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一語文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第1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校高一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教材中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增多,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等。客觀上這些觀點就是分化點,有的內容還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內容,如不采取補救措施,查缺補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動學習。許多同學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不知道或不明確學習數學應具有哪些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而一部分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

        3、對自己學習數學的好差(或成敗)不了解,更不會去進行反思總結,甚至根本不關心自己的成敗。

        4、不能計劃學習行動,不會安排學習生活,更不能調節控制學習行為,不能隨時監控每一步驟,對學習結果不會正確地自我評價。

        5、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二、教學策略思考與實踐

        針對我校高一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在高一數學新課程教學實踐與探究中,貫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原則。以學法指導為突破口;著重在“讀、講、練、輔、作業”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一定效果。

        1、讀。俗話說“不讀不憤,不憤不悱”。首先要讀好概念。讀概念要“咬文嚼字”,掌握概念內涵和外延及辨析概念。例如,集合是數學中的一個原始概念,是不加定義的。它從常見的“我校高一年級學生”、“我家的家用電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自然數”等事物中抽象出來,但集合的概念又不同于特殊具體的實物集合,集合的確定及性質特征是由一組公理來界定的。“確定性、無序性、互異性”常常是“集合”的代名詞。再如象限角的概念,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角的始邊與x軸的非負半軸重合和與x軸的正半軸重合的細微差別;根據定義如果終邊不在某一象限則不能稱為象限角等等。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角度去認識和掌握數學概念。其次讀好定理公式和例題。閱讀定理公式時,要分清條件和結論。如高一必修2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斷中由三個條件推導出一個結論;對數計算中的一個公式,其中要求讀例題時,要注重審題分析,注意題中的隱含條件,掌握解題的方法和書寫規范。讀書要鼓勵學生相互議論。俗語說“議一議知是非,爭一爭明道理”。新課程教材中每一節內容都輔以相應的探究內容和思考的內容。例如,讓學生議論分別通過圖象與單位圓的三角函數線分別掌握正余弦函數的性質等。

        2、講。外國有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師的作用在于將“冰冷”的知識加溫后傳授給學生。講是實踐這種傳授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學手段。首先講要注意循序漸進的原則。循序漸進,防止急躁。

        每堂新授課中,在復習必要知識和展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老師著重揭示知識的產生、形成、發展過程,解決學生疑惑。比如在學習兩角和差公式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五套誘導公式,可以將求任意角三角函數值問題轉化為求某一個銳角三角函數值的問題。此時教師應進一步引導學生:對于一些半特殊的教(750度,150度等)能不能不通過查表而求出精確值呢?這樣兩角和差的三角函數就呼之欲出了,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講授中注意從簡單到復雜的過程,要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鼓勵學生應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全過程,教、學同步。讓學生自己真正做學習的主人。例如,講解函數的圖象應從振幅、周期、相位依次各自進行變化,然后再綜合,并盡可能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容易接受。其次講要注重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注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3、練。數學是以問題為中心。學生怎么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必須進行練習。首先練習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切忌過早地進行“高、深、難”練習。鑒于目前我校高一學生的實際現狀,基礎訓練是很有必要的。課本的例題、練習題和習題要求學生要題題過關;補充的練習,應先是課本中練習及習題的簡單改造題,這有利于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可以完成。即讓學生“跳一跳可以摸得著”。一定要讓學生在練習中強化知識、應用方法,在練習中分步達到教學目標要求并獲得再練習的興趣和信心。同時老師們在現有習題的基礎上基礎上簡單地做一些改造,便可以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題目;其次要講練結合。學生要練習,老師要評講。多講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其中包括成功的與錯誤的。特別是注意要充分暴露錯誤的思維發生過程,在課堂造就民主氣氛,充分傾聽學生意見,哪怕走點“彎路”,吃點“苦頭”;另一方面,則引導學生各抒己見,評判各方面之優劣,最后選出大家公認的最佳方法。還可適當讓學生涉及一些一題多解的題目,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思維的多面性和深刻性。要求學生掌握通解通法同時,也要講究特殊解法。最后練習要增強應用性。例如用函數、、三角、向量等相關知識解實際應用題。引導學生學會建立數學模型,并應用所學知識,研究此數學模型。

        第2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一、積極做好心理銜接,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

        為了消除“學習心理差異”給學生帶來的影響,首先,語文教師必須先給學生做好心理建設,使學生明確高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目的和特性,認識到語文學了要積累記誦之外,更重要的思維品質的培養和語文能力的形成及運用。譬如思維能力,初中語文開始注意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嚴密性不強,在課堂討論中往往是“信口開河、不著邊際”;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開始成熟,思維漸趨縝密、活躍,在課堂討論中也就顯得“深思熟慮、觀點鮮明”。因此,教師要極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活躍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成為課堂的學習主體,把握語文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學好語文的信心。

        二、強化銜接意識,提高銜接的針對性、有效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語文教師銜接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銜接的順利與否,關系到高中語文教學效率的高低。客觀情況是,高中語文教師的銜接意識不夠敏銳,大多數教師對所任班級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學習狀況不甚了解。因不了解,就很難展開有的放矢的學習引導,這在客觀上阻礙了教學銜接問題的順利解決,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再者,非完全高中的中學學校一直各自封閉,相互間溝通聯系較少,有老師形象地稱之為“交警執法,各管一段”。如果我們能有計劃地組織初、高中語文教師相互觀摩學習,既可以在反思與交流中形成廣泛的課程資源,又可以在溝通中找到初中、高中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

        此外,高一新生摸底考試也非常重要。它可以讓高一語文教師掌握學生的知識“盲區”(所謂“盲區”就是指初中要求偏低或不作要求而高中需要或要求較高的知識或方法),了解學生語文知識掌握的水平,了解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知識底子。這樣在教學中可以從學生學過的知識內容引出新知識,使知識銜接更有針對性。

