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你是人間四月天原文范文

        你是人間四月天原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原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你是人間四月天原文范文

        她很復雜。

        她有著大時代背景下的家族命運,是家里最小的女兒卻也是大家庭的“長子”。

        她是16歲就一夜成名的玉女偶像,也是侯孝賢早期電影的文藝女主角。

        她是才情顯著的作家,是循循善誘的達人秀評委,也是親切怡人的“美麗教主”。

        她有著甜美的外表,身體里卻生長著一顆叛逆的內心。

        她曾唱著青蔥高亢的流行金曲,也聽著內地張楚、竇唯的搖滾樂。

        她在自己的小宇宙里充滿感性,卻決不是一個傷悲秋月的工作室老板。

        她談論美容護膚購物,也談論社會公共事務,她對社會事件發言的態度是:藝人首先是人而非異類。

        她也很簡單。

        這兩年來,她活得越來越像自己,那個文藝情懷的、率性的、自我修復的自己。“我的實相是家人、讀書的快樂、寫字的感動、小王子的愛、自我的價值、朋友。”

        現在的伊能靜,是一個落地感很強的人,踏實、進取,但不強求。她開始集中精力做自己內心最想做的事——做自己的電影,拍眷村的故事。

        人生起起伏伏,她充滿感恩。“沒有過去任何一個我自己,每一分每一秒,就不會有現在這個我。我感謝上天給我這么多的經歷。”

        與侯孝賢電影結緣

        伊能靜的表演生涯起點很高,在16歲作為歌手出道,第二年,侯孝賢和朱天文就找到了她,讓她出演新片女主角。

        初遇的故事是這樣的:侯孝賢要拍《悲情城市》,他們在為這樣一個人物尋找演員:她是動亂年代里的一個17歲的女孩,她在最燦爛的時候像櫻花一樣凋零。當時侯導看到一檔電視綜藝節目,大家都在很認真地玩游戲、開玩笑,卻有一個很純真卻充滿殺氣的小女孩,在后面萬般無聊地拆節目的道具,那個小女孩就是伊能靜。導演一下就被這個小女孩抓住了,覺得她“就像個小動物一樣”。

         

        然而,青春年少的伊能靜把愛情看得比電影重要得多,在電影開機前三天,她去香港與初戀男友私奔,私奔未果,后來這個角色也由辛樹芬接替了。雖然與一部偉大的電影失之交臂,但伊能靜從此與侯孝賢電影結下緣分,在《好男好女》、《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等多部侯導電影中出演角色。

         

        《南國再見,南國》描述了一代臺灣青年嚼著檳榔的青春。伊能靜是坐在林強(飾演扁頭)不羈的摩托車背后的面龐清秀的小麻花。伊能靜至今仍很喜歡這部看起來很悶的電影,因為電影的荒蕪感讓她想起了自己半夢半醒、迷迷離離的青春。她的青春里也有很多荒蕪的畫面。父親早年離開,跟著養父生活的她有著暴烈的17歲,會喝個爛醉,把自己砸得滿身是傷,會坐公車到很遠的地方呆一整天,然后再穿著制服、背著書包回家。

         

        而關于《好男好女》,伊能靜曾說,能主演這部電影是她人生中做過最棒的事情。

        《好男好女》是侯孝賢高峰時期的一部重要作品,講述臺灣時期一群臺灣知識青年受難的青春。十幾年過去了,伊能靜依然覺得這部電影對自己影響很大。“我們對父輩的記憶是空白的,除了知道自己的祖籍是哪里之外,不知道父輩是什么背景,就像沒有根的孩子。我是本省人和外省人的結晶,有一種身份迷失感,沒有爸爸的懷抱可以回。70年代生人的內心是非常具有漂泊感的,他們感到腳下沒有一片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而電影最偉大、文學最偉大,是因為它們留下了那一刻不可能再回來的歷史。”

         

        出演侯導的每一部電影,都讓伊能靜消耗很大,那種虔誠的“生命電影”讓她與角色融為一體,她甚至一度愛上了戲中的男演員。“拍戲有點像‘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不是你,但我跟你在同一個身體里,感受你人生的所有悲歡起伏。這輩子沒有那個緣分讓我成為你,或者認識你,但是我有這個緣分在戲里成為你,去感受你的人生走過的每一條道路。你這樣想,那你的感情就很容易是真的。我記得侯導跟我講過一句話,‘你是真的,情感就不會是假的’,當演員就是這樣,你真的是那個人的話,沒有一滴眼淚會是假的,除非你不是。”

         

        在最好的年華,她靈氣迸發的表演為她帶來了許多榮譽,她是那個年代臺灣最早踏上法國戛納電影節、日本東京電影節紅地毯的女藝人。

        就像伊能靜出道前不認識歌壇已當紅的劉文正,在拍電影前她也不知道侯孝賢是如此偉大的導演。起初,伊能靜每次看《悲情城市》都會睡著,“節奏那么慢,臺詞那么少,音樂好好聽哦,我就一直睡”。幾年后,她因為另一部主演的電影《國道封閉》去費里尼的故鄉參加影展,那次影展上放映了完整版的《悲情城市》,一共有四五個小時,她看完后大哭。“那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認識了侯孝賢導演。侯孝賢、楊德昌導演最偉大的貢獻是他們記錄了一個消失的年代。”

         

