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高科技農業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科技農業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科技農業發展

        第1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踐;對策;沈陽農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309-02

        Abstract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birthpla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how to crack problems of poor conver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ductivity force,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of transformation,is the realistic demand of innovation schoo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i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brought about a lot of influence were analyzed and expatiated,and taking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the practical way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were explored,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building a complete working system,establishing multi service platform,seeking more investment subject.

        Key words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practice;countermeasures;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實現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必由之路。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正處于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時期,需要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促進內生增長,其中最主要措施之一是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此背景下,農業高校作為現代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不斷優化各項科技投入資源,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然而科技成果實現的轉化效益還遠遠低于科技投入。據統計,我國每年有大約7 000項農業科技成果產生,但是轉化率僅有30%~40%,其主要制約因素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不平衡[1],轉化驅動力弱,轉化途徑效應不明顯。如何破解農業高校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不力、不暢的難題,探索其有效轉化途徑,是創新強校及發展農業現代化的現實需求,更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力支撐。

        1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給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1 機遇

        1.1.1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我國農業已經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現代農業實質是科技農業,以現代科技引領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建立產前產中產后一體化的產業體系[2]。傳統農業發展方式難以為繼,農業發展已進入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的新階段,農業高校是服務農業創新發展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科技成果轉化是農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黨的十以及三中全會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并把科技創新確定為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為現代農業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了方向。這就從國家戰略層面上明確了加快推進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現實意義。

        1.1.2 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為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國家及部分省市已陸續出臺了一些政治措施,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政策環境,激勵了廣大科技工作者進行創新創業,調動了各類創新主體轉化科技成果的能動性。2015年10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施行,將加快高校科研潛力的釋放,促進科研人員的創新性、創造性。2016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重點從促進研發機構、高校技術轉移,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創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良好環境等3個方面做出進一步細化。

        1.2 挑戰

        近年來,各涉農高校在科技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積極實踐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比如“西農模式”“雅安模式”“新農民學校”模式等[3],為國家創新發展戰略的實施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于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自身局限性,導致部分優秀成果沒有達到很好的轉化示范。因此,如何加快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中重要的一環,加快其轉化必須面臨的一些挑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學校總結多年培訓工作經驗,不斷提升培訓工作水平,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培訓工作,探索創新型農民培養模式

        2014年3月,在昌圖基地成立了昌圖新農民學校,截至目前,生豬養殖從業人員培訓已覆蓋了9個主要鄉鎮,近2年先后在黑山、西豐、法庫、鐵嶺等縣區針對主導或特色農業產業推廣新農民學校培訓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農民培訓工作主要圍繞遼寧省農業區域特點,采取“請上來,走下去”的培訓模式,即“請上來”到學校,以“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青年農民上大學”“農民企業家培訓班”等多形式的中長期培訓班開展培訓;“走下去”到縣區開辦“新農民學校”,到鄉鎮開展“兩動式”基層培訓,即農民走動學習,專家按鄉鎮滾動授課。通過“新農民學校”培訓模式,構建初、中、高三級的“金字塔型”多層次的農民專業技術培訓體系,實現培養新農民,培育新市民,不斷為農業科技服務注入新鮮血液,為加快城鎮化進程培養技術人才,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人才儲備。

        3 對策

        3.1 做好頂層設計,構建完備的工作體系

        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自然環境、市場環境、農民接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具有區域性、周期性、公益性和社會性[8],特別是具有一定的科技風險性[9]的特點,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10]。這就需要農業高校有穩定、長期、可行且具有激勵作用的運行管理機制。首先,需要正確定位,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一方面是國家農業科技推廣和農村社會服務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能夠有效促進學校人才培養、教學實踐、協同創新。其次,要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和區域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需求,做好頂層規劃設計,構建一個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從組織、平臺、隊伍、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創新。再次,高校要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激勵教師科研人員從事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11]。

        3.2 建立多形式服務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水平

        為了更好地與企業產學研緊密結合,需要建立有效的、不同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農業高校通過整合資源,有效利用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與企業共建技術創新中心或成果轉化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同時,加快培育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并對其加強指導和監管。也可通過建立網站、微信、QQ群等形式的信息服務平臺,加強高校與企業間的信息溝通,探索新的科技成果傳播途徑和方法。

        3.3 加大各級財政的支持,尋求更多投資主體

        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建議國家通過補助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同時,各農業高校要積極與省、市、縣各級地方政府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爭取地方確立高校專項科技服務配套經費。還可爭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協會等的社會資金的支持,拓寬投融資的渠道。

        4 參考文獻

        [1] 何淑群,古秋霞.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及關鍵策略分析[J].廣東農業科學,2012,39(15):213-214.

        [2] 張來武.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展“新三農”[J].中國軟科學,2014(1):6-10.

        [3] 李澎,岳喜慶,王海龍,等.新形勢下高等院校農業科技服務模式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4(18):310-311.

        [4] 李東,李澎.農業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問題的思考[J].科技成果縱橫,2009(4):20-21.

        [5] 劉雙清,胡澤友,王奎武.農業高校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實踐探索與思考: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科技和產業,2015,15(1):44-47.

        [6] 楊帆.我國農業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研究[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4:15.

        [7] 楊冬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與路徑探析:以駐濟高校為中心[J].山東英才學院學報,2014,10(1):10-13.

        [8] 楊征,陳淳,孫雄松,等.影響農業高校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因素分析[J].農業科技管理,2012,31(3):67-69.

        [9] 楊輝,張永強.農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模式及影響因素[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412-414.