        三、熟悉初中語文教材,在“溫故”中實現平穩過渡

        最近幾年,由于新課程改革的施行,初、高中語文教材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實現初、高中教學的平穩過渡,高一語文教師必須要熟悉初中教材,特別是初三的教材。要十分注意教材本身的關聯,注意“溫故知新”、以熟帶生,這樣才能做好知識上的銜接和過渡,才能縮短初、高中學習的不適期。能在新課堂上聽到熟悉的內容,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會大大增強。比如,教授《沁園春?長沙》可以從初三學過的《沁園春?雪》帶入,教授《詩經》兩首同樣可以由《關雎》引入,這樣的知識勾連是很好的過渡與銜接。再譬如文言文的學習,初中階段只要求學生學習簡易文言文,上了高中后,學生普遍反映文言文閱讀篇目多、難度大,考試要求較高,學起來有困難。因此,在高一教學文言文單元之前,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梳理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的知識點以“溫故”,分專題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集中的知識歸類,然后才在此基礎上開始高中文言文教學,在教學中還要注意聯系初中所學,循序漸進,效果會好一些。

        四、鼓勵獨立探究,培養自學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初中階段,由于課文比較短淺,教師常采用講讀、問答式的方法,主要是疏通知識,講清要點。因此,學生只要認真聽課做筆記,課后認真復習并完成課后補充練習就行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也缺乏探究精神。

        進入高中階段,隨著知識層次的加深、知識容量的擴大,教學注重綜合運用語文知識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精神。為此,我們在教學中強調做到“四多”:一是多讀,雜學旁搜擴展知識視野,豐富學習素材,寫作時才不至于無話可說、“無米可炊”;二是多寫,特別是鼓勵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有個人思考,進行創新寫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三是多說,培養學生的課堂對話意識,盡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四是多問,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教材和教師,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的探究精神,強化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第3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材的精練、實用、高效,教師的智慧、才能、努力,教育環境的舒適等外因,最終只有通過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活動才能起作用。在寫作教學方面,將課堂作文 和反思以及課下周記結合起來處理,既完成了教材規定的寫作教學任務,又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寫作訓練的不足,學生的寫作水平較過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寫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二、精講課本范文

        學生學習語文,主要還是依靠教師對課本范文的講解,因此,在對課本范文的教學過程中,我認真做好教學中的每一步工作,認真對待每一節課。備課深入細致,教案書寫工整詳細,能做到教材、資料、學生齊備,真正做到了有備而上。所以在課堂上我胸有成竹,揮灑自如。由于高度的投入,飽滿的熱情,加上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率高,課堂氣氛很活躍,對課本范文的掌握度較高。在此基礎上,我系統地搞好專題練習,如語音題、字詞改錯題、修改病句題、古詩名句默寫題等,有計劃地扎實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功底。在處理教材的課文教學方面,充分認識到了本冊課本以文學鑒賞為主要教學任務的特點,為配合教學,先后給學生作了“詩歌鑒賞”和“散文鑒賞”兩個專題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組織了多次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要使學生們成才,必須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因此,我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如舉辦詩歌朗誦比賽鍛煉學生的朗誦能力;開展演講 活動,閱讀《演講 與口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來源范文大全)生上講臺表演加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等等。舉行的詩歌朗誦會、詩歌背誦比賽、趣味語文知識問答、非常語文等活動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在詩歌朗誦會上,學生踴躍上臺,深情朗誦自己精選的詩歌作品,所有的人都沉浸在詩歌的迷人境界中。在詩歌背誦比賽中,學生們將“課下十年功”展示于“課上的一分鐘”中,讓詩歌內化為自己的精神以后,又外現為一種氣質。其他活動也鍛煉了同學,使他們更加喜歡我的語文課!

        四、閱讀教學長抓不放

        高中階段,特別是理科班,語文明顯處于弱勢的地位,學生課余用于學習語文的時間很少。而語文教學不能單靠課堂教學,必須依托課外活動。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語文教學質量才有可能提高。按照“教學大綱”有關課外閱讀的要求,較有效地組織了學生的課外閱讀活動。我不斷地把大綱推薦的閱讀篇目介紹給學生,要求他們制定可行的讀書計劃,利用零碎時間讀名著,并通過考試的形式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我自費為班級購置了多本經典名著,以期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增長他們的見識,陶冶他們的情操,養成熱愛文學的性格!

        教學成績優異:3班和18班分別在同類班級中取得了不同程度地進步。其中18班由入班平均分倒數第一上升為倒數第三,各分數段優生數也取得了很大進步。3在班平均分和優生數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我本人也光榮地被評為優秀教師,這也是對我這一年來努力的肯定。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在教學中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和學生關系密切融洽,能把握學生的心理需求,使教學工作恰好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結合。我們就能落實還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的偉大構想。在新的學年里,我將繼續(來源范文大全)探索討論式教學法,積極主動地采用創設問題情景引發學生討論、思維的方法,訓練學生的學習能力,訓練學生協助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主動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學是無止境的,在以后的語文教學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注重教育科研,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將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嶄新的層次。

        第4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高中新課程培訓進行了20天。可當手中拿著高一新課程教材,腦中裝著新課程的觀點和理念,真正面對高一新生的時候,卻又不知道這新課改的課堂該怎么組織,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狀態中,上了一個多月的課,困惑掙扎了這一段時間后,沒想到《奇妙的對聯》這一節課卻給了我一些啟示,讓我看到了新課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還在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聯,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務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第5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奇妙的對聯》主要是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形式的了解,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與能力。對聯對學生來講是司空見慣的東西,如楹聯、春聯、賀聯、挽聯等。但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對對子,好像又沒那么容易。以前課堂教師只是一味的理論講解,學生似懂非懂,動手能力很差。那么新課改如何組織課堂,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動手是備課必定要深思的一個問題。枯燥的理論講解不可能使學生有什么收獲。于是,整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學生分析理論知識。走上講臺,我問了一個問題: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上聯:孫行者;下聯:――。有以下幾個答案:之,韓退之,祖沖之,王引之等。閱卷的老師認為非常好,為什么?同學們看到是清華入學考試的題目,來了興趣,又看到如此簡單的上聯,更有興趣,看到只是評價答案而不需要對,更是興趣大增,你一言我一語地發言開了。一些同學回答"者(zhě)"是仄音,"之(zhī)"是平音,平仄相對。我說好。什么是平仄教材的知識短文中有講解,能回答上來,說明這些同學自己看并理解了,一些同學回答上聯中間字是"行",下聯中間字是"適、退、沖、引",都與行動有關,相對仗,我說好,這就是對偶。接著,我就又問,誰能從內容上評價一下?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最終有一個學生小聲地說了一句"之是一個首倡白話文的作家"……我及時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便要他再重復一遍。同學們愣了一下,突然都鼓起掌來。我想有戲,我問為什么鼓掌,不知哪位同學說了一句:"那還用說,都是敢做第一的。"然后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孫悟空斗天斗地,敢于反抗;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沖之的圓周率……一個小問題引發了學生各方面的思考。看來,設計問題要巧妙,有趣味。

