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化學研究性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研究性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研究性論文

        第1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一、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把學生的自主發展看作是教學目的和教學過程的終端,在對課題的研究中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它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教學思想,與傳統接受式的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但就教育發展、人的發展而言,傳授性教學與指導性教學、研究性學習與接受性學習都是必要的,在教育、學習活動中,二者相輔相成。1、師生角色不同: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中心,教師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服務。教師由“演員”變成“導演”、“顧問”,學生由“觀眾”變成“演員”、“導演”。2、教育資源不同:研究性學習充分利用好傳統教育資源外,更重要的是把學生這一儲量最豐富、活性最大的教育資源開發出來。3、教學方法不同: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啟發引導,恰當運用點撥式、談話式、探索式等教法,講思路、講方法、講規律為原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4、教學效果不同:研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了思考、設計、實踐的時空條件,發揮了學生主體作用,發展了學生創造力。5、教學評價不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注重過程、注重運用、注重體驗、注重全員參與。

        二、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

        化學科與研究性學習聯系緊密,化學科知識可在研究性學習中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在研究性學習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又能在化學科教學中拓展和加深。下面從高三化學選考科的角度談談如何進行研究性復習,培養創新型人才。1、關注高考信息,把握教育創新方向2001年10月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指明了高考考試內容的改革的核心是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指明了高考“指揮棒”已轉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方向來。高三授課老師要以高考政策、方案及形勢作為備考復習的指南,指導學生認真研讀《考綱》和《考試說明》,把握教育創新的方向。2、研究跨科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化學科是最為基礎的自然科學之一,它與其它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關系密切。如NaCl晶體中Na+和Cl-排列方式滲透了立體幾何知識,“焰色反應”與物理科中的光本性有關,植物光合作用發生了化學反應,元素周期律論證了哲學觀點的量變引起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等等。在復習教學中,老師要適當引導學生研究化學科知識與其它學科間的相互聯系的問題,導找跨學科間交叉、滲透的命題契點,進行專題訓練。3、求實求活求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求實”是吃透一本,過濾知識點,扎實掌握“雙基”;“求活”是進行專題復習,通過典型題、多變題,培養“基礎創新思維”;“求異”則是引導學生總結特殊規律、方法,提高學生學科能力,這些規律方法源于課本,高于課本,是十分方便的思維捷徑。4、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化學是現代科技的重要支柱,它與工農業生產、生活實際、前沿科學關系密切,如身邊的化學:飲料、洗滌劑、化纖、造紙、醫藥等;現代科技:新型燃料、煉鋼、高分子新型材料等等;前沿化學:納米材料、飛秒化學、導電聚合物等。復習時,老師應引導學生研究這些熟悉而又似懂非懂的東西,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無窮的源動力,也通過理論和實際結合,改裝出具時代、生活氣息的新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5、加強實驗教學,發展學生創新能力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科的基本特征,加強實驗教學,特別是做好“設計型”、“探究型”實驗的專項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這些實驗是今后高考命題的方向。復習教學中,老師應引導學生多種途徑進行實驗的設計和探究,發展學生創造力。總之,研究性學習解放了學生的眼、手、口、腦及時間和空間,堅持開展研究性學習,定能培養出合格的創新型人才。

        第2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傳統教學方式下,學生一般都是被灌輸知識的接受者,這樣的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使得他們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更別提愿意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然而興趣無疑是很好的老師,熱情則是較好的催化劑,在初中化學實際教學中,教師采取一定的措施來引發初中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的是初中化學比較常用的提高學習興趣方法之一,教師不僅可以通過語言描述或者是設置問題等形式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下帶著問題學習化學,能有效提高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還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層次性.比如,在學習一氧化碳時,教師可以創設“為了預防煤氣中毒現象,人們通常會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這樣的方式真的能夠有效的防止煤氣中毒嗎?”的問題情境,通過這樣一個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學生探究欲望.學生要弄清問題,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導致煤氣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導致出現煤氣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塊燃燒產生一氧化碳的原因,從而對碳的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有更深刻的認識.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來就是對一氧化碳的性質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無臭的有毒氣體,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據學生的探究結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間內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無效的.這樣,學生不僅學習了一氧化碳的各種性質,知道了一氧化碳產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長了自身的知識面,從而對預防煤氣中毒有了更科學認識.通過探究性情境的創設,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后續探究有了較好的保障.

        二、增強實驗的探究性培養學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學教材中雖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實驗,但鑒于是起始學科,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大,在這些實驗中,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進行實驗,按部就班操作、觀察、回答問題、填寫實驗報告,很少有機會能夠進行自主探究和思考.雖然在驗證性實驗中,操作技能得到了進一步規范,知識掌握得到進一步強化,但思維被束縛,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學探究方法.探究性實驗對初中生來說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實驗既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還能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豐富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養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見的酸和堿》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創設將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牽牛花或紫甘藍葉的情境,有意讓學生發現其變色的現象,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感受其“發現”,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強烈的學習動機.然后引導學生設計簡單的探究性實驗,首先將白醋與石灰水分別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無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兩朵小花上,觀察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現象,比較兩種物質與兩種指示劑作用現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結論,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實驗,分別取不同的酸與兩種指示劑反應,不同的堿與兩種指示劑反應,比較不同的酸或堿與同種指示劑作用的異同,比較同種酸或堿與不同指示劑作用現象的異同,最后歸納出酸、堿與常見指示劑作用的一般規律.通過對教材驗證性實驗的改進,讓學生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學會比較分析、歸納總結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課外實驗密切化學與生活聯系

        化學和生活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利用學到的化學知識還能夠分析和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內容,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識都是人們長期以來生活經驗的積累,但是說到發生這樣現象的根本原因,卻很少有人能夠正確解答出來,其實有很多現象發生的原因與化學密切相關,只是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缺少聯系的橋梁.一些學生更是認為化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有著很遙遠的距離,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所以學習化學知識的時候會感覺很陌生.因此,化學教學中,通過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實驗,讓化學學習接上“地氣”,拉近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比如,在生活當中常常會看到,媽媽們用做飯用的堿面來清潔一些滿是油漬的東西,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清潔的效果卻是非常好的,堿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漬的功能.那么這一現象的本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油污難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油漬的主要成分高級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種難溶于水的物質,但當這一物質遇到堿性溶液之后就會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級脂肪酸鈉和甘油,這兩種物質均溶于水.教師可以在完成燒堿溶液與油脂作用的實驗基礎上,引導學生共同設計探究性課外實驗,將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堿面分別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較其共同現象,從而得到這些物質都是堿性物質.通過這一聯系生活的實驗探究,學生對于生活中的化學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這對學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生活中學生會更加留意各種現象,尋找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也會努力的學好化學知識,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

        第3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摘要】橫紋肌溶解癥(rhabdomyolysis,RM)合并急性腎功能衰竭(ARF)是由創傷、中毒等原因引起。由于橫紋肌溶解,大量肌紅蛋白(Mb)經腎臟排泄時極易形成管型并阻塞腎小管,加上其他有毒物質的綜合作用,因此常發生少尿型急性腎功能衰竭,且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從2005至2007年我院血液凈化中心共收治了7例此類患者,并對他們進行了血液凈化治療與精心的護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年齡17~80歲,平均年齡(38.5±23.4)歲。其中中毒2例,全身多發傷1例,因房屋倒塌致全身多處擠壓傷1例,藥物引起者1例,酒精中毒1例,惡性腫瘤患者1例。均符合RM致ARF的診斷標準:①有引起橫紋肌溶解的病史并伴有肌無力、肌痛、尿量減少的表現。②血清CPK值急劇升高至正常值的5倍以上。③BUN、Scr進行性升高,伴有高鉀、代謝性酸中毒等。本組患者血液凈化前實驗室檢查:血BUN(24.14±10.03)mmol/L,Scr(720.71±276.30)μmol/L,CPK>8000U/L,Scr(729.29±844.84)U/L,AST(1461.71±1517.48)U/L,K+(5.11±1.50)mmol/L。

