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

        第1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 會計這一職業是伴隨著錢財的出現而自然演化而來的,是一種社會需要,而且這種需要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壯大——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我們不是天生就會做會計的,一名好的會計是經過一系列系統的學習和工作而逐漸造就的。在造就一名高級會計的過程中,課程教學是一項非常基礎、非常重要的程序,而在現今的會計行業里,需求量正日益增加的是高級財務會計,因為現在各個行業里要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所以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1我國高校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現狀

        隨著社會對高級財務會計需求量的不斷增加,高校中對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增加。從2005年開始,就不斷地有名牌高校開設非會計學專業的會計學精品課程,事實證明這一舉措滿足了社會的需要,也取得了基礎性的成功。從中取得經驗以后,各高校的會計學專業的精品課程群也不斷建設起來,各高校的高級財務會計課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在高級財務會計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有很大的不足,有待改進。

        2我國高校高級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改進的過程中取得進步,認識錯誤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落實到高級財務會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研究的是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不足,通過對這些不足的認識和改進而取得進步。

        2.1高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上的不足

        2.1.1教學內容上的創新性不強

        世間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是隨著時展而不斷發展的。高級財務會計課程在教學內容上也同樣存在不足,有待改進。會計是一種很古老的職業,但是同時它又是一個前沿學科,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革。會計教學分為兩個方面——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會計學的創新也體現在這兩個方面上。

        會計是一門需要實踐經驗,在實踐過程中學習和進步的學科。而在傳統的會計教學中非常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但是脫離了會計的實務性,這也是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原因之一——沒有經驗。雖然我們會反駁說誰一開始就有經驗啊?但是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多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方面的缺陷是可以彌補的。

        在理論內容上我們偏重于傳統基礎理論的學習,沒有兼顧會計前瞻性的內容,這也是影響高級財務會計教學內容創新性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只有了解了前瞻性內容之后,才能真正認識到這門學科現存的不足,在想方設法彌補這些不足之后我們的教學內容才會實現真正的創新。

        2.1.2高校會計教學課時分配不科學

        高校擴招后學生多了,學校開設的課程也多了,所以相應的每門課程的課時減少了,高級財務會計課程也不例外。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課時的限制,所以很多內容都講不了。在這種情況下,對老師的要求就相應地提高了。如果老師知道哪一方面的內容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是我們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在這一方面花費更多的課時,那么學生將來會畢生受益的。反之,如果老師對會計這一行業根本不了解,對現今社會會計需要具備什么技能也不知道,那么他就不會知道這一個學期的課時該怎么分配,長此以往對學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2.2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方法上的不足

        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都是填鴨式教學——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雖然我們都認識到這種教學模式不好的一面,也在不斷地改進,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已經根深蒂固,一時也很難根除。這種教學方法帶來的影響就是它限制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教學效果,尤其是在現今學生自主性空前高漲的時代。

        3針對高級財務會計課程中的不足采取相應的措施

        有不足我們就改進,有錯誤我們就糾正,我們不是諱疾忌醫的蔡桓公,我們要做不恥下問的孔子。前者得到的是一時的顏面,但是最后卻害自己,遺臭萬年;后者不恥下問,雖然在外人看來是很沒面子的事,但是卻真正學到了對自己有用的東西,而且萬古流芳。

        3.1改進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內容

        3.1.1不斷更新教學內容

        日常的備課是老師最基本的功課,而備課的內容正是我們要在課堂上講授給學生的內容。針對會計學課程創新性不足的缺點,授課老師需要多花點功夫在內容更新上。平時老師可以多關注本專業的發展,有什么最前沿的研究,把這些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里,雖然學生可能不懂,但是了解一下總沒壞處。再者,在講課內容中,不要只講課本上的知識,這樣不僅抽象而且同學還不易理解,在課堂上多穿插一些實例,尤其是發生在同學們身邊的例子,這樣的內容不僅有趣,而且還有助于同學們理解。

        在實踐務實方面,我們不能局限于課本,要更好地培養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平時多開一些實踐課,使學生在學校里初步了解會計行業的工作流程。在基本知識牢固以后,逐漸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多給學生一些實習的機會,使其在找工作時不至于什么都不會。

        3.1.2使課時分配更加科學化和實用化

        課時的分配就相當于我們教學重點的分配,而我們的教學重點都應該是將來學生步入社會之后能用得上而且是必需的東西,所以課時的分配十分重要。在這方面,作為老師還是要了解本專業一些前沿的東西,知道專業的發展方向,由此對相應的內容作課時上的增減。

        3.2改進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方法

        現在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日益迅速,它在教學上的應用也日益廣泛。通過多媒體教學,使得傳統的老師板書學生抄的教學方法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這本身就是一個進步——它節約了課堂時間,使得老師有時間多講一些其他的內容。

        但是,只使用多媒體做課件減少板書時間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現在會計行業的基本業務大都要用到電腦,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點使得學生在上課的同時能夠熟悉和掌握這些基本流程,這對學生將來找工作會是一大助力。

        4總結

        我國的會計行業一直在改革,因為我們要緊跟時展的步伐,要想不落后就只能前進。高級財務會計課程也是如此,課程改革十分重要。希望對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助于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教學效果的提高。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奇杰. 會計學專業精品課程群建設視角[J]. 會計之友,2010(35).

        [2] 易超群. 淺談高校會計課程教學[J]. 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8(5).

        第2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 “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效果

        一、“大財務會計”課程群的提出

        所謂課程群是指若干門彼此獨立而相互密切聯系的課程,它們在內容上具有密切相關、相承、滲透、互補性,配備以相應的教學素質,按大課程框架進行課程建設,進而獲得具有整體優勢的專業學科體系的有機整體。

        財務會計是用會計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筆者發表了“‘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改革設想” 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三門課程的“大財務會計”課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級財務會計》為核心,涵蓋其基礎課程《初級會計學》和對其進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級財務會計》作為三門會計學核心課程。通過教學和實施,已經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形成背景

        教學團隊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組成。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教學上有共同規范的介于組織與個人之間的一種組織形態。教學團隊的成員間,在心理上有一定聯系,彼此之間相互影響。教學團隊不僅強調個人的工作成果,更強調團隊的整體業績。團隊所依賴的不僅是集體討論和決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強調通過成員的共同貢獻,能夠得到實實在在的集體成果,這個集體成果超過成員個人業績的總和,即團隊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組建背景如下:

        (一)國家、省、學校和學院各項政策的積極鼓勵

        目前,國家鼓勵高等院校啟動教學團隊建設項目。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精神,為提高我國高等學校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確保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中設立了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省、學校和學院也相應出臺了各項政策,積極鼓勵教學團隊的建設。

        (二)會計學專業教學需求催生教學團隊

        會計專業建設必須與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緊密結合,必須與會計行業的發展、會計崗位的需求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專業建設的發展方向,面向社會培養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因此,需要通過建立團隊合作的機制形成一支重視教學和科研的優秀師資隊伍,推進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相結合,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開發教學資源,促進教學研討和教學經驗交流,將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果,并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扎實的會計學理論功底,強化會計實務操作能力,實現會計理論與會計實踐的緊密結合,成為社會未來的優秀會計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結構性、責任性等原則組建教學團隊

        1.自愿性。相關老師自愿組成該教學團隊;2.自然性。團隊成員為近期主要承擔相關課程的老師;3.結構性。團員年齡、職稱、教學經歷、學歷等布局合理;4.責任性。團隊成員責任心強,能夠積極承擔相關職責,團結互助,協同發展。

        三、“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目標

        就高等學校發展而言,“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的根本目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推進教學改革。具體講,其建設目標可分為四個方面。

        (一)團隊結構的發展優化

        專業內容、團員學歷、職稱等結構以及梯隊建設、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優化;培育教學名師;實施青年教師導航。

