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綠色農業信息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綠色農業信息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綠色農業信息化

        第1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 農信通 云計算 物聯網

        中圖分類號:TP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a)-0039-02

        1 農業信息化

        農業信息化是指人類在農業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中,通過普遍地采用以通訊技術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高新技術,更加充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農業信息資源,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的過程。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意義重大。

        對于農民而言,其需要價格低、信息及時、質量有保障,具體包括農業科技信息如農資信息、農產品栽培、畜牧養殖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等;農資及農產品買賣信息如產品價格信息、就業信息等。政府和涉農企業也希望通過農業信息化增強時效、降低成本。

        2 運營商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現狀

        當前,國內三家運營商都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農村信息化平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分別以“農信通”、“農科在線”、“信息田園”平臺為依托,開展綜合農業信息服務,已實現一定收入規模。

        其中,“農信通”是中國移動推出的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的信息化服務,其業務基于手機移動終端,通過短信、彩信、語音、手機上網、互聯網等多種方式,為農民提供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的產供銷、農村政務管理和農民關注的民生問題等信息化服務,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保障農務暢通、方便了解民生信息,從而解決農村“數字鴻溝”,推進農村信息化。圖1是肇慶特色的政府主導、企業助推、媒體宣傳、渠道互動四合一的信息化田園運作模式。

        以肇慶移動公司為例,其12316非值守無線專家系統,該熱線提供人工以及自助語音服務,內容包括:三農政策咨詢、接受投訴以及處理、專家咨詢、農產品市場行情、病蟲害預報與防治、種養技術等。其系統方案如圖2所示。

        盡管國內三家運營商都已經建立農村信息化平臺,但是其服務水平和層次還難以充分滿足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的需求。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出現,對深化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服務水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3 新技術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前景

        云計算(CloudComputing)是指服務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過網絡以按需、易擴展方式獲得所需服務。中國三大運營商有自己的云平臺,中國移動“大云”、中國聯通“沃云”、中國電信“天翼云”。運營商可在自己云平臺上建立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對于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而言通過按需使用,運營商通過虛擬化、云調度等一系列技術的運用,從而減少減少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并惠及農民、政府和涉農企業的,為農業信息化提供更加豐富的數據挖掘、地圖搜索、視頻會議、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電子支付等更高層次的服務。

        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就是萬物都接入到互聯網,物體通過裝入射頻識別設備、紅外感應器、GPS或其他方式進行連接,然后通過移動通信網絡或其他方式接入到互聯網,最終形成智能網絡,通過電腦或手機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采集分析。物聯網技術可通過3G手機或電腦對農業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土壤含水量等信息進行遠程監控;也可對自然災害、農業運輸車輛等定位和視頻監控;用戶可通過3G手機和電腦實時對糧庫進行溫濕度監控,還可對農產品加工階段,對綠色食品的加工監控、乳品的溯源、出口農產品的溯源及交易跟蹤等。未來的農業在以移動通信為承載網絡的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將變得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

        4 結語

        本文主要探討運營商在農業信息化的應用現狀,以及云計算和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對于運營商深化農業信息化服務的前景展望。未來三大運營商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將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

        參考文獻

        [1] 李小娟,鐘蔚.農村信息化需求分析及運營商發展思路建議[J].信息通信技術,2012(5):18-21.

        [2] 胡文嶺,張榮梅.淺議云計算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3):76-78.

        [3] 崔文順.云計算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應用及發展前景[J].農業工程,2012,2(1):40-43.

        第2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1.1信息化在縣域的發展概況

        通過幾年的投資建設和應用,信息化對縣域經濟的作用日益明顯。在經濟方面,通過信息化使用,企業通過信息化的管理方法,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效率;在政務方面,通過電子政務,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轉變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在文化方面,通過網絡,實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加快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建設。

        1.2信息化在農村的發展概況

        信息化在農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電子政務和農業電子商務方面。各地紛紛加速建立城鄉一體化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推進鄉村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增強了涉農部門工作的開放性、透明度和效率,提高了部門決策、管理和服務“三農”的能力與水平。同時,通過圍繞農產品,我國已建立了一批“跨地區、專業化的特色網站”和“交易網絡”,支持流通渠道的信息化改造,發展現代物流,支撐訂單、物流配送的需求,促進了農村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發展。

        2信息化與縣域及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

        2.1信息化與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

        (1)信息化有利于縮小區域之間的差異性。

        江蘇省百強縣的發展體現出的是由蘇南的經濟發展帶動蘇北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相鄰區域發展中,先富帶動后富”。在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性時,信息化起到了區域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在縣域的集群發展,有利于在相鄰區域實現產業鏈。

        (2)信息化有利于獲取競爭優勢。

        信息化在縣域經濟中獲取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有助于對本地特色經濟的宣傳,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縣域特色經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有利于開拓市場。

        (3)信息化有利于突破資源稟賦的局限。

        浙江海寧以“中國皮革城”享譽中外。但是,可以發現海寧是皮革的銷售、批發基地,卻不是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的基地。研究發現海寧利用信息化,打造皮革物流基地、建立網上皮革商場等方式,使全國各地的皮革原材料匯聚海寧,造就了海寧“皮革城”的聲譽。由此也可以看出,信息化有利于突破資源稟賦的局限。

        (4)信息化有利于實現縣域的科學發展。

        百強縣的評價體系包括“競爭力、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科學發展包括“相對富裕度、相對綠色指數以及人文環境”。通過位于前10名的縣級城市的發展,可以發現信息化提高市民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市民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高區域綠色GDP。

        2.2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

        (1)信息化有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

        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各區域存在著信息不均等,使各區域存在著不均等的發展機會。通過農村信息化建設,開辟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

        (2)信息化有利于農業信息、技術的共享。

        傳統農業信息、技術共享主要體現在某一地區,農業農村信息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區域之間的信息和技術的共享。

        (3)信息化有利于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

        通過信息化,通過對農產品市場反饋信息的分析,預測農產品的價格和農產品的產量,來決定農產品的供給種類和數量,有利于農產品降低市場風險。

        (4)信息化有利于就業結構的調整。

        實現農村的信息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招聘網站等的招聘信息,選擇相適應的工作崗位。

        3如何以信息化促進縣域及農村經濟的發展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實施農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做到“硬件”與“軟件”相匹配,制訂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提高農村信息化的普及率。

        (2)復合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在我國,既懂信息技術又懂農業科技和經濟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比較少,而農村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可以通過引進或者培養,需要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

