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豆栽培技術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豆栽培技術論文

        第1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詳細闡述了蒙城縣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包括合理輪作、選用良種、精細播種、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田間管理、收獲與儲藏等內容,為奪取大豆高產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1合理輪作

        合理輪作是大豆獲得高產的重要措施。大豆最忌連作,連作大豆,一是病蟲蔓延,如孢囊線蟲病、大豆食心蟲等危害加重;二是使土壤中磷鉀元素過分消耗,因而使大豆營養比例失調,發育不良;三是大豆根系分泌的有機酸對其本身根系生長有毒害作用,因而連作大豆根系發育不良,根瘤數減少,固氮能力下降。應盡量做到大豆與大豆隔2茬以上輪作為好。

        2選用良種

        選用優良品種是大豆生產上行之有效的增產措施,我縣夏大豆可選用和推廣早熟、高產大豆良種,生育期為90~100d為宜,目前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品種有中黃13、徐豆9號、徐豆12等品種。同時要剔除雜種子,并做好發芽試驗。種子發芽率達到85%以上才能做種子用。

        3精細播種

        溫度是決定播期的主導因素。一般溫度穩定在15℃以上即可播種,我縣一般在4月中下旬,夏大豆在6月上中旬,一般不能遲過夏至,否則將嚴重影響大豆產量。播種有條播、穴播、點播3種方法。目前采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是機械條播,一般行距在20cm左右。

        4合理密植

        播種密度應根據品種特性、籽粒大小、發芽率高低、留苗密度、播種期早晚、土壤肥力高低及土壤墑情來確定。夏大豆合理種植的幅度在18.0~37.5萬株/hm2。一般原則是分枝多的品種播稀些,反之密些;早熟品種密些,晚熟播稀些;高肥力地塊稀些,瘠薄地塊密些。

        5合理施肥

        據試驗,每生產100kg的大豆籽粒,需純氮5.3kg,有效磷1kg,氧化鉀1.3kg,還需要一定量的鈣及微量元素硼、錳、鉬、鋅等。大豆除了根瘤菌提供所需30%~50%的氮外,主要從土壤中吸收。磷肥對促進大豆生長發育效果更明顯,施磷可以使植株生長健壯、根系發達、枝繁葉茂。苗期施鉀可以加速營養生長,鼓粒成熟期施鉀能促進干物質轉移到籽粒中,有利于增產。

        (1)重施基肥。大豆要重施基肥,由于大豆搶時早播,往往來不及施有機肥,所以前茬要重施農家肥作基肥,以保證大豆高產穩產。大豆喜磷好鉀,施用磷鉀肥除為大豆提供磷鉀營養外,還能促進根瘤菌固氮,增強植株抗病、抗旱和抗倒伏能力,而且對后茬作物也有增產作用。一般施磷肥375kg/hm2、鉀肥105~120kg/hm2,與有機肥混合同時施入作底肥。在播種前施尿素150kg/hm2作基肥。

        (2)巧追肥。大豆宜在花莢期追肥,此期追肥對增花保莢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一般結合中耕除草追尿素60~75kg/hm2,于大豆側根5cm處開溝施入,氮磷鉀配合效果更佳。也可遇雨撒施。如土壤肥力較高又施足底肥,種肥也可不施,以免造成徒長引起倒伏。

        (3)根外追肥。花莢期葉面噴施尿素及微量元素鉬、鋅、硼等有顯著增產效果。在大豆生長后期(一般在花莢期)用尿素3.75kg/hm2,磷酸二氫鉀1.5kg/hm2,硼砂375g/hm2對水750kg,噴施葉面。根外追肥宜在陰天或晴天下午4時后進行,隔7d后再噴施1次,遇雨需重噴。在生產上,根外噴肥一般與防治病蟲害結合進行。

        6田間管理

        大豆是生育期較短的作物,又處在較高的溫度下生長,生長速度快,因此加強大豆田間管理,有利于大豆高產。

        (1)破除板結。大豆播種后如遇大雨,表土形成了板結層,會使子葉出土困難,輕者缺苗斷壟,重者毀掉重種,若及時破除板結大豆仍可正常出苗。破除板結的時間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時進行,太干太濕都不好;破除板結的方法一是耬耙,二是用耙破除。(2)查苗補缺。大豆出苗后由于多種原因造成缺苗斷壟,為保證全苗應及時檢查,采取補苗和補種措施。主要是移稠補稀或育苗移栽。一般在2片葉時補苗為宜,可結合間苗進行補栽。缺苗嚴重的地塊采取補種或育苗移栽進行補種。

        (3)間苗定苗。間苗是保證苗勻、苗壯實現合理密植的有效措施。間苗時間宜早不宜晚,從子葉展開至對生葉片出現進行間苗為宜,間苗、定苗最好一次完成。

        (4)中耕除草。中耕不僅能消滅雜草,改善土壤物理性狀,也能保墑防旱,增產效果明顯。一般中耕2~3次,間苗后進行第1次中耕,苗高15~17cm時進行第2次中耕,開花前進行第3次中耕,深度以淺-深-淺為原則,最后一次中耕結合培土進行,有利于保護豆苗、防止倒伏和清除雜草。另外,也可用除草劑進行化除。

        (5)灌溉。大豆的一生有4個時期需要灌水,即幼苗水、分枝水、花莢水和鼓粒水。具體要求是苗水要輕,分枝水要小,花莢水要足,鼓莢水要巧。大豆苗期一般不需灌水,而應蹲苗。花莢期需水最多,要勤澆細灌,對防止大量落花落莢、增粒增重極為重要。

        (6)防治病蟲害。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重點做好病蟲測報。掌握防治適期。認真做好食心蟲、豆莢螟及蚜蟲的防治,可選用毒死蜱、阿維菌素、吡蟲啉、Bt等藥劑進行防治。

        7收獲與儲藏

        第2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1、綜合性強。農業科學是一個綜合性很強,涉及范圍很廣的科學體系。從農業結構上來看,它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從自然條件看,它涉及水、土、光、熱、氣等非生物因素;從農業生產的一個周期來看,它包括播種、施肥、中耕、灌溉、防護、收割、加工、運輸、入倉、經營等許多環節。所以,農業科技檔案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科技檔案門類。因此,對農業科技檔案進行科學的分類管理,直接影響農業科技檔案管理水平。

        2、外業形成量大。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不同,它不是在車間廠房里作業,而是在田間作業,既使農業科學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是在室外進行。這種情況決定了農業科技檔案外業形成量大這樣一個特點。即大量的農業科技檔案是在野外、田間形成的。這一特點帶來了農業科技檔案形成、積累、管理的復雜性,因此,在農業科技檔案的管理中應十分注意這個問題。

        3、地域性強。農業生產離不開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主要包括水文、土壤、陽光、氣候等。農業生產的布局、品種、栽培技術等,都因地域條件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才有糧作區、畜牧區、林果區、水產區之分。糧作區也有水稻、旱作區的區別,水稻區也有因地域條件的差別而選用不同的品種,采用不同的栽培技術。作為農業生產伴生物的農業科技檔案,也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即在不同的地域范圍內,農業科技檔案的種類、內容、成份都有很大差異,在形成、管理上也相應帶有自己的特點。研究把握這個特點,是做好農業科技檔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利用農業科技檔案信息資源產生效益

        1、借閱(借出和室內查閱)、復制工作產生效益

        幾年來,總站檔案室為有關人員查閱寫總結、論文、調查報告、匯報、規劃、報獎、填報資料、項目申報等查閱利用2000多人次。共有200多篇論文在國家、省級報刊雜志上發表。以技術檔案為依據,一是2008年落實了省級重點農業新技術項目15項3748.75萬畝次,總增產116700.74萬公斤,總增收221125.136萬元。其中:(1)大豆優質高產栽培技術442萬畝、畝產173.4公斤、畝增產20.4公斤;(2)大豆壟三栽培技術383萬畝、畝產169.6公斤、畝增產16.6公斤;(3)重迎茬大豆綜合栽培技術94萬畝、畝產164.6公斤、畝增產11.6公斤(4)大豆45㎝雙條密植栽培技術44.6萬畝、畝產189公斤、畝增產38.7公斤(5)強筋小麥保優節本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6)優質小麥栽培技術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7)玉米密植通透高產栽培技術59.5萬畝、畝產618.6公斤(8)專用玉米栽培技術369萬畝、畝產633.1公斤、畝增產34.1公斤(9)水稻大中棚超稀植栽培技術300.2萬畝、畝產591.2公斤、畝增產47.2公斤(10)水稻節水增效配套技術250萬畝、畝產572.6公斤、畝增產27.2公斤(11)優質稻谷綜合配套栽培技術200萬畝、畝產561.3公斤、畝增產6.8公斤(12)水稻溫室-大棚兩段育苗高產栽培技術20.2萬畝、畝產695.8公斤、畝增產121.9公斤(13)大豆、小麥、玉米、水稻生產技術規程1382萬畝(大豆生產技術規程401.5萬畝、畝產166公斤、畝增產13公斤;小麥生產技術規程0.5萬畝、畝產238公斤、畝增產36公斤;玉米生產技術規程730萬畝、畝產626.3公斤、畝增產27.3公斤;水稻生產技術規程250萬畝、畝產594.6公斤、畝增產59.2公斤),(14)大豆、小麥、玉米、水稻高效栽培技術97.5萬畝(大豆套種經濟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5.6萬畝;玉米間種經濟作物或雜豆69萬畝;水稻育秧大棚綜合利用260萬畝;小麥后茬復種、復栽秋菜0.5萬畝)(15)高效可持續農業——科學輪作體系的示范與推廣105.75萬畝(北部、東部地區建立玉米—豆—經等輪作方式大豆11萬畝;中西部、中南部以玉米—大豆—經濟作物方式玉米91.75萬畝;山區以玉米—大豆—雜糧—經濟作物方式玉米3萬畝)。二是落實了市本級重點農業新技術12項,涵蓋了糧食作物、瓜菜作物及其施肥技術、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計劃推廣5195.5萬畝次、完成5448.6萬畝。為全市的農業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主動提供利用產生效益

