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法醫學研究范文

        法醫學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法醫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法醫學研究

        第1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我國現有的法醫制度也是根據國情發展,通過借鑒蘇聯相關法醫檢驗制度得以建立。但是,因為法律制度建立時間相對較短,管理部門無法實現集中發展,我國現階段法醫鑒定制度中依然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中外法醫學歷史發展進行比較和研究,能夠幫助我國法醫學的發展找到更加光明的前

        一、中國法醫學發展

        (一)中國法醫學起源

        我國法醫學最早早戰國時期出現,戰國時間很少有關于法醫學的相關資料和著作,但是,從戰國或者秦漢之后的一些書籍中不難發現法醫學的出現的端倪。例如在《呂氏春秋》中提到的“命理瞻傷”中的“理”可以當作審理案件的官員,而“瞻傷”則屬于相對原始的一種法醫檢驗工作。因此,不難發現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對法醫檢驗活動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即使從現在的醫學發展角度來分析,這些規定難以構成相對完整的法醫學檢驗工作體系,但是,這也標志著我國開創了能夠通過文字記載的法醫學檢驗時代的先河。[2]

        (二)中國法醫學完善發展時期

        通過唐朝法醫學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宋朝法醫學制度發展到了中國古代醫學較為完善的時期,其中因為唐朝法律制度開始達到封建發展的頂峰時期,唐朝的《唐律疏議》以及《唐律》通過吸收和借鑒秦漢時期的司法實踐經驗以及成就,通過對中國古代法律成就的吸收,為我國法醫鑒定制度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從而宋朝的法醫學鑒定技術得到了較為顯著的發展。

        (三)中國法醫學穩定時期

        到了宋朝之后,中國法醫學檢驗制度大都是通過吸收和借鑒宋元時期的法律制度,并且結合自身時代的發展特色做出相應的修改,中國法醫學自那以后進入到緩慢發展的時期。

        二、西方法醫學的發展

        西方法醫學的發展一共分成三個不同的時期,分別為古代、近代以及現代,雖然西方古代法醫學產生的時間相對較早,但是,西方古代法醫學沒有像中國古代法醫學一樣形成具有自己特征的發展態勢,西方醫學行政官員或者醫生作為法醫鑒定主要工作人員,呈現出一定的非職業化發展態勢。

        (一)西方古代法醫學

        系統法醫學未出現之前,西方很多國家就已經出了先相對分散的法醫學,很多都是在各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中,這些并非對法醫學的出現和發展做出系統規定,因此,難以成為相對獨立的各個學科體系,可以將這個發展時期的法醫學歸納為古代法醫學的實際積累時期。

        (二)西方近代法醫學發展

        在常規性的歷史劃分過程中,一般會把1640年的工業革命當成西方近代史的開端,但是,法醫學的發展開端不可將其作為序幕,因為16世紀之前的歐洲文藝復興發展時期剛出現關于醫學鑒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并且和法醫學相關的外科學以及醫學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因此,文藝復興時期也才是西方法醫學的發展開端。[3]

        文藝復興階段的法醫學發展體現在書籍著作出版之上,例如在歐洲各個法典中也存在一定的端倪。例如意大利、法國、德國等都存在關于法醫學鑒定的記錄,其中德國的加洛林刑法以及龐貝爾邦法。其中后者規定了醫療案件中,醫生可以參與其中;前者則對于自殺、人身傷害、中毒、墮胎都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也為歐洲法典中關于法醫鑒定做出了相應的基礎工作。

        (三)西方現代法醫學

        19世紀的歐洲出現了過很多法醫學相關講座,這些講座在經歷一段發展之后,逐漸成為各個法醫學研究單位,這也是歐洲大陸對于當前法醫學進行研究的一個主要根據地。[4]在這些不同的法醫學研究單位中也能夠對各種死亡原因存在異常的尸體加以解剖,因此,法醫學研究的醫生通過司法不問允許之后就能夠對患者身體做出相應的解剖,在歐洲大陸中法陣較為迅速的就是英國和德國。

        第2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求異法”是一種用來探求因果聯系的邏輯方法。它是由穆勒系統總結的“求因果五法”中的一種方法。具體地說,“求異法”是指這樣的一組操作:考察被研究現象出現和不出現的兩種場合,在這兩種場合都出現的那些先行現象不是被研究的原因,而在被研究現象出現時出現、在被研究現象不出現時不出現的那個先行現象,則可能與被研究現象有因果聯系。“求異法”的推理形式可用公式表示為:場合1:有先行現象(或伴隨現象)A,有被研究現象a。場合2:無先行現象(或伴隨現象)A,無被研究現象a。所以,A是a的原因。例如,場合1:有氧氣,鐵會生銹;場合2:無氧氣,鐵不會生銹;所以,氧氣是鐵生銹的一個原因(初中階段)。此外,本文不嚴格區分“先行現象”與“伴隨現象”,主要采用“先行現象”這一概念進行討論[1]。

        2應用“求異法”的化學教學模式

        “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的主要思路為:先考察被研究現象a的出現場合,找出先行現象A,再創設無先行現象A的場合,觀察研究現象a是否出現,從而確定A是否為a的原因。其具體的應用模式為:尋找被研究現象a的先行現象A,因為因果聯系具有先后性,可以在被研究現象a的先行現象中去尋找它可能的原因,從而提出假設:A是a的原因。再得出推論:若無先行現象A,則無被研究現象a。最后對推論進行驗證,設計相應的驗證方案,若驗證結果為真,則原假設為真,即A是a的原因。這一應用模式雖然比較簡單,但在“探究化學現象間因果聯系”的教學活動中卻很實用,同時,也正因為它簡單易行,更便于師生掌握。