        伊能靜深信自己會是侯孝賢導演一輩子的影迷。“我愛他電影的全盛時期,也愛他混沌的時期,我覺得這就像大自然的狀態,一棵樹不可能一年365天都是旺盛期,所以創作也會隨時間和年齡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我從來沒有對侯導失望過,但也沒有過高的期望過,我覺得我就是不斷地看他的電影,即使我沒有拍他的戲。我默默地看完也不見得會打給他。我就是他的影迷,我喜歡他的東西,看完之后我不會有太多的失望或者太多的評價,我會覺得這個畫面感始終是侯孝賢。”

         

        生命中所有的際遇都是收獲

        有人說,伊能靜是一個依賴角色和導演的演員,角色好、導演好,她的表演就能出彩,反之亦然。所以,她的表演事業起起伏伏。

        憑借《好男好女》和《國道封閉》,伊能靜曾兩次入圍金馬獎最佳女演員,但前者遇到了張曼玉主演的《甜蜜蜜》,后者遇到了蕭芳芳的《女人四十》,均無緣獎項。“我們就是來陪榜的啊。”她笑稱。

         

        后來,在風靡一時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出演陸小曼,讓她達到了事業的又一高峰,可她卻在這時選擇了家庭,生下了小王子(伊能靜對兒子的昵稱)。這部戲紅了周迅,紅了劉若英,卻沒有紅了伊能靜。

         

        這些年她很少有機會遇到一些認同度很高、讓她消耗很大的角色。她會有遺憾,也看得很開,“我覺得這應該是女演員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吧。目前商業電影是主流,女演員在商業電影中擔任的角色往往有局限。大部分的藝術電影都在探討人生的復雜面,但這一塊在創作上是非常被壓抑的。包括現在臺灣電影‘小清新’實在太多了,我覺得這跟臺灣這幾年平復的大環境有關系,大家開始只關心身邊的事,談戀愛啊,男朋友啊,網絡時代的疏離感啊,很難產生具有大時代背景的故事。通常是這樣,越壞的時代,越能產出好的電影。”

        她也能很坦然地做一個單純的影迷。據稱,侯孝賢導演曾說,辛樹芬、伊能靜和舒淇是他的電影的三大女主角。當筆者就這個說法向伊能靜求證時,她顯得很開心:“真的嗎?那我真是太被抬舉!”

        第2篇:你是人間四月天原文范文

        「儒家可以說其為「宗教嗎?如果可以,那這樣的一個宗教便與其人文精神不可分。換言之,儒家之做為一種宗教,并不是在強分「此岸與「彼岸的對比之下去彰顯的,相反的,它是在將「此岸與「彼岸渾成一個整體的情況下來思考問題的。首先指出了這一點,我們進一步要說,我們現在要去論及所謂的「儒教的問題的時候,顯然地,我們仍然經由一種對比的方式來談,對比于西方宗教文化的傳統來談,對比于「連續與「斷裂來談,對比于「咒術與「解咒來談。(注 1 )

        首先我們且從「什么是宗教開始吧!一般來講,大家談到宗教,很容易用西方文化為中心的觀點來理解,而認為宗教一定要有教義,一定要有教皇、教團、教主;甚至,如果站在基督教的觀點的話,必須有一個超越的人格神,要不然的話,就不成其為宗教;或者說不像那樣的宗教就是比較低的宗教。但是我個人想從一個比較寬廣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問題,什么是宗教呢?宗教其實是人類的一個「終極關懷( the Ultimate Concern)(注2)什么叫「終極關懷,這個關懷和一般所謂的關懷是不一樣的,一般的關懷是有確定對象的,那么這里所謂的「終極關懷,它有沒有對象?當然有,但這個對象不是我們一般所采取一個「主體跟「對象相對待而成的一個對象。一般我們所以為的「對象都是「主客對立所成的一個「對象,而「終極關懷的對象是超乎這種主客對立的格局來思考問題的。

        當然,這里我們先要問什么是以「主客對立的格局來思考問題。首先,我們要問我們的意識對事物能夠有什么樣的把握?一般而言,意識是經由一種投向外,而執持著一個對象這樣的方式來理解事物的,一般所謂的「關懷也是通過這樣的一個角度所引起的關懷。這樣的關懷,其實便含有個人的性好(interest)在里面。我們可以說這樣一個關懷乃是在「橫面的意義下的關懷,它仍然停留在我們這里所說的「主客對立的層次,像這樣的關懷就不是「終極的。那么「終極的這個意思指的是什么呢?終極( ultimate )這個字眼,就中文講,什么叫「終?什么叫「極?「終關連著「始,孟子講「始條理、「終條理,講「金聲而玉振之,「終有完成的意思,而

        「極代表頂點、完成,代表圓滿,而頂點指的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注3)那么這么說,「終極關懷其實就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不是暫時性的、有所缺的,而是恒久的、圓滿的,這樣的一種關懷。

        再者,當我們說到所謂的「絕對跟「圓滿的時候,到底是在「彼岸呢?還是在「此岸呢?所謂的「絕對圓滿,是作為一個「超絕的存有(Transcendent Being ),還是相對地來講,作為一個「內在的存有(Immannent Being)。如果是作為一個「超絕的存有,那么那樣的宗教是怎么樣的一個宗教,如果作為「內在的存有,那么那樣的宗教是怎么樣的一個宗教。所謂「超絕的存有與「內在的存有應該怎么樣理解,要進一步慢慢分析它,不然的話,我們就沒有辦法真正恰當的掌握到什么叫宗教。

