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描寫風景的古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描寫風景的古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描寫風景的古詩

        第1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古詩教學

        引 言

        我國傳統文化藝術作品中蘊含豐富的語言知識,其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價值,使得其對于培養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詩歌是古代作者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其在表達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時,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進行閱讀教學,可以使小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體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語言魅力和知識,從而規范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個人言行。

        一、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現狀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基本以傳授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語文教師為中心,語文教師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的傳統文化接受水平。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學多是古文教學,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涉及比較少,使得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難以進行滲透。由于小學生的語文水平處于學習階段,其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理解基本是由語文教師進行引導,而一些語文教師為了追求知識講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小學生無法通過古詩閱讀了解傳統文化的藝術價值。

        二、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一)優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案例

        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內容都是有限的,在規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傳統文化進行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的關鍵途徑。對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選材是,需要選擇傳統文化元素較多的古詩進行閱讀教學,使得學生們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進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古詩教學中,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破山寺后禪院在清晨的美麗風景,其中蘊含了作者對于風景的情懷感受,后禪院不但是《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描寫對象,其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藝術體現。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閱讀此篇古詩,在閱讀后對學生們進行古詩的中心思想講授,使得學生們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建筑和藝術的賞析,從而體味到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情懷。

        (二)利用誦讀教學加強傳統文化古詩閱讀的深入

        誦讀教學是小學古詩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在大量的古詩誦讀情況下,能夠對傳統文化的語言進行豐富的語言積累。體現傳統文化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比較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選擇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的語文古詩詞,讓學生進行進行古詩詞的誦讀,以在古詩的誦讀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在古詩詞中的體現形式。例如《游子吟》這首古詩詞,這首詩看似在描寫一個母親為臨行兒子進行縫衣,實際在歌頌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其表達了作者對于母親的感激和深摯的愛。小學生在進行《游子吟》古詩誦讀時,能夠在流暢的古詩語言中,感受到親情的可貴與作者深深對母親的愛。

        (三)優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模式

        相對于傳統講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詩閱讀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傳統文化的融入,其能夠在情境模式的具體展現下,引領學生們去感受到傳統文化在古詩詞中含有的韻味內涵。例如《三衢道中》這首古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的黃鸝四五聲。”小學語文教師在講授此詩時,可以結合傳統時令文化,對學生們講授這首時蘊含的作者情懷和文化描寫。語文教師在進行《憶江南》古詩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江南的風景,并適當的插入江南的古典音樂和古詩朗讀,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情境式的展現下融入到江南風景聯想中,從而更好的感受古詩中傳統文化的藝術美。

        (四)用民族習俗吸引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傳統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民族習俗,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民俗習俗進行課外古詩閱讀教學,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傳統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這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傳統春節文化,給學生們進行古詩的滲透和講解,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個人的傳統文化體會,明確知道這首詩描寫的作者心情與傳統文化。我國有很多關于描寫傳統文化的古詩詞,語文教師可以適當的講解一些含有傳統文化的古詩詞,以讓小學生感受中華的傳統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作品,其是我國中華民族重要的傳承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入一些傳統文化,利于小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古詩閱讀的理解,同時使得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夠得到培養。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古詩閱讀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閱讀的興趣,同時對于弘揚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有利作用。

        參考文獻:

        [1]房姝.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院報,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華.鍛煉古詩經典.豐富文化底蘊-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22-24.

        第2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 初中;古詩;寫景;寫作

        在深化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在現實教學中,初中生寫作水平卻不敢恭維,寫作內容存在大量空話、假話,言之無物,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外乎由于年齡小,閱歷和經驗較為貧乏,縱使搜腸刮肚,但卻腹內空空,要想寫出內容翔實的文章實在是很難。葉圣陶先生說過 :“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就強調了閱讀與寫作是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需要進行有效的閱讀,只有在此基礎上,寫作水平才能得到提升。

        初中課文中的古詩以其高度凝練的內容,含蓄雋永的語言和美好真摯的感情,成為課本中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教師可以將其作為閱讀的有效材料,通過對古詩的講解,讓學生們從中借鑒其寫景手法,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那怎么在借鑒古詩的基礎上,提高寫作能力呢?