        第2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范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著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扎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范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蘊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于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第3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摘 要:文章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分析高等農林院校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色,即在于以農林生物質材料為主要教研對象,因具有循環再生及環境友好等特征,成為21世紀熱點發展領域,在時代需求、發展方向與專業依托等方面富有特色,并結合其專業創建過程中的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性教材建設、實踐教學與創新創業等問題,提出采取夯實學科基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專業基礎建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開展創新創業教學等措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高等農林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特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5-0030-03

        材料是國民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材料科學是21世紀的支柱學科和技術先導,是眾多學科發展的堅強后盾,材料在某些領域已成為制約我國關鍵技術的瓶頸。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加劇,高新材料的地位日益凸顯,社會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主要涉及物理、化學、計算科學、工程學和材料學的綜合叉學科,其內涵極為豐富,涵蓋金屬材料、冶金、無機非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學等二級學科,是研究材料的組成與結構、合成與制備、性質及使用性能、測試與表征等四個基本要素及其相互關系與制約規律的一門科學[1-2]。

        目前,我國大部分院校開設有材料類及其相關專業,根據院校自身發展特點,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存在于理工院校,與冶金、機械、金屬、非金屬和高分子材料交叉融合,側重于從實際應用領域來探求新材料的制備、性能評價與使用;另一類存在于綜合性大學,由物理學和化學孕育并分化形成材料物理與材料化學,側重于基礎研究方向[3-4]。由此可見,基于不同起點和研究重點,這兩類材料學科研究方向在發展中自我完善又相互靠近,形成了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逐步融合發展的方向。

        一、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色

        (一)時代需求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方向正從傳統領域向新型生物質功能材料拓展,農林生物質材料主要以木本、禾本和藤本植物及其加工剩余物和廢棄物為原材料,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高科技手段,加工成性能優異、環境友好、附加值高的新型材料[5]。2010年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關系到未來環境和人類生活的重要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申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其中新材料產業中的新型生物質功能材料就是優先申報的領域[6]。目前,高等農林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此類人才最多400人,遠遠不能滿足國家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人才之需求,在此背景下,安徽農業大學成功申報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二)發展方向

        所謂專業特色是指學校根據所具備的優勢條件,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逐步積淀形成,具有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的、穩定的、鮮明的個性特點并為社會所承認的專業風格[7]。高等農林類院校在農業和林業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的研究基礎。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等資源供給存在巨大缺口,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目前,世界上每年主要以石油為原料生產約1.57億噸的高分子聚合物,同時產生8000多萬噸的塑料廢棄物,從理論上講,聚烯烴塑料在環境中自然降解需要200年甚至100萬年的時間,大量的廢棄塑料積累在環境中,給環境修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破壞,而且石化資源是有限的。可再生、可循環利用、無污染的植物資源在自然界中儲量豐富,發展潛力大,加快生物質資源的培育、研究和利用,發展農林生物質材料產業,對緩解資源與環境壓力意義重大,符合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理念,將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8]。我國生物質資源品種及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年均生產量約21億噸,其中僅農業秸稈年產量就達7億噸,目前只有約5000萬噸得到初級利用,發展潛力很大[9-10]。農林生物質材料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研究對象,其發展前景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勢必能夠推動生物質材料研究的步伐,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專業依托

        全國大約有7所高等農林院校在木材科學與工程本科專業基礎上,以新型生物質功能材料為方向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借助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傳統優勢,短期內提升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安徽農業大學是一所具有80多年辦學歷史、學術積淀深厚的省屬重點高等農林院校,長期以來,與林業生物質材料相關的林業工程、農業工程、紡織工程等學科得到了飛速發展,在木材功能材料、纖維功能、農作物秸稈改性材料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學術積淀和較強的師資隊伍。安徽農業大學以木材科學與工程實驗室、林產化學與工程實驗室、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實驗室、紡織材料實驗室等為基礎,整合現有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創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生物質材料與工程專業人才,滿足了國家和安徽省新型戰略產業發展之需要。

        二、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面臨的挑戰

        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需要認真剖析建設過程中的諸多“障礙”,才能將挑戰轉化成機遇。

        (一)師資隊伍建設

        新專業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教師資源少,專業教師年輕化,教學科研成果缺乏積淀上,因此如何在短期內建立起職稱結構、學歷層次、年g梯度合理的師資隊伍,是新專業建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專業教材建設

        以生物質材料為發展方向的高等農林院校新建材料專業,由于辦學時間短,針對生物質材料的系列教材缺乏,目前選擇的或是理工院校,或是綜合大學同類專業的教材,或是農林院校相近專業的教材,因此針對性、系統性不強,生物質材料特色不明顯,教師和學生都不甚滿意。

        (三)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作為人才能力培養的核心,在“雙創型”、“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專業在建立之初,通常存在實驗室建設不完善,實習基地建設不規范,實習點較少,創新實踐活動缺乏新穎性等問題。如何建立“網絡化”、“系統化”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四)創新創業教育

        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緩解就業壓力的一條重要途徑是走創新創業之路,學校有責任培養他們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我們都知道要o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的道理,因此,創新創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首先取決于學校及教師自身創新創業的水平,這就為學校和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顯然,對于新建專業,教師的精力更多尚在適應課堂教學的努力中,自身創業經驗缺乏,教師和學生創新創業水平亟待同步提升。

        三、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發展路徑

        在新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過程中,為了彌補發展中的不足,解決發展瓶頸,提升專業發展層次,針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知識特點,進行教學體系改革,調整專業知識結構,變革教學方式,不斷優化專業基礎建設,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夯實學科基礎,拓寬專業口徑

        農林院校材料專業雖然以農林生物質材料為主要方向和特色,但課程的設置要充分考慮材料學科的共性基礎,考慮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培養的學生既有學科特色,又有廣泛的社會適應性,如安徽農業大學開設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物理化學、高分子材料學、生物質資源材料學、復合材料學、材料裝備學和膠合材料學等基礎課程,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或深造可在高分子材料、以植物資源為基礎的生物質材料及復合材料等領域,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和寬廣的空間。