        我們是從終極關懷這個概念來理解什么是宗教,那么我們說所謂的「關懷,一般說的層次是什么?一般說的是平鋪的,是橫面的,主客對立下的關懷。這個關懷是先有認知、有一個對象的關懷,而這樣的關懷都兼含著利益(interest)在里面,它有一個趨向,而這個趨向是有定點的。那么所謂「終極關懷,因為它涉及到所謂「絕對跟「圓滿,所以它就不是平鋪的、橫面的。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絕對和「圓滿這兩個概念,你是怎么樣去理解它,你是把它放在一個「超絕的領域,還是你把它「內在的來看,或者根本無所謂分成「超絕和「內在,再來進一步談這個問題。

        我們且看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當然它離不開此經驗的世界( empirical world ),而這經驗的世界若跟那超絕的世界斷裂開來,而分出個神圣與凡俗。那么,在這種情形之下,所成就的宗教是一個類型,這樣的類型便與將這兩者關連成一個不可分的整體,神圣與凡俗并不是斷裂的,而是連續的,這樣的類型不相同。「斷裂與「連續這兩者是不相同的,要區分開來。大體來說,我以為諸如基督宗教與回教這樣的一神論傳統,都屬于前面所謂的「斷裂的這樣的類型,而相對于此一神論的其它類型,則是「連續的這樣的類型,儒教可以說是此連續的類型之代表。

        在這種「連續的情形之下,儒教的「宗教性與其「人文精神是合在一塊兒的。也就是說,強調一個絕對的、圓滿的,跟強調一個當下的、歷史性的社會性的存在,就儒教來說,這并不是可以分離開來的,它們是不二的。那個超越的、絕對的、圓滿的概念,在中國的儒學系統里面,它并不是隔離開人的世界而擺在彼岸,而是落在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來談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道德的真實感,或者道德的實存感,這就是孔老夫子所發明的「仁。我們從這里了解到儒家的宗教和人文精神是合在一起的,而這個「合體現(具現)在這個生活世界每一個人的道德真實感──仁(注4)。這一點在整個中國來講是很重要的。

        這樣的一個想法,這樣的一個方式,跟基督宗教與回教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在對于「人的概念,在西方人的思維結構里面,「人做為一個有限的、不圓滿的存在;而相對的來講,人格神衪是無限的、圓滿的、絕對的。然而以中國文化傳統,特別是儒教來說,一方面強調那個超越的、絕對的根源,而另方面則又說人雖有限而可以無限。或者說,依中國文化所了解的「有限與「無限,和原來我們所說的基督宗教的文化傳統所了解的「有限與「無限是不一樣的。因為你從原來那樣的思考方式的「有限和「無限是兩個相背反的概念,而現在說人有限而可以是無限的時候,這里頭所說的「有限與「無限的概念不能用原來我們剛剛所說的那個方式來規定它。或者我們可以發現到,你把有限跟無限拉開來作一個相對的思考方式的,是一種單線式的思考(

        linear thinking );而當你把人是有限的而可以是無限的,把有限、無限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基本上是一種圓環式的思考(circular thinking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不同的思考方式,在理論上來說,這與中西文化的存有觀之為「連續與「斷裂有著密切的關系。當然,上面所做的厘清可以說是一文化類型學的理解。這可以說是一背景的、基底的理解,做為一學問的研究來說,它是極為重要的。

        我們還是扣緊前面所謂的「終極關懷來談,究極來說,這樣的一種關懷必須從我人的「存在談起。吾人之做為一種「存在,便以一活生生實存而有的方式進入到這個世界,去理解這個世界,去詮釋這個世界。「連續與「斷裂是兩個不同的理解方式,是兩個不同的詮釋方式。關于世界的理解方式,論其究極,必論及宇宙生化的問題。

        一論及宇宙生化的問題,我們便記起《易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注5)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注6)、「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注7 ),還有「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這樣的句子。(注8)這些句子,如果不通過前面所謂的文化類型學的對比,不把它們放在「連續的這樣的類型下來思考問題的話,很可能會出現很多不相干的問題。首先,你一定會說,這些句子將「實然與「應然的層次攪和在一起,你會懷疑它們是不是犯了如摩爾( G.E.Moore )所說的自然主義的謬誤( naturalistic fallacy )。(注9 )

        其實不然,因為究極來說,這牽涉到你怎么去理解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樣去詮釋這個世界,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方式便整個的不一樣。因為,就中國當初在講整個宇宙生化的時候,便不離人而別說一套,中國人并不是把宇宙視為一個在人之外的對象來理解,然后去想這個對象是怎么樣,最后指出一個冥冥中的絕對者是如何的超離于人之上,而它又是怎么樣的造這個世界。

        就中國人來說「人是不離天的,中國長久以來就認為「天人不二,即使只就文字的構造來講的話,「人跟「天本來就是一脈相傳的,有它的血緣關系,天人不二,這一點在整個中國文化里面,是非常重要的。(注10)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到,當中國人去說整個宇宙造化是怎么樣的時候,是不離人的。要去說那個開端,它不是那么清晰可以講出來的。雖然「天人不二,它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會說籠籠統統的有個宇宙是怎么樣的怎么樣的,然后緊跟著說人是怎么樣怎么樣的。它籠籠統統說這個宇宙造化時,不是那么精純的說,而是就人的實存感上來說,是從道德的實存感上談,因此,我們說當他在談到宇宙生化的論題時,他已經將整個倫理的意象擺進去了。