        第一,善于觀察,抓住景物與眾不同的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由南自北,從東到西,崇山峻嶺,修竹茂林,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自然美景。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首詩里抓住天門山在長江兩岸對峙的特征,用 “出”這兩個動詞把靜態的山寫活了,再巧妙地用“開”這個動詞,抓住了景物靜中有動的特點,將靜態與動態相比較,讓人感覺到長江的動態美。陸游的《卜算子·詠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短短兩句話,抓住梅花獨特的花期和清香的特征,還綜合運用對比的手法,前兩句以梅花和其他花做比較,后兩句以梅花淪為塵埃,但卻保持香氣,在比較中突出梅花的高潔。因此初中生平時要多觀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才能捕捉住景物的特征,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觀察的時候要認真仔細,精心選擇景物中最獨特的特征,在描寫時把景物的形態、聲音、色彩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讓讀者身臨其境。

        第二,選好最佳的觀察點

        作文描寫時,不僅需要抓住景物特征,還需要從一定角度,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描寫,如從上到下,從里到外,因此首先要確定觀察的點或者觀察角度,這樣有利于看清景物的全貌,采取最佳的角度進行觀察,發現景物的各種美。吳均《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就很好地詮釋了觀察點的重要性。這首詩前兩句的觀察點是在山中竹林的前邊,先眺望遠山,再從竹林中的縫隙看落日,后兩句觀察點在屋子的前面,看鳥兒從屋檐往上飛,云朵從窗戶里飄出來。前兩句是遠景圖,后面兩句是近景圖,觀察點將整個景物的全貌都涵蓋了。觀察點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隨著觀察者的角度移動,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風景隨著觀察點“更上一層樓”而變得開闊。游記參觀類作文也是隨作者的腳步變化而變化,在變化中展示景物的特征。作文中觀察點也需要從表現文章整體的內容出發,選擇最恰當的觀察點,對景物特征進行捕捉。

        第三,將情感融入景物。

        劉熙載說過:“情句中有景字,景句中有情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1古詩的抒情方式,大多不是直接抒情,而是委婉含蓄地運用比興手法,先詠景物再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絕不是客觀景物的自然寫真、實錄,情才是景的靈魂。因此學生在寫作時要融進自己的感情,要把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思互相交融,做到山水有情,草木有意。比如同樣的山水花鳥,日月星辰,不同的作者根據不同的感情去描寫時,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同樣是寫月亮,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給人一種空靈雋永的意味;柳永《雨霖鈴》“楊柳岸,曉風殘月。”給人一種依依惜別的傷感;李白《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給人一種張揚豪邁的氣概;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給人一種空寂惆悵的感覺。作文原本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的產物,景物一旦寫入作品,就會烙上作者的感情的印記而獲得生命,使無情物變得有情,充滿人意。指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時,不能只對景物做客觀描寫或者科學地說明,雖然說獨立優美的景物描寫本身,也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就是只描述景物,不過就是春去冬來,時光流轉,又有什么意義?給人遐想和意境的是景物后面人的情感起伏變化。情景交融結合得很好的寫景文章,會使人仿佛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初中古詩課文是一座寶庫,教師要善于挖掘,讓學生在誦讀古詩課文中,不光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審美情趣,還要從中借鑒寫作手法、汲取寫作營養,融會貫通將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參考文獻:

        [1]劉熙載.藝概注稿[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9.

