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

        第1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一、聯系課外內容,增強學生的實用感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內滲透社會生活中的化學,并使其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進度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鞏固課內知識,同時也能及時拓展課外知識,使課內、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累贅感,反而覺得所學知識更豐富,實用性更強。例如,在“氮和磷”的教學中,以“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氮氣的包圍之中”的現實場景引入氮氣的物理性質,說明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進而引出氮氣的分子結構和化學性質。通過緊密結合教材基礎知識或重點知識的應用性知識的補充、討論與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系,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培養學生聯系生活、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的意識,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熱點,使化學教學貼近于社會實踐

        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各種情景素材如化學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動的自然現象和化學事實等,能夠強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有關、對生活有用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如現行高中化學教材中“人類保護臭氧層的行動”,這既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也是一個“人文意識”問題,圍繞“從電冰箱的普及與換代到臭氧層”開展探究,指導學生查閱文獻,訪問網站,獲得知識。在講授重金屬汞的性質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討論其危害,講述汞蒸汽對人體的危害可以使學生們認識到用行動防止汞污染的重要性,例如怎樣清理破碎的水銀溫度計、如何處理含汞的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等,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使化學教學更貼近于社會實踐,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覺得所學知識富有時代感,具有實用價值,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未來的人文關懷,將自然科學融入整個人類文化的背景中思考和分析。

        三、開展專題教學,介紹化學領域新發展

        高中化學專題教學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具體教學形式可以將生活中的化學與書本中的化學的聯系以專題講座的形式介紹給學生,介紹化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介紹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介紹化學在高新科技領域中的作用,介紹化學與其它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介紹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如健康、保健、能源、資源、環境等社會問題。例如可以向學生講解當前化學合成材料的發展概況,人類已經可以制造出可以替代人體多個部位的化學材料。

        四、進行生活化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轉入抽象的邏輯思維,從而提高理性認識?;瘜W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謹慎的科學態度,以貼近生活和發生在身邊的化學現象為素材,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既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又使學生感受到化學在國民經濟及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例如選取日常生活的素材可進行“自制肥皂與肥皂的洗滌作用”、“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簡易電池”、“溫度對加酶洗衣粉的洗滌效果的影響”等實驗。通過化學實驗來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和社會實際問題,對于拓展化學實驗的功能,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五、布置生活化的作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2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關鍵詞】公共選修課;化學與社會;教學

        為了適應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實施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21世紀教育的必然趨勢。獨立學院作為一種全新的高等教育辦學機制與人才培養模式,主要以就業為導向,注重應用人才的培養。《化學與社會》課程是高校面向非化學化工類學生開設的一門自然科學選修課,應該擔負起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任務。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給予了高等教育更多的機會。教育改革在經歷了知識教育、能力教育之后,如今的素質教育成為最主要的內容,其核心在于加強科研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大力提倡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新型人才。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今年作者所在的長安大學興華學院開設了多門公共選修課,其中包括《化學與社會》。本論文通過分析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形勢,闡明現代社會獨立學院開設《化學與社會》公共選修課的必要性;同時結合本人講授《化學與社會》過程中的體會,探討了如何在獨立學院提高公共選修課《化學與社會》的教學效果,并呼吁應加強三本學生自然科學素質的培養。

        一、獨立學院開設《化學與社會》公共選修課的必要性

        公共選修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益選擇。我國現行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大多偏重對學生本專業的學習要求,而對學生在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掌握以及素質修養則鞭長莫及。公共選修課在幫助學生完善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和提高素質修養方面大有可為。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復合型。公共選修課是高校實現培養寬口徑、厚基礎的應用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且必須的課程結構模塊,是獨立學院因時制宜地因材施教、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環節[1]。且公共選修課作為高校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各個方面的適應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因材施教原則,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公共選修課的開設,使學生可以不拘于專業和年級的限制,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和主講教師,這一方面為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素養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授課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2]。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不斷發展,化學這一古老而又現代的科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滲透到了環境保護、新材料、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對于現代社會來說,離開化學科學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相對于化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化學知識的普及遠遠的落后了[3]。相反,由于各種傳播媒體無意或有意的宣傳,在大眾的心中,化學卻越來越多的與一些負面影響相聯系,例如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等。固然,化學作為一門傳統科學,必須正視這些已經存在并不斷發展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科學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由之道,只有通過科學的發展我們才能消除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開設這樣一門課程,向大學生普及化學知識,使其全面客觀的認識化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化學科學的進步來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隨著我國獨立學院數量的增加,獨立學院亦如此。通過《化學與社會》這門課程的學習能“大大開闊視野,豐富生活情趣,充分認識化學與人人有關,衣食住用樣樣離不開化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時時為化學提供實用的機會。同時本課程的學習對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活質量,增強人體健康、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社會的進步也大有幫助。本課程的特征是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新穎性的統一。

