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生物科學的課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科學的課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科學的課程

        第1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生物科學;科學素養;教育教學

        “生物科學素養”對我國的基礎生物教育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那么如何理解“生物科學素養”?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在學習新課標、實踐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對此有一些體會。

        一、開發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資源不但包括學校課程資源,而且包括家庭課程資源和社區資源,它們為課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使課內外的學習相得益彰,培養學生具有正真的生物科學素養。

        1.開發學校課程資源,進一步鞏固傳統課程資源基礎地位

        為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除了重視傳統的教學資源外,更要開發新的課程資源,它包括:利用實驗室器材進行探究性實驗;利用學校人文環境,孕育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捕捉課堂動態資源,隨機培養生物科學素養。在新課程理念下進一步開發這些資源,將有利于拓寬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渠道。

        2.開發家庭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向家庭延伸

        放學后、周末、節假日等相當多的時間,學生是在家里度過的,教師就應該加強與家長的聯系,鼓勵家長關注孩子在家里所進行的科學探究,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科普讀物,科技資訊信息,引導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居室圖書館和實驗室等,更好地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開發社區課程資源,使課程資源向社會延伸

        很多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在課堂上根本不可能進行全面的了解,要想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就必須走入社區,讓他們在校外去認識、去思考、去實踐。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綠化示范學校,并且地處農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物教學資源,我經常利用課內外的時間,帶領學生去感受鳥語花香的美麗校園,認識形態各異的各種校園生物,同時我好經常把學生帶到池塘、森林、豬場、田野之中,與各種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近距離接觸,了解不同的生態系統,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使學生的觀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進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懷。

        二、教師應全面提高個人素質

        新的課程標準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留下了較大的活動空間,教師可以充分地發揮特長,創造性地組織實施教學。同時,這也意味著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教材在教學方式上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者、發現者、欣賞者、開發者、引導者、組織者、研究者、創造者,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要與學生的主動參與相結合。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充電、科學探索、勇于改革、敢于創新、完善自己,與學生共同發展。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站在新課程改革前沿的教師來說,不斷地充電,就是“利其器”。充電,主要是不斷深入地學習和領會新課程理念的精神實質,掌握和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只有領會了新課程理念的精神實質,教師才能夠站在理論的前沿,去審視、思考、實踐新課程;只有形成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教師才能夠達到“善其事”,也就是達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猶如一塊可持續充電的電池,要使其產生源源不斷的能量,學校就要不斷對其加以激勵和引導、喚醒和鼓舞。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教師自己購買的書籍雜志畢竟是有限的,學校要盡最大的努力為教師提供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有了學習資源,教師即使是隨便地翻一翻、看一看,也是受益匪淺的。學校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是引導教師充電的前提,但更重要的是學校要有選擇地向教師推薦學習內容,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讀取、消化其中的精華。要做到這一點,校長就必須勤于學習,這樣才能在各種學習資源中捕捉到最有價值的內容,以推薦給相關學科的教師。這種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并擇優推薦閱讀的方法,對教師的學習和進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是一種苦差事。尤其是農村教師,生活的本身就已經背負了一定的壓力,還要不斷地學習,他們很難愉快地接受。對于依靠行政手段強制性的業務學習,教師往往是敷衍了事,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和運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可以開展教學反思,敘事研究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教師積極努力地去學習和探索,使學習成為教師的內在需要,從而使教師由被動地充電轉變為樂于充電、主動充電。

        三、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新課程理念要求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的多元化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學生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科學知識獲得的過程與方法,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具備正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此,我們倡導以下的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的方式

        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習者在總體教學目標的宏觀調控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自由地選擇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并通過自我調控的學習活動完成具體學校目標的學習模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學生的主見,這是學習的優秀品質和最高境界。有主見的學生不唯書、不唯師,敢于和善于質疑、批判和超越書本和教師,這是創新精神的突出表現。只有致力于自主學習,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的人。

        2.合作學習的方式

        合作學習是小組的共同學習,是所有參與者為了實現全組的目標而共同努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是行動上是合作;其二是知識資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有效轉化和消除學生過度的學習壓力,有助于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溝通,形成學習的責任感,培養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質。

        3.探究學習的方式

        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

        我們在生物教學中,要加強實驗課教學,認真做好教材中的每一個實驗,讓學生學會實驗課題的選擇、實驗過程的設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基本的實驗操作,對實驗現象和結果的分析等。大量增加探究性實驗,指導學生科學設計,積極動手、動腦,開展多樣的生物探究,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方法,了解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們不僅在課堂內組織學生自己設計開展教材中提供的所有生物探究活動,還鼓勵學生結合本地實際進行課外生物學探究。我們大力加強生物實踐基地的建設和應用,在校內加強實驗室、生物園的建設,在校外與附近種植園建立合作聯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場所。這樣的生物實踐活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生物學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沈.實施生物實驗多元教學,提升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J].科教導刊,2012(12):99-100.