        (二)團隊水平的提高

        通過深化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加強教材建設與資源的利用,將科研轉化為教學成果進一步提高團隊的水平。

        (三)課程群教學水平的提高

        通過加強師德建設、合理分擔團隊教學任務、優選教材與輔導資料、補充教材、加強教案建設、完善教學大綱與試題庫,規范試卷批改、改革教學方法,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

        (四)增強團隊的輻射影響力

        通過學術交流、將教改成果影響、帶動團隊,乃至整個學校、兄弟院校;積極為兄弟學校、本地區學校培養相關任課教師。

        四、“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規劃

        (一)科研轉化教學

        團隊各成員應積極樹立以科研促教學的意識,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體會、創新思維等滲透到教學、講座等培養環節,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將科研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團隊各成員應及時將自己的科研成果(論文、著作、研究報告等)恰當地引入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論知識,并啟迪其創新意識,以科研促教學的作用。

        2.借助平臺滲透科研成果。團隊教師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論壇、講座等平臺,快捷地傳播會計法規,普及會計知識,幫助學生把握會計前沿,提高學習興趣,豐富專業知識,培育科研素養等。

        3.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團隊教師可將自己的研究體會傳授給學生,激發其學習會計專業知識與研究會計相關問題的熱情,引導學生社團進行財務會計等相關課題研究,指導學生參加創業大賽、學生科研立項等。

        (二)優化團隊結構、提高教學水平

        1.加強學習、培訓,優化團隊專業結構。具體措施可以包括:(1)新會計準則的學習。加強教師會計新準則的學習,提升、鞏固教師的專業知識;選送教師參加會計準則的培訓;購買相關會計準則學習資料,以教師自學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準則。 (2)進修培訓。定期選派教師去國內會計名校作訪問學者或參加其他短期交流,豐富教師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水平。(3)參加學術會議。撰寫論文,以文赴會,選派教師參加各類會計學術研討會,把握學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長,提升專業素養。

        2.選派教師深造,培育成果,加強梯隊建設。為提高團隊學歷層次和改進學員結構,可選送教師到名校深造,攻讀學位;研究如何充分發揮梯隊的專業優勢,進一步圍繞市場需求和學生的特征提高團隊整體水平,積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進教師職稱晉升,優化團隊職稱結構。

        3.建立合理有效的運行機制,促進交流提高。教學團隊可以采用“帶頭人統籌負責,梯隊成員各司其職,師生加強交流,靈活運用各種方式,提高教學水平”的運作方式,進行集體討論式備課,合理確定教學內容;召開座談會研討教學方法;增強團隊與學生的交流,包括師生課堂上的課程交流、課外的專業見解及生活交流、調查問卷式的學習需求詢問交流等。

        4.加強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應緊密結合會計專業的發展趨勢,積極進行本課程群教學研究,開展教學改革的討論和實踐,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幾個方面實現課程群教學的改進,加強與其它高校相關專業、學科教學的經驗交流,探索適合本課程知識特點和學生特征的啟發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案例教學等教學方法。力爭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立足未來的、專業知識扎實的、綜合能力較強的會計人才。

        研究內容可具體分為:(1)課堂教學改革。運用現代化的方法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多媒體、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對憑證、賬簿等理論知識的講授引入實物教學,并在會計實驗室進行;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討論式、演講式、案例式、征文式、專題報告式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2)實驗教學改革。主要針對《初級會計學》和《中極財務會計》的實驗教學建立“雙軌三線”式的實驗模式;大力推廣會計電算化的實驗模擬模式;增補實驗資料、改善實驗室建設;強化實驗教師的操作技能。(3)實踐教學改革。鞏固校內實習基地,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實現實踐教學校內校外的有效結合。

        5.豐富教材及其他教學資源。(1)課程教材方面。《初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課程應選用高質量的教材和教輔資料,在經驗充足和時機成熟的時候組織團隊成員編寫相應教材,以適應教學團隊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改的需要。(2)實驗和實習教材方面。結合團隊教改的思路,撰寫和修訂實驗教程、修訂與完善實綱。(3)其他教學資源。除了教材之外,還要廣泛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如建設共享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教學論壇與教學網站;推薦國內外會計名校和知名會計組織的專業網站;開展會計專題、前沿問題講座以及創建會計協會網頁等。

        6.合理分擔課程,增進協作,提高教學水平。 (1)堅持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不動搖。堅持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尤其是專業基礎課和前沿領域課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總結以往授課情況,進一步結合團隊成員各自的優勢,合理分工,相對固定成員的任教課程,同時注意相互配合。尤應強調的是,由于《初級會計學》是會計學的專業基礎課,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會計核算的基本方法與程序,為使會計知識一片空白的學生較深刻地領會和感悟會計,提高學習興趣與實際操作能力,應由經驗豐富的教師參與該課程的教學。

        (三)“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建設預期效果

        由于教學團隊堅持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培養原則,預期會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學能力、交流能力、團隊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同時,團隊的預期影響輻射主要表現在:

        1. 師德影響。團隊教師通過努力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教育法以及新時期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職業道德等,可進一步提升師德水平。在教學任務承擔、教學精力投入、教學效果、教學改革、教書育人等方面會率先垂范,影響和帶動其他團隊、其他教師,從而提升整個院校的教學水平。

        2. 發表教改論文。結合團隊的教學改革,團隊成員將總結經驗,撰寫并,傳播團隊教改的成果及相關理念,影響和帶動其它相關專業和學校的教學改革。

        3. 以文赴會,學術交流。團隊成員將積極撰寫教改論文,以文赴會,參加財會等相關的教育學術會議,與專家學者交流本團隊的教改成果與理念,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同時,也影響和帶動與會專家及其學校的教學改革。

        4. 授課教師培訓。團隊在教學與教育研究實踐、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礎上,將面向校外,培訓本課程群的授課教師。

        五、結束語

        “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團隊組建是工作的開始,各項工作要在建設過程中不斷完善,積累經驗,在教學中改進、提高,最終實現教學團隊的工作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月玲,等. “大財務會計”課程群教學改革設想[J] .科技教育研究,2007(2).

        第3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會計;專升本;培養目標;課程體系

        專升本是按照專科學生總數的一定比例選擇優秀學生參加考試。再按一定比例升入本科院校繼續深造。在本科院校學習兩年,達到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書。符合要求的獲得學士學位。會計專升本教育是近些年才開始實行的,其課程體系的建設還有待于不斷地完善。筆者認為,會計專升本課程體系的設置首先應符合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一、會計專升本培養目標的定位

        培養目標是會計培養人才的方向定位。會計專升本培養目標應由原來專科培養目標升至本科的培養目標。

        (一)會計專科的培養目標

        會計專科教育是一種技能型的教育,其培養目標是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一線會計職業崗位的專業知識,又熟悉當前會計制度,具有熟練的會計專業技能的核算型中初級會計人才。由此可見,會計專科教育培養目標強調的是中初核算性的一線會計人才。

        (二)會計本科的培養目標

        專科學生升入本科。進入本科教育,其培養目標應符合會計本科教育的要求。目前,對本科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各個學校各有不同的表述,如,一綜合性重點大學的培養目標為:在扎實的學術研究基礎上,培養掌握現代經濟管理知識,有較強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組織能力,理論與應用并重的適應社會需要的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高素質創新型經濟管理人才。又如,一普通大學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事業第一線,具有會計核算能力、審計與咨詢能力、財務分析與管理能力,能在各類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政府機關及有關部門從事會計管理、審計實務及財務管理工作的應用性高級專門人才。雖然上述培養目標的表述不同,但其基本點是相同的,其共同點有別于專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即核算型的會計專業人才已不能作為“專升本”的教育培養目標。專升本的教育目標應定位于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念。能夠綜合運用會計信息對企業的重大經濟活動進行預測、決策和控制的高級管理型會計人才。

