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量經濟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量經濟學論文

        第1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計量經濟學論文4000字(一):“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互聯網+”前沿的信息技術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模式成了必然趨勢。因此,本研究以《計量經濟學》課程為切入點,總結出該課程目前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傳統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問題,并針對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優化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聯網+”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聯網+”作為一項行動計劃正式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意在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的信息技術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高等教育作為傳統的行業之一,本就具有開放包容的環境,“互聯網+”的引入是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實現教育雙向互動、實時互動的模式,推動高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共享,幫助高校打造更科學、合理行業生態。“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創新,真正做到以學生核心。

        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經濟學方法論。在經濟理論的指導下解讀現實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揭示經濟規律,并利用經驗數據檢驗經濟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進入我國后,迅速得到我國經濟學界的認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廣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類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在第一次會議上將《計量經濟學》確定為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的共同核心課程,此后各大高校廣泛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

        1目前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課程設置不合理

        首先,課時量不足。《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主要講授經典和現代經濟學理論與方法,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經濟理論為導向建立計量經濟模型,既要求學生學好經濟理論知識,又要求學生熟練運動計量經濟模型方法分析經濟關系,大概需要70個課時。但經過調查發現,國內各大高校安排的課時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學課時最高,設置68學時。而一些農業院校計量課時設置更少,如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西北農業大學等農業院校本科計量教學課時平均僅為48學時。課時量的限制給學生學習該課程帶來重大阻礙。

        其次,課程銜接困難。《計量經濟學》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經濟學、統計學、數學三方面基礎。經調查發現,經濟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基本課程,各大高校對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等經濟理論基礎知識是比較重視的;而數理統計作為《計量經濟學》建模的基礎課程,學生通過系統的訓練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統計指標、數據的收集、計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釋經濟問題的一些數量關系,為今后寫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部分高校在數學課程設置與《計量經濟學》脫節,如《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在大多數經濟學專業的學習中,側重講解概率部分的知識,對數理統計知識講解甚少;再如《線性代數》這門課,各大高校在該課程中講授矩陣及其特點,并未將其與多元回歸的分析相結合,以至于大多數學生沒法將其與計量經濟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師在《計量經濟學》課上得花時間講解有關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因而大量減少對《計量經濟學》的授課內容。《計量經濟學》對數學基礎要求比較高,各大高校的基礎數學課程教授內容過于簡單,與經濟學結合不夠緊密,這就加大了學生學習該課程的難度。

        1.2教學模式傳統

        其一,課堂教學常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這種單一傳送知識的授課方式,會在短時間把教學內容強加給學生,從而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理解難度。并且會讓課堂氣氛沉悶、學習熱情低、依賴性強,學生也難以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果差。

        其二,重理論輕實踐。受課時量的限制,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針對重點理論知識所有側重的闡述說明,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要理論知識。《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需要學生掌握從選擇研究的經濟問題、構建模型、到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這些過程。因此,對本科生而言,要學會利用《計量經濟學》這門工具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論知識。

        1.3考核方式不科學

        大多數高校對《計量經濟學》考核,70%-80%的成績由期末考試成績決定,這種單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難以測試出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的經濟問題。在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課程的目標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能構建理論模型,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檢驗、修正,還要求對估計結果進行合理的經濟解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而期末考試只能檢測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不能測試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互聯網+”背景下《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路徑

        基于《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互聯網+”的特性,本文從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利于促進《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1改善《計量經濟學》課程設置

        首先,合理安排學時。自克萊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到北京舉辦《計量經濟學》講學班后,計量經濟學在我國開始普及并得到廣泛應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階段至少要掌握單方程計量經濟模型、經典模型的基本應用,并適當引入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方法分析。在本科階段需要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方法,還要學會熟練運用經典的計量經濟模型,所學的內容較多。但是從調查的資料看,目前高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偏少,難以保證基本理論與方法的講授,更無暇顧及學生應用的指導。因此,應該適當增加一些課時,保證基本教學所需。

        其次,加強相關課程的銜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課程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建模、數據處理,而且還能有效增強學生的《計量經濟學》理論思維。沒有扎實的統計學和數學的基礎知識,對《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的掌握會很困難。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經濟類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對而言,文科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更多的課時。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學時無法達到理想數量時,應加強數理統計的教學,并在課程內結合經濟現象進行基礎的經濟數量分析,提升學生對經濟數據的理解和應用,增強分析經濟問題的能力,為《計量經濟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2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優勢,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反復學習課程內容。在開課初期,教師針對導論和一元、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章節進行講授,讓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初級理論知識。然后利用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開設“超星學習通”,將前沿的信息技術與課程進行整合,營造“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課堂更加多樣化。具體每節課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拓展學習材料以文檔、視頻等形式放在“學習通”上,讓學生課前自主預習;其次,課中學習討論,課堂上教師可利用專題和討論等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發言、學生互評和教師點評四個環節,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將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最后,教師可利用“超星學習通”布置課后作業,針對任務點設置練習題和小測試,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不懂的知識點,學生可反復觀看視頻及學習材料,還可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和教師實時互動,增加教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從而使得學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測驗。

        其次,還應優化實驗教學。課時量的限制使大多數高校重理論輕實踐,教師應當將《計量經濟學》理論內容與專業案例相結合,利用“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建立線上案例教學庫,案例以我國經濟社會熱點問題為主,比如將熱議的話題轉為案例分析,將這些案例與每一章知識點緊密結合,并適當引導學生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另外,教師采用啟發式教育形式,引導學生從選題開始,選擇學生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踐調查、收集數據、建立模型最終形成學術論文,讓學生真正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將教學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評價機制

        實施過程化多維考核制度。“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擴展學生的學習資源,另一方面增加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的時間;教師可在課堂上隨機抽取學生進行提問或上機演示,根據學生課堂表現給分,避免搭便車現象。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學習通”上的學習、階段性實驗報告和課程論文,綜合考核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理論與時間相結合的能力。最終成績可設置成:平時表現(10%)+實驗報告(20%)+課程論文(20%)+期末成績(50%)。其中,平時表現包括“超星學習通”上課程視頻的學習、的小節作業以及簽到;實驗報告布置兩個綜合性的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問題,建立理論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模型、檢驗模型,完成建立經典模型和非經典模型的全過程;課程論文按學術論文的要求,考察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的工具解決現實經濟問題,可采用師生互動評價法,學生自評(30%)+教師評價(30%)+同學互評(40%),從而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4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教學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為《計量經濟學》教學提供了新思路,讓教師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互聯網+”的背景下的《計量經濟學》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拓寬其知識視野,并有效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計量經濟學》教學優化可以讓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計量經濟學》的任課教師,應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前沿信息技術,探討“互聯網+”與《計量經濟學》教學整合的有效方法,促進該課程教學的最優化,從本質上改善教學效果。