        [2]馬婷婷.科學素養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培養淺談[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1):49.

        [3]李能國.從無償獻血談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J].中學生物學,2011,27(6):20-21.

        第2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我所任教的學校是江西省高安二中,作為一名教師,以什么樣的知識內容來吸引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些問題我在教學過程中都有了比較深刻地體會,我總結:在學習生物課程的內容時,特別是在學習生物科學前沿的時候,學生聽得比以前更認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些問題是我都沒有想到的,這也給了我一個學習的機會。這些課程都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渡過。所以我認為在教育中適當的增加科學前沿知識是有一定必要的。

        生物科學前沿知識要盡可能的和學生所學的知識有聯系,這樣既可以鞏固他們所學的知識,又可以擴展他們的知識面。比如他們的課本在講解遺傳物質在細胞核中,就是從克隆羊多利引入,其中講到了將融合的細胞在另外的母羊代孕,不是很明白,如講解動物胚胎工程技術,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知道代孕的含義。在講解基因是DNA上的有效遺傳片段,講解轉基因技術就可以讓學生明白基因就是控制生物的性狀,如人的高矮,頭發的卷直。生態系統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組成,生物因素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是微生物,這時候就可以講解微生物發酵,讓學生明白大多數物質的分解是通過微生物發酵進行分解的。

        下面我以《基因工程》為案例,闡述怎么利用生物科學前沿知識吸引學生積極學習。

        資料準備:基因工程(DNA重組及轉基因技術)——外源DNA與載體分子的連接就是DNA重組,這樣重新組合的DNA叫作重組體或重組子。DNA重組技術(也稱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學技術或克隆)純化、處理和使用遺傳材料的技術總和。這些技術主要基于對從細菌和動物細胞里純化出的酶的使用,使得DNA復制、轉化為RNA、轉譯為蛋白質都可以在實驗室完成。這些步驟包括在DNA特異位點切割,連接和切斷DN段和很多其它修飾直至對單個堿基對的處理。這些技術使得DNA的處理、在細菌和酵母體內將這些基因通過表達轉化成蛋白質、病毒生物工程等生物工程產物、基于DNA的法庭診斷測試的發展成為可能。 轉基因技術是生命科學前沿的重要領域之一。它是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可分為轉基因動物與轉基因植物兩大分支。主要介紹轉基因植物:抗除草劑轉基因植物、抗病毒轉基因植物、抗蟲轉基因植物、抗逆境轉基因植物等。

        導入:大家都看過鯉魚和鯽魚嗎?它們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后總結,我們都知道鯉魚比鯽魚大,但是鯽魚味道鮮美,如果有一種魚既有鯉魚的大個頭,又有鯽魚的美味這樣就很完美了。有這種可能嗎?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轉基因技術。

        基因:DNA上的有效遺傳片段,代表生物的性狀,如人的高矮,胖瘦。

        根據基因的概念我們可以知道鯉魚的大個頭由基因控制,鯽魚的美味也有基因控制,當我們把鯉魚和鯽魚的基因整合到一起,這時的魚就表現出鯉魚大個頭和鯽魚的美味,我們可以把它叫做轉基因鯉魚,像這樣的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

        轉基因技術:指用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外源基因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生物體的遺傳性狀發生改變的技術。

        既然我們現在知道這種技術,那么它有什么作用,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

        轉基因技術的應用:轉基因動物與轉基因植物。我們開始講的轉基因鯉魚就是轉基因動物,還有植物方面的應用,有以下兩個方面:

        1.抗蟲性 將具有殺蟲活性產物的基因導入植物后, 其表達產物可以影響取食害蟲的消化功能, 抑制害蟲的生長發育甚至殺死害蟲, 從而使植物獲得對取食害蟲的耐性, 減少或替代農藥的使用,如棉花的棉鈴蟲,當棉花導入此基因就可以減少棉鈴蟲的危害,提高產量。

        2.抗逆性 通過利用轉基因技術, 研究具有抗旱、抗鹽堿、抗重金屬污染的或自身有生物固氮等特性的以及高光合效率的植物品種。在干旱地區的水稻導入抗旱基因就可以減少因干旱使水稻減產。

