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抗震理念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抗震理念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抗震理念論文

        第1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層建筑,混凝土,抗震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73+.3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建筑行業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行業之一,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我國是多地震國家,但我國目前對地震的預防能力較弱,地震給我國帶來了及其巨大的災害,因此,加強建筑設計中的抗震設計,是進一步保障我國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我國高層混凝土建筑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其綜合性和高集成性都使得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需要更為明確的重視,加強對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設計,已經十分的迫切。

        二、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中抗震設計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高層混凝土建筑是經濟發展的產物,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尤其是在抗震結構設計上,我國雖然引進了一些西方歐美抗震設計理念,但缺乏符合本國實際的理論技術創新。很大方面存在著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層混凝土建筑在結構防震設計中缺乏科學規范的理論指導,缺乏實際經驗的積累;而且我國對地質地震的認識尚不夠完善,對地震的成因,預測,防治研究不夠深入。因此,在進行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時候,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或依據的是不完善的理論。因此,難以在高層建筑結構設計中完美融合防震設計理念。

        2.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設計中,設計立足于固定參數,而忽視了實際情況,設計完全依據“計算設計”完成。而且將一定的地震或力學參數做出固定的規范,比如,在我國地震設計研究中,把地震的降級系數統一規定為2.81,將小震賦予固定統計意義。而小震多用于結構設計中,結構截面承載能力設計和變形的檢驗計算,需要依據一定的實際情況而行。雙向板內力計算時,查用《建筑結構靜力計算手冊》的內力系數時,其泊松比取值為0。 而鋼筋混凝土材料的泊松比取值為1/6, 這在設計板時往往容易被忽略,在計算跨中彎矩時,未考慮引入泊松比后的計算公式,導致內力計算結果錯誤。

        3,沒有能夠深入研究地震對建筑結構破壞的層次和順序,難以做到重視主體的設計且兼顧細節問題。沒有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的運用抗震設計準則。

        三、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方案

        1. 高層混凝土建筑結構設計要從建筑的全局出發,全面考慮各種建筑部位的功能,在此基礎上,科學設計每個部分的構件,保證每個部件之間的契合,促使每個部件或者是若干部件組合起來可以完成某一特定的設計要求,滿足一定的現實需求,同時,通過抗震設計,使得每個構件都可以具有相應的承載力,當地震來襲時,每個構件都可以有著一定的先后破壞次序,整體組合構件將會有著更強大的承載力和柔性,從而延緩地震破壞的速度,消耗爆發的能量。增強建筑的整體抗震能力。

        2.地基設計是進行建筑結構設計的基礎,因此,在房間結構抗震設計中,要科學避開山嘴,山包,陡坡,河流等不利因素,要本著堅硬,牢固,平坦,開闊的選址原則。親身實地,利用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地質勘探,山石水土監測,并取樣論證,科學嚴謹分析。力求使得整個地基牢固可靠,地質穩定無滲漏,無坍塌,無暗河,無熔巖,無火山等,從而保證整個地基不會因為承載力不均,而發生小范圍的坍塌,影響到整體承載能力和抗震能力設計。

        3. 高層混凝土建筑物的動力性能基本上取決于其建筑布局和結構布置。建筑布局簡單合理,結構布置符合抗震原則,通過無數次的實驗表明,簡單、規則、對稱的建筑結構抗震能力強,對延緩地震烈度范圍延伸,消耗地震的能量,減少地震對整體結構的破壞,而且,對稱結構容易準確計算其地震反應。

        4.抗震結構體系是抗震設計應考慮的關鍵問題。如果按結構材料分類,目前主要應用的結構體系有砌體結構、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鋼-混凝土結構;若是按結構形式分類,目前常見的有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筒體結構。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不同結構的抗震結構體系的承載力受到抗震設防烈度、建筑高度、場地條件以及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經濟條件等多種條件的影響,因此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要綜合考慮,做到科學選擇,嚴謹設計。

        5.結構良好的延性有助于減小地震作用,吸收與耗散地震能量,避免結構倒塌。因此,結構設計應力求避免構件的剪切破壞,爭取更多的構件實現彎曲破壞。始終遵循“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強節點、弱錨固”原則。構件的破壞和退出工作,使整個結構從一種穩定體系過渡到另外一種穩定體系,致使結構的周期發生變化,以避免地震卓越周期長時間持續作用引起的共振效應。

        6.在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中,一般而言,要尤其注意其是由諸多構件共同組合在一起,因此,要進行整體化的對待。要充分調動各個構件的作用來完成整體建筑的抗震效果。當高層建筑的一些基本構件都失去了原有功能的時候,那么,在地震來臨后,很容易讓整體的建筑結構喪失對地震的抵抗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讓整個高層建筑坍塌,因此,要保證所有構件的功能協調,并確保所有的構件都能夠在地震作用下保證良好的性能,如此,可以增強建筑結構的整體抗震能力。

        7.設計高層混凝土建筑和超高層建筑時,屋頂建筑抗震設計也是整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幾十年來,從多數高層建筑抗震設計評定結果看,屋頂建筑設計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屋頂設計較高或者設計過重。屋頂設計較高或者設計過重,無形當中加大了屋頂建筑變形,而且也加大地震作用,尤其對自身和屋頂之下的建筑物的抗震作用都不利。有時屋頂建筑的重心和屋頂之下的中心不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屋頂的抗側力墻和屋頂之下的抗側力墻出現間斷,在地震發生時,帶來的地震扭轉作用也會更嚴重,對抗震更不利。所以,在進行屋頂建筑設計過程中時,應該最大限度的降低屋頂建筑的高度。選用強度較高、輕質、剛度均勻的材料,使得地震作用傳遞不受阻礙;屋頂重心和屋頂之下的建筑中心在同一直線上;如果屋頂建筑非常高,屋頂建筑就必須具有較強的抗震性,讓屋頂建筑地震作用和突變降低到最小,盡量避免發生扭轉效應。

        四、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目前的發展趨勢中,高層建筑結構設計的主流趨勢有低碳,環保,安全,節能,生態。其中指標之一,就是建筑的安全性,而我國目前破壞力最大的安全威脅便是地震,因此,加強對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必將會被提升到建筑設計新的戰略高度。要科學合理的設計好房間結構,增強抗震能力,設計人員不僅要大力提升自己的力學,建筑學,設計學等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制圖技能,更要培養嚴謹縝密的態度,深刻理解設計規范,深刻了解建筑結構中的每個構件,做好每個構件,從整體構思,不斷提高設計水平和設計質量,提升建筑結構的質量,為完美實現建筑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的融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宮彩紅,才永杰 試析高層混凝土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9期-

        [2]盧偉 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之探討[期刊論文] 《價值工程》 ISTIC -2011年5期

        第2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詞:建筑結構;性能;抗震設計;概念;特點;問題;方法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社會的需求開始呈現多樣化的特點,而隨著建筑物越來越高,體型變得越來越復雜,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也變得更有挑戰性。人們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對此便有了更多的關注,對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也更加重視起來,在此種方法下,會對設計者有所要求,那就是要對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形成的性態反應做出一定的評價。這種方法有很多好處,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不安全的設計,能夠正確的辨別出來,還可以提出一些方案來解決問題,使得建筑結構更加安全和經濟。

        1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概念

        以往提到的基于力的抗震設計或者基于位移的抗震設計,由于力和位移都是很明確的物理概念,可以被很容易地理解。但是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由于性能一詞是一個宏觀概念,不像力或位移可以直接成為設計參數,也可以直接應用到設計中去事實上,這里提到的結構性能往往可以與結構的破壞程度相關,而結構的破壞程度又可以由結構的反應參數來表示(如應力、力、位移、能量以及一些定義的破壞指標)。所以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是比基于力或者基于位移抗震設計更為廣泛的設計理念,更為直接地滿足個人或者社會對建筑物的要求,即要求建筑物是否安全可靠,是否滿足他們的使用需要,而不是普通使用者能提出的建筑物可以抵抗多強地震力,或者是變形控制在什么程度。

        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盡管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得到國際上廣泛的重視與研究,也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但是對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比較有權威性的是美國SEAOC,ATC和FEMA等組織給出的基于性能設計的描述。其中,對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描述是“性能設計應該是選擇一定的設計標準,恰當的結構形式,合理的規劃和結構比例保證建筑物的結構與非結構的細部構造設計,控制建造質量和長期維護水平,使得建筑物在遭受一定水平地震作用下,結構的破壞不超過一個特定的極限狀態”。一些學者也對基于性能抗震設計進行了描述,可見,盡管不同的機構或者個人對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描述不完全相同,但是這些論述中有一共同思想,就是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的主要思想:即結構在其設計使用期間內,在遭受不同水平的地震作用下,應該有明確的性能水平并使得結構在整個生命周期中費用達到最小。

        2 我國現行建筑抗震設計理論的存在的問題

        2.1我國現行的建筑抗震設計理論設計方法較為保守,缺乏新的設計理念,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新的設計技術的實施。同時,在設計時候,缺乏對建筑結構性能的考慮,而只是根據我國一些曾經制定的抗震設計規范而行,只從刻板的標準出發,沒有能綜合考慮到各種實際狀況。

        2.2我國的設計理論和設計方法在很多抗震指標上規定不清晰,抗震設計理念不明確,加上很多建筑的使用者缺乏一定的抗震建筑知識,難以對所使用的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和抗震能力做出一個很明確的評判。