        1.2方法在進行血液凈化前先做血液常規項目檢查,根據病情確定予以血液透析濾過合并血漿置換或單獨的血液透析濾過治療。血漿置換采用簡易膜式置換法,使用德國費森尤斯血漿置換器。本組1例采用血液透析濾過合并血漿置換法,其余6例均行間歇性血液透析濾過治療,機器為瑞典金寶公司及德國費森尤斯公司血濾機,德國費森尤斯AV600血濾器,碳酸氫鹽置換液。血液透析濾過選擇前稀釋,4h/d,置換液大于30L/次,并根據水腫情況決定超濾量,待病情穩定后改為3次/周,直至病情好轉。

        1.3結果1例酒精中毒患者治療及時,痊愈出院;2例中毒患者及1例多發傷患者好轉出院;其余3例ALT、AST、CPK、BUN、Scr均有顯著下降,但因病情嚴重未能好轉,最后均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

        二、護理

        2.1血液凈化前的護理①做好解釋和安慰工作。因為橫紋肌溶解癥的發病率極低,患者對此病一無所知,擔心疾病的發展及愈后;加上肌痛、肌肉腫脹及注水感、黑色尿,患者會感到極度的恐懼。本組7例患者均存在恐懼心理,我們向患者及家屬講解了疾病的原因、誘因及愈后,消減了他們的緊張焦慮心理,能取得他們的配合。②環境準備:透析室每天紫外線消毒兩次,每次30~60min,操作前半小時沒有清掃工作,濕度<60%,以避免影響機器運轉并保持室內空氣清潔衛生。③用物準備:搭好管路,做好機器的準備,備齊抗凝劑及搶救藥品,同時準備好氧氣及監護儀。④血管通路的準備:選擇較粗的血管,一般采用頸內靜脈或股靜脈插入單針雙腔導管并留置。本組3例患者選用股靜脈插管,4例患者選用頸內靜脈插管,插管后流量佳。

        2.2血液凈化過程中的護理①在確保血流量通暢的情況下,讓患者取舒適的臥位,一般為平臥位。②根據病情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確定抗凝劑及其用量,同時監測出凝血時間。本組1例因出血行無肝素透析,其余6例均選用低分子肝素抗凝。③嚴格無菌操作,根據操作步驟上機,并根據病情設置各參數。④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各壓力的變化,及時處理各種報警。本組1例行無肝素透析患者,予每30min0.9%Nacl沖洗透析管路,一次在透析過程中出現靜脈壓及跨膜壓急劇增高,發現透析器凝血,予以更換透析器。其余患者使用抗凝劑后均無凝血現象。這點至關重要,觀察各壓力變化并及時處理,可以避免凝血現象的發生。⑤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意識、瞳孔、尿量的變化并作好記錄,尤其是注意血壓的變化。低血壓造成患者的不適,在血液透析過程中發生頻繁,因此要密切觀察患者血壓變化,及時處理。本組1例患者在一次透析過程中出現面色蒼白、大汗淋漓、惡心、血壓下降,立即予補液,按醫囑予以賀斯、白蛋白注射,血壓仍不能維持,后又予多巴胺微泵維持,血壓才轉穩定。⑥皮膚的護理,由于肌痛、肌肉腫脹及注水感,患者不愿翻身,容易導致皮膚破潰。因此加強翻身極其重要,必要的時候按醫囑給予鎮痛藥,抬高腫脹側肢體,并保持皮膚的清潔干燥。本組3例患者出現嚴重的下肢腫脹、疼痛,經過我們的精心護理,無一例出現皮膚破損。⑦認真做好各項記錄。

        2.3血液凈化后的護理①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注意水電解質的平衡。②觀察患者有無出血傾向。③作好導管的護理,每次用肝素(1ml=2mg)封管后妥善包扎固定。④做好知識宣教。高熱的患者可給于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根據病情堿化尿液需大量飲水的患者,應避免水中毒,同時指導其注意保持留置雙腔導管周圍皮膚的清潔干燥。

        【參考文獻】

        第4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這里所謂的“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指的是我們迄今為止所運用的、西方哲學自古希臘以來形成的、以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的分裂對立為基本特征的哲學思維方式。在我看來,盡管時光的流逝已經使我們進入了21世紀,西方哲學的發展也經歷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再從認識論到語言論的種種變革(transformations)或者“轉向”,但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基本的實質內容和特征并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那么,它主要具有哪些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又對我們今天的文化哲學研究有哪些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

        在我看來,這種傳統哲學思維方式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它的基本取向是“追求客觀和普遍有效的真理”——也就是說,它立足于因果性及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的分裂和對立,所尋求的是客觀知識及其終極性基礎和依據、或者說是普遍有效的“絕對真理”,而沒有關注人生的主觀性精神寄托。因此,所有不利于認識者得到這樣的“真理”的成分,包括現實主體的各種主觀感受,都受到了排斥和壓抑,并因而被忽略了。

        第二、它所采用的基本研究方式是“共時性分析(synchronical analysis)”——也就是說,它主要關注的是其作為客觀事物的研究對象的現狀,力圖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抽象、分析和研究過程,得出有關客觀對象之規律的普遍有效的知識,即得出相應的普遍真理;而不顧、或者至少可以說不重視對這種對象的來龍去脈進行的“歷時性分析(diachronical analysis)”。

        第三、它采取的基本研究步驟是使研究結論盡可能“形式化”、“純粹化”和“精確化”——也就是說,它堅持認為,只有經過純粹理智的抽象和形式化而得出的、關于客觀事物之規律的精確的認識結果,才是知識和真理、才具有絕對的普遍有效性;所有各種無法形式化、純粹化和精確化的認識對象及其成分,包括那些具有主觀性、流變性和質料性的成分,幾乎都不在它的考慮范圍之內。

        第四、它得出的研究結論基本上與研究主體的精神生活和主觀感受無關——也就是說,雖然它的上述基本趨向、研究方式和研究步驟,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解放需要”為口號的,并且實際上也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即“求知”的角度)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終極關注(ultimate concern)”的一個方面,但是, 它由此而得出的研究結論卻要么像自然科學那樣僅僅涉及純粹客觀的對象,要么在涉及包含主觀成分的人類社會和文化生活維度(Lebenswelt)的時候,只能自覺不自覺地“大踏步后退”,無法完全堅持原來的基本立場、貫徹當初的基本要求。因而不僅無法正確對待和研究人的精神生活,還幾乎把人的主觀感受完全拋在了一旁——19世紀下半葉西方思想界出現的“科學方法大討論”,以及此后一直到今天的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演變情況,已經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因為迄今為止,人文社會科學(Geistswissenschaften)根本沒有由于其研究對象的獨特性而發展出相應和基本完善的研究方法,反倒是在追求盡可能徹底的“量化”和“精確化”的道路上“南轅北轍” 地越走越遠了。

        綜上所述可見,這種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以追求具有客觀性和普遍有效性的知識為目的,力圖通過抽象化、精確化、形式化和純粹化的理智性分析,得出不具有任何主觀成分的“客觀真理”[5]。因此,現實主體所具有的絕大部分主觀因素,基本上都以“主觀隨意性”的名義受到了忽視、排斥和抑制[6],以避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論具有“主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嫌疑。