        二、《化學與社會》公共選修課的主要內容

        公共選修課《化學與社會》開設對象是全校性不分專業不分年級的三類本科大學生,考慮到三類本科學生的特點,內容的安排要以必需和夠用為度,不求理論的系統性。課程內容不宜涉及到過于專業的化學知識,而應結合學校整體教學規劃和選課學生的專業特點擬訂合適的教學內容。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筆者力求與社會發展同步,不斷補充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重點講述有關化學發展和應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而不再遵循以往教科書按章節進行教學,筆者按照化學與社會的關系,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將課程分為5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化學與能源、環境、日常生活、材料、計算機科學的關系。課程所涉及對象從全球變暖、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大的方面,到空氣、食品、能源等日常生活中賴以生存的用品,以具體而有趣的實例討論化學在社會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普遍反映良好,在擴大了學生知識面的同時還增加了許多日常生活經驗常識,尤為重要的是為非化學專業的同學打開了一扇了解化學世界的窗口[4]。

        三、如何針對學生特點提高《化學與社會》公共選修課的教學效果

        1.設置具有科學性、趣味性、新穎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的課程內容

        為三本學生講化學,重要的是要引起他們對化學的興趣,并讓他們真正學到有關的化學實際應用的知識,同時要注意到其在中學時的化學基礎。所以講授的基點不是放在大量的化學分子式、化學反應式、化學原理上,而是從化學角度來討論一些社會問題,更多的是大量素材的歸納和實際應用知識,讓學生“認識”化學,理解化學和我們日常生活、國家經濟建設、保護環境、增強人民體質的關系等。所以,設置具有科學性、趣味性、新穎性、先進性和適用性的課程內容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首要途徑。例如:(1)我們在講化學能源部分,首先從最近的油價上漲開始,向學生介紹了人類利用能源的歷史,尤其是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開采利用的歷史;然后介紹了世界當前能源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化學在緩解這一危機中所做的努力,其中不但講解了電池的發明和應用,還包括了最新的生物柴油技術和擴展的燃料電池技術,以及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后對未來的能源開發進行了展望,其中更詳細探究了核能與礦物能之間的比較,并引入了2008年北京奧運的氫能源汽車。(2)在講化學材料時,我們講到了“神七”太空漫步時穿的太空服的特殊化學合成耐高溫材料芳綸1313。(3)在講化學與日常生活時,在講述“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基礎上,介紹元素在生物體中的含量、微量元素的主要功能;然后討論微量元素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著重介紹微量元素與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甲狀腺腫、氟中毒營養飲食與鍵康的關系,并結合有關當前學生營養、體質狀況的調查材料以及飲食與某些地方病的關系,引導學生要正確樹立平衡營養觀念;就學生所關心的問題介紹了皮膚的結構、護膚品中常用原料的化學成分、護膚品中有毒成分以及防曬的基本知識;結合日常生活講解了日用洗滌劑的種類、去污原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洗滌劑與環境、人類健康的關系;同時還講了“三鹿奶粉”事件中添加的三聚氰胺的化學檢測法,西安市場出現的硫磺生姜事件中硫磺生姜的危害與辨別以及硫磺熏制食品時發生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等。

        2.利用不同課程教學形式來提高教學效果

        開設化學與社會選修課,其目的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使學生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對當前社會的焦點問題有更清楚的了解,化學與社會選修課在教學形式上要體現靈活性:

        第一,以專題講座為主,采用多媒體系統進行教學,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口頭和書面表達的再好也不及多媒體對信息傳遞的直觀和有效。對于《化學與社會》這種公共選修課程來說,多媒體的合理使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筆者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多媒體課件,大量的圖片和圖表使得學生理解更為便捷。此外,筆者還根據課程的安排精選了多部科教影片,在課程講解完成后播放,學生看完后進行分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從而增加知識的容量;

        第二,擺脫傳統習題模式,布置思考題,引導學生去發現化學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作用與價值,培養學生分析與判斷能力;

        第三,鼓勵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選題制作成PPT(PowerPoint)演示文稿,在班上作口頭交流,這種方式特別受到學生歡迎,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

        3.加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科學的發展是一柄雙刃劍,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在不斷影響著周圍的環境,對于化學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不可否認近現代的化工工業的飛速發展對于環境的傷害是巨大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大學生在畢業后將成為社會生產建設的主力軍,增加他們在環保方面的知識素養,對于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應不斷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為此,課程中專門安排了“化學與環境”一節,從環境污染的源頭、現狀、后果以及目前的應對辦法進行全面而細致的介紹;除此之外,在其它內容的授課中,也需要不斷滲透環保方面的知識。

        四、結論與建議

        化學科學是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核心學科,掌握一定的化學知識對于促進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公共選修課《化學與社會》較全面的介紹化學科學的發展現狀與應用情況,內容豐富且淺顯易懂,適合全校性文理科學生擴大知識面,對學生具有長遠的現實意義,因此獨立學院應該努力提高各類人員對《化學與社會》的認識,建議有條件的獨立學院盡可能開設《化學與社會》公共選修課。

        參考文獻

        [1]陳媛媛.提高獨立學院公共選修課質量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2(7):37-38,42.

        [2]郭娟.關于高校公共選修課建設與管理的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6(2009):39-40.

        [3]闞春.公共選修課化學與社會的教學初探[J].科技信息.

