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新型鄉村社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型鄉村社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型鄉村社區

        第1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 農民參與困境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8-0112-02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西省軟科學研究項目《山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參與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2041078-02)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我國進入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農村社區”首次在2006年十六屆六中全會中提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2009年,全國超過十分之一的鄉村開展了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工作。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本質是利用外部資源促成村莊內生發展,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性、積極性和能動性。然農民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其社區參與現狀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成敗和中國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本文以山西長治S村為例,解析山西新型社區建設中農民參與現狀。

        一、當前農民社區參與困境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作為統籌山西城鄉發展的重要戰略,把城市社區服務的理念引入農村,按照“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建成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社區服務功能得以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成為農村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在新農村社區建設農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不斷增強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表現為:

        參與環境較差 相對于城市社區而言,農民參與農村社區各項事務的決策比較被動。很多地方的農村社區雖然建立,但社區仍以村委會管理為主,農民很難有機會參與。

        主動參與意識較差 訪談發現,大部分農民對村民自治中村委會選舉參與熟悉超過農村社區建設中經濟參與和文化參與,對于“會經常到村務活動室參加活動?”的提問,多數答案是“從沒去過”或“不知道村務活動室是干什么的”。這反映了農民對社區事務認知較差,基本上是通過鄉鎮政府“動員”才參與。

        參與內容比較單一 對農民而言,社區參與內容只是一些低層次的文體、安保和環境治理活動。而對于社區整體規劃和事關全體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一般只是村委會成員或村民代表參加。在實踐中,農民多參與政治性事務(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選舉)而較少參與公益性活動。

        社區參與率低 訪談得知,農民社區參與頻率較低,隨意性大。參與人員數量較少,涉及面較窄,多位村中的一些骨干和積極分子。參與人員年齡結構比較集中以中老年人為主,青年人少。

        二、影響農民社區參與的因素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農民參與不足的因素很多,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外部環境因素

        參與體制欠缺。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國家層面的制度保障與政策體系沒有形成,相關配套政策不完善。表現為:現行法律中對農民在農村社區參與中的責權利以及相應的參與程序、參與方法沒有明確規定;農民社區參與過程中信息公開機制、問責機制和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增強了實際操作的隨意性和不規范性。如農民在參與新農村社區建設時,存在著與政府信息溝通不暢現象,特別是涉及到村民利益的村莊事務往往被鄉鎮政府和村級干部直接決定,村民被剝奪了知情權,一些村民大會的討論和表決也流于形式化。導致農民對政府的不信任,進而影響農民社區參與意愿。

        管理模式落后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時間短,尚處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動階段。因此,社區建設行政特征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農民社區參與空間。在政府主導下,社區組織對上級依附性較強,農民作為社區參與主體,被動接受政府安排,主動性沒有充分發揮,在農村社區建設中,村委會和村支部作為政府與農民的聯絡機構,事實上成了各級政府在社區建設中的代言人,社區管理者成了執行政府各項事務的“傳聲筒”,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自治”的本色和農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直接導致了農民對其產生不信任感,農民社區參與自然也不會太多。

        2.社區自身發展因素

        經濟能力低下 資金不足制約著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自從農村稅費制度改革后,取消了鄉統籌和村提留款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的開支不再由鄉鎮和村級支出,需要村民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籌集,而農村社區經濟相對薄弱,缺乏開展各種社區公益活動的資金。

        融資渠道缺乏 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一是社區自身缺乏多元化的融資機制。二是政府投入資金有限。導致社區建設及維持正常運轉資金嚴重不足,難以組織起能夠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活動。

        3.農民自身素質因素

        農民個體的身份差異,包括學歷、性別、階層分化等都會影響農民社區參與能力。通過調研發現:一般在農村中擁有較高學歷、處于較高社會階層的男性農民,由于其社會資源、社會經驗相對較豐富,社區參與積極性就高些;而在農村社會分層中處于較低地位的農民,由于缺乏相應的科學技術和法律知識,其社區參與意愿相對較弱。

        第2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社區;慢性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1.6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9(2011)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

        Analysis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Community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Zhang Qi,Xu Zhihong,Wang Ruiying //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quality of life (QOL) in patients (p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community in Taiyua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Methods The QOL of 116 p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as evaluated with sel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veloped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of Minnesota in heart failur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OL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life quality in p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community was 39.13±25.28.The total life quality was lower than that in Shanghai.The bad life quality was related female,not outgoing character,family history of heart failure,being at work,cared by children or others instead of spouse,the less exercise,and the more drug types.Conclusion The total life quality in p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community in Taiyuan was lower than that in Shanghai.It was influenced by gender,character,family history,care,exercise,drug types,and occupational status.

