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

        第1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在其《生態擴張主義——歐洲9001900年 的生態擴張》(注: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著,許友民、許學征譯:《生態擴張主義 ——公元900—1900年的生態擴張》(原著名Ecological Imperialisn,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6.)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一書中從生態的角度對此作了 頗有見地的解釋。

        克羅斯比認為,西方建立“新歐洲”的殖民擴張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因素并不在于 征服者擁有較之被征服者更具優勢的技術力量,比如說槍炮,而在于他們具有生態上的 優勢。

        按照克氏的看法,他并不認為西方的擴張僅僅是一個人種對其他人種的征服,它更意 味著歐洲舊世界生態系統對“新歐洲”生態系統的挑戰。在拿著工具的人對新世界實施 通常意義上的征服之前,舊世界生態系統對新世界生態系統的征服其實早就開始了。那 就是航海時代西方水手們從舊世界帶來的動物、包括雜草在內的植物和各種疾病正在緩 慢地改變著新世界那原本非常簡單的生態環境。舊世界的豬、牛、羊、馬、狗,甚至是 老鼠等動物在逐漸地取代新世界動物在這些大陸上的統治地位,舊世界雜草也將新大陸 的草木植物逼得無路可逃,而歐洲人帶來的那些疾病則令土著人體質衰弱不堪,甚至大 批大批地死去。新世界的生態系統就這樣逐漸地改變了,其生活環境也日趨與歐洲接近 ,開始適于歐洲人居住,于是歐洲舊世界開始出現向“新歐洲”移民的熱潮。當手握槍 炮等現代武器的歐洲人粉墨登場,開始他們戰場上的征服行動時,實際上真正的戰爭已 經過去了。

        但是當西方人向熱帶地區、北歐寒冷地區及亞洲那些早已經高度文明化的地區進行擴 張時,盡管他們仍然具有技術上的優勢,他們的生態優勢卻已經不復存在了。歐洲的動 植物在對這些地區的擴張中根本發揮不了多少作用。熱帶非洲和亞洲文明地區遠較新大 陸復雜而堅韌的動植物系統完全可以抵抗住入侵者的破壞。而北方苦寒天氣根本就不適 合歐洲動植物的生存,因而他們盡管也能夠暫時占領這些地區,但這種占領不可能長久 。由于生態系統并沒有根本改變,所以在這些地區歐洲人建立“新歐洲”的愿望也就只 能是個夢想。

        這樣看來,西方對外擴張是有其地區選擇性的,“歐洲化”的夢想只能在生態環境簡 單且與歐洲同處溫帶的原始地區才會取得成功。克羅斯比所有論述的主旨,就在于說明 整個西歐的千年對外擴張史,實際上是舊世界的生態系統對“新歐洲”原有生態系統進 行改造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只是扮演了一個受益者的角色而已。因此近一千多 年的歐洲對外擴張史從不同的角度而言,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歐洲人對外開拓 新聚居地的努力;二、歐洲舊世界生態系統試圖改變或取代歐洲以外地區生態系統的過 程。當第二個過程在絕大多數溫帶地區獲得成功的時候,歐洲人的拓殖努力也就成功了 。

        本書在寫作及理論論述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論述的內容時間跨度大。它從10世紀斯堪的納維亞人對北歐的入侵和十字軍對中 東的入侵為起點,一直論述到19世紀末歐洲人對非洲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的侵略 為止。

        二、本書考察的行為主體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人”,而是各種動植物。不象傳統歷 史著作那樣側重于對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人類行為的分析。在這本書中,這些傳統 論述的內容涉及很少,主要是對舊世界動植物向世界其它地區的擴張行為進行描述和分 析。在克羅斯比看來,人的行為在歐洲的擴張中僅僅是總體生態行為的一部分,而不再 是獨立的行為主體。

        三、在對歐洲對外擴張歷史的論述中,生態地理學知識構成了克羅斯比理論論述的基 礎。茲舉兩例:一、在論述舊世界生態系統對“新歐洲”生態系統的侵略時,我們必須 弄明白這種侵略產生的生態基礎,即兩種生態系統的差異性,產生的原因。對這一原因 的解釋,克羅斯比接受了地理學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原本為一體的泛古陸于一億八千萬 年前在地心熱力的作用下解體了,由于各部分已經完全沒有聯系,它們原本趨同的生態 物種便開始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進化,于是逐漸形成了今天這樣生態系統迥異的世界各 洲。而恰恰是生態環境的不同才構成了西歐對外生態擴張的首要前提條件;二、16世紀 地理大發現的關鍵就在于能否探索一條駛向東方的航線。它關系到歐洲人能否在舊世界 之外地區建立新歐洲。而在航海還處于手工操作的時代,這個問題的關鍵又在于如何探 清不同地區海洋在不同季節其風向的特點。在這一點上,克羅斯比表現了他諳熟的生態 地理學知識。對歐洲人探索新航路過程的描述,表明他對大西洋貿易風、印度洋季風、 太平洋風向等的四季變化特點非常熟悉。

        四、這本書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本從宏觀上描寫歐洲整個生態擴張歷史的專業性通史 著作,在著作體例上,它也具有別具一格之處。

        在對生態擴張的前提條件——泛古陸裂隙解體導致的各地區生態發展的差異性——以 一章的篇幅進行說明之后,他將自公元900年以來的歐洲生態擴張史以16世紀的地理大 發現為界劃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以斯堪的納維亞人對北大西洋地區的擴張和十 字軍東征失敗為一章,以歐洲人對中大西洋幸運三島: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和加納 利群島的勝利占領為一章,通過對他們成敗的原因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以此說明在冷 兵器時代歐洲人對外擴張中的生態因素之決定性作用。在航海時代對各大洋季風風向的 掌握成為有用的知識后,歐洲生態擴張的歷史進入了第二階段。然而新時期盡管火器已 經在對外擴張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武器,但并不表明在擴張進程中一帆風順。本書以一章 的篇幅集中對歐洲擴張主義者在亞洲地區、熱帶非洲地區及美洲和澳洲熱帶地區的失敗 及其生態因素做了詳盡的論述。而對于歐洲人擴張勝利的地區,如北美洲、南美大草原 地區、澳大利亞、新西蘭等,作者并沒有具體地對它們進行逐個的個案分析,而是將其 取勝的共因:雜草、動物、疾病等在“新歐洲”各地區的擴張各分一章進行綜合論述。 而后以歐洲人在新西蘭的擴張為例,用一章的篇幅說明雜草、動物、疾病等在歐洲人對 外擴張中的作用。最后作為全書的總結,作者對歐洲擴張成功的因素進行了綜合解釋。

        除以上幾點之外,本書還向我們展示了歷史學的社會實用價值。考慮到當前全球面臨 的生態問題,這本著作也具有學術研究與現實結合的意義。它從歷史的角度對當今生態 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提出了警示。克羅斯比對“新歐洲”因生態物種遭到破壞而導致土著 人衰敗甚至是消亡的論述,實際上暗示了當今因各種人為因素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比 如亂砍濫伐導致的水土流失、人類偷獵行為導致的珍稀動物絕種、二氧化碳氣排放過多 導致的全球溫室效應、工業廢料對生活環境的污染等等,已經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 威脅,因此克羅斯比在本書中對歐洲生態擴張的描述從另一個角度向人們揭示了保護環 境的必要性。

