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

        第1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從中國到法國,周琦選擇挑戰全新的生活。無論是求學或職場,她保持著自己的前瞻性,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就在事業風生水起的時候,周琦毅然選擇創業,致力于中法商務的專業服務。

        多年的旅法生活,在摸爬滾打中周琦仍然保持著對國家的赤誠與對社會的責任感。關注祖國的發展,關注學人后輩,關注中法間交流對話。周琦說:“我為祖國的迅速發展感到驕傲,我也鼓勵大家在法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再回國工作或創業,祖國越來越需要有全球格局觀的優秀人才,為實現中國的世界領引地位和話語權而努力。”

        來法國之前,周琦就讀于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在這所強調通識教育的高等學府,她遇見了一群優秀的同齡人。“當時不少同學是狀元,今天大家也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建樹,最出名的有微軟全球副總和樂視影業總裁,當然也有各行業出色的領軍人物,部分同學轉行成了律師、社會學專家等。”在復旦,周琦浸潤在多元、開放、高質的大環境:優秀的學術資源、開放的學風、跨學科帶來的眼界。雖然是理科學生,但她保持著對社會和文化的興趣。“在復旦,我被啟蒙了古典音樂,聽過4次世界首腦級人物的演講,代表計算機系獲得了全校合唱比賽的第一名……”這段寶貴的求學時光讓她對大學有了深刻而獨特的見地――擁有進入職場時基本的操作工具固然重要,但大學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視野和格局觀,使其將來有不斷自我拓展、自我上升的能力。

        上世紀90年代初,她隨愛人遠赴法國。“第一天到巴黎的時候已是晚上,坐著朋友的車在塞納河邊慢慢地向前行駛,燈光下的巴黎非常美。”這之后,像眾多旅法人一樣,她也遇到很多不適應的地方:甜口的早餐、聽不懂的法式幽默、法國人頗為直率的處事方式、倡導個人主義的社會環境……這些與她早已習慣的國內生活差距甚大,只能慢慢地學會如何去適應。談到這其中的經驗,她分享道:“首先從心態上來說要開放積極,誠心地欣賞和學習法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要帶著一顆平常心,通過不同的機會與法國社會接觸,提高語言水平。其次要在各方面提高自己,加強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想想你能為這個社會或這個團體帶來什么并為此努力。”周琦很重視語言的熟練,這對溝通與融入法國社會至關重要。來法前她先在北大西語系做旁聽生,來法后在巴黎索邦大學念了一年法語。除了學習,周琦也建議大家多尋找與法國主流社會接觸的機會,比如接觸法國家庭、參加各種聚會等,既提高了語言水平,又有機會適應法國社會。“法國人是比較個人主義的,不會主動照顧你或把想法強加于你,所以要為自己爭取機會。但法國是個骨子里比較賞識創新、獨特并開放的地方,不管你的表層是什么,只要有實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低調堅持自我,開心賞識別人”正是周琦在法生活過程中盡力維持的態度。

        雖然愛人的工作收入足以讓周琦安心做個居家小女人,但要強的她依然堅持工作。最初在巴黎索邦大學學法語時,周琦嘗試在快餐店打工,以便練口語兼賺學費。“我很驕傲自己曾被選為月度最佳銷售員。”之后她也嘗試進入巴黎六大繼續攻讀IT學位,但兩個月過后,她并沒有學到渴望的新知識,所以決定轉而專攻職業培訓文憑以盡快進入法國職場。以優異成績畢業后,她很快找到了電腦咨詢師的工作。“這份工作讓我經歷了各種類型的法國工業公司,學到很多。”之后她又輾轉于香港,然后再次返法,選擇挑戰金融保險業信息技術咨詢工作,最后被工作時的客戶瑞士人壽保險公司聘用。“我首先在瑞士人壽擔任電腦部項目經理,當時的老板要在法國領導一個集團大項目,他賞識我的能力,問我是否愿意跟他轉入業務經理的崗位,我抓住了這個機會。”為了確保轉型的成功,在公司的支持下,周琦考取了巴黎高等商學院企業業務戰略管理碩士,并以排名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論文獲得高商基金會一等獎)。“選擇再次回到學校,當然是為新工作提升加油,但其實也有另一個原因:國內的經濟發展讓我萌發了為中法商務交流做些事情的想法,我希望為此認真準備。”談到找工作,周琦最大的感觸是不要讓自己置身于一個與個人的三觀、能力和敏銳度不相符的工作崗位上,“我曾經找了個很賺錢的金融軟件咨詢公司,但我所做的技術工作、內部崇尚的工作態度、競爭方式及工作所要求的流動性都讓我當時無法適應,所以我選擇了離開。”在她看來,與工作環境中每天都要接觸的那些人之間的良好關系也很重要。

        在自己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周琦又選擇了跨界――她在法國創業了。談及創業的原因,周琦坦承一方面是自己事業上的瓶頸,“并不是歧視,因為管理崗位需要綜合文化,才能管理好一個團隊。我們缺失這一部分的文化背景,真正調動團隊成員深層的感情和動力是很困難的。我們在軟實力上有短板。”另一方面,她已準備好充分發揮自己的中國文化背景,加上職場的專業能力和經驗,從事與中法雙邊有關的業務。2015年,她在法創立公司。“中國和國際接軌的格局越來越明朗,國內企業雖然經濟能力很強,但是在國際化方面目前還有不少缺陷。這樣的環境,很需要既有雙重文化背景又具專業技能的人去做事情,幫助雙方接軌。在法國幫助中國企業走出來,這是一個充滿前景的領域。”她的公司主營中法商務一站式總監級以上(C-level)戰略咨詢和管理,運營模式類似External executive(外包)。“我們可提供成套或針對每個客戶具體需要的服務,比如有些法國公司想在中國開展業務,但不知如何開始,也不知道能否成功。它需要嘗試一下把初期的一部分可行性認證工作外包出去。”

        目前周琦的團隊包括3個合伙人。周琦擔任管理合伙人及主要業務負責人,另外兩個合伙人一個做市場營銷,另一個專攻互聯網技術。接下來她希望能在國內找到一個對應的合伙人。談到公司的發展,周琦的思路十分清晰:目前公司業務分為戰略、組織、落地、風險管理四大部份,主要集中在她比較熟悉的工業、保險業、IT和奢侈品領域。作為一家中法雙邊服務公司,目前接待較多的是去中國發展的法國企業。從中國到法國,主要是受托國內投資公司尋找項目和提供需要的專業資源。“幫助客戶了解對方市場的文化、業務環境和程序,尋找雙方最合適的合作伙伴、戰略談判……這些其實都非常重要。我創業的第一批客戶是自己的人脈,包括多年來積累的各種職業、校友和私人關系網。最近我正在思考如何把客戶資源工業化。”談到自己的創業經,她提出了獨特的見地:“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在這個全民創業的年代,不要太人云亦云。創業是很難的,如果沒有那種熱愛和沖動,是很難堅持的。另外要有很大的抗壓能力,收入不穩定,有時候你的商業模式走入死穴,如何否定以前的自己,重新開始,需要很大的勇氣。”

        從計算機專業走到如今的一站式戰略咨詢管理公司,周琦堅信這是一系列“天時地利人和”所促成的機會疊加。“所有的轉變都是時機、個人狀態和貴人助力相融的結果。雖然畢業于技術專業,從我所交的朋友、個人興趣和特長來看,我注定是一個會走向全科合成型專業的人。但這并不是對所有的人都合適。最好找到對自己來說能順勢而為的那條路。”

        在事業發展的同時,周琦也很重視社會活動,她是現任復旦大學法國校友會會長。“目前全法有20多個知名高校校友會,都是全法學聯的團體會員單位。我很想為復旦,特別是為年輕的校友們盡力做一些事情。作為企業家,需要有對社會、對母校感恩報答的心。我們那個年代,國家的確給予了我們很多。復旦法國校友會會長對我來說也是一個互贏的位置,這使我能接觸到更多有亮點的人。”在法生活多年,她現在已經學會如何在文化差異的環境里“求大同存小異”。“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并把兩種文化各自的優勢融合起來。再者要學會不斷地溝通,解除誤會,這是與法國人相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作為旅法華人,她為祖國的變化感到驕傲,同時也親歷了法國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和態度的積極轉變。“隨著祖國的強大,如今國人已能贏得過去所沒有的尊重。接下來,主要是發展自身才能,提高自信,努力培養開放的心態。”

        作為留法前輩,她也時刻關注著在法留學生的發展。“留學的專業在漸漸地發生變化,從最初大量集中在理工科,到現在可以看到更多留學生學習經濟管理、社會學、金融、政治、宗教、人文、藝術及媒體等專業,間接反映了祖國發展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從事中法商務工作之前,我大概每隔兩年和孩子回上海度假,每次都能發現巨大的變化,其速度令我非常吃驚。”現在她為了跟上國內的腳步,還訂閱了國內電視臺的節目,加入國內老校友和各種專業協會建立的微信群,回國參與中法政商界重要的交流講座,參加各種校友及專業協會的活動,特別是與國內出來的年輕人保持聯絡,目的就是要與新生代和國內社會狀況接上地氣。

        第2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知識社會是強調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知識社會也是學習社會。在即將到朱的知識社會,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結構,注重發展農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學習型社區;成人學習具有了新的特點,要重視素質教育,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知識社會中,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因為其自身的明顯優勢,受到越來越多的成人學習者的歡迎。這是海峽兩岸“知識社會與成人擘習”學術研討會所探討的主要問題。

        繼2000年在蘇州召開的“海峽兩岸成人教育”學術討論會之后,由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和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峽兩岸“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學術研討會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揚州舉行。

        這次研討會的主題是:“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會議討論的議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知識社會的基本特征、知識社會與知識經濟、知識社會與教育發展、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知識社會與終身學習、知識社會與遠程教育、知識社會與社區教育、知識社會與人力資源開發等。陽春三月,美麗的瘦西湖畔,來自海峽兩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遠程教育工作者聚濟一堂,聽取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副校長于云秀教授(知識經濟與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臺灣成人教育學會顧問郭為藩教授《網絡大學體制化的商榷》、臺灣成人教育學會會長黃富順教授(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康寧教授(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等專題報告,并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和討論、對知識社會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新特點及發展趨勢等大家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一、知識社會的特點及其挑戰

        黃富順教授在其主題報告《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中詳細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特征、他指出,21世紀的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經濟為主導的知識社會,知識社會是強調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其特征是:(1)知識生產的速度前所未有,嶄新的知識充斥整個社會,形成知識的爆炸;(2)知識的壽命快速縮短,知識老化日益加速;(3)知識的傳輸迅速,取得容易,儲存方便:(4)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5)知識型勞動者主導生產,他們不斷開發腦力,激發創意,更新產品,提高品質,提升競爭力。

        江蘇成人教育協會會長、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校長陳乃林在《知識社會與成人學習》的專題論文中對知識社會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識社會是堅持以人為本及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社會;知識社會是以知識管理為紐帶的社會:知識社會也是學習社會。

        于云秀教授在專題報告中指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以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托。以高科技產業和智力為支撐的經濟。知識社會的到來.也就是學習化社會的到來,它意味著學習意識的普遍化和學習行為的社會化.意味著終身教育體系的真正確立、意味著教育的社會化、民主化、國際化和個別化。這些無疑對傳統的成人教育觀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二、成人教育的適應與成人學習的轉型

        成人教育如何適應知識社會以及知識社會成員的學習要求,是本次研討會的豐要論題之一、黃富順教授認為,知識社會成人教育的重點工作和策略是:(約倡導成人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理念〕(2)推動成人自學的運動。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喚起民眾參與學習,激發成人自覺、主動地學習。(3)加強成人的在職進修與訓練.增強他們獲得、積累與轉化知識的能力,進而激發其創造知識。(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養。(5)鼓勵成人學會學習。(6)擴展網絡學習。

        江蘇省成人教育協會副會長胡鳳英明確提出了知識社會呼喚成人教育結構性改革的命題。她從辦學體制的社會化、市場化,運行機制的社會性、靈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樣化、服務性。教育手段的網絡化、信息化。人才培訓的本土化、國際化等方面闡明了成人教育結構性變革的主要任務。

        江蘇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陳東瑜副研究員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闡發了我國為迎接知識社會到來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學習化社會的要求努力構建終身學習體系:二是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努力為知識社會構建扎實的人才資源基礎:三是充分發揮成人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四是教會成人學會學習,努力提高數字化學習能力。

        不少專家關注到社區教育在知識社會成人教育中的獨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區社區教育委員會張利民的交流發言通過玄武區創建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示范區。積極整合社區內豐富的教育資源。做到橫向聯合。縱向溝通。最大限度地實現教育資源的共有、共享的實踐.介紹了建設學習型社區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強社區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網絡,加強組織資源的整合;(3)專兼結合,加強人力資源的整合;又})積極引導。加強物質資源的整合;(5)開展活動.加強人文資源的整合。

        吳江市成人教育協會王建平探討了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問題二他認為,城鎮學習型社區教育就是通過各種手段或形式,提高全體社區成員的科技人文素質和生存質量、促進城鎮社區健康、有序發展的教育活動的總和。他分析了營造城鎮學習型社區的障礙.井指出,開展城鎮社區教育要注意加強城鎮社區教育理論框架、管理體系、活動設施、網絡隊伍和經費給付體制的建設,推進城鎮學習型社區的建設,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