        Key words:community;chronic heart failure;quality of life;influencing factors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嚴峻及醫學診療技術的提高,其發病率逐年升高。我國2003年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表明,35歲~74歲成年人中約有400萬心衰患者,患病率為0.9%,而北方地區人群的患病率高達1.4%[1]。近年來,國內外已將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作為評價其治療效果和臨床研究的終點。本文旨在調查太原市某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為社區醫療機構管理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為山西省科技廳攻關基金項目(No.2010031109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太原市某社區醫療機構治療并已經三級甲等醫院確診為慢性心衰的患者共116例。納入標準:紐約心功能分級[2](NYHA)為Ⅱ級~Ⅲ級;年齡≥18歲;同意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精神病、癡呆、精神障礙或語言溝通障礙者;患有惡性心律失常、影響生存質量的其他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等;正在住院治療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調查方法 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在調查開始前向研究對象解釋研究目的,患者自行填寫一般資料問卷及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存質量問卷。共發放調查問卷118份,有效問卷116份,有效率98.31%。

        1.2.2 研究工具

        1.2.2.1 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婚姻、飲食、運動、經濟情況及睡眠等。

        1.2.2.2 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存質量問卷 該問卷中文版具有可靠的心理學測量特征,其信度、效度已得到證明,被廣泛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的測評[3,4]。該問卷包括8個身體領域條目、5個情緒領域條目和8個其他領域條目,共21個問題。每個條目最低分是0分,最高分是5分,各條目得分相加得總分,因而綜合分是0分(最好)~105分(最壞),身體領域得分是0分(最好)~40分(最壞),情緒領域得分是0分(最好)~25分(最壞)。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差;得分越低,生存質量越好。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構成比,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

        2 結 果

        2.1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情況 116例患者中男性52例(44.83%),女性64例(55.17%);年齡34歲~95歲(68.49歲±13.31歲);心功能Ⅱ級 52例(44.83%),Ⅲ級64例(55.17%);病因為冠心病53例(45.69%),高血壓43例(37.07%),其他20例(17.24%)。

        2.2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得分(見表1) 太原市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總體生存質量處于中上水平,但較上海市普通門診就診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總體生存質量[5]低(39.13±25.28比37.30±1.29,P

        表1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得分(n=116)

        2.3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分別將生存質量綜合分、身體領域得分、情緒領域得分作為應變量,以性別、年齡、婚姻、文化程度、職業狀況、運動、性格、照顧者等17項因素作為自變量并賦值,按入=0.05,出=0.10為水準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區慢性心衰患者總體生存質量受性別、性格、用藥種類、運動、職業狀況的影響(F=7.73,P

        表2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多因素分析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身體領域生存質量受性格、職業狀況、性別、照顧者、用藥種類及家族史的影響(F=7.25,P

        表3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身體領域生存質量多因素分析

        3 討論

        3.1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 西方國家經過多年探索已證明慢性疾病的管理場所應該主要在社區[6],而我國學者研究的主要對象仍多為住院的心衰患者[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偉等[7]采用明尼蘇達心力衰竭生存質量問卷對204例住院心衰患者的調查得出,我國80.9%的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質量處于中低水平。本研究以社區慢性心衰患者為研究對象,其總體生存質量較上海市普通門診就診治療的心衰患者的生存質量低,這可能與上海市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較高、患者健康保健意識較強等有關;但卻高于張鳳俠等[9]調查的北京郊區慢性心衰患者的生存質量,這可能與后者農村人口(55.0%)及心功能≥Ⅲ級(77.00%)的患者高于本組(分別為11.2%和55.17%),調查對象為住院心衰患者有關。農村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較低,患者的醫療負擔相對較重,心功能≥Ⅲ級患者生存質量低于Ⅱ級的患者[7]。本研究對象均為處于臨床緩解期的社區心衰患者或普通門診心衰患者,其軀體癥狀較輕。

        3.2 影響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質量的因素 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主要受性別、性格、家族史、照顧者、運動、用藥種類及職業狀況的影響。女性患者的生存質量較男性患者低,這可能與女性在傳統家庭中承擔著較多的家務勞動及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責任有關;再者女性情感較男性更加細膩與敏感,她們在睡眠、癥狀控制、體力消耗、身體功能和情感方面較男性有更多的困擾。研究表明,女性心衰患者更愿意獲得更多的家庭照顧而不愿意接受護理隨訪,其生存質量較差[10]。

        性格是影響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性格開朗的患者生存質量較不開朗者高,這與鄧紅華報道相同[8]。雖然性格是較難改變的因素,但可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提高其心理應對水平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其生存質量[11]。

