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社會工作本科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工作本科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工作本科論文

        第1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我是一名**大學畢業研究生,研究生的學習生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我人生階段的一個里程碑,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收獲很多,成長很快,以下就是這段時間的自我鑒定。

        作為學生我從不放松學習,在上研第一年,我修完了導師指定的各門研究生課程,總學分達到了研究生培養計劃的要求,成績優秀。另外我還參加了教學實習,帶本專業本科生的遺傳毒理學實驗課,以及協助本科班的畢業生完成畢業論文。我從年初開始進入實驗室工作,廣泛查閱了國內外相關的文獻資料,從準備實驗材料、摸索實驗方法到完成實驗設計都投入了大量的勞動。最后認真完成了畢業論文的寫作,并順利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

        在學習和科研工作之余,我還熱心社會工作,積極為同學服務。上研究生后我主動承擔起臨時班長的職務,在新生入學的一系列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

        第2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文章從社會的普遍現實、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建設與發展方面剖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急速發展,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不斷增多,社會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大。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各高等院校相繼開辦了社會工作本科教育。據悉,截至2005年8月,我國大陸地區已有170所大學開辦社會工作本科教育,還有數十所學校開辦社會工作專科教育。然而,目前各高校社工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大,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了解,廣州最早開設此專業的華南農業大學,2003年首批81名社工系本科畢業生從事“專業對口”工作的不到10%,有70多人找不到社工崗位轉了行。①據了解,2005年中山大學畢業的30多名首批社工系學生中,3名進了廣州市社會福利院等單位工作,成為“專業社工",2名留在社工系工作,5名考入社工系碩士班,其余20多名全部“轉了行"。②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社會工作專業快速建設與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壓力之間的巨大反差和錯位。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加以深入剖析:

        一、 社會的普遍現實

        1.社會宣傳力度不夠,社會工作專業尚未得到社會大眾的了解、認識。

        對于一個新興的職業,需要社會廣泛地宣傳,而目前這方面的工作做的相當少。不僅僅是社會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而我們社會工作者主體(學校、教師、工作人員、學生等) 自身的宣傳力度也很薄弱。現在像《社會工作》這樣的社會工作專業期刊寥寥無幾, 而且只 有屈指可數的學術期刊才開辟了社會工作欄目,大眾媒體則更少涉及社會工作,只是在部 分地區做得稍好些,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區。而且社會工作者主體,如高校的社會工作教師很少寫有關社會工作的科普文章來普及社工理念,社會工作者開展的活動也不多,其提供的服務的社會效益不夠明顯,無法吸引媒體的注意,這些都影響了社會工作的宣傳。因此,社會工作這項職業究竟是做什么的,很多社會成員都不了解,而且不被認為是一項職業。社會大眾不知道這個職業可以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對社會有什么樣的貢獻,其重要性何在。很多人只是從字面上曲解社會工作,認為就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之外所做的、不計報酬的其他為社會做的服務工作,只需要愛心,不需要專門知識和技巧。

        因此,政府及媒體應該加大對社會工作的宣傳,使人們了解這個行業,知道它是做什么的,能為人們提供哪些服務等,充分利用這個行業為社會服務。除了外界進行宣傳外,還需要我們社會工作者自身宣傳,通過自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服務來獲得社會的認可,樹立專業權威的形象。通過兩方面的共同努力增加社會對社會工作的認知度和接納度,增強政府和公眾的全方位的認同。

        2.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任重道遠。

        2004年7月1日,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社會工作者的職業標準正式公布。這完成了社會工作職業入口的規范建立,對社會工作的改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資格的認證到崗位的對接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雖然政府現在對這個職業給予了 承認,但沒有明確哪些工作崗位應由社會工作者從事,而且待遇也不清楚。另外,長期以來,社會工作職業的功能都被一些政府部門和準政府組織包辦代替,這些部門和組織很少意識到其工作應由具備專業知識的社會工作者來從事,同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他們仍然不愿交出理應社會工作者所承擔的工作,甚至有的直接拒絕社工人才的進入,這勢必阻礙了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

        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程度較高的香港地區,社會工作者是普遍受人尊敬的一個職業群體,目前有兩萬從業人群。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和財政資助是香港社會服務工作得以不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香港地方政府并不直接包辦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服務,在香港開展各項社會服務的主體是各類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隸屬于社會福利署的專業機構,另一類是非政府的社會工作機構,后者占機構總數的3/4以上。這與我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員的生存環境大相徑庭。我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后,沒有相應的崗位編制、職稱序列和培訓機制保證他們的根本利益,這使得社會工作職業化過程缺乏必要的動力和體制保障。

        因此,政府應該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業崗位、財政政策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大力支持。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政策、制定社會工作法規和條例、實行專業社會工作者注冊制度、考核評估各項社會工作服務質量等方面應擔負起宏觀管理和指導的責任。另外,政府還應大力培育和發展非政府的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對之提供必要的服務設施和財政資助。

        二、 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建設與發展

        1.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急需改進。目前我國高校在制訂社會工作專業培養模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的國情,對我國的社會問題、社會整體需要和發展做充分的分析,而是在生搬硬套國外的或港澳的,甚至有的高校間相互照搬,沒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需要而制訂出具有彈性的社會工作培養模式。社會工作一直為適應過渡期的社會問題所需要,而社會的變遷使得社會問題的性質一直在發展變化的,因此,社會工作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就要能經常提供適合問題需要的服務。那么,我們在設置社會工作教育的培養模式時,就應該考慮到社會有什么樣的需要,我們就應該設置什么樣的培養模式。

        2.專業實踐環節薄弱。國際社會工作學校聯合會規定:所有學士學位的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800小時的課外實習。但是我國高校社工專業由于人力、經費以及與實習機構的關系等問題限制了專業實踐教學,使其成為社會工作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有幾方面的原因:

        (1)實習時間安排單一。多數高校除了第四學年集中安排統一實習外,在社工專業的其他學習時間內并未安排足夠的實習計劃,或僅僅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學生自發參加實習,其效果與期望值往往相去甚遠。

        (2)實習單位本身的不合作。在當前的社工領域,因缺乏促使其向專業化方向轉變的有效機制,使得這些實習機構對實習生往往有諸多限制,實習過程中社工專業的學生不但無法施展專業知識,甚至不得不通過“變通”的形式來迎合實習單位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實習生的工作熱情和對社工價值的認同。