        海門市教育局黃志豪則關注知識社會中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問題:他認為.目前,我國農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質低的問題十分突出。遠遠一下能適應知識社會的要求。因而,必須重視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和創新。首先.要轉變農村成人教育觀念.實現由單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轉變,由掃除青壯年文盲為主向大力培養農業骨干為主的轉變。由教育部門獨家經營的體制向一校多牌聯合辦學的體制的轉變,由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轉變.由傳統的學校模式向三教統籌、農科結合的教育模式的轉變。以迎接知識社會的到來:

        知識社會的特性決定了成人學習在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學習方式等方面的轉變。吳康寧教授從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分析了知識社會中“工作成人”學習的基本特征。他認為。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客觀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技術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準人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功利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開放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個體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知識社會賴以立基的知識是“速變性知識:.“工作成人”學習的“全程性”特征將越來越明顯。

        個人要在知識社會中生存和發展,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還要十分重視成人的素質教育,幫助成人提高素質.獲得完滿的發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呢?鎮江市廣播電視大學校長祝誠教授在交流發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改變部分成人學習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實施成人素質教育的理想模式是遠程開放教育,其開放性、網絡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實現“以學習者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學習者都能得到充分發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確處理好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第四,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開展創新教育。

        知識社會以知識為核心,而閱讀則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臺灣師范大學林振春教授對知識社會中閱讀能力的培養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他在交流發言中分析了知識社會的知識特性,把知識分為資料、信息、知識和智能4個層級;闡述了積累性閱讀、理解性閱讀、鑒賞性閱讀、評價性閱讀、創造性閱讀、消遣性閱讀、專題性閱讀、發展性閱讀、探測性閱讀、實用性閱讀、交叉性閱讀等l1種閱讀類型的不同特點和功用;提出了4種有效的閱讀方法:01}4R法、SQ3R法、問題閱讀法、十步閱讀法;并認為,在知識社會中,有必要擴大閱讀能力的范圍,培養閱讀能力應該包括閱讀理解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4個方面。

        三、遠程教育、網絡學習是知識杜會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競爭激烈的知識社會,人們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對教育的需求、要求明顯提高、而傳統的教育,從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方式等都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學習的需要二隨著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應運而生、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習者的歡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學障礙的成人學習者的青睞。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教育以其自身明顯的特點和優勢,成為成人教育、成人學習的最佳形式。參加研討會的代表對遠程教育、網絡學習在成人教育中的優勢及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廣泛而熱烈的討論。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情況,對知識社會中國電大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見。他認為,首先,要加快辦學體制改革,逐步實現計劃經濟體制下固有的辦學模式向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靈活辦學模式的轉變。第二,堅持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第三,提供優質服務,保證教學質量。第四,廣泛開展聯合、合作辦學,參與國際教育市場的競爭。第五,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把好教育質量的源頭。第六,調整專業結構,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第七,充分發揮電大系統的優勢,在競爭中以整體優勢取勝。第八,加強遠程開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導教學實踐:

        南通市電大如東分校繆新華探討了縣級電大在知識社會的作用問題,提出了知識社會縣級社區學習支持服務系統模式建設意見。他認為,縣級電大作為縣級社區學習中心、有中央及省、市電大作支撐,通過有選擇地引進高校的優質資源.必將發揮學習資源中心、學法指導中心、學習信息中心、學習交流中心、學習評價中心和學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識社會成人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

        郭為藩教授的主題報告探討了網絡大學體制化問題。他認為,在21世紀的知識社會,網絡大學必定會有很大的發展。而目前網絡大學還很不規范,教學品質參差不齊,開設的課程缺乏大學應有的多學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為止網絡大學尚未制度化。(1)在經濟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趨頗繁的形勢下,網絡大學將率先實現跨國合作、成為國際大學的先聲。所以,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維持其應有的學術水準及機構規模二(2)網絡大學必須有一套完整的數字圖書館或資源中心,有現代化的傳播科技與教學科技設備,并擁有一支網絡科技與傳播科技的專業團隊,配備相當人數的全時助理人員來支持繁重的教學輔導工作。(3)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網絡大學必須跟既有的大學合作,分享現成的師資與教學設施資源:在現階段全部課程采用網絡教學實為大多數學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學模式,包括電視廣播、面授、教學套裝對教學品質并不見得有降低之虞。網絡大學的起飛,尚需一段時間。

        臺灣中正大學成教系揚國德教授則在他的交流發言中,著重分析了歐美國家網絡學習的應用與發展趨勢。網絡學習的優勢明顯:彈性學習的時間與地點;具有地球村與世界性的發展潛力;可以調適與應用不同的設備與資源;快速提供新發展的學習材料;容易更新內容與增加資料;以較低的成本就可以發展不受時空限制的有效學習方式,特別是提供師生之間很多的互動。歐美國家正在努力地運用這些優勢,發展成人教育。就正規教育來看,提供網絡教育的機構有4種模式:與傳統大學結盟、純粹的網絡大學、傳統的開放大學和傳統大學的延伸。網絡學習的設計有2種模式:單一模式,即全部為遠程教育而設計,如英國等設立的開放大學;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學機構在進行校園教學的同時提供遠程教育課程,在美國、澳洲、加拿大、法國,瑞典等以已相當盛行。就非正規教育來看,各種公私立機構,特別是企業界.運用計算機網絡,規劃在職進修教材,提供超越時空的學習與練這種新興的媒介,由于國際網絡的普及與運用已成為未來工作與學習的時代趨勢。

        第3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 網球文化;高校;網球教學;網球禮儀

        【中圖分類號】 G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4)07-359-2

        雖然網球運動在我國的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發展迅速。2011年的法網公開賽,李娜在女單決賽中捧起了職業生涯的首座大滿貫冠軍獎杯,這一幕讓國人為中國網球的快速崛起而激動不已。網球運動逐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當代青年主力軍的大學生占據了網球喜愛的一大部分。他們關注的不僅僅是網球運動員的精彩表演,還希望自己能夠進行模仿和學習,加入到網球運動的行列當中去。目前我國高校都相繼開設了網球課程教學,但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理念比較落后,網球文化觀念淡薄,只是通過教師的示范和學生的模仿完成網球學習,雖然強調了網球的技戰術,但卻忽視了網球文化的相互融合,不能讓高校學生都真正的感受到網球運動特有的魅力。

        一、網球文化的內涵及演進過程

        (一)網球文化的內涵

        隨著網球運動的興起,網球文化普遍傳播開來,它是人類在進行網球運動及促進網球發展的活動中,在物質層面、心理狀態、制度約束、精神情感等方面的心理認知,在理論認識、技戰技巧、方式方法等層面上表現的思維方式,以及在各類生活實踐活動中有意愿去實施其行為的總和。高校中的網球文化可以理解為與高校有關的所有網球現象及促進高校網球發展的活動中,形成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高校網球文化具有高雅文明、團隊精神、謙虛禮讓、舉止優雅等眾多內涵,獨特的網球文化氛圍可以進一步促進網球運動的發展,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良好平臺。

        禮教性是網球文化的精髓,網球運動具有自身的特有魅力與運動美學價值。我們在發展網球運動活動的同時,應該充分注重網球運動對心理道德修養的幫助,網球運動的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網球運動中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統和以及網球運動發展中表現的誠信、團結、拼搏的良好心理態度等。

        (二)網球文化演進過程

        網球文化是在網球運動興起后伴隨運動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最初的文化發源地是法國宮廷,那時候只是一種宮廷娛樂運動的象征。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網球文化也分階段的形成了具有現代組合性質的文化特征,有了自身的文化體系。網球文化在比賽用品、比賽規則、比賽精神以及比賽信念上都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其內容包括網球的設計理念、比賽規則的人性化、運動員的著裝、運動員的外在表現、比賽的精神追求等等,與其他球類運動有明顯的區別,文化氣息獨具一格。

        二、網球文化在高校文化中的作用

        (一)網球文化起點的高貴性,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氣質

        網球起源于法國,16-17世紀處于始創期,是宮廷里的一種室內消遣游戲。后逐漸發展為法國國球。從網球運動的發展不難看出,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出身高貴具有貴族的血統,同時個性張揚,時尚前衛,充滿著動感和野性的魅力。網球運動帶動的網球文化更具有貴族的氣息,有利于大學生培養自身氣質,提高品位。

        (二)網球文化有助于培養高校文化中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網球比賽中,雙打比賽最能考驗選手的實力。在比賽中,良好的團隊合作是取得比賽勝利的關鍵因素,團結能夠集眾人之長,發揮各自的優勢,打造完美的攻防。要注重彼此的默契度,只有雙方相互鼓勵,信任隊友,才能打出完美的配合,擊倒對手。學會與他人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在高校生活中的運用,可以使我們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更加良好地向前發展。

        三、網球文化在網球教學中的作用

        (一)網球文化有利于促進高校網球教學的開展

        作為文化的一種,網球文化具有文化所特有的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良好的網球文化氛圍能夠讓學生不自覺地嚴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為和言談與網球文化要求保持一致,它是一種看不見的強大的精神力量。網球文化可以激發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和喜愛,促使更多的學生喜歡網球,熱愛網球,最終會提高網球教學的課堂效率和整體教學效果。

        (二)網球文化能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

        高校網球文化一直保持文明、誠信、禮讓、高雅的文化氛圍。參與網球運動的球員、觀眾以及裁判員相互之間以禮相待,體現了尊重他人的良好修養。在網球比賽中,能充分考察裁判員的誠信程度,如果沒有裁判員,則會考察到球員之間的誠信程度,一個好球與出界球的差別也許就差之毫厘,故意將好球說成出界球或者反之都是不誠實的體現。在網球運動中,在平常訓練過程里,球員能夠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相互學習,主動承擔責任等優秀的品德,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養。

        (三)網球文化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網球運動過程中,需要我們集中精力,頑強拼搏,要求我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發揮自己的長處,不斷的總結經驗和教訓,成功時不能得意忘形,驕傲自大,失敗時也不要一味的灰心喪氣,沉浸在痛苦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是我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總之,這些網球文化帶來的影響都能幫助高校學生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加強網球文化的實施途徑

        (一)加強高校網球基礎設施建設

        網球文化的發展是隨著網球運動的興起而發展的,一個國家或地區網球文化的建設與該地方的網球運動發展情況密切相關。網球運動的發展離不開網球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網球場地進行網球的訓練,就無從談起網球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現階段我國高校網球教學的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網球場館少是高校在網球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由于場地的原因,學生在上課時間不能得到很好的學習,課后也不能及時的加以訓練,久而久之,對網球的熱愛程度就會降低,不利于網球運動的發展,更不利于網球文化的發展。

        (二)改進高校網球教學模式

        目前我國高校在網球教學課程中,普遍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示范然后讓學生模仿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只適合網球技戰技巧的學習,而對網球文化的學習需要通過觀看比賽,親身參與網球運動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因此,高校教學需要改變目前以技戰技巧傳授為主的網球教學模式,在課程中,融入網球文化教育,不僅要注重室外場地上的實戰訓練,也要注重觀摩比賽,開設比賽等教學模式,進一步增強網球文化教育,加強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以文化培養學生素質,以網球文化促進網球運動的發展。

        (三)改進教師網球教學理念

        高校網球教師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片面強調網球的實戰技巧,對網球的球風要求不高,對網球明星的介紹只注重其成績的輝煌,忽視其背后的辛苦和賽場上表現出來的良好心理素質和外在的優秀精神面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從網球文化出發,內在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學生的著裝、言談、舉止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進而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自身在比賽中的的真實水平發揮而不是比賽的結果,使學生享受到網球的快樂與帶來的身心健康,并且通過網球來結交更多的好朋友,增強人際關系,多與他人溝通,增強自信心,規范自己的舉止儀表,提升個人形象。

        (四)構建網球文化教育體系

        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的發展演變,網球文化內涵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高校學生對網球運動的熱愛以及全國范圍內網球運動的蓬勃開展也對高校網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對網球文化與現代高校的內在聯系應繼續發掘研究,以培養高素質全面綜合發展的人才為最終目標,充分發揮網球運動的普世性與禮教性。高校網球運動的發展除了要依靠網球課上教與學的高效率和高品質,還要依靠學校設立的一些網球社團或者網球協會來促進網球運動的發展。高校可以通過社團或者協會組織豐富多彩的網球比賽、網球文化展以及網球知識問答競賽等,通過不同的方法,可以更系統、更全面的給高校學生提供一些了解網球文化的途徑,為學生學習網球基礎理論知識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網球課程、高校網球協會、網球知識競賽或者講座等能豐富在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使高校網球文化建設更多樣,更靈活,也易于接受和傳播。通過內外一體化的網球文化教育體系,高校網球文化發展就會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從而為高校網球運動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網球運動的發展離不開網球文化的傳播和深入,高校網球教學的發展也離不開高校網球文化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高校相關領導可以組織建設本校的網球協會,開辦網球知識講座,定期舉行網球比賽,以切實的行動讓學生去投身到網球運動體會網球文化中去。用網球運動的內在精神提高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和自身素質的培養,促進高校網球運動高雅、文明、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保金,張軍,邱宏軍.中國網球文化發展方向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8,(5):31-3.