        (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建設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的水平是辦學質量的根本。新建專業的教師緊缺,是亟待解決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雖然有校內傳統相關專業部分教師能夠承擔新專業的教學,但僅僅是一種應急措施,教師知識構成的局限性、師資整體結構的系統性,都遠不能滿足新專業建設和發展的需求,因此師資隊伍的建設刻不容緩,必須要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采用靈活多變的政策廣納人才,包括從師資隊伍充沛的老牌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通過人才合理流動,實現教師資源的優化配置。同時要加強對新進青年教師的培養,激勵他們參與國際、國內訪學交流和社會實踐,促進師資隊伍快速成長。如安徽農業大學在人事引進制度上采用“一人一議”政策,最近從國外著名大學引進1位材料專業的30歲博士后,并破格聘他為教授。

        (三)加強基礎條件建設,全面服務新專業的發展

        在新專業建設之初,教材、實驗室、實習基地等基礎條件都很不足,對這些基礎條件必須同步建設,才能在短期內適應新專業教學所需。

        1.教材建設。教材是學生課堂前后預習和溫故知新的物質條件,必須跟進,但新建專業教材的配套性總是不盡如人意,雖然現在教材版本繁多,表面上選擇余地很大,但不可否認,粗制濫造現象也不罕見,因此對現有教材的選取必須高度重視,要充分發揚民主精神,集思廣益,將真正優秀的、適合的教材甄別出來。同時加強教材編寫力度,對尚不成熟的腳本,先作為講義印發給學生,經過一屆學生的試用,在修改完善后正式出版,逐步建立起一套針對性強的教材體系。

        2.實驗室建設。實驗室建設是新專業建設中資金投入最大的部分,涉及實驗用房的建設、實驗儀器設備的購置及實驗教師的培養等諸多方面,牽涉面廣,需要學校多部門的磋商協調。往往基礎課實驗條件建設容易實現,因為基礎課實驗內容的剛性強,建設思想易統一;而專業課實驗室建設彈性大,投入多,易受到擠壓或拖延,但專業課實驗室恰恰是體現專業特征的地方,是學生創新訓練的主要場所,也是教師科研的主要依托,因此在實驗室建設中,對建設目標的充分論證、建設過程的細致規劃,是專業實驗室建設得到學校理解支持的關鍵。如安徽農業大學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新專業實驗設備購置方面,近三年投入300多萬元。

        3.實習基地建設。實踐教學離不開實習基地,離不開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讓這些企事業單位樂于接收學生的實習,必須從實習安全、產學研合作、人才輸送與就業等多方面為企業著想。學院動員所有領導和教師主動出擊、多方聯系,在誠信的基礎上,解除企業對學生實習的顧慮。如安徽農業大學在竹材的基礎研究方面具有較多成果,積極探討竹材深加工的應用方向,因此與安徽龍華竹業有限公司達成了合作共識,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基地。

        (四)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是確保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重要環節,這也是工科專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更是如此[9-11]。如安徽農業大學為了學生將來更快地適應工作需要,成為社會需要的精英人才,在專業課設置中幾乎都有配套實驗,根據教學內容,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為了突出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化,通過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開展創新創業教學,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校內的創新創業教育需要鼓勵和氛圍,通過宣傳大學生創業先進典型,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信心和勇氣;通過創新創業講座和科研活動,形成以項目和社團為組織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群體,如安徽農業大學每年開展“創客”大賽,每個班級組成若干團隊參賽,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另外每年都有國家級、省級和學校創新基金項目,鼓勵二年級以上的學生組團申報,到大四時,基本上每位學生都是創新基金項目的參與者。

        此外,創新創業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從專業的角度去發現問題、需求和不足,尋找專業的創新點,進而發現創業的切入點,提升創業的競爭力。要求學生走進社會,首先教師要密切與社會的聯系,如安徽農業大學對新建專業給予一定經費上的投入,支持教師通過參加學術會議、加入行業協會等途徑,開拓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訓練的橋梁和平臺。

        四、結語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已呈現出與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綜合的發展趨勢,以生物質資源為材料主體是高等農林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特色,順應了當今社會經濟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它在新建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要在實踐中予以解決,最終目的是為了辦好新專業,引領新專業走入正軌,邁向一個較高的發展平臺。因此,我們要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國際化與工程背景、富有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材料類人才培養的路子,提高我國材料工業水平并使之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使我國盡快從一個材料大國走向材料強國。

        參考文獻:

        [1]何宇聲.復合材料在材料科學技術中的作用和地位――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J].玻璃鋼/復合材料,2001,(1).

        [2]楊振華,彭萬里.地方綜合性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企業家天地,2013,(4).

        [3]杜雙明,王曉剛.材料科學與工程概論[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1-3.

        [4]趙東,王洋,洪翔飛等.農林院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路徑及規律探析――基于問卷調查結果和AHP分析[J].中國農業教育,2015,(4).

        [5]鮑甫成.發展生物質材料與生物質材料科學[J].林產工業,2008,(4).

        [6]陳禮輝.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大力發展生物質材料[J].中華紙業,2009,(24).

        [7]董先明,倪春林,禹筱元等.農林院校材料類專業實驗教學平臺的建設初探[J].實驗室科學,2013,(4).

        [8]楊文斌,宋劍斌,陳寒嫻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9).

        [9]劉偉東,石萍,齊錦剛等.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教學體系建設與實施[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

        [10]陳一伲張雪輝,朱志云.材料科學工程專業教學工程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1,(19).

        [11]羅丙紅,周長忍.淺談材料科學與工程特色專業的建設思路[J].廣東化工,2011,(3).

