原則,產業向優勢區域布局,形成了“一圈、三片區、兩軸帶”的產業布局一體化體系。

        1.一農業圈

        依托農業優勢產業,推進特色農業園區及專業市場建設,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布局的有機結合。現代農業主要集中在蒲河、輝山地區和各個新城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圈層。

        2.三工業片區

        為推進工業聚集發展,以開發區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快工業向園區集中、土地資源向園區集中、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圍繞主導產業提高配套能力及水平促進協作配套企業的本地化,形成主導產業為主、配套企業為輔的產業集群,形成特色工業,推進產業分片區發展。

        沈鐵城際連接帶在各大產業實現空間上的優化布局和區域功能上的整合可以如下定位:專用車生產、改裝車為支柱產業主要扎根于腰堡新城;汽車零配件業以清水臺為基地建設產業園,以此承接產業鏈的上、下游轉移項目;光電信息產業鏈則以蒲河新城道義開發區和虎石臺開發區為龍頭,建設電子產業園區;逐步把企業的總部或者營銷、研發中心遷往沈陽,而沈陽將逐漸把企業的加工基地或者連鎖店向連接帶區域過渡。如此,一個產業“雙遷”模式將在大區域內出現。這種互動雙贏的融城模式,有助于促進沈陽與鐵嶺垂直分工,避免和減少水平競爭而帶來的過度競爭,進而優化沈陽與鐵嶺的分工并拓展各產業內部分工和專業化程度。

        3.兩旅游發展軸

        相關文章閱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v亚洲v精品v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日本成熟女人性视频 | 五月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高清乱码AV在线播放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