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

        第1篇: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關鍵詞:說、寫 創設情境 激發興趣 講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際、溝通的重要工具。小學階段是人生語言學習的最佳時機,從剛入學起就打好說話的基礎,順利完成從說到寫的過渡,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因此,在整個低年級階段加強語言訓練是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把通過觀察、發展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由于其年齡和認知水平有限,可通過訓練說話寫話能力來發展語言。

        一、低起點,有坡度地練說練寫一句或幾句完整通順的話。

        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會說不會寫,使書面表達的能力受到了阻礙。為此,我教他們用漢語拼音做拐棍,要說的話用漢語拼音寫下來,提高他們寫的興趣。首先介紹他們自己家庭的成員,家庭住址等。班里幾乎所有同學都能介紹得很清楚。接著教他們講心里話:“你喜歡我們學校和我們班集體嗎?”“你喜歡老師嗎?”“你有什么話想對老師講?”等等一系列貼近他(她)們小小心靈的問題。孩子們一看,能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是多么快樂!漢語拼音用處可真大呀!群情振奮,自然寫欲望也就強烈了,有的孩子還給老師給爸爸媽媽寫他們的心里話。我也順著他們的情緒,加因勢利導,緊抓不放,也用拼音給他們寫回話、評語等。如:“lǎo shī xiāng xìn nǐ huì zuò de gèng bàng”等等。這樣一來促進了孩子們提前讀寫。別看他們小,寫出的內容可豐富了。事實證明,這種做法為孩子們提前寫話打開了閘門。在孩子們學完拼音,利用漢語拼音識字時,為了鞏固所學漢字,并同時鞏固漢語拼音,我采取了這樣的做法:用當堂學的生字先口頭組詞,再用詞口頭造句,然后將自己造的句子寫出來。寫句時,會寫的、學過的字一定要使用漢字,不會寫的字則用拼音代替。這種拼音夾漢字,漢字夾拼音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寫句的勁頭更大了,不但鞏固了所學拼音和漢字,而且提高了造句能力。進入二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提高了,語言表達到了一定程度,我們就可引導學生由原來的說寫一句話,擴展為說幾句話或是一段話,在引導過程中,我注意做到先說后寫,說話時,注意培養學生表達有序,用詞恰當,語句通順等能力;寫話時,要求學生按自己所說的內容,順序寫下來,怎么說就怎么寫。值得注意的是:一句話要說得完整,幾句話組合在一起,就要注意前后的連貫性。起初學生在看圖說話時,往往看到什么就說什么,如,看到一幅春天的景色圖時,兒童們說:“有樹,有燕子,有花,有草。”一點兒也沒有條理,以后我讓學生看圖時,就給他們提出幾個問題:“大家用心看這幅圖是表示什么時候(或季節)?什么地方,圖上有哪些人(或東西)?他們在做什么?一件一件地說,說清楚了一件,再說一件。”

        二、采用多種方法,靈活多樣,加強說寫訓練。

        1、創設情境,進行說、寫訓練。

        有位偉大的教育家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直觀、形象的東西更易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創設良好的情境對于低年級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人類語言的源泉是生活,有了生活才有了語言。兒童從嬰兒期的牙牙學語到學會說話,沒有老師也沒有教材,完全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會語言。作為老師,要順應這一規律,有意創設一些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真實有趣的情境中,把認知與情感巧妙結合,讓學生樂于表達、有話可說。在口語交際《打電話》中通過表演創設情境,使學生懂得打電話的禮節,講話時面帶微笑,聲音不要過高,自覺運用“您好”、“再見”等禮貌用語。

        2、貼近生活,以此為源進行說、寫訓練。

        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樂于寫,有的可寫、愛寫。如:今天我們班得了一張獎狀;越野賽取得了好成績,大家都很高興。再如:今天我學會了跳繩,我特別高興,老師還鼓勵我呢。