        收稿日期:2016-08-29

        第4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 山東省;現代農業;鉆石模型;產業競爭力層次模型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2-2880(2011)04-0088-02

        一、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省各地加大農業投入,加快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00—201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由1268.6億元增加到2509.1億元,年均增長4.7%;糧食總產量由3837.7萬噸增加到4105.7萬噸,年均增長1.0%。2007年全省畝均農業產值達2670元,勞動力人均農業產值1486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985.3元。具體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基礎設施投入不斷加強。二是農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高效農業迅速發展。三是實施了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四是農業標準化建設啟動,農產品質量提高。五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發展,市場體系逐步完善。

        二、基于鉆石模型對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分析

        美國邁克爾·波特教授在1990年出版的《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以“國家鉆石模型”來分析一國特定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波特認為,一國的國內經濟環境對企業形成及提升其自身的競爭力有很大影響,其中影響最大、最直接的是四個關鍵因素: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與支持行業及企業戰略、組織結構與競爭對手(見圖1)。

        波特鉆石模型中所指的生產要素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情況,可分為初級要素(如國土面積、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等)和高級要素(如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等)。

        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存在以下問題:農業機械發展結構欠合理,農機在農業生產中利用率低,老化現象嚴重;農業水利化發展仍然存在欠缺;農業電氣化發展有待改進;文化勞動力素質與組織化程度偏低,勞動生產率低。

        (二)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是指本國市場對該產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如何。其主要包括:國內購買者需求結構與特征、需求規模和需求增長方式及國內需求的國際化。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也離不開市場,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調配,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長期以來山東省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幾乎是空白,導致農村市場信息嚴重閉塞,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

        (三)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分析

        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的表現分析是指行業的上游、下游或相關行業是否具有國際競爭力。當前山東省的農業生產經營仍以種植業為主,但種植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

        (四)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優劣程度分析

        企業的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優劣程度分析是指企業建立、組織和管理的環境及國內競爭的性質。山東省農業市場機制不健全,農業生產具有盲目性。市場主體發育程度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農村普遍缺乏具有獨立產權的代表農民利益的經濟組織。

        三、基于產業競爭力來源的層次模型對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的分析

        (一)產業競爭力的企業層面來源

        產業是指生產直接相互競爭產品或服務的企業集合,產業由企業集合而成,企業是產業的微觀基礎。所以,產業競爭力歸根結底要落實到企業競爭力上來,缺乏企業競爭力,產業競爭力就失去了根底。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成本與質量、市場快速響應能力、技術創新、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等。

        1.質量問題突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消費品尤其是日用農產品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同時,農產品質量的提升也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需要。現實中,農產品出口屢屢遇阻,農產品質量問題不時經媒體曝光,這既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也警示我們農產品品質由于自身和社會的種種原因,確實存在著一些不容回避、不容忽視的問題。

        2.農產品科技含量低。盡管山東現代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如現代農業要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化率在95%以上,而目前山東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為52%,農產品商品率為76%。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任重道遠。

        3.技術創新和轉化能力較弱。在我國農村特別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農民對生產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與勞動的投入,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經營方式粗放,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相當薄弱,據測算2005年我國農業生產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48%,而發達國家在70%左右,我國先進科技推動農業發展的潛力還很大。

        4.中介組織發育緩慢。中介組織發育滯緩,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最薄弱的環節是深加工落后,產業鏈條短,農業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難以實現。

        (二)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

        產業間的融合與互補也會對產業競爭力產生重大影響,產業競爭力的產業層面來源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和政策環境三個因素。

        1.產業結構。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還較低,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的內在機制尚未完全形成。中介組織發育滯緩,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2.產業集群。由于農戶經營上的獨立性和分散性,造成新技術推廣難度大,農產品技術含量低,影響現代農業的發展。由于分散經營、土地使用權自主,影響規模化生產,并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不力。

        3.政策環境。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有效支撐保護機制缺乏。農業基礎薄弱,農戶積累能力低,建設現代農業需要的大量資金投入難以落實。

        四、提升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進一步創造和完善高科技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環境

        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按照指導思想為高科技現代農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農產品品質上要有新突破;農產品區域布局上要有新突破;農產品加工增值上要有新突破;農業體制改革上要有新突破;農民教育培訓和就業轉出上要有新突破;農業社會化服務上要有新突破;農業政策與財政支持上要有新突破。

        高德秋:山東省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競爭力分析(二)發展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

        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重點扶持中西部地區現代農業建設,促進區域間經濟協調發展。現代農業要求農業不同產品的區域布局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加強國際市場營銷力度,實施品牌戰略

        強化市場開拓,擴大農產品銷售領域。一方面,要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充分發揮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積極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市場開拓活動;另一方面,要加快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大力培植發展農產品流通的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產品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積極促進和帶領農民進入流通領域,真正構筑起覆蓋全國的農產品市場網絡,努力擴大農產品的銷售空間。

        (四)建設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體系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目前產業化經營組織已超過11萬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農戶”,逐漸發展為“公司+基地+農戶”,又進一步發展為“合作組織+農戶”。

        (五)推進高科技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發展

        科技創新為現代農業注入活力。現代農業是一種科技型產業,要求現代化的工具、科學化的手段和知識化的農民。應加大農業科研投入,著力扶持對現代農業建設有支撐作用的技術研發,引導涉農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加快技術推廣步伐。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必須發揮農村的人力資源優勢,大幅度增加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圍繞農業科技源頭創新、中試轉化、推廣應用,啟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繼續支持農業良種工程、農業重大應用技術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技術推廣、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和科普惠農示范工程,探索實施種業振興計劃,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步伐。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華夏出版社,2002.

        [2]周星,付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究[J].科研管理,2000(3).

        第5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以色列;農業現代化;啟示

        一、以色列農業現代化的成效

        第一,農業增長速度快。以色列農業年平均增長率一直保持在6%左右。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色列農業仍處于穩定增長期,截止1994年,農業總產值比建國初增長了12倍,農業出口超過10億美元,食物自給率由1955年的63.1%提高到97%。

        第二,農業生產效率高。以色列農業一直保持很高的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據以色列農業部的綜合分析,50年代初期,以色列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平均每年養活17個人,1994年每個農業從業人員能養活90人。與此同時,以色列農業人口在全國勞動力總結構中的比例則持續下降。

        第三,農業結構合理。以色列的農業從總體上可分為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類。幾十年來,以色列從無到有發展了一系列種植業,最終建立起多元的農業種植結構,并保持了穩定與平衡的態勢,展示了以色列農業的多樣化發展趨勢。

        第四,高科技農業發達。以色列被譽為“高科技大國”,它將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培育良種技術、計算機運用技術、溫室種植技術等普遍運用于農業生產,發展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農業,并取得顯著成果。

