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獨特的教育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獨特的教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獨特的教育方法

        第1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 東方科技學院 英語專業教學 《綜合英語》 特點

        1.引言

        一名專職教師,從2005年進入湖南農業大學以來,我一直擔任東方科技學院英語專業學生一二年級的課程教學,曾主講《現代大學英語精讀》、《現代大學英語泛讀》、《語音》等課程。通過這幾年的教學,我認為東方科技學院的學生有著獨有的特點,對他們的教學也會與對本部學生的教學有些不同之處,以下我將結合這些年來自己的教學經驗,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與其教學方法做初步探析。

        2.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的特點

        獨立學院作為一個二級學院,其生源,教學大綱,學習環境,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學生自己的學習目標等方面都與母體院校有所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點。

        2.1專業學生的特點

        獨立學院的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較特殊的一部分。他們既有一本二本高校大學生具有的共性,又有其鮮明的特殊性。每次接手一批大一的新生,我都會讓他們作自我介紹,談談對自己大學四年的打算及對未來的展望。從學生們自己的介紹中我發現進入獨立學院學習的學生高考成績一般不是很理想,部分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律性不強,且多數學生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還有部分學生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沒有自我學習意識,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效率低下。不少三本院校學生進入英語專業只是為了拿張文憑,在學習動機和積極性上和其他本科院校有一定差異。此外,我認為獨立學院的學生都比較活潑,也愿意展示自己,他們或許在專業成績方面不如母體學校的學生,但在其他方面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專長與興趣愛好。

        2.2基礎英語教學的特點

        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辦學歷史較短,積累相對而言較薄弱,而母體高校的資源自己尚不夠用更不可能提供給獨立學院。英語專業的學生雖在課程設置與教科書的選用方面與母體院校是沒有太大區別的,而且很多承擔母體學校教學的老師也擔任東方科技學院的教學工作,我就是其中的一員。但由于所用教材相同,學生的基礎水平卻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每次在面對獨立學院的學生時我總會有不同的感受。獨立學院課堂教學存在著學生遲到、缺課現象,到課率不高的現象,前排座位空、后排座位擠。獨立學院的學生相比本部院校的學生較為活躍,愛好廣泛、參加社團活動較多,因此,會經常以此作為事由向任課教師請假。雖然,現在的英語專業教學都在多媒體教室上課,但很多時候學生沒有足夠互動和肢體語言的交流,只管坐在電腦面前低頭聽課,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狀態不佳。獨立學院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城市家庭,家庭條件優越,有些學生還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系,他們上大學只是步入社會的一個過程和形式,形成了學習的惰性,沒有形成競爭的壓力和意識,也沒有學習的動力,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自然就不高,諸如此類問題,直接影響到實踐教學質量,進而對人才培養產生不利影響。

        3.獨立學院英語專業教學方法分析

        由于學生的特殊性,我認為對獨立學院的學生不能采取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主動性與參與性較低,被稱為“填鴨”式的教學法。如果想活躍基礎英語課堂,教師就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3.1實用教學方法在基礎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由于獨立學院的學生個體間差異較大,而這些個體差異主要體現在智力差異和興趣差異上,因此,在專業英語課堂教學中,可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層次教學,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加強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其次,可以把翻譯手段引入課堂,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準確理解教材內容的能力,提高雙語表達的能力,并為高年級的翻譯課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英語專業基礎教學階段適當地進行句、段的英漢翻譯練習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有助于學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和結構較復雜的英語讀物,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識。再次,豐富教學手段與內容。 改變是保持興趣的最好辦法。獨立學院的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師應當首先從豐富教學內容與手段入手,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教師應當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避免每個單元都使用同樣的模式進行教學,采取不同的教學步驟,使英語課堂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盡量想方設法創新英語教學法,采用討論法、表演法,創設有意思的問題情境,結合英語電影英語歌曲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施教。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代英語教學手段如教學電視、多媒體教學等,不僅使英語教學具有“現場感”和“直觀感”,而且使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保持一種積極興奮的狀態,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最后,英語教師應該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挑選出趣味性和真實性的教學材料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際活動。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涉足書本外的領域,比如時尚、美食等以滿足不同興趣愛好學生的口味。

        3.2《綜合英語》課堂教學方法

        《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的基礎必修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基礎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等),在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和素養。正因為基礎性和綜合性,決定了它對整個英語專業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要讓學生學好這門課程,首先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老師可以以情感為紐帶,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英語專業的所有課程教師中,綜合英語由于課時較多,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最多,再加上課堂是交際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有直接而頻繁的交流。教師在課堂上絕對不能忽視學生在學習時的心理變化。由于中國的英語專業的足額生是在缺乏真實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學習英語的,經常會出錯,這就會引發學生的焦慮和擔心,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學習顯得不自信,因此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非常重要。教師要創造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取成功的激勵,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師要密切師生之間的感情,善于運用鼓勵和表揚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能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不斷前進,其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其次,良好的課堂組織會對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能夠促進師生課堂上的默契,使學生更容易掌握課堂教學內容,增強師生間的配合。在剛剛入學時,學生不適應大學課堂中的全英文教學,精讀教師首先要以學生基礎稍差這一現實為出發點,慢慢幫助學生提高,而不是任學生自己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應給予鼓勵和鞭策,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可以對自己的提問進行具體化使學生更易理解,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開拓思維,改善教學效果。

        最后,由于《綜合英語》的教材中選擇的課文有些存在著一定的理解難度,教師在英語專業的課堂教學中可適當運用翻譯手段,對于某些難以理解部分進行功能對等的翻譯,且功能對等翻譯可以采取中英文雙語的形式,一步步向學生解釋清楚,這樣既可以促使學生比已往更加認真地研讀課文,又可以掃清語言障礙,提高學生理解教材的準確性,使得他們既見到森林,又了解到樹木。