        有家族史較無家族史的心衰患者可能更了解心衰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疾病,其再住院率高、住院時間長、預后差,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這些不利信息促使患者產生不良心理反應,而不良情緒使其免疫力及生理功能進一步下降,從而導致軀體癥狀的擴大和社會功能缺陷,嚴重影響其生存質量[12]。

        受我國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心衰患者多由其配偶或子女提供照顧,而由配偶以外的子女或他人照顧者生存質量較低,這與李偉等[7]及國外報道[13]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有配偶的心衰患者較單身患者生存質量高[14]。

        隨著心衰診療指南的更新,適量的有氧運動可顯著改善心衰患者的癥狀,降低其身體和社會活動限制,提高其生存質量[15],這一觀念以已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本研究表明,偶爾運動(

        本研究心衰患者的平均年齡較大,多伴發其他疾病,常需服用多種藥物治療。而用藥種類越多,患者的服藥依從性越差,生存質量越低[16]。因此,社區醫生應依據心衰診療指南并結合患者的病情選擇性價比較高的藥物,以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從而提高其生存質量。

        在本次調查中,在職患者23例(19.83%),離職者93例(80.17%),離職者多為已退休患者。在職者較離職者社會活動更多,勞動強度相對更大,更容易產生一系列軀體癥狀,影響其生存質量。

        本組社區心衰患者的生存質量處于中上水平,但仍應進行科學管理,加強心衰的一、二級預防,延緩疾病的進展。影響社區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別、性格、家族史、照顧者、運動、用藥種類及職業狀況。因此,在社區心衰患者的管理中,不僅應通過合理用藥改善患者的軀體癥狀,還應多關注女性患者,加強心理干預,進行科學的運動康復訓練等綜合管理。本研究將進一步通過在社區醫療機構開展多學科合作的家庭醫生責任制,為患者提供全程、質優、連續、便捷、價廉的醫療服務,發揮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為一體的職能,以有效提高社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顧東風,黃廣勇,何江,等.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3,31(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 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78.

        [3] 朱燕波,杜金行,林琳,等.明尼蘇達心功能不全生命質量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臨床試用 [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0,19(2):1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

        [4] Riegel B,Moser DK,Glaser D,et al.The 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Sensitivity to differences and 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 intensity in a clinical population[J].Nurs Res,2002,51:2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8.

        [5] 劉銘雅,李云婧,朱偉,等.強化門診隨訪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58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1.

        [6] Grant M,Russell,Simone D,et al.Managing chronic disease in Ontario primary care: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J].Annals Family Medicine,2009,7:3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8.

        [7] 李偉,劉克強,董雪,等.心力衰竭患者生命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6):40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7.

        [8] 鄧紅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9,34(6):78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6.

        [9] 張鳳俠,李明子.北京市遠郊區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相關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3):2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9.

        [10] Hou N,Chui MA,Eckert GJ,et al.Relationship of age and sex to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m J Crit Care,2004,13(2):15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

        [11] Bosworth HB,Steinhauser KE,Orr M,et al.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perceptions of quality of life: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J].Aging Ment Health,2004.(1):8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

        [12] Blinderman CD,Homel P,Bilings JA,et al.Symptom distres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Card Fail,2008,14(1):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13] Martensson J,Dracup K,Fridlund B.Decisive situations influencing spouses’ support of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A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analysis[J].Heart Lung,2001,30(5):34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0.

        [14] Luttik ML,Jaarsm AT,Veeger N,et al.Marital status,quality of life,and clinical out come in patient s with heart failure [J].Heart Lung,2006,35(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15] Flynn KE,Pina IL,Whellan DJ,et al.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health status in p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H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MA,2009,301:1451.

        [16] 許志紅,張玲,鹿金鳳,等.社區心力衰竭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存質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09,9(12):12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5.

        作者簡介:張琦(1979―),女,山西醫科大學碩士在讀(郵編:030001);許志紅(通訊作者)、王瑞英,工作于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郵編:030001)。

        (收稿日期: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公共服務;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問題;解決思路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0351(2012)04—0092—05

        2009年,中央在大力推行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提出要建設農村新型社區。新型農村社區,不同于單純的農村人口聚居,它是在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所提出的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為目的,實現集約化經營為主導,以移民搬遷和住房建設為契機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和基層治理模式的一次徹底的變革。在這次變革中,成都和濟寧兩地做了有益的探索。借鑒其經驗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新社區建設不可避免會陷入如何處理新的社區生產、生活方式與原有農村基本的經濟、組織制度的關系的困境,而且自組織程度不高已成為社區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面臨的挑戰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目標之一,是實現城鄉公眾共同享有公共服務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現實的社會發展中,公共服務的供給卻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基礎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和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特別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已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并已成為影響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之一。[1]因此,統籌城鄉背景下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探索,需要對基層公共服務供給問題及基本路徑加以探討,以期找到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路徑。