        2.3目前,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多是重視對建筑的整體承載力和建筑的結構強度來進行,而忽視了對其他因素的考慮比如建筑結構的性能設計。同時,很多現行設計理論在進行建筑的設計時候,更多的注意著建筑的主題結構的抗震損失,而忽視了很多細節,對損失的控制力度不強。經濟評估準則并沒有在建筑業中得到廣泛應用。

        3 性能抗震設計理念的特點

        通過對現行抗震設計理論的實踐,可以對兩者進行對比,以得到性能抗震設計理念的特點。

        3.1多級設防。

        相對于現行的三階段設防目標(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性能抗震設計注重多級設防,保護非結構件與內部設施,后者的設計理念既保證使用者安全,又減輕業主和社會的經濟損失與壓力。

        3.2投資效益準則。

        性能抗震設計偏重于安全、經濟等多方面。在安全與經濟之間找到合理、平衡的切入點,確定最佳方案,以優化設計為目的。

        3.3自由度大。

        相比較傳統抗震設計刻板的被動狀態,性能抗震設計可根據業主的要求確定目標,給設計帶來新的動力。

        4 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

        作為性能設計理論的重要內容,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方法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合理的運用基于性能抗震設計理念則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能夠把它有效地運用到實際中來,有很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思考,但是卻還沒有統一的認識,通過他們的總結,我們可以知道讓性能設計思想運用到實際設計中來主要有以下步驟和方法:

        4.1性能抗震設計階段

        4.1.1概念設計。根據用途和業主的要求,合理確定設防目標,通過場地、建筑平面等進行初步設計。

        4.1.2 計算設計。根據預定的設防目標,計算出能影響各類因素的抗震參數,參數與預定目標不符要及時修改,直至滿足參數需求。以基于位移的抗震性能設計為例,主要包括步驟有確定不同強度地震作用下性能目標;根據初步設計,確定結構內的位移的極限值;通過等效阻尼比等各類等效數值,確定等效剛度;設計采用必需的構造措施;評價結構強度要求和變形能力。以嚴謹、科學、合理的態度進行評估,如計算階段有不符合,則需重復計算設計步驟,以不斷完善結構設計。

        4.1.3性能評估。通過各類的分析法得出設計結果來確定該建筑結構的性能。

        4.2 性能抗震設計方法

        目前大致主要有:位移影響系數、能力譜、直接位移設計等方法。

        4.2.1位移影響系數法。基于結構性能設計方法,通過分析得出的最大期望位移值,利用等效方法、模態進行確定。以達到此系數的修正作用。此方法還存在著由于它是整體抗震評估方法,無法具體體現主要結構、樓層的損壞情況與抗震水準等問題。

        4.2.2能力譜法。1975年被提出,隨后不斷改進。能力譜設計是將能力譜曲線與地震反應譜轉化而來的需求譜,進行比較來評估其抗震性能。此方法側重對結構的實際性能進行驗算、評估。另外,能力譜設計法比較適用于平面結構可簡化且分布較均勻的結構,否將會產生不小的誤差。

        4.2.3直接位移設計法。側重于結構性能設計,概念簡單,根據地震等級來預期位移計算,使結構達到預定位移。此方法也存在著只能從建筑結構材料的極限變化得到數值,而不能考慮到預期以外的強震效應的不足。

        5 結語

        建筑結構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是比較寬泛的體系,它是現行抗震設計的延續與發展,以結構性能分析作為基礎,建筑物的性能目標以全面、科學的因素來確定,使建筑物在面對不同等級的地震時,能達到預期的抗震目標。與傳統抗震設計相比,優點明顯:基于性能抗震相較于以往更系統化;性能抗震設計的適應性、連貫性更好,應用意義更大;靈活性的加大,使設計人員能發揮創造性,增加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等。性能抗震設計方法也需要解決一些設防水準數據化的劃分,合理的參數取值范圍介定等問題,才能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經濟建設,達到符合我國國情的設計規范。

        參考文獻:

        [1]賈明明.鋼框架結構基于性能可靠度的抗震性能設計.哈爾濱工業大學 碩士論文.2003,9.

        [2]鄒昀,呂西林.基于結構性能的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J].工業建筑. 2006,36(9).

        [3]汪夢甫,周錫元.基于性能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J].建筑結構,2003,33 (3).

        [4]程耿東,李剛.基于功能的結構抗震設計中一些問題的探討.建筑結構學報,2001,21(1).

        [5]SEAOC VISION 2O00 COMMITTEE.“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Engineering”, Report Prepared by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acramento, California, U.S.,1995.

        第3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詞:鋼筋混凝土框架;強柱弱梁;抗震

        中圖分類號:TU3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鋼筋混凝土框架體系,隨著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藝的不斷提高和改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其建筑布置比較靈活,可以設計成具有較大空間的各類建筑。但是,由于其整體結構剛度小、冗余度低, 造成其抵抗強震和抗倒塌能力弱,在強震中易造成較大損失, 震后修復困難, 修復費用較高。鑒于以上原因,為了在地震區建設符合“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設防水準的框架結構房屋,《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做了相應的規定和要求, “強柱弱梁”就是保證“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由于框架結構一般不具備多道抗震防線, 因此延性框架塑性鉸要求發生在不影響整體穩定的梁上,使柱得到保護,從而保證整體結構的穩定, 做到“大震不倒”,降低危害。

        1國內對“強柱弱梁”理念的研究現狀

        “強柱弱梁”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原則之一,即在地震作用下,梁先于柱發生破壞。 因為梁破壞通常是局部的,且如果梁端出現塑性鉸可以消耗掉一部分地震能量,從而更好的保證整個結構的安全。 而柱破壞則可能導致結構整體的倒塌,后果嚴重。我國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也對“強柱弱梁”的實現做出了具體規定,即除框架頂層和柱軸壓比小于0.15及框支梁與框支柱的節點外,對于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一、二、三級框架柱,柱端組合的設計彎矩應乘以相應的增大系數。

        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家組[1]通過對汶川地震的震害分析指出: 由于樓板的增強作用、框架梁上增加砌體或填充墻的增強作用、增大上部結構的剛度等,使得框架梁或屋蓋的實際剛度增大, 在實際框架結構震害中, 很少看到“ 強柱弱梁”型破壞。由于地震的復雜性,現澆樓板的影響和鋼筋屈服時的超強等因素的影響, 難以實現“ 強柱弱梁”的破壞機制, 這也引出應該根據這些因素來提高柱端彎矩增大系數從而達到梁鉸機制。從單質點體系理想的荷載- 變形關系曲線[2]出發: “ 強柱弱梁”原則是延性框架結構設計的關鍵, 圍繞這個問題來進行“ 強柱弱梁”設計, 那么“ 強柱弱梁”設計原則不是通過增加柱梁剛度比,而是通過降低梁的相對強度、提高柱的相對強度來實現的。從構件層次和結構體系層次對“ 強柱弱梁”進行概率分析[3]:抗震等級越高,柱彎矩增大,系數越大,軸壓比限值越小,梁的界限受壓區高度越小, 從而使柱端形成塑性鉸的概率減小, 梁端出現塑性鉸的概率增大, 從而增大了“ 強柱弱梁”的形成概率。通過對“ 強柱弱梁”的影響因素的分析[4]:為了滿足“ 強柱弱梁”的抗震設計要求,柱端設計彎矩均應按梁端截面實配鋼筋的抗震受彎承載力進行調整放大,而且在進行抗震設計時, 應考慮框架梁的塑性內力重分布,對梁端負彎矩進行適當調幅,同時應采用柱邊緣所對應的梁端彎矩設計值進行截面配筋及裂縫驗算。另外需要合理控制框架梁底部鋼筋伸入框架柱的數量,來避免鋼筋過多帶來的超強剛度的影響,尤其應該考慮現澆樓板及其配筋對梁端截面受彎承載力的影響。

        2 影響“強柱弱梁”實現的因素

        “ 強柱弱梁”措施作為建筑抗震設計的一項重要設計原則, 在工程設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最終目的就是形成延性框架設計, 從而為保證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做貢獻, 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綜上所述,影響“ 強柱弱梁”破壞機制的因素眾多,其中關鍵四個因素如下:

        Ⅰ)現澆樓板的影響。在現澆結構中,樓板是與框架梁一起澆筑的, 兩者結合良好,共同工作的能力強,樓板可以顯著的提高框架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

        Ⅱ)填充墻的影響。填充墻是一個最復雜因素, 對結構的剛度影響很大,如果是把強柱弱梁作為包括填充墻在內的整體結構抗震的屈服機制設計目標時,那么預期出鉸的框架梁上則不應設置填充墻,或者在填充墻與框架柱之間留有足夠的縫隙。

        Ⅲ) 鋼筋超配置的影響。鋼筋超配會引起梁端超強,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實際采用的鋼筋屈服強度比設計的鋼筋屈服強度高; 二是鋼筋屈服后的應變硬化指標較高; 三是設計配筋構造, 滿足最大或最小構造要求,導致的梁端抗彎承載力提高; 四是設計人員為了保證安全系數,人為地加大梁的配筋率。

        Ⅳ)軸壓比的影響。在進行結構設計時,多是根據軸壓比來確定柱的截面尺寸,規范中為保證柱有一定的延性,對柱的軸壓比規定了上限。 在設計中,由于建筑美觀或者降低造價等各方面的要求,設計人員常常在滿足軸壓比的前提下盡量縮小柱截面尺寸,尤其是在結構底層柱。 因此規范中規定的軸壓比限值過高,框架柱截面尺寸偏小,也是造成實際震害中出現“強梁弱柱”的原因之一。

        3 實現“強柱弱梁”的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 若想實現“強柱弱梁”破壞機制,我們應該綜合各種因素來分析,使“ 強柱弱梁”原則更加明確化、具體化、規范化。