        近年來,總站主動到基層參加技術活動、向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提供信息資料、舉辦展覽、調查問卷等,在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第3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針對黑龍江省北部地區氣候特點,提出了適于黑龍江省北部地區應用的大豆綜合高產栽培技術,包括輪作、整地與施肥、精選良種、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適時收獲等內容,以供大豆種植戶參考。

        黑龍江省北部地區主要是省品種區劃的第四積溫帶、第五積溫帶和第六積溫帶。這一地區由于土地開墾年限短,土壤黑土層較厚,土質比較肥沃,化肥用量低,農藥用量少,污染極輕,生態條件適于生產有機豆和綠色大豆。同時由于這一地區耕地面積大,機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具有很大開發潛力和前景的重要綠色商品大豆生產基地之一。針對其氣候生態特點,把這一地區大豆生產搞好,無論對發展地方經濟,還是促進農民增產增效奔小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黑龍江省北部地區氣候特點

        該區域總的特點,一是氣候比較冷涼,作物生育期間有效積溫低。在第四積溫帶≥10℃活動積溫只有2 100~2 200℃,在第五積溫帶≥10℃活動積溫只有1 900~2 100℃,第六積溫帶則在1 900℃以下,不少地方甚至只有1 700~1 800 ℃。二是生育期短,霜降早。一般氣候好的地方無霜期僅110d左右,比較差的地方只有85~90d。三是小氣候明顯,同一個村屯不僅山上山下氣候大不一樣,而且就同一地塊而言,南坡北坡氣溫亦有很大差別。四是低溫早霜危害比較頻繁,一般3~4年就有1次低溫早霜。對這些特點應有充分的認識,以在大豆生產中趨利弊害。由于該區地處高寒,無霜期短,低溫、早霜是影響大豆生產的重要因素;該區春季大風天數較多,春季和夏初降水較少對大豆生長發育亦有較大影響。由于該區大豆種植比例高達40%~70%,重迎茬50%~95%,重迎茬問題是大豆生產中的突出問題。

        2大豆生產技術

        針對該區氣候特點和生產中的問題,筆者經過6年大豆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的試驗和示范,總結了以機械為載體,以旱作為基本耕作形式,以促早熟為中心環節的大豆大面積高產工程化栽培技術模式,即“正(迎)茬伏秋早耕塇,良種包衣細精選;氮磷鉀肥分層施,適早播種勻植點;滅草治病防蟲害,適收細打嚴把關”。

        2.1輪作

        實行2~3年輪作,避免重茬;前茬以小麥、玉米、馬鈴薯等為主。

        2.2耕塇整地與施肥

        伏秋耕塇整地,要求耕層土壤細碎、疏松,地面平整,1m2耕層內直徑5cm土塊不超過3個;秋起壟地塊要達到播種狀態。施腐熟的農家肥15~30m3/hm2,秋翻前施入;亦可施在前茬作物上,培肥前茬?;首鞣N肥要分層施,除少量施在上層外,大部分要施于種下7~10cm,種肥隔離,嚴防燒苗。增施鉀肥,氮、磷、鉀合理搭配。一般施二銨150~180kg/hm2,尿素45kg/hm2,硫酸鉀60~75kg/hm2,氮、磷、鉀之比為1∶1.4∶0.6,并配施少量微肥。

        2.3精選良種

        根據各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選用良種,嚴防越區種植。第四積溫帶下限以黑河43等為主栽品種,搭配黑河32、黑河39、北豐15和黑河45;第四積溫帶上限以黑河38、黑河36、黑河46和黑河48等為主栽品種,搭配黑河43;第五積溫帶下限以黑河29等為主栽品種,搭配黑河34、黑河33等;第五積溫帶上限以黑河39、黑河45和黑河32等為主栽品種,搭配黑河29;第六積溫帶下限以黑河35、黑河41、黑河44、黑河49等為主栽品種,第六積溫帶上限以黑河25、黑河33、黑河34等為主栽品種。要求種子純度98%以上,凈度99%以上,發芽率95%以上。種子采用機械精選或人工篩選后,再人工選1次,剔除病蟲粒和雜粒;種子精選后用克多?;蛭退幏盛裉柕确N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2.4播種

        地溫穩定通過8℃時開始播種為宜,本地為搶積溫和墑情,一般5月1日后開播,5月10日前播完。大壟栽培采用60~70cm,壟上雙條精量點播;45cm小壟栽培可采用45~50cm,壟上雙條精量點播;平作窄行密植可采用15cm、30 cm。大壟保苗30萬株/hm2左右,小壟35~40萬株/hm2,窄行密植45~55萬株/hm2。總播種量誤差<2%,單口排量誤差<3%,下種均勻,不重,不漏,播深4~5cm,隨播隨壓。

        2.5田間管理

        播后苗前一般常用普施特和廣滅靈,亦可用乙草胺加豆磺隆進行封閉滅草,總的原則是根據雜草情況選用適宜的除草劑滅草。鏟前深松或趟一犁,深度10~20cm,以增溫放寒。鏟趟2~3次,拔1次大草。葉面追肥促早熟。用尿素10.5~12.0kg/hm2加磷酸二氫鉀1.5kg/hm2對水450~600kg于花期葉面噴灑。

        2.6病蟲害防治

        防治大豆灰斑病、紫斑病,于8月上旬,用4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噴灑1~2次。對于蚜蟲、紅蜘蛛、薊馬,點片發生時用40%樂果乳油800倍液噴灑防治。在大豆食心蟲防治上,8月上中旬,發現食心蟲集團飛行時用80%敵敵畏乳油100~130g制成毒棒重點防治,或用功夫噴灑防治。

        2.7適時收獲

        大豆黃熟期,葉片脫落80%,豆粒發黃,大部分豆莢發黃,小部分變褐時收獲為宜。割茬高度以不留莢為準,收時不丟枝,不炸莢、落粒。

        參考文獻

        [1] 胡國華.高油高產大豆栽培技術[N].農墾日報,2002-04-15(3).

        [2] 郭泰,齊寧,劉忠堂,等.大豆新品種合豐38號的選育[J].大豆通報,1998(4):24.

        [3] 王德亮.大豆新品種墾豐5號選育及栽培技術[J].大豆通報,2001(6):15.

