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工科研究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工科研究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工科研究生論文

        第1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通過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分析,認為:湖南省新升本科院校大學體育課程具有教學指導思想混亂,課程結構、項目設置與本科教育的定位與要求不夠協調,體育知識結構的單一、教材內容競技化依然嚴重,沒有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局面等弊端.提出的基本觀點是: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課程應建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體育課程體系要體現“體育與增進健康”功能特點;體育課程要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態度和體育能力;體育課程要與社會需要和主體需要相結合;體育課程要為學生成功發展提供基礎和可能.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著教育改革.與以往不同,這次教育改革的重點已經從制度和政策層面轉向了課程層面.發達國家把課程改革作為戰略措施加以推行,試圖通過課程改革來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質量,在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體育學科也不再僅僅被認為是一項生物改造過程,更多的教育家希望通過體育這項基于人類最本能性活動的、濃縮各種社會現象的教學活動,為培養一代旨在準確認識世界,并創造新的世界的人才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體育理論和實踐.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學校體育理論和實踐重新受到關注,使我國的學校體育課程理論從長期的蘇聯式走向更加豐富、全面,促進了學校體育課程的發展.通過轉變教育觀念、調整學科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方法來求得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平衡,尋求課程改革理論與實踐的“范式”轉變,這種轉變也是我國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

        1 研究的動因及理論依據

        1.1研究的動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加快,高等院校設置的結構布局也在調整變化,為了滿足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批新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應運而生,這些院校大多由過去的專科學校升格而來.據資料統計,截止到2006年底,我國共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701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98所,占普通本科院校的28%.湖南省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8所,其中新升格本科院校16所,占湖南省普通本科院校的57.1%.從比例上講,新升格本科院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升格本科院校由于長期從事專科教育,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升格前的課程指導思想、培養目標都有明顯不同.在指導思想上如何準確定位,實行怎樣的體育課程才能滿足新升格本科院校發展的要求,盡快適應本科教育的需要,達到教育部對高等院校設置布局的目標要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由專科學校向本科學校的轉換,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2研究的理論依據

        1999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決定》指出:“面對新的形勢,由于主觀和客觀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影響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因此,必須“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改變課程過分強調學科體系、脫離時代和社會發展及學生實際的狀況,抓緊建立更新教學內容的機制,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決定》對課程改革的要求,對于我們開展體育課程改革和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 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分析

        教育部針對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觀念.然而,就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學體育課程現狀而言,“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未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

        當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大學體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是:

        (1)教學指導思想混亂.對新升本科院校調研顯示:有42.8%的教師認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指導思想應以“健康第一一”和“終身體育”為主,但是仍有26.3%的教師認為體育教育指導思想應該以“體質教育和技能教育”為主導,另有30.9%的教師認為體育教育指導思想應以“娛樂教育”為主.作為課程的具體執行者,教師在指導思想上存在觀念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必然會影響課程改革的方向性和成效.體育教學中出現的以強化素質訓練解釋為貫徹“健康第一”的理念,以“放羊式”教學解釋為尊重學生的個性,都是體育教師觀念偏差的表現.

        (2)現行課程結構、項目設置與本科教育的定位與要求不夠協調.第一,學生以體育課學習為主,課外體育鍛煉基本上處于無序、無目標、無組織管理狀態.由于缺乏有效地管理和指導,學校和體育教師沒有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致使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隨機性大、效果較差.第二,體育知識結構單一,教材內容競技化依然嚴重.主要表現在體育課教學一味地強調運動項目的技術和身體素質以及運動技能的教與學,將體育教育停留在競技技術和身體素質教學這種簡單的知識結構中,缺少具有社會化、娛樂性和終身健身特點的課程項目.第三,缺乏“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有的學校還停留在“因人設課”的落后層面,而不是以學生需要為取向來開設課程,沒有轉到“人隨課變”的思想上來,沒有體現個性化的發展趨勢,沒有反映出教育全人化的價值取向.

        這些問題,是需要我們從“健康第一”的角度出發,去思考、研究的現實問題.

        3 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構想

        3.1終身體育思想應作為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課程的指導思想

        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原來的課程指導思想不同.新升格本科院校課程指導思想需要重新審視,需要在課程改革上達到本科院校的要求,實現真正意義上由專科學校向本科學校的轉換.

        對于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來說,首先必須在體育教育指導思想上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以什么樣的體育思想來指導體育課程,是擺在新升格本科院校面前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問題.我們認為:終身體育思想應該作為湖南新升本科院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終身體育思想把學校體育的視角從關注學生的當前擴展到關注學生的未來,這種思想對新升本科院校的教育方法、內容、組織形式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3.2建立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

        新《綱要》明確提出:將課外體育、校外體育、運動訓練納入到體育課程中來,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一體化課程結構.目前,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在課程結構上,大多采取一年級開設以基本技術和身體素質為主的基礎課程,二年級開設選項課的模式,三、四年級的體育選修課只有少數學校開設.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運動訓練、校外拓展體育和體育俱樂部等均未納人到課程結構中來.有組織的課外體育活動和競賽偏少,基本沒有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課程局面.可見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的體育課程結構還是以單一的、不靈活的一種形式為主,與新《綱要》提出的“課內外一體化”結構還有很大的差距.

        學生體質的增強,體育目標的實現,有賴于課內外一體化的實現.所以,應加強探索課外活動課程化的途徑,同時,必須加強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實現課內外一體化,實現課程與終身體育接軌,使體育課程最大限度地適應社會發展對體育課程的需要,造就知識全面,對社會對未來適應性較強的合格公民.

        3.3體育課程體系要體現“體育與增進健康”功能特點

        通過調研、分析,結果表明:“體質教育”為主線的教學模式,目前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課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占據主導地位,而高綜合、多功能、“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學體系尚未在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確立和形成.因而,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應妥善解決好新觀念與舊體制之間“破與立”的因果問題.構建未來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體育課程體系必須充分體現“體育與增進健康”這一功能特點,發展學生個性,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和激發大學生潛在創造力.

        3.4體育課程設置要多樣化和合理化

        體育課程內容選擇趨向多樣化和實用化,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改變“因人沒課”的落后層面,以學生需要為取向來開設課程,轉到“人隨課變”的思想上來.體育課程設置要由單一性向多樣性轉變,即健身性與文化性、選擇性與實效性、科學性與可接受性、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原則確定體育課程內容.通過拓展體育課程資源來更好地滿足學生在興趣、特長方面的不同需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改變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

        3.5體育課程要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態度和體育能力

        《全民健身綱要》明確指出:“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的教育,培養學生體育的意識、技能和習慣”.終身體育包括終身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使學生畢業以后仍然能夠自覺的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和健康的身體娛樂.培養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愛好、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是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因為體育課程與知識、情感和操作三個領域高度相關,而體育能力又包含了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運動能力,對體育的欣賞能力,自我鍛煉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同時也包含了大學生對外部環境的耐受能力,對未來社會工作的適應能力、競爭能力等綜合能力,等等.

        對學生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情趣、習慣和能力的培養,不能游離于體育運動實踐孤立的進行,要強調在發展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的過程中去培養從事體育運動的意識、情趣、習慣和能力,并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學校體育課程與學生發展要有一致性,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發展達到施教者與受教者的“同一”,使教育者的“供給”與教育對象的和國家社會的“要求”相一致,將“灌輸式”學校體育課程模式轉化為“需求式”學校體育課程模式.