        (3)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以及信息服務類型的多樣化。

        為農民搭建好信息服務平臺及信息搜索的分層、分級平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可以提供的服務類型主要有:①農產品市場價格走勢;②氣象預報服務;③科技信息;④專家在線咨詢;⑤提供各類農產品生產經營和管理工具。

        (4)確保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時性。

        由于農業種植周期長和轉換成本高,決定了農業信息使用者對信息質量的要求。同時,農業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時性也有利于農產品降低市場風險。

        (5)增強信息意識。

        第3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20世紀80年代,濰坊農業信息服務主要依賴縣、鄉(鎮)政府的農業推廣組織,處于技術人員與農民面對面口授心傳的原始階段;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隨著無線廣播、電視、電話等在農村地區的普及,農業廣電節目和咨詢熱線等應運而生;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伴隨國家及山東省“金農工程”、“政府上網工程”的配套建設和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應用,農業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發展并步入網絡化階段。

        (一)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

        截止到2007年底,濰坊市實現了固定電話村村通,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電話91部;開通了農業110電話語音免費服務熱線;建立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接收點9752個,形成了功能比較完備,網絡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體系,開通寬帶網絡的行政村達到95%;有線電視形成市、縣、鄉三級大聯網,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8.8%,有線電視通村率和入戶率分別達92%和54%;全市70%的縣(市、區)電視臺開通了農業信息專題欄目,平均每天播出時間在半小時以上。

        (二)信息網絡建設實現新突破

        開通濰坊農業信息、畜牧信息、林業信息、科技信息等一批涵蓋農業機械、畜牧、水產品養殖、種子管理、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綠色食品、農業科技、農業氣象等內容的市級官方專業網站,上與省級農業信息網互聯,下與“壽光蔬菜網”等一批具有縣域經濟特色的網站互通,搭建了濰坊與全省公共信息網絡交換平臺。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建設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農村政策、農技信息、生產經營等公用農業數據庫。建設了全球最大的網上蔬菜交易市場—“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被全國電子信息系統推廣辦公室列為全國首批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推廣了“‘110’式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農作物病蟲害視頻診斷系統”、“蔬菜語音查詢系統”等農業信息系統,其中“‘110’式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被列為山東省信息化建設示范工程,“農作物病蟲害視頻診斷系統”現已發展省內外會員單位1500個。推廣了自動控制技術、3S技術、精準播種、精確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收獲等信息應用技術,成為省級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與完善,初步建立起以市級平臺為核心,縣、鄉網絡為骨干,向下延伸到重點農業企業、村、戶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二、農業信息化對濰坊市現代農業的作用分析

        濰坊市現轄12個縣(市、區)和3個開發區,9469個行政村,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55.3萬。其中,耕地面積947.5萬畝,農業人口527萬。2006年,農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3%,農村人均純收入為5508元。伴隨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尤其是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濰坊市現代農業發展,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轉變了農業技術推廣方式,提高了農業科技貢獻率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使“明白紙”、“黑板報”等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被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代替,復雜的農業技術以簡單、易懂、易學的形式被農民接受,智能溫室、滴水灌溉、配方施肥等大量現代農業技術在農業生產中被廣泛應用,農業技術推廣發生了質和量的根本轉變,濰坊農業科技貢獻率由“九五”期間不足48%,提高到了2006年的67%。

        (二)拓寬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

        濰坊市統計年鑒等有關數據顯示,2004年濰坊市所屬的壽光、諸城、臨朐、寒亭、坊子等五個縣(市、區)的農民和農業企業上網率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5.44%、22.22%、7.03%、6.38%、7.99%。同時,以上五個縣(市、區)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也隨之增加了4.79%、10.11%、6.35%、6.01%、7.03%。統計數據說明,農民和農業企業上網率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具有相關關系。而且,通過相關分析法建立相關方程計算得出的數據進一步說明,農民和農業企業上網率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具有高度相關關系。這充分表明了上網獲取信息對農民增收的重要作用。

        (三)加快了農業電子商務發展,推進了農業國際化

        山東壽光蔬菜電子交易市場利用信息化手段,為全國蔬菜生產、加工、儲運、出口提供了蔬菜中遠期交易、網上采購與拍賣、在線交流與洽談的電子商務平臺,提高了蔬菜生產、收購、儲存、加工、銷售各環節的銜接和信息傳播的速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化解了價格變動風險。截至2007年底,該市場交易商開戶已過6000家,完成交易額216億元,其交易運行情況曾被國務院《昨日要情》三次刊登。農業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使濰坊了解了世界農業,也讓世界認識了濰坊,從而推進了濰坊農業的國際化進程。據統計,濰坊市目前已有500多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直接或間接地進入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2005年禽肉出口量占全國的30%,蔬菜出口量占全國的10%。

        (四)提高了農民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改善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

        農業信息化使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各環節,促使農民能夠運用各種智能儀器,全面控制生產過程,并在利用信息資源、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受益,有效縮短了農民對信息重要性的認識過程。據統計,2004年濰坊市農村住戶人均支出比2003年增加929元,其中,交通和通訊支出增加63元、文教娛樂及服務支出增加138元,分別占了支出增加值的6.78%和14.85%。此外,2004年農村住戶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家用計算機、汽車的數量分別比2003年增加了5,1.3和0.01。數據變化表明,濰坊市農民對信息的重要性產生了充分認識,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正隨農業信息化發展而明顯改善。

        (五)推動了產業升級,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信息引導既是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又是微觀主體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依據。信息技術在蔬菜產業領域的滲透與應用,成功推動了蔬菜產業上檔升級。目前,濰坊僅壽光市的蔬菜種植面積就達到80萬畝,產量40億公斤,蔬菜品種2000多個。其中,有97種農產品獲準使用國家無公害農產品標志,120種農產品注冊了商標,使壽光市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全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先進單位”和“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先進單位”。蔬菜產業上檔升級,不僅推動了蔬菜生產而且還帶動了冷藏、倉儲、裝卸、運輸、制冰等倉儲業、加工業和餐飲娛樂業發展,進而擴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了城鎮職工勞動就業。體現在濰坊市農業結構調整上,則形成了昌樂西瓜、安丘姜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臨朐大棚果、濰城和奎文特種動物養殖等各具地域特色和優勢互補的農業產業結構鏈條,形成了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為主、以林業漁業生產為輔的農林牧漁協調發展的格局。

        三、加快濰坊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農業信息化與現代農業相互影響,彼此促進。作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的助推器,信息化應根據信息技術密集程度高、更新周期短等特點,緊跟國際發展趨勢,瞄準區域經濟社會需要率先發展。具體到濰坊市則需要:

        (一)繼續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強化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推廣“三電合一”(電腦、電話、電視)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多網融合”,形成信息基礎設施合力;密切注視和跟蹤國外信息技術發展動向,加強國際化功能,促進濰坊市農業信息基礎設施與國際接軌。

        (二)加快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

        首先,要對收集到的信息再加工,包括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及系統化、邏輯化。其次,及時更新、維護,使已有的信息從靜態發展為動態,從點、線發展為平面、空間。最后,立足濰坊農業經濟與日本、韓國等我國東南鄰國農業經濟關聯度日益增強,競爭日趨激烈的實際,積極開展國際農業信息資源交流與合作,在從國外引進先進信息技術資源的同時,把濰坊市的農業信息資源推出去,促進信息互動,實現互利互惠,為濰坊農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必要的支撐。

        (三)加強農業信息技術人才培養

        一是加強管理和技術服務隊伍建設,通過進修、培訓等方式,培養一批既掌握計算機技術,又懂農業技術和信息服務,具有一定市場經濟觀念和法律規范意識的高素質人才。二是加強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培養他們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并穩定信息員隊伍。三是充分利用駐濰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直接培養農業信息專業人才。

        (四)支持發展農業信息服務業

        農業信息服務業的發展需要大量資金,政府應重點支持大型公益型數據庫和電子信息服務網絡的建設,并制定相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積極投入商用數據庫和電子信息網絡建設。對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數據庫維護、信息增值服務和信息咨詢服務等新興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開辟銀行信貸渠道,并在財稅政策上按高新技術產業予以優惠。同時,要研究制定農業信息服務業的價格政策,制定合理的農業信息服務收費標準;制定支持農業信息服務企業走分工協作、聯合發展道路的政策,扶持一批農業信息服務企業實現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

        第4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論文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生態文明制約因素

        生態文明是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文明形式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農業信息化相互依存、相互發展。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其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是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之一分析農業信息化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對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農業信息化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制約因素

        1.1機制和制度制約

        機制方面,目前我國經濟仍處于不發達階段.市場機制和體系尚未健全.存在市場行為不夠規范、農產品生產加工標準化程度不高、市場準人監管不力、相關的信息管理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制度方面。雖然我國在“環境問題進入政治、法律和經濟結構之中.使得環境保護制度化”方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制度本身的漏洞,這一層次的生態文明建設并沒有對地方政府、企業和民眾構成有效的約束。中國已有的環境法律法規.由于規定的權限不夠.還不能完全保護人民的環境權益由于經濟利潤的受益者——企業和環境經濟的承擔者——普通公眾懸殊的社會力量.導致處于弱勢的公眾環境權益常被忽視和侵犯在執法方面.不少地方環保經費沒有被列入政府財政預算,基本是靠排污費運轉,造成了“污染越重,環保越富”的怪現象。

        1.2社會主體制約

        1.2.1社會主體意識制約社會主體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與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緊迫性的認識不夠充分,重視經濟增長,忽視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對生態文明的意識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它直接決定著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但從我國現實來看.這種意識還未能在廣大民眾中形成燎原之勢同時受農民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質的影響制約。他們對農業信息化在技術、流程、模式等方面缺乏認知.對農業信息化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更是薄弱

        1.2.2社會主體行為模式制約假設社會主體是理性的經濟人.為追求效用最大化.會對當期利用和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邊際收益進行比較當兩者相等時.社會主體所獲得的效用最大:如前者大于后者.則社會主體的消費偏好傾向于當期消費.會充分甚至過度利用當前自我可控資源.來獲得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一旦進入這樣一種生產模式.價格、政策等市場信號對社會主體動機的作用會讓位于以“破壞性使用資源”獲得效用最大化。在效用最大化驅使下.社會主體對資源的過度利用,不利于生態文明建設.而應用信息技術管理資源時.就可以大幅度、高效率地開發利用各種資源了。

        1.2.3農村復合型人才的制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具有現代農產品知識、商務信息知識、網絡技術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知識的復合型人才.但目前農村地區.對農業信息化和生態文明的宣傳力度不夠.大多數農民本身又沒有利用網絡工具的能力.并且高校的相關人才大多不愿意到農村服務,造成了農村地區該種復合型人才缺乏的局面.從而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1.3生態文明建設的信息化平臺制約農業信息化對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環境、縮小城鄉差別、構建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存在以下情況.阻礙了農業信息化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

        1.3.1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平衡我國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經濟較發達的平原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較高。設施較齊全,網絡質量優良,但在較偏遠的山村地區.網絡質量遠不如平原地區.設有有線電視網絡的山村也較少靠近城鎮的農村的各種網絡普及程度較高.而遠離城鎮的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要相對落后

        1_3.2信息獲取費用較高較高的信息獲取費用減緩了信息到達農民手中的速度農民要上網就必須購置上網設備.繳納上網費用.這對處于小規模經營狀態下的農民家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過高的信息獲取費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地區互聯網的普及.阻礙了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1.4規模制約

        在廣大農村地區.相當多的企業規模較小.致使在許多生產領域.每單位實物產出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都大大超出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資源利用率低。同時,廣大農村農戶比較分散,加之有些地方政府相關意識薄弱.使得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程度不高.污染監控困難.生態文明建設的技術和成本要求較高、推廣不暢。如農業廢棄物的能源化程度、肥料化程度、飼料化程度和材料化程度都不高.很多技術處于正在研究和待研究階段,實施面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態文明建設。

        1.5環境制約

        近些年.由環境惡化引發的種種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影響社會和諧安定的重大因素之一尤其農村的生態環境近年來不斷惡化.我國肩負著用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養活22%人口的重負.環境所承載的壓力非常大。農村生態系統本來就很脆弱,盲目開荒、毀林和私采礦產資源造成的植被破壞和水土流失現象依然嚴重。農田生態質量下降,化肥、農藥的殘留和工農產品的廢棄物對水體、土壤污染嚴重影響農畜產品的質量,危害著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其原因之一是我國生態和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建國以來,我國的生態和信息技術有所發展.但受落后的技術和科技觀念的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并且未能得到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加之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農民在種植方式上不愿做出大的變革.嚴重影響到農村新科技的推廣和農村生態文明的建設。

        2農業信息化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

        農業信息化要更好地服務于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于農村.服務于農民,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1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積極構建長效機制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需要道德力量和文化力量來推動.也需要政府和權力機關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來進行硬約束.需要制度來評價、激勵和補償.以此構建長效機制