        第4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 多熟種植模式;存在問題;發展對策;遼寧省

        論文摘要 介紹了遼寧省主要多熟種植模式,指出了這些種植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遼寧省位于東北地區南部,全年≥10℃活動積溫2 700~3 700℃,無霜期125~210d,年降水量350~1 200mm,是典型的一季作物有余、兩季不足區。近些年來,由于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縮減,人均耕地從1949年的2 300m2下降到目前的1 000m2,土地的承載力嚴重低于人口需求。充分利用農業氣象資源,發展多熟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合理調整農作物種植結構,對實現農業增產增收,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主要多熟種植模式

        在長期實踐中,遼寧省逐漸形成了多種間、套、復種模式。主要有糧糧間套復種、糧菜復種、糧經飼復種、菜菜復種、兩鮮復種、林草間作等,這些多熟種植模式有的側重于高產高效,有的側重于用地養地結合,有的側重于糧經飼平衡發展,各有特色。

        1.1玉米套種馬鈴薯

        玉米、馬鈴薯種植形式為100cm∶100cm。馬鈴薯于4月上旬栽植,2行玉米播在馬鈴薯畦間的100cm上,于5月上旬播種,株距18cm,與馬鈴薯穴錯開,密度5.5萬株/hm2。馬鈴薯產量15~20t/hm2,玉米產量約12t/hm2。

        1.2玉米間套種小麥或紫花苜蓿

        玉米和小麥的畦帶比為120cm∶80cm,玉米應選擇緊湊型品種如掖單13、錦玉2號等,小麥品種可選擇高產優質的遼春10號。玉米密度一般為4.95萬株/hm2,小麥保苗600萬株/hm2。玉米產量可達到7 879.5kg/hm2,小麥產量可達到3 439.5kg/hm2。玉米和紫花苜蓿的種植比例為3∶3,玉米的行距為50cm,密度一般為4.20~4.95萬株/hm2,紫花苜蓿的行距為25cm。玉米產量可達到8 503.5kg/hm2,紫花苜蓿的鮮草產量可達33.67t/hm2。

        1.3小麥復種大豆、向日葵、紅小豆、谷子

        葫蘆島市無霜期160d左右,近年來該地區利用麥茬復種大豆、紅小豆、向日葵、谷子和各種蔬菜等搭配組合,取得較好效益。春麥選擇遼春17,3月20日播種,7月7日收獲,產量為3 750kg/hm2。后茬大豆7月8日播種,10月8日收獲,產量為2 550kg/hm2。后茬向日葵品種選用遼嗑雜1號,7月9日播種,10月11日收獲,產量為2 340kg/hm2。后茬紅小豆品種選用遼紅小豆,7月8日播種,10月10日收獲,產量為2 482.5kg/hm2。后茬谷子7月10日播種,10月15日收獲,產籽實5 250kg/hm2,產草3 150kg/hm2。

        1.4鮮大豆復種鮮玉米

        該技術主要在大中城市近郊地區較多。大豆選擇早熟、莢多、綠莢、高產的優良品種,于4月5日前播種,保苗15~20萬株/hm2,6月5日前后采收,可產鮮大豆15t/hm2。鮮大豆收后及時將豆秧切斷翻耕,搶播下茬玉米,玉米播種密度為4.50~5.25萬株/hm2,9月上中旬采收鮮玉米,青玉米秸稈可做優質飼料。

        1.5大豆套大蒜

        該形式主要以鐵嶺、新民市和臺安縣為主。大蒜于3月10~15日栽植,壟距為60cm,株距5.0~5.5cm,于7月中旬收獲,平均產量為11.35t/hm2。大豆于5月20日在蒜溝里種植,于9月末收,大豆平均產量2 531kg/hm2。

        1.6秋菠菜、春番茄、秋黃瓜一地三收

        秋菠菜一般選擇日本大葉、菠雜10號等抗寒性好、產量高、秋播越冬安全等品種,播期一般在10月上中旬播種。越冬的菠菜翌年3月中旬返青,4月上旬前收獲,一般產量為60~75t/hm2。番茄一般于2月末至3月初在溫室內育苗,終霜過后5月5日前后定植,6月中旬左右成熟收獲,一般產量可達75~90t/hm2。番茄拉秧前1個月左右開始育黃瓜苗,7月15日左右定植,定植1個月開始采收,直到初霜期生產結束為止。

        1.7瓜葵間套復種大豆

        種植帶寬200cm,其中西瓜壟67cm,供瓜藤生長的平畦寬133cm。西瓜5月初催芽播種,保苗7 500株/hm2,7月上旬成熟上市。向日葵于6月下旬播種在西瓜株間,每穴1株,10月成熟,7月上中旬西瓜收獲后播種夏大豆,播種量225kg/hm2,10月上旬收獲。

        1.8鮮玉米復種青貯玉米

        鮮食玉米于4月15日覆膜播種,密度為5.336萬株/hm2, 7月15日收獲。鮮食玉米收獲后盡早播種青貯玉米,選擇鄭單958等生育期適中的品種為宜,密度以7.5萬株/hm2為宜,初霜來臨前收獲,可產玉米鮮秸稈70.9t/hm2。

        1.9南果梨或大扁杏與花生間作

        南果梨或大扁杏的林下空隙地種植花生,花生密度為11.25~12.75萬穴/hm2。試驗表明,在保證南果梨和大扁杏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可收獲花生3 100.5~3 499.5kg/hm2。

        1.10速生楊與大豆或紫花苜蓿間作

        速生楊采用條帶種植,行株距為4.0m×1.5m,在條帶中間種大豆和紫花苜蓿,該模式可以有效地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重效益。試驗表明,間作的大豆產量為3 229.5kg/hm2,紫花苜蓿鮮草產量為44.05t/hm2。

        1.11葡萄與聚合草/白三葉間作

        葡萄架間隙之間種植耐陰作物聚合草或白三葉,既能收獲一定量的青飼料,同時聚合草或白三葉還能起到涵養水分、防止土壤板結的作用。聚合草壟作,行距60cm,穴距30~40cm,栽4.5萬穴/hm2左右。每年收3~4茬,鮮草產量為75 t/hm2。白三葉散播,用種30~45kg/hm2,鮮草產量為15t/hm2。

        2 存在的問題

        2.1一些多熟種植模式資源消耗大,技術復雜,推廣規模小

        傳統的多熟制主要是一種勞動集約型農作制度,一些復種模式作業工序繁瑣,消耗勞力過多,技術比較復雜。這樣的多熟模式僅局限于個別地區或個別農戶使用,其發展前景有限。亟需研究開發省工省力型多熟種植模式,在不降低或少降低產量的前提下,盡可能簡化栽培管理措施,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也是未來多熟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

        2.2下茬氣候資源緊張,復種能否成功沒有保障

        正常年份一個地區的農業三線溫度和霜降等氣象因素是穩定的,但年際之間也是有差異的,一旦氣候異常,如霜降提前或秋季低溫等,復播以籽粒為收獲目標的作物就有可能不能正常成熟,甚至顆粒無收。

        2.3復播作物市場需求波動大

        由于長期以來一些區域復種作物種類單一,復種面積加大后,秋季上市時供大于求,沒有市場。特別是像大白菜等蔬菜不易貯存,一旦賣不出去,很難有效益。遼寧前幾年就曾發生過秋白菜冬天凍在地里白給沒人要的慘劇。 轉貼于

        2.4復種效益低

        一些地區習慣復種蕎麥、糜子之類的小雜糧,這些小雜糧雖然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市場需求也不錯,但復播產量較低,一般產量不到1 500kg/hm2,農民種植的這些作物最好的收入也只有約1 500元/hm2,有的去掉成本后根本就不掙錢,這直接影響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

        2.5復種模式單一

        傳統的多熟種植以提高糧食產量為中心,只考慮收獲果實,而沒有和畜牧業結合起來。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飼草短缺已經成為農區發展養殖的瓶頸問題。畜牧業發達的地區應該把復播飼料作物放在重要位置上來,從單糧食型向糧經飼菜綜合型發展,這也是現代多熟制發展的一種趨勢。

        2.6沒有建立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

        多數試驗研究要么注重簡單的栽培技術,要么只比較不同復種模式的效益,缺少作物和品種搭配、農業資源綜合利用評價、復種作物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所以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多熟制技術體系,致使一些好的多熟種植技術因某一環節的紕漏得不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比如,復播青貯玉米產量高、營養豐富、栽培管理容易、機械化程度高,是農區畜牧業的優質飼料,市場需求非常大,新疆、內蒙一些地區的推廣實踐證明效果非常好,但目前它在復播作物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這固然有前些年養殖業不發達、市場需求小的原因,但目前制約復播青貯玉米發展的主要原因應該是技術積累不足。

        3 發展對策

        3.1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復種模式

        每種多熟種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點,麥后復種大蔥、蕓豆等蔬菜經濟效益高,但栽培技術性較強,除要求一定的光熱資源外,還必須有充足的水分條件,且年際間市場需求波動較大;復種大豆、油用型向日葵、粒用玉米等以籽粒為收獲目的的作物,往往因為生長季熱量不足而不能正常成熟,加之秋季低溫、早霜等氣象災害天氣時有發生,生產風險很大。復種以營養體為收獲對象的青貯玉米、草高粱等飼料作物,其產量高,收獲時間彈性大,營養生長期間對低溫、干旱等逆境的抗性強,因而對氣候變化有較強的適應性。復播飼料作物既有利于解決當前輪牧、禁牧形勢下飼草短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現實難題,又有利于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的一種有益嘗試,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林下間作花生等矮桿經濟作物或紫花苜蓿、三葉草等優質牧草,在不影響林果樹生長的情況下,獲得額外收入,兼具經濟和生態效益。一種復種模式能否在生產中大面積應用,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它包括熱量條件、水分條件、社會對其農產品的需求及經濟效益等,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以及每種多熟種植模式特點,合理選擇適合本區的種植模式。

        3.2應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深化遼寧多熟種植,完善多熟制技術體系

        遼寧地區多熟種植發展的瓶頸主要是光熱資源不足。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搶種搶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比如選用早熟品種;利用高分子材料進行種子包衣,提高抗病性,提早出苗;采用機械地膜覆蓋技術;提高機械化程度,盡可能實施全程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以及其他以促早熟為核心的多熟栽培技術體系。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地保證多熟種植的順利進行。

        3.3加大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

        在資源與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高產、優質、高效逐漸成為現代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的主要目標。省工省力,糧經飼多元結合,高收益型和高產型,即多元化、高效化及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材料、農藝與農機結合注意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是當今種植制度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加大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新型多熟種植制度研究力度,從而使多熟種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4 參考文獻

        [1] 陳阜,梁志杰.多熟制的發展前景[J].世界農業,1997(6):18-20.