        (3)實習過程中缺乏系統、科學的指導機制。大多數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均處于自發的實習工作狀態。由于社工專業涵蓋的面十分廣泛,學校派出的指導老師往往需要同時面對很多學生提出的專業性問題:如社會福利政策、家庭情感危機、青少年犯罪與預防、城市救助體系的完善與實施等,指導老師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其指導也就常常淺嘗輒止。另外一些機構的工作人員雖然有豐富的工作經驗,但指導學生的方法是零散的,缺乏系統的、科學的指導。

        針對以上的現狀,各高校應制訂合理的實習時間,建立完善而豐富的實習檔案,加強對學生進行實習個案的分析與問題解決,同時嘗試建立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王思斌認為,要克服專業教學與社會實際需要脫節的現象,可以借鑒醫學教育的體制,由學院直接建立附屬實務機構作為學生的實習基地,教師與實務工作者應同一群人的兩個可以隨時轉換的角色,對學生來說,其學習過程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課堂教學中的知識和實務教學中的經驗學習。③另外,云南大學的向榮提出了采取“三方伙伴關系”的實習教育模式:④即通過政府,社會工作教育機構及海外有關機構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結成三方合作關系,在政府的實際工作部門如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內由國際非政府組織出資或出力給機構里的實際工作人員提供多方面培訓和指導。學校方面在參與培訓同時也介入機構的日常工作,一方面自身專業素質和能力提高,另一方面通過實踐來了解和認識中國福利服務的實際狀況,并對其優秀的經驗型方法進行層面的思考和總結,使得社工作在中國社會扎根,以促進“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工作。這有助于加強和完善社會工作實習制度。

        3.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嚴重不足

        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中,教師的專業結構很不合理,其中具有社會工作專業背景的教師比例很少,即使具有相關專業的心理學、哲學、法學等背景的教師亦占少數,更多的是其他專業。王思斌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工作報告中指出,在對569人社會工作教師的調查中,有“專業社會工作”背景的教師為“19.16%",有“社會學”背景的教師為“18.98%”,“其他”為“21.09%”。⑤教師隊伍專業結構的不合理,直接導致課程設置的不合理。

        而且大多數教師是“半路出家”、“自學成才”,在“書齋”里做學問的,本身很少從事過社會工作實務工作,對實際的社會工作的具體實施缺乏了解。因此,其授課只停留在教授理論知識,內容空洞、言之無物,而且對實踐環節也感到力不從心。這也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

        因此,我們應加大對社會工作教師隊伍的培訓,通過各種培訓途徑培養社會工作教師的專業理念、完善知識結構,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教育師資隊伍。其次通過多種方式促使教師積極融入社會工作實務。如教師到相關機構掛職鍛煉,以積累實際經驗,充實課堂內容。通過培訓和社工實務使社工專業教師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既有很強的理論研究能力,又有豐富的實踐指導能力,逐步實現優秀的社工專業教師都是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此外,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自身專業認同度低。

        社會工作專業大多數學生在報考大學時多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不清楚這個專業要學什么和將來要干什么,只抱著考上大學為目的,而對專業的認知相當缺乏。在一所大學本科院校社會工作專業三、四年級的140名學生中調查顯示:87.14%的學生在考取大學之前未聽說過社會工作這個專業,而且34.29%的學生不愿意畢業后從事這個職業。在不愿意從事這個職業的原因選擇中,58.33%的學生是因為“該職業缺乏社會知名度和認同感,社會地位低”。⑥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不認同本專業勢必會影響其掌握專業知識和技巧,影響其成長為一名真正的社會工作者。因此,首先我們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增設社會工作專業大學招考面試制度,通過面試使學生明確今后學習和就業方面,選拔出具有社工基本素質的學生,而淘汰出只是為了邁入大學,而不認同該專業的學生,以免造成人才和資源的浪費。其次,我們應加強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理念的培養。教師在各門課程中都應滲透專業價值觀的教育,并且,教師以自身的言行感染社工的學生,樹立專業理念。第三,建立完善的督導制度。社會工作學生一入校,教師就應對學生進行督導,從思想、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進行督導,特別應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各高校的社工專業院系,應當在新生入學后迅速幫助他們確立發展目標,并在實踐中為幫助他們為實現目標而做出切實努力。社會工作者應當可以像醫生、律師、會計師、精算師等那樣獲得執照,單獨開業,這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方向。在校期間,社工專業的學生就應當像醫生、法律、會計等專業學生一樣,充分掌握本專業的各項知識和技能,并各有側重。

        總之,要徹底改變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政府加大對社會工作相關政策的改變和調整,加大對社會認識的引導;需要社工服務領域加快向專業化的轉變,盡快建立一個完善的職業制度體系;需要高校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模式作出積極的調整,對專業師資建設加大投入,并自覺承擔起引導整個社工領域向專業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需要社工專業學生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和修養,建立一種職業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將社工價值與人生理想緊密聯系在一起。也許,這個過程很艱巨,它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及社會工作從業者之間達成高度共識,但是,這個目標實現,有助于社工專業的科學發展,有助于社會穩定,有助于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事業的完善,更有助于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①社工就業動態.內地找不到對口工作.廣州九成社工本科生要轉行〔DB/OL〕.(2005.03.19)〔2005-4-5〕.

        ②梅志清.社區管理體制還存在缺陷.社工畢業生求職無門只得“轉行〔N〕".南方日報,2005.09.17.

        ③王俊秀.社工專業為何校內輝煌校外滄桑〔N〕.中國青年報, 2005.02.08.

        ④向榮.中國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模式再探索〔J〕. 云南高教研究,2000,(2)50-52.

        第3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 特色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開始恢復重建并有了較為迅速的發展。目前已有221所高等院校設立了社會工作專業本科教育。二十多年來,我國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一方面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從而表現出“后發外生”的特點,另一方面亦在堅持探索適合中國本土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此過程中,由于政治制度差異、社會需求差異、福利傳統、經濟轉軌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不但與國外及港臺地區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適應本國社會服務與管理要求、保持自身可持續發展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必須對現有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

        一、當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管理制度和評價方式等一系列有關人才教育問題的綜合體。目前,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缺乏明確的專業人才培養導向

        我國許多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在人才培養導向上并不明確。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定位上缺少傾向和側重。二是在專業課程體系設計中面面俱到,既注重專業理論,又注重專業方法技能,但由于課時的有限性,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缺乏優勢和特色。

        2、缺乏專業價值觀教育

        由于我國的社會工作發展遲滯,社會認可度低,高中畢業生在選擇社會工作專業時往往是對本專業沒有認識或者認識模糊,這與國外或境外社工學生完全不同。在專業教學中加強專業價值觀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現有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對專業價值觀的強調和實際教學中關于專業價值觀的內容安排還遠遠不夠,進而導致社工專業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專業志向,畢業生的流失率較高。