        第3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一、充分傾聽學生,讓學生樂于發表觀點

        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過去的教育注重學生要認真傾聽老師傳授的知識,現今的教育則更加強調教師傾聽學生。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發言能否受到老師的重視將決定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有效性。有時課堂上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叫學生回答,老師仿佛對學生的回答了如指掌,不是專心傾聽學生的回答,而是板書教學內容,或準備下一個教學環節要使用的教具等,這樣的提問形同虛設。只有關注學生的及時表現、個人觀點和發言,才能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隨時調整課堂教學。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也要到各組傾聽,在傾聽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思維的火花、產生的疑惑、理解的偏差等,確定哪些內容學生能自己掌握,哪些內容需重點講解,哪些內容需要進一步補充。當教師耐心傾聽學生之時,學生才能樂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二、即時評價學生,使學生體驗成功

        課堂即時評價是指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進行及時的評價,主要起反饋、鼓勵、調控和導向的作用。課堂上運用好即時評價,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有機會成為一名優秀者。

        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下,對于不同能力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特別是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應予以特別的關注和扶持。當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得到教師的認可和表揚時,他們會重新樹立起學習的信心。例如,有一堂生物課上,學習《鳥類的生殖和發育》,班里的一個較調皮的同學隨口就提出一個問題“老師,先有雞還是有先蛋?”其他同學被他的問題逗樂了,看著老師怎么批評他,老師首先表揚了他愛思考,提出一個很好的問題,然后提示他課下可以閱讀書上生物進化的內容,通過互聯網或圖書館查找資料,進一步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個孩子開始有些后悔,擔心老師責怪他,發現老師對他的行為沒有絲毫責怪的意思,臉上露出了笑容,更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名心中有愛的教師,他就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和積極的心態投身于教學活動,真誠地表揚,恰如其分地肯定,讓孩子們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滋味。

        三、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課程資源是指一切具有教育意義,有利于課程實施或達到課程標準的教育。教育資源的種類很多,而學生這一教育資源卻往往被教師所忽視。不同的學生群體,就是我們身邊極其寶貴的生物資源。例如,在學習《動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這一節時,有的學生對“動物與仿生”的知識積累的很多,此時的老師“退居二線”,適時地把講臺讓給那些知識豐富的學生,講臺上同學的博學吸引了其他同學的注意力,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并用掌聲給予鼓勵。像這樣的教學內容還很多,課堂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做主,給學生更多的機會,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作為教師來講,此時無聲勝有聲。

        四、組織合作學習,使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和互的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在學習過程中,小組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可能成為小老師,也可以是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參與面小的弊端,小組成員間互相協作,互相幫助,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產生接納感、認同感,“但求人人進步”。將每班學生分成若干生物小組,開展“兵教兵”的活動,學生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共同探究,有利于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素養。

        作為生物課教師,我們應結合生物課的特點,抓住機會,通過多種方法,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讓生物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第4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一、生物課堂教學目標的設計現狀

        1.1流于形式,脫離課堂教學

        一些生物教師的教案中根本沒有教學目標。他們認為:寫教學目標只是一種形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沒有什么用;有時為了應付檢查而寫,實際教學中沒有作用。最近,在一次市級公開課的教學設計中,就遇到了此類情況:《光合作用》的復習課的教學目標是這樣寫的:

        知識目標:(1)知道:光合作用的發現

        (2)理解: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功能

        (3)應用: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

        能力目標:……

        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只講了光合作用的發現和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和功能,并沒有講光合作用的過程和意義。在評課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他的解釋是,一開始設計時想把光合作用的整個過程都講完,但后來試了一次來不及,所以把這部分容去掉了,教學目標忘記修改了。由此可見,教學目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起到指導作用。

        1.2目標過多,難以一一實現

        通過新課標的學習,教師都知道教學目標的設計除了知識方面以外,還有能力方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在具體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有些教師所寫的教學目標過多,在一堂生物課中根本無法一一實現。下面是一個優秀案例中的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1)掌握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結構特點。

        (2)理解基因表達的過程。

        (3)理解基因工程的具體操作及所需工具。

        2.能力方面

        (1)通過師生討論交流、學生討論與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層層探究相結合,鞏固已有知識,培養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等思維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產、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關心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對其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通過討論“基因工程”這一教學內容,使學生理解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

        1.3目標模糊,難以具體測評

        上一案例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又一問題是:“掌握”、“理解”等詞作為目標動詞,概念模糊,難以檢測。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如何,很難把握。

        二、生物課堂教學目標的功能

        2.1目標明確指導教

        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如生物課堂中采用接受式教學,還是發現式教學,還是其他。如果教學目標側重于探索知識的過程,宜選擇發現式教學。教學目標還可以指導教師選擇需要的教學手段、教學資料等等。