        4.結語

        第2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顯然,個別教育(教學)只是一種教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教師針對個別學生的教學。個別教育的形式能夠給個性的發展提供時空,有利于個性的張揚,但這還取決于使用這種形式的指導思想。所以,也不盡必然都能帶來個性的發展。我們所說的“個性”不是心理學意義上的個性,而是指每一個獨特的生命體。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獨特的,因此,是有個性。在這個意義上,個人就等同于個性[1]。生命的獨特性所表示的意義是:(1)唯一性。每個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獨特的遺傳基因,基于自己獨特的環境和實踐活動發展而成的。因此,每個人的生命唯一地屬于他自己。正如社會學家米德所說,一個人就是一種個性。(2)不可重復性。人是不斷發展、不斷生成的,是一個“進行時”。因此,生命在時間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他是什么取決于他在時間變化中所遇到的條件和現實。柏格森因此把人看作一個時間性的存在,時間在流暢,生命在綿延之中,此時的生命與彼時的生命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復的。(3)獨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世間不可能存在兩個絕對相同的生命體。每個人都是作為無可替代的獨立個性存在著。(4)自我性。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屬于一個共同體,但他把共同體的因素融進了他自己的行為之中,對社會都是通過自我的獨特和唯一角度來反映的。所以,同樣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都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有自己唯一的模式。我們說,每個人之間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獨特性,具有不可重復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對社會獨特的感受和經驗,有自我獨特價值的覺識、自我的價值和尊嚴。一個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獨特性。生命是獨特的,“生命作為對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為標準,它有責任保護和實現自己的形式”[2]。

        教育面對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認和尊重生命的獨特性,為生命獨特性的實現創造條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個個體獨特生命的基礎上去促進他們的成長、發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壓抑和抹殺這種個性和獨特性。讓教育為個體而存在,創設適合個體獨特生命的個性化教育,是教育對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態度。個性化教育是針對劃一性教育而言的。農業時代,教育是“農業”,它似陽光、雨露、肥料,滋潤種子,使之自己發芽、開花、結果。工業時代,“正如經濟上的統一生產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廠里干活,教育上的統一生產在過去也需要大批學生集中在學校里學習,隨之而來的是統一的學紀、正規的學時、經常的考勤等等。總之,形成了一種求齊劃一的壓力”[3]。工業時代的教育,不再是“農業”,不僅不是農業的個體生產,而且也不允許個體生命的自由伸展。它像“工業”,學生處在工業生產的流水線中,以統一的要求、統一的標準、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進行著批量生產,塑造著統一規格的人才,把原本獨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樣,成為一個個“合格產品”。與過去的農業時代相比,“過去人們比現在自由得多,那時,‘自由選擇是確實辦得到的’。

        今天恰恰相反,‘無論怎樣來理解,人們都再也無法行使選擇權了’”[4]。托夫勒認為,標準化是早期的技術水平(即原始的工業技術或自動化前的技術)必然導致的結果,是任何技術發展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階段。后工業的信息時代,不再是工業時代的大批量生產,而是多品種、多樣化的生產。建立在信息化技術之上,我們又重新獲得了工業時代被剝奪了的“自由”。這就是后工業時代教育個性化的物質基礎和技術平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教育這支社會文化支柱,一如經濟也不得不考慮起產品的多樣化了。也正像物質生產領域里的情況一樣,新的技術并不能帶來標準化,反之,卻在推動我們走向超工業時代的多樣境界”[5]。信息技術結束了標準化的歷史,而使人類的生活走向多樣。教育因此而與工業時代的劃一性宣告割裂,而踏入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時代。個性化教育成為后工業社會信息時代教育的唯一形態。個性化教育作為對劃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僅是教育組織形式方面的變革(個別化教學),而且是教育目的論、教育價值觀方面的躍進和更新。其基本理念是:

        1.尊重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個性化教育不同于劃一性教育,就在于劃一性教育的重心在教師,教師行使權利,而無視學生的差異和要求。個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學生,教師要把每個學生當“上帝”,樹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觀念。借用今天的商業用語就是:“學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師所提供的”;“學生的滿意,是教師的最大追求”。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樹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必須尊重每個學生,尊重學生不只是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是要尊重每位學生的生命獨特性。(1)尊重個體的個性。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尊重每一個個體,而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是一種個性的存在,所以說尊重人歸根到底是尊重人的個性,在平等博愛的基礎上尊重每一個個體的人格。(2)尊重個體的需要。需要是行動的動力,也是個體發展的動力。發展就是對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因此,正確的教育是尊重個體需要的教育。個性化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導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個人身心健康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方向發展,使所有學生都享有個性化學習的權利,即都能接受適于其自身需要與特點的學習方法,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求得每一個學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對每個人來說,生命是獨特的,因此也是有差異的。

        這些差異,有的比較明顯,有的比較隱晦;有的差異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暫時的。無論是什么差異,教育必須根據差異來進行,謀求適合差異的教學方略。個體的差異不僅表現在能力、學習風格、愿望、學習步調等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現在先天形成的差異中。先天差異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優勢類型的差異。以往人們多認為智能是以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個人的智力都可以測量并用來加以比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了智能的一元論。他認為個體的智能結構是全面性與獨特性的有機結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為止提出了經過驗證的9種智能: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奏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說,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九種相對獨立的智能領域,但每個人都是以各自獨特的方式把各種智能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組合。“人與人的差別,主要在于人與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組合”[6]。

        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學生的智能都各具特點并有自己獨特的組合形式,學校教育就應該是開發多種智能并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智能,因此,他反對劃一性的教育內容和方法,主張“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以個人為中心的學校,應該在評估學生個體的能力和傾向方面富有經驗。這種學校不但尋求和每個學生匹配的課程安排,也尋求與這些課程相適宜的教學方法”[7]。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優勢智力領域,為他們提供了適合他們各自的教育方法[8],為他們創設多種多樣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給每個學生多樣化的選擇,他們都能充分發展各自的個性特長,激發潛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獨特的自我。

        2.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使個性發展的過程成為一個自主、自由的過程。人的發展是在活動中進行的。但活動有兩類,一類是自主的活動,一類是被迫的活動。馬克思說,“各個個人在自己的聯合體中并通過這種聯合體獲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為個性的個人確立下來”。