        會計“專科”和“本科”同樣是培養會計人才。但會計專科教育目標與本科教育目標的定位不同,滿足社會對會計人才需求的層次也不同。我國的相關法規將會計人才分為高級、中級和初級。相對應的是高級會計師、會計師、助理會計師和會計員等不同檔次。會計教育也應隨社會需求分層次培養會計人才,使之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比例。不同層次的會計人才對知識結構有不同的要求。在課程體系上也有所差別。

        二、設置會計專升本課程體系應考慮的因素

        在設置專升本課程體系時。應充分體現會計本科的人才培養目標。但是,在具體設計時,不能簡單地直接套用會計本科三、四年級的課程,應在考慮專科課程體系與本科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來源、素質、文化和專業基礎等因素加以綜合確定。

        (一)會計專科課程體系

        在設置專升本課程體系時。首先應考慮學生原來的知識結構。否則會造成重復。會計專科教育課程設置的主要依據是國家職業標準和規范,以國家規定的會計師和助理會計師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標準和內容為基礎。主要包括經濟應用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基礎、計算技術、基礎會計、管理學、經濟法、經濟應用統計、財經應用文寫作、財務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稅法、會計模擬實驗、外貿會計、預算會計、會計報表編制與分析、會計電算化等課程。其核心技能是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會計報表分析技能。

        本科會計教育以培養高級管理型會計人才為目標,課程不限于傳統的會計學科,而以通識課為基礎,涉及企業管理和其他社會、人文領域的跨專業學科。通識課為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等。會計學專業課程是由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三部分構成。其中:會計專業基礎課程是構筑會計學專業的理論框架、提供會計學專業技能和方法的經濟管理相關課程。主要包括:管理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等;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是指涵蓋系統的會計學專業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知識的有關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中、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管理會計、會計信息系統、審計學、財務管理等;會計專業選修課程是上述兩者之外的會計學其他有關課程,主要包括:金融學、金融企業會計學、預算會計、戰略管理、稅收會計等。其課程體系實現了理論與實驗結合、知識與能力并重、人品與才干相長的人才培養目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流和溝通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

        (二)會計專升本學生并非全部來自會計專業

        專升本的學生一般都來自綜合性專科院校或財經性專科院校,所學專業主要有會計(包括會計電算化、涉外會計和稅收與會計等會計專業)、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和投資與理財這四個專業,也有個別來自保險等與會計專業相差較大的專業。就會計專業知識來看。學習會計專業課一部分學生有基礎,而另一部分學生沒有基礎。這無疑給會計專升本課程體系的設置增加了難度。

        (三)專升本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

        相對應本科教育目標的要求,盡管專升本學生都是專科學校的優秀學生。但其基礎知識有待加強。會計本科教育強調的是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高能力的培養方式。前兩年是基礎教育。重點是高等數學、英語、大學語文、經濟學等課程。其中英語的要求較高,一般本科畢業要求英語通過四級,有些院校采用雙語教學或原版英文教材;專升本學生在專科院校3年,既學習基礎課程,也學習專業課程,學習內容相對分散。如英語課程。有的學校要求畢業時通過3級考試,而大多數學校沒有要求。這為專升本學生在升本后的英語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也是設計會計專升本課程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專升本學生的專業知識有待深化

        從會計本科與專科的課程體系上,就專業知識的廣度來看。其課程設置就有很大的不同。會計本科專業除了本身的專業課如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財務管理等課程以外,還開設了統計學、資產評估、金融、企業管理、計算機等相關課程。而專科院校雖然會計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不缺。但相關專業課的范圍較窄。就專業知識的厚度來看,專科院校和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學單就選用的教材就有較大的差異,會計專科的要求較本科低。

        三、會計專升本課程體系設置方案

        會計專升本會計課程體系的設置應按本科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學生來源、基礎課程的掌握程度、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本著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高能力的培養方式,對會計專升本課程體系重新設計。不能照搬普通本科課程體系,更不能簡單地在本科課程體系上加加減減,而應針對專升本學生的特點,強化基礎理論。深化專業教育,加強實踐教育,使每一個會計專業專升本學生都能在高等院校得到進一步深造。

        (一)強化基礎理論

        基礎理論包括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如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經濟學、管理學和統計學。這些課程有些在專科已經學過。但深度和廣度與本科培養目標要求相差甚遠,其中,英語必須到達到大學本科規定的要求(如果英語達到了四級或以上,可以免修);其他課程無論原來是何種專業、是否學過、學習程度如何,都應通過學校的考試,不然不能按期畢業。另外,應增加金融學、企業經營管理、經濟法等專業基礎課的選修。增加學生對專業的拓展能力。注重理論的提升。

        (二)深化專業教育

        專升本的主要專業課包括中級財務會計、高級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及審計案例、稅務會計、會計制度設計、會計報表分析等。由于專升本學生的來源不同,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規定。如,對于專科學得好的同學中級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課程可以辦理只參加考試、自愿聽課的原則,最后通過考試即可,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有更多的時間補充自己的弱項,如英語、數學、高級會計等課程。另外,應增加專業選修課程,如會計信息系統、資產評估學、會計專業英語、經濟應用文寫作、公司管理、預算會計、人力資源管理等,給予學生更大的拓展空間。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要做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可以實行非本專業補課制。凡不是本專業的學生進入本專業后必須從第一學期開始,補修專科期間兩門至五門的專業核心課。補課不全不準畢業。要督促學生盡快掌握專科基礎知識,邊補課邊學習新內容。以便起到很好的銜接作用。

        (三)加強實踐教育

        第4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 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進

        會計作為一種核算技術適用于各種行業、各種經濟類型和不同經濟主體,財務會計信息作為核心的價值信息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在高等學歷教育中,會計被賦予愈來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明確將會計學課程作為經濟類、管理類專業和其他有關專業的主要課程,高校的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一直將會計學設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但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從事會計教學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教學工作,可能還包括不同學歷種類、不同學歷層次的教學,特別是近些年高校擴招,教師的工作量增加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條件下和有限的學時內,使經濟類非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掌握會計理論與方法,全面了解會計主體經濟活動的資金運動,培育他們有效運用財會信息進行經濟活動分析、理性導向經濟決策的能力,的確是有待深入探討的教學研究課題。

        一、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目標與教學原則

        從理論上說,非會計專業開展會計教育的動機,一則是考慮到會計理論知識與財務會計工作實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即會計的普遍適用性;二則是基于不同學科內在邏輯聯系而架構本學科知識結構完整性的需要。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課程實施會計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期望學生通過學習會計課程,理解掌握會計這樣一種價值信息核算技術,培養他們對經濟數據的認知能力、運用能力,拓展思維,提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養知識結構合理、綜合素質高的培養目標,這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業人才”有明顯差異。

        以大學本科為例,會計專業學生從入校到畢業的四年中,要開設初級、中級、高級的財務會計學、財務管理、成本與管理會計、審計學、會計信息系統等十多門主干會計課程,經歷專業引導、課堂教學、專業認知實習、課程模擬實驗、行業會計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完整的會計專業教學環節的培養,講求專業課程學習與專業人才培養的系統性、全面性與會計專業工作能力的高標準要求;與此相比,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根據學科方向,針對不同專業知識結構要求,一般開設2~4門會計課程,作為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學時、學分有限,教學中不可能完全移植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故經濟類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應本著使學生“懂會計,合理運用財務會計信息,分析經濟問題、實施理性經濟行為”的宗旨,安排適中的會計教學內容、教學難度,突出教學重點,與各專業要求相銜接,注意與其他課程的互補與滲透,采用與教學對象相協調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要求。

        二、合理設置各門會計課程

        在整個大學本科階段,經濟類非會計專業開設的會計課程一般包括會計學、財務管理,有的專業(如應用經濟學科類的專業)還開設行業會計、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各門課程之間注意有機銜接,每門課程安排適當的實驗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延伸至實踐或實踐模擬,具體設置見下表:

        三、優化教學思維與教學內容

        從學科劃分看,會計屬管理學科,經濟學是其基礎,反過來會計又服務于經濟學。在對非會計專業教授會計課程時,不能就會計講授會計,特別是第一門會計課程――會計學,需要運用經濟學等學科知識進行課程導入和會計專業知識點的講述。會計學課程內容分三個層面:一是會計基礎理論與會計方法;二是從企業成立、經營活動主體過程到財務成果核算及年終決算;三是會計信息加工程序。按學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漸進的三個關鍵點:會計對象會計賬務處理會計報表,逐步使學生學習掌握會計主體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運動及其相應的會計處理、理解并合理運用會計綜合信息,通過一定的實驗教學,切實培養學生運用會計信息思考經濟問題、理性分析相關問題的能力。

        在接下來一個學期開設的行業會計中,減少或刪除會計基礎理論和基礎會計方法論部分,突出各專業相對應的行業要求,按不同行業特征安排教學內容。如金融專業開設的金融企業會計,重點在于金融行業主要業務核算,以及外幣業務、長期投融資中的債券業務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開設的外貿會計,重點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對外貿易業務核算、外幣結算等。

        財務管理課程劃分三個部分:基礎理論、財務主體理財環節、理財專題;對經濟類非會計專業一般教學重點放在前兩個部分,突出財務估價、資本成本資本結構、(長期)投融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等內容。對學生來說,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理解可能較難一點,教師注意掌控教學廣度與深度,在基礎理論與投融資部分可以安排章節論文,安排兩個學時進行講評,了解學生學習掌握情況,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財務知識,評析客觀經濟生活中的一般財務現象。在教學實踐環節中,根據專業需要與經濟動態安排專題講座、實地觀摩、模擬實驗等,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他們做一些有關方面的問題研究。

        會計報表分析課程注意與前面課程特別是財務管理的銜接,對于將該課程作為主干專業課的經濟類專業,比如金融專業,更要注意做一些鋪墊與補充,除課程主體內容(會計信息分析方法論、單項分析與財務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綜合財務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與變動成本比較、會計控制、會計法規、傳統行業標準等內容,引導學生學會客觀理解會計信息,正確運用相關理論與方法分析會計信息,在實驗教學中,重點安排對上市公司財務分析、財務判斷提出建議等內容,開展投資理財模擬實驗,有條件的參與國家、地方和院校舉辦的模擬實驗競賽。在此需要說明一點:對于不開設會計報表分析課程且會計學課程中未曾展開報表分析的有關專業來說,可將報表基本分析理論與方法、上市公司財務分析指標及其運用等內容安排到財務管理課程中。

        四、改進并充實教學方法

        會計本來是專業性強、知識結構邏輯嚴密、實務性強的專業,面對非會計專業學生,受學時少、教學條件短期內難以改觀等制約,制定適宜的教學策略、采取靈活相應的教學方法,非常需要教師潛心策劃、精心安排。

        筆者認為傳統的“粉筆+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師掌控課堂教學節奏,演繹思維推理過程,邏輯關系清晰,關鍵知識點易于展開,仍不失為主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同時,現代多媒體課件教學,能夠加大課堂容量,處理圖、文、聲、像,而且成熟的教學軟件能夠很好地演示會計學課程中的會計核算流程、賬戶體系圖、賬表、實物等內容,這樣可加深學生的印象,活躍課堂氣氛。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教學軟件系統的運用,可追蹤資本市場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財務分析。

        在會計教學中引入適合的案例教學,有利于啟發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的知識理解與間接實踐經驗的吸收。如在財務管理課程的融資、投資教學中,引入國內外投融資經典案例,分析其中運用理財原理或自我創新部分,揭示其財務成果或財務失敗的根源;在財務報表分析課程中列舉典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運用所學財務理論與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財務效率,進行基本財務判斷,提出相應改進建議。

        此外,安排歸納性的章節、課程實務練習,輔以知識梳理與實際運用講解;布置思考題或短論文,對主要理論進行比較分析或理論運用評析。經濟學類不同專業對會計需求不盡相同,不同學生個人特長與自我規劃亦不盡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剛性教學評價機制。對教學質量、教學效果可采用閉卷或開卷考試、案例分析、分析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

        五、結束語

        本著探討經濟類非會計專業會計教育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問題,提供一點個人看法與教學經驗的目的,筆者做了以上論述。在此,筆者還想說明一點:因經濟發展與人才培養趨向對會計的需要會進一步提高、經濟學學科中的各種非會計專業與會計專業的疏密程度不盡相同,在施教過程中,教師應適當區分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不同要求、針對不同專業適度降低教學廣度與難度,從而達到應有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會計教學體系改革――基于湖南對象非會計專業的實踐調查分析[J].財會通訊(綜合下),2009(2):48-50.

        [2] 李剛.談非會計專業的會計教學[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第5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級財務會計;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改革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財務會計的任課教師必須時刻關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將學科最新發展成果引入教學,引入最新發生的案例等措施,來保持教學的科學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教材的選用

        在西方國家,大學教師講課很少有統一的教材,而大都以教授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為主。目前我國大學課堂的教學基本是圍繞一本教科書展開,往往造成學生眼界窄,知識面不寬的現象。筆者認為大學的教學不應限定一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應只是參考書。當前國內主流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有十余個版本,但由于目前我國正處于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趨同的進程中,因此高級財務會計的教學內容也處于不斷更新與修訂的動態環境之中。而教材的再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周期,因此會造成教材中的內容和最新的準則之間往往存在一定的滯后甚至是矛盾的地方。

        為了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筆者認為選擇每一年的《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會計》為主要參考書,可以縮小這種教學與實際脫節的距離。但是不可否認,《注冊會計師考試輔導教材》的編寫是以應試為主,對于大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是只涉及實務,淡化了理論。比如在外幣折算中,只介紹了我國對于外幣報表折算的方法,通篇甚至沒有提及這種方法其實就是現行匯率法,更不用說介紹其他的折算方法,并將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筆者認為只注重講明白“應該怎么做”是稍欠火候的,一定還要輔助以“還可以怎么做”,即“以實務為導向,以理論為拓展”。因此教師此時必須引入主流的高級財務會計教材中相關理論部分的內容。同時在教學中要注重分層次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基礎、學習能力狀況來實施教學。如對于努力考取注冊會計師的學生,可以引導其在具體業務上多下功夫;而對于有志向考取研究生的同學,要格外強調理論學習的必要性,引導他們對每個專題所涉及的理論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2案例式教學

        案例式教學是一種動態的開放型教學方法,通過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互動,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敢于思考、善于探索和主動學習。筆者認為,案例教學應該貫穿于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每個專題,并且通過開篇案例和總結案例在教學中全方位運用。開篇案例即是由實際案例導入每章研究的專題,以引起學生探索的愿望和興趣,避免直接接觸高深理論所產生的抵觸和厭煩情緒。開篇案例可以由教師作為主導,從解決這些問題的需要出發,一一講授相關教學內容。而總結案例則是在該專題講解完成時,由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來分析實際出現的問題。此時學生作為主體,自由分組加以討論,并派代表總結發言,而教師只是發揮點評和引導的作用。

        比如在講企業合并專題時,教師可引入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案例,通過播放精心剪裁的視頻資料,并且有意識地強調當時談判的艱辛以及吉利公司支付的18億美元代價等背景資料,可加深學生對非同一控制合并按照放棄對價的公允價值作為合并成本產生強烈的共鳴。而在該專題結束時,教師可布置優酷與土豆的合并案例。并圍繞下列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1)該合并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還是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2)合并為什么通過100%換股方式實現,而沒有利用課本中所列舉的支付資產、承擔負債、發行權益性證券方式?(3)如果你是優酷和土豆的CFO,你將如何對該合并進行會計處理。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領會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還可以鍛煉文獻檢索的科研能力,尤其對于第(3)個問題,由于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借鑒,還可以鍛煉學生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這就使課堂教學延伸到了課外,使理論聯系了實際,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3啟發式教學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因素,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來促使學生主動獲得知識。比如所得稅專題中教材中只列舉了存貨跌價準備在確定存