        [2] 閆春風,吳禹,安穎蔚.遼寧立體農業生產模式研究[J].雜糧作物,2002,22(4):229-232.

        [3] 李秀華,曾艷君.遼寧省主要復種模式及栽培技術[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24-27.

        [4] 金亞菊,張華星.遼西葫蘆島市兩茬復種栽培摸式初探[J].中國農技推廣,2006(9):24.

        第5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1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河北張家口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河北張家口075000)

        摘要:株型是反映作物性狀重要指標。水稻、玉米、小麥、油菜、大豆等糧油作物在株型育種方面研究比較深入。株型對油用亞麻來說,同樣是一個重要綜合性狀指標,分枝性狀是油用亞麻株型主要反映。前人調查油用亞麻分枝性狀指標,一般只調查分枝數,而對分枝長短和分枝空間分布狀態不做調查和描述,不能反映分枝總體狀況。筆者從油用亞麻“分枝層高”和“分枝類型”性狀引入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在品種資源、新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究中意義進行了分析論述,對全國油用亞麻區域試驗、栽培技術研究中實際應用結果進行了評估,以期引起相關研究者對油用亞麻這一性狀研究的重視。

        關鍵詞 :油用亞麻;分枝層高;分枝類型;必要性;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S563.2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246

        基金項目:國家油用胡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CARS-17-GW-1)。

        第一作者簡介:喬海明,男,1965 年出生,河北張北人,推廣研究員,學士,主要從事油用亞麻遺傳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通信地址:075000 河北省張家口市高新區清水河南路惠通街張家口農科院,Tel:0313-4195845,E-mail:qhm1965@163.com。

        收稿日期:2014-03-19,修回日期:2014-07-21。

        0 引言

        根據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性將栽培種亞麻分為纖維用亞麻、中間型亞麻、油用亞麻、大粒種亞麻和匍匐莖亞麻5 種[1-4]。中國常見的有纖維用亞麻、中間型亞麻、油用亞麻3 種。在西北地區甘肅、寧夏、新疆和華北地區河北、內蒙古、山西等以油用為主的亞麻產區,多以中間型亞麻(油纖兼用亞麻)栽培為主[5-7],形態學上油用亞麻實際應用較少。由于市場需求的變化,在油用亞麻主產區麻莖已失去原有利用價值,收獲籽實實際已成為油纖兼用亞麻唯一生產目標。選擇株高適中、蒴果數多、桃粒數多、千粒重高、籽實產量高的品種是油用亞麻主要育種目標。分枝性狀是油用亞麻一個重要經濟性狀。在長期育種實踐中,常接觸到不同分枝類型品種。筆者在10 多年油用亞麻育種及栽培研究實踐中,對油用亞麻經濟性狀調查方法一直是借鑒前人調查標準[8-23],這些調查標準對油用亞麻分枝性狀一般只調查分枝數。分枝數只能反映分枝多少,而不能反映分枝長短和分枝空間分布狀態,也就是不能很好反映油用亞麻株型性狀。水稻、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油菜、大豆等油料作物在株型育種研究方面比較深入[27-29],其他雜糧作物如高粱[30]、纖維作物如棉花[31]也有類似研究。目前對油用亞麻分枝性狀內容調查描述不完整,株型研究更是短板,在今后研究中,細化和完善胡麻分枝性狀調查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1 油用亞麻“分枝層高”和“分枝類型”性狀引入必要性

        1.1“分枝層高”和“分枝類型”概念

        “分枝層高”是指分枝基部至花序最上部中間長度,即株高減去工藝長部分。根據分枝和主莖之間夾角的大小,“分枝類型”分緊湊、中間、分散3 種[1]。

        1.2 分枝性狀是油用亞麻重要性狀指標

        1968 年,澳大利亞學者Donald 提出了作物“理想株型”的概念,即具有能夠影響光合作用、生長以及谷類籽粒產量的標準性狀的植株,作物株型問題開始引起各國育種和生理學家的重視。國內外對玉米和小麥株型研究已取得了極大成功,株型是玉米和小麥育種家、生產者關注的重要指標[5]。在以往油用亞麻研究和生產中,對株型關注不多。

        對油用亞麻而言,分枝性狀是株型的重要體現。分枝是油用亞麻植株重要組成部分,分枝性狀能直接反映油用亞麻株型。分枝是油用亞麻蒴果著生重要部位,分枝性狀直接影響油用亞麻個體、群體發育狀況。在油用亞麻育種研究工作中,調查分枝性狀對資源、品種綜合評價有著重要意義;在油用亞麻栽培技術研究工作中,調查不同栽培條件下分枝性狀表現對栽培措施研究分析同樣有著重要意義。

        1.3 分枝數不能全面反映分枝綜合性狀

        把涉及很多性狀、內涵復雜的株型過分簡化,僅以單個性狀的考察是不全面的。分枝數只能代表分枝多少,不能代表油用亞麻分枝總體表現,分枝性狀包括分枝數、分枝層高、分枝類型(緊湊、中間、松散型)等。一個時期以來,各研究學者對油用亞麻分枝性狀只調查分枝數,忽略對分枝層高、分枝類型2 個性狀調查,相關文獻也鮮見報道。調查指標單一,不能充分反映分枝綜合性狀。

        1.4 考察“分枝層高”對于油用亞麻更具針對性

        纖維用亞麻和油用亞麻追求不同產物目標,油用亞麻經濟性狀考察項目,一直沿用工藝長性狀對纖維用亞麻非常重要,而對油用亞麻意義則不大,對于油用亞麻來說,考察“分枝層高”顯得更為必要。

        1.5 通過“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考察可以更全面反映油用亞麻形態類型

        “分枝層高”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分枝長度,而“分枝類型”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油用亞麻空間分布及株型類型。

        2“分枝層高”和“分枝類型”性狀引入可行性

        2.1“分枝層高”代表分枝長度可能性

        以參加油用亞麻品種比較試驗的33 份材料為測試對象,調查了分枝層高和分枝平均長度,對2 個性狀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分枝層高與分枝平均長度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達0.91**),達極顯著水平。分枝層高可以充分反映分枝平均長度。

        2.2“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考察時期選擇“分枝層高”在油用亞麻成熟后調查測試?!胺种︻愋汀痹诔墒烨罢{查記載。

        2.3“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調查方法

        “分枝層高”在不同品種成熟后田間取20 株代表樣株進行室內考種調查測試。“分枝類型”在成熟前田間用目測法觀察記載。

        3“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引入意義

        3.1 品種資源研究中意義

        在品種資源研究中,調查分枝層高和分枝類型更能全面體現油用亞麻資源特點,為其合理利用提供可靠依據。

        3.2 新品種選育研究中意義

        作物合理的株型是獲得高產的重要基礎。株型性狀是油用亞麻育種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胡麻株型性狀的遺傳表達特點可為油用亞麻株型育種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改善植株外部形態結構是油用亞麻株型育種的重要選擇指標。關于油用亞麻株型性狀的遺傳特點未見研究報道。因此,研究油用亞麻株型性狀對于育種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3.3 栽培技術研究中意義

        同一個油用亞麻品種在不同栽培環境條件下,分枝層高表現有較大差異。不同栽培環境條件分枝表現不單是多少差異,分枝長短、空間分布狀態也有明顯差異。

        4“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引入實際應用

        4.1 全國油用亞麻品種區域試驗應用

        2013 年全國油用亞麻品種區試試驗參試品種12個,分別來自全國9 個育種單位。通過考察分枝層高、分枝類型性狀,把12 個品種劃分為短分枝緊湊型、長分枝松散型和中間型3 個類型,比以往僅考察分枝數更能全面表達油用亞麻品種特點。

        4.2 栽培技術研究中應用

        在油用亞麻高產栽培試驗中,通過增設2 個性狀考察,結果表明在高肥力條件下,可以明顯提高油用亞麻分枝層高,改善株型結構,有利于提高產量。

        參考文獻

        [1] 李延邦,劉汝溫,謝世君,等.胡麻[M].北京: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2-7.