        作為一位優秀的學者,克羅斯比獨特的學術視角及出色的學術洞察力在《生態擴張主 義》一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本著作所建立的生態擴張理論對歐洲近千年的擴張史 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再解釋,向多少年來為學術界所公認的技術決定論提出了挑戰,表明 一個地區對另一個地區的擴張,盡管需要優勢的技術力量,但其決定性的前提條件卻必 須是對被征服地區生態系統進行再改造。

        第2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生態園林建設方法

        前言

        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

        一、生態園林的涵義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藤本植物構成的群落,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從我國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三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二、生態園林的作用

        1、在有限的城市綠地中建立盡可能多的植物群落,是改善城市環境,發展生態園林的必由之路。城市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作用是通過園林植物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來實現的。生態效益的大小取決于綠量,而綠量的大小則取決于園林植物總葉面積的大小。植物群落增加了單位面積上的植物層次與數量,所以單位面積上的葉面積指數高,光合能力增強,對生態系統的作用比單層樹木大,例如喬灌草結合的群落產生的生態效益比草坪高4倍。植物群落結構復雜,穩定性強,防風、防塵、降低噪音、吸收有害氣體也明顯增強。

        2、生態園林應是人類模擬大自然的縮影,園林不僅是游憩場所,還是是人類得諸自然、還諸自然的一塊人工植物群落。生態園林的社會效益,不僅僅是開展各項有益的社會文體活動,以吸引游客為主,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態園林綠地的觀點,把園林辦成人們走向自然的第一課堂,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啟示人們應與自然和諧共處,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創建知識型植物群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的奧秘;組建保健型植物群落,則讓人們同植物和睦相處;生產型植物群落告訴人們綠色植物是生存之本;觀賞植物群落將激發人們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住宅附近成片的植物群落,有助于消除人們的身心疲勞和精神壓抑,及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公益觀念。通過日常對自然界的榮枯(生長、開花、凋謝、季節變換)和生命活動(鳥類、小動物等動物)的接觸,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自覺性、創造力、想象力以及熱愛生活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人類的生活、生產離不開綠色植物, 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也就是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

        3、多層次的植物群落,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創造了優美的林冠線和自然的林緣線,比零星點綴的植物個體具有更高的觀賞價值。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不同的地理位置,營造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能夠最大限度的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的渴求,調和過多的建筑、道路、廣場、橋梁等生硬的人工景觀對人產生的心理壓抑。園林中的植物群落與山坡、建筑、水體、草坪等搭配及易形成主景,山坡上的植物群落可以襯托地形的變化,使山坡變的郁郁蔥蔥,創作出優美的森林景觀;建筑物旁的植物群落對建筑物起到很好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城市建筑也因掩映于充滿生機的植物群落中而充滿活力;水體用水生植物、岸邊植物組成的植物群落與水體本身形成和諧的統一體,岸邊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更增加了景觀的趣味性;以草坪為背景和基調營造的植物群落能夠豐富草坪的層次和色彩,提高草坪和植物群落的觀賞價值。

        三、生態園林建設的方法建議

        1、建設生態園林必須遵循自然法則, 要注意增加和保護植物的種類,保持植物多樣性,單一品種的人工林易遭受病蟲害、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在城市建設中要給自然留下較大空間,具體要求是: 保護城市留下的自然土地和特殊的動植物,保存不同的生境條件, 維護城市景觀的多樣性及物種和自然群落的多樣性; 保留盡可能大的連片自然區域, 防止分割以增加其生態功能; 在重點保護的自然生境, 留有足夠的緩沖區減輕城市發展帶來的壓力,保護特殊生態區域。

        2、使城市市區綠地與郊區自然生態系統相聯系,形成生物進出廊道。實行喬、灌、花、草相結合, 以喬木為主, 把灌木、藤本、草本植物配置在一個群落中,有層次、有厚度、有色彩, 使喜陽、喜陰、喜濕、耐旱等各種植物各得其所,形成多景觀多層次的和諧的人工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總量。應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選配植物種類, 避免種間競爭,避免種群不適應本地土壤、氣候條件,要借鑒本地自然環境條件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 把各種生態效益好的樹種應用到園林建設中去。要以鄉土樹種為主,適當選用經過多年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平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尤其應大力提倡垂直綠化, 增加綠化密度,提高生態效益。

        3、生態園林建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要統一規劃, 合理布局綠地,使之成為建設生態園林的重要依據;在編制綠地系統規劃時應當全盤考慮,要有超前性、預見性。打破城市園林綠化獨立的觀念, 實現城郊結合, 城鄉一體化。從而使農田林網, 山林果園等一切綠色植物綜合、全方位的發揮其調節功能。要控制好城市中綠線的范圍, 確保城市綠地的數量, 應從規劃上控制減少城市廣場、純草坪等生態效益差的綠地面積等。

        第3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風水;誤區;啟示;保護環境意識

        風水也叫堪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水理論是地理學、氣象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學等一種綜合的自然科學,是以“自然、平衡、和諧”的原理來考察環境對人的影響。近年來房地產熱潮,建筑風水學的應用逐漸興起,通過研究卦象與方位的關系更多了解人與自然合一的基本易學思想,正確把握人與自然基本運動規律。

        一、歷史上對風水學認識的誤區

        歷代的民間與江湖對風水的應用中,所謂的風水已經完全背離了其自然科學的本義和實用價值,而是蛻變成為了一種江湖術士們用于謀生的手段。并且為了謀生的需要,民間與江湖的風水術士們往往借助神鬼和毫無依據的玄空學說來包裝其騙術,繼而制造出一整套毫無邏輯、沒有根據,只是渲染危言聳聽的結果,卻根本無法進行風水生成原因和作用過程解釋與驗證的虛幻、玄空的理論,并以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讓世間對風水的認識跌入迷信的窠臼。

        另一方面,風水和建筑的選址、規劃設計等各項工作本來是緊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是風水實現為人類服務的一項最重要手段,而風水是規劃設計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最重要準則。但是在現代建筑領域中,在不同的目的和需求下,風水和規劃設計被人為的割裂成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民間的江湖術士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以否定科學的規劃設計為能事,而在現代規劃設計中,人們卻又總在試圖繞過風水,以免沾染所謂的封建迷信。結果,在現代建筑領域,規劃設計與風水各執一詞下的偏頗性除了不斷的制造形體扭曲、變異,色彩刺目、布局詭秘的低俗建筑垃圾以外,忽視人類與自然關系——也就是人類與風水關系——的建筑也比比皆是,這些建筑不僅破壞了環境的自然平衡,還給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危害隱患。

        二、風水學對現代建筑規劃設計的啟示

        1、“天人合一”古代樸素的環境工程學

        人類生活環境中,與自然關系密切的是氣圈、土圈、水圈和生物圖。氣圈給人以陽光、空氣和風;土圈給人以生存的基址、土地、礦藏;水圈給人以生活和生產用水;生物圈給人以食用的動植物,這些統稱為人類的生活環境。人類一產生就非常注意對生活環境的選擇。“趨吉避兇”的觀念產生了一整套認識環境的理論,風水學便在滿足人們生存欲望的前提下應運而生了。