        計量經濟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評價論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266名在校就讀本科大學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項目問卷為數據來源,對基于金課理念的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進行評價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1.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2.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能達到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學生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3.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相結合的認可度均較高。課程建設以后改進的方向:應進一步優化線上教學方式,將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對計量經濟學教材進行修訂,并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

        關鍵詞:金課;混合;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課,杜絕水課”正成為近年來中國大學教育的新的教學理念,金課要求課程內容體現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而把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和當前大學教學改革相結合,其主要實踐方式就是將在線學習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由此引發了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國內教育界一些文獻基于金課理念對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陸恩(2019)在金課視角下對高職國際商務禮儀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進行了考察;張熙悅和王懷祖(2020)以《微觀經濟學》教學實踐為例,在“金課”建設背景下,對“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法”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對高校產業經濟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進行效果評價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提高需要從教師、學生、教學過程、在線課程平臺等四個層面實施聯動,每個層面都要依據自身的核心目標加以改進;楊學坤(2019)基于線下“金課”建設聯動機制,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體驗式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學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體驗式教學改革的模式、思路與實施方案;錢瓊(2019)基于金課視角,對商品流通企業會計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索。

        計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高校經濟學和管理學本科生必修的三門經濟學核心課程,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財經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作為一門交叉性、實用性很強的課程,成為各經濟類院校必開設的重要的應用經濟類專業課和學科基礎課。馬越越(2019)、趙海濤(2019)和張敏(2019)對高等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是一所以教學型的“二本”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于2012年6月重點課程建設結項,2012年11月計量經濟學試題庫建設完成,2013年精品課程建設結項,2018年6月教材《計量經濟學》編寫完成,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獲得校一流本科在線金課建設立項。計量經濟學課程正一步一個腳印建設完善,我們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例,于2019年12月啟動了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大學生評價調查項目,通過問卷星電子問卷調查,考察大學生對計量經濟學混合式金課改革的評價,從而作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課改革教學工作方面提供建議和參考。

        本文將從以下幾點開展研究:

        1.本課程采用網絡教學方法,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線上全面使用學習通APP進行網絡教學,網絡簽到,網絡課堂測驗等內容,并將教材、實驗指導書等相關教學資料上傳至網絡,供師生使用,線下采用啟發式教學理念,將課程計量模型設計和實驗有機整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為每堂課準備了內容豐富的幻燈片,并配合案例及計量教學支持軟件操作演示。我們將對線上線下的教學方法從大學生角度進行考察。

        2.對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從大學生角度進行綜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問卷設計,第三部分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第四部分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第五部分教學資源、課程考核方法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第六部分是結論。

        二、問卷設計

        計量經濟學課程調查問卷,基于個人基本信息,對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等各方面進行調查。問卷設計的具體內容如下:個人基本信息(年齡、性別、戶籍、年級、所在學院、目前擔任職務、目前的學分績點在班級排名、每月生活費);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設計評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實驗項目);對課程教學資源評價(教程、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對課程教學方法評價(已有項目、未開發項目、課后作業、實驗課程);對課程考核方法評價(平時成績、總評成績、期中考試難度、線上期中考試);對課程實踐創新評價(課程案例、實驗項目、學生科創項目積極性、計量建模型知識作為一項工具對分析事物幫)。

        數據來源于我們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生的問卷調查,我們使用問卷星對266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266份。

        三、樣本大學生基本情況

        此問卷填寫成員半數以上為在校大三本科學生,這是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一般在第三學年開設,需要學生先修相關的數學、統計學和經濟學相關課程。樣本大學生中,34%擔任班長、班委和學生會部長等職務,績點在前20%的學生比例為47.37%,約半數來自于一線城市(具體參考19年城市類型劃分),90%月生活費在3000元以內。

        四、教學方法評價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設計(見表2)

        從教學設計的五個方面(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課程難度、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來看,大學生的認可度均在94%以上,說明計量經濟學現在的教學設計對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是基本合適的,能夠滿足線上教學的需要和大學生的要求。其中,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案例和實驗項目認可度更高。

        (二)教學方法(見表3、表4)

        現在計量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方法,線上教學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學習通APP,進行學習通簽到、學習通ppt演示、學習通測驗、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和線上視頻課前預習,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近乎高達97%認可目前的線上教學方法,并對學業起到積極幫助效果。計量經濟學的課后作業和實驗課程我們還沒有轉變為線上教學模式,仍為線下傳統的教學方法,認可度也較高,但大學生對其評價認為幫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線上教學方法,說明對于線上教學方法大部分大學生是持歡迎和認可態度的,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國內教育界打造金課,進行線上教學方式改革是受大學生歡迎和支持的,也是課程教學團隊進一步加強、優化線上教學方式的動力。

        五、教學資源、課程考核和實踐創新等內容的問卷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教學資源(見表5)

        當前的教學資源已經全電子化,并已上傳至學習通云教學資料,大部分大學生認為目前教學資源(教材、課件ppt、實驗指導書、課后作業、模擬試卷)能達到較好效果,但在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仍有近4%對教材、實驗指導書認可度不高,課程教學團隊需重點對教材和實驗指導書仔細進行改進,計量經濟學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編的由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國內大學使用一年多,我們準備依據教材在校內外使用中教師和大學生反饋的意見,對教材進行修訂,計劃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計劃出版相應的實驗指導教材,進一步提高教學資源的認可度。

        (二)課程考核(見表6)

        對于課程考核,平時成績考核方法為考勤、作業、實驗報告與期中成績各占25%,總評成績考核方法為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各占50%。大學生對目前課程考核方式認可度高達近99%,我們將進一步試行線上期中考試,逐步完善線上教學。

        (三)實踐創新(見表7)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均較強的一門課,近85%的參與調研大學生認為課程案例及實驗項目與實踐可以有效結合,而認可度約為99%,說明課程案例和實驗項目對大學生使用計量建模型知識分析事物有較大幫助,也激發了大學生參與科創項目的興趣。