        第3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從電化學的角度出發,介紹了陽極氧化和電解拋光原理以及電解液的選用,分析和討論這兩種工藝的應用及其優缺點,讓學生理解化學知識與專業實際息息相關,與工程技術緊密聯系,并能學以致用。

        改革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學習理念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教育的關鍵,而創新源于興趣、起于自主、發于嘗試。傳統“教師中心論”的教學模式,教師處于完全的主導地位,在課堂上只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不注意把握學生的心理,這與創新格格不入。因此要改革教學方法,貫徹啟發式學習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理論講授要精心設計,遵循學生認知思路,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化學基本原理中大量公式的教學,應當是在教師引導下訓練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活動。教師要設計一系列問題,并留出學生積極思考的時間,通過師生間的討論和交流,使學生主動得出結論。如在講授化學熱力學中化學反應方向的判斷時,教師可以設計下列的教學程序。首先,在壓力為標準態和溫度為298.15K時,判斷標準是ΔrGθm(298.15K),它可以由參與反應的各個物質的ΔfGθm(298.15K)而計算出來,這一點學生都清楚。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若壓力仍是標準態,但溫度不是298.15K,該怎么辦?”并提示ΔrHθm(T)和ΔrSθm(T)與溫度無關,提醒學生可以用吉—亥公式求解。然后,進一步發問:“若壓力不是標準態,溫度也不是298.15K,該怎么辦?”此時提示學生利用熱力學等溫方程式中的ΔrGm與ΔrGθm的關系,將非標準狀態化為標準狀態,從而求解。通過學生和教師間的這種互動、提問、設疑、解答,學生在自覺、主動、多層次的參與過程中不但學會了復雜的化學反應原理,而且也掌握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二)應用部分要勇于放手,讓學生走向講臺教育的關鍵是使學生具備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能力?;瘜W應用部分的目的正是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原理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課后自學和相互討論的基礎上,學生和教師換位,由學生講解該部分內容,對專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金屬腐蝕的防護與利用上升到化學原理加以分析,論述自己的觀點。學生為了講解清楚課堂內容必須認真預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因此,他們在主動獲取知識的同時,無形中提高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

        (三)改革考試方法,以課程論文、實驗設計代替閉卷考試學生學學化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為化學家,而是具備基本的化學素養的化學思維,能以化學的眼光、角度、世界觀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中遇到的化學問題。若通過做習題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管是開卷或閉卷的考核形式都沒有意義。相反,布置課程論文,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對一些典型案例抽象化,建立理論模型,再用課堂上所用的原理進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者要求學生運用化學基本原理,結合專業特點,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自行構思、自擬方案,完成一個綜合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兩種方式表面上不直接考察學生理論知識,實際上考察他們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更深層次的要求[4]。實踐證明,布置論文或綜合實驗設計的考核方式行之有效,很多學生寫出了較高質量的論文,大學化學實驗設計也深受學生歡迎,真正達到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四)開設專題講座,配合課堂教學抽出一定時間講授綠色化學、新型化學電源、膜分離、納米材料、超分子、生物芯片等體現科技發展前沿的內容[5]。專題講座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大教學信息量,把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鮮明而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時使學生體驗到化學與人類的美好生活、科技的繁榮、生產的進步息息相關,感受到化學無比廣闊的應用前景,認識到化學是一門滿足人類、社會需要的具有實用型、創造性的中心科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學好化學、用好化學的熱情,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

        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以科研促進教學

        21世紀對未來人才的要求,不僅要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更應該具備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當成為大學化學課程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則是培養其創新精神的立足點、突破口??蒲泄ぷ鞯膶嵸|是一種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擬定新對策的創造性活動,而發現、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正是一個人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及奉獻科學精神的全面展現過程。學校通過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給每一名學生指定一位導師,確定學生的科研方向。在導師的具體指導下,學生首先了解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然后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在教師的科研項目中選擇合適的研究切入點,不求研究體系的完整性和理論的突破,通過收集文獻、查閱資料,擬定出研究方案和主要技術路線,把握研究特色或關鍵因素,努力將自己研究的課題做精做深,實現有價值的創新[6]。科研主要是創新,而創新以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為基礎,基礎理論因創新而體現活力。沒有牢固掌握大學化學的基礎理論不可能完成相應課題的研究,若學生成功完成了自己的課題研究,那么他們對教材上相應知識點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第4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摘 要]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對小學科學教師的科學素養有了更高的要求,科學素養包括科學探究、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通過問卷調查,文章分析了師范生在科學素養方面最需要的是探究式學習,最大的問題是自發形成的不正常的科學實驗觀、科學價值觀等。文章總結了為解決上述問題所采取的部分實踐方法,對同類學校在學生科學素養培養上有一定借鑒作用。

        [

        關鍵詞 1科學素養;探究式學習;科學價值觀;科學實驗觀;科學決策能力;公民責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5-0107-02