        第五,農業經營和管理科學化。以色列農業不僅在產銷方面合理配置,而且還有一套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以色列農業現代化的關鍵——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服務

        長期以來,以色列充分發揮本國的科技和人才優勢,組織有關部門集中力量從事農業高科技的研究。以色列全國共有30多處從事農業科學研究的單位、3500多個高科技公司,不少大學也設有一些專業性研究單位。政府每年投入的農業科研經費上億美元,占農業總產值的3%,各公司用于研發的費用一般占公司總收入的15-20%。以色列在農業科技的很多領域都走在世界前列。如農業生化技術、滴水灌溉、土壤曝曬、高效化肥、低毒農藥、基因工程等的研究方面取得豐碩的成果。

        教育的高投入也是以色列農業現代化必不可少的。自建國以來,以色列一直將人才教育與知識創新視為民族生存和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把培育高素質人才和農業經營者作為科技立國的關鍵。20世紀70年代以來,以色列對教育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以上,1995年高達9.15%。80年代末,以色列建立了高度發達的全民教育體系,形成了一個學習性社會。90年代,基礎教育實行“明日:1998”計劃;高等教育加大了對理工類,特別是信息等新科技專業的投入;對產學研一體化加強了政策引導與激勵,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從事農業的經營管理人才中,碩士、博士占相當比例。

        農民能否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是實現農業生產高效率的前提,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本保證。以色列在普及教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它以法律的形式規定教育,在“義務教育法”中就規定5-16歲的孩子必須接受免費義務教育,直到18歲均為免費教育,還未完成國家規定課程的成年人要學完高中課程。此外,還制定了“國家教育法”、“高等教育委員會”、“學校督導法”“特殊教育法”等。這樣一來,以色列的農民大都受到正規教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對農業科技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成立了專門農業教育培訓機構——以色列技術學院,專門為廣大農民進行教育培訓。

        三、以色列農業現代化對我國農業發展的啟示

        首先,我們要用科技的高投入替代資源不足。我國在資源總量上是大國,而人均是資源小國。因此,我們應借鑒以色列農業科技的高投入和有效管理,提高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創造出最高的單位資源承載能力。

        其次,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進行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我國14億人口,8億多為農民,整體農民文化水平較低下,農村教育較落后,即使國家研發出高科技農業技術、設備,在落后的農村也很難推廣應用。這是中國農業的悲哀。所以我們要借鑒以色列的農業發展歷程,大力開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文化素質,不僅在口號上更應該在具體的實施方法上加大農村投資力度,興辦農業技術培訓基地,發展一批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才。

        最后,加強農業科研的推廣和服務體系。科研開發是后盾,推廣和服務體系是動脈,以色列建立一套由政府部門的科研機構和社區及社會科研機構相結合的科研、開發體系。每個科研機構都定期將研究的成果推廣用于農業生產,使這些科研成果很快就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色列每個農業科研人員都是某一方面的專家,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技術指導、咨詢和培訓。他們還是科技推廣者和技術承包的實踐者,與農戶簽訂有服務合同,從而使農民獲得了更大的經濟效益。鑒此,我們要加快科技成果向農民的傳遞力度和速度。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不能止于實驗室和論文,主要應體現在企業的生產技術、能耗成本、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上。我們的農業科技人員不能總是在辦公室、會議廳和培訓學校,而應在農場、土地、果園還有畜棚,使得我們的每一項農業新成果、新技術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得到應用和普及。

        第6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人們生存的根本。農業的發展水平不僅關系到人們的自身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如今,國家把發展農業放在首要位置,堅持走特色農業化道路,不斷創新農業科技,加強農業管理。傳統的農業科技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而農業科技又對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只有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的發展。但是,從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可以看出,農業科技創新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的發展。文章主要闡述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農業科技創新;問題;對策

        影響農業科技創新的因素比較多,科技創新人員必須充分了解農業科技的特點,并結合科技的特點合理制定創新方案,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國家也應該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為農業科技創新奠定物質基礎。國家還應該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鼓勵農業科技的創新。

        1.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1.1農業科技創新經費不足調查顯示,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資金投入比較少,農業科技創新得不到物質保障。2013年,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的投資強度為0.195%,投資增長率為-2.5%。2014年,投資強度增長為0.34%,但到了2014年年底時又下降為0.31%。2014年,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還不到西方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的1/2。2013年,國家計劃投資17.65億用于農業科技創新,但是實際投資數額僅達5.68億元,根本無法滿足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1980年至今,西方國家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都占農業總投入的1.5%以上,而我國農業科技創新資金僅占農業總投入的0.18%。相對來說,我國農業科研人員數量較多,很多科技創新資金都用于人員開銷上,創新資金比較分散,這必定會削弱科技創新費用的使用價值。

        1.2缺乏農業科技創新人才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科技創新成果有很大影響。如今,我國本科學歷的科研人員僅有4萬人,占科研人員總數的1/3,碩士學歷的創新人員僅占科研人員總數的7.5%。除此之外,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的流動性也比較大,人員流失十分嚴重。2013年,我國某省農業科技創新人員減少5200人,是新增科技創新人員人數的1.9倍,這對該地區農業科技創新帶來了很不利的影響。

        2.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問題的解決對策

        2.1多途徑籌集農業科技創新資金農業科技創新離不開國家資金的扶持,國家資金扶持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農業科技創新部門也可以和金融機構合作,多途徑籌集資金,推動農業科研的發展。農業科技的創新是為了推動農業的發展,提高農業種植產量。因此,農業科技創新必須有針對性,不能盲目創新。《農業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農業科技創新必須從四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對農業種植技術的創新,二是對農業機械設備的創新,三是對農業災害防治方法的創新,四是農業節能增效方法的創新。

