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中外合作交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外合作交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外合作交流

        第1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民族舞蹈;對外交流;英語;作用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4-0200-01

        藝術文化的交流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相互了解,增進理解的紐帶和橋梁。民族民間舞蹈作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現今日益頻繁的走出國門,把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文化中的藝術之美、民族舞蹈之韻展現在世界藝術之林,在與不同國家進行舞蹈藝術鑒賞、民族舞蹈的展示及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讓世界各國人民對中國悠久的、燦爛的民族舞蹈瑰寶的有所認知,進一步促進中國民族舞蹈藝術在世界各國的發揚光大。其中,英語作為國際間第一交流語言,其地位和作用自然不言而明。在我國舞蹈教師和從事舞蹈表演的專業人才由于主客觀原因,英語水平相對滯后,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制約了民族舞蹈藝術魅力更好的發揮,應當引起重視并加以改善。

        1民族舞蹈對外交流中的英語瓶頸

        任何文化藝術的交流都是一個參照,比較,吸收和互補的過程。它必然要建立在對國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基礎之上,所以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前提。專業的舞蹈人員如果具備嫻熟的外語技能,在文化交流時能更好地了解外國文化藝術的背景和弘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精髓;順暢和諧的溝通能快速準確的了解對方,促進雙方友好的文化交流,增進彼此的信任與友誼,共同搭建交流與合作的發展平臺。而現實是舞蹈教師的專業技術和教學術水平較高,而英語水平相對較低,在國際比賽和對外交流中面臨著溝通的尷尬。作為專業性較強的舞蹈領域,日常的翻譯不能滿足專業性較強的民族舞教學要求,一般外語翻譯人員對舞蹈專業術語比較陌生,授課所翻譯的意思往往達不到中文要表達的效果,難以做到準確無誤,明白清楚地表達。去年有幸受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長城藝術團的邀請,赴加拿大進行為期半年的文化舞蹈藝術交流,以發揚中華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為目的,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進行交流與推廣到,讓不同國籍的外國友人能更多的了解傳統的中國文化藝術。但在實際的授課過程中,由于自身英語水平不高,雙方在語言表達方式存在的差異,往往是學生不能準確地把握授課內容,雙方溝通難度較大,教學進度緩慢。在教學過程中雖然配有翻譯,但翻譯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舞蹈的培訓,對舞蹈專業術語的翻譯不能準確無誤的將授課者的意圖闡明,這樣的授課效果,很難讓國外的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產生濃厚的興趣,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開始努力學習英文,在教學中盡量用英文表達,經過一段時間與學生的磨合,呈現出相較之前大相徑庭的效果,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學生能完全清楚地掌握每個舞蹈動作的規格、要領、動作的關鍵點及不同舞段的風格變化,同時完成的舞蹈作品的效果,大大激發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的濃厚興趣,形成了學生與老師能交流、能互動的大課堂。

        2民族舞蹈對外交流中英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目前,國內各大藝術院校所承接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越發頻繁,很多專業藝術院校會定期派出民族民間舞教師到不同國家進行文化交流,這是一個接納與推廣,教與學的過程,英語在相互的交流和切磋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當我們到達一個陌生的國家,面對一群跟自己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們,嫻熟而準確的英語表達能力將會有助于搭建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首先,要讓人們了解從這個舞種背后所衍生出的地域性,時代性,當地的民風民俗,這一切都需要舞蹈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當向外方人員介紹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的背景文化時,除了介紹這個舞種本身的特點外,也需結合對方國家的相似的舞種來進行對比,這樣更有利于讓對方清楚地了解這個舞種。比如:當教授中國傳統的藏族踢踏舞時,除了描述獨特的地域性造就了傳統藏族舞蹈的體態、動律外,也可將一些西方經典的踢踏舞種進行對比(如愛爾蘭踢踏舞),這樣的介紹能讓不同國家的人們從兩個不同的舞種中找到相同的動律規律,更加深入的理解舞蹈的文化內涵。但這一切都是以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為先決條件的。其次,在授課之前深入細致地了解當地文化背景,法律,了解當地教學模式,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被大眾普遍接納和采用,通過交流與當地的學生和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些都會對今后的舞蹈教學與創新有所幫助,再次突顯出英語技能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在實際的舞蹈教學交流過程中,學生作為最直接的授課群體,怎樣才能讓她們在最短時間內接受和掌握教學的內容和目的,除了要求教師除了運用準確清楚的舞蹈肢體語言,還要以簡潔明確的文字語言來表達出舞蹈動作的基本要領。回答學生在難以掌握舞蹈動作要領時的所提出的種種問題,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在此時尤為重要,試問在國內的舞蹈教學都如此,那么當面臨一群來至其他國家,完全不了解中國悠久歷史背景,而要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舞種的學生,熟練地外語表達能力就更為重要了。如果舞蹈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外語溝

        通能力,既能夠用外語清楚地表達,詳細的闡述舞蹈專業領域中的規格要領,技術技巧的方法,舞蹈動律的運動過程,又能夠生動形象的表達教學的內容,直接的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討論不同舞種的細節,讓授課群體在短時間內理解與把握,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與學的過程能自如的

        運用英語語言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良好的英語技能在推廣與傳播中國民族舞蹈的同時,準確的吸納國外好的舞種與西方先進的教學方法,更多地了解當地傳統經典舞種。當我們的教師在國外推廣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的同時,積極地去觀摩,學習當地的傳統藝術文化,和經典舞蹈保留劇目,將不同國家的各門類舞蹈藝術與中國傳統舞蹈藝術進行比較鑒別和吸收,尋求出不同地域舞蹈藝術文化的差異性和相似性……,這一切都要以具有良好的外語語言能力為基礎的。積極的借鑒與學習,不但有利于舞蹈教師深入的了解由于地域性造就的舞蹈藝術差異性,更能夠融會貫通的從舞蹈差異性中發現各門類舞蹈語匯的共通性,對中國舞蹈藝術的多元化發展起到有利的推動作用。

        第2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 高等學校 中外辦學 跨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ZHANG Jiqiao

        (International Offic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22)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undertakings,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ducation and academi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from 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ory proceed, for lack of current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exist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propose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college; sino-foreign educatio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毋容置疑,高等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是當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其辦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中外合作辦學的整體辦學質量,關系到中外合作辦學的未來發展。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同時也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生命線。近年來,雖然在教育部門的大力監管和高等學校的積極努力下,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但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外方教育資源的優勢不明顯、外方贏利性強、中外課程銜接困難、辦學中的文化差異現象未引起重視等。

        當前,隨著中外合作辦學規模的擴大,由中外雙方的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跨文化教育現象日益引起教育界和學界的重視。現階段,在中外合作辦學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教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課題。

        1 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文化差異

        按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規定,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或項目的活動,適用本條例。顯然易見,中外合作辦學①是中外雙方的合作教育,是由中外雙方教師共同實施的教學活動,其教育教學對象是中國公民,其辦學過程中必然涉及到中西兩種不同的文化存在,②外在為文化差異和文化沖突現象。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1 教育價值觀

        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教育作用的根本認識和觀點。從歷史上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教育現象從產生之初就孕育了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這一點,從學者們對甲骨文的“教”和拉丁文的“教育”的字源學考察與比較中即可領略一二。③近代以來,隨著意識形態的確立,中國的傳統教育價值觀發生了質的變化。當前,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新的現代教育價值觀已趨成形。雖然同為現代教育價值觀,但中國的教育價值觀與西方的教育價值觀依然存在著質的差別,具體表現為教育目的、教育的人性觀、教育與社會的關系等方面。