        以畫啟思促寫,大膽想象,挖掘情感,寫作素材來源于生活。我讓學生走進生活去觀察、去自由發揮,把看到的畫下來、寫下來,但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來。如在教學《畫家鄉》時,我也讓學生畫自己的家鄉,寫自己的家鄉。其中有一位學生畫家鄉畫得很不錯,寫得更令人欣喜:我的家鄉雖然沒有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沒有那么多的小汽車,但是我愛我的家鄉。我要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的人才,再把我的家鄉變得比大城市還要棒!學生能寫出自己的心愿,道出真情實感,著實為下一步的習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3、運用固定句式模仿寫句子

        在培養學生寫句子能力的同時,要逐漸培養學生會寫完整的話。低年級的孩子不懂語法,更不能過早地向他們講語法,那么怎樣才是一句完整的話呢?我就告訴他們:完整的話就是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別人,你說的是“誰”?是“什么?”“他(它)們怎么樣了?”“干什么?”等等。在學生們明白了“完整話”的概念后,我就讓學生根據固定的句式仿造句子,進行模仿說話訓練。例如:(1)句式:“誰+干什么。”教師舉例:小狗在玩耍。學生模仿練習:①小白兔在吃青草。②小朋友去上學。(2)句式:“時間+誰+地點+干什么。”教師舉例:清晨,爺爺在廣場上練太極拳。學生模仿練習:①晚上,老師在燈下批改作業。②星期六下午,我到運動場看足球比賽。(3)句式:“什么樣的誰+地點+怎么樣地干什么”教師舉例:可愛的小貓在草地上翻來滾去地玩皮球。學生模仿練習:①胖乎乎的大熊貓在山坡上津津有味地吃竹筍。②美麗的蝴蝶在花叢中歡快地飛舞。

        經過課堂上大量地反復練習和課下一段時間的寫話訓練,并放手讓學生評議。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普遍提高。

        三、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延伸課文內容,進行說寫訓練。

        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題材廣泛,內容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在教學中,將課文延伸,就可成為語言訓練的材料,也可鍛煉學生的想象、實踐、創新能力。如在學了《小松鼠找花生》一文后,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要告訴小松鼠花生在哪里?怎樣才能找到花生?這樣一來,學生的想象閘門被打開了,興趣也濃了,有好些個學生還續編了故事呢!又比方在學習了《王二小》后,我讓學生搜集有關小英雄的故事,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找來了不少相關內容,如《小兵張嘎》(嘎子)、《閃閃的紅星》(潘冬子)和《小英雄雨來》(雨來)等,這樣既豐富了知識,在交流的同時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對這些小英雄的崇敬。如此種種,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顯示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話能力。

        四、重視批閱講評,激發學生興趣。

        第2篇: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閱讀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語文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等各個教學方面。如何讓低年級的孩子喜歡閱讀,愛上語文呢?

        1.珍視學生在閱讀感受中的獨特體會和理解

        珍視學生在閱讀感受中的獨特體會和理解,就要保護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不能讓所有孩子在閱讀中對同一事物貼上固定標簽。這會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讓孩子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