        3“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3.1在化學探究式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式教學是新課改大力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利于學生掌握與應用科學知識,建構與發展科學概念,理解科學本質與科學過程;有利于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和實驗技能;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興趣、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2]。然而,在化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中也存在諸多難點,其中之一便是:學生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的能力尚顯薄弱[3],化學教師甚至因此包辦“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這一探究環節,使探究式教學的意義大打折扣。而運用“求異法”,可以幫助學生較好地提出“因果關系”類的假設及驗證方案,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名符其實,更好地實現探究式教學的本真意蘊。案例1在探究氯水成分時,往氯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試液,溶液先變為紅色,接著紅色褪去。溶液變紅,說明氯水中含有H+,那么,為什么紅色會褪去?是什么物質使紅色褪去呢?教學時便可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探究。可運用“求異法”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假設及驗證方案。其中,紅色褪去的先行現象為:存在Cl2、H2O、HCl、HClO(可從氧化還原反應原理的角度推理出,Cl2與H2O反應的另一產物為含正價氯的化合物,事先可告訴學生其為HClO)。依據已有的化學知識,可排除H2O與HCl。從而得出假設:(1)Cl2是紅色褪去的原因;(2)HClO是紅色褪去的原因。從而作出推論:(1)若Cl2不存在,則有色物質不褪色;(2)若HClO不存在,則有色物質不褪色。進而得出驗證方案:(1)讓HClO單獨與有色物質接觸,即取相同濃度的新制的HClO溶液,滴入紫色石蕊試液;(2)讓Cl2單獨與有色物質接觸,即將干燥的氯氣通入裝有干燥紅色石蕊試紙的試劑瓶中(更嚴謹的方案是:用CCl4萃取出氯水中的Cl2,將干燥的紅色石蕊試紙伸入Cl2的CCl4溶液中)。在實際教學中,為了教學方便,可以只對方案(2)進行驗證,排除Cl2具有漂白性的假設,進而運用排除法,得出HClO具有漂白性的結論。需要說明的是,假設(1)和(2)是針對不同的先行現象提出的,彼此相互獨立,并非相互排斥,假設(1)為真,并不意味著假設(2)為假。若二者同為真,則情況就比較復雜,具體的說明可參見本文第4部分的第(3)點。與常規的教學相比上述分析,條理清晰,邏輯性更強,所得方案更全面。而常規的教學只是在發現問題“是什么物質使紅色褪去”之后,教師便直接演示驗證方案:往裝有干燥氯氣的集氣瓶中放入一半濕潤的紅紙條,數秒后觀察紅紙條的變化情況[4]。這不僅浪費了一次培養學生提出假設及驗證方案能力的機會,而且,這一驗證方案,只是上文中的驗證方案(2),缺少方案(1),從理論上看不夠全面,如果Cl2與HClO都有漂白性的話,則該方案就無法驗證HClO的漂白性了。

        3.2在處理化學實驗反常現象中的應用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科學,實驗是化學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在化學教學中也應該注重化學實驗的應用,多開展實驗教學,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然而師生在進行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有時會發現一些與教材、理論有矛盾的實驗反常現象,如果教師處理不當,會造成學生的認知困惑與認知誤區:不知究竟應該相信自己親眼所見的實驗反常現象,還是應該相信教材的陳述與理論的分析。因此,在處理化學實驗反常現象時,化學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科學而及時的分析,得出實驗反常現象的原因,解除認知困惑。而適當地運用“求異法”,則有利于這一分析過程的進行。案例2在做鈉在空氣中點燃的學生實驗時,有些學生會發現反常的實驗現象:Na在空氣中燃燒冒有黑煙。對于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化學教師可用“求異法”引導學生進行分析。產生黑煙的先行現象主要有:空氣存在CO2、Na表面有煤油。因此,可以據此做出假設:(1)CO2與Na發生反應是產生黑煙的原因,(2)煤油燃燒是產生黑煙的原因。由假設(1)可得推論(1):若CO2不存在,則不產生黑煙;進而得出驗證方案(1):將帶有煤油的Na置于純氧中加熱。由假設(2)可得推論(2):煤油不存在,不產生黑煙;進而得出驗證方案(2):將鈉塊表面用小刀全部切除,置于空氣中點燃。另外,由于這一反常的實驗現象不是教學中的重點,為了節省教學時間,也可以采用其他相對簡易的方法對上述兩個假設進行驗證。對于假設(1),可以用氧化還原反應的理論對“CO2與Na的反應”進行分析,可以推斷出其產物為黑色的碳粉,但CO2在空氣中的含量太少,Na應該優先與氧氣反應,因此黑煙為碳粉的可能性極小。對于假設(2),可直接告知學生煤油燃燒冒有黑煙,或者引導學生聯想柴油機(煤油與柴油類似)冒黑煙的情境。

        3.3在解答探究性試題(或習題)中的應用

        科學探究能力是科學素養的重要構成之一。新課改以來,為了使中學化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化學探究能力,各地化學中高考試卷逐漸重視對學生化學探究能力的考察,探究性試題陸續出現在各地化學中高考試卷中,甚至成為中高考卷的主打題型[5]。而在解答探究性試題中,如果能夠適當地運用“求異法”對試題進行分析,則有助于“探究化學現象間的因果聯系”類探究性試題的解答。案例3(截選自2010年安徽高考理綜卷28題)某研究性學習小組在網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蝕刻銀,制作美麗的銀飾。他們對蝕刻銀的原因進行了如下探究:[實驗]制作銀鏡,并與Fe(NO3)3溶液反應,發現銀鏡溶解。[提出假設]假設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假設2:Fe(NO3)3溶液顯酸性,在此酸性條件下NO3-能氧化Ag。某同學設計實驗驗證假設2,請幫他完成下表中內容(提示:NO3-在不同條件下的還原產物較復雜,有時難以觀察到氣體產生)。對于上題的解答,可運用“求異法”進行分析。結合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確定需要考察的先行現象為:溶液中存在Fe3+、酸性條件下的NO3-。從而得出假設:(1)Fe3+是Ag被氧化的原因;(2)酸性條件下的NO3-是Ag被氧化的原因。進而作出推論:(1)Fe3+不存在,銀鏡不溶解;(2)酸性條件下的NO3-不存在,銀鏡不溶解。然后得出驗證方案:(1)測得原Fe(NO3)3溶液中NO3-濃度、H+濃度;配制與原Fe(NO3)3溶液中NO3-濃度、H+濃度相同的NaNO3與HNO3混合液,令其與銀鏡反應;(2)測得原Fe(NO3)3溶液中Fe3+濃度,配制與原Fe(NO3)3溶液中Fe3+濃度相同的FeCl3溶液,令其與銀鏡反應。此處的驗證方案(1)經過適當的語言組織,便是本題第(3)小問的答案。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該題的標準答案為:①測定上述實驗用的Fe(NO3)3溶液的pH;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將此溶液加入有銀鏡的試管內。筆者認為這一答案還欠嚴密,因為所配制的稀硝酸溶液中的NO3-濃度遠小于實驗用的Fe(NO3)3溶液的NO3-濃度,從而影響到NO3-的氧化性。而筆者所提的驗證方案則無這一缺陷。