        3、專業人才培養具有學院化特征

        由于社會工作是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非常注重專業方法和技巧的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教學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但是,我國可供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習實踐的部門和單位非常有限。從事社會工作的非政府組織(NGO)發展緩慢,實力弱小,沒有能力為廣大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提供足夠的實習崗位。另外,在我國民政部門、街道社區、社會福利部門等從事實際社會工作的人員大多是“準社工”,普遍缺乏社工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從專業角度對學生實習給予指導。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雖然在社會服務理念、服務技巧方面都具有較強專業性,但他們并不是專職的社會福利服務的提供者,他們在實踐中也會由于專業教育所賦予的理念與實際部門有差距而遇到一定困難,因此很多專業教師無法勝任實習督導的工作。專業實踐的缺乏和不規范使得學生很難在學習期間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往往處于“紙上談兵”狀態,具有學院化特征。

        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本文基于我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與實踐,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策進行探討。

        1、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明確

        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我們根據地方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學校實力和本專業的教學條件與教學水平,強調培養社會工作實務型人才,“通才”培養與“專才”培養相結合,側重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

        2、專業課程設置的創新

        (1)設置體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

        為適應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合理配置社會工作專業的基礎知識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幾大知識模塊。在基礎知識課部分,開設社會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相關課程,開展通識教育,使學生了解更多社會科學專業領域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專業基礎課和理論課部分,在確保專業主干課的基礎上,根據專業側重的研究方向,設置相關的專業知識課和技能課,從而突出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優勢和工作能力。

        (2)強化專業價值觀教育

        注重培養通識人才并不意味著對專業的淡化和拋棄。通識人才教育是為了適應社會的實際人才需求,隨著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社會工作必然在社會服務和管理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具有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和社會工作就業傾向的畢業生必然有施展專業技能的廣闊舞臺。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專業人才的價值觀教育。一方面通過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福利思想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專業價值觀和倫理觀,另一方面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理念和社會責任感。

        3、構建特色鮮明的實踐教學模式

        社會工作專業具有操作性、應用性和實務性取向,實踐教學是其重要的教學環節。我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特色可以概括為教學目標的一貫性、形式的多樣性、實踐的全程性和實踐的遞進性。

        首先,教學目標的一貫性。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始終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相符合的合格人才。實踐教學是為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的。我校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較高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實務型人才。因此,專業實踐教學強調的是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增強畢業生與社會實際需求的適應性。

        其次,形式的多樣性。社會工作專業的社會實踐包括集中實踐、并行實踐和假期實踐三種形式。集中實踐就是在學期教學實踐周,由教師帶領和指導學生統一參加社會實踐。并行實踐就是在第三學期至第六學期,安排學生每周用半天或一天的時間到實習基地進行專業見習。假期實踐就是要求學生至少有兩個暑期以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與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認真書寫實習日記并在開學初提交社會實踐報告。

        再次,實踐的全程性。實踐的全程性就是實踐教學貫穿專業教學全程。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具有連續性,從大一到大四都開展不同學時、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社會實踐。隨著學生對專業認識程度的不斷加深,實踐教學由易到難,由見習型到應用型。

        最后,實踐的遞進性。專業實踐的遞進性具有兩方面涵義,一是內容的遞進性,二是學生素質能力培養的遞進性。內容的遞進性,是指專業實踐教學的各部分內容依次展開,難度逐漸加大,與實際社會工作逐漸接近并盡可能實現重合。目前本專業的實踐教學依次由認識實習、課程實踐、社會調查、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內容彼此聯系又相互區別。認識實習是學生對專業的認知階段,課程實踐是學生對專業的理解階段,社會調查是運用專業知識技能的準備階段,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則是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實際運用階段。素質能力培養的遞進性,是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認知特點設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同時期培養的內容有不同側重,在尊重學生成長和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逐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我們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素質能力的教學實踐分為三個階段,即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素質培養階段,文化業務素質培養階段以及身心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階段。三個階段在素質能力培養的內容上各有側重,但不是孤立的,這是因為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教育過程,不可能被簡單地分割。

        第4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社區矯正 本科專業 實踐教學 探索 創新

        [中圖分類號] C9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11-0018-02

        社區矯正是指將符合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和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1] 社區矯正事業的發展需要能夠勝任社區矯正工作的專業工作者,因此有必要開展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研究。

        一、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

        本文以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社區矯正專業為例,梳理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性工作。

        (一)重視原理理論性知識的先導作用

        社區矯正原理性知識、理論性知識是社區矯正實踐的先導,上海政法學院社區矯正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清晰地闡明了這一點: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扎實的法學、刑事執法、社會學、社會工作理論素養、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能在國家各類與刑事執法相關的機構中從事專業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我校在社區矯正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將理論素養、專業知識作為社區矯正實踐能力的先導符合目前社區矯正實務部門對社區矯正人才的要求。

        (二)構建多學科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

        我校在構建社區矯正多學科復合交叉型課程體系過程中,力求實現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從而為實踐教學提供豐富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社區矯正專業課程體系包括如下課程:法理學、憲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犯罪學、監獄學基礎理論、社區矯正原理、社區服刑人員行刑與管理、社區服刑人員教育、中國監獄史、罪犯改造心理學、獄內偵查學、矯正社會工作、社會學概論、社區矯正個案分析、社會司法執法統計學、警體等。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完成20周的專業見習、20周的畢業實習與畢業論文寫作等實踐學習任務。

        (三)強調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實踐教學

        上海政法學院與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合作開展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主要采取了兩種途徑,即“請進來、走出去”。在請進來方面,一是邀請社區矯正實務機構中經驗豐富的社區矯正工作者,如社區矯正民警、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社區矯正社會工作者以及相關區縣社區矯正中心的工作人員來到上海政法學院為社區矯正專業學生授課。二是邀請案情典型、善于表達的社區服刑人員來到學校,在課堂上與社區矯正專業學生開展交流互動。在走出去方面,針對低年級社區矯正專業學生,由專業教師帶領其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如社區矯正中心、街道司法所、上海市新航社區服務總站參觀,增強學生對社區矯正工作的感性認識;針對高年級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則采取推薦其到上海市各區縣社區矯正實務機構開展專業見習與畢業實習,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學習與成長。

        (四)發揮志愿者活動的實踐教學功能

        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團委學生會非常重視組織社區矯正專業學生積極參與針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幫教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演練與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例如,2014年7月12日,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團委學生會實踐部的社區矯正學生志愿者們去往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親身參與暑期社區矯正人員一對一結對幫教活動。高頻率的社區服刑人員幫教活動讓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們感受到社區矯正強烈的實踐色彩。在幫教活動中,他們開展了諸如“認識社區矯正、重拾罪后人生”、“心理健康與心理調適”、“傳統文化與修身養性”等幫教活動,幫助社區服刑人員積極適應社區矯正期間的生活,緩解心理壓力,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專業能力。

