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

        第1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論文關鍵詞:管理科學工程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 協調發展

        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等學校的三項基本職能,而高校這三項基本職能需要通過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來實現。反映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標志是學科建設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高低的則是專業建設水平,學科是“源”,專業是“流”,學科是專業的靈魂,專業是學科的載體,高水平的學科衍生高起點的本科專業,也決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學。重視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協同發展,以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謀求學校發展,形成辦學特色和優勢的一項重要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具有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基礎學科與領域的拓展性、理論研究與應用的結合等區別于其他管理學科的特征,因此,該學科與本科專業的協調發展不但有利于實現學科資源的優化和教育體系的完善,而且還對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起到輔助作用,進而加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

        一、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發展概況

        管理科學與工程是綜合運用系統科學、管理科學、數學、經濟學和行為科學及工程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研究解決社會、經濟、工程等方面的管理問題的一門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是國內外研究的熱點,管理科學從定性分析趨向定量化研究,從宏觀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觀研究,使管理科學與工程成為一門實證學科。本學科主要從事管理理論的應用研究,其發展趨勢是以管理科學為基礎,以多學科知識為支撐,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解決管理中的科學決策及風險研究、管理實踐中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績效研究、管理的戰略研究等。

        20世紀中期在中國管理學界建立與發展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到今天該學科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完善,目前我國有20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了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專業。根據國家教育部1998年7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專業調整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管理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所屬專業是由原工學、理學、經濟學、歷史學、農學等學科門類調整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國管理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設置與分類情況也比較復雜,學科之間的界定、區分并不十分清晰,經、管、文、理、工等學科門類的院校均開設有本屬于管理和工學學科門類的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

        二、學科與本科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我國高校在學科與本科專業建設的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將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割裂開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建設過程中分別立項、分開論證、分部門管理等,盡管有時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獨立實施,很難實現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學與工程這中專業分類復雜的學科,以上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兩個: 1.高校管理體制及歷史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一直處在調整之中,有的院校雖然根據1998年新的專業目錄改變了專業名稱,但專業培養目標和內容并沒有本質的變化,專業設置也仍然保留在原來院系中。另外,國家對高等院校的專業設呈往往以一紙文件進行規定,而對于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備開設專業的條件以及其培養目標和培養質量是否符合要求等關鍵指標,卻缺乏必要的評價和監督機制,即使有監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監管,而沒有體現社會對專業的評價和監督。

        2.學科與專業建設成效失衡。學科建設在內容上更加突出科學研究,而專業建設在內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在發展過程中有追求自身的發展、專注科學研究而淡化人才培養職能的傾向。學科建設的成效、成果顯性較強,自然更容易得到關注和重視,專亞建設的成效更多地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黃上,具有隱性和滯后性,在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上便產生了重學科建設,輕專業建設和將兩者區別對待的現象

        以上問題存在于當前大多數學科與專業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否認學科建設是站在學科前沿,關注知識的創新和發現,重視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關系學校的聲番和影響力,但我們也應看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的生命線,是高校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正視現實中存在的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的問題的同時,更要從戰略高度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堅定實施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策略。

        三、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協調發展模式探索

        筆者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與本科專業的特點及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結合當前學科與專業建設中的共性問題,探索該學科與本科專業的協調發展模式。

        1.樹立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的理念。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協協調發展既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學促進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學改革的基本教學原則,更應是高校的一個墓木理念。只有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相支撐、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須樹立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的理念。

        2.構建學科專業協調發展的組織體系。一個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進學科與專業之間相互協調與相互支撐的組織環境,對于學科專業協調發展有很重要的作用。為適應高校學科發展的總目標,促進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這個組織環境應該是“學校一學院(學科群)”組織結構。這種組織以相近學科群和相似專業組織到一個學院,同時以學院為組織實體,對教師和學科群進行統一管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率,改變目前條塊分割、分散辦學的局面,有利于相關學科資源的共享。

        3.創建學科專業協調發展制度環境。建立富有激勵性的學科專業發展制度,促進正激勵,抑制負激勵,是激發和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促進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與本科專業建設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此外,還要創造優越的科研環魔和教學環境等,有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有效促進學科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動力。

        4一加強專業的特色化。專業特色在本質上就是學科特色,專業的特色化可促進學科知識的豐富與發展。實現專業特色化的主要途徑在于專業教師依據一定的學科方向開設相應的本科課程,在教學過程中跟蹤學科前沿動態、發現學科問題、拓展新的學科方向,聯合師、生深入開展學科研究,通過教學促進學科研究、科研與教學工作相結合來形成專業的特色基礎。此外,通過有特色的專業教學培養專業學生的學科方法、學科思維,達到學科的知識創新,也是專業促進學科知識豐富與發展的途徑

        第2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企業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是集組織模式、企業規范、業務流程以及信息技術為一體的綜合化管理體系。計算機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工程管理方法,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但在施工的生產管理、施工過程的控制和監督等方面還是比較落后的。如何使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對建筑業結構進行優化,如何提高企業與項目的管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都是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的緊迫課題。我國現代的工程承包、施工內容都非常豐富、涉及面極廣、建設周期較長,加上經濟環境錯綜復雜,使我國工程建設企業都面臨著潛在風險。所以,如何利用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來對落后的局面進行改善,已變成企業首要解決的工作。

        2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在建筑項目工程管理中的功能

        建筑工程的項目管理是腦力勞動,它主要是依據建筑工程建設工作的實踐經驗,處理協調各方面的要求,把各項目資源分配到時間節點和恰當環境中,實施動態調整,以合理經濟的方式完成預定的目的。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在建筑工程的項目管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幾點:

        2.1完成建筑工程在企業內部進行數據共享

        現代化的建筑工程項目中的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系統運用了相對完善的數據管理,它的最大優勢是確保數據共享。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可以利用那些管理數據共享作為企業內部所采用的標準?,F代數據庫的管理系統能夠運用搜索方法,從上百萬數據中尋找到指定的數據,這個過程只需要短短的幾秒鐘就可以實現了。

        2.2保證統計的數據具有準確性

        建筑項目的資料數據能夠以動態的方式將準確性的指定內容提交給工程項目管理人員,防止了人為因素所帶來的各種缺點,有效的阻止了時間上的拖延和實際狀況的錯誤判定。如果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就會給工程項目帶來不便。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對工程項目進行模擬實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同一項目進行千萬次的模擬,因此,統計信息能幫助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實施決策管理。

        2.3完成數據間的通信

        通過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能完成建筑工程管理人員間的信息通信和,通過網絡技術和公用傳訊方式可以將企業總部和建設的施工現場聯系起來,從而使供貨商和各方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完成對遠程數據的管理。

        3提高工程管理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應用水平的措施

        3.1在掌握施工項目管理的信息化基礎上,制定正確計劃

        將電子信息科學技術應用于建筑項目工程管理是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不能只把信息化應用看作企業點綴,要把信息化的應用落到實處,處理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緊要問題,從而最大程度的發揮信息化技術作用。提高工程施工中的效率和水平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要利用電子信息科學技術來改造目前的水平與技術。提高工程管理的信息化,關鍵之處在于電子信息科學技術在其應用水平上的高低。

        3.2運用因特網、局域網等載體,實現信息共享和網上

        公辦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建設項目的規模逐步擴大,建筑工程所涉及到的單位比較的多,文件和相關信息也繁多復雜。過往的項目管理信息方式都是以紙為分析、記錄的載體,分析整理后的數據還要一層層的經過多個部門進行轉交,最后到達決策者的手中。這樣的辦公方式不僅僅浪費時間、財力和人力,還會降低工作效率,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轉交次數過多而導致信息交流的完好性和有效性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這個信息的時代,要運用科學有效的信息技術來分析、傳輸第一手信息,并及時向決策者轉達信息,從而才能提高工程施工的管理水平。

        3.3開發相關的應用系統

        在因特網上開發出各種工程項目的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大的數據庫和鏈接,把網上查詢、網上投標、網上材料采購、網上會議等信息公布在大家面前,向有意向人員展現出一個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臺,把縱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轉變為平行,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準確性,還能促進企業間的溝通和合作,提高決策的準確度。在施工的過程中,也要把項目管理的信息系統與技術軟件應用到該過程的管理,從而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4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建筑項目工程管理所采用信息化發展獲得了較大的成功。但與國外的信息化技術相比,我國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每個企業都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工程管理中,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信息化技術對企業發展具有著深遠意義。

        作者:邴浩

        參考文獻

        [1]肖猛.電子信息與科學技術在現代工程管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8.