        小宇在我剛接手二年級時學習語文非常吃力,不喜歡語文,經常一上語文課就低著頭玩鉛筆。在教學《月亮灣》一課時,孩子們聲情并茂地讀完課文后,我問:"你讀了這篇課文覺得月亮灣那里很美?"小宇突然舉手,我心里一喜:他終于主動回答問題了。我示意他回答,誰知他聲音洪亮地說:"老師,你今天的樣子好像一只蜜蜂。"我一愣,其他孩子哄堂大笑,他頓時滿臉通紅,窘迫得眼淚在眼睛里打轉。看著他的樣子,我深吸了一口氣,示意孩子們安靜下來,然后問:"你為什么覺得老師像一只小蜜蜂呢?"他帶著哭腔顫抖著回答:"因為老師你今天穿著一件黃色帶黑邊的衣服,看起來就像一只小蜜蜂。"學生們頓時再次大笑起來,他頓時頭深深地低了下去,像犯了很嚴重的錯誤。我制止了孩子們的大笑后,微笑著說:"孩子們,老師今天看到了小宇同學很厲害的一面。你們知道嗎?他造了一個很美的比喻句。"這時有孩子在下面說:"把老師比喻成了蜜蜂。"我微笑著繼續說:"是的。那么蜜蜂每天都會干什么?""采蜜,在花叢中采蜜"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我接著說:"是啊,在一片花的海洋中采蜜是多么甜蜜而又美好的事情。老師很喜歡你這個比喻。"這時小宇的頭抬了起來。我看著他,誠懇地問他:"你愿意和我一起去月亮灣采蜜嗎?"他輕輕地點了點頭,我又問其他同學:"你們愿意同我一起去月亮灣采香甜的蜂蜜嗎?""愿意!"其他孩子響亮地,大聲地回答道。"那么,現在就向你們的蜜蜂朋友們打個招呼。"結果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除了課本上描繪的景物之外,還介紹了很多自己想象的美景。小宇也特別開心地和同學對話。下課后,同學們圍在我跟前嘰嘰喳喳地說:"老師,我喜歡今天這樣子上語文課,以后我們天天都當小蜜蜂好不好?"我笑了,一個意外居然點燃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真好。下午下班后,小宇媽媽給我打來電話,激動地對我說:"謝謝老師,今天孩子在回家的時候特別開心,和我說了今天學習的內容,還對我說'媽媽,我覺得語文課好有趣,我有點喜歡語文了。'"放下電話后,我很感慨:教師尊重學生在閱讀感受中的獨特體會和理解,保護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真的太重要了。對老師來說這次事件只是無足輕重的一次課堂教學機智,但卻可以開啟孩子的想象力,豐富對課文的理解,激發他們參與課文閱讀的熱情。能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語文本身就是一個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小世界,他們怎么會不喜歡語文呢?

        2.把唱、畫、演等形式引入語文課堂,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語文閱讀的樂趣

        兒童的形象思維占主體,對于直觀事物感興趣,喜歡游戲。畫畫、唱歌、表演課本劇都是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的形式。教材中的課文體裁較多,例如《快樂的節日》就是歌詞,我們可以讓學生唱一唱,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像《狐假虎威》情節生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表演,讓他們感受到語文閱讀的樂趣。

        有些課文優美生動如散文詩一般,這就可以通過畫畫的形式來展現課文內容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之中,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教學《月亮灣》一課時,課前我讓孩子們認真參觀家鄉的美景,把自己最喜歡的地方畫下來,并準備介紹給同學們聽。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后,課堂上孩子們盡情介紹著家鄉的美景。甚至有個孩子還拿出了自己周末精心制作的《美麗漢江邊》的畫冊,畫冊中畫出了江濱公園中幾處美景,再加上他對美景的介紹,我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我們竟然完美地完成了一次繪本閱讀。課后讓孩子們完成寫話《我的家鄉》,效果非常好。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情感。

        雖然我們的課堂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照顧到所有孩子,但是只要我們在語文閱讀上舍得花費精力去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興趣,我相信,孩子們會喜歡閱讀的。會閱讀,喜歡閱讀的孩子,語文素養也不會讓你失望的。

        第3篇: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9A-

        0028-02

        “說”很重要,一個人說話的技能技巧不但會影響交流,甚至會影響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從一個人長遠的發展來看,每個人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都需要交流;從語文教學角度來看,語文語文,先言語再作文。然而,在現實教學中,“說”并未受到教師的重視,更別說注重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了。基于此,本文通過“說”這根鑰匙,介紹開放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寬松的說話氛圍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生活在贊賞中,他便學會自信。”這話表明了環境的重要性。要想創設一個寬松的說話氛圍,筆者認為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善于鼓勵和引導,讓學生樹立“我愿說”的勇氣。二是寬容學生,讓學生樹立“我敢說”的意識。例如,在一次語文課上,有一名周姓同學提出不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什么意思。話音剛落,就有學生站起來說:“天下的高興和死亡,騎馬的夫人有責任。”同學們聽了哄堂大笑,該生則面紅耳赤。為了不使課堂氣氛陷入尷尬,同時為了不使該生今后喪失表達自己想法的勇氣,筆者寬容地說:“你發言證明你參與了,而且你這別具一格的見解給同學們帶來了歡笑聲。我建議你以后聽到問題時先仔細想一想,或者先和同桌討論討論,也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認識。”這樣鼓勵和引導,使學生不再存有回答問題錯誤的心理包袱,有利于營造寬松愉悅的說話氛圍。又如,某教師上二年級自然課,講到“蟋蟀”這一節內容時,在說“蟋蟀”的一些基本習性的過程中,發現有個小男孩在不停地插嘴。按理說,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然而,該教師并沒有粗暴地打斷該男生的插話,而是干脆不再講課,請他站起來給大家講講他所了解的“蟋蟀的知識”。在教師的鼓勵下,該生如數家珍,從捉蟋蟀、養蟋蟀到教蟋蟀打架,說得有條有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后來有學生說該男孩的爸爸是專門捉蟋蟀的,所以他對蟋蟀特別熟悉)。由此可見,教師營造了寬松的交流氛圍,孩子就能輕松暢快地表達。

