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能力培養下的研究生解剖學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局部解剖學是臨床外科骨傷等各專業研究生培養中十分重要的專業課程,為了提高研究生局部解剖學的教學質量,我教學團隊探索“基于能力培養的研究生局部解剖學課程教改”,本文就此教改的教情學情分析、課程大綱、教學模式、課程考核等改革方法作一交流。
關鍵詞:能力培養;研究生;局部解剖學;教學改革
局部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局部進行解剖,探討由淺入深的組成結構、器官形態特點、層次位置及毗鄰關系等的學科[1]。本學科是臨床各學科的重要基礎與橋梁,能很好地將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應用相結合,在臨床外科各專業研究生培養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課程的教學質量明顯影響著骨傷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如何讓研究生們扎實地學好本課程、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臨床能力,為臨床打下牢固的基礎,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1教情、學情分析
研究生教育與本科生教育有著本質的不同。本科生教育是素質教育,培養方式以教為主,即主要通過“老師教、學生學”的方式來實現知識和技能的傳遞,培養目的指向是應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是專業教育,培養方式上以學為主,主要通過學生自主確定學習研究方向,導師在研究思路上給予指引,培養目的是研究型人才。因此,具體到研究生的局部解剖學課程教學就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思維。研究生是已經受過大學教育的群體,他們在大學初學習了解剖學等形態學基礎課程,后續學習了臨床課程,對臨床知識有較好的認識和理解,且有部分學生是有幾年的臨床經歷再讀研究生,故他們再次學習本課程時,會有熟悉感,當然也有不少學生對本課程知識模糊。如果研究生的局部解剖學教學依然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對人體各局部結構進行實地解剖,對教材理論知識加以驗證的傳統方法[2],相同的內容只是重復,會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必然達不到預定的教學效果、教學目標及教學效果。因此,改革教學方法、注重研究生能力培養的課程教學十分重要。
2課程大綱新設置
我校研究生局部解剖學原教學大綱中理論課18學時,實驗課46學時。這樣的學時分配是傳統教學模式的產物,有些機械、不適合研究生的教學。集中時間上教室來講授局部解剖學的理論知識,有些浪費老師、學生的時間和精力,而實驗課解剖的學時又太少,根本完不成教學任務,何談教學質量;研究生是具有良好自學習能力的群體,況且他們本身對本課程有較好的知識儲備。因此,要注重研究生能力培養,首先要改革課程教學大綱;在教授模式上要摒棄傳統教學思維、教學模式,要將老師講授多、學生動手少的模式,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臨床應用能力的教學模式。修改大綱后,我校研究生局部解剖學理論課4學時,實驗課60學時,另外雙休兩天開放實驗。調整學時安排后,大幅減少了理論講授內容,把必要講解的知識放在解剖實驗操作中同步講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操作時間,又方便學生自主調整實驗計劃,充分保證了本課程學習的實踐性。
3課程教學新模式
如何讓骨傷學等臨床專業的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較好地掌握本課程知識,熟悉各局部層次結構、器官毗鄰,將局部解剖學知識與臨床外科學應用緊密結合起來?我們一直在進行相應的教改實踐探索,發現“以臨床外科手術模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比較適合本學科的各專業教學。筆者在開展“以臨床外科手術模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中,結合局部解剖學的教學內容,按照不同的解剖部位,選擇外科學常見的手術作為模擬手術實驗內容,比如,模擬普外科的清創縫合術、甲狀腺次全切除術、氣管切開術、闌尾炎切除術、疝氣修補術等,模擬骨傷科肱骨外科頸骨折、肱骨中段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前臂中段骨折、手舟骨骨折、股骨頸骨折、股骨中段骨折、股骨下端骨折、小腿中段骨折、椎間盤摘除術、椎骨融合手術等。此教改模式中,模擬每個外科手術時要求實驗設計充分體現局部解剖學教學的知識點,且要融入外科手術操作要點,保證實驗的一些關鍵步驟都有問題提出,需要學生在實驗中分析、討論并解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教改模式下的教學方法運用中,主要有PBL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微視頻教學法及術中現場教學法。PBL教學法是每一個部位的解剖操作前,給研究生設置外科手術中一些常見的問題,以將外科手術融入局部解剖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法是局部解剖過程中,研究生邊操作邊講解所解剖的結構、對外科手術中的指導意義及手術中的注意點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微視頻教學法是實驗課前,將臨床相應的手術操作微視頻及相關的局部解剖操作微視頻發送給學生,要求他們自主觀看,熟悉相應的操作要點;術中現場教學法是局部解剖進行相應的部位解剖時,帶學生上臨床骨傷手術臺觀看相應的骨傷手術,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效果,學習方式上是“理論到實踐到應用,再回到實踐”的循環過程。這幾個教學方法運用中,術中現場教學法要求比較高,于是聘請外科醫生加入我們的教學團隊,他們適時指導局部解剖操作,也可以帶研究生上手術臺觀看骨傷科手術,充分保證本教改高質量、順利實施。
4課程考核新管理
原有的本學科研究生課程考核是參照本科生的局部解剖學課程考核進行的,以期末閉卷的方式進行。事實表明,這種考核方式只是增加了學生的復習課本的任務,不能真正地提高研究生的操作能力及臨床應用能力,未能達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剖析其原因,研究生的知識體系、學習方式、培養目標等不同于本科生。為了提升研究生的能力培養,我們對本課程的考核進行了改革,取消期末閉卷考試,改為過程性能力考核,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按學生專業不同,考核不同的尸體局部解剖操作,如骨傷專業的學生重點解剖四肢、脊柱,婦產科的學生重點解剖女性盆腔等,這種有針對性的考核操作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臨床應用能力;二是撰寫論文,要求論文的主題與局部解剖相關,可以是寫器官變異的,也可以是設計手術操作的,或者綜述某種疾病的外科學治療進展等。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最大特點是考核了學生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將課程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深受各研究生及相應導師的肯定及好評。
5小結
局部解剖學是臨床各專業研究生培養中重要課程之一,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學科知識并應用于臨床外科實踐,需要老師們不斷探索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以適應新形勢下的醫學教育[3]。在基礎課程教學中,需要結合國家衛生人才培養的改革動態變化,與國家執業醫師考試、研究生的規培教育結合,需要注重“三基”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基礎與臨床的結合,為其今后的臨床技術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要積極轉變傳統思維,樹立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中心,課程的教學質量一定會有質的飛躍。當然也不是單純地注意學生個人能力培養,也應積極貫徹黨和的教育方針政策。在“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思想指導下[4-5],積極融入課程思政教育,在教學中始終貫穿德育理念,抓好學生的情感教育、奉獻教育及感恩教育,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讓學生步入社會懂得合作、懂得感恩、樂于奉獻。
參考文獻
[1]歐陽厚淦,盧文靜.醫學教育中“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體會———以《局部解剖學》為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0(6):104-109.
[2]王勇,杜趙康,張秀君.基礎與臨床滲透的局部解剖學教學模式的探討[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5,23(1):52-53.
[3]張蓮香,孫向平,馮利強,等.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7,19(1):51-53.
[4]余雙好.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學習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索,2017,311(5):37-45.
[5]李楊,李康平.德育思想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232(4):20-24.
作者:肖移生 潘榮斌 歐陽厚淦 趙志冬 高書亮 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