        政府必須履行好公共服務責任,這是當今社會的共識,也是現代政府應該履行的職能所在。然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的需求具有多樣性和無限性,而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則始終是有限的。在市場經濟下,政府只能提供市場經濟無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私人無力從市場上獲取的私人物品。這也是政府必須履行的公共服務責任。公共服務與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正是為實現這一目標而采取的政府行動。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社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村莊形態的開放性。農民的活動空間已大大超越傳統的村莊地域界限,村莊間的流動與土地的靈活多樣的經營方式是鄉村呈現出一個信息開放、社會多元的狀態。二是人口遷徙的自由性。農村人口不再限于本鄉本土生產生活和從事農業生產或產業,而是大規模、高頻率地勞務輸出或者從事新的非農產業。三是生活方式的變化性。農村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急劇變化,農民已不是從前那種千百年一成不變的小農形象,而是邊在田野上耕作,邊打手機的新式農民。四是村莊結構的異質性。農村社會的變化使傳統農村社會迅速解體,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發展及各種要素在道德、價值、情感方面不斷改變著舊有的傳統狀態。這些變化在帶來農村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使得鄉村治理也陷入了困境。[2]

        而與此同時,農村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呈下降趨勢,主要表現在村委會職能弱化。村委會對鄉村公共事務和公共設施建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大量基于鄉村內部,需要以自治的方式加以處理的公共事務常陷于無組織依托的困境。農村有效資源大量流失。勞動力大量外流,常住人口減少,留守兒童、老人、婦女成為鄉村的主體;農村土地被大量征用,耕地減少,農村經濟基礎被不斷蠶食,發展缺乏動力;村集體經濟空殼化。2004年以來,隨著國家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提出,農村的三提留五統籌、農林特產稅、農業稅相繼取消,村集體的機動地、集體林地等也都陸續承包到戶,雙層經營體制中的集體經濟部分逐漸消失。

        鄉村社會的劇烈變化對我國的鄉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務的供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中央l號文件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措施,農民收入得到較快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也成了題中之意。但由于我國各地區農村普遍存在村莊多、規模小,位置分散的特征,各地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了投入成本過高,投入分散,投入效率低等問題,新建的住房、活動中心等往往處于閑置狀態,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國家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趨勢。為了尋求解決鄉村治理和公共服務供給困境的途徑,2009年,國家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試點工作。

        第4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一)加強領導、精心實施、規范管理,初步建立了新農醫制度的良性運行機制。

        一是加強領導。市委市政府和縣(市、區)、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新農醫,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統籌城鄉發展重大戰略出發,切實加強領導,研究政策制度,健全組織機構,落實支持和保障措施。市政府、連續兩年把實施新農醫工作列入政府實事工程,各縣(市)區根據市政府指導意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了新農醫實施辦法及相關制度;成立了由常務副縣(市、區)長為組長,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新農醫協調小組,并設立經辦機構。市和縣(市、區)兩級政府都把實施進度和實施成效列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考核內容;各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確保新農醫政府資助資金的到位。

        二是精心實施。各級政府建立專門的工作班子,確定實施方案,召開動員大會,廣泛宣傳新農醫制度的優越性,積極引導和動員鄉村群眾參加;衛生、財政、民政、農業、宣傳等有關部門積極做好業務指導、政策宣傳解釋和工作督促;人大、政協等部門也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支持和監督;基層鄉鎮、村(社區)的廣大黨員干部分片包干,承擔了組織發動、人員登記、經費收繳和醫保卡發放等大量基礎工作。由于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領導重視,工作扎實,群眾參與熱情高,確保了各地籌資工作的圓滿完成和制度的順利實施。

        三是規范管理。各縣(市、區)成立了新農醫管委會,設立了專門的新農醫辦公室,各鄉鎮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各行政村(社區)設立了新農醫聯絡員,三級組織網絡的建立,為新農醫制度的規范管理提供了組織保證。各級經辦機構在制度正式實施后,不斷完善規章制度,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管理,簡化結報審核流程,實施服務承諾,努力提供優質服務;同時切實加強基金監管,制訂基金管理辦法,設立基金收支專門帳戶,嚴格費用審核,建立重大結報金額復審制度,杜絕不合理和不合法的補償支出,定期通報和公布基金運行情況,提高基金運行透明度,并接受同級財政、審計等部門和廣大群眾的監督。