        4“求異法”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的注意事項

        第3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一、系統分析方法

        系統分析方法是指運用系統論的觀點,把研究對象看作一個整體,視為一個具有多層次的、系統的、完整的有機構成體,對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分別進行精細的研究,找出各部分之間的聯系,在形成體系的相互聯系中把握解決問題的研究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從整個出發,從部分與整體的有機聯系中揭示整個系統的運動規律,對系統和系統、系統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統和外部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進行綜合、全面、精確的考察分析,以達到用最優方案解決問題的目的,取得各組成部分在孤立狀態時所不具有的整體。系統分析方法有助于文學形象研究進一步拓展思維空間,打破在文學形象研究方面單維的、機械的、靜態的自我封閉式的傳統思維方法,代之以多維的、有機的、動態的開放式的科學思維方法,有助于從方法論上提高文學形象的研究水平。運用系統分析方法,應注意遵循以下原則:一是整體性原則。系統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按一定結構組織起來的整體,但是系統功能又不等于各要素功能的簡單相加。各要素密切協調,整體功能就可能成倍增加。反之,整體功能就可能下降。二是相關性原則。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其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同時系統與系統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在對某個系統進行研究時,要注意系統與系統、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系,避免用孤立、片面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文學形象。三是動態性原則。系統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動之中的,在對某個系統進行考察時,不能把它看成一成不變的,要在運動中來把握事物的規律,避免用靜止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文學形象。就人物性格而言,隨著系統科學對文學領域的滲透,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人物性格是一個由多種性格要素按一定結構方式構成的有機系統。因此,在研究人物形象時,我們必須運用系統分析方法。例如,《魯迅研究》1984年第1期刊載了廈門大學中文系林興宅老師的論文《論阿Q性格系統》,該文用系統論的方法分析阿Q性格,探討阿Q典型的性質、阿Q主義的來源及其超越階級、時代、民族的普遍性等較難回答的問題,從多種角度為我們展示了阿Q復雜的性格世界。了解了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我們就可以運用它來分析人物形象了,例如,研究明清小說,可以選取諸如《封建時代普通民眾的人格寫照———〈西游記〉沙僧形象新論》、《趙云新論》、《明代話本小說中的徽商形象》等具有創新性的題目。

        二、比較分析方法

        比較研究法是指確定客觀對象及其過程的共同點和差異點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要區分事物,就得運用比較分析方法。例如,對崔鶯鶯和杜麗娘這兩個封建禮制下的叛逆女性形象的比較,我們可以從她們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環境、反叛性格、愛情歷程、形象的文化意義等方面進行異同比較。再如,杜甫詩和關漢卿雜劇都塑造了眾多的平民形象。我們可以通過對文本的閱讀分析,總結出同與異的思路對二者進行比較研究。為了方便閱讀,不妨用一個直觀形象的表格來呈現[5]。比較分析方法按不同的標準,主要可分為同類比較和異類比較、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宏觀比較和微觀比較等。同類比較,是指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相同種類的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它們的不同點;異類比較,則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種類的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確定它們的共同點。橫向比較,是將同類不同對象放在同一標準之下,進行對比研究;縱向比較,是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研究。宏觀比較,是將大范圍內的研究對象,進行整體對比研究;微觀比較,是將小范圍內的研究對象,進行局部對比研究。由于比較研究所涉及的對象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因此,比研究單一對象更容易出新意一些。運用比較方法研究文學形象,其基本步驟如下:一是明確比較研究的目的,選定比較主題,這是進行比較研究的前提。只有明確了比較研究的目的,才能確定比較的內容,限定比較的范圍,從而使比較研究能夠集中進行。二是盡量多地占有相關資料,以確保比較研究全面而準確。三是整理、分析、研究資料,從中得出有關比較的有用材料,為確定比較結論做好準備,這是比較研究的核心環節。四是得出比較結論。

        在文學形象研究中運用比較方法要注意把握以下三點:首先,比較的對象要有特定的聯系,即要具有可比性。例如,安娜和蘩漪是俄羅斯文學與中國文學中兩個著名的悲劇性人物,她們在生活經歷、抗爭過程和個性形象諸方面具有可比性[6]。晴雯與小紅,是或曾經是怡紅院的丫頭,在出身、才能、性格、情感與命運諸方面具有鮮明的可比性。一個是無家孤女,剛烈率真,疾惡如仇,向往平等,從不獻媚于主子,到死都沒有改變問罪于天的姿態;一個是家生女兒,世故圓滑,努力鉆營,抓住每一次能向主子獻殷勤的機會向上爬,以實現自己的夢想,最后得到較好的歸宿[7]。可比性是決定文學形象能否成為比較文學對象的關鍵,也是關系到比較研究能否正常進行并獲得科學價值的關鍵。其次,比較應在性質相同的條件下進行。再次,比較的標準要同一,只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不能用兩個以上的標準。此外,運用比較法研究文學形象,應克服主觀片面性,堅持客觀的科學態度。在全面、客觀的基礎上進行比較研究,避免根據似是而非、支離破碎的資料輕率下結論的不良做法,從而保證比較研究的科學性。在中外文學形象比較研究領域中,可供比較研究的人物形象比比皆是。例如,《自古紅顏多薄命———林黛玉與瑪格麗特形象比較》,《安娜與娜拉形象差異比較》,《上下求索,自強不息:屈原與浮士德形象比較》,《同是天涯淪落人:簡•愛和林黛玉形象比較》,《堂吉訶德與阿Q形象之比較》,《賈寶玉和湯姆•瓊斯的愛情觀比較》,《女性雙形象,輝耀東西方:戲劇人物杜麗娘與朱麗葉之比較》,《兩個在夢中跋涉的不幸女人———論愛瑪和潘金蓮形象》,《涓生與奧涅金形象比較談》,《白流蘇和紫姬形象比較》,《〈日出〉中金八與〈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父親形象塑造比較研究》,《中日現代詩歌“樹”意象的比較研究》,等等。

        三、具體與抽象方法

        具體與抽象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所謂具體,就是許多特定的統一整體;所謂抽象,是從許多事物和現象中,舍棄個別的和非本質的東西,把共同的本質的東西抽取出來,形成概念。列寧指出,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辨證的途徑。學術研究總是先從具體存在的事物入手,通過對大量具體的事物和現象的研究,舍棄個別和非本質的東西,把共同的和本質的東西抽取概括出來。有了這樣的思維抽象,我們的研究還要從抽象到具體,即通過分析和綜合學術研究對象諸多方面的規定性,掌握其內在聯系之后,將研究對象多樣性的統一作為整體在思維中具體地再現出來。通過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的不斷循環往復,才能使認識不斷向高級階段發展,使學術研究不斷深化。

