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實用法律基礎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實用法律基礎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實用法律基礎論文

        第1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講的課題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分析。我主要從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情、課程實施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課程標準

        本課程選用教材是2018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該課程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識性、綜合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課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很強的現實性、針對性。其地位和作用是:

        地位:以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針對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面臨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問題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教育引導,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和法律認知水平,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用:

        1.在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體系中屬于公共基礎課

        2.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必修課程之一

        3.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4.面向大一新生開設

        5.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與大學生生活結合最密切的一門課程

        二、教學目標

        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綜合運用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對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予以科學有說服力的回答,為人才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修養基礎。具體目標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即掌握兩方面知識,養成四種能力,提升兩種素質。

        1.知識目標

        通過教育教學使學生掌握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養的基本內容、理論、原則;幫助學生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掌握相關法律基礎知識。

        2.能力目標

        提高大學生理論思維能力和明是非能力,培養大學生“知行統一”的道德實踐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

        3.素質目標

        培養提升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

        三、學情分析

        本課程的教學對象是我校各專業大一學生。大一新生有如下特點。

        1.知識方面: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基礎,但深度、廣度不夠,尤其理工專業,多數學生欠缺。

        2.能力方面:思維活躍,認知能力較強,但多數大學生“知行分離”,道德實踐能力和法律行為能力有待提高。

        3.態度方面:思想純樸,學風良好。但對該課程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夠。

        本課程大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和高中都學習過,日常生活中也有接觸,缺乏新鮮感,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四、課程實施

        課程實施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兩個方面。

        (一)理論課程實施

        1.內容設計

        本課程的理論教學36學時,由四部分組成。

        成長適應教育:此部分提供中學生活向大學生活轉變的指導及核心理論知識的學習。對應學時2課時。

        思想教育:此部分提供總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解決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歷史定位和時代方向問題。對應學時18課時。

        道德教育:此部分是前一部分知識在道德領域的延伸,提供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對應學時6課時。

        法治教育:此部分幫助大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提升其法律素養。對應學時6課時。

        2.教學重點

        一是幫助和引導學生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二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引揚中國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遵守道德規范,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四是教育和培養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具備法治思維,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3.教學難點

        知行統一,知情意行。理論體系再完備,如果無法轉化為大學生的實際行動,教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本課程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大學生從理論知識的習得轉化為行為的自覺。重點是“一個樹立、三個實現”,即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一,實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相統一,實現法律意識與守法行為相統一。

        4、教學方法與手段

        (1)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積極實施翻轉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動思維模式變成“我應該怎么做”的主動思模式,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型課堂教學模式。

        (2)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根據學生實際和課程的內容,精心制作課件,準備案例,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圖文并茂,音像兼備,更形象、直觀、信息量更大,提高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3)加強三個結合。一是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演講、情境模擬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鍛煉提高學生活學活用知識和思維、表達的能力;二是課堂授課與個別交流釋疑相結合,除了課堂教學,還要通過在線交流、電話、面對面談心等方式,為學生解惑答疑;三是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在授課之余指導學生的創業設計、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5、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1)日常考核。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主要通過課內外作業、課堂討論、提問搶答、考勤等方式實施考核。

        (2)期末考試。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60%,內容上注重命題的科學性和教育性,通過對精選案例材料的分析,將考察重點放在對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考察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形式上采用論述、材料分析、小論文等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實踐課程實施

        1.實踐課程任務與目的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實踐教學,本質上是以理論為指導的思想、道德、法律的社會傳遞與大學生個體思想、道德、法律的直接體驗相統一的過程。這一過程作為本課程教學的一個方面或一種方式,其教學目的與課程的教學要求在總體上是一致的。

        2.

        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

        實踐教學成績作為對學生考核的一部分,占本課程期末成績的30%。沒有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的學生或實踐教學成績不及格的,不能參加理論課考試。

        實踐報告字數不少于

        3000

        字,另附相關佐證材料。小組共同完成的作業,須寫明小組成員的班級、學號、姓名和每個成員承擔的任務。

        3.

        實踐項目

        第2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基本的經濟法律意識是經濟類人才成長的基礎,而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經濟人才是教師的職責。為提高經濟法概論課程的教學質量,就要分析該課程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對教學改革的幾點對策。

        “經濟法概論”作為高校經濟學專業的基礎學科,具有實踐性極強的特點。在如今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要培養出現代化的新人才就不得不與時俱進,而傳統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對人才素質提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經濟法概論的教學實際用途,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教學現狀及面臨的問題

        (一)基礎學習較少,學識基礎薄弱

        “經濟法概論”的教學內容多,但教學學時較少,因此在各高校,“經濟法概論”的教學方法往往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老師一個人講,學生基礎弱,聽不懂,無法融入課堂里,這樣就使得主角配角位置顛倒,必然無法令人滿意。

        (二)教學手段相對陳舊

        如今,案例教學以及多媒體課件教學的方法已經廣泛的應用于各種課堂,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的還是灌輸的教學模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導致學生對老師或是知識具有依賴性,學生學習只懂皮毛,不懂得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思維狹窄,不會產生創設性的思考。這樣的教學是無法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應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不能只是滿足于簡單講授經濟法律的基礎知識。教師應該主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真正理解法律的內涵、闡釋立法的精神和原則、提高學生應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材缺乏層次感

        教材是教師的教學依托,是教學環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經濟法概論》教材的內容偏多,而且繁雜深奧,大多數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學習,教材大多只是起到參考價值,而且較為陳舊,無法做到立足實際,與實際問題嚴重脫節,如《勞動合同法》等章節更新緩慢,無法做到對現有問題進行實際分析,且邏輯混亂,重點不突出,缺乏層次感。

        (四)傳統的考核結果束縛學生的學習潛能

        目前我們高校的考試主要還是閉卷考試,這導致學生還要遵循為了考試而學習,學校的一切工作也是圍繞考試這一主題展開,讓分數來作為測評師生成績的重要依據。在這樣的傳統學習環境中,使得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考高分,這樣就使得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高。