        2.1.1在立法上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的健康發展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將其內在要求寫入相關法規政策制定專門的法律或在各種經濟立法中突出生態環保型經濟的內涵.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在法律中得到充分體現進而要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切實維護法律的尊嚴。

        2.1.2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綜合決策機制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規劃納入各級政府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和年度計劃.增強政府在產業發展、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方面的綜合決策和協調能力如完善和強化環境保護規劃和實施體系.引入以公眾參與為核心內容的社會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系.健全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等.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提高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效率各級環保部門要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建立和完善部門協作制度、信息通報制度、聯合檢查制度等。通過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力爭從源頭上杜絕生態破壞和生態失衡問題

        2.2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農業信息化及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相關人才

        2.2.1將生態文明納入教育課程體系為增強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培養相關人才.將生態文明的相關內容納入到大、中、小學的有關課程中,重視學校教育.尤其是重視青少年生態倫理觀的培育和提高:與生態環境關系密切的一些院校及相關專業.應設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專業課程.從課堂及校內外實習等渠道灌輸生態文明思想和觀念

        2.2.2將生態文明納入研究體系所有研究型大學及其他科學研究單位.也應將生態文明納入其研究范疇。其研究成果要在社會上大力推廣.以達到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的

        2.2.3將生態文明納入宣傳體系首先.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相關的培訓教育機構.廣泛開展信息化及環保知識教育:積極活化宣傳載體,豐富生態文明宣傳內容.積極開展生態示范區、文明生態村等創建活動。其次,強化生態輿論監管應大力宣傳環保法律法規.嚴查各類環境污染和破壞生態行為,以輿論監督促進嚴格執法。最后,樹立生態的文明發展觀,培育公眾的科學、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適度、綠色、節約的消費方式,使“關心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2.3加速農業信息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加速農業信息化進程是主要途徑因此要加大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農業信息化相關體系的建立.如加強全國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和資源數據庫建設.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農業信息資源的共享和交流提供平臺:建立農業信息動態監測與速報系統.對資源和生態環境加以監測:發展精準農業,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建立廢棄物資源化系統.在現有的企業規模水平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變廢為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重要的保障:建立計算機農業決策支持系統和農業專家系統.提供不同層次的服務.促進農業生產的科學管理和先進技術的推廣利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切實的指導。

        第5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一)農業信息化是市場化農業的客觀要求

        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市場化農業,當市場化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發展信息化的迫切要求。我國農業經濟的主體是由產生的“超小型”農戶經濟,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通過龍頭企業和各種一體化組織,把小農戶與大市場聯結在一起,按市場機制配置生產要素、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環節。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面臨著更加開放的市場環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獲得準確、及時的信息支持,才能確保農業產業化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是農業產業化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農業產業化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市場主體的共同利益為紐帶,將農業產前、產中、產后聯接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業生產過程的全面市場化,作為農業產業化組織與市場連接的紐帶,以網絡為主體的信息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產前階段,國內外的農產品市場需求信息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戰略性資源,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在產中和產后階段,由于專業化程度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各種社會化服務的市場行情、農業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儲存、運輸、銷售等信息服務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

        (三)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農業產業化注入了新的內涵

        在農業產業化中主導產業具有聯動效應。比如主導產業規模的擴大推動了以其產品為加工對象的后向關聯產業、為主導產業提供生產資料的前向關聯產業的發展:后向關聯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導致對主導產品需求的增加,由此將增加主導產業產品的銷售、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而前向關聯部門生產規模的擴大必然會導致主導產業生產資料供給量的增加、價格的下降,由此將降低主導產業的生產成本,促進主導產業的發展。在主導產業與其前向、后向關聯部門構成的農產品供應鏈中,只有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行,才能保證供應鏈的核心――主導產業對供應鏈系統功能的整合,使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在供應鏈系統中有效地流動,從而優化農業資源配置、降低農產品供應鏈的經營成本、提高整個產業鏈條的整體競爭力,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二、山東農業產業化與信息化發展現狀

        (一)山東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1 龍頭企業迅速崛起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離不開龍頭企業強有力的帶動作用。350家左右龍頭企業進入國家重點龍頭企業行列,200家左右成為山東省重點龍頭企業。積極發展優勢農產品基地,大力推廣農業新品種和先進實用技術,加快發展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水平。資金雄厚、技術先進、規模大、信息渠道廣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主要特點,它能較好地抵御市場風險,發揮競爭優勢,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為重點。不斷加大投入。龍頭企業已成為農業綜合開發中產業化基地建設和產品出口的中堅力量。

        2 品牌農業發展迅速

        在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的跨越中,山東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都充分認識到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組織制定了實施名牌產品培育發展計劃: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不斷增強名牌戰略的發展潛力和后勁,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的質量和水平,在穩定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不斷提升農產品科技含量,打造品牌農業。目前,山東省已涌現出一大批知名農業品牌,如煙臺水果、壽光蔬菜、膠東海珍品等,全省擁有經國家認定的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共1600多個,居全國前列,全省注冊農產品商標1.8萬件。

        3 經營模式不斷創新

        山東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因地制宜地創造了多種經營模式:一是以農產品加工、冷藏、運銷企業為龍頭,實行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二是通過發展農產品批發市場。帶動區域專業化生產和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三是從利用當地資源,發展拳頭產品人手,逐步形成區域性主導產業。同時,政府在財政、信貸、稅收、外貿等方面實行一定的扶持政策,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

        山東農業產業化在部分解決了農業效益低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阻、農民增收乏力等問題的同時,也產生了新問題,突出體現在龍頭企業與農戶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相互激勵、相互約束的利益調節機制尚未形成,出現產業鏈條的脫節、斷裂現象;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低,農產品銷路不暢,龍頭企業嚴重開工不足:產業趨同和重復建設所造成的大量的資源浪費;農業產業化組織成本極高等。新老問題交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信息化水平較低。沒有對農業產業化起到真正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二)山東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問題

        近年來,山東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部署,推動“金農工程”的實施。農業信息化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發展,農民家庭電話、彩電、計算機普及率,廣播、電視、互聯網農村人口覆蓋率居全國前列: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初具規模,建立了農產品市場價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農村政策、農業氣象等主要農業數據庫;信息網絡建設實現新的突破,基本形成了以省級平臺為龍頭。市、縣網絡為骨干,貫通鄉鎮、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部分村、戶的信息網絡體系;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健全與完善,初步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農村信息員隊伍;農業生產、農產品流通、農村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信息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山東省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仍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表現:一是信息基礎設施薄弱,網絡條件差、規模小,分割管理,資源利用率不商;二是網絡應用水平低,缺乏相關應用軟件:三是信息工作隊伍不健全,信息工作水平亟待提高;四是信息服務不能滿足農民群眾和涉農企業需要,服務手段缺乏,服務的方式方法也需要進一步探索:五是缺乏有力的組織領導。省、市、縣各自為戰,一方面資金缺乏、發展受限,另一方面低水平開發、重復開發、重復建設的問題始終存在,沒有解決農業信息傳遞“最后一公里”問題,未實現信息在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系統應用。