        四、分析與綜合方法

        分析是將事物分解成幾個部分、幾個方面、幾個要素,然后分別加以研究,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綜合是把事物的部分、各個方面、各要素綜合成一個整體加以研究,認識事物規律的方法。分析與綜合是對立統一的。分析是變整體為部分,化全部為局部;而綜合則相反。但它們有統一性,分析是綜合的基礎,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產生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研究和認識過程。分析又可分為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兩種。所謂定性分析,就是對事物的質的方面的分析與研究。所謂定量分析,就是對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與研究。對特定對象的認識往往是從初步的定性研究開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礎,定量研究則是對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細化。二者循環交替,不斷把主體對對象的認識引向深入。

        五、歸納與演繹方法

        第4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尊重;差異

        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許多教育工作者對于客觀存在的學生個體差異及自我效能感的問題十分關注。無論是理論工作者,還是在教學第一線的實踐工作者,都在為解決因學生存在差異,不能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來進行教學。素質教育既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基本素質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時又看到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教師要了解學生,洞察學生的心靈與秉賦,從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性出發,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知人善教,進行差異教學。在實施差異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然后將學生分層,通過設立多層次教學目標,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來滿足各類學生的發展需求,進而發揮各自的優勢特長,使每位學生得到個性上的充分發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差異教學法提出的背景

        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有教無類”的觀點。但事實上,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都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心理世界”,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氣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不盡相同,各有側重。而重視學生的特性和培養具有個性的人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出發點,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而又有個性的發展。

        從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校(特別是高師院校)連續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個體差異較大。一個班級中的學生,在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不同,表現在學習需求和能力發展上也不盡一致。然而,傳統教育所實施的“齊步走”的教學模式,“一刀切”的教學要求,“大一統”的教學進度和“同一標準”的教學評價卻無視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所以在教學中就應該有針對性采取一些方法,盡可能的平衡每一個同學。而差異教學就是在班級體教學中立足于學生個性的差異,滿足學生個別學習的需要,以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

        二、差異教學法的理論基礎

        差異教學法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做到知人善教。

        每個學生由于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致使學生的智力發展各有特色。“差異教學法”是一種人性化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優勢,分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從而讓學生自主學習,呈現出殊途同歸的特殊效果,達到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目的。

        差異教學法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可直接轉化為學習動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學生有強烈的學習熱情,就會興趣高漲,不知疲倦地學習;如果學生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在學習過程中就會刻苦努力,鍥而不舍。因此,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實行差異教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三運用差異教學法必須做到

        第一,承認差異、認清差異。

        英國教育大臣在評價中國的教育時。曾發出這樣的感慨:“中國式的教育,的確使平民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同時也失去了千千萬萬個丘吉爾。”總之,只有正視學生的差異,才能避免失去千萬個丘吉爾。只有正視學生差異,才能使各類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適應新的國際人才競爭,才能使我國真正成為人才濟濟、壘面發展、充滿活力的國家。

        任何兩個個體之間總是會有差異的,這是不爭的事實。在進行差異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清楚學生們的“差異”所在,也就是確定不同學生在學習面前的主要障礙都有哪些。有的學生可能是基礎差或者知識結構不合理所導致的學習狀況不理想,有的可能是因為學習方法不當而總是事倍功半;還有的可能是因為自身的興趣不足、學習情緒消極、注意力不集中等原因導致學習起來困難重重;甚至有些學生是因為人際關系等其他客觀因素對其心理產生影響,從而影響到學習成績。

        教師需認清學生的“差異”,以學生的差異為基礎,制定差異的目標,實施差異的計劃,通過差異的教學程序實現有效的解決學生的整體學習問題和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整體提升的共性目標。

        第二,尊重差異、發揮個性。

        1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對待同一現實,學生所持的態度和采取的行為方式是不同的,這就是性格差異。對于不同的評價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的差異。在數學領域,這種差異是十分明顯的,在評價中,我們應尊重學生的性格差異,采用多元的評價標準,讓學生的個性得以發揮,讓數學課堂呈現豐富多彩的格局。

        2尊重學生的興趣差異。為促進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必須重視學生的個性興趣差異,激發其興趣,發揮其潛力,并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比如對于愛唱愛跳有音樂特長的學生,可在適當的時間組織一場演唱會,或演奏會,或歌舞表演等等。喜愛服飾的學生,可組織服裝模特表演比賽。喜好書法繪畫的學生,可組織他們開展書法或繪畫作品展出。喜歡旅游的同學,可組織他們進行鄉土歷史的調查,摸清家鄉有多少值得保護的古橋、古廟、古塔、古墓、古居的情況。愛辯論的學生,可組織辯論賽。總之把各種有興趣特長的學生培養、選后,還應培養他們的團結協作能力。現代社會注重互相學習和團結協作,這種優秀品質應在學生時代就逐步養成。

        3尊重學生的能力差異。學生能力的差異是十分顯著。如在學生中不難找到“五音不全”者與原唱音樂創造者。數學神童與語音不全者等等。對于這類學生的教學,若過分強調劣勢的訓練,可能會使他們的興趣與熱情消耗殆盡。這時,教師就要努力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在自身基礎上獲得創新性的發展。實行分組教學把能力相對較弱的同學分配到能力較強的小組中,每個小組成員不但要自己要學好,還要幫助其他同學學習,讓他們知道只有壘組成員都成功,自己才算成功。在學生分組實踐中,對每個學生,教師都要以愛動其心,熱愛、關心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只有對每個學生都有誠摯的愛心,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而融洽的師生關系是使差異教學成功的思想基礎和前提條件。

        第5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 創傷性;骨關節炎;醫學鑒定

        【中圖分類號】D9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183(2013)11-0207-02

        創傷性骨關節炎是骨科臨床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及不同程度的股關節活動障礙,嚴重者可能出現嚴重的骨關節畸形,甚至導致終生殘疾。隨著外傷、交通事故的發生率逐年增多,發生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概率也明顯增大。在現階段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尚不完全清楚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從而導致法醫學鑒定中面臨較多的難題。本文回顧性分析52例創傷性骨關節炎法醫學鑒定案例,現將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1 病歷資料

        本次研究的資料來自于2005年-2012年間我院鑒定的52例創傷性骨關節炎案例,所有案例均有完整的基本情況介紹、病例資料、影像學檢查資料,以及相關客觀檢查資料,以確保研究的真實性、全面性。52例病例入院后均經過CT、X線、MRI、關節鏡等影像學檢查,并根據病例的致傷原因、損傷部位、臨床癥狀等確定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級別。

        2 結果

        2.1一般情況:本次研究共統計52例創傷性骨關節炎案例,占同期活體鑒定案例的4.93%(52/1054)。其中男性33例(63.5%),女性19例(36.5%);年齡3-69歲,平均(39.8±3.5)歲。