        第3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程管理專業;教學;科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6

        1 引言

        長期以來,工程管理某一領域被各高校用來設立專業,合并后的課程體系并沒有實現真正有效的融合,主要表現在:課程多而雜,重復的授課內容在部分學科內體現的較明顯,教學成效低下,資源利用率低;課程設置方面只是將原有專業的所有課程和教學理念及實踐簡單的拼接結合,沒有達到優化系統的目的;合理性和預見性在課程結構中體現較少,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新型人才的素質水平要求越來越高。

        教學和科研是學校具有的最重要的兩大功能,高校如果想要更好的發展離不開這兩方面,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隨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直以來,較大的阻礙在教學和科研之間,由于學術評價指標的影響,通常院校注重科學研究和輕視教學。如何平衡教學和科研這兩個方向,把教學的意義和學??蒲心芰Χ纪怀鰜?。教學和科研并行發展是目前國內高校亟待解決的方向。

        工程管理管業同樣面對教學和科同事發展的問題,目前工程管理專業在中國的所有大學專業中的影響力并不是很大,但是工程管理專業在社會上的影響力遠大于在學校的影響程度。工程管理專業在國家級科研項目上取得的成就和在大學中的地位不成正比。

        2 工程風險管理課程改革

        目前不斷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迎來了迅速發展的熱潮,但這就意味著面臨的風險的增大。為了風險可以有效的被控制,迅速發展的風險管理相關理論研究,在每個工程專業進行有效的服務。因此,具有相當的風險意識和能力去應對社會的挑戰是工程管理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技能。通過管理課程改革研究,讓學生達到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則,熟悉管理的主要過程,掌握有關現代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并掌握管理案例的分析方法,初步能夠解決實際管理問題的能力的要求。

        3 教學和科研是辯證統一的

        很多學者也在研究教學和科研的相關關系,每個學者都有不同的觀點,基本上有教學和研究存在負相關、零相關和正相關這三種關系觀點

        首先,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一觀點的基本依據是:首先,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不同的。能夠傳遞知識是教學的最終目標,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標是創造知識。其次,完成人的素質也是影響教學和科研質量的關鍵。除了積累相關的知識和良好的表達能力以外,還注重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還要求教師的道德品質達到一定的水平等各方面。然而科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創造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智力因素,表達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再次,精力和時間限制也影響教學和研究的主體,在教學工作投入的時間精力多,勢必影響到投資科學研究的時間,科學研究的結果也會受到較大影響。由此可見,教學和科研也是存在沖突的。

        其次,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這一觀點的基本依據是:首先,教學和科學研究存在相同的目標。教育和科學研究是促進社會和生產力發展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方面來看兩者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其次,從科研和教學從長期發展和整體大局觀來看,二者也是一個統一的,而且是互補互助的關系。教學對科研的幫助主要體現在:隨著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會打造出一支出色的科研團隊,教學不但是傳授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師生在授課互動中發現新知識新問題的過程,這也有助于科研課題的發現和提出。由此可知,教學和科研是息息相關的。

        最后,教學與科研之間存在零相關關系,這種觀點認為教學和科研之間相互獨立,并不存在任何直接聯系。沒有任何證據指明教學會影響科研,同樣也沒有證據證明科研對教育有直接影響。

        4 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策略

        4.1 學校出臺政策協調教學與科研

        大學學校可以通過制定關于協調教學與科研政策,并且對專業進行優化、學院進行重新分配專業,培訓教師提升教學方法、改革制度優化人才配置,統一協調教學與科研之間的關系,實施一些可行的措施來降低學校面臨的雙重壓力,各學院和教學科研主體能夠采取這樣的措施以達到協調教學和科研關系的目的。從教師的教學理念上出發,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師德教育樹立正確三觀,教學和科研的協調的重點就是這個方面。

        4.2 從二級學院協調教學與科研

        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問題上,大學改革的基本原則是密切圍繞二級學院改革實施方案,以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為主軸,準確提出教師在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的定位需求,樹立正確的學術和教學的價值觀,將現有資源充分利用,使其在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部門能夠更好的發揮作用,職位分類設置,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要求,突出教學人可以勝任各類工作;融合各類工作,體現相同的貢獻相同的待遇。

        4.2.1 專職教師崗位要求細分,工作職責明確

        完成教學和研究是專職教師的主要工作,專職教師按工作方向不同可分為五種類型:教學型職位、教學科研型職位。

        教學科研協同發展型教師需要滿足的條件是完成二級學院安排的教學工作量,從教學、科研和學術服務三個方面協同發展,教師在完成最基本的本科或者研究生的教學工作量,需要完成自己專業相關的學術論文或者學術科研。

        單純教學型教師需要滿足的條件是,是以本科生教學工作為主,在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學術服務三方面綜合協調的發展,教師必須完二級學院的教學任務,不僅質數量要求合格,質量同時達標,并且完成有一定質量的教學研究、教學改革、教學成就總結等學術研究工作。

        4.2.2 運用分配杠桿協調教學與科研關系

        為達到教學崗與科研崗進行合理量化的目的,學部制定專門的績效津貼分配制度。學部專職教師崗位績效津貼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職位津貼、崗位津貼和獎勵津貼。區別主要體現在工作資歷和學術資歷的不同,津貼根據工齡、職稱、職稱年限來建立不同程度的等級津貼。不同崗位的職責與績效由不同的崗位津貼來體現,不同的職位和不同的工作職責的重要性也是設置崗位津貼的影響因素。如果員工表現出色和超額完成基本職責以外的學術獎勵就是獎金津貼。

        4.3 教師個體層面上處理教學與科研關系的途徑

        4.3.1 健全師資管理制度

        學校和學院應該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和公平的競爭環境用于教師的發展,由學校為教師提供更多的人文關懷,了解老師的實際能力,將選擇申請教學、科學研究的主動權交給老師。

        4.3.2 促進教師科研的公平競爭

        學校和學院應該提供一個更有利的競爭環境,同時對青年教師的科研給予最大的幫助。工程管理學院成立學術團隊,發揮專業集成的優點,鼓勵教師申報重大研究課題,在國外期刊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學院需要對激勵機制進行完善,創造更好的條件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培養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的快速完成。

        5 結束語

        在處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中,教師不僅是面對技術問題這類矛盾,還存在道德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來解決此類問題,根據內在要求處理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關系。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為實踐課程,可以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能力,與此同時,將豐富的科研數據融入到教學活又校推動深入思考和研究,補充教學設計中的要點,為后續的實驗設計打下基礎,實現教學和科研的相互推動。

        參考文獻

        [1]秦偉.工程管理專業教育改革初探[J].中國外資,2008,(4):142.

        第4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關鍵詞】 供應鏈管理 教學改革 研究生教育

        2005年1月,美國物流管理協會正式更名為供應鏈管理專業委員會,這標志著全球供應鏈管理時代的到來。與此同時,隨著各類供應鏈管理論壇、供應鏈管理年會在國內的不斷舉辦召開,供應鏈管理的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專業人士所了解并應用。在各個高校里,供應鏈管理課程也越來越受到推崇和重視,不管是本科階段還是研究生階段,供應鏈管理課程都被列為必開課程。但是對于這門新生學科,各高校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則過于滯后。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提高碩士研究生教學效率,有必要對現階段研究生供應鏈管理進行教學改革,以培養研究生知識應用能力和從事研究能力。作者在供應鏈管理教學過程中,嘗試著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且聯系研究生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改革,頗受學生歡迎。但在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現提出幾點整改意見,以期對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針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改革,已有的研究只基于供應鏈管理課程現有教育水平的分析,普遍認為供應鏈管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課程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教學手段方法過于單一;考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落后。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亦提出改良改革方法來提高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學應注意聯系實際;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試驗教學,教學手段方法不僅僅局限于課堂,要實行案例教學;改革考核手段,全方位考察學生學習情況,將最終考試成績與平時作業進行結合考核學生;運用“圖釘式”教學理念,教學時候側重于一個點的傳授,并且在此點基礎上發散教學。

        針對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已有研究,可以看出他們的研究角度都基于課程內容和教學手段;而針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的以及目前管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生源不同產生的碩士研究生供應鏈管理課教學問題,則沒有任何研究?,F階段,高校碩士研究生不斷擴招,而對于碩士研究生供應鏈管理課程的教學基本和本科階段相雷同,缺乏系統的教學方法,碩士研究生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弊端亦愈來愈凸顯。因此,對于研究生供應鏈管理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供應鏈管理課程存在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這門課程目前在中國還不夠成熟,特別是在碩士研究生教學階段。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我們發現現階段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教材與本科大同小異

        供應鏈管理發展時間較短,現階段的供應鏈管理教材都大同小異更沒有任何專門針對碩士研究生的教材。因此,碩士生教學很難跳出本科生教學的思維框架,教學培養方式與本科階段學生教育培養方式幾乎相同,教學內容很難創新。