        2、生態學思想

        2.1人與自然協和

        近代,人對自然的控制、征服、對峙、斗爭是社會和文化的主題之一,它歷史地反映了工業革命和現代文明,不像農業社會那樣依從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業變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損自然、毀壞生態,表現出“人地對抗”和“沖突”的關系。時至今日,在發達國家或后工業社會及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還存在。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是幾千年來中國堪輿學家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一貫主張。風水學難能可貴之處就在于它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復雜為壞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設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來保護山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通過建筑物,將人、地(即自然)高度協和為一體,逐漸形成了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的關系。

        2.2保護環境意識

        風水是一門有關人和周圍環境關系的學問體系和信仰體系。作為學問體系,風水學通過風水先生及其活動教導世人應該怎么辦;作為信仰體系,風水學通過民俗禁忌的形式教導人們不應該怎么辦。作為學問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植樹,以培生氣;作為信仰體系,風水除了教導人們不該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不該如何開挖采掘,以護形勢。“培生氣”和“護形勢”的直接目的出于保護山水,然而客觀實際卻是保護了環境,保護了生態,保護了自然。風水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要求人們,“顧其自然”,把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納入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之中。盡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而先哲們依然悟出了其中的哲理。在人類通過大規模建設活動使得地表性態改變的能力極強的今天,更應遵循這一基本原理。

        2.3風水有機觀

        建筑和規劃設計要建立在把自然生態視為一個具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系統的基礎之上。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所組成的人工生態系統,是生態建筑學研究的對象。所以,生態建筑學的基本取向是,用生態學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尋求最適合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生態建筑環境。簡單地說,要將建筑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具有結構和功能的系統來看待。風水世界觀是與天地宇宙相關的,其間還包含著深奧的精神感應。它與大自然相和諧,以求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聚居地獲得平安的生活。風水要求房屋建筑、園林及墓地,要與地形、風和水的運作相聯系。生態設計學很欣賞中國風水關于人與自然相統一、相和諧的態度,并能深入領悟其中的奧秘。所以,生態學設計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風水的整體有機自然觀。

        第4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演化;裝飾紋樣;形式;風格

        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在我國古代紋樣被稱為“紋鏤”。我國的紋樣,源遠流長,從新石器時代算起已有八千年左右的悠久歷史,是世界裝飾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裝飾紋樣伴隨著人類的生產生活而發展有著恢宏的成就,其樣式豐富多彩,璀璨奪目,具有龐大而獨立的體系,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縱觀歷史,我們可以從石器時期圖形符號式的簡潔的原始紋樣一直說到封建社會晚期種類繁復、分門別類的裝飾紋樣,這足見裝飾紋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從原始社會開始裝飾紋樣就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它在我國的傳統藝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幾千年前的陶器時代,先民們就知道運用紋樣來裝飾自己的生活,利用裝飾來表達對生活的美的追求和美好向往。裝飾紋樣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其造型優美、風格各異且變化多樣,反映著中華民族不同時代的風格特色,顯示出創造者的聰明才智,成為人類進化發展的真實寫照。裝飾紋樣的按其內容可分為動物紋樣、人物紋樣、植物紋樣、生活場景紋樣等,按其裝飾手法又可將其分為抽象紋樣、具象紋樣等。事實上我國傳統裝飾紋樣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的歷史發展演化過程。通過研究、比較發現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演化歷程,有兩個方主要方面,首先是形式上,由“簡”到“繁”再回歸到“簡”的變化;其次是風格上,從“活潑”到“莊嚴”再到“生活化”的演變方式。

        1 形式演化

        縱觀我國傳統裝飾紋樣的發展歷史,從石器時期簡潔抽象的幾何狀紋樣到唐宋、明清繁縟的具象紋樣,再到現代紋樣簡潔、明快的風格,可發現由抽象到具象再到提煉升華是我國紋樣發展的一個歷程。這正同步于人類的發展過程,原始社會時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童年時期,在這一時期審美與藝術并沒有成為獨立的部分,甚至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概念。原始人類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只能做到最基本的衣能蔽體,食能果腹的生存滿足,對美的認識則是完全無意識的,對生活感受的贊美、追求和幻想通常通過最直接、原始的方式來表達。所以這一時期的紋樣就帶有其特定的烙印――原始、簡潔。這一時期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能力很低,對自然現象不能夠完全理解,所以混沌、蒙昧是其主要特征,這樣原始紋樣就多了另一種特征――抽象。如:新石器時期的彩陶裝飾紋樣從整體來看,主要有:動物紋――魚、蛙、狗、鹿、鳥;植物紋――以葉子和花瓣構成,其母體為一片葉或一瓣花;幾何紋――編織紋、繩紋、網紋,日紋、月紋、星紋、雷紋;人紋――馬家窯彩陶盆上的人物舞蹈圖案。這些原始彩陶器上的紋樣整體風格簡潔、樸素,而在形象則概括抽象、動態優美簡潔,裝飾感極強。(圖1)

        原始社會之后的商周時期的紋樣除了在造型上善用硬朗的幾何線條,在總體形式基本與之前保持著一貫的裝飾風格。直至戰國,隨著政治體制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帶動生活方式的進步,裝飾紋樣的形式也發生了改變,開始由簡變繁,類型也漸漸豐富。這一時期的紋樣類型主要包括:青銅器紋樣、漆器紋樣、織繡紋樣、玉器紋樣等。紋樣的造型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鳳鳥紋樣,前胸挺拔、尾翎高卷、雙翅是下張又上翹,(圖2)此時,在裝飾藝術中展現出浪漫而又富于幻想的藝術特點,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也開始進入了細致入微的階段。到漢唐以后包括宋元明清時期,傳統紋樣的裝飾風格是在一步步的趨于繁縟,這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類思想的進步、生活的富裕使裝飾紋樣的發展逐步進入到追求圓滿、豐富、華麗、富貴的裝飾特點,同時這也反映出經濟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對生活喜悅與滿足的不斷追求。例如:唐宋時流行的卷草紋樣,其雛形早在春秋戰國就出現了,直到唐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才帶動裝飾藝術的發展成熟并壯大為舉世聞名的“唐草”。再到明清時期,裝飾的意義更是被逐步夸大與豐富,紋樣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更是多元化、復雜化。(圖3)今天,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社會國際化的轉變使得裝飾設計整體趨向于簡約大方、服從于功能的工業化風格,簡約、抽象、有文化性是新時代的特征,也是與二十一世紀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時代感與文化性并重的簡潔圖形已成為這一時代圖案的特點,傳統的裝飾紋樣則也應經歷與國際發展相趨同的變化。