        [2]季敦山,周劍飛.對高校網球教學中網球文化教育的研究[J].運動精品,2011,(7):30-31.

        [3]張洋.試論網球文化與網球教學中大學生品德行為修養的培養[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1,(5):87―88.

        [4]宋廣慶.網球文化在高校傳播與教學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士論文,2011,(4).

        第4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協會與媒體

        密切協作的各類協會是媒體組織的另一族人力資源,是法國媒體創作的一大特色。法國協會常由政府、企業與個體資金融合,一些協會不僅是民間建筑界交流的活躍成員,更成為某些政府行動中的重要策劃與合作單位。較有影響的有:勒?科布西耶基金會、環境與規劃建筑地區顧問、法國建筑師聯盟、建筑陳列館展覽協會、法國涉外建筑師協會、地區歷史建筑保護協會、法國鄉村建設顧問協會、法國項目合同制建筑師盟會、法國宗教建筑保護協會、歐洲城市保護與復興協會、法國規劃實施經濟合作協會等等。這些協會在不同尺度的項目之間發揮著作用,也是法國復雜的建筑規劃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合作補給單位,同時這些協會明確地分擔著實質性的責任,并能經常介入政府的不同權限范疇。當然,這都是同法國規劃法律制定中的必須性、多重性與彈性有關。也正因為基于對規劃建筑行業不同界面的關注,法國鼓勵了眾多協會的產生,也激發了協會之間的競爭與融合,從而,將建筑規劃協會內容的量化又進行細化。

        今天的法國,協會在媒體中成了重要的角色,各領域的詳細報道從年刊到月刊不等,組成了巨大的信息網絡,而其他協會之外的刊物也能有效地結合協會活動和特殊題材進行發表,主要指與刊物主題相關的參與,而并非是單一的活動會議紀要。著名的《Etudes Foncieres》(地產研究),就屬于這一類協會雜志。這本雜志概念誕生于1978年,自1981年起,ADEF(地產研究協會)正式著手這一專業技術信息量極高的刊物編輯及出版工作。雜志的編輯與市場分析是完全基于協會的人力資源與自我獨立的網絡關系,并且不包含任何廣告業務與服務。“地產研究”從2000年起已具備雙月刊出版的能力,所有的規劃地產分析的文章都由協會專業人士撰寫,并且強力聯合了各界的相關組織,在規劃與土地管理方面的技術闡述占有獨特的一席地位。這本協會獨創的雜志已進入多家高等學院的參考書列,由此形成一本極有核心實力的雜志。

        許多協會同出版局都約定有長期和具體的項目編輯計劃,同相關機構也聯成了必要的關系網絡,這樣協會不再是簡單的自發組織的代名詞,而已經是聯系特定的專業項目運作中的中流環節。可以說,媒體的多類傳播與專業信息的強大保障都與各地區的協會作用是分不開的。

        從市場角度來看,協會也能積極爭取到相關的資金,一些企業的贊助與支持也是有的放矢,避免了大量的純廣告性質的費用,這就雷同于企業與人資的相互關系,當然也就包含了鞏固市場,開拓專業領域的功能。

        雜志:媒體的文字載體

        法國建筑規劃雜志中為人知曉的很多,比如《AC》(建筑創造),《Achiscopie》(建筑視窗),《Architectture Bois etD6pendance》(木制建筑及其他),《Ubanisme》(城市規劃),《AA》(今日建筑),《CT》(建造實施詳規),《Le Moniteur》(建筑導報),《AMC》(建筑動態),《DA》(關于建筑),《TraitUrban》(城市寫真)等等。這些刊物不僅內容風格不盡相同,且在不同尺度及領域中互補,從快報形式到傳統資料編輯,從甲方市場的介紹到建筑師、規劃師的合作,含量遠遠超過“建筑作為單體欣賞”的范疇,在總體策劃與實施關系上有更多的內容比例。簡之,一本雜志從其定位內容而言,既深亦廣而不雜:相互的競爭基于對建筑規劃的不同審視。當然也不難發現,由于法國雜志從編輯到約稿撰寫,再到組織專題活動等費用昂貴,致使建筑類雜志的價格也相當的“職業化”。以上提到的這些雜志,多為100至150頁,即只有50至70張的厚度,定價為18至30歐元不等,如果是大型專刊價格還有大的浮動。另外,隨著市場的資產化,合伙經營的方式也漸增,一些雜志的多樣化,其實是將市場細化,更加專業化,強調相互扶持競爭的策略化。

        1 《AA》與《TA》

        AA―Architecture d’Atoourd。hui同TA-Technique etArchitecture可能是最為中國國內建筑人士所熟知的法國建筑雜志了。這兩本如同孿生的雜志同屬于讓米歇爾出版局旗下的知名刊物,一貫的精良排版與印刷套色工藝詮釋了其總體品質。《AA》(今日建筑)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建筑文化期刊,從20世紀70年代起,它就是歐洲建筑師的鐘愛,定位為一本關注當代建筑現象的泛藝術類刊物。《AA》的表現很直觀,在排版上,刊物本身就是一個設計作品,你會發覺哪怕是廣告部分,它的編排都是經過周密考慮的,在內容上,《AA》經營著藝術與建筑設計領域。難能可貴的是,今日建筑對于新建筑的報道大都是縱橫比較,信息量極大,一本雜志有時可以看作是一本資料收藏集,已完全獲得了歐美建筑師的認可。

        《TA》(建筑與技術),則是一本將建造技術轉換為藝術視覺的雜志。

        “可建造”與“建造的藝術”并存,也是此雜志的主旨。刊物不僅介紹材料的相互配合,工程的實施背景與項目的環境,更著重傳達建筑從概念設計到工地配合的現實決策。與《AA》相仿,《TA》的每一期也有相應的主題組織,經常配合《AA》,作另一面的建筑設計的補充。由于材料屬性與環境藝術的相互結合介紹,“建筑與技術”呈現出技術運用的豐富認知與對建筑的尊重,這也決定了它的獨特風貌,在建筑刊物中獨領,幾乎成為法國建筑師、工程師必參考的雜志。

        毫不夸張地說,《AA》與《TA》在歐洲和美洲的旗桿風向的影響力是極其深入人心的,每一期的準備都滲透著豐富的圖文材料和精辟的分析,以其無懈可擊的編輯質量和足以稱得上是一種完美服務的信息資源,捍衛其在同類雜志圈中的驕人成績的排名。這些同時使其讀者緣迅速擴展到經濟實施單位和甲方投資企業之中,不能不說,這對于改善提高甲方素質與市場文化環境有相當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其引發的是建筑思考,而不是單純的建筑形象的思考。再加上這兩本雜志優質的法、英雙語體系,使得其成為國際建筑雜志的一對先鋒組合。

        2 《Urbanisme》(城市規劃)

        如果只能介紹一本法國的規劃類雜志,那應該就是《UrbaniSIlle》,這是一本從傳統編輯入手轉變為專題職業性極強的雜志。說這本雜志的誕生在法國雜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絕不過分的。

        此雜志從一戰后歐洲大規劃時期就開始醞釀,于1932

        年正式出刊。內容涉及法國及眾多國外規劃現象。它的定位是,不純粹做規劃項目的新聞報道,即不是以展示新項目設計成果為主體,而是就項目作規劃歷史性整體報道,真正將規劃概念向多領域推進。這本雜志行銷于近100個國家,關注現象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經濟因素。《Urbanisme》曾較有影響的標題刊目有:城市亮化工程、地域發展與時間計劃、城市商業、社會住宅發展的歷史與展望、城市規劃的實施策略、公共交通的意義與使用等等;簡之,這不是一本“項目”雜志,而是一本“研討”雜志,觀察并茅指規劃社會跨行業合作問題和規劃現實運作問題。

        這本雜志的媒體活動常是以聯合相關協會和著名規劃建筑人士的大型討論會而組織焦點的。值得注意的是,這類交流很少是采用報告記錄的形式,事實上也沒有可能作冗長的敘述,來賓的參與甚至反擊才是推動的馬達。在這類見面會上,人們甚至會直接與編輯正面討論對規劃媒體的宣傳與策略,而由于此刊物的編輯們自身都是規劃人員,討論的問題有時相當尖銳,由此帶來的結果便是雜志內容上的高濃度評論。當年中國中小城市發展的討論會上,雜志社聯同中、法城市合作觀察協會,召集了眾多相關事務所進行交流,許多剛完成中國項目競標及委托設計的建筑師云集現場,以此為專題的《中國現代城市》成為年度中極引人矚目者。

        《Urbanisme》自2001年9月更新了版面,加強了頁面圖文的聯系與可讀性,而讀者群依然定位為建筑規劃師、景觀設計師、項目開發人士(developper/promoteur)、規劃學院師生等。此雜志由專業人員而非記者撰寫,經常組織季節性、專業性極強的報道,建立的是專業性引發的讀者空間

        較狹小讀者空間,一方面支付撰寫專業人士的費用極其可觀,雜志價格又令人咋舌,帶來的結果卻是時常伴隨著虧損。但至今,這本雜志仍是規劃雜志中最顯眼的一本。

        3 《AMC》(建筑動態)

        《AMC》是Le Moniteur導報出版局的主要雜志。這本起先由幾名建筑師倡導的雜志,最終由法國著名的導報集團接手。建筑動態的特點就是結構清晰,根本上就是以傳遞最新信息為主旨。每一期的編排分3大塊:第一是按照城市設計項目,景觀設計項目,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分類排列出相應的最新作品,每一項目都附有簡單的平立剖面,如同快報;第二是介紹一組設計細部的內容,重點刊登施工或設計的具體操作,第三部分則是市場及材料的介紹。

        《AMC》自己也承認他們的任務就是收集回應最新的設計成果,是一本快速了解當前建筑規劃領域的“時裝之苑”。最為大多數人喜愛的是每年度的“法國建筑周年匯總”,這是導報集團根據全年建筑項目總信息量而精選出的各類作品。從環境設計到單體建筑,從街區規劃到各類文化、工業及商業建筑,共選出100個作為當年總體建筑及規劃的成果展示。另外,由于導報自身的特殊地位,雜志還創建了頗有影響力的“法國銀角尺建筑獎”,專項鼓勵評選建筑師(通常為年輕建筑師)第一次的實施作品。

        《AMC》完全是通俗化建筑雜志的佼佼者,它提供的簡明而優質的信息對于任何對模糊建筑專業有興趣的人來說都具有參考價值,每個項目都標注了其甲方、乙方以及經濟技術造價指標數據,非常實用直接。它常年對各類項目做分類和評估,掌握著最新的投標和法國總體項目的建造情況。年鑒的《AMC》通過自己的標準評選出的作品不能不說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而獲得銀角尺獎的建筑師(大量為私人委托或者是合作性的小型項目)也能較快引起建筑小市場甲方的注意,當然對于今后競標資格的入選也有很大幫助。

        法國雜志的多樣性與專業性的建立,同建筑市場的布局有關。建筑師、規劃師個體設計所,大量的綜合經濟合作體,業主方也有眾多的聯合平衡機構,從而形成連鎖集合式的整體景象。不難看到,甲方市場也有許多關于社會研究、項目合作的觀察刊物,這些雜志同各類建筑期刊交相托付,在不同角度層次上固定了建筑媒體雜志市場的作用。

        載體孵化基地:出版局

        法國著名建筑雜志是建筑媒體的中流基礎產物,一些雜志本身就是建筑城市設計理論實踐發展的見證與結晶,而這些載體也需要孵化基地:其所屬的出版局。我們簡單地接觸一下總部設于巴黎市中心的伊諾瓦出版局作為一例視窗口。

        伊諾瓦(Innova)出版及信息服務中心是法國最大的媒體刊物集團之一,尤其在規劃建筑業聲名遠揚。這不僅因為它擁有高品質的刊物和人力資源,還同它的統籌管理有極大的關系。董事兼經理讓?奧杜安先生早年一直從事城市治理、城市規劃與城市經濟學的研究,伊諾瓦于1974創立以來,歷經30多年的風云洗禮,也見證了法國從大發展時期至地域協調合作開發的過程。出版局現有30多名固定工作人員,其中包括16名固定專職記者和分布在法國各省市的聯絡撰稿人,各雜志以各自專題為導向賣點,不以“雜”迎合各類讀者。建筑規劃雜志不是附屬產業而更應成為工具性的具有再創價值的行業。

        從伊諾瓦出版局的雜志范疇能看出他的經營方針。其雜志管理與報道分類十分清晰,出版局的十幾本雜志分別包括以下內容:城市地域發展、住宅與房產、城市街區規劃項目、建筑設計與旅游開發(在法國,旅游項目全從屬規劃項目,旅游開發同規劃條例并進,有時甚至細化到極小尺度,所以旅游規劃與項目策劃成為法國一個備受矚目的專業與研究方向)。仔細看不難發現,這些雜志內容相互配合支持,成為伊諾瓦在建筑媒體市場的專業板塊集合體,每個板塊各自發展了工作隊伍和強大的關系網絡。今天的伊諾瓦,按照奧杜安先生的說法,不再僅是著名雜志出版局,而且是一個信息集散中心和信息組織運行機構。每年度的Forum de Projet展覽活動和房產項目開發年鑒等都已成為引人注目的內容:無疑,那也是建筑媒體的綜合產品,也是媒體開創的市場。設計方同甲方還有各領域的機構已在媒體信息平臺上建立了正式的相互參與、交流與展覽,出版與編輯已經擺脫了相互“贊助式”的機械運動。奧杜安先生還提到,伊諾瓦的網絡協作完全是建立在一組跨行業交叉配合的基礎上,雜志的讀者又是參與者,其中如何優化甲方市場,如何建立混合型經濟合作模式的內容成為近幾年一個突出的討論點:雜志由此成為“空間”介質。另外,法國媒體的傳播與開拓也依賴于一個社會整體意識基礎,只有建筑市場自我建立了具備良好再發展的系統,建立了自我的語言表達機制,才能有真實的媒體創作,換言之,建筑媒體的自體化,專業化也能引發市場關注的變化。