        理論知識解決了,第二個環節就需要考查一下學生的文學修養。我把幾副與一些名人有關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一代文章推――,畢生心血似――。(茅盾的兩部作品,查資料填寫)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涉及到哪幾個作家)

        同學們在一番緊張的翻閱資料、討論之后,答案準確地寫了出來。我又不失時機地進一步提問:《子夜》、《春蠶》寫了什么內容?你還了解作者哪些作品?唐宋家是哪幾個人物?他們的代表作是什么?連續的問題,不但沒有讓學生感到厭倦,相反,他們的興趣卻越來越高。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文學儲備,真令人驚喜、欣慰。

        整堂課的還在第三個環節上,學生當堂對對聯。開始我只要求每組寫兩句上聯,相鄰組對下聯。一會兒,情況就失控了,上聯一出,學生就爭著搶著對下聯,一個上聯甚至有好幾個下聯,學生也不由自主地離開了座位,圍著講臺,思考著,評論著,爭搶著,沒有了回答問題的羞澀,沒有了課堂上的挺身端坐,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展現自我的身影。看到好的下聯,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便驟然響起。黑板的每一個角落都寫滿了學生稚嫩的對聯,如

        中國字四四方方,方方正正;西洋文彎彎曲曲,曲曲折折。

        平頂山頂平;青草地草青。

        東升旭日山河秀;西落殘陽星空奇。

        高一十班小組擂臺熱火朝天;鷹城二高運動盛會硝煙四起。

        ……

        下課鈴響了,同學們還不愿離開,還圍著講臺討論著……

        課下交流,業務校長說,這節課,上得很好,如果買來紅紙與毛筆,當時讓學生來寫對聯,豈不是錦上添花?一語道破天機,新課改的課堂教學怎么完成?怎樣在課堂上落實素質教育……回憶一下參觀所見,資料所看,我恍然大悟。新課改的課堂就應該是這個樣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興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動腦、動手、動口,做學習的主人。

        反思這一節課,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設計課堂問題一定要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不是傳統的分層、背景、寫作意圖與思想,讓學生局限在這樣的框框中而厭倦。形形的資料給了學生偷懶的機會,人云亦云的表述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備課切記遠離現成的教案,給自己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更是給學生一個創新思維的機會,也就是說,備課一定要把"備學生"放在首位。

        二、切實把課堂還給學生,而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就讓他們擔當當家作主的責任行使權利。"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不可估量的,每一個個體的才能是不可小視的,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就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權利,智慧的火花就會開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

        第6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中職 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7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科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的一種新形式,是新課改的一個亮點,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重要途徑。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系,重在學習過程,重在知識和能力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中職語文在改革中,也進行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嘗試。以現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高一語文教材為例,共兩冊,要求開展十二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即每單元后都配備了和單元內容相關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一、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存在的問題

        1.中職語文課時偏少,教學地位尷尬。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勞動人才,課程安排上以專業課為主,文化課為輔。北京市中職語文高一周課時5節,高二每周只有2課時。每學期還要去掉專業實習、德育活動的影響,所剩課時往往不足以開設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材里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形同虛設。

        2.學生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較差,相比于普高學生,他們的文化課非常薄弱,學習能力和意愿不強。就語文學科而言,往往語言表述能力弱,言不成文、錯字連篇,對古詩詞、文言文缺乏學習興趣,缺乏比較分析與鑒賞能力,并且不愿閱讀而使知識面狹窄。所以,學生對語文課興趣不高,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更是受到冷遇。

        3.教師觀念不強,活動設計偏德育化。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師,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涵和目標很模糊,加上缺乏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經驗和方法,故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避而不談、敬而遠之,或以德育課班會的形式開展。內容的設計也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并沒有真正參與,無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例呈現

        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呢?筆者結合自己參加第二屆北京市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教學能力競賽教學設計二等獎的“中華古詩誦讀比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例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高教社中職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六單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第六單元“閱讀與欣賞”部分學習重點是古詩文誦讀。通過本單元選取的多篇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詩文進行誦讀方法學習。“表達與交流”部分是通過介紹事物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實踐活動”在本單元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活動”,發現古代詩文的韻味,運用初步掌握的誦讀方法提高學生的古詩文誦讀水平。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和感受,能準確把握作品內容、作者情感,陶冶情操,感受詩歌的魅力。

        (二)學情分析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對象是軟件專業一年級的學生。

        心理特征:個性鮮明,敢于求新,不愛閱讀,重專業課輕文化課,對古詩學習有排斥感。

        已有知識: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已經對古詩誦讀的節奏、語音語調、朗誦者的儀表形象要求等注意事項有所了解和掌握。

        不足:認識古詩比較表面化,誦讀還停留在泛讀上。學生或不能讀誦,或不敢當眾誦讀,或不愛誦讀。誦讀中對作者情感和作品內涵缺乏掌握,不能從整體上梳理詩歌的誦讀方法,對古詩學習和誦讀缺乏激情與熱愛。

        (三)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學活動內容和學生實際,制訂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掌握古典詩詞誦讀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古典詩詞誦讀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古典詩詞的韻味,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