        2 風格演化

        除了形式上的由“簡”到“繁”再出“繁”為“簡”,中國傳統裝飾紋樣還經歷著從活潑、到莊嚴、再到生活化的明顯規律。原始時代的裝飾風格可稱為“活潑”,因為形式上強烈的“簡練單純”感使原始紋樣在視覺上顯得像五六歲的孩子單純而活潑,例如:原始彩陶中的魚紋,緊抓“魚”的主要特征,在造型的處理上,簡化“自然魚”的種種細節,通過曲線的動態以及幾何形態描繪出生動抽象的魚形紋飾造型,體現出的是自然活潑極具原始氣息的裝飾意味。而商周時期紋樣的美學風格開始發生變化,由歡快走向沉重與神秘,與前者恰恰相反。這一時期在藝術風格上屬于我國藝術史上的“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的裝飾紋樣的社會意義遠超出其審美價值,因為,青銅器是奴隸社會貴族權位的象征,與天命、神權等宗教內涵息息相關。所以,饕餮紋、夔龍紋、鳳鳥紋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裝飾紋樣,它們遠不如彩陶紋飾生動活潑,呈現出的是變形了的、幻象了的、可怖的動物形象,其中饕餮紋飾最為經典。它們呈現給人們的感受是一種神秘的力量,這類紋樣不在于其怪異的動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其自身帶有的象征性,把觀者帶入了某種似乎是超凡的權威神力境界;它們之所以“美”,不在于這些形象如何具有裝飾風味,而在于以這些怪異形象所獨有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恰到好處地體現了一種無限的、原始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觀念和理想,配上那沉著、堅實、穩定的器物造型,極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那進入文明時代所必經的野蠻年代。”①這一段雖然只描寫的是饕餮紋,但它反映出的正是青銅時代所有紋樣帶給人們的感受,這些似又非似的形象都給人以猙獰嚴肅之感,積淀著一股深沉的獰厲之美。

        戰國時期因為社會體制開始變革,裝飾紋樣的神秘主義色彩開始逐漸減弱,風格上也發生了改變。當時人定勝天的思想,使以往凝重、嚴肅、神秘的裝飾風格,向著形式更加自由、多樣,構圖更為靈活、多變,題材則越來越貼近生活的方向發展。如自然界中的動物形象或生活場景開始運用于各種裝飾中,在器物上也有了狩獵、宴飲、歌舞、耕作、戰爭等敘事題材作為主體裝飾。這類代表作有宴樂、漁獵、水陸攻占紋壺。(圖4)到秦漢以后,紋樣的風格更加的多樣化,或寫實生動、或豪放優美,不拘一格。從漢畫像磚,到隋唐時期的動植物紋樣,再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神造型都有著吉祥美好的裝飾寓意,其造型也生動、自然,給人以活生生的感受。五代之后,隨著宗教氣息、貴族氣息的消減,裝飾紋樣的風格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另外唐代及以后的諸多朝代開始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使我國的傳統裝飾紋樣快速豐富起來,特別到了明清,裝飾風格更加多樣化、復雜化、系統化,充分展現出了我國博大、深厚的裝飾藝術之風。

        綜上所述,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不僅記錄了先輩們的生活經驗,還了表達了極具地域性的審美意識,這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是傳承歷史與文明的重要載體。通過分析傳統裝飾紋樣的演化過程,從形式和風格兩方面總結出我國傳統紋樣的演化過程:由“簡”到“繁”再回歸到“簡”的形式變化;從“活潑”到“莊嚴”再到“生活化”的風格演變。這一規律總結可使我們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這種在視覺上既具有民族元素又極為直觀的符號類型,為傳統裝飾紋樣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形式上、風格上的“特殊”美感。同時,也有利于現代設計的民族化發展,使其更好的繼承與發揚傳統樣式。再則,對傳統紋樣回望也為現代設計提供靈感的源泉,鮮明的傳統紋樣特點也對于當代設計有著重要啟示作用。

        注釋:①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37.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裝飾之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

        [2] 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田自秉,吳淑生.中國紋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宗喀巴;藏傳佛教;生態倫理;價值

        中圖分類號:B9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3)02-0053-05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然而受狹隘利己主義思想的驅使,人類無視客觀規律對資源環境的過度開發和掠奪,使自身面臨著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眾多問題,導致地球生命系統面臨著失衡的危險,從而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它關乎人類社會的整體命運,關乎每個人的生活和生命價值,關系到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藏傳佛教所蘊含的豐富倫理思想,在調整思想觀念和對治生態環境危機方面具有其獨特作用。

        一、藏傳佛教生態倫理思想的獨特性

        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內涵的藏傳佛教包含許多寶貴的生態倫理思想,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及人與環境的關系有著獨特思考和解答。面對人類社會空前的生態危機,人們對強調尊重生命、愛護環境的藏傳佛教倫理思想和價值觀倍加關注,希望從中獲得解決生態危機的重要啟示。藏傳佛教生態倫理思想獨具特色,具有較為雄厚的理論支撐,它牢牢根植于藏族人民的思維觀念中,并轉變為歷代藏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實際行動,成為藏族傳統的社會生態倫理主流,即便在當代社會生態倫理多元化的背景下,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藏傳佛教生態倫理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與其他宗教倫理的比較優勢中。

        眾所周知,的原始信仰是苯教。苯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有神靈,神能夠佑護人的生命,而鬼或精靈會把人的魂魄帶走,還會危害其家人。人死后魂魄與肉體分離,但其魂魄不會消滅,而亡者的靈魂在“陰間”仍需受用人間的物品,在亡靈去“陰間”的路上還會遭遇鬼怪精靈的傷害。因此,苯教以萬物有靈為基礎,崇尚對鬼神的祭祀。為了能使神靈佑護人的壽命,也為了使亡靈能順利到達陰間并在那里享受幸福,在世之人必須舉行祭祀,祭禮中以動物作為祭品,以便供奉神靈和驅除鬼怪。據《空行智慧勝海傳》等記載,苯教在舉行隆重的祭祀或有人得病時,都要宰殺大量的鹿、綿羊、牦牛、山羊等,將其活活肢解后用其血肉作為供奉。佛教傳人青藏高原后,逐步消除鬼怪精靈等迷信成分,對各種殺生祭祀傳統加以改造,最終使殺生祭祀的習俗基本廢除。藏傳佛教不殺生倫理的傳播與實踐,對高原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進而成為藏族宗教傳統文化的普遍倫理,也體現出其相對于藏族固有宗教的優越性。

        藏傳佛教的獨特性在于其強烈的生命情懷,它以至善的慈悲之心關注每個生命,對一切有情眾生都倍加呵護,這在長期的宗教文化發展中已內化為藏民的自律和習慣。宗喀巴作為歷史上改革和振興藏傳佛教的重要人物,在佛教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佛教思想中同樣蘊含了關于動物倫理和環境倫理的卓越智慧,構成其獨特的生態倫理觀,為藏傳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支撐。

        二、宗喀巴的動物倫理思想

        宗喀巴的佛教生態倫理觀,是建立在“緣起性空”和“因果報應”理論基礎上的。一方面,宗喀巴認為萬事萬物都處于相互作用和互為條件的關系之中,離開因緣,就沒有事物的發生和發展,如他所說:“一切事物皆待因緣和合而生,若離因緣,則無所有。”另一方面,宗喀巴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不可更易的定律,他說:“每一種造的惡業,因為依業的對象有所不同,按三毒的強弱性質,各自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殺生等十惡業,各遭受地獄的果報;中品十惡業,各自遭受餓鬼的果報;下品十惡業,各自投生到畜生道中感受果報。”正是在假緣而生、離緣即滅和因果報應的基礎上,宗喀巴指出,作為自然生命體之一的人類必須尊重其他生命和自然萬物的固有價值。