        貨計稅基礎時不被認可,那就應該啟發學生,還有哪些資產的減值準備也不會被認可。其次教材中只論述了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在其計稅基礎中不被認可,也應該啟發學生思考推廣到其他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都不認可,進而可由學生自行歸納出“所得稅兩不認”的口訣,即“一不認減值,二不認公允”。這種由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會令學生印象深刻。同時在高級財務會計教學時,教師應重在講思路、講重點和講難點,對授課內容堅持少而精的原則。事實上,在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的任何一個專題,真正本質的東西并不多,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能夠深刻理解和把握,善于總結,也許簡單的幾句話,就能一針見血,直奔主題,使學生茅塞頓開,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合并報表的編制,整個過程其實可以壓縮成4個字“兩調一抵”。即對子公司的調整、對母公司的調整以及母子公司內部

        交易和事項的抵消。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時時提醒學生現在進行的是“兩調一抵”中的哪個環節,對于學生從整體把握合并報表的編制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4網絡資源平臺的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已成為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主題。這種新型教學方法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生命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建立了“小莉講會計”教學博客和新浪微博平臺,課前上傳每章講義,避免學生上課時埋頭記筆記而忽略講課內容,使之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和教師進行互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通過公布配套練習題及答案,方便學生及時查漏補缺,并且可供學生在認為方便的時間登錄學習,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提高了學習的靈活性。通過鏈接區,教師把輔助課堂教學的資料鏈接在博客上面,擴展了學習的視野。學生通過微博平臺向教師提問,而教師的回復也可及時為學生掃清學習的障礙。對于喜歡新生事物的“90后”的大學生,這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是很有吸引力的。“親其師,信其道”,營造和諧、融洽、輕松的教學氛圍也有利于學生對高級財務會計課程產生熱愛之情。

        5考核評價的創新

        考核的目標應該是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不是單純考核學生的記憶能力。現有課程考核評價的最主要方法是卷面考試,主要根據考試卷面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這樣的考核評價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學業好壞,不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

        筆者認為應改變傳統考試的出題思路和出題形式,除了期末的卷面成績外,還應將學生平時的表現納入評價系統。如果通過了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會計單科的考試,或者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提交了高質量的論文等都可作為加分事項。例如每年都會舉行“雙立項”活動,教師和學生都可以申報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學生和教師自愿組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課題研究。

        6結語

        教師在重視教學的同時,必須非常注重科研,在開展教學實踐的同時,要開展同等水平的教學研究和教育研究。以教學啟發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學,促進教學和科研的互相滲透,形成一個互動過程,以真正有效地為社會培養出具有研究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本科人才。

        參考文獻:

        第6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夏成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現代成本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精品課程“中級會計學”課程負責人。夏成才教授198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畢業后即從教,先后在湖北財經學院、中南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作,歷任會計系副主任、會計學院副院長、學校教務部部長等職務。兼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中國金融會計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會計學會理事、湖北省會計專業技術職務高級評委會成員、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會計準則咨詢專家、《會計研究》特約編輯、《會計論壇》編委等。

        夏成才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會計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會計理論、財務會計、公司理財、成本管理等領域。作為博士生導師,他承擔了很多研究生指導工作;作為學校教務部部長,他要全面負責全校本科教學管理。然而,不論工作多么繁重,他始終沒有離開教學第一線,沒有離開本科教學課堂。他先后為本科生開設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企業會計學、企業成本學、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了高級成本會計、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成本控制與資金管理、成本管理前沿問題研究等課程。在教學工作中,夏成才教授廣泛吸收國內外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運用自己在主持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中收集的典型案例、其精湛的講課藝術、豐富的知識信息,嚴謹的邏輯推理, 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

        為了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夏成才教授始終堅持走科研與教學結合之路,在科研工作中, 既善于虛心向同行專家學習,又力求堅持創新;既積極吸收借鑒國外經驗,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夏成才教授提出的重構現代成本模式、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等,均具有鮮明的時代新意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在教學方法上,夏成才教授特別強調“啟發式”教學,強調高等教育應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他認為,大學教育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把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鉆研,讓學生及時掌握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他常常把自己在參與課題研究和社會調研活動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作為案例,穿插在枯燥的會計教學過程中,并組織學生廣泛地開展討論。

        夏成才教授十分注重會計學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隨著會計學科的發展和會計改革的推進,為滿足教學需要,先后主編出版了《工業會計》、《會計學原理》、《工業企業會計核算概論》、《中級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證券投資學》等著作、教材。夏成才教授勤于思考, 敢于創新,成果豐碩,已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或參與了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的研究, 主要研究項目有:湖北省重點軟科學課題《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教育部重點教改課題《面向21世紀財務管理專業教學內容與課題體系改革研究》、湖北省教改重點課題《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湖北省教育廳課題《關于建立與完善財經類專業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財政部重點課題《會計職業判斷內部控制操作指引與典型案例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緊扣會計學科、財務管理學科發展的脈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他對財務、會計問題的認識,所提觀點對我國企業改革、財會改革和會計教育改革都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辛勤育人,終結碩果。夏成才教授曾榮獲“湖北省自學考試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其研究成果與政策建議對我國的會計教育與會計改革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高度評價。《利潤分塊承包責任制的研究與試點》項目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大學課外學分制度的實踐與探索》項目被評為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二等獎。

        第7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 財務管理; 會計學; 金融學; 培養方案; 專業特色

        目前,人們對財務管理專業的認識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財務管理專業是區別于會計學、金融學等專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專業;有的認為財務管理專業特色不明顯,應該作為會計學專業或金融學專業的一個方向。各高等院校在專業和院系機構設置上也體現了這種認識上的差異,有的院校單獨設置財務管理專業并歸屬于會計學院,有的院校則將財務管理專業歸屬于金融學院,有的只是在會計學或金融學專業下設財務管理專業方向。對財務管理專業認識上的偏差必然影響到本專業的特色教育,很多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也認識模糊,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感覺前途迷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明確財務管理專業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財務管理專業沒有必要單獨設立,應并入會計學專業或金融學專業。他們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實證分析:其一是從同一院校來看,歷屆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錄取分數低于會計學和金融學專業,故認為社會對財務管理專業的認可度不高;其二是從三個專業近幾年畢業生的去向來看,就業結構相似,均有進入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政府機關、金融機構等單位的,具體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財務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方面與會計學或金融學相似課程較多,專業定位有共性,培養的學生規格沒有本質區別。

        筆者認為,上述實證研究的結論比較牽強附會。首先,從高考錄取分數來看,分數的高低的確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對該專業的認可度,社會認可度高的專業,報名人數多,錄取分數高。盡管財務管理專業的錄取分數略低于會計學、金融學專業,但在大多數院校仍然屬于較熱門的專業,第一自愿錄取率在90%以上,錄取分數遠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學、經濟學及其他經濟管理類專業,難道這些錄取分數低的專業都沒有獨立設置的必要嗎?這個結論顯然有些荒唐。其次,從畢業生就業走向來看,僅憑就業機構的相似性就認為財務管理專業無特色也是站不住腳的,每一個單位都需要吸納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除了上述三個專業外,同一單位還要吸納其他許多專業的學生。當然,這三個專業畢業生的初步就業崗位的確很相似,大多數是會計核算崗位和金融業務崗位,但如果按照財務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邏輯思路,會計學或金融學也可以取消了,應該合三為一,因為會計學專業畢業生有做金融業務的,金融學畢業生也有做會計實務的。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初步就業崗位是會計核算或金融業務崗位,幾乎沒有直接進入財務管理崗位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掌握了會計學和金融學的相關知識,完全能勝任這兩個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財務管理屬于企業較高層次的管理工作崗位,剛出大學校門的學生不可能一步邁入,只能從基礎的會計實務做起,以后隨著實踐工作經驗的積累和財務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財務管理崗位。就如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企業培養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的,該專業畢業生也不可能剛進入企業就當中高層管理人員是同樣的道理。