        (四)活動過程設計:本次活動計劃為2課時。

        1.教學資源準備。

        教師從大量的古詩中篩選出適合本節課的相關內容,選定唐宋詩詞誦讀為活動載體。按照活動設計的思路予以整合,完成活動課件。教師預測學生情況,制作“預習作業評分表”及標準,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實現有效課堂。

        2.活動準備。

        請結合學生專業課平面設計選擇自己喜歡的唐詩制作插畫,共分四組。以小組合作形式完成每人一個作品,并組內交流推薦展示2首最佳作品。小組分工過程中,遵從學生自愿和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分組,要求為誦讀展示環節制作的圖片背景插圖、文字的選擇符合詩歌意境。每組在語文綜合實踐課上結合作品配樂朗誦,解說詩人、詩歌意境和創作意圖等,每組限時5-7分鐘。

        (1)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討論。(5分鐘)

        a.情境導入。

        教師深情導入: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千百年來,燦若星辰的詩歌把中國文壇照耀得分外明亮。詩人們用詩歌訴說的一個個故事,至今為人們傳唱;他們抒寫的縷縷情懷,感動了代代的中國人;他們創設的種種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讀者。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就讓我們漫步在這個風光旖旎的唐宋詩詞苑,去吟唱,去感動,去陶醉吧!

        b.激趣討論。

        “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需要創設迷人的氛圍,為此,活動開始播放歌曲《讀唐詩》,理解“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歌,唐詩里有苦,唐詩里有樂”的意境,把學生帶入一定的審美情境。

        設計意圖:教師的深情導入與聽音樂討論的效果相互彌補,更能吸引學生。引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調動學生活動的熱情。

        (2)環節(二)唐詩誦讀賽(自選項目展示)。

        活動前,教師簡要交待活動步驟、要求及評分辦法。每組派學生代表進行現場講解和誦讀展示。

        a.活動一、唐詩誦讀賽

        b.自選唐詩展示(20分鐘)

        比賽要求:活動組同學代表到講臺上展示并講解本組的作品,并說明作品作者、作品情感、制作思路、分工情況,再進行誦讀展示。

        評比結果:評審團派代表匯報評審意見和結果,公布比賽結果。

        設計意圖:把詩歌誦讀活動與平面設計課有機結合,發揮職校語文課的作用。通過解說既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考察了學生對所選詩歌的掌握程度。

        d.大眾超級評判團(10分鐘)

        評判標準:大眾評審結合記錄的評價意見表,組間交流互評。

        預設問題:結合評價標準誦讀表演者的誦讀如何,請點評并提出建議?

        某組選的詩歌中詩人蘊含了怎樣的情感?某組制作的詩歌背景插畫能否表現詩歌的意境及情感,你的建議是什么?

        設計意圖:結合評判標準參賽小組自評,組間互評,獲得朗誦方法與技巧的的提升。

        e.師生總結歸納(5分鐘)。

        預設問題:小組交流活動準備及作品制作過程中遇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誦讀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

        明確:從誦讀要求、誦讀技巧等多方面歸納。

        設計意圖:了解并掌握誦讀的技巧與要求,鼓勵學生們在交流與互評中擴充思維,互相學習,促進提高。

        f.誦讀《聲聲慢》(5分鐘)。

        學生初讀基礎上在,初步感知情感。教師范讀《聲聲慢》。

        【設計意圖】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更好的詮釋如何在誦讀中表達詩人的情感。

        (3)環節三“宋詞擂臺賽”。

        a.合作學習辛棄疾的《破陣子》(5分鐘)

        小組可以瀏覽學習資源庫教師準備的學習資源,也可以運用電腦、手機等移動中端在線學習,

        “我是辛棄疾”為吟誦主題,誦讀詞人心聲。

        設計意圖:對陌生的宋詞如何通過對字面的第一印象,抓住關鍵詞把握情感,也是本節課的一個嘗試。

        2.組內pk推優(10分鐘)。

        通過組內個人展示交流pk,選出1名代表本組最高水平者參加“宋詞擂臺賽”。

        設計意圖:為了集體榮譽活動中人人得以展示,組內交流互促提高,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和活動積極性。

        b.宋詞擂臺賽(15分鐘)。

        展開組間擂臺賽,再度分組展示。含情誦讀《破陣子》。全班投票選出誰讀出了詞中的意境和詞人的情感,成為最終擂主。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誦讀的熱情,通過競賽的形式使學生更加注重朗誦技巧與要求,把握詞中蘊含的情感,走近宋詞,走近詞人。

        c.師生共同吟唱《破陣子》(5分鐘)

        設計意圖:進一步感悟古典詩詞的魅力,培養學生熱愛中華詩詞的情感。

        (4)環節四、活動總結,提煉收獲:(8分鐘)。

        a.通過本次活動你有何收獲?教師引領學生以組為單位,討論本次活動的收獲,推選一名學生代表,用三句話進行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總結:本節活動課,我們理解了,我們明白了,我們收獲了。

        各組討論并由代表發言。

        b.師生共同回顧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肯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并對學生提出期望。

        c.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點,在落實活動重點,突破活動難點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梳理誦讀方法和技巧的過程。通過談感受,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

        環節五、布置作業,拓展延伸(2分鐘)

        (a)基礎作業:根據師生的評點,通過書寫周記形式從個人角度總結活動的收獲與體會。

        (b)拓展作業:完善平面設計作品,以班級為單位制作唐宋詩詞鑒賞電子詩集,在校電子閱覽圖書館展示。

        d.設計意圖:通過周記從個人角度談收獲,說體會或反思不足,使學生鞏固提高課上所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總結提升的過程。

        三、如何有效實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一)重視綜合學科,體現職業性

        眾所周知中職學校,語文課要服務于學生所學專業。我們應該充分意識到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上所產生的重要作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和學生的專業情景相融通,結合學生專業課程,模擬學生未來職業情境。這樣不僅可以服務學生的專業學習,還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感和技能。。可以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適當添加專業課知識,從而實現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高語文應用能力,培養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的目標。同時,通過活動實現由課堂到社會的有效對接與整合,為學生將來順利進入企業就業做準備。