        宗喀巴動物倫理思想的核心是慈悲精神和生命平等觀,以此來對待一切生命之物。宗喀巴大力倡導愛護動物的行為和精神,他說:“皈依法寶后,就要斷除傷害眾生的心念。我們對其他的人或者是對畜生決不能鞭打、捆綁、囚禁、穿鼻孔、腳踢、追趕、強迫使其馱沉重的馱子等。”殺害動物更是屬于不凈之業,如若殺害牲畜就是犯了重罪。為此,宗喀巴特別斥責了違禁殺害牲畜的種種奇談謬論,指出:“做殺害牲畜祭祀以為是在求正法,所以持此邪見殺害眾生;又婆羅門等眾外道為了滿足食肉的愿望,借口說出一切畜生是由世主賜給人、天所受用的食物,所以殺害牲畜就沒有罪過,說出種種邪知邪見的言詞,爾后又說這些都是為了正法故而殺生等等,以上這些所作所為皆屬重業。”這里明確指出動物并非什么神靈恩賜的食物,人類沒有主宰或隨意殺害動物的權力,否則就是犯下重罪。宗喀巴這種積極的不殺生和護生的倫理觀與佛教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如《梵網經》中說:“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因此,藏傳佛教堅決反對殺生,把尊重和珍惜生命作為其一切行為的根本,認為殺生必然導致墮入惡道。而且有些藏傳佛教寺院每年正月的祈愿大法會期間,都會專門舉行放生的法事活動。

        宗喀巴根據佛教的依業受生理論,認為一切眾生在過去生中互為親屬,只是因為業力果報的不同才有了人與動物的區別。因此,人從六道輪回的角度,應當想象所有眾生都曾是自己的母親,從而生起親愛心和感恩心,并能夠為如母有情承擔痛苦,他說:“又此資具皆非易得,是負罪苦及諸惡名,受盡艱辛來授與,又苦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于自心,實愿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于此道理應專思維。”宗喀巴以三世因果的大生命觀深刻揭示了人與動物之間在生命輪回中的密切關系,要求人類以慈愛之心去關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一切生命。當人有這樣的觀念時,才會生起不假造作之慈悲,從而激發其救度有情眾生之勇氣。

        宗喀巴認為作為六道眾生之一的動物處境是艱難的,命運是悲慘的。為此,他主張修佛最低追求的下士道就是要杜絕來世轉生于三惡趣。正是憐憫動物的艱難處境,藏傳佛教在傳統祈愿中不僅為個人祈愿,也為六道眾生祈愿,如宗喀巴在其《皈依發心儀》中有云:“愿諸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愿諸有情永不離失無苦之樂!愿諸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舍!愿諸有情永離苦惱及苦惱因!”為諸有情祈禱發愿,自然也就包括一切動物。藏傳佛教這種無差別地關懷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思想,在藏民的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社會教化作用。此外,宗喀巴還根據佛教義理,制定了保護動物的相關戒律和行為規范,從而使不殺生的觀念和行為達到內在和外在的統一。藏傳佛教不殺生倫理的傳播與實踐,對高原野生動物所起的保護作用意義重大而深遠。

        三、宗喀巴的環境倫理思想

        宗喀巴的環境倫理同樣以“緣起”和“業報輪回”為理論基礎。一方面,他說:“從來沒有一樣事物,不是因緣存在之物。”世間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結果,現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聯系和依存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如此。因此,不管是人類還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依賴于合適的生態條件,否則就會危及其生存質量和生命的存在。另一方面,宗喀巴用“業報輪回”來解決環境倫理的依據問題,指出如果不尊重自然界的有情和無情眾生,來世我們就可能成為這些眾生之一,也就破壞了來世自身的生存環境。因此,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其實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而對自然的破壞,就是對自我生命的摧殘。

        宗喀巴環境倫理思想的核心是生命平等和宇宙整體觀,他認為人生和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小至微塵,大至宇宙,一切事物都互為條件、相互依存。主張對于有情眾生之外的山川、草木、大地等無情萬物,要尊重其自然價值,從而形成了基于緣起性空理論而凸顯人與環境和諧圓融的獨特的環境倫理觀。宗喀巴這種環境倫理觀契合佛教人與自然萬物相互融合的思想,如禪宗《古尊宿語錄》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種主張生存環境和生命主體相統一的“依正不二”準則,強調了自然萬物在統一的宇宙生態系統中的獨特地位與價值,要求人類懷著平等心態和慈悲心愿去尊重和愛護自然萬物。

        正是在宗喀巴環境倫理觀的影響下,藏傳佛教教導人們知足少欲、勤儉節省和有效利用資源。藏族民眾不僅對一切動物持平等、愛惜之心,對自然界的植物及湖泊山川也加以細心保護,對草木也懷著特殊的情感,愛護一草一木,形成了保護水資源、草原和森林的觀念和行為,重視和追求一個適宜眾生生存的優美環境。藏傳佛教幫助人們建立了人與自然、環境互相依存的觀念,認識到人與生物和合互生的關系,使人們對大自然懷有感恩之心,反對無度的占有和浪費。例如,藏族民眾認為水是生命之源,給人類帶來恩惠,具有無量功德,所以不允許人們在泉水中洗頭、洗腳和洗衣服,從而保持了泉水的純潔性。藏族民眾注重保護森林,在藏族傳統中,佛教寺院曾長期進行封山活動,不準人們對森林亂砍亂伐。藏傳佛教的平等慈悲和生態倫理觀,蘊含著科學發展理念,切實保持了生態環境的平衡,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尊重自然、善待和維護自然的生態觀具有重要價值和啟導意義。

        四、宗喀巴生態倫理思想的現代啟示與價值

        由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空洞、淡水供給不足、森林資源減少等諸多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已經成為世界性議題而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藏傳佛教的生態倫理思想攝含的生態文明智慧向世人昭示其現代價值,給予我們諸多啟示。

        高原的自然環境極為嚴酷,生物要生存均不易,近千年來如果被隨意殺戮的話,好多高原特有的野生動物可能早已滅絕。藏傳佛教的不殺生倫理,是藏文化的優良傳統,對保護高原野生動物具有特殊意義。至今在高原獵殺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的都是外地人,由此可知,為尊重野生動物的生存權利,保證那些瀕臨滅絕的動物能夠繁衍,我們要提倡佛教倫理的慈愛之心,講求慈悲利他,增強人們對萬物的慈悲之心,促使人們采取切實行動保護資源。藏傳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所有的生命都是同樣寶貴的,這一思想得到了現代生態學的肯定。現代生態學家認為,每種生命形式都有在生態系統中發揮其正常功能的權利,因為這種自然權利是生物所固有的,它按照生態規律存在并應當受到尊重。因此,藏傳佛教的所有生命平等的思想對于克服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影響是極其有利的,這種尊重生命、尊重異類的思想在根本上承認了他類生命的生存權利,從而有利于保護一切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藏傳佛教身體力行的慈悲觀,同樣得到了當代環境倫理學家的高度重視和贊賞,英國著名動物解放論者辛格在其《動物解放》一書中指出:“使人類的關懷及于動物,這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并不陌生。畢竟,影響了中國許多世紀的佛教傳統的一個中心理念是眾生平等,甚至要求信徒不殺生,這與西方把人與動物截然分開,強調只有人才是上帝的刻意創作,因而天賦統治其他動物之權的觀點大異其趣。”因此,辛格認為,眾生平等和不殺生的觀念是一種高尚的倫理,這種生態倫理觀有助于拯救人類居住的地球。