        1.2 師生觀

        師生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尊師的傳統。“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理念將家庭中的倫理關系延伸到教育領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等規定了教育的內涵和教師的職責,同時也塑造了教師在師生關系中的絕對權威。時至今日,此師生觀依然深刻影響著教育。而與此相反,在西方,教師僅具有相對的權威性。由英文單詞“Education”的詞源考察得知,西方的教育有“引導”、“導出”之意。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名言表明,在真理面前,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甚至可以挑戰教師的權威。

        1.3 知識觀

        自古以來,中外教育界的知識觀即對待知識的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中國傳統觀念上,知識是靜態的。學生的任務就是獲取知識。而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是毋庸置疑的。而在西方傳統觀念中,知識是動態的,是可以改變的。書中的知識不過是前人經驗的積累和總結,是可以進行批判和反駁的。

        1.4 教學方法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和影響下,從基礎教育到中高等教育,中國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應試型的,教師在課堂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如何去理解、記憶、運用相關知識,培養應試技巧,通過“題海”戰術提高應試能力。而西方教育的課堂教學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目的的,注重學生面向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中西方在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往往導致了中外合作辦學中外籍教師與中國學生的互不適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效果。

        2 跨文化教育:從實踐到理論

        跨文化教育的實踐由來已久。從某種程度上講,一部人類交流合作的歷史就是一部跨文化教育史。但跨文化教育實踐經歷了一個從自發到自覺,從無序到有序,從零散到體系的過程。起初,跨文化教育的實踐僅僅是自發的、無序的、不系統的。即使到了上世紀中葉,彼時世界范圍內人員流動頻繁以及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跨文化教育也并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概念和獨立的理論體系,僅僅外在為移民教育、外國留學生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等。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國際教育大會建議書《教育對文化發展的貢獻》中提出“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和公民而設計的,促進對文化多樣性的相互尊重與理解和豐富多彩的教育。”④自此,學術界關于跨文化教育的研究不斷走向自覺。一般認為,在兩種或以上文化之間進行的教育就是跨文化教育。作為一個跨學科研究領域,跨文化教育涉及文化人類學、教育學、跨文化交際學、跨文化心理學、傳播學、民族學等學科。學者王軍對與跨文化教育有關的理論流派進行了歸納和綜述,包括文化變遷論、文化同化論、文化融合論、跨文化適應論、跨文化交流論、跨文化理解教育、多元文化論與多元文化教育。有的學者對跨文化教育的內涵、概念等進行了界定。如魯子問認為,跨文化教育體現在跨文化知識的獲得、跨文化意識的養成及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學術界對跨文化教育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總體上仍然不夠深入。

        3 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J大學現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4個,在校項目學生1000余人。筆者設計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跨文化教育調查問卷,抽取了J大學金融學專業辦學項目1201班、環境工程專業辦學項目1202班。同時,對項目的管理人員和部分任課教師進行了半開放型訪談。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筆者發現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中存在著以下不足。

        (1)跨文化教育意識薄弱。當前,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普遍存在著跨文化教育意識薄弱的現象。筆者在調查問卷中發現,85%的學生對跨文化教育基本知識缺乏,不具備基本的跨文化教育意識。同時,較大比例的學生對跨文化教育的概念不清楚,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跨文化教育知識。同樣作為實施跨文化教育的主體,教師的跨文化教育意識也不容樂觀。

        (2)跨文化教育知識缺乏。通過調查發現,中外合作辦學的課程設置注重了外方優質教育資源的引進,體現了中外雙方課程和知識的優勢互補。但遺憾的是,有關跨文化教育知識的課程設置較少或未設置。學生無法通過系統的課堂教學獲得跨文化教育知識,從而對跨文化教育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跨文化意識的培育和跨文化能力的培養了。

        (3)跨文化教育能力欠缺。在對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人員、教師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中外合作辦學管理人員往往以普通學生的管理方法、方式和手段去管理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教師也往往缺乏相應的跨文化教育能力。大多數被訪人員對跨文化教育了解甚少,對如何在工作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缺乏意識和主動性。

        4 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實施策略

        4.1 課程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案的制訂應充分考慮到跨文化課程的設置比例,尤其是中方合作院校應將跨文化課程納入中外方合作辦學的課程體系,鼓勵具備相關學科背景的教師開發跨文化知識課程,推薦具備跨文化教育背景的教師承擔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課程的教學。而作為教育主管部門,應對中外合作辦學中跨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給予政策指導。例如,在審批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時,可將有無跨文化課程設置作為是否批準辦學的依據。

        4.2 能力策略

        跨文化能力是指個人進行跨文化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學生跨文化能力水平決定了對外方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的人才培養質量。當前,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跨文化能力普遍偏低,不利于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長遠發展。在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中,應通過舉辦中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外學術沙龍、赴國外短期訪學等途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使之在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

        4.3 環境策略

        校園文化環境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多元的,而中外合作辦學本身就涉及到兩種不同文化體系的交流和碰撞。因此,中外合作辦學中的校園文化更應該是多元開放的。注重發揮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功能是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的重要策略。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文化環境建設中,應構建起以中國文化為主體,以外來文化為輔助的一體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在一體多元的校園文化環境下,既發揮中國文化在育人過程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又注意融合和吸收外來文化的積極成分,營造中外文化和諧共處的國際化校園環境。

        4.4 管理策略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中外大學合作實施的教育活動,其學生管理工作更應得到重視。而從管理的角度實施跨文化教育,實現跨文化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是當前做好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的有效選擇。在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中,應有意識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增進他們的跨文化交流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流和溝通能力,將跨文化教育貫穿于學生管理工作的全過程。

        本研究系濟南大學2012年教學研究立項項目“中外合作辦學視野下的跨文化教育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ZC12038,項目負責人:張繼橋

        注釋

        ① 此處指的是高等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不包括中等以及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中外合作辦學,以下同。

        ② 因中外合作辦學主要以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資源為主,外方合作院校基本上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院校。此處的中外文化對比指中西文化對比。

        第3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導向;可持續發展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歷程及其目標政策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教育領域里出現的新事物,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相繼與美國高校合作舉辦學位班和成立研究中心,這些合作均屬早期中外合作辦學的先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逐漸增多,為規范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活動,1995年1月,原國家教委了《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它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中外合作辦學在此期間獲得了一定的發展。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第10條第3款規定:除由各國政府徹底資助的教學活動之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這就要求我國必須把WTO議定書的規則與協議等化為國內法規。2003年3月,我國頒布《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它的頒布實施,對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條例》,2004年3月,教育部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進一步細化了有關管理制度和措施。《條例》和《辦法》的相繼頒布與實施,標志著中外合作辦學開始走上法制化軌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規范中外合作辦學行為、促進良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條例》首次以法規的形式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性質和地位,也強調了政府的政策導向。我國積極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其國家政策總目標在《條例》第一條做了明確表述:“加強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其具體政策目標在《條例》第三條作了闡述:“國家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國家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辦法》第三條中也就具體政策目標作了表述:“國家鼓勵中國教育機構與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普遍認可的外國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國家鼓勵在國內新興和急需的學科專業領域開展合作辦學;國家鼓勵在中國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歸納起來,具體政策側重以下三個方面:(1)合作伙伴:學術水平高、教學質量好的外國教育機構;(2)合作領域: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新興和急需學科專業;(3)合作區域:中國各個地區,尤其要加大在西部、邊遠地區的中外合作辦學力度。