        由于該課程范圍寬廣,而且教材基本相同,因此不管是在研究生階段還是在本科生階段教學,所講授內容都較為淺顯,深度不夠。對于管理類的學生來說,本科和研究生期間所接受的知識大同小異,即使深度有所加深,亦無本質區別,導致研究生教學成為擺設。

        2、教學任務單一

        課本知識的傳授在本科階段就應該已經完成,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不應該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傳授,更應該側重于研究思維的培養,在教學的過程中培訓學生研究方法,啟發研究思維,體會研究的嚴謹性。

        現階段,許多高校的研究生課堂教育偏重于課程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研究生研究能力、研究思維的培養。許多高等院校研究生課堂教育也是采用傳統課堂知識傳授教育方法,課堂上老師所講知識較多,學生被動接受。在這樣的教學任務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研究能力跟不上,跟大學生區別不大,亦沒有體現研究生教育的重點。

        3、學生生源不同

        在研究生教學中,供應鏈管理課程多開設在商學院,而商學院的研究生來自不同學院專業,特別是管理類碩士研究生,有一部分本科階段根本沒有修習或者接觸過任何管理知識,而另一部分本科則是管理類,對于供應鏈管理課程內容已經十分熟悉。因此,已有的管理學知識水平不一致。許多在大學階段修習管理的學生對供應鏈課程已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而從工科、計算機或者數學等專業考過來的研究生對于供應鏈管理則十分陌生。學生已有水平差異較大,也增加了研究生階段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的難度。

        二、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思路

        1、教學內容要創新

        對研究生教學不能像本科教學一樣注重于基礎知識的灌輸,對于碩士研究生供應鏈的教學,教學內容應更為發散。管理學科中,各分支學科都彼此聯系,因此在研究生教學中,更應注重于發散知識傳授。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聯系管理信息系統、生產與運作管理等課程知識,將學生們的思維帶到管理學中的不同學科,將管理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進行供應鏈管理的系統設計部分教學時,將管理信息系統學科里系統設計的知識融入供應鏈管理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新的供應鏈管理知識的同時,能夠與曾經所學管理信息系統知識想結合;在進行倉儲管理教學時,可以與生產運作管理中庫存管理相聯系。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不僅能回顧曾經所學知識,吸收現學知識,并能融入貫通,而且在發散思維后能引導學生思維回歸于本課程,讓學生對供應鏈管理課程形成一個系統框架,并能收放自如。

        2、教學任務多元化

        針對上述提出的教學任務單一,供應鏈管理教學側重于書本知識傳授,對研究思維方法培訓較少的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教師在講授時應注重教學任務多元化。教師在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應穿插傳授管理研究方法知識,啟發學生進行研究的思維。供應鏈管理這一領域發展時間不是很長,對此研究還屬于一個熱點問題。因此,在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時,更容易在課程傳授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首先,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原理,在教學過程中,可直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原理是這樣的,以前的學者們是根據什么樣的思路想法將原理理論概括出來的。在講述為什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順著研究方向思考,讓學生形成一種研究的思維方式,學會思維的方法,在自己的研究中,學會用這樣的研究視角發現研究問題。其次,講授供應鏈管理課程,對于各類模型,在教授課程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對于這樣的模型方法,是否可以考慮將之使用到別的領域中,或者可以整合不同的模型來形成一個新的模型。供應鏈管理中許多模型亦是通過以前的模型方法改進后,基于供應鏈管理思考,形成新的模型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用已有的模型方法來研究新問題,可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

        3、“差別”對待學生

        對碩士研究生教育中學生大學階段修習的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水平不一致的問題,我們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來提高學生整體滿意度。

        在實際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中,班上27名學生中以前學過或者接觸過供應鏈管理知識的有7名,從來沒有接觸過供應鏈管理知識的學生有20名。這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困擾:所講內容過于簡單詳細,曾經學過的學生缺乏學習興趣;而所講內容復雜深奧,從沒有接觸供應鏈管理相關知識的學生則反映完全聽不懂。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在教學時可對學生進行“差別”對待。對從沒有接觸過供應鏈管理知識的20名學生,在授課過程中,應予以較為詳細的講解重點和難點,給他們布置基礎任務,讓他們在課后予以自學;主要注重于基本框架的教授,讓學生能很快對這方面的知識有一個大概了解,迅速入門,且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知識有一個總體把握,激發這一部分學生對供應鏈管理課程學習的興趣,積極督促他們在課后的主動學習并且進入狀態。

        而對于以前曾經學過或者對供應鏈知識有所了解的7名學生,則在講課之初給其布置任務,讓其自己查閱關于供應鏈管理方面較為新穎的文獻,進行閱讀,并且將文獻整理,在課程的最后兩節課上給全班講解。通過這種方法,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并且接觸了解供應鏈管理方面的新的知識理念,最后跟全班同學分享時提升自己的口頭表達溝通能力。

        通過“差別”對待學生,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到知識,且都滿意,從而激發學生對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學習興趣,并對供應鏈管理的基礎知識和新穎理念都能熟悉理解。

        三、結語

        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在高等教育中已經逐漸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由于其發展歷程較短而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在吸取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教學內容目標和如何提高學生興趣的角度,提出了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改革視角。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注重于強調改革教學手段和考核手段等,且多注重于理論研究,提出大而廣的改革手段,而本研究則從細微的角度,聯系實際,站在一個新的角度來倡導供應鏈管理課程改革。我們亦在碩士研究生教學時進行實踐實施,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 陳皓:信管專業供應鏈及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職業時空,2009(5).

        [2] 張圓圓、邱榮祖:淺談供應鏈管理課程實踐[J].中國市場,2009,5(19).

        [3] 黃曉: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

        [4] 李壯闊:“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8(32).

        第5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運營管理;專業建設;課程變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86-03

        工商管理是研究企業經濟管理理論、方法和工具的學科,主要包括企業的宏觀運營和內部微觀管理兩個方面。工商管理本科專業的應用性很強,它主要培養學生管理學與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與技能,使學生能在工商企業及其他組織從事經營管理及相關工作。但是,隨著各個相關經管類學科的發展,工商管理專業的建設也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因此,本文嘗試從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現狀與發展思路入手,結合重慶理工大學現狀,重點分析《運營管理》課程的變革思路。

        一、工商管理專業現狀及建設思路

        1.國內工商管理專業現狀。由于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具有很廣的適用性,所以在社會經濟各領域屬于有廣泛需求的專業。但是,正因為專業適應面太廣,涉及專業領域太多,所學課程太雜,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專業空心化。目前,國內高校本科教育階段普遍實施的是學分制教育,對于學分總量有嚴格的要求。我國各個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政治、英語和數學)約占了總課時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余課時才是專業課程的教育。專業性較強的專業如會計、物流、機械工程等把專業課程設置合理點尚可組織形成一定的專業特色。而工商管理專業由于涉及學科面太廣,所學課程涉及財經、營銷、人力資源、金融、證券、項目管理等各個學科。在如此緊張的課時下幾乎每門課程都存在課時嚴重不足的現象,導致的結果是每門課程都不能深入學習,面面俱到的結果是“空心化”嚴重。

        第二,學生學習目標不清晰。學時不足,課程面廣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課程直接往往缺乏互補性與銜接性;其二,學生在每門專業課32~48學時的情況下很難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由此帶來的影響就是學風日下,茫然無所適從。

        第三,就業競爭激烈。在專業空心化與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影響下,在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就業的廣泛性需要學生在各個領域與其他專業學生競爭職位。例如與會計與金融專業學生競爭銀行業的職位,與行政與文秘專業的學生競爭辦公室白領崗位。

        2.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探索[1]在前述工商管理本科專業面臨的問題背景下,各個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均在思考本專業建設的方向。以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在綜合分析了學生就業情況、教師配置與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對專業建設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

        第一,以學生就業方向以及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課程教學中企業實務方面的內容。通過大量的企業實際案例加強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并逐步熟悉企業實際運作情況

        第二,注重學生基礎管理素質與能力的培養。如文案寫作、策劃書、投標書、商務文件等方面的培養。

        第三,加強學生在課外自我學習時的導航工作。

        顯然,這些思路的主要載體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各個主干課程,秉承上述思路,各個課程均應進行一定的變革與優化,以加強學生的實戰能力。因此,我們從《運營管理》這一主干課程進行探索,擬提高課程的專業性、適應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運營管理》課程教學現狀

        《運營管理》課程又名《生產與運作管理》,是工商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在專業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的課程教學中,主要有以下特點。