        二、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調整課時設置

        不同專業對學生的素質要求不同,不能只是單純地給學生奠定法律基礎。在初步明確基礎知識的情況下,對于經濟學和非經濟學專業進行差別對待。經濟學專業建議先開設《法律基礎》這一課程,在此基礎上設置《經濟法概論》,兩者課時合計60課時,中間10課時實現實訓;非經濟學(非法學)專業可直接開設《經濟法概論》,但要保證48課時以上,中間有8課時以上實現實訓。

        (二)重點必須突出,邏輯必須清晰

        經濟法教學內容繁多,突出重點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很好的方法。首先應按照不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來取舍課程內容,形成自己的專業需要,如學經濟管理專業的,就應注重市場管理法等的學習;學會計專業的,就應注重稅法、金融法等的學習。同時還要注重與時俱進,比如將新出現的熱點問題或最新立法及時的融入到教學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熱點,思考熱點,開拓學生的思路。(三)結合學生專業素質的不同要求,豐富教學手段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開放教育環境下的經濟法課堂教學應該是開放、靈活多變的教學,注重教學的創新與開放。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將課外的知識充實進課堂,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與課外的社會實踐結合在一起。要注重發揮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如參加一些學生法學社團,也可以與法院建立經常性的實習觀摩基地。另外,強化案例教學及多媒體課件教學的使用,將單一的課堂講授變得多樣,可以進行講課、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社會調研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教課模式。

        案例教學是一種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教學模式。案例的選擇應重視符合“三實”(實戰、實用、實務)帶動“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要求,尤其要重視一個“實”字,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是可以有實際作用的,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及探究欲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如今常見的案例分析法有三種:列舉案例法、講評案例法、討論案例法。

        1.列舉案例法

        是指在授課中,教師為了更具體形象的闡述重點難點內容而列舉一個或一組典型案例,案例可是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也可以是對真人真事進行加工修改后的案例。

        2.講評案例法

        是指教師為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某一教學重點而對一案例進行深入的解剖與分析,并通過講評案例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課本理論。在進行這樣的教學時可以使用電化教學方式,比如播放民事審判的錄像片,邊看邊講評。

        3.討論案例法

        為了加深同學們的學習印象,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在某一主要章節講授完后,組織學生進行案例討論。教師需要事先準備有針對性和難度的案例,并且人們大都對這個案例有不同的見解和結論的。案例要有詳細的情節,教師在介紹案情后,提出問題,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經濟法知識來分析解決案例。小組討論,大班討論都是可行的方法,也可以先合后分或先分后合。盡量讓每一個學生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老師在最后要對同學們的表現進行評價及總結,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結合學生專業素質的不同要求,完善學習效果評價方式

        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討論題,組織學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以學生在案例的處理表現,作為平時成績,以此調動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經濟法的教學應根據專業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選擇,對于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可以出題進行統一考察。通過經濟法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們能夠深入理解和把握經濟法理論,能夠運用經濟法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同時課堂的教師不要固守傳統的法律院校的教學模式,應從不同方面做工作,通過多樣的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慧琴.淺談經濟法概論中的案例教學[j].文教資料,2005,(2).

        [2]宋文霞.非法學專業經濟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23).

        第3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民法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作為未來職業人的高職生通過學習“基礎”課民法的基本原則、合同法以及知識產權法等知識可以提高職業法律素養,高職生具備一定的職業法律素養對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基礎”課中民法的相關法律規范教育對培養高職生基本的法律素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基礎”課民法教育教學培養高職生職業法律素養的科學含義及作用

         

        社會越文明進步就越需要用法律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未來公司的員工和社會的公民,懂得法律特別是懂得某一工作崗位的法律規范是十分必要的。高職生通過高職院校的培養直接走向社會變成公司的員工和社會的公民,高職院校對于培養高職生基本法律素質的責任重大,那么高職院校應該重點講解哪些法律知識和觀點呢?筆者經過調研和分析得出,高職“基礎”課主要應培養高職生如下三個方面的法律素養:一是基本法學理論;二是應用法律知識;三是專業法律知識。高職生應掌握的基本法學理論主要有:法律是什么?高職生為什么要懂得法律?生活和工作中哪些行為是違法的,當發生違法事件時應如何解決?高職生應掌握的應用法律知識主要有:如何簽訂合同?如何寫起訴書?如何打官司?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公務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消費者的權利和義務、社會治安有關法律規范、環境保護有關法律規范等。應掌握的專業法律知識主要有:未來準備當教師的要熟悉教師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未來準備當醫生和藥劑師的要熟悉行醫的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公務員的要熟悉公務員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會計的要熟悉會計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藝術家的要熟悉出版法、著作權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焊接工和模具工以及機械制造工的要熟悉企業法、公司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營銷員、從事經濟貿易等工作的要熟悉稅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未來準備當計算機程序員的要熟悉信息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等等。高職生的法律素質培養一方面可以通過在校學習進行培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在實際工作中接觸法律事務學習提高法律水平,在高職院校就讀期間培養法律素養尤為重要。“基礎”課民法教育教學培養高職生職業法律素養主要側重于培養高職生掌握應用法律知識的能力,懂得保護自己、與人相處、謀求發展的技巧和方法,從而提高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二、“基礎”課民法教育教學培養高職生職業法律素養的內容

         