        媒體傳播,顧名思義就是要有“媒”可“傳”,而媒體活動的散播點,尤其是建筑媒體活動的散播,主要就依靠各類的展示空間。重要的是,信息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擴大加深其滲透,最終引發接受的成果,形成“沉淀”效應,從而才完成“傳播――接受――回饋”的過程。

        阿爾森納館(直譯為軍火庫房)

        阿爾森納展館是巴黎著名的當代城市建筑展示館,從

        1988年正式改建為建筑規劃館對公眾開放,這是一座前生經歷扮演了多項功能的建筑。19世紀中后期它由最初的皇家軍火庫重建成對外開放的私人畫展收藏地,后又幾經轉手成為酒庫和商業工作室,這奠定了其大小空間各得其所的建筑關系。

        此館收藏的最大特色便是匯集了巴黎19世紀至20世紀城市規劃建筑發展的經典資料,但如果您想親眼目睹大師們的風采,聆聽其演講,甚至是與其討論,這里更將是首選地點,也是一個免費的永久流場所。伯贊?巴克、讓-努維爾、利帕斯金、保?安德魯、庫拉斯福斯特、安藤等各國建筑師都相繼登場過。另外年度的建筑規劃師酒會通常在這里舉行,年度重要決策項目的展示也會在這里舉行。進入演講會場的條件是簡單又多樣的:(1)成為阿爾森展館的常年邀請個體,比如相關事務所建筑機構和雜志評論記者,(2)各大建筑規劃學院師生(票量也是有限的),(3)市民:根據討論演講會的性質發放邀請通知的數量和決定領取的場所。每一次舉辦重要的演講,巴黎市政府同樣會把一小部分的邀請票發至非專業領域中,而這個比例取決于演講討論主題的性質。

        從某種意義上講,阿爾森納館更像是一個專業活動場所,只有不多的展示資料是固定對外的,大多數空間是為了焦點的討論。它并不是我們國內的規劃博物館,更不是固定展示的資料館,70%的空間常年隨著各類主題的轉換而作出相應調整。這樣,大量空間是靈活的,布置使用也是變換不羈的,資料庫存通過預約而被查詢使用。每一次大型展覽就是一次專業的觀察總結,實質是一種城市建筑現象的總結與討論。我們舉個關于大巴黎省新城建設展的例子,展覽不僅大量介紹最新中標的項目,更把從上世紀初期就開始的相關設計資料有序地排列出來,比如我們可以看到針對一個地塊跨世紀的各類思考系列

        了解不同時代環境下的設計,不同的項目策劃,不同的甲方管理,不同建筑師的草圖和他們就此一項目的闡述,這完全如同是一組論文的歷史推演――文字的、圖片的、影像記錄,一應俱全。尤其是在這樣場合,你會真正了解館藏與當代展覽的脈承,找到歷史媒體記錄的力量,在城市上建造城市的因果。在這類展覽中,主辦單位還會在展覽布置上考慮不同時代材料及色彩的運用,引發對過往的慎思。值得一提的是,也不要忽略展館的銷書策略,許多與主題展覽相關的人物及建筑書籍,以至于有些已被淡忘的卻在展覽后又列入了熱銷書。阿爾森納館每年的展覽主題很有限,使得每次專題上演都附有高期待值。(這同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方式很接近)

        作為行內人士,不難察覺,阿爾森納館是完全立足于專業領域的,毫無疑問,任何在此館登場過的青年建筑師、規劃師都會把相關的日期與內容在自己的簡歷中醒目地注解出來。所有展覽主題的選擇都會是一種導向,而往往就是在這樣一個活動面積不足1000m2的建筑內引得媒體聚焦于此。阿爾森納館并非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建筑媒體活動地點,它也不是以鼓勵拓展各類建筑現象為基礎原則的。今天,阿爾森納館的季度展覽本身就是其媒體書籍的源泉,再加上其豐富而多元化的資料管理經營和政府的支持,使它成為專業人士和作品交流的必經之地。

        建筑藝術之家La Maison de I Architecture

        稱為“建筑之家”的這個有趣的場所,坐落于巴黎市的10區圣?馬丁運河附近。它的前身是一座修女院,在廢棄之后的長時間內對其功能的確定一直舉棋不定。如今這座經過精心改建后的歷史建筑展現著極其現代的節點與材料的運用,已經成了建筑師及相關學術或報告等專業活動中心。或許由于建筑之家的內部依然保留了小教堂的風格,也由于建筑師之家的創辦原則,這里舉辦的演講報告或展覽的主題更加廣泛而多樣,更民間化。

        建筑師之家除了是注冊建筑師的注冊中心之外,主要功能是出租給各類組織單位作活動用地,它與阿爾森納館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只是活動的載體,只屬于專業會場性質,并沒有專業性的象征,而后者屬于機構類媒體平臺,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涉及的主題較廣,形式隨意多變,而阿爾森納館則更多充滿了風雅之氣。

        建筑師之家曾經成功地舉辦過關于中國問題的討論,不同機構通過租賃方式將這座建筑的聲譽不斷提高。2005年,這里就舉辦過如城市建筑遺產之城機構主辦的“中國浙江建筑開發商同巴黎同仁的座談”,法國城市規劃雜志舉辦的“中國動態城市的觀察”等內容的聚會。現在,建筑師之家已成為中、小型建筑界聚會和各類建筑規劃協會討論的一個主要場所。

        城市建筑遺產之城Cite d’Architecture du Patrimoine

        這是一個不能不提的法國著名官方機構,其中包含了培養專業保護遺產建筑國家建筑師的夏優學院和權威的法國建筑院兩大支系,其最大特點就是受助于法國文化部的贊助,擁有幾乎最完整的各歷史階段的建筑資料,并有強大的組織各類大型規劃及建筑領域活動的能力。

        建筑遺產之城(CDA&P)由三位建筑師創建于1937年,至今已成為建筑媒體功能最全面的機構。2005年底,遺產之城完成擴建工程,正式遷入巴黎16區的夏優宮中,面對埃菲爾鐵塔。自此,法國紀念性建筑博物館又重新向公眾開放,夏優學院也更具備了對外展示的宣傳空間。

        建筑遺產之城近年來持續舉辦了數場規模極大的主題匯展,加上更新后完美的音響設施與豐富的建筑內部設計,造就了理想的多媒體演示與展示空間。同時,這也是一座完全免費向大眾開放的超大型建筑規劃資料信息庫,吸引了無數職業的、邊緣學科的人士,影響面非常廣,甚至成為某些旅游者來巴黎的參觀之地。

        結語

        第5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行走在巴黎的美術學院

        每當巴黎的盧浮宮將絕大多數游客的目光吸引過去的時候,也許沒有人會注意到,在她的對面,靜靜地佇立著法國最著名的藝術院校之一;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它不僅僅是法國藝術家的搖籃,更是全世界熱愛藝術的人們夢想的地方。為了一探藝術家們的究竟,我們暫且將視線從盧浮宮廣場的金字塔移開,轉向這神秘的藝術花園。

        美院風貌

        其實早在年幼讀徐悲鴻傳記的時候,就已經看到過“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這樣一個名字,只不過對于那時的我來講,這樣一所異國名校是遙不可及的。而如今,當我站在它面前的時候,我驚異于這棟建筑物的古樸――用磚壘砌的墻體配上拱形的門洞,是典型的法國傳統建筑造型,這就是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學習宮。看到這棟主樓前方筆直站立的希臘式考林辛柱,我才愈發清晰地意識到――這便是那座千萬人仰慕的藝術宮殿。

        學習宮

        學習宮修建于19世紀,是由當時著名的建筑家迪邦(Dubab)設計建設的。從內部環視你會發現,這是一座異常美麗的建筑物,大廳頂部全部為透光玻璃,廳內固定安放了許多古代的雕塑供學生們觀摩、寫生。當學院有大型畫作或巨型裝置作品需展示的時候,這里也自然成為了最好的創作、安置場所。寬敞透亮的環境加上濃厚的藝術氛圍甚至吸引了巴黎一些著名時裝品牌將自己的時裝展示會安排在這里舉行。

        圖書館

        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巴黎美院學生,就必須時刻把握最新的藝術信息與藝術思潮,對于這一點來講,圖書館發揮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在這所美術學院,圖書館坐落在學習宮的―個小側角。它始建于19世紀60年代,面積雖然不算很大,卻擁有法國最齊全的當代藝術類圖書,就連一些在蓬皮杜中心國家圖書館都查不到的資料,往往就安安靜靜地躺在這里。如此可觀的藏書數量讓學生們受益匪淺。

        圖書館的構成很簡單――圖書廳、多媒體廳以及信息與文件中心廳。在圖書廳內設有很多斜桌面,每一個斜桌面上的書籍都構成了一個專題,如果想要了解某位當前正十分流行的藝術家的發展歷程與各時期作品,只需一個斜桌面便可以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多媒體廳則提供許多視聽資料,并設立專門的視聽室供學生們觀看光碟、錄影帶。在廳內的一個角落,你還可以找到許多與藝術職業生活有關的問題的解決辦法,比如應該如何與畫廊聯系,怎樣取得國家提供的藝術學生獎學金等等。而在信息與文件中心廳里,你可以有機會參與各種座談會,被邀請的人包括社會上著名的藝術家、藝評家以及文化界知名人士。這樣的活動在這里是極受歡迎的,因為在巴黎美院,思想的碰撞能激發每個人的創作熱情。

        畫廊

        在學院咖啡館的對面,設有一間專門為學生舉辦畫展的“左岸畫廊”(Galefie Gauche),在這200多平方米的場地里,學生們可以自由的為自己的得意之作舉辦展覽,不過,展期只能是一天,并且需要提前預訂。盡管申請速度緩慢,布置過程復雜,這里的展覽還是一場接一場,很少停歇過,因為大家都知道,在這里展示作品,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來到展廳的同學源源不斷,教授們路過時也都會進來看一下,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并在一個新的場地重新審視思考自己的作品,受益很大。”在這里舉辦過展覽的同學這樣評價自己的經歷。的確,在展示、交流當中會發現很多平時被忽略的問題,或者在不經意間形成一種新的觀點,這都是在畫室中無法得到的。

        導師工作室

        作為沿襲了幾個世紀的傳統,導師工作室制到目前為止仍然是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的主流教育模式,即每個系有10多個工作室,每個工作室由一位教授負責,并以這位教授的名字來命名。因此,來到這所學校學習,盡快加入一間工作室是極其重要的事情,這便需要提前與目標工作室的教授進行接觸和交流。在交流之前,一定要準備好自己最優秀的作品,如果教授對作品感興趣并認可學生的才能,便會毫不猶豫地在工作室中尋找到一片空地,即使此時的工作室已經人滿為患了。

        法國很多現代藝術大師都在巴黎美院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極具國際影響力的維利科維奇(Vladimir Velickovic),大名鼎鼎的波爾坦斯基(Chirisfian Boltanski)等等。

        課程設置

        雖然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授的工作室中度過,但這并不意味著這所美術學院沒有教學課程。即使因為工作室制度的實行,學生可以常常不到學校來,但“學分制”卻保證了每位學生都要經過基礎課程、理論課程、技術課程以及外延的旅游活動的學習過程,才能完成全部的學業。這便是巴黎美院對學生的最低要求。

        一年級的學生,必須拿到三個學分,其余年級的則每年要拿到二至三個學分,這樣下來,每個學生在五年級畢業之前至少應拿到十二個學分,這是申請畢業的起碼條件。如果哪一年的學分修不到兩分以上,就會有被勒令退學的危險。圍繞這這些不同的學分,巴黎美院開設了多種課程,包括必修的基礎課程以及多種選修課供學生們按興趣選擇。

        基礎課程―包括人體結構與素描這兩項必修科目,并要求在二年級期末之前獲得。可以說,人體結構的理論課程是巴黎美院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雖然上課時間與晚飯相沖突,但可容納200多人同時聽課的大廳卻從來都是座無虛席。很多學生在拿到學分之后仍然繼續回來聽課,只因為主持這門課程的德博爾教授(Jean Fransois Debord)創造了最生動的方式來講解這樣一些原本枯燥無味的內容。

        理論課程――各個院系設有各自的理論課程,主要包括電影、藝術評論、藝術總史、建筑史、美學、攝影史等,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課程之下的具體研究對象每年都在發生改變,以求跟上時代的腳步一刻也不落后。我的一位同學在去年選修了評論課,受益很大。與一些毫無創意、泛泛而談的將書本上對歷史的介紹照搬下來的課程不同,評論課關注的大多是當下的藝術,并從教授自己的角度予以評析。正因為擔任此課的教授觀點極為鮮明、尖銳,常常引發同學激烈的討論,因而受到大家的普遍歡迎,每次上課的時候,連過道里都會坐滿了人。