        (五)組建學術社團提升實踐教學水平

        社區矯正本科生不僅應該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應該具備熟練的實踐技能,更加應該追求學術能力的提升。鑒于此,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社區矯正研究生導師、研究生、本科生、政法干警學員共同組建了集學術性、實踐性、創新性為一體的學術社團。社團以“培養學術專業素質,發展中國社區矯正”為目標,提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能力。該社團積極開展社區矯正科研工作,多項科研項目獲得學校資助并榮獲獎項,特別是在2013年6月,社區矯正專業本科生潘自強等同學在武玉紅教授的精心指導下,依托社區矯正學生社團力量開展的《關于社區矯正禁止令效果的實證研究》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上海市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

        二、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對策

        (一)實行“夾層制”實踐教學模式

        據筆者在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的調查得知,目前上海市社區矯正實務機構對社區矯正復合交叉專業人才需求度非常高,希望我校社區矯正專業本科生能夠到社區矯正實務機構進行至少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之所以將實習時間定為一年,是因為實務機構認為頂崗實習是最能夠培養實習生實踐能力的實習方式。這種實習方式可以使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完全履行相關社區矯正實習崗位的所有職責,獨當一面,對學生的能力鍛煉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因此,筆者建議社區矯正專業學生實習模式應采取起源于英國的“夾層制”實習實踐教學模式:學校的理論教學――實務機構的實踐教學――學校的理論教學。英國的一些高校將學生本科階段的四年學習時間分解為:兩年在校就讀+1年工程實習+1年在校就讀。[2]

        (二)開展定期的實踐教學需求評估

        社區矯正工作在不斷發展,高校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也需要與時俱進,緊跟實務工作發展的步伐。因此,開展定期的社區矯正專業實踐教學需求評估是確保實踐教學模式與社區矯正實務工作合拍的必要手段。社區矯正實踐教學方案的制訂和實施與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學生、實務機構三者緊密相關。因此,實踐教學的模式有效性、適宜性與調整創新的依據必須立足于對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學生與實務機構的調查。具體而言,我校應該針對上海市社區矯正機構領導、司法所社區矯正專職干部、社區矯正人民警察、社區矯正社會工作機構管理者、一線社工、我校社區矯正專業教師、專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并且對相關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個案剖析,總結社區矯正實踐實訓教學成功經驗,克服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形成相關的評估指標體系,撰寫以客觀評估為主,主觀評估為輔的需求評估報告,提出具體的、操作性強的改進實踐教學模式的對策建議。

        (三)深化多學科交叉融合課程體系

        筆者通過調查收集資料,發現目前開設社區矯正專業以及社區矯正專業方向的本科院校與大專院校在社區矯正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對學科交叉融合做得不夠。社區矯正是刑法學、犯罪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專業,很顯然,要將這些專業中與社區矯正最相關的課程納入社區矯正課程體系非常必要,并且在納入相關課程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在課程設計的時候強調與社區矯正的交叉融合,即必須呈現出明顯的特色。目前,所有高校都實現了初步融合,但尚未呈現出特色。例如,社會學概論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社會學,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調查研究方法,心理學應該調整為犯罪與矯正心理學,社會工作應該調整為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需要強調的是,犯罪心理學不等于犯罪與矯正心理學,前者關注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但對矯正相關的心理學著墨不多。實質上,社區矯正心理學應該更加重視與矯正有關的心理學理論、方法與技巧,其他交叉課程同樣應遵循此原則。

        (四)將傳統文化資源引入實踐教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從小到大社會化進程中重要的依托或影響因素。例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父慈母愛等觀念,中國傳統節日如中秋節、春節、元宵節等,中國傳統文化讀物如《菜根譚》、《顏氏家訓》、《小窗幽記》等,這些具有顯著正能量的傳統文化因素、文化載體都可以成為社區矯正中的可資利用的資源。正如姚建龍教授回顧加拿大罪犯矯正制度時,發現加拿大針對在押犯原住民罪犯比例高的特點,各關押有原住民罪犯的矯正中心均有引入原住民長老、酋長,在矯正中心開展富有原住民傳統文化特色的矯正項目。他由此提出我國在罪犯矯正工作中應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對于少數民族罪犯、外國人罪犯、不同省籍罪犯等,發掘民族與地域文化資源。[3]鑒于此,筆者認為,我校教師與學生都要積極思考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整合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從而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區矯正課程與社區矯正方法。

        [ 參 考 文 獻 ]

        [1] 武玉紅.社區矯正概念之辨析通論[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1):11-15.

        第5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字]會計職業教育 臺灣 特色

        臺灣經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持續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功不可沒,為各行業輸送了大量的實用人才,也積累了豐富的職業教育經驗。當前大陸的會計職業教育在為社會培養和輸送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需要探索和改革的深層次問題,臺灣會計職業教育的特色對大陸職業技術教育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臺灣會計職業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 建立完善的會計職業教育體系

        臺灣自1968年起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學制的國民小學和三年學制的國民中等學校教育對于臺灣地區的所有及齡國民是屬于義務的,相當于大陸的小學和初中。國中畢業生就面臨分流,進入普通教育體系或職業技術教育體系。普通教育體系包括普通高中、大學和研究所,大學指的是本科層次的大學及學院,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

        在臺灣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技術教育被稱為“技術及職業教育”(簡稱“技職教育”)。技職教育體系包括高級職業學校、專科學校、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高級職業學校是屬于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相當于大陸的中等職業學校,以培育基礎技術人員為宗旨;專科學校是專科職業技術學校,以培育中級實用人才,以教授應用科學、養成技術人才為目標;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屬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屬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以“教授應用科學及技術,養成高級實用技術人才”為目標,如中國科技大學(中國臺灣地區)的辦學理念之一就是為產業界培養解決實務問題的最佳咨詢顧問與堅實后盾。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亦可設置研究所,培育碩士及博士等研究人才。從技職教育體系來看,臺灣的職業教育體系已經形成了包含高級職業學校、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體系,目前屬于技職體系大學計有“國立科技大學”12所、私立科技大學34所、“國立技術學院”4所、私立技術學院27所、“國立專科學校”3所、私立專科學校12所,持此之外還有高職學校156所,共計248所。各層次的職業教育定位清楚,培養目標明確。除了專科學校,高級職業學校、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都設有相關的會計事務科或會計系,而15所專科學校沒有設置相關的會計科或系。因為上個世紀末政府鼓勵專科改制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因此自1997年起,臺灣大多數的專科學校已陸續改制為技術學院與科技大學,現有的15所專科學校中有14所是護理、醫護管理或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相比之下大陸的職業教育卻只有職業高中、職業技校或中專到高職(大專),之后就很難有再深造的機會了,即使有專升本的機會,但畢竟是少數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的不僅僅只是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還需要高素質的人才,理論與技能并重的人才,能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而僅有大專層次的高職教育顯然是不夠的,應當把職業教育拓展到本科以上體系。