        第6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 轉基因法規復雜性

        不論我們是否愿意,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生物正在我們生活中占據越來越多的位置。自1993年世界上第一種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各界一直爭論不休。至今,大部分的中國消費者并不能確信自己消費的商品的原料到底是不是轉基因得來的,而轉基因又將給人體帶來怎樣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不斷加強和完善轉基因立法以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一、復雜性

        復雜科學的興起,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幅世界自組織演化的自然圖景,而且提供了一個認識復雜問題的新途徑,但是這種復雜性不是指雜亂、混亂或者無序等,而是相對于以往認識問題時線性、簡單性的特征而言的。復雜性的以下一些特點在我國制定轉基因食品法規的時候值得借鑒。

        1.整體性和層次結構性。系統的要素按照整體規律的要求而統一組織起來,其結構由不同層次的子系統組成,通過統一的組織,要素又服從系統的整體規律,并協同起來實現整體的行為。

        2.多樣性。復雜系統是由大量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組相互作用構成的,而由于其結構和層次的多樣性,其出現的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

        3.動態性。源于系統的動力學因素。動力學過程所產生的多樣性、差異性、創新性是產生復雜性的重要機制。復雜系統是動態的,處于不斷的演化當中,這要求我們不能以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待系統。

        4.非線性和突現。復雜系統內部組分的作用是非線性的,組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會使許多新的特性突現出來。他的這個特點常常迫使我們建立一個快速的響應體系,來適應系統的新變化。

        二、轉基因食品安全法規

        食品與人類健康及生態安全具有密切聯系,各國或地區普遍重視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及人類健康及環境發展的不安全因素。歐洲就曾爆發多次食品安全危機,使得公眾對科學以及政府失去信心,迫使歐盟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將安全問題放在首位,公眾對新技術、新食品及新的農作物種植方法持懷疑態度,因此歐盟委員會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也是非常嚴格的。轉基因食品要在歐盟市場流通,必須通過歐盟委員會,而不是各成員國政府的審批,審批過程可能耗費長達18個月的時間,大大延遲了新技術的采用。現階段我國正處在完善轉基因食品立法的時期,我們不僅要吸取歐盟的經驗和教訓,而且要利用已有的復雜性思想來指導我國的轉基因立法,使我國在這個過程種少走彎路,同時也減少了危害人民健康和環境發展的不安定因素。

        三、復雜性對轉基因食品立法的啟示

        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沒有一個獨立的專門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門,而是把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職責分配到多個部門,不同部門負責不同的監管環節,但是法律對各個部門的監管職責和權限劃分并不明確,這就導致了食品安全管理中職責不清、政出多門、管理重疊、相互矛盾和管理缺位等現象。例如,在實施食品質量安全抽查方面,衛生部門、工商部門、質檢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等都能分別根據各自制定的法律法規或標準等給予行政處罰,重復處罰的現象較為多見。而且各個部門職責沖突時,也沒有一個可以加強合作的機制。這就要求我們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改變政府在食品管理體制上的多頭管理格局,實行統一的多級管理,并明確的劃分權限,以便更好的發揮各職能部門的優勢,更好的行使職權,以實現對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督。

        我們要認識到所面對問題的多樣性,這不僅涉及到人類的健康,同時也涉及物種的和自然環境的正常發展。雖然自然界中的基因重組一直都沒有停止過,但是現階段所食用的食品人類也是經過成千上萬年的選擇才最終進入人類的餐桌的,其可靠性是經過長期考驗的。而轉基因食品雖然只是在已經普遍種植的作物品種中,加入一兩個已知性狀的基因,盡管它加快了培育新品種的效率,但是它潛在的危害性我們并不是很清楚。食用轉基因食品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同個體會有不同的屬性,例如有的人就會擔心轉基因食品可能產生新的有害物質或過敏源,因為轉基因食品畢竟是和傳統食品有一定區別的。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目前雖然沒有關于人類使用轉基因食品身體受到危害的案例,但轉基因食品在科學上仍有不確定性,人類對其潛在的危害一無所知。不能因為目前沒有危害就高枕無憂了,因為任何問題都會有新的發展。在保護農作物方面,轉基因食品很可能面臨這破壞生物種群的危害,例如,轉基因棉花的種植破壞生物多樣性,在防治害蟲的同時蝴蝶也消失了,而其他農作物田里的害蟲也有所增加。所以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動態的監測體系,遇到新問題要馬上響應并及時調整法規,及時減少其危害。

        事物的發展和運行往往是非線性的,很多時候都會出現突發事件,尤其對于我們剛剛開始接觸的轉基因食品更不應該掉以輕心。我國應采取國際公認的手段,建立食品安全評估標準,并逐步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評估體系。具體做法主要包括:成立專門并且獨立的食品安全評估機構,加強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預警工作,保護公眾及動植物健康,降低食品安全風險,為采取食品安全措施提供依據;及時對食品安全事故開展危險性評估,為制定國家標準和法律法規提供科學依據;在全國范圍內搜集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學物質、致病污染物的數據資料;及時通過其他國家獲取食品危險性評估資料;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學物質和致病性污染物危險性評價技術及數據的有效交流。

        參考文獻:

        [1]成思危:復雜科學與系統工程[J].管理科學學報,1999,2

        第7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關鍵詞] 天人合一 人與自然 生態自然觀

        自然是人之根本,是人類的起點與歸宿。人類與自然息息相關,緊密相連,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歷久而恒新的主題。特別是在當代,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一定威脅的時候,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人們更加關注的問題。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及其演進歷程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不同的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縱觀人類歷史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經歷了“和諧―失衡―新的和諧”演進過程,具體可劃分為三大發展階段:

        1.和諧階段,主要表現為人類崇拜自然。

        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極端低下,只能依靠自然界維持生存。這一階段,自然是人類的主宰,人是自然的奴隸,人類處于對自然的一種恐懼、崇拜和完全服從階段。到了農業社會,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產規模的擴大,人類對自然界施加的影響不斷增大,但總的看來,人類對自然界的依附程度依然很高,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被動地適應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前提下始終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

        2.失衡階段,主要表現為人類征服自然。

        生產力的發展內在地要求科學的進步和對自然的改造。進入工業社會后,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技術發明和新產品的陸續問世,使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作為一種對付自然的有力武器得到迅速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實踐能力。人類一躍成為凌駕于自然之上的主人。資本主義的發展、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出現、,給人類社會帶來空前的繁榮和巨大的物質財富,同時人類也面臨嚴重的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態危機。在此階段,人類已處于主動地位,開始征服自然,也在飽嘗苦果。

