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杠桿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杠桿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杠桿教學設計

        第1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基于項目學習的物理教學是將“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教與學的基本方式,引入到初中物理啟蒙教學中來,從而構建起以任務驅動、行為引導為主體的教與學方式.本教案就是通過學生制作簡易桿秤來實現“杠桿平衡條件”的探究,使得抽象的物理規律與具體的實物產品聯系起來,讓學生“做中學”.整個教學過程分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桿秤,通過制作發現杠桿平衡的規律.第二課時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采用實驗室探究手段,對杠桿平衡條件進行深入研究.

        2教學過程

        2.1項目導入

        教師出示一把桿秤,讓學生觀察一下,讓學生體驗一下各種秤的稱量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桿秤的杠桿的模型.教師介紹:桿秤是最古老的測量質量的工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而且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使用著.現在,我們嘗試制作簡易桿秤,而且用自己做的桿秤來測量物體的質量,看看哪一組制作的桿秤精度高?

        2.2項目設計

        2.2.1認識桿秤

        (1)結構:秤桿、提紐(秤紐)、秤鉤和秤砣.秤桿就是杠桿,提紐就是支點,秤鉤上物體的重力和秤砣的重力分別是動力和阻力.當秤桿在水平位置靜止時,秤鉤到提紐的距離和秤砣到提紐的距離恰好是動力臂和阻力臂.

        (2)稱量:當秤鉤上被測物體質量增加時,秤砣離提紐的距離就隨之增大,這樣才能保持秤桿在水平位置靜止(平衡).這時,將秤鉤上的物體質量的大小轉換為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的距離.

        2.2.2器材準備

        (1)制作材料:鉛筆(作秤桿)、鐵絲(作秤鉤)、細線(作提紐、掛秤砣、系秤鉤)、螺母(作秤砣).

        (2)制作工具:鐵架臺(掛秤)、小刀(標刻度)、刻度尺(測距離)、鉤碼(作為校驗秤桿刻度的標準物體)、天平、鋼絲鉗等.

        2.2.3制作方法

        (1)確定秤鉤與提紐的位置.這兩個部件在桿秤上面是固定的.要求學生不但要用小刀刻下兩者的位置,而且還要測出兩者間的距離;

        (2)探究桿秤上刻度的分度規律;

        (3)確定一個起始點刻度和一個最大值刻度(即確定桿秤的量程),然后用刻度尺和小刀進行分度(參照溫度計的分度方法).

        2.3項目實施

        2.3.1確定秤鉤、提紐的位置

        (1)用鐵絲彎一個秤鉤,并用細線把秤鉤栓在鉛筆的一端;

        (2)用細線做提紐,把鉛筆掛在鐵架臺的掛鉤上,調節秤鉤系點與提紐系點的位置,使秤桿能在水平位置保持靜止;

        (教師提問:為什么在確定秤鉤與提紐位置時,要讓秤桿保持水平靜止?)

        (3)用小刀刻下秤鉤和提紐的系點位置,用刻度尺測出兩個系點間OA的距離(如圖1所示,OA=1.40 cm.)

        教師提醒:一旦確定了秤鉤與提紐的位置,就不能隨意改變.

        2.3.2探究桿秤上刻度的分度規律

        (1)在確定好秤鉤與提紐位置的桿秤秤鉤上掛一個鉤碼(50 g),用刻度尺測量一次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

        (2)在秤鉤上每增加一個鉤碼,分別測一次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

        (3)測量數據記錄在表1中,進行分析;

        表1 探究桿秤分度規律的實驗數據表

        實驗次數12345…秤鉤懸掛物體的質量/g50.0100.0150.0200.0250.0秤砣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cm1.803.605.407.209.00(4)總結規律: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與秤鉤上物體的質量成正比.

        2.3.3分度

        (1)確定秤桿上刻度的起始點,即提紐的系點,設為0.0 g.

        (2)確定秤桿上刻度的最大值位置,即秤砣懸掛點離提紐系點距離最大時所對應的鉤碼質量.如圖1所示,桿秤的量程為m0=300.0 g.

        (3)測出OB間的長度為10.80 cm,在OB之間等分.等分三份,每份就是100.0 g.在每一份中,再等分10份,每份就是10 g.分度值越小,桿秤就越精確.

        2.4項目展示

        (1)學生分別用自制的桿秤和天平測同一個物體的質量,測量數據記錄在表2中.

        表2 用自制桿秤測物體質量 使用的測量工具物體1物體2物體3… 用自制桿秤測量物體的質量m1/g120180250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m2/g114.4174.3243.8誤差分析m1-m2m2×100%+4.9+3.3+2.5平均誤差為+3.6%(2)以天平測量值為標準值,分析自制桿秤的系統誤差.

        (3)比一比,哪一組做的桿秤精度高?

        (4)由于我們刻度不能夠分得很精細,所以誤差比較大.還有一種方法,即在用自制的桿秤測量物體質量時,先直接測出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然后折算出物體的質量.這樣,可以減小測量誤差,見表3記錄的實驗數據所示.

        桿秤量程m0=300.0 g,對應的秤砣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l0=10.80 cm.