        2.2目標明確指引學

        學生學習是有目標指引的學習,在上課一開始,教師清晰地告訴學生學習的目標。目標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他們把注意集中在要掌握的目標上。美國哲學家愛默生說:“有了目標,對自己心目中喜歡的世界便有一幅清晰的圖畫,這樣你才能集中精力和資源于你所選定的方向和目標上。”

        2.3目標明確利于評

        一節課、一個教學單元結束后,教師應自編測驗題,測量教學效果,如果試卷上的試題沒有針對目標,則測量缺乏效度。當教師或學校領導聽完教師一節課后,會對所聽的課作出評價。評價有許多標準,但唯一最可靠和最客觀的標準是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結果的測量必須是針對目標的測量。

        三、制定教學目標的主要依據

        3.1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目標

        國家生物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通過高中生物課程的學習,在以下各方面得到發展:獲得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基礎知識,了解并關注這些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樹立創新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認識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較強的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與生物科學相關的應用領域,為繼續學習和走向社會做好必要的準備。

        3.2依據生物學科的性質和內容

        生物教學目標設計必須考慮生物學科的性質及生物課程標準所規定的學科內容。生物學科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是由眾多生物學事實和理論組成的知識體系,是在人們不斷探究的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科學。生物科學的研究經歷了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的發展過程。當今,它在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的發展都非常迅速,并且與信息技術和工程技術的結合日益緊密,正在對社會、經濟和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生物課程標準確定的中學生物學科分為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6個模塊,即:必修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選修包括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現代生物科技專題。

        四、制定教學目標應注意的問題

        4.1全面落實,重點突出

        根據生物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全面落實課程目標。教師要在重視知識教學的同時,更加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和能力目標的實現,在每個模塊的教學中,全面落實三個方面目標的要求。同樣具體的課堂教學目標也必須反映出課程總目標的目標要求。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通常包含多個子目標,每個子目標都代表一種學習結果。但課堂目標授課時和教學內容限制,一節課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目標任務,只能有所側重。因此,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必須對各個子目標進行權衡,確定主要目標,其他目標盡可能圍繞主要目標設計,這樣能夠突出重點,有利于主要目標的實現。

        4.2因生而宜,難易適中

        不同的生物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目標要求,教師應當因生而宜、因地制宜,創造性地利用各種教學條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目標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目標過高,學生經過努力而達不到,容易產生畏學心理,影響學習積極性;目標定得過低,學生學習沒有壓力,對學生的發展起不到激勵作用。因此,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對學生的群體學習水平進行科學的判斷。

        4.3表述簡潔,便于檢測

        目標籠統、含糊、冗長,不利于觀測到學生的學習結果。所以,在制定課時教學目標時,應盡可能地用簡潔明了的陳述方式和準確、清晰、可測量的行為動詞加以具體表達。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制定與每一個子目標有對應關系的檢測項目,以保證實際教學能夠緊緊圍繞目標而開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修訂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第5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教學模式的構建需要一定的教學理念作指導,“互動合作、自主學習”的生物課堂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是:

        1.1以學生為主體,帶著學生走向教材

        1.2以發展為宗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

        1.3以活動為主線,組織學生合作學習

        2基本程序

        2.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互動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去體驗情境,通過觀察、實驗和思索,觸發學生的探索意向,形成自覺地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習慣.在開始實施階段,教師可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出發,圍繞一定問題,根據教材提供的材料,通過觀察實驗,誘導學生主動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親自成為“發現者”,進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2.2 課題探究,發揮小組合作作用

        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產生認知欲后,思維處于強烈的不平衡狀態,從而誘導自己主動提出探究課題.在接受性學習中,由于教師牢牢地把握著整個教學過程,不能給全體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形成和培養,而“互動合作、自主學習”按照課程研究活動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智力因素、性格特點、操作能力、男女比例等混合編組或自愿編組,讓每一個成員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這樣,小組合作形式就將“學生――教師”之間的單向反饋變為“學生――學生――教師”之間的多向反饋.學生不僅能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和學習方法,而且通過與同學間的討論,能讓思維發生激烈碰撞和提升.此外,小組合作形式的最大優勢是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形成小組意見,再通過組際間交流,綜合集體意見,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團結協作的力量,使他們始終處于一定的激奮狀態,互助成功的體驗讓他們更好地“學會生存,學會關心。”例如,“有人說成熟的瓜果汁液很甜是因為它含有蔗糖,也有人說是它含有果糖,請你設計一個實驗,驗證兩種說法哪個正確.”問題一提出,學生興趣就來了,我緊接著要求小組討論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結果以及分析。