        3.6體育課程要育體與育心相結合

        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對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被突出的提了出來.在我們這樣一個獨生子女眾多的國度里,由于家庭教育的偏頗,孩子們大多自我中心傾向嚴重,不懂得尊重別人,不善于同別人共事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素質低下.因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更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所以,要重視對學生自尊心、自信心、意志、品質精神、競爭與創新的意識及能力、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自我控制與自我心理調節能力等心理素質的培養.

        3.7體育課程要與社會需要和主體需要相結合

        目前,對于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研究,較多的是關注學校本體和內部的問題與不足,而對于高校體育課程與社會體育的關系,學生在校內和畢業后體育延續性等問題研究較少.高校體育教學的任務具有雙重性,一方面,應通過體育課程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識和方法,滿足學生在校期間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另一方面,還應根據高校學生不同的職業準備和絕大部分學生處于一生中最后學習階段的特點,充分認識并滿足學生終身鍛煉的需要,向學生提供他們感興趣且可選擇的課程學習內容,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掌握一、兩項體育運動技能,最終使高校體育完成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之間的接軌.因此,體育課程的改革,應實現高校體育課程與社會體育延續性對接,把社會需要和學生學生需要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成為具有正確的體育意識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高素質人才,使學校體育在促進國民健康方面起到應有的作用,使學生體育可持續發展.

        3.8體育課程要為學生成功發展提供基礎和可能

        成功是學校教育作用于學生,并通過學生的自身努力所達到的一種狀態.包括兩層涵義:一是主體體驗,二是社會評價.主體體驗指的是學生個性價值目標的體現,個體價值目標的實現是一個實現個體潛能的過程;社會評價指的是社會價值目標的實現,是成功的社會屬性,反映了成功的價值和判斷,因此成功是主體實驗和社會評價相一致的狀態,也是學生發展的動力.學校體育課程要通過成功教育與訓練,提高學生對生命價值的體悟能力和社會化程度,增強自信心和競爭意識,以適應復雜的社會的要求.

        3.9體育課程要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文化修養水平

        體育教育不能是僅僅停留在田徑、球類、體操那些實踐課程上.體育教育還包括理論知識、欣賞水平、鍛煉方法、傳統體育文化、衛生保健知識等等.調研資料表明,多數院校對體育理論、體育文化的教育,基本上還是停留在每學期一次理論課、一張考試卷,做的好一些的也只是一年舉辦一、兩次理論講座,不僅容納人數有限,也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強化體育基礎理論、欣賞能力、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應是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改革的重點,但均因缺乏所必須有的體育文化氛圍而舉步維艱.當然,這里有傳統體育教育觀念的影響,也有現行體制上的障礙.但是,21世紀大學生所應具有的體育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對體育的欣賞能力、中國體育傳統文化思想教育等必須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未來湖南省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必須充分體現出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修養這一素質特點.

        第2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模式;校企合作;工科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5)3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WANG Yan-ping, HAN Run-pi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ostgraduate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indicated in this paper. This training mode of postgraduates is proposed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this training mode that is applied to the postgraduates of mechatronic engineering at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is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for postgraduate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轉型,許多企業都面臨著缺乏高學歷應用型人才的現狀。當前,在高校研究生大面積擴招情況下,如何將研究生的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業務素質已成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傳統的研究生培養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強調學位論文的核心地位,研究生的專業素質和科研水平不高,于是許多高校都在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研究生進行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以利于激發其創新能力和專業素質的提升。

        1 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現狀

        研究生的培養有別于本科生,重點在于讓他們采用科學的方法和創新性的技術手段,解決應用性問題,并促使他們深入思考,最終達到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目前在我國工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研究生的課題研究不接觸工程實際,與國外相比,研究生的課題研究只是簡單移植、簡單分析、簡單延伸和簡單推理。下面主要從研究生培養過程來分析存在的幾個問題。

        1.1專業知識不扎實,創新意識不夠

        隨著社會的發展,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考研在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變成了很多本科生的第一選擇。這樣就造成本科生在最后專業課學習階段花費很大的精力復習考研,專業課的學習受到影響,到研究生階段需要融會貫通解決實際問題時,需回過頭來補習以前的專業知識。另外大部分研究生是抱著理想和對專業的熱愛進入到研究生階段的,但有一部分研究生是為拿到碩士文憑將來好就業的目的而來,他們的學習態度影響其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的事,是一個貫穿整個教育階段的事情,研究生階段主要是將研究生的培養和社會需求結合在一起,加強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對此進行提升。

        1.2傳統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的脫節

        過去傳統工科研究生的就業以充實高校、科研院所為主。現在研究生的主要就業單位是各種生產企業,以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傳統工科研究生的課題理論性較強,以理論研究、模擬仿真偏多,缺乏實踐檢驗,在工程素養培養方面存在不足。有的研究生課程不能反映出學科的發展,有的甚至只是重復和延續本科實驗教學內容,造成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形式滯后于學科的發展。對工科研究生的考核指標又過于強調學位論文的核心地位,缺乏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激勵和引導。

        1.3工科研究生實踐環境建設不夠

        隨著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擴招,國家加大了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是增加的投入中真正用于研究生的教育非常有限。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實驗平臺建設有其特殊性、專業性和前沿性,需要的經費會比本科教學更大。目前研究生教育經常面臨實驗室緊張、實驗設備短缺和經費不足,限制了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造成一部分研究生沒有條件直接參與實際研究,只能在實驗室從事虛擬研究。

        2校企合作的意義和合作企業的選取

        加強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工科研究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當前工科研究生培養急需解決的問題。在高校自身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引入校企合作,可以彌補工科研究生教育經費短缺、實驗設備不足、研究課題脫離工程實際的問題。利用高校的人力資源資和企業的物力資源,將工科研究生的培養從學校實驗室轉移到企業研發的第一線,通過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來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合作企業的選取很重要。企業追求經濟效益,而工科研究生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可以在企業進行生產實踐與科研訓練,如何平衡和把握好這些因數就顯得非常重要。首先,企業要有很好的企業文化,企業領導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注重研發,愿意為社會輸送人才,只有與學校有趨同價值的企業才能長期合作。其次,企業應該具有行業的代表性,有自己的研發團隊,有承擔相應技術研發和科學研究項目的經歷。最后,高校應該在多方面積極配合企業,支持工科研究生到生產實際中去,幫助企業提升產品的升級換代,將相關的發明專利轉讓給企業,變成真正的生產力。

        總之,只有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才能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急需要的工科應用型人才,才能在工科研究生培養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才能提高整個社會的自主創新能力。

        3工科研究生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3.1校企合作共建實踐基地

        高校應該選取擁有較多項目,符合自身專業特點的企業作為實踐基地。高校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候選單位的實地考察,根據專業特點制定實踐基地建設規劃,既要考慮到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和熱情,也要考慮到工科研究生到企業能否適應。高校要考慮課題是否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企業也要提出明確的需求,只有明確了這些,才能夠達到校企合作共建實踐基地的目的。

        3.2校企合作共建工科研究生理論課程教學體系

        企業應該參與到工科研究生理論教學體系的建設中來,這樣高校可以在研究生入學后的第一年對研究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為企業實踐做準備。尤其,要考慮到每位研究生的不同特點和專業背景,要盡量因人而異地設計一個較好的理論研究方向,從而保證工科研究生掌握扎實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到企業的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3.3校企合作共建雙導師制度

        在工科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中,要注重雙導師制度建設。積極鼓勵企業具有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自由申報,由高校組織學術委員會進行評定,給予企業技術人員研究生導師資質。高校通過聘任實踐經驗豐富的一線工作人員參與到制定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中來,這樣研究生既能順利完成在校的理論學習,又能在企業里得到很好的工程實踐鍛煉。