        首先,嚴格控制梁端鋼筋的超配。利用概率分析的方法來確定截面超配筋對梁或柱的影響,來具體確定截面的超配筋系數以及控制伸入框架柱鋼筋的數量, 而且還要明確的確定彎矩的調幅系數或參數,以便滿足結構的“ 強柱弱梁”的設計要求, 從而最終確定最佳的柱端彎矩增大系數,減少過多鋼筋在梁柱節點區的錨固,保證節點區的混凝土的質量。

        其次,應具體考慮現澆樓板對“ 強柱弱梁”機制的具體影響來提取影響參數。這里主要是綜合考慮剪跨比、軸壓比、橫向梁剛度、板內配筋情況等因素等效來確定板的有效寬度。根據最大層間位移角來計算板的有效寬度,即:T形梁的有效翼緣寬度, 主要通過考慮樓板對梁端抗負彎矩能力的貢獻、對受彎承載力的影響以及結構內力重分布的影響,來確定柱端彎矩增大系數。

        此外,增加柱子的非彈性變形和耗能能力。按照現行抗震規范進行框架結構設計,無法保證框架在地震中一定不發生柱鉸破壞,而對“強柱弱梁”的設計規定也主要是為了防止框架發生倒塌。若框架柱有足夠的變形和耗能能力,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框架發生倒塌。 增加框架柱抗震能力的措施有很多,如采用鋼套管或纖維增強復合塑料等材料對框架柱進行側向約束或者采用高強螺旋箍筋,增加對柱核心混凝土的約束,提高柱的抗倒塌能力;另外,在技術條件和工程造價允許的前提下,采用型鋼混凝土柱、鋼管混凝土柱等組合結構柱,亦可大大提高結構的抗震性能。

        參考文獻:

        [1] 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結構專家組. 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J] . 建筑結構學報, 2008, 29( 4) : 1- 9.

        [2] 朱少云, 曹維琪. “強柱弱梁”設計原則在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應用[ C] . 中國建筑學會. 第八屆全國混凝土結構基本理論及工程應用學術論文集,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4: 356- 359.

        第4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摘要: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非常重視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問題。所以,本文主要就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關鍵問題、具體的抗震設計舉措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關鍵問題;具體舉措

        【中圖分類號】TU3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236-1879(2017)20-0217-01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但與此同時,在我國是地震多發國家的背景下,建筑抗震等安全因素成為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現階段,我國的建筑抗震水平較高,但因地震導致房屋倒塌的情況時有發生,為了能更好的提高建筑抗震水平,在建筑抗震設計方面更加合理,作為中學生了解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關鍵問題、具體的抗震設計舉措是很有必要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關鍵問題

        (一)場地的科學選擇。

        建筑場地的科學選擇,直接關系到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水平與質量。因此,有關的工程設計人員需要對于建筑物建設的場地進行全面的考察工作,選擇具有土質松軟、地質元素分布不均衡的區域來進行地段的選擇,避免地震發生時產生出地裂或者是地表錯動問題。

        (二)建筑結構的合理化抗震設計。

        建筑結構的合理化設計也對于提升建筑抗震設計的質量與水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比如:使用高強度的建筑材料使得建筑物的結構框架具有完整性的構造。而高質量設計圖紙的應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各個部位進行更加合理、科學的布局,最終形成強有力的抗震效果。

        (三)建筑平面布置的規則性。

        進行滿足有關抗震設計要求的施工,可以極大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與能力。比如:綜合的考慮到各個方面的因素,應用現代的網絡信息技術進行對稱性的結構設計,將會對于建筑的抗震實際效果進行科學的提升。同時,我們需要清楚的了解到各種科學的設計需要真正的落實到施工實踐中,使得設計的成果真正轉變為實際的應用成果[1]。

        一、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具體舉措

        (一)基礎隔震措施。

        所謂的基礎隔震指的是應用各種各樣的減震裝置來完成有關建筑物的結構抗震設計。具體來講,將有效的抗震、隔震的裝置應用到建筑物自身的部位中,從而達到保護建筑物,使其具有良好抗震、隔震效果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不適用于高大的建筑物中。原因在于,在高大建筑物中應用抗震裝置會導致建筑物產生出自振周期問題,無法達到應有的抗震效果。在我國的生活中常見的抗震裝置有橡膠墊裝置、混合隔震裝置等。對于這些裝置應用摩擦移動或者是粘彈性隔震的方式就可以進行有效的防震,保障建筑物具有良好的防震要求[2]。

        (二)特殊材料在地基隔震中的應用。

        應用特殊的材料全面保障建筑物的地基具有良好的防震性能,也是一個重要的防震舉措。具體來講,應用高效的瀝青原料與粘土、砂子等進行混合性的應用,可以提高建筑物整體的質量與水平,保障建筑物的安全。目前這種方法已經在建筑物的防震設計中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應用,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應用效果[3]。

        (三)建筑結構懸掛隔震。

        所謂的建筑結構懸掛隔震指的是在進行建筑物結構設計工作中,應用懸掛的方式來對于建筑物大部分結構或者是整體的結構進行有效減震處理,使得地震發生時地震災害的破壞力量對于懸掛的建筑結構沒有非常大的影響,最終減輕地震對建筑的破壞程度,避免重大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比如:在一些大型鋼結構建筑中應用懸掛的方式來進行有關的設計,使得有關的子框架通過鎖鏈或者是吊桿方式的應用懸掛在主框架上。這種設計方式應用的意義在于地震發生之后,地震一部分破壞力量會傳導在這些鎖鏈或者是吊桿上,降低了地震對于建筑物地基以及墻面的影響,提高了建筑物地基抗震的實際效果[4]。

        (四)建筑層間的隔震。

        對于建筑物層間進行有效的隔震是一種操作簡單、工序簡單的應用方式。但是,這種方式與其它方面的隔震使用舉措比較起來只能對于地震破壞力量的10%到30%進行有效的預防,無法從根本上形成強有力的抗震效果。因此,這種方式需要與其它模式的抗震舉措進行綜合性的應用,形成對于建筑物的有力保護,全面提高其應對地震破壞力量的能力。

        (五)建筑結構的加固隔震。

        為了全面提高建筑物結構的抗震能力,我們需要采取各種的方式對于建筑物進行必要的加固處理,提升建筑物的質量。具體來講,第一,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有關的工程施工技術人員可以應用阻尼的方式對于建筑物進行全面的加固,最終使得建筑結構的抗震效果得到加強。第二,為了提高高層建筑的抗震效果,我們可以應用消能減震裝置來提高其抗震的能力,使得高層建筑也可以在地震發生時具有對地震破壞力的抵御能力,避免重大的財產損失與人員傷亡。比如:消能減震裝置在建筑物隔震夾層中進行應用,可以極大提高建筑物結構的抗震效果[5]。

        二、結論:

        通過上述幾個方面,對于建筑物結構抗震若干問題進行科學的研究與探討,有利于建筑物施工的企業應用眾多的具體方法全面提高建筑物結構抗震的質量與水平,保障建筑物在地震發生時具有強有力抵御地震的能力,減少人員的傷亡與財產上的損失。如今總體的設計理念與方式比較先進,但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提高建筑抗震等級,為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提高保障。

        參考文獻 

        [1] 古力銘.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 四川水泥,2015,06:60. 

        [2] 曹振.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 門窗,2015,06:126. 

        [3] 邱子龍.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 建材與裝飾,2016,08:76-77. 

        [4] 李琛琛. 關于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若干問題的討論[J]. 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18:245. 

        第5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字】鋼框架,工業廠房,設計

        中圖分類號:TU398+.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多層鋼框架工業廠房的設計理念

        1、鋼框架體系概念

        框架體系是指沿縱橫方向均由框架作為承重和抵抗水平抗側力的主要構成所組成的結構體系。框架的梁柱宜采用剛性連接。鋼框架結構一般可分為無支撐框架和有支撐框架兩種形式。無支撐的純框架體系,有鋼柱和鋼梁組成,在地震區框架的縱、橫梁與柱一般采用剛性連接,縱橫兩方向形成空間體系,有一定的整體的空間作用功能,有較強的側向剛度和延性,承擔兩個主軸方向的地震作用。

        2、純框架體系的主要特點是:

        (1)可以形成較大使用空間,平面布置靈活,適用多種類型適用功能,結構各部分剛度比較均勻,構件易于標準化和定型化,構造簡單,易于施工。對于層數不多的房屋而言,框架體系是一種比較經濟合理的結構體系。

        (2)重力二階效應影響

        鋼框架的側向剛度較柔,在風荷載或水平地震作用下將產生較大的水平位移,由于結構上的豎向荷載P的作用,使結構又進一步增加側移值且因其結構的各構件產生附加內力。這使框架產生幾何非線性的效應,稱之為重力二階效應。

        由于重力二階效應的影響,將降低結構的承載力和結構的整體穩定。

        (3)由于框架結構體系中柱與各層梁為剛性連接,改變了懸臂柱的受力狀態,從而使柱所承受的彎矩大幅度減小,使結構具有較大延性,自振周期長。自重較輕,對地震作用敏感小,是一種較好的抗震結構形式。但由于地震時側向位移大,容易引起非結構性構件的破壞。