        另一方面,就“文化”所涉及的各個方面而言,無論我們所注意的是日常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各種現象,還是迄今為止各種文化理論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它們基本上都與現實主體的精神生活、主觀感受諸方面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即使當我們在常識語言并不十分嚴格的意義上,由于一個人有知識而說他是一個“文化人”的時候,我們所做的也不單純是對這個人的知識水平的客觀認定,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個人的主體性基本素質和日常作為的主觀評價。因此,無論人們對“文化”究竟怎么看待、給它下了哪些定義,有一點似乎是確定無疑的,這就是無論是不是作為我們的研究對象,“文化”與上述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所界定的研究對象都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后者只涉及純粹客觀的、并不包含人的各種主觀因素的對象,前者則與各種主觀因素、特別是與各種主觀感受非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這樣一來,我們顯然就會面臨“這樣的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究竟是不是適合于進行文化哲學研究”的問題。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這里所謂的“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是不是適合對文化進行研究、是不是適合于進行文化哲學探討和研究”,是從“一門學科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主要由其研究對象決定”這個基本前提出發提問的;它絲毫不意味著我們像本文所涉及的后現代主義那樣,對這種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進行徹底的否定和拋棄。實際上,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可能“一無是處”的,否則,人類迄今為止已經取得和即將取得的各種輝煌的文明成果,豈不都成了“無源之水”?!其實這里的關鍵問題在于,我們究竟能不能因為這種思維方式使人類取得了這樣輝煌的成果,就盲目夸大它的適用范圍,就看不到它的有效性的限度[7],以至于在不對它進行任何批判反思的情況下,就理所當然地把它用于文化哲學研究?

        因此,這里的問題在于究竟如何對“文化”進行界定——如果我們一廂情愿地完全按照這種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在有意無意地忽視“文化”所包含的各種主觀因素的情況下對它進行界定,那么,我們顯然就會歪曲它,并因此而難以得出我們所希望的、合乎實際的研究結論。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充分地重視和研究作為文化哲學研究對象的“文化”所具有的這些主觀維度,那么,我們現有的、傳統的哲學思維框架和研究模式,究竟能不能使我們得出我們所期望的結果呢?

        我認為,只要我們仍然固守這種以客觀事物為最主要研究對象、以追求普遍有效的客觀知識為最高目的的思維方式,我們就不可能突破19世紀下半葉歐洲“科學方法大討論”所體現出來的、以自然科學為典范而統一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模式,因而也就不可能給文化哲學研究所面對的“文化”以恰當的地位和應有的重視。而這樣一來,由于“文化”尚沒有一個能夠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的界定,現有的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和研究模式又未必適合于對“文化”進行徹底全面的探討和研究,文化哲學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就顯然不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問題了。既然如此,出路何在?

        三、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突破與社會個體生成論

        綜上所述可見,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傳統哲學思維方式,基本上可以說并不適合于進行文化哲學研究,所以對于我們來說,“文化哲學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仍然是一個必須加以認真對待的具有關鍵性的根本問題。那么,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做,才能實現這種思維方式的突破、使之能夠適合于文化哲學研究呢?

        我認為,要想實現這種傳統思維方式的突破,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種思維方式所具有的有效性的限度,因為只有這樣,才談得上對它進行真正的、嚴格意義上的“突破”或者“揚棄”。在我看來,這種思維方式所具有的理性主義基本立場及其對人類的認識過程提出的、相應的各種要求,對于我們從共時性角度出發,認識和研究屬于中觀范圍的、作為客觀事物的對象來說,是必要和比較合理的,盡管隨著人類認識過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各種具體的認識手段、方法和步驟也仍然會不斷得到完善,認識主體的各有關方面的地位和重要性也會相應地得到重視和對待。

        不過,對于我們需要從歷時性角度出發,對既包括分別屬于微觀、中觀和宏觀范圍的客觀事物,也包括作為研究對象而存在的包含主觀成分的對象(后者既包括波普爾所謂的“世界III”,也同樣包括作為研究對象而存在的生活世界、活生生的人及其主觀世界)進行的認識和研究來說,這種思維方式便由于我們上面已經指出的各種基本特征,而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因為這里顯然增加了這種思維方式以往幾乎從未涉及的兩個維度,亦即被研究對象的動態生成維度和主觀理解維度。因此也可以說,這兩種維度實際上處于這種思維方式的有效性范圍之外。而這樣一來,我們似乎接下來就可以說,這種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的有效性并不是無限的;我們只有揚棄它、使它能夠把這兩個基本維度納入其研究視野并予以足夠的重視,它才有可能適合于進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因為這兩個基本維度對于“文化”和“哲學”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勿庸贅言,這里所謂的“確定其有效性限度”和“揚棄”工作,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確定文化哲學的基本前提和存在可能性的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強調指出的是,我們進行探討和確定文化哲學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可能性的工作,也同樣不能僅僅停留在純理論的層次上;否則,我們不僅容易忽視當前的現實提出的有關問題所具有的深度、廣度和難度,難以真正立足于這些問題而對先賢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徹底反思,而且容易使我們的理論創造力枯竭、使我們進行一些徒勞無益的浮泛之思。所以在我看來,我們在這里可以借用[8]現象學“直接面對實事本身”的基本立場,通過系統和概括地考察人們的生活所經歷的、相對完整的過程,揭示實現這種思維方式的突破所必需的現實基礎,從而使我們上面的提問和基本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落到實處。

        就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言,姑且讓我們用一個“理想實驗”來描述我們所面對的這種相對完整的過程: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們最初進行的是認識其對象(這里的對象既包括有可能滿足這些需要的物質對象和條件,也包括其自身的各種需要)的活動;而在因此而得出相對準確的認識結論的基礎上,他們便進入了實際運用這種結論去改造對象、以滿足自己的這些需要的過程(正如馬克思已經明確指出的那樣,這樣的過程和上述認識過程一樣,完全是一個社會實踐過程,亦即是一個既改造客觀對象、同時又通過與其他社會個體進行各種互動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其結果一方面是使這些需要實際上得到了相對滿足,也使各種相應的社會規范、實踐步驟和形式,以及使主體的各種感受得到了“內化”,另一方面則是觸發了其新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這些新的需要不僅推動人們一方面在精神上固化、回味和享受這個過程到此為止已經取得的結果(亦即其中包含審美過程的“文化”[9]過程),另一方面也促使其進一步認識和改造更多的對象,從而進一步滿足更多、更高級的需要。在我看來,這就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而且,這里的三個階段雖然共同構成了這個過程,但卻顯然分別處于逐漸遞進、復雜性和主體參與程度逐漸增強、主體的精神境界不斷提高的不同層次之上。

        可見,就這種相對完整的生活過程而言,上述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所涉及的,充其量僅僅是它的第一個階段,即對客觀對象進行認識的階段,因而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不僅沒有涉及、至少可以說沒有充分重視和研究這里的第二個階段(在我看來,當今西方方興未艾的,包括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法哲學研究在內的社會哲學研究,實際上是正在逐漸改變這種局面,盡管取得突破性進展還有待時日),更沒有、也不可能充分重視和研究這里的第三個階段及其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即人們在精神上固化、回味和享受這種過程及其結果的“文化”過程,亦即“人‘以其文[10]’‘化’‘物’的過程及其結果”。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這種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為什么并不適合于研究文化、或者進一步說為什么并不適合于進行文化哲學研究。