        三、山東農業信息化和產業化的協調發展

        (一)加強宏觀領導和統籌規劃,培育農業科技市場

        強化政府職能,設立專門的農業信息化工作部門,由專家、管理人員共同組成“農業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制定科學的規劃,督促各級地方

        政府搞好農業信息化建設,做好農業信息使用者和推廣者的培訓工作。在研究制定規劃時,要考慮有利于用最少的投資發揮最大的效益:有利于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有利于全社會都能積極參與:有利于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的分工協作;有利于廣大商家、業主和農民的開發利用。在培育農業信息市場方面,在政策、體制上理順關系,加大扶植力度。農業科技信息部門應盡快改變當前較為單一的經營模式,主動開展諸如承接單項委托服務,為固定用戶包括農村專業戶提供常年專題服務,作為信息中介商以及信息產品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綜合服務等多種業務形式,促進信息市場健康發展。

        (二)更加圓滿地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加大對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信息網絡軟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建立基于多種傳媒(計算機網絡、通訊、視聽等載體)網絡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盡快建成相對完整的省、地(市)、縣、鄉、村五級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各級政府要加強各等級的農業網站建設,力求在數量與質量上上檔次,更重要的是講求網站實用性,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要充分利用現有廣播電視網絡、電話網絡、計算機網絡和衛星傳輸網絡等信息傳播媒體,圍繞建立農產品市場體系、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方面,積極開展廣泛的信息建設和服務,把有效的政策、科技、市場等信息,通過各種途徑送到農產手中,真正為農業產業化服務。

        (三)加快掃除“最初一公里”的障礙

        強化農業信息資源的建設,構建山東省農村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并完善包括農業自然資源信息、農業生產管理信息、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科技信息、農業實用技術及科研成果等數據信息在內的各種類型數據庫,并注意根據本省農業產業化的需要更新其內容。一是要圍繞農業、農村和農民信息需求多樣化的實際,切實加強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導用戶或組織專業人員開發利用信息資源量。二是要切實加強信息分析、加工工作,進行深層次挖掘開發,保障農業信息網絡能夠提供大量經過篩選的、符合農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資源。農業信息庫如同大海,應當探索針對農民需求,建立“傻瓜型”信息系統,將經過處理的有用信息送到農民手中。三是要盤活現有信息資源。要發揮各級各類部門擁有的信息優勢,促進信息資源的集成和整合。為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農業產業化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

        (四)最大程度地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信息化中的推動力量

        目前山東省很多區域正處于農業產業化的起步或成長階段,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主要的推動力量和組織力量。在龍頭企業加農產這種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中,大型龍頭企業具有雄厚的實力,較易于實現信息資源與生產資源的密切結合,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它肩負著引領分散的小農戶和提高企業自身信息化水平的雙重任務。應該盡快把諸如數據挖掘這樣的當今世界流行技術應用于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龍頭企業,改善和提高龍頭企業的信息化和管理水平,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程度的全面提高。

        (五)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的快速發展

        第6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1.1信息化與縣域經濟的發展關系

        (1)信息化有利于縮小區域之間的差異性。江蘇省百強縣的發展體現出的是由蘇南的經濟發展帶動蘇北的經濟發展,實現了“相鄰區域發展中,先富帶動后富”。在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異性時,信息化起到了區域之間信息資源的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同時也有利于企業在縣域的集群發展,有利于在相鄰區域實現產業鏈。

        (2)信息化有利于獲取競爭優勢。信息化在縣域經濟中獲取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有助于對本地特色經濟的宣傳,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縣域特色經濟面向全國、面向世界,有利于開拓市場。

        (3)信息化有利于突破資源稟賦的局限。浙江海寧以“中國皮革城”享譽中外。但是,可以發現海寧是皮革的銷售、批發基地,卻不是原材料的生產、加工的基地。研究發現海寧利用信息化,打造皮革物流基地、建立網上皮革商場等方式,使全國各地的皮革原材料匯聚海寧,造就了海寧“皮革城”的聲譽。由此也可以看出,信息化有利于突破資源稟賦的局限。

        (4)信息化有利于實現縣域的科學發展。百強縣的評價體系包括“競爭力、縣域科學發展”,縣域科學發展包括“相對富裕度、相對綠色指數以及人文環境”。通過位于前10名的縣級城市的發展,可以發現信息化提高市民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市民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高區域綠色GDP。

        1.2信息化與農村經濟的發展關系

        (1)信息化有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由于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各區域存在著信息不均等,使各區域存在著不均等的發展機會。通過農村信息化建設,開辟了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

        (2)信息化有利于農業信息、技術的共享。傳統農業信息、技術共享主要體現在某一地區,農業農村信息化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區域之間的信息和技術的共享。

        (3)信息化有利于降低農產品的市場風險。通過信息化,通過對農產品市場反饋信息的分析,預測農產品的價格和農產品的產量,來決定農產品的供給種類和數量,有利于農產品降低市場風險。

        (4)信息化有利于就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村的信息化,農村富余勞動力可以通過招聘網站等的招聘信息,選擇相適應的工作崗位。

        2如何以信息化促進縣域及農村經濟的發展

        (1)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實施農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做到“硬件”與“軟件”相匹配,制訂一系列的惠農政策,提高農村信息化的普及率。

        第7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1 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現狀

         

        相比一些發達國家來說,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還是比較落后。要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必須要加強農業經濟信息化快速發展,這就必須要認識清楚農業經濟現狀。

         

        1.1 農民對信息化了解甚少

         

        在現在的很很多邊遠地區 ,很多農民不要說電話、計算機等現代化的信息設備,就連最簡單接受信息的電器電視和收音機等擁有量都還比較小,這樣就造成農民消息閉塞,對外面的發展根本不能了解,更別談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1.2 缺乏對信息的分辨意識

         

        農戶幾乎天天身處在家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對這個社會的形形騙局根本就沒有見過,也沒有分辨的經驗。當一個人到外面走了一圈,回來一吹外面的世界,農戶幾乎是毫不懷疑的相信了。面對這樣的思想意識,很難對虛假信息進行區分。

         

        1.3 消息的延遲性

         

        據有關方面的統計,農戶的信息和國家統計局的信息交流傳遞比較緩慢,導致許多信息都失去了時效性。而且,時效性恰恰是信息的最主要特征,失去了時效性的信息就是過去信息,也就沒有什么利用價值。比如:某個超市要在某一天搞一個大型有獎活動,等這個消息傳播到農戶的耳朵里的時候,都已經過了搞活動的時間了,那這樣的信息還有什么作用呢?