        二、選擇說話的切入點

        開放學生的嘴巴,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課文,選準不同的說話切入點,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筆者認為,選擇說話的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熟悉點

        學生對于熟悉的話題才會有話可說。要想找到學生熟悉的“說話點”,教師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讀說結合,即在課堂上結合所學的課文找“說”的切入點。例如,學習《翠鳥》后,讓學生觀察家里所養的雞鴨或其他小動物,然后按照課文描述翠鳥的方法,說說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旅游過的景點;學習了《鄉下人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說一說“我的家鄉”。二是開展主題交流會,即在班級或學校開展的活動之后組織學生交流。例如,學習《課時十分鐘》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丟沙包、打籃球等,然后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回顧活動過程,然后再在班上交流。孩子們的發言精彩紛呈,如有一名黃姓同學是這樣描述丟沙包的活動:“真是風水輪流轉啊,小敏也有躲不開的時候,他被小富施的一個詭計‘中彈’了。我們也不知道小富施的是什么計。輪到小富和小高接沙包了,剛開始一切都還順利,可我丟沙包都丟累了,還是決不出勝負,看來得想想辦法才行。俗話說:‘船到橋頭自然直’‘車到山前必有路’,扔著扔著,一個計謀就浮現在我的腦中,那就是兩個人走在一起,把沙包藏到其中一個人的口袋里,但絕不能讓對方知道。我把這個計謀告訴了小敏。不久,他們兩個果然中計,成了手下敗將。”這時,又有一名同學搶著站起來描述道:“小亮用力一拋,我連忙抬起腳,褲子差點兒都破了。輪到小黃丟沙包了,小黃一扔,我和小明縱身一跳,沙包從我們腳底下穿過,好驚險啊!可是剛逃過一‘劫’,輪到小亮丟沙包時,小亮來了個‘佛山無影腳’,小明被扔中了。”看到參加丟沙包活動的同學說得這么精彩,參加打籃球活動的同學也不甘示弱地站起來說道:“在剛開場的前幾分鐘,我們隊打球不力,可是‘老虎不發威,你們把我們當成病貓了?’打了十幾分鐘后,我們找到了感覺。在對方開球后,球傳了幾下很快就被我們搶過來了,然后被我們隊的覃強成功地投籃了。輪到我們發球了,招良慶運球飛快地向對方的球籃沖了過去,雙方的球員也一窩蜂涌了過去,只有我站在三分線外。招良慶把球一倒傳,我飛身接球,投了一個三分球,球‘嗖地’進了球圈。”因為“說”的話題是學生剛剛經歷的事情,所以學生把相關的活動描述得非常生動且“接地氣”。

        (二)中心句

        培養學生“說”的能力要貫徹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才能切實發揮作用。在日常教學中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課文,因而通過課文教學來訓練學生“說”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們都知道,中心句是文章的靈魂,不僅概括主要內容,還能體現文章結構,表達中心思想。筆者認為,在課文教學時以中心句作為“說”的切入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我們可以抓住“詹天佑是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從愛國與杰出的才能兩條線來讓學生試著概括文章內容,或者結合學校開展的有效教育要求來復述,從而使“說”的訓練能切切實實踐行課標中關于口語交際的要求――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