        至于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相似的問題,筆者下面主要從各專業培養方案入手進行比較分析,因為專業培養方案比較詳細地反映了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及學生知識結構,是最能體現專業特色的教學資料。

        一、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的相似之處

        各專業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的總體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專業培養方案中開設的具體課程及各課程的課時不完全相同,但總體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或專業主干課)、專業選修課、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等六大模塊。其中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科學人文素質選修課模塊中的課程體系和內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外語課、計算機課程、體育課等,是培養大學生基本素質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學模塊,是所有本科生都應掌握的基礎知識,三個專業在該模塊課程設置上幾乎沒有差異。

        學科基礎課是培養學生專業思想意識和專業學習基礎的教學模塊,通過本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將學生引入專業學習之門,為進一步的專業學習打好基礎。財務管理與會計學、金融學同屬經濟管理類學科,都需要掌握數學、經濟學、會計學、統計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因此該模塊課程設置上也大同小異。

        科學人文素質課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教學模塊,該課程設置的課程門類多,包括培養法律意識、營銷能力、理財能力、文化素養、文體藝術能力的各類課程數十種,不分專業在全校通開,各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進行選修。

        二、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培養方案的特色比較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同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財務會計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及財務分析方法,具有較強的信息獲取以及分析和解決財務管理工作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審計實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會計學、審計學、管理學、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熟悉國內外與會計、審計相關的方針、政策、法規和國際會計慣例;熟練掌握會計核算、會計檢查和會計分析的方法,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較復雜的會計專業問題。

        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能在銀行、證券、投資、保險、經濟管理部門、工商企業等單位從事金融管理實務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經濟、金融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處理銀行、證券、投資與保險等方面的業務能力。

        由此可見,三個專業培養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財務管理專業側重于培養能為企事業單位進行財務規劃和財務控制的財務管理人才;會計學專業側重于培養能為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進行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的會計管理人才;金融學專業側重于為金融機構培養金融管理人才。

        (二)專業課程設置不同

        各專業培養方案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模塊,它們是構建人才主體知識結構,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專業人才的教學模塊,在專業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各專業的教學特色也由此凸現。財務管理學、會計學、金融學三個專業的主要專業課程設置情況如表1所示。

        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呼應,三個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各有特色。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以財務管理知識為主,如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稅法、財務分析、國際財務管理、財務理論、資產評估學等;會計學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以會計、審計知識為主,如財務會計學、成本會計學、會計電算化、審計學、計算機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金融學開設的專業課程以金融、保險、證券投資等金融知識為主,如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學、金融學、保險學、證券投資學、國際結算、投資銀行理論與實務等。

        從課程設置來看,財務管理專業也開設了不少會計學和金融學的課程,這是因為財務管理是組織資金運動、協調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由于資金運動涉及到企業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包括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收益分配活動,企業在組織資金運動的過程中必然與各方面發生較復雜的財務關系,還會受到經濟、法律、金融等環境因素的影響,由此給財務管理人員知識結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基礎扎實、精通專業、知識廣博,不僅要精通財務管理知識,還必須熟知經濟學、會計學、金融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經濟學為財務管理提供了理論基礎;會計學是財務管理的專業基礎,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分析的依據都是會計信息,財務管理的效果也是通過一系列會計信息反映出來的,不懂會計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財務管理人員;金融學為財務管理提供了理財環境知識,企業籌資管理、投資管理都離不開金融市場,財務管理人員還必須掌握金融學知識,熟悉資本市場,善于運用資本市場為企業尋找低成本的融資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資項目。財務管理人員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必須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才能真正成為高素質的人才,把財務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實踐教學內容與方式不同

        實踐性教學模塊是為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而設置的。該模塊以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以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三個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塊設置的項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認識實習、社會調查、專業實習、模擬實習、畢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項目。但各項目具體內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會調查報告、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選題和文章內容上,應側重于各自專業領域的內容。而在各種類型的實習中,除了實習內容不同外,財務管理的實習方式也有別于其他專業。

        模擬實習是模擬實際業務發生情況,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解決其中涉及的各種專業問題,旨在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從模擬實習的內容來看,財務管理專業除了會計核算外,還應包括大量的財務管理案例分析;會計學專業以會計核算和審計為主;金融學專業則以證券投資操作和銀行業務為主。

        畢業實習一般是在實際工作崗位進行的。相對而言,會計學專業和金融學專業比較容易找到對口的實習崗位,會計專業學生一般可到各單位的會計核算崗位實習會計業務;金融專業學生一般可到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實習金融業務。而財務管理屬于企業較高層次的管理工作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業的一些財務機密問題,不可能讓實習生參與企業財務決策過程。因此,大多數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只能找到會計核算的實習崗位,學生難以接觸到實際工作中的財務管理問題,必須通過加強在校期間的模擬實習來彌補該環節的缺陷,具體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案例教學,一種是ERP沙盤仿真實驗。這兩種方式都與參與企業財務管理實踐活動極為相近,實施得好完全能達到實地實習的效果。

        案例教學可讓學生接觸大量的各種類型企業的實際財務管理案例,學生自己扮演財務經理角色對案例進行分析,作出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相互間的案例討論,發現自己的不足,補充修正自己的判斷和決策。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鍛煉學生面對復雜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作出財務決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學還能使學生從失敗案例中分析失敗的根源,避免將來重蹈覆轍,并能從成功案例中學到先進的財務管理經驗,逐漸成熟起來。

        ERP沙盤仿真實驗主要是構建仿真企業環境,模擬真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并將實物沙盤和ERP管理軟件的全面運用相結合。在ERP實驗教學中,讓學生直接利用ERP企業管理軟件對仿真企業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進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軟件將模擬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部經濟業務融為一體,實現動態管理、實時控制,實現財務與業務一體化,實現企業資源(資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與協調。整個實驗從財務角度透視了仿真企業的整體運營過程。

        【參考文獻】

        第8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和能力人才培養質量體現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方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在于實現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轉變。要實現這一轉變,需要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實現轉變,其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實現轉變的首要環節。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更加重視能力和素質培養這一轉變,需要在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培養過程方面實現轉變。培養目標: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應用型,是指培養人才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技術型的大眾化教育為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高素質是指培養人才要加強通識教育,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創新人才是指培養的人才要比高職高專培養的技能應用型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規格:寬口徑、多方向、復合型。要做好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專業設置,遴選優勢、強勢專業,整合優化傳統專業,并以寬口徑的專業為基礎,通過設置多種專業方向,建立對就業市場反應靈敏的適應機制。要構建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模塊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養的靈活性和保證教學質量,實現課程學分標準化以便利于課程與課程組間的相互替換,保證課程結構的機動靈活。培養過程:注重基礎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實施個性化培養。一是樹立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的教育理念,實行按就業取向和學習基礎分層次教學,按學科打基礎,寬口徑大類培養。二是建構保證高層次、高質量教學的管理模式和質量保證體系,建立教學督導隊伍和學生學風督查隊伍,開展學生評教、教師相互聽課、教學質量獎評選等活動,形成教學互動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構能力知識型教學模式,如將創新教育滲透于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推行以全面選課制為核心的學分制;大力實施大學生科研計劃,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和創業設計活動;組建特色班培養復合型人才;全面推進本科生導師制,形成多維的交流性教學途徑等。四是以產學研合作為龍頭,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養方案改革;人才培養管理體制改革;人才培養方法改革。三項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務:全面推行學分制,降低必修課比例,加大選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時數,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調整學生知識結構,拓寬學生知識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社會實踐活動,參與科學研究,進行創新性試驗和實踐,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擴大教育教學資源和渠道,鼓勵學生跨校選課和學分互認,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視實踐環節,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要大力加強試驗、實習、實踐和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要注重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環節教學質量。保證實踐教學環節學時人文社科類專業不少于總學時(學分)的15%,理工農醫類專業不少于25%。這項工作要求有三個方面:一是要加強實驗室和實踐、實習基地的建設。二是要大力推進實驗、實踐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