        第3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素材;生活

        中國古詩詞語言優美精練,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提高文化修養。

        古詩詞教學中可側重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學會搜索相關素材資料,積累儲蓄文化底蘊

        許多詩詞都有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古詩詞前閱讀、收集大量與所學詩詞有關的資料,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只有量變的積累才能促成質變,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文化素養、對古詩詞的領悟、理解能力才能積少成多,底蘊才能厚重起來。其次,教學古詩文時要學會積極擴展,增加相關鏈接,如教學一首描寫夏季景色的詩,同時講一下其他相關的詩詞,學完一首表達離愁別緒表達思念之情的詩詞后,再比較一下其他類似的經典詩詞,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對詩詞的欣賞品位就會一步步提高,激發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欲望,更好地學好古詩,感受古詩詞的精髓所在。

        二、聯系現實生活,把現實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詩文中

        拉近距離,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詩情畫意的境界。現在各城區公園旅游景點有很多,許多學生也跟隨家長到各大風景名勝區,有過許多錄像、視頻、照片等資料,可讓學生多交流,互通有無,古詩詞中有許多寫景、狀物、抒情、描繪大好河山的文章,這些都可以聯系起來,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是詩人文化的藝術結晶,追求的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讓學生身臨其境,與以往旅游賞景等生活經歷結合起來,可以起到回味無窮、余音繞梁的藝術熏陶效果。

        三、緊扣字眼,多做推敲

        古詩詞講究精練、推敲、反復斟酌、煉字,抓住緊扣詩詞中畫龍點睛的字眼,引導學生賞析、品味其用法之妙,這也是向詩人們學習習作的過程,能提高學生品評、鑒賞能力。同時,“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推敲鑒賞字眼、好詞妙句過程中,學會從景物描寫中讀出作者的情感。

        四、重視音樂在古詩中的作用

        古人音樂和詩詞應和,相得益彰,堪稱一絕。音樂是對詩詞最好的烘托,詩詞是對音樂最好的呼應,通過詩詞和音樂的完美融合,學生既可提升對詩詞文學藝術的欣賞品位,也可提升對音樂的欣賞層次,這樣學生對詩詞的學習就不再只停留在膚淺的背誦、理解、做題等階段,而是轉化成一種藝術的享受。

        五、重視繪畫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古代講琴棋書畫,古詩詞往往和繪畫分不開,詩詞常是對書畫的題跋,一幅畫總要題上詩句,如王維的詩詞本身就是畫,而他的畫也是一絕,所以欣賞學習古詩詞,也可欣賞學習古詩詞中的畫境,繪畫有助于學生領悟古詩詞,帶畫冊的詩集是最好的古詩詞教材,每一首詩詞都附一幅簡單的寫意山水花鳥畫,雖然寥寥幾筆,都能將詩詞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如中國詠梅的詩詞很多,畫作也不少,梅花貴在高潔,對梅花的表觀,畫家注重神韻,一枝斜倚,有打著朵的,有初綻的,有的是紅梅,有的是雪梅,不管哪種梅花的神韻都令人叫絕,旁邊關于梅花的詩詞也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松、竹、菊等都是一樣的道理,這樣的詩詞繪畫欣賞,讓學生有較大的啟發,他們能夠發自內心喜歡古詩詞和書畫,真正對詩詞藝術感興趣并去積極學習探究。

        六、從語言風格方面理解鑒賞學習古詩詞

        詩詞風格是詩人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藝術個性,學習鑒賞理解古詩詞時要先看作者,知其人,曉其風格,對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語言風格的詞語歸納通常為: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麗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感,有藝術感染力……學會積累,用一至兩個詞語表達詩人在詩詞中的語言風格,如蘇軾、辛棄疾詞的語言風格,通常是雄渾豪放,李清照、柳永的詞通常是筆調婉約。

        七、從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維入手理解領悟古詩詞

        在教學中點撥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思維,讓學生順利把握詩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實則意味深長的普通詞句,詩詞中“一切景語皆情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個心靈的世界,只有把每一個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細細品味,才能讓學生越發體會領悟,感同身受詩人的心境意境,更能從整體上肯定,強化詩的意境。