        2.2致傷原因與損傷部位:致傷原因:交通事故致傷28例(53.9%),工傷事故致傷11例(21.2%),高空墜落傷8例(15.3%),糾紛互毆致傷5例(9.6%)。

        損傷部位:膝部骨折19例(36.5%),踝部骨折10例(19.2%),足部骨折7例(13.5%),膝部韌帶、半月板損傷7例(13.5%),髖部骨折4例(7.7%),肩部損傷3例(5.8%),掌骨骨折1例(1.9%),小指骨折1例(1.9%。

        2.3放射學分類、臨床表現

        由表1可見,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放射學分類與臨床表現之間無明顯的內在聯系。

        2.4法醫學檢驗結果:經查閱與分析病例相關臨床資料,根據《臨床法醫學鑒定指南》[2]中的相關標準,對所有病例進行法醫學鑒定。52例病例中認定為創傷性骨關節炎50例(96.2%),2例因損傷后3個月內即臨床確診為創傷性骨關節炎,故未進行法醫學鑒定。

        3 討論

        創傷性骨關節炎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在我國的總體發病率較高,多發于中老年人,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在1995年召開的“國際骨性關節炎會議”上,各國醫學專家、學者經過不斷的研討確定了骨性關節炎的定義,即發病原因主要是生物學與力學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人體關節軟骨細胞、軟骨下骨、細胞外基質之間的平衡受到影響,最終造成疼痛或功能障礙[3]。創傷性骨關節炎是骨關節炎的繼發癥狀,期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了解,客觀增加了臨床診斷級法醫學鑒定的難度。本文結合臨床檢查、診斷,從法醫學鑒定的角度進行研究,獲取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查閱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新《刑事訴訟法》、《刑事技術鑒定規則》等相關規范,其根本目的是確保法醫學鑒定過程及結果的科學性、可靠性、合法性。另外,筆者對臨床醫學、法醫學進行了區分,雖然兩者均屬于現代醫學的分支學科,但是法醫學重點是解決與法律相關的醫學問題。因此,在法醫學鑒定中,必須考慮到法律層面的規定與要求。

        在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檢查與診斷中,影像學資料仍然是重要的診斷依據,病例的臨床癥狀、表現只能作為輔助檢查項目。從法醫學鑒定的鑒定的角度而言,筆者總結了如下需要注意的事項:1)明確病例的外傷史,由于部分病例曾出現關節炎、軟組織挫傷、骨關節損傷等外傷,在鑒定創傷性骨關節炎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問題。特別是對于病例骨關節相鄰部位的骨折、關節內組織韌帶或半月板損傷等癥狀,在法醫學鑒定中應認真查閱影像學檢查資料,從而保證鑒定結果的全面性;2)確定科學的鑒定標準,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參照《臨床法醫學鑒定指南》中的相關標準,但是其中并未給出十分明確的鑒定標準,部分鑒定項目或內容需要鑒定人員根據實際情況、個人經驗級相關臨床資料去確定,這客觀加大了鑒定的難度;3)認真觀察病例的臨床表現,創傷性骨關節炎早期病例多表現為淤血、腫脹、局部疼痛、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在法醫學鑒定中應根據醫護人員提供的相關資料或者現場查看等方式,對病例的臨床表現進行確認,這是保證準確鑒定的重要因素之一;4)在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法醫學鑒定中,年齡在50歲以上,且患有原發性骨關節炎的病例數量明顯增多,在本次研究中均給予鑒定;5)在病例的病程發展過程中,早期臨床診斷為創傷性骨關節炎的病例在法醫學鑒定中不予確定,本次研究中出現2例此類情況的病例。

        綜上所述,由于人體多數骨關節的生理功能較多、解剖結構復雜,對于創傷性骨關節炎的法醫學鑒定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條件,否則難以保證鑒定結果的真實性、科學性、準確性。作為一名法醫工作者,我們要深入了解相關法律、法規,掌握更多的臨床診治方面知識,這是更好完成法醫學鑒定工作的重要基礎。另外,結合本次研究,筆者認為在創傷性骨關節法醫學鑒定中,還應進一步探討更為明確、具體的鑒定標準、排除標準、檢驗標準,從而使得此類關節損傷的法醫學鑒定更符合實際工作要求。

        參考文獻

        第6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預防醫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180-02

        教學內容即是“教什么”,是所有教學包括實驗教學首先應考慮的問題,好的實驗教學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預防醫學具有社會性和群眾性,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均很強的學科,而實驗教學在預防醫學的教學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臨床醫學專業開設預防醫學的學時較少,那么如何有效利用不多的學時就顯得十分關鍵。

        一、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預防醫學的實驗教學內容是理論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但是得到的重視程度不夠。實驗教學的實施多以單純驗證學科基礎理論為主要目的,偏重于“菜譜式”操作和“越俎代庖”方式,即教師和實驗人員準備好全部器材和試劑,學生被動地按教師的講授和實驗指導大綱進行學習[1,2]。這種被動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實驗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也與21世紀培養厚基礎、寬專業、高能力的復合型預防醫學人才的要求不符[3]。當前,預防醫學實驗教學存在幾個常見問題:①實驗教學方法單一,多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學生多是背誦記憶,很少有獨立思考、開拓思路的機會;②實驗教學內容深度不夠,多為驗證性實驗,且內容較為陳舊,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③實驗教學形式是教師演示或列出詳細的操作步驟,學生進行模擬,或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這制約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④預防醫學的驗證性實驗內容大部分與實際生活脫節,容易使學生認為學無所用,學生對預防醫學實驗課程不夠重視,且動手能力差,實驗積極性不高。

        二、研究性教學在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的意義

        國家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要增強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引導大學生了解多種學術觀點并展開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的能力”。《意見》指出了進行研究性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教學將教師的研究性教學實踐與學生的研究性課程學習有機的結合,便于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和探究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三創”型(創造型、創新型、創業型)高素質人才。因此,把研究性教學融入到預防醫學實驗教學課程中,是培養學生“三創”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驗教學中實行研究性教學,使受教育者從形象、思維、感性認識入手,從而使學生掌握預防醫學原理、方法,鍛煉學生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運用能力,彌補了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4]。

        三、研究性教學在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的實踐

        預防醫學專業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深厚的基礎醫學理論、扎實的臨床醫學知識以及寬廣的預防醫學專業理論知識,而且更應具備全面的實驗操作技能和較強的衛生防病工作能力。預防醫學具有實踐性較強的特點,但是尚未進入臨床實習的學生,在初學預防醫學時,接觸機會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創造環境,培養學生的臨床辯證思維能力,恰如其分地運用研究性教學,是任課老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樹立研究性教學理念