        二、會計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訂和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我國各高校會計學專業本科學生培養目標的基本定位是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會計學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定位派生出來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全國趨于一致,自20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確立以來保持不變,造成了教學內容遠滯后于會計實踐的局面,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滿足企事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會計學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亟須調整為“培養基礎扎實、素質優良的復合型、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這一調整將為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分層定位和本科學生培養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過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分層定位,確定會計學普通本科層次的培養目標定位。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學術研究型、高級應用型和普通應用型。我國目前會計培養梯次分為五級:一是中職中專層次。培養適應企事業單位會計操作崗位的初級會計人員,包括企事業單位出納員、銀行柜臺出納員、商場收銀員、車間核算員、倉庫核算員等。二是高職高專層次。培養適應企事業單位會計專業技術崗位的中級會計人員,包括企事業單位的成本核算員、材料核算員、工資核算員、往來結算員、收入核算員、稅務核算員等。三是普通本科層次。培養適應企事業單位會計專業技術崗位的高級會計應用型人才,包括跨國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業的專業性較強的會計崗位人員、中型企業會計主管人員、政府和事業單位核心會計崗位人員直至會計主管人員、會計師事務所一般審計人員、金融企業專業崗位會計人員、中專教師等。四是碩士研究生層次。人才定位是高級會計專門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應用。崗位定位是大型企業高級財務管理人才、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審計員、高職高專教師、科研院所輔助研究人員。五是博士層次。人才定位于高級研究型會計人才。崗位定位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教師和科研人才,政府經濟管理部門高級管理人員。

        根據目標崗位職責、能力要求,確定會計學普通本科層次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定位。中職中專畢業生的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是:具備基本的會計理論知識,具有熟練的珠算技術、點鈔技術、崗位需要的賬務處理能力等。高職高專畢業生的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是:具備系統的會計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會計法規、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具有熟練的賬務處理技術和會計信息處理技術。會計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統完整的會計學基本理論、會計準則,并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具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社會溝通能力;能夠熟練運用英語把握國內外會計發展最新動態能力;熟悉大型企業整個會計核算體系。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掌握系統完整的會計學基本理論、會計準則基礎上,還應具有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社會溝通能力基礎上,還要具有熟練的財務分析、預測和決策能力;能夠熟練運用英語,參與國內外會計前沿知識研究的能力;組合協調能力和構建、改進大型企業整個會計核算體系的能力。會計學博士的知識和技術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會計理論功底;具有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較高的外語水平。

        普通高等學校應當將會計學專業本科學生分為學術型、高級應用型和普通應用型三類目標加以差別培養,學術型主要為攻讀會計學碩士、博士以及學術研究做好基礎準備,高級應用型則主要培養會計專業高級應用型管理人才,普通應用型旨在培養中小型企業和非公司制企業會計工作人員。其中高級應用型會計人才是會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主流,代表一個學校、一個專業的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這部分學生不同于高職高專生的主要區別在于會計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方面,這一特點決定了本科生比專科生應當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這部分學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點在于會計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方面,這一特點決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應當具備更全面的賬務處理水平。

        (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是全面提高會計學本科專業學生素質和能力的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改革是會計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關鍵。我們的思路是構建“平臺+模塊”的教學課程體系。“平臺”課程體系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公共基礎教育課程、專業基礎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模塊”課程體系由縱、橫兩個緯度、四個職業教育模塊構成,即從縱向上劃分為研究型課程模塊、高級應用型課程模塊、普通應用型課程模塊。橫向上劃分為財務會計模塊、財務管理模塊、會計信息系統模塊、審計模塊。

        為了實現這一“平臺+模塊”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學生分流機制。在學生入學以后就要告知學生本專業的不同培養目標,讓學生根據自身素質和愛好在學習中自我判斷和調整。一般在大學一年級結束后就應當根據學生意愿、導師指導意見和學生家長目標,確定不同的學習方向,在每個學期結束后,應當允許學生進行再選擇。要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過程標準,對于達不到考研目標標準的學生強制調整為應用型人才;對于達不到高級應用型培養目標標準的學生強制調整為普通應用型人才;對于應用型人才目標學生,如果其興趣志向發生轉變,且達到規定的學業標準,可以轉為考研目標人才培養。二是差別化課程設置。學術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應側重研究工具掌握和專業理論學習,尤其是加強高等數學和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比重;應用型人才目標課程設置應當側重應用工具和專業應用技能教學,實踐教學比重應保證在課時總量的20%以上,要求課堂教學中重點加強案例教學比重,實驗室教學中加強模擬教學訓練,實踐基地教學中保證實踐活動次數、時間和質量。三是規模問題。考研目標學生數量一般應當略高于全國研究生錄取率;高級應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規模應當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標學生數量;普通應用型人才一般針對那些理論基礎較差、全方位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一般適用于專升本中的部分學生,規模視情況而定。四是學位論文。考研目標學生畢業論文要求理論性、創新性和學術性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這部分學位論文應當能夠代表一所高校某一個專業的最高水平,并爭取有部分學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高級應用型目標人才沒有必要撰寫學術化學位論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調查報告、項目設計等形式,從資料收集、邏輯分析、結論判斷、實踐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應用型目標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實習報告或調查報告,并作出嚴格的質量要求,對于不能達到要求的學位論文,不予頒發學位證書。五是學制問題。對于各類學生,盡量減少公共選修課和專業必修課課程數量。只要學生獲得課程范圍內的足夠的學分即可,一般規定3~6年為宜。鼓勵學生選修第二專業或第二專業單項課程,學生達到一定標準允許免修、免聽部分課程。特別是對一些學習潛力較大、有創新意識的學生,要實現跨校選修課程。

        三、會計學本科專業分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研究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會計學專業的市場供給和市場需求進行分層定位,進行市場細分。市場需求研究各專業大、中、小型企業管理崗位、會計崗位和對外貿易崗位設置情況,了解每一崗位不同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市場供給研究本專業中專、高職、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層次培養目標的不同,從中明確本學校會計學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還要研究不同地區、不同層次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比較分析,進而確定適合自身發展規劃與特點、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

        (二)人才培養規格的確定本科生不同于高職高專生的主要區別在于理論的掌握和運用方面,這一特點決定了本科生比專科生應當具備更大的發展潛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點在于專業技術的應用能力方面,這一特點決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應當具備更全面的實踐能力。首先從公共層面和具體類型縱向描述,將人才培養規格分層確定為應用型人才、基礎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然后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方面進行細分,要求每一項規格都有相應的課程教育為保證,每一門課程的開設都要到達到相應的目標。

        (三)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教育教學課程體系設置。我們構建了“平臺+模塊”的教育體系和課程體系。必修課程體系構建了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個平臺。基礎型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旨在掌握基本理論和創新思維能力,為將來從事會計及相關理論研究奠定基礎,在內容上以專業基礎課為主,沒有必要細分方向,留待以后在碩士階段再選擇。專業基礎課主要應當加強英語、高等數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教育,以便為將來從事數理分析或實證分析奠定基礎,以適應會計研究的國際潮流。按照這一思路,基礎型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第9篇:高級財務會計課程論文范文

        【關鍵詞】環境會計;會計教育;復合型人才;課程

        我國《21世紀議程》中明確指出:“教育是促進可持續發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能力的關鍵”。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是生態環境保護,而環境保護大計,以環境教育為本。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開展和實施無疑將給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其重要性日益凸顯。