        3.4企業項目貫穿工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

        根據企業正在進行的研發項目或者承擔的省部級科研項目,進行研究生的課題設計,在課題設計中要考慮先進性和應用性。在研究生的選課過程中要考慮到課題需要,把課程的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使研究生能更好更快地融入企業的項目中,縮短磨合時間。并且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創新成果不僅能夠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還可以將創新成果反映到學術領域,將研究生培養和企業生產需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4校企合作培養工科研究生的效果

        北京服裝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在校企合作培養研究生方面經過近3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院跟中紡機電研究所和北京迪安帝自動化有限公司簽訂了研究生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協議書。數名研究生的課題在培養基地已經完成,他們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篇,EI檢索3篇。合作企業為每位研究生配備了校外導師,所有研究生都有各自獨立的項目研究方向,研究生的研究緊密圍繞企業技術難點展開,經過理論分析、實驗測試、新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研究過程的鍛煉,不僅滿足企業技術創新的要求,也為研究生論文提供了所需素材。參加了校企合作培養的研究生都認為這些課題的實用性強、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效果好,這些研究生的畢業論文受到了答辯委員會專家的高度評價。這些研究生就業競爭力強,有的直接進入培養基地企業工作,有的進入京內國內外知名企業,有的考上博士。

        參考文獻:

        [1] 邸明偉,張大偉,劉海英.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化工,2015(7).

        [2] 張曉衛.工科企業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2).

        第3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實踐教學;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4-0152-02

        一、引言

        道路工程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現代運輸體系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公路交通建設正在由規模擴張型向規模與質量效益并重型轉變,國家日益重視交通特種材料的研究與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組織開展了多項技術難題的科技攻關和研究團隊建設,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新材料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材料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對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所要求的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技術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并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研究和工程技術人員。然而,由于缺乏先進的實踐教學模式和創新體制,限制了廣大研究生實踐能力的提高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不利于交通材料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作為工程科學技術的承載者,新的生產力的創造者,工科研究生創新與實踐素質的水平不僅制約著工科科學與技術的傳承與發展,還決定著工程實踐的開展乃至工業化進程的推M。同時,作為一門材料科學與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相結合的學科,其在實踐教學方面的成熟模式很少。因此,為了適應現代工程教育與建設的需要,本論文結合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特點,提出合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方案,并根據長安大學材料學院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實踐教學改革實踐經驗,推進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隊伍、管理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二、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首先從當代公路交通建設對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特性出發,研究創新型人才的特質與具體表現形式,依賴創新學、材料學理論,研究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特質,同時調查分析目前我省各高校道路交通領域研究生的創造能力表現,采用對比分析查找我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與國際上先進國家相比在創新力上存在的差距,查找我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在研究人才培養模式上與國外的差異,從中研究分析研究生創新培養存在的問題。然后研究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實踐教學的理念、教學機理,制定適合我校的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的理念和教學機理,作為深化教學改革,全面推廣和系統設計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的重要理論依據。

        三、我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現行實踐教學發展現狀

        首先,在全國分別選取5所不同類型的兄弟院校,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以及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分析,依照工科研究生創新素質的構成要素、內在結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機理以及其三要素驅動模型,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出我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素質發展現狀的評價指標體系。其次,依照設計出的評價指標體系、遵循量表設計的一般原則,設計出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素質發展現狀量表,并選取研究樣本進行測量。再次,依托測量數據,從整體視角和分類視角對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創新素質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素質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的總體把握。

        四、實踐教學模式框架構建和系統設計

        結合我校傳統專業特色與教學經驗,改革實驗教學內容,在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建立包括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工程實驗等不同能力層次,既與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又接近交通運輸、土木建筑等工程實際的綜合實驗教學體系,設計實驗教學項目與教學大綱,實行因材施教。

        為促進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建設的有效溝通與有機結合,聯合領域內具有優質資源的科研院所、大型企業集團組建聯合培養基地,建立以培養研究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培養高層次研發型、應用型人才為重點的研究生培養平臺。其中,“長安大學―青海交科院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已獲陜西省教育廳批準,成為陜西省研究生聯合培養示范工作站(如圖1所示)。

        并且,已建立嚴格的校外實踐管理細則。將負責人聽課制度,以任課教師考勤為基礎、負責人聽課為輔助、管理部門不定期抽查為重點、學生評課為補充的方式,構建考勤、聽課、查課、評課四位一體的教學檢查制度。要將教學檢查結果與學生評獎評優及中期考核等環節掛鉤、與教師考核評價掛鉤,督促學生與任課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環節。要按照學校及設站單位制定的文件要求加強研究生論文開題和中期考核工作,嚴格工作紀律,對未通過開題報告及中期考核者,提出學業預警,給予延期開題、補修、延期畢業等相應處理,不允許其進入研究生培養的下一階段。研究生院組織工作人員對研究生論文開題、中期考核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審核預警制度的執行情況。將進一步加大學位論文重復率檢測力度,對重復率超過15%的,研究生院將通報導師、約談學生并要求限期整改。還將進一步加大學位論文盲審比例,尤其加大未參加盲審的碩士學位論文的抽查力度。校外研究生培養平臺的建立,不僅能加快科技轉化,還將大幅提升我國交通領域高端科技人才的培養質量和水平,提高學生創新性綜合素質,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五、加強實驗室管理的軟件建設

        根據材料學院實驗室建設現狀,制定或修訂《高等院校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室管理條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工作規程》、《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研究中心開放管理條例》等管理文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包括:實驗教學人員、實驗工作人員崗位職責,實驗人員考核、培訓辦法;儀器設備維護與管理制度;實驗操作基本制度;安全檢查制度;實驗室基本信息收集制度等。

        六、Y語

        通過研究與國際交通建設發展水平實質對等的、基于工程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方案和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的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實踐教學培養探索了新途徑。本文提出道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創新型人才的特質與要求,為我校高等教育發展到新階段一切以學生為本、注重專業內涵建設、重視質量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王偉,王殿君,申愛明,林順英,陳亞,代峰燕.基于CDIO人才培養模式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2):136-138.

        [2]王振軍,李輝,俞鵬飛,陳華鑫.材料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新舉措[J].教育教學論壇,2016,(9):48-50.

        [3]閆紹峰,廖國進,曾紅,王宏祥.工程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6):223-226.

        [4]王斌.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以T大學為個案[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5]穆曉星.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3.