        3.新的和諧階段,主要表現為人類與自然間的沖突和協調。

        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兩次世界性能源危機,迫使人類開始對經濟增長方式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傳統觀念作全面深刻的反省。人們在反思中發現:一方面,人類與自然其實同根相連并共同發展,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性質是辯證統一;另一方面,人類可利用和改造自然,讓大自然造福于人類,服務于人類。從本質上來說,人類與自然界的價值關系是一的、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于是,人類開始正視、思考、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天人調諧”的思想共識漸趨達成,人類進入了一個由失衡邁向新的和諧而自覺協調與自然關系的過渡階段。因此,這一階段人與自然的和諧并非第一個階段原始被動和諧的簡單復歸,而是建立在發揮人的主動性基礎之上。

        二、中國“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關系

        我國古代一直就有類似的自然觀,這是一種有機自然觀,其特點是把天地自然看作一個整體系統,人與天地相似,是自然的產物,元氣陰陽是天地與人的共同的物質基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依共生。這種自然觀蘊含著豐富的目的論思想,在以儒家和道家為代表的主流哲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中國儒道兩家都以天、天地或者宇宙指代自然,把宇宙看成動態的流變過程,對宇宙的探索也就是對自然的探索。兩者的自然觀都是與道德價值觀聯系在一起的,都得出要關愛大自然的結論,倡導節制的生活方式。

        道家認為天地萬物產生于道,道是一種圓滿自足的存在,因此萬物在道之中也具有平等的價值,人應該像愛惜自己一樣關心萬物,應追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存境界。

        儒家認為宇宙是個生生不息的流變過程,在此過程中產生了天地萬物和人,兩者都具有價值,但只有人才能實現仁義道德,因而具有最高價值,因此人應該首先關心人,其次才關護自然萬物。

        當然,“仁”作為天人合一的中心范疇,體現了理學有機論整體思維的根本特征。它把自然界看作有機系統或整體,處在“生生不息”的過程之中,并且具有“生意”,即某種目的性。仁從人道提升為天道,和《易傳》中“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命題結合起來,不僅從整體上把握人和自然界的關系,而且從自然界合目的性的觀點出發,說明二者的關系。它不是把自然界僅僅看作機械的物理客觀對象,而是看作有機整體向生命過渡的無窮過程。

        總之,中國古代哲學把自然看作活生生的有機整體,自然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萬物與人的整體進化都來自共同的天地的生生之德。自然是有目的的,生命是它的根本目的,但生命還有它自己的目的,就是善,它要向完善、完美的境地發展,而這只有通過人才能實現。人是天地的產物,又是天地之心,人通過天人合一,實現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對萬物施以仁愛之心,從而使自然界的目的得到更好的實現。

        三、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啟示

        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天人合一”學說中所蘊含的人與自然的系統論、自然規律理論、相互協調理論等哲學思想,對解決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都有啟示作用,對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

        1.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我們必須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有一條永遠割不斷的臍帶,當我們從自然母體中汲取營養而創造發明時,我們不能忘記自然母親的恩德,人不過是自然之子,我們的生存無不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這個系統中的所有資源,如土壤、空氣、水、氣候、森林、草原和各類動植物,對我們來說都是生死攸關。我們的命運與大自然的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就如同心靈和軀體一樣密不可分,成為統一整體。既然是統一的整體,同存于宇宙系統之中,就應該構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從整體出發,統籌兼顧,不僅要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為人們對人與自然應該是和諧共存的認識提供了理性思維方面的借鑒價值。

        2.認識自然規律合理的利用自然

        今天,我們在強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時刻不忘它是建立在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認識、利用上的,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人類必須開始對自然采取一種新的態度,它必須建立在遵循自然關系之上而不是征服關系,要糾正征服自然的觀念,確立遵循自然的觀念。首先,我們可以改變自然現狀,而不能改變自然規律。正如古人治水,采取“堵”的方法,終究沒能治住洪水,而采取“疏”的方法,卻控制了洪水。因為“水往低處流”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是不可抗拒的規律。其次,我們可以局部控制自然,而不能在整體上改變自然,自然界在時間、空間上都是無限的,無始無終,無邊無際。我們無論認知和力量都很有限。再次,我們可以微觀地影響自然,而不能宏觀地駕馭自然。無論是從微觀宇宙還是宏觀宇宙角度看,我們遠未全面掌握自然規律,只能局部或暫時干擾自然,絕無“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在遵循自然的基礎上,去適應它,在適應它的基礎上去利用自然,推動經濟的發展。

        3.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不僅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和重要目標。因此,在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的今天,要實現二者科學的相協調發展,我們應倡導一種態度,落實兩個轉變。

        一是倡導一種保護自然、拯救自然的實踐態度。幾千年來,文明人足跡所過之處常常留下一片沙漠,這是文明的悲劇。人類在不斷吞噬自然的軀體,同時也在品嘗自己所釀造的苦酒。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能領略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如果我們再不改變自己的行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數百年后,環境的污染,資源的短缺,生態的惡化將會帶來全球性的悲劇。為此,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努力協調好二者關系,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8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地球上的物種新陳代謝,但它們(每個種、屬、以至每個科……)都出自共同的祖先,由低等而高等,由簡單而復雜,這就引向必然的結論,人類不是神造的,而是來自類人的猿類。黑猩猩不是與人類有許多相似的生物學特性嗎?靈長類動物不是與人有許多相類似嗎?當問題涉及人類起源的問題時,達爾文不但在自己的思想中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否定了自己在篤信基督教的家庭中接受的信仰,而且難免要傷害自己的親人、朋友、同事的宗教感情。達爾文之所以遲遲未能完成他有關物種起源的專著,除了學術上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以外,還與親朋好友和夫人等親屬的篤信基督教有關。他的夫人愛瑪是他的表姐(舅父的女兒,比他大一歲),受過良好的教育,能閱讀德、法、意等多種文字,善于彈琴歌唱。達爾文30歲結婚,他們感情很好,共同生育了6個兒子、4個女兒。除了兩女一子夭折,其他兒女都受了很好的教育,有3個兒子成為皇家學會會員。隨著年齡和時間的變化,愛瑪對他的進化觀點也變得容忍或同情,她比達爾文長壽,享年88歲。

        對于《物種起源》一書的反響,首先來自社會上的保守勢力。在聞名世界的一次公開辯論中,一位主教質問達爾文:“你認為自己在父親方面還是母親方面與猿猴有親緣關系呢?”達爾文的好友赫胥黎回答這位主教說:“我不以自己與猿猴有親緣關系為恥辱,倒是為那些沒有科學知識而自以為是的‘高貴的人’感到恥辱呢。”類似的爭論,在世界各國都曾經發生過。中國人在引進達爾文主義的初期,也曾引起封建衛道的代表人物攻擊為“異端邪說”、“洪水猛獸”。

        在這種歷史背景中,突出地凸顯出的創始人的智慧和預見。恩格斯當時生活在倫敦,在《物種起源》初版發行的兩三周后(當年12月13日)就在致馬克思的信中說:“我正在讀達爾文的著作,寫得簡直好極了……目的論過去有一個方面還沒有被駁倒,而現在被駁倒了。”幾個月后馬克思讀了達爾文的書,他在1860年12月19日致恩格斯信中說:“我讀了各種各樣的書。其中有達爾文的《自然選擇》一書。雖然這本書用英文寫得很粗略,但是它為我們的觀點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礎。”馬克思在致裴?拉薩爾的信中說(1861年1月16日):“達爾文的著作非常有意義,這本書我可以用來當作歷史上的階級斗爭的自然科學根據……在這里不僅第一次給了自然科學史的‘目的論’以致命的打擊,而且也根據經驗闡明了它的合理的意義。”

        從歷史文獻中我們知道馬克思曾經寫信給達爾文,想把自己的《資本論》第一卷題獻給達爾文。達爾文在回信中表示十分感謝,但以自己并未研究過人類的經濟史為由而婉言謝絕了。

        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時的演講是十分著名的。他毫不遲疑地指出:“達爾文發現了我們星球上有機界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則發現了決定人類歷史運動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十九世紀這兩位知識巨人,確實都是在不同思想領域中引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的巨人。

        第9篇:動植物給人類的啟示范文

        一、關注生活小事

        學生應有意識地關注生活,可從生活小事中挖掘素材,關注日常生活中迸發出來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理、善、美和引人深思之處。

        上海市一考生的《心里美滋滋的》一文:

        媽媽近來憔悴了不少。是啊,為了這個家,她太疲憊了!