        這就說明,只有當人成為勞動和一切活動的主體,他們的活動成為自由、自主的活動時,人才能成為有個性的人。因此,個性的發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動之中。教育要發展學生的個性,首先要擺脫來自教師的控制,還學生的自主性和發展的主動權。自主性是指一定條件下,個人對自己活動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權利和能力。科恩說:“自主有兩個尺度。第一個尺度描述個體的客觀情況、生活環境,是指相對于外部強迫、外部控制的獨立、自由、自覺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權利和可能。第二個尺度是對主觀現實而言,是指能夠合理地運用自己的選擇權利,有明確目標,堅韌不拔和有進取心。自主的人能夠認識并善于確定自己的目標,不僅能夠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環境,而且能夠控制自己的沖動”[9]。自主的人是客觀環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動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意識、思維支配自己的行動,而不是盲目受客觀環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順從他人的意志。自主的人能夠自我立法、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

        長期以來,我們把教育過程視為教師施加影響的過程,是“制造”符合教師理想的“產品”的過程,它忽視了發展只能由自己來完成。“教育者或教師企圖不通過兒童自己的活動去掌握知識、培養品德,卻將知識、品德、要求‘加到’兒童身上,任何這樣的企圖只會破壞兒童健康的智力發展和精神發展的基礎,破壞培養他的個性品質的基礎”[10]。教育過程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歸根結底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我們必須樹立“學生的發展只能由自己完成”的觀念,切實把精神發展的自還給學生,給學生一片自主的天空。當然,自主不是放棄教師的引導,更不是取消教師,盲目的自主。教師在學生自主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要從前臺走向后臺,扮演一個“資源的提供者”和“顧問”的角色。學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對教師提供的多樣的教育資源進行自主的選擇,這種選擇不僅包括選擇不同的學科內容,而且還包括對教師提供的同一內容的自主理解,珍視自己獨特的經驗體會。自主和選擇是密切相連的,沒有自主就不可能有選擇,選擇的過程體現著自主的過程。學生只有面對多樣化的教育內容,具有了自主選擇權,才能避免劃一性的教育,個性的發展才有希望。

        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覺的活動也是人的最高本質,因而也是個性的本質。自由的人即是有個性的人。自由包括多個層面:處理對象性活動中的主體自由,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社會自由,和處理人與自身關系的內在自由。在教育活動中,前兩種自由賦予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權利和合理的限度,它使學生在一種非強制的狀態下或非強迫的制度下自主的學習。杜威說,“自由就是提供機會”,“給兒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別人所允許的范圍內,去發現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使他能嘗試他對于周圍的人和事的種種沖動及傾向,從中他感到自己充分地發現這些人和事的特質,以致他可以避免那些有害的東西,發展那些對他自己和別人有意的東西”[11]。所以,這兩種自由是人的內在自由的途徑,內在自由是兒童在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發展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自主性,是人按照內心世界的愿望,不斷超越,實現自我的過程。

        3.創設展示生命潛能的條件,使生命潛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發展。哲學人類學認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決定了生命具有發展的潛能。弗羅姆甚至把人的本質就看作是一種特定的潛能。潛能是生命所蘊涵的、潛在的、可能發展的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著”的力量,是現實生命發展的源泉。潛能不是培養、教育的結果,但潛能也不會自動轉化為現實,正如弗羅姆所說:“如果我們說,種子現在已經潛伏著樹木的存在,那么,這并不意味著每一粒種子勢必長成一棵大樹。潛能的實現依賴于一定的條件,例如在種子這種情況下,條件就是適當的土壤、水分、陽光等”[12]。教育對潛能而言,可以促進潛能的發揮,也可以扼殺生命的潛能,這取決于教育的指導思想。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是“一刀切”、“一鍋煮”的思想,嚴重忽視了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征,教育因此成了壓抑潛能自由發展,扼殺學生個性的“元兇”。個性化教育的首要原則或首要理念是“適應性原則”,即“讓教育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教育”。學生和教育之間的關系,是教育服務于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自由、自覺的發展是第一位的,教育只是為發展提供機會,創造條件。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學生,就需要提供什么樣的教育,教育對每個學生都是特色化的、唯一化的。而不是,讓教育用一個標準來塑造所有的學生,人為地消除他們之間個性的差異。

        第3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后現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

        從20世紀中期起,后現代主義逐漸成為一種西方社會流行的哲學、文化思潮。后現代教育思想作為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一部分,為了使教育順應“后工業社會”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一種反思。現代教育也可稱為“精英教育”,而后現代教育則為“全民教育”、“通識教育”、“主體教育”、“終身教育”。后現代教育思想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五種:

        1.人性化的教育觀追求完美、豐富人性、關注人性化是教育的最基本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話題。使人看清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有意識的改變自己、改善自己所處的環境,使自己能夠更好的生活,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2.對話式的教育觀在傳統的教育中,老師只是傳授書本知識,而后現代的對話式教育觀要求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用對話的方式激發學生思維。

        3.提問式的教育觀提問是開發大腦思考能力的最佳方式,找出問題,并沿著問題一個個的去尋求答案,在不斷的提問、解答、再提問、再解答中,不斷加深對問題的認識。

        4.民主式的教育觀后現代教育思想是一種追求民主的教育理念,提倡學校要采取民主參與制的管理模式,努力營造暢所欲言、組織協調、團結合作的民主校園氛圍。

        5.創新型的教育觀創新是科技發展的動力,有創新,就會有發展。后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育必須注重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后現代教育思想觀就是要培養學生懷疑、批判的意識,積極探索,開拓創新。

        二、漢語言文學獨特的文學優勢

        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和世界其他各種語言文學相比,漢語言文學不僅有文字所共有的文學形式,如論文、散文、小說、傳記等,還有其特有的格律,如詩、詞、賦、曲的形式。漢語言文字獨特的文學優勢在于這些漢語言文學所特有的格律,它為漢語言文學增添了比世界其他任何語言都要絢麗豐富的內涵。獨特的文字能夠產生獨特的文學樣式,文字的特性也就決定了文學的形式。漢語言文學的一字一音、一字一義的特性,孕育出了聲調優美、意境豐富的格律詩、詞,使文學的思想美和韻律美相融在一起,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三、后現代教育思想下如何進行漢語言文學學習