        (三)擴散點

        課文是例子,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例子,而且是思想品質的例子。要想讓這例子大放光芒,需要教師善于運用。筆者認為,說話習作就是實現由課堂內通向課堂外的一把“金鑰匙”。例如,學習《草船借箭》《將相和》《景陽岡》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課外閱讀說說智慧人物的故事。學生往往非常興奮,講阿凡提賣樹蔭、晏子使楚、花和尚倒拔垂柳、林沖夜宿山神廟……說者興致勃勃,聽者也是內心澎湃,心癢癢地也想說一說。課后,學生中還掀起了一股讀書熱,這是以說促讀的良性循環。又如,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有關環保的事例。這樣擴散,學生在交流中不僅習得了語言,還提高了對環保的認識。

        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敢說”

        創設氛圍、選好“說點”之后,還要考慮說的方法,才能促使學生“敢說”。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第一學段口語交際是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第二學段是聽人說話能把握主要內容,并能簡要轉述;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講述故事力求具體生動。第三學段是聽人說話認真、耐心,能抓住要點,并能簡要轉述。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段的要求進行指導“說話”訓練。比如,一年級時要求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基本的句式是時間、人物、地點和事情。學生會說:“今天,我和同學在學校練跳繩。”“星期天,我和媽媽到外婆家玩。”到了中高年級時,就應訓練學生學會抓關鍵詞有條理地說。如讓學生討論《鄉下人家》,觀察田園風光,按不同季節說莊稼說瓜果蔬菜;說旅游景點可以按照地點變化來說,等等。

        第4篇: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關鍵詞:基于教材分析;教學方法的選擇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4-0039-05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一定的課程理念的集中體現,其最終基礎又直接涉及關于教學過程本質的認識。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倡導和教學過程的變革,教學方法也在經歷著相應的變化。國家教育部于2001年6月8日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小學1~2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基礎上,小學3~6年級開設“品德與社會”課程。“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融社會知識與品德教育于一體的綜合學科,它反對單純枯燥的說教式的品德教育,強調從兒童的社會生活出發,使社會學習與品德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體驗或參與社會活動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環境,理解社會關系,接受公民教育。在此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方法也要進行新的選擇。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新課程實驗教材的推出,就是這方面努力的一個積極嘗試。

        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推薦使用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的新教材(包括蘇教版、人教版、教科版、浙教版、遼海版等),已經進入全國各地實驗點的小學課堂。縱覽這些新教材,除各自的特色外,還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些特點主要有:新教材不單是學生閱讀的課文,而且是師生對話的文本;新教材不是純粹的知識載體,專供教師“教”的,而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教材;新教材沒有簡單化地呈現由編者預設的惟一結論,而是設計了典型的生活事例、生活事件,旨在為學生營造感受、體驗的條件和氛圍,促使學生在與教材相互作用的動態進程中生成新的意義;教材不是靜態、封閉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為開放地汲納當下生活的最新信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間;新教材不是顯性的道德說教,而是采用隱性的、滲透的方式實施對學生的價值引導。基于上述特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應大量采用對話性、活動化、體驗性、開放性和價值滲透性的教學方法。

        一、 教材的分析

        新課程改革主張教師應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品德與社會學習實踐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對問題思考、提問和反思。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達到本課程教學的目的。以蘇教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材為例,編排中雖然有教師的教授部分,但學習活動主要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的講授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材中往往是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最后付諸實踐。教學活動大都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進行設計,吸引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使得教與學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主要解決的是“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以下是統計浙教版教材中呈現的教學活動形式以及各種活動在總活動次數中的比例。

        總的來看,四個年級教材中都出現的活動形式包括:討論辨析、實踐活動、調查訪問、角色扮演、歌曲欣賞、設計方案、展覽、辯論和測試評價。在三年級教材中,出現的活動形式有13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旨在回歸生活的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是20%和21.7%;在四年級的教材中,出現的活動形式有15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都各占了20.3%;在五年級的教材中,出現的活動形式有13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占20%;在六年級的教材中,出現的活動形式有12種,其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調查訪問和實踐活動,分別占20.6%和17.6%。