        (4)框架結構體系的抗側能力主要決定于梁和柱的受彎能力,若房屋層數過多,側力增大,而要提高抗側剛度,只有加大梁、柱截面。

        三.工程概況

        河南洛陽某選廠精礦過濾車間為多層鋼結構廠房,總建筑面積為1852.2m2。首層層高4.5m,局部二層層高2.9m,三層層高7.6m,建筑高度17.1m。為滿足工藝要求,縱向柱距為6m,9m;橫向柱距為6mX5。框架柱與框架梁均為工字型截面,柱與獨立基礎剛性連接,框架柱與框架梁也是剛性連接。屋面采用薄壁C型鋼雙拼檁條,墻面采用外掛壓型鋼板。樓面采用6mm厚花紋鋼板以節約造價。

        四.鋼框架工業廠房建筑設計

        1. 維護結構的選用

        鋼結構廠房主要采用壓型鋼板圍護結構。壓型鋼板具有自重輕、強度大、剛度較大、抗震性能較好、施工安裝方便,易于維護更新,便于商品化、工業化生產的特點。而且壓型鋼板具有簡潔、美觀的外觀,豐富多彩的色調一級靈活的組合方式,是一種較為理想維護結構用材。

        壓型鋼板按波高分高波板、中波板和地波板三種板型。屋面宜采用波高和波距較大的壓型鋼板,墻角宜選用波高和波距較小的壓型岡本。上述工程中壓型鋼板維護結構均選在國標01925-1,其中外墻面壓型鋼板選用YX28-150-750,屋面壓型鋼板屋面板選用YX130-300-600,屋面底板選用YX15-225-900。

        2.屋面排水設計

        屋面排水設計主要考慮屋面坡度、天溝形式、單坡屋面長度這些因素。

        根據《屋面工程技術規范》的規定,屋面坡度最小為5%。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屋面坡度遠遠低于這個標準。但是,考慮到很多企業的鋼構的技術力量、節點的處理以及材料性能等方面的原因,我們通常會將屋面坡度保持在5%內。對于雨雪比較多的地區,屋面坡度可以適當的加大。如下圖所示就是屋面設計示意圖。

        五.鋼框架工業廠房結構設計

        1、計算的一般規定

        計算時對平面布置較規則的多層框架,其橫向框架的計算宜采用平面計算模型,當平面不規則且樓蓋為剛性樓蓋時,宜采用空間計算模型。多層框架的縱向計算,一般可按柱列法計算,當個柱列縱向剛度差別較大且樓蓋為剛性樓蓋時,宜采用空間整體計算模型。多層框架在風荷載作用下,頂點的橫向水平位移(標準值)不宜大于H/500(H為框架柱總高),層間相對位移(標準值)不宜大于h/400(h為層高),對隔墻的多層框架,可不驗算其層間位移。

        2、荷載

        (1)恒載(永久荷載)

        A、建筑物自重,按實際情況計算取值,分享系數r取為1.2;

        B、樓(屋)蓋上工藝設備荷載.包括永久性設備荷載及管線等,應按工藝提供的數據取值,其荷載分項系數r取為1.2;當恒荷載在荷載組合中為有利作用時,其分項系數r取為1.0.

        (2)活荷載(可變荷載)

        樓層活荷載(包括運輸或起重設備荷載),按工藝提供的資料確定,荷載分項系數一般取r=1.4,但當樓面活荷載Q>4KN/M2時,r可取1.3.

        3.多層框架的節點構造與計算

        (1)梁、柱剛接連接節點

        多層框架梁最常用的截面為軋制或焊接的H型鋼截面,當為組合樓蓋時,因優化截面,降低鋼耗、可采用上下翼緣不對稱的焊接工字型截面。多層框架柱最常用的截面亦為軋制或焊接的H型鋼截面,當荷載及柱高均較大時,亦可采用方管截面,但其用鋼量較大且制作亦較困難,當有外觀等特別要求時亦礦用圓管截面。

        在多層框架中框架與柱的連接節點一般都是剛性連接,這樣可以增加框架的抗側移剛度,減少框架橫梁的跨中彎矩。梁與柱的剛性連接可以保證將梁端的彎矩和剪力可以有效地傳給柱子,剛接節點的連接(焊接或高強度螺栓連接)應能保證所連接部分內力能可靠的傳遞,對與母材等強的熔透焊(加引弧板)焊縫可不再驗算其強度。

        本工程中框架柱與框架梁均為工字型截面,均為剛性連接。

        (2)柱腳節點

        柱腳的作用是將柱的下端固定于基礎,并將柱身所受的內力傳給基礎。基礎一般由鋼筋混凝土做成,其強度遠比鋼材低。為此,需要將柱身的底端放大,以增加其與基礎頂面的接觸面積,使接觸面上的壓應力小于或等于基礎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設計值。

        柱腳按其與基礎的連接方式不同,可分為鉸接和剛接兩種型式。上述工程中柱腳采用剛性柱腳,柱腳通過預埋在基礎上的錨栓來固定,在彎矩作用下,剛接柱腳底板中拉力由錨栓來承受,所以錨栓的數量和直接需要通過計算確定。

        (3)屋蓋支撐

        屋蓋支撐作用:

        1)保證屋蓋結構的空間幾何不變性和穩定性

        2)承受和傳遞水平荷載

        支撐體系可有效地承受和傳遞風荷載、吊車的制動荷載及地震作用等水平荷載

        本工程屋面設有5t電動葫蘆,為保證承重結構在安裝和使用過程中的整體穩定性,提高結構的空間作用,減少屋架桿件在平面外的計算長度,根據結構的形式、跨度、吊車噸位和所在地區的抗震設防烈度等設置支撐系統,在屋面2-3軸及5-6軸之間設水平支撐。

        六.結束語

        工業廠房的設計的好壞是由工藝、項目管理所決定的,而衡量一個設計院的水平則是通過對該設計院的綜合管線的管理來評定的,因為對于綜合管線的管理將會直接影響到設計的順利進行。各專業協調的能力最直接、最表面的體現就是綜合管線的布置。各專業協調的好,綜合管線的布置就合理,廠房就會整齊、干凈,否則就顯得零亂。當然設計人員的素質也是廠房設計好壞的決定因素,因此,應該加強設計人員的素質建設。

        參考文獻:

        [1]崔芃 淺談鋼結構工業廠房設計[期刊論文] 《山西建筑》 -2007年24期

        [2]沙昱楠 康樂 對鋼結構工業廠房設計及施工問題的探討 [期刊論文]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年14期

        [3]梁中力 黃文明 齊立軍 淺談鋼結構工業廠房設計與安裝施工 [期刊論文]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 -2010年27期

        [4]張海玲 多層鋼結構工業廠房設計問題分析 [期刊論文] 《科技致富向導》 -2011年20期

        [5]張興玉 多層鋼結構工業廠房設計與實例 [期刊論文] 《科技與生活》 -2010年9期

        第6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湖北省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武漢430060)

        摘要院本章基于情景分析法,對震后交通需求進行了初步分析,提出道路網絡防災評價指標,構建了城市道路防災規劃基本流程,提出了道路防災等級概念,為城市道路網絡的抗震防災規劃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行方法。

        關鍵詞 院道路;防災;規劃

        中圖分類號院TU984 文獻標識碼院A 文章編號院1006-4311(2015)27-0152-02

        0 引言

        城市道路系統是城市抗震救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震后應急救援活動都依賴道路系統的正常運行。由于道路系統本身也受到地震的損害,如何增強道路系統的抗震性能,從而滿足震后交通需求,保證災區救災、救護和物資運輸的高效性,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1 道路系統防災評價指標

        地震往往造成道路通行能力下降,甚至完全阻塞。因此,路段是否連通是評價路網抗震防災性能的主要指標,也即路段通行是否安全。而在地震應急救援中,救援車輛的路徑選擇不僅考慮路段是否連通,也十分關注路段的通行效率。因此,路網的抗震防災評價需要綜合考慮安全性和效率性。安全性是目前評價震后道路性能最常用的指標,此類指標主要是震前對道路防災條件進行評估。效率性主要考慮地震救援過程中的時間。由于震后道路縮減可能導致道路通行能力下降,假定交通量不變,路段的飽和度必然提高,從而使得旅行時間延滯。因此,震后救通兼顧安全和效率,才能充分發揮道路防災的功能。過去地震防災的焦點是根據道路易損性評估震后道路的連通概率,給出路網的薄弱環節,而較少考慮地震發生時的實際交通需求。本章以單一路段為基本單元,綜合考慮安全和效率指標,基于震時交通需求,分別考慮路段完好、部分阻塞和完全阻塞情況下的震后交通服務性能,給出合理的路網抗震性能評價。

        2 基于震后交通需求的防災路網

        根據震后交通活動的特點和優先級,本文將震后應急救援的交通需求歸納為市政搶修、物資供應、消防救火、醫療救護等四類。基于用戶均衡分配理論,將震后救援活動的交通需求分配到路段上,得出路段的使用次數和路段交通量,進而得出基于防災性能的路段重要性。同時根據城市重要設施點、救援點的層次性,根據震后交通服務要求(如路網的連通可靠性、救援效率性和服務覆蓋性等),得出城市道路網絡防災規劃的總體框架,從而為道路防災設施的建設提供了依據,如圖1 所示。

        3 道路系統防災規劃

        對于具體城市來說,城市重要設施和防救災據點是已定的,城市本身的防救災空間系統的層次性也是劃分好的。防災系統的層次性越高,其防災功能越強。因此,在一定的地震作用和道路投資約束下,首先要保證連接最高層次防災系統的道路保持暢通,其次保證連接較低層次防災系統的道路暢通,依次類推。因此,在進行道路防災規劃時,首先進行城市其它防災空間系統的層次劃分,然后通過道路系統連接這些設施點,進行路網性能評價和道路防災等級劃分。