        基金項目:本文系無錫市級課題“無錫市小學科學教師素質結構及培養策略的研究” (編號:J/D2011/33)的科研成果。

        2003年秋,我國小學教育階段開始普遍使用《科學》教材。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這樣闡述《科學》課的意義:“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笨梢娊逃块T對《科學》課程的重要性定位非常高。 《科學》新課程目標是: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關鍵的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科學興趣和思維習慣;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并應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了解科學和日常生活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理解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程目標以培養科學素養為中心,與初中和高中理、化、生自然科學課程目標是統一的,小學科學啟蒙教育是科學課程九年一貫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小學科學教師本身的科學素養是順利實現科學課程目標的基礎和保證。韋鈺院士曾指出,科學素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另外,1996年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提到的科學素養主要包括:科學概念、科學研究的方法論、科學倫理、科學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與技術等。為了使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培養的師范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使我院承擔的教學培養任務具有較強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筆者從科學探究、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三個主要層面對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養成式培養。我院化學組申請了市級課題“無錫市小學科學教師素質結構及培養策略研究”,為了使研究成果能得以推廣并轉化為科學素養培養模式,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

        一、利用探究式教學養成探究式學習思維

        在課題研究前期,筆者組織開展了一次關于“探究性學習中小學教師素質”的調查。調查隨機選取了無錫大市(含江陰、宜興)15所學校的130位教師,采取訪談和問卷形式。通過訪談了解到,教師反映的熱點話題是探究式教學,最希望在探究式教學方面得到培訓。問卷調查顯示:45.57%的教師聽說過探究式教學但不了解,49.37%的教師了解但沒系統學習過。說明無錫市小學教師對探究性教學過程和方法的認識和了解還不夠,要培養合格小學科學教師,就必須進行探究式教學實踐,使探究式學習思維成為師范生的思維習慣。目前,何為探究式學習、如何設計探究式教學過程眾說紛紜,筆者比較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探究學習理論之后,借鑒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對科學探究的表述: “科學探究指的是科學家們用來研究自然界并根據研究所獲事實證據做出解釋的各種方式。科學探究也指的是學生構建知識、形成科學觀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因此,筆者遵循“解釋性原則”制定探究教學七個環節:發現科學現象、提出科學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嘗試解釋實驗現象、得出科學概念、嘗試將科學知識運用于生活。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安排順序、教學進度,在一年級下半學期集中開展探究式教學實踐,這一階段的學習內容包括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非常適合運用“解釋性原則”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如從“水雷事件”為切人點探究金屬鈉的性質,以“食品安全”事件為切入點探究過氧化鈉的性質,以“氯氣泄露”為切入點探究氯氣的性質等。

        二、通過實驗設計交流、實驗操作養成實驗能力

        在探究式教學中發現,七個環節節節相扣,學生在探究學習中能走多遠和自身的實驗設計能力高度關聯。要提高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效率,需提前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能力。筆者把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教學重點做了調整,把除雜和提純由原來的1課時擴展為5課時,講解物質除雜、提純的思路和方法后,在實驗室給學生幾包混合物,由他們自由發揮進行除雜和提純,撰寫實驗報告并按組交流。教材“鐵和水蒸氣反應實驗設計原本只占半個課時,現調整為3課時,分別學習實驗設計范例、實驗設計原則概括和方法總結、實驗作圖和實驗設計交流,利用三節課系統講授物質制取、除雜及性質檢驗的綜合性實驗的一般流程、設計思路和設計原則。讓學生設計簡單的實驗并在紙上作圖,將優秀作品張貼在教師墻上供大家學習,同時將理論知識向感性認知延伸,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動手操作,熟悉實驗儀器的種類和用途。課堂授課、實驗設計交流、動手操作等都為開展探究式學習搭橋鋪路,筆者也深刻體會到探究式學習不能只強調學習探究的方法,降低科學知識的掌握,相反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只有將元素化物知識和實驗知識掌握扎實的學生才能把科學探究順利進行下去,因而探究式學習對科學知識、實驗技能的要求會更高。

        三、通過課堂反思養成科學價值觀、科學實驗觀

        教師和學者普遍認為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在探究式學習之后自發形成的。在談到探究式教學促進科學素養形成時多用“潛移默化”這個詞。然而,韋鈺院士曾指出,科學素養不僅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是否正確掌握科學知識與科學研究方法是顯而易見的,然而自發形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是否正確并不容易被知道。為了弄清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后形成了怎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筆者在每次探究學習后都做一次調查問卷,問卷結果顯示自發形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存在三個嚴重問題:認為科學是罪惡之源,認為實驗是終端證據無需被檢驗,認為從事科學的目的是產生經濟效益.有這三種思想的學生比例分別為91.4%、52%、71.2%。其中認為科學是罪惡之源或將對科學技術產生巨大威脅,如可能產生否定科學、抵制科學、將食品安全問題和公共安全問題歸罪于科學的行為。為了引導學生形成科學的實驗觀和科學價值觀,筆者在探究式學習之后以課堂討論形式開展反思與交流,主要針對化學傷害事件、食品安全事件反恩人類的行為和科學的本質,追溯科學史反思科學技術的意義。通過不斷地反思與交流,使學生形成以下觀點:①科學只是工具、鑰匙,人類決定了科學如何被使用,不能把錯誤使用科學而產生的罪惡歸咎于科學:②科學的發展呈現螺旋式,科學實驗的結果能幫助歸納出科學概念,但不能迷信實驗結果,它需要被證明和檢驗;③科學的最終價值在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出于功利目的的科學研究是不可取的,反對與人類、自然和諧發展背道而馳的科學研究。探究反思后對學生再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顯示學生的科學價值觀、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都得到明顯改觀。