        在“基礎”課中,民法是涉及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而在民法里合同法是一個重要內容。高職生畢業后不管從事什么工作都要接觸勞動合同、經濟合同等內容。就拿簽訂勞動合同來說,勞動者(員工)必須對公司(甲方)和員工(乙方)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及一些規定非常清楚和了解。首先要看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是否違背了國家法律規定和道德要求;其次要看公司(甲方)是否為員工(乙方)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條件和人身安全條件以及基本的生活、學習保障條件;再次要看如果員工(乙方)違反了勞動合同所受的處罰程序如何。勞動合同既對公司(甲方)有約束力。也對員工(乙方)有約束力。如果勞動合同只對一方有約束力,那么該勞動合同就有失公允,是無效勞動合同。此外,如果公司強迫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也是無效的,勞動合同的簽訂必須雙方自愿。簽訂經濟合同也是一樣的,員工常常代表公司與另外一家公司簽訂供輸合同或者是租賃合同、產銷合同等。因此,高職生必須熟悉供輸合同、產銷合同和租賃合同的相關法律法規,供輸合同中供輸雙方對標的物的要求、數量與質量要求、價格和時間要求、貨款支付要求,代表公司簽訂經濟合同必須征得公司法人代表的同意,多聽取法人代表的意見。員工違背公司法人代表意愿所簽訂的合同是無效合同,違反道德和法律規定的經濟合同也是無效合同。高職生對民法的了解不限于合同法內容,還包括知識產權法中的著作權法、專利權法和商標權法。高職生對于著作權法,主要是了解不管是公開發表的論文還是未公開發表的文章都擁有著作權,都受法律保護,凡是引用別人的文章內容都要注明出處,不要照抄別人的文章或者作品等相關法律知識。高職生在就讀期間一方面要充實知識、培養能力,特別是寫作能力和創作設計能力,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習、模仿、創作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模仿和創作中不能侵犯別人的著作權。高職生成為員工之后對自己的創作設計作品要知道怎樣保護,對別人創作設計的作品不能侵權。對專利權也一樣要重視,專利權是指對創造、發明、外觀設計、實用新型等擁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是別人不能享有的權利。專利必須申請保護,高職生在校期間進行的發明創造需要申請專利,對自己的權利進行保護,同時要知道使用別人的創造發明要購買專利,給予權利人經濟上的補償,不能侵權產生違法行為。同時對商標權也要重視,商標一旦注冊就受法律保護,別人不能使用該商標,同樣也不能使用別人的注冊商標。總之,通過民法教學可以使高職生懂得職業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法律素養。高職生的法律素養不是天生就形成的,也不是其他課程能夠培養的,必須通過專門的法律教育,特別是“基礎”課來進行培養,在該課程中強化民法中相關法律法規教育對培養高職生職業法律素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礎”課民法教育教學培養高職生法律素養的方法

         

        高職生法律素養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基礎”課教學來實現的,事實上“基礎”課的法律教學時間特別是民法教學時間很少,并且在法律課教學中所講案例大多帶有普遍性而缺乏針對專業特點的內容,對學生畢業之后的工作指導意義不大,造成學生的學習與工作在內容上完全脫節,出現學生畢業之后面對工作感到十分陌生的難堪情形。因此,在“基礎”課教學中需要特別重視民法的教學,那么如何通過民法內容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呢? 1.“基礎”教學中改變民法教學理念

         

        一般來說,高職生到實際崗位上工作必須具有三種能力:一種是專業能力,另一種是合作能力,第三種是運用法律能力。學生的專業能力必須通過學校專業課教學才能實現;學生的合作能力必須通過文化教育和典型事例教育才能實現;學生的運用法律能力必須通過法律專業課或“基礎”課教學才能實現。學生的法律能力培養方法包括熏陶法、滲透法以及課堂講授。過去對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較多地重視熏陶法和滲透法,而輕視課堂教學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熏陶法和滲透法對形成學生法律素養有一定的作用。所謂熏陶法就是指學生通過向同學、社會和自己的父母親戚朋友學習,接受影響和相互學習;所謂滲透法就是指一些文化課或社會的宣傳教育活動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由于受這兩種方法的影響而具有簡單的法律運用能力,這兩種方法能自發地培養人的法律素養。但在市場經濟十分發達的今天,光靠自發培養法律意識已遠遠不夠,因為經濟活動、民事活動、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保護等法律問題經常發生,如果沒有經過專門的法律課教育,就很難具有一定的法律運用能力,對有關具體的法律權利保護問題就很難弄清楚,甚至無法真正行使保護自己的權利,法律課正好能彌補這個不足。而傳統的法律課側重于法律基本知識的傳授,對公民在經濟活動別是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等法律知識和運用這些法律的能力強調得較少。同時在法律課中教師對法律原理講授得較多,而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講得很少,學生參與教學較少,對職業崗位中法律的運用接觸得太少,因此造成一些學生畢業后對法律略知一二,要真正在經濟活動和生活中運用法律就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據調查,有80%的學生在畢業后對經濟活動和生活中的法律掌握得較少,特別是熟練運用法律的能力較低。因此,改變高職“基礎”課中法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尤其重要。

         

        2.在“基礎”課中構建民法教學的新模塊

         

        “基礎”課中民法部分涉及的內容主要有:民法基本知識、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在民法基本知識部分應突出民法的基本原則、公民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在民法基本原則中對平等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和等價有償原則要進行詳細分析闡述;其次要對公民的民事行為能力進行分析闡述;再次就是合同法中合同的簽訂、違反合同需要承擔的責任;最后就是知識產權法中的著作權法、專利法和商標法。

         

        3.在“基礎”課中講授民法要突出高職生職業法律要求

         

        教師在“基礎”課中教授民法知識時要考慮到學生今后工作的需要,重點突出對學生職業法律素養的培養。例如,講民法基本原則的平等原則時不講授平等原則的科學含義、為什么要堅持平等原則等內容,而主要講授高職生在職業活動中如何踐行平等原則,在不同的工作崗位如何踐行平等原則,在民事活動中公民如何踐行平等原則。又如在講合同法時,不要糾纏合同法的具體條款,而應更多地提醒學生注意哪些是無效合同,違反合同應承擔什么責任。在講授知識產權法時不要過細講述什么叫著作權法、什么叫專利法、什么叫商標法等,而應重點講述哪些行為違反著作權法、哪些行為違反專利法、哪些行為違反商標法,以及違反上述法律需要承擔什么責任等。

         

        4.教師在“基礎”課授課中要巧妙地運用有關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到作為職業人所必需的法律素養

         

        比如,教師在講授合同法時可以設置現場合同簽訂,由學生在課前做準備,教師在課前對學生進行指導,在課堂上讓學生代表作為甲、乙雙方簽訂合同,然后給學生布置一個簽訂合同的課外作業,合同內容由兩個同學互相討論擬定,雙方簽字后交給任課教師備查。教師在講授著作權法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作為一個職業人對撰寫論文、設計作品、繪畫書法以及發明創造等應該持什么樣的心態,特別是借鑒別人的成果時應該如何處理,對少數人在網絡上全盤抄襲別人成果或在書上竊取別人成果的行為應如何看待,并要求學生把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列舉出來。教師在講授商標法時要求學生討論商標的重要性,特別是注冊商標的法律效力,課后組織學生到超市、市場、商店對商品商標進行考察、調查,撰寫《關于市場商品商標存在問題及原因》《我國公民商標意識調查》等文章。教師在教授民法有關內容時可以列舉與學生專業接近的職業領域常常出現的一些現象和法律問題,讓學生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并吸取其中的教訓。當學生畢業之后進入職業隊伍時就會熟練地運用法律處理與職業活動相關的法律問題,不會出現法律盲區。