        一、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學環境會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各高校中只有少數幾所開設了單獨的環境會計課程,名稱如“環境成本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審計”等。大部分高校局限于傳統的會計、審計教學內容,較少或根本不涉及環境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只是將環境會計的內容簡單地拼湊在傳統的會計、審計類課程中。形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

        其一,缺乏獨立、系統的環境會計理論體系或專門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指導。我國對環境會計研究基本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對環境財務會計的核算對象、前提假設、環境會計報告披露模式、披露內容等理論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我國政府也還沒有出臺相關的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來給予指導和規范。

        其二,缺乏專業的環境會計師資隊伍和配套教材。環境會計是一門由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生物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而成的學科。開展環境會計教學工作,需要授課教師具備扎實、全面的基本功,一方面要充分掌握本專業(財務會計)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必須懂得環境方面的知識,如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等。目前,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新興分支,其師資隊伍還不健全,配套的市場教材也較少。

        其三,大學環境會計的教學目的尚不明確。在那些已單獨開設環境會計系列課程的高校中,開設這些課程只是讓學生接觸前沿理論知識,教學的實踐目標尚不明確。

        二、西方國家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先進經驗

        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美、英兩國)在環境會計教育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環境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相對國內較為成熟,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正逐步形成。

        在英、美大多數大學的會計系均講授環境會計。其講授的方式有兩種:方式一,開設獨立的環境會計、環境管理方面的課程,名稱如“環境會計”、“政府、商業和自然資源”、“環境會計過程”、“環境會計高級專題研究”等;方式二,不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但在財務會計、管理/成本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等一些課程中設置與環境會計相關的內容。當前采用第二種方式的大學所占比重較大,但第一種方式將環境會計作為獨立會計課程的趨勢將日益明顯。

        美、英大學會計系講授的環境會計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環境會計概述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的內容及其評估方法:(2)企業環境政策概述;(3)企業環境發展和監控系統的構建;(4)企業經營對環境影響的評估:(5)公司環境審計與評估。

        第二,環境管理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垃圾處理、污染及資產廢置的會計問題;(2)環境問題預算與績效評估;(3)環境投資評估;(4)與環境有關的研發、預測和設計會計;(5)產品生命周期與環境成本研究;(6)企業并購與環境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環境財務會計教學內容,主要包括:(1)財務報告中的環境問題;(2)獨立的環境財務報告研究;(3)與環境有關的或有負債及會計差錯更正問題;(4)與環境有關的支出與承諾的會計處理問題;(5)與環境有關的借款、所有者權益及保險問題;(6)審計報告中可能涉及的環境問題研究;(7)與環境有關的資產(如存貨、土地等)價值評估問題。

        三、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發展趨勢分析

        我國環境會計教育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大學先進的環境會計教學理念和方法,并結合我國國情,沿著從無到有,從淺到深,從普及理念到深究理論和實務應用,從融入其他會計專業課程講授到單獨開設環境會計課程再到形成專業體系的這一條主線,逐步建立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體系。筆者從五個方面設想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初、中期發展趨勢目標:普及環境會計教育,并在各高校開設單獨的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同時也給各高校新開設環境會計相關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教學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一)教學培養目標

        旨在培養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復合型會計人才。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知識和技能,全面理解會計與社會之間的內在關系,同時培養學生的環境道德素養,使其具備理解并參與制定公司環境事務戰略的能力,滿足可持續發展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要。

        (二)授課對象

        高等院校商學院(或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中會計學、財務管理學、審計學本科專業、工商管理類各碩士專業的所有學生。

        (三)課程體系設置

        依照教學培養目標,高校可以考慮先開設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環境管理案例和環境審計四門課程。

        1.環境財務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修課(54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會計產生與發展過程、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會計目標、假設、原則、對象、內容、職責等基礎性理論,環境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的基本方法。要求學生掌握環境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專門知識,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會計信息和環境管理信息進行基本會計處理、會計報告和會計分析與評價,能應用環境會計基本程序、方法進行環境經濟管理。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會計》,許家林、孟凡利等編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肖序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環境會計研究》,孟凡利著,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資源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許家林、王昌銳等著,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版;《企業環境會計和環境報告書》,李靜江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環境管理會計

        課程屬性:專業必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管理會計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定義、作用和意義,環境管理會計的理論結構和方法應用,在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要求學生熟悉和了解環境管理會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識,學會如何利用環境會計信息支持企業內部決策,能在實務工作中參與制定公司的環境事務戰略。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管理會計——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郭曉梅,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環境會計與管理》,【英】羅伯·格瑞、【英】簡·貝賓頓著,王立彥、耿建新譯,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環境成本管理論》,林萬祥、肖序著,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ExposureDraft: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EnvironmentalManagementAccounting(EMA)》,IFAC,2005年。

        3.環境管理案例

        課程屬性:專業選修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通過系統介紹國際著名企業的環境管理情況,從各個方面、各個視角來總結、歸納國際著名企業在環境管理問題上的一些經驗。要求學生了解環境管理理念在現實中的應用、國外的一些優秀環境管理案例和他們的管理成效,了解我國目前在這方面所存在的差距和今后的發展方向。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國際著名企業管理與環境案例》,世界資源研究所、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宣傳教育中心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環境審計

        課程屬性:專業任選課(36課時)。

        課程內容簡要及教學任務:該課程系統介紹環境審計背景、作用和意義,環境審計標準、依據、對象、內容、目標、職責、證據等,環境報告審核和測試基本方法等基礎性理論。要求學生掌握和應用環境審計的程序、方法,分析企業環境影響個案,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環境問題進行監督、評價和鑒證。

        可選用的配套教材:

        《環境審計》,陳正興主編,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年版;《環境審計論》,蔡春等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6年版;《企業環境審計研究》,劉長翠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四)授課方式

        我國高校環境會計教育應擯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模式,樹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實驗課、活動課等多種課程體系,進行全方位的環境教育,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以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多媒體、網絡等。

        (五)課程考核和評分方式

        課程考核由閉卷考試和課程論文兩種方式相結合。課程論文可采用小組論文(報告)考核方式,由5~6人組成一個論文(報告)小組,由小組成員在現有給定論題(如環境財務會計、環境管理會計等)基礎上討論并重新擬定題目進行寫作,寫作內容必須圍繞給定的論題。課程論文的寫作要具有一定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文字不少于5000字,段落分明,論證有理,結論明了,格式符合規范。課程最終個人成績將結合個人平時成績(占20%)、課程論文成績(占50%)和閉卷書面考試成績(占30%)綜合給定。

        四、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的策略

        實施和發展我國大學環境會計教育還需要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是高校教育改革和發展方向的導航者,政府在推動環境會計教育方面起著關鍵性的導航作用

        首先,政府應在各行各業大力宣傳環境保護,將環境意識深入人心,加大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其次,政府應盡快出臺環境會計制度(或準則)作為企業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指南,通過國家政府職能對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進行適度的強制約束,不斷嚴格化、標準化、規范化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從法律制度層面進行導向,促進企業對環境會計人才的需求;再次,高教司對高校環境會計人才培養制定統一的人才培養方案,直接推動、引導各高校環境會計教育的大力開展。

        (二)企業是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市場的主要需求方,應側重提高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大力推進環境會計人才的市場需求

        “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而用人單位是這些‘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學校必須時時明確來自‘市場’的需求,甚至可以說市場決定了環境會計教育”(孟焰、李曉梅,2008)。應增強企業環境社會責任意識,提高企事業相關人員的環境會計素質,從而引導企業綠色經營并提高企業進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動性,增加企業對環境會計信息的需求和對環境會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從需求方的角度推進我國高校加速開展環境會計教育。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色先锋在线不卡2019 | 中文字幕国内自拍 | 日本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欧美 | 日本亚洲中文无线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