        二、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暫行規定》頒布后近十年間,特別是《條例》、《辦法》頒布實施以后,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十分迅速,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層次逐漸提高,辦學模式日益多樣化,形成了一批高品質、有特色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已有1000多個,覆蓋了28個省、直轄市、自治區,與1995年相比,增長了10余倍。

        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相對集中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及東部沿海省份,如:北京、上海、山東、江蘇、廣東等,西部地區發展遲緩,西部1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中,只有四川、云南、貴州、重慶、廣西有中外合作辦學本專科項目,其余7個省、自治區依舊空白,中外合作辦學的地域分布東部和西部失衡。

        從合作對象的國別和地區分布看,外方合作者主要來自經濟發達、科技先進且教育水平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有一半左右的國家參與中外合作辦學,其中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四個英語國家的合作項目最多。

        從合作辦學的專業來看,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涉及的學科主要是應用文科,其中以經濟和管理門類為主,工學門類專業所占比例小,但以計算機專業為主。投入少、見效快的所謂“短平快”專業成為合作辦學的重點,中外合作辦學政策目標中強調的社會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學科專業沒有成為重點選擇對象,專業設置趨同嚴重,低水平重復。

        在合作伙伴方面,與國外高水平大學或具有優勢學科和專業的一般大學合作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為數不多,除國內著名高校有較高層次的合作外,絕大多數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外方合作者均為不知名的非優質的教育機構,且合作層次較低。

        從合作的類型來看,教育部國際司副司長岑建君將中外合作辦學歸納為四種類型:一是標簽型,沒有實質性合作,不引進國外教材,也不引進國外師資,即使引進,也是國外高校派一個教師到中國十幾所學校做巡回演講而已;二是引進型,把國外的課程原封不動照搬過來,沒有經過認真的分析消化,囫圇吞棗地教學;三是修補型,把課程引進以后根據自己的情況、特點進行適當的修補和增加;四是創新型,創新型必須經過四個階段:引進、嫁接、本土化和國際化。但目前我國鮮有此種合作類型。

        從中外合作雙方的國家政策來看,我國政府在《條例》中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辦學屬于公益性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收取的費用應當用于教育教學活動和改善辦學條件。教育部在《關于當前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也明確指出:“堅持中外合作辦學的公益性原則。教育是以培養人才為根本目標的崇高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教育服務不是貨物貿易,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務貿易。”而作為主要外方合作伙伴的OECD國家政府的主導策略是促使教育成為一種出口產業,把教育視為一種增加收入的貿易。我國關于合作辦學公益性事業的定位與OECD國家關于教育為出口產業的定位嚴重沖突。

        三、關于實現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

        (一)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合作辦學按既定方針健康發展

        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工作的核心和出發點。目前引進的資源良莠不齊,與國家在這方面提供信息的不對稱也有關系。世界一流大學都為大家熟知,但二流三流大學中有哪些可以作為優質資源的專業、學科,卻不為大家所知。政府有提供正確信息的職能和義務,應公布主要國家的大學排名、專業排名情況,引導國內高校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引進優質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正如教育部在《意見》中指出的:“要加強學科專業的規劃和政策引導。研究制定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指導目錄,明確國家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的學科和專業。”引導國內高校在國內新興、急需、薄弱和空白的學科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

        國家鼓勵在中國西部地區、邊遠貧困地區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就必須制定具體的相關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國外教育機構與西部地區高校合作辦學。

        (二)加強制度建設,實現合作辦學的互利共贏

        進一步健全完善中外合作辦學相關的法規政策,處理好我國教育公益性和國外教育產業化之間的矛盾。在《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中,對民辦學校的出資人取得合理回報的相關問題作了具體規定,并明確規定,條例規定適用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但中外合作辦學者不得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結余中取得回報。《辦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辦學結余,應當繼續用于項目的教育教學活動和改善辦學條件。”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政策規劃處處長徐永吉談到這個問題時說:“中外合作辦學屬于以商業存在方式提供的教育服務,中國對此種教育服務的國民待遇未作承諾。但考慮到國民待遇原則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之一,從長遠發展來看對中外合作辦學和民辦教育應當做到法制和管理上的統一。”因此,應逐漸對違背WTO基本原則的有關規定進行修改和完善,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亦應適時、適當考慮中外合作辦學者的辦學效益,以保證中外合作辦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確保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學科專業建設

        中外合作辦學的核心是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是否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是中外合作辦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外國優質教育資源可以理解為“在國際上知名的院校;一般院校的優勢學科和專業;一般院校的非知名的、但卻是國內急需的學科和專業;國內急需、具有先進性和特色的課程和教材;國外教育機構的辦學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經驗;具有先進性和特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或者考評方法;師資隊伍建設、師資培養的先進經驗等。”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教育組對優質教育資源的上述界定,為我們理解和判斷優質教育資源提供了借鑒。

        在引進國外教育資源時,國內教育機構須考慮以下幾個問題: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設置是否與地方經濟和市場的需求相吻合?教育資源的引進是否與學校的學科建設、自身發展相適應?外方合作伙伴是否在引進學科和專業上具備優勢?在中外合作辦學的實踐中,自身定位和目標選擇非常重要,只有選準外方合作伙伴、合作的學科專業適應自身發展與社會需要,中外合作辦學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一哄而上、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復的專業設置只能是短期行為,與中外合作辦學的宗旨相違背,有礙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健康發展。

        (四)開展實質性合作,促進高等教育改革

        第4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方面,無論是辦學思路還是具體操作層面都存在很多問題。雖然一些學校都把“國際化”列入學校發展規劃中,但是在具體的合作辦學活動中卻缺乏戰略眼光,辦學定位于其他辦學活動的延展和補充,甚至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委托給“繼續教育學院”或“成人教育學院”負責。由于缺乏宏觀的認識和把握,不少學校成為促銷國外低質、劣質教育資源的平臺,一些學校放寬了入學資格要求,很多學校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當成創收的手段,收取高額學費,造成“只要有錢就能讀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不良影響。由于辦學理念存在問題,辦學定位不準,導致“將近一半的中外合作項目缺乏實質性的內容”[1]。

        雖然國家為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積極倡導在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并于2003年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從教育戰略的角度把中外合作辦學納入國家教育事業的范疇,但要讓高職院校的全體工作人員把條例當作一種自覺認識和行為,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認識,并堅持不懈地努力。“中外合作辦學要有更大的發展,就要敢于解放思想,通過教育政策和制度的調整,加大中外合作辦學的改革力度。”[2]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目標是結合市場定位,培養能夠講外語、適應國際發展需要的高級技能人才。但是很多高職學生入學起點低,學習能力弱,綜合素質差,導致這一辦學目標難以實現。因此,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改革和創新十分必要。

        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

        (一)合作辦學項目質量保障不夠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盲目追求合作辦學數量,而忽視質量,大量重復引進一些淺層次的外方項目,導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數量越來越多,項目質量卻沒有實質性的提高”[3]。國家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引進外教、外方課程等要素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在具體實施時并沒有嚴格執行。與國外合作交流的大學層次偏低,且專業分布不均勻,專業設置過于集中在國際貿易、工商管理之類的商科,農工產業的專業較少。這就造成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整體層次不高,很多學校的特色專業無法與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相結合。

        (二)合作辦學項目招生困難,辦學經費不足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專業的學費均高于普通專業,是普通專業學費的2~3倍,導致報考學生少。同時,生源文化基礎相對薄弱,大部分學生不僅學習能力低,而且也很難管理。這直接影響到職業院校在社會上的聲譽,以致招生日益困難。