         

        2 農業經濟信息化的問題

         

        現在的農業經濟信息化已經處于信息落后時代,很難適合新時期的需要,為此只有找出問題的癥結,才能夠走出科學合理的創新之路,這樣才能夠提高農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1 信息技術缺乏

         

        因為農村實用網絡技術的不多,這樣就導致信息技術產品與信息服務產業化的水平不高,因為信息產業公司就是面向農村發展了,但是使用的人太少甚至是無人使用,這些技術根本就沒有必要。就因為信息技術缺乏了,根本就不能滿足現階段農村的需要,不能滿足農業的科研、生產、教學以及管理上的需要。

         

        2.2 計算機使用較少

         

        計算機作為接受信息的重要方面,在農業上應用還是比較少的,總體來說處于較低的水平。這個其中最大的一項就是農村文化偏低,大部分都是初中小學畢業,甚至還存在一些個字不識的文盲。

         

        2.3 信息人才缺乏

         

        農村的信息網絡欠發達,造成了信息交流落后。這樣很多人都對信息化的東西不感興趣,造成了專業人士比較缺乏。尤其是既要懂得計算機網絡的人才,又要懂得農業技術的人才更是缺乏。這樣,就導致農業信息化得不到發展或者發展緩慢。

         

        3 完善農業經濟信息化具體措施

         

        3.1 建立信息資源共享

         

        要進一步加快信息標準的制定與實施,讓涉農部門的信息交流共享,這樣才能大力推動農業信息網站、系統以及信息資源的整合和集成。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涉及到的農業公共數據的兼容與共享。同時,還要加強農業信息的推廣,讓農戶快速的了解最新的農業信息。這樣才能改變目前的農業宏觀信息多以及微觀信息少的情況,才能夠改變生產性的信息多、市場性的信息少,全國性的信息多、區域性的信息少的現狀。

         

        3.2 對信息化服務方式創新

         

        要加強農村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就必須要對服務方式進行創新。這個方面就要結合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已有的電視和電話的普及率,來發展電子信息網絡。充分利用現階段電話和電視采用的信息服務模式,來服務與信息化的需求。

         

        3.3 加速信息技術的應用

         

        進一步加強數字農業建設,促進信息技術的應用是關鍵。只有通過數字農業將信息化帶動市場化,推進農業的產業化,讓農業經濟得以真正提高。這方面是需要政府出臺政策,積極的創造良好市場環境。同時,還要鼓勵與支持社會各界力量開展農業信息服務,逐步推進農業經濟的信息化。

         

        3.4 對應用系統的創新

         

        對于創新來說,主要從農產品的預警、市場監管以及農場科技的信息服務三方面著手,大力推進農業經濟信息化,實施全面的創新。首先是建立農產品的預警系統,要盡快實現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需求以及價格進行動態跟蹤和檢測,防止出現大批了生產出來之后卻賣不出去的局面。對農產品的需求量的預測和未來價格預測,避免出現跟風的現象。最近幾年就出現過類似的現象,很多人看西瓜賣的紅火,就盲目跟風都去種植,結果等到出售的時候才發現西瓜已經過剩了,造成價低甚至賣不出去。只要建立了農產品預警系統,就能夠正確引導農戶統籌安排,合理種植。其次要建立全面的市場監管,對于生產的物品進一步監督,對于種植過程中的農藥和其他一些有隱患的藥物的使用,進行全面的監管,確保生產出真正的綠色食品。這種實例很多,很多農戶為了產品有個好賣相,就違規打了很多藥物,確實改變了產品的賣相,卻嚴重影響了人們的健康。比如,西紅柿賣之前打上崔紅素。這就需要進行嚴格的市場監管。最后,完善農場科技的信息服務。這樣可以讓農戶通過信息了解到全國的生產動向,能夠全面了解全國的農產品批發狀況。

         

        4 總結

         

        只有實施農業經濟的信息化,才能快速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只有全方位認識清楚農業經濟信息化中的不足之處,才能不斷從實踐中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的創新之路。

        第8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經濟管理現狀目前,農業經濟管理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國家對農業經濟管理研究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不但涉及自然科學,而且也涉及社會科學、經濟學等學科,促進學科之間的交叉研究,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提供幫助。隨著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個社會對生態環境的關注越來越高,生態農業、環境保護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課題。因此,農業經濟管理中應該將低碳環保及可持續健康發展理念納入到日常工作范疇中,以確保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既發揮農業自身的經濟效益,也兼顧生態效益。此外,農業經濟管理已經由重視“數量”向重視“質量”轉變,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應由過去的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盲目引進新產品等方式來增產增收的模式向注重農產品深加工及環保節能農業轉變,以促進農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

        農業經濟管理理念保守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早已被提出,其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不過農業經濟管理理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推陳出新,仍然停留在保守落后的水平,從而導致農業經濟管理方法也仍舊采用落后傳統的老舊模式。同時,由于農業經濟管理理念的保守,導致廣大群眾對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及其基本管理內容缺乏了解,無法做到與時俱進,對國家頒布的先進性政策及相關文件也不能及時貫徹落實,嚴重影響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開展。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還殘留著大量計劃經濟模式,具有顯著的計劃經濟特征,如在針對不同區域農產品種植及經濟作物種植上仍然采取定額制度,這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市場化發展,使得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難以有效融合,更難以激發農業經濟的活力。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農業經濟管理,針對農業工作的發展情況一再相關文件,強調加快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的完善,并要求盡快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管理相關規章制度,積極向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轉變。然而實際工作成效不突出,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仍然與市場經濟體制存在一定差距,無法滿足農業現代化建設及發展的需求,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影響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不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農業經濟管理側重點不對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因此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別注重農產品數量的增長,而對質量的重視程度則遠遠不夠。這種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比較適合于建國初期,也切實解決了當初我國糧食短缺的問題。但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藥、化肥濫用及過量使用、盲目引進高產物種等做法嚴重損害了農作物產地的土壤、水源等生態環境,從而導致大量農產品的低質量、高殘留與人們注重健康、生態平衡之間產生了矛盾,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同時,農藥殘留超標也導致我國部分農產品價格遠遠低于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我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嚴重不足,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減少了農產品產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使得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下降,不利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經濟管理要努力轉變側重點,從以往單純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助信息化技術可為現代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市場信息,可為農業生產提供先進技術及信息,可為提高農產品質量提供技術支持,還可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便捷,提高管理效率。進入信息化時代后,世界各先進國家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程度已經非常之高,如美國、日本等,而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還處于較低地位。甚至,某些落后地區還不具備基本的計算機設備及網絡設施,農業生產及信息技術嚴重落后,區域之間信息嚴重不對稱,導致農業現代化建設停步不前,既影響地區農業經濟發展,也不利于農業企業及個體經濟效益的獲得,嚴重影響農業經濟發展速度。