        1.《運營管理》課程教學大綱以生產制造業為主[2]。目前,《運營管理》課程所選用的許多教材大都以物質資料的生產為對象,以機械制造業為背景進行編寫。高校所擬定的教學大綱,主要偏重于企業生產制造,對企業的服務運作也略有涉及。但是,教材和大綱對企業整體運營,日常事務標準化運作以及制度體系等內容很少涉及。

        2.《運營管理》課程前缺乏必要的銜接與前置課程。目前的運營管理課程主要涉及生產領域,但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其他課程卻很少涉及生產技術方面的內容。在這方面,工科專業在學習生產運營的基礎方面要優于工商管理專業。

        3.工商管理專業本科學生對生產經營管理缺乏直觀的感受。工商管理專業并沒有像工科專業那樣有較多的企業生產現場實習的機會,因此對企業的設備、儀器、生產工藝、生產現場、流水線等缺乏直觀的感受。

        4.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在制造業生產管理職位就業相對較少。從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看,雖然就業方向很廣,但是真正在企業生產一線從事管理工作的很少。主要原因是管理專業學生缺乏工業技術基礎,因此即便去生產制造業,從事的也是其他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品質管理、日常業務流程管理等。

        三、基于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運營管理》課程的變革思路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主流的《運營管理》教學大綱與內容由于工商管理專業的特殊性,很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爭力。

        作者作為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有大量的企業培訓與管理實踐經驗,在與本科課堂教學實際結合分析的基礎上,嘗試從以下方面對運營管理課程進行分析與反思,以期取得良好的成效。

        1.《運營管理》課程在工商管理專業建設中的重要意義。首先,由于工商管理專業的多學科性,學生可以從事企業大多數管理崗位的工作;其次,企業運營管理可以培養學生對企業日常運營模式的熟悉與了解;最后,運營管理課程涉及大量企業管理實用工具、技巧與理念,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很有幫助。

        2《運營管理》大綱的框架應側重于企業的運營管理體系與流程管理。根據工商管理專業適應面較廣的特點,運營管理課程所分析研究的企業應不僅限于生產制造行業,包括證券、金融、IT、政府服務機構等均應考慮。因此,課程研究與講述的內容應具備上述企業的共性,即企業的日常運營管理體系。

        企業的運營分為宏觀運營與微觀運營。

        企業的宏觀運營主要涉及運營戰略、供應鏈、企業OEM、產業集群、資本運營等方面內容。在宏觀運營方面進行講授,有助于幫助學生從戰略的角度了解企業運營特點。

        企業的微觀運營主要涉及的是企業事務性運作,也是工商管理專業學生剛畢業主要從事的工作。企業微觀運營的主要目標是保證企業日常工作的規范性與程序性,也是各大企業日常運營的工作共性。因此,企業微觀運營應作為運營管理大綱的重要方面。所包含的教學內容涉及精益生產、標準化流程管理體系、精細化管理、計劃與控制等方面的內容。

        從微觀角度對企業運營進行分析,重點在于企業流程的設計與管理3],研究企業流程管理戰略、關鍵流程績效指標等內容。以流程為主線對企業的運營進行研究,可以使學生對企業運營過程有更直觀的認識和更清晰的思路。

        3.《運營管理》課程的實驗實踐環節注重基礎管理技能與素質的培養。企業微觀運營涉及的內容包含了大量的實用管理工具與方法,因此對培養學生的基礎管理技能與綜合素質有較大幫助,這也符合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方向。微觀運營管理所涉及的管理工具包括:流程圖、標準化管理體系、服務藍圖、5S管理、現場與目視管理、看板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這些管理工具需要學生在實踐環節中進行學習并應用。

        四、《運營管理》課程變革思路的難點

        運營管理課程進行上述變革,符合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建設的大方向,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在不同類型企業工作的綜合能力。因為所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目前企業日常運作管理中的基礎管理技能與理念,因此在不同類型的管理崗位也有通用性。但是,課程的變革也有一些難點。

        1.課程內容與企業實際結合緊密,需要學生有一定的企業實踐經驗。因為課程教學內容實戰性較強,若學生對企業運營實際不太熟悉,則需要教師通過大量的案例、實證引導,同時需要設計相應的實踐環節以輔助教學。

        2.課程所涉及的管理基礎技能與素養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課程所涉及的內容和知識與企業管理實際緊密結合,因此教師的備課、案例的積累都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與時間。同時,運營管理的課時是有限的,需要學生課后學習很多相關知識,對學生的自覺性和教師的引導作用都是考驗。

        參考文獻:

        [1]曹華林,李軍峰.重慶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培養方案,2013[Z].

        第6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醫療模式已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大醫院人山人海,小藥店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醫藥工業迅猛發展,藥學專業人才倍受青睞,現在除了傳統的醫學院校培養藥學人才外,許多理工科院校也相繼開辦了藥學專業(如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和重慶理工大學等),而基礎化學是藥學相關專業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目前我國藥學專業的基礎化學課程仍按照傳統的四大基礎化學開課。隨著化學基礎課學時不斷壓縮,每門課程的學時非常有限,特別是理工科高校的藥學專業,學生的基礎化學知識對后續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能的學習非常重要。所以,在少學時的基礎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更重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忽略了在教學中對學生綠色化學意識的教育和培養。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化學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將綠色化學的思想貫穿于整個化學教育的全過程,讓學生認識到從“粗放型”的傳統化學轉變為“本文由收集整理集約型”的“綠色化學”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針對這些情況,當前一些普通高校進行了相關研究與實踐,以提高基礎化學教學效果,但是,大多數高校主要是根據學時來選擇安排教學內容,利用改進教學手段來增加教學內容,著眼于局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教學效果雖有所提高,但是效果不甚明顯,沒有找到從根本上提高基礎化學教學效果的方法。本化學教學團隊提出了《基于“綠色化學”理念的理工科院校藥學相關基礎化學系列課程整合與優化的研究與實踐》課題,依托重慶郵電大學中藥學專業和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進行了實踐。

        一 培養具有“綠色化學”理念的大學生是人類社會對高校化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綠色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阻止污染的化學,它用化學的技術和方法去減少或消滅那些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化學物質的產生和使用,有利于引導學生熱愛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發展,牢固樹立綠色意識,自覺成為未來的綠色人才。“綠色化學”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化學,是面向未來提出的化學新概念,同時也為化學教學提出了新課題。

        因此,本化學教學團隊在基礎化學教別強調引入“綠色化學”理念,在緒論部分專門設有“建立綠色化學理念,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一部分,強調綠色化學的必要性,并且基于“綠色化學”理念選擇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將從源頭上預防化學污染的新觀點逐步深入學生心中。特別是實驗教學中,化學教學團隊根據專業特色與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在實驗項目的設置上滲透綠色化學理念,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實驗項目中大大減少了獨立的基本操作單元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將大部分基本操作實驗和驗證性實驗安排在實驗技術網絡虛擬與仿真實驗室中實施,同時大大增加實用性、綜合性實驗,將部分基本操作融入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中。實驗原材料都是無毒或低毒的,刪除了一些毒性高、污染大、效果差的合成實驗。打造以“綠色化學”為特色的教學、科研實驗平臺,努力培養具有“綠色化學”理念的大學生。

        二 基于“綠色化學”理念對四大基礎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實踐

        1.教學內容的整合原則

        第二軍醫大學藥學院將無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兩門課程整合,很好地解決了這兩門課程中的內容重疊問題,同時使無機化學的教學內容得到了引申,使知識的系統化更加顯著。本化學教學團隊基于“綠色化學”理念將四大基礎化學進行整合,即將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有機化學四門課程進行整合,根據藥學專業要求,立足理工科院校注重四大基礎化學的關聯,確保整個基礎化學知識體系的完整,總課程名稱設為基礎化學,具體按照普通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三門課程進行排課。本化學教學團隊一起討論、確定教學內容和相應的學時數,并且備有一些選學內容供學時稍充分的學校選用,或者供學生自學,但是緊密把握“面向藥學專業的基礎化學知識”、“知識點之間的連貫”及“難易程度循序漸進”這三個基本原則,使學生有興趣學,更輕松地學。

        2.整合后教學內容的具體安排

        針對大學第一學期,新生入學較晚,學習時間較短,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等實際情況,第一學期的普通化學先介紹藥學與化學的關系,強調化學在藥學專業中的作用,讓學生首先從思想上重視它,同時介紹“綠色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原則,突出綠色化學在醫藥工業和社會發展中的意義及必要性,站在整個基礎化學角度強調綠色化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先行建立“綠色化學”理念。具體內容是:先介紹簡單且與中學化學銜接較多的氣體和溶液,引入大學基礎化學的教學;然后利用熱化學反應方程式引入化學反應熱、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引出判斷化學反應自發性的吉布斯自由能判據;從吉布斯自由能變的符號判斷反應方向和大小,表示反應限度,引入化學平衡,與中學化學緊密銜接,同時進一步銜接化學反應速率,使學生易于理解;有了平衡依據后,再分別介紹酸堿平衡與酸堿滴定,沉淀溶解平衡與沉淀滴定,氧化還原平衡與氧化還原滴定,配位平衡與配位滴定;作為含量測定的加深,再介紹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最后,聯系中學化學知識簡單介紹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并且在每部分都要說明它在藥學中的作用。第一學期的理論學時經教學團隊統一討論并經學校批準后定為64學時。