        3 教師如何適應新課程

        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教學行為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3.1 對待學生應學會尊重,贊賞

        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贊賞每一位學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成績,贊賞每一位學生對教科書的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

        3.2 對待教學應注重幫助和引導

        教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超越自我。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的內容不僅包括方法和思維,同時也包括價值和做人。

        3.3 對待自己應注重反思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在教學前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教學反思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

        3.4對待其他的教師應注意合作

        課程的綜合化趨勢特別需要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也要相互配合,齊心協力地培養學生,才能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教師還必須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加強與家長的聯系與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4 生物新課程標準內容淺析

        4.1 物新課程標準與現行教學大綱的比較

        新課標針對學生,明確某一學段應達到的共同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既關注教師的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學習。內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指導性、啟發性、彈性。

        現行的教學大綱針對學科,規定了教學的具體內容、順序及其要求。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科的知識、技能方面應該達到的要求。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內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體現了原則性、規定性、剛性。

        4.2 新課程內容的整體關系

        《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部分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3個模塊;選修部分有“生物技術實踐”、“生物科學與社會”和“現代生物科技專題”3個模塊。每個模塊36學時、2學分。必修模塊選擇的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密切的領域。所選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認識生命系統的物質和結構基礎、發展和變化規律以及生命系統中各組分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塊對于提高全體高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選修模塊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生物科技視野、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這3個模塊的學習必須以必修模塊的學習為基礎。

        4.3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5 新課程理念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物課堂教學法實踐

        5.1 從生物教師的教學位置創造課堂生機與活力

        自古以來,三尺講臺就是教師揮灑激情的圣地,但也造成了師生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因此很少有學生在課堂上不經教師允許敢私自走上講臺的。課堂上教師的站位是煥發課堂教學生機與活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始終站位在講臺是講解,走到學生中間是交流;定點站位是說教,動態走位是合作。因此,課堂上教師站位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實效,影響學生學習潛能的發揮。教師長時間站在某一固定位置,學生會形成思維定勢,導致一部分學生降低學習動機,而且會讓學生覺得老師高高在上必須仰視,這無疑形成了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會使他們產生壓抑感,因而使課堂失去活力。新課程倡導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是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師重心下降,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一起交流、一起研討,以平等的姿態參與到教學中去,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消除師生之間的屏障,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多的交流和探討,學習氣氛就會更加熱烈,課堂便能煥發生機與活力。

        我曾在一所中學聽過一節初中生物課,老師在講臺上向學生出示人體大腦模型,模型不大,坐在教室后面委實看不清大腦的溝、回等結構,但聽說自己的大腦就是如此的結構,學生們都非常渴望有個直觀的認識。此時,授課老師拿著模型走下講臺,慢步穿行于同學之間,讓他們近距離觀察,甚至讓學生觸摸。原來枯燥的課堂馬上變得生機盎然,氣氛良好。

        5.2讓多媒體輔助教學創造課堂生機與活力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多媒體在輔助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雖然重點內容滯空時間短、頁面更新快、學習再現效果差等不足,但它能充分發揮聲、電、光、影、形、色等多元功能,把抽象、復雜的生物學知識轉變成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像、視頻,使動畫與視聽相結合,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同時得到刺激。課件中的內容會給學生提供獨特的視角、清新的畫面和準確的動態過程,這不但給學生帶來了新的視聽效果,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例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過程,學生難以通過語言的描述來理解,如果在講解過程中能結合課件進行動態演示,就可以加速學生的理解進程。再比如光合作用的過程,即使通過靜態的圖示學生也無法完全理解,而利用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循環過程動畫軟件,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深了他們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課堂活力顯然有著十分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貴紅.創設愉快課堂環境引領學生健康成長.中學生物教學,2006,7:25-26.

        第6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 新課程標準 高中生物 課堂 教學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刻苦鉆研、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濃厚的生物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積極開展探究實驗,以開發學生潛在的能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新課程教學理念得以充分地體現。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濃厚興趣