        總之,古詩詞教學,既是語文課標的要求,也是讓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途徑之一,教學古詩詞的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而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4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以讀代講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理解詩歌的重要。詩歌語言凝煉、生動,這就要求學生用心去讀,久而久之,培養了語感,進而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終身受益。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教學時通過朗讀、吟詠,讓學生展開想象。把自己融入到詩歌中,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詩人的心聲,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詩歌的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等。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寫于詩人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后。全詩用樸實的語言敘寫了田園勞動的樂趣和歸隱后愉快的心情,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快樂的田園生活之情。教學中設置了三個不同的朗讀環節:一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二讀。讀出詩意,從理解題目人手,在朗讀中逐句理解詩意;三讀,讀出詩情,在朗讀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學中以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在讀中完成對詩歌的理解,對詩人情感的把握。

        名句賞析法。詩言志,詩歌創作無不是為了傳情達意,而古詩名句是詩的精華部分,意蘊和諧,意味無窮。理解了名句,也就理解了古詩的核心。杜甫的《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富有哲理。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為什么會發出如此感慨?因為詩人年輕。意氣風發。又處于唐朝盛世,他熱情歌頌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透露出早年兼濟天下的遠大抱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用在這里有著深刻的含義:它不只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的誓言,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凌云壯志。表現了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至此。一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杜甫,一位渴望大展宏圖、攀登人生高峰的杜甫展現在讀者面前。

        畫面描寫法。“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人最善于在景物描寫中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感情。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詩中的畫面進行描寫,易于理解詩意,把握作者情感。例如教學《春望》時,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詩人筆下的這個春天有怎樣的風景,能夠表達出詩人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描繪出詩人當時的所見之景和內心的情感。學生這樣描繪:昔日車水馬龍繁華至極的長安城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可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再次降臨到長安城。然而以往的熙熙攘攘的通衢大道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畫面描繪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力,能夠盡快理解詩人的情感,品味詩歌的深層底蘊。

        圖畫展示法。教學中讓學生把詩歌用圖畫的方式形象地表現出來,把對詩歌的感動和理解融人到圖畫中,將一個個文字符號轉化成可視的繪畫直觀地來表現。這種再創造的過程對學生欣賞古詩有很大幫助。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讓學生給這首小令配一幅畫。學生興趣很濃,畫面在筆下流出:秋日的黃昏,荒涼的古道,落葉紛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鴉雀已經回巢。不遠處有小橋流水。有稀疏的村舍,炊煙縷縷。一個人牽著一匹瘦馬獨自行進在古道上。學生根據要求畫完這幅畫后。在全班進行展示,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用畫筆描繪詩歌所展現的景象,學生能深刻地體會詩歌所傳達的內容,這不但能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對詩歌的欣賞能力也有了提高。

        第5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1.激發想象,以畫解詩意

        基于學生想象的特點,又因尤其是古詩距我們年代的久遠,又想讓學生深刻理解詩意,作為教師如能因勢利導,正確運用想象的手段,便能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通過作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畫面美。如在教學《小兒垂釣》一詩時,我將一幅小兒垂釣圖用簡筆畫勾勒出來,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理解詩句。詩畫結合,一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可愛的兒童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就活起來了。如《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教學,師生分三步讀詩作畫。第一步,我在解題時,邊講邊畫出詩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簡筆畫,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詩境,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讀完第一、第二句詩后,我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添畫“香爐峰”、“生紫煙”、“瀑布掛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讀三、四句詩后,為了突出“飛流直下”的氣勢,我在學生畫的瀑布上用粉筆橫著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幾筆,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動態美。

        又如教學《滁州西澗》時,我讓學生把心中之境、心中之情、心中對作者的情感的理解借助畫筆把它畫下來。孩子們畫了枝繁葉茂的大樹,急流的水,孤獨的小船。從孩子們的畫中我知道他們已理解了詩的內容。我把畫得好的作品張貼在墻上,讓他們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