        四、通過科普教育養成將科學應用于個人決策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全國科學教師協會認為個人“科學決策能力”屬于科學素養。在我國科技場館、科普讀物、網絡科普(果殼網、維基百科等)、科教電視節目組成的科普網絡正在發揮強大的科普推廣作用。像全球變暖、酸雨、食品安全、霧霾、納米材料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對普通民眾來說耳熟能詳,這不得不說是科普網絡的功勞。隨著網絡的普及、手機終端技術的升級,學生想要獲得這些科普知識越來越方便和快捷。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忽視化學教學的科普責任。學??茖W教育包括科學知識和科學素養教育,而科普教育是提高科學素養的手段之一。因此,應將學??破战逃鳛榭茖W普及的主陣地,與校外科普教育相互配合,使兩種科普教育在內容上互為補充。利用教學科普,提高學生科學決策力。例如,被燙傷后該怎么辦?潔廁靈和漂白粉能不能混合使用?如何選擇油漆?能不能經常染發?涂指甲油好不好?等等。如果學生學習了化學這門課,但是并沒有了解化學品、沒有在生活中運用相關關化學知識的能力,就是化學教育的失敗。

        五、通過調查活動和論文比賽養成學生的公民責任意識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談到公民責任意識,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李志明撰文認為“科普的責任在于促進公眾理解科學,從而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提高公民科學決策能力,確??萍及l展朝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教育除了要做到讓學生愛民族,知禮儀、有追求,還應當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哪里。我院化學組承擔了無錫市專員技術人員公修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培訓師任務,在交流中發現城市垃圾分類雖然提了很多年,但工作進展不盡如人意,垃圾分類回收效果停滯不前,在道路上增設了可循環垃圾桶,而響應的人并不多。另外,中水、雨水利用率極低,裝修商品房時私自將洗衣機廢水接人雨水管道,增加廢水處理成本,一所新建的現代化垃圾處理廠因公眾不理解而擱置等。這些是人的意識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因而要將環保工作的背景、前因后果、現實危害、具體實施方法等問題具體化、細節化,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人心引起共鳴。筆者帶領學生走訪環保局、城市垃圾管理處、水污染處理廠,調查無錫市化工廠、印染廠、紡織廠可能產生的廢棄物,實地走訪無錫市垃圾處理廠,并讓學生拍攝照片、制作短片、撰寫論文,將以上成果在校內交流,優秀論文選送參加江蘇省學生論文評比。

        第5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中學教育;環保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228-01

        環境保護問題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問題,全社會都在關心、關注這個話題。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做到有的放矢教學,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又讓他們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環境的情感態度。本人認為在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充分利用現在教材中有關環保的知識內容進行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一、 對教材中涉及的環保內容的處理

        1、對“大氣污染”及“酸雨”的教學處理

        隨著工業的發展,排放到空氣中的廢氣,特別是有毒的氣體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威脅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教材中首先提到一氧化碳的污染,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氧化碳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煤氣中毒指的也是一氧化碳中毒,它的中毒原理是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嚴重導致死亡。可結合生活的實際介紹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等。要消除一氧化碳造成的污染。必須保證燃料的完全燃燒及工業廢氣須經過處理再排放。其次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污染。汽車的尾氣、礦物質燃燒、含硫煤碳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等化工廠產生廢氣等都是重要污染源。其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重要原因?!八嵊辍笨墒雇寥浪峄斐赊r作物大幅度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可使建筑材料或古文物被腐蝕;工業機械腐蝕,壽命大大縮短等。要消除這些影響,應該從源頭上杜絕,采用(1)低硫、脫硫煤(2)汽車廢氣的無害處理(3)工業廢氣綜合處理,提高回收利用率,化害為益(4)開辟新能源等舉措等。

        2、對“水體污染”的教學處理

        水體污染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在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學生去發現目前造成水污染的來源有: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重金屬(如廢舊干電池隨意丟棄)對水體污染。通過水的載體造成人體的中毒效應等。教學中可結合水體污染的成因,教師要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可結合當地水體污染的案例進行剖析及污水處理廠一系列程序及過程;也可結合相關的視頻材料進行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環境意識,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溫室效應”的教學處理

        首先,讓學生意識到導致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諝庵卸趸贾饕獊碓从谢剂希ㄈ缑骸⑹?、天然氣等)燃燒、工業廢氣的任意排放等。另外,人類的活動也加劇溫室效應的產生。如森林、植被的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自然界固有的循環體系,導致二氧化碳不斷增加,從而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由于地表溫度升高,極地及高山冰川開始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地區等地淹沒,家園被毀。要消除這些危害,最有效的措施是從源頭上加以控制,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替代能源燃料,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氫能等。