        ……

        我拿著梳子神秘兮兮地走到媽媽跟前,說:“媽,我知道您這一段時間夠累的,快坐到沙發上歇歇吧,我來給您梳梳頭,書上說,梳頭可以消除疲勞。”媽媽順從地靠在沙發上,幸福地閉上眼睛。我拿著梳子順著媽媽的頭發,從中間向兩邊輕輕地梳著,突然間,我驚訝地發現,媽媽烏黑亮麗的秀發中,竟夾雜著幾根刺目的銀絲。這是怎么了?要知道,媽媽還不到四十歲呀!哦,這都是為了我們這個家呀!拿著梳子的手一點兒都不聽使喚了。細心的媽媽顯然覺察到了,趕忙問:“寶貝,你怎么了?”我趕快用手揉了揉眼睛,說:“沒,沒什么,有一根頭發碰著眼睛了。”說完,又繼續梳了起來。

        “哎喲!”媽媽忽然輕輕地叫了一聲,聲音很小,但我還是聽見了。原來,梳子絞住了媽媽的幾根頭發。我趕快放慢節奏,用心慢慢地梳著,梳著;媽媽閉著眼睛,完全沉浸在這一份無比溫馨的氣氛之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我伸了伸懶腰,剛想說:“好了!”可看到媽媽那舒服、滿足的神情,我不忍停止,于是又俯下身子輕輕地梳了起來……

        有時,一句話,一個笑臉,一個動作,便能令文章頓然生色。這篇文章講述的只是一個梳頭的場景,但因為有了親身的經歷,有了真切的感受,尋常事件也就變得光彩奪目了。這篇作文的成功之處在于細節的刻畫,如描述“我”幫媽媽梳頭的情景時,透過媽媽一“靠”一“閉”兩個動作,讓其幸福感頓時躍然紙上。又如當“我”發現媽媽的白發時,“用手揉了揉眼睛”這一細節,將“我”感動而又想掩飾的復雜心理展示得淋漓盡致。然而,考生沒有就此止步,而是繼續推進,“又俯下身子輕輕地梳了起來。”這樣,小事便擁有了思想與情感的光彩。

        二、關注社會熱點

        多留心熱點,尤其是涉及人性評判的新聞報道,比如“東方時空”“焦點訪談”“今日說法”“冷暖人間”等,重視寫作的現實意識,文章要“為時而著,為事而作”,有現實針對性,方有生命力。

        事實上,能讓我們嘗到生活真味的事件有很多很多。可以說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最美”的身影從未消失過,愛的接力比比皆是。去年7月,“最美媽媽”吳菊萍徒手接住10樓掉下的2歲女孩;一個月前,“最美老師”張麗莉用自己的雙腿保住了學生免遭車輪碾壓;6月3日,“最美路人”“托舉哥”周沖爬上防盜網,用雙手托住卡在4樓陽臺花架上的小女孩;6月8日,“最美孕婦”彭偉平,身懷6個月大的雙胞胎仍舊勇敢跳進深水中搶救落水兒童……

        這些愛的舉動無不綻放出縷縷光芒,讓我們對生活越來越有信心,甜美的生活屬于你我他。

        只要我們多關注生活事件,善于積累,就一定能找到我們的想要的素材。

        三、關注自然世界

        人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休戚相關。很多自然界的生存法則或倫理道德,同樣適用或有借鑒作用于人類社會。多關注動植物的自然世界,會大大豐富你的材料庫。

        人類在自然母親的教化下,懂得了一種合人倫而又美麗的道理——雙贏。

        如滿分作文《發現離不開用心觀察》:

        桃花春色暖先開。從前是不怎么喜歡桃花的,每逢春意盎然的時節,便會看到一樹一樹的桃花綻放,柔柔的粉色壓低了枝椏,總讓人覺得艷俗。

        奶奶家的后院里有一棵桃樹,印象中似乎只有艷陽高照時它那開滿花的身影。而今年回去時,天空飄著細雨。

        午后,捧上一杯新茶,倚在檐下。細密的雨簾柔柔灑下,觸到臉頰,微涼綿軟。抬起頭忽然生起觀察這“細雨拂桃花”的情趣來。朵朵桃花綴在枝頭,和著枝椏輕顫。單層羽瓣密密連接,大片銜著小片,沾著絲絲細雨。雨持續已久,終于有瓣瓣粉紅輕盈落下,覆上泥土。也有落紅零落,墜入窗紗,舞進杯盞。我不禁起身,佇立在花樹前,“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雨后桃花似失了明艷,卻如少女初妝,清新脫俗。“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簌簌落花如雪,而枝上殘香覆上眼睫,濃濃淡淡,亦給人無限回味。俯身去看那飄零的生命,是誰說只有梅花才有那高潔風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的一片冰心,在這花塵中,不也靜靜焚燒?

        作者才思敏捷,筆調清新,文風雅麗。以閑適安然的心情、詩意的語言表述和細致入微的生動描寫,從獨特的觀察視角,描繪了細雨中的桃花綻放時的絢爛風姿,以及零落時的靜美氣質,繼而發現了桃花的生死之美。行文先抑后揚,由淺入深,由桃花悟人生,自然流暢,情真意切。通觀全篇,“觀察”細膩,“發現”深刻,情景交融,把對自然的感悟與對生命的品味巧妙融合,令人為之贊嘆不已。行文不落凡俗的遣詞造句,極具特色,清淡而含蓄,雅致而不艱澀。

        四、關注歷史文化

        關注歷史文化對自己的啟發、對現實的啟示,從歷史的風煙中透視人類前行的軌跡,品味歷史的厚重和滄桑,從而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多一份理智的人文關懷,提高我們的人文品位。

        如滿分作文《微笑面對生活》:

        美國前總統林肯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年輕的時候,做生意、競選議員,前前后后努力了將近二十多次,均以失敗告終。但他最后終于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與林肯相反的,是軍隊的薛岳將軍。薛將軍在國軍中有“華南虎”的稱號,是蔣委員長旗下得力干將之一。他運籌帷幄,巧妙擊退日本人多次進攻。當薛將軍被媒體神化之際,他卻因為驕傲被日本殺的大敗。從此以后,華南虎就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指揮過什么像樣的戰役了。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午夜看大片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欧美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69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久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色久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