        為適應時展需求,預防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研究性教學理念,如PBL教學法、創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四結合教學法、參與式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法等。在實施研究性教學時,必須遵循基礎性、綜合性、研究性和開放性的基本原則,通過該課程的基礎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創新實驗以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內容的系統教學與專業訓練,培養學生掌握預防醫學實驗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掌握該課程的基本實驗方法、基本思維方法及基本科研方法,使學生具有從事疾病預防和疾病控制的實際工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宏觀思維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構建研究性教學模式

        教育有一個共識:“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會記住。如果讓我參與,我就會真正理解。”只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他們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利用知識。研究性教學模式本著與開放式創新性教學方法相結合、與科研和社區服務相結合、與學生個性化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以及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發揮自主性、創造性的學習環境[5,6],讓學生既“得魚”又“得漁”。

        1.研究性教學與綜合性教學方法相結合。綜合性教學方法通過多種形式的實驗教學,避免了傳統實驗教學的簡單、重復和呆板。教學內容新穎、系統,增加了學生對各類實驗內容的興趣,適應當代青年人多角度求知的心理特征,使教學環節豐富多彩,靈活多樣。根據預防醫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特點,研究性教學主要在實驗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法、提問式教學法、互動式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建立引導式、開放式、互動式和創新式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實現師生互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從而達到“以教導學、以學促教、教學相長”的目的。鼓勵任課教師在平時實踐中積極收集與預防醫學相關的案例,包括近期發生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食品衛生事件和環境污染事件等,經過認真選擇和精心設計,使案例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啟發性等特點。以案例為線索,以問題為中心,圍繞案例先提出各種問題,再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探究其內在機理,揭示其一般規律,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適應實際工作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注意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充分運用模擬演示、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等輔助教學手段,進一步完善研究性教學,使其更規范化,形象化和生動化,激發學生實驗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研究性教學與科研和社會服務相結合。面對新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培養公共衛生醫師快速、有序、及時處理公共衛生問題的能力十分重要。研究性教學采取聯合實際,與社會接軌的方式,培養學生收集信息、開展社區咨詢、健康調研及數據處理能力。通過與地方衛生機構密切協作,學生可結合理論知識、課堂實驗,定期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等部門去見習,去實踐。學生亦可深入各基層社區服務中心,進行人群調查研究,采樣分析,增加課外實踐的時間與機會。此外,建立以實驗教學為依托的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暑期社會實踐中開展公共衛生事件調查等活動。教師可以利用假期進行現場實踐教學,帶領學生到食品企業去參觀,讓學生們通過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訓練,擴充其思維空間。同時,開展科研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徑[7]。預防醫學以人群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廣泛,與社會現狀等密切聯系。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某一項目,進行課題設計,確定課題的研究內容與方法,使其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形式各樣的科研工作。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了解學科的動態和前沿領域,從而發現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而漸漸學會解決問題。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作為醫學教育的一種新型模式,在歐美醫學院校受到師生的肯定,并得到廣泛運用,其原因在于這種教學方法符合人類思維和心理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預防醫學要傳承、發展、創新,需進一步認真思考如何建立起適合預防醫學實驗教學的研究性教學,以促進預防醫學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舒為群,孫梯業.預防醫學專業教學改革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1):75-76.

        [2]徐兆學,梁升祿.加強預防醫學專業實習教學與建設[J].醫學教育探索,2006,5(4):311-313.

        [3]黃錕,陶芳標,郝加虎,等.以案例為中心,培養預防醫學專業學生公共衛生思維的教學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43-44.

        [4]湯賢春,路健,李學英,等.醫學細胞生物學設計性實驗教學[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5):2366-2367.

        [5]付慶玖,韓振.高等教育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6):14-16.

        [6]程永揚,王為,李小昱,等.構建立體化的創新性實驗教學體系與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7):102-104.

        第7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一內因與外因的辯證統一關系

        辯證法是醫學與哲學相結合的產物,是醫理和哲理的統一,是醫學和哲學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貫通的“橋梁學科”。它研究醫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在總結醫學科學的基礎上,探討醫學發展和醫學科學工作者理論思維活動以及在正常和異常條件下人體生命過程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人們認識、診治、預防疾病和維護人體健康的科學方法論;是把醫學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來認識的醫學科學觀。醫學辯證法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研究醫學發展規律和有關哲學問題。

        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依據,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沒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疾病的原因同樣包括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外因通常指來自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致病因素,如生物性、理化性和心理性因素等,外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內因即機體的內在因素,一般指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功能等醫學。

        診治疾病,根據“四診合參”所收集到的有關疾病的癥狀,精神心理狀態及聲息、氣味、舌象、脈象等變化,以及局部腫塊、全身形態改變等體征,進行分析歸納、綜合判斷,在辨證過程中重點收集病人各方面的功能性改變,以及病人所主述的臨床癥狀,其療效也是通過證的變化來描述的。中醫辨證是一個觀察和判斷的動態過程,而辨證論治則是一個在動態監測生命質量變化的基礎上,隨時調整治療方案的過程。這些觀點與生命質量有著相近或相同之處,其實質和內涵是基本一致的。中醫診治的過程即是病人的生存質量逐步提高的過程。

        二整體觀念與生命質量的關系

        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通過經絡氣血的聯系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人與外在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即所謂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指社會地位、人際關系和經濟因素等都可以影響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展。中醫在治療疾病前較多考慮了自然界、社會、情志對人的影響,在治療的同時,重在調整和改善人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活動,強調陰陽平衡、天人相應、形神合一、不治已病治未病等整體觀。生存質量作為一個多維的概念,包括了身體狀態,心理、社會的良好狀態,健康感覺,以及與疾病或治療有關的癥狀。這種強調患者自身對生活經歷的良好狀態的主觀感受,以及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可及被社會的認可,即中醫所說的良好的協調整體狀態。可以說生存質量是從宏觀、整體水平來評價健康的。

        三量變與質變的辯證統一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質變是事物根本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的形態向另一種質的形態的飛躍。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結果,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在于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外周血顯微鏡下白細胞分類計數,須注意各種細胞的生理性和病理性變化,例如中性粒細胞的數量受到年齡、生理周期、運動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可出現暫時性或一過性的生理性增多,這種變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若中性粒細胞數量呈現漸進性增加的趨勢,并且超出一定的度(臨界值),往往提示機體發生“質變”,如感染、炎癥、組織損傷以及惡性腫瘤等。事實上臨床檢驗項目中許多實驗指標都要受到生理性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患者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如避免劇烈運動和情緒激動、控制飲食和藥物、采集標本時的和采集時間等),同時要注重疾病相關實驗指標的連續性監測,僅僅一次隨機檢驗在多數情況下并不能提供足夠的或有效的信息,而動態觀察則可為臨床診斷、鑒別診斷、療效觀察以及預后判斷提供重要依據。所以在醫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指導學生利用量變質變的辯證統一觀點來認識疾病的發展過程,做到心中有數,防患于未然。