        基于現代藥物大多是有機物的現實,有機化學在藥學相關專業非常重要,經教學團隊統一討論并經學校批準后有機化學理論課程定為96學時,安排在第二學期和第三學期授課。并且根據結構與性質的關系按照官能團分類介紹有機化學的內容,注重與中學有機化學銜接,強調具有某一類官能團的化合物其理化性質,每部分都要介紹一些有顯著藥理活性的化合物和該類化合物的合成工藝,重點強調綠色合成工藝路線,以及該類化合物的構效關系。同時簡單介紹一些波譜知識,如紅外、質譜和核磁共振譜等,能夠推導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的化學結構,為今后的中藥化學、天然藥物化學和藥物合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有機化學實驗重在一些綜合性、實用性的綠色化學合成,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同時也踐行了綠色化學理念。

        經過一年半的大學學習后,在學生基本上都適應了大學學習、生活的情況下,而且具備了較好的數學和化學基礎之后,第四學期將深入介紹基礎化學難點部分的物理化學,在化學熱力學、化學動力學基礎上,加深對化學熱力學和化學動力學的學習,最后引入新知識相平衡,包括表面化學與膠體化學和藥學前沿知識,以及化學知識及其技術在藥學專業中的應用,要求講原理時必須講它的應用,重點是在藥學方向的應用上。最后提綱挈領,建立整個基礎化學的基本框架和知識體系。這樣就把基礎化學知識點整合,避免了重復,同時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前后關系安排教學內容,節約了學時、方便了學生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以適應少學時的理工科院校藥學專業的基礎化學教學。

        三 基于“綠色化學”理念對四大基礎化學課程教學內容整合的初步效果

        1.學生成績明顯提高

        2007級學生因成績差,有2名學生留級,有近10人未獲學位,2008級有95%以上的學生獲得學位,2012年重慶郵電大學推免試研究生學生中,生物信息學院5個專業6名同學獲得,制藥工程和中藥學2個專業占了3名,而且有不少同學進入綠色化學與制藥工程科研平臺參與實驗鍛煉,參與發表sci收錄科研論文4篇,參與中國發明專利的申報1項,1人次參與重慶市藥物催化氫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申報,獲得了一項重慶郵電大學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

        第7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關鍵詞:工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模擬公司;項目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3)14-0036-04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1.課題提出的背景。職業教育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專業課程構建與教學理論的探索基本成熟,但在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論與方法、教材服務于實踐與教學法等方面尚存不足,故提出本研究課題。

        2.課題研究的目標及意義。

        (1)本課題研究的目標。①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等渠道,開發并實施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工作過程系統化”項目課程;②實施與“產學結合”、“理實一體”模塊化項目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建設富有校本特色的“模擬公司制競爭項目教學”課堂模式;③通過對計算機網絡管理員職業崗位核心技能的分析,確定專業核心綜合課程《網絡管理與維護》的教學內容、編寫方式、教學組織形式與方法、教學資源的建設形式等。

        (2)本課題研究基本實現了預設目標,其意義重大。①開發并出版了課改教材《網絡管理與維護》及課程教學資源,為本地區職業學校課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范例;②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畢業生素質,提升學校服務本地經濟的水平;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理論、教學實施能力、課程開發能力。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1.開放性載體。“載體”即承載知識或信息的物質的形體。在課程中,學習情境采用結構化設計,以目標內容要求為基礎構建學習情境框架,提供多個項目、案例作為載體,教師教學時可直接使用這些載體,并允許教師從企業和實際工作中引入新的載體。

        2.工作過程系統化。工作過程系統化來源于德國“學習領域”課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改革的理論探索,是指在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所采用的一種知識或技能的系統化方法。主要思想是根據社會實際職業的工作過程,對知識、技能進行有序的系統化,并使之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工作過程的系統化思想,也可為“模擬公司制項目教學法”提供指導。

        3.基于競爭性“模擬公司制”的項目教學模式。本課程內容以個人的職業成長,從學生到網絡管理員的成長過程作為模擬角色、工作情境設計的主線,以崗位實際需求為內容選取的基本原則,以實際工程項目組織教學案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建“模擬公司”真實反映企業(公司)運營過程。通過項目競標、情境仿真、角色扮演等手段,模擬體現現實公司完整的工作流程,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實現學生專業技能與綜合職業素質的培養,實現教學與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研究的過程與方法

        1.研究過程。

        (1)理論研究。博采眾長,力求創新。2003年,湖南郴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開始實施計算機專業課程改革,在以后的幾年中展開了3個省級以上相關課題的研究。全部教師參加省骨干教師培訓、5位教師參加國培、1人到德國考察,多人次參加國家和湖南省重點項目建設的培訓、各出版社舉行的教材編寫研討會。以期通過思想的碰撞,創新教學模式、方法。

        (2)現狀研究。校企合作立足實際工作過程,確保成果質量。課題組貫徹“基于工作過程”的“產學結合”策略,并把這個策略貫徹教材的開發與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在編寫人員中有三位企事業單位的工程師、一個課程專家、數位高級教師。將生產方法、生產工藝業務流程融入課程中,確保成果質量。

        (3)行動研究。加快實踐,及時總結,邊研究邊推廣,教材開發與教學實踐同步進行。2012年3月完成《網絡管理與維護》初稿的編寫;同年4~10月,對任課教師進行相關的課程培訓,并讓他們進行實踐研究;在2012年“創新杯”教師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重點推進項目教學與情境模擬教學,周小明老師奪得市賽第一、國賽三等獎;同年10月,教材作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改革成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團隊構建。教學理論與專業培訓并重,打造一流研究隊伍。實施課程的所有成員參加湖南省骨干教師培訓和“四新培訓”(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有2位教師接受了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并派一位成員到企業頂崗半年。

        (5)課程升華。適時總結、系統積累,力求打造精品課程。與學校國家、省級重點建設項目建設結合,從課程設置的理念架構到課程內容的改革創新、教學實踐中項目教學的推行,再到教材建設與教學法的相互融合。每個環節上都有較多的過程性資料和相應成果,我們都能注重積累,不斷總結、修正。

        2.研究的方法。在本課題研究中,運用了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和個案研究法。

        四、研究成果的概述

        1.探索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目課程建設赴企業調研的策略,對本地區相關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分布及任務、生產技術與工藝等情況進行了調研。

        (1)確立進行企業調研的基本方法??茖W準確的行業企業調研,是項目課程成功開發的必要前提。課題組企業調研方法如下:①確立調研的目標。基于“開放載體的工作過程化”課程建設的調研,可能歸為廣度、深度、典型性與統一性。只有這樣才能了解工作過程的本質,為模塊的“開放性”、“系統化”打下基礎;②企業調研的要求。貫穿課程建設整個過程、工作任務應具有多種層次性特征、調研企業具廣泛性和典型性、調研對象具有廣泛性、調研過程的順序應符合課程的開發過程、調研方法多樣性。

        (2)開發了基于工作過程的《網絡管理與維護》教材,內化了課程開發的方法,使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教學手段運用水平及專業技能水平有了巨大提高?!毒W絡管理與維護》課程項目內容如下:

        項目一:我要當網絡管理員。任務一、應聘網絡管理員;任務二、鏈路通的使用;任務三、Windows常用網絡命令。

        項目二:家庭寬帶上網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一、線路故障;任務二、硬件故障;任務三、軟件故障。

        項目三:中小型辦公網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一、小型辦公網的維護;任務二、局域網文件共享;任務三、打印機共享。

        項目四:中小型企業網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一、網絡設備管理;任務二、VLAN的應用;任務三、端口綁定的應用;任務四、網絡管理軟件網絡崗的使用。

        項目五:網吧網絡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一、網眾無盤網絡服務器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二、網吧視頻服務器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三、萬象2004計費系統的管理與維護;任務四、網吧終端管理與維護。

        項目六:校園網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一、Web服務器管理與維護;任務二、FTP服務器管理與維護;任務三、E-mail服務器管理與維護;任務四、三層交換機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五、路由器的管理與維護;任務六、服務器遠程控制與管理。