        還有一些教授,除了正常授課之外,還會不時地組織一些校外活動,例如與畫廊交流等,因此參與這些課程的學生便有機會對畫廊的經營、運作產生進一步的了解,這是在課堂中很難得到的知識。 技術課程――這一類課程類似于短期的培訓,學生在了解一些入門級的技術知識(諸如聲音處理、雕塑技術、信息制版等)之后,便

        開始在相應的技術型工作室或者基地進行實習了。

        曾與很多中國藝術家有過接觸的賓加斯教授主持這里的繪畫技術工作室,每次碰到中國的學生,無論認識與否,他都會非常的熱情。工作室的教學范圍涉及很廣,從油畫顏料的制作到油畫的保存技術都會進行教授,還會時不時開辦一些短期的學習班。

        外延課程――許多藝術家都會在異國的奇景中產生創作的欲望,旅游刺激靈感,這是被廣泛認可的。因此,巴黎美院為學生們開設了國際旅游項目,作為校內課程的外延。這里的教授們普遍認為,只有開拓了視野,才能對很多問題有更全面、深入地認識。

        國際旅行的課程通常是參觀各國的美術展覽,校方會提前一段時間進行預告,并控制一定的名額,然后指派々門的旅行車、旅館以及陪同人員,將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因此每一次旅行都需要盡早的報名,才有機會與同學們共同享受異國風情。

        展覽與獎項

        每年的6月25日與26日這兩天,巴黎美院所有的畫室都要被清理一空,甚至重新粉刷一新,因為,一年一度的“門戶開放”展覽就要在這里舉行了。

        這是一個專門為學生舉辦的展覽,目的是讓學生們積累一定的展覽經驗,建立一些必要的人際關系,這樣就不用擔心自己一旦走出校園、面對社會,會出現一片茫然不知所從的狀況了。

        每到這兩天,學校里便會非常的熱鬧,法國社會的各界人士,包括藝術家、畫廊經紀人、收藏家以及藝術愛好者們都會來到校園,看看這一年學生們又有了什么新點子。如果有特別喜歡的作品出現,觀眾們還可以當場與學生洽談購買事宜,讓尚在象牙塔中的未來藝術家的作品也具有了收藏的價值。

        來自導師的話

        維利科維奇教授對他的學生說――尊重個性是我教學的前提,每個學生到我工作室時,都或多或少地帶有一定個人的東西于個人的研究,這正是我感興趣的。我在教學中堅持的一點是:在學生有個性的作品中,發掘有潛力的地方,并進一步培養之,使其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藝術觀點和個性,我不會干涉和試圖改變它,只會通過討論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他所具有的和他的目標,并幫助他們達到目標。

        波爾坦斯基教授對他的學生說――藝術教育不像其他領域的教育,能夠傳授什么,我不能培養一個好的或差的藝術家,那是每個人自己的發展。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幫助學生們更好地、清醒地理解自己,鼓勵他們嘗試我未能或未曾做過的事,將一些小的精彩的方面培養起來。

        怎樣報考巴黎國立美術學院

        報考一年級

        要經過初選與考試兩個環節,考生年齡要在18-24歲之間,提供20多張個人作品,其中至少一半為原作(其余作品可為作品照片)。由教授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將根據作品水平確定通國初選的名單。 入學考試則包括三場――寫生考試三小時、文化與分析考試三小時以及考生與評審團的面試。文化與分析考試要求考生當場就專題撰寫評論文章,這不僅要考驗考生的文化修養,還需要他有足夠的理解與創造能力。

        在面試的時候,考生需要當場介紹自己的創作,并應對評審團對其作品及其感興趣的領域所提出的質疑。

        值得注意的是,每位考生最多只能有兩次報考機會,因此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外國考生在通過初試之后還要通過法語水平測試,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考試。

        報考高年級

        如果想要直接進入巴黎美院的高年級進修,需要至少兩年的大學學習經歷或者有書面證明的一定的職業經歷。報考的程序與一年級基本相同。

        留學藝術院校,去還是不去?

        Q:國外的藝術類院校有哪些優勢?

        選擇到國外學習藝術課程相對國內的藝術院校來講,更加接近國際最先進的水準。很多國內知名的藝術家諸如徐悲鴻、潘玉良、吳冠中等均有在國外留學的經歷。而去藝術院校留學相對于去國外的綜合大學學習商科、理工科等來講,又具有費用低、語言要求低這兩種優勢,例如法國,它的公立學校是不收取學費的,生活費一年大約需要4萬人民幣左右。在語言方面,則只需要能與導師交流就足夠了。

        Q:去國外的藝術院校留學有哪些風險?

        藝術生留學要面臨的風險不少,包括錄取的風險、畢業的風險等等。因為名校競爭都非常激烈,例如要報考維也納音樂表演藝術大學,僅一次出國考試就要支付包括吃飯、住宿在內的費用將近兩萬元人民幣。而每年參加考試的人數更是達到7000左右,但是最終能夠被錄取的只有不到200人,難度之大可見一斑了。

        畢業的風險也是每位藝術留學生需要面對的。國外的藝術院校通常都是很難取得畢業資格的,因為導師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很少通融與遷就。因此,很多藝術名校的學生畢業率只有50%左右,如果抱著僥幸的心態出國學習藝術那就得不償失了。

        Q:不同國家的藝術類院校各自在哪些領域更為突出?

        出國學習藝術,通常以歐洲的法國、德國、奧地利為首選,但針對不同領域,國家的選擇也不盡相同。美術、雕塑類院校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國家最為優秀;舞蹈類宜選擇奧地利、法國、南非、美國,英國的黑池體育舞蹈學院是體育舞蹈專業的佼佼者,愛爾蘭的爵士舞院校也比其他國家的更為優秀。在器樂類院校的選擇當中,奧地利、德國、法國、俄羅斯、荷蘭、捷克、白俄羅斯等國家都可以優先考慮;學習聲樂則要去奧地利、法國、德國、西班牙和意大利。

        世界著名藝術院校

        美國:紐約朱麗葉音樂學院Julliard School of Music

        朱利亞音樂學院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學院。影星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編舞家盧博維奇都是這里的畢業生。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這所學院逐漸發展為一所百年名校。在這一百年,它跳躍式的發展著,一點都沒有停止過。無數天才兒童來到了這所名師薈萃的世界著名大學求學,這里被譽為音樂家的搖籃。

        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設計學院IIT Institute of Design

        這所設計學院發源于Laszlo Moholy-Nagy先生于1937年創建的新鮑豪斯學校,1949年與伊利諾理工大學(IIT)合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云集于此,發展并實踐產品設計和系統設計的夢想。自成立伊始,設計學院就成為了全美最大的具有設計專業研究生教學資格的全日制學院,同時也是第一個具有授予博士學位資格的設計學院。在工業設計方面,它代表著世界最高水準、最先進的設計理念以及不斷創新的精神。

        意大利:馬蘭歐尼時裝設計學院Istituto Marangoni

        1935年意大利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和服裝教育專家GiulioMarangoni先生創辦了馬蘭歐尼時裝設計學院,學院位于市中心的米蘭大教堂附近。建校至今60余年,馬蘭歐尼學院已成功培育了兩萬多名時裝設計人才,其中包括國際知名的D&G創始人Dolce先生和Mosehino先生。馬蘭歐尼學院對意大利時裝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意大利時裝業就是馬蘭歐尼學院強大的后盾,這是該學院的傳統也是其優勢。每年超過1000名來自全球52個國家的學生到馬蘭歐尼學習時裝和相關課程。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第6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食品包裝;個性化;色彩;設計

        一.食品包裝色彩個性化設計的起因

        (一)費心理的需求

        法國著名符號學家皮埃爾·杰羅斯說:“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并不是購買具體的物品,而是在尋找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然而受不同年齡階段、消費層面、生活閱歷、知識結構以及外來文化熏陶等影響,每個消費者看到同一食品包裝時會有不同的感覺,因而產生不同的心理需求。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兩大需求成為人類設計的原動力。墨子說過:“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對食品來說,首先起碼的是滿足人的最基本溫飽需求,然后再是包裝設計帶來的審美、心理上的關懷,包裝色彩必須有新穎的感覺,才能引起顧客的注意,這是人類內心深處潛在的喜新厭舊的“惡習”所造成的。但長久以來食品包裝設計中,化學化工論文用暖色來誘發食欲的這種邏輯思維定勢成了設計師最熱衷使用的方式。事實上,以往這種設計上的從眾心理導致了幾乎所有品牌的食品都湮沒在同一性中而喪失最可貴的獨特性。

        (二)市場品牌的競爭

        時至今日,隨著消費者審美鑒賞力的不斷提高,以及在報紙、電視、網絡媒體的耳濡目染之下,消費者對色彩的理解也比過去更加理性、個性,并渴望在大同小異的包裝中尋求全新的色彩刺激。消費者的需求不僅限于被動滿足,而更在于主動創造,以此來滿足個性化的心理需求。

        (三)設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多元化的需求,決定多元化的設計,也出現了多元化的食品包裝色彩。從上個世紀80-90年代,個性化設計在多元化設計時期成為焦點,并逐漸形成一種不可逆轉的潮流,不僅在包裝結構上賦予了個性化設計,包裝的色彩設計也不例外。包裝色彩的個性化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本質特征,是從色彩上體現對人性的尊重,關懷,創造和諧、舒適的色彩視覺,更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成功的包裝離不開先聲奪人的色彩美感,色彩不僅起促進銷售、樹立品牌形象的作用,還具有呼喚情感的力量。色彩作為包裝設計的重要元素之一,會計理論論文具有類似語言的功能,在對人們形成直接、強烈的視覺中擊的同時,又與消費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個性化食品包裝色彩設計表現特征

        個性化思維是指“突破傳統的思維方式,對事情反過來想一想,站在習慣性思考問題的對面。克服常規色彩邏輯思維刻板、單一、從眾的局限性,以達到創造機會的目的,以尋找事物中的新視點”。在食品包裝色彩設計過程中,正確地運用個性設計思維,來沖擊人們常規的視覺經驗,從而創造性地解決設計中的問題。它的提出以不違背邏輯為目的,不拋棄色彩邏輯思維的既定秩序,兼容邏輯與非邏輯思維,運用大腦潛意識活動,在常規中求特異,從定勢中尋覓突破,大膽而前瞻性的運用色彩,拓展食品包裝色彩空間,充實包裝色彩內涵,豐富包裝色彩語言,使商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兼容邏輯與非邏輯思維的統一

        色彩的可變性和多樣性決定了色彩的復雜程度,但多數人都認為色彩具有的情感暗示作用,是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靠人的聯想產生。因而,在食品包裝的色彩設計中,設計師往往通過人們對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聯想而展開設計:比如,在炎熱的夏天,冷飲食品的包裝用冷色調,給消費者涼爽、降溫、解渴的心理感覺;在寒冷的冬季,營養品、保健品等包裝設計應采用暖色調,給消費者溫暖和熱烈的感覺。消費者的這種情感變化向設計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促使他們在進行色彩設計時克服常規的色彩思維模式,運用逆向思維方法,多角度、多視點地豐富包裝色彩的設計語言,從而充實包裝色彩的情感內涵,拓展包裝色彩的情感領域。如“娃哈哈”純凈水的包裝設計就大膽地使用了暖色系列的紅色,設計師從反常規的思路出發,讓人聯想到紅彤彤的炎熱夏日,進而聯想到清涼可口的純凈水。總之,包裝色彩情感的個性要求設計師擺脫傳統色彩觀念的束縛,運用設計新視點創造出色彩設計的新感覺、新樣式,使包裝商品在競爭中獨樹一幟、脫穎而出,促使企業的包裝設計邁向個性化的發展方向。

        (二)傳統色彩與現代色彩的統一

        食品包裝色彩設計,首先應考慮它能否引起消費者的購買欲。近年來,許多食品包裝色彩設計傾向于運用傳統色彩與現代色彩相融合的配色方案。中國傳統的色彩強調傳神、寫意的韻味,崇尚平淡自然、樸素幽深的意境,而具有現代感的色彩搭配則簡潔、基礎教育論文明快、時尚、優雅。兩者的融通必然會使人產生親切、自然、和諧、安詳、人性化的心理體驗,加深消費者對食品包裝色彩的理解與回味。市場上流行的具有中國傳統色彩的飲料包裝“王老吉”,采用傳統的中國紅和黃色為色彩視覺主旋律,向消費者發起強大的視覺傳達攻勢,增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已獲得商業成效。人們欣賞著這樣經典的包裝設計,感受著源自色彩魅力的高品質生活,自然會與“商品”和“設計師”產生情感的互動交流。

        (三)色彩訴求與消費者心理定位的統一

        第7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2004年9月29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準,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創新戰略成立專業委員會。從2004到2013年,任期共兩屆:第一屆由30名委員組成;2008年,更換1/3委員。組成了第二屆專委會。

        專業委員會的宗旨在于,從戰略高度上創新,使“創新”與“戰略”相融合,形成“創新戰略”。從而成為專業委員會的正式命名。實際上,在各個方面、不同層次上都需要創新,即要創造出現實尚不存在、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為此。就要著力研究多種創新戰略,并重在戰略思想、理論和觀點等,特別是在國家層次上的創新戰略具有重大的意義。