        第4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1.美國金融研究生的商學院培養模式及其啟示

        2.強化金融研究生金融計算能力培養的課程設置

        3.多維互動式:研究生金融雙語教學模式探究 

        4.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6.校政企研聯合培養金融碩士模式創新與策略研究——以南京審計學院為例

        7.關于發展我國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思考

        8.后金融危機時代的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9.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10.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研究生課程體系研究 

        11.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12.“分類協同型”金融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14.金融碩士研究生就業現狀調查與探析——以蘇州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為例 

        1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錄取1982年度碩士研究生

        16.美國金融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分析

        17.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18.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19.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20.知識結構·素質要求·創新能力——以金融學專業研究生為例

        21.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23.我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分析 

        24.金融學研究方法論的思考

        25.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探討——以金融學研究生培養為例 

        26.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27.關于金融學專業研究生層次實行雙語教學的探討

        28.金融專業研究生基礎理論課教學改革淺議

        29.后金融危機時代研究生就業分析與探討 

        30. 財經類研究生“三個自信”現狀的調查分析及對策--以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研究生為例

        31.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32.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基于金融學研究生論文特點的分析

        33.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4.在碩士研究生教學中開設金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實踐與思考

        35.對金融學研究生教育的探討

        36.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37.金融危機下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及其應對策略 

        38.校企協同模式下金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研究

        39.金融數學方向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 

        40.西部地區研究生就業競爭力分析

        41.談金融學專業研究生論文寫作 

        42.金融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改革的建議 

        43.金融危機前后中國通脹慣性特征及貨幣政策研究

        44.對金融學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45.金融學中大數據思維的應用研究

        46.試論金融學研究中大數據思維的運用

        47.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48.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需求分析

        4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 

        50.協同創新視角下金融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51.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52.金融危機對醫學研究生就業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

        53.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研究生就業問題探索

        54.金融危機下研究生創業的幾點思考

        55.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就業情況探析

        56.論金融危機背景下研究生就業機制探析

        57.高等院校金融學應用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初探

        58.對匈牙利銀行改革的考察——劉鴻儒同志在總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的報告(摘要)

        59.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一九八八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

        60.金融危機形勢下研究生擇業狀況調查分析——以上海市三所高校的調查為例

        61.金融危機條件下碩士生的擇業心理與政策評價——基于高校碩士研究生的問卷調查

        62.金融與財務管理專業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3.金融危機背景下女研究生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

        64.金融危機背景下碩士研究生報考的實證分析與引導機制構建

        65.人民銀行總行金融研究所1983年招考研究生試題

        66.金融危機籠罩下美國高校研究生資助的理念、策略與價值借鑒

        67.金融全球化新時期法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轉型之思考

        68.首屆財經院校研究生經濟理論討論會(金融組)綜述

        69.我國金融業人力資源現狀及需求預測

        70.我國金融從業人員學歷結構及供求狀況研究

        71.金融院校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實踐探索——以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72.淺析研究生就業壓力成因及調適

        73.財經院校金融數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74.金融危機下碩士畢業生求職狀況調查

        75.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艱難探索

        76.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77.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校畢業生就業

        78.金融學專業《計量經濟學》雙語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

        79.關于金融學科界定的探討

        80.統計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研究——《金融統計學》教材編寫初探

        81.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專業碩士培養“雙師”制探索

        82.金融學術碩士與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比較探究

        83.東南亞金融風波與港元聯匯制

        84.全球金融危機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及對策

        85.戰后日本的政策性金融

        86.淺談應重視金融電教教材建設

        87.加拿大應對金融危機促進科技發展的新舉措

        88.衍生金融市場的正面經濟效應

        89.金融危機時醫學教師的職業素養培養探討

        90.黑龍江省金融人才培養的現狀調查

        91.以科學發展觀構建金融學專業碩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

        92.構建適應金融人才差異化需求的課程體系

        93.轉被動為主動——金融IT人才培養機制當與時俱進

        94.金融專業碩士培養對接新興服務業發展研究

        95.新疆與全國金融學課程內容及體系差異分析

        96.數理金融研究前沿與公司理財問題探討

        97.知難而上 創新突破 積極調整產業戰略應對全球金融風暴

        98.高層次金融人才培養途徑之淺見

        99.呂家進——結合郵儲實際積極做好農村金融創新

        100.英語專業碩士金融翻譯課程教法探索

        101.全日制金融專業學位“雙導師”制

        102.一個執著金融夢想的人——記80級校友高飛

        103.我親歷的中國金融教育歷程

        104.在國際金融的研究道路上

        105.面試闖關終結金融職場“七年之癢”

        106.總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甘培根談——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

        107.美經濟學家認為控制資本并非防范金融危機的良方

        108.基于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的金融碩士教育研究

        109.金融碩士專業學位與學術型學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

        110.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     

        111.探討當前金融學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112.金融危機影響下高校碩士研究生就業的問題與對策      

        113.金融危機影響下的已婚女研究生壓力源探析  

        第5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一、科學研究的兩個關鍵因素

         

        1、科研思維: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說“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這一點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階段最容易被忽視。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個研究生可能僅做其中某個環節或者是按照到導師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實驗操作上可能一開始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去適用新環境和永遠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終僅僅培養出一位“優秀技術員”,這在碩士研究生階段尤為突出。但是,科研思維就像人體中的包含大腦的軀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針,離開了他,最終科學研究將會停滯不前。

         

        2、實驗技術:有很好的idea,沒有很好的實驗條件和技能強的技術人員,科研思維也會變成“空想”。也許我們均沒有國外實驗室那樣高頂尖的實驗儀器,有的實驗室還可能沒有專門技能的技術人員,全靠研究生一屆一屆地帶著的干,時常會出現技術脫節。但是我們可以不斷創造條件進行實驗;若實在實驗條件不夠的話,我們還可以搞合作;當然,我們也可以充分利用當前的條件,通過科學思維來達到最終的實驗目的,即發高影響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階段學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難獲得更多”。在我接觸的研究生同學中,許多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當前獨生子女帶來的、還是深受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實踐中這些人表現為“先收獲再付出,甚至尋求不付出而有所收獲的捷徑”。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現“先付出再收獲,甚至不求收獲的付出”,與人相處融洽,雖然每天處于繁忙中,但最終的收獲是很大的,甚至終生受益。——學會了許多實驗技能。“在幫助別人實驗的同時也為自己后面實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難飛得更高”。研究生階段中,許多研究生懼怕自己的導師,不敢主動與老板進行交流,這將會導致這部分研究生最終可能連自己實驗的目的和意義可能都不知道,這會在研究生論文答辯中時常發生。如果在不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學精神狀態,那將會導致許多實驗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學他人的其他優點了,永遠站在理論、書本的層面上,沒能充分結合實踐,最終是難以超過他人、難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維和許多實驗原理。

         

        3、多謙虛。“不謙虛,你就很難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體會到“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為什么?對方謙虛,我可能會毫不吝嗇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識道出來與他進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從中學到他還沒掌握或沒理解的問題;但相反,我可能就不會說的太多,而且他也不會讓你說的多,否則他就不叫“驕傲”。一次,我的一位師兄的論文答辯PPT,老板要他給我看看,幫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認真地通讀了幾遍,提出了我認為十個非常中肯的建議,沒想到他找了十個相應的理由把我的建議一一否決(因為我自己還沒答辯,也可以理解。但我參加過國家級PPT大賽和給大學生多媒體上課),我只好忍痛點頭說他說的有道理。后來,論文答辯的當天,導師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許多和我一致的意見,唉!——做人也是一門學問,許多人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壓。“不加壓,你就很難取得成功”。這樣的事例我見得太多了,從書本上的“傷仲永”到我親眼所見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等等,無論在人生哪一階段,只要你松懈下來,你的同學、同事,甚至后來人都會把你丟得很遠。這些例子告誡我們只有不斷地自我加壓,全面提高自我的綜合素質,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同樣,研究生不是終點,而是我們進行科學探索的起始,所以我們更要加快步伐去學習、探索未知。——壓力變動力,動力變能力,能力變效力。

         

        三、科研實踐中技巧匯總——詳見下文

         

        1、如何為申報基金奠定基礎?