        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已進入與國際接軌并融入到全球教育資源體系的新時期。然而,政府資金投入有限,造成一些學校辦學經費嚴重不足,無法改善基本辦學條件,無法進行中外教師的互相交流與互換,辦學經費短缺成為抑制高職院校教育規模增長和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合作辦學項目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師資隊伍自身的問題對中外合作辦學的培養質量造成嚴重的損害,必須引起高度重視。”[4]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專任教師的專業素質偏低,很難把先進的技術成果引入到教學中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相對比較落后,造成學生在高職院校完成學業,進入社會后卻由于實踐技能差,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影響了高職院校的聲譽。

        學生素質問題。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招收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低,自我約束能力差。而且很多學生外語學習很吃力,語言不過關,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最后因外語不合格,無法去國外學習或不能適應國外的語言教學。綜合看,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整體素質低,學習能力弱,學習態度不端,畢業生競爭力不強,直接影響了合作辦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專業及課程設置問題。雖然全國高職院校都在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辦學方向和專業設置,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學校存在著專業結構不合理,缺少辦學特色的問題。高職院校專業設置重復、資源不能共享,培養的學生與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背離的情況比較多。在課程設置方面,尚未建全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比例還需進一步調整。依然存在直接采用國外教材,沒有結合國內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吸收,中外雙方課程設置不能相融的情況。

        三、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改革的對策

        (一)規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秩序,保證中外合作辦學質量

        辦學質量是中外合作辦學生存和發展、實現辦學目的的關鍵[5]。應把教育教學質量當作生命線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規范中外合作辦學秩序,清理整頓不規范辦學行為,保證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護廣大學生利益。以引進優質教育資源為核心,嚴格審批程序,慎重選擇國外合作院校,從國外教育機構的資質、學科專業的社會適用性、教育資源的優質性等方面進行嚴格審批。從教師教學水平、學術水平、資質以及國際影響力等幾個方面對國外的教育機構進行核查,選擇那些質量可靠、信譽良好且有誠意的國外教育機構作為合作辦學對象。

        要以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為基本原則,排除中外合作辦學工作中的消極因素,從而確保中外合作辦學健康發展。要樹立正確的辦學思想,糾正和抵制單純從經濟利益出發進行中外合作辦學的錯誤做法。嚴格按照國家和政府規定的收費標準進行收費,任何學校不得設立名目多收費、亂收費。成立監管部門,對中外合作辦學全程進行監督。開展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評估,建立相應的質量評估體系,完善辦學質量評估機制。

        (二)大膽嘗試教育輸出,多渠道籌集資金

        招收留學生既可以解決高職院校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也可以有效解決生源不足的問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對海外學生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很多留學生均認為中國是經濟發達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也讓中國高職教育贏得了聲譽,尤其在東南亞、非洲、拉美等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更是擁有頗高的認同度。因此,高職院校可以充分憑借自身實力,打造中國特有的優勢學科專業,加大與國際接軌的力度,加強對外宣傳,吸引外國留學生來我國交流與就讀,實現我國高職教育從輸入到輸出的轉換。

        我 國高職院校要在中外合作辦學中注意積累和學習國外教育機構的經驗及策略,制定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開拓海外教育市場的計劃。改變我國高職教育一直充當跟隨者和消費者角色的局面,爭取在國際教育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三)加強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專業、課程等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加快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整體教學質量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對雙方學校的師資配備有嚴格的要求,高水平的師資是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關鍵。高職院校應當培養一支具有良好英語水平、廣博專業知識以及國外工作實踐背景的師資隊伍。同時,也應當加強中外雙方合作學校之間的合作,讓真正一線的中方教師能夠有機會到外方學校進行學習交流和培訓。

        促進課程設置和專業建設發展。中方應加強與外方合作,努力學習外方的先進經驗,結合中方課程設置的特點,實現中方課程與外方課程的有效接軌,按國外成熟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設置課程,引進高水平的教育資源,開展新興專業、急需專業的合作項目。課程的國際化既能給那些沒有去國外留學的學生提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機會,也能提高課程對外國留學生的吸引力,這也是國際交流合作能力提升的最好體現。

        對于合作項目,高職院校應采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方式,建立學校—家庭—學生會的共同參與的管理體系,提[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高管理效率,及時解決學生的各種困惑,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思想負擔。通過海外學習、海外實習、校際交流、互訪、舉辦國際文化大賽等途徑,積極促進各種形式的學生國際交流。同時也要積極開辟國內資源,充分利用外籍教師資源,讓更多的學生在國內就能接觸并利用國外的教育資源。

        參考文獻:

        [1][3]李劍平.高職合作辦學別有名無實[N].中國青年報,2003-08-06.

        [2]顧美玲.關于加大中外合作辦學改革力度的思考[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9-64.

        [4]馮發明.中外合作辦學的師資問題及對策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6):33-34.

        [5]陳曉芬,周燕.提高中外合作辦學質量芻議[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80-81.

        第5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 成人高等教育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探討 酒店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辦學銜接途徑探討 以就業為導向的內蒙古旅游酒店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對策探討 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策略探討 加拿大高等教育辦學特色 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 試論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視野下的中外合作辦學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問題的思考 將校企合作辦學作為優化職業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徑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經營戰略 中外合作辦學與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模式整合與創新 本科以上層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分析 江蘇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環境分析 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的幾點建議 浙江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探究 提升辦學層次:加快廣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課程設置原則探討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海外經歷辦學模式探討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04-06-02.

        [2]王劍波.跨國高等教育與中外合作辦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1).

        [3]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學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

        [4]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編.中國教育國際論壇[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

        第6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探索;實踐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國逐漸開展了教育體制的改革,并開始嘗試多種教學模式。“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對中外優秀的高校教育資源進行分享利用,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下,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我們可以將國外優秀的書籍和英文教材引入我國,同時還可以引進優秀的外籍教師,使學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感受到外國的先進文化和原汁原味的英語[1]。

        一、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英語教材比較陳舊

        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中使用的英語教材比較落后,其中的很多內容嚴重脫離了現在的實際生活,無法調動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無法跟國外的實際狀況接軌,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的變革和優化。英語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參考和工具,如果不能及時對教材進行有效的更新,勢必引起英語教學質量的下降,使“中外合作辦學”難以有效開展,因此,英語教材比較陳舊是應當引起我們特別注意的重要問題。

        2、中外教師的合作不夠默契

        國外的教師往往將學生當做教育的中心,提倡學生自我學習,然后在此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很多國外教師將國外的教學方法直接移植到了我國的英語課堂上,使我國的學生難以適應。我國的英語教師對于英語文化的理解遠遠不及國外教師理解的那樣深刻,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不能把英語文化真正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來。此外,中外教師的合作不夠默契使得各自的問題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因此非常嚴重地影響了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

        3、教學方法比較落后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大學生的英語知識結構也日益個性化,因此在英語的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然而在目前的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依然采用比較單一陳舊的教學方法開展英語教學活動,對于學生之間的知識水平的差距視而不見,對存在明顯個性差異的學生采用統一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導致學生之間的差距日益突出。

        二、優化“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的主要措施

        1、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所謂以學生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保障,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2]。具體來說,就是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發展學生。學生對于教學模式和教學質量的感覺與評價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更深刻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和未來,因此我們必須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首先,我們可以對英語教學課堂上的桌椅進行調整惡化布置,使學生圍繞在一起,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看到彼此,老師站在學生中間進行教學,這樣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輕松和自由,教師也不再居于高高在上的領導地位,在這樣狀態下,非常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其次,我國的英語教師要聯系國外的教師一起多開一些座談會,及時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內心意愿,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進行深入的貫徹實施。