         

        總之,高職生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非常重要,在校期間接受法律教育更是必要的。教師在“基礎”課中突出學生職業法律素質培養是關鍵,同時需要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從而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高職人才。

        第4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國際商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23-0119-02

        “國際商法”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一門課程,在一些西方國家,很多高校都將“國際商法”設置為法學、經濟及管理等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日益發展,“國際商法”課程的實用性凸顯出來。國際商法不僅可以促進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且可以加快本國外向經濟的發展和本國企業國際化進程。[1]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各高校的法學、經濟管理等專業相繼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但除了法學專業將之作為專業課程開設,其他專業如經濟管理、商務英語等專業都不是將之作為專業課程開設,有的專業甚至將之設置為選修課,也沒有為這門課程配備專門的師資隊伍,導致教師、學生對這門課程都不夠重視。

        一、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在教學、考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繁多且課時偏少,教師無法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

        關于“國際商法”的教學內容,學界并沒有達成共識,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國際商法”的教學內容應包括:國際商法基本理論、商事組織法、國際商事法、國際商事合同法、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法、國際票據法、國際產品責任法、國際知識產權法及國際商事仲裁法等。非法學專業一般將“國際商法”作為非專業課程設置,一般安排為三四十個課時,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是承擔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面臨的一個普遍難題。

        2.教學方法單調,教學效果不佳

        各高校沒有為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配備專門的師資隊伍,一般由法學專業的教師或是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承擔教學。在教學方法上,這些教師沒有進行專門研究,直接照搬法學專業或是經濟管理專業的一些常規教學法。大部分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的任課教師采用的是講授教學法,因為“國際商法”雖然屬于應用法學,但是法律知識的應用以掌握理論知識為前提,而學生對“國際商法”理論知識的掌握主要靠教師講授獲得。有的教師在課堂上提出一堆問題,但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導致學生無法參與討論。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采用了案例教學法,但授課教師將案例教學法變成了案例演示,即在講授了基本理論、概念和規則之后,再舉出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解釋、驗證,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2]案例演示都是教師一人在操作,師生之間缺乏互動,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實訓環節薄弱

        “國際商法”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法學專業的學生開設“國際商法”課程一般比較注重實訓,至少有模擬法庭、模擬仲裁庭等實訓環節,而非法學專業開設這門課程,由于學生沒有訴訟法基礎,教師一般對實訓部分不重視。有的教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討論幾個案例就視為實訓。案例分析是實訓的一種,但實訓絕不止幾個案例分析。任課教師不注重實訓環節,雖然能較系統地將“國際商法”理論知識講授完畢,但沒有經過實訓實踐,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肯定不理想。

        4.考試方式簡單、單一

        有些高校的非法學專業將“國際商法”設置為考查課或選修課,采用開卷考試的方式,通過考試很容易。有的高校雖然將“國際商法”設置為考試,但考試題型無非是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論述題等常規題型,而且一般沒有實訓考試,讓學生覺得沒有新意。一般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就可以輕松通過考試,導致學生對這門課程不重視。因此,在考試方式上“國際商法”有待改革。

        5.缺乏專業的師資隊伍

        目前各高校非法學專業的法律類課程包括“國際商法”缺乏專門的師資隊伍,直接從法學專業教師中選擇或是由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教師擔任。法學類的專業教師具備深厚的法學專業背景,但對非法學專業的專業背景不一定熟悉,而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教師雖具備本專業的知識背景,但法學功底不夠深厚。不管是哪個專業的教師授課,都存在一定缺陷。

        二、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鑒于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有必要對這門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提高教學效果,起到開設這門課程應有的作用。

        1.整合教學內容,講義編寫具有針對性

        非法學專業開設“國際商法”課程首先要合理選擇教材,最好選擇適合非法學專業的通用教材。目前我國有多種針對經濟管理等專業編寫的《國際商法》通用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體例上深入淺出,強調實用性。在撰寫講義時,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對教材內容作相應取舍,要重點突出。各高校一般在國貿、商務英語等專業開設了“國際商法”課程,對于國貿專業來講,之前開設了“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經濟法”等法律類先修課程,而且該專業的“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國際結算”等課程在內容上與“國際商法”有所銜接,因此,教師撰寫講義時應突出重點,對其他課程中學過的內容,如國際貿易術語、國際結算方式等內容,在“國際商法”中可簡略講解或是交給學生自學,而對國際商事合同法、國際貨物買賣法應作為重點內容來講解。對于商務英語專業,因為之前只學過“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在撰寫講義時應注重面面俱到,同時又要突出重點,這樣學生才能較系統地掌握國際商法知識。

        2.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增強教學效果

        作為非法學專業開設的法學類課程,直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法,非法學專業的學生缺乏民商法基礎,但在學習“國際商法”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民商事法律關系及民商事法律行為,教師可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這些知識。作為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除講授式教學法外還應該采用一些教學方法。

        (1)案例討論教學法。案例討論教學一般有案例引入、案例討論、案例總結三個環節。在選取案例時,應結合非法學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不宜選用涉及過多法律概念和過多訴訟程序的案例,而應選取一些與實務密切聯系的案例。[3]在案例討論環節,教師應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所有學生分組參與討論。學生得出不同的結論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并指出學生得出不同結論的原因,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2)重點教學法。重點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明白哪些教學內容是重點,從而重點學習。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由于內容繁多,課時安排又少,授課教師不可能在有限的課時內將所有教學內容詳細地教授完畢,只能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有重點地進行教學,完成教學任務。這樣,學生也能根據授課教師的教學思路有重點地學習。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創設各種學生熟悉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如學習“國際商事合同法”和“國際貨物買賣法”時,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操練國際商事合同的訂立過程,親自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知識理解深刻、記憶持久,從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4)蘇格拉底式教學法。蘇格拉底式教學法也稱為問答式教學法,一般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采用一問一答式,在問與答之間掌握《國際商法》的有關知識。采用這種教學法需要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學生有所準備之后教師再提問,否則就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5)雙語教學法。在一些對英語水平要求較高的專業,如國貿專業、商務英語專業等可以開展“國際商法”雙語教學。采用雙語教學法,教師應先了解學生的英語水平,把握中、英文講授的比例,不宜一開始就大幅度用英文講授,而應采取“漸進式”雙語教學,先減少英文講授比例,等學生適應了這種教學方法之后,再慢慢擴大英文講授比例。[4]