        為了實現這一宗旨,委員會聚集了在戰略高度上研究問題和難題的優秀學者。主要包括在國家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從事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研究的學者和在各個層次上進行管理工作的學者。可以說,這就是遵從創新精神而組織起來的科學共同體。委員會始終堅持創新精神,并在長期的學術活動中,對創新戰略進行了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從而形成了一系列創新戰略的理論和觀點。

        委員會強調,一切創新皆要堅持自由、自主的創新精神,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一切創新均需要奇異構想、奇思妙想、非常規思維,才能形成超越常規思維方式,使知識得以增長,進而升華到更高的智慧水平;一切創新皆隱含著許多“風險”,但其中也蘊含著創新的契機;一切創新都在糾錯中前進,因而應包容失敗,但不寬容不創新,從而引領中國創新思想風潮。

        學術活動薈萃新思想

        為了貫徹委員會的宗旨,就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于學術活動上。自委員會成立以來,每年都堅持舉辦1次學術年會。一般地,每次會上都有7―8個學術報告,并相應地出版約含有15篇論文的選集。同時。每年還包括舉行1―2次專題學術會議。2013年11月2―3日,在成都由專委會與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共同舉辦了團體會員學術會議。會上有10個學術報告,與會者100多人(第一天約110人,第二天約150人),6家新聞媒體對會議作了報道。

        這些會議中的大量的學術論文,再經過擴展,并組織專題組,進行系統的研究,最后形成了專著2本:

        其中,《國家創新戰略》叢書(1),含3篇,共15章,42.3萬字。201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3000冊;

        而《知識創新戰略》叢書(2),含3篇,共14章,33萬字,2013年,科學出版社出版,3000冊。

        這兩本專著系統地表達了這些年來研究的進展,是專委會的代表作。之所以將其稱之為叢書,以利于持續地進行學術交流,并堅持下去。2013年,通過學術交流與合作,將贈送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和肯尼迪政府學院學者。共24本。

        薈萃新理論和新觀點是專業委員會的特色。在專業委員會成立的初期,在2009年之前,即第一屆任期,開展的學術活動主要集中在研究與創新相關的一系列基本概念、理論和觀點。這主要包括創新的定義、創新的類別、創新系統、國家創新系統、創新型國家、國家創新戰略、創新的阻力、創新的復雜性、國際創新的態勢。等等。這些研究的結果,都系統地形成的若干新理論和新觀點,主要薈萃在《國家創新戰略》叢書(1)之中:

        首先是元創新理論。在各類紛繁的創新中,元創新(met-in-novation)乃創新之首。即指導如何創新之創新、起支配作用的創新。只有掌握了創新的普遍規律的創新,才能指導如何實現創新的高一層次的創新。相對地,在各個層次上、各個類別中,都存在著自身的元創新,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國家層次上的元創新。只有形成優化層次結構的創新系統,才能發揮其功能,使系統處于最佳狀態。

        其次是創新“遞進原理”。在創新系統中,存在著在器物、制度和觀念3個基本層次上的創新。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而且遵循“遞進原理”:凡在較低層次上的創新,都要逐級地依賴于在較高層次上的創新。即在器物層次上的創新,必須依賴于在制度層次上的創新;而在制度層次上的創新又依賴于在觀念層次上的創新。

        第三是國家創新系統和創新型國家。許多國家都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都有其共同之處。我們認為,國家創新系統是泛指在一國之內由許多創新要素相互作用從而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系統。它是創新發展到高級階段而出現在國家層次上的行為,以提高綜合國力,從而形成了許多創新型國家(世界上約有20多個國家)。

        第四是戰略性創新和創新戰略的復雜性。戰略性創新意指整體的、長遠的、根本性的和重大的創新,在理論上就有相當大的難度;而創新戰略是非常規的戰略。必須有新穎的系統思想、前所未有的理論指導、可能實現的目標而形成的戰略,才能配稱得上創新戰略,這在理論上說。是更難于形成的戰略。從而也是最具有意義的戰略。因此,它們是復雜性科學涉及的領域。

        第五是創新的阻滯力。創新是超出尋常的思想、理論和行為,往往會遇到習慣勢力的阻礙。特別是來自文化深層的阻滯力,包括封建文化的遺毒、權本位的價值觀等。在我國。主要表現在權力至上,包括“金字塔”式的社會層級結構、“權本位”的政府權力運作機制等;官本高于民本、人治高于法治、集中高于民主、權力高于一切的傳統制度和體制;依附、服從有余而獨立個性不足的人格;等等。

        此外,本叢書還有一系列論述,包括創新型國家戰略研究、國際創新理論的新進展、論傳統與創新、兒童自主創新教育、高等教育思想創新和改革思路、科技創新的政策和制度、中華文化創新與第三種文化探索、論精神文化、對文明可持續性的另類思考,等等。

        提出新理論和新觀點。在2009年之后,即第2屆任期。專委會的學術活動主要是繼續深化國家創新戰略研究,即進一步地朝著知識創新戰略的方向展開和細化。專委會堅定地認為。知識創新戰略應是國家創新戰略的核心,因而要系統地、深入地進行研究。為此,成立了由9人組成的課題組,將歷年在學術年會上的報告和論文,加以擴展。并進行了系統的再研究。最后,形成了專著《知識創新戰略》叢書(2)。其中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聚集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論和新觀點,進而提出了知識創新的戰略思想、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

        極為重要的戰略思想,包括:其一為理性進步是知識創新的源頭。只有人類才賦有理性。在本質上,人類長期執著追求的目標就是理性的要求,“求知識是人的本性”。在漫長的人類史上,人的理性能力得到了高度的發展。作為理性結晶的知識在不斷地急劇膨脹和傳播著。人類的知識越發展,對人類的影響就越大。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是人類進步的標尺,人類就是通過知識來看待一切的,并需要通過知識才能獲得自由和解放。

        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知識起著巨大的作用,即作為“中介”聯系自然界,又作為“中介”建立起人類的社會關系。人類不再生活在一個單純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符號系統之中,即知識系統之中。

        其二為知識創新的進化觀念。從根本上說,人類文明史就是知識創新的歷史。在考察知識創新、知識增長的過程中,可以發現知識的進化類似于生物的進化。哲學家K.R,波普爾認為,“我們知識的增長是一個十分類似于達爾文叫做‘自然選擇’的過程的結果,即自然選擇假說。”即是說,知識創新也存在著進化現象,實質上是知識創新模式的進化。知識生長類似于生物個體發育,知識系統的生成類似于生物系統發育。

        其三為元知識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凡系統都具有等級層次性,知識系統也具有等級層次性,其中元知識是知識之高層次知識,是對知識深刻反思的產物。即是說,只有當知識系統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時,才能真正形成元知識,并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元知識更能產生巨大的力量,因此只有掌握元知識,才能真正掌握巨大的力量,從而元知識創新就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在國家層次上,元知識主要是治理國家的高層次知識。只有元知識創新轉變成為民族的智慧、升華為精神文化,一個民族才能繁榮昌盛;只有以元知識的智慧治理國家,一個國家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其四為知識創新改變世界進程。人類社會發展史應以知識進步斷限,學術發達導致社會出現了三個極盛時期:希臘極盛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和北美極盛時期。尤其是,在現代和未來社會中,知識起著主宰或支配的作用。富有知識是提高精神文化的基礎,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標志。可以斷定,只有知識領先的國家,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

        從史實判定,世界上發展中國家或落后國家追究其落后的根源,就在于缺乏基于知識的發展戰略;反之,若要擺脫落后狀態。以至追上并超過發達國家,其最佳的戰略莫過于確立起知識創新戰略,即使國民繼續知識化,以至高度知識化,進而上升到高級智慧水平,以致建成知識型、智慧型國家。惟其如此。別無他途。

        其五為知識創新與知識自由。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基于自由創造,因為文明的進步是以創造為基礎的,而創造潛力的發揮又以自由為前提。全新思想的產生有賴于“人性的自由同知識的理性相結合”。自由古老而又常新,軸心時代中國的百家爭鳴、阿拉伯帝國百年翻譯運動、啟蒙運動中的法國百科全書、信息時代的網絡自由等案例,啟發我們認識“知識自由”(Intellec-tual freedom),作為活動領域,它如同政治自由、經濟自由一樣重要。因此,知識創新必然有知識自由,特別是自由創新的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愛因斯坦強調,外在的自由和內心的自由是科學進步的先決條件,科學理論的邏輯基礎,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創造,是人類理智的自由發明。

        其中全面性、長期性的戰略目標思想有:

        第一是增加國內知識總量(GDK)思想知識創新是極其復雜的精神性創造活動,始終是思維或理性的產物,必須憑借理性思維的力量,也就是說,要不停地生成新知識。

        為此,專委會首先提出,我國不能限于指標GDP,而更要追求精神財富,即努力追求人均知識量和國內知識總量GDK(Gross Domestic Knowledge)的富有,特別是,元知識(me-ta-knowledge)的富有,才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富強的源泉。因此,許多學者十分贊賞這一觀點。

        第二是更新知識創新的價值觀念思想。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必須更新知識創新的價值觀念。人類創造的知識構成了一個在本體論意義上的客觀知識世界,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具有的價值觀念也發生著演變。其中經歷了知識的道德觀、知識的權力觀、知識的經濟觀;在現代時期,正在走向知識的生存觀。即人類的知識創新的共同目標應走向生態文明。

        第三是揭示和擴展知識的特性思想。知識創新的重要戰略目標就是要揭示和擴展知識特性,對知識有深入和全面的認識。從而能促進知識的創新和創造。這些特性包括:1.不可替代性,2.不可相加性,3.不可遺傳性,4.不可剝奪性,5.不可逆性,6.非耗損性,7.不可分性,8.可共有、共用、共享性,9.無限延伸、增殖性等。

        第四是充分而全面地發展人的能力的思想。要實現人類理想社會的偉大目標,就是要充分地實現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其核心內涵包括,個人的能力充分發展、組織的能力(以某種方式聯系在一起的群體能力或集體能力)充分發展。以及社會、國家和人類的能力充分發展。這就是實現戰略思想的體現:這樣。就使人更加自由、更加平等,使人增加更多的新知識,從而形成更高的智慧水平。

        第五是實現知識主義社會。知識創新的最終戰略目標就是促進在人類實現知識主義社會。知識既非物質,亦非精神,是人類精神產物內容的世界,即文化現象的突現。人類創造的文化世界。即“符號系統”,就是知識系統,一直在引導著人類社會向高級階段發展。根據知識的特性,可以判定,只有“知識”才能勝過“資本”。因此,只有以知識為支配力量的知識主義社會。才能真正高于、優于和勝過不合人意的資本主義社會。

        必須采取有效的戰略舉措思想包括:

        為了貫徹戰略思想、實現戰略目標,必須采取有效的戰略舉措。這包括采用知識創新的方法、政策和對策,建立自由開放的知識交流平臺,鑄造知識創新的社會大環境,依法構建全民終生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學術思想和理論得到了好評

        第8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赫梯學;內容;定位;思考

        赫梯學(德文Hethitologie,英文Hittitology)是怎樣的一個學科?它的研究對象包括哪些內容?關于這一學科的定義及其研究內容的界定,目前尚未見于國內任何工具書,也不見于國內其他參考書、著作及相關教材。國內學術界至少在口頭上有一種說法:赫梯學是研究公元前2千紀建都哈吐沙城(Hattu?a)的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等領域的一門學科。1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國內學術界認同了如下一些結論,如赫梯的歷史極其短暫,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也不充足,其文明更是遠不及古代埃及文明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那樣悠久和重要,等等。由編寫體例與所及內容來看,國內現有教材和一些學術著作正是將對赫梯學的認識架構在這樣一個范圍中。《百年赫梯學,千年赫梯史》一文對赫梯學的由來及赫梯歷史進行回顧、思考和總結,其中談到的赫梯學的范疇也僅限于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2

        的確,表面上來看,赫梯學當然是以研究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為主旨,以赫梯語文獻和赫梯人的其他考古文物為根本,探究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及其地位。但是,基于歷史的和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內在原因,小亞半島公元前2千紀的其他民族或者部族的歷史文化注定成為赫梯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基于同樣的原因,小亞半島公元前1千紀的印歐人和敘利亞北部地區的新赫梯王國的歷史和文化與赫梯人及其歷史文化有著特殊的密切關系,也是研究認識赫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內容。國外赫梯學家們雖然沒有在相關的辭書中就赫梯學這個術語及其涵蓋的范圍給出一個解釋。3但是,德國已故赫梯學權威學者諾伊教授(Erich Neu)在《赫梯學的今天》一文中,客觀地總結了赫梯學研究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現狀。1特別重要的是,他鮮明地指出,魯維語(Luwisch)文獻、帕萊克語(Palaisch)文獻和胡里特語(Hurritisch)文獻的研究事實上也屬于赫梯學這個學科領域。2此外,從國外赫梯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來看,他們普遍將這些領域納入自身的研究范疇。這不僅是國外赫梯學研究的基本狀況,也成為國外赫梯學界認可的一個事實。