        2.2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員的培訓要想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就要不斷提高科技創新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通過以下四種途徑可以有效提高科技創新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第一種是加強科技創新人員的培訓。國家還應該大力支持農業院校的發展,比如:2008年起,國家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等七所大學實行學生的免費教育政策,為農業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貴州地區還設置了專門的農業科技創新人員培訓機構,免費為科技人員提供培訓指導,提高科技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第二種是培養農業企業管理骨干,第三種是外聘高素質的農業科技人員,第四種是加強農業種植人員的培訓。要想留住更多的科技創新人才,國家還應該提高科技創新人員的薪資待遇,保證農業科技人員的穩定性。管理人員還應該在科研人員內部設置獎勵機制,對表現好的科研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提高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熱情。案例:某省高度重視科研人員的培訓,在該地區舉辦了“陽光培訓活動”免費為農業科研人員培訓。該地區政府還聘請了農業科研專家,為科研人員分析科研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對策。該地區除了重視科研人員的培訓,還制定了實用人才培訓計劃,以“百萬中專生”為主題展開了科研講座活動,讓當地人們的綜合素養都得到提升。

        2.3加速農業政策創新農業科技創新除了離不開國家的資金扶持,也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扶持。因此,國家必須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保障。2012年國家制定了《農業科技創新推廣法》,主張大力推廣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的快速發展。國家還應該制定政策,提高農民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共同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目標。

        3.結語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發展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要想實現農業的快速發展,就要對農業科技進行創新和調整。農業科技的創新離不開國家資金的扶持,國家資金扶持是農業科技創新的物質保障。但是,我國對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根本無法滿足科技創新的需求,農業科研部門還應該不斷拓展資金籌集的渠道,盡可能多的籌集科技創新資金。科研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有很大影響。因此,國家還應該加強科研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科研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國家還應該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相關的法律法規,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保障。

        參考文獻

        [1]覃肖響.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問題的本因分析[D].南京農業大學,2012.

        [2]閆振紅.農業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3.

        [3]滿佳.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D].渤海大學,2013.

        [4]霍文娟,李仕寶.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4(02).

        第7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一、構建新型農業產業體系,在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上開辟新途徑

        在“優、特、高、深”四個方面下功夫。優,就是要把品種、品質、品牌往優質上調。優化產業結構,宜糧則糧,宜牧則牧。特,就是要發揮比較優勢,把產業往特色上調,提高土地產出率。調減普通玉米種植面積,重點發展甜粘玉米、蘆筍等“十大特色產業”。繼續把休閑農業作為吉林市農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力爭建成2個國家級示范縣,5個國家級示范點,10個國家標準美麗鄉村,30個國家星級企業。高,就是要提高科技含量,向科技要生產力。重點建設萬昌、孤店子2個以水稻為主的現代農業先導區,建設以玉米為主的生態農業示范區,按29項現代農業指標體系逐項抓好落實。強化全程機械化、高光效、航化作業、節水等先進技術集成推廣與應用。深,就是要延伸產業鏈條,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抓住資本跨界的機遇,搞好農業產業化項目的招商。推進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

        二、構建新型農業生產體系,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

        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水平、發展“農業+互聯網”上下功夫。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重點發展“五大”水利建設,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在萬昌先導區開展農業綜合服務站建設試點,探索“農業綜合服務站+農業服務超市+農機專業合作社”科技服務新模式,破解農業科技推廣應用“最后一公里”問題。推進粳稻貢米等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啟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推廣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不斷提高科技貢獻率。在發展“農業+互聯網”上,打造智慧“三農”新模式。推進“互聯網+”在農業產前、產中和產后的應用,提高精準農業的水平和農產品增值空間。

        三、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深化農村改革上取得新進展

        在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經營模式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上下功夫。在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上,加大土地確權力度,促進規模流轉,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例由25%提高到30%以上,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交易中心建設試點。在經營模式創新上,總結推廣龍潭“農戶+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模式,創新各具特色的適度規模經營形式。在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上,擴大土地收益權抵押貸款和經營權抵押貸款規模,年內力爭達到3億元以上。總結中糧、磐石吉高物流“糧食銀行”試點經驗,推廣“糧食銀行”新模式。

        四、構建農村人居環境保障體系,在美麗鄉村建設上邁出新步伐

        建設農民幸福家園,在農村環境整治、農村廁所革命、清收還林上下功夫。在農村環境整治上,開展全市“六清”行動,重點推廣磐石市“永紅村”模式。從明年起,探索鄉鎮集中處理垃圾的新模式。在農村廁所革命上,把“小廁所、大民生”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任務推進,引導農民群眾養成更加文明衛生的生活習慣。在清收還林上,要堅定不移完成任務,確保停得下、還得上、活得好。

        五、構建農民就業保障服務體系,在農民增收上取得新成效

        第8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運行;模式

        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也是確保農業推廣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迅速,這也促使越來越多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不斷涌現,推動了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

        1農業技術推廣形式

        1.1商業性

        農業技術推廣商業性農業技術推廣是一種以產品銷售、產品收購為目的的農業推廣形式。推廣工作的開展需要關聯其他農業服務,且這種農業技術推廣形式的主要目標是現代化產品,所以對技術開發、技術傳播以及市場銷售的能力的要求都相對較高。對于市場銷售的形式,通常是由專業公司來進行研究、推廣與投入工作的,進而為農民提供有關市場信息,以此來讓農民對產品的具體技術進行全面的了解,最終將產品發放到農民手中。在產品的推廣過程中,推廣人員應該按照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推廣,夸大產品功能只能是誤導農民購買,在產品的推廣方面需要加強管理和監督,才能預防此類現象的發生。

        1.2項目專

        項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農業技術推廣是一種依據專題項目合作,在特定的區域內,組織相關單位在依據影響農業發展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一種形式,主要目的是為了推動當地農民生產的發展。

        1.3幫扶性

        農業技術推廣在對農業技術推廣時,給貧困單位一些資金支持,可以使得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這種推廣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大多數時候沒有對扶貧單位進行細致的了解,盲目地進行資金支持與技術支持,但是農民的認識程度不夠,投資的新技術也不能得到有效地落實,先進的技術沒有實用性。