        「天人不二可以說是整個中國人的思考方式,這里頭牽涉到整個中國原來的宗教,我們可以說那是一個巫祝的傳統,或者說是薩滿教(shamanism)的傳統,我個人以為這個巫祝的傳統并不是后起的。(注11)中國文化中巫祝的傳統最大的一個特點在于,強調人與物、人與天、人與神基本上是同質的,不是異類的,所以它可以轉化,它可以變形。(注 12 )當然,中國并不只停留在這個階段,因為它從「同質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換)轉成「同德的,本來是「同質而異形,后來轉成「異形而同德。同質的意思是,我們這個身子(body)可以轉,即使水火和人基本上也是可以融合的,人本來跟天地是可以融合為一的,道家有所謂的「物化、氣化即指此。所不同的是,在儒家的傳統里面,承認彼此是不同「類的存在,但是它有它相同的「德所在,而尤其當它在談「天與「人的時候,強調「人與「天是平等的,所以「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都是取其「德意,這是「天人同德說。講「天人合一,是從「天人同德或「天人合德說,是就這個角度去講。

        簡言之,就原來中國巫祝這個傳統,原強調的是「異形而同質后逐漸轉化成「一氣之所化,這是一個傳統;而后來又轉化成「異形而同德,轉化成「道德之創化,這又是另一個傳統。我們說「一氣之所化這個傳統,后來成為道家之學,而說「道德之創化成為儒家之學,但是它們基本上不離原先巫祝的視域(Horizon),這是很值得我們去留意的。正因如此,中國人談到整個宇宙造化的的時候,必定會談「道德之創化、「一氣之所化,或是把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有的偏重在前者,而有的偏在后者。顯然地,這樣的一個傳統,并不是一「言說的傳統,而是一「氣化的傳統,或者說是個「道德的創化傳統。如此一來,當你談到中國人整個宇宙創化的想法的時候,不管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同注5)或者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注13 ),或者講「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注14)這都不是通過「言說,而是通過「氣化流行,或者通過「道德創造。氣化流行與道德創造又是合為一體的。

        但是當你翻開基督教圣經(Bible)《舊約全書》<創世紀>第一章寫著「上帝說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說「有什么,就有什么,這「言說的活動與「氣化流行及「道德創化的活動不同,與所謂的「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與所謂的「默運造化這樣的傳統不一樣!「默是「超乎言說,此與「言說不相同。

        「言說是什么,「言說是你通過一個「主體的對象化活動,而去說這個世界,形成一個主客對立,形成一個「超絕的和「經驗的這樣的兩層世界。在這整個文化傳統的基本形態下,它的宗教自然會強調在一個超絕的世界(transcendent world)的絕對而圓滿的上帝,相對于這一個超絕的世界則有一個經驗的世界( empirical world),有一個人的世界( human world)。然而就中國文化傳統的世界觀與文化觀就不是這樣的。「默運造化、「天何言哉這指的是由「氣的感通開展而成的,而不是由「言說的論定而決定。不只如此,如《中庸》所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注 15)這是從道德創化去說,說整個存有的根源是「誠,而人進到這個世界,以這樣的存有的根源性的動力,去參贊天地之化育。人與世界是一體的,雖異形而同德,就此同德而可以說它們有其「內在的同一性。經由以上的疏理與闡釋,我們要是說儒家不是「教,是不應該的,也是不恰當的,其實,儒家是一道道地地的「教,只是這個「教不同于基督宗教的「教罷了。

        再者,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現在很多哲學家、神學家,包括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保羅.狄利希( Paul Tillich

        )、馬塞爾( Gabriel Marcel)它們基本上所理解的宗教,已經慢慢的柔化了前面所謂的這個「斷裂( discontinuity),而再度強調「連續( continuity),再強調一「我與你(I and Thou )這樣的一個思維方式,重新縫合了這個超絕的世界和經驗的世界。(注16)這特別是存在主義神學非常偉大的貢獻。所以若你對儒學傳統很了解,去讀保羅.狄利希(Paul Tillich)的東西,你會覺得它與儒家的宗教非常相近。不過,究極來說,由于文化傳統彼此的異同,因此在根本上還是不同的。

        如上所述,我們可以斷言中國文化傳統所謂的「宗教性離不開「人文精神。人文跟宗教對中國人來講,其實是一體的;而彼之為一體,它具現之所在,就是那整個「活生生的實存而有進入到這個世界的動源點,就是孔老夫子所開啟的「仁。(注 17 )孔子之為孔子,我們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就是因為他點燃了我們自家生命這盞明燈,這是很了不起的。就此而言,中國的孔子,正如同印度的釋迦,正如希臘的蘇格拉底,正如基督宗教的耶穌。我以為這些圣哲的教言盡管是平易的,但卻不能等閑視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仁,絕對不是世俗一般所以為的「對人好一點,或者「人就是要做好人,這樣的意思而已。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意義,那是一個根源性的意義,它指的人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實存而有進到整個生活世界而喚醒的動源。這里筆者要做這樣的一個提醒。