        第4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談一談教師的教學風格

        所謂的教學風格就是指教師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個性特征的教學觀點、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的綜合與表現。一些專家學者對教學風格有著不完全相同的論述,他們雖然對教學風格這一概念表達的方式和賦予的內涵有所不同,但我們仍然可從中概括出一些帶有共性的東西,這些共性特征不僅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教學風格的涵義,而且將此自由運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

        二、教學風格的形成階段

        一般而言,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主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立格”。這是教學風格形成的逐步理性化階段。即通過苦練基本功和獨立思考,對同伴和前輩的教育教學行為有了一定的是非觀點和甄別意識,開始創新性的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有意識地構建自己的經驗和個性發展平臺。

        二是“破格”。這是教學風格形成的經驗豐富階段。也就是對自己在一段時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有著深刻的獨到的認識,自己常常處于不自覺的成功喜悅和模式再現狀態中,于是,可以在一定的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以某種特長為突破口,定向發展,使課堂教學進入一個較為有效的個性化階段。

        三是“無格之格”。這是教學風格形成的自我價值突破階段。即教師的教學已經不拘一格一式,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可依據不同的教育教學對象、不同的教育教學條件和環境、不同的教育教學要求靈活多樣地選擇教學方法和策略。這一階段也就是教師再次對自我的挑戰和試圖超越。

        1.面對課改,重新定位定格

        教師要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來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習慣、知識程度和業務水平等。了解它們與課程改革的適應程度,進而找準位置,重新確定或修訂教學風格的形成和發展方向。根據教學內容體現“傳統”與“現代”風格。

        2.教師的教學風格要更加體現科學、民主的教育教學觀

        新課程改革,教師不但要堅持那些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長期有用的原則性的東西,更要改革和放棄那些強調師道尊嚴,統治者命令式的習慣。嚴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嚴也不是唯一的風格。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應當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而不能壓制甚至以犧牲學生個性品質的發展為代價。這使當前教師的教學風格的形成體現著突出的人本藝術特征。

        3.在課堂教學中突現創新

        在新形勢下探索和追求教學風格,既要注重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又要重視學生初步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風格中體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將極大地影響和引導著學生初步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三、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依照上述階段的特征和要求來設計自己的教學風格形成路徑。

        1.立格求穩

        即善于思考,不斷總結自己在教學工作中的成功與不足,不斷加以改進,形成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學經驗。

        2.破格求新

        破格意味著推陳出新,意味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因而要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要敢于超越自己和他人。所以,教師通過更加深刻地反思和研究所表現出來的“二次創造”精神,使教師在變幻莫測的教育教學中更顯從容和睿智。

        3.無格求進

        齊白石先生說:“在藝術中無法之法乃為至法。”所以,在教學風格的追求中,也要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永遠追求更高的目標和境界,而這種更高的目標和境界才能使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達到游刃有余的、高效的自由教學狀態。

        第5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一、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創造性思維,其實指的就是一種通過獨特的方式和新穎的思路,對某一問題進行闡明和解決的思維模型,具有獨特性、新穎性和價值性。[1]因此,一切可以產生創造性成果的思維模式都可以稱為創造性思維。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創造性思維無論是在人類社火還是生產上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極大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較高的創造性能夠使一件事物具有鮮明的獨特的特點,能夠使其具有較高的先進性,從而被社會所需要。而要具有較高的創造性,就要求其創造者要具有較高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因為,只有其具有了較高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才能夠以獨特的視角與立場來觀察和制造事物,才能夠賦予事物以高度的獨特性與先進性。具體到鋼琴教育中,創造性思維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視的。因此,必須要高度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鋼琴教育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中的重要作用

        音樂對于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已得到證實。如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就經常利用音樂來喚起其進行創造與研究的靈感。其對于貝多芬、巴赫、海頓以及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都比較較熟悉和喜歡,經常會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或沉思的時候拉起小提琴或彈鋼琴,演奏自己喜愛的樂曲。在鋼琴演奏過程中,不是將樂譜上的術語機械的照搬或理解就行了,樂譜只是對樂曲的旋律做出了物理上的記錄,并不能將作曲家的情感與精神表現出來,而演奏者則需要將這種情感與精神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發現樂譜中蘊含的情感與精神內涵,從而賦予這些音符以鮮活的生命。[2]另外,神經生理學的相關研究也表明,鋼琴演奏中,由于需要保持演奏所需要的興奮性,神經系統也就會建立起來相應的調控功能。這樣,大腦想象力將會更加豐富,使機體的創造性思維也得到鍛煉與提高。

        三、鋼琴教育中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

        (一)在教學中運用激勵創造式教學法

        對于個體而言,外界的支持與鼓勵對于其堅持完成一項事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在一般大眾看來,個體價值是否得到實現與體現,一個主要的評判標準就是外界是否給予肯定與支持。所以,絕大部分人都十分看重外界對自己的態度與評價,換句話說,也就是外界對于一個個體的態度會對其造成十分重要的影響。有時候一個鼓勵與肯定的眼神就可以使個體信心大增,充滿勇氣,不斷克服困難,不斷獲得進步;而否定與懷疑的態度有時會對個體的積極性與創造性造成嚴重挫傷。因此,在鋼琴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經常運用激勵創造式教學法。運用激勵創造式教學法,可激勵學生不斷調動自身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積極性。當學生獨自完成一項創造性的任務或是以一種比較新穎獨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時,教師或監督者應及時給予適當的物質或精神上的表揚與鼓勵,這樣就可激勵其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進行創新思維活動,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優化鋼琴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學習活動的進行主要是通過課堂這種形式來實現的,因此,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而在任何一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模式通過將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場所與設施等元素綜合起來,來實現對學生的教育。換句話說,教學模式也就是教師通過運用一定的教學方法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在一個相對比較固定的場合與實踐傳授給學生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模式的科學與合理與否,將會對教學的質量與效果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在鋼琴教育中,要實現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就必須要保證鋼琴教學的模式的科學性、合理性。科學合理的鋼琴教學模式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與活動的積極性,并能夠鼓勵學生不斷地進行探索,從而使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然而,我國傳統鋼琴教學模式大都將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會對學生的創造能力造成嚴重損害,使其形成依賴的壞習慣。因此,必須要對鋼琴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學生成為鋼琴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不斷地探索與創新,使其在自身的活動中獲得音樂鑒賞力、感受力及表現力的不斷提高。[3]從而,其創造性思維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