        (二)堅持原則、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創造性地發展了新農醫的多種運作模式。

        一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堅持實施原則。各地在籌資過程中,堅持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以戶為單位自愿參加,由于宣傳引導工作到位,在全面推開的縣(市、區)中,參保率均在80%以上,其中達到了90%以上,大大突破了預期的目標。在籌資機制中,堅持了農民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市22109.3萬大病統籌基金中,其中個人(包括集體經濟扶持)出資8093.0萬,鄉鎮財政資助4910.7萬,縣(市、區)財政資助5256.5萬,市財政已資助3849.1萬,體現了一個較為合理的構成比。在基金的使用上,堅持了以收定支、量入為出、保障適度的原則,大部分縣(市、區)還設立了風險調節基金,保障合作醫療正常運行。

        二是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地確定籌資水平和補償水平。由于綜合考慮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地方財政、保障人數和原有鄉村合作醫療制度基礎的不同等因素,各地在個人出資、財政資助和補償水平上略有高低,“南三縣”相對較低,市轄區相對較高。總體上看全市籌資水平基本上都在75元以上,高于全省47元的平均水平;各級政府資助一般在45元以上,最多的65元,而全省一般在22-25元;平均補償水平在25%—35%之間,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不拘形式,積極探索各種管理模式和機制。目前,各地在新農醫的具體運作模式上主要有三種:衛生部門運作型—包括慈溪、余姚、江北、江東、大榭、鎮海,占主導,建立區域定點逐漸轉診,控制醫療費用;與鄉村社區衛生服務相結合,積極為參保農民進行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實行門診優惠減免,支持新農醫。社會保障部門運作型—鄞州區積極探索由勞動社會保障部門統一城鄉醫保管理運行機制,利用城鎮醫保的經辦機構、人員網絡和軟件系統,實施新農醫制度。政府委托商業保險公司運作型—北侖區、寧海縣由人壽保險公司進行運作,政府部門加強管理。各地對新農醫運作機制的有益探索,為實施這一制度打開了思路,值得嘗試和探索。

        (三)大病統籌、醫療救助、鄉村社區衛生服務,著力構建三位一體的鄉村基本醫療保障雛形。

        一是實施大病統籌,使廣大農民的健康有了一定保障。參保人員因病在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治療而發生的符合支付規定范圍內的醫療費用,根據醫院大小,分級定比,按照醫藥費用,分段計算,累進補償。余姚、慈溪、鎮海、北侖和寧海等地區對某些特殊疾病的門診醫藥費用也實施一定的補償。截止今年12月底,全市住院結報75456人次,補償總額12913.2萬元,人均補償1711元,實際補助費用占住院總費用的25.0%,占有效費用29.3%;門診補償669人次,補償金額88.4萬元。

        二是實施醫療救助,加大了困難弱勢群體的醫療幫扶力度。在實施大病統籌的同時,積極探索建立醫療救助體系。鄉村五保供養農民、鄉村低保家庭、重點優撫對象和基本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員,其大病統籌個人出資由縣(市、區)、鄉鎮兩級財政代繳;同時兩級財政出資每人5-20元不等,設立醫療救助專項基金,對上述對象及個別發生大額醫療費用,嚴重影響其基本生活的參保對象實施除大病統籌外的醫療救助。目前開展新農醫的縣(市、區)均開展了醫療救助制度,如鎮海區對有效醫藥費用在5萬元及以上的這類對象給予至少5000元的救助。截止9月底全市到位救助資金1460.6萬,已資助低保、五保、重點優撫、患重大疾病對象等困難人員免費參保5.15萬人,資助總額135.65萬元;資助經濟欠發達區參保對象6.59萬人,資助金額88.29萬元;對困難人員醫療費用救助5177人次,救助金額763.3萬元。

        三是實施鄉村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實現了農民的小病普惠。實施新農醫制度后,各地將鄉村社區衛生服務與新農醫有機結合,借鑒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做法,開展了多種形式的鄉村社區衛生服務活動。鎮海、余姚、江北等地安排專項資金,通過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適度讓利,采取必檢項目和農民自選項目相結合,上門體檢和集中體檢相結合的方法對參保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慈溪市探索小病受惠機制,將村衛生室通過竟聘后,改建為鄉村社區衛生服務站,縣鎮兩級財政對每個服務站每年給予平均3萬元的補助,服務站對參加新農醫的村民提供門診優惠,藥品費用給予一定比例的讓利,免收掛號費、診療費和注射費,業務用房、水、電等費用則由集體經濟給予補助。北侖區設立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專項基金,按照參加大病統籌人數每人每年4元予以投入,主要用于下鄉巡回醫療、健康宣教和扶持邊遠地區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等,解決邊遠鄉村居民看病難的問題。另外,全市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標準化建設已啟動,52家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列入標準化建設,市政府將每年投入1000萬,縣鎮政府1:2配套。

        總之,新農醫制度的實施,初步構建了我市鄉村基本醫療保障的雛形,廣大農民群眾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對促進我市城鄉社會經濟統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拿一位農民的話說,這是記憶中最深的,繼鄉村推行以來,黨和政府又為農民辦的一件大好事,據對全市302戶家庭995人抽樣調查顯示,對制度的滿意率達到了93.1%。