        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所存問題的解決對策

        樹立新型農業經濟管理理念我們知道:“理念指導行為”。因此,要解決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拋棄保守落后的管理理念,樹立新型農業經濟管理理念,要從現代化農業發展思路出發,以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為理論基礎,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指導其經濟管理行為。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對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定期舉辦各類培訓、講座、參觀活動,加深農業管理從業者對現代化農業建設的認知,更新他們的理論知識及思想觀念,擴寬他們的視野,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人員以先進的、新型經濟管理理念指導其行為。

        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綱領。因此,要勇于做出農業經濟管理體質的變革,積極轉變管理模式,改變過去保守落后的單純追求產量的管理模式,從單純重視數量向重視數量及質量的方向轉變,積極發展低碳、環保、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生態農業,建立多元、多產業鏈結合的新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要加快農產品生產與深加工創新力度,促進縱向農業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增長。同時,要不斷拓寬技術性新型農產品的銷售領域,拓展銷售市場,要結合農產品市場需求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工業產業鏈結構體系。此外,要注重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升,積極利用現代化生產技術,創新農業科技,開發新型農產品,開拓農產品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國農業經濟各個區域發展不協調、農業發展與農村發展脫節、農業整體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顯露出來。因此,要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建設市場化農業,要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農業產業化建設,改變過去僅僅滿足個人需求為目的的小農經濟思想;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通過經濟管理的手段,重點建設主導產業及產品,科學合理的分配各個區域的農產品生產資料,將市場需求作為開展農業活動的導向,讓農業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符合農業發展規律,建立集約型社會化農業。同時,要通過農業經濟管理手段,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配置,有機整合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真正形成規模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此外,在加強農業產業化建設中,也要努力建設生態農業,要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及其對環保理念的追求,生產綠色蔬菜、有機糧食、綠色水果等備受歡迎的農產品,并在農業生產中堅持循環利用原則,積極使用低毒高效農藥,制定環保措施,走生態農業之路。

        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傳統農業也已逐漸向信息化農業方向發展,農業經濟管理要積極借助信息化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科學化、智能化、精確化控制,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收益。要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那么相關管理人員管理理念的改變及信息化技術的提升是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從業者的培訓和教育,不斷提高其對農業信息化管理的認識及技術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及水平;同時,要努力培養大量新型農民及技術人員,不斷提升其對農業信息化的認識和生產操作技術水平,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開發并推廣新產品、新技術。此外,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網絡、道路及水利設施建設,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及機械設備進行生產,吸引高素質、高技術人才加入到現代化農業建設中來。要盡可能創造條件建立農業信息化數據庫,從而為農業經濟管理提供高效的有用信息內容,便于管理人員對農業生產及農產品銷售做出科學化指導和建議,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9篇:綠色農業信息化范文

        農業經濟論文3000字(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研究論文

        [摘要]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發展水平會給我國的整體發展水平造成很大的影響。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農業經濟水平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業信息化建設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這也推動了農業信息互通的進行,切實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比較多,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解決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問題;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0.20.075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基礎產業,這種情況長期內都不會發生變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給我國的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能夠切實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當前我國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想要提高農業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必須做好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

        1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新時期,我國農業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科學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提高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水平。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五點。

        1.1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

        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的認知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非常重要,若是農民能夠認識到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不但能夠將信息化技術更好地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還能夠檢驗技術成果,幫助研發人員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問題[1]。但是由于我國農民知識水平較低,其對于農業經濟信息化不夠重視,農民一時之間很難接受和應用信息化成果,這也給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造成了較大阻礙。

        1.2農業信息化資源管理存在較大的問題

        我國農業生產緊跟國家的相關指令,農業經濟信息化服務系統也已經建設得比較完善,但是其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問題便是沒有及時處理系統中的那些有效信息,這也導致了農業資源并沒有得到較為合理的利用,這也影響了農業經濟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1.3政府資金投入比較少

        想要提高我國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水平,足夠的資金投入非常重要。想要更加合理地使用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不但需要農民提高其認知,還需要安裝農業經濟信息化的設備,只有這樣農業信息化技術的作用才能夠得到合理的發揮。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政府在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投入還比較少,很難滿足相關設備購買和安裝的需要,農業經濟信息化技術的作用也很難得到較好的發揮。

        1.4農業經濟信息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需要

        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的是農民,不同農民對于農業經濟信息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想要讓農業經濟信息更好地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服務,便必須增加農業經濟信息獲取的途徑,讓農民都能夠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2]。當前,我國農村提供農業信息的能力還較差,農業網站報道的信息大都是科技類的信息,沒有綜合性地分析當前的市場情況,這也導致了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無法滿足農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1.5專業技術人才欠缺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做好信息化管理非常重要。但是就當前而言,我國絕大多數地區的農業信息化管理人才都比較欠缺,即便是具有信息化管理人才,其對于農業經營也不夠了解。通過調查可以發現,我國從事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員,擁有計算機技術和網絡知識的專科和本科畢業生低于5%,絕大多數人都是畢業之后自學的相關技術。并且工作的時候,相關人員也僅僅是在自己的工作范圍內采集和相關的信息,并沒有進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這也導致了農業信息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最終會給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更好地進行造成影響。

        2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

        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對于我國農業發展非常重要,能夠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幫助農民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推動我國農業更好的發展。筆者下面主要分析了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策略,希望能夠給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2.1重視農民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民是農業建設的主體,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重視農民素質的提高。首先,必須做好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和廣播等形式來提高宣傳的力度,讓農民真正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3]。其次,政府和相關部門必須加大人力和物力資源的投入,定期的開展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有關的講座,從而切實提高農民的信息化管理意識。此外,相關部門還應該給農民提供一些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實踐中去的機會,通過圖書館和文化站來做好農業知識普及工作。