        (二)重視學生活動,體現主體性

        中職語文課堂的主體是老師,久而久之,抑制了學生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而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則給學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以激發學生參與為出發點和歸宿,強調學生整體參與,使全體學生在全程參與中獲得體驗與提升。而教師在活動中主要采取引導式教育,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作用。每位學生通過全程參與此項活動,不僅可以提高語文的基本能力,如篩選信息、交流表達等,更可以強化自主學習的意識,培養學習興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

        (三)培養探究精神,增強實踐性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充足的學科資源和豐富的活動形式,學生也有參與活動的時間。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有利因素開展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應力戒重形式輕內容,重表面輕實質的現象,始終把握住活動的本質特征――語文特色。可以開展課前課后分組探究、課上展示梳理探究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語文的應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探究精神。

        (四)堅持多元評價,強調有效性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應考察三個方面。一是考察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基本應用能力;二是考察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意志力、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等;三是考察學生設計活動、組織活動、獨立思考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在活動中進行多元評價,在激勵中追求師生的共同進步。堅持自評、互評、師生共評相結合,使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探究體驗。及時的過程性評價和有效的終結性評價是促進學生進一步發展的有效動力。

        (五)信息化手段,輔助語文教學

        當今語文教學中單一的教學形式難以調動學生學習和活動的興趣。可以利用音樂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可以在活動課上展示學生作品,這樣既能鍛煉學生技能又可以使學習在過程中獲得知識。教師和學生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展學習的空間,這樣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開設師生交互平臺如微信群、微博、qq群、信息化交互平臺等多種手段,拓展交流展示的渠道,更能共享資源,獲得深度學習的機會。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會為學生打開學習語文的另一扇窗。教師要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精心設計語文活動,開辟多種成果呈現方式讓學生展現自我,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語文; 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深刻體驗,從而深入語文; 使學生在搭設的各種舞臺上唱語言的戲,從而更加重視語文; 倡導從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學生會更加熱愛語文。

        參考文獻

        [1] 張莉.談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J].職教通訊, 2015年(第12期).

        [2] 楊曉燕.“學習材料”是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效的關鍵[J].江蘇教育, 2012年(第10期).

        [3] 許敬惜.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新認識[J].職業教育研究, 2011年(第11期).

        第7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第一,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一,語文高效課堂的理論要求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猙指出高中語文教學: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3遵循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相統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

        這三點要求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遵循的基本理念,就是語文的“育人功能”、鼓勵個性發展以及實施課程體系的基本原則。  1 關于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第一,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第二,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

        2 關于“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

        應用能力就是要求高中學生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生活中不僅能準確領會他人的意思,而且能夠恰當、簡明、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另外,應用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細致的作風。

        高中語文課程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渠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體味到語言美、書寫藝術美、作品中的形象美、情感美等等。要讓學生在閱讀優秀作品的過程中打好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鑒賞能力。增強追求美的意識,提高發現美的能力,學會識別和抵制低劣丑惡的文化產品和現象,學習對美的表現和創造。

        探究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從小養成探究意識,逐步提高探究能力,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學的歷史使命。我們的科技要發展,我們的國家要強盛,就必須培養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人才。當然,培養提高探究能力,也是人自身成長發展的內在需要。高中生完全有可能而且也應當發展自我意識和創新能力,積極參與創造新的生活環境和新的文化,真正成為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的文明人。要下功夫改變長期以來習慣了的單純接受學習的方式,大力開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這樣的學習中增強探究興趣,養成探究意識和習慣。探究性學習是開放性的,它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這種學習注重的不僅僅是問題的答案,而且還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

        3 關于“共同基礎”與“多樣選擇”。

        共同基礎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個學生都完成所規定的學習內容,都達到所規定的課程目標。多樣選擇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以及語文學習基礎的差異提出來的,教學要為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目標,為學生的多樣發展創造條件。

        二 語文高效課堂的實踐需求

        1 教師的需求。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具體要求是:  ①認真研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從本課程的目標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和其他有關資料。

        ②教師要努力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繼續學刊,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要認真讀書,精心鉆研教科書,在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合作互動中,加強對學生的點撥和指導,實現教學卡日長。

        ③教師應遵循教學基本規律,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發揮優勢和特長,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校的規則,積極開設選修課,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區的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  2 學生的需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實踐者。學生要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完成以下任務:

        每個學期分兩段,每一學期(約10周)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必修課程的五個模塊的學習可在高一至高二兩個學期半的時間里循序漸進地完成,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安排。

        3 資源的需求。  最起碼得有教室。教室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場所。還得配備閱覽室、資料室,供學生探究時查找資料所用。

        計算機是學生探究問題時所必須選擇的先進工具,學校應建沒計算機學習室。

        根據學生選擇的需要,學校還應該建設用于表演和實習的活動場所。

        三 如何處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語文高效課堂的理淪是劃時代的,它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如果確實依據理論去操作,那么,新的課程改革必將在不遠的將來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現實如何呢?現實的師資,現實的學校建沒能夠滿足課改的需要嗎?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矛盾怎么解決?

        1國家應該適當加大對教育的投人,并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

        2地方政府也要根據經濟的發展態勢適當提高對教育的投入,切實改善辦學條件,以滿足新課改的迫切需求。

        3鼓勵多方吸納資金,滿足教育的優先發展。

        第二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矛盾

        一語文高效課堂的形式探對

        1 接受性學習。即學生完全聽老師的講解,老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其日的只是為了考試。高考考什么,老師就教什么。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灌輸。這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

        2 研究性學習。這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的學習形式。這種學習,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老師可以根據教材布置研究專題,學生也可以自己選擇研究々題。在確定研究專題的基礎上,要提出研究的程序、形式和研究的目標,以引導學生進行順利地研究。

        研究性學習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個人選擇一個研究專題,也吖以三個五個成立一個研究小組共