        此外,還有的學者從中外合作辦學的角度,借鑒西方國家的教學方式、中西方教師相互出國考察及交流教學心得、相互利用教學資源的方式[5],開展“國際商法”教學,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加強實訓環節教學,鞏固教學效果

        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有必要開設實訓課。實訓是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具體運用操作,可以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及應變能力。根據非法學專業的具體專業背景,可以通過不同形式開展實訓。

        (1)案例討論式實訓。如在商務英語專業可采用這種實訓方式,因為該專業學生的法學及貿易實務基礎較薄弱,教師在系統講授了理論知識后舉出幾個典型案例,將學生分組,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總結,使學生在熟悉國際商事法律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2)組織實訓項目。如經濟管理類專業可以采用這種形式進行實訓,因為這類專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法學基礎,同時又開設了國際貿易實務類課程,可以綜合運用、國際貨運保險、國際結算方面的知識,模擬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從訂立合同談判到爭議解決,所有這些環節都由學生親自完成,最后根據實際情況要求學生撰寫項目報告。這種實訓形式可全面檢驗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同時又與國際貿易方面的知識銜接,具有實踐操作性。

        (3)組織學生旁聽法院審理經濟類案件。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教師可組織學生到當地法院旁聽經濟類案件的審理,使學生感受庭審現場氛圍,聆聽原、被告陳述、辯論,了解案件審理的基本程序。

        (4)模擬國際商事仲裁庭。在學習了國際商事仲裁法之后,教師可選擇一個典型案例,組織學生模擬國際商事仲裁庭審理案件。從仲裁員的選任、仲裁程序到最后仲裁裁決的作出,讓學生親自感受這一過程,掌握仲裁的基本流程,鞏固國際商事仲裁法的基本知識。

        4.考試方式多樣化

        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除傳統單一的理論考試外,應增加實訓考試。實訓考試可以就平時的實訓項目打分,也可以平時以小實訓項目的形式進行,期末再組織一次綜合實訓,學生的最后成績由期末成績(50%)+實訓成績(30%)+平時成績(20%)構成,比較客觀、合理。

        5.建設一支專門承擔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教學的師資隊伍

        各高校應重視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的設置,并建立一支專門承擔非法學專業法學類課程教學的師資隊伍。對此,各高校在招聘人才時可以設置一些條件,要求一方面具備法學功底,同時又取得相關專業學位等。專業師資隊伍建立之后,應定期與其他院校的教師交流教學經驗,共同推進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改革。

        三、結語

        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在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亟需進行教學改革。各高校首先應重視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課程的設置,充分考慮課時安排、任課教師的選任等問題。同時,任課教師要聯系非法學專業的專業背景,合理選取教材,確定教學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重視實訓,不斷推動非法學專業“國際商法”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李萍.淺論《國際商法》在經管類專業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S2):66-67.

        [2]楊林生.國際商法案例教學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6):83.

        [3]王莉娜.國際貿易專業背景下《國際商法》課程的教學研究[A].2012管理創新、智能科技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2.

        第5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財務管理教改 財經法規教改 契合點

        一、兩門課程教學現狀的契合之處

        (一)課程定位不清,教學缺乏針對性

        以應用型為特征的高等教育應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聯系,以促進學生順利就業為宗旨。當前,高等教育普及化,應用型本科人才數量非常龐大。應用型本科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應當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要貫穿于教學活動全過程。但高等教育對何為應用型人才的概念模糊,導致在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中缺乏準確的課程定位。應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哪些人才是社會所必需的?如何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貫穿于日常教學活動?對這些問題缺乏系統認識從根本上阻礙了財務管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與上述問題類似,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是會計專業群專業基礎課程,也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這就要求在教學工作組織過程中,既要注重人才培養中的課程地位與作用,又要以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為出發點。但在實踐中,部分高校為了顯示本校會計專業的地位,也為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應試需要,把會計從業資格與會計專業群畢業證書掛鉤。迫于就業指標的壓力,很多高校將考試提到學生學習的第一位,這會誤導該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目前,該門課程的課時、考試、上課內容、教學方法都存在很大問題,部分高校出于對從業資格考試時間的考慮,將該門課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學期學習,有些院校甚者安排在第一學期學習,但此時學生對基礎知識尚未了解,比如,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填寫要求以及會計成本核算要求等,必然導致學生聽課的效果較差。此外,課時安排偏少,有些知識點無法展開,只能講重點,使知識的整體性遭到破壞,學生專業素養無法得到提高。

        (二)偏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欠缺,實習基地少

        目前,很多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以理論研究為主,實踐教學太少,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很多教師為了職稱評定,科研壓力較大,不主動改變教學現狀,主要功夫都下在了理論教學方面,將實踐教學放在了次要位置。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財務管理專用實驗室,或雖開設財務管理實驗課程,但課時偏少。企業財務部門特殊的保密性導致其不愿接收實習生,學校聯系實習企業存在一定困難,而學生個人聯系企業更為不現實,即使能進入實習單位,由于缺乏師傅指導,實習效果也不理想。而且,從企業對實習生的評價來看,專業知識欠缺,對籌資、投資、營運資金、利潤分配等業務缺乏勝任能力。基于此,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導致學生對教師授課效果不滿意。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方式也普遍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教學方法單一,整個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而且,該門課程內容大多是法律條文、法律規定或道德規范,這些內容均是說理性的,較為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分清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單位及個人的利益,自覺抵制非法會計行為與違法現象。該門課程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要求學生掌握法律基礎知識,要將其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將法律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動。