        2.5項目評價

        通過桿秤制作、用自制的桿秤測量物體的質量、分析自制

        表3 用自制桿秤測物體質量測量工具物體1物體2物體3…用自制桿

        秤測量物

        體的質量秤砣懸掛點到提紐系點的距離l2/cm4.206.308.80折算出的物體質量

        m1=l2×m0l0/g116.7175.0244.4用天平測物體的質量m2/g114.4174.3243.8誤差分別m1-m2m2×100%+0.7+0.4+0.3平均誤差為+0.5%桿秤的可靠性等工作,你對自己做的桿秤有什么評價?你認為,哪一組做的桿秤最好,好在哪里?提高桿秤的精度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等.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適度點評.

        2.6項目拓展

        2.6.1教師啟發

        教師提問:桿秤在水平位置能否保持靜止,跟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回答:可能跟秤鉤上的物體重力大小和秤砣重力的力臂大小有關.(這是學生直觀的發現.)

        教師分析:如果改變一下秤鉤的位置,或者改變一下秤砣的重力,原本靜止的秤桿能否保持靜止?

        學生回答:噢!秤桿平衡還與秤砣的重力和秤鉤上物體重力的力臂有關.

        教師提問:能不能用簡潔一點的物理術語歸納一下?

        學生回答:秤桿保持靜止,可能與動力、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有關.

        教師提問:這四個物理量滿足什么條件,才能使秤桿平衡呢?把剛才自制桿秤稱量時測得的數據轉記在下面的表4中,進行分析.

        表4 桿秤平衡條件分析數據表實驗

        次數秤鉤處秤鉤上

        物體的

        質量

        m1/kg秤鉤上

        物體的

        重力

        G1/N秤鉤系點

        與提紐系

        點的距離

        l1/mG1•l1

        /kgm秤砣處秤砣的

        質量

        m2/kg秤砣的

        重力

        G2/N秤砣懸掛

        點到提紐

        系點的距

        離l2/mG2•l2

        /kgm物體1114.41121.11.40×10-215.739.0382.24.30×10-216.4物體2174.61711.11.40×10-224.039.0382.26.40×10-224.5物體3244.22393.21.40×10-233.539.0382.28.90×10-234.0…2.6.2學生歸納

        學生對表4中數據分析,發現桿秤平衡時,滿足的條件是G1•l1=G2•l2,即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2.6.3誘思引導

        教師提問:我們在制作桿秤的過程中,發現的杠桿平衡條件是否可靠?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所發現的規律是否可靠,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學生回答:可以用實驗的方法進一步驗證.

        教師出示:杠桿、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等.請學生利用這些實驗器材,驗證杠桿平衡條件.

        2.7項目深化

        學生按照教材圖示,把杠桿安裝在鐵架臺上.

        2.7.1調節杠桿

        調節杠桿兩段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調節好的杠桿,在接下來的實驗中,不能再旋動螺母.調節杠桿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杠桿自重對實驗的影響,這與確定秤鉤與提紐的位置具有相同的功效.

        2.7.2實驗驗證

        (1)分別在杠桿支點兩側懸掛鉤碼,調節懸掛點位置,使得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在表5中記錄鉤碼重力和懸掛點到支點的距離(如圖3所示).

        表5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數據表實驗次數杠桿支點的左側杠桿支點的右側F1/Nl1/cmF2/Nl2/cm123…(2)調整鉤碼數量,再調節懸掛點位置,重復數次實驗.

        (3)根據表5中的數據分析,杠桿平衡條件是否符合“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4)用力直接拉杠桿使之平衡,是否也符合杠桿平衡條件呢?

        拿去杠桿支點一側的鉤碼,用手通過彈簧測力計豎直往下拉(如圖4),使得杠桿平衡,看一看是否符合杠桿平衡條件?

        表6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數據表實驗次數鉤碼拉力F1/Nl1/cmF2/Nl2/cm123…彈簧測力計的自重會影響實驗的.能不能通過彈簧測力計豎直往上拉?讓學生討論,拿出方案.可以將實驗改成如圖5的方法進行探究.

        (5)分析表6的數據,看看杠桿平衡時,是否符合杠桿平衡條件?結論是很明確的.

        (6)教師提問:一是為什么杠桿一定要水平位置平衡?二是為什么要在豎直平面內拉杠桿?

        如圖6、圖7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豎直拉杠桿,其目的都是為了便于測力臂.

        2.7.3歸納總結

        通過實驗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是可靠的.圍繞杠桿平衡條件,結合教科書上例題組織課堂訓練.

        第2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材分析:

        《杠桿》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生活中的機械的中的第二課,本課從學生生活中的經驗出發,通過創設問題情景,實驗操作,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科學方法分析數據,發現、比較、歸納出結論,認識到利用簡單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而且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二、教學目標

        1、善于觀察周圍事物,提出問題,并能通過動手操作尋找證據進行解釋;學會整理實驗記錄,通過分析實驗信息獲得科學結論。 2、認識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意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培養大膽想象的意識.3、認識到利用簡單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桿在生產中的運用。

        三、活動準備:1、支架、杠桿尺、鉤碼盒、文具盒、直尺、塑料塊、鑷子、鉗子、剪子、起釘錘、開瓶器等。

        四、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游戲導入,比一比誰的力氣大?2、學生挪動教師坐的椅子。3、討論是不是女生力氣比男生大?4、小結:運用木棍介紹杠桿定義,揭示課題。(設計理念:本環節,用學生搬椅子游戲,貼近學生生活,與小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發展水平相適應,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玩一玩,初步感知杠桿