        二 注重會計理論與實務結合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相對于普通教育而言。職業教育更側重于實踐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臺灣的職業技能教育就很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本質。

        (一)教師的社會工作經驗豐富

        按照臺灣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14條的規定,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體育、藝術、應用科技等以技能為主的教師聘任或升等,得以作品、成就證明或技術報告等代替專門著作送審。第15條規定只要是從三年制專科學校畢業,曾從事與所習學科有關的研究工作、專門職業或職務二年以上可以被大學、獨立學院及專科學校得聘為助教,講師及助理教授也有了類似的規定,可見社會工作經驗的重要性。臺灣職業院校的教師大部分有在企業或政府部門工作過,具有豐富的社會工作經驗,比如中國科技大學(臺灣)會計系有9名專任教師,其中8名教師都有社會工作經驗,他們或來自政府部門如審計部,或來自一些基金組織財團法人會計研究發展基金會,或來自企業如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租賃公司等,而且還吸納了2名非會計專業的教師,如電腦碩士或系統工程師,聘請了5名的兼任教師。又如,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有12名專任教師,10名教師在擔任教師之前從事過會計相關的工作,其中6名教師有過在事務所擔任職務的經歷,3名曾在企業或部隊擔任過會計相關的職務,1名曾在政府部門工作過。2010年2月臺灣“教育部”出臺的《技職教育再造方案》中鼓勵技專院校新聘專業科目教師應具有一定年限事務經驗(具與任教領域相關的專職工作年限3年以上或兼職工作年限6年以上者),并將執行成效納入私校整體發展獎補助指標。教師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廣泛的社會關系,是職業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強有力的保障。而大陸很多的職業教育基本上是從校園畢業后直接進入校園授課,實踐能力有待于進一步的提升。

        (二)注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從臺灣各職業院校設置的課程來看,一般都有安排相應的課程實習,除此之外一般都有開設專題制作課程。比如“國立基隆高級商工職校”會計事務科訓練學生完成段落為會計實作,并要求學生剪閱報刊雜志,寫心得報告,以期理論與實務配合。臺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會計事務科2010學年適用的課程表中規定實習科目至少要拿到30各學分,而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至少要拿到60學分。同時還有專題制作,專題制作分為小論文組和電腦應用組,小論文組以專題制作研究報告書為成果,電腦應用組以專題制作研究報告書和電腦應用作品為成果,但不管是哪一組,專題制作研究報告書的主題必須與商業與管理群專業課程相關。從2008年該會計事務科各組專題制作題目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專題制作是與企業緊密聯系,如《速食業廣告影響消費者消費行為因素之研究――以麥當勞、肯德基承德店為例》、《探討量販店經營策略與消費者滿意度之影響――以全聯福利中心與家樂福為例》、《北頭溫泉業經營型態轉變之研究》等等,這些論文都是以具體的企業或機構為研究背景,提升了實作能力,而且多人(一般以5人為限)合作完成,也提升了人際溝通合作能力。又如中國科技大學(中國臺灣地區)會計系在大學部3年級下學期至4年級上學期開設會計實務專題課程,目的是為提升學生會計專業能力及培養學生研究及整合理論與實務能力,并增進其專業技術與專業精神,方式一般是依興趣自由選擇組員,組員人數為三至五人為原則,并自行請指導老師進行指導。大陸的職業院校基本沒有專題制作。

        (三)會計證照考試注重技能的掌握

        臺灣地區目前會計事務技能鑒定分為乙、丙兩級,檢定方式包括學科與術科,成績合格者就可以取得會計技術士資格。學科

        測驗包括會計事務的基本知識,術科測驗包括編制傳票、記賬及編表等賬務實作,其中記賬實作包括分錄、過賬、試算、調整、結賬等,編表實作包括結賬工作底稿、財務報表及其附表、調節表等。一般術科題數約四到六大題,采用計點方式計分,滿分為100分,測驗時間120分鐘。從其考試內容就可見對會計實務操作技能的重視程度。大陸的會計師等考試還是以理論為主。

        另外,臺灣地區修訂了《各級各類學校同等學歷的辦法》,規定持有職業證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經驗之后,也能取得相應的同等學歷資格。如丙級證照加5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高級職業學校畢業或普通高中畢業,可以參加普通大學的入學考試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及專科學校的入學考試;乙級證照加4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專科學校畢業,可以參加大學附設二技或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入學考試;甲級證照加3年工作經驗即相當于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畢業,可以參加研究所(碩士、博士)的入學考試。從而建立起職業證照和畢業文憑之間的等值互換關系,工作經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 注重后續的學習

        第6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電大;學士學位;獲取率

        [中圖分類號]G7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13)46-0197-03

        近年來,隨著開放教育的深入發展與學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不斷更新,目前電大開放教育已經實現了學分制,允許學生在所修專業的專業范圍內自主選課,可以將學習年限延長至八年。在總結性評估之后,電大的開放教育從試點轉入常規,保證可持續發展在電大系統引起廣泛共識,北京市電大提出了把工作落實到實處,關注“四生”、提升“五率”,即:關注新生、提升課程注冊率;關注老生,提升畢業率;關注專科生,提升專科畢業生續讀本科率;關注本科生,提升“網考”課程通過率和學位獲取率。隨著本科學生對獲取學士學位愿望的不斷強化,學位獲取率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學生對于學歷之外更高追求,同時也是衡量電大教學質量的一個標準。

        1電大朝陽分校本科學生學士學位獲取現狀

        11近五年來總體趨勢

        電大朝陽分校自1999年承辦開放教育至今歷經14年,自2002年起本科各專業畢業學生數累計達到2200余人。已經開設的13個本科專業中有12個專業已有畢業生,自2004年中央電大與各高校合作授予學士學位至今,這12個專業獲取學士學位的總人數超過400人。近五年來開放教育穩定發展、各專業人數相對穩定,申請學位人數相對保持穩定,統計數據顯示,在2008年秋季到2013年春季的10個畢業季中,各季獲取學士學位人數大致占到了該季本科畢業生人數的30%左右(見表1),我校學士學位獲取率一直位列全市前列。