        [2] 農業科學研究所經濟作物室.胡麻豐產栽培技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7-11.

        [3] 熊和平. 麻類作物育種學[M].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0):107-108.

        [4] 米君.亞麻(胡麻)高產栽培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2):1-8.

        [5] 陳鴻山.國內胡麻育種栽培技術的進展與成就[J].內蒙古農業科技,1994(5):9-12.

        [6] 喬海明,米君.河北省油用亞麻當前育種任務及對策[J].河北北方學報,2010(2):55-57.

        [7] 喬海明,米君,張麗麗,等.基于“尚義大桃”和“紅木”資源利用的胡麻骨干親本選擇重要性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0(21):11108-11109.

        [8] 王利明,張建平,米君,等.國外引進油用亞麻品種資源農藝性狀分析與評價[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11,33(4):356-361.

        [9] 王利明,黨占海,張建平,等.胡麻農藝性狀與品質性狀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3,29(27):88-92.

        [10] 吳瑞香,楊建春,等.胡麻主要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及聚類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4):52-54.

        [11] 楊萬榮,薄天岳,楊根枝,等.胡麻主要經濟性狀遺傳參數的研究[J].華北農學報,1987(2):39-45.

        [12] 曹秀霞,安維太,錢愛萍,等.胡麻主要數量性狀的相關性研究[J].甘肅農業科技,2010(3):9-12.

        [13] 楊素梅,尹江,米君,等.亞麻主要數量性狀的相關遺傳力及通徑分析[J].河北農業科學,1998(1):16-18.

        [14] 李心文,趙廷芳,等.胡麻性狀遺傳力的初步估測[J].中國油料,1984(4):8-10.

        [15] 聶征,施杏春,陳甫堂,等.亞麻種子產量相關的通徑分析[J].中國油料,1994,16(3):25-27.

        [16] 關友峰,安維太,岳國強,等.主成分分析在胡麻育種中的應用[J].中國油料,1994,16(3):50-53.

        [17] 喬海明,米君,米亞麗,等.高α-亞麻酸胡麻品種在河北壩上地區綜合評價[J].中國麻業科學,2014,36(1):17-22.

        [18] 喬海明,米君,張麗霞,等.節水灌溉條件下油用亞麻密度氮磷鉀四因素正交旋轉組合高產栽培模型研究[J].中國麻業科學,2014,36(2):76-81.

        [19] 楊萬軍,喬海明,米君,等.同一密度不同行距播種方式對胡麻產量及主要性狀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4,30(1):49-53.

        [20] 曹秀霞,安維太,錢愛萍,等.密度和施肥量對旱地胡麻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J].陜西農業科學,2012(1):87-89.

        [21] 喬海明,米君,張麗麗,等.胡麻品種不同播期對產量及經濟性狀的影響[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9-23.

        [22] 喬海明,米君,李愛榮,等.自然極度干旱條件下胡麻品種不同播種期的二次生長表現[J].河北農業科學,2010(1):3-5.

        [23] 喬海明,米君,張麗麗,等.不同前作對胡麻經濟性狀及產量影響[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0(8):57-58.

        [24] 章履孝,陳靜,等.玉米株型的劃分標準及其剖析[J].江蘇農業科學,1991(5).

        [25] 蘇祖芳,張亞潔,孫成明,等.水稻高產株型指標的研究[J].中國稻米,2003(4):5-6.

        [26] 李萬昌.小麥株型與產量結構間的協調性分析[J].江蘇農業學報,2009,25(5):966-970.

        [27] 趙繼獻,任廷波.4 個油研品種的株型結構比較[J].貴州大學學報,2002,21(6):391-396.

        [28] 張潔大,傅壽仲,陳玉卿,等.油菜株型結構及其理想型研究Ⅲ.若干高產品種的株型及冠層結構[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1998,20(3):36-41.

        [29] 游明安,蓋鈞鎰,吳曉春,等.大豆空間分布特性的初步研究[J].大豆科學,1993,12(1):66-71.

        第6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闡述了優質春小麥品種龍輻麥16號的特征特性,并從選地施肥、種子處理、播種、田間管理、適時收獲等方面介紹其栽培技術,以期為該新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中強筋家庭用粉優質高產抗病春小麥品種龍輻麥16號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研究所輻射(龍7439/克88-596)種子,經系譜法選育而成。于2006年通過黑龍江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

        1特征特性

        (1)農藝性狀。該品種屬春性、中晚熟,生育期90d左右,幼苗半直立,前期發育緩慢,后期發育較快。株高1m左右,稈強、有彈性、抗倒伏。有芒、黃殼、紅粒、角質,千粒重38~40g,容重800g/L以上。分蘗整齊,成穗率高,后期落黃好。

        (2)品質好。蛋白質含量17.0%,濕面筋36%,沉降值42.8mL,吸水率64.4%,形成時間6min,穩定時間6.5min,屬優質中強筋家庭用粉麥。

        (3)產量高。2000~2002年3年鑒定平均產量3 045.4kg/hm2,較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15.2%。2003年省區試4點產量1 245.35~2 503.70kg/hm2,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8.7%。2004年繼試產量為1 344.95~2 483.35kg/hm2,比對照新克旱9號增產10.51%。2004年在牙克石地區13.33hm2面積上平均產量為4 875kg/hm2。

        (4)抗病性強。對葉銹病、桿銹病免疫,高抗赤霉病和白粉病,感根腐病較輕。

        2栽培技術

        2.1選地施肥

        要選擇秋天進行深松秋耙或有深翻基礎、肥沃、干凈、墑情好的大豆茬或玉米茬。折合商品化肥施尿素131.93kg/hm2,磷酸二銨163.05kg/hm2,青海硫酸鉀93.75kg/hm2。秋深施需肥總量的2/3,播種時再淺施需肥總量的1/3。

        2.2種子處理

        播種前首先要進行種子精選,用重力式精選機把病粒、秕粒及雜質選出去。選出的種子質量要達到二級良種以上。純度達99%以上,凈度達98%以上,發芽率達95%以上,水分13%以下。種子選完后,要用種子量0.3%的50%福美雙拌種,防治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兼防根腐??;或用11%福酮種衣劑按藥種比1.5~2.0∶100拌種,也可起防治小麥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根腐病的效果。

        2.3播種

        選用15cm單條平播,或30cm寬窄行雙條平播(大行距20cm,小行距10cm),保苗600萬株/hm2。土壤化凍達到播種深度時及時播種,最好是頂凌播種,時間在4月5日左右。播深要在播完鎮壓后達3cm,播種鎮壓要連續作業。

        2.4田間管理

        2.4.1播后鎮壓。我市歷年春風較大,播種后要進行鎮壓,促進反潤,加速種子萌發,避免由于地疏松透風造成死苗,地濕土黏地塊要選擇適當時機補壓。

        2.4.2壓青苗。壓青苗是提墑防旱、簡單易行、增產顯著的一項有效措施。它主要是使小麥根系與土壤密接,增強根系對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時能加強土壤毛細管的作用,有利于提墑和幼苗扎根,防止水分蒸發,促進分蘗。壓青苗還可以暫時抑制地上部生長而促進地下部生長,起到蹲苗壯稈的作用。壓青苗時期以三葉期最為適宜,拔節以后要停止壓青苗,以免折斷莖稈。壓青苗要做到“四壓四不壓”,即地干、土疏松、坷垃多、苗旺壓;地硬、土黏、苗弱、麥苗受凍不壓。工具采用V型鎮壓器最好。

        2.4.3鋤草松土。鋤草松土的作用不但能去草助苗,而且能蓄水抗旱,能增強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氣性,有利于提高地溫與土壤微生物活動。因此,除草松土也是一項增產措施。15cm單條平播小麥三葉期可用輕型釘齒耙松土鋤草;30cm寬窄行的寬行小麥可用窄鋤人工鏟草松土。

        2.4.4合理追肥。對葉色發黃淡綠、莖稈細弱、葉片短窄上舉的弱苗應在三葉期追肥,追尿素112.5~150.0kg/hm2。

        2.4.5化學除草。雙子葉雜草較多地塊,用2,4-D丁酯乳油0.75~0.90kg/hm2,對水450kg機械噴霧;單子葉雜草多的地塊用6.9%驃馬乳劑750mL/hm2對水450kg噴霧。

        2.5適時收獲

        人工收獲和機械分段收獲在蠟熟后期進行,聯合收割機收獲在完熟初期進行。收獲損失不得超過3%。

        參考文獻

        [1] 夏洪玲.強筋春小麥品種的特征特性及其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小麥研究,2007,28(1):17-18.

        [2] 劉新月,張久剛,衛云宗.優質抗旱小麥新品種晉麥78號選育[J].小麥研究,2007,28(1):23-25.

        [3] 衛云宗.抗旱高產小麥新品種臨旱6號[J].小麥研究,2007,28(1):35.