        高中生物中的許多知識點是非常抽象的,學習內容中所涉及的許多生理過程也是肉眼所觀察不到的。正因為如此,部分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產生了“遙不可及”的看法,甚至對于生物學習產生排斥心理,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為了提高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結合高中學生的特點,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深化理解,促使學生對于不可見的生物現象產生具體而直觀的印象,從而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形象的知識,以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在帶領學生學習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主動運輸”這一知識點時,可以先為學生播放一段課前精心選擇的、有生動故事情節的、容易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視頻片段:美國電影大片《泰坦尼克號》中的男主人公――窮困潦倒的畫家杰克,很想乘泰坦尼克號游輪從英國回到美國老家去,可苦于沒有買船票的錢。但在泰坦尼克號起航之前的五分鐘,他幸運地得到船票,登上這艘當時在世界上最豪華、最大的游輪,在航行途中,他與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貴族小姐露絲相遇相戀,并演繹了一場浪漫而凄婉的愛情故事。看完視頻片斷,我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請你們從美國大片的故事情節中找出與《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主動運輸’之間的相同點。”同學們聽到這個問題,愣一下,然后都不由地笑了。我繼續發問:“同學們,再好好想想,《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過程與杰克橫渡大西洋到美國的過程有哪些相似之處?你們可以和同桌進行討論,然后向老師匯報。”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經過熱烈的討論,并在老師的適時引導下,部分學生率先找到了答案:“大西洋相當于膜,輪船相于主動運輸的載體,而昂貴的船票則相當于能量……”通過如此類比,學生對于《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主動運輸”這一知識點不再覺得抽象和難懂,而是產生了看得見、摸得到的形象感。然后,我在此基礎上,又組織學生進一步分析了主動運輸需要載體、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濃度梯度的跨膜運輸方式,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動運輸”的過程與特點,并教會學生在學習抽象概念和知識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加深記憶的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技巧,提高了生物教學的效率。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思維品質

        是否擁有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思維品質,是學生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掘學生的思考潛能,在學生由“存疑”到“釋疑”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去進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獲取新知,以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發現學生的潛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思維品質。這是在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下的“教師滔滔不絕地分析與講解,學生默默無聲地被動聽講與記錄”所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做“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實驗”的時候,并不是將所有與該實驗有關的內容作詳細、全面和透徹的講解,而是只給同學們說明科學家在做此實驗時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相關的背景資料,要求學生通過認真實驗、仔細觀察、獨立思考,自己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我在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做適當的提示,暗示同學們從這個實驗當中一定會發現一些問題,并以鼓勵的語氣發動學生:“同學們,誰能最先發現問題,馬上說出來讓大家共同討論。”在我的正確引導下,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提出了“在第一個實驗中,離心分離后的沉淀物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在其之后的實驗中,離心分離后上清液的放射性為什么很低,而不是沒有?……為什么在第一個實驗當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藍色的?而其后的實驗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卻是藍紅兼備的?……為什么離心分離后的T2噬菌體顆粒比較輕?而被感染后的大腸桿菌卻是比較重?……”等比較有深度的問題。然后,我針對同學們提出的上述問題,通過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進一步“釋疑解惑”,使學生一方面初步地學習和掌握了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在生物科學研究中所應具備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收集和處理相關信息,以及根據生物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通過實施探究式學習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掌握了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科學探索的方法,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獨立思考意識,培養了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思維品質。

        總之,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培養學生的“前沿陣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以新一輪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更新教學理念,確保在課堂上彰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即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情感需求,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等。此外,教師還要積極發揮組織者、指導者等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使學生感受到知識從產生到發展的過程,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新時期發展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汪忠.新編生物學教學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第7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生物學史;生物教學;生物學史教育;整合;生物學素養

        一、 前 言

        (一)問題的提出

        1. 國內外科學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大勢所趨

        近年來,國際科學教育界大力提倡進行“科學的歷史、哲學和科學教育”(History, philosophy and science teaching,HPS),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AAAS)在《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一書中提出:“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養作為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科學素養是針對所有的人,不是針對少數對科學感興趣或有學習潛能的學生。科學素養包括按照文化和智能的發展史來看待科學探索” [1]。《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指出:許多個人對科學傳統做出了貢獻。學習其中的某些典范人物可以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理解作為人類奮斗目標的科學,理解科學的本質及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跟隨科學史的足跡可以發現,科學創新人物要打破當時被普遍接受的觀念得出我們今天認為理所當然的結論是多么的困難。科學解釋的歷史觀點說明,科學知識如何隨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而且幾乎始終是建立在先前知識的基礎上[2]。美國“生物科學課程研究”(BSCS)開發的生物教材,穿插了大量科學史的資料,對生物學思想史、科學家探究過程進行了描述,學習科學史不僅是對科學思想本身的學習,也是使學生了解科學本質、培養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途徑[3]。

        :26000多字

        有中英文摘要、圖、表、參考文獻

        400元

        另:

        附錄1

        高中生物科學史教育現狀調查(學生問卷)

        附錄2

        前測測試題

        附錄3

        后測測試題

        附錄4

        案例:光合作用的發現

        第8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關鍵詞:生物;新課程;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成才