        六、結束語

        第2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我國醫學類院校最早成立統計學本科專業的是第四軍醫大學,隨后中山大學、濰坊醫學院、濱州醫學院等院校也相繼成立了統計學本科專業。該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未來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需要,德、智、體、美等全面和i皆發展,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可熟練運用計算機分析數據,能在衛生行政機關、衛生防疫及醫藥相關部門從事統計調査、統計分析工作,或在醫藥衛生、教育機構從事科研與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我院統計學專業本科(衛生統計方向)自2006年開始招生,其培養友案涉及的主干課程可分為醫學類(含基礎醫學_、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統計類、數學類、經濟管理類、計算機類、外語及人文社會科學7類課程。其中計量經濟學課程作為經濟管理類的核心課程之一,屬于統計學專業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已經學習的統計學和經濟學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掌握計量經濟分析的方法和基礎理論,通過模型研究經濟問題的數量規律,對經濟問題的前景做出正確的預測,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統計學理論與方法分析、解決相關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傳統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評價采用的是終結性評價,即學生成績由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和平時成績(含考勤、作業)組成。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終結性評價存在重視結果而忽略過程、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內容缺乏全面性等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評價方式也給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造成一定的考前突擊、考試作弊現象ra,不利于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迄今為止,尚沒有形成性評價在計量經濟學課程中應用的文獻,但形成性評價在其他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表明,它對學生成績的提高具有明顯效果,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自信心得到增強M。因此,有必要對計量經濟學課程應用形成性評價的具體方案進行探討。

        2調查結果分析

        自制“計量經濟學課程形成性評價調查問卷”調查學生對形成性評價的認識、態度等,以便改進。在2011級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本科學生中,抽取兩個班級進行整群調査。發放調査問卷80份,收回有效問卷8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調i。問卷調査結果顯示,首先是認識方面,91.25%的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的主體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相結合;其次是態度方面,90.00%的學生對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感興趣,98.75%的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考核實行形成性評價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再次是授課效果評價方面,87.50%的學生對教師授課的總體評價是優;最后從結果來看,95.00%的學生認為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對計量經濟學的掌握有進步,87.50%的學生自我評價分數達80分及以上。由此可見,在計量經濟學考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得到了絕大多數學生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保證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貫徹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增強學習效果,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素質的提高。

        3結語

        第3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1.1對課程重視度不夠,缺乏學習主動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融合經濟學、統計學和數學知識的交叉性學科,實踐性較強。可是,筆者發現湘南學院經管學院的大部分學生和一部分老師對該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表現在一部分老師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或者是教研活動進行課程體系建設討論時,經常提出計量經濟學就是在玩數學游戲,認為一個問題繞了很多的圈子最后通過建模得出的結果好費事,并且對運用計量經濟學研究方法得出的問題的結論在實際操作中究竟由多大的實用性持懷疑態度;個別老師甚至提出連他自己都很少用到計量經濟學方面的知識,既然一門連我們老師都不甚了了的課程,干脆不要開設。而對學生而言,許多人往往把計量經濟學看成是數學。眾所周知,象湘南學院這樣的地方性二本院校的學生主要是通過高考第二批次錄取而來,經濟學類專業大多是文理兼收的。一般來說,二本院校的學生受制于數學基礎和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與重點院校的學生相比數學基礎知識普遍較薄弱,從而影響到他們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通過筆者與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實際接觸和了解,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面對計量經濟學教材中與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內容相關的數學推導、數學模型,對學習好這門課程產生恐懼心理。筆者就了解到一位同學連求和符號是表示什么都搞不清,象這樣的數學基礎必然是難以學習好計量經濟學。因此一些學生干脆就因為太難太枯燥,長期不來上課,甚至完全放棄這門課的學習。即使一些在上課的學生也可能因為對這門課程性質的認識偏差,覺得以后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了,反正也很少用到這些知識,缺乏學習積極性。

        1.2課程銜接不到位,課時安排欠合理要學習好計量經濟學,需要同時具備扎實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等課程知識。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存在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與計量經濟學脫節的情況,例如曾有院校在開設計量經濟學時學生沒有先修過線性代數;又如概率與數理統計課程的講授中,授課老師往往側重于概率知識而忽視數理統計這一塊,致使學生難以全面掌握好計量經濟學理論和方法。更有甚者,一些院校沒有開設概率與數理統計這門課程,例如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最初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沒有開設概率與數理統計,后來在個別老師的提議下也因各種原因僅僅把該門課程作為選修課,然而事實上并沒有開過課,并且在湘南學院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中又再次把這門課程取消掉。在課時安排上,多數地方院校計量經濟學課時安排相對較少,致使有的授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趕進度,對所有知識一帶而過,沒有足夠學時確保在重點內容和方法實際應用的講授上;還有的教師則進行選擇性講解,使得學生缺乏對計量經濟學知識的系統學習。例如經管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這門課的教學時間起初是18周,每周3學時,總共54學時,后經修訂增加到56學時,老師往往是匆匆講授完教學大綱內容,沒有多少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從而學生的深入學習和強化應用也就是一句空話。這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通病,學生似乎學了不少計量經濟學方法,卻不知道如何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之中,也理解不了模型輸出結果的經濟含義。因此,如何合理調整教學大綱,統籌好理論和實驗教學的時間,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1.3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不豐富多數老師進行計量經濟學教學時通常停留在依靠單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上,不太注重協同采用其他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對于增強教學內容動態性與直觀性,加大課堂教學信息量有很大幫助。然而多媒體教學容易使得教師流于照本宣科,僅僅充當放映員和播音員,致使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環節減少。另外,僅靠多媒體教學容易造成老師為趕進度將教學內容在短時間內強塞給學生,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的難度加大,教學效果不佳。在其他輔助教學手段的采用上,許多地方院校的計量經濟學教學都是一個薄弱環節。表現在授課老師往往用多媒體教學替代實驗課教學,除了用ppt演示計量軟件操作后,不另行安排上機操作課。一些地方院校受財力制約,沒有建設計量經濟學實訓室,學生缺少對計量軟件進行操作與掌握的機會,比如湘南學院目前在計量經濟學實踐教學方面基本上沒進行什么投入,授課老師只有靠自己從網上下載的Eviews、SPSS等免費軟件進行教學,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時偶爾安排一兩位同學實時操作一下,這種教學效果畢竟有限。在教學方法上,多數老師沒有很好地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和實驗等教學,不太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和教師互動較少,課堂氣氛不活躍。在教學中主要存在兩種傾向:一種傾向是重理論講授,輕能力培養和實際應用。學生學了不少理論方法,卻不知道怎么用,或者對計算的結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另一種傾向是過度夸大實際操作,忽視基本理論基礎教學。似乎認為計量經濟學就是進行實際操作,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完全略去數學推導,直接給出結論;學生則不問來龍去脈,在實際操作時生搬硬套。