        2、充分調動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

        目前我國的很多高校在英語課堂上采用中外教師相互配合的方式來開展英語的教學活動,目的是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3]。然而僅僅采用中外教師相互配合的方式來開展英語的教學活動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首先,適當加大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英語是一門語言學問,在一定的語境環境下能使學生的語感得到較大的提高,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在教授基礎英語知識的同時,要放映一些健康向上的外文歌曲和外文影片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其次,教師在課程的設計方面也要有針對性地滿足學生的各種個性化的需求,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網絡教室,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知識水平自主選擇學習資料,自己進行測驗,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教師只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和管理,長期以往,能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3、革新英語成績的評估標準

        目前,我國大學英語的主要考核標準是四級考試和六級考試。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用四六級的分數來對學生的英語成績進行評估和考核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因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無法通過試卷上的分數來完全展現。因此我們必須要革新英語成績的評估標準,將評估和考核的重點轉移到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上來,將階段性的評價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對學生的英語成績進行全面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將學生的英語成績和平時的出勤、課堂表現、論文寫作和課外活動等進行掛鉤,按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權重進行打分,這樣就可以督促學生認真參與到英語的學習中來,從而可以享受整個的英語學習過程,而不是在臨近期末測試的時候去突擊英語知識。總而言之,“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應該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革新英語成績的評估標準,將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對英語學習過程的全程參與。

        4、積極加強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

        想要真正優化“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必須要積極加強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使二者能夠默契配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我們引進“中外合作辦學”理念和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積極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經驗,利用國外的優質教育資源,因此我們有必要采用積極的措施,加強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事物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與我國的教育實踐相互融合,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首先,我國的英語教師要本著學習和鍛煉的態度主動和國外的教師進行交流,學習他們生動的教學方式,并積極鍛煉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其次,我國的教師要針對學生在英語學生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向國外的教師進行說明,督促外教師對其具體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真正適應我國教學的實踐。除此之外,中外教師要在英語的教學活動中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圍繞著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而不理創新,不斷奮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優化“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高等教育逐漸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中外合作辦學成為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近年來我國的“中外合作辦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英語教學模式依然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英語教材比較陳舊、中外教師的合作不夠默契以及教學方法比較落后等等。因此,我們應當在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創新,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革新英語成績的評估標準,積極加強中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努力優化“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提高英語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振國,苗敕.高職高專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求知導刊,2014,11:9-10.

        [2]蔣勇.多管齊下科學提升語言交際能力――中外合作辦學英語教學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08:231-232.

        第7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困境出路

        [作者簡介]王道勛(1979- ),男,河南睢縣人,黃河科技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法學和教育學。(河南鄭州45006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原經濟區建設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SJGLX284)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4-0052-02

        中外合作辦學在培養模式、教育理念、學科建設、專業設置、教學方法、學生管理等諸多方面為國內高校深化改革、調整結構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其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和特點也日益顯現,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原經濟區建設規劃綱要》指出,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推進與國內外知名高校開展學科基地建設等合作,促進人才加速向中原經濟區內集聚。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在高素質人力資源開發體系上責無旁貸。在推進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發揮其對于本地發展的推進作用,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只有加強研究,總結經驗,規范辦學,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消化吸收先進辦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才能推動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一、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面臨的三大矛盾

        (一)生源質量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

        中外合作辦學的初衷在實現“不出國的留學”,但在中部地區,由于學生水平與其他同層次的學生相比,有明顯的差距,教學要求與學生水平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在中部地區并未彰顯,反而在一定范圍內出現一些矛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激化。

        (二)國外優質資源“引進”與“消化吸收”之間的矛盾

        中部地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相關政策和法規也逐步完善,但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的比例不高,外國教育機構教師來華授課的比例也偏低,因此辦學質量難以保證。省情、校情是中外合作辦學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引進的教育資源最終要在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大環境中成長,外來的教育資源必須有個本地化的過程,經過吸收、消化,方能呈現強大活力。

        (三)公益性原則與營利性動機之間的矛盾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和機構以高收費著稱。由于政策法規的不完善,合作辦學在公益性原則與營利性動機之間矛盾突出,導致辦學成本難以“陽光核算”以及經濟收益“隱性化”等問題,這是制約中部地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瓶頸之一。

        二、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的出路設想

        (一)成立中外合作辦學指導辦公室

        針對不同情況,派出專家組分批調研。下設省級或校級中外合作辦學研究所,針對“生源質量與培養目標失調”等現象,開展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特色化辦學專題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堅定落實,是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保障。應試行“合作辦學示范單位”掛牌制度,即在中部地區合作辦學項目或機構中,由單位自主申報,對入圍單位在政策、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在此基礎上,逐步打造品牌項目,提升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形象。規范審批制度,限制低水平的合作辦學發展,對那些達不到合作辦學要求的,堅決不予通過復核。加強宏觀調控,根據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需要等特點進行合作項目布局。

        (二)建設外籍專家人才庫

        實現資源共享,籌備省級外方人才中介機構,著力提高各合作辦學單位引進外國教育優質資源的比例和質量。

        1.制訂科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計劃。堅持學校可持續發展,統籌學校教研實際及學科發展,制訂合理的人才引進計劃,明確學科專業、學術水平、教學能力等要求;加強對引進人才的管理,構建科學的人才考評機制,促進人力資源的合理開發與成長激勵,營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環境,形成人才引進與使用的長效機制。

        2.強化引進優質師資渠道,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外籍教師是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人才資源的重點。根據《條例》規定,中外合作雙方必須提供各自優質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以及各方內部的協調能力等。因此,必須嚴格執行條例,加強監督,要求外方合作學校保質保量地選派優秀師資承擔教學任務,嚴格教師準入制度,確保基本素質和水平,開展相關培訓,并制定標準,加強對教師的考核。

        3.消化吸收,建構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合作辦學成功的核心之一在于引進國內急需的,具有國際水平的課程和教材。當前合作辦學引進的并非都是優質的、先進的資源體系,必須批判性地加以選擇、消化、吸收。我國高等教育在教育內容和課程體系上,歷來重視系統性和專業性。為使中部地區高校更好地適應國際化辦學要求,合作辦學主體應在課程方面進行改革:一是在公共基礎課程中開設關于我國憲法法律、公民道德、國情省情以及風土人情、歷史沿革等方面的內容;二是選用國際先進的教材,創新教學模式,聘請外國優秀專家學者來本校講學;三是在相關專業、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前沿的學術成果、研究思想等。

        4.加強學科建設,加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引進力度。要結合本校實際加強學科建設,開發特色專業。既要考慮短期效益,開設見效快的應用性專業,更要遵循教育規律,重視教育本質,開設可持續發展的學科。合作辦學主體應跟蹤世界科技前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更新教學內容和教材。只有教學內容體系先進、充實,才能緊跟時代,切實提高中部地區合作辦學的質量和水平。

        5.建立一套合理的資格認證和質量認證體系。中外合作辦學要保證質量、取得應有的成效,國際質量認證必不可少,但跨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認證是非常復雜的。高等教育體制各要素在不同國家體制下有著不同的特征,各國對教育質量的定義有所不同,質量評估的方法也有各自的特色,因此評估指標也不可能一致。雖然如此,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等功能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可以找出可比較的質量因素,從個性中找出共性,建立我們自己的完善的質量體系,包括辦學過程的規范、教學質量的評估、管理體制的完善等,進而在國際教育中得到認可。