        13各專業發展趨勢差別大

        將近五年各畢業季各專業學士學位獲取率(見表3)繪成折線圖(見下圖)對比其發展趨勢可見,一些規模相對穩定的成熟專業有其特有的發展趨勢。如:會計學專業,呈現出近三個畢業季上升的趨勢,并且穩定保持在30%左右;小學教育專業,隨著招生的暫停,以后將不會有新的學位申請情況出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專業近幾個畢業季出現了下滑趨勢。

        2影響我校本科學生學士學位獲取率的因素

        在日常受理學位申請相關事宜的工作中,經常可以與本科學生、班主任老師密切接觸,能夠聽到來自學生本人在追求學士學位過程中的各種疑問與困惑。將這些學生反映的困難匯總,結合學位申請、審批、授予的全過程,可以大致歸納出以下幾個影響學士學位獲取率的主要因素:

        21各專業學位合作院校對學位授予的要求差別很大

        由于中央電大并沒有單獨授予學士學位的資格,自2004年起在各專業的建設中逐漸與相關合作高校簽訂協議,由各高校學術委員會對本科學生進行審核,為符合條件的本科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這就形成了十多個本科專業幾乎都由不同的合作高校授予學位,在對學生硬件條件的要求上(見表4),達不到統一的標準。如我校已有學生獲取學位的12個本科專業中,有 9個專業合作高校要求提交畢業論文由學術委員會再次進行審核;而其余3個專業只要論文由各省級電大認定達到標準即可。有8個專業只要求在學所有課程的平均成績達標即可,而有4個專業除此之外,還對學位課程成績有單獨要求。在外語方面,有些專業則要求參加由高校專門舉辦的加試。

        各合作高校對學位申請的條件達不到統一,客觀上造成了學生申請學士學位時有難有易,自然會對獲取率有所影響。

        22學生所從事行業對學位要求不同

        在與學生日常的交談中可以發現,學生從事行業的差別性和單位在職稱、晉級方面對于學位的要求,使得學生自入學起,對學位追求與否就有了預期設想。如護理學專業,學生多數為醫院一線護士,只對學歷的提升有所要求,一般不要求獲取學位,因此雖然該專業畢業生人數很多,但有意愿申請學位的人數極少。又如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半數以上為企事業單位的中堅力量,用人單位在晉級方面將學位的獲取作為一個考核標準,因此這兩個專業學位獲取率保持穩定。再如社會工作、法學專業必須在本科畢業的同時獲取學士學位,才能享受到國家相關學費支持,因此申請學位的學生數一直高居不下。

        23各級省校與合作高校對學位論文的評判標準不統一

        省校答辯小組在對各專業學生學位論文進行答辯審核時,經常由于評判標準過于寬松,使得一些本不符合學位申請條件的學生勉強通過答辯。而在后期學士學位的報送、審批過程中,經由合作高校學術委員會審核該論文不符合要求,使得學生本人失去了再次申請學士學位的資格,并且在精力與財力上遭受損失。因此,學校應該在論文初審、答辯階段投入精力悉心指導并力爭掌握評判標準與合作高校看齊。

        24學校方面鼓勵措施

        眾所周知申請學位要比只申請畢業付出更多的努力,學生不但要從入學伊始就對自己提出嚴格的要求,每門課程考核力求高分,還要參加諸如學位課程、學位外語等專業教學計劃之外的考試,因此在學生追求學位的道路上,學校方面的不斷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專業責任教師、授課教師和班主任在課堂內外的循序善誘,能夠持續增強學生獲取學位的決心。通過邀請已經獲取學士學位的畢業生回校與在讀生進行誠心的懇談、近距離的交流,或學校在各類榮譽的評選時優先考慮這些學生,也會大大提升學生的信心并為之不懈努力。

        縱觀電大朝陽分校五年來本科畢業生學士學位獲取的狀況,雖然整居全市前茅,但多數專業仍有可以進步的空間,這需要學校和學生雙方面共同付出努力。隨著開放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和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逐步強化,我們會為廣大學生營造出一個開放、自主、終身學習的良好氛圍,著力于激發師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力爭使每一名畢業生真正成為為社會所需所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第7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關鍵詞:復合應用型;勞動與社會保障;能力本位

        一、勞動與社會保障人才建設的背景

        社會保障是與西方國家社會救助事業和福利國家建設密不可分的。從1601年舊濟貧法到1834年新濟貧法,從德國各種社會保險法規到美國1935年《社會保障法》,從貝弗里奇報告到福利國家建設和改革,社會救助理念從過去的特殊人群向全體公民拓展、從傳統的救助體系向新型救助體系發展,社會福利不斷擴張和完善。西方國家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推動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發展。

        我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建設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之下開始的。首先,為了發展市場經濟,為了釋放政府沉重的負擔,為了激活企業的積極性、能動性,國有企業實行了減員增效的改革,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被迫下崗失業。如何妥善地處理下崗失業人員,這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民生問題。這對我國社會保障建設提出了巨大的現實問題。其次,隨著我國戶籍制度的松動,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轉移。近年來我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農民工隊伍。農民工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很多農民工的權益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障。農民工工資被拖欠,農民工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險,農民工子女教育遭受忽視和排斥。如何構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制度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重要課題。再次,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不斷出現。失地農民與地方政府的矛盾沖突時有發生。失地農民因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而面臨生存危機,雖然地方政府以現金的方式進行了一次性的補償,但是失地農民卻因為失去土地而缺乏其他技能,難以在城市里謀生。如何系統地解決失地農民生存問題,制定和實施相關的配套措施、政策是地方政府需要研究的問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面臨著雙軌制的改革、發展企業年金、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等任務。這些現實問題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提出了挑戰,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提出了時代要求。地方實務部門、基層政府、企業等需要大量的實務性、應用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目前,既懂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知識又懂法律法規的人才、面向企業從事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勞動與社會保障人才存在著較大的需求。

        目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在課程體系上卻面臨著如下基本問題:(1)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尚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課程設置無基準。(2)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成果在課程體系中的反映滯后。(3)學校師資力量參差不齊,很多學校面臨因人設課和無人而不設課狀況。(4)本科和碩士兩個層次課程界限模糊,知識點的銜接混亂甚至重復。(5)各個高校之間開設的課程大同小異,高校之間同質性惡性競爭非常嚴重,許多高校專業建設沒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6)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實踐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基本處于從屬的地位。學生普遍缺乏實踐或實習機會,最終使得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弱,陷入就業狀況不佳的尷尬境地。