        轉貼于 現在我們再回到前面所說的西洋宗教文化傳統來說,那是一個「言說的傳統,是通過一個「主體的對象化(subjective objectification)活動而去「說那個東西是什么這樣的一個傳統。所以當他說「上帝說有了光,就有了光,「說什么,就有了什么的時候,他們所想的任何一個東西,它有它的實體( substance ),可以通過一個「概念(concept)充分的去把握它,它是有本質(

        essence

        )的,是可以經由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去符應的;或者說是可以為主體所把握的。

        我們這么說又把基督教的傳統跟希臘哲學的傳統勾聯在一塊兒理解。「希臘的哲學跟「基督教傳統看起來差很遠,其實骨子里有其可通之處。就整個西方文化的來源來說,大致可以說有三個︰希伯萊宗教(后來發展為基督宗教),羅馬法,以及希臘哲學。這三者有其共同的地方,它們都強調人與物,人與人,人與天是斷裂的( discontinuous)。大體來說,希伯萊宗教它安排了「天、人的問題,羅馬法則安排了「人、己的問題,而希臘哲學則安排了「物、我的問題。這三者剛好互為補充。這樣說來,你說希臘哲學是不是就不談到人與人的問題,不是的,我的意思是,它有它的重點。

        因為其為「斷裂,故其所強調在這個主體對外在客體(物)的把握,而不是主客相融為一。那個超絕的存有,跟這個經驗世界的存有,是斷裂的,因而這便強調的是那個超絕的存有如何「創造這個世界,并且如何地「拯救這個世界,其實這個「拯救也是另外一種「把握。如果你對基督宗教有點了解,從韋伯(Max Weber)所寫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你可以了解到卡爾文教派「預選說( predestination )更清楚的把這個精神彰顯出來。(注18)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而且非常非常深的問題。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并不意味著中國比較低,其實這里頭只是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思路而已,各有各的限制,各有各的精彩。那么在中國的宗教里面,那超絕的存有與經驗世界的存有是和合為一的,是相即不二的。具體的落實便從「仁上說,順此便可以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注19 )如此一來,當整個學問發展到陽明學的時候,他說「良知是造化的精靈(注20 ),或說「無聲無臭獨知時,此是乾坤萬有基(注21),其實就是把這個系統作了一個理論性的總結。

        顯然地,諸如「解脫、「救贖這些觀念便不適合用于儒家這樣的宗教。沒有「彼岸與「此岸的對決,便沒有所謂的「解脫,沒有「原罪與「圣潔的對決,便沒有所謂的「救贖。相對于佛教的「解脫、基督宗教的「救贖,儒教當可以說是「成德。「成德并不只是個人之成就其自己而已,它指的是將全副的生命回向整個生活世界,而去成就此生活世界中的每一個個我。這也就是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儒教的終極關懷并沒有將世界懸隔為一超絕的與經驗的兩橛,而是就此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如何的潤化、成就而去說其終極關懷。在這樣的理解與詮釋之下,連帶的我們可以發現儒教所注重的是那源泉滾滾、沛然莫之能御的內在本源,而不是超離于此世界之上的人格神。這樣的內在本源一方面是整個宇宙造化之源,而另方面則又是人內在的本心,是人之所以成就為一個人的根源。

        或許,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經由「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這個對比來彰顯中西方宗教哲學的異同。大體說來,西方的宗教傳統,是與其「言說的傳統為一致的,它強調的是「主體的對象化活動,強調「超絕的與「經驗的這兩層世界是斷裂的,而不是連續的;因此須要有個「道成肉身把它們連結起來。至于中國的宗教傳統,則與其「氣的感通傳統為一致,它強調的是一「對象的主體化活動,強調那「超絕的與「經驗的這兩層世界是連續的,而不是斷裂的;因此它們本來是通貫為一個整體的,人雖為一有限的存在,但此即有限而可以無限,人雖為一肉身之軀的存在,然而即此肉身之軀即可以成道,此即所謂「肉身成道。

        孔子自述其為學成道的歷程所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注22),這樣的一個歷程,其實就是一「肉身成道的歷程。他是在歷程中的,是在整個生活世界中的。大體說來,這是說:人的生命到了十五歲始能漸進乎學,因為所謂的「學并不只是技能之學,蓋學所以學為道也,學是通極于道的,是故「志于學,指的就是「志于道。經由這樣的啟動點,而到達了三十歲,便能有所卓然自立。一般所謂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立于禮,這是說人的生命已能進入到一方向的軌則之中。再經十年的鍛煉,則能不競逐于物,而知其所止。所謂「四十而不惑指的是人的生命已能知其所止,這是說這樣便能有一生命的確定性。再經過十年,才能識得大體,入于道,去體會整個造化之流行。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指的是能夠參與那根源性的整體之根源動力而開啟其造化的生機。這樣子再經過了十年,這個根源性整體之根源的動力逐漸入于人心之中,使得人能默識心通,涵受萬有。所謂「六十而耳順指的是能默會于心,入于無分別相,而體會到本體。這是說生命之確定性已逐漸融化而成為一圓融境界。最后,再經十年,能由此抽象之圓融境界,再落實而為一具體的實踐,這就是所謂「惟圣人為能踐其形之謂也(注23)。所謂「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指的是說本心即是天理,順此本心就是合于天理,這也就是「率性之謂道;這是由那生命之根源的整體如其所如的由自家的生命本體而發,而這自家生命的本體就是道德實踐的主體,它必然的要求落實于生活世界而自我完成 。