        同研究一個專題。可以自己查找資料,也可以分工查找資料。可以到圖書室閱覽室,也可以到計算機室在網上查找資料。除此之外,研究性學習還要進行大量的社會調查,走進社區,走進人群,深入特定的環境,收集并整理第一手資料,為撰寫研究報告準備條件。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不是唯一的。1提倡研究出成果。成果包括研究程序、形式和目的的制定,查找的各種資料,調查走訪日記或調查報告,研究學習階段性小結或研究成果報告等等。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要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展示,有的成果可以在櫥窗板報上展示,有的開辦研究專題墻報,有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報道,有的可以刊登在校報校刊上,有的還可以利用研究成果報告會的形式進行交流,還可以向報刊雜志投稿。2注重研究的過程。不管研究的成果如何,只要參與了研究的全過程,并且有了一定的體驗和認識,也應該給予認可,因為通過研究,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研究爿慣和提高學生健康的研究品質。3最近推行的xx省xx中學的課案教學模式。課堂上,學生要分出若干個學習小組,圍著幾張課桌,進行學習。每小組負責一個由老師事先布置的研究題目進行討論,然后由各小組的組長在班上交流匯報討論結果并回答其他學生的提問。老師只是在一旁引導。這種模式與研究性學習模式相比,只不過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錐形,或日一種簡單嘗試而已,它大量的工作隱藏在幕后老師的指點上,學生只是扮演了老師的臺前替身。

        二 語文高效課堂的內容需求

        1 對老師的需求。是的,如前文所述,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就語文科而言,語文老師非是一個“雜家”是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老師的。你看,語文科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有五冊,包含“閱讀與鑒賞”(包括對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 “表達與交流”(包括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選修課程有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試想,如果一個語文老師對以上內容知之甚少或全然無知,那么他能夠勝任這一學科的教學嗎?

        2 對學生的需求。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對學生的要求是,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1積累?整合;2感受?鑒賞;3思考?領悟;4應用?拓展;5發現?創新。就某一節課而言,學生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初步的探求能力。面對教材,要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有疑才有利于探究,無疑則不會有進步。高效課堂還需要學生善于獨立思考,深入鉆研,學會應用現有的工具進行探究;還要善于總結善于展示。要提倡探異求新,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要尊重他人的成果,更要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謹、求實的學風。

        3對條件的需求。

        對條件的需求,主要指語文高效課堂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條件。1要有一定的時間,以保證學生的探究和思考;2要有資料庫(包括計算機室)供學生查找資料;3要有有利于學生探究的活動場所,比如訓論辯論場所,演講競賽場所,排練表演場所等等;4要為學生走進社區走進工廠進行社會調查提供多方保障;5要為學生研究成果的展示提供便利條件。

        三如何處理形式與內容之間的矛盾

        高中語文高效課堂的形式要求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固定的;沒有哪一種形式可以作為樣板供人們模仿。因為新課改是一場全新的變革,不是三年五年就結束得了的,各地也都是在摸索實驗,所以,高效課堂的形式不可強制推行任何一種模式。只要我們的實驗讓學生學到了應該學到的知識,我們的實驗就是可行的。  怎么處理這一矛盾?  1 教育行政領導的重視和支持。領導要了解和關心學校的教學情況,及時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鼓勵并支持教師進行大膽的改革創新實驗。而不能一味地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條件。

        2 語文教師的業務素養。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必須具備較好的業務素養。要明白,教師教學生,不是教學生學什么,而是教學生怎么學。這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早就指出的那樣,教學生,就像教小孩學走路那樣,一邊牽著小孩的手,卻又隨時準備松開手讓他自己走。

        第三繼承與創新之間的矛盾

        一 語文高效課堂的繼承功能

        語文高效課堂不可能是空中樓閣,它必須建立在對舊課堂的繼承之上,才能謀求它的發展和創新,盡管它是全新的事物。

        20世紀20年代后期,語文學科教育的體系開始形成并逐步發展起來,發展期的探索呈現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嘗試構建“知識――傳授”的教學體系;第二個階段是探索并進而構建“能力――訓練”的教學體系。

        20世紀初的教育改革適應了當時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和社會發展的走向相吻合。但是,“社會主義的教育以適應科技和經濟發展為目的,往往忽視了人的內在發展需要,或者是把受教育者個性的發展放在次要地位,具有的只是工具性價值。” (《當代世界教育思潮與各國教改趨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6)這種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經濟動物”、“機器人”,問題越來越突出。

        這次新課改,把語文課程的目標設計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稱為“三維目標”),把語文新課程模式概括為“‘(語文)素養――養成”型。“語文素養”包括: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思想觀念等內容。“養成”則是指接受和探究相輔相成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這一模式是對過去課程模式中部分內容、目標實施方式的揚棄,但更多地是包容和整合。

        我們新課改下的語文高效課堂,一定要充分體現“三維目標”,而不能單純地顧及某一個方面。

        二語文高效課堂的創新功能

        1課堂形式的創新。 (前文有述,此不贅言)  2教學理念的創新。  3課堂模式的創新。凡有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教學模式都可以大膽嘗試,還要體現“大語文觀”,即語文光靠課堂是不夠的,它必須與整個社會結合起來才稱得上創新模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試驗。  4課堂目標的創新。課堂不能只是單一的灌輸知識,也不能簡單地訓練能力,更不能一味地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者必須統籌兼顧,不可或缺。

        5課堂評價的創新。一是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評價他是否體現了“三維目標”。二是對學生的評價,要充分肯定其所有創新的地方,善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如何處理繼承與創新之問的矛盾

        繼承是創新的基礎,沒有繼承就不可能有創新。

        1 首先是繼承。扎扎實實地傳授知識,扎扎實實地訓練能力,為學生的創新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2 其次是創新。高效課堂的創新重點體現在課堂目標的創新上,必須是“三維目標”的綜合體現才符合新課改的創新要求。

        3 創新評價機制,鼓勵個性發展。

        對高效課堂的評價,一是階段性評價,二是選拔性評價(就是高考)。

        第8篇:高一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教育者常自言自語:“教育的一半是科學,一半是藝術。”確實,盡管我們都認為教學設計就是“科學與藝術”并舉的工作,但它卻經常就像“魚和熊掌”一樣,以兩難問題的形式擺在我們面前。因此,如何處理好“科學與藝術”的關系,展現它們在教育研究實踐中的互洽性,成為我們時時刻刻都將面臨的話題。