        2.激發想象,轉化身份體會情感

        想象需要營造情景,教師要進行指導,做法是拉近學生與作者的距離,用形象性的語言幫助他們完成身份及情感的轉化。這里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為例。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初讀古詩,首先問學生:“你知道什么是重陽節嗎?”讓學生談談對重陽節的認識。學生興趣高漲,在學生情緒被調動起來的時候我乘機追問:但是在這樣一個喜慶的節日里卻有一個人悶悶不樂的,為什么呢?引出作者王維,讓學生將自己找的資料進行交流。接著讓學生自讀課文感知,了解詩意。第二步:精讀古詩,通過“想象”,進行“體會”。在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想象“獨”體會“思鄉”:“大街上……”讓學生想象大街上熱鬧的景象而王維卻“看著家家戶戶歡度節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我創設情境;“同學們,你們的父母如果在外地工作,他們看到這樣的情景,心情怎么樣?他們又會怎么想?王維呢?”抓住課文第二句反復朗讀體會,尤其是“每逢”、“倍思親”……等重點詞語進行感悟,并指名讀、評議、練讀、精讀加以感悟,體會王維的思鄉之情。隨著想象的深入,情感也更深入了,學生慢慢地走進了王維的內心世界,感悟了他的深情,加深了對他的認識。在《所見》一詩中,針對“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我有這樣一個教學設計,讓同桌互相演一演詩中這個可愛又貪玩的牧童。雖然對于詩意沒有去講解什么,但孩子們一點也沒有理解的障礙,捕蟬的動作表演得栩栩如生,仔細地循聲尋找,躡手躡腳的動作,閉口而立的小心模樣,簡直是個出色的小演員。在這樣的角色表演中,我相信孩子們已經自己領會了這首詩。在這樣的動態表演學習中,文本眨眼間轉換成了學生的劇本,而學生自己也成了劇本中的主人公,輕松完成了這首詩的學習。

        3.抓住重點詞、借助插圖理解詩意

        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教學的古詩都有作為背景配置的一幅插圖畫,這正是教師可以巧妙利用的。在教學古詩《春曉》時,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先引導學生從字詞入手,理解詩歌內容。學生通過查字典、討論,重點解決了“曉”、“處處”、“聞”、“啼鳥”、“知多少”等詞語的意思,然后我又要求他們連詞成句,解釋整句乃至整首詩的意思。接著問:“詩歌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學生概括出:“詩歌描寫了春天的早晨鳥語花香,風雨過后落花滿地的景象。”

        在了解了整首詩大概內容的基礎上,我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詩文拉向了邊上的插圖,我充滿感情地啟發學生:“整首詩只有短短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看插圖,你覺得畫家畫得如何?”畫面上紅花綠柳,溪流潺潺,活潑可愛的小鳥停在枝頭。待學生仔細觀察,品味到其中的美之后,我又讓學生進一步體味詩句,圖文對照之后發表意見。學生通過再一次逐字逐句咀嚼詩句,更仔細地觀察圖畫,有了不少新的發現。

        4.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理解詩意

        第6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關鍵詞:古典詩歌 韻律意境 讀準節奏 理解詩意

        古典詩歌語言的基本特征有三:抒情性、形象性與音樂性,此外還有凝練、含蓄等特點。一般來說,感情是詩歌的靈魂,形象性和音樂性是詩歌的表現形式。我認為學習古典詩歌,可以通過對節奏和形象的感悟及體驗來達到愉悅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

        先談一下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在古代,詩詞是用來吟唱的,雖然如今大部分曲調已佚失,可是作為歌詞,其節奏韻律還有所保留。因此,教學時可以通過誦讀來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理解詩歌的情感美。此處說的誦讀不是隨意而為的讀,也不是限于讀準字音的機械重復,而是要讀準節奏,讀出韻律,進而達到體悟感情。

        一、讀準節奏

        讀準節奏前提是教學生劃分節奏,通過語速快慢來感知詩情詩意。節奏快慢的劃分,一般視作者情感的表達強弱而定,表現喜悅、高昂、歡快或憤怒、緊張、驚懼的情緒時,朗讀的節奏較快;表現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緒時,朗讀的節奏就比較慢;而一般的敘述、描寫、交代,朗讀時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詩段,我做了如是處理: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夸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復雜的心情。“尋”句,“移”句,“添”句,“千”句都應快讀,以表達詩人的迫切心情。“欲語遲”、“半遮面”應用延長音,應慢讀,以表示琵琶女的猶疑和顧慮。