        二、對教材中實驗涉及環保的處理

        教材有意識體現環保在實驗教學內容。如裝置的氣密性(不管是有毒還是無毒的)。另外,教材也體現課改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實驗裝置是否需要改進,盡量避免氣體外逸或液體泄漏造成環境破壞。對有害尾氣要增加吸收或轉化裝置,不能任意排放到大氣中。如第五章第二節鐵的冶煉中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鐵來進行鐵的冶煉實驗。該實驗所體現環保較典型,其中涉及一氧化碳的毒性(必須要保證裝置的氣密性)及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可設計實驗改進對一氧化碳尾氣的處理,如燃燒掉、用氣球收集或加長導管把尾氣引到一氧化碳和氧化鐵高溫加熱的地方加熱等。在學到堿的性質后,也要適當進行二氧化硫、硫化氫這些有毒氣體的處理。告訴學生這些有毒的氣體可以與堿發生化學反應,避免造成空氣污染。在具體的實驗操作中,要教育學生一定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特別是涉及有毒性氣體時,要把污染減少到最低程度甚至零污染。教材中實驗操作中還要求學生每次實驗完畢后的廢液、廢渣要按指定容器傾倒和回收,統一處理,嚴禁隨意亂倒。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的滲透,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能使學生經常地受直觀環境保護教育。

        三、對教材中課后涉及環保小論文的處理

        教材課后也相應涉及一些調研環保小論文。如:

        1、在學完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空氣后,教材課后設置調查欄目,了解你所在地區空氣污染狀況及其危害,討論可采取哪些措施來防冶空氣污染;

        2、針對淡水資源非常缺乏,提出節約用水和凈化生活污水的設想;

        3、調查當地居民使用燃料種類,綜合環境保護,經濟效應,節約資源等方面因素,提出合理使用燃料建議;

        第6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提問;作業形式

        一、明確提問的目的,便于有的放矢

        提問的根本目的在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善于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并在學習中形成一種善于提出問題、討論問題和研究問題的風氣,從而營造一種活潑的學習氣氛,最終實現教與學的同步、高效和高質。

        二、明確提問的內容

        課堂教學提問應圍繞重要的知識點進行,重點知識應注意從多角度、多側面提出問題。使問題從不同的方向逼近難點,從而化解難點。

        三、明確提問的對象

        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而學生的素質和基礎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師應因材施教,對于不擅長語言表達的學生要多提一些描述、論述性的問題;對于思維不夠嚴謹的學生要多提一些影響因素復雜的問題;對于一些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學生要適時地提出一些吸引其注意力的問題,問題的對象找準了,學生就會被問題所吸引和激勵,從而高效、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化學作業一般局限于圍繞教科書和復習資料、學案團團轉,學生終日背誦課堂筆記、做習題。標準答案成了學生學習的目標,也有部分教師把習題答案集體撕掉,以防止學生有所依靠,但仍避免不了學生之間的抄襲。新課改下對化學作業的要求:應注重學生開展化學論文的寫作,在作業中教師創設多個研究方向,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提出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自行確定寫作題目,學生通過有計劃的觀察、實驗、調查、考察等程序,來獲取研究問題所需的信息和素材,然后運用分析推理、歸納總結的方法,對所獲得信息和素材進行加工,得到研究結論,最后整理成文?;瘜W作業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進行社會調查,如,調查學校所在地區的空氣、水質、垃圾情況,及城鄉居民的燃料、農村施用化肥農藥情況,還有白色污染與我們生活、溫室效應與人類生存、添加劑與綠色食品、空氣中污染等,研究性學習可針對社區學習資源進行調查。

        第7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環境是人類生存所涉及的整個范疇,人類在改造自然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環境污染,面對環境日益惡化的嚴重挑戰,環境保護引起了各國的普遍關注,治理已是迫在眉睫,而最根本的還是以防為主。對當今中學生加強有關環境保護意識和防止污染的知識顯得尤為重要。因而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是教育者面臨的時代任務,也是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時代責任。

        一、化學課堂教學中挖掘環保素材,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課堂是教師的第一陣地,我們要抓住這個陣地,緊密聯系教材,滲透環保教育,讓學生理解環保的必要性、緊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其實在化學教材中潛在環境教育的知識很多,只要把它科學地、巧妙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之中,就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明白,為了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我們講到《使用燃料對環境的影響》內容時,我們又可以聯系目前的污染現狀進行講解。如在工廠,會排出大量的有毒氣體,使得當地的空氣變得污濁不堪,北京常出現霧霾天氣,能見度不到四五米,造成高速公路事故頻發,人們上街常會帶上口罩,以免吸入有毒空氣造成身體患病。這些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及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還有排出的氣體中如果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氣體過多時,就會造成酸雨,酸雨會把一尊尊栩栩如生雕像給毀掉,把一片片生機勃勃的莊稼和森林給淋死。這造成的豈不是一幕幕的悲劇?除此之外這些有毒氣體還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重者使人死亡想想這些可怕的后果,我們就更應該強調人們的環保意識了。作為化學教師,我們應融會課堂內外談環保,強調在化學知識講授過程中,把課內和課外、書本和社會、本學科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擴大學生視野,從點醒思維、塑造靈魂的高度,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雖然其中有些知識,對此時此地的學生也許還沒有什么實際用處,但是從學生的整個人生,從社會的進步發展來講,卻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專業學習需求,讓學生了解其形成過程、危害性及消除措施,同時加深對化學知識應用的理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是最基本、最簡便的途徑。