        筆者同意諾伊教授的觀點并且認為,赫梯學研究的對象可能包括的范圍更為廣泛一些,它既包括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赫梯人(Hethiter)、哈梯人(Hattier)、魯維人(Luwier)、帕萊克人(Palaier)、胡里特人(Hurriter)的語言、歷史和文化,在一定意義上,它甚至還包括公元前1千紀該地區弗里吉亞人(Phryger)、呂底亞人(Lyder)、呂西亞人(Lykier)乃至卡利安人(Karer)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以及敘利亞地區的所謂“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歷史和文化。

        公元前2千紀時期的赫梯歷史文化與半島其他部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已經融合并且步入到一個一體化的發展階段。的確,在赫梯國家發展的各個階段,半島同時并存著大大小小若干個國家,分布著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等等。哈梯人位于半島的中部地區,赫梯人生活的核心地區。魯維人主要位于半島的西南和西部地區,帕萊克人位于西北部地區,胡里特人主要活動于半島的東南和東部地區。他們各自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獻,并且有著自己的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

        但是,應當看到,小亞半島的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在公元前2千紀幾乎完全在赫梯國家的控制下。赫梯人與他們相互聯系、相互交融。這種密切的關系體現在從日常生活到商業貿易往來,從宗教文化的借鑒到融入以及其他諸如政治軍事等諸多領域。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活躍在赫梯人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哈梯人作為土著居民很可能已經被赫梯人接納并成為赫梯國家的主要勞動力資源。特別是,胡里特人已經融入到赫梯王室,出現了赫梯帝國時期赫梯王朝胡里特化的重要現象。至今為止,哈梯語、魯維語和帕萊克語僅僅出土于赫梯人的都城遺址哈吐沙,目前出土胡里特語文獻最多的也恰是此地。哈梯語、魯維語和帕萊克語以及胡里特語詞匯和一些語法現象對赫梯語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赫梯語中的不少詞匯來源于哈梯語、魯維語、胡里特語和帕萊克語,而且其動詞變位受魯維語影響也十分突出,3書寫赫梯語的象形文字源自魯維人,4等等。有的學者認為,安納托利亞人口中的大多數人講魯維語,5這意味著赫梯文化中存在魯維文化因素絕非偶然。

        可以說,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已經是赫梯人和赫梯國家歷史文化發展的一部分。其歷史文化與赫梯歷史文化在極大或者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統一。雖然赫梯帝國是一個松散的聯盟,但是,赫梯國王的強權和靈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基本上呈現出整體性發展態勢。這種歷史文化的融合和一體化,使得研究赫梯歷史文化無法離開對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歷史文化的學習,否則就無法真正理解和揭示赫梯文化;反之亦然。

        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格茲(A. Goetze)于其為《劍橋古代史》所寫有關赫梯歷史的章節中已經將哈梯文化和胡里特文化看作赫梯文明的一部分。1正如前文提到的,當代著名赫梯學家諾伊教授更是拓展了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筆者亦認為,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的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及其歷史文化都是赫梯學研究必然涵蓋的領域,這些部分構筑了赫梯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公元前1千紀的小亞半島印歐文化仍然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的弗里吉亞語、呂底亞語、呂西亞語和卡利安語與赫梯語、魯維語、帕萊克語一樣,同為古代印歐語的分支。由于這些語言之間密切的親緣關系、明顯的共性以及處于同一個地域范圍,印歐語言學界將它們統稱為印歐語系安納托利亞語族。根據印歐語言學家從語言內在關系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呂底亞語很可能是從赫梯語演變而來的,而呂西亞語則很可能是從魯維語發展而來。這種語言現象的共性使得赫梯語的研究與該地區其他印歐語的研究彼此依賴。赫梯語詞法和句法的深入探討以及認清尚未釋讀的許多赫梯語詞匯的形式和內涵還有賴于魯維語、帕萊克語、弗里吉亞語、呂底亞語、呂西亞語和卡利安語研究的發展;反之,小亞半島的諸印歐語的研究也離不開赫梯語的探討。可以說,對這些語言的研究是無法分割。

        另一方面,弗里吉亞人活動的主要范圍恰恰在赫梯人曾經居住的核心地區。呂西亞人的淵源很可能與魯維人密切相關,他們很可能在赫梯帝國時代已經成為赫梯國王的同盟。因此,弗里吉亞人和呂西亞人與赫梯人之間存在聯系和交往不無可能。這樣,無論是從印歐語民族文化的同一性來看,還是就他們之間的關系而言,這些同處小亞半島的早期印歐文化之間很可能具有相當大的內在的文化共性。因此,研究赫梯文化離不開對同一語族的弗里吉亞、呂底亞、呂西亞和卡利安語言文化的研究。在《赫梯學的今天》一文中,諾伊并未回避這些印歐語與赫梯學的關系及其在赫梯學研究中地位,而且還特別強調了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的重要性。2

        公元前1千紀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歷史文化與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和他們的歷史文化的關系實際上已經是一個不具爭議性的問題。赫梯學界已經有多位學者從考古和語言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充分的論證。3他們普遍認為公元前1千紀新赫梯王國時期的文化在許多方面等同或者類似公元前1千紀的赫梯王國時期的文化,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繼承關系。不僅是在物質文化方面,而且在文字的使用、國王的名字以及宗教文化等精神文化方面也表現出相當大的一致性。

        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新赫梯王國統治者的身份格外值得重視與研究。赫梯帝國的創建者蘇皮魯流馬一世(?uppiluliuma I.)在征服了敘利亞北部的卡爾開米什(Karkemisch)和哈拉頗(Halap)兩處重鎮后,將自己的兩個兒子沙里—庫蘇赫(?arri-Ku?uh)和鐵列平(Telipinu)分別派駐兩地,并分封為王,建立起完全在赫梯人本族直接統治下的封侯國家。在整個赫梯帝國時期,卡爾開米什和哈拉頗兩個封侯國一直延續發展,沙里—庫蘇赫和鐵列平的后裔世代為赫梯國家歷代國王的封侯,是赫梯國王在敘利亞地區的兩個重要的喉舌和政治軍事穩定力量。盡管哈吐沙城被攻陷,位于安納托利亞半島的赫梯國家崩潰瓦解了,但是,位于敘利亞北部的這些封侯國很可能在相當一段時間存在,他們是新赫梯王國時期重要的國家,而且至少這兩個國家很可能是在先前沙里—庫蘇赫和鐵列平的后裔的統治下,與赫梯國王仍然血脈相連。新赫梯王國時期文化與赫梯帝國時代文化的一致性進一步表明了兩者間的內在血緣關系。

        此外,卡爾開米什和哈拉頗等小國亦被亞述人稱為赫梯國家。這樣的稱呼在一定意義上也說明,周邊其他國家認同了這些在敘利亞地區的新赫梯諸國與赫梯帝國存在著某種關系。畢竟赫梯帝國的強大在古代近東世界是具有震撼力的,他們的影響亦廣泛而深遠。古代近東世界阿瑪爾納時代(Amarna-Zeit)不同地區之間密切的聯系使得這種認同更具真實性。1因此,有理由認為,新赫梯王國不僅保留了赫梯人的一些文化傳統,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他們視為赫梯帝國的延續。所以,學術界把新赫梯王國作為赫梯學研究的一部分也就不足為怪。2

        赫梯學者們研究的對象究竟涵蓋哪些領域?在時間上抑或地域上,是否僅限于公元前2千紀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呢?

        美國赫梯學家圭特博克(H. G. Güterbock)、法國赫梯學家拉勞什(E. Laroche)和德國赫梯學家奧藤(H. Otten)被稱之為赫梯學界的三大巨匠。3圭特博克不僅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還就赫梯學研究中諸如“赫梯”等基本術語以及赫梯文明的整體性進行了界定,并在赫梯學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他不僅重視赫梯語文獻的研究,魯維象形文字也是他傾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其撰寫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出土于博阿茲科伊的印章》。4在早期魯維人象形文字研究中,他是的一位重要學者。奧藤年逾百歲高齡,是目前三大巨匠中惟一一位在世者。5他在象形文字魯維語文獻研究領域頗有見地。拉勞什編撰的《赫梯文獻總目》成為赫梯學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工具書。他的另一部重要成果《楔形文字魯維語詞典》,也是早期楔形文字魯維語研究的一部重要參考書。6

        德國學者卡門胡貝爾(A. Kammenhuber)是赫梯學研究領域的一位重要學者。作為《赫梯語詞典》主編之一,早在20世紀60年代她就已出版了關于哈梯語和帕萊克語的研究成果。7德國赫梯學家施塔爾克(F. Starke)是一位研究楔形文字魯維語的專家,先后出版了兩部這一領域的專著。8候溫騰卡特(Ph. H. J. Houwink ten Cate)是荷蘭著名赫梯學學者,于1961年出版了《希臘化時期呂西亞和西里西亞地區的魯維人群體》一書。9意大利學者卡魯巴(O. Carruba)是著名赫梯學家,發表了大量關于赫梯語文獻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他亦為帕萊克語研究的專家。10老一輩赫梯學家的學術視野廣闊,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指出了赫梯學家們應該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可見,自這一學科創立以來,赫梯學的研究對象就不限于哈吐沙的赫梯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赫梯學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關注,學術隊伍不斷壯大,而且建立赫梯學學科的國家也是日益增多。

        德國的諾伊和美國的沃特金斯(C. Watkins)是赫梯語研究的著名學者,他們在魯維語、帕萊克語以及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等小亞半島的古代印歐語研究方面同樣成果卓著。諾伊是赫梯楔形文字研究的權威學者,他與呂斯特女士(Christel Ru?ster)完成的《赫梯楔形文字符號詞典》是目前惟一一部也是最新和最權威的赫梯楔形文字符號工具書。1他在胡里特語言領域成果同樣斐然,出版過一部關于胡里特語研究的專著,2后來從事胡里特語——赫梯語雙語文獻的研究,成果專著厚達596頁。3

        德國赫梯學家哈斯(V. Haas)是赫梯宗教研究的專家,然而在胡里特語文獻和胡里特人的宗教研究領域也同樣成就顯著。德國赫梯學家威廉(G. Wilhelm)參與赫梯文獻整理和出版的工程,他的《胡里特人》一書是第一部學習和研究胡里特人及其歷史文化的必讀書籍。4

        澳大利亞學者布瑞斯(T. Bryce)是研究赫梯文明和呂西亞文明的重要學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出版了《早期赫梯歷史上的主要歷史文獻》一書。5在1998年他出版了學術專著《赫梯人的王國》,此后對該書進行修訂并于2005年發表再版。在這期間,他還出版了《赫梯世界的生活與社會》一書。6這些論著滲透著作者深邃的學術思想,而且史料豐富、論證具有相當的力度,是研究赫梯歷史文化的重要著作。在呂西亞文明研究領域,布瑞斯在1986年就曾出版《書面和碑文材料中的呂西亞人》(《呂西亞人:呂西亞直到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歷史與文明研究》第一卷)。72012年,他出版了有關公元前1千紀時期的新赫梯諸王國歷史的一部專著。8從這位學者研究的對象和領域來看,可以看到赫梯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的、真實的以及客觀的范圍。

        英國赫梯學家豪金斯(J. D. Hawkins)長期從事公元前2千紀和1千紀小亞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魯維語象形文字文獻的研究。他是該領域的絕對權威,他的《象形文字魯維語碑文全集》是象形文字魯維語文獻和魯維人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9

        波蘭赫梯學家頗普寇(M. Popko)1995年出版了《小亞的宗教》一書。10這部著作的內容包括了從史前、公元前2千紀的赫梯人、魯維人等以至公元前1千紀呂西亞人、呂底亞人、卡利安人和弗里吉亞人的宗教文化。德國赫梯學者韋格納(I. Wegner)1999年出版了她的重要學術專著《胡里特語導論》。2007年,該著作修訂后重新出版,11是目前胡里特語語法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學習胡里特語最新和最權威的語法著作。

        目前,國際赫梯學界的領軍人物德國學者克林格爾(J. Klinger)的成名之作就是一部關于哈梯人文化研究的著作。12美國學者梅爾切特(H. C. Melchert)是最新的英文版《赫梯語語法》的撰寫者之一。該書是赫梯學界目前最權威的語法書。值得注意的是,他也是目前最權威的《呂西亞語詞典》的編撰者、迄今為止有關魯維人研究最全面和最新成果《魯維人》一書的主編。13德國赫梯學家里肯教授(E. Rieken)精于赫梯人的楔形文字研究,同樣也在古代安納托利亞諸語言如魯維語、帕萊克語、呂底亞語和呂西亞語等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并有不小的建樹。

        較為杰出的年輕一代土耳其學者掃伊薩爾(O. Soysal)近年出版的一部重要學術專著就是關于哈梯語詞匯的研究。1

        赫梯學研究的重要學術陣地是如何體現赫梯學研究的范疇的呢?《博阿茲科伊文獻研究》(StBoT)和《赫梯人的文獻》(Texte der Hethiter)是赫梯學研究領域最為重要的兩部叢書。前者創刊以來已經出版了56卷,后者也已出版30卷。2這些叢書實際上是赫梯學研究學者們出版學術專著的園地。可以看到,哈梯語及哈梯文化、帕萊克語、魯維人的語言和宗教文化以及公元前1千紀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時期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到這些叢書中。3