        [4] 王興語,孫欽洪.魯東南冬小麥高產施肥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7(12):108-109.

        第7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關鍵詞:獲獎成果 分析 建議

        中圖分類號:N32 文獻標識碼:A

        “國以農為本”,最能代表農業科技進步的是農業科技成果獎,是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肯定與鼓勵。吉林省農科院是我國農業科研單位的排頭兵,是我國最大商品糧基地的重要科技創新力量。而對獲獎成果的分析與評價正是評價農科院所創新力和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近年來,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秉持“團結、奉獻、求實、創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作物育種、耕作栽培、土壤肥料、畜牧業、植物保護、環境資源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省級農業獎勵,在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本文統計了2001~2011年間的吉林省農科院獲獎成果,對11年來我院各專業的各層次的獲獎成果進行統計分析研究,旨在探討各專業獲獎成果的特點,為加快吉林省農業成果轉化應用和提高我院成果管理層次提供相應的對策。

        1 吉林省農科院獲獎成果分析

        1.1數量分析

        吉林省農科院在2001~2011年間共獲154項國家級、省級科技成果獎勵。表1為11年間吉林省農科院獲獎數量分布情況表,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成果有129項,占到獲獎成果總數的83.77%;與外單位合作完成的獲獎成果有25項,占獲獎成果總數的16.23%。以不同年份獲獎成果數量比較的角度來看,11年里,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年均獲獎成果14項。變化趨勢是逐漸增多,但到2009年是個頂峰,其后有所下降,但在2011年又恢復到歷史第二的水平。(見表1)。

        從不同時期獲獎成果數量變化來看,吉林省農科院“九五”期間獲得41 項成果獎,“十五”期間獲得93項成果獎,獲獎數量大輻度提高,“十五”期間獲獎總數是“九五”期間的二倍還要多。2011年獲獎成果總數為20項,預計“十二五”期間可達100項左右,這與吉林省農科院重視科研、一切以科研為重是分不開的。(見圖 1)。

        1.2等級分析

        圖2是吉林省農科院所獲獎勵的等級分布情況,以等級分布來看,2001~2011年11年間,吉林省農科院獲得了5項國家級獎,23項省級一等獎,54項省級二等獎,72項省級三等獎。從獲獎成果等級來看,國家獎和省級二等獎以上成果有82項,占到獲獎成果總數的53.25%,也就是一半以上。這說明我院的科技成果水平總體較高,高等級成果占的比例很大。特別是我院主持完成的“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及其應用”和“吉林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體系”分別于 2006年和2009年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圖1 不同時期平均獲獎成果數量變化

        1.3學科分析

        表2是吉林省農科院獲獎成果學科分布情況,從表2可知,吉林省農科院的作物育種、畜牧業、作物栽培和環境資源4個學科的獲獎成果最多,共127項,占獲獎成果總數的 82.47%。這些學科均為我院的優勢學科,其中,作物育種一直是我院的強勢學科,特別是在玉米、水稻和大豆的育種科研領域,吉林省農科院一直占據著東北作物育種科技創新的領頭羊地位??蒲腥藛T最多,優勢最強,所獲獎勵最多,等級最高,11年間共計67項,占獲獎成果總數的43.51%??倲党^10項的學科還有畜牧業研究、作物栽培和環境資源 3 個學科,獲獎成果數量分別為 30項、18項和12項。其他學科優勢較弱,還需要加強人才建設及學科建設。

        2 獲獎成果相關因素分析

        2.1傳統學科人才多、地位強,成果多

        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并且從事農業教育的大學多、優勢人才也多。吉林省農科院是吉林省從事農業科研的最高機構,吸引了大批從事傳統學科研究的人才。吉林省農科院建院60多年來,逐漸形成了農作物育種科研優勢,其中又以玉米、水稻和大豆育種研究最為強大。我院有專門的玉米所、水稻所和大豆所,另有畜牧分院,學科優勢明顯,科研創新能力強,不僅在我院屬于優勢學科,在全省科研系統內也是首屈一指。因此,作物育種學科每年平均出6個獲獎成果也是必然的。

        2.2項目支撐力度大、周期長,成果多

        農業科研研究屬于公益性研究,成果研發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和周期長的特點,必須依靠國家財政持續穩定支持才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4]。從吉林省農科院11年來獲得的科研獎勵成果來看,課題或項目的級別越高、經費強度越大、周期越長,獲得成果獎勵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松嫩——三江平原中低產田治理和區域農業綜合發展技術研究與示范”、“主要作物硫鈣營養特性、機制與肥料高效施用技術研究”、“吉林玉米豐產高效技術體系”、“北方粳型優質超級稻新品種培育與示范推廣”和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高產穩產、多抗玉米新品種吉單35的選育與推廣”、“優質超級稻吉粳88號選育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等成果均屬于這種情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有的項目上更是五年一個周期地連續支持。

        2.3 轉化推廣范圍大、效益好,成果多

        對于農業科研成果,最重要的是最終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論文寫在大地上,成果開在農民家”是農業科研成果的最真實寫照。因此,許多獲獎成果是在課題結束后的成果轉化和推廣后,比如新品種的應用、先進栽培技術的應用等,最終給農業、農民和國家帶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后才得到國家級、省級獎勵的。吉林省農科院獲獎成果中79%屬于應用研究和推廣開發類成果,11年間,我院的獲獎成果中,有玉米類24項、水稻類23 項和大豆類 18項,分別占成果總數的 15.58%、14.94%和11.69%,特別是玉米類成果的轉化應用效果非常明顯,吉林省種植的玉米品種一半以上來自于吉林省農科院。

        3 建議

        3.1加大學科建設力度

        吉林省農科院在學科建設方面一直做得非常好,對優勢學科的建設及扶持力度都是最大的,由于學科建設和出成果存在著因果關系,學科優勢是培育重大成果的基礎,重大成果是學科發展的標志[5]。因此為了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更快、更強地站在農業科研前沿,應該把學科建設放在首位。由農業部組織的1077個農業科研單位參加的“十五”全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研能力評估中,我院水稻所、大豆所、環資所、畜牧分院、玉米所等 6個所進入百強,進入“百強研究所”總數全國第三,進入百強率55%,居全國第一。而這幾個研究所正是我院的優勢學科所在的研究所。在建好一批先進研究所的同時,要加強創新團隊建設,建好人才隊伍,加快青年人才培養。還要確定學科發展方向,做好課題服務和管理,促進學科均衡發展。

        3.2推動科研成果應用

        省級農科院不僅要有基礎性研究,主要還是以應用性研究為主。以成果的轉化應用為主。特別是獲獎成果,尤其是高等級的獲獎成果,必須加快推廣力度,因為農業科研成果還是有時效性的,以玉米品種為例,一個品種的生命周期大約是8年,品種應用的頭二年是特別重要又難度大的推廣工作。省級農科院必須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而且要鼓勵項目結束后推廣應用到一定程度再報獎,對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僅課題組要負責推廣,農科院也要撥出相應經費鼓勵課題組進行示范推廣。在推廣過程中建立多學科、多部門聯合推廣機制,點面互動和農民參與度高的技術擴散模式,構建成果轉化快速通道[6]。

        3.3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

        成果管理是科研成果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吉林省農科院科研處設有專門的成果管理科,近年來逐步加強了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大大提升了我院的整體科研競爭力。應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重大成果的系統培育。建立重大項目跟蹤制度,及時跟進科研進展情況,及時發掘潛在的科研成果,及時組織專家進行成果鑒定,對推廣效果突出的鑒定成果,及時組織專家進行報各級別獎項。細節方面要從嚴把好成果鑒定和報獎材料的質量關,組織專家和管理人員進行反復修改,提高科研成果申報材料的質量[7]。

        參考文獻

        [1]何平.中國農業科學院十年獲獎科技成果分析與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07(06):40-43.

        [2]佟瑞平.北京市農林科學院30年獲獎成果分析與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09(03):18-21.

        [3]王慧軍,李博文,陶佩君,等.河北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現狀及對策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1993(05):38-43.

        [4]石龍閣.遼寧省農科院建院50年科技成果剖析[J].遼寧農業科學,2006(05):42- 44.

        [5]信乃詮.不同農業系統國家獎勵科技成果的比較研究[J].農業科技管理,2006(03):1-5.

        [6]信乃詮.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獎勵科技成果現狀分析、基本經驗及應對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05(03):1-5.