        二、讀出韻律

        分析音律,標出輕重音節來渲泄情感。古典詩詞特別是格律詩,講究押韻、平仄。詩人在創作作品時,情感帶動著語音,流傳千古的詩歌作品一定是恰當體現了音義的完美和諧,它的韻律,不但表現了詩中的感情,且能比較自然地表達情緒的轉變。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呤留別》,老師范讀后,引導學生確定韻腳的位置,通過分析韻腳的平仄聲韻來體味詩歌的韻律。具體分析如下:詩歌首先是以魚部的仄聲韻字“睹”領起全文的,婉轉的上聲引起人們對天姥山的向往;接著以“城、傾”文部陽聲韻有力呼出雄渾的天姥山;再轉“月”韻入支部的“溪、啼、梯、雞”,平聲韻和入聲韻的交互使用,平聲韻表現詩人為路旁的美景迷戀不舍,入聲韻又表示趕路的迫切;緊接以“巔、煙”承“瞑”韻,舒緩蓄勢,以待仙境出現,仙境既出,則用“摧、開、臺”上平五微韻,漸開浩蕩景象;仙人再現和夢乍醒時均用下平七陽韻連承,既有詩人的驚奇欣羨的內心活動。又表現了仙境來之快卻去之瞬,令詩人嘆息不已;再以微部韻的“水”韻照應同用微部韻描寫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最后作者有陰聲韻上平十三元的“顏”韻,盡吐心中的氣悶,將詩歌推上了憤激的。通過韻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詩歌本身的“氣脈”,誦讀時的輕重緩急,作者的情緒流動不就了然于胸了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盡意”,象即客觀的物象,它是為表現思想感情服務的。因此我們可以借助詩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來挖掘和感悟詩歌的美。

        教學中固然要理解詩意,這當然包括對詞義句意的解釋梳理,但分析不能過于理性,否則就會流于瑣碎,解掉詩歌的神韻。“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要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必須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具體方法如下。

        1.風景再造法。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如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美的散文,如王維的《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等。

        2.創設意境法。比如《天凈沙·秋思》典型地體現了意境美這一特色。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先找出全詩的意象,這不難找出,我又引導學生:作者是用什么把這九個意象串聯起來的?學生通過思考得出:是用一種情即游子的羈旅愁情作為線索把它們串起來的。我又進一步地啟發:這九個意象通過情感的串聯,就組成一幅非常美的圖畫,也就是本詩的意境。請同學們用詩化的語言,把本詩的意境再現出來。學生沉浸在這首詩的氛圍之中,并用自己的語言把詩的意境表達了出來。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詩歌中所蘊蓄的情感就會有較為深切的體驗。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淺談古詩詞閱讀教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6。

        2.徐化越《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

        第7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我們的學校――掘港小學位于風景優美的黃海之濱。這是一所百年老校,素以“樟園八景”而聞名。

        跨進學校的北大門,首先踏上的便是香樟大道。一百多棵四季常青的香樟樹蓬蓬勃勃,好似一位位忠于職守的戰士,巍然矗立在大道的兩側,守衛著我們的校園。早晨,伴隨著晨鐘,香樟樹張開雙臂,微笑著迎接我們的到來。傍晚,暮鼓響起,香樟樹揮動雙臂,依依不舍地送我們離去。走在這條路上,我會想起每年春天,我們一起給香樟樹量“身高”,和香樟樹一起合影的情景。我們看著香樟樹一天天地長高,香樟樹也見證了我們成長的足跡。

        接著我來到了翰墨林。翰墨林四周刻著百家姓。每次經過翰墨林,我總會去尋找自己的姓氏。翰墨林西側,展覽著學生的書法作品;南邊,古詩燈柱上刻著一首首古詩;北側,一座座漢字碑上刻著漢字的由來和演變。位于東北角的是涂鴉臺,南半邊可用水筆描摹,北半邊可用毛筆臨帖。