        1、學生利用手中的尺子、塑料塊等玩一玩杠桿撬字典的游戲?思考:(1)、撬重物時,你發現那幾個地方在起作用?(2)你有什么感覺?2、學生匯報預設:(1)簡筆畫畫出杠桿位置圖,認識杠桿的三點名稱。(2、)初步感知杠桿作用。3、小結。(設計理念:在玩一玩的親身實踐活動中認識杠桿名稱,初步感知了杠桿作用。)

        (三)猜想假設 ,制定探究方案

        1、猜一猜:杠桿分別在什么情況下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2、匯報。3、說一說:你打算探究那一種猜測?制定你的實驗方案。4、匯報實驗方案。5、小結。(設計理念:學生結合活動感知大膽提出猜想,自主制定方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了科學探究的主體意識。)

        (四)探究實驗

        1、認識杠桿尺。認識杠桿尺組成,觀察尺子、教師介紹使用方法。(設計理念:《課標》指出,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2、分組實驗探究 (1)出示溫馨提示。(2)、小組實驗,填寫實驗記錄、總結實驗結論。(3)、匯報、展示實驗記錄。(4)、歸納實驗結論,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5)、總結。(設計理念:《課標》指出,。)3、鞏固:(1)、說說女同學為什么能撬起老師?(2)、你桌上的的器材那些是杠桿,找一找它重點支點和力點。(3)、出示舉重若輕的地球。設計理念:親身經歷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通過探究實驗分析、聯系生活,檢驗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五)學習杠桿的運用

        1、說說你知道的杠桿工具?2、課件展示杠桿工具。3、說說那些工具省力?那些工具費力?那些工具不省力也不費力?(設計理念:科學來源于生活,并指導與生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六)總結、質疑,課后拓展

        1、為什么會有費力的杠桿?2、找一找人體中的杠桿?(設計理念:《課標》指出,教師要以開放的觀念和心態,為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融洽的學習環境,引領他們到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中去學科學用科學。)

        本課板書設計如下:( 見圖1)

        (設計理念:本課板書運用簡筆畫,圖形有助于理解杠桿的三個點,而大于、小于、等于、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是學生實驗前的猜測,射線是學生實驗結論的展現,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生動形象。)

        第3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科學課堂;社會生活;認知碰撞

        一、初中科學教學中立足于社會生活的指導思想

        首先,在教育觀念上,把聯系生活的能力作為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之一。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素養包括必要的科學知識、科學的思維方式,對科學的理解、態度及其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筆者認為,在這些組成科學素養的諸多因素當中,讓學生理解科學與生活的關系顯得尤其重要。

        其次,在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結構。建構主義認知理論是新課程的基本支撐性理論之一,該理論主張不論是個人單獨的知識還是社會大眾共有的知識,均是由人們所建構起來的,每個人都會建構出他自己周遭環境的心智模型,并且運用他現有的心智模型來解釋和了解新經驗。初中學生已經獲得了關于身邊世界大量豐富的初步經驗和有一定理解力的個人見解、觀念和想法,并且非常珍視自己的這些原始知識。筆者覺得應該讓學生盡情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進一步的親身探究,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新現象或現實之間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重新利用科學審視、反思并修正自己的經驗和認識,提出或重建“更為科學”的新解釋、新概念。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無動于衷的話,他們后續的思維和日常生活中,可能仍舊按照自己原來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行事。

        再次,在開發教學資源上,充分挖掘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素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報告在談到學校教育時指出,兒童的人格被分裂成兩個互不接觸的世界,“在一個世界里,兒童象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違背某種教育的活動來獲得自我滿足”。這其實也是我們科學教育脫離現實生活的一種寫照。筆者認為,現代科學教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須回歸生活,從生活中找到一股新生的力量。研究生活中的科學,遠遠要比研究課本上的科學來得重要。

        二、將科學教學與學生生活相融的實踐策略

        (一)從社會生產走進科學,課堂“導入”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要求從學科本位向學生本位轉化,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課堂的引入非常重要,如果學生看不到課題與生活的關系,就無法形成高水平的學習動機,也就失去了主動探究的欲望。因此,要努力尋找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系作為課堂的切入點,從學生身邊的社會生產生活現象出發提出相關的問題,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探究的熱情、有效激發學習興趣。

        (二)從日常生活走進科學,課堂“過程”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就說過:“在課堂教學范圍里,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也就是要使學習的內容讓學生感興趣,對有了興趣的事學生就會認真把它學好。”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學生感興趣的是生活中碰到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課堂教學過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