        2.2做好農業信息資源的整合工作

        想要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便必須通過當前的技術來進行資源的整合,將資源的作用發揮出來。比如,可以進行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的建設,通過這個平臺來進行農業信息的共享,將平臺和農業信息的作用真正的發揮出來。還應該科學的引導農民群眾,讓其主動積極地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從而提高其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積極性。

        2.3完善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設備

        我國農業經濟水平較為落后,很多地區在農業生產的時候,主要依靠的還是人力,而在農業生產中,將先進設備運用進去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做到這點,政府必須增加資金方面的投入,確保農民能夠購買和使用這些設備,為了幫助農民更好地使用這些設備,還需要做好培訓工作,激發農民對于信息化的興趣,確保其能夠準確合理地使用這些先進的設備,切實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政府還必須完善資金監管制度,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夠運用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中去,避免出現資金浪費的情況。

        2.4做好信息技術研發工作

        想要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便必須分析當前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實際需要,并從問題和需要出發進行科技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夠解決存在的問題[4]。首先,政府需要將自己的作用發揮出來,政府必須重視農業科技研發,推動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更好的進步,并將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其次,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在考慮到農民實際需要的情況下進行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

        2.5做好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對于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必須積極地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行新時代農業工作人員的培養。首先,政府部門應該將多種培訓形式運用進來,幫助農民切實提高其知識水平,確保其素質能夠滿足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其次,需要重視專門技術人才以及專門管理人才的引進,并通過高薪或者政府補貼等形式將人才留住。最后,必須認識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從而解決專業農業人才欠缺的問題。

        3結語

        農業經濟想要更好的發展便必須將先進技術的作用發揮出來,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國家農業想要發展得更加快速穩定,便必須全面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我國相關部門必須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的資金,將先進技術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加大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力度,將農業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讓其更好地為我國農業發展服務。

        農業經濟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試論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論文

        摘要:文章論述了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分析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并提出優化策略。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

        1、引言

        一直以來,農村地區的發展是困擾我國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難題,也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核心。國家和政府對于農村的發展也持續不斷提出各種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就是新時期提出的農村發展戰略之一,具體要求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而分析新農村的各項建設要求,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基礎上的,所以本次分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相關問題。

        2、新農村建設要求下的農業經濟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要求下,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經濟發展,一是朝向信息化和科技化發展,農民對于先進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對先進設備的應用也十分頻繁,對于市場信息也比較關注,特別是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加快了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目標。二是實現現代化可持續發展,這是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前提。農業現代化體現出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也體現出了經濟發展的規律,相對于傳統發展模式,可以更加快速的發展和挖掘市場,根據市場的要求進行發展,在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持續性的同時關注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發展邁向新臺階。三是工業化生產,主要是農業合作經營制度的提出,提升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也推動農業生產的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產業機制的進步。在大型企業的帶動下,農產品出現標準化生產,而且表現出農產品加工業的標準化生產,提升農民的收入。

        3、制約農業經濟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礙

        3.1農業經濟管理體制發展比較落后

        一是傳統的小農戶經營模式不適應現代化農業大規模生產的要求。當前農村地區表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的情況,導致農村本身的勞動力缺乏,還大都是年齡較大的勞動力,具有豐富種植經驗和技能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這就阻礙了農業的發展。這主要是因為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比較落后,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大量勞動力進入城市,農村地區出現大量的農田閑置問題,利用率不高。

        二是農業生產企業發展水平不高。這應當是大部分農村地區遇到的難題。對于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要想實現集群式發展,需要有龍頭企業的帶領,有品牌產品優勢。但很多農村地區都不具備這些優勢,雖然有自己的農業生產企業,但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無法帶領小型農戶之間形成合作組織,建立命運共同體,實現風險和利益共享,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3.2農業產業金融體系和產銷聯結機制水平較低

        農業生產也離不開金融領域的支持,對很多農村地區,金融產業也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當前農業經濟經歷多年的發展,已面臨轉型升級,但是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缺乏資金的支持,導致農業生產存在一定阻礙。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金融體系的發展比較滯后,沒有形成有效的產銷聯結機制,無法為農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

        3.3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難以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的硬件設備支撐,導致農業種植效率和質量都不高,無法實現有效的發展。比如很多地區的水利設施比較老舊,不能正常運營,給農業灌溉等帶來一定困擾。

        3.4農業科技創新力不足

        農村地區進行農業發展對于先進技術的重視程度不足,一般都是遵循前人的腳步進行發展,不能積極進行自主創新,科技的力量難以發揮,無法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提升。再加上地方上的資金有限,對于科技創新的財政支持力度較小,也存在一定阻礙。

        4、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4.1健全農業發展新機制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明確詳細的要求,所以需要建立與之適應的農業發展新機制。一是要推動土地流轉制度的創新。目前農村地區的勞動力不斷流失,農業方面的勞動力缺乏,存在一定阻礙。因此要推動土地流轉工作的開展,提高閑置土地的利用率,明確土地開發和利用的責任方,提高服務水平,強化土地流轉登記的全面性和自愿性,對該機制進行創新,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完善相應的制度。地方政府要強化土地流轉檔案管理制度,建立科學的土地承包檔案管理體系,針對不同用途的農村土地進行分類管理。

        二是發展集約化農業經營模式。地方政府要整合當地的農業發展資源,實現集約化經營,可以有效聚集資金和技術,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進行產業水平的提升。政府要發揮好帶頭作用,對農戶進行科學引導,促進土地流轉承包市場的運行規范化,同時積極促進農業合作社等組織的發展,將農戶集中到一起,發揮集體的力量,并進行技術培訓和提升。

        4.2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一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新農村建設中對生態文明提出詳細要求,這意味著進行農業發展要注意綠色和環保。因此進行農業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需要關注這一點。還有,當前農業發展更重視糧食作物的生產,限制了農業產業的擴張,使得收入較低,新時期要積極進行創新,建立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綠色農產品等,提升農產品競爭優勢。二是推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新時期,農村地區需要注意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農副產品進行深度加工,提高其附加值,這樣既可以提升農業收益,也可以保證收益的穩定性。

        4.3提升農業科技裝備水平

        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地區還要完善適應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建設水平,對老舊的基礎設施及時更換,使用信息技術進行運維一體化管理,創新農業生產環節的因素。比如灌溉,選擇新興灌溉方式,提升灌溉效率,節約用水,比如滴灌。還要強化先進農業設備的使用,結合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形勢,引進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工作業,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注重機械設備的日常保養和維護。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 |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网站 |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在线综合 | 专区日韩中文字幕97色伦 | 男人先锋影音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