        一、關于探究性學習的定義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獲得知識的過程,并加深理解知識的內涵,認識基礎科學概念與規律,掌握基本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探索的積極態度。探究包括的步驟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等六個步驟。探究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探究性、過程性、實踐性等。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與探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和學習方式是交互作用的,相輔相成。生物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最適合的學習方法。

        二、生物探究性學習的課程設計

        (1)確立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目標。在生物教學中,實施探究性教學,確立教學目標,可從這樣幾個方面去考慮。①知識目標方面。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里,對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刻的體驗和感受,轉化變為自己的知識,強調學生把學到的生物學知識加以綜合并到實際中去應用;②能力目標方面。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能利用多種途徑去找到自己所需的資料與信息能力,能對各種已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歸納、提煉并從中發現有價值的能力,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觀點的能力;③情感態度目標方面。探究性學習主要培養與人交往和團隊協作精神,探索和創造精神,且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意識,尊重和欣賞別人的勞動。

        (2)選擇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內容。生物課程中,適合探究性學習的內容包括:①生物學基本概念,②生物學探究性實驗,③自然現象中的生物學問題,④實際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⑤人體健康中的生物學問題,⑥科學前沿中的生物學問題,⑦與生物學有關的跨學科綜合性問題,⑧與技術、社會問題密切相關的生物學問題等。總之,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是有規定的相關內容的,在實施教學中應選擇具有可教育價值的探究題目,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領悟到探究的思想,體驗探究的方法,同時主動積極地獲得相應的知識。

        (3)建構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模式。根據自然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結合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可以建構與科學研究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包括:提出問題——搜集有關的資料和事實——提出猜想和假設——對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和推理——發現規律形成結論——評價和討論。

        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模式,可分為:①生物學相關概念模式:提出問題——認識材料——探究問題——形成概念——深化概念。②生物學原理探究模式:發現問題——討論研究——提出假設——探究與驗證——總結結論——實際運用。③綜合性問題探究模式:提出問題——制訂探究方案計劃——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實際應用,深化理解。④生物學實驗探究模式: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實驗計劃——實施實驗——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⑤復習模式:提出問題——合作整理——匯報評價——總結構建——練習拓展。⑥生物科學史滲透模式:背景——思想——實驗——歸納總結。

        三、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的評價體系

        生物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用探究性學習的結果評價可稱為是一種表現體現式評價,也就是學生實際操作探究性的課題任務來體現其對知識、能力和態度的掌握程度,并對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進度進行客觀真實評價。生物課程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評價具有以下特點:①評價目標具有過程性特點,即在評價探究性學習的時候,要把整個探究過程都納入評價范圍之內,而不是將最后結果只納入評價。②評價方式具有多元化特點:即參與評價者應包括教師、探究者本人和探究小組的其他組員等共同參與。③評價方法的結合性特點:即在評價探究性學習時,要將定性和定量結合在一起,其具體操作時有提問口頭回答評價、作業書面評價等。④評價內容的綜合性特點:即在評價過程中,除達到知識目標外,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也很重要。⑤評價標準的靈活性特點:即在評價探究性學習的結果時,不能單純用單一的是非對錯,而重點強調其探究的最終作用,以促進學生發展。⑥評價對象的差異性特點:即在評價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學生探究的內容和性質及學生個體間差異,有彈性地調整評價標準。

        四、生物課程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原則

        生物課程實施探究性學習,主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主體性原則。在生物課程中實施探究性學習,一定要認識到學生探究的主體。設計探究過程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探究中主動性、創造性和獨立性,讓學生積極發現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教師要能適時發揮指導作用,從技巧和方法上給學生予以適當幫助,目的在于教會學生主動進行探究學習。

        第二,問題性原則。探究性學習中發現問題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探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合理問題,并讓學生圍繞問題去開展探究準備工作,即尋找資料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發現和提出問題是進行探究性學習的主要載體,沒有問題就談不上探究,這是由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決定的。

        第三,開放性原則。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決定著探究的方式、問題的提出、內容和活動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還有結論評價有著不確定性和無限性。

        第四,創造性原則。探究性學習是指以“探究”作為手段,來挖掘發展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探究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參考文獻:

        [1]陳丹,張穎之.高中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調查[J].學科教育,2003(1).

        第9篇:生物科學的課程范文

            一、實施探究式教學,促進學生的探究學習

            目前,多數生物學教育專家們認為,探究式教學是自然科學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策略之一。科學探究技能不僅僅屬于科學家的本領,也是對具有科學素養的公民的基本要求。“探究”在現代教育理論當中,既是一種理念,又是一種教學的原則,還是一種教學和學習的模式。如何實施探究式教學呢?