        例如,在教授《杠桿》內容時,教師分析講解了“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杠桿”。所以要構成一個杠桿,必須有一個支點和一根能繞支點轉動的硬棒。然后畫杠桿的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示意圖分析,認識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動力等。接下去就游戲和實踐,再現生活。利用木棍和小木塊組成一個杠桿,學生自己了解杠桿的結構,鞏固杠桿不同部分的名稱。由學生推薦一位班里力氣最大的學生和一位力氣最小的學生上臺,利用杠桿來比比誰的力氣大。先把支點放在木棍的中心點上,決出勝負。再通過慢慢改變動力作用點與支點之間的距離來悄悄改變處于劣勢的小力氣學生的表現,直到最后大力氣同學失敗而歸。討論:為什么在這次比賽中力氣小的同學能夠以弱勝強?誰幫了他的忙?最后提出問題:為什么使用杠桿可以將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桿為什么能夠省力?這一活動在課堂上掀起了一個不小的,當比賽場上的形勢慢慢轉變時,學生覺察到了“杠桿”這一特殊裝置在這次比賽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有些學生一邊抱怨說這樣的比賽不公平,一邊就推理“杠桿”是如何幫助力氣小的學生的。這樣他們就自然而然地把注意點轉移到了探究“杠桿”有什么作用的問題上。一個好的活動不僅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夠促進他們的思考,把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學習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后,筆者又組織了兩位力氣不同的學生上臺扳手腕,當其中一位輸掉比賽之后,筆者請班級其他同學幫忙想辦法讓它反輸為贏,學生們想到了讓力氣大的同學把手放在另一位同學的腕部,果然那位力氣小的同學贏了,此時筆者就請全班同學用杠桿平衡條件解釋這一現象。學生們通過這一過程不僅知道了人的身體當中有很多的杠桿,而且還體會在復雜情境下分析杠桿要素,還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了實際問題。

        由此看出,課堂教學設計著重從科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出發,深入挖掘教材中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情景素材,精心設計了一些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實際問題。由于問題生活化,學生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下課后還饒有興致地與探討有關問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科學教學要立足于生活,才是最有活力的教學。

        (三)科學作業的生活化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么作業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

        例1 判斷下列說法中哪些是對的( )

        A.質量相同的銅塊和鋁塊投入水中,銅塊受到的浮力比鋁塊受到的浮力小。

        B.質量不同的兩塊鋁塊投入水中后,質量大的受到的浮力比質量小的受到的浮力小。

        C.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鋁塊投入水中后,鋁塊比銅塊受到的浮力大。

        第4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交互式電子白板;物理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3)13/15-0115-02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先進的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教育領域。交互式電子白板被世界公認為有效提高師生交互的信息化教學工具之一,有利于教師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情景,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與計算機進行信息通訊,利用投影儀將計算機上的內容投影到電子白板屏幕上,由專門的應用程序支持,構造一個大屏幕、交互式的協作會議或教學環境。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運用,促使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師生關系發生改變,要提高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實用效能,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要熟練掌握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方法

        交互式電子白板由硬件電子感應白板和軟件白板操作系統集成。它的核心是電子感應白板、感應筆、計算機和投影儀,教師應了解基礎的相關知識,對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功能有所了解。

        1.具有方便的書寫、繪圖、批注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一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書寫功能,教師可以在白板上任意書寫教學內容;交互式電子白板自帶豐富的各種幾何圖形和各學科的儀器圖,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使用物理儀器圖繪制教學中所需要的圖形。例如:電路連接的方法、杠桿原理的演示等。

        2.儲存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以將教學過程中的板書內容儲存下來,無論是書寫的文字、構建的圖表、插入的圖片等都可以保存下來。這些文件可以形成教師教學之間的共享資料,或者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素材。

        3.探照燈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有探照燈功能,利用此功能可以突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學生好奇心較強,自控能力不夠,在課堂上很容易走神,探照燈的使用很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

        4.放大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可對所選擇的局部內容進行放大,便于學生的觀察。物理教學活動尤其重視學生的觀察能力,合理利用這一功能,可提高教學質量。

        5.回放功能

        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回放的功能,在交互式電子白板互動上的所有操作可以完全保留,教師可以對以前的教學內容進行回放,幫助學生復習知識、掌握學習中的重點、難點,例如:可以對之前教師或者學生在電子白板上完成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回放,加深學生對實驗操作的理解。回放功能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二、物理教學設計應做相應改變,精教活學

        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設計,精教活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合理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提高交互式電子白板使用效能,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教師在教學中應精選教學內容,用最少的語言傳達最豐富的信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與學生的互動,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的時間。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能力,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作用。另外,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可以沖擊學生的感官,刺激大腦,使學生更有效地學習知識。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

        交互式電子白板具有強大的功能,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媒體庫的資源,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在網上尋找教學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通過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情境和氛圍。

        例如:教師在講授杠桿這一課時,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可方便演示杠桿的原理。直桿繞軸轉動,在直桿的一端掛一重物,在桿的另一端施加一個方向始終保持水平的力F,直桿在力F的作用下從豎直位置慢慢抬起到接近水平位置。情境演示教學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接受知識,提高學生探究并解決問題的興趣。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交互式電子白板的使用,很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便于學生自主學習、自覺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和電子白板的交互功能進行交互學習,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開放式學習環境。例如: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在電子白板上演示實驗、繪制圖表、板書注解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學習指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加強師生間的交流。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強大的存儲、記憶功能,記錄下學生的示范操作過程,形成新的學習資源,供師生分析、討論和學習。

        3.教師在講課前應做好準備工作

        教師在教學前一定要熟練掌握電子交互白板的操作,對課堂的講課內容和方式進行仔細的研究推敲,不能因教師操作不熟練而浪費課堂時間。例如:在講述杠桿和滑輪這兩節課時,會遇到畫圖和導入圖片的操作。在此之前,教師應了解怎樣運用電子交互白板中的幾何圖形來畫圖,對圖片的導入操作步驟也應該熟練。