        二、四川理工學院深化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的探索

        四川理工學院地處四川西南地區,是一所地區性高校。根據學校的地理位置和教育定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是為地方基層的經濟社會建設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復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或學科)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高級專業人才,應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寬厚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社會能力,并能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級技術人才。[1]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大學生必須涉獵多個學科的知識和理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在教育環節的設計、教學方法的使用、實踐性課程設置及實習基地的建設上加大建設力度,要重點突出并與實踐緊密結合。大部分高校或專業往往將學生實習環節放在最后一個學期,但由于學生忙于找工作、職業資格考試、畢業論文的撰寫與答辯等,實習形同虛設,效果可想而知,必須加強實習環節設置的研討,使得實習環節設計合理化、科學化、實效化,防止實習環節流于形式。

        四川理工學院法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經過近幾年的建設與改革,形成了建設復合應用型人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能力本位為取向的辦學理念。

        第一,構建復合型課程體系。法學院具有社會工作、勞動與社會保障、行政管理、法學四個專業。基于自身的資源與條件,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主要以社會學、法學、行政管理等為基礎進行建設。培養方案在經過幾年的修改和完善的基礎上,在法學院內部融合四個專業的核心課程,確定了社會保障概論、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公共政策學、社會保險學、社會保障基金管理、勞動經濟學8門核心課程。培養方案將法學、行政管理、社會工作專業的課程也納入其中,實行學生自由選課。學生只有具備了法學、行政管理專業的知識背景,才能在未來的工作中同客戶或群眾處理好關系,依法開展工作,依法行政。

        第二,以市魴棖笪導向。課程設計緊緊圍繞著市場需求,不斷根據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不斷增加社會所急需的課程,刪除過時的無用課程,積極培養應用型人才。隨著“小政府大社會”格局的逐步形成,非營利組織也在迅速發展,公益性部門的就業市場將會逐步擴大,根據該領域的就業市場,相應地開設了社區管理、 勞動關系和社會工作實務等課程作為選修課。隨著社會治理和依法治國的深入,國家需要大量的懂得法律知識的勞動與社會保障人才,培養方案將經濟法學、合同法學、民法等課程作為選修課,而保險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學作為必修課。隨著經濟建設的深入,企業需要大量的勞動管理人才。這些勞動管理人才專門負責企業的勞資關系,處理勞資糾紛。培養方案增加了勞動經濟學、勞動社會學、勞動關系學、勞動爭議處理等課程,特別是開設了《勞動協調員》等實踐課程。

        第三,以“能力本位”為取向。“能力本位”課程體系,包括一定的理論課程,更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課程最終著眼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實踐環節的優化設計是打造本科生能力的關鍵。實踐活動是根據實踐制度設計來進行展開和實施的,如果實踐制度不合理、不科學,那么本科生能力的鍛煉和提升會受到極大的阻礙,受影響的學生不是少數幾個而是大多數甚至所有人。學院根據歷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學生意見建議的反饋等,進行了如下探索和改革。1.在學分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大幅度地提高實踐課的比例,壓縮理論課的比例。2.將實踐教學融入到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這有利于防止理論與實踐脫節,使得理論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參與。特別是大一新生的專業課,任課教師就要踐行好這個理念,讓新生熟悉和適應這個制度。3.將實踐環節分配到大學四年的全過程中,這防止了將實踐壓縮在大四最后一年集中實施,實踐歸于虛無。實踐分為認知實踐、專業實踐、畢業實踐等。在大二,安排學生到人社局、民政

        局、保險公司等單位去認知實習。在大三,安排學生到相關部門進行更深層次的專業實習。在大四,采取集中實習和分散實習的方式,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實習。根據學院與許多地方部門和單位的交流,地方部門和用人單位希望有學生能長期到它們那里進行實習鍛煉,希望有一定數量的優秀的學生能成為它們的“固定”的人力資源,并且希望學生能經過一兩年的實習鍛煉最終留在單位內。即地方部門和用人單位希望盡量縮減學生的“打雜”期,縮減用人成本。

        根據學院的辦學理念,學院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堅持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刪除了以往的學年論文,加重實習實踐的比例。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注重培養面向基層的應用型人才,開設社會調查實驗、社會統計學實驗、五險一金實驗、管理信息系統實驗、會計學實驗、人力資源管理模擬實驗等。為了貫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院在畢業論文選題方面進行規定和引導,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撰寫調查報告,以改變過去學生撰寫理論性學術論文出現的種種問題(學生抓不住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學術前沿,理基礎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對學生的鍛煉作用有限等)。這有利于學生去切切實實地進行社會調查,從而真正地得到一次磨練,將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應用,對自己進行一次全方位的考核。

        第8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2005.9–2007.7 企業管理專業碩士 北京**大學 (排名:4/37)主修課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薪酬管理、管理經濟學等。

        2001.9-2005.7 市場營銷專業本科 北京**大學 (排名:3/100)

        主修課程:市場營銷、消費者行為學、市場調研、組織行為學、管理學、財務會計、商務英語、企業物流、供應鏈管理等。

        實踐經驗

        2006.11–今 薪酬調研專員 公司

        電話確認報名客戶基本信息,審核調查問卷,運用SPSS等專業工具進行數據分析,整理并完善調查流程。全面了解薪酬結構和薪酬調查流程;提高了人際理解及溝通、問題解決、壓力承擔等能力;鍛煉了管理和指導團隊成員協同工作的能力。

        2006.6-2006.10 撰寫《掉渣燒餅火爆現象的4PS分析》報告

        針對2005年前土家族掉渣燒餅連鎖店風靡一時的現象,從產品、價格、渠道、促銷手段四個方面對其火爆的原因加以分析,并預測了該種連鎖店的未來前景。運用了營銷學基本理論,實踐了營銷調研方法。

        2006.3-2006.5 咨詢助理 ****咨詢公司

        協助項目經理進行電話訪問,資料整理和分析;撰寫項目報告。掌握了電話訪問的技巧,熟悉了咨詢項目的運作流程。

        2006.1–2006.3 撰寫《銷售隊伍管理》一書的兩章

        查閱銷售管理及人力資源管理類文獻近50篇,撰寫《銷售人員招聘與選拔》和《銷售人員的培訓》兩章。提高了資料分析和寫作能力。

        校內工作

        2002-2006

        研究生會體育部委員、團支部書記

        增強了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

        榮譽獎勵

        2006.11 校三好研究生

        2005.6

        北京市優秀畢業生

        2004.11 社會工作獎學金

        2004.7

        國際企業挑戰賽模擬二等獎

        2002-2004 連續三年校三好學生

        2002-2004 連續三年學習獎學金

        2002-2004 連續三年院優秀團員

        個人技能

        英語水平:六級 560分

        計算機水平:國家二級(C語言)

        熟練使用office軟件,會使用ERP軟件

        自我評價

        真誠、內斂、專注

        優秀的思維、溝通和學習能力

        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團隊管理潛力

        聯系人信息:...........