        (三)教材內容脫離實際

        當前,主流《財務管理》教材很多內容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財務管理理論。但西方國家與我國環境差異較大,部分內容與我國財務管理實際脫節。此外,教材絕大部分內容都是以上市公司為主線展開,價值評價也是以上市公司為主,對非上市公司并不適用。現實中,很多畢業生都是走入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業或自己的家族企業,進入上市公司的人數太少。同時,《財務管理》教材注重長期資金籌集,忽視短期資金。但是短期資金才是企業發展的當前動力,很多企業是由于短期資金回籠出現問題才導致破產關閉的。高校會計專業群財務管理課程一般是64課時(含實驗課程),但是財務管理課程內容特別多,課時安排偏少,時間緊張,實踐教學的開設僅僅是象征性的,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財務管理課程教學實驗軟件尚在探索中,這些都導致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與上述情況相似,《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設置也存在不少問題。該門課程融合會計學、貨幣銀行學、稅法等多門學科內容,內容較為枯燥,章節之間聯系不強,理論色彩較濃。而且,會計法律法規更新很快,教材內容也應隨之更新,但實際情況是教材更新速度明顯太慢,無法跟上現實情況發展。

        (四)教師缺乏企業工作經驗,雙師型人才較少

        在當前的大學校園,教師重科研輕教學的風氣猶盛。因科研成績與教師職稱、待遇掛鉤,這種利益機制會導致教師教學積極性下降。教師一味追求自身利益,一味追求科研成果,會忽略教學上的改進與提高,教師素質、師德均有下降。財務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應該體現“應用型”,體現加強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組織教學時要注重實用性。大多數三本院校屬于應用型院校,在這些院校中,師資隊伍結構有其自身特點:教師學歷普遍較高,大多從學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師工作崗位,有些教師在高校工作了幾十年,但缺少企業工作經歷,不能真正了解企業實`財務管理工作的程序與特點:雖有部分高校也注重“雙師”培養,但較為形式化,比如有些院校僅規定具備教師職稱和會計職稱即為“雙師”,但這種雙師型教師的財務管理專業知識僅限于課本知識,對實踐基本不了解。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師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由于該門課程是步入會計職業之前的必備課程,課程內容涉及知識點特別廣,理論性特別強,教學內容整體涵蓋了法律、稅務、金融、財政國庫等諸多知識,授課教師既要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又要對企業、銀行、政府、稅務工作有一定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在講授知識時既生動又形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全部內容。但現實情況是,該門課程教師既缺少會計專業實踐知識,又缺少法律金融專業實踐知識,甚至部分高校該門課程教師是由非會計、非金融教師來擔任,教學停留在“讀課本”“劃重點”“背重點”層面上。

        二、兩門課程教學改革措施的契合之處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課程定位要準確

        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由“學科為主”轉為“學生為主”,教師需從原來重知識輕實踐、重教材輕學法的模式中走出來,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要關注學生發展,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當由課程教學的執行者轉變為以教材內容為知識載體的師生文化共建人,應當使學生融入到財務管理實踐教學中,主動思考,使之真正成為發自內心的學習者。學生學習財務管理課程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轉變教學觀念,要傳授理論知識,更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以真正培養出理論知識扎實、業務素質高、有時代特征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同樣,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定位也要準確,應當認識到該門課程是會計專業基礎課,開設目的是要使學生熟悉財經法規具體內容與要求,為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也為會計專業群學生素質的培養發揮重大作用,要認識到此門課程是會計從業資格證三門必考科目之一,會計從業資格證是會計人員從事會計工作的基本條件,是順利工作的關鍵。應用型本科高校在進行課程定位時必須堅持職業素養與考證相結合的原則,把會計專業群學生素質培養與考證能力有機結合,二者缺一不可。

        (二)加強實踐教學,深入推進“理論+實踐”教學模式

        在財務管理課程實踐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利用校內資源,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校外實踐教學場所,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拓寬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渠道,要與實務界人士加強聯系,讓其以講座或視頻的形式來指導教學,強化高校學生對實踐的認識,此外,要大力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頂崗實習或助崗實習的模式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實務,使之能夠得到職業體驗,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真正的實際操作能力,實踐教學從內在、外在兩個方面發揮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作用,要將實踐能力作為畢業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提前完成論文實踐環節,較好解決畢業實習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對教師而言,可以將實踐結果融入教學過程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實踐熱情,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學改革也非常注重實踐教學。比如,模擬真實情景就是其中應用較廣的一種方法。它是將一些不容易直接感觀的內容通過模擬現實情景的方法滿足教學要求。比如在講票據法時可以將學生帶到實習銀行,教師安排學生置身于真正的經濟環境中,創設情景,如ABCDE五位當事人以及GH銀行,將學生按要求分組,把組員安排進公司或銀行之中分別扮演出票人、收款人、付款人、承兌人、保證人、被保證人等不同角色,進行實踐教學,出票人可根據自己需要填寫票據,持票人可在規定時間內要求付款人付款,付款人可以先對票據進行審查,接著對持票人進行審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學習銀行的工作流程,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增強理解。

        (三)教材內容改革,加強教材建設

        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應當體現形勢變化,要適時更新內容,培養不斷適應新經濟形勢的應用型人才。因此,選擇高質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高質量的教材應當內容全面,適應新形勢需要,同時又不斷更新財務管理理念與方法,與國際財務管理界的發展緊密相連。當前,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互聯網的普及,不同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特點突出,復合型學科不斷涌現,在這一大背景下,解決某一單獨領域的問題若單靠某一專業知識顯然是不可能的,需要融合多學科、多視角、多層次知識。正是基于此原因,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受會計理論、會計法規影響較大。近幾年來,我國會計制度不斷與國際接軌,每年都有新準則出臺,引起財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不斷演變。從中可以觀察到財務管理內容在不斷演變,新的財務管理理論不斷出現,比如跨國經營引起兼并重組財務研究,通貨膨脹問題引起利率測算財務研究,網絡經濟發展引起網絡財務研究,知識經濟引起知識經濟財務研究。