        在鋼琴教育與演奏過程中,聽覺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仔細聆聽,可以深入體會作品中蘊含的作曲家的情感與思想,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創造性的思維體系,以便成功完成鋼琴演奏。因此,在鋼琴教育中要高度重視對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具體而言,要做到這樣一些要求: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音樂的聽覺特性高度重視,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教師的演奏示范,使其能夠在自己的示范演奏中不斷訓練自己的聽覺能力,從而使自己的聽覺更加敏感。這樣,學生就能夠對音樂有更深入的感悟和領受,從而產生更多的思想與想象,進而也就提高了其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想象對于鋼琴教育與演奏來說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它貫穿于鋼琴教學、訓練與正式演奏的全過程。[4]之所以說想象在鋼琴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任何藝術都是對作者一定的思想與情感的表象化表現,觀賞者只有通過自身創造性的想象才能夠對其進行理解與感受,也才能夠從中獲得美的享受,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的藝術修養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不斷地提升。對于鋼琴藝術而言,更是如此。由于樂譜中蘊含著作者的思想與情感,而演奏者只有通過充分的想象,才能夠將曲譜中蘊含的思想與情感充分理解與領悟,進而才能夠在鋼琴演奏中充滿情感,使演奏更具有感染力。由此可以看出,鋼琴教育中想象力的培養能夠極大地促進創造性思維的形成與提高。在鋼琴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在聽某一音樂作品時來想象相應的場景,可以使學生形成進行想象的習慣,并能夠豐富其想象的內容,從而使其以后能夠進行主動地想象,養成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五)注意挖掘與理解鋼琴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

        音樂作品是創作者經過自己深入的探索與研究而形成的,因此,必然會具有一定的創造性,蘊含著一些創造性的因素。任何一個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這樣其才會被大眾所接受與歡迎,而如果其本身沒有什么獨特的一些特性存在的話,也就是說與其他音樂作品沒有什么區別,那么,它的形成與產生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任何的音樂作品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都是人類創造性的成果。在學習和演奏音樂作品的過程中,要對其進行深入的解剖與分析,將其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挖掘出來,并對其新穎性與獨特性形成的過程、結構等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才能夠將其所具有的獨特性表現出來,才能夠深深地打動觀眾,這樣的演奏才會是成功的。而在這一過程中,個體由于不斷地接觸大量的創新性元素,不斷地進行探索與挖掘,因此,其創造性思維能力也會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發展與提高。所以,教師在鋼琴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于音樂作品中蘊含的創造性元素進行探索,對音樂教材有一個深入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六)注意培養學生的樂律感

        所謂樂律,主要包括演奏速度、強度及音色等內容。通過對樂律進行不同的調節,即對演奏的速度、強度及音色進行不同的變換,可以表達出不同的音樂情感,產生不同的演奏效果,只有熟練掌握樂律,才能夠對創作者蘊含在音樂作品樂律中的情感進行深刻的領會與感受,才能夠對音樂作品有一個精準的把握從而為自己成功演奏做好準備。另外,演奏者要想很好的傳達特定的情緒與情感,在最大限度上感染觀眾,也必須要具備很好的樂律素養,這樣才能夠很好的運用樂律,傳達出或歡快或愁苦或憤怒或沉默等的情緒與情感,進而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由此可以看出,鋼琴教育中對學生樂律的培養,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能夠自發地通過演奏創造性地表達情感,增強學生的創造性。所以,在鋼琴教學與練習過程中,要特別強調對學生樂律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豐富教學所用的音樂作品的種類與類型,使學生接觸和感受各種不同的音樂樂律,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樂律感。

        第6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華德福教育 真我 魯道夫·史代納 教育理念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華德福教育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和認同。在教育改革全面開展的今天,無論是從教育理念上還是具體到教育實踐中都突顯以人為本,關注個體全面發展、尊重個性、張揚個性、促進生命創造體的自由發展。這就要求教育以開放的胸襟及多元文化的視野不斷地借鑒、改進、豐富和發展。華德福教育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教育的展開過程應是個體生命展開的過程。把富于獨特個性的“真我”看作是除遺傳和環境之外的促進一個完整個體全面發展的“第三因”。因此,在華德福教育中,發展“真我”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全面的、深刻的了解這一發展“真我”的思想將為當前教育改革提供諸多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任何一種教育理念都是以特定的“人性假設”作為前提的,華德福教育對人性的假設是:每一個兒童的成長過程都是一個奇跡展開的過程,是個體獨一無二的個性展現和增長的過程,“真我”是隱藏在個體內部的人的本質特征。“欣賞甚至是崇敬、敬畏‘真我’是華德福教育的焦點,承認這一獨特的、無與倫比的被稱作是‘第三因’的‘真我’是華德福教育創始者魯道夫·史代納極富變革意義的見解。”以下從華德福教育中發展“真我”的重要性及發展“真我”的原則與方法這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發展“真我”的重要性

            在華德福教育中,遺傳、環境以及存在于個體內部的“真我”是促進完整個體良好發展的三個因素。在這三者中,遺傳和環境只是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而“真我”是對這兩者的回應,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能以正確的、平衡的、合理的方式來加強環境及遺傳的積極作用,“真我”將最終成為影響個體一生的決定因素。因此,華德福教育的課程設置及所采用的創造性方法就是要尋找一條開啟每個兒童的”真我”及發掘其潛能的路徑。“真我”在教育中的地位正如BarrySanders所言:“真我”從幕后控制著我們的生活,沒有人詢問它的出場,但也沒人懷疑它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認同這樣的看法,即人如果失去了“真我”,那么生活將是不可想象的。