        其實,這個“理想實驗”所揭示的,并不僅僅是“文化”具有這樣兩個至關重要的維度、因而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并不適合于對其進行研究;更加重要的是,它展示了我們對這種思維方式進行突破所必需的現實基礎:顯然,這種以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分裂對立為基本前提的思維方式,僅僅在這里的第一個階段即認識階段,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諸如科學認識所要求的“價值中立”等等)。只要現實的主體接下來進入社會實踐領域,這種思維方式就已經不再適用了,更不用說這樣的主體進一步進入通過“以其文化物”而追求自由的精神享受領域。因此,對于文化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來說,這種思維方式的關鍵性要害在于,它根本沒有注意到作為個體而存在的現實主體所具有的精神境界、所追求的精神享受,在這個過程中是逐漸生成和提高的。

        而這樣一來,我們也就找到了對這種思維方式進行揚棄的基本思路:既強調社會、又突出個體,既肯定進行共時性分析的認識及其結果的重要性、又從歷時性角度進一步強調社會實踐和人的生成過程和精神享受,既承認理智和情感在認識階段有對立之處、又充分強調二者會隨著主體精神境界的不斷生成和提高而走向融合——一言以蔽之,這個基本思路就是我們在揚棄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個體生成論”。

        概略地說,社會個體生成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包括研究者在內的每一個現實個體,都處于某種(存在于具體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之中的)生成過程之中;

        第二、這種生成過程具有兩個方面:一是個體通過相關的各種社會互動過程獲得內容日益豐富的社會角色,二是個體的主觀世界因此而達到越來越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包括學術在內的人類社會生活的每一個方面,都是這種生成過程的結果,都是由不同的社會個體通過這樣的過程而不斷進行建構的結果;

        第四、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所有這些方面,都必須從有關這樣的社會個體主觀世界的生成過程的視角出發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方面囿于篇幅,另一方面“社會個體生成論”正處于不斷完善過程之中,我們在這里不可能進行更加系統全面的論述。不過基于上面的論述,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我們承認上述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不適合于研究文化,不適合于進行文化哲學的探討、研究和建設,因而我們必須對它進行突破和揚棄,那么,作為強調研究和探討現實主體精神境界之不斷生成過程的理論模式的“社會個體生成論”,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有價值的理論探討進路。而只有我們對上述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進行了這樣的突破,我們才能獲得進行文化哲學研究的恰當的基本前提、把握開展這種研究的各種可能性。

        注 釋:

        [1] 諸如馬克斯·韋伯這樣的西方有識之士已經明確指出,西方社會的現代工業文明的最基本的學理依據之一,就是其傳統的理性主義,因而從這種意義上說,后現代主義對西方傳統理性主義和工業文明的批判,實質上所針對的是同一個對象;只是就文化層面而言,基督教文化、特別是其中的新教文化所發揮的作用才被凸顯出來。其實,即使非常概括地瀏覽一下西方文明史,我們也可以看到,存在于具象層次之上的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和存在于學理層次之上的西方傳統理性主義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后者是前者的基礎和前提。

        [2] 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全面背棄和徹底批判”,僅僅是就這些基本傾向通過后現代主義者們的言詞所表現出來的、一目了然的意義而言的;實際上,就最基本的思維方式而言,后現代主義之諸理論同時體現出來的這種基本的、以“走極端”為基本特征的思想方式,本身就是與被我們稱之為“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傳統的西方思維方式一脈相承的。因此,從后一種意義上說,這些基本傾向實際上并沒有做到“全面背棄和徹底批判”西方傳統的思想方式,而是后者的進一步延伸。

        [3] 這里存在的、既具有現實性又具有根本性理論意義的問題在于,作為社會現實主體的人,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得到相對滿足以后,究竟應當如何進一步發展、究竟應當進一步追求什么樣的享受?20世紀以來的西方文明社會的發展歷程已經表明,盡管繼續開發和滿足人的感官享受并不是絕對不可能,但這會同時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人的發展需要是不是僅僅限于不斷對感官需要進一步進行“直線式的”刺激和滿足,如果不是,出路何在?二是人的自由究竟包括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是不是完全以“征服式的享受”為核心,如果不是,那么出路何在?在我看來,這兩個問題很可能成為21世紀哲學研究所必須面對和解答的關鍵性問題。

        [4] 在我看來,盡管學術界存在著有關“文化”的各種各樣的界定和理論,但是究其根本,“文化”其實應當是“處于一定的自然環境、歷史傳統和社會氛圍之中的人類群體,在一定的社會生產實踐及其成就的基礎上,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和進一步積淀下來的、對于自由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這樣的追求和享受通過直接間接地塑造和影響他們的社會實踐,對他們的社會穩定和發展產生各種影響。”一言以蔽之,“文化”就是人“以其文”“化”“物”的動態過程和結果。這就是我對于“文化”的定義;與此相關論述,請參見拙文《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學研究初探》,該文載《哲學動態》,2002年,第4-5期。

        [5] 其實,這里所謂的“得出不具有任何主觀成分的‘真理’”,本身就是一個具有信仰成分和一廂情愿色彩的“主觀理想”;顯而易見的是,不僅所有各種研究及其結論都必然帶有由于研究者本人的基本立場、研究視角、知識素養、努力程度和價值評價態度而存在的主觀烙印,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竭力追求其研究結論的絕對普遍有效性的傾向本身,也必然帶有非常濃厚的信仰色彩,因為客觀地說,研究者在著手進行其研究之初所秉持的這種信念,是沒有任何正面的客觀依據的;而負面的證據卻似乎不勝枚舉——西方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已經充分表明了這一點。

        [6] 當然,人的精神性主觀因素受到了這里所說的“忽視、排斥和壓抑”,而人的物質性感官享受卻一直在不斷地得到刺激、開發和利用——在我看來,西方近代以來建立在傳統理性主義基礎之上的工業文明及其發展,基本上是以不斷進行這樣的刺激、開發和利用為動力的。所以嚴格說來,真正受到“忽視、排斥和壓抑”的,只是人的主觀生活的一個部分;不過,這個部分卻是真正屬于人的,而不像“物質性感官享受”那樣是人與其他動物共同具有的。

        [7] 當然,囿于篇幅,我們在這里不可能結合對相關歷史材料的梳理,對這個問題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能有待以后的機緣再這樣做。

        [8] 這里所謂的“借用”并無任何矯飾之意;這不僅是因為胡塞爾現象學本身有難以克服的理論困難,諸如與“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有關的各個方面的困難,而且也是因為本文即將使用的“社會個體生成論”及其方法論視角,既繼承了這種現象學的基本立場,同時又有所超越(參見下文)。可惜的是,囿于篇幅,我們在這里不可能對這種繼承和超越進行必要的論述。

        第5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新課程;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09-003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高中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之一。[1] 學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教師要相信并依靠學生,將可以交付給學生的認知任務先交付給學生,然后騰出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進行大量活動,在活動中自行感悟獲取知識,發展學習天性,開發學習潛能,實現“學大于教”的目標。[2]

        高中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學科知識與實驗技能。因此,在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需采取多種策略喚醒并整合學生已有知識,讓學生體會和自主開展研究性活動,提升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 目前高中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學生對“研究性學習”認識不足

        主要表現在: (1)不理解“為什么高中階段要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是什么?”;(2)不清楚“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步驟”; (3)缺乏有效的研究策略,缺乏對自己的研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和總結的意識與方法。

        2.2學生對自我認識不足

        主要表現在: (1)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確定合適的研究課題。(2)研究動機不足,遇到困難,缺乏恒心與毅力。

        3 促進高中生自主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策略

        3.1開展研究性學習前,進行必要的課程知識輔導

        (1)以講座形式介紹研究性學習

        介紹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包括四個階段(確定課題、收集資料、開展研究、得出結論)。然后針對上述四個階段,老師進行詳細的分析,包括如何選擇合理的研究課題、如何進行資料搜集、如何制定實驗計劃等等。同時, 介紹科學研究中如何開展調查,包括問卷的設計、數據的處理、調查結論對實驗的啟發等等。