        在新教材中,設計方案、調查訪問、實踐活動和展覽等都是主要的活動形式,即使是討論,也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出現,可見這里的教學活動更多的讓學生自由地去說和做,給學生很大的自主空間,教師只是在必要的時候點撥一下。因此,教學更直觀,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親身活動自主學習,在主動參與中學習知識,提高能力,增強道德體驗。可見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在關注作為一個合格公民應有的認知和行為能力,在提高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同時注意創設多種情境強化學生的道德和社會實踐行為,以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掌握認識和研究社會問題的多種方法和技能,落實新課程所倡導的“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這一課程目標。

        二、 基于教材分析基礎上的對教學方法的幾點認識

        1.對話性的教學方法。建構對話性的教學方法,借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學。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活動。對話是學生認識自我、他人與世界的重要途徑。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中建構意義。“教學不能僅僅意味著講。教學應當成為一種定約:教師指出一條路,學生經由此路能夠理解并能進入他自己的那個活著的、流動的傳統中去。”

        以兒童與文本的對話為例,新“教科書在兒童面前就好像是一個跟他進行對話的另一個人,它不是一個客觀對象,一個與兒童不相關的‘他’,而更像是一個面對兒童說話的‘你’。這個‘你’是和兒童相對的,能夠激起和它熱忱交往的朋友、伙伴”。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制定時所遵循的指導思想之一就是‘營造兒童化的課程文化’,我們在教材編寫中所追求的教材特點就是‘教材所呈現的文化是兒童文化’”。一方面,兒童圍繞文本中的朋友提出的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感悟、應對、交流,一起解決成長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煩惱,享受成長的歡樂;另一方面,新教材留有大量空白,借助這種特定的空間,學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觀點、創意及其分析和解決問題所獲得的結論,向對話的另一方——教材進行傾述和表達。這樣就擺脫了學生與傳統教材之間存在的單向、接受、記誦的弊端,而轉變到學生與新教材之間富有能動和創造性的雙向建構。它體現了學習者與教科書對話的新課程理念。“孩子完成‘留白’的過程,是用言說或非言說的方式與教科書對話的過程,是反復揣摩、品味教科書內容的過程,是孩子已有的知識構架和文本知識的磨合與對接的過程,是再造文本和創造文本的過程。”“孩子用過的教科書已不是外在于孩子的客觀存在,而是凝聚著孩子思想、感情和創造的成長記錄本。”例如,“我升上了二年級”一課有一處留白,是讓學生在新學年開始之際,寫寫自己的美好心愿,并且在今后的學習中努力實現它。這是對話性留白,“留白”實際上為孩子創造了一個與教科書對話的平臺。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各種方式與教科書進行對話交流,讓孩子敞開心扉向教科書表達自己的感受,訴說自己的情感,實現心靈的溝通。“秋天在哪里”一課有一處留白,讓學生把自己對秋天的感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借助此處留白,學生既可以在上面畫,也可以在上面寫,通過自己的聽、看、聞、感受、詢問、查閱、求教、查詢等方式,把自己了解到的秋天中各種變化描繪下來。活動讓學生體驗到,秋天是美好的,發現是驚喜的,探究是快樂的。這是探究性留白,探究性留白是引導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觀察,生活中的思考帶到課堂上來,集大家的智慧探究生活中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天生的探究者,只是在生活中孩子對各種現象都有觀察,但沒去思考,沒去研究。新教材把生活現象重現給孩子,自然激活了孩子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而留白又自然引起了孩子對其他生活現象的觀察與探究,從而引領孩子過有創意的生活。從以上例子不難看出,留白是新教材中的空靈部分,較之教材中實體部分更具有價值,教師要引領學生,借助留白,抒發心聲,表達創意,張揚個性。