            “真我”通過個體的學習、奮斗、思考不斷展開,它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創造性、多維性、自信性、積極性等。“真我”一方面通過其自然天性及人文環境來喚醒,另一方面通過其自身及潛能來發展。因此,“華德福教育強調以人為本,順應人的生理和意識發展,引導人尋找真正的自我(即‘真我’),喚起個體對生活和自我的觀察和判斷,并給予自己生命以意義和方向。”學校要創設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平衡、和諧都是為更好地促使兒童的“真我”的浮現與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也就是說,在華德福教育中任何的教育活動的開展、任何教育措施的采納、任何教育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實現發展“真我”這一目的。

            (二)發展“真我”的原則及方法

            華德福教育所倡導的教育理念是為人的精神生活、個體發展和社會文明服務。形成個體精神、發展獨特自我、生成個體智慧及發揮個體的潛能是華德福教育的目的。為達成發展“真我”的目的,華德福教育開設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采用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方法并提出發展“真我”所應遵循的原則等。下面介紹幾種獨具特色及借鑒意義的教育原則、方法。

            第一,因“氣質”施教。華德福教育的創始者魯道夫·史代納認為人的內在本質決定著個體如何對外界作出反應,決定著個體采取什么樣的行為。在《四種氣質》一書中,他將人的氣質分為樂觀型、急躁型、冷靜型和優郁型四種,他認為:“人的心靈本質是在人的身體、生命體、星芒體和自我進行組合,以及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各個個體浮現出的獨特的特征,常常有一個心靈體起支配作用而形成氣質,從而突出了個性。”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有一種比較明顯的個性狀態,教師的責任就是針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幫助每個孩子進行個性特質的調整,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心靈負責,通過對不同兒童氣質的了解和把握,因“氣質”施教,從而更好地促進個體“真我”的發展。

            第二,不開展競爭色彩濃重的教育活動。華德福學校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都努力避免惡性競爭。譬如,不采用統一考試的方法來進行評價,即使有考試也不打分數,不搞評比和評獎活動,注重團體的榮譽,避免拿學生來比較或樹立榜樣等。這種教育方式可以促使個體在發展獨立自我的同時,培養他(她)與周圍的人、與社會、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友善、親密的關系,這也是華德福教育中“真我”思想所包蘊的應有之意。即教育要促使獨特“真我”的形成,而這“真我”不是片面突出個性,不是只強調獨立,更不是只關注自身、顯示自己的孤傲。教育所要發展的“真我”是要讓個體更好地在群體中生活,既不喪失獨立個性,又能與他人、與社會、與環境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這“真我”不是要突出競爭,而是更側重合作。

        第7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1 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體育教育是高職學生的教育的基礎。體育教育包含眾多的知識要點,例如:體育健康常識、運動健身知識,以及相關的運動健身技能。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將體育鍛煉作為自己未來的一種體育愛好。當前還需要對大學生設置合理化的體育運動健身項目,同時還需要輔助教師體育專業化的適時指導,來不斷地促進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發展。通過上述的相關步驟,來逐步地推動大學生的身體機能發展,同時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來逐步地推動高職院校的學生掌握相關系統性的鍛煉技巧。在平時的實踐教育中,用科學有效的方式,在高職學生體育鍛煉中來逐步促進學生掌握正確的體育訓練方式。通過上述方式,來逐漸地促進大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同時來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針對性的體育教學,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掌握非智力的相關因素,綜合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能夠用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中。

        (2)體育教育可以促進高職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培養。體育本身屬于文化的范疇,它以獨特的形式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較高水平的思想品德。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在很多方面對會發揮出巨大的德育功能,進而促使大學生不斷地增強思想道路素質。例如:組織學生一起觀看相關的體育類型比賽,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愛國熱情,還可以增強高職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凝聚力量。同時還可以不斷地促進學生對團進合作、集體意識等概念進行重新定位。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蘊含著多方面的素質教育要素。

        (3)體育教育可以塑造大學生健美意識。在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中,一直都是秉持健康、美麗的發展目標。主要途徑就是通過相關的體育教學,來不斷地促進大學生更多地了解建設運動跟健美意識對于大學生的發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不斷地將形體美跟心靈美之間達成一直,來不斷地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意識。最重要的是,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來逐漸地培養大學生塑造健康、魅力的自覺性。在當前的新形勢下,對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進行健美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理念,這跟生理健康發展緊密聯系,同時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前高職學生通過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來逐漸地發展成為自身獨特的一種健美理念。從當前的發展現狀分析,高職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應該遵循有關的素質教育的要求,確保學生在經過有關的體育教學后,能夠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運動技能,以及一些相關的體育技巧,在體育運動中體會到獨特的體育藝術之美,同時不斷地發展自身對于某種獨特的體育運動項目的愛好。

        2 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相關策略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體育教學,首要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它也是身體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同時也是當前素質教育中一個有力的手段。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要跟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緊密集合,同時還要結合社會的發展不斷地進行創新。通過這種方式,來不斷地促進素質教學發展。

        (1)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當前高職院校在體育教學中,要重視兩個方面的要素,分別是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以及具有終身的體育鍛煉意識培養。提高前者可以通過相關的體育教學進行實踐,而后者的實現卻面臨著一些問題。它需要高職院校的學生對素質教育的概念有著清晰的認識,同時積極地參與有關的體育運動項目,通過有效地方式來掌握一些相關的健身動作要領,目的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將簡單的理論知識與體育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從而不斷地增強高職學生對于體育的全面認知。但是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高職院校在開展有關的體育教學時,往往忽視了一些關鍵性的因素,沒有將有關的體育理論知識,與健身實踐活動緊密結合,因此,最后無法起到健身鍛煉的作用。更有甚者,由于掌握的方法不當,最后造成身體上的損傷。因此,當前需要逐漸地培養學生堅持鍛煉的習慣,來加快素質培養教育進程。