        1.4科研型

        農業技術推廣科研型農業技術推廣形式主要是指有關單位及其研究成果存在緊密的聯系。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深入研究,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農業技術。就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的研究人員與機構都在主動與積極地研究技術推廣形式,但推廣對象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如果沒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則必須在經過了一定的專業培訓之后才能夠掌握。

        2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運行模式

        2.1農業技術推廣站帶動模式

        農業技術推廣站是政府與政府延伸管理的科技服務部門,其主要有財政部門、政府科技局系統、農業主管部門等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且具有支撐性特征的力量。一般情況下,農業技術推廣站主要是對農業技術推廣與日常業務進行一定的管理工作,其中,下級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發揮著重要的樞紐作用,同時能確保省級和縣級農業之間的信息聯合。對于農業技術推廣站模式,一般采用“技術承包”、“科技產品跟蹤服務經營結合”、“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結合”、“示范輻射和項目推廣結合”等形式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同時,該模式還包括對象團體系統和技術服務系統這兩個系統。其中,對象團體系統主要是農村社會環境、農村社會結構、農民構成;技術推廣服務系統主要由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技術推廣政策環境、推廣人員構成。上述兩個系統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的各個組成部分,其能夠為農業技術和農業生產的對接工作的順利進行提供便利與幫助。

        2.2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推廣模式

        農村技術協會的主要組成人員是農民科技致富、農業技術推廣、科技普及的關鍵工作人員,其將先進的科學技術逐漸引入農民生產活動中。農業技術協會主要目的是要向農民傳輸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使其在依據市場實際需求以及自身意愿的基礎上,提高農民市場意識與生產先進性,不斷開闊農業市場。農村技術協會一般處于競爭主體的位置,能夠主動的掌握農業市場的需求,然后將這些信息及時的推送給農民。農民在得到了農業技術協會的幫助之后,就能夠很好地掌握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然后就能進行科學有效的經營,進而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2.3農業科技園推廣模式

        在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農業科技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過引入農業新品種的方式來提高科技園的科技水平,并將這些先進的科學技術推廣到農業運營中。當農業科技園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時,主要是向農民推薦綠色食品的生產技術、高效栽培技術、設施農業技術、集約化養殖技術等多種技術,進而讓農民能夠依據自身實際情況來制定合理的經營模式。當農業科技園在進行推廣工作時,需要做好與龍頭企業的聯合,并在使用一些高新技術時,邀請專家到田地中進行實地指導,和農民面對面交流,解決實際種植中出現的問題。在園區之中推廣農業技術模式,讓龍頭企業做好前期工作,讓農民做好種植生產工作,充分發揮園區的資源能力,提高科技園區的示范帶頭作用。一般情況下,農業科技園主要是將科學技術放在首要的地位,并將龍頭企業作為經營主體,在此模式下,農民可以直接參與農業科技的傳播和發展,主要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農業,提高市場的競爭力。近年來,隨著農業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要想更好地推廣農業技術,就需要不斷進行信息化輻射,并且還要進行市場化規范管理,推廣高新技術產業,進而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此外,農業科技園在其發展過程中,還需要對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經驗進行仔細的整理與總結,并對農業高科技成果進行匯總研究,然后制定出一套科學有效的管理模式進行推廣,之后將其推薦給更多的農民,確保區域經濟的發展。

        3結語

        第9篇:高科技農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發展現狀 探索與展望。

        【分類號】:D80

        農業現代化是把農業建立在現代科學的基礎上,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組織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業生產力的由落后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過程,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 現代農業的內涵: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

        1.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經驗與啟示

        1.1主要成就

        世界農業在1900―2000年100年間,化肥使用量增加了23倍,農藥增加了53倍,灌溉面積大幅度增加,谷物總產由1934年的5.5億噸提高到2000年的21億 噸,基本滿足了人口由16億增加到60億的需要。

        1.2國外現代農業主要發展模式:

        如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典型代表國家是荷蘭,以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量和種植高附加值農產品為主要特色;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 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總量為主要特色。美國實現農業現代化走的是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道路,類似的國家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土地、勞動力適中型: 比較典型的國家是法國。這類國家一般都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傳統,發展現代農業多以進行農業制度變革為主要特色;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 典型國家是日本,日本人多地少,農業資源極度匱乏,土地高度緊張,主要依靠技術創新和大量的資本投入來替代資源。日本農業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采用了全盤合作化的土地節約型模式,由農協聯合分散農戶形成集約經營;科技密集型: 代表國家是以色列,它走的是知識、資本與科技密集型的道路,現代科技滲透到灌溉、施肥、種子、栽培、管理等每一個生產環節之中,用技術替代緊缺的水和土地資源。

        1.3國外現代農業發展經驗:農業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高;農業的產業體系完善;農業科技發達,農業管理水平高;農業高度組織化和社會化;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農業發展的根本理念.

        1.4世界現代農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科技和資本的投入以替代土地和勞力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產業鏈延伸和加粗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途徑;科技創新是彌補資源不足產生后發優勢的主要措施;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和生態環境相協調.

        2.現代農業發展基本要求:

        現代農業的要求: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

        3.十堰市發展現代農業的探索

        3.1由“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

        農業生產中巧用各類作物的“空間差”和“時間差”,進行錯落組合,綜合搭配,構成多層次、多功能、多途徑的高效生產系統。

        3.2由“自然式”向“車間式”發展

        現在多數農業依賴自然條件,“靠天吃飯”。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襲擊,受自然變化的干擾。未來農業生產多在“車間”中進行,由現代化保護設施來武裝。

        3.3由“石油型”向“生態型”發展

        “石油農業”是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現代化模式。這一模式之所以被稱為“石油農業”,是因為它大量地使用以石油產品為動力的農業機械,大量使用以石油制品為原料的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特點:追求產量,不計成本和環境破壞。后果:破壞土壤,加速水土流失;化肥農藥造成環境污染;單一作物種植減少了遺傳的多樣性;大量消耗能源且能源利用率低; 高投入帶來高成本,政府對農業的補貼增加;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