        (三)學習國內發達地區合作辦學的有益經驗

        加大與國內發達地區合作辦學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嘗試省際合作辦學的交換生制度,激勵中部地區部分優秀學生跨校學習,省際學分互轉、學歷互認,實現名校資源共享,從而帶動中部地區合作辦學的發展。加強交流,激發各合作辦學單位的活力和積極性,方能切實提高教育質量。探索各合作辦學單位預提合作交流專項經費,專款專用,并且參與交流和培訓的人員中,普通教職工必須達到60%以上。

        (四)探索合作辦學新機制

        1.創新內部管理,激發合作辦學活力。完善合作辦學理事會、董事會和聯合管理委員會制度,明確各方職責,提高決策的科學性與透明度。依法辦學,維護教育,保證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端正合作辦學的指導思想,堅持公益性原則,自覺抵制將中外合作辦學當作學校創收手段的錯誤認識和做法。進一步改變主管部門與合作辦學主體的關系,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指導作用,完善行政審批程序,為合作辦學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

        2.加強質量管理。質量觀念是質量管理最重要的問題。只有首先確立正確的質量觀念,才能開展相應的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從而逐漸形成相應的管理模式和質量保障體系。目前,社會需要的多是技能型人才,合作辦學主要集中在社會緊缺的各類應用型專業。要確保辦學主體的社會地位,就必須實現學生的預期目標。一是充分發揮合作辦學的優勢。通過系統的教學訓練,強化學生的國際交流能力,更好地熟悉國際通行準則和國際交流方式。通過便捷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更容易接觸到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課程內容。二是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通過大量的實踐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真實的實踐能力,使其更快適應實際工作需要和社會競爭。三是加強培育學生的人文精神。在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增強適應社會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適應更高層次的發展,如開拓精神、能承擔風險的心理素質和經受挫折的意志品質。

        3.創新學生管理。合作辦學教育對象的現狀,決定了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生管理方面,需要秉持“寬進嚴出”的現代教育理念,將人性化的服務意識融入嚴格、有序的管理工作。設立一套嚴密的學業預警和指導制度,搭設互動的家長信息平臺。平臺即時更新學生的成績、出勤、班主任評語、教師評語等信息,便于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建立與學院的直線溝通渠道。學業預警和指導制度,即按學期檢查和預警學生學業情況,將學有阻礙的學生分流出來,進行有效的單獨指導和督促,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

        三、中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合作辦學與普通教育的關系

        中外合作辦學在促進中部地區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初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主要體現在:豐富了教育供給,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創新了辦學機制,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拓展了融資渠道,改善了辦學條件;拓寬了人才培養途徑,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專門人才。同時,要從維護我國的教育利益高度,防范發達國家的教育傾銷。在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培養中國發展急需的大批高質量人才、開展辦學體制和人才培養方式的創新上下功夫,高度重視辦學過程中違背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不利于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情況。

        總之,中外合作辦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雙刃劍”。在中外合作辦學活動中,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作用,讓中外合作辦學切實起到促進中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作用。

        (二)自主辦學與試點評估的關系

        中外合作辦學評估試點有兩個目標:一是實現合作辦學的良性發展,進一步強化改革開放的意識,堅持以改革的方式、開放的心態、積極的行動來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規范和良性發展;二是實事求是,注重效益,在保證評估效果的同時,減少工作的形式化,節約各方面資源,務求實效。因此,高校合作辦學主體要正確認識合作辦學試點評估的意義,以評促建,以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中部地區應不斷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既要擁有自己的獨特理念、完善的質量管理和評估體系,也要對外國教育資源進行有效吸收。只有這樣,中外合作辦學才能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促進中部地區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為中原經濟區建設集聚人才。

        [參考文獻]

        [1]譚貞.中外合作辦學對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影響[J].決策探索,2008(9).

        [2]杜麗.中澳合作辦學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0(7).

        第8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黑龍江省;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研究

        0引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已發展30余年,其作為一種新的辦學教育模式,逐漸在我國原有的教育體系內起步發展,成為繼民辦教育、公辦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教育形式。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在全國各大省份來說,算是起步較早的省份,1995年哈爾濱恒星外國語學院與英國南岸大學合作成立獨立設置的辦學機構,1996年東北農業大學與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國立工業大學聯合培養本科學生項目作為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邁出的第一步,拉開了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序幕。目前,根據中國教育部官方公布數據,黑龍江省共計批準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176個,與18個國家開展了涵蓋專科、本科、專升本、本碩連讀等多種形式的合作辦學和聯合培養學生項目。黑龍江省由于其地理位置較為特殊,處于中國的東北角,與之相毗鄰的國家有俄羅斯、韓國、日本等,所以很多黑龍江省高校利用這個優勢,與上述幾個國家率先開展了合作辦學項目,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專業內容的持續擴展,不少高校也陸續與歐美、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了合作辦學項目,合作辦學的專業已經達到了80多個,涵蓋了文、理、工、經、管、教育、史、法、醫等學科門類。

        隨著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地不斷開展,開展語言培訓、技能培訓的周邊教育形式也如雨后春筍陸續開展,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社會教育形式。近幾年,黑龍江省不斷加大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力度,舉辦中國國際教育展并召開中外院校交流與合作研討會,拿出高層次的誠意,推廣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原有的“2+2”、“3+1”等雙校園模式上,創新性地提出“4+0”合作辦學模式,也就是將國外的師資、教材、教學模式完全引進來,讓學生在國內完成留學過程,畢業后頒發國外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著力推進中外合作辦學的本土化,此舉主要目的在于實現國外優質教學資源的原原本本引進,實現國際教育的本土化落地,為當地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和參考。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的教育形式,改變了我國原有的教育格局和形態,特別是和高等教育學校結合之后,改變了中國對于教育的理念想法。目前,人們已經普遍接受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已經成為普遍的辦學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外合作辦學并非都得到大家的稱贊,社會上良莠不齊的辦學機構比比皆是,關于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負面新聞時常聽聞。事物的發展都會經歷盛極而衰的規律,所以,我們應該審慎地看待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走出危機四伏的格局,破除障礙,重新前行。

        1黑龍江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問題

        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從起步到現在,由于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一直處于摸索前行的階段。再加上黑龍江省開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幾個學校和學院相互之間辦學背景,專業設置,學科優勢等方面各不相同,學校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定位也不一樣,所以,一直以來,黑龍江省的各大高校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綜合性統一的規劃,有些高校就陷入了困境之中,難以實現突破,中外合作辦學成為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雞肋。其實,中外合作辦學對于我們來說,是將西方教育的資源、教學方法手段等進行中國本土化的過程,中外合作辦學雖然有著中式的外衣,但是實質上仍舊是西式的。這是兩種教育制度的碰撞和融合,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出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都是正常的,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勇敢面對,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中外合作辦學的突破式發展。

        1.1中外合作辦學生源基礎弱,合作辦學質量不高

        建國之后,我國的教育形式主要以公立教育為主,國家主導教育建設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定式,在原有的觀念中,到國外留學往往代表著學生綜合素質高,成績優秀等內容,所以,當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開始興起的時候,生源還是十分充足,人們大多對這項教育形式表示認可。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方面生源的充足保障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不斷發展,另一方面生源的知識基礎性較弱,導致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逐漸失去了方向。大多數參加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生都是因為高考成績不夠優秀,不能選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高校,才退而求其次選擇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入門知名高校的心愿。可是,往往該類學生的學習基礎薄弱,即使是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降低了準入門檻,但是進入項目后,中外合作辦學對學生的學業要求并沒有降低,尤其是對語言的要求更是比普通高校的學生還要高。這就產生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要求高和學生基礎水平差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