        除了熟練掌握電子交互白板的操作還應對講課的內容進行反復推敲,一定要做到“精教”,做到既能講清楚課堂知識,又能留給學生足夠的學習和交流的時間。對于學生一看就懂的知識不必多言,可一帶而過;而對于學習的難點、重點、易錯點,一定要講清、講透。

        4.引導學生學習,交互式電子白板

        可引導學生學習交互式電子白板,因為中學生對新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如果不讓學生對交互式電子白板有所了解,他們會更多地注重于教師對電子白板的操作,對于教師講解的內容反而會忽略。學生熟練操作電子白板可以有效提高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只有理解了才更容易接受。

        5.正確處理交互式電子白板演示功能和學生實際動手操作之間的關系

        交互式電子白板功能強大,便于演示和交流,很多需要實際操作的活動都可以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演示。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不能以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演示示范來代替學生實際的實驗操作。學生只有在現實實驗中才能真正獲得感性材料,理解物理知識的原理,深刻掌握物理知識,提高實際動手能力。

        交互式電子白板只是一種教學媒介和工具,它不能取代其它的教學方法,不能代替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實驗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的是如何發揮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優勢,促進和提升教學設計,而不是用交互式電子白板代替所有教學活動。

        6.教師應注重教育資源的整合

        交互白板內置有多種資源,例如:文件庫、頁面庫、背景庫和圖像庫等,每一種資源庫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樹型目錄結構,按學科和班級等進一步分類,方便查找和調用。另外,教師可在交互白板的計算機工作界面調用計算機及網絡原有的各類資源(包括各類計算機和網絡軟件課件,播放各類多媒體光盤和視音頻材料等),不斷豐富教學資源,對已有資料不斷進行調整、修改。這樣就可以不斷更新和豐富教育資料。

        總之,交互式電子白板是教師教學的有效輔助工具,但是要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熟練掌握電子白板的各種功能和實用技巧,改革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環境、師生關系,運用精教活學的教學理念與學生互動,有效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第5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一、 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教學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媒體集于一體,使學生受到全方位的刺激,如臨其境,更加高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杠桿的應用》時,教師首先用多媒體展示 阿基米德的設想:“給我一個立足點和一個足夠長的硬棒,我就能移動地球”及阿基米德的夢想“有一天他能飛到太陽上,以金星為支點將地球撬起”圖片。提出問題:他的設想和夢想能實現嗎?他的設想和夢想有科學依據嗎?通過多媒體展示科學家的設想和夢想提出問題,讓學生眼觀其行,引起學生良好的情緒體驗,非常成功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是本節課成功教學的良好開端。

        二、 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和動態性有利于多角度觀察對象

        由于初中生的直接經驗較少,且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對一些抽象的現象難以理解,這時教學中就要運用多媒體提供豐富的、真實的背景,展示物理過程的細節。在教學《杠桿的應用》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剪刀圖片,請同學們觀察其結構特征并利用杠桿知識給這些剪刀分類。多媒體展示撬石頭的撬棒、縫紉機踏板、托盤天平圖片。觀察圖片,分別畫出杠桿示意圖并加以分析,你發現了什么?通過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或從未涉及過而聽說過的實物圖片,為學生直接感知觀察這些實物或現象創造了條件,并且把間接知識、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點和本質屬性,又便于學生觀察形成表象,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觀察能力,同時多媒體能在短時間內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使學生的感官和思維處于活躍狀態。這樣有助于教師憑借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有效的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 利用多媒體擴充實驗,培養學生的探索、創造能力

        在教學《杠桿的應用》時,教師多媒體展示并板書學生的發現

        省力杠桿 動力臂大于阻力臂

        費力杠桿 動力臂小于阻力臂

        等臂杠桿 動力臂等于阻力臂

        然后引導學生猜想并設計驗證猜想實驗方案,選出最佳方案。

        多媒體展示[實驗步驟]

        1.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鴨梨的重G;

        2.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4倍,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鴨梨升高,從彈簧測力計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鴨梨升高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s;

        3.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1/4倍,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鴨梨升高,從彈簧測力計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鴨梨升高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s;

        4.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使鴨梨升高,從彈簧測力計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鴨梨升高高度h和彈簧測力計在豎直方向上移動的距離s;

        [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多媒體模擬演示并板書

        省力杠桿的特點:省了力,但費了距離

        費力杠桿的特點:費了力,但省了距離

        等臂杠桿的特點:既不省力 ,也不省距離

        用多媒體模擬演示,實驗中的每一個現象都可以通過屏幕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能很輕松地從中歸納出規律,有效地培養了其創新的能力。

        四、 多媒體教學的大信息量、大容量,節約了空間和時間

        在教學《杠桿的應用》時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引導學生思考練習

        總結交流,鞏固新知

        1.“對比”

        2.深入思考

        辨別省力、費力、等臂杠桿,你的方法是

        答案

        辨別省力、費力、等臂杠桿,你的方法是據題意分析畫出杠桿示意圖,比較動力臂、阻力臂大小關系,進行判斷。

        3.“練一練”

        (1) 下列杠桿省力的是()

        A.起子B.吃飯用的筷子

        C.鑷子D.理發用的剪刀

        (2) 下列哪個杠桿是省距離的()

        A.用羊角錘起釘子B.鉗子

        C.釣魚竿D.切紙刀

        (3)圖中杠桿的OA=OB處于水平位置并靜止,B端繩子的拉力F與A端重力G相比()

        A. F=G;B. F<G;

        C. F>G;D. 無法比較。

        練一練答案(1) A (2) C (3) B

        拓展應用,整合提高

        1.你能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嗎?