        (2)以優秀論文作為學習范例

        推薦若干優秀論文供學生借鑒與學習, 如:

        ①以實驗法、訪談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生活中食用鹽種類的調查及“真鹽”與“假鹽”的辨別方法研究》。

        ②以實驗法、問卷調查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垃圾分類回收在廣州的調查報告及分解有機垃圾的實驗報告》。

        ③以定量實驗、對比實驗法為主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案例――《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的測定》。

        3.2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多向交流,反復磨合,落實研究過程

        研究性學習過程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在這四個階段的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研究歷程常常是一種螺旋式的推進。譬如,學生在搜集了資料后會發現自己的題目不太適合研究,因此會對研究的課題進行更改;又如,學生在開展研究后,得出結論的同時又生長出新的探究點,因此又會開展新一輪的深入研究。在這個反復磨合的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維持學生的探究熱情,及時進行探究的指導,使學生獲得反饋與自我調整,增強學生在活動中的自我效能感。

        (1)尊重學生的興趣,允許學生嘗試,鼓勵組員相互溝通與協作。

        [案例1]在第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上,×××等同學初步確定他們的研究課題是“驗證零度可口可樂是否真的不含糖”;但經過一周的資料搜集后,該小組的研究課題卻變為了“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然而,在真正進行實驗研究的那天,該小組的研究課題變為了“驗證茶葉中是否含有咖啡因”。

        老師詢問學生為何否決“零度可口可樂”的方案,學生認為在搜集資料時,無法找到合適的檢驗方法,所以否決該題目。

        關于“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方案,學生則認為該實驗方案較容易,所以決定采用,其中實驗內容包括驗證果粒奶優中是否含維生素C、蛋白質、還原糖等。

        至于后來為什么采用“驗證茶葉中是否含有咖啡因”的方案,那是因為小組組長認為“果粒奶優”的方案技術含量太低了,希望換成這個課題,于是小組成員與組長產生了分歧,在組長的協調下大家決定嘗試一下。

        最后,該小組經歷了兩天的蒸煮茶葉等實驗,制得了少許的白色粉末,學生估計這是咖啡因,但苦于沒有更好的儀器驗證咖啡因的成分,所以經組員討論,該小組重新進行了關于“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實驗。

        [反思]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選題的權利,不能包辦或代辦,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最重要收獲不在于研究是否有成果,而是讓學生能夠體會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掌握研究的方法與策略。

        為了提升“驗證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研究課題的內在價值,老師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發現果粒奶優與娃哈哈營養快線是同一類乳酸飲品,于是,建議學生在做實驗時可以用純牛奶、營養快線、果粒奶優進行對比實驗,比較三者的營養成分差別,讓學生通過實驗獲得更多的對比信息。

        (2)在研究性學習中,老師要做學生的拐杖,但不做學生的字典。

        [案例2]×××等同學的研究課題是“關于營養鹽的研究”,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對鐵強化鹽的評價是:“那鹽的顏色怎么有點黃呀?”對鈣強化鹽的評價是:“好夸張,溶液pH顯強堿性喔!”

        學生1:為什么鐵強化鹽顯黃色的?

        教師:那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呢?

        學生2:Fe2+被氧化為Fe3+嗎?

        教師:你們查一下資料看看吧。

        學生1:補鐵是指人體吸收Fe3+還是Fe2+呢?

        教師:以前好像有學生做過鐵強化鹽的研究,你們去中國化學課程網的學生頻道查一下。

        學生2:鈣強化鹽溶液為什么顯強堿性?

        教師:強堿性意味著有腐蝕性,為什么還作為營養鹽呢?你們去查一下,而且還要查一下使用鈣強化鹽時有什么注意事項。

        ……

        [反思]研究性學習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與進步的陣地,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助手,而不是學生的百寶袋,學生需要的是從教師那里獲取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內容的相關知識。因此鼓勵學生通過網絡、課本等資源分析研究結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反思、評價、調控能力。

        在第二天的課后,該組同學告訴老師他在網上找到答案了。補鐵最好是讓人體吸收Fe2+,因為鐵強化鹽易被氧化為Fe3+,所以其補鐵效率較低。鈣強化鹽中因含有活性鈣,所以其水溶液顯堿性,因此,胃酸過少的老人家及嬰幼兒不適宜食用鈣強化鹽。

        (3)引導學生掌握對比實驗的要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對比實驗易于讓學生找出物質間的差異,提升研究報告的價值。因此,讓學生把握基本的空白對照實驗的意義、實驗過程中外界干擾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化學試劑的用量如何控制、對比實驗中的“同”與“異”的因素等問題,對于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幫助。

        [案例3]××等同學研究的課題是“方便面是否真的沒營養?”,他們對某品牌方便面的三包調味包進行了實驗研究,證明調味包中含有淀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C。于是,他們寫出了研究論文證明“方便面是有營養的”。

        [反思]學生在進行研究時,易出現研究目的不清,妄下結論的情況。如該小組的研究對象是方便面,但實際研究對象卻變成了方便面的調味包,以“檢驗調味包是否有營養”來證明“方便面是否有營養”,這個命題顯然不合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筆者根據與學生的訪談得知,學生認為方便面必然含有淀粉,所以認為沒有研究的價值,“方便面有營養”應來源于調味包中還含有其它的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C、脂肪等,所以在實驗中選取了調味包作為研究對象。

        這反映出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忽略了量的問題。“有”不等于“含量多”,更不等于方便面的營養成分高于其它糧食。因此,老師引導學生調整課題的研究方向,因為“是否有營養”無法從定性的實驗中簡單推斷。筆者引導學生選取同類食物作為研究對象,以其它快食面調味包、味精等與康師傅快食面的調味包作比較,分析康師傅快食面的調味包是否在營養成分種類上優勝于傳統的調味包或味精。學生的研究課題最終改為“方便面的調料劑與味精間的營養對比”。

        [案例4]筆者與研究“果粒奶優的營養成分”的研究小組成員的對話:

        教師:你們用果粒奶優與純牛奶做對比實驗,是否有點不妥?果粒奶優是乳酸飲料。而且你們的初步研究成果顯示,純牛奶含蛋白質,果粒奶優不含蛋白質,這是真的嗎?可口可樂公司推頌果粒奶優中含有大量乳清蛋白。

        學生1:我們敢于權威嘛!

        教師:你們是不是實驗過程中沒有控制好試劑用量呀?

        學生2:怎么會呢?老師,我們有注意用量的。

        教師:你們還是再重復做一次實驗吧。

        學生2:好,我們明天再去做一下實驗。

        教師:還有,聽說可口可樂公司是為了打擊娃哈哈集團的營養快線在乳酸飲料市場上80%的占有率才推出果粒奶優的,它的優勢應是果粒奶優含水果顆粒,你們參照的對象是否還應引入娃哈哈的營養快線?