        1.4教學目標定位不精準,教學內容實用性差教學目標要服務于專業培養目標,而教學內容則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科學設置。現實情況卻是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沒有很好順應我國高等學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多專業、多層次、多要求的發展趨勢;在課程大綱和教學內容設置上沒有與強調研究型、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大學進行很好地區分,對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不精準,導致教學模式與學生人才培養目標不吻合。突出問題表現在教材和案例的選用上沒有與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沒有體現各專業的培養特色。目前,適合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的教材很少,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都是直接采用或模仿重點院校的教學版本。國內現有各種計量經濟學教材比較傾向于強調理論方法和數學推導,對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介紹較多,編撰的案例較少,而且往往具有時滯性。有的教科書上雖然對于一個專題附有相應的案例,但選擇的案例都是就事論事,解決也僅僅是側重于相應專題的問題。比如湘南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該門課程采用李子奈教授編寫的《計量經濟學》版本。這本教材雖然在介紹每一個專題時都附有相應的案例,但僅僅是側重于相應章節的案例,然而計量建模解決的更多是一些綜合性的經濟問題。還有就是缺乏探究式引導,例如教材上在介紹建模時一開始就指出變量之間的某種函數關系,接下來再搜集數據、參數估計、檢驗等;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一種思維定勢,習慣于把模型首先設定為某種函數關系,然后再搜集數據、估計、檢驗等,建模的探究和選擇過程運用得不得力。最后,就是授課老師自己選擇的教學案例的現實代表性、應用性也不強,所選案例與本專業相關領域經濟現象和現實經濟問題聯系不緊密。

        2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路

        2.1加強師資建設,調動學習積極性地方本科院校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首要一點必須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地方本科院校要想辦法逐步改變高素質、應用型計量經濟學教師人才缺乏的狀況,可借助于引進人才、組織教師進修培訓、為計量經濟學教師提供一些科研項目機會等方式,加快培養一支既懂經濟又熟悉數計量操作和分析方法的優秀教學團隊,促使課程建設創新能力的大飛躍。計量經濟學教師應向學生講述清楚這門課的經濟學學科分支性質,讓學生意識到這門課程對專業學習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學習計量經濟學重在應用,而不單單是掌握理論。為此,教師應在掌握教學規律的基礎上,下大力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要適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和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做出教學調整,可適當刪減一些較難的數理推導,突出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把培養學生應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優先地位。

        2.2合理安排學時,加強課程協調與銜接建議將總學時增加到64-72之間,在此基礎上統籌規劃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時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理論教學進度合理安排實驗教學時間,可先結合例題講授計量軟件的應用,并通過軟件操作及時消化章節理論知識。這樣有利于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想辦法讓學生為計量經濟學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課程基礎。在學習該課程之前,注重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統計學等先修課程的協調與銜接,打破各課程主講教師各自為教的局面,增強彼此間教學信息溝通和交流。例如,在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與數理統計的教學中,授課講師不僅要強調其理論性,也要重視其應用性,突顯其作為經濟學工具為經濟學服務的地位,凸出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的區別。

        2.3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教學設備建設在教學手段的協同采用上,除了多媒體教學,還應輔之以板書、網絡等教學,通過多樣化的師生互動,加強學生對所講授知識的印象。在教學方法上,除了傳統講授外,還要根據實際授課情況使用討論式、研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消除學生對學習這門課的畏懼感。例如,教師可在講授每一章第一節課時首先給出一個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有關的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通過定性到定量分析,學會引入計量經濟學模型,在這一過程中把模型的參數估計、檢測、預測傳授給學生。通過這種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相關的案例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定量分析在本專業學習和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激發他們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和決心。還應通過爭取學校資金支持、為企業提高市場調查和市場研究服務等方式籌集資金加強實驗硬件(如機房等)和軟件(如計量經濟學模擬軟件)建設,為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提供有力支撐,確保教學效果提高。

        第4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安徽省作為中部振興大軍中的中堅力量,其經濟結構有著不可或缺的代表性,我們搜集到2000-2010年安徽省的部分經濟數據,并據此對安徽省的經濟結構進行分析。

        1.人均GDP:它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人均GDP指標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一個地區越發發達,它的人均GDP就越高。

        2.農業:眾所周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一個國家的農業越發達,它的經濟也就越發達,并且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狀況更加影響到經濟的發展水平。

        3.工業:工業是一個地區興盛的標志,一個地區工業越發達,文明程度就越高,因此工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提升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4.運輸業:運輸業就像是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它使得各個地區的資源得以融合,促進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加快了經濟的發展速度,并且在運輸業發展的今天,它給國民經濟增長所帶來的貢獻更是不可忽視。

        5.旅游業: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代表,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興行業,其發展程度也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所以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同樣不可小視。

        二、回歸結果分析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為0.9999,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998,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非常好。F統計量為18232.79,或其概率值P=0.0000,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5下回歸方程在整體上是顯著的,模型對人均GDP的解釋程度幾乎接近99.9%,。T統計量除了X1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均大于2,說明另外三個因素對模型影響顯著。結果顯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農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5991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5484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9083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旅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4075元。

        三、計量經濟學檢驗

        1.多重共線性檢驗。可以看出每兩個簡單相關系數均大于0.8,說明模型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可決系數為0.9999,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998,說明模型對樣本擬合得非常好。F統計量為22115.46,或其概率值P=0.0000,說明在顯著性水平0.05下回歸方程在整體上是顯著的,模型對人均GDP的解釋程度幾乎接近99.9%,T統計量各個因素均大于2,說明每個因素因素對模型影響顯著。

        2.異方差性檢驗。通過White檢驗檢驗模型,得出nR^2的值為9.9376且P(nR^2)>0.05,說明模型不存在異方差。

        3.自相關性檢驗。通過布羅斯-戈費雷或拉格朗日乘數檢驗,可以看出模型不存在自相關。

        四、總結

        最終模型為:Y=1012.6200+2.6382X2+3.0338X3+0.4557X4結果顯示: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2.6382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運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3.0338元;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旅游業總產值每增加1億元,平均來說人均GDP就增加0.4557元。

        五、政策建議

        由計量經濟學建模過程及結果可以看出,農業對于人均GDP的增長可以忽略,工業,運輸業,旅游業對人均GDP的影響比較顯著,我們應當大力發展這三個產業。鑒于安徽省自身的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建立以馬鞍山,蕪湖,銅陵等省內工業城市為首的工業特區,發揮其臨近長江,靠近南京等重要二線甚至一線城市的的優勢,緊跟長三角城市經濟帶的政策領導,以及高效地利用地理資源,政府可以投入重資打造長江中下游城市工業區(園),開發高新技術,不斷促進工業高速高效地前進。

        2.皖北有個交通運輸業的重市-蚌埠,號稱是火車皮拉出來的城市,其地勢平坦,并且又有交通運輸樞紐的歷史,只是近些年發展有些緩慢甚至停滯。政府可以投入資金,大力發展一蚌埠為首的皖北交通運輸特區,興修鐵路,并提供一些便利支持和幫扶政策,加速皖北的興起。并打通與北上廣的交通脈絡,加速省內外的交流,帶動安徽省的經濟向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第5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金融實踐