        2.你還能說出天平測質量的原理嗎?

        3.你能根據天平的使用方法結合案秤實物說出案秤的使用方法嗎?

        ――大膽試一試

        課后回味,展現自我

        1.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學習了哪些研究方法?

        3.這節課的學習對你的生活有何影響?

        作業

        寫出本節課中探究實驗報告并討論動力、阻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與動力臂、阻力臂的關系。

        小資料 人體內的杠桿

        很多機器上都有杠桿,可是你知道嗎?人體中也有很多的杠桿在起作用呢。當我們拿起一件東西,彎一下腰,或者翹一下腳尖,這時都得依靠人體的杠桿才能起作用呢。

        點一下頭或抬一下頭是靠杠桿的作用,杠桿的支點在脊柱之頂,支點前后各有肌肉,頭顱的重是阻力。支點前后的肌肉配合起來,有的收縮有的拉長,就形成低頭仰頭動作,從圖中可以看出來低頭比仰頭要省力。

        當曲肘把重物舉起來的時候,手臂也是一個杠桿。肘關節是支點,支點左右都有肌肉。這是一種費力杠桿,舉起一份的重,肌肉要化費6倍以上的力氣,雖然費力,但是可以省距離。

        當你把腳尖翹起來的時候,是腳跟后面的肌肉在起作用,腳尖是支點,體重落在兩者之間。這實際上是一個省力杠桿,這時肌肉的拉力比體重要小。

        第6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教師與其把已有的感受告訴學生,不如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會切身的感受,所以,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變成學生的實驗,學生在分組合作中能夠感受到實驗的樂趣。例如,在教學“杠桿的分類”時,有的教師僅僅列舉了幾種不同類型的杠桿,有鑷子、剪刀等,但是這種方式非常簡單,學生的興趣很難被激發出來。教師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先讓學生從自己的家里帶幾件生活中常見的杠桿,學生根據分組的情況,給每組分配不同的剪刀,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讓學生比較使用不同的剪刀來剪同一張紙所用的力,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了不同的剪刀剪不同的紙張所用的力不同。如此,學生會對杠桿原理產生很深的印象,會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杠桿原理[3]。這一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實驗教學的有效性。例如,在教授“莖的輸導作用”時,按照教材上的知識,先講的是水分和無機鹽是由導管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運輸的,隨后利用一個演示實驗進行驗證。教師可以創新教學設計,可以先不講莖的疏導作用,先在課前讓學生剪取一些小段的樹枝,然后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各個小組把自己的材料按照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學生可以把枝條按照順序插在紅顏色的墨水中,把除去葉的枝條按照順序插在已經稀釋的紅墨水中,學生還可以把環割部分的樹皮按照順序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最后還能把枝條倒插在稀釋的紅墨水中。在上科學實驗課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按照不同的方法出處理的枝條外觀,然后切開葉的莖來觀察莖的內部的顏色,基于此教師可以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莖的顏色是否發生了變化,哪里發生了變化;按照不同的方法處理的枝條的現象的情況是否相同。根據這種情況分析產生不同現象的原因。學生會利用已學到的知識,通過分析現象,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在討論和爭議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然后證明正確的結論[4]。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把握方法,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點撥。教師在引導學生動手動腦,通過觀察實驗得出新的結論,實現讓學生的腦海里產生正確的結論的目的,進而能夠讓學生形成永久的記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被激發,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2、教師要結合生活,做到從生活中取材,達到科學和實驗緊密結合

        教授初中科學實驗課程時,教師要選取貼近生活的例子,例如,在研究《空氣的占據空間》時,要按照采取怎樣的方法來證明空氣是否有質量,我們可以讓學生分組,然后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如,在實驗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原因是什么,是否有其他的方法來證明這種結論,小組可以根據這種情況進行討論,然后請同學進行演示和驗證。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要局限于書本上的知識,還有科學實驗的取材應該更容易和簡便,這樣有利于減少一些干擾和影響,達到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目的。

        3、結束語

        第7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三個主要環節

        1.Pre-reading(閱讀前)現階段英語讀前環節基本采取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這一方法最初起源于精神病理學,現在更多地強調為推動和激發產生新的理念與設想而不加任何限制的自由探討與聯想,鼓勵學生之間在互相商討與啟發的背景中培養發散性思維,繼而幫助學生加快閱讀信息理解與英語思維共鳴。2.While-reading(閱讀中)閱讀中環節的主要方法包含scan-ning,skimming和detailedreading若干種。略讀(skimming)部分要求學生限時通讀全文,用快速瀏覽的方式培養學生在閱讀初期迅速捕捉文章主題、預測其發展與結局的能力。掃讀(scanning)部分是要求學生對細節進行閱讀理解,培養其捕捉具體信息與重要內容的能力,訓練他們在提取、篩選和重組文本信息過程中歸納和概括文意的能力。細讀(detailedreading)方法是要求學生深入分析閱讀段落當中的語言,培養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比如理解文章中結構較難、意義復雜的詞句與結構,挖掘作者的主觀寫作意圖和具體闡述觀點等。3.Post-reading(閱讀后)閱讀后的環節也可以稱作評價性閱讀,也就是reproduction,要求學生以完成一定預設活動的模式,進一步思考文章的觀點、主題、語言風格及寫作手法的特色等,以任務驅動模式為動機,以獨立思維為杠桿,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