        項目七:網絡安全管理與維護。項目描述,學習目標。任務一、單機殺毒軟件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二、網絡殺毒軟件的管理與維護;任務三、ISA2006防火墻的安裝與配置;任務四、使用Sniffer pro監測網絡。

        2.探索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建設的一般方法,逐步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工作過程系統化專業課程體系。

        (1)基于開放性載體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實施的原則。①實用性原則。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要從本地資源的實際出發,突出可用性;②開放性原則。項目課程開發以職業實踐為主線,課程的組成模塊化具有可替代性;③系統性原則。首先是工作過程的系統化,即選取許多具體的工作過程進行系統化,通過有限的范例,按人的思維過程的完整性進行結構化、系統化;其次是學生思維與教學過程六步驟:資訊、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最后是在整個教學設計(教材設計、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方法)的統一性與系統性。在工作過程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必須考慮教學法與教學實施的環境;④動態性原則。各項目模塊應體現當時最新的生產知識、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生產方法、經營理念,應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及科技進步不斷變化和更新。

        (2)探索確立“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的技術路徑。課題組研究探索了“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塊化課程開發及實施的基本方法。①基于工作過程,進行崗位任務分析,確定職業能力,編制職業能力體系表;②進行工作任務分析及學情分析,導出行動領域、構建學習領域,開發實施性教學計劃;③提煉學習項目,開發項目課程標準及教材,并進行課程實施實驗;④探索與項目課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設計,進行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改革;⑤探索“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模塊項目課程的評價與管理方法,促進精品課程的建設。

        3.創新教學環境建設,探索與工作過程的模塊化項目課程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綜合采用情境教學法、行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分組教學法、項目教學法,進行“模擬公司競爭制項目教學法”研究,提高教師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1)“模擬公司競爭制項目教學法”教學環境設計。應有利于將理論和實踐有效統一,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素質養成融于一體。①模擬真實的公司環境;②真實的項目工程;③教學場所(環境)合理布局;④采用主流生產設備,體現先進技術和工藝。

        (2)“模擬公司競爭制項目教學法”在《網絡管理與維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本課程項目(教學)實施方法如下:①成立公司;②建立管理制度與“公司”工作流程;③項目實施(教學過程)。基本步驟如下:i根據【故障現場】,確立【任務目標】,進行【任務描述】;ii信息咨詢。根據【任務準備】內容及參考網絡資源獲取信息;iii制定解決方案、項目計劃。包含有步驟、有要點;iv實施項目【處理過程】;v檢查評估,由教師進行點評,并利用【問題探究】加深學生的思維培養與知識記憶;vi【知識拓展】使學生了解新技術、新工藝,網絡技術的發展方向;vii歸檔與自我量化評價。在【任務小結】中,利用教材提供的“工作單”和“自我評價表”,對實施的項目進行記錄、歸檔。學生完成項目后對自己(或互相)從金錢值、經驗值、智慧值、任務完成情況、崗位勝任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評價;viii閱讀【經驗共享】,討論、學習處理實際問題的實用方法技巧。④各“模擬公司”業績與成長性評價。

        說明:各【】中內容為教材中各項目內容的組成部分名稱。

        4.創新評價方法,建立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的多元化學業評價體系,探索實施“增值式”過程評價模式。

        (1)確立學業評價的原則。①評價內容綜合化。從工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知識、技能、態度、方法及團隊合作意識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②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者包括教師、同學、家長、被評價者本人及“模擬公司”的制度性評價;③評價實施過程化。結合項目實施過程,采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更注意形成性評價、學生的縱向評價等;④評價方式多樣化。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互評與自評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結性結合,書面評價與口頭評價結合,橫向評價與縱向評價相結合等;⑤增值式過程評價。注重學生的縱向增值評價,淡化學生間的橫行比較,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2)探索實施了“增值式”過程評價模式?!霸鲋凳健痹u價策略是發展性評價思想的一種具體應用。在本課程教學實踐中,脫離一般的學科式評價方法與標準,探索新的“增值式”過程評價:參考《國家網絡管理員崗位標準》設置崗位適應級別參量;根據項目的難度、工作量等設置了公司收入的“金錢值”、學生成長的“技能值”、“智慧值”、“崗位適應級別”,用于學生的縱向“增值式”成長評價。“崗位適應級別”可讓學生對自己做出職業能力的評價;公司收入的“金錢值”的累加,可作為各學習小組(模擬公司)之間的競爭性評價等。基本情況如表1和表2。

        五、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經過兩年的課程開發與課堂實踐教學,取得較好的成效,但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1.作為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學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作為一個基于開放性載體的課程,教學內容將處于動態的更新過程當中。如何建設校企合作課程開發的長效機制,提高課程開發效率,甚至將課程建設納入日常工作,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8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管理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規范問題已受到廣泛關注。明確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構成與其分析框架是規范研究中的核心。通過與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的類比,從邏輯、范式、類型三維視角建立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與分析框架,從學術創新、學術編撰、學術評價角度闡明了管理學學術道德規范、學術過程規范、學術表達規范的基本內容、分析規范與特征。

        0引言

            近年來,學術規范與學術規范體系的建立已經受到整個學術界的關注。在對學術規范問題探討過程中,建立整個學術規范體系、從更高的層面、從更廣闊的領域正視學術規范問題在學術界已形成共識。然而,學術規范問題的界定必然涉及學術規范體系。國內史學研究領域似乎對學術規范的問題有較早的介人以及深人的研究。在2002年4月召開的“史學期刊發展研討會”上,對學術規范體系作了如下陳述:“學術規范是一個多層次的體系,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它包括學術研究規范、學術道德規范、學術批評規范和學術寫作的技術規范等四個方面。學術研究規范包括學術價值觀取向、思維方式、指導思想、理論方法、選題指向等方面,是學術規范的最深層次;學術道德規范,包括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科學誠實的研究態度,將把握學術史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基礎和前提等;學術批評規范,是專門就如何開展學術批評所制定的行為準則;學術寫作的技術規范,是簡單的技術層面的東西,是科研成果表述方式的規范化。這是國內基于史學研究對學術規范探索的完整闡述。學術規范的研究也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深化?!秾W術規范導論》《學術規范讀本》等對學術規范的研究成果,以學術規范研究規范著作的問世以及《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的頒布為標志,奠定了學術規范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基礎。

            追溯管理科學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管理學研究的先驅十分關注管理學的規范研究,已經深人地探索了管理學的范式問題,分析了管理科學規范性研究蘊涵著管理的科學性、邏輯性、結構化及信度、效度評價等內容。應該說,管理學的規范研究有著較好的范式與傳統。但應該看到,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國內管理研究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失范”現象,這些“失范”現象使管理學研究中需要思考管理學規范研究體系的重建問題。本文在目前學術規范研究成果集成的基礎上,建立管理學規范研究的分析框架,闡明管理學規范研究的基本內容與方法,運用系統分析方法,通過邏輯、范式、類型三維視角建立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與分析框架,從學術創新、學術編撰、學術評價角度闡明管理學學術道德規范、學術過程規范、學術表達規范的基本內容、分析規范的特征。本研究對于推進管理科學的規范研究、建立和完善規范研究體系有重要意義。

        1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1.1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的系統工程方法論分析

        1.1.1霍爾(a. d hall)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

            美國系統工程專家霍爾(a. d hall )1969年所提出的系統工程方法論為大型工程分析與決策提供了統一的思想方法,在許多對象系統分析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一分析方法將研究對象描繪成展示系統工程各項工作內容的三維(時間維、邏輯維、知識維)結構圖。霍爾三維結構集中體現了系統工程方法的綜合化、最優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的特點。這一方法將系統工程整個活動過程分為前后緊密銜接的七個階段和七個步驟,同時還考慮了為完成這些階段和步驟所需要的各種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一系統工程的方法論框架也是解決其他類型的重要參考范式。

        1.1.2基于霍爾(a.d hall)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的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

            顯然,比較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與之有許多相近之處。基于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可以從研究維度、各維度的主要內容,研究問題的思想方法等不同方面對管理學術規范體系進行類比研究。以下是兩種體系主要部分的類比,見表。

            由表1的類比可知,管理學學科體系是一個由多元要素組成的具有層次性的系統。霍爾的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對于管理學學術規范體系在目標維、階段維、步驟維、知識維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其系統工程方法論體系是完全可以用于解決管理學科體系的規范性研究。

        1.2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分析框架

            一項完整的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首先有眾多學術活動主體的參與;其次,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一定在一個特定的學術環境中;再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必然有一個從學術活動起始到學術活動結束以及繼續發揮作用的循環往復過程。涉及眾多要素,由于這些要素各有不同的歸屬,在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比如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將其要素分為不同的維度。