        如上所言,我們可以發現孔子是極為注重生命歷程的,而這里所謂的歷程當下又通極于道,又回到一根源性的整體之中,由這個根源性之動力而開啟的。換句話來說,歷程之為歷程并不是在一奔赴中而已,更重要的是歷程的當下就是全副道體的顯現,這也可以做成這樣的理解即所謂的「體用一如、「體用不二,「即體而言,用在體;即用而言,體在用。若用現代的哲學語辭來說,我們可以說「存有是在此歷程中開顯的存有,歷程乃是此存有開顯而成之歷程。存有與歷程之于人的肉身成道的教養與完成來說,原來是不二的。這樣看來,所謂的「肉身成道分明指的是在一具有根源動力所澆灌而成的一個生活世界的涵化下,進而邁向一個人的生命歷程的完成。

        或者,我們可以再以孔子所說的「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注24)繼續詮釋這個論題。「詩所以興發志氣,開啟生命與整個世界之動源;「禮則使得生命有確定性,能夠穩立于天壤之間,「樂則是一調節性原理,使那有確定性的生命調適而上遂于道,圓融周浹于生活天地之間。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其實指的便是如何的讓自家的生命調適而上遂于道的發展歷程,而這樣的歷程并不是將自己隔離開來能得發展的,而是將自己置于整個生活世界與歷史社會總體中而發展完成的。換言之,這樣的一個「肉身成道,它是即當下即其歷程,即歷程即其終極目的,即此岸即其彼岸,即現實即其理想。它是即身軀即生命,即生命即心靈,即心靈即整個天地的。它不分物我、不分人己、不分內圣外王,當下顯現,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注25)亦指的是如此。孔子所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注26 ),所指的也是如此。當然,孔老夫子亦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而已(注 27 ),這句話就表層看來,似乎與前面二句話相違背,但若合著來看,我們可以說它正指的是當下的顯現,并不意味著就不須要長遠的努力,相反的,當下的顯現才真能弘毅其志,才能以鞠躬盡瘁之心意,走那長遠的路程,曾子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矣,不亦遠乎(注28),所指亦可與此合參。

        若關聯著前面所提及的「終極關懷來說,我們可以再引孟子所說:

        「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所謂集大成也。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則巧也。圣,譬則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注29)

        這是說孔子這樣的道德人格就在當下的時空中顯現,正如同那存有之道就在時間中開顯其自己,而這樣的生命乃是一集大成的生命,是一首完美而和諧的樂章,就好像「金聲而玉振之一樣,這是由始至終這樣的終始條理的歷程。這亦指的是由于整個文化歷代累積而成的智慧,人們稟持著做為整個生命開啟的起點,但重要的不只在這樣的開啟的起點,更重要的在于經由全副生命的努力,而善終其始,求其完成。這樣的「終極關懷是在歷史文化傳統的孕育、在天地造化的護養、在生活世界的陶冶、在社會總體的依持下逐漸生發長養而成的。

        像以上所講這樣的「成圣觀,充極而盡,則如孟子所說「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注30),這是從生命的生長的特質長養起,在自我的理解與肯定下,而去開啟自家的生命,即此生命的本分充而實之,這就是所謂的「美,而進而讓自家的生命能如陽光般的顯現其自己,此之謂「大。進一步,這樣的「大化于倫常日用之間,無所罣礙,此之謂「圣。再者,生命只是如其道理的實現其自己,只是圓融一片,無所分別,此即所謂的「神。顯然地,這樣的歷程是由當下的求其放失之心,歸返怵惕惻隱的良知本體,再加以保任、擴充、發展而完成的。肉身雖為有限,但人的生命前瞻與發展的愿欲,卻要求著無限,這無限的愿欲為道的總體的根源所本來具有,并求其邁向于道的根源性總體之中。賢、愚,智、不肖,人的稟性或有不同,但所具的成圣之可能是一樣的,因為成圣之所以為成圣乃是以自家的生命資具去成就其自己而已,這樣的成就其自己,能充極于整個大化流行的天地之間,能長養于整個生活世界中,便是所謂的「圣人,如陽明所謂人之成為「圣人譬若真金,雖成色分兩有所異,但以圣人之為圣人則無不同。(注31)或許,我們可以說陽明的圣人觀將原先儒家的圣人以更為落實的方式將它推展出來,平鋪的放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中,這也無怪陽明弟子有「滿街是圣人的體會了。(注32 )

        順著以上的脈絡說來,我們要繼續去闡明儒教之做為一道德實踐的圓圣之教。什么是圓圣之教?我們先要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我們暫且用一對比的方式來講這個觀念。如果簡單的講,「斷裂就是「離,而這樣所成就的宗教姑可以名之為「離教。但是你通過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離就解除了咒術(disenchantment)。如瑪克斯.韋伯所說,我們可以藉這個詞來說,其實整個西方文化的發展,一直很努力在克服這個咒術的傳統,而真正走出來。或者,早從「伊甸園神話就可以很清楚的發現到所謂「解除咒術的原型。人受了誘惑,吃了智慧之果而墮落,所以上帝把人逐出了伊甸園。因為人被逐出了伊甸園,所以人開啟了人的世界,這是很重要的。

        在中世紀以前,大概人很努力地希望通過各種方式,回到伊甸園,通過儀 式,通過修行,通過各種方式。但是你可以發現到了啟蒙時代(Enlinghtment)之后,點燃了人理性的亮光,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開始改變。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美好的世界,是一個自然的世界( natural world ),它有自然的法則(natural

        law )。而這個自然的法則是上帝所造,人的理智可以認識這個自然的法則。而人做為一個上帝所造的存有,是應該要符合于這個自然的法則去行事的。從某一個角度看起來這個有一點像中國人的思想,沒有錯,那時候正是中國思想剛好傳到歐洲的時候,像孟子的思想便是著名的例子。當然,我們不適合一廂情愿的以為孟子影響到了歐洲的思想,而造成文藝復興運動。不過,至少我們可以說,剛好有某些地方若合符節,不然孟子的思想就傳不進去。