        1.2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缺乏統一性,制度不健全

        中外合作辦學這一教育模式剛開始興起的時候,各大高校和地方就是本著邊干邊學的想法起步的,有些高校一些基本的培養方案,培養計劃還沒準備好就開始招生,把學生招到學校之后,再進行下一步工作,有的在學生出國之前,沒有進行過針對性的培訓,到國外之后,難以適應當地的生活和學習;有的學校專業設置混亂,自身的優勢專業沒有發揮出來,先將容易出成績,投入成本低的專業設置成中外合作辦學方式,就更別提在一開始就有一個整體規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了,也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和部門去統一管理這一辦學教育模式,所以,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是比較零散的。

        1.3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片面追求經濟利益,缺乏服務學生的意識

        我國的教育具有很強的公益性,以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為主要目的,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雖然我國也在不斷地放開教育創辦,民辦教育也逐漸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辦教育的大前提還是以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為主要內容。與我國情況不一樣的是,在西方國家,教育大多作為一項產業來發展,遵循商業管理的模式,具有商業屬性。很多與黑龍江省開展高校合作辦學的高等院校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在這種模式下,辦學者與學生之間,就像是客戶與公司之間的關系,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但是,黑龍江省的高校大多為公辦性質,學校與學生之間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的關系,即使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也是這樣,不能按照西方學校的體系模式,為學生服務,定位不夠準確,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有時讓學生有“拿錢買學分”的感慨,學校不能合理地去解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顯然不利于中外聯合辦學的發展。

        1.4合作渠道不夠寬,形式單一

        從國家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平臺的數據上可以看到,目前黑龍江省高校合作辦學的國家大多集中在俄羅斯、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少數幾個國家,開展合作的范圍渠道不夠寬,除了這幾個國家之外,還有很多國家的高校具有專業特色和優勢,應放眼世界,充分調研,拓寬合作渠道;另外,在專業設置上,重復建設,偏科建設現象比較明顯。大多數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均覆蓋了計算機、經濟管理、金融學等專業,但是對于工程技術、農業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的數量較少,這些專業的人才是黑龍江省較為缺乏的;選擇合作對象不夠謹慎,對合作對象沒有做充分的了解和調查,有時一個學校同時與多個同類型、同層次的外方高校進行合作,簽訂協議合同等不夠規范和統一,外方的合作院校層次較低,縱觀整個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幾乎沒有全球知名高校。

        2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對策建議

        如何突破現在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瓶頸,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加強內涵建設,提高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水平

        每一種教育都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合作辦學更應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排頭兵和先遣隊,針對目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無法得到社會和家長認可的情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應該痛定思痛,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辦學水平,讓社會看到實際效果,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在社會上的口碑和地位。目前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在生源上處于劣勢,部分家庭條件優越,但是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進入到中外合作辦學中來,學校應該加強自身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完善管理服務,樹立自己的學校口碑。針對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設定基礎夯實班,通過半年或者一年的學習,筑牢學生學習的基礎,尤其是語言基礎,增強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灌輸學校寬進嚴出的辦學思路,讓學生做好準備,明確自己在校期間的學習目標。多種途徑、多種措施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保障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質量水平的基礎之一,黑龍江省高校要開放思路,邀請國外高水平的教師到國內進行講課,開設學術講座和學術交流,保證學生在國內期間能夠提前感受到國外教學的氣氛和條件,吸收前沿專業知識,中方教師可全程參與外教授課過程,適時搭建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增加學術交流機會,進而真正達到中外合作辦學,聯合培養優秀學生的目標,改善中外合作辦學在社會上的地位。

        2.2強化政策監督,做好中外合作辦學統一規劃,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蓬勃發展表明這種辦學模式適應社會的發展,有其存在的合理和價值。由于中外合作辦學吸收了國外先進的教育資源,教學方法,教育模式,這就難免與國內傳統的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沖突。例如:中外合作辦學往往采取的是寬進嚴出的政策,這和我國傳統高校中,統一制定學生培養計劃,統一進行培養,相同的畢業條件有較大的不同,但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管理依托傳統高校的管理,在管理制度上,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應該對中外合作辦學實行獨立的管理制度,發揮其特色優勢,在遵守我國法律法規,堅持我國既定的教育方針,符合我國教育必須服務于社會和國家的需要的同時,體現出中外合作辦學的自和獨立性,中外合作辦學讓國外優秀教育資源、先進教學方法手段原原本本落地。另外,要在政策上,完善相應的管理規章制度,加強監督,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也要實現優勝劣汰,充分支持優質的辦學項目繼續可持續的發展,對于損害學生利益,破壞中外合作辦學發展進步的,給予堅決取締,從而形成良性的辦學氛圍。還要結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強化對國外學歷學位的認證體系建設,嚴格認證各類合作辦學文憑,把學生在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取得的畢業證、學位證納入高等學歷電子注冊體系,為參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具有公平、公正、透明的競爭環境。

        2.3拓寬合作渠道,提高辦學層次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加快,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其他國家對于中國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更多的外國學生開始向往中國文化,學習漢語。黑龍江省地處中國的邊緣,與多個國家接壤,要充分發揮地域優勢,吸引更多的國家參與到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來,積極拓寬合作渠道,尋求廣泛的國際聯系,增加與黑龍江省高校合作的國外知名高校的比例。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專科、專升本、本科合作辦學模式,同時探索性發展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合作辦學形式。

        3結束語

        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依托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的基礎發展起來的,隨著其發展的不斷加快,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黑龍江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發展起步早,發展迅速,也同樣遇到了生源基礎差,辦學質量不高,辦學層次不高的各種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突破發展瓶頸,提高辦學內在質量,強化政策支持,拓寬合作渠道,從而使黑龍江省的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沿著健康有序的軌道繼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立新.解讀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平等與效率的視角[J].高教管理,2007(4):39-41.

        [2]趙素波.我國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綜述[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2):154-156.

        [3]羅志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與實踐:以福建農林大學海外學院中加項目為例[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2(6):89-93.

        [4]李毅.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過程中糾紛的防范與處理[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2):90-93.

        [5]張星諭.論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科技與管理,2005,7(4).

        [6]李鳳堂,王秀梅.天津市中外合作辦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5).

        [7]王乃靜,等.關于中外合作辦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0(6).

        [8]王文斌.對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幾點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1).

        第9篇:中外合作交流范文

        [關鍵詞]高職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 辦學團隊 建設

        [作者簡介]周熠(1983- ),女,浙江東陽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高職國際化專項研究“高職中外合作辦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機制研究”(項目編號:際協研GZ2012-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12年度項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互動關系實證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3)32-0043-02

        近十幾年來,在國家和社會的鼎力支持以及中外企業的積極捐資助學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一辦學模式到全方位學科建設的發展歷程。在當前這一社會經濟結構大轉型的新時期,高職教育正以其特殊的育人及辦學模式,在新型工業化建設、城鄉勞動力轉移以及社會緊缺型人才培養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現狀

        高等職業教育,是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在國際上,很少有國家使用這一專業術語,即使有也與我們所闡釋的含義不盡相同。“高等職業教育”其實是“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個概念的復合。從總體上看,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應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部分。

        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迅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高職教育在辦學模式探索、專業學科建設以及日常運營管理等許多方面,與西方先進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較大差距。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學模式設置與社會及市場相脫節,導致學生所學無法適應市場需求。第二,生源數量下滑且質量較差,這與我國眾多大學的擴招政策以及傳統觀念對于職業教育的偏見都息息相關。第三,教師數量不足且素質有待提高。當前,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中缺乏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專門培養制度,使得許多高職教師直接取自大學本科畢業生,而由于大學擴招導致學生素質下降又反過來作用于高職教育,進而產生了“惡性循環”。第四,專業設置不合理,學習實訓場地不足,使得學生無法學到市場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五,學生就業困難,這一現象是所有上述原因所導致的惡果。