            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框架是多項完整的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概括和提煉。顯然每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都經歷一個起始、發展、終結的過程,它是在一定的時間坐標中完成的,因而時間維度的存在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這一管理科學學術活動具有學術共同體所共有的學科規范,即“范式”(paradigm)或“學科基質”(disciplinarymatrix ),在這些學科規范的基礎上,各學科在長期管理科學學術活動中形成了一定的學術規范即一定學術系統中的邏輯范式。這是學術規范體系中的邏輯范式維。與時間維組成了一定的學術規范體系平面。我們知道,不同的學

        科體系所形成的學術規范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按學科的不同形成學術規范體系的另一視界,即學術規范體系的知識維。從而我們看到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如圖1。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框架從三個相互獨立的視角表征其規范體系,這些包括方法論邏輯、范式、類型。由于每一個視角表征整體學術規范體系都體現出某種局限性,只有從多維角度能夠更全面表征學術規范體系。

            一項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首先是一個從活動起始、活動進展到活動過程完成幾個主要環節,從而體現出持續性、過程性,這是管理科學學術活動所具備的時間維度,這些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體現一定的生命周期。因而這些過程包括問題闡述、研究假設與設計、文獻收集與分析、結論與理論闡釋。在這里,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規范體現為一定的結構性、一定范圍內的程式,這種程式在一般管理科學學術活動范圍內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每一個階段都要遵守一定的學術規范,這些包括學術研究道德、研究過程、研究表達三個主要內容,這是學術規范體系的邏輯維,體現學術規范的不同側面,表明規范的全過程;顯然,學術規范體系在不同的學科體系中有不同的內容框架。因此,學術規范體系有一重要的側面即類型維。體現不同學術研究內容對其的影響。這些類型包括:學術創新、學術編撰與學術評價。因此,從三維視角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科學研究規范的內容。

        2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從方法論邏輯維、范式維、學術類型維,可以更為清晰地了解管理科學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其涉及內容細化,可得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以下對管理科學學術活動過程中類型維學術創新、學術編撰、學術評價三種類型分別進行分析,從而確立學術規范體系的一般內容。

        2.1管理科學學術創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一般管理科學學術創新是指在管理科學學術共同體內的主要學術活動,是以人類知識寶庫中增加新的知識元素為目標。其主要是在繼承、消化既有管理知識體系和管理科學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管理學科專業的理論與方法,基于承繼、結合、開拓的不同過程提出的新論點、新見解、新材料、新理論、新方法,從而達到豐富和深化人們對研究對象的演變規律及本質的認識。按照管理科學學術規范的體系框架,管理科學學術創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如表2。

        2.2管理科學學術編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管理科學學術編撰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可以在以上闡述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如表3。管理科學學術編撰是指對已有管理學科領域現有成果進行鑒定、評價、綜述或總結。其在管理科學學科發展與學術研究中起著展示學術動態、闡明管理科學學術研究趨向、確立本領域學術研究定位的作用。雖然管理科學的創新并沒有使學術成果有明顯增加,但對學術發展的意義不容忽視。隨著當代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學術研究的系統化、規范化,目前,管理科學學術成果海量增加、管理科學學術研究的門類與學術形式全面拓展。因而,給學術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更新、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學術成果價值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對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的鑒定、評價、分類,分析其重要程度、應用價值、歸屬領域,并對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做出評述,進而進行總結,作為新的知識體系,將更為便捷、更有指導意義提供給使用與研究者。比如多數工具書的編纂也屬此類工作,編纂者在文獻的梳理過程中,需要對現有全部相關成果進行鑒定和分類,并將它們概括并凝練為簡明和完整的文字。顯然,這種編撰的過程和結果是重要的學術過程,需要遵循規范的學術研究標準。按照道德規范、過程規范、內涵與表達規范及科學問題設定、設計與假設、文獻、數據收集與分析、結論與理論闡述可以對管理科學學術編撰類型作深人的探析,見表3。

        2.3管理科學學術評價學術規范體系的基本內容

            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是同行學者對評價對象是否符合一定學術標準及符合程度做出權威判斷的學術活動。在當今社會不斷重視科技創新及科技成果推廣與應用的宏觀環境下,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正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管理科學學術視角看,這一領域學術

        評價具有界定性、權威性與導向性作用。目前,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效應的主流是積極的。學術評價在學術活動中發揮著鼓勵學術創新、引領學術發展方向、規范和控制學術行為、引導學術研究資源分配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學術評價“失范”現象,學術評價過程中的負面效應也是明顯的,在大量的學術評價過程中,出現了學術資源的不合理與不公正分配,學術成果評價的失衡、失準,行政權力、不正當競爭介人學術資源分配過程,因而造成學術質量下降與學術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從而污染圣潔的學術殿堂、滋生學術腐敗??梢姡七M學術評價的規范化是極為重要的。

            管理科學學術評價的主要要素與內容包括學術評價主體與客體、學術評價標準、學術評價過程、學術評價方法四個方面。

            (1)管理科學學術評價的主體與客體。學術評價主體指學術評價過程的實施者,主要是針對評價客體所選擇的具備一定評價能力與水平的評價者對評價對象進行直接或間接地評估,確定評價對象的綜合能力及水平的價值判斷。主要包括學術共同體、學術組織、個體學者等。學術評價的客體是指學術評價的主要對象,主要涉及國家與組織學術實力、學術規劃與計劃、學術項目、學術人員的學術水平、學術能力、學術成效的評價。

            (2)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標準。學術評價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客觀、公正、公開性。對于從事管理科學學術活動的主體及學術成果評價應以學術價值或社會效益為基本標準,對基礎研究成果的評價,應以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為主要尺度,對應用研究成果的評價,應注重其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對于理論成果一般側重于是否揭示了客觀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闡明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對客觀現象更準確、更符合實際的認知結論,表明這些對知識積累和知識創新是否發揮了積極作用。

            (3)管理科學學術評價過程。學術評價過程是指學術評價活動中評價主體與評價實施組織按一定程序規范進行計劃、組織與實施,達到評價過程的客觀、公開與公正。

            (4)管理科學學術評價方法。學術評價方法是指學術評價過程中每一個環節所應用的具體工具、方法。是評價主體為達到對評價對象的客觀公正評價所采取的不同評價方式與評價定式。

            按照學術規范的三維度范式表述,對于學術評價規范,在范式維與方法論邏輯維,其基本內容如表4。

        3結論與討論

        第9篇: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首先闡述了管理科學的發展經歷以及在管理活動中管理思想的形成,最后論釋了管理科學發展的基本脈絡和今后的發展趨勢。

            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可以稱其為“科學”的學科,歷經一百多年的理論行探索和實證性研究,漸次地形成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科學門類。這主要從兩個層次上去理解: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理論研究基礎,即在獨具特色的學科門類上逐步完善了本學科的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完善了支撐本學科發展的理論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是說管理作為一門科學建立了獨立的實證研究方法,即實證研究的技術、方法和工具逐步完善和成熟。此時,管理可以稱其為“科學”,即管理科學。

            無論是管理諸學說的多維思辨和發展,還是理論工具、研究范式、技術方法的形成過程,無一例外都基于管理實踐者腳踏實地的“實務性研究,,和基于數理思維的理論研究者的“科學性探索”的整合。管理科學經歷了長期不斷的傳承和創新,才開創了屬于自己的學科體系和理論基礎。

            一、在管理活動中積淀了科學管理的思想

            1.早期的管理活動產生了科學管理的訴求

            在漫長的長達幾千年的管理活動中,人類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管人之術,當人們難以解釋其根本之時總是加以神化或虛幻化,這也就帶動了神學、哲學和巫術的發展。當人類漸次地接受科學價值觀以來的近100多年來,人們更相信管理是一門科學,更崇尚科學管理的手段,這也是管理科學理論建立的思想基礎。

            科學管理思想的建立,起源于企業管理者“實務性研究”的重大發現,他是美國費城的米德維爾鋼鐵工廠的總工程師,后來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的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長期的作業和作業管理實踐,終身探索科學管理方法力圖解決如何提升單個工人的生產率問題。1881年,泰勒通過對工人操作動作的研究和分析,消除不必要的動作,改正錯誤的動作,確定合理的操作方法,選定合適的工具等,這些讓泰勒總結出來一套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工具培訓工人,使大多數人都能達到或者超過定額。這也是早期科學管理的實務性研究成果。1911年,泰勒將實務性研究上升到理論研究層次,其標志就是發表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學管理著作,它標志著人類在長期管理實踐中科學管理思想的形成。