         

        1)科學研究離不開各種基金資助。科研工作者可能會經歷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廳基金、省/市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支撐計劃、國家863和973、國際合作項目等等申報,這些基金/項目的成功申報可能都需要擁有良好的基礎。

         

        2)在學生時代,我們只要把學習成績弄好了,只要發表幾篇論文足以畢業了,“我行我素”不一定會影響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圍的巨大壓力;但進入社會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地埋頭苦干,可能很難快速地實現你的終極目標。人在不能改變環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斷地學會適應環境;對人的成功來說,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雙重發展。

         

        3)結合以上幾點,打好基礎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時,也要增加與你本專業同仁的交流,如通過你以前的老板、同學或現在的同事、領導等等,通過交流,你可以從他們那里學到新的知識,甚至是前沿領域,同時也可讓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級動物,同等情況下,可能會優先資助你)。當然,選擇考博或出外進修可能更加方便與牛人的交流,可以考慮。

         

        2、如何順利開展長期實驗(慢性毒性實驗)?

         

        1)長期實驗的特點是:實驗周期長、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較大。一旦實驗成功,受益很大,發表文章也頗受歡迎;當然,也有很大的風險,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

         

        2)為何開展長期實驗?首先,許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離不開長期實驗的開展,如腫瘤、高血壓、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學說驗證等。其次,許多新化學品的慢性毒性評價需要開展長期實驗,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評價等。最后,急性毒性實驗僅僅代表某一化學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該化學品的其它毒性。

         

        3)要順利開展長期實驗,必須做到:首先,研究設計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確立、研究對象的選擇、實驗過程的質控、實驗指標的確立、實驗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難題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準備。課題負責人和成員要多請教相關熟悉專家和老師,讓他們傳授經驗和教訓,同時人員的崗前培訓和合理安排、動物和試劑的預先訂購、實驗過程的盲法進行、定期對前面實驗的總結和下一步實驗的計劃等也要準備。最后,慢性實驗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貴,在進行分子生物學實驗或其它生化實驗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處理收集的材料先進行實驗,當方法成熟之后,再對珍貴的慢性實驗材料進行檢測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觀察實驗中研究對象的反應,盡量避免實驗中不良因素的影響,靈活應對實驗中的不良意外發生。

         

        3、如何為課題組開辟新方向?

        1)盡管我年資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階段經歷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變:肝臟毒性研究——生殖與發育毒性研究——神經發育毒性研究。前兩個方向分別均發表了2篇SCI論文和好幾篇中文論著,每一次的更換方向,我都從中學到了許多科學研究相關的精華。所以,我還是有許多經歷與大家進行分享。

         

        2)研究生為導師開辟新方向的難點所在:導師本人可能也對這個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對科學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實驗時間較短(一般1-3年)、許多新的實驗平臺需要建立、對本方向的研究動態尚需要時間來不斷學習等等。

         

        3)研究生想為課題組順利開辟新方向,必須做到:首先,大量閱讀與新方向相關的中外文文獻,以便了解該領域的研究動態和急需解決的難題,這一點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實驗平臺,由易到難、由宏觀到微觀,甚至可以先重復別人的研究,以驗證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確性。最后,研究設計前和實驗期間要多與該領域的專家、老師、同學請教,同時經常與導師探討該課題的研究進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計劃。或許過來人的一句話會讓你豁然開朗,少走許多彎路。另外,開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發表1-幾篇論文墊底,以防影響順利畢業。因為開辟新方向是有風險的,倒不是一定失敗,而是因為時間的原因,很難說一定在短時間能。

         

        4、如何培養創新思維?

        1)實例:本人幾年前剛進入研究生學習階段時,對科學研究和科學實驗一竅不通,完全從0開始,更不要談有創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學習的全過程,讓我初步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真諦。例如,幾年前我給大學生上課,只能是理論加理論,學生很乏味,但我盡力了,學生也可諒解。現在給學生上課,我經常結合科研實踐,大談專業前沿知識,能全程把握課堂的學習氣氛。當然,更主要我也發表幾篇SCI論文、獲得過國家級獎勵,讓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斷地努力學習、再學習。

         

        2)我從過去對本專業知識的理解不足到現在基本掌握了本專業的前沿領域和熱點研究內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學說的進一步驗證、納米毒理學、組學研究、毒物的興奮效應、環境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對生殖發育的影響、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等等。總結幾點如下:自我上進的心、多與自己導師和其他有影響的老師交流學習、多參加國內/國際大會進行交流、大量閱讀本專業和跨專業的外文文獻、定期閱讀高影響因子的文獻(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們中許多文章可能是未來幾年的研究內容的導向)等。

         

        3)宏觀上,一味重視研究基礎,那無科研基礎、但有創新性和可行性的課題研究者永無出頭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學校的老師的早期標書及其后來標書的申請過程,第一份標書他一點基礎沒有,但標書很好,評審專家給了他小額資助,正因為這一資助,后來他連續獲得兩項面上項目的資助,現已經發表幾十篇SCI論文。若開始扼殺了他的第一份標書,我想他后來很難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礎。我認為每個人的研究基礎都是從0開始的,而不是像海歸或大老板那樣有基礎。國人為什么一直拿不到諾貝爾醫學獎?我想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礎,扼殺了許多人的創新思維。

         

        5、如何提高實驗技能?

        1)勤動手。這一點剛從本科階段過渡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生可能不好適應,因為本科生實驗多是老師準備好,學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階段從實驗準備、實驗過程、實驗結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動手。研究生階段有許多方法值得學習,如生化實驗、分子生物學方法、常規的試劑配制、動物的選擇和染毒處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這些都離不開不斷地動手鍛煉。

         

        2)多思考。光會動手,不會用腦的研究生永遠是一名技術員。而且實踐離不開許多理論知識的指導,要多考慮實驗中每一步為什么這樣做,不這樣做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最終,實驗原理搞懂了,即使實驗結果出現了問題,也可通過大膽改進方法而達到預想的結果。理論指揮實踐,而理論又離不開實踐,否則是空談、空想。

         

        3)廣交流。一項實驗,對于新手來說每一步都是重要的。如果不進行交流,你只能按照操作指南一步一步地做,不敢變通實驗步驟,更不敢改變方法,往往重蹈前人所犯的低級錯誤。但是,通過向老手或做過的老手進行交流,學習了其中的關鍵步驟和他人失敗的教訓,避免重犯錯誤,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6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評估報告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610(2012)03―0093―08

        一、研究背景

        研究型大學是以創新性的知識傳播、生產和應用為中心,以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養高層次精英人才為目標,在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國家安全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大學。研究型大學除了承擔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外,培養高層次專門人才仍然是其基本的、最本質的職能。目前,我國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兩種類型――科學(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學位,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在于培養目標不同。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可以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專門人才,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主要從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從層次結構看,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包括碩士和博士兩個層次。現有的專業學位中碩士專業學位39種,博士專業學位5種(教育、口腔醫學、獸醫、臨床醫學和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重點,也是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從類型結構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為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兩種類型。自1991年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以來,主要以非全日制在職教育為主,僅有少數專業實施全日制培養。2009年開始實施面向應屆本科畢業生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2010年起實行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攻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制度,逐步增加專業學位推免生的數量和比例,鼓勵、引導優秀生源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近年來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招收比例持續增加,預計2012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比例將達到30%,2015年將逐步提高到50%。從學科結構來看,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學科門類涉及管理學、法學、工學、農學、醫學、教育學、軍事學、文學、經濟學、歷史學、藝術學等十一大學科門類,除理學和哲學外,基本涵蓋所有學科領域。研究生教育政策的重大調整標志著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戰略轉變。因此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突出其培養特色成為擺在各專業學位培養單位面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二、問卷設計