        二、化學實驗中結合環保教育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作為教師應該嚴格按要求進行實驗,盡量減少廢氣、廢水的產生。有些實驗對環境有污染的,在不影響實驗結果的前提下,可以改進有關實驗條件、裝置、以及實驗方法等,以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如果產生有害氣體,必須重視尾氣的處理工作,也不能把廢液、廢渣隨地亂倒,如在演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時,多余的二氧化碳應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實驗結束后還要回收剩余的碳酸鈣以及剩余的鹽酸。這樣,環保意識在教師的行為中傳給了學生。因此,在化學實驗中不僅要少用藥品以減少廢棄物,對廢棄物也要妥善處理,決不能隨意傾倒造成環境污染。又如,在學生做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殘留物可用作氯酸鉀制取氧氣的催化劑,或用于花、草、樹、木的良好的化肥。從而使學生在化學實驗中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習慣。

        三、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外科技活動是提高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手段,它的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所以我們不僅進行課堂宣傳教育還應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活動在環保的第一線,把化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真正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艱巨性。把被動的接受環保知識轉化為主動, 有效地提高課堂效果。如1.組織學生檢測了解各地的空氣質量,使學生初步了解API值與空氣質量級別的關系。2.組織學生對江河、湖泊、雨水、工廠廢水、生活廢水的PH值測定后進行比較。3.對各類汽車尾氣的檢測。4.調查目前各品牌冰箱氟利昂的使用情況,與以往相比有何變化?把這些環保實驗活動安排在課外活動中進行,讓學生從自我構思、設計環保實驗,搜集材料書寫小論文,既可補充課堂教學時間的不足,又可使學生從接受環保教育階段上升到動手保護環境的自覺境界。有些學生感受到自己有時也在不知不覺地破壞環境,紛紛表示要從自身做起改造環境,刻苦學習化學知識。

        課外活動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社會調查也是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被污染的環境中,目的是讓更真實、更嚴峻的現實教育學生,遠比課堂的教學有效。在學習“愛護水資源”這課題時,我除了課堂上傳授水污染及其防治內容外,還組織學生對附近河流水質污染情況進行調查,發現上游有些養豬廠,常有大量廢水流入,致使水被污染,江中魚類減少,常有死魚飄在江面上,而且整條河都是臭氣熏天。對附近河流水污染的事實,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嚴峻性。

        四、積極參加社會實踐,進行環保知識宣傳教育活動

        第8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9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委員陳至立發表主旨演講。本次論壇的主題為“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

        此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請來了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最年輕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之一哈特穆特?米歇爾等七名物理學、化學、醫學或生理學、經濟學諾貝爾獎大師,這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來自國內的許多生物醫學學者、政府官員、企業界人士、高等院校師生都前往旁聽諾獎得主及世界知名生命科學家的“顛峰對話”。

        在為期三天的論壇活動中,七名大師除了圍繞“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的主題進行研討外,還分別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六所高校進行了學術交流,并接受有關大學授予的榮譽稱號。

        國務委員陳至立表示,本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將推動中國生物醫藥與國際的合作。舉辦此次論壇旨在加深國內學界和產業界對國際生命科學發展的了解,促進中國和世界生命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北京市生物醫藥等產業界與頂級科學家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對話,促進廣大人民群眾對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產業的了解和理解。

        弘揚諾貝爾精神重溫百年輝煌

        作為“2006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活動之一的“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主題展”于9月7日下午在中國科技館隆重開展。中央及北京市有關領導及參加論壇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共同參觀了展覽。

        這次展覽目的在于通過展示生命科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科學發明與重大發現,揭示他們對人類健康的偉大貢獻。同時,激發廣大公眾傳承弘揚諾貝爾先生以及科學家們為科學事業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不斷追求真理、開拓創新、勇于探索、勤于實踐和奉獻博愛的精神。

        展覽共分為百年縱覽、輝煌篇章、流金歲月、走進生活、寄予未來以及諾貝爾精神展區,通過平面演示、多媒體演示、實物與模型等形式,回顧了百年來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歷程和重大突破。

        百年縱覽展區通過獨特的“星空隧道”的特裝表現展示了從1901年到2005年一百多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基本情況及獲獎介紹,走進展區,“星光”閃爍,也寓示著這些獲獎者有如星空中閃耀的群星,光彩奪目。

        輝煌篇章展區巧妙地利用了五個展示柱,以實物和多媒體結合的形式展示了生命科學領域里10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諾貝爾獎:神經元學說的創立,揭開了近代腦科學的序幕;維生素的發現奠定了人類研究維生素類化合物基礎;血型的發現為輸血的實際應用提供保障;青霉素的發現標志著使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開始;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為人類戰勝脊髓灰質炎奠定了基礎;心臟導管術的發明開啟心臟之門的鑰匙;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標志著生命科學領域進入了一個分子生物學的時代;單克隆抗體技術的發明給疾病的診治帶來革命;胰島素的發現為治療糖尿病奠定了科學基礎;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突破傳統觀念,治療頑疾。其中在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發現中還展示了中國著名病毒專家顧方舟院士發表的相關論文及珍貴的手稿等物品,表現了中國科學家致力科研的奉獻精神。