        “問題引領”閱讀教學設計模式的實踐操作

        第8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設計 內容 模式 手段 目標

        一、教學設計能力

        教學設計是預側教學內容、學習環境、教師行為所引起的效果并依此規劃自己的教學行為而形成的教學設想。教學設計是教學系統的設計,是一種解決教學問題的系統方法。也可以說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對教與學的活動運用系統方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是一個分析、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方法、方案,并在實施中加以評價、修改和使之優化的過程;是一個把現代教學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的過程。教師在教學活動之前,如何進行計劃?主要有兩種不同的取向:一種是“整合計劃”模式;另一種是“目標一手段詳細計劃”棋式。

        1、教案的繃寫

        教案是備課的記錄,也是上課的依據。一個完整的教案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明確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準備教學用具;設計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規定了教師從上課到下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是教案的主要部分。

        2、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標所采用的結合方式。基本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有三種:一是全班組織型式,二是分組組織形式,三是個別組織型式。要學會運用各種組織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各自的優點,如全班教學需考慮班級規模,分班的靈活性等;分組教學需考慮學生特點的同質性與異質性、組數、小組的人數以及分組的靈活性等;而個別學習需要教師去尋求和創作適合學生的學習材料及學習環境。

        3、教學行為的選擇教學行為要有效,就必須把握好“適度”兩個字。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選擇教學行為時需要考慮的各種“情景因素”與教師自身素質,教學目標或意圖與所用教材的特點、學生的特征、學習環境條件以及教師自身的條件與素質。

        每個教師都有一套獨特的個人經驗、背景知識、教學技能和個性品質。這些使他運用某種方式比其他方式更加自如和有效。在熟練掌握各種方式之前,教師最好采用比較適合自身特長的方式。

        4、教學內容的處理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師在鉆研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課的目的要求,正確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找準關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目的要求的實現。一節好課應該是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切忌在教學中均分力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中細心鉆研,以免在教學中喧賓奪主,舍本逐末。一堂課是有時間規定和教學要求的。如果面面俱到就不可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

        5、教學目標的確定

        課堂教學設計應從教學目標設計開始,一堂數學課的設計,從選擇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結構和手段,到反饋矯正等都離不開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過程有導向、激勵、評價的功能,教學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目標是否準確。因此,摘好教學目標的決策,是完成整個課堂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既體現國家和社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又是我們完成總體和具體教學任務的目的和結果。

        二、語盲衰達能力

        對于教師,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有時甚至比專業知識還重要。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語言應該是通俗簡潔,使學生易位,留下間隙,便于學生思考,生動形象,以引起學生興趣;抑揚頓挫,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具有科學性、教育性、啟發性、針對性、直觀性與情感性,并注意正確使用數學術語。尤為重要的是教育語言的啟發性,教師的教學主要為了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著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教學語言應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含蓄不露,達到富有啟發性的藝術效果。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能力

        現代教學棋式論認為,教學是一種環境(或情景)創造,創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即所謂教學模式,一種好的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激動、高昂、活潑的教學環境,使教與學雙方始終處于“活化”狀態,只有這樣才有助于強化知識信息的相互傳遞。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已開始進人課堂,教學影視片也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生動有趣的畫面,直觀動態的演示,強有力地吸引著學生,把學生帶進一個個嶄新的境界,創造出激動、活潑的獲取信息的氛圍。

        四、指導學生操作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經常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使用學具實驗操作,幫助他們理解、掌握知識,并能進一步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明白計算法則、公式及數量間的關系。為了讓學生使用好學具,教師要給以正確的指導,使學生掌握操作程序,并養成使用學具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第9篇: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力臂;構建模型;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8-0139-03

        在現行的科學教材中,對于力臂的教學采用了直接講述的方法,許多科學老師在進行這一概念的教學中也大都采用這種方法,直截了當地講出杠桿的五要素,但是,力臂這個概念非常抽象,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顯然比較生硬,忽視了在形成這個概念時,對于科學方法的學習和認知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具體認識過程中有突兀感,難以被同化、吸收并儲存,其結果是學生搞不清楚為什么要引入這個概念,對于如何處理力臂的問題,死記硬背的多,畫錯的、判斷錯的不計其數,使得老師又不得不化大量時間進行糾錯。那么,如何能突破這一教學難點呢?筆者從長期教學實踐中得出:采用構建模型法較為行之有效。

        構建模型法是以研究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是邏輯方法的一種特有形式,建立科學模型和由模型來研究問題,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化方法,是連接理論和應用的橋梁。其實學生對構建模型法并不陌生,初中科學教材中的原子結構模型、磁感線、化學式、細胞結構圖、等高線等都是科學模型,這些模型大大方便了學生對相關抽象的科學概念的認識與理解,對抽象概念的教學難度將會大大降低。抽象化的科學概念要正確體現其認識功能,必須具體化為某個特定的模型,才能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下面,筆者就談談突破這一難點的教學設計思路及實施步驟?