        2.活動化教學方法。《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不是按邏輯程序演繹,專供教師“教”的知識載體,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工具,是供學生使用的“學材”。“教科書要被理解為學生進行學習活動(包括探究知識,探討道德的是非、善惡)所憑借的話題、范例。它只是學生學習(獲得)人類文化的一根拐棍,學習教科書的知識和信息不是惟一的、最終的目的,只是實現調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建構的一種手段。”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本身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它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是讓學生通過他們喜歡的主題活動和自主的實踐活動(調查、觀察、探索、討論、交流、制作、游戲等方式),對學生進行深入淺出的道德的、科學的、生活的教育,為他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實際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礎。有此可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是學生發展的中介。教學時,不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機械地去學習、掌握有關科學知識、生活技能、道德觀點和社會常識,而是要充分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尊重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在引導他們全員、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參與和親歷活動。這里所說的“活動”包括外化顯形的具體操作型活動和內涵隱形的心智型活動,“全員參與”就是讓全班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不讓一個學生被排斥或游離于活動之外,本課程是面向全體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全程參與”是指學生的參與不能是一陣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題活動的銜接和滾動中自始至終地去參與;“全身心”是指學生不僅要用身體去經歷,而且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發揮多種感官的功能,讓學生用耳朵聽聽、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聞聞、用腦子想想,以強化對外部世界的感受。“課程所設計的活動或主題,大多是需要兒童作為主體參與其中的,要他們自己‘動手動腦’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結論。學習過程是兒童用‘參與’、‘調查’、‘實驗’、‘探索’、‘討論’、‘服務’、‘辨別’、‘創造’、‘表現’等多種方式去感受、體驗、領悟與表達的過程。”在新課標實驗教材的每一課中都有各種類型的活動。例如,“家鄉的物產多又多”,包括“我的家鄉產什么”、“家鄉的物產展覽會”等主題活動。教師教學時不要讓學生硬性地去了解家鄉有哪些物產,而應以教材設計的系列活動為引子,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活起來、動起來、探究起來,引導他們多感官地去參與學習活動。諸如組織孩子們去尋找家鄉有哪些物產,到田間看一看家鄉出產的農產品,到集貿市場或土特產商場去找一找,從電視中也了解一下家鄉的物產,也可以問問大人,然后再把孩子們找到的家鄉物產集中起來,開個小小的家鄉物產展覽會。總之,參與活動,是本課程教與學的基本方式,要讓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進行知識的建構、能力的開發和道德的陶冶。如果撇開、丟棄了活動和兒童的主動參與,學生要想從教材中學到什么知識,學會什么本領,只能是緣木求魚。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3.體驗性教學方法。“體驗是主體把自身當作客體,從而獲得關于客體的感性信息的一種感知方式。”體驗,即通過實踐認識周圍事物,是主體者的親歷性活動。“準備生活的惟一途徑就是進行生活,離開了任何直接的社會需要和動機,離開了任何現存的社會情景,要培養對社會有益和有用的習慣,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過動作教兒童游泳。”《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于活動之中”,要求教師在主體性活動中,“幫助兒童獲得彼此聯系的、不斷深化的經驗和體驗”。“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小學《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教科書內容,呈現為依賴師生自主活動和對話的“話題、范例或資源”,促進了課堂學習由接受性學習向體驗性學習轉變,學生由“知識容器”解放為“學習主人”。所謂體驗性的教學是指主體借助自我體驗而創生意義的一種學習,它與受動性旨在掌握預設結論的聽受學習相區別。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提煉典型生活場景,設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直接參與各種活動進行學習,與周圍的自然、社會、人和物發生實際的接觸和相互作用,這樣,學生才能產生真實的感受和情緒體驗,積累直接經驗和智慧,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4.開放性教學方法。新教材不是不可變更的靜態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異性的教學素材,為教師創造性地開發、利用本地區、本校以及家庭和學生本人的資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間。教師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領教學!就要從傳統的傳授教材的角色轉變為教材使用中的決策者和創造者。教師應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重組,使教學呈現出動態的、富有彈性的流程。例如,“尋找成長的足跡”一課一共設計了3個活動:

        A:搜集。主要是讓學生搜集自己小時候用過的東西。

        B:看看比比。主要是讓學生把用過的衣服、鞋、帽子、玩過的玩具與現在穿的衣服、鞋、帽子,正在用的學具、玩具進行比較。

        C:問問、秤秤、量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訪問父母,了解自己出生時的體重、身高,再秤秤、量量現在的體重、身高。