        第8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1.1移栽大田雜草成因

        1.1.1雜草種子或根、莖部位繁衍遺留下來的本地品種。主要有千金子、稗草、異形莎草、蘆葦及少量的水生闊葉雜草,這些雜草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具有耐低溫、耐鹽堿、耐旱、耐漬水、抗病等較強的抗逆性,其生育特性具有生長周期短、繁殖系數高、自繁能力強等野生習性。雜草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加上近幾年少耕、免耕簡化栽培技術推廣應用,使其迅速繁殖,蔓延危害。當地雜草主要傳播途徑:①農工在農事作業時,將拔除的雜草,隨手扔進灌渠內,雜草隨灌溉水流進其他稻田;②禽類、牲畜活動,致雜草近距離傳播。種子成熟后,被一些禽類、牲畜食用后,未及時消化即排出體外,這部分種子就地生根發芽,生長繁殖危害;③農場內部農機跨區作業,在有雜草滋生的田間作業后,將附著在農機具上的雜草種子(鹽堿土粘著性強,機械在田間作業時粘上泥,泥土上附著雜草種子)從發生地帶到異地,使其落地再生;④氣流、灌溉水等其他自然方式傳播,特別是長在近水渠旁的雜草種子成熟后,種子散落在水面上,隨灌溉水流進大田,在大田內繁殖蔓延。另有一些地頭、田埂雜草種子成熟后,隨氣流飄落大田。

        1.1.2種子田中異品種植物,即“紅稻”、“大青棵”等。其來源主要是由水稻種子在調運過程中傳入稻田,和水稻一起在田間生長繁育蔓延,對水稻生產構成危害。

        1.2地頭、田埂雜草成因

        地頭、田埂雜草多為一年生、多年生的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的混合群落,世代生活在地頭、田埂上,系自繁,生命力極強。也有的是人們在后來的生產活動中,從大田中帶出的雜草。雜草種類主要有蘆葦、節節菜、鴨舌草、丁香蓼、馬唐、稗草、千金子等。這些雜草生長在地頭、田埂上,通風透光,環境條件好,根系發達,混雜叢生,生長茂盛,多數人不重視其危害性,且常被人忽略,其實這里是雜草的滋生地,是稻田雜草的傳播源頭,是害蟲的避難所,是植物病菌的繁殖場,是化除死角。

        2雜草防控策略

        2.1種子檢疫

        加強種子檢疫工作,控制種源,切斷雜草傳播途徑。從種子源頭上加以控制,保證干凈稻田不被雜草種子污染,是防止雜草種子進一步蔓延擴散的根本措施。農場種子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種子繁育田的管理,從田間人工去雜到機械精選種子,每個環節都要抓細抓好,努力提高種子質量,確保商品種子不含異品種稻,不含雜草種子。另外,種子部門在引種時,不應到有“紅稻”、“大青棵”等稻區引進新品種。

        2.2農業措施

        2.2.1改進栽培方式。打破雜草生存條件,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是徹底消滅雜草危害的關健性措施。①深耕滅茬:于大、小麥收割后,改重耙滅茬為機械懸掛四鏵犁耕翻滅茬,耕深一般在15~18cm(耕過深,土壤易返鹽堿,影響機插秧苗活棵),使散落在田表的雜草種子埋下較深的土層,使之不能萌發或即使種子能萌發也因種子埋藏過深而無法出苗。特別是對雜草發生重的田塊,土壤更要深翻平整。②輪作換茬:對一些惡性雜草發生嚴重的稻田,要輪作換茬,改水田為旱地,種植雙子葉植物(如棉花、大豆等)。破壞水生雜草尤其是禾本科雜草的生存環境,然后再用化學手段對雜草加以控制和滅殺,達到降低雜草基數的目的,最終使惡性雜草消跡。

        2.2.2清洗農機具。鹽堿土粘著性強,機械作業時,粘土附著農機具上,農機到新作業區作業時,就將被雜草種子污染過的泥土帶入田中。因此,作業過的農機具進行清洗后才可到新作業區作業。

        2.3化學除草

        2.3.1清除地頭、田埂雜草。①在麥收后,水稻移栽前,用41%農達水劑2250~3000mL/hm2或用20%克無蹤2250~3000mL/hm2,對水750kg/hm2噴霧,即可殺滅田間溝渠雜草。②在雜草生長旺盛期(7月底,8月上、中旬),雜草種類齊全,生長量大,選擇晴天,用41%農達水劑2250~3000mL/hm2對水750kg/hm2定向噴霧,可有效控制當季雜草危害,降低下一年度雜草發生基數。

        2.3.2防除大田雜草。①土壤封閉:第1次封閉在大田水整后,水稻移栽前,防治一年生多種單、雙子葉雜草,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m2加10%農得時225g/hm2,拌藥土撒施均勻,保水5~7d;第2次封閉在水稻移栽后5~7d,用60%丁草胺乳油1500mL/hm2加10%農得時225g/hm2,用藥土均勻撒施,上淺水層,保水5d。②莖葉處理:2次封閉后,田間仍有稗草、千金子需要補除的,用10%千金乳油750~1050mL/hm2對水750kg/hm2,于雜草二至三葉期施藥。若有稗草及其他闊葉雜草田,也可用2.5%稻杰油懸浮劑750~900mL/hm2對水750kg/hm2噴霧。

        2.4人工拔草

        水稻生長到中后期,稻田內有殘留的大齡雜草,這部分雜草與水稻爭光、爭肥、爭空間,嚴重影響水稻后期生長發育,對水稻品質、產量影響很大。因此,應動用人工,將雜草連根拔除后,放入袋中,帶出田外,集中銷毀。特別是近幾年稻田內惡性雜草千金子繁殖快,危害重。除惡性雜草忌用鐮刀割除,由于千金子割茬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折斷的莖干,在適宜環境條件下,能生根長葉,形成再生植株危害周邊稻株。因此,必須連根鏟除,集中處理。

        參考文獻

        [1]潘學彪,陳宗祥,左示敏,等.江蘇省雜草稻成因及防控策略[J].江農業科學,2007(4):52-54.

        [2]陳樹文,蘇少范.農田雜草識別與防除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第9篇:大豆栽培技術論文范文

        【論文關鍵詞】梨;栽培技術;貴州思南;許家壩鎮蒲家寨村

        梨是薔薇科落葉果樹。葉呈披針形,8~15 cm,先端尖銳,秋冬會落葉?;ò咨伟辍淦す饣邪装?多分枝。果實橢圓形或扁圓形,果皮褐色或黃白色,具果點,果肉白色,質脆。梨樹栽植后10多年,栽植后未施過肥,未進行過正規的修剪,梨樹下種植有玉米,阻擋玉米長高的梨樹下部枝條均砍掉刺激上部營養生長過剩,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不平衡。梨樹上部長得很茂盛;主栽品種和授粉樹在種植前混雜在一起;最終導致梨不結實,效益低下?,F針對蒲家寨村現狀將梨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建園栽植

        選擇地勢較高、背風向陽、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的砂質壤土為宜,土壤ph值6~7。需水源方便,交通便利。要求苗木嫁接口以上2 cm處干徑0.8~1.2 cm,株高60~80 cm;無檢疫性病蟲害和危險性的病蟲害;根系良好。11月中旬至翌年3月上旬均可栽植。秋季栽植的苗木,傷口愈合早,并能較早長出新根,苗木成活率高,緩苗期短,生長旺盛。多采用4 m×4 m的株行距,栽675株/hm2。授粉品種與主栽品種以1∶4進行配置。定植坑宜大而深,長、寬、深各1 m。挖坑時先把肥沃的表土挖出放在一邊,底土挖出放在另一邊,坑壁要挖垂直,坑底也要平整,不能挖成鍋底狀[1-2]?;靥顣r先放20 cm的表土并踩實,然后把每坑準備好25~50 kg廄肥與貧瘠的底土(有條件時最好全部用肥沃的表土)混合拌勻,或把廄肥分層施放(每隔20 cm放1層,共3層),邊回填邊踩實,混合土填入后低于地面20 cm,再填入表土,最后堆成高出地面30 cm、直徑1 m的樹盤。苗木栽植在定植坑中心,栽植時用細土埋根,使根系與土充分接觸,邊栽邊踩實,栽植時要做到“苗正根疏”。根頸掩埋深度以苗木上老的埋痕為主或嫁接口高出平整樹盤的2~3 cm。栽后每坑澆定根水10~15 kg。