        同時,在城市道路防災規劃時,如何判斷基于防災功能的路段重要度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已有的研究僅僅從路網的連通可靠度的角度來評判路段的重要度,難以反映路段防災功能的重要度。本文根據震后交通需求特點,計算了震后交通需求的空間分布,得到震后路段的救通量和路段使用次數,并根據震后救援效率得到路段的重要度指標。因此,城市道路網絡防災規劃的思路是:首先根據城市現有重大設施和其它防災空間系統的層次性,確定道路防災功能的層次性;其次是基于震后交通需求特點,計算震后路段的交通量和路段的重要度指標,作為第二層次的指標。則城市道路的防災等級計算如下:

        RI=琢Ra+茁Rc (1)

        式中,RI 為道路的防災等級,初步分為高、中、普通、低四個等級;Ra 為基于震后救援效率的路段重要度;Rc 為路段的層次性,由路段連接的城市防救災系統的層次性決定,一般按照防災規模、防災功能等劃分為十分重要、重要、一般等級別;琢,茁為相應的指標權重,琢+茁=1。

        根據城市道路的防災等級,可以初步給出不同地震烈度下,需要保證的道路通行能力,以保證城市震后盡快恢復運轉。

        本文以某市路網為例,運用GIS 系統,分層給出消防隊、醫院、市政搶修公司和物資供應站等特殊設施的位置;同時將道路劃分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給出路段編號、節點編號和路段長度等。按照城市地理區位、行政區劃和人口密度等,將城市路網劃分為15 個交通小區,如圖2 所示。根據震后交通服務性能要求,基于連通可靠度、行程時間可靠度等指標,采用Dijkstra 演算法尋找震后救災活動的最短路徑,找出震后路網關鍵路段和薄弱環節。

        以震后消防救援為例,當地震作用下,消防車輛難以通行的路段,稱為該路段完全阻塞。根據路網完好狀態下的路段消防交通量排序,假定249 號路段為完全阻塞。計算表明,249 號路段的完全阻塞導致路網交通量的分布發生了變化,消防車輛到達各著火點的最小行程時間也發生了變化。表1 給出路網狀態完好與路段完全阻塞下的最佳救援點和最小行程時間。通過累計震后消防隊與交通小區的最小行程時間,可以得出249 號路段對震后消防救火效率的影響程度為(75原68)/68越0.1029。同樣道理,可以求出每個路段阻塞造成的消防救火效率的延誤程度,從而得出基于震后消防活動的路段重要度排序。圖3 為基于路段阻塞的消防救火最佳路線分布示意圖。

        綜合分析上述四類震后救災活動可以發現,基于不同的應急救援活動,其路段重要度的排序是不同的,上述研究結論為各個職能部門的路網抗震防災性能改造提供了思路。地震發生后,上述四類應急救援需求可能會同時產生,并相互之間影響。因此,綜合考慮震后四類救通需求特點,評價路段對于震后應急救援效率的影響,找出應急救援中的關鍵路段,對于城市抗震防災規劃具有更加實際的意義。

        第7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Abstr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enhancing seismic foundation of building, the important safety precaution measures for building earthquake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building, this paper explored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specification, the seismic standards for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of building are the same, and the building structural engineers will ensure seismic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actual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discussed several building structure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關鍵詞: 住宅建筑;建筑技術;抗震施工;抗震應用

        Key words: residential buildings;construction technology;seismic construction;seismic applications

        中圖分類號:U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2-0117-02

        0 引言

        圍繞研究怎么樣通過建筑的室內區域劃分、陳設和家具的安排設計、材料的選擇等各個方面做了不同的詳細考慮,主要目的就是要保障建筑物居住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目前,在建筑施工的框架中有很多的優點,比如,抗震性能良好、整體性能好、圍護的墻體輕便、施工運行速度較快、布局設置靈活等等。在實際的工程中,抗震施工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結構構成。因此,要求工程的負責技術人員嚴格依據圖紙進行施工和操作,從而確保施工的安全和質量。尤其要注意在施工環節中重視對防震設施的建筑質量,要加強對防震設施建筑的監督和專項部門檢查,將抗震設防納入到規范化管理,只有保證建筑施工的質量,才能滿足抗震設防對房屋結構的要求,才能杜絕抗震隱患。

        1 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能夠取得成功,其中諸多的影響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能夠直接或者間接影響到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也是有許多的,各種復雜因素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比如,在影響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住宅建筑的設計是否始終按照規范的程序進行建設,其中包含住宅建筑的抗震構造設計是否合理、在住宅建筑施工過程中施工質量是否較高、住宅建筑選擇的地位是否合理等諸多原因。對于住宅建筑本身的抗震性能來說,更多的需要考慮住宅建筑的房屋結構、使用年限、后期改造等方面的問題。

        從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角度來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住宅建筑的結構是否合理,整體建筑結構是否符合規則,在特性方面是否呈現出均勻、對稱等特點,在上述特點之下,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會比較強大。反之,那種不規則的住宅建筑,甚至頭重腳輕式的住宅建筑,扭轉的不規則住宅建筑,等等此類情況,其建筑的抗震性能都比較差。這里需要修正一個近年來通常認為的誤區,那就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躍層、錯層和復式等類型的住宅建筑情有獨鐘,誠然此類結構的住宅建筑在提升居住舒適度等方面有其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從增強住宅建筑抗震性能的角度上來講,平層的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更勝一籌。

        其次,還需要考慮住宅建筑施工技術及應用的時間長短,有的住宅建筑雖然符合建筑規則,但是因為建造的時間較長,以往的住宅建筑的施工過程中雖然考慮抗震性能,但是由于技術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當時的住宅建筑抗震標準相對較低,導致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相對較弱。而且隨著人們對于自然災害的認識越來越深刻,因此在住宅建筑抗震標準上也會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總起來說,住宅建筑的抗震標準越來越嚴格,標準越來越高。

        再次,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受到當時當地的建筑材料及施工質量的影響。有的住宅建筑抗震標準要求較高,因此對于建筑材料的標準、型號等要求也相對較高,比如建材質量的好壞,混凝土標號是否合理,鋼筋是否合格等諸多因素,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施工隊伍的施工技術的高低也是影響施工技術及應用的重要因素,有的施工隊伍技術高超,因此建造的房屋質量就高,抗震性能相應的就好。最后,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受到住宅建筑的后期改造的影響較大。在住宅建筑的初期設計過程中,大多數住宅建筑均會充分考慮到房屋的抗震需要,因此對于建筑內的有些部分是不能夠進行改動的,因為一旦破壞建筑的整體防震設計和抗震結構,那么就會較大程度的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甚至在發生強烈地震的時候,住宅建筑很有可能會發生整體坍塌的情況。

        2 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幾點對策建議

        近年來,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日益完善和提升,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面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弊端和缺陷。因此,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現對加強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提出幾點粗淺的建議。

        一是,加強住宅建筑墻體砌筑的抗震性能。因為,通常認為,住宅建筑的墻體框架結構是決定住宅建筑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關鍵所在,其所采用的圍護構件屬于承重構件的范疇,其所能夠產生的抗震性能的高低,也重點取決于建筑施工材料的質量,以及建筑承重結構的連接方式,還要考慮到建筑施工的質量和建筑地基狀態。比如,在實際的抗震施工技術及應用的過程之中,墻體的需要通過砂漿的粘結構共同構成墻面的整體,才能夠有效實現住宅建筑的抗震要求,因此需要在抗震施工過程中采用高標號水泥,嚴格合理控制砂漿配比等方面,嚴格住宅建筑施工規范的要求,整個墻體的砌筑砂漿飽滿度達到相應的標準。有的住宅建筑墻體的砌筑經常采用的是“三一”的砌磚方法,其中在豎向灰縫這一個環節上需要較高的技術和技巧。另外,在住宅建筑的框架結構施工過程之中,需要事先將墻體內的短鋼筋埋置好,然后再進行砌筑前的焊接等各項工作,堅決避免那些拉結筋在墻體之中任意擺放,導致其彎折嚴重影響了住宅建筑結構的質量等問題的存在。針對上述幾種情況,需要在住宅建筑施工之前,即對所需要的各種型號的配筋一次性備齊備足,動態檢查是否有遺漏的情況。

        二是,加強住宅建筑構造柱的抗震性能。在抗震施工技術之中構造柱和圈梁的施工處于比較重要的位置,必須予以加強和改進技術。因為,在眾多的磚混結構的住宅建筑的抗震施工中,重點通過科學合理設計構造柱和圈梁等方式來確保抗震性能,從而實現整個住宅建筑的最大抗震效果和能力,特別是要高度重視構件之間的連接部分,需要更加注重采取強有力的施工措施。因為,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住宅建筑的骨架,充分發揮著有效約束墻體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增強了縱橫磚墻之間的有效連接,進一步增強了住宅建筑的整體抗震性。