        學生1:那我們的調查與實驗研究就以這兩個競爭對手來作對比吧。

        在研究性學習中,引入對比實驗,有助于學生找出題目的社會價值與閃光點,提升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看問題的目光變得更客觀一點、更實證一點。

        (4)融合課本知識,拓寬學生的研究空間

        老師若能讓學生自主整合他們所具備的知識,那么學生的研究空間就會廣闊多了。

        [案例5]×××等同學研究“珍珠奶茶的成分”。對于這個課題,筆者開始是不太看好的,因為檢驗奶茶中是否含有蛋白質、奶精等成分,是十分麻煩的事情。然而,該小組學生根據生物課本中關于蛋白質的測定方法,了解到可用蘇丹紅III檢測蛋白質;其次, 設計實驗對比牛奶與奶精的成分有何不同,發現奶精內含有淀粉,而牛奶中不含淀粉;于是,該小組取樣四種來自不同飲食店的奶茶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各樣品中是否含有淀粉,從而間接分析出樣品中是否含有奶精;而且,學生還以自制奶茶作為對比實驗,分別用奶精+紅茶、牛奶+紅茶、奶粉+紅茶進行對比,發現市面上售賣的奶茶顏色與奶精+紅茶的樣品顏色極相似;最后,學生還檢驗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含有淀粉,以及嘗試檢驗奶茶中是否含有工業氯化鎂。

        在研究過程中,教師需要給予學生的支持不僅僅來源于物質與知識上的支持,還要有一定的耐性,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計劃與方案,培養學生的反思與探索精神。

        3.3 開展研究性學習后,向優秀論文學習,形成研究成果

        學生在撰寫論文時往往存在如下的不足:

        (1)條理不清。雖然學生完成了實驗,但多個實驗之間的關系未能理清,每個實驗的實驗目的、實驗用品、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總是混在一起,用一兩段話來表述。

        (2)研究方法單一。只呈現了實驗法得到的基本結論,未能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等。

        (3)未能提升課題的社會價值。如研究奶茶的學習小組,在開始時只是著眼于研究奶茶的成分,但對于為什么青少年熱衷于飲用奶茶的研究不足,因此筆者建議該小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根據其研究成果在學校書寫了一份倡議書。

        (4)未能記錄研究性學習中的收獲。如學生在采訪中的日記、實驗中的札記、個人感受等等。

        (5)引用網上的摘抄內容十分多,闡述個人成果的內容十分少。因此,在論文撰寫中應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總結搜集的資料。

        針對上述不足,筆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1)要求學生向優秀論文學習,學習優秀論文的內容布局,文字措詞,段落體例等。

        (2)老師對論文中不足之處用紅筆指出,并對學生論文進行面批,以文字形式把意見寫在學生的論文草稿上,供學生課后詳細分析。

        (3)表揚學生在每次修改論文后的進步與論文閃光點,讓學生體會論文撰寫中需做到綱舉目張并逐步提高。

        4 實施成效

        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筆者先后三次在校內高一、高二年級開展關于“食品中的化學”的研究性學習,×××等同學的《關于對“地下工場”里的白果加工情況的調查與研究》獲第八屆廣州市“我與化學”比賽一等獎;×××等同學的《珍珠奶茶成分研究報告》獲第十屆廣州市“我與化學”比賽二等獎,并刊登于《少年發明與創造?中學》第180期上。

        近一年來,該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升了高一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2009年9月,筆者任教的高一(4)班各科成績較差,尤其是數理化三科。自從有兩個來自四班的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關于“奶茶”與“山楂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后,在班內帶動了不少同學來參加化學的研究性學習,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漸高漲,化學成績有大幅度提升。在期末測試中,該班的化學平均成績從年級第十四名升至第八名,而且化學也成了他們驕傲的優勢學科之一。

        不少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感想中認為獲益良多。如×××同學總結到“通過這個有趣的活動,我獲益匪淺:朋友多了,動手動腦能力強了,實驗嚴謹了,更懂得了團結的重要性,這都要謝謝我的指導老師和我的隊友”。如×××同學寫道“在這次的探究活動中,我們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雖然耗用了時間,影響了我們的作息時間與課業,但我們沒有后悔,因為它使我們學到了更多的知識,鍛煉了我們的各種能力,幫助我們從課堂走向社會,有利于我們今后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研制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4.

        第6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為落實學校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辦學定位,提高應用性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方案制訂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落實“質量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思路,進一步深化應用型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緊緊圍繞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以工作要求為目標,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工作過程性知識為重點,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取向;充分發揮學校多學科門類的資源綜合優勢,實行“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深化實踐教學改革;進一步完善學分制,建立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和自主學習的彈性教學計劃;培養“面向基層、服務地方,學科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較強的綜合職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優化“平臺+模塊”的課程結構、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基本原則。2012年,在學校有關部門的統一部署下,將對培養計劃再次進行全面認真的修訂,使本專業培養計劃、課程教學大綱、課程考核大綱更為科學適用、特色鮮明。

        加強課程體系的創新與改革

        深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內容突出針對性、實用性、先進性。構建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模塊化”課程體系。課程由“通識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實踐課程模塊”三部分組成。四年制本科按照各課程模塊的學分規定和修讀要求組織落實“1+2+0.5+0.5”分段式課程教學活動,即用一年左右時間修完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兩年時間完成專業課程模塊(含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學;第四年,各專業根據專業特點用半年左右時間分別完成就業導航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教學任務,半年時間頂崗實習;實踐模塊貫穿各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踐類課程采取實驗、實習、實訓、工程訓練、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和社會實踐等多種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實踐環節完成教學任務。

        以能力培養為目標,強化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

        強化對實踐教學的整體研究,建立科學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把實踐教學貫穿到教學全過程,有意識地使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課程實習與畢業實習、集體實踐與個人實踐、專業實踐與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將它們整合成為一個統一的、貫穿于大學四年全過程的、科學的實踐體系,使學生大學四年的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所以,以實驗教學體系的創新為突破口,建設了一套適合于化學化工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訓體系,滿足專業認知、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訓練、綜合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培養的教學需要。以實驗教學內容的改革為重心,開設研究創新型實訓內容。

        大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成效

        本科生參與研究性學習情況為了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以科研促教學,建設一批校內開放性實驗室、導師科研實驗平臺,積極倡導、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提前進入實驗室,協助教師搞科研,以鍛煉學生的科研及實踐能力,并對有成果的學生進行一定獎勵,因而學生積極性非常高,近五年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人數如(表略)可以看出隨著我校現代分析檢測技術實訓體系的建設和逐步完善,參與的學生數在逐年增加,而且我校是以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自由組合成立項目研究小組,然后同老師進行聯系溝通,查閱文獻資料并填寫“研究性實驗項目申請書”,確定研究項目內容。通過參與研究性學習,學生得到了全面的訓練,給自己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對09級以來參與研究性學習的300名學生跟蹤調查,開展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我校07級一位同學自大二上學期就參與研究性學習,協助老師做研究。正是在長期科研環境熏陶下,該同學對科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真學習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儀器分析學等專業基礎知識,掌握了很多實驗技術和技能。2008年參與了安徽仿生傳感與檢測技術省級實驗室項目“農藥三唑磷分子印跡聚合物的合成與研究應用”,并在2010年AnalyticalChemistry上發表了研究論文,該論文獲得了2010安徽省第三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二等獎,該同學畢業后即考取了某大學的碩士研究生。通過參與研究性學習,學會思考,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行學習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5],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科學研究方法,獲得豐富、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某學生在大二期間參與了石墨烯的研究性學習,一開始以為很簡單,后來發現很多實驗并不是一開始就能成功,但是多次的失敗并不意味一定沒有結果。多次失敗之后烯,那種喜悅只有參與了才能深刻體會到。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提高,加深了本科生對專業知識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了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但是調查發現也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研究性學習,可能是因為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缺乏主動性;或者實訓體系沒有完善,研究性學習涉及面太窄。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該采取措施積極進行改革和建設,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研究性學習活動做好。

        第7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1990年德國漢堡“世界終生學習會議”推出終生學習的理念,標志著教育理論從終生教育到終生學習的重大進展。1994年意大利“首屆世紀終生學習會議”,指出“終生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計算機網絡教育,具有超越時空和信息傳遞便捷的特征,所以,更適合個別化學習需求,突出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理念。