        師:你們知道自己剛生下來時有多重多高嗎?算一算每個人長高了多少,長重了多少。

        (孩子愉快地交流起來)

        師:大家看,這是你們小時候穿過的衣服、襪子、鞋子,戴過的帽子,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太小了。

        生:我不敢相信當初我能穿得下。

        師:從現在和以前的對比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長大了,我高了,我重了

        在前后對比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強烈感覺到在“長大”過程中父母付出的辛苦,更激起他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案例中所呈現的活動方式就如同一次家常談話,卻深深叩動孩子的心扉,喚醒了他們學習主體意識,使教育成為一種主動的自我教育。開展開放性教學,把課堂活動和家庭生活、課內教學與課外準備、教材的引領與發揮家長的作用融為一體,把學生在調查、訪問、搜集、觀察、比較和親自操作中所獲得的有關自己成長的活生生的信息、資源充實整合到教材內容中,讓發自學生心靈的體驗傾注于教學進程中,課堂才會表現出多姿多彩的亮點,學生才會在自我感悟中迸發生命的智慧,在探索中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5.價值滲透性教學方法。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內在統一的新的德育課程,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兒童作為發展中的人,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導的需要,“由于受成熟程度的影響,兒童對生活內容的選擇,以及生活價值觀念的確立,缺乏足夠的判斷能力,對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缺乏必要的反思意識。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成人,尤其是依賴于老師的教育和指導。”

        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在教學中對兒童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的方式有四種:其一,充分了解兒童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確定引導的起點,然后對照課程的目標,選擇有效的引導方式;其二,巧妙設計活動,引發學生價值觀念的沖突,從而讓他們產生新的價值判斷,建立新的價值觀;其三,精心創設情境,滲透教師的價值觀念,實現價值引導;其四,提供正面、反面、甚至多面的相關事例,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自己的選擇,教師引導他們對自己的選擇進行分析和判斷,從而使某種價值觀念成為學生自己的價值觀。

        積極正確的價值引導,要注意避免兩種傾向。一是避免用成人的觀點去代替、規范兒童的價值觀。因為價值觀不是通過認識灌輸或規范進行的,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不同于一般的學習過程,它必須要與兒童自身的經驗相連接,與兒童的心理、生活歷程相匹配,才能使兒童將學習的結果轉化為經驗構建自己新的價值觀。因此,以灌輸的方式用成人自己的觀點去代替兒童的觀點,或是無可置疑地把成人的觀點當成世上惟一的真理讓兒童無條件地被動接受,都是不可取的。二是避免用制定行為準則來代替價值引導。過去教師往往把告訴學生或和學生共同制定行為的規范看成品德教育的最終結果。似乎學生知道了有關的道德規范或是按照一定的規范去做了,他就有了高的道德認識和水平,就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念。這樣的認識誤區導致了教育和學生生活的脫離,一些學生往往在課堂上唱著高調,在生活中仍然我行我素,出現了表里不一的怪現象。事實上,行為規范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不是普遍適用的。相反,如果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取向,那么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遵從道德的規則去生活。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遵從道德的規則去生活。最根本的內容是引導他樹立正確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思考問題的取向。所以絕不可以用制定行為準則還代替對學生的價值引導。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設計了5個活動:

        A:我想要:旨在了解兒童最想要哪些東西,為什么要這些東西。

        B:角色扮演活動——“星星逛商場”表演的主要情節是星星在商場吵著要買這買那,而爸爸媽媽并沒有滿足他的所有要求。如果讓你扮演星星的父母,你能向星星說明為什么不能滿足他的理由嗎?

        C:準備一頓午餐:要求學生以購買食品、準備一頓既經濟又合理的午餐為主題,設計一個方案,算一算這頓午餐共需多少錢。

        D:小建議:主要是讓兒童向家長提增收節支的建議。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第一情网站久久网 | 亚洲国产精品线路久久人妖 |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内自拍中文 | 亚洲精品97久久宅男 | 日韩AV一区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