        同樣,《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教材建設是應用型本科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對課程結構優化、教學效果提高、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教材建設過程中,應當由行業技術專家、教學專家、骨干教師組成教材編審組,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出發點和背景,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兼顧理論與應用技能,將工作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有機融合,研究教學主要內容,使之更具實用性,可以設置不同領域的學習情境、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吸引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興趣,自主學習,要大力推進與教學相關的資源庫建設。建立師生互動平臺,建立多元化教學資源,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此外,各高校也應注重計算機模擬軟件的開發。

        (四)提高教師素質,加強雙師型人才培養

        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不能再堅持以知識傳承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念,應當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將大學生創新創業置于首位,要增強責任感,積極改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實踐能力,要定期下企業參加企業理財實習。高校要從企業吸收具備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充實師資隊伍。應用型本科高校財務管理課程教學有實踐性強、操作性強的特點,只有來自于企業一線的財務管理專家或具備較高財務管理專業素養的教師才可以勝任這項教學工作。課程設計與課程安排應當吸收部分企業一線專家來參與,高校應有目的地選派部分教師進修、學歷深造或鼓勵教師更新知識,要重視中青年教師的“雙師”培養,盡快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保證授課質量。

        同櫻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師必須對教材內容非常熟悉,要讓抽象問題具體化,要熟練掌握財經法規授課知識。因該門課程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三門科目之中最難的一門,教師應具備雙師素質,教學經驗豐富,專業技能至少是會計師水平。該門課程內容較多、較豐富,綜合性較強,雖然有些知識各科目都有涉及,但如果教師對實踐知識掌握欠缺的話,授課效果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S

        參考文獻:

        [1]李衛娜,穆敏麗.大班環境下互動式教學的財務管理教學改革研究[J].商業會計,2014,(24).

        第6篇:實用法律基礎論文范文

        關鍵詞: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是一個國家財富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這一資源的豐富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以及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而理工類大學生,是知識產權創造型人才和知識產權中介型人才的重要來源①。通過此次調研,對南京地區理工類高校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并分析,我們期望能比較全面的了解當前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狀況,以尋求高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的新思路,發揮高校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增強理工科大學生創造、管理、運用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與水平。

        一、南京市高校學生知識產權意識現狀

        1.調查方法和調查對象

        調查以問卷抽樣調查為主,輔以數據搜集和一對一訪談,以南京市內七所理工科高校的理工類專業學生為調查對象,通過前期實地調研,問卷發放具體情況最終確定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放500份,南京理工大學發放500份,東南大學400份、河海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各發放150份。共發放問卷2000份,回收1923份,回收率為96.15%,由于本次問卷調查樣本數量相當大,因此本次調查的結果準確性應當較高。(見圖1)

        2.調查數據分析

        綜合對比分析反映出以下具體問題:

        (1)知識產權總體認知比較欠缺。大部分同學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僅限于發明、商標、著作,而對商業秘密、廠商名稱、原產地名稱以及不正當競爭則較為陌生(見圖2)。對于它面向的對象以及有何具體保護措施則不甚了解。同時,多數高年級學生認為現在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令人堪憂,可是由于自身對這方面知識的欠缺,也就不能給出相應的一些合理化建議。在多數人的觀念中,知識產權只是法學專業的課程名稱,跟其他專業關系不大,其他專業的學生也不了解知識產權的知識,自己試驗出來的產品也沒有意識要保護專利權,到最后往往被別人申請了專利, 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 既給自己也給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

        (2)知識產權教育亟待加強。大多數高等院校將知識產權課程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忽略了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在多數人的觀念中,知識產權只是法學專業的課程名稱,跟其他專業關系不大,其他專業的學生也不大了解知識產權的知識。自己試驗出來的產品沒有意識要保護專利權,到最后往往被別人申請了專利,這樣的事情在高校屢見不鮮,既給自己也給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多數高等院校知識產權法只作為全校選修課開設,大約只占全校學生的百分之一,這對于知識產權教育的普及是遠遠不夠的。

        調查反映出,互聯網、報刊雜志、書籍材料、學校以及相關工作經歷是大學生了解知識產權相關知識的主要途徑,學校并沒有發揮主陣地作用(見圖3)。學生在知識產權普及的過程中參與度不高,現有的知識產權的普及宣傳活動沒有吸引廣大學生的興趣。學校知識產權保護教育嚴重缺失,學生對于知識產權實踐課程的渴求度較高且不希望單一、理論性的教學模式。有學生表明,知識產權課的教材專業性、理論性都很強,而且大多以論文的形式結課,多數同學選這門課目的就是賺取學分,公選課程也就流于形式了,根本達不到教學目的。也有學生說,開設知識產權實踐課程與法制教育普及性講座以及課外科技活動,將是普及知識產權知識的主要途徑。

        (3)維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淡薄。知識產權是人們依法對其在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領域作出的創造性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和精神權利的總稱。它具有無形性、專有性、地域性及時間性的特征。然而,調查卻顯示有很多大學生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見圖4)。如今,國家、地方和高校對知識創新、培養人才都很重視,特別是對知識創新、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但是對于學生創新成果卻忽視,沒有進行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使很多智力成果白白流失,這充分表現出對無形資產的價值認識不足。理工科大學生作為未來知識創新的主要群體,他們畢業后將直接從事科技研究、發明創造、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工作。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其智力成果將難以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也就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但是有些大學生卻認為:我學好自己的本專業就可以了, 不想涉獵其他專業,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文科知識知之甚少,更沒有想過運用法學知識保護自己的實驗成果,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只知道自己經過努力把科研成果弄出來了,至于版權或專利問題并不重要,是不是申請專利,對于研究成果本人意義不大。

        絕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同學都表示自己會在互聯網上下載音樂、電影、電子書籍以及游戲。同時購買盜版的行為受他人影響較大,對此行為后果缺乏自身的理性認識,有著盲從的傾向。與此相對應的是,他們在購買了盜版產品之后并沒有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犯,相反地,認為這是很合理、很正常的現象,甚至有的同學將原因歸于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不完善,從而忽略了自己在這一行為中所應付的主要責任。