        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指出:“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的教育觀點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將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研究性學習的提出適應21世紀世界教育的發展趨勢。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采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發展的新型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和“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這是研究性學習所要達到和追求的教育目標。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研究,創設適應高中學生特征的學習手段和方法。高中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已有較好的發展,要求獨立評價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不愿接受限制和約束。學習上有求知的欲望,行動有明確的目的,逐漸擺脫環境的影響,但也會出現獨斷性的特點,有時爭強好勝,顯得稚嫩。教師要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把計算機網絡技術引入到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如何指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

        網絡支持下的研究性學習過程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學習過程。教師了解學生的興趣、知識水平、現有技能、認識潛能、行為習慣、思維模式、文化背景和經歷的前提下,首先要改變教師自己。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要學會識別、選擇和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圖書館檔案資料、計算機信息庫等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學生要學會在校內外可利用的資源中找到最新的、有一定權威性的信息資料,并識別帶有偏見或不精確性的資料。學會用多種方式記錄信息,如卡片、照片、計算機文件等。以高中歷史《工業革命》一課為例。

        1.課前的準備。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知識獲得的過程比獲得知識內容重要。學生將要面臨許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只有不斷地創造性地進行研究,才能有應變力和競爭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結論”的思維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1)主題的確定。研究性課題的設置應該源于學生覺得有意義的疑問和問題,和現實社會發展有一定聯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開展積極主動和延伸的研究。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工業革命,會有很大的啟迪。

        (2)師生互動的設計。主題確定后,教師在主題之下列出一系列小課題,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撰寫論文,實現研究成果的展現。提示學生注重歷史和現實的聯系,盡可能地有自己新的見解。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進行探討,挖掘新的資料,運用證據和研究策略進行論點的解釋,對論文進行補充和完善,強調個性化的學習。教師應讓具有不同思維特點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引導學生將想法、結論、觀念、思想和同學、教師進行交流、研討,相互啟發,培養集體協作精神。學生完成論文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大量案頭工作。網頁的制作,網上資料的查詢、甄別篩選、下載;大量圖書的閱讀,獲取有效信息。學生完成論文的基礎上,教師進行重點指導、修改,并錄入到網頁論文中。

        2.課堂的安排。

        課上延伸。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在課上起到指導的作用。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把學生和教師的行為限定在一定的時空,對前期個體化研究性學習過程進行小組合作式的再學習。

        (1)學生進行網上資料的閱讀和查詢,對工業革命影響進一步認識,通過網上討論(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網上個別指導和回答),形成小組的觀點,制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進行介紹。

        (2)教師對學生發言進行總結性的點評,引導學生進入工業革命啟示的學習。

        (3)教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網上查詢,學生可以了解其他同學有關工業革命啟示的研究情況。尋找新的論據,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教師對學生結論的論證,合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或有創意的觀點要肯定和鼓勵;對有明顯錯誤的,提醒學生再思考;對有爭議的結論,保留自己的觀點,課下繼續研究。可適當加入辯論,保留傳統教學中優秀的地方。

        (4)選出2~3篇優秀論文,作者介紹論文的形成過程,回答同學的提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使用計算機的評價系統,學生評選出最佳的研究性論文,同時統計學生網上資料的點擊率。在課結束時學生了解自己課上的表現,激發學生參加學習的積極性。

        (6)對教學情況,教師進行總結,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3.課后的反饋。

        第8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1998年修訂研究生專業目錄時,特別設立了材料物理和化學專業。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學是材料科學的重要基礎。現代材料科學的發展已經由過去的宏觀研究和發展進入到微觀分析和研究,用電子、原子、分子的尺度來研究改變物質的性質,發展新興的材料。特別是當今以服務于高科技,現代工業和國防為主的現代材料或新材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新材料的研制與開發速度也越來越快,因而涌現出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產品和新問題越來越需要材料學家和物理學家等共同努力來歸納、整理、總結及創新。由此產生的材料化學新專業無疑是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的結果。它給現代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以及相關科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為新材料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完善而系統的理論指導和技術保障。因為材料化學專業是技能性、實踐性極強的學科領域。如何通過材料化學各實驗課程的改革,深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如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多層次、多方向的掌握材料物理性能與材料的制備、工藝和測試手段的關系。并且通過獨立操作和控制實驗進程,培養學生的研究精神和創造能力是我們材料化學專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我們通過分層次實驗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分層次實驗教學法研究

        通過分層次開設實驗,培養學生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研究精神和創造性能力。具體過程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1.加強有關材料化學專業基礎性實驗

        在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生具有了初步的化學和物理實驗能力的基礎上,首先將材料化學專業實驗課程從相關理論課程剝離,綜合成材料化學專業專門的基礎實驗課程,集中訓練學生的材料制備和材料性能檢測技能,并以此為實驗室的開發重點,使學生的實驗基本技能得以鞏固和提高。

        2.開展綜合性實驗并結合本專業開展遠程網絡虛擬實驗教學

        在材料化學專業本科生已經具有初步的材料制備和性能檢測的實驗技能基礎上,第二步開設綜合性實驗并結合遠程網絡虛擬實驗教學。綜合性實驗的開設是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在綜合實驗新體系中,要求開設的綜合性實驗盡可能反映材料、生命、環境、信息等學科的內容;了解和學習材料化學研究方法與現代實驗技術在高新科技學科中的應用成為我們新的建設目標。因此,不僅要打破專業的界限,還要打破學科的界限,使綜合性實驗成為跨學科、多技能的綜合訓練。在我們材料化學專業開設的綜合性實驗中,與材料、信息相關的實驗有新型能源材料的合成,SDC(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解質材料)的合成和表征,壓電陶瓷的制備和表征等等;與生物相關的實驗是天然物或中草藥物的提取及指紋圖譜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掌握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制備方法和相關性能測試方法,掌握天然生成物質的提取方法和結構確定的手段,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并擴展了知識面。為今后學生進行主導型研究性實驗奠定基礎。

        目前,網絡建設日益完善,網絡速度和寬帶不再成為制約網絡虛擬實驗教學的瓶頸。計算機軟、硬件的飛速發展無疑使得虛擬實驗環境更加逼真、智能。當然,虛擬實驗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誤差分析能力等方面還不可能取代傳統的實物實驗教學方式。但是開設遠程網絡虛擬實驗教學可以使接受遠程教育的學生獲得與在校生一樣的從感知到理解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網絡學習的能力,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基礎。對我們專業來說,因為是新開的專業,很多實驗還缺乏必要的實驗器材,很多綜合性實驗課程無法開出。但借助遠程教育平臺,可以與兄弟院校和我校其他院系的實驗教學資源實現共享,從而使相關實驗得以進行,實現了學生對相關實驗的認知。

        3.開展學生主導型研究性實驗的模式

        學生主導型研究性實驗是在綜合性實驗的基礎上由學生自己選題、查閱文獻和設計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研究性實驗論文并進行論文答辯。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地鍛煉學生實驗研究的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從事材料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為其今后的畢業設計和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這種新的實驗模式也提高了實驗室在學生學習中所占的地位,建立了進實驗室學習的意識。設計性實驗對開發學生智力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但在具體實施時,對學生的培養要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我們材料化學專業的主導型研究性實驗采取在大學中后期開設,在學生已經完成材料化學基礎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的基礎上結合指導教師的課題或相關專業后開設(可參考材料化學實驗教程中的設計性實驗)。具體過程一般為以下幾個步驟:(1)選題; (2)查閱文獻收集資料; (3)研究方案。學生設計實驗原理,方法和步驟,擬定實驗所需藥品、儀器,探討實驗時可能產生的現象和容易發生的失誤以及安全等應注意的問題,最后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題目、儀器、藥品、操作步驟和實驗表征儀器等。然后將審閱實驗設計方案交給教師,教師在尊重學生創造精神的原則下選出幾種最佳方法,同時糾正某些實驗方案的錯誤指出某些實驗方案的缺陷,再將設計方案反饋給學生,將教師選中的方案交由全班同學討論、完善。然后采取論文答辯的方式檢驗實驗效果。在整個形式上基本是本科生畢業設計的模型,通過這樣的實驗為學生的畢業設計和將來的進一步深造奠定基礎。