        赫梯學領域另一個重要園地是每三年舉辦一屆的赫梯學國際學術會議,至今已經舉辦八屆。其為國際赫梯學家的學術盛會,也是赫梯學領域最為純粹和惟一一個本領域的國際學術會議。與會代表們提交的學術論文在會后不久出版,這些論文應當說是能夠表明赫梯學研究所涵蓋的領域。本文僅以最近一次即第八屆學術會議參會論文為例,4其中可見與哈梯人、魯維人、胡里特人、弗里吉亞人、呂西亞人和卡利安人語言文字或者歷史、文化相關的學術成果,如《從哈梯人到赫梯人:追尋赫梯母權制傳統的足跡》、《象形文字魯維語屬格》、《魯維語地點小品詞與模糊小品詞》、《魯維語喉音的語音價值》、《胡里特—赫梯敘事史詩口頭流傳的類型》、《弗里吉亞—魯維文化的交往》、《呂西亞王朝時期的隨葬品》、《呂西亞語的地名與他們的名稱》和《斯努里與卡利安人的宗教》等十多篇論文。這些論文的價值不僅在于其研究對象與赫梯人歷史文化的關系,更在于研究對象本身。實際上,這一現象絕非本屆赫梯學學術會議上出現的偶然現象。恰恰相反,在已正式出版的歷屆赫梯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中均可見這一現象的存在。所以,這種情況的出現絕非偶然,它已是赫梯學研究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現象,其存在不容漠視。必須提到的是,在這一范圍內的學術論文均為歷屆赫梯學大會的主辦方所認可。5

        從這一部分的現實狀況不難看出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就目前國際上赫梯學研究的隊伍和所研究的領域來看,赫梯學的研究對象主要為公元前2千紀赫梯人的歷史和文化的諸多方面,但也包括該時期小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的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等,亦及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卡利安人及同期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的歷史文化。6或許有人會認為,某位學者的研究興趣和領域與一個學科的研究范疇無關。這種疑問有一定道理。但是,就赫梯學而言,此種質疑甚或否定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并不限于一兩位學者的研究,而是赫梯學國際學術隊伍的共同行為,而且這些領域的研究得到了赫梯學界的認可,被視為赫梯學學科的一部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論及的。更重要的是,公元前2千紀小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和胡里特人、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卡利安人及同期敘利亞地區新赫梯王國與赫梯人在歷史和文化傳承上有著種種聯系,他們彼此間存在著歷史的、語言的和文化的內在統一性。就事物的內在關系和實質關系而言,可以認為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赫梯學研究對象間的客觀聯系所決定的。

        結語

        筆者認為,我國學術界對赫梯學研究對象的理解和認識有所偏差。一直以來,國內學術界對赫梯學的認識不僅是不完整的、十分有限的,而且將相關研究束縛在一個固定不變的框架中。即便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者的觀念和認識視野也不能變成一部“歷史”,僵化不變、停滯不前。

        赫梯學不只是研究赫梯語文獻,也不僅限于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易言之,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并不是赫梯學研究的全部內容,事實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已。哈梯文化、魯維文化、帕萊克文化及胡里特文化與赫梯文化的交融,既體現在赫梯文化的起源,也反映在其發展的各個方面。這使得對它們的研究無法判然區隔,沒有對其他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很可能無法揭示赫梯人的文化。1

        筆者認為,赫梯學的范疇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角度來理解。狹義理解前文已經提到,仍然有必要強調的是,堅持這種觀點并把赫梯學的研究限制在這一范圍內將不利于赫梯文明的研究。廣義來說,赫梯學研究的對象包括兩個層次。首先,除了印歐赫梯人,它還應包括公元前2千紀安納托利亞半島哈梯人、魯維人、帕萊克人及胡里特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此為赫梯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其次,它也可以包括公元前1千紀該地區的弗里吉亞人、呂底亞人、呂西亞人及卡利安人的語言、歷史和文化以及該時期建立在敘利亞地區的所謂“新赫梯王國”的歷史和文化。筆者認為,目前,國際赫梯學界實際也認同了廣義的赫梯學,尤其是第二個部分的內容已經越來越得到國外赫梯學界的認可,而國內學界也應加以重視。

        如果認為赫梯學僅限于研究公元前2千紀數百年間印歐赫梯人的歷史文化,則會與國際赫梯學界對赫梯學的認識背道而馳。如果國內學界所要建立的赫梯學不是中國式的,那么就必須改變現有對赫梯學的認識,相關研究就不能僅僅基于赫梯語文獻、局限于公元前2千紀的赫梯歷史文化。沒有對公元前1千紀小亞半島諸印歐文化和新赫梯王國歷史文化的研究,這種赫梯學也與國際赫梯學的研究現狀不合符節。特別是離開楔形文字哈梯文化、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魯維文化、楔形文字帕萊克文化、楔形文字胡里特文化來談赫梯學的研究,這種赫梯學只能是狹隘的。國外赫梯學家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赫梯學。然而,我們的認識落伍了,現有的認識恰恰說明了國內學界對赫梯歷史文化和赫梯學的研究缺乏必要的、與時俱進的認識。國內學界需要重新樹立赫梯學研究范疇的理念,客觀反映赫梯學的客觀發展現實。

        第9篇:法國社會與文化論文范文

        關鍵詞:工程教育;實踐;創新;校企合作;校內實踐

        近20年來,世界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逐漸融合了技術取向和科學取向。一些大學提出了“回歸工程實踐”的改革理念,開始重視工程教育的實踐性和創新性,改革他們的工程教育以適應現代大工程的要求。當前國際上工程師培養一般分為兩大模式:一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華盛頓協議”成員模式,即大學生在校期間著重進行工科基礎教育,畢業后由社會提供工程師職業方面的教育,并通過專門的考試和職業資格認證后成為工程師。二是以德國和法國為代表的歐洲模式,即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要完成工程師的基本訓練,畢業時獲得一個工程師學位,同時也是職業資格[1]。

        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相比較,我國工程教育存在著培養目標不明晰、企業不愿接受大學生實習、大學教師缺乏工程經歷等多方面的問題。種種原因導致我國當前工程教育培養的畢業生均或多或少地存在下述問題:缺乏合作意識從而使得團隊工作經驗缺乏,溝通能力不足;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不足;不了解現代企業工作流程和文化,上崗適應慢;缺乏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人文素質薄弱。這些皆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的需要[2]。

        中國工程院“創新人才”項目組綜合研究報告《走向創造》提出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面向未來工程人才的素質要求,重點突出工程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著力解決“工程性”和“創新性”不足的問題。工程教育應該逐步淡化“理論課程論”的影響,以“強化戰略思維”、“提升創造力和設計力”為核心,加強創造意識、創新設計能力和創業方法等培養環節。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樹立全面發展和多樣化的人才觀念,樹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要求、主動服務行業企業需求的觀念,教育部牽頭實施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旨在改革和創新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立高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部分高校以此為契機,積極開展了創新實踐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好的經驗[3]。

        一、確立創新實踐的培養目標

        1.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目標。高等工程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礎上的專業教育,以培養專門人才為目標。傳統觀念認為,大學是一個能夠獲得某些技術能力的地方,在大學里可以向智者學習知識,可以發展個人的能力,使其成為一個具有寬廣的知識面,有理想、有感知并能夠自省的人。據此,傳統教學著重于理論的培養。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競爭的加劇,企業要求大學畢業生一到企業就能馬上從事相應的工作,要求畢業生具有交流溝通、處理人際關系、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理解行業規則等基本能力。所以,今天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應賦予受教育者就業技能。

        2.創新實踐的具體培養目標。學校通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工程教育資源,讓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教育,從而培養學生具有較強適應性的就業技能。畢業生所具備的就業技能就是對實際工作領域以及日常生活中所遇問題的有效理解和有效行動,它的核心是使知識、行動和學習形成有機的統一體。具體而言,創新實踐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使畢業生具備以下方面的能力:應用知識和學習知識的能力,批判性的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責任感,創造力,領導力和國際化的、多文化的適應性。

        二、探索可行的創新實踐方法

        在充分了解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目標,明確工程教育培養標準、培養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構建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搭建校內實踐平臺、解決較大規模學生的創新實踐環節問題是當務之急。

        1.構建校企合作培養新機制,與企業共同建立各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世界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一般都與企業密切合作,積極開展富有成效的實踐環節教育。為了讓畢業生更好地適應職業需要,工程教育中的各個環節都有企業參與。首先,企業直接參與工程教育。學校邀請企業中的知名工程師來承擔技術類課程的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理論和方法,而且可以到項目現場實地觀摩。其次,企業接納學生實習。企業積極承擔培養學生的責任,同時在經濟上也給予大力資助,使得工程人才培養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發達國家的工程教育經驗,我國教育管理部門和高等學校也正在逐步協調落實各種建設機制,使學校與企業共同建立各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構建校企合作培養工程人才的新機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職責具體包括:組織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合作高校工程教育培養方案的制訂工作,共同制訂培養目標、共同建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特別是企業學習階段培養方案的制訂;落實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安排學生實際動手操作[3];組織企業高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到高校擔任兼職教師,開設企業課程,指導學生實習實訓、畢業設計等。

        2.構建校內創新實踐平臺,解決學生規模問題。我國的工程教育規模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數量非常巨大,因此,我國的工程教育實踐環節培養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模式,只能創新,走有中國特色的工程教育之路。解決較大規模學生的創新實踐不僅需要依托企業,還要高等學校自身挖掘潛力,建設與企業互補的校內創新實踐平臺,承擔工程教育實踐環節培養的責任。

        目前,高等學校的校內創新實踐平臺建設應重點建設兩個方面:一是依托現有工程訓練中心,建設基礎的加工實踐平臺,培養學生的設備操作能力和產品加工能力。現在企業承擔著大量的生產任務,較大規模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的培養依靠企業來實現不現實。二是構建層次高、投資少、運行成本低、實踐性強的現代工程仿真設計實踐平臺。針對工程人才的培養標準,利用與企業同步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設計管理軟件,如PTC公司的Windchill軟件等,集成開發現代工程仿真設計實踐平臺。通過該平臺使學生體驗產品從創意、概念、研發、測試、模型、加工、生產、銷售到市場與服務等全過程。將學生置于企業、社會與自然環境組成的整體系統中,啟發學生從全局高度和企業需求角度去思考自己應該在企業中處于什么位置,應該完善哪些知識結構,提高哪些素質,從而在更深層面上理解工程文化、組織結構、制造模式、設計流程、生產管理等各種因素對現代制造企業運營的影響,為學生去企業進行真實的產品開發實習實踐打好基礎。

        3.構建企業課題機制,保證學生“真題真做”。培養學生處理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高校和企業共同的期望。現階段高校和企業之間普遍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尚未找到雙方的利益共同點,未能建立互利共贏的新型產學研合作模式。企業與高校在工程人才培養上不應該將目標完全指向經濟效益,而是應該提升到更高的層次。我們認為企業應該將在設計、生產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匯總,將有利于學生培養的課題定期向高校,配合高校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將預期收益定位在得到學生課題研究中可能產生的創新思維和未來需求的人才上。而高校應該提供經費支持學生參與企業的實際課題研究,將預期收益定位在高水平工程人才培養成果上。

        高校在更廣的層面上聯系各種類型的合作企業,建立企業定期向學校產品市場調研、產品設計開發、工藝流程改進等課題的機制。通過校內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調整課題難度和規模,達到適合學生團隊作業的要求。使學生的課程設計、科研訓練、本科生畢業設計、碩士學位論文等環節“真題真做”,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強化國際交流,提升學生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工程教育的國際化符合當今社會發展需求。工程教育的國際化主要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引進來,要善于吸取世界先進的工程教育理念、方法,引進優質教學資源,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人才;二是走出去,鍛煉學生的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工程人才。

        學校應該大力加強與國際工程教育界、企業界的交流合作,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有條件的可以在工程人才培養中設立特區,比如引進法國、德國的工程教育資源,在國內建立中法、中德工程師學院,按照國際標準培養工程人才。同時,加強與國際上知名高校、企業開展學校之間、校企之間的合作,派出學生訪學、實習,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和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5.建立創新實踐培養的質量評價體系和保障機制。科學的評價是工程人才創新實踐培養順利實施的保證。過程中要對實踐質量、管理質量進行動態綜合考核考查,并注重過程評價,以客觀反映情況。創新實踐培養環節可以根據工程人才培養目標和考核要求,對學生參與此階段的培養質量進行評價。質量評價要能夠發現問題,為今后的改進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同時,在政策層面上應建立工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給校企合作以激勵政策,建立學校與企業互惠機制,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高校教師參與工程人才培養改革的積極性,開展更深層次的有效合作。并要做好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安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教育,提供充分的安全保護與勞動保護設備,做好相關的管理工作。

        我國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優秀工科生源,有著正在高速發展的產業環境,這是工程人才培養的最好課堂。通過產學研合作,引進企業教育資源共同參與工程人才培養,將帶來工程教育的質量提升,滿足國家產業升級對工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余本勝,高建良. 高校地礦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J]. 中國大學教學,2009(2).

        [2] 蓋洛普聯合麥可思信息管理咨詢公司,中國零點調查集團. 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R]. 2008.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一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高清AⅤ乱码专区 亚洲欧美日韩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思思久久69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看 | 每日更新在线观看AV_手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