        四客觀的新評價系統

        傳統的健康評價是客體評價,非主體;而在新的醫學模式下,人們更加注意個人的親身體驗。生命質量評價的應用,使健康測量發生了從物質到精神,從客觀到主觀的轉變。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醫學在醫學體系中所占比重將逐漸下降,康復醫學、保健醫學等以保健預防為目的新興醫學將受到重視。在臨床工作中,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的知情權、參與權必須得到尊重;內科治療中要重視整體性和病人參與選擇;外科治療中一定要從生命質量角度來決定是否采用手術以及采用何種方案;護理工作中要體現以病人為中心,對病人身心實施有計劃的、系統的、全方位的護理模式即整體護理,這已成為護理學發展的新趨勢;藥物的開發和應用首先應考慮對生命質量的影響。

        客體評價系統存在于環境之中。人類社會同樣與自然界密不可分,可見新的醫學模式同時強調生物、心理、社會因素,這無疑是系統論的體現,也是更加全面地認識人的體現,同時反映了醫學知識結構的一個巨大進步。在醫療管理中,生命質量評價將作為療效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病人參與醫療管理機會將越來越多。衛生行政部門在衛生決策制定工作中,衛生資源的利用與配置將優先考慮生命質量的問題;加強對衛生資源投資效益的評價如質量調整生存年的應用;更多的關注預防醫學和社區醫療;衛生立法與政策制定必須重視生命質量的因素。

        五生命質量研究各要素彼此聯系的關系

        第8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醫學教學;應用;研究

        案例教學法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很好的從學習理論基礎轉向實際的應用,有利于拓寬學生的思路。案例教學法在其他學科中的應用比較廣泛,通過研究表明,案例教學法應用在醫學中也能取得明顯的效果,從而使醫學學生能更好的發展。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析案例教學法在醫學教學中應用的一般步驟及注意事項。

        1.2 方法

        1.2.1 實施步驟

        1、首先要制定教學大綱。教學大綱主要是教師對一節課的整體的安排,以及在教學中要用到什么樣工具,課堂是怎樣控制和安排的,明確課堂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2、醫學案例的選擇。這是一堂課的重點,也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它決定了一堂課效果的好壞。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和代表性,以及分析結果的正確性,同時還應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科學性。

        3、教學過程的環節要緊密聯系。一般情況下分為五個環節,案例的閱讀及個人的分析;小組的討論及得出的結論;課堂中全班同學的相互交流;老師的歸納總結及學生的消化吸收;整理思路,撰寫醫學報告[1]。

        1.2.2 注意問題

        1、應用好案例教學法的關鍵就在于案例的選擇,因此要選擇有代表性和具有說服力的案例,而且所選擇的案例要能夠體現本次學習的目的,達到教學目標,不能盲目的進行選擇。與此同時,案例的選擇要生動活潑,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進行更深入的討論。

        2、案例教學在應用的同時對教師的要求也是相當嚴格的,需要一個更高素質的教師去更好的控制課堂,去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2]。教師要有組織課堂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案例教學中學到更多的知識。

        3、要讓學生親自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引導者,要以教師的教為輔,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并且敢于用自己搜集的證據去和老師探討自己關于某一問題的看法。

        2 討論

        2.1 案例教學法概述

        案例教學法最早是由德國的教育家瓦·根舌因提出來的一種教學方法,當時主要是應用在教育學中。現代的案例教學法主要是來源于美國的哈佛大學,他們認為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去探索和解決問題的一種過程[3]。后來經過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最終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教學方法,并在各科的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

        案例教學法就是在遵循教學目的的基礎上,把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機的結合,通過案例向學生傳輸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不再是單一的教師講授,而是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到課堂中,一起提出問題,并且討論怎樣去解決問題,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是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

        2.2 案例教學法的優勢

        1、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實際的案例教學,讓學生自己去提出問題,然后再自己去解決問題,或是通過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把不明白的問題解決,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老師的答案,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2、有利于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講授式,這種教學方法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而案例教學是讓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到課堂中來,每個人都有機會去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教師只在其中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是主體,這樣能顯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有利于教師的教學技能的提高。教師不能只會講書本上的知識,很多高校的教師在授課的時候直接拿著自己的講義讀,而根本沒有去關注學生。案例教學法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從而更好的去服務學生,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這樣有利于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質水平的教師隊伍,從而更好的為我們的醫學教學事業服務。

        綜上所述,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綜合的動態的教學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素質要求都比較的高,這種方法被應用在醫學教育中,更能豐富課堂的內容,不但保證了教學的質量,而且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案例教學法在醫學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技能,使學生能更快的適應臨床實際操作,縮短了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了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推動我國醫學事業不斷的發展,繼而邁向醫學界的高峰。

        參考文獻:

        [1]洪敏.淺談案例教學法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2,21(06):45-46

        第9篇:法醫學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研究方法對于經濟法學科的完善和發展關系重大。傳統法學方法體現出明顯的“非自足性”,對于具有現代性特征的經濟法學研究更是不敷其用,批判地吸收現代哲學方法是經濟研究方法的重要來源。經濟法學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以社會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價值目標,對個體權利加以必要的和合理的限制,從而實現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各自最大化和相互和諧發展,而現代經濟學理論也進一步確認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可見,經濟法學的研究視角是整體主義的。

        一、經濟法對研究方法之期盼

        德國法學家拉倫茨認為“法學之成為科學,在于其能發展及應用其固有之方法”。“經濟法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研究方法科學與否對于學科體系的完善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傳統法學方法的研究體現出明顯的“非自足性”,而經濟法學是在傳統法學對“市場失靈”與“政府失敗”雙重缺陷無能為力的背景下,為實現政府與市場的良性互動而建立的新型學科,如果囿于傳統部門法學的研究方法,就無法從新視角審視經濟法學的特有理論內涵,也難以探索實現經濟法學價值目標的路徑。因此,經濟法學研究不能照搬傳統法學的研究方法,應當在方法上進行創新。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經濟法學研究方法是區別于其他部門法學的重要標志。批判地吸收現代哲學方法是經濟法學方法的重要來源,主要是引入價值判斷來評價法律現象,就是以社會對經濟法的需求為出發點,研究經濟法怎樣滿足不同主體的需要,多維度地對經濟法的基本理念、基本價值等理論進行詮釋。本文試圖論證哲學中的整體主義方法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整體主義在哲學范圍內的發展