        二、中外合作辦學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特別是在我國加入WTO以后,國際上的許多先進技術、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質人才都慢慢被引進來。與此同時,在與國外逐步擴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我們也學到許多寶貴經驗并把這些經驗運用到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實際當中。而高職教育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踐與創新。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的正確引導以及眾多中外企業的捐資合作下,各地各高校都在積極探索中外辦學的新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幾種主要的辦學模式:

        1.兼容式辦學模式。兼容式辦學模式是指在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將中方和外方的兩套教學模式實施兼容,這種模式還可以細分為“2+1”型和“3+0”型兩種。前者是指在學制三年的前提下,前兩年在境內學習,第三年赴境外學習;后者是指三年學習均在境內。學生無論采用何種模式,畢業時均能獲取由雙方院校頒發的文憑。兩種模式均通過全面引進國外學校的先進教學模式,來培養能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其優點在于既能讓學生接受國外較為系統完善、質量更高的職業教育,同時又減輕了全程到國外留學所承擔的巨大經濟壓力。

        2.平行式辦學模式。平行式辦學模式是指學校同時采用中外雙方的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體系當中,雙方均承認對方所開設的課程及所授學分;學生只要修滿規定的學分,就可得到雙方共同授予的畢業證書。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愛好以及家庭情況,選修國內外課程且可出國留學。

        3.自由式辦學模式。自由式辦學模式是一種中外雙方在教學資源、經驗交流和學生實訓學習上互通有無的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下,中外雙方均可聘請對方的優秀教師來己方學校講學授課,或者派遣己方老師到對方學校進修;此外,雙方學生還可到到對方學校進行學習或實習實訓。這一模式可在運作成本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中外雙方的教育教學優勢,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教育產出的最大化。

        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的不足之處

        經過了十幾年的努力,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無論是從學校硬件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培養、學科專業規劃和實訓管理及質量來看,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高職教育的中外辦學模式也還存在許多不足。

        1.辦學主體不明。雖然中外合作辦學的教學體制和管理機制都在不斷發展完善,但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辦學宗旨、軟硬件水平和教學教學質量存在著較大偏見,以及對本科文憑尤其是國外本科文憑的迫切渴求,部分高職高專院校在與國外相關高校進行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偏離了“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職業人才”的發展方向。

        2.辦學模式的運作困難。上文所提到的“3+0”型辦學模式是當前我國高職高專院校在聯合辦學過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模式,這主要是由于其為期三年的學習和實訓都在國內完成,從而避免了高昂的出國費用。但如此一來,學生僅能通過學校設置的仿西式教學課程來學習知識技能,而喪失了親身體驗國外先進教學水平和高質量實訓的機會,從而導致了學生出現“不中不洋”的知識結構體系和與國際相脫節的技能水平。

        而對于“2+1”型的辦學模式而言,其在實際操作層面上的問題主要集中于兩點:第一,高額的出國留學費用。以到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德國留學一年為例,若包括先期在國內的語言學習考試和出國手續審批等費用,在慕尼黑等大城市就讀一年需要至少10萬元人民幣,而在弗賴堡等小城市一年也需要近8萬元人民幣。第二,語言能力不達標。這是限制高職高專學生出國的一大“攔路虎”。眾所周知,由于我國特殊的高等教育招生體系和對職業教育長期存在的社會偏見,我國高職高專院校的生源質量普遍較差,學生的整體素質不高,特別是外語的掌握程度尤為低下,而出國留學對語言要求又很高。這使得許多即使具備較強專業技能并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學生也很難出國深造。

        3.合作辦學模式運作成本較高。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是高職教育領域中的一種新型的跨國教育模式。其跨國教育的性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中外師資隊伍的交流,這通常包括直接聘請外國教師和派遣國內教師出國進修;第二,課程和教材引進,這主要包括學科專業建設的經驗交流和西方優秀教材的引進編譯。第三,學生的外語能力培訓,這不僅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有較高要求,同時對本就不好的生源來說更是挑戰,而這也是實際運作中最困難的一部分。

        這三部分的建設是整個中外合作辦學的基礎和前提。然而,每一部分的建設都是一項不小的開支。例如,在上海聘請一位全職外教每月需2萬元人民幣,派遣一名教師出國學習每年至少需要8萬元人民幣,組織學生出國實訓每人每年至少需要6萬元人民幣,這些都不是小數目。此外,購買具有國外知識產權的原版教材并組織人員編譯改寫更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

        四、辦學團隊的建設思路

        1.正確選擇國外合作院校。合作院校的綜合實力是合作辦學成敗的關鍵,尤其是教育質量的高低。在選擇國外合作院校時,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主觀原因而選擇,應該聯系自身的辦學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行選擇。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合作方的知名度,也不能饑不擇食,隨意與辦學質量不高的國外院校合作。正確地選擇合適的國外合作院校是確保中外合作辦學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對國外院校進行評估與論證又是其中的關鍵。首先可以通過國外院校的官方網站對其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師資隊伍以及創新實踐等方面進行了解與對比,然后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尋找合作雙方的契合點,重要的是必須分析清楚合作方的優劣勢以及自身可以吸收借鑒的地方,達到合作辦學的目的,促進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

        2.設計與落實好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計劃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關鍵部分,不僅是雙方辦學理念、辦學特色、教學方法與教學計劃等各方面的綜合體現,更是雙方合作辦學的優勢資源的體現。這些都可以從雙方的每個專業特色與優勢中得以體現。人才培養計劃可以說是中外合作辦學的總體規劃,通過精心設計人才培養計劃,結合自身情況,借鑒合作方的成功經驗,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并真正落實,達到雙方辦學、教學優勢的真正融合,對培養怎樣的人才、怎么樣培養人才有準確的定位。

        3.增強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競爭力。面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全球化社會,如何才能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激勵的競爭中具有自己的優勢,這是中外合作辦學的最終目的。在中外合作辦學中,必然會引進一定的國外原版教材、教學方法以及師資力量,這便為高職院校的學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國際化環境,學生可以利用與外國交流的機會,學習了解更多的國際文化、國際條例以及世界各國的價值觀念等。通過不斷的學習交流,了解外國人的思維方式與辦事特色,學習其優點,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時,也要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起點,重視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4.充分利用合作資源,力爭達到“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資源豐富性,可以通過資源的交流,不斷提升自身的辦學質量。高職院校在中外合作辦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擴大合作的內涵,不斷加深各方面的交流,通過教材、師資、學生等各方面的交流,真正達到合作辦學的目的。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開闊視野的機會,例如海外實習、國外就業等。充分利用好合作資源,真正從辦學理念、教學方法以及辦學條件等各方面有所進步,培養出更為全面的新世紀人才。

        5.積極與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習天地。所有的學生最終都要面對就業問題。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開闊了教學的視野,擴寬了學生的知識,為學生的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高職院校也應積極與各種企業合作。高職院校所要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實訓讓學生更加了解社會的需求并感受到社會激烈的競爭;同時也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平臺,將學生領出課堂,把課本中的知識真正的轉化到應用之中,成為具有真正實力的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周曉虹.高等職業院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9(14).

        [2]李傳彬.高等職業教育中外合作辦學問題與對策[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0(6).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三级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在线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亚洲欧美中文在线视频 | 午夜热门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se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