            提出問題、合理推理、實驗取證、全面分析四個步驟基本可以概括探究過程。以植物生命活動調節一課為例,本節課用探究學習的教學模式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觀察植物向光性的生理現象提出問題:為什么胚芽鞘會彎曲生長?為什么沒有尖端的胚芽鞘就不生長也不彎曲?等等。然后進行一定的推理。學生的思想是開放式的,在這時,教師就需要將學生的問題相互整合,引導學生做出合理的推理:胚芽鞘彎曲生長的現象可能與尖端和單側光有關。有了合理的推理,學生才能針對性較強地進行試驗設計,將胚芽鞘在單側光和均勻光照下的生長進行比較;將胚芽鞘有尖端和無尖端時的生長狀態進行比較,合理的試驗就可帶來有用的試驗結果。對于試驗時間跨度很長的,教師通過課堂素材的積累,可進行動畫模擬,直觀且有說服力。最后學生通過試驗現象的綜合分析就可得出初步的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與尖端、與單側光的有無有關。此時學生又可提出新的問題,胚芽鞘的彎曲生長與尖端存在怎樣的關系,尖端是如何引起胚芽鞘的生長的?學生順理成章進入下一輪的探究式學習中。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在確立課程和單元課題探究教學和學習目標的基礎上,對教材中適合教師探究教學和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確定每一個探究內容所側重的探究環節,如哪些內容適合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哪些內容適合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哪些內容適合全程探究,哪些內容適合學生課下的自主探究。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有目標、有計劃,而不是盲目而無序,熱鬧而無獲。在中學的生物學習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水平出發,通過多種不同的啟發式教學模式教會學生學習和思維。既要把探究作為科學和科學學習的核心,又要把探究學習和教學模式和其他教學策略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各種教學策略和學習活動互為補充,才能共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實施科學史教學——領悟科學的過程

            通過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科學家探索生物規律的過程,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規律和重要的科學方法,正確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科學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探索真理的歷史,生命科學史的每一個篇章閃爍著許多智者的智慧的火花。嘔心瀝血的探索,峰回路轉的曲折,以及社會發展的進程和理論思維的哺育,它所蘊含的教育營養是極其豐富的。因為科學活動中的直覺、想象、懷疑、創造性以及觀察收集數據、歸類和證明結論的能力盡在其中。當學生的學習過程能感覺到是在科學技術的歷史長河中,這種激動和喜悅之情,將持久地撥動于他的腦海之中。追尋科學研究發現的歷史,學生以科學家的身份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運用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分析和處理資料,從而體驗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學會科學思維的過程,領悟科學精神,則是更重要的作用。

            例如遺傳定律的教學,很多老師在講課時,往往喜歡單刀直入,直接深入到基因分離定律的本質,即減數分裂中基因隨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這種講授方式確實能促進學生對基因的分離定律的本質的理解和認識,但學生分析問題、形成假說和進行推理的能力并沒有得到訓練和提高,特別是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沒有得到學習和訓練,從教學的三維目標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來看,顯然不是最優的教學策略,也達不到最優的教學效果。因此,模擬孟德爾當時的工作和知識背景,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嘗試以孟德爾的思維方式提出問題、進行分析、形成假說、演繹推理,進而設計測交實驗,這種對重要科學史的再現,既是十分重要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方法的訓練,也是深入理解科學知識的一種重要的途徑。

            科學史的教學不是在課堂上簡單地呈現和堆積一些歷史事件和科學研究成果,而是要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讓科學史所富含的教育營養、理性的光輝,滋潤、照耀學生的心靈。

            三、實施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讓學生將科學與生活聯系起來

            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對教師的生活態度和生活熱情有很高的要求,教師要在日常的生活和教學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發現現象并記錄現象,把這些問題和現象積累起來作為課堂的素材,讓課堂變得生動且真切,使得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分享發現和釋疑的快樂,更近距離地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

            例如,在“人體穩態”一節課中就可以聯系生活來導入:“同學們,現在正值杏成熟的季節,大家吃過杏嗎?”學生答:“吃過。”“那我們吃了杏之后,人體血液中的PH值會不會降低呢?”然后又問:“聽說今天早晨的饅頭堿大了,是不是?”學生回答:“是。”“那我們吃了堿大的饅頭后,人體血液的PH值會不會升高呢?”等等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老鸭窝一区二区 | 在线观看理论片国产 |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 热久久99精品综合久久 | 午夜福利大片免费看网址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