        發展研究報告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評價作為切入點。關于教育質量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學者引入了滿意度的概念。馮伯麟對教師職業的滿意度進行了研究,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教師對其所從事職業以及工作條件與狀況的總體帶有情緒色彩的感受與看法。朱新秤和卓義周對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滿意度進行了分析與調查,認為職業滿意度是個人背景因素、個人內在因素和個人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個綜合概念。林杰對全國普通高校的現行制度安排滿意度進行了調研,認為高校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取決于工作環境,而他們對工作環境,尤其是對各項制度安排的滿意度,則是反映高校現行制度合理性與科學性的重要尺度。布魯斯和布萊克本認為教師職業滿意度是衡量學校效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由于評估目的、主體和對象等不同,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的選取維度不盡相同。概括起來其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維度選取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考察:第一,從投入一過程一產出環節來考察;第二,從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考察。鑒于“投入-過程-產出”環節及“外適-內適一個適”環節的視角,我們設計了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評估指標,將“質量”概念分解成可以實際測量的具體指標,具體包括8個方面: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外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學術道德水平、創新和科研能力、學位論文質量及學習投入程度等。研究采用《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質量調查問卷》進行了調查分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通過其培養過程來實現的,培養過程大致分解為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導師指導、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等方面。問卷通過設置相關問題來了解學生對這些方面的看法與感受,進而推測培養過程各環節對教育質量可能帶來的影響。問卷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對專業學位的認知,內容包括研究生選擇就讀專業學位的動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對專業學位地位的認識等;第三部分是對課程與教學的認識,涉及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學習投入、導師指導、專業實踐等;第四部分是學習收獲與滿意度的認識,即學生對其專業理論素養、專業實踐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等方面提高的自我評價。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對華南地區多所研究型大學各年級不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345份,剔除無效問卷36份,有效問卷30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56%。各備選項按照由低到高的等級設計并采用五點式計分法,依次記分“1-2-3-4-5”,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滿意度越高。為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我們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初步處理,我們使用克龍巴赫儀系數(Cronbaeh’s Alpha)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α系數為0.861,表明問卷有較好信度。問卷效度檢驗較適合采用結構效度,即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來檢驗問卷結構效度,我們提取出了8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他們的累積方差解釋率為58.648%,表明問卷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調查樣本分布具有多樣性特點。從性別構成看,男生172名,占樣本中人數的55.63%;女生137名,占樣本總人數的44.37%。從學習形式看,全日制碩士生73人,占總人數的23.62%;非全日制碩士生236人,占總人數的76.38%。從所學專業類別看,文科221人,占總人數的71.52%;理工科66人,占總人數的21.36%;醫學等其他23人,占總人數的7.12%。從工齡情況看,沒有工作經驗,即本科畢業直接讀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63人,占20.3%;有工作經驗的246人,占79.7%。從專業構成看,MPA人數133人,占總人數的43.3%;軟件工程人數35人,占總人數的11.3%;MBA人數33人,占總人數的1 0.7%;計算機技術工程人數25人,占總人數的8.1%;教育碩士人數是19人,占總人數6.1%,其余專業人數64人,占樣本總人數的20.5%。

        三、評估報告

        (一)總體評估

        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各項得分(學生主觀感受)均在中等(3分)以上,總體滿意度處于中等偏上良好水平。說明從整體上看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教育質量較好、滿意度較高。從表1可以看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最高的是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3.83分),其次為學習投入程度和學術道德水平(均為3.80分),再次為科學實踐和學以致用能力(3.79分),基礎和專業知識水平(3.75分),得分較低分別為外語應用能力(3.42分)、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3.50分)、學位論文質量(3.67分)。說明在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最欠缺的是外語應用能力、創新與科學研究能力、學位論文質量的提高,這些是今后進一步提高的方向。

        (二)差異分析

        為了檢驗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在不同評價樣本之間否存在顯著差異,研究采用單因素分析方法進行分析。在單因素方差分析中,我們將教育質量總分記為總分40分(Total=8*5)。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顯著性水平P值為0.042

        第一,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差異。表4顯示在存在顯著差異的5個專業中,會計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平均得分最高4.20分。而臨床醫學、化學工程等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得分較低,均低于3.2分。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工商管理碩士等三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學實踐與學以致用能力評分較高,在3.8分至4分之間。法律碩士、計算機技術工程碩士、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平均分相對較低,學生實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外語應用能力差異。從表5可以看出,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臨床醫學碩士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得分較高,在3.6分至3.8分之間。化學工程類的外語應用能力平均分僅為2.8分左右,外語應用能力最差。其他專業如公共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工商管理碩士、軟件工程、教育碩士等專業碩士生外語運用能力處于3.2分至3.4分之間,外語應用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差異。表6表明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等專業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較高,在3.92分與4.4分之間,體現出這些專業的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漢語國際教育、教育碩士等專業的碩士生的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的平均得分處于中間狀態,但有待進一步加強。而理工科類的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技術、軟件工程等專業學生組織協調與管理能力普遍較低,亟待進一步提高。

        第四,學術道德水平差異。表7顯示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計算機工程碩士、教育碩士、軟件工程碩士等專業在學術道德水平上的平均分較高,位于3.75至4.4分之間;而社會工作碩士、漢語國際碩士、化學工程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術道德水平平均分的相對較低,處于平均分以下。

        第五,學位論文質量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專業學位碩士生學位論文的總體質量的差異較小,普遍得分較低,說明總體質量都得進一步提高。但相對來說,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法律碩士、會計碩士、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育碩士和臨床醫學碩士學位論文質量略勝一籌,理工科碩士學位論文普遍較差,應采取更加嚴格的質量控制措施。

        總之,經過十幾年發展,華南地區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總體質量滿意度良好,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發展。但是各專業類別培養質量參差不齊,仍然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學科門類齊全、結構布局合理、特色優勢明顯、質量品牌效應突出的專業學位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三)問題分析

        調查顯示,處于前十位的問題分別是:缺乏實踐l生教學(17.6%)、擴招太多(10%)、學習時間(8.6%)、導師指導(7.8%)、管理松散(7.8%)、課程設置(5.9%)、教師水平(5.5%)、學生質量(5.5%)、社會認可低(3.1%)、差別對待(3.1%)等。其主要原因是:

        首先,專業學位社會認可程度不高。調查發現社會對專業學位了解不多、認識不深,社會認可程度不高。從國家層面來看,專業學位教育缺乏權威的國家定位。2001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專業學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指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與學術性學位人才培養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兩個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并沒有明確劃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同時國家沒有出臺相應的在學生取得學位后的政策待遇,也沒有將專業學位與行業任職資格認證緊密聯系起來,導致考生報考積極性不高。整個社會甚至受教育者本人對專業學位的認可度不高,用人單位的招聘及人事制度中更沒有體現出對專業學位教育的足夠重視。學校管理者對專業學位教育培養重視程度不高,對其管理明顯存在邊緣化、培訓化及營利化等傾向。

        其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還沒有建立一個完善、科學、合理的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導標準和教學保障制度。調查中發現有些培養單位在專業學位管理上配備的力量單薄,只在研究生院設立一個辦公室,配備幾名工作人員,而他們要負責數千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與質量保障工作。

        再次,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教育尚沒有建立具有差異性、實踐性與前沿性的課程體系。調查顯示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大多以科學學位培養模式為藍本,未能充分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具體表現在實踐性不強、創新性不足、未能很好地體現差異性和靈活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部分教材建設不足、教學用書內容陳舊等問題。調查發現學生認為教材非常符合和比較符合實際需求的只占到55.7%,認為參考書對學習幫助非常大和比較大的只占到了58.9%。