        關于這個問題,吾人若做進一步的追索,你可以發現到西方人是要揚棄以前的想法。我們借著剛剛講的伊甸園神話繼續來詮釋,它可能就變成是另外的,并不是人被上帝逐出來了,而是人把上帝封鎖在伊甸園里。這個是不是有一點像尼采所說的上帝已經死了。類似這樣的方式,我們倒過來想這個問題,不是上帝造了人,而是人造了上帝,人造了一個無所不能而且能夠造人而且造了這個世界的存有,叫做上帝。這就是人把自己異化,在一個超絕的世界擺了一個圓滿的典型,做為一個永遠的追求。像唯物論者,便有思想家做這樣的主張,在這主張的影響下它有了一個新的轉變。轉過來說,人做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強調人的人性( humanity ),而這個具有人性而活生生的人進到這個世界,西方在這里做了很大很大的翻轉。但這并不意味著西方就沒有其它的思想,其它的思想受了它的沖擊也就開始轉,存在主義的神學跟這個當然有很大的關系。其實它還是強調上帝就在你心中,上帝就是愛,而愛就在你心中,所以那個超絕的人格神已經開始內在化,成為一個動能,其實那個動能就非常像孔子所說的「仁的觀念,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所以當你去看存在主義哲學的東西,以及詮釋學的東西,你會覺得跟中國很接近嘛,這是西方哲學繞一個大圈以后走出來的,但是它們理論的背后還是不大一樣,這便牽涉到更復雜的問題,于此暫略不論。

        如上所說,可見就「圓教和「離教這兩個觀念來講的話,西方現在正在轉變之中。依中國哲學的傳統看來,所謂的「圓教要如何理解呢?圓與不圓,如何圓,這問題很麻煩。就理論上來說,天人不是斷裂的,而是連續的, 是通統為一個不可分的整體的,是一種圓環式的思考(circular thinking )下所構成的,是即歷程,即當下,即超越,即內在,這便是中國文化中「圓教的特質。(注33)大體說來,若通過整個歷史世界具體的實踐,而使其為圓滿,這樣的圓才是真正的圓,這是「道德實踐的圓,而不是「境界形態的圓;這是「道德實踐的圓,而不是「心靈修養的圓。我覺得宋明理學家盡管他們很強調道德實踐,但整個說來卻傾向于境界形態下的道德實踐,這是值得注意的。

        如果我們把「道德實踐跟「心靈修養作一個對比。道德實踐的圓強調的是「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自強不息,像這樣子在一個永恒的努力里頭,而說其為圓,它并不是「當下即是的圓。宋明理學家很多很了不起的,但是這個地方難免是一的未中的。因為他們處在一個「異化的存在情境之下。什么是異化?異化也者,西文所謂的「alienation,根據我的理解簡單的講就是「 not at home ,用中國以前的那個老話來說,就叫「亡其宅,沒有了自己的家,成了一個流浪者,你回不到自己的家。(注 34 )宋明理學家是在一個帝皇專制的高壓底下,人做為一個人,其實不能夠那么直接的做為一個「活生生的實存而有進入到這個歷史社會里面,談所謂的「道德實踐。由于有一些地方沒有辦法談,所以那個時候的「道德實踐,它往往是比較往內收回去的,比較是境界型態的,比較是屬于心靈修養的。那種異化狀態所產生的實踐,就不是一個所謂朝向圓滿的實踐,它會把它作成一個境界型態的方式,而境界型態的就變成一種形而上的保存,它不能夠具體的、真實的落實在人間世里面,它很多事情不能處理,而且它忘了要處理。譬如說人做為一個人為什么要隸屬于別人,主奴的關系早應該去掉了,君臣的關系早該變成是平行的、對列的,不是上下的、隸屬的關系。但是宋明理學家這個觀念不清楚,為什么不清楚呢?長久的帝王專制的傳統,你何以能冀望他們清楚,你苛求他們清楚的話,是用現代人的標準去要求古人。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他用這種境界型態的方式而完成一種「形而上的保存,而這個道德實踐的動力亦因之有了一個不同的轉向。(注35)

        如上所說,關聯著「斷裂而成就的是一「離教,關聯著「連續而成就的則是一「圓教,圓教之為圓,有「道德實踐的圓,有「心性修養的圓,有「境界型態的圓,這原本是通而為一的,但后來卻有了異化與分隔。截至目前為止,儒教之為儒教,如何去克服此異化與分隔,真正喚醒儒學的實踐意識,落實于一不休止的實踐歷程中,仍然是一刻不容緩的事情。儒教所強調的成圣,亦在此情況下,才能達到一充極而盡的圓滿,如此之圣,才能稱之為「圓圣。

        轉貼于 注釋: (注1):關于從「連續與「斷裂這樣的對比來談論中西宗教的異同,此是受人類學家張光直、哲學家杜維明等的啟發,請參見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pp.1-24.,稻鄉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杜維明 ,見《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 年第一期,pp.19-20.又筆者據此再申論中西宗教之根本異同,請參見林安梧