        (2)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創新。在具體的體育教學實踐中,相關的教學要根據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引導,從而不斷地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處理,最后遵循合適的體育教學理念,來逐漸地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的體育鍛煉活動。因此,需要設置符合高職學生身心發展的體育教學內容,不斷地激發學生在體育運動的潛力,以及創造性,確保其個性得以發展。教師應該避免采用傳統的授課模式,可以將理論知識與體育比賽現場解說相互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對體育運動有跟清晰的認識,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體育運動技巧。

        (3)不斷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應該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素質教育始終放在首位。同時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來開展有關的教學活動。體育教學要進行生動有趣的講解,同時進行熟練的動作示范,來逐漸地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另外,還要逐漸培養正確的體育教學思想,以及不斷地提升自身的體育專業知識。

        第8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關鍵詞: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特殊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3-0260-02

        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其中指出“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好形式。”[1]一方面,校本課程擺脫了國家課程諸如開發周期長、知識更新慢、要求整齊劃一等固有缺陷,避免了“國家課程與地方教育需求之間脫節、國家課程與學校辦學條件之間脫節、國家課程與學校教師之間脫節等”[2]問題。另一方面,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差異化發展,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利于學校獨特風格的形成。

        一、重視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

        根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普高政治課程由必修、選修兩部分組成,其中選修部分由國家選修課程與校本課程構成。目前,廣大教育理論工作者與一線教師對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做出了大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綜合眾多學者觀點,可以如此定義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為指導的,由教師、行政、家長、學生以及社區人士共同參與的,以學校教學條件與地區教育資源為基礎的,以增強政治教育適用性與針對性為標準的,以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的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活動。

        目前,中國有或大或小159個民族地區,即少數民族聚居區。相較于非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在教育目標、教育條件與教育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特殊性。辯證唯物主義指出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統一,并以其為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從個別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去指導個別。因此,我們既需要認識與掌握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中一般存在的規律,而且還需要加強對個別情況,也即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特殊性的認知與理解。

        只有在觀念上正視其特殊性,在教育實踐中重視其特殊性,并制定出合適的方案來加以應對,才能推動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科學發展。目前,在理論與觀念層面上,已有研究成果尚未把對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特殊性的認知提升到系統高度,在理念上還未真正重視起這種特殊性來;另外,在管理制度與教育實施層面上,大多數民族地區普高尚未出臺有針對性的課程開發管理體系,這也導致在課程開設、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實踐環節中尚未凸顯這種特殊性。

        二、民族地區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

        1.落后的經濟基礎。受限于歷史、地理、自然以及交通等因素的交互制約,中國大多數民族地區經濟落后,生產力水平低下,工業化與信息化程度欠缺,產業結構以農林牧漁為主,且較少形成規模化生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落后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支持條件與目標定位。

        2.顯著且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進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其中包括以生產工具與衣食住行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和以宗教、語言、藝術,以及傳統習俗為代表的精神文化。獨特的民族文化融入人們血液并成為獨特標志,有如差異的生存條件與生活習俗造就差異的民族性格,不同的生產方式與決定其不同的思維習慣,傳統的生活環境與文化背景造成了其傳統的認知背景。任何教育不能脫離其社會文化環境而獨立生存,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立足于各地獨特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生存與發展于少數民族經濟社會之中,從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吸收養分以獲得發展;反過來,接受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教育的學生又回流與服務于民族地區,有力地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3.特殊的教育目標。除了承擔著奠定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基礎的教育目標以外,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還承擔著另外一層特殊使命:為民族文化發展注入科學與理性成分,促進民族融洽與民族團結。受限于教育背景與信息障礙,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對國家的民族政策毫無所知或者一知半解,缺乏對民族歷史與民族情感的正確認知,妨礙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與大發展。因此,民族地區普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也應該承擔起宣傳國家民族政策、化解民族溝壑、溝通民族情感與促進民族融合的歷史責任。

        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特殊性

        1.學校制定出適合的政治課程開發管理制度。在國家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校本課程開發擁有了來源于教育行政部門下放的課程決策權,以及學校配套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為了合理配置資源,有效開發校本課程,學校應該制定出科學的開發管理制度,“校本課程開發制度化有利于形成共同的理念,統一思想,協調組織成員的行動,實現組織課程開發和實施的目標。”[3]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工作面臨落后的經濟基礎、簡易的教育設施以及有待提升的師資力量等現實困難,各個學校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從經費保障、人員配給、工作激勵、課程考核等多方面給予有力的配合與支持。

        2.全面調查學情,科學定位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的宗旨是以滿足學生思想成長之需求為第一要務,手段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與針對性。因此,在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之初,需要全面調查學情,一是調查學校的教育條件與地區的教育資源,摸清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與課程素養,掌握本民族地區可供挖掘的教育資源;二是對學生的認知背景、政治傾向、民族認知以及民族態度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摸底與分析,研究學生在思想政治成長方面的不足與需求,為政治校本課程開發指明前進方向。

        3.以政治校本課程開發為推手,引導民族地區普高建立科學的、先進的、民族的校園文化。每所學校均有獨特的校園文化,民族地區普高中少數民族學生數量大,且民族屬性較為單一,他們在日常生活學習行為中滲透出獨特的民族文化,往往容易生成一種帶有明顯民族屬性的校園風氣。而校園文化是培育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的重要環境,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力。因此,在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可以通過有針對性地選擇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以實現對校園文化的有效規制與疏導,尊重與保護其中合理的、民族的元素,堅決制止其中落后的、偏激的,甚至是違反國家民族政策的元素,引導建立科學的、先進的、民族的校園文化。

        4.宣傳民族政策,增強民族互信,促進民族團結。為了承擔起宣傳國家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的使命,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是把提倡民族平等、禁止民族歧視提高到制度化的高度,加強對教職人員的思想教育,只有教師自身具有強烈民族平等思想,才能在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處處滲透出這種平等的意識與情懷;二是在政治校本課程開發中,充分尊重與照顧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情感,采取靈活多樣的途徑來展示國家民族政策,宣傳民族平等與互信,以便于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團結。

        5.吸收民族文化之精華為課程內容,靈活選擇教育教學方法,適應獨特的認知背景與思維習慣。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在民族地區政治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課程內容應充分吸收民族文化之精華,摒棄民族文化之糟粕,把民族文化中先進的、具有教育意義與實踐價值的精神成分與物質成分納入學生課堂,為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教育賦予獨特的民族基因。如此,既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反過來還能促進民族文化的有序傳承與發揚光大。另外,課程教學方法上,切忌把理論的,抑或現存的經驗生搬硬套,應充分考慮少數民族學生特有的認知背景與思維習慣,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給予學生最需要的情感理解與成長支持。

        四、結語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殊問題就應該特殊對待。相較于非民族地區,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具有明顯特殊性,且不同民族地區之間也存有明顯差異,不存在已有成功模式可以套用。因此,要科學推動民族地區普高政治校本課程開發工作,就需要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參與,敏銳觀察、勤于思考、勇于變革,為民族地區基礎課程改革事業付出更多努力與心血。

        參考文獻:

        [1]梁慶.校本課程開發是推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好形式[J].欽州師專學報,1999,(3):57.