        第四,研究型大學專業學位導師實踐經驗與責任心比較缺乏。大學教師大都是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科學輕技術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術研究型人才。這些導師長期在高校工作,很少接觸到社會實際的管理與工作,難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盡管目前這些大學采用了雙導師制,聘請了來自實踐領域的高級專業技術專家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但是受到諸如工作時間、待遇和制度等因素影響,往往是象征性地出現在論文答辯會上,很難起到實質性指導作用。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3的學生認為任課老師教學和實踐聯系不夠。目前研究型大學的導師帶的學生數量普遍比較多,導師自己面臨著學術科研的壓力、教學壓力,因此給予學生實質性的指導的時間相對較少。在主觀題調查中,專業學位研究生提到兩種類型學位的學生待遇不一,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

        第五,生源質量參差不齊、學習投入不夠。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既有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又有行政人員、企業員工;既有本科畢業生,又有專科畢業生;既有所學領域與從事行業或大學所學專業相一致的,也有與從事行業或所學專業相差甚遠的。因此生源成分十分復雜,生源素質參差不齊,這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更有甚者,由于大部分專業碩士受到工學矛盾影響,學習投入遠遠不夠。調查結果顯示1.9%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的比例少于10%,14%的在10%-20%之間,19.1%的在20%-30%之間,21%的在30%-40%之間,18.8%的在40%-50%之間,25.2%的學生課程學習時間占整個學習時間比例大于50%,說明學生在課程學習時間以外,很少花時間進行自主學習。

        四、對策建議

        (一)健全研究型大學內部質量保障制度

        完善管理制度。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整個過程都需要培養單位的管理工作來維系和發展。因此,培養單位必須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以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這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質量的重要條件。要不斷地修改和完善各專業學位研究生行為準則、入學和選拔制度、課程與學習制度、考試與成績管理制度、導師與科研制度、操作與實踐制度、學位論文與學位答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培養單位要進一步明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在整個研究生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將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作為學校研究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建立健全校院兩級管理工作隊伍,挑選責任心強、業務素質精湛的干部承擔管理任務,不斷加強培養,提高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促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提高生源質量。根據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特點,建立公開、公正、透明的招生制度和科學合理的選拔標準――學術標準和行業標準。在對考生資格審查時,嚴格按照國務院學位辦的文件要求,逐一核對考生的學位證、畢業證和職稱證等原件,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堅決不同意報考。考試和錄取工作要堅持“公平、公正、擇優、差額”原則,確保質量,寧缺毋濫。不斷進行招生考試錄取環節改革,推進有利于選擇優秀考生的選拔方式。加大學位型研究生和學術型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區別力度,學術型研究生考試注重考生的專業知識和研究潛能,專業碩士在考察專業基礎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考察,以選拔更適合專業型碩士培養要求和培養目標的優秀考生。

        強化師資隊伍。首先,強化導師遴選、考核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導師遴選和考核動態管理方式,優勝劣汰,競爭上崗,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明確導師責、權、利,提高導師責任心,加強導師對學生的培養。在培養計劃,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都應該加強導師對專業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個性化和差異化。在對導師考核方面,除了參照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考核標準和考核要求外,加強考核導師對培養專業碩士實踐應用能力提升程度。其次,進一步落實“雙導師”制。參照國外培養模式,在專業碩士導師遴選和導師對專業碩士的培養方式上進行深化改革,聘請行業部門實踐經驗豐富和理論水平扎實的專業人士參與教學,促進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生的教學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實施“雙導師制”。“雙導師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會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認可程度。學校應參照全日制研究生學位點領銜人的待遇和職責,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領域領銜人待遇并加強考核。

        突出課程特色。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根據國外較好的培養方式和我國實際及各研究型大學現實條件,我們認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要突出基礎性、差異性、實踐性、選擇性、先進性和創新性。課程設置貫徹“少而精”原則,精簡專業課程,更新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知識體系。合理的知識體系應包括職業領域知識、一般性社會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知識。專業學位教育歸根到底就是為某一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檢驗合格與否的惟一標準就是其“任職資格”是否達到。因此應按職業背景差異對知識的不同需求來組織授課內容,構建起合理的職業領域知識體系,如行業領域基礎知識、最新進展、存在問題、發展前景、最新技術手段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實際工作中,不僅要面對本專業領域,還要面對經濟、社會、技術、產業、市場和資源環境等多個領域,因此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應充分體現出“復合型人才”特點,在職業領域知識縱向加深更新的同時拓寬橫向領域相關知識,構筑起“職業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體現出專業學位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打通課程學習與課題研究之間的界限,把學習與做課題結合起來,把研究和應用貫穿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全過程。加強課程建設,實施課程主講教師負責制,鼓勵各領域根據在職人員、各自的行業特點、地域特點自編具有實用性強的教材,對于成熟的自編教材,學校和學院應資助出版,推進網絡課程和精品課程建設。

        優化教學模式。專業學位教學模式的改革應從課堂教學改革人手,以課程內容應用化、課堂教學實踐化為起點,逐步摸索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多學科優勢,堅持以學員為中心,注重學員與教師雙向互動,靈活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專題講座、課堂討論、主題報告、學術沙龍、模擬訓練、觀看影象、實地考察等多樣教學方式,著力提高面授效果。大力開展專業學位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與開發,編制相應的案例庫,開發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教學方法的操作程序。加強實踐基地的建設,確保每一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都能深入行業第一線接受實踐訓練。

        加強專業實踐。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心所在。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為主的教育,是培養少而精的理論型與研究型的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因此研究能力培養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應有之義。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針對特定職業領域需要而設置的學位教育,因此特定職業領域的實踐能力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所在。在教育部專業學位培養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為學生實踐提供條件,建立實踐基地,聯合社會資源共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因此在今后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修改完善時,培養單位應充分考慮到實踐環節的學時和學分要求,建立校內外實習實踐基地,聯合校外導師,整合資源,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開拓社會實踐的思路和視野,為專業學位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要指導學生帶著問題與課題深入實踐,從實踐中遴選課題,加以研究,切實解決企事業及行業上的技術難題,從而收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重視學位論文。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論文質量管理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歸宿。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是衡量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水平、實踐技能、研究能力和培養質量高低的重要標志。學位論文是全面檢查專業學位研究生知識結構和綜合分析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所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能力以及組織協調、表達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行目標管理的最后一關。專業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在文體選擇上擁有更為廣闊的空間,以突出實用性和職業背景為指導思想,學生可以選擇調研報告、應用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學藝術作品等多種形式,主要體現專業型研究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學位論文評價上,一方面,強調學位論文的質量和水平,考核專業碩士的理論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對于研究范式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先進培養方式對專業碩士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進行考核。

        (二)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相關政策

        其一,國家政策的保障措施。在國家層面上,制訂完善健全的規章制度是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規范管理的重要保障。國家法律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定位、專業學位的質量評價標準和體系,專業學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的定性分析都還遠不清晰和成熟。因此,國家和省級部門要準確把握教育發展的趨勢,積極開展學位教育研究,進一步完善專業學位教育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加大專業學位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從制度上規范專業學位教育行為。