        3.4由“粗放型”向“精細型”發展

        精細農業又叫數字農業或信息農業。精細農業就是指運用數字地球技術,包括各種分辨率的遙感、遙測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技術結合高新技術系統。近年來,精細農業的范圍除了耕作業外,還包括精細園藝、精細養殖、精細加工、精細經營與管理,甚至包括農、林、牧、養、加、產、供銷等全部領域。

        3.5由“農場式”向“公園式”發展

        農業將由單位經營第一產業到兼營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

        農場將變為可供觀光的“公園”,呈現出一派優美的自然風光,農產品布局美觀合理和富有藝術觀賞的價值,游人漫步其間,盡嘗果品的鮮味,趣在其中,心曠神恰。

        3.6由“機械化”向“自動化”發展

        農業機械給農業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大大地節約了勞動力,促進了城市化進程,也促進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這些機械將要進一步發展為自動化。

        3.7由“化學化”向“生物化”發展

        減少化學物質、農藥、激素的使用,轉變為依賴生物化,依賴生物自身的性能進行調節,使農業生產處于良性生物循環的過程,使人與自然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協調發展。

        3.8由“單向性”向“綜臺性”發展

        “石油農業”、“生態農業”都屬于單向性發展的農業,各是一種極端農業類型的代表。未來農業可能朝向介于兩者之間或者取兩者優點的綜合性農業方向發展。

        農業生產要在綜合考慮經濟、就業、環境、自然文化景觀、食品保健等方面后,再進行科學安排的一種模式。

        4.十堰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

        4.1、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針對現代農業投資大、能耗高、污染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等提出的。即在經濟和環境協調方針指導下,總結吸收了各種農業方式的成功經驗,運用生態學與經濟學原理以及系統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并與傳統農業精華相結合,合理組織生產,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持續發展目標,達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

        生態農業主要類型有:⑴生態農業村 將自然環境較好,生產項目多樣的農村進行改造,將傳統農業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可開發出多種農業生產方式并存的符合生態規律的現代生態農業村。 具有完整的村落結構,以農業生產為主,結合開展觀光旅游活動的一種觀光農業形式。⑵ 旅游農莊 旅游農莊是以觀賞農業景觀為主,同時兼顧休閑、度假活動的一種觀光農業形式。布局以各類種植、養殖場地為基礎,結合有反映農業生產歷史、農業生產技術及農業發展方向等方面的展覽、宣傳,生產場地中有供游人親手勞動的地方。配備有游樂設施及旅店、別墅等旅游、度假服務設施。 生產項目主要考慮觀賞性,如展示一些高新生產技術和新奇植物、動物品種。經濟效益的主要來源是旅游收入。⑶ 觀光農園 觀光農園是將生產項目較為單一的農業生產基地,結合開展適度的旅游觀光活動而形成的一種觀光農業形式。 如在生產果園的基礎上,設置一定的設施與景觀,吸引游人前來種果、品果、購果,以達到宣傳產品、增加收入的目的。

        4.2、都市農業

        “都市農業”的概念,是五、六十年代由美國的一些經濟學家首先提出來的。它是指在都市化地區,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為人們休閑旅游、體驗農業、了解農村提供場所。換言之,都市農業是將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功能結合于一體的產業。內容可以表現為:

        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工廠化農業(設施農業、精細農業);莊園農業(都市農莊);

        農業高科技園區等等。

        4.3綠色農業

        綠色農業,就是利用“綠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體系。 “綠色技術”,簡單地說,就是指人們能充分節約地利用自然資源,并且生產和使用時對環境無害的一種技術。

        基本內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樣性;二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保持人、環境、自然與經濟的和諧統一,即注意對環境保護、資源的節約利用,把農業發展建立在自然環境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三是指生產無污染、無公害的各類農產品,包括各類農業觀賞品等等。

        4.4、淡水農業

        由于十堰市陸地資源的日漸缺乏,人類目光開始轉向丹江口水庫等大型水庫,開始向這個藍色聚寶盆索取資源。人們通常將這類農業稱之為藍色農業,即指淡水農業。

        4.5白色農業

        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農業,是高科技生物工程內涵的"發酵工業"和"酶工程"。由于它是在高度潔凈的工廠內進行生產,人人都將穿戴白色工作服在無菌工廠中工作,俗稱白色農業。

        4.6高科技農業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不斷突破與應用,科學技術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新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這些科學技術的應用,一是可以提高單位農產品產量,二是可以改善農產品品質,三是可以減輕勞動強度,四是可以節約能耗和改善生態環境。

        4.7可持續農業

        所謂可持續農業,即“環境不退化,資源永續利用,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不僅滿足當代人們的生活需要,而且可以保證世世代代人們生存與發展的需求”。它強調生產與環境并重,當前與長遠并重,采用適當的經濟技術生產體系,不搞掠奪式經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前提是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兩者相輔相成。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的主要模式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是一種久興不衰的生產方式,它將在未來的農業生產中占主導地位。

        4.8標準化農業

        農業標準化是先進生產力在現代農業中的具體表現,它是指通過不斷調查、探索、發掘農業生產實踐的規律,運用“統一、簡化、協調、優選”的原則,對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通過制定標準和實施標準,推廣科學生產操作規范,促使農業向專業化大生產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農產品品種標準化、農業生產技術標準化、農業生產管理標準化,還要求農業市場規范化、農村經濟信息建設標準化。

        4.9工廠化農業

        所謂工廠化農業,是指在相對可控的環境條件下,采用工業化生產,實現集約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超前農業生產方式,就是農業先進設施與露地相配套、具有高度的技術規范和高效益的集約化規模經營的生產方式。它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實現周年性、全天候、反季節的企業化規模生產;把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和現代先進農藝結合起來,以現代化農業設施為依托,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土地產出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是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的重要方向。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五月婷婷久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 天堂久久久亚洲国产一区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三级a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a∨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素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