        (4)知識產權教師有關知識素養有待提高。據我們的調查資料顯示,知識產權課程教師絕大多數系純法律專業出身,缺乏多學科,特別是理學、工學學科知識,而知識產權多數科技創新成果以理學、工學學科為背景,因此,這些知識產權課程的教師很難在科技成果和法律保護中找到一個契合點,在進行講授時往往就法律規定講規定,如專利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很難舉實例講清楚。知識產權教育本身是跨學科的,特別是在理工科專業當中,具有專業背景知識的知識產權教師的信息接受和反饋能力強,對技術性問題認識深入,特別是對專利、軟件和數據庫等問題更具有優勢。再者,知識產權內容從表面看屬于法學學科,但它集理學、工學、文學等多學科背景,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和加強實踐教學非常必要②。知識產權教育和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是跨學科培養的復雜過程,尤其是針對理工科專業學生的知識產權教育需要結合不同的專業背景知識,具有較高難度的跨學科特性,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教育資源,也是我國目前知識產權教育中的重要課題。

        二、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

        1.普及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

        首先,各理工科院校應針對全校法學和知識產權專業以外的本科生知識產權教育普及低的實際情況,在全校內開設知識產權通識課程。面向本科生在全校開設《知識產權法》必修課或選修課,鼓勵學生積極學習知識產權知識,了解知識產權的內容,增強知識產權對于理工科本科生的重要性。其次,理工科院校內的法學專業要開設知識產權方向,每年選拔一定比例的法學專業本科生專修知識產權方向,在法學專業培養方案中列出知識產權方向的系統課程,供知識產權方向的學生從大三就開始專項學習,以期通過系統的知識產權教育,使本科學生成為學有所長的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最后,在理工科院校應開設知識產權專業,因為知識產權是科技、法律和管理交叉的學科③,所以我們應向著這方面發展,提供知識產權專業人才所需要的平臺,我們應重點培養理工科背景的高素質的知識產權應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創建以知識產權保護為特色的高水平、國際化的知識產權學科。按照不同層次構建培養模式,形成開放式的知識產權教育體系。

        高校是為社會打造和輸送各類人才的基地,在大學階段利用高校的正規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知識傳授,使之對知識產權制度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知識產權課程應被設置為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讓知識產權走進每個學生的課堂、深入每個學生的頭腦,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大學生的需求。具體采取的形式可以是“知識產權概論”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增加知識產權方面的內容。可喜的是,目前高校的知識產權教育已經引起了足夠的重視,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都曾發出通知,要求加強高校知識產權工作,要積極創造條件為本科生和研究生單獨開設知識產權課程。在課堂教育之外,高校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如編印宣傳資料、開辟專欄或板報、舉辦知識產權論壇和專題講座、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和小發明比賽、成立知識產權社團等,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尊重知識產權,創造知識產權”的知識產權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知識產權素質。

        2.開設必修與必選相結合的知識產權課程

        首先,目前已經針對理工科大學生開設知識產權課程的高校往往采取的是選修課的開課方式,特別是在涉及專利申請文件撰寫、工業版權保護的具體條文等學習內容繁雜、難度較大的課程時多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應當將知識產權課程確定為必修課或者必選課。其次,由于理工科學生專業背景不同,同專業的大學生在除了知識產權基本知識之外往往還需要了解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產權知識。因此,針對理工科大學生的知識產權課程應當采取必修與必選相結合的方式,根據不同專業背景開設不同的課程。開設的具體課程可以詳細劃分為:(1)面向所有理工科大學生選修的知識產權基礎課程,該課程應當注意講授知識產權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框架和知識產權策略等宏觀性內容;(2)要求部分理工科專業學生必修專業課程,如《專利法基礎理論》等,培養學生的專利創新能力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3) 需要專門專業背景知識必選課,是對知識產權問題的深入了解,實質上是一個知識面的擴展與提高問題。

        3.深化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形式

        當前,對知識產權意識教育的認識存在一種誤區,認為這是法學院的專業教育。其實,在國外,知識產權教育已經成為了一種通識教育,知識產權意識教育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全民意識教育。所以,在高校中,對大學生進行知識產權意識的培養不是個別學院的工作,而是整個學校的重要工作。此外,高校也可以以第二課堂、模擬法庭、文化活動等形式拓展知識產權意識培養的教學途徑(見圖5)。通過各種手段,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知識產權意識。知識產權教育是跨學科的教育,授課特點不同于一般專業課程。因此在加強知識產權教育課程的同時, 還應不斷提高授課效果。應注意結合多媒體教學、案例教學等方式來加強和改善教學效果,此外,還應注意跨學科的知識學習,多舉辦綜合性的知識產權講座,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并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產權的最新動態。針對教師實務經驗欠缺的問題,高校可以定期聘請實務界人士舉辦知識產權專題講座。通過聘請有關實務專家做有關知識產權方面的講座,進一步提高理工類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科技創新能力。

        4.壯大知識產權師資力量

        雖然有些高校針對理工類大學生開設了知識產權法課程,但承擔教學任務的老師往往是法學專業的專職教師,這些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經驗不足,所以高校應針對理工類大學生引進既懂專業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注重提高授課教師的知識產權水平。目前我國知識產權教師無論是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知識產權教育的需要④,另外由于知識產權的跨學科性,引入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同時又有知識產權實踐經驗的教師來進行知識產權教育,相信會對大學生知識產權教育形成良好的效果。

        5.加強對大學生知識產權創新活動的鼓勵措施與管理工作

        學校可設立專項經費,用以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新研究,對于優秀的創新成果,學校還應再給予明確的獎勵。在知識產權的管理方面,一些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乏知識產權管理制度,重成果,輕專利,忽視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發展,科研管理與知識產權管理相脫節。對此,高校應積極進行改革,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組織管理機構,制定符合高校自身情況的知識產權制度規范以及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發展的激勵和配套機制,鼓勵和支持大學生對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申請專利,并對大學生申請專利予以專門的指導和幫助。

        引文注釋

        ①田文英.論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的知識產權教育[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2006.(9).

        ②易健雄.淺議大學生知識產權素質的提高[J].科教文匯,2010(3).

        ③孟彥娟,孟天財.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和認知狀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④陶麗琴,朱一飛,周泛海.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本科層次的定位與發展[J].行政與法,2010(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深喉 | 自拍自偷一区二区三区 | 先锋影音国产三区 | 视频二区视频一区欧美国产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正在播放少妇最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