            2.科學管理研究的深入和思想的成熟

            泰勒的懈學管理原理》鑄就了科學管理學說的建立,這僅僅是開辟了一個研究領域或研究方向,還不能斷言此時此刻進入了管理科學的研究時代。

            隨后的十幾年里,吉爾布雷斯夫婦(frank b .gilbreth,1868-1924;lillian m.gilbreth, 1878~1972)的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為科學管理的方法做出了重要貢獻,與泰勒相比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動作研究更加細致和更為廣泛。在制造業比較發達的美國,致力于以科學手段實現生產效率的提高的研究者與日激增??茖W管理學說僅僅是利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實現雇主的低成本訴求與作業工人不斷要求提升工資訴求之間謀求平衡點,其重點是從工業工程和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各種要素間的均衡點。

            二、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

            1.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的技術路線分析

            科學管理可以被看作一個研究方向或一家之學說而已,管理科學的研究就較為寬泛,科學管理一旦升華到管理科學說明在此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有著重大差異。所有稱得上是‘科學”的,諸如“管理科學”、“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瞥,都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特有的學科體系;都必須建立獨立的屬于自己的基礎性理論平臺。從科學管理到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首先,科學管理學說得到發展形成了不同的科學管理學說體系。各家之言的枝繁葉茂帶動了支撐這些學說的理論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其次,科學管理的不同學說漸次的找到支撐各個研究方向的理論分支,形成理論研究分支,即“管理學”的形成。管理學的建立為探索管理科學的原理、機理和本質勾畫出白己獨特的理論支撐。

            再次,就是管理學方法或者研究范式的成熟,管理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借用和移植了其他科學研究的工具和研究方法形成了本學科的研究范式。如科學學、系統科學、工程學、運籌學和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使管理科學的發展構筑了強有力的論證工具和研究方法。

            最后,形成了本學科研究的獨特方法和基礎理論研究范式,找到了隸屬于本研究范疇的科學研究的邏輯體系和理論根源。管理學這門學科就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管理科學”了。

            2.管理科學發展過程中的“管理叢林”時代

            管理的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在上個世紀中葉得到了廣泛的發展,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哈羅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 ~ 1984),1961年12月,在美國((管理學雜志》上發表了《管理理論的叢林》一文,認為由于當時各類科學家對管理理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增長,由于他們研究條件、掌握材料、觀察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必然產生并形成不同的管理思路,他當時劃分了六個主要學派。1980年,孔茨又在惜理學會評論》上發表倆論管理理論的叢糊一文,指出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之后,管理理論的叢林不但存在,且更加茂密,至少產生了11個學派。孔茨把管理學派發展枝繁葉茂的現象稱之為“管理理論的叢林”,簡要地概括了當時管理理論研究學派的“從林狀態”。

            也就是基于管理的理論性研究和實證性研究進入“枝繁葉茂”的管理理論叢林階段,為管理科學體系的形成開辟了了一個新的時代。但是,如果這一“森林景象”,沒有探究隸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使學科發展變成一棵有根有干的參天大樹,就永遠沒有本學科發展成為一門科學的可能。管理進入了下一個階段為理論基礎的建立‘尋根”階段。

            3.管理科學發展的“尋根”時代

            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各自學說和門類尋找屬于自己的理論支撐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理論研究者大都借鑒和移植其他成熟的科學工具、科學研究方法和科學理論支撐著本學說的論點。

            (1)系統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系統論,主要是因為管理理論叢林時代的各家之說既不能舉證其他學說錯誤的科學證據,也不能科學地論證自身學說打處處可以行之”。人們發現了管理系統的存在,即管理是一個系統,不能簡單地考量其局部而得出結論,于是管理理論研究借鑒“系統論’,為其研究基礎和技術支撐就顯得非常及時和必要了。系統思想作為一門科學的系統論,是美籍奧地利人、理論生物學家l. v貝塔朗菲((l. von.bertalanffy)創立的。他在1952年發表“抗體系統論”,提出了系統論的思想。1973年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奠定了這門科學的理論基礎。1968年貝塔朗菲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該書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

            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系統論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并優化系統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系統是普遍存在的。這一觀點支撐著管理首先是一個系統的觀點,要求管理者不可孤立的單要素分析某一特定事件。

            (2)控制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控制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核心職能,“控制和監督”,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成熟的控制論理論研究標志性成果應該是1948年諾伯特?維納發表了著名的《控制論》一書,維納把控制論看作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更具體他說,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的環境條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刂普撜J為管理系統是一種典型的控制系統。管理系統中的控制過程在本質上與程的、生物的系統是一樣的,都是通過信息反饋來揭示成效與標準之間的差,并采取糾正措施,使系統穩定在預定的目標狀態上的。從理論說,適合于工程的、生物的控制論的理論與方法,也適合于分析和說明管控制問題,管理是控制論應用的一個重要領域。人們對控制論原理最早的認識和最初的運用是在管理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控制論之于管理恰似青出于藍,用控制論的概念和法分析管理控制過程,更便于揭示和描述其內在機理。

            (3)協同論的引入和借鑒。引入協同論主要是強調了管理的協調職能,這也是確保系統效率的關鍵所在?!敖M織和協調”,在管理的實證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上都需要相應成熟的理論性研究成果的支撐。協同論(synergetics)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協同機理的新興學科,它著重探討各種系統從無序變為有序時的相似性。協同論的創始人聯邦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哈肯把這個學科稱為“協同學”,一方面是由于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是許多子系統的聯合作用,以產生宏觀尺度上結構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許多不同的學科進行合作,來發現自組織系統的一般原理。

           協同論應用于生物群體關系,可將物種間的關系分成三種情況:競爭關系;捕食關系;共生關系。每種關系都必須使各種生物因子保持協調消長和動態平衡,才能適應環境而生存。協同論的領域與許多學科有關,一些理論是建立在多學科聯系的基礎上的,協同論的發展與許多學科的發展緊密相關,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學科框架。協同論的出現是現代系統思想的發展,為處理復雜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4)其他理論引入和借鑒。近些年來,管理科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尋根階段,各個理論分支逐漸成熟,并各自通過移植和借鑒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的理論支撐和技術工具及方法。

            我國管理科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是借鑒了數學、經濟科學、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成熟理論和方法,其中數學主要指運籌學、統計學、微分方程、隨機過程、模糊數學、離散數學等。如運籌學、博弈論的引入為管理決策方法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信息科學、通信科學和網絡數據庫技術為管理控制和預警提供了外部支持:而線性回歸分析、時間序列分析、隨機序列分析為管理預測提供了科學工具和技術手段;某些理論研究方法諸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也在管理科學的發展過程中為管理的評價提供了科學技術方法。

            4.管理科學發展的“思辨”時代

            管理科學發展經歷了尋根階段之后,其發展方向變得漸次的清晰和有序,每一門類的子學科發展還必須經歷“思辨”過程。所謂“思辨”過程,就是理論性研究的科學理論探索和實務性實證研究的辨析,經過這一辨析過程。管理科學將移植和借鑒的其它科學門類的技術工具、科學方法和原理在管理的實務性應用中探究其特殊性和獨立特質,以尋求自身在學科門類上的獨特性和完整性,借以形成獨特的“管理科學”的理論與學科門類發展體系。

            三、管理科學研究體系的形成脈絡和展望

            1.管理科學發展的脈絡綜述

            (1)管理科學的發展是與管理的實踐者和研究者的科學價值觀念的形成相聯系。

            (2)管理科學的啟蒙應來源于“實務性研究’,不斷探究和經驗總結。(所謂管理科學中的“實務性研究”是指管理行為的實證研究、管理方法研究和管理技術研究。)

            (3)管理科學的發展應依托于“理論性研究”的長期探索和發展。(所謂管理科學中的“理論性研究”是指對管理行為探尋其本源、確立管理理論發展根基、構架嫁接、移植和創新管理理論的基礎。)

            (4)在實務性研究和理論性研究的相互辯證中得到發展。

            2.管理科學發展的展望

            現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全球政治、經濟一體化趨勢日趨明顯。為了適應現代競爭的需求,管理科學理論研究也必然呈現出一些新的觀點或學說、呈現新的思維和學科門類。

            (1)借鑒創新學及其學科體系的研究成果。在管理科學的研究中有關創新學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的借鑒將成為管理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皠撔隆笔乾F代企業管理實務性研究的核心和重中之重。管理創新及其相關子學科門類必然得到發展,它是企業生存與發展,提升核心能力的基礎。為滿足企業管理的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方法創新的需求,創新學相關理論及其技術工具的廣泛應用勢必成為管理科學研究發展的未來。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中文日韩国产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aⅴ专区 久久综合香蕉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 | 日本公妇被公侵犯中文字幕 | 亚洲第一视频在线播放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人妇99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