        2004級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第一、我學球、打球15年,先是跟山西大學的一位原先的校隊隊員學球,所以打法基本上正規,但似乎比不上專業隊,在業余這個級別里,我還是注重“形”的那種,反對丑陋打法。我是兩面反膠弧圈打法,但是對其他打法也略熟悉。來源:中國求職簡歷網

        第二、我曾經當過別的運動項目的教練,有教別人運動的經驗,這一點熟悉我的人都知道。

        第三,我的理論水平尤其高,我敢說這個大話,是因為是在1997年出版過一本關于體育的書,《競技·中國——競技文化與中國的國民性》,并獲過省級獎勵。還寫過足球和其他體育評論文章數百篇,有兩部體育書稿也將出版,《新華文摘》1992年9期曾經全文轉載過我的體育方面的論文。到華師大以來,發表體育論文4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

        第四、至于乒乓球成績,只參加過一些系與系之間的對抗賽,打團體,獲得過冠軍。去年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打團體比賽,我是亞軍隊成員。

        第五、我在體育圈子里有朋友,如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老陸,原上海隊隊員,后當過市隊教練。北京也認識幾個搞乒乓的,如北體大小球教研室副教授老唐,他們都曾經給過我很大的幫助。

        第六、觀摩過兩次國家乒乓球青年隊訓練,見過他們高水平的練習。

        第9篇:社會工作本科論文范文

        師生溝通是指師生之間通過以符號或訊碼為媒介進行信息、思想和情感的傳遞和交流,并由此獲得理解的社會交互作用(任強,2010)。高校師生溝通主要是指在大學階段教育背景下,為有利于教育的實施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傳遞信息、思想和交流情感的雙向互動的活動。

        一 影響師生溝通的因素

        第一,高校教育環境不同,對師生之間溝通產生影響。教師所在單位的組織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的學習行為影響重大。如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師生群體的道德認同和價值認同,將直接影響組織行為的發展方向和行為效率。學校的管理模式,如評價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對師生溝通影響重大。學校的工作傳統、工作作風是組織文化在組織行為上的表現。認真負責、求真務實的工作傳統和工作作風對教師的工作行為具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張海宏,張志毅,趙彥萍,2006)。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擴張掀起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在校生人數均在同一時期創歷史新高。學生與教師比過高造成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日益淡漠(吳金霞,2008)。師生比失衡,使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后進學生”及表現較為突出的學生身上。

        第二,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角色位差對師生溝通產生影響。師生在教育過程中所處的角色差異,影響師生溝通的開展(張海宏、張志毅、趙彥萍,2006;劉新紹,2011)。師生之間經常表現為正式的組織關系和教育關系。然而,師生之間的溝通具有情感色彩,需要師生之間展開非正式交往,以便于師生之間交流的深入和關系的持續推進(丁敏,2006)。相關研究中,在“你認為教師在校園生活中應該扮演什么角色”的選項中,認為是“權威”的,學生占3.94%,教師占1.74%;認為是“家長”的,學生中占5.21%,教師中占3.91%;認為是“教育者”的,學生中占5.84%,教師中占13.48%;認為應該扮演“朋友”角色的學生中高達83.12%,教師中達80.00%。教師已意識到溝通過程中“成人狀態”的重要性,期待與學生以“朋友”角色進行溝通,這從80.00%的教師認同“朋友”角色這一結果便是最好的證明(譚海燕,2008)。

        第三,學生個體多樣性特點形成溝通個體因素障礙。(徐彬,劉海娟,2010)。將不同專業、地域、年級、學業成績和學生干部等作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發現,農村和大城市學生在師生關系親密性維度上得分明顯低于中小城市的大學生。因進入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寫作階段,教師對學生予以專業上的指導增多,頻繁的接觸和交流親近了關系,親密性、支持性維度上,大四年級學生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年級學生(付慧娥、鄧新洲、郭昕,2011)。學生的性別、種族、社會階層以及第一代社會地位等因素,對師生溝通有著顯著影響,如男性學生比女性學生更愿意以志愿者或者收取報酬的形式給教工提供幫助,女性學生通過電子郵件或個人交往與課程教師保持比男性學生更為頻繁的溝通(Young K. Kim,Linda J. Sax,2009)。

        第四,學生問題多樣性與教師響應問題解決方法單一性,造成學生對溝通的新鮮感逐漸喪失(徐彬,劉海娟,2010)。師生個性影響高校師生對問題的理解與認識,使師生難以實現有效溝通。在有關“問題行為”的調查中,教師認為最嚴重的是違反權威及違反課堂紀律,最輕微的是遇事退縮、不愛社交;而心理學家則認為最嚴重的是退縮、不愛社交的性格及行為特征,最輕微的是違反權威及違反課堂紀律(鄧慶民,2004;劉新紹,2011)。學生在對教師業務素質、溝通觀點和話題的不贊同、對自身就業前景的迷惘及心理問題未能得到及時解決時,師生間易出現心理上的代溝或情感期待上的落差,師生感情產生隔膜(任愛紅,2007)。

        二 師生溝通產生的影響

        第一,師生溝通效果對育人效果造成影響。本科生和教授之間積極與親密的溝通,在影響學生對有益的教育體驗的同時,還影響學生個人成長以及進一步的學術發展(Lau,2003)。師生之間的溝通影響教與學的積極性,影響教學信息的傳輸,影響課堂教學氣氛與教學管理,影響學生個性化的社會發展(李瑾瑜,1996)。良好的溝通不僅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影響,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著影響(吳金霞,2008)。基于“研究相關”(志愿者以取得課程學分或以獲取報酬的方式參與教師研究工作)的教師溝通,其對學生大學期間的平均成績、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顯著相關(Young K. Kim,Linda J. Sax,2009)。師生之間的非正式交流對學生自我價值、自信、學術技能有影響(Kuh,1995)。

        第二,師生溝通效果影響學生對院校、專業、班級的認同感。認同感普遍缺乏,師生之間缺少應有的尊重。師生各自為政及感情淡漠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即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普遍缺乏一種認同感。這種認同感的缺失成為師生之間難以逾越的障礙,給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道難以逾越的坎。認同感的缺失使得教育這一過程被肢解為“教”和“育”兩個似乎相分離的部分。高校師生關系中“育”的成分日益缺失,“教育”被稀釋得只剩下“教”本身了(吳金霞,20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免费 | 中文字幕亚州欧美日韩 |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登录 |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线影院 |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