        抬頭向涂鴉臺上方看,這是一道寫滿“愛”的墻,我們親切地稱它為“博愛墻”。博愛墻上書寫著老蒼勁的愛,社會名人廣博的愛,甘肅會寧小伙伴稚嫩的愛,老師無私的愛,還有掘港學子精彩的愛。每次從墻下走過,我都會深深地感受到一種溫暖,這一個個“愛”字仿佛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

        穿過博愛墻東側的走廊,便步入了弈趣苑。一顆顆碩大的棋子躺在地面上,組成了一個巨大的象棋棋盤。翻開大棋子,你會驚訝地發現,每顆大棋子背面又巧妙地分別設計成小象棋、軍棋、圍棋和國際象棋。課后,同學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這里,他們操縱著棋子在模擬的戰場上馳騁,真是硝煙彌漫啊!低年級的小朋友則用稚嫩的童聲唱著“馬走日,象走田……”,那天真的聲音傳遍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第8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早晨六點了,剛剛去煮粥,突然想起在武夷山旅游時在寺院里看到的一句話: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當時有同事問我,這是什么意思呢?我說,你可以想象,有一個做飯的僧人,因為找不見火源而誤了做飯,而終于找到火源了,點著了柴火了,才發現,燈在那里點著,原來燈也是火,早咋沒有想到呢?當然,這是一句很好的禪語。

        我又想起了蘇軾的小品文,說是自己登山,心里想著,登到上邊的那個亭子歇息,就低著頭登山,可是實在登不動了,只好坐下來。這時,涼風習習,如釋重負,極目風景怡人,頓覺心曠神怡。突然悟到,此處有什么歇不得呢?都是給自己規定的目標限制了自己。

        又想起昨天有一位同事對我說,他正在看一部外國人的著作,有三四頁是風景描寫,他說,我怎么看不懂他要說什么呢?我對他說,不要先入為主,我們讀書,尤其是讀古人的書或外國人的書,還沒有讀就覺得人家高深,于是以為每一句話都會有什么深刻的喻義。其實這是讀書的一個誤區。讀書確實是要思考的,但也要把自己放平,和作者平等地去交流,才能讀到作者的心思。有時我們所以覺得自己渺小,那是因為我們總是仰視別人。比如《論語》,放平了去看,那上面都是些大實話,很淺顯,有時還很幽默。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你想,那時交通工具頂好是個牛車,朋友從遠方來看你,得走多長時間的路啊。大老遠來了,能不高興嗎?就是這樣。如果再延伸一點,就是說,要有朋友,要真心交朋友,要善待朋友。再如,有人問孔子,我三思而行,可乎?孔子說,再思即可矣。其實,問他的那個學生向來優柔寡斷,這樣的人再讓他“三思”,會誤了大事的。再說,這其實是孔子的因材施教,也是孔子的幽默啊!有了這樣的心態,你會發現,孔子是一個實在、平和、幽默、可愛的老頭兒。

        有時候我們所以想不到,想不好,想不開,只是因為被什么束縛著,解不開,就缺那一點點的開悟,點撥,缺那么一閃念。只要那一念閃過,便豁然開朗,燈也是火,什么地方都可以歇腳,風景就是風景,圣人也是凡人。又想起一句古詩(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驀然回首之妙,亦應慢慢體味。

        摘自《紅山晚報》

        第9篇:描寫風景的古詩范文

        一、正確尋找切入口,激發興趣

        能廣泛流傳的古詩皆是情景交融的經典作品。詩歌或講述生動的故事,或描述優美宜人的自然風光,或抒發詩人心中美好的愿望,或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教學前,我們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一方面尋找與詩歌相關的趣味小故事、風土人情等資料;另一方面要將收集來的資料進行處理,制成適合兒童觀看的課件。在課堂講授之前,我們可通過課件將學生引入情境,再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從故事情境轉向詩歌的藝術空間。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