        最后,在整個分層次法實驗教學中,我們的實驗室采取的是開放式實驗管理模式,在時間方面,我們安排了中午、晚上和雙休日對學生開放,讓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一些探索,對實驗基本技能進行鞏固和掌握。同時,有2~3周開展專門的實驗時間。在人員配備方面,采用專業課教師和實驗室教師結合的方式,使每個實驗都有專業教師進行指導,以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

        第9篇:化學研究性論文范文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課程;研究性學習;高中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愛因斯坦)這是因為“提出問題”的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和創新意識。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的意義以及如何通過國家課程標準促進探究性學習實施的問題,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學會認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發展是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基礎教育在課程結構改革上也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從重知識輕能力,到重視學生情感的發展;從封閉辦學觀的影響,課程忽視社會性實踐,到重視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強了對學生與社會實際的聯系,特別是對社會需求的能力的培養。這些變化表明了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動實施。

        1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性質和內涵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是人類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一種活動,在學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種具體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課程形態。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作為一種課程形態,“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在課程計劃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所以,“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初步學習、體驗科學研究的活動性課程。

        2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有如下特征:第一,經驗性和體驗性。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積累實踐的經驗,并在親身經歷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這種經驗性和體驗性顯示出研究性學習與記憶書本知識的不同。第二,過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學習是學生掌握即定的知識,但研究性學習則是在探究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建構知識、生成知識。第三,開放性和實踐性。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具有開放性,學習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研究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同時,研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實踐性,只要學生“投入”到研究性學習之中,學生便會自覺地認識到,這是一項認識客觀事物的實踐活動。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是研究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研究活動是自主進行的,他們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確定研究課題,學習計劃是自已設計的,學習活動是自已親身經歷的,其中的困難又是在個體的努力和同伴的協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時,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問題解決的一種學習,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探求結論。

        3 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與實施

        3.1 指導學生選題

        學生研究課題的選擇與確定,通常要反映學生的生活背景和興趣,以及特定的文化傳統、自然資源狀況等,只要是與學生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相聯系,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就可以作為研究課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出特定的情景,向學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興趣、認知、理解、應用的實際能力及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課題供學生選擇。為體現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自行選題。學生的選題宜小不宜大,應盡量適合自身能力的課題。圍繞學生的學習、身邊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課題去引導學生選題。例如“中學生體能素質的現狀調查”、“肥胖學生的體質狀況及折因研究”、“ 高中學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學生睡眠狀況的調查”、“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調查”、“學生學習焦慮情緒的調查研究”等進行研究。廣東實驗中學研究性學習成果“廣州娛樂性體育場所舉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師指導,由何聰、陳翰波、張津冬等7位同學組成的課題組研究完成的。專家評價是學生一項很有意義的探究活動,是一項較好的研究性學習成果。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經驗的課題,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敗。制定研究計劃以引導研究過程,學生初步進入科學研究領域,缺乏科學研究的知識,難以把握研究的全過程,因此,確立研究課題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的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意義,研究內容,調查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預期結果、課題組成員(中學生研究性學習可采用小組合作研究、個人獨立研究的形式進行)和研究分工,研究進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計劃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計劃,確定研究方法,就是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理論與方法的過程。收集資料、調查訪談、問卷調查、實驗、統計等科學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適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圍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研究內容,要達到的研究目的,指導學生去選擇研究方法。資料研究、調查訪問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進行實驗、是否要測量,是否采用問卷調查,就要根據課題的研究內容來確定了。問卷調查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以為課題研究獲取很多研究資料和信息,學生學習編制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作一次問卷調查的實踐,是很有意義的。

        3.3指導學生實施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實施階段,主要是學生根據課題研究方案中規定的具體安排,在教師指導下開展具體的研究工作。

        資料研究主要是指導學生圍繞研究目的和內容,閱讀有關理論知識,或邀請老師作專題講座,開拓理論視野,以理論去指導研究,并為撰寫論文提供理論支撐。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的文獻信息和資料,收集相關歷史的、現實的資料,從歷史的、現實的資料中對研究象進行分析。調查訪問、問卷調查、實驗、測試等,都是觀察研究對象的狀態、變化、問題和與相關因素的聯系,收集研究資料。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典型資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說話話最靈,典型資料對研究問題的闡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調查訪問、問卷調查都要根據研究的需要,事前擬好調查問訪提綱,選擇好調查對象,進行訪談,收集研究資料;學生初次做問卷調查,問卷設題不宜太多,以封閉式問卷調查為主,目的在于學習編制問卷的方法,體驗問卷發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實驗研究,如“ 耐力跑對增強體質效果的實驗研究”、要指導學生做好實驗方案,內容包括實驗目的、任務、實驗時間、實驗形式(單組對照或雙組對照)、實驗施加因素、實驗測試指標、實驗分工、實驗步驟安排等,實驗法要與文獻資料研究、訪問調查、觀察等方法結起來,列入實驗方案,收集實驗資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標。

        無論采用什么方法,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及時整理、分析資料,認識研究對象內部和外部各因素的關系,形成觀點,逐步達到對事物規律的認識。

        3.4指導學生撰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前,要指導學生整理資料,學生結合親身實踐,得到的實驗現象、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判斷,從而得出初步的結論。在資料整理、分析過程中,認識研究對象的狀態、本質和問題,形成觀點,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撰寫研究性學習課題成果,是科學研究的一次總結,對學生邏輯思維、寫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鍛煉,體育課程研究性學習成果,一般以調查報告、實驗總結(實驗研究報告)、小論文、研究論文等形式呈現。

        不管什么形式,結構都要嚴謹,全文要有論點、論據、論證。指導學生提出的立論觀點鮮明,論證有據、指導學生充分運用收集到的資料,如訪談材料、觀察材料、文獻資料、實驗或測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為論據去論證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論點。

        3.5指導學生總結交流和評價

        研究性學習成果的交流和評價,是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最后環節,研究成果的處理可以有多種形式,最常用的是組織研究成果報告會,宣讀論文,交流心得體會,讓更多同學分享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學們對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師生對研究成果做出評價。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薦到出版單位發表,發揮研究成果的作用。

        4 結束語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人為本,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和學會發展的學習理念, 高中設置研究性學習課程是我國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讓中學生提早進入科學研究領域,接受科學研究的教育和實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問題意識和科研素養。促進學校體育改革,提高體育課程的質量,以推進素質教育。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經驗的建構者,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在知識技能的應用,重在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而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在學生的參與。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科研實踐中增長知識,增長才干,社會調查中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開展研究性學習是中學教學改革的必經之路。在中學體育課程改革中,體育教學研究性學習仍是一個比較簿弱的環節,我們有責任推進這項活動的開展,深化學校體育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2001.

        [2] 鐘啟泉,崔允潡等主編.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美]斯特弗、蓋爾主編.高文等譯.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 張華.論“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本質[J].教育發展研究,2001(5):16.

        [5] 許鎮輝等.如何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4:20(6):62.

        [6] 劉贊英等.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難點和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2008:(13),(14).

        [7] 劉久成.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9:(1):68-7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图片中文字幕一区校园 | 亚洲色大全不卡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影音 | 亚洲日本欧美国产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 天天综合来吧来吧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