        三是,加強住宅建筑框架節點的抗震性能。因為住宅建筑的框架節點發揮著連接框架柱和梁之間的作用,因此框架節點比較符合抗震標準才能夠實現整體抗震性能的提升。如果框架節點遭到破壞,直接就可能導致住宅建筑的整體結構出現位移甚至傾倒,由此可以看出,框架節點抗震技術施工的重要性和現實性。要全面加強框架節點及其周邊區域的混凝土的強度,相關的配置應當采取積極有效的抗震性能保護措施。在實際的抗震技術施工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將混凝土澆筑到梁底的標高位置,然后將框架節點的混凝土,連同梁板進行澆筑。對于施工隊伍來說,要進一步增強抗震施工技術應用的超強意識,從堅決杜絕施工隱患的角度入手,嚴格遵守住宅建筑施工過程中的施工圖紙要求,嚴格按照住宅建筑抗震構造圖進行施工,確保建筑的整體框架柱的始終處于高強度的狀態。在框架節點及其周邊區域,住宅建筑框架柱的橫斷截面通常會包含梁的橫斷截面,這就要求在配置住宅建筑的柱箍筋和梁箍筋等環節上,更加的小心謹慎,堅決避免“形式箍筋”的情況出現,務必采取焊接封閉箍筋等方式,確保框架節點及其周邊區域的箍筋整體質量。如果在施工過程中將配筋的材料改為采用拉筋的方式,那么拉筋的位置應該是緊緊貼近縱筋,同時加緊鉤住封閉的箍筋,確保箍筋可以發揮對整體混凝土抗壓作用發揮更大的作用。

        3 結束語

        就當前來說,大多數人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了解甚少,因此和抗震有關的建筑設計情況也是基本處在探尋摸索的階段,當前抗震的相關設計也未達到相當科學的程度。我國人口分布廣泛,單純的依靠建筑物來提高抗震性是不科學的、不全面的,并不能減少太大的地震損失。抗震設計的建筑物現在大都分布在新建建筑和大規模城市群中,而早期的一些建筑物尤其是農村的簡陋建筑抗震設計幾乎沒有,從而導致最近幾年我國發生地震損失傷亡尤為嚴重的就在這些地區。要求建筑物具備良好的抗震能力,應在做好建筑物的結構設計上實現良好的抗震,同時加上室內的抗震設計,共同實現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減少因建筑物自身質量、功能等問題而帶來的地震損失。所以,如果對建筑物的室內設計也進行有序的科學的研究和設計安排,可以很好的保障人民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時造成的生命財產安全。這就給建筑物是設計要求提高了規范性和操作性,要加大多層磚房的建筑質量和抗震設計,把民用的建筑地震損害程度降到最低。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激增,在建筑物的質量和耗能等方面有了新的標準和要求。施工部門和單位就需要進一步打破傳統建筑理念,不斷的探索、學習和創新,努力實現建筑行業的健康快速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斌,韓世文,張敬軍等.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與城市防災[J].自然災害學報,2004,(1):126-131.

        [2]陳立.武漢市城鎮住宅抗震設防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6.

        [3]趙風華,張久斌.CS板建筑體系在民用鋼結構建筑中的應用[J].鋼結構,2003,(3):35,37.

        [4]郭旭飛.關于建筑施工中抗震設防的幾點認識[J].山西建筑,2010,(23).

        [5]張小俐.磚混結構抗震鑒定與加固的探討[J].福建建材,2007,(03).

        [6]王志濤.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淺析[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08,(12):13,18.

        [7]肖建莊,程才淵,朱伯龍.高層鋼筋砼建筑結構抗震中的若干問題及發展趨勢[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1997.

        [8]陳亞紅,趙亞國,潘雙進等.農村民居抗震性能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6,(2):91.

        第8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詞:橋梁設計;隔震設計;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TU997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橋梁是我國城市建設非常重要的構成要素,其有著非常強的社會性特征,其建設投資非常多,同時后續的管控活動開展的也不是很順暢。除此之外,其是危機管控體系中非常關鍵的一個要素,要具有很高的抗震性特點,由于該項特征的提升能夠顯著的降低震后的不利現象。

        1、開展抗震設計的優勢和關鍵的意義

        1.1 開展該項設計的意義

        在開展該項設計的時候,其中的隔振設計具體的說就是指在其建設的時候,設置隔振裝置,其能夠確保橋梁在水平方向中獲取柔性的力,此時就會橫向的時間增加,除此之外,還要設置阻尼器,此舉是為了提升器阻尼的反應力,進而能降低地震力。

        最近一些年間,外國的一些區域對于該項抗震設計做了很多的探索,不過在我們國家其并非非常的先進。該項探索還是處在一種初期時間,同時沒有體系性,關鍵的措施是國外的一些探索成就。

        1.2 優勢

        開展該項設計能夠顯著的改善震后的力對于結構間的力的布局狀態,此舉能夠確保橋梁基礎穩定,同時還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支撐力。在開展該項設計的時候,其能夠起到一種水平方向的剛度調節的意義,此時就能夠完善構造的平衡型特征,進而減弱該力。

        在橋梁設計中的上部結構時,采用隔震減少甚至消除地震后橋梁的上下部結構出現的超出建設彈性范圍的現象,防止超出彈性范圍后局部部位發生變形。開展該項設計,能夠比一般的設計具有更加顯著的意義,此時就可以在不添加費用的前提下,提升項目的品質。

        當開展該項設計的時候,其使用的防震支座,假如在平時的狀態中,因為氣溫的改變或者是別的形狀的改變而出現一定的變動,此時其形變就變低了,這樣就能為城市建設中高架橋梁設計中多跨連續梁橋的采用,即減小伸縮縫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和那種沒有開展該項設計的項目比對來看,使用了該項設計之后在歷經了非常久的地震之后,能夠非常容易的換置設計等,而且其維護用時也不長,所需的資金也不多。

        2、關于隔震的理論

        2.1 隔震技術的原理

        防震措施前進到特定的時期之后就出現了隔震。其意義是為了經由降低而并不是抵擋地震的力,而對構造起到一種強化的意義。在平時的設計和建設時期,提升抗震力的措施一般是提升其總體的強度等。比對來看,該項設計關鍵是添加了柔性要素,此舉就能夠確保其關鍵的構件能夠和橫向的活動在特定的時期之中降低關聯,確保關鍵的構造在震后不會出現破損性的問題,此時構造的相應速率會較之于地表的速率要低一些。除此之外,由于采用了阻尼設計,這樣阻尼就有效地將地震帶來的能量得到消耗,當能量傳遞到橋梁上部以及隔震結構時作用力已大大減小。

        2.2 隔震技術的特點

        對于橋梁的隔震設計,其主要原因是為了緩沖地震造成的危害,在橋梁進行隔震設計時,最關鍵的因素就是要求要有合理的設計,使相關的抗震系統構件能夠具有較強的彈性和可塑性。關于該項技術在設計中的使用性,其不僅僅能夠發揮出降低成本的功效,還能夠顯著的提升利潤,其較之于一般的設計更加的具有效益,能夠維護墩柱,此舉能夠起到減弱延性需要的意義。除此之外,上方構造中的一些抗震的方法能夠降低震后橋梁的下部結構超出彈性范圍的反映和現象,對于那些在地震后難以檢查或者修復的地方,隔震設計可以避免在這些部位發生嚴重的非彈性變形。

        2.3 橋梁隔震設計的基本原則

        橋梁隔震設計是加強橋梁抗震性能的重要要求,不過在開展該項設計的時候,要切實的按照如下的一些理念來進行,必須切實的結合此類要素,才可以有效地提升抗震的水平,具體的原則有以下的一些:要對橋梁是不是適合采用該項設計認真的分析,該項分析要以其時間變久之后是不是可以顯著的提升地震力為參考信息。針對那些不應該開展該項設計的區域,不應該胡亂的進行建設活動。當設計的時候,如果使用了隔震設備的話,其上方的構造會在震后出現一定的位置的偏移,此時就會干擾到它的使用,所以在震后,要認真的對其處理。

        若在橋梁設計時采用了相關的隔震措施,那么應當保證橋梁的抗震性能不低于那些采用普通抗震設計所起到的抗震性能的大小。應當對采用隔震措施橋梁附近的地質環境以及橋梁地基進行科學地研究和勘測,隔震橋梁附近應當具有較為堅實的地質條件。在采用隔震裝置時,應當盡可能地選擇和采用那些結構簡單且同時符合所需隔震性能的裝置,且應當保證在其力學性能的范圍內科學地采用。

        3、橋梁的隔震設計

        3.1 隔震裝置的設計

        隔震裝置是設計的出發點,設計出來的隔震裝置是橋梁隔震最主要的措施,隔震裝置的設計是隔震設計的中心,當前,在橋梁的隔震設計中較為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彈性反應譜法,這種方法被大部分國家采用,但有不同的規范,主要有美國的、日本的和歐洲的規范,它們之間區別不大,主要在于計算公式的不同,這些計算公式是指隔震裝置等效剛度的計算和和等效阻尼的計算,與之相對比,那些復雜性強或較為不規則的橋梁,較為常用的方法是時程方法。通過分析我們得知,彈性措施能夠得到有序使用的原因有兩類。

        第一是由于建設時期計算非常的簡便。另外是由于其和目前的規范的運算措施很相似,此時就可以更加的便于接受,除此之外,隔震裝置的等效剛度和等效阻尼的計算是與隔震裝置在地震中的最大變形程度有關的,繼而隔震裝置的變形又與整個橋梁的地震響應程度有關系,所以客觀上要求我們對于采用彈性反應譜方法進行的隔震設計應當是一個不斷完善和變化的過程。由于在具體的計算中,對于目標的實現和達到沒有直接的公式可采用,因此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對橋梁結構地震響應的程度有較好的掌握和預估,地震發生后,較為熟練的工程師可以依據其長期工作的經驗初步地制定設計方案,方案完成后,再用一系列的時程來分析和驗證其設計是否合理。

        3.2 細部構造的設計

        根據實際檢驗來看,橋梁的的細部結構對于橋梁隔震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附屬結構和構件主要包括限位裝置、伸縮縫、防落梁裝置等,通過對諸多震害調查的分析和動力時程分析我們發現這些細部構造是影響橋梁結構動力響應和隔震效果的重要方面。不過現在面對較多的不利現象是很多的設計工作者不關注細節性的設計,把它放到一種不關鍵的地位之中分析,除此之外,其亦是由于在開展響應分析的時候,其運算措施較為繁瑣而導致的。在開展細部的分析的時候,其要具有非常優秀的持續性特點。