        其二,人才市場的配套體系。《專業學位設置審批暫行辦法》第十條規定:“各專業學位所涉及的有關行業部門應逐步把專業學位作為相應職業崗位(職位)任職資格優先考慮的條件之一。”因此需要進行專業學位與勞動力市場及人才市場的相應配套改革,將專業學位教育與行業準入制度銜接落到實處。在美國,參加一些行業執業資格考試必須以獲得經認證的專業學位為前提,絕大多數州的律師資格考試委員會都規定,參加律師執業資格考試必須獲得經認可的法學院所授予的法律專業博士學位(J.D.)或法律學士學位(LL.B),自學、律師事務所的實習均不能替代法學院的教育。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的銜接使專業學位教育擁有較高的社會認同度,也使美國專業學位教育享譽世界。我國行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之間尚未建立有效銜接,相應專業學位教育經歷未成為行業執業資格的必要條件,很難避免專業學位教育社會地位受到影響。因此,加強專業學位教育與相應行業執業資格考試銜接,必將促進公眾對專業學位的認可,提高專業學位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專業學位質量提高和健康發展。

        其三,社會中介的評價監督。完善的外部質量監控體系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保障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當前我國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主體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專業學位全國教育指導委員會和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等為代表的專業學位教育方面的社會中介機構。各種專業學位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指導委員會,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培養和碩士論文在政策上進行宏觀管理,同時各種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下又成立了領域協作組,對各個培養單位的培養方案和課程建設等進行指導。要充分發揮各個準政府組織等中介組織的作用,由各中介機構從不同層次和側面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專業學位教育的質量監控,保障專業學位的教育質量。要發揮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的作用,讓他們參與到專業學位教學中來,保障專業碩士教育質量。在美國,行業協會介入相關專業學位的申請者條件規定、培養計劃的制定等環節。行業協會還以專業認證為主要手段來監控專業學位的培養質量,而行業協會同時也是執業資格考試的主管部門,他們與相應專業的教育機構協會聯合管理專業學位教育。因此,設計一種合理的體制使執業資格考試主管部門能夠參與到專業學位教育中來,架設執業資格考試與專業學位教育培養之間的橋梁,中介機構與研究型大學共同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顯得非常重要,專業學位培養單位可以嘗試性地開展專業學位與執業資格考試掛鉤的培養機制,以培養適用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沁平.與時俱進適應需要逐步在我國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學[J].中國高等教育,2002(21):3.

        [2]馬德秀.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適應需求[N].中國青年報,2012―03―14(T03).

        [3]馮伯麟.教師工作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9):23―25.

        第7篇:工科研究生論文范文

        突出優勢,強化內涵,奠定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礎

        學校依托軌道交通類國家重點學科、國家特色專業、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以及一批國家級實踐教學平臺和科研平臺,以行業前沿理論和先進技術為引領,通過學科專業交叉、教學科研協同、學校企業聯合,深化課程平臺、精品教材、實踐平臺和師資隊伍內涵建設,為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1.構建軌道交通特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以行業先進技術為引領,鼓勵教師積極將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帶入課堂和實驗室,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和實驗教學項目,建設了一批與前沿技術接軌的特色專業課程群。在課堂教學中加大雙語教學課程比重,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力。

        2.編寫軌道交通特色教材

        以精品教材建設為核心,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理論,不斷加強軌道交通特色系列教材建設,編寫出版了《交通運輸》《車輛工程》《鐵道工程》《鐵道信號》《軌道牽引電氣化》等特色專業系列教材,保持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的先進性。

        3.搭建科研教學一體化實踐平臺

        學校在現有的科研平臺、實驗教學平臺和校外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及時將科研最新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與實驗教學系統,自主研制一批與軌道交通關鍵技術發展同步的實驗系統,實現了校內優質科研資源、行業企業先進技術條件和實驗教學資源的深度融合與共享,為軌道交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4.培養一支掌握軌道交通前沿理論與先進技術的師資隊伍

        通過引進與培養相結合、承擔學科前沿理論研究課題與行業先進技術項目開發相結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掌握軌道交通前沿理論與先進技術、學歷層次高、結構合理、教學科研一體化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師資保障。聘請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學名師和學科帶頭人等優秀教師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班授課,讓學生感受大師風范,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拓展途徑,營造氛圍,探索多元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在原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改革建設基礎上,持續探索“研究型、復合型和工程型”三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拓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途徑。

        1.通過“2+2理科試驗班”“通信工程本碩及本碩博連讀班”“土木工程茅以升班”,開展專業特色鮮明的研究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2+2理科實驗班”是從全校新生中選拔優秀學生,招生規模由原來的60人擴展到現在的180人,這些學生在理學院完成2年深厚理科基礎培養后,于第3年根據其興趣進入相應專業學習;土木工程專業每年從本專業選拔優秀本科生30人進入“茅以升班”;通信工程專業每年從本專業選拔70人進入“本碩博一體化實驗班”。這些實驗班通過加強基礎學科學習和配備學業導師個性化指導,培養基礎理論扎實、知識結構合理、專業興趣濃厚、科研創新能力突出的具有學術帶頭人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

        2.通過“軌道交通復合型實驗班”開展“運―電、運―控、運―建、運―車”等主學科專業交叉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該實驗班依托北京市級“軌道交通復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每年從相關專業選拔優秀本科生30余人,從集成線橋隧站、機車車輛、供電傳動、信號控制于一體的軌道交通規劃與運營管理復合型拔尖人才培養要求出發,實施“3+1+2”本碩連讀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即在土木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自動化、通信工程、計算機等專業進行3年的專業教育,選拔優秀學生進行1年軌道交通綜合理論與實踐學習,再進行2年研究生階段學習,培養基礎寬厚、特色鮮明、視野開闊、個性突出、發展潛力大、創新意識強、綜合素質優秀、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運―建”“運―車”“運―電”“運―控”等軌道交通復合型工程拔尖人才,滿足軌道交通關鍵技術領域的高端人才需求。

        3.通過“卓越工程師產學聯合培養試點班”校企聯合開展工程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育計劃”試點項目和“探索行業高校產學聯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和機制”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從全校工科專業選拔100余人,通過校企雙導師制,開展“3+1+2”卓越工程師產學聯合人才試點培養,要求學生1年在企業開展本科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后2年研究生論文要在指定企業進行實習和工程項目研究,突出了學生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企業培養了急需的卓越工程人才。

        科教融合,注重實踐,建立一套系統的科研訓練方法

        通過開設研究方法論課程群、主干課程研究型教學、自主創新實驗、專題講座等,及時將科研成果和前沿技術引進課堂、引進實驗、引進教材和引進畢業設計;通過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學科競賽、企業實踐等固化到培養方案中,引導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早進企業,形成了“四引進”和“四早進”的科研訓練方法。

        1.研究方法課程群

        包括專業導論課程、科技文獻檢索課程、學科專業研究方法論課程、產品創意設計與實踐課程等,是指導學生認識學科、了解專業、明確專業取向的引導課,是吸引學生了解學科前沿、參與科研項目、探究未知領域、激發科研興趣的探索課,是培養學生具有嚴謹的科學態度、系統的研究方法、務實的科研作風和活躍的創新思維的訓練課。

        2.推行主干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

        研究性教學載體內容主要來自教師實際科研項目或專題研究項目,在教學內容與科研充分融合的同時,也將科研方法融入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

        3.創建了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科研訓練體系

        以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學科競賽、專題研究和自主創新實驗為載體,設立了3個層次的科研訓練內容,通過學生創新實踐給予自主教育學分,引導學生系統參與科研訓練,參與到導師的科研實踐中,培養學生掌握專業研究技能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能力與創新精神。

        完善制度,提供保障,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組織制定各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相關管理文件,制定不同模式下的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培養、指導等運行管理辦法,建立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個性發展和科研創新的激勵措施及經費保障制度,形成了行業特色研究型大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AV在线 | 欧美日韩激情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页在线 | 亚洲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香蕉精品偷在线观看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喷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