        近年來,不少學者提出了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姜麗麗(2011)站在經濟學科的立場討論了計量經濟學和相應的計量軟件(主要是Eviews)的結合;李劫(2014)對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認為應該將原理驗證性實驗與研究設計性實驗相結合;張衛東,黎實(2016)討論了博士階段的高級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問題。但是,由于金融數學是新興專業的原因,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尚缺乏針對金融數學專業的探討。本文重點針對金融數學專業剖析計量經濟學中金融理論及實踐結合不緊密問題,并給出相關改進對策與建議。

        一、計量經濟學與金融理論及實踐的結合不緊密

        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在編寫時,為了滿足較少學時的需要,保留了數學抽象,減少了與經濟學理論的結合,特別是與金融學、投資學理論的結合更是幾乎沒有。這使學生在學習時很難理清計量經濟學課程與金融理論、金融問題間的關系,而且學習完成后也難以應用該課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金融問題。我們以如下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以消費—收入案例作為經典一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當前眾多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完經典的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的相關理論后,為使得學生能學以致用,往往引入一個實例進行分析。由于當前教材大多以經濟學或金融學學生為授課對象,所以其在教材中引入的案例往往都是經濟學的案例。例如,分析居民收入與消費間的關系。如此導致金融數學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僅僅只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在金融上應用很少。

        第二,引入消費習慣作為經典多元線性回歸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案例。不少教材在對多元線性回歸案例的選擇時,仍然是主要以經濟學、金融學的學生為考慮對象,通過引入消費習慣(上一年的消費)進一步加深消費—收入模型的分析,得到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的案例。然而這對于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而言,正好加深了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誤會,如此導致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誤認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上沒有應用。可見當前計量經濟學的案例分析往往都是以傳統的經濟模型作為分析,考慮的往往是消費—收入等這些經濟現象,沒有體現出計量經濟學在金融的應用。這顯然不足以讓金融數學專業學生了解計量經濟學在金融學、投資學中的應用,學生亦難以將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應用于指導金融實踐。事實上,金融學、投資學中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三因子定價模型等等大量金融模型就是計量經濟學中一元線性回歸、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這些金融模型在計量經濟學中的引入必然將對金融數學的教學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如何把金融理論及實踐與計量經濟的教學進行結合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

        二、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改革措施

        金融數學的學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在學習好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的同時,把方法與模型應用于現實金融市場,以指導金融實踐。因此,針對上述數學推導的設置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實證分析作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在介紹完計量經濟學一元線性回歸模型:Y=β0+β1X+μ后,立刻把金融學經典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作[1]FamaEF,FrenchKR.Commonriskfactorsinthereturnsonstocksandbond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3,33(1).[2]姜麗麗.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經濟研究導刊,2011(26).[3]李劼.高校《計量經濟學》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為案例引入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例如,采用CAPM分析中國石油(R2)的收益:R2=α+β(Rm-Rf)+μ,其中,Rm為市場收益(例如上證綜指的收益率),Rf為無風險收益率(例如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CAPM在計量經濟學的視角下其實就是做一個簡單的一元回歸。因此,通過在案例中引入CAPM的實證分析,能加強金融數學專業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認識,同時讓學生了解到計量經濟學與投資學間的關系,提示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6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在經濟研究論文中計量經濟學模型大致分為如下幾類:經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模型、PanelData模型、離散被解釋變量模型、受限被解釋變量模型、非參數模型、非線性模型和其它模型。對這些模型應用研究在清華大學霍玲對1984-2004年《經濟研究》刊登的全部計量經濟學論文模型的類型進行分類分析時得出以下結果:經典單方程模型仍然是計量經濟學論文最常用的模型方法,占總數的63.8%;其次依次是宏觀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金融時間序列分析模型、離散選擇模型、宏觀PanelData模型和其它模型;最后還有一些新型的計量模型方法,例如微觀PanelData模型、經典聯立方程模型、其它時間序列分析模型、簡單非線性模型、復雜非線性模型和完全非參數模型等。

        她認為之所以經典線性回歸方程仍然在計量經濟學論文中占主導地位,直觀原因是這個方法比較容易直觀使用,另一個原因是相當多的論文主要是因素分析對研究的變量產生顯著影響程度,而這背后的經濟理論是不清楚的,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模型假定為線性回歸方程的形式。

        二、計量經濟學模型在中國經濟研究中的應用啟示和展望

        1、在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以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為主從以上綜述中得知,現代計量經濟學模型中應用研究最為廣泛的是時間序列分析模型和PanelData模型,這兩類模型從需求性和實現的可能性兩個方面解決我們面臨的宏觀與微觀經濟問題。需求性上來說,例如金融市場時間序列分析、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與協調分析等,都是經濟研究中的熱點;從可能性的角度來說,一手數據的是否容易獲取對研究的成敗起決定作用。

        2、更為廣泛的經濟社會領域將涉足計量經濟學模型我們已經了解到在西方,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例如: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貝克爾就是將計量經濟學模型方法應用到婚姻經濟學、種族經濟學等社會現象中;而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福格爾和諾斯更是在經濟史研究中采用計量分析。由此可見,在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注重物質生活的今天,更多的社會問題和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尖銳,而這些問題與矛盾往往與經濟分不開,就會吸引各個學者的注意力。而學者的研究探討往往采用計量經濟學模型

        第7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對于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的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波動的貿易效應受到了學術界廣泛關注和思考,本文將對相關文獻按照總體和區際分類的角度的進行評述。

        1.人民幣匯率波動與中國總體貿易效應研究評述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關于人民幣幣值匯率波動對我國總體貿易影響的討論一直十分激烈。縱觀這些成果的研究結論,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有著正面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有著負面影響;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影響不大。

        1.1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正面影響

        魏巍賢早在1997年發表于《統計研究》的《中國出口與有效匯率的關系分析》一文對此有比較詳細具體的實證分析研究,最終筆者得出結論:從長期來看,改革開放以來出口總量的不斷增大與有效匯率的持續貶值密切相關,因此這意味著兩方面內容,一是我國以促進出口增長為目標的匯率政策是長期有效的,改革以來的匯率貶值確實起到促進出口長期增長的作用;二是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盡人意,長期的出口增長過分依賴于匯率的貶值。臨時眭政策因素在短期內也百弱f起出口總量的變化使之脫離它與有效匯率的均衡關系水平。

        另外,李海菠2003年在《世界經濟研究》發表的一文《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根據1973—2001年的年度統計數據,采用與魏巍賢相類似的方法.即用單方程協整分析檢驗調整后的實際匯率arer、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和進口額的協整關系。加之eg兩法估計它們之間的長期關系,最后使用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實證分析方法,研究了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間的關系,也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即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對外貿易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并且筆者還證實了實際匯率可以改善短期內中國的對外貿易狀況。