        4、橋梁設計中的隔震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

        為了協調基礎隔震橋梁的基部體積,在建造有隔震功能的橋梁時,和普通的橋梁一樣,讓基礎隔震結構的下部結構與地基直接結合,在隔震層下再做一些抗震措施。即在設計橋梁的隔震結構時,需要注意保持橋梁結構和隔震層平移一致,然后設計成水平縫,還要注重橋梁美感。在布置隔震裝置時要做到:

        ① 隔震層的水平剛度要適應水平方向的地面震動的影響。不管橋梁遇到強風狀況,還是遇到劇烈的地面震動,橋梁的隔震層都要保持足夠的剛度,可以發生柔軟性的變形。

        ② 水平剛度中心位置與隔震層上部結構保持重心一致,防止兩者之間發生偏差。

        ③ 根據隔震裝置的豎向剛度,設計好隔震裝置豎向承載的效果,使隔震裝置的豎向水平移動值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

        ④ 在隔震裝置設備水平變形能力的基礎上,還要加大其豎向的承受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橋梁遇到強烈的地面震動時具有強大的橋梁隔震效果,使橋梁可以保持堅固,避免橋梁受到地面震動的影響而倒塌。

        ⑤ 保持橋梁隔震裝置的自動復位功能,在橋梁經受了強烈的地面震動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還原到原來的位置,也能防止余震的影響。

        ⑥ 設置好隔震裝置的阻尼,使之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削弱橋梁受到承載力以及溫差的影響。

        ⑦ 保持橋梁隔震裝置的耐久性,可以讓隔震裝置在橋梁的使用年限內發揮出較高的隔震效果,此外還要注意隔震裝置的抗老化性、抗變異性以及抗勞損性。

        結束語

        隔振設計能夠顯著的提升項目的品質,雖說我們國家的該項技術目前還處在一種初始時間段中,不過還要積極的吸收國外優秀的技術要素,不斷的提升我國的該項設計力度,切實的提升抗震的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東生.橋梁抗震設計中幾個問題的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西南交通大學,1999.

        [2]韓鵬,孟領新.淺談橋梁抗震設計方法與減隔震技術[J].山西建筑,2009(16).

        [3]劉鵬.橋梁抗震的減隔震技術[J].科技資訊,2006(33).

        [4]王德勝.關于橋梁設計中抗震問題研究[J].科技信息,2008(6).

        第9篇:抗震理念論文范文

        關鍵詞:抗震規范

        1.R-μ-T關系及其應用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當美國的權威人士G.W.Houser導出了第一條地震反應譜和對地震激勵下的彈性反應規律的研究很快被學術界接受后,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與當時的抗震設計方法相矛盾的問題,那就是例如對一個第一振型周期為0.5s~1.5s,阻尼比為0.05的結構,結構地震反應加速度約為地面運動峰值加速度的1.5~2.5倍,比如賦予上述結構一個不大的地面運動加速度0.15g,則根據反應譜導出的結構反應加速度已達到0.23g~0.375g,而世界各國當時的設計規定中一般用來確定水平地震力大小的加速度只有0.04g~0.15g,但讓人不解是,震害表明,雖然設計用的反應加速度很小,但結構在地震中的損傷卻不太大。這么大的差距是不能用安全性或設計誤差來解釋的,于是,各國的學術界加緊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大家通過對單自由度體系的屈服水準、自振周期(彈性)以及最大非彈性動力反應之間的關系;同時還研究了當地面運動特征(包含場地土特征)不同時,給這種關系帶來的變化,我們把這方面的研究工作關系其中R是指在一個地面運動下最大彈性反應力與非彈性反應屈服力之間的比值,稱為彈塑性反應地震力降低系數,簡稱地震力降低系數或者反應調節系數;µ為最大非彈性反應位移與屈服位移的比值,稱為位移延性系數;T則為按彈性剛度求得的結構自振周期。研究表明,對于長周期(指彈性周期且T>1.0s)的結構可以適用“等位移法則”,即彈性體系與彈塑性體系的最大位移反應總是基本相同的;而對于中周期(指彈性周期且0.12s<T<0.5s)的結構,則適用于“等能量法則”,即非彈性反應下的彈塑性變形能等于同一地震地面運動輸入下的彈性變形能。

        之所以存在上訴規律,我們應該注意到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一些相關特性。首先,通過人為措施可以使結構具有一定的延性,即結構在外部作用下,可以發生足夠的非線性變形,而又維持承載力不會下降的屬性。這樣就可以保證結構在進入較大非線性變形時,不會出現因強度急劇下降而導致的嚴重破壞和倒塌,從而使結構在非線性變形狀態下耗能成為可能。其次,作為非線彈性材料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結構將從彈性進入非彈性狀態。在非彈性變形過程中,外力做功全部變為熱能,并傳入空氣中耗散掉。我們可以進一步以單質點體系的無阻尼振動來分析,在彈性范圍振動時,慣性力與彈性恢復力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體系能量在動能、勢能間不停轉換,但總量保持不變。如果某次振動過大,體系進入屈服后狀態,則體系在平衡位置的動能將在最大位移處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塑性變形能兩部分,其中,塑性變性能將耗散掉,從而減小了體系總的能量。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在地震往復作用下,結構在振動過程中,如果進入屈服后狀態,將通過塑性變性能耗散掉部分地震輸給結構的累積能量,從而減小地震反應。同時,實際結構存在的阻尼也會進一步耗散能量,減小地震反應。此外,結構進入非彈性狀態后,其側向剛度將明顯小于彈性剛度,這將導致結構瞬時剛度的下降,自振周期加長,從而減小地震作用。

        2我國現行抗震設計規范中的不足之處

        抗震規范規定,我國的抗震設防目標必須堅持“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則,而建筑應根據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為甲類、乙類、丙類、丁類四個抗震設防類別。甲類建筑應屬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筑,地震作用應高于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其值應按批準的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確定;抗震措施,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乙類建筑應屬于地震時使用功能不能中斷或需盡快恢復的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況下,當抗震設防烈度為6-8度時,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當為9度時,應符合比9度抗震設防更高的要求。丙類建筑應屬于甲、乙、丁類以外的一般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應符合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要求。我們知道,一棟建筑在大震下能否不倒,已經不是看其承載力的大了了,而是看它的延性是否能夠到達設計要求。由上面的建筑物抗震類別劃分可以看出,我們對甲、乙、丙、丁建筑物延性的要求是依次從高到低的,此時,結構的延性實際上是由其抗震措施來決定的,現以一棟乙類建筑和丙類建筑為例:

        表1

        設防烈度

        抗震措施烈度

        實際延性

        6

        7(6)

        7

        8(7)

        中等

        8

        9(8)

        稍高

        9

        比9度高(9)

        說明:在抗震措施烈度中,括號外為乙類建筑,括號內的為丙類建筑。

        由表1可以看出,如果按規范設計,就可能會出現9度(設防烈度)下的丙類建筑的延性比7度(設防烈度)下的乙類建筑延性還要高的情況出現,而根據上面所述的R-μ-T理論關系的研究可以知道,當R取值不變時,對結構的延性要求也應該是不變的,與處在什么烈度區沒有關系,如果R-μ-T理論關系的研究結果是正確的,那么我國規范對甲、乙、丙三類建筑的要求就存在概念性矛盾。

        我國取R=3.33,與國外規范相比較,我們對乙類和丙類建筑的是比較合理,而對于甲類建筑則過于偏松,對丁類建筑過于嚴格了。

        目前,國際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多層次,多水準性態控制目標”的抗震理念。這一理念主要含義為:工程師應該選擇合適的形態水準和地震荷載進行結構設計。建筑物的性態是由結構的性態,非結構構件和體系的性態以及建筑物內容物性態的組合。目前性態水準一般分為:損傷出現(damageonset)、正常運作(operational)、能繼續居住(countinuedoccupancy)、可修復的(repairable)、生命安全(lifesafe)、倒塌(collapse)。性態目標指建筑物在一定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對所期望的性態水準的表述。對建筑抗震設計應采用多重性態目標,比如美國的“面向2000基于性態工程的框架方案”曾對一般結構、必要結構、對安全起控制作用的結構分別建議了相應的性態目標―基本目標(常遇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少遇地震下正常運作,罕遇地震下保證生命安全,極罕遇地震下接近倒塌,相當與中國的丙類建筑)、必要目標(少于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罕遇地震下正常運作,極罕遇地震下保證生命安全,相當與中國的乙類建筑)、對安全其控制作用的目標(罕遇地震下完全正常運作,極罕遇地震下正常運作,相當與中國的甲類建筑),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用地震動參數區劃分圖代替基本烈度區畫圖的工作。對重要性不同的建筑,如協助進行災害恢復行動的醫院等建筑,應該按較高的性態目標設計。此外,也可以針對業主對建筑提出的不同抗震要求

        2.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核心抗震措施

        我國抗震設計對鋼筋混凝土結構提出的基本上是“高延性要求”,也就是要求結構在較大的屈服后塑性變形狀態下仍保持其豎向荷載和抗水平力的能力,對于有較高延性要求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必須使用能力設計法進行有關設計。“能力設計法”的要求是在設計地震力取值偏低的情況下,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能力,具體做法是通過合理設計使柱端抗彎能力大于梁端從而使結構在地震作用下形成“梁鉸機構”,即塑性變形或塑性鉸出現在比較容易保證具有較大延性能力的梁端;通過相應提高構件端部和節點的抗剪能力以避免構件發生非延性的剪切破壞。其核心是:

        (1)“強柱弱梁”措施:主要是通過人為增大相對于梁的抗彎能力,使塑性鉸更多的出現在柱端而不是梁端,讓結構在地震引起的動力反應中形成“梁鉸機構”或“梁柱鉸機構”,通過框架梁的塑性變形來耗散地震能量。

        “強柱弱梁”措施是“能力設計法”的最主要的內容。

        根據對構件在強震下非線線動力分析可知,強震下,由于構件產生塑性變形,因此可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同時根據桿系結構塑性力學的分析知道,在保證結構不形成機構的要求下,“梁鉸機構”或“梁柱鉸機構”相對與“柱鉸機構”而言,能夠形成更多的塑性鉸,從而能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因此我們需要加強柱的抗彎能力,引導結構在強震下形成更優、更合理的“梁鉸機構”或“梁柱鉸機構”。

        這一套抗震措施理念已被世界各國所接受,但是對于耗能機構卻出現了以新西蘭和美國為代表的兩種不完全相同的思路。這兩種思路都承認應該優先引導梁端出塑性鉸,但是雙方對柱端塑性鉸出現的位置和數量有分歧。

        新西蘭追求理想的梁鉸機構,規范中底層柱的彎距增大系數比其它柱的彎距增大系數要小一些,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在強震下,梁端塑性鉸形成較為普遍,底層柱塑性鉸的出現比梁端塑性鉸遲,而其余所有的柱截面在大震下不出現塑性鉸的“梁鉸機構”。但是新西蘭人也不認為他們的理想梁鉸方案是唯一可用的方法,因此他們在規范中規定可以選用兩種方法,一種是上述的理想梁鉸機構法,另一種就是類似與美國的方法。

        美國規范的做法則希望在強震下塑性鉸出現較早,柱端塑性鉸形成較遲,梁端塑性鉸形成得較普遍,柱端塑性鉸可能要形成得要少一些的“梁-柱塑性鉸機構”(柱端塑性鉸可以在任何位置形成,這一點是與新西蘭規范的做法是不同的)。中國規范和歐洲EC8規范也是采用與美國類似的方法。

        (2)“強剪弱彎”措施:用剪力增大系數增大梁端,柱端,剪力墻端,剪力墻洞口連梁端以及梁柱節點中的組合剪力值,并用增大后的剪力設計值進行受剪截面控制條件驗算和受剪承載力設計,以避免在結構出現脆性的剪切破壞。

        我們在上學期學過,鋼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由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裂縫界面的骨料咬合力、縱筋銷栓力和箍筋的拉力4部分構成,而通過對框架梁在強震下的抗剪分析可知,混凝土的梁端抗剪能力在形成塑性鉸后會比非抗震時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有幾下幾個:

        1由結構力學和材料力學的分析可知,梁端總是正剪力大于負剪力,如果發生剪切破壞時,剪壓區一般都在梁的下部,而此時混凝土保護層已經剝落,且梁下端又沒有現澆板,所以混凝土剪壓區的抗剪能力會比非抗震時偏低

        2由于在強震下剪切破壞要發生在塑性鉸充分轉動的情況下,而非抗震時的剪切破壞往往發生在縱筋屈服之前,因此在抗震條件下混凝土的交叉裂縫寬度會比非抗震情況偏大,從而使斜裂縫界面中的骨料咬合效應慢慢退化,加之斜裂縫反復開閉,混凝土體破壞更嚴重,這使得混凝土的抗剪能力進一步被削弱。

        3混凝土保護層的剝落和裂縫的加寬又會使縱筋的抗剪銷栓作用有所退化。

        我們一般在計算鋼筋混凝土的抗剪能力時,只計算了混凝土自身的抗剪能力和箍筋的抗剪能力(V=Vc+Vsv),而把斜裂縫界面中的骨料咬合能力及縱筋的銷栓作用作為它多余的強度儲備。在抗震下梁端的塑性鉸的形成,使得骨料咬合力及縱筋的銷栓作用有所下降,鋼筋混凝土的抗剪強度儲備也會下降,同時由于混凝土的抗剪能力(Vc)的下降,V也會比非抗震時小,如果咬使V不變,那么就只有使Vsv變大,即增加箍筋用量,所以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抗震情況下箍筋用量比非抗震時要大一些,這不是因為地震使梁的剪力變大了而增加箍筋用量,而是由于混凝土項的抗剪能力下降,相應的必須加大箍筋用量。其他構件的原理也相似。

        (3)抗震構造措施:通過相應構造措施保證可能出現塑性鉸的部位具有所需足夠的延性,具體來說就是塑性轉動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

        對于梁柱等構件,延性的影響因素最終可歸納為最根本的兩點:混凝土極限壓應變,破壞時的受壓區高度。影響延性的其他因素實質都是這兩個根本因素的延伸。

        對于梁而言,無論是對不允許柱出現塑性鉸(底層柱除外)的新西蘭方案,還是允許柱出現塑性鉸但控制其出現時間和程度的方案,梁端始終都是引導出現塑性鉸的主要部位,所以都希望梁端的塑性變形有良好的延性(即不喪失基本抗彎能力前提下的塑性變形轉動能力)和良好的塑性耗能能力。因此除計算上滿足一定的要求外,還要通過的一系列嚴格的構造措施來滿足梁的這種延性,如:

        1控制受拉鋼筋的配筋率。配筋率包括最大配筋率和最小配筋率,前者是為了使受拉鋼筋屈服時的混凝土受壓區壓應變與梁最終破壞時的極限壓應變還有一定的差距(梁的最終破壞一般都以受壓區混凝土達到極限壓應變,混凝土被壓碎為標志的);后者是保證梁不會在混凝土受拉區剛開裂時鋼筋就屈服甚至被拉斷。

        2保證梁有一定的受壓鋼筋。受壓鋼筋可以分擔部分剪力,減小受壓區高度,另外在大震下,梁端可能出現正彎距,下部鋼筋有可能受拉,。

        3保證箍筋用量,用法。箍筋的作用有三個,一是抗剪,這在前文已經說過,這里不再充分;二是規定箍筋的最小直徑,保證縱筋在受壓下不會過早的局部失穩;三是通過箍筋約束受壓混凝土,提高其極限壓應變和抗壓強度。

        4對截面尺寸有一定的要求。規范規定框架梁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要求:1>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00mm;2>截面高度與寬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3>凈跨與截面高度的比值不宜大于4。在施工中,如梁寬度太小,而梁上部鋼筋一般都比較多,會使混凝土的澆注比較困難,容易造成混凝土缺陷;在震害和試驗中多次發生過腹板較薄的梁側向失穩的事例,因此提出要求了2;一般我們把跨高比小于5的梁稱為深梁,深梁的抗彎和抗剪機理與一般的梁(跨高比大于5的梁)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在設計中最好能避免設計成深梁,如果實在不能避免,就要去看專門的設計方法和規造措施。

        柱的構造措施也和梁差不多,但是柱除了受彎距和剪力以外,還要承受軸力(梁的軸力一般都很小,在設計中都不予以考慮),尤其是高層建筑,軸力就更大了,所以柱還有對軸壓比的限制,其中對不同烈度下有著不同延性要求的結構有著不同的軸壓比限值;另外,柱端箍筋用量的控制條件不是簡單的用體積配箍率,而是用配箍特征值,它同時考慮了箍筋強度等級和混凝土強度等級對配箍量的影響。

        高強度混凝土(C60以上)的極限壓應變都比一般混凝土(C60及其以下)要小一些,而且強度越高,小的越多;另外,強度越高,混凝土破壞時脆性特征越明顯,這些對于抗震來說是不利的。

        3.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結構抗震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是對結構最大地震反應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1.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實際上時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一種簡化方法。它適用于高度不超過40m,結構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框架結構,此時假設結構的地震反應將以第一振型為主且結構的第一振型為線性倒三角形,通過這兩個假設,我們可近似的算出每個平面框架各層的地震水平力之和,即“底部剪力”,此方法簡單,可以采用手算的方式進行,但精確度不高。

        2.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理論基礎是地震反應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及地震反應譜概念,它的思路是根據振型疊加原理,將多自由度體系化為一系列單自由度體系的疊加,將各種振型對應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以一定方式疊加起來得到結構總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此法計算精度高,但計算量大,必須通過計算機來計算。

        3.彈性時程分析

        彈性時程分析法,也稱為彈性動力反應分析。所謂時程分析法就是將建筑物作為彈性或彈塑性振動系統,直接輸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記錄,對運動方程直接積分,從而獲得計算系統各質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結構構件地震剪力的時程變化曲線。而彈性時程分析法就是把建筑物看成是彈性振動系統。

        4.非線(彈)性時程分析

        非彈性時程分析法,也稱為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就是將建筑物作為彈塑性振動系統來輸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記錄。上面所提到的基于地震反應譜進行設計的方法,可以求出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性內力和變形,同樣可以求得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塑性變形。但是它不能確切了解建筑物在地震過程中結構的內力與位移隨時間的反應;同時也難以確定建筑結構在地震時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可能發生的震害;由于計算簡化,抗震承載力和變形的安全度也可能是有疑問的。而時程分析法就可以準確而完整的反映結構在強烈地震作用下反應的全過程狀況。所以,它是改善結構抗震能力和提高抗震設計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成人亚洲理论片在线观看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日本精品在线亚洲视频看看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