        一、圓盤的制作

        需要制作的杠桿模型必須為輕質杠桿,但同時又要具備一定的強度,所以可以選擇厚度為10MM的泡沫塑料板(即KT板),為了增加實驗的可見度,板的面積在1.5平方米左右,然后確定板的中心,以中心為圓點,畫出一個半徑為0.5米的圓,將多余部分沿圓邊小心剪去(如上圖)。在制作好的圓盤上,用較粗的記號筆描出圓心O及A1、A2、A1'、A2'、B1、B2、B1'、B2'等點,其中A1、B1距圓心的距離相等,A2、B2距圓心的距離相等,OA2的長度是OA1的兩倍,OA1'、O'A2'、OB1'、OB2'的長度相等,A1A1'與A1B1垂直,A2A2'與A2B2垂直,B1B1'與A1B1垂直,B2B2'與A2B2垂直,選擇細長的鐵釘小心的將每個點穿破,其他點暫時不插鐵釘,但將鐵釘穿過圓心,并通過這根鐵釘將整個圓盤懸空固定在鐵架臺上。另準備一些細棉線和鉤碼,細棉線打出稱人結備用。

        二、教學過程

        1.引入問題情境。在指導學生認識并建立杠桿、動力、動力作用點、阻力、阻力作用點、力的作用線等基本概念后,可設計比較有趣味性的活動來引發學生討論力對杠桿的轉動效果跟哪些因素有關。這樣既可提高課堂資源的利用率,又有助于學生能盡快發現問題,積極思考,作出猜想。

        2.引發認知沖突。在引入問題情境中,給學生們提供的感知材料是與日常生活中的相關知識相接近的,因此,學生們在歸納小結時,絕大部分都非常容易地歸納出了影響杠桿轉動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以外,就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且不少同學臉上露出了既輕松又得意的神情?教學實踐表明,對于在這種思維定式消極作用下所歸納出的結論,要消除其影響,最理想的解決辦法是采用變式教學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事物,讓其自行發現矛盾,認清謬誤,從而自覺地消除錯誤的認識,此時就可以出示自制圓盤進行實驗演示。

        那圓盤是否是杠桿呢?學生剛剛接觸杠桿,對于典型的直杠桿還不是非常熟悉,此時出現這種變形的杠桿,需要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認識,同時這一步驟也能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杠桿本質的認識。學生通過對圓盤的分析,很容易得出,這是一根硬棒,而且能繞固定點轉動,教師可補充說明,為了便于問題的處理,將作用在A點的力作為動力,作用在B點的力作為阻力。如果在A1、B1上掛上等量的鉤碼,圓盤將處于靜止狀態(教師演示),此時我們可以說杠桿處于平衡狀態。

        現在在A2上掛上兩個鉤碼,在B1上掛上四個鉤碼(為消除鐵釘的作用,在對稱點上也應插入鐵釘),發現圓盤處于靜止(平衡)狀態,可提問學生如果把兩個鉤碼換掛到A1,那圓盤會怎樣呢?學生肯定會整齊而且大聲地回答:轉動。教師演示,結果確實如學生所料(如下頁圖)。為什么呢?學生肯定會回答:因為從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再提問,如果把兩個鉤碼換掛到A2'呢?學生面露不屑之色,當然轉動了。教師演示,而圓盤并未轉動,學生目瞪口呆。

        經過上述過程的分析,學生們雖然在頭腦中意識到了剛才的認識是錯誤的,但同時對影響杠桿平衡的那個“距離”究竟是什么也陷入了比較茫然的地步,臉上也露出了求助的神情?這時可針對初中生的特點,隨機介紹一些科學家頑強拼搏探索科學規律的事例,以激起學生們努力克服困難的斗志,使其重整旗鼓,勇于探索。這樣,本堂課的情感目標的落實也會更加豐富一些?

        3.自主認知順應。此時可加入一個小的練習,讓學生過一點作一條直線的垂線,其目的是讓學生體會點到線的垂直距離,同時也為后面如何作力臂作一熱身,然后再請學生邊討論邊思考為什么掛在A2與A2'點時,杠桿都會處于平衡狀態,經過一系列的鋪墊,學生應該能夠得出是因為這兩次中: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相等。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對這個問題進行完整探究,可按以下方案進行(1)在B1上掛上四個鉤碼,在A2掛上兩個鉤碼,再由A2換到A1點,其作用是探究當支點到力的作用點、作用線的距離都改變時,杠桿平衡破壞;(2)在B1上掛上四個鉤碼,在A2掛上兩個鉤碼,再由A2換到A2'點,其作用是探究當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改變而支點到力的作用線間的距離不變,杠桿仍然平衡;(3)在B1上掛上四個鉤碼,在A2'掛上兩個鉤碼,再由A2'換到A1'點,其作用是探究當支點到作用點的距離不變而支點到力的作用線間的距離改變,杠桿平衡破壞。通過這三次探究過程,引導學生抓住“點”、“線”、“距離”這一力臂最本質的含義,并要求學生用語言來準確表述這種物理共性,初步得出,影響杠桿平衡的那個“距離”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間的垂直距離”的概念?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 五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午夜福利小草久久99 | 亚洲成年网站青青草原 | 在线观看AV无毒网站 | 制服丝袜欧美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