        如此巧合,周偉老師所設計和執教的教學案例就名為“科學與藝術”。它是高一語文教學內容,同時涉及物理、音樂、數字、美術、信息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對教師的整合能力充滿了挑戰。我全程指導并跟蹤分析了這個信息化教學案例。在整個過程中,周老師展現出了優秀的專業素養,很好地處理了各種疑難問題,實現了“科學”與“藝術”在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的有機融合。

        教學設計要素點評:諸事有法,則操之得法

        1.教學框架設計點評:用概念圖來展示結構

        周老師有效地使用Inspriration這一概念圖軟件,繪制出了整個教學框架結構的概念圖,使得教學設計的結構框架一目了然,清晰明確。

        《科學與藝術》的教學框架組織,是由從主題單元出發的系列專題學習而構成的。在教學框架設計中,周老師將專題學習活動設計成“實踐探索”和“理性探討”兩個板塊。其中,實踐探索又分為“科學家與藝術+藝術家與科學”、“學科與藝術+藝術與學科”兩個子專題。由于子專題的學習目標還顯得偏大,周老師采用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教學策略:在“科學家與藝術”中著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愛因斯坦的藝術素養;在“藝術家與科學”中著重研究典型代表人物達?芬奇的科學成就:在“學科與藝術”中著重研究數學中所蘊藏的藝術美;“藝術與學科”中著重研究音樂的物理構成。這樣的設計,一來能夠縮小教學所涉及范圍,二則可利用已有教材,第三也充分顧及了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設計點評:吻合新課程標準要求

        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相吻合,是本案例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精神的又一亮點。

        上海市二期課改高一語文第一學期閱讀讀本(實驗本)第三單元的教學目標旨在促使學生認識到科學和藝術是相輔相成、融會貫通的,培養其高尚的人文情懷,從而幫助他們樹立為了人類更美好地生存、走向更高的文明境界而努力奮斗的崇高理想。但是,在具體教學目標選擇上,課程編撰者只顧及了單元主題詞,卻沒有十分準確地貼近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所以本教案的設計者在維系整個單元教學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教材的重新組合,確立了“較為理性、系統地認識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這一集中的教學目標。“科學和人文的關系”是當代社會的重大命題,學生接觸這一社會重大命題,有益于糾正重理輕文或重文輕理的錯誤觀念,全面發展。

        3.教學準備工作點評:教學實施,不打無準備之仗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學者設計了學生信息素養調查表,對學生狀況進行調查摸底,充分做到了心中有數,也為進一步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提供了充足的依據。為了幫助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教學者還專門設計了“學習支架”:專題研究模板。它是以問題引領為核心的由一系列問題序列所構成的研究綱要,其參照體系主要是布魯姆的六層認知結構和我們精心研究設計的“是何、為何、如何、若何”+“由何”類問題所構成的二維教學問題設計體系。這些教學問題設計工具調整了教學從低級思維向高級思維發展時問題分布所占的比例,提高了教師的問題設計質量,提升了教學整體品質。

        所有這些準備工作,為學生學習起到了扶持幫助作用,使學習目的更明確,有助于提高學習成效。

        4.教學環境與資源設計點評:數字時代,技術助力

        在《科學與藝術》中,應用到了網絡、計算機、投影儀,音響等信息化和多媒體設備。它們取代了教師傳授講解、板書設計的部分功能,也為學生搜索信息、交流共享、匯報展示提供了支持,構成了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迥然相異的信息化教學環境。在教學資料選擇上,傳統教學唯本本教學,教材似乎“神圣不可侵犯”。而本教案設計者圍繞“較為理性、系統地認識科學與藝術的關系”這一集中的教學目標,打破舊有思維模式,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選擇教材、改造教材、拓展教材,通過一系列專題式教學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和藝術的關系,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先進教學理念。

        5.教學評價設計點評;定性與定量并舉

        在教學評價設計上,周老師通過為《科學與藝術》設計教學效果評價量規,并結合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表現,形成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從而較全面地評價了學生的學習效果。當然,其中不足之處在于量規設計中的項目權重設置比較隨意,描述內容仍不夠明確,學生不易于進行獨立的自評和互評。

        教學實踐效果點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科學與藝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實踐效果,檢驗和印證了教學設計的成功。

        1.“科學家與藝術+藝術與科學家”實錄點評

        借助于合適的教學問題為引導,并且得力于教學前對學生信息素養進行的調查,學生的互動討論與資源探究分析都進展順利,效果良好:在探討音樂、文學、哲學對愛因斯坦科學創造的影響時,主持發言的丁浩同學播放了一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全班同學頓時沉浸在優美動人的音樂旋律所構造的寧謐氛圍中,暫時擺脫了平日生活的緊張疲憊,身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愉悅。這一親身體驗使學生感悟到音樂的確可以陶冶情操、激發靈感,對科學家豐富的想象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科學與藝術是不可分割的。

        2.“學科與藝術+藝術與學科”實錄點評

        在研究音樂的物理基本構成時,學生利用一些仿真軟件和自制的土工具做振幅、音頻、共鳴的實驗,對物理學知識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語文課似乎上成了物理課。但是,經過親自實踐體驗,學生逐漸領悟到原來音樂之中到處都存在著物理機理,“藝術與科學”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一專題的教學效果,也是比較理想的。

        3.“純粹理論研究”實錄點評

        在這一重點專題的教學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亮點。其中,尤以兩處更為出彩,并且與教學問題有著密切的關聯:(1)學生討論“為什么達?芬奇所繪的蒙娜麗莎的眼睛似乎總是注視著觀眾”,這一問題是學生在基于老師的教學問題之上自己提出的;(2)爭論“黃金分割究竟是一條美學原則還是數學原則(為什么)”。對于前一問題,學生通過熱烈的辯論認識到達?芬奇藝術創作背后有著雄厚的科學基礎。而對于后一問題,答案更是令人