        ,見《鵝湖學志》,第四期, PP.1-14. ,一九九年六月,臺北。

        (注2):「終極關懷(the Ultimate Concern)一語乃保羅.狄利希(Paul Tillich)在 " Love, Power and Justice "一書中所提出者,見王秀谷譯《愛情、力量與正義》,第七章,pp111-126 ,三民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二年十月,臺北。筆者此處所使用雖有所取于此,但只是以此做為更進一步分疏的可能。又陳郁夫以為儒家并不是一種宗教,與筆者之主張有別,請參見陳郁夫《人類的終極關懷》,pp7-8,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印行,一九九四年八月,臺北。

        (注3):孟子謂:「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見《孟子》 下,第一章),筆者藉此以明「終始之理,并因之更進一步以明「終極關懷之理。

        (注4):關于「仁,孔子發之于前,而孟子繼之于后,象山所謂「夫子以仁發明斯道,渾無罅隙,孟子十字架開,更無隱遁(見《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頁396,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六十八年四月,臺一版,臺北),筆者以為明代的王陽明所強調的「一體之仁最能繼續開發《孟子》書中「怵惕惻隱的精蘊所在。陽明之論,請參見林安梧,收入《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pp.105-124.,國立臺灣師范大學人文教育中心,民國七十八年三月,臺北。

        (注5):見《易經系辭傳》上,第五章。

        (注6):見《易經》。

        (注7):見《易經》。

        (注8):見《易經》。

        (注9):依摩爾(G.E.Moore)所謂自然主義的謬誤(naturalistic fallacy )原指的有兩個類型,一是自然論的類型,一是形而上學的類型,此處筆者所說較近于如摩爾所說的形而上學類型,此請參見 G. E. Moore "Principia Ethica"一書,第四章, pp.113-115.,虹橋書店印行,一九七一年十二月,臺北。

        (注10):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宗教上為「天人不二、社會上為「人己不二 ,在哲學上則為「心物不二,此不二論是關連著中國哲學之連續觀而成的。

        (注11):張光直即說「中國古代文明是所謂薩滿式(shamanistic)的文明,這是中國古代文明最主要的一個特征,見張光直,前揭書, p.4. 。

        (注12):關于此請參看楊儒賓,漢學研究,第七卷第一期, PP.223-253.,一九八九年六月,臺北。

        (注13):見《易經》上,第十一章。

        (注14):見《論語》,第十七章。

        (注15):見《中庸》第二十章。

        (注16):關于「我與你之理論,請參見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 I and Thou "一書,又此與中國哲學之「一體之仁有何可會通處,請參看林安梧《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之建立──以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篇為核心的展開》一文,收入《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論文集》(II),pp.125-140. 。

        (注17):關于「活生生的實存而有一語,筆者這里特別用來指的是「人這樣的「存在(existence),其意請參看林安梧《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一書,第二章,pp.20-29. 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第一號,一九九一年五月,臺北。

        (注18):關于此,請參看林安梧,鵝湖106期,pp.24-30.一九八四年四月,臺北。

        (注19):見《中庸》第一章。

        (注20):見王陽明《傳習錄》,卷下,頁227,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六年四月,臺一版,臺北。

        (注21):見王陽明《詠良知詩》,收入《王陽明全集》,卷二十,外集二,頁384,河洛圖書出版,民國六十七年五月,臺北。

        (注22):見《論語》第二,第四章。

        (注23):語見《孟子》上,第三十八章。

        (注24):見《論語》第八,第八章。

        (注25):見《論語》第十二,第一章。

        (注26):見《論語》第七,第三十章。

        (注27):見《論語》第七,第三十四章。

        (注28):見《論語》第八,第七章。

        (注29):見《孟子》下,第一章。

        (注30):見《孟子》下,第二十五章。

        (注31):關于陽明的「成色分兩的看法,請參見楊祖漢《王陽明的圣人觀》,收入《儒家的心學傳統》,第六章,pp.269-286.,文津出版社印行,臺北,一九九二年六月。

        (注32):按「滿街是圣人一語出自王陽明《傳習錄》,卷下,原文是「一日,王汝止出游歸,先生問曰:游何見?對曰:見滿街人都是圣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圣人,滿街人到看你是圣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游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都是圣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商務版,頁255 ,民國六十三年八月臺四版)就原文脈絡,滿街是圣人之說,原亦可嘉可喜,但陽明后學秉此話頭,而有所張狂也。又劉蕺山云「今天下爭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參之以情識,而一是皆良;超潔者蕩之以玄虛,而夷良于賊。(見《劉子全書及遺編》,卷六 ,頁十四,總頁113,中文出版社印行, 1981年六月,日本京都)。作者此處所援用者為其勝義下的「滿街是圣人。

        (注33):關于「圓教的問題,其詳請參看牟宗三《圓善論》,第六章「圓教與圓善 pp.243-305.,學生書局印行,一九八五年七月,臺北。

        (注34):此處所述有關「異化(Alienation)一詞,請參看Wilfrid Desan "Marxist Semantics"一文,收入氏著《The Marxism of Jean-Paul Satre 》一書,pp26-33, Anchor Books, U.S.A,并請參看洪鐮德著《馬克斯與社會學》,第五章、馬克思批判性社會學說──人性論,pp. 127-131,遠景出版社,臺北,民國七十二年二月。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欧洲日本午夜一级精品 | 在线观看日本免费a∨下 | 日本最新免费的一区二区 | 欧美国产日韩a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尤物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