        例如,教學《贈汪倫》一詩時,我把李白在安徽涇縣桃花潭游歷的故事,作為詩的背景講給學生聽,突出李白與汪倫交往的感人細節,描繪他們別離時岸上相送、舟中贈詩的情景,配以動聽的音樂、感人的畫面,引出詩句原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用“故事演繹詩文,情景和諧融洽”的方法教學古詩,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走進詩歌

        在這一階段,我提倡“八字教學法”:“吟吟、唱唱、想想、畫畫”。

        古人作詩,“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后來,吟誦逐漸發展為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激起學生吟唱的興趣呢?(1)選取與詩歌意境相符的背景音樂,讓學生和著樂聲吟誦詩歌。在教學《游子吟》時,我選取了流行歌曲《流浪歌》的音樂,如泣如訴的樂聲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到了詩人孟郊那濃濃的思念之情,不禁都搖頭晃腦地隨著樂聲高聲吟誦:“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的學生因詩歌的吟誦而思念遠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熱淚盈眶。(2)讓學生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歌曲旋律,套唱古詩詞。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有個學生讀著讀著,就唱了起來。本想發火的我,不由靈機一動,讓他帶動其他學生唱讀。學生熱情高漲,當堂就完成了背誦任務。有的學生翻開《宋詞三百首》,用這個曲調吟唱相同詞牌名的詞,學習的熱情被積極調動起來了。

        詩人的創作是即景生情,緣情成詩的。要體悟詩情畫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為詩配畫。詩人所游覽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學生不可能一一親臨其境,詩配畫讓學生將對詩詞中風景的想象轉化為自己筆下的畫。學生在描繪詩詞展現的勝景佳境時,自然會更深一層地領悟詩歌動人的情思,更進一步地走進詩人的內心,感受詩中的意境。在教學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名句“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時,如果僅限于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從字面上,學生可以輕易說出意思,而對詩句情境的理解,就會被忽略。課上,我用簡筆畫勾勒出掩映在綠樹叢中的院墻。學生隨著詩人的腳步興致盎然地來到柴門前,卻見院墻的柴門緊閉。學生不由得一陣惋惜,不能一盡游興,只能黯然回頭。這時,我趕緊在院墻上添上一枝開得正怒的紅杏,沉悶的氣氛頓然高漲起來,全班一起吟出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詩句。在不知不覺中,學生與詩人一起經歷了詩中所表達的感情。

        三、尋找古詩的相通點,拓展延伸

        長時間誦讀同一首古詩,學生容易疲勞,從而對詩歌失去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經常尋找一些與所教授詩歌描寫對象一致的詩句,通過表現它們的異同,找出它們的聯系,放在一起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在教學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時,扣住詩中的“鐘聲”,我讓學生同時誦讀了描寫鐘聲的其他名句,如王士禎的《夜雨題寒山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高啟的《泊楓橋》:“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陸游的《宿楓橋》:“七年不到寒山寺,客枕依然半夜鐘。”通過比較,學生讀出了詩人漂泊在外、孤獨寂寞的感受。通過誦讀,學生的心靈也受到了這千年鐘聲的震撼。

        學生在語言文字的作用下,有了積極的精神狀態,語言和相應的精神內涵與學生的心靈產生了共鳴,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產生了清晰、豐富、深刻、敏銳和獨特的語感。語感的一頭連著語言,另一頭連接著精神主體,它是語言和精神共鳴產生的碩果。語感能力強的學生,一聽就明,一說就通,一讀就懂,一寫就順。缺乏語感的學生,說話、寫文章會病句連篇。語感強了,聽說讀寫的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因此,語感是左右聽說讀寫質量的杠桿。這一過程實際上也是完善學生精神世界的過程,是一個人語文素養和精神涵養不斷提高的過程。

        著名學者葉嘉瑩曾說:“為什么要背詩?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于花開花落,落淚于天邊的一絲流云。”沈從文也說:“于清晨極靜之時聽到鳥鳴,令人不敢墮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中文 | 亚洲精品天堂久久 | 制服丝袜亚洲中文欧美在线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 日本最新免费观看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aⅴ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