        二、困難和問題

        新農醫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社會保障工程,實施之初,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概括地講,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宣傳引導工作不夠深入,農民參保積極性有待提高。各地在推行新農醫制度過程中,一方面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政策宣傳和引導工作尚不夠深入,另一方面農民對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農醫缺乏經驗體會,與老的制度相模糊,對長期實施信心不足,導致部分農民參保積極性不高,主動自愿參加的不多。

        (二)審核結算流程仍顯復雜,農民結報補償手續有待進一步簡化。由于制度實施時間較短,具體規定還不夠完善,成熟地覆蓋一個縣(市、區),乃至全市的網絡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尚未啟動等原因,群眾對審核結算的流程和服務,意見仍然較多,盡管各地適時作了調整和完善,但審核結算流程、服務尚需進一步簡化和優化。

        (三)政策制度尚需完善,部分地區資金沉淀過多。由于新農醫剛剛起步,對具體方案設置缺乏現成的經驗,基金測算相對保守等原因,制度中出現了一些不夠科學和合理的地方。突出地表現在部分縣(市、區)資金沉淀過多,影響了制度的吸引力和群眾的參保積極性。

        (四)監管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監管職能履行需要規范。新農醫管委會和基金監督管委會責權不是十分明確,各地雖已成立了相應組織,但應承擔哪些義務和權利沒有明確規定,缺乏規范化運作,大都仍由政府部門直接承擔,缺乏民主管理制度。新農醫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審計監督,還沒有形成規范的程序,對委托商業保險公司運作的資金如何加強監督更缺乏依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金監管的規范性和權威性。

        另外,隨著各地新農醫制度的推廣實施,也出現了許多需要特別關注和研究的新情況。主要有:一是“醫保盲區”的問題。新農醫制度的主體對象是農民,城鎮醫保的對象是城鎮職工,那些非農非城鎮醫保對象(包括歷史遺留下來的農轉非人員、被征地未參加養老保障人員、鄉鎮企業退休職工以及長期在本地居住的外來人員等人群)成了“醫保盲區”,應盡快研究解決。二是“醫療救助高門檻”的問題。目前的醫療救助制度作為大病統籌的補充,是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有效途徑。但目前在實際運行中相當部分縣(市、區)都控制在5萬元以上,才能按比例救助,救助最多限額2萬元,而困難對象往往無法承受高額的醫療費用,無法享受這一政策,需要對醫療救助的對象和救助的低線作出新的界定。三是“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的發展”問題。執行藥品順價作價后,全市相當部分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虧損嚴重,實施新農醫后,政府又要求這些機構對參保人員適當減免掛號費、注射費、診療費和優惠部分醫藥費,實現對參保人員的小病普惠政策,來促進新農醫的持續發展,在財政補償機制暫時還不到位、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尚未健全的情況下,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背負了過重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面臨著生存發展危機,需給予應有的關注和財政補助政策的及時到位。

        三、對策與建議

        總體發展目標:年全面實施,覆蓋面達到全市鄉村居民應保對象的85%以上;年,逐年完善政策制度,擴大覆蓋面,增強保障能力;前后建立較完善的鄉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并逐步與城鎮醫保接軌,最終建立與我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城鄉一體的社會基本醫療保障體系。

        總體工作思路:著力建設“三大體系”一是新型鄉村合作醫療為主導,抓住鄉村基本醫療保障的突破口;二是醫療救助為補充,突出鄉村弱勢群體的醫療救助力度,增強制度的針對性,彌補現階段新型鄉村合作醫療保障的不可及性;三是鄉村社區衛生服務相配套,擴大制度的受益面,增強制度的普惠性,克服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受益面窄的弱點。清晰確立“三個定位”一是目標定位:最終目標是建立鄉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與城鎮醫保并軌,實現城鄉統籌,實施中把握制度的發展目的和方向;二是階段定位:“低水平、廣覆蓋”起步,制度將有一個較長的初級發展階段,實施中重視制度的穩定和鞏固;三是過程定位:在鞏固初級階段成效的基礎上,積極穩妥地提高保障水平、擴大保障面和受益面,實施中著眼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切實保證“三個到位”一是政府責任到位,既要落實個人義務,更要強調政府責任,建立健全的組織管理體系;二是宣傳引導到位,既要尊重農民意愿,又要強調科學引導,形成農民主動參與的氛圍;三是資金支持到位,既要堅持個人出資,又要保證合理的財政資助,建立科學的籌資機制。

        具體發展對策:

        (一)進一步加強領導,探索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一是從社會保障角度,明確界定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性質,強化政府責任、突出社會管理、強調個人自主參與,明晰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出臺中長期的發展規劃和階段性的指導意見,處理好制度近期目標與遠期目標,手段與目的,穩定與發展的關系,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宏觀把握發展方向,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三是積極探索新的個人籌資模式,科學引導農民群眾主動地自愿地繳費,減輕基層干部工作壓力;四是有關業務部門、相關學術機構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在制度設計和實踐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醞釀相關的地方性法規,從法治的角度加以規范。

        (二)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鄉村群眾參保積極性。

        一是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渠道,廣泛深入地開展政策制度宣傳,把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審核結算流程等宣傳到千家萬戶,使廣大群眾真正了解、熟悉這一制度;二是針對性地開展具體、形象、生動的典型事例宣傳,現身說法,弘揚講奉獻、獻愛心,互助共濟的傳統美德,使群眾切實感受到制度的意義和好處,增強制度的吸引力,進一步提高自覺參保意識;三是積極爭取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對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關注和支持,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三)抓好鞏固完善,增強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是切實鞏固實施成果。總結經驗,科學測算,充分論證,合理確定基金收支方案,防止基金過多沉淀或透支,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根據鄉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鄉村居民收入水平,原則上每二至三年對籌資標準和補助標準作適當調整,適時理順會計年度;二是努力擴大籌資渠道,增強基金實力,逐年提高補償水平。各級政府根據財力,合理增加財政投入,個人籌資根據鄉村居民人均收入和對制度的認同程度,穩妥地提高,村(社區)自治組織要根據集體經濟狀況給予一定投入,積極爭取社會捐助,多渠道地增強基金實力,逐步提高參保病人的補償水平;三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簡化審核結算手續,減少不合理的中間環節,努力方便群眾就醫結報,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四是認真調研,會同有關部門探索解決非農非城鎮醫保對象的醫療保障問題。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群眾對鄉村醫保的不同需求,探索設置不同個人籌資檔次和不同補償水平的補償機制。

        (四)健全管理監督機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一是充分發揮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或管理委員會職責,切實履行組織、協調、管理和指導等工作,定期向同級人大匯報,主動接受監督;二是加強經辦機構建設,按規定落實人員編制、工作經費,完善工作制度,加強規范管理;三是完善基金監管機制,制定監督管理規定,形成定期審計監督制度,確保基金運作規范、透明、高效,保證制度的公平公正;四是加強醫療服務,規范定點醫療機構管理,合理分流病源,合理診治,有效控制醫療費用和非有效醫療費用比,減少不合理的醫療支出。

        (五)積極推進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建設,擴大受益面。

        一是加強鄉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優化重組現有鄉村醫療衛生資源,重點推進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和急救、婦保、兒保、防保、產科等服務功能建設,促進鄉鎮村級醫療機構功能轉型;二是結合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和鄉村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完善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功能,鄉村計生指導和殘疾康復納入社區衛生服務建設,逐步開展慢病動態管理、社區健康教育、健康體檢等服務;三是出臺小病受惠政策,建立推廣小病受惠機制,增強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吸引力;四是加強鄉村社區衛生服務隊伍建設,出臺優惠政策,保證鄉村公共衛生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鄉村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開展衛生支農活動,加強在職人員理論和實踐培訓,建立人員的培養、準入、淘汰和更新機制;五是開展鄉村社區衛生服務示范點建設,出臺支持政策,制定具體的建設標準,分階段推進鄉村社區衛生機構和功能建設。

        第5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

        黨的第十七大報告中講到,處理好三農問題,事關我國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須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當前各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一個單純的實踐和政策的問題。尤其在城鄉統籌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轉移、資金籌集等各種技術性問題,存在很多不確定的風險。因此,筆者通過對河南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調研,從個案出發,發現經驗和教訓,分析其原因,試圖提出相關對策措施,以期望對新農村社區建設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近年來,全國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戰略部署,積極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針對我國當前及今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與特點,探索依靠農村社區的力量、利用社區資源、強化社區功能以解決農村社區的問題,改善農村社區的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狀況的一項重要建設事業,也是我國農村基層組織與管理方式的重大變革和制度創新。把握農村社區變遷規律,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效途徑,對于化解農村社會矛盾、提高農村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和諧,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新型農村社區概念

        較早的研究認為農村社區指居住于某一個特定區域、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社會互動并擁有相應的服務體系的一個社會群體,是根據血緣和地緣關系聚集起來的人類生活共同體,是農村中的一個人文和空間復合單元。以上定義固然指出了農村社區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實際上他們所指和我國的農村地區的鄉、村無異,探討的可以說是農村地區以鄉、村為單位的小型農村社會。這種一般意義上的農村社區定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已得不到學者們的認可,學者們關注的和我們當今社會所要建設的是一種新型農村社區。