        “流金歲月”展區,以視頻和掛圖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莊嚴的頒獎的氛圍,使參觀者猶如身臨頒獎現場。

        走進生活展區是整個展覽中最生動的部分,展區通過五個獨立的空間分別從“描繪生命的藍圖――基因”、“構筑生命的基礎――蛋白質介紹”、“彈奏生命的樂章――腦與神經”、“保護生命的法寶――醫藥”以及“攪動生命的安寧――病毒與細菌”五個主題展開對生命科學的闡述。另外,在此展區里,為了能增加參觀者親身體驗的機會,還特別設置了高原血氧測試、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等互動項目,豐富了展覽的表現形式。

        整個展覽不僅展示了豐富的生命科學知識,也同時通過圖文并茂的展墻,講述許多諾貝爾獲獎者獲獎背后的故事,展現了為了人類的科學事業和文明進步,勇于創新、務實奮斗、堅忍不拔、奉獻博愛的諾貝爾精神。

        2005年,“首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一經推出,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6年的諾獎論壇也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為加深論壇的影響,在京舉辦的諾貝爾展覽,也給所有參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論壇落幕北京將建諾貝爾博物館

        “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9月7日落下帷幕。在北京市科協和中國科技館承辦的健康主題展上,諾獎得主蒙代爾倡議,在此展覽基礎上建立一個諾貝爾博物館,這樣可以激發中國青少年對科學的激情。

        第9篇:化學與人類生活論文范文

        一、營造創新環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著強烈的探索欲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掌握的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欲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于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爆炸實驗、鋁熱反應、銀鏡實驗等。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著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課堂教學不應為講化學知識而講化學知識,不應為講理論而講理論,理論最終為實踐服務,要盡可能結合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例如:在討論到鋁熱反應時,先介紹該反應在鐵路建設上用于野外焊接鋼軌外,還可補充介紹利用鋁熱反應中放出的大量熱量,使鋼筋局部熔斷而用于舊建筑物的定向爆破、拆毀。課堂教育中將化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只要掌握分寸,有機聯系,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勇于創新;有助于學生重視科學技術和開闊眼界;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積極鼓勵、培養學生敢于創新意識

        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特別是要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不盲從教師、不盲從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品質。例如學習乙烯性質時,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實驗來說明此反應。為此,可以向學生提問:既然實驗是乙烯與溴水的反應,為什么方程式中只寫乙烯與溴的加成?乙烯與溴水的反應和乙烯與溴的加成反應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產物?我不是直接給出答案,而補充了乙烯與溴的四氯化碳的反應實驗,又引導他們從加成反應的過程去討論,自己得出答案。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教材結論的局限性。通過對此問題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有兩種形式:一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學——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自學尋找答案;或者,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實驗室,走向資料室,通過努力,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樂趣。二是學生自學教材,提出問題,由老師解答,兩者互補。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歸納、綜合、篩選出帶有共性、富有創新價值的問題進行探討、回答,給出最佳答案,并注重啟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化學實驗也是實施素質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瘜W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驗教學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有效途徑。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細心觀察實驗中出現的現象:顏色、狀態、變化、氣味、質量改變,不僅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停留在感知基礎上,而且要求觀察記錄結果,并加以分析,作出合理解釋,獲得正確的結論,這樣可以排除荒繆,糾正錯誤,發現真理。從而獲得認識上的突破,取得認識上的飛躍。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和心理素質的直接途徑?;瘜W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中只有做到手、眼、腦并用,能順利完成實驗,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操作能力,改變學生不敢動手、不會動手的心理,改變學生學習過程中,重理論、推理、計算,輕實驗及實驗設計、過程,從心理上給學生嘗試機會,給學生實驗成功的樂趣,以及學生面對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及意識。

        四、化學教學與人文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長期以來,中學教學片面追求升學率,片面強調文理分科,割裂文理科的結合,導致理科學生忽視對社會、生活、就業的化學素質的需要,忽視滿足社會的化學需要,較多地注重化學學科的學術價值和理性思維的訓練,但對發生在身邊的最基本的化學社會問題卻知之甚少?;瘜W教學中,注重對教材的社會功能、人文精神的挖掘,更有助于創新教育。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史中涉及的四大發明,其中有兩項就是化學方面的成就,火藥和造紙術的發明,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隨著社會的化學化和化學的社會化,現代化學正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生存環境和社會文化,可以說人類的衣、食、住、行離不開化學和化學知識,在化學教學中可結合化學知識向學生講解化學與新材料、化學與能源利用、化學與農業等,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化學知識在社會和生活中的應用,樹立社會責任感與義務的自覺性,增強環保意識,造福后代子孫。在化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取證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團結協作精神、勇于創新精神,大膽質疑,尊重知識,不迷信、不唯書、不唯師,堅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信念,才能勇于創新。

        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活動中,也要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可以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到工廠、農村、商店等進行參觀、訪問、調查。寫出專題調查報告,并聯系社會實際,提出改進意見和措施,條件許可的可以進行研究方案,并幫助實施。

        五、開展科技活動、展現創新能力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少妇偷乱视频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 | 亚洲人在线成视频 | 一伊香蕉久在播放线视频 | 三级国产99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