        第9篇:獨特的教育方法范文

        人是個體、群體和類三重屬性相統一的實現存在物,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的本質。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就要求人在類性、群體性、個體性這三個方面都能得到合理發展。[1]從人的三重屬性出發,我們可以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概括如下:第一,從人的類性上看,人是區別于其他自然物的存在,人的生存和繁衍活動客觀上要求人同自然界發生關系,那么人的全面發展就應當表現在處理同自然的關系中。具體地說,在當今社會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空前的緊張狀態之中,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人類在物質生產活動中能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保持和諧一致。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福祉。第二,從人的群體性上看,特定的人是生活在特定的國家、社群、文化等特殊群體中的人,因而人的發展要表現在人處理同其群體內部和其他群體成員之間關系中。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人的全面發展是對人的本質的充分實現,因此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就體現在一切社會關系中,要求人在一切社會關系中表現人的本質。具體地講,人要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日常交往等社會活動中具備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第三,從人的個體性上看,特定的人具有獨立的價值,具有個體性的稟賦傾向和特征,具有自由自覺性和自主性。個體的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需要,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目標和對理想生活的構想。這些獨特的需要與目標構成了個體獨特的幸福要素。因此,從個體性出發,人的全面發展還應當包括個體本質的實現。由上述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的全面實現,同時也指向人本身的存在和福祉,因而是以人為本的。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全面發展內涵與聯合國“發展權宣言”中對發展的相關界定是一致的。根據后者的界定,“發展”這一概念的內涵是:發展政策的目標是不斷提高整個人口的福祉。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是:每個人享有參與、貢獻和享受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權利,從而使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夠充分實現。[3]因此,對人的全面發展內涵的這種闡釋具有一定的普適意義。

        二、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從人的三重屬性視角來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我們能處理好同自然的關系,處理好同他人的關系,以及很好地自處。要處理好這些關系,顯然個體需要接受某些用于協調這些關系的價值和規范。這些價值和規范就構成了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首先,從類性的角度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人能處理好自身同自然的關系。這就要求人對自然采取一種關懷和友好的態度,而不僅僅是索取、開發、利用和控制。正如PhilipCafaro所言,“控制自然是一個傲慢自大的表述,它產生于人類的生物學和哲學不發達的時代。那個時候假定自然是為了人類的方便才存在的,我們現在還在征服思維下討論問題,我認為我們正面臨著人類前所未有的挑戰,去證明我們的成熟和精通,不是對自然而是我們自己。”[4]在傳統社會中,對自然的這種關懷在很大程度上不構成道德價值和道德要求,但在當今嚴峻的生態危機背景下,把這一要求納入道德教育的范疇顯然是合理而緊迫的。因此,對自然的尊重和友好以及與此相關的美德和道德價值的教育就應當成為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比如,將中國傳統的“敬”“仁”“儉”等作為與關懷自然相關的美德教育就具有積極意義。以敬德為例,這一美德要求我們“無論是對自然還是人事,常懷虔敬的態度,尊重和認可自然內在價值,尊重它們的生存和發展的利益”。[5]其次,從群體性的層面看,人的全面發展要求我們接受和認同群體存在和運行所要求的價值和規范。我們無疑是生活在特定群體中的人,我們不可選擇地出生在一定的社會傳統和制度之中。在成長過程中,一旦這些傳統和制度被我們所認同,它們便嵌入到我們的社會認知與感受的心理結構之中,彌漫到我們的行為、觀念和思考方式之中,構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包括一些最為基本的價值和規范,比如法律和制度,還包括一些不可或缺的價值,比如友誼、愛、親情、關懷、尊重等等。我們要處理職業、公共生活、私人生活等領域的人際關系,這必然要求我們能夠具備比較成熟的與人相處的態度、情感和技巧,它們是我們成為一個發展了的人的必要條件和必備素質。因此,道德教育作為傳播社會重要價值的手段的手段必定要將這些內容納入,使之成為基本的重點的教育內容。再次,從人的個體性層面看,個體的人是獨立的、特殊的,這意味著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從個體間的差異性看,個體的人有著自己獨特的需要,有著自己獨特的價值目標和對理想生活的構想。這些獨特的需要與目標構成了個體獨特的幸福要素。因此,群體內的個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持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理想生活模式,于是,不同主體有不同的幸福訴求,可以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這就要求我們對不同的個體及其價值選擇予以平等對待,對“異己”者持尊重和寬容態度。因此,我們應當將平等、尊重和寬容等價值納入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個體性層面,個體的獨立性還有一層含義,它意味著個體在一定意義上是自主的,具有自主性,在一些事情上不應當受到群體的強制和約束。這就要求個體具有充足的理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才能理性地為自己的正當利益和選擇不受損害和阻礙進行合理的辯護。因此,從個體性層面看,道德教育還應當強調自主、理性、批判性思維等價值。只有這樣個體才能實現自己獨特的發展。上述道德教育內容并不完整,但從人的全面發展來看,這些道德教育內容顯然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應當是我們在進行道德教育時最為看重和強調的。

        三、“人的全面發展”對于道德教育現實的意義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 欧美日韩午夜一区 | 色综合国产精品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制服自拍 | 在线观看韩国免费A∨网站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