        吃驚。在唇槍舌劍的激烈交鋒中,學生引發出一個具有哲學深度的結論:黃金分割原來只是實踐中的經驗常數,經數學家的科學總結才上升為一條美學原則,而它反過來又對藝術創造產生了指導作用,恰似辯證唯物主義中“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的關系,超出了教學設計者原先預設的答案。

        這種讓人倍感振奮的教學場景,讓人深刻體會到學生才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其實,學生都心懷無窮的疑問和強烈的學習興趣,只是這種學習熱情平時被種種因素抑制著,只要教師能夠鼓勵學生勇敢質疑、提問、究問,引起學生的學習熱忱,他們的創造精神就會被大大激發。這一專題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師無須對學生有價值的問題和激烈論爭過于擔心,因為正是在這種看似與正統教學無關的問題中、在激烈的言語交鋒中,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問題探究的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擴大和深化。

        在本專題的某些教學環節處理上,還是留下了一些缺陷與遺憾。譬如:一些專題研究小組的代表上臺向同學匯報學習成果時,只是參照演示文稿上的文字一條一條地念,不加以擴展補充,不能用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形式來深入解釋自己的觀點。這種照本宣科的方式,使教師無法判斷知識是否已內化為學生思想:而另一些學生則只對自己小組作品感興趣,對其他小組的演示卻注意力不集中。導致這一狀況的重要緣由,在于教師沒有事先對學生的演講匯報方式進行充分指導,沒有明確要求各小組應該與其他組的問題探究結果進行互動、質疑或交流。

        4.綜合作業點評:促進學科教學和深度認知

        “我們無法想象沒有藝術的純粹科學與沒有科學的純粹藝術會將這個世界變成什么樣子。如果我們真的害怕面對這個問題,那么就先放下它,將藝術科學化,科學藝術化。創造出更人性化的生存空間!”“科學和藝術是相通的,兩者互補而統一地構成了世界的美的極致,兩者永遠沒有終點。科學求真,真中涵美;藝術唯美,美不離真,那都是熱愛真、善、美的人不斷追求的目標。”

        上述兩段文字摘自學生的綜合小論文,從中我們或許可以窺見學生通過這一主題學習對“科學和藝術的關系”有了比較全面深入的理解。事實上,“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一直是很多哲學家、科學家孜孜以求而從未解決的課題。盡管上述學生見解并不是十分完美精確的答案,但卻實現了本主題單元的教學宗旨:鍛造學生的人文精神,幫助其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

        教學設計模式總評:問題化教學設計的成功

        以“科學與藝術”為主題單元的教學案例,是一個信息技術支持的問題化教學設計案例。它的設計理念體現了問題化教學的諸多研究理念和操作方法,其核心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精心設計的高質量教學問題集為引導來開展教學。

        事實上,問題化教學設計模式旨在通過教學問題集引導主題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針對問題展開學習,通過互相交流和教師點撥形成對問題比較完整的理解,從而發展學習者的高級思維能力。《科學和藝術》遵循了這種教學設計模式的指導理念,是一種親身實踐的探究方式,通過教師問題引導、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得了遠比灌輸來得更為扎實的真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二期課改的理念和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具體的幫助指導,在整個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由于沒有受到以往陳規陋習的制約,沒有受到“填鴨式’灌輸的影響,學生充分應用其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來幫助學習,能夠對同伴的學習成果進行質疑,并通過熱烈的質疑討論和爭辯將教學問題不斷導入到更深的層次,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大大激發,并得以長久的維持。

        總的來說,該教學案例是一個優秀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化教學設計實踐案例。

        掩卷之后的點滴沉思:教學設計,任重道遠

        在《科學與藝術》案例中,我們為周老師提供了大量的理論指導和設計策略,并反復修訂了教學設計方案。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了該案例的優秀性和受歡迎程度。然而掩卷之后,不禁還是要提出幾個問題,供廣大教師認真思索。

        1.如何正確處理技術與課程的關系

        在處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關系時,《科學與藝術》絕非并無瑕疵。結合這個案例,我們需要關注和思考的是,如何看待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思維技能發展之間的關聯和主次定位?是“技術喧賓奪主、教學主隨客便”,還是“教學為體,技術為用”?或許我們心中都早有答案,但在具體實踐時,是否又會情不自禁地目標漂移而誤入歧途呢?

        2.如何增加教學案例的可操作性和表現力

        《科學與藝術》的成功,是一個專家指導支持的絕版個案,還是可以讓更多教師復制模仿和操作實施的案例?我一直認為,不可復制的知識是無用的知識。事實上,本人一直關注教學案例設計中“可復制知識”的重要性,并一直努力為教師們創設可以增強案例理念表現力的各種方法和途徑。這一工作盡管細致繁瑣,但我卻認為它將使得更多一線教師受益,使他們能夠分享經驗和心理。在《科學與藝術》中,我設計并明確要求周老師采用概念圖、作品圖、教學問題設計、新課程標準、評價量規等新元素,從而使得該案例更加具有可讀性、可信度和可操作性。對于這些新的設計元素,是否值得一線教師重點關注,并發揮完善?

        3.如何用優秀的教學問題設計來觸發學生思維

        在《科學與藝術》中,優秀的高質量教學問題設計是使得教學得以熱烈開展并取得優秀教學效果的引發點。這些問題設計,有效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級思維能力發展。然而,限于篇幅,本案例只展示了教學問題設計的最終結果,卻未能展示教學問題設計的過程,使得其他老師對“問題化教學設計模式”的可模仿學習性大為降低。為此,本人將在《曲案說案》專欄專門設置一“教學問題設計”點評活動,重點探討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理念與方法。

        結語:每次辛勤的努力,都是積極的嘗試

        事實上,周偉老師是一個有主見和想法的優秀青年教師,并不輕易接受任何的建議和觀點。在案例設計與實施期間,我們溝通甚至論爭多次,總是在深入研討之后,才能達到“理念的妥協與共識點”。周老師的精彩反思,以及我們之間的互動對話,收錄在我的博士論著《問題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促進教學變革》之中。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29 | 午夜大片免费观看日本毛 |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 伊人大杳焦在久久综合网 | 亚洲中国日韩久久综合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