        通過檢索文獻發現.該類文獻的數量相對而言比較少,原因應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事實與該理論有所不一致。

        1.2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負面影響

        鄭愷2006年發表于《財貿經濟》的一文《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出口的影響——基于sitc比較》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有負面影響”進行了實證研究,簡要綜述如下:

        根據有關的國際貿易理論,決定對外貿易通常有3個變量。第一是外國收人大小,第二是相對于外國商品的貿易條件,第三是貨幣比價即匯率大小。由此,為了度量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必須控制以上3個變量。但由于gni不存在月度統計數據,筆者采用美國的工業生產指數來代替gni或gdp數據,此外由于我國不存在進出口價格的完整時間序列數據,因此可以利用實際匯率進行替代。在構造實證模型時,筆者將波動率作為外生變量,在存在協整的情況下,相應采用var的擴展vec模型來估計估計短期內波動率對貿易波動的影響。其構造的模型為:

        其中,ex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數量的自然對數值,i表示為不同的行業,ipf為美國工業,生產指數的大小,r表示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的自然對數值,v表示實際匯率的波動率,ecm為誤差修正項,反映了貿易變化的長期趨勢。j表示變量滯后階數。

        筆者運用了以上var的擴展模型進行分析,由于var可以解決不平穩數據造成的不穩定性以及內生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因此可以更好的估算出匯率波動對貿易的影響,他研究了自1994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按sitc出口貿易與實際匯率波動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的一些行業受匯率波動的負面影響較大。

        此外,李建偉、余明2003年在《世界經濟》發表的《人民幣有效匯率的波動及其對中同經濟增長的影響》一文也對“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圍總體貿易有負而影響”這-fq題進行了實證研究.筆者利用的是1995年1月一2003年6月的季度數據,與鄭愷使用的方法不同.李建偉、余明兩位學者運用的是兩階段最小二乘法,對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與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的十日關關系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是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的重要因素,從而他們認為人民幣有效匯率大幅度波動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形成巨大負面沖擊。

        1.3人民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總體貿易影響不大

        曹陽、李劍武于2006年在《世界經濟研究》發表的《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與波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一文基于1980—2004年的年度數據,首先用ak—garch模型測算出人民幣實際匯率的波動率。最后采用engle—grnager兩步法,進行了協整分析,從而對“實際匯率波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進行研究,筆者發現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增加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不顯著。

        強永昌等2004年于《世界經濟研究》發表《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對外貿易分析》一文.筆者通過對我國1990—2001年各種價格研究了1990年以后的人民幣匯率和中國對外貿易的關系。首先分別構建了出口方程以及進口方程,根據1990—2001年的樣本數據,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最終得出了中國對外貿易出口額、進口額與人民幣實際匯率之間存在的彈性關系不大,相關性較弱的結論。

        綜上所述,以上三類文獻分別從人民幣匯率波動對貿易的正面影響、負面影響和影響不大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

        2.人民幣匯率波動與中國區際貿易效應研究評述

        劉巍、郭友群2003在《國際經貿探索》發表了《對人民幣匯率與廣東省進出口額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一文,筆者運用廣東省1987-2001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指出人民幣牌價匯率變動1個單位,廣東省的出口額就同方向變動o.15億美元.人民幣牌價變動1%,廣東省出口額就同方向變動29%。這個結論說明,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廣東省出口的增長。得出同樣結論的有關研究文獻是戴世宏2006年發表于《上海金融》的《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上海市貿易收支的影響》一文,筆者采用adf檢驗,對上海1993—2004年度的gdp、進口額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進行研究.發現人民幣匯率貶值有力地促進了上海市出口貿易的增長,這種促進作用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強;進口方面,人民幣貶值對上海市進口產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以上兩篇文獻主要是基于實際匯率與進出口量的關系分析,而陳志昂2001年發表于《商業經濟與管理》的《人民幣匯率與浙江出口變動的實證研究》一文則是分別考慮了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對貿易的影響,在泰米姆·貝佑米估計的貿易方程的基礎上,利用浙江省1990-1998年的相關數據,建立了以匯率和貿易國國內生產總值為變量的長期和短期回歸模型,實證分析分析得出結論:人民幣名義匯率對浙江出口正相關,實際有效匯率對浙江出口負相關,但匯率彈性較低。

        所以,結合以上文獻總的來看,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各省對外貿易的影響的不同結果符合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中國制造”和“世界加工廠”逐漸形成的事實,并且市場規模的出口效應大都分布在中國的沿海發達地區,基本與經驗判斷一致。

        第8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實證項目;教學提高;案例分析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21-02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證模型設置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夠利用它們來解決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學習該課程的目的,也是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將以計量經濟學案例―對城市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為例,從實證項目的計量經濟研究的一般范式:選題、文獻回顧與評述、數據的搜集和預處理、課程論文的寫作,以及該課程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分析和技術等內容展開研究,以期為學生計量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選題

        開展實證項目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題,即確定“怎么開始,亦或如何開始”的問題。選題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然后是在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中選題感興趣的具體題目。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是對擬研究問題的一個總框架或總領域的確定,后者是要明晰一個具體的、真正的研究問題。當然,研究領域的確定要依據我們所學專業,亦或結合在諸多經管類課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來確定擬研究的科學領域。在對課程論文選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重點選擇我們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給予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的問題一定是具體化的問題,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無物的問題。第二,明確研究范圍。研究的范圍可以是宏觀領域,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第三,題目的選擇不應太大。我們應綜合考慮實證項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如:個人理論水平層次、數據可獲得性、完成項目或課題的人力資源、物質成本及時間條件等。作為本科生課程論文,題目不能選得過大而無重點,否則工作量太大,建議選擇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小題目”。第四,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來源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研究的基礎,若不能獲得具體的觀測變量數據,將無法進行具體的計量研究。另外,選題過程中也應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如圖書、報刊、電子圖書館和網絡數據庫等。有效利用資料和文獻,可避免做已有學者已做過的學術研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指出現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從中發現自己論文寫作可能的創新。文獻綜述和回顧是研究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會將文獻綜述部分作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個課程論文結構上的連貫性。

        二、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1.模型設定。課程論文研究題目選定之后,就要考慮模型的設定和建立問題。一般來說,模型優良的判別標準有:第一,構建模型的基本準則與所得數據表現的現實相統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構建應與經濟理論一致。第三,構建的模型需要外生變量構成回歸變量,且構建模型中含有明確因果關系。第四,參數應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五,模型必須具有對數據的代表性和優良的擬合性。第六,模型應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簡潔性。設定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中的變量,其選擇的依據要根據研究目的,以經濟理論為指導,抓住其主要影響因素和特征,同時根據研究需要,對所選變量進行取舍并加以檢驗,以確保避免對變量設定的誤差。當變量選擇好之后,就要對回歸模型的函數形式進行設定,使所設定的變量間函數形式能夠體現變量間的基本關系。