        2土壤管理

        深翻并施入大量有機質肥料,通過深翻熟化,根系分布層加深,水平根分布較遠,根的密度和根量均有顯著增加,從而提高果樹產量和果品品質,延長果樹結果年限和壽命。深翻時期以秋季最為適宜,深度為0.6~1.0 m,深翻時注意保護根系,少傷根;同時避免根系暴露太久,最好隨翻隨填,及時灌足水。 間作在幼齡果園土壤管理中常用,一般果園的間作物有豆科作物、蔬菜類、藥用作物、草莓、馬鈴薯和紅薯等,間套作物亦可種植綠肥,在封行前,利用行間栽種綠肥,既可定期剎割鮮草覆蓋樹盤,又可結合深翻擴穴改土,割綠肥后壓入土下,待其漚爛后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解決果園肥料不足的問題。夏季綠肥于4—5月播種,宜選用的品種有大豆等。冬季綠肥于10月播種,宜選用的品種有紫云英等。禁止種植玉米、烤煙等高桿作物。幼齡梨園不宜采用覆蓋法,需在栽種后4~5年開始覆蓋。用植物秸稈、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對樹盤、樹條帶或全園實行覆蓋。覆蓋可減少根際水分蒸發,保持良好的土壤濕度,提高土壤含水量,穩定土溫,保持土壤疏松,防止水土流失和土面板結,抑制雜草生長,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常用覆蓋植物材料有野草、綠肥和玉米、小麥、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秸稈。覆蓋厚度以30 cm左右為宜。在覆蓋植物材料上面,再蓋1層薄細土。覆蓋后,于當年或翌年,將覆蓋的植物材料翻入土中,改良土壤[3-4]。

        3科學施肥

        施肥原則:以有機肥為主;因樹施肥;因地制宜施肥?;室赞r家肥為主,通常以果實采收后至落葉前的秋季施用量好。施肥方法主要有:一是環狀施肥。在樹冠外20~30 cm處挖深30~40 cm的環狀溝,在溝內施肥,逐年外移,達到全面改善土壤結構的目的。二是放射狀施肥。此法多用于成年大樹,以樹干為中心向樹冠外圍挖5~6條放射狀、內深25 cm、外深40 cm的施肥溝施肥。三是條狀溝施肥。在樹冠兩側各挖1條深30~40 cm的溝施肥,此法多用于密植果園。四是全園施肥。將撒施的肥料翻耕入土內,要注意防止根系上移。幼樹追肥一般在3—9月進行,30 d追施1次。肥料以腐熟的稀薄人、畜類尿或枯餅糞水為主,適當加入0.5%的尿素。在4—8月結合防治病蟲害,每15 d葉面噴施1次0.3%尿素加0.2%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以促進新梢成熟和花芽分化,促使其及早進入幼年結果期?;ㄇ白贩试诿妊壳?0~15 d,即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施入,以氮肥為主。花后追肥在新梢停止生長前即5月中旬施入。此期是營養轉換和養分競爭期,追肥可為幼果發育提供必要的營養,防止因養分不足而造成落果。此次仍以氮肥為主,同時葉面噴布0.2%磷酸二氫鉀和2%過磷酸鈣浸出液各2~3次。可促進新梢生長,葉長大,葉色變深,有利于坐果。果實膨大期同時也是花芽分化期,一般在6月中旬施入,促進花芽分化和果實增大,此期施肥不但可保障當年的產量,還為翌年梨果優質豐產打下基礎。此期需要一定的磷、鉀肥,尤其對鉀肥需求高??扇~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加0.3%尿素的混合肥液2~3次。采果后追肥稱營養貯藏期追肥,在采果后至落葉前,結合施基肥進行,在施肥溝內施入速效氮肥和一定比例的磷、鉀肥,同時葉面噴布0.4%尿素加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1~2次。追肥時一般采用條狀、環狀、溝施穴施,深度為15 cm左右。根外追肥在展葉后到落葉前進行。葉面噴肥用量少,肥效快,一般噴后15~20 min就可吸收,葉面噴施時應避開高溫和降雨,以免引起肥害或降低肥效。夏、秋季節應在10:00前16:00后,溫度在18~25 ℃時進行。最好在肥液中加入粘著劑,如6501粘著劑等,以增加吸收量,提高效果。噴肥時,要細致周到,尤其葉片背面要噴勻。通常氮肥用0.3%~0.5%的尿素,0.1%~0.3%硝酸銨或硫酸銨;磷肥用1%~3%過磷酸鈣,0.2%~0.3%磷酸二氫鉀;鉀肥用3%氯化鉀或0.5%~1.0%的硫酸鉀。

        4整形修剪

        采取疏散分層形。主要干高度60~70 cm。全樹高3 m以內,主枝第1層3個,第2層2~3個,一般不留第3層。層間距約80 cm,如留第3層,則第2層與第3層距離為60~70 cm。第1層每主枝留3個側枝,第2層每主枝留2個側枝,每主枝上側枝間的距離在50 cm左右,兩側分生,主枝的開張角度為70°左右,側枝與主枝的角度為45°左右。一年生在苗木在定植后要立即定干。生長勢弱的品種主干宜矮,樹勢開張的品種主干宜高,但不要超過80 cm。剪口下的第1芽要飽滿、健壯,其下的整形帶內要有5~8個飽滿芽。在其抽枝后,選留3~4個枝培養成主枝。定干后的第2年冬季修剪時,選頂端直立旺長的枝作中央主干,并在第1層分枝60~80 cm處剪切。在培養成第1層主枝后,中心主干的延長頭要輕剪。剪口芽的方向要在第1層主枝剪口芽的反應。其抽生的強旺枝,除留一強枝作主干外,應將其余2個枝開張角度,用作第2層主枝,2層主枝距離為0.8~1.0 m。主枝位置要相互錯開。第1層主枝上在離主干50 cm處選留一長枝作第1副主枝。各主枝的第1副主枝方向也要相互錯開,填補空間。主枝和副主枝在長到50 cm長時輕落頭,促使枝條生長充實、粗壯。其他的枝可不剪的盡量不剪。截后的第4年冬季,在中心主干延長枝上,選留1個主枝作為第3層。此時在第1層上培養第2副主枝,距第1副主枝40 cm,方向相反。在第2層的主枝上,選擇1個距主干45~50 cm的大枝作第1副主枝。各枝的延長枝在45 cm時短截。最后中央主干在長至50 cm左右,盡早摘心短截或拉平,控制樹冠的整體高度。

        5花果管理

        留果標準:樹勢壯,管理好的可適當多留,反之應少留。平均2.0~2.5個果枝留1個果;疏果以早疏為好,一般分2次進行,第1次在落花后15~20 d內完成,主要疏去畸形果、小果、病蟲果和過密果;第2次在第1次疏果后的15~20 d進行。先端少留果,近主枝多留果。套袋可減少果面農藥殘留量和病蟲為害,改善果實外觀,增加果品的商品性,在定果后用專用果袋進行套袋,一般每個花序只套1個果,1個果1個袋。套袋時,先將紙袋撐開,使全袋膨起,一手托紙袋,一手抓住果柄,把幼果輕輕套入袋內中部,再把袋口兩邊向果柄處擠折,最后用袋上的鐵絲卡輕彎繞在果柄上,套完后用手托起袋底,使果袋鼓起,利于底角的出氣孔開張。如果袋需要再次利用,需用殺菌類農藥(如多菌靈、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浸泡20~30 min,晾干備用。

        6病蟲害防治

        防治黑星病可噴20%代森銨水劑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代森錳鋅乳劑300倍液。防治銹病在梨落花后至幼果期噴1~2次殺菌劑,用1∶2∶200的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混性粉劑800倍液。在銀葉病防治上,采取曬根,用20%施寶靈3 000倍液噴葉和灌根同時進行[5-6]。防治梨小食心蟲用90%敵百蟲1 000倍液,或25%功夫菊酯3 000倍液噴霧。防治梨蚜用40%樂果乳劑2 000倍液及辟蚜霧等。防治梨莖蜂可噴40%樂果乳劑1 000倍液等。在天牛防治上,樹干和主枝上涂白(生石灰10份、硫磺1份、食鹽0.2份、動物油0.2份、水40份)。用細鋼絲鉤殺,或用棉球蘸80%敵敵畏4倍液塞入蛀孔,再用黃泥封住蟲孔,熏殺幼蟲。

        7果實采收及分級包裝

        根據品種不同,在采前5~15 d摘袋,摘袋應在晴天的10:00—16:00進行。上午摘除東、北面果袋,下午摘除西、南面果袋。摘袋后著色不均勻的果要進行轉果處理,使其著色均勻。通常在完全成熟前15 d左右采摘,有利于果實貯運,減少果腐爛。采收時用一只手托住果實,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果柄的上端,輕輕一抬,即可摘下。根據果實橫徑大小、果面、果形、損傷等進行不同程度的分開包裝。裝時可用竹筐、木箱、紙箱等,箱內壁要光滑,箱內要墊上柔軟干凈、無雜質的草或棉布等。長途運輸的最好用無害的、可透氣的瓦楞紙箱,裝好后合縫處用紙膠帶粘緊。每箱果重10~15 kg。

        8參考文獻

        [1] 傅曉紅,徐生貴,黃海,等.梨樹優質豐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4):112-113.

        [2] 孫洪俊.梨樹豐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09(9):16-17.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豆 | 一区二区婷婷在线视频 |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 | 右手影院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在线免费视频 |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午夜福利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