        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間的爭論是西方哲學的一條重要線索。整體主義認為社會集團決不能視作只是個體的集合體,它具有個體所不能包括和解釋的獨特性質,群體的行為規律不能還原為個體的行為規律,整體是一切社會解釋的出發點,必要時可犧牲個體利益以取得整體利益。個體主義認為整體主義強調的社會是由個體組成的,個體利益的總和就是社會利益,個體是社會存在的目的,社會的存在正是為了促進個體的幸福和利益。

        作為方法論的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相互指責對方的缺陷。個體主義方法認為,整體主義方法根本不具有操作上的可能性。當代著名哲學家、方法論個體主義的重要倡導者波普爾認為“如果我們要研究一事物,我們就不得不選擇它的某些方面。我們不可能觀察或描述整個世界或整個自然界;事實上,甚至最小的整體都不能這樣來描述,因為一切描述必定都是有選擇的”,描述和活動的選擇性使得人們難以運用整體主義方法從整體上把握社會,而所有的社會現象都可以用涉及該現象的個體情境來解釋,因此,科學研究只需從個體角度出發考慮個體的動機、信念、生理狀態及其所處環境等因素,不需要考慮社會整體的制約。而整體主義方法論認為個體被看成是社會化的人,社會整體不是其構成元素的簡單相加,比個體具有更多的結構屬性。因此,社會不但不能還原為個體,而且會因為這種結構屬性成為決定和制約個體行為的原因性力量,所以必須把對象世界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體加以把握。。整體主義方法則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視角,它認為社會整體具有獨立于個體的獨特屬性,社會整體不同于個體總和,社會整體顯著地影響和制約其部分的行為或功能。依此方法,應當從社會整體出發,把社會整體看成分析的基礎,在總體上把握社會現象,而不糾纏于個體分析。

        三、整體主義作為經濟法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經濟法學研究需要探討現代市場經濟的法律需求,研究如何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追求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增長,并在各利益主體之間實現公平分配。因此個體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是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整體主義研究方法的選擇穩定了經濟法學研究的基本路徑,界定了研究活動的思維體系、考察研究的切人點、論證步驟和層次的安排等問題。

        (1)經濟法學的產生和發展的視角之考察

        傳統民法認為,個體利益是社會利益的基礎,社會利益是個體利益的總和,只要充分保證實現個體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成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只有靠社會活動參與者自由博弈而產生的自發秩序才是好的社會秩序。民法學理論的架構往往訴諸于人的生物屬性或抽象的人性,立足于私人經濟生活以個體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強調人格在抽象意義上的平等性及其一般共性,并以平等自由等為原則,通過法律關系模式來安排社會個體之間的權利義務。

        然而民法忽視人與人之間因差異而產生的互補性和依賴性。存在于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個體,在社會利益相對恒定的情況下,某一個體利益的過度膨脹必然導致對他人利益的侵占,自由至上的市場對此沖突無可奈何。歷史證明:在亞當·斯密“自由放任”思想的指導下,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經濟個體在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推動下,沿著經濟規律的發展之路,走向了壟斷。經濟個體合理的追求個體利益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市場的整體秩序,市場失靈了,而民法調整經濟關系沒有宏觀把握的能力,對于發生混亂的經濟秩序無能為力。因此,必須借助新的法律制度來完善其經濟管理職能,主動介入經濟生活對社會經濟進行管理,經濟法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經濟法學將社會看成是一個超越個體的獨立存在,有其獨立于個體利益的社會公共利益。因而經濟法學基于整體主義的方法;看問題從整體出發,以社會公共利益為本位,以良好社會秩序和社會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為價值目標。

        (2)經濟法學的理念體系視角之考察

        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是對立而統一地存在著的。一方面,社會整體利益的增進如能夠實現合理分配必然能夠使個體的利益增進,而個體利益的增進在某些情形下也可以促進社會整體的利益的增進,因而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具有統一的一面。歷史證明:個體私利的自由追求曾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確能既利己又利他,有力地推動著社會生產力的向前發展,實現了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的相對和諧。然而,另一方面因為社會作為整體成為獨立的利益主體,不同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不可避免,社會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也存在對立的一面。事實上,在高度現代化的條件下,由于人類具有趨利的本性,如果對他們的行為不加以一定的限制,勢必會危害社會并最終殃及自身。因此,亟需要特別維護有遭受損害之虞的社會整體經濟利益,重構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平衡的新格局。所以整體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合理分配是每個部門法需要考慮的問題。然而基于民法理念認為個體利益的追求能自然實現社會整體利益,進而著重考慮個體利益的保護,因此不過分關注社會整體利益。

        而經濟法是適應生產社會化的客觀需要,彌補民法等傳統法律部門對社會經濟關系調整的不足而產生的。經濟法學認為社會整體利益不是構成社會的每個個體利益的總和,而是社會中獨立存在的有機整體的利益。個體行為具有外部性和普遍性,保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價值目標決定了經濟法從產生之日,就肩負著從“社會本位”出發,追求社會整體利益的重任。

        經濟法是維護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的法律制度,其理念是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的角度,對整體經濟生活的介入,保障社會整體利益平穩協調地增長,從而帶動全社會所有個體利益的增長,以消除個體權利無限制行使對整體社會經濟發展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促進經濟和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發展。為了實現社會整體經濟利益,經濟法有時需要對個體的權利加以必要的和合理的限制,通過限制個體的部分自由去為其換取更大的自由,犧牲個體部分利益去為其獲得更多的利益,從而實現社會利益與個體利益的各自最大化和相互和諧發展。可見,經濟法學的研究視角是整體主義的。

        (3)經濟學與經濟法學的關系之視角考察

        經濟法就是將主流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運行所需的條件,及克服市場缺陷的方法等理論的制度化。經濟法體現了法律對經濟關系的“翻譯”,依賴于經濟學原理,許多經濟學的概念與論斷直接為經濟立法所吸收。“以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以個體利己主義的方法論基礎通過對“經濟人”的分析奠定了理論主導地位。他認為一切經濟現象都可以視為在交換過程中彼此會發生沖突的無數個體愿望和追求的結果。古典經濟學認為個體效用最大化與社會整體效用最大化是統一的。在這樣的經濟學理論指導下,民法學認為,經濟活動應當排斥國家的干預,只要人都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社會就會走向幸福和繁榮。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ⅴa在线播放 |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天天在线日亚洲洲精 | 一级欧美字幕一级 |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色综合99久久久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