        2.數據收集與處理。在計量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對外公報、實地調查數據和人為構造數據。可用于估計參數的數據主要有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虛擬變量數據。如何取得用于實際計量的適合的樣本數據,是計量經濟研究成敗的關鍵。計量經濟研究中所用數據,要力求真實、可靠、完整,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所估計參數的可靠性,對明顯失真的數據,應當予以剔除。收集數據工作結束后,需要對數據進行預先處理,可進行一些初步查驗與分析,這樣可得到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

        三、計量經濟分析

        當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確定之后,就可利用所獲得的數據來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廣義差分法、工具變量等方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接著,還需要進行模型檢驗,主要從其經濟意義、統計推斷、模型預測等方面進行。此外還有模型診斷性檢驗,主要包括變量檢驗、殘差檢驗和穩定性檢驗。模型檢驗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個階段的檢驗需要大量地判斷和驗證,不同學者使用的檢驗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沒有對模型進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倉促地下結論,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檢驗。最后,利用我們選取的統計量數值對諸多模型的優劣程度做出判斷。經過檢驗和調整后的估計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著就要對模型所提供的數量信息做具體的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可能是經濟預測、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或驗證理論。對實證分析結果做出說明:如回歸系數正負符號、大小、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解釋、不同估計方法的差異性等角度。

        四、課程論文范例

        1.題目: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購買行為的實證研究。

        2.前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農產品消費的研究也已成為目前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消費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等認知、支付意愿和購買行為的研究,且成果頗豐。區域特色農產品極具濃厚的地域特性,它們在生產后被營銷到當地,會發生如何的意義?與當地消費者的互動如何?這成為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在對鄭州市240位消費者問卷調查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狀況、需求動機和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

        3.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我們以面談形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進行預調查,并于2012年1~3月進行了正式、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基本情況、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和購買等內容,獲得240份有效問卷。根據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基本情況統計。

        4.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和購買、了解渠道、購買及目的、消費者對新疆庫爾勒香梨的鑒別、質量安全性和價格水平的評價。

        5.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數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別表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對健康的關注、對原產地的關注、銷售推廣介紹、親朋好友的推薦、個人喜好、對質量安全水平的評價和對價格的評價,μ表示隨機擾動項。本研究擬采用二元邏輯斯諦(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回歸模型可表述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為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Y0沒有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b0為常數項,bi是Xi的回歸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6.結果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本研究構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預測,而是定量分析與檢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故在回歸處理過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歸結果略)。

        主要研究結論:影響消費者購買主要顯著性變量有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對原產地關注、銷售推介、個人喜好和價格水平評價等7個因素,另外可知它們的顯著性水平不盡相同。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描述統計部分),進一步可知:新疆特色農產品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相比較而言,新疆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著較高的評價,同時也認為價格較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需求動機存在多樣性。

        本文通過實際經濟活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作為教學案例,運用SPSS計算機軟件具體操作和應用,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講解理論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和一般范式對實際實證項目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讓學生完成較高質量、有數據及數學模型支撐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并達到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學生計量經濟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龐皓.計量經濟學[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馬述忠,史清華.關于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2,(1):40-45.

        [6]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認知和購買行為的地區差別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6):113-121.

        [7]鐘甫寧,陳希.轉基因食品、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市場份額――以城市居民超市食用油消費為例的驗證[J].經濟學,2008,7(3):1062-1078.

        第9篇:計量經濟學論文范文

        經濟學的理論分析框架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視角(perspective)、參照系(reference)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tools)。第一,現代經濟學提供了從實際出發看問題的視角。這些視角指導我們避開細枝末節,把注意力引向關鍵的、核心的問題。經濟學家看問題的出發點通常基于三項基本假設:經濟人的偏好、生產技術和制度約束下可供使用的資源稟賦。用經濟學的視角看問題,消費者想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企業家想賺取利潤,都是很自然的。經濟學就是要探討在個人自利動機的驅動下,人們如何在給定的機制下互相作用,達到某種均衡狀態,并且評估在此狀態下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參與者受損的前提下讓一部分人有所改善(即是否可以提高效率)。以此為出發點,經濟學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各種間接機制(比如價格、市場供求因素等)對經濟人行為的影響,并以“均衡”、“效率”作為分析的著眼點。以這種視角分析問題不僅具有方法的一致性,且常常會得出出人意料,卻合乎情理邏輯的結論。第二,經濟學提供了多個參照系。參照系對任何學科的建立和發展都極為重要,經濟學也不例外。這些參照系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們是否準確無誤地描述了現實,而在于建立了一些讓人們更好地理解現實的標尺。經濟學家的頭腦中總有幾個參照系,這樣,分析經濟問題時就有可比性。比如討論資源配置和價格問題時,充分競爭下的一般均衡理論就是一個參照系;討論產權和法的作用時,科斯定理就是一個參照系。參照系的建立對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第三,經濟學采用了一系列強有力的“分析工具”,它們多是各種圖象模型和數學模型。比如:供需曲線圖象模型,它以數量和價格分別為橫、縱軸,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和多樣化的分析工具。經濟學家用這一工具來分析局部均衡下的市場資源配置、市場扭曲、市場失靈等問題和政府干預市場的政策效果。這種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較為簡明的圖象和數學結構幫助我們深入分析紛繁復雜的經濟行為和現象。

        二、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

        現代經濟學的一個明顯特點是越來越多地使用數學(包括統計學)作為分析工具,絕大多數的經濟學前沿論文都包含數學或計量模型。從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來看,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參照系的建立和分析工具的發展通常都要借助數學。但是,在部分經濟學家的理論研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基于唯數主義的數學化傾向,這種傾向偏離了經濟學研究的基本視角,不僅不能為非西方世界的經濟學家所接受,而且在西方經濟學家內部也頗存異議。因此,我們必須一分為二地看待數學工具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從理論研究角度,借助數學模型有三個優勢:第一,數學語言可以清楚地描述前提假定,這使得經濟學的推理與分析過程呈現出數理邏輯的嚴謹性。例如,邊際效應價值實際上是在對效用函數進行測定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聯立方程組推導的結果。社會資源最優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理論,也是運用聯立方程組對生產和交換均達到最優配置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闡述。第二,數學方法使經濟學擁有了一個統一的語話體系,并進而使經濟學的發展具有了一個共同的基礎,讓后人較容易在已有的研究工作上繼續開拓,也使得在深層次上發現似乎不相關的結構之間的關聯變成可能。西方經濟學就是在這一共同的話語體系下獲得長足的發展。第三,數學表述具有文字性表述所不具備的確定性與精確性。數學推導具有數理上的邏輯性,運用數學模型討論經濟問題,學術爭議便可以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或不同意對方前提假設;或找出對方論證錯誤;或是發現修改原模型假設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經濟學理解上的歧義,避免基于不同理解而發生的毫無意義的爭論,因此,從整體上有利與提高經濟學家工作的效率。從實證研究角度看,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的優勢也比較明顯:其一是以經濟理論的數學模型為基礎可以發展出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計量經濟模型;其二是證據的數量化使得實證研究具有系統性;其三是使用精致復雜的統計方法可以讓研究者從已有的數據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進行經濟學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并分別確定它在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二)經濟學數學化的誤區在肯定數學在經濟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時,更需要指出的是:經濟學不是數學。首先,經濟學并不是一些數學模型和概念的簡單匯集,經濟學家的工作也不是開拓數學理論前沿,而是運用這些理論所代表的分析框架來解釋和理解經濟行為和現象。經濟學發展的關鍵絕不在于其對數學的運用是否精通,而是取決于經濟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的深度。比如經濟學家應用統計回歸方法,不僅關心變量的估計值和變量間的相關性,更關心變量間的因果關系、模型假定對預測的影響以及計量結果背后的經濟含義,這是計量經濟學不同于數學或統計學的最重要方面。其次,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必須從經濟學獨有的研究視角出發,數學和計量方法只是體現和執行經濟想法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唯一的工具。目前,英美許多經濟學雜志取舍稿件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是否建立了數學模型,是否采用計量分析,如果論文不是有意的使用一組代數符號的話,那么,該論文便會自動被視為毫無價值而遭拒絕。這種作法排除了其他解決問題的思路,使運用其他研究方法解決經濟問題的個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這種過分數學化的趨勢,標志著經濟學在逐漸失去其作為社會科學應有的特征(如對現存的社會經濟結構的批判性,對人和人之間生產關系的揭示,對社會經濟制度的揭示,對社會經濟生活的直覺性感悟等),標志著經濟學在唯科學主義道路上走過了頭,以至于逐漸喪失了對活生生的人的關注與分析,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標志著經濟學分析工具的貧乏與單一。因此,我們不能以數學水平的高低來衡量一名經濟學家的水平,我們也不能以運用數學的多少和它的難易程度來作為評判經濟學論文質量的標準。同時,經濟學中的過度數學化傾向還表現在,一些經濟學家把數學當作經濟分析的唯一手段,不顧條件地加以運用。這種運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式主義的運用,導致了經濟研究的資源誤置。經濟學研究人類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的社會經濟活動,而人類活動受道德、歷史和社會的諸多因素影響,許多環節之間都有或明或暗的聯系,這使得經濟活動變得相當復雜,如果用數學變量來表示,那么必將形成一個極端龐大而又難以處理的數理模型,這就給使用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在一些情況下人的決策與模型中的嚴峻假定有系統性偏差,修改某些有關數理模型條件下市場中人的經濟行為,將得出很多與已有的理論不同的結論。要想使嚴峻假定下建立的模型具有可行性,就必須要

        不斷的放松假定,加進新的變量,這樣做會使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直到超出數學能力所限,使得數學方法的運用陷入死循環。必須承認,經濟運行中存在著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如果一味地追求對經濟現象的數量分析而忽視數學分析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將必然會陷入“數字游戲”的怪圈。事實證明,單純使用數學工具解決經濟問題具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的幾點建議

        應該說,在經濟學中系統地運用數學方法是不應受到過多指責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運用都需要遵循適度的原則,過度化只能造成相反的效果。第一,經濟學是一門以現實中的經濟行為和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科學,對理論的現實性非常關注。一方面,所有的經濟學理論最終都要接受現實的檢驗;另一方面,新理論的創立和舊理論的發展也要受現實的啟發。包括數學在內的任何分析工具都不能脫離這一范疇而孤立存在。經濟學過度數學化使經濟學家在研究問題時不自覺地接受了數學家的價值取向,把經濟學變為基于一系列超現實抽象假定的科學,實際上忽視了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特征。因此,解決經濟問題必須考慮到經濟學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困難,是可控實驗的不可行性和用經驗數據直接檢驗結論的有限性,必須摒棄以主觀局限的數學推導進行客觀經濟規律探索的方法論。第二,經濟理論是描述一個理性的人如何在給定的條件下做出選擇,以達到其目標最大化的過程,而選擇結果便是理論所要解釋的現象。因此,一個經濟理論能否解釋現實的關鍵就在于模型中限制當事人選擇的給定假設條件是否合適。所謂合適,是指模型中的限制條件要盡可能地具有“普適性”(Robustness),也就是要具有一般性。例如,要素稟賦決定了一個經濟中的各種要素的相對價格,是社會中任何經濟決策都必須考慮到的條件,因此,要素稟賦是一個非常“一般”的條件,以發展目標和要素稟賦的矛盾來解釋計劃體制的產生,也就有了較強的“普適性”。運用要素稟賦理論就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采用了類似的計劃體制以及為什么我國的社會性質未變,而改革后卻從計劃體制轉型到市場體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將經濟理論的探討建立在經濟運行各個環節之間普遍聯系的基礎上。第三,從經濟學引入數學以后100多年的歷史來看,作為一種分析工具,數學的確顯示出諸多值得充分肯定的優越性,我們應該不斷加強經濟學數學分析方法自身的完善,拓展其應用領域,進一步發揮其在經濟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作用。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分析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和應用最新的數學分析方法,如博奕論方法、對策論方法、模糊數學方法、非線性系統方法等,使數量分析由單變量向多變量發展,由單目標向多目標發展,并且大力拓展計算機等相關技術領域,提高數學解決經濟問題的能力。第四,經濟現象本質上一種社會現象,其發展受到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制約,這要求我們進行經濟研究的時候必然要經過一個定性到定量的分析過程。如果舍棄那些不可定量卻對經濟行為產生重要影響的因素,生硬地把經濟現象抽象到數學模型當中,就會歪曲經濟事物的本來面目,影響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加強數學工具運用的同時,我們絕不能局限于數學的分析方法,更不能局限于形式上的數學化,簡單否定和排斥定性分析的作用。行為經濟學之所以逐漸被主流經濟學接受,正是因為它合理運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并且將通常的理性假設的情況包涵在其中,而不是單純的依靠嚴峻假設下的數學模型來解決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程祖瑞.數學化,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必由之路[J].經濟經緯,2001(6).

        [2]趙凌云.經濟學數學化的是與非[J].經濟學家,1999(1).

        [3]曾康霖.略論經濟學研究的幾次革命[J].經濟學家,2001(5).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免费新区二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乱码中文高清字幕 | 亚洲无马在线不卡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道不卡 | 日本久久9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