        2.新型農村社區的特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新型農村社區居民經濟活動發生明顯變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確立,農村社會經濟發生巨大地的變化,農村社區居民不再僅僅依靠農業謀生。(2)新型農村社區成員流動性不斷增強。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業勞動力非農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人口越來越多地到小城鎮,城市落戶,農村社區成員從職業流動到地域流動,進入了一個高度流動狀態。除此之外,農村就業結構多元化、利益主體多元化,農民階層處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又進一步促進了農村社區成員同質的明顯下降。(3)新型農村社區能夠提供比較完善的社區公共服務。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目的之一就在于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公共服務,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新型農村社區是社區建設由城市向農村的延伸,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不斷滿足農村社區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4)新型農村社區多以居民集中居住為特征,社區組織形式多樣。現階段各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大多以社區居民集中居住形式進行,便于集中農村社區各種資源,同時有助于為農村社區居民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也節約了大量農村土地資源。

        3.農村社區變遷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啟示

        農村社區千差萬別,其變遷途徑和過程具有多樣性,沒有什么固定模式。總結農村社區建設的變遷規律和變遷趨勢,可以歸納出如下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啟示。

        (1)農村社區政策發生作用的基礎在于社區居民的經濟理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尊重農村社區居民的理性選擇。(2)培育農村社區居民“合作”及“集體”意識,加強農村社區組織化建設。(3)尊重社區居民的民主意識,培育社區居民自治機制。(4)強化政府公共管理職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產權。(6)改革戶籍制度,促進農村要素自由流動。(7)重視農村社區意識形態的培育。一方面,對社區干部、領導加強敬業、奉獻、虔誠精神的培育,利用社會環境中聲譽機制約束他們行為,降低權力尋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對社區居民加強“合作”、“互助”、“家族聲譽”、“榮辱觀”、法制與民主等觀念的教育和形成,從而引導社區居民積極投身社區建設,實現社區正向變遷。

        參考文獻:

        [1]陳敬樸:中國農村教育觀的變革[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 4).

        [2]姜惠莉 張翠紅 王艷霞:當前農村信息需求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

        [3]甘信奎:中國當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條件及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 2007(01).

        第6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2、按照《灌南縣村莊搬遷撤并及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計劃一覽表》,2019年全縣撤并搬遷自然村42個,新建新型農村社區4個。2020年撤并搬遷自然村58個,新建新型農村社區8個。

        3、新安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3個:武小園、大興莊、前刁莊。2020年11個:后刁莊、袁河灘、劉橋、王窯、趙莊、劉小圩、大屋基、武老莊、小李莊、小王莊,小潘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劉園新型農村社區。計劃搬遷村民984戶,新增耕地面積772畝。規劃新建村莊位于村部西側,占地面積400畝,規劃總戶數1000戶,總建筑面積20萬平,總投資4億元。2020年初開工建設,2020年12月竣工。

        4、堆溝港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3個:頭隊村圩東、四隊村小后莊、四隊村小腰莊。2020年4個:黃姚村黃莊、黃腰村汪莊、九隊村后黃姚、四圩村七八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2個:興港集中居住區,勝華集中居住區。興港集中居住區:項目為化工園區發展結合型集中居住區,位于新港大道南側。目前占地約2000畝,已安置堆溝村、大咀社區等4200戶居民。下一步將結合城鎮建設,依托堆溝新城擴大規模到6000畝,安置1、2萬戶,將安置劉集村、興港社區、八隊村、八尺村、東腰村、大咀社區、十隊社區、黃姚村、董溝村、堆溝村、七隊村、王莊村等12個村,預計配套設施投入12億元。

        5、田樓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5個:西成灣、劉莊、孟莊、耿莊、唐閘。2020年5個:中心莊、馮莊,陳莊、馮鐸、耿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2個:田樓鐵路集中居住區,長茂新型農村社區。田樓鐵路集中居住區:該項目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型集中居住區,因連鹽鐵路建設需要,涉及田樓鎮振東、浦東等5個村121戶搬遷集中居住。居住小區位于345省道北側田樓鎮浦二莊村境內,一期占地約25畝,建設房屋100余套,于2018年8月底工程竣工交付。

        6、三口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3個:潘老莊村前小園、后小園,成灣村馮莊。2020年4個:成灣村王莊、吳港,前圩村潘閘口、西閘口。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三口鎮潘老莊新型農村社區。項目涉及到長興村、前圩村、汪圩村、潘老莊村、成灣等村,總戶數2570戶、樓房戶1400戶。計劃竣工時間2020年底,社區占地面積800畝,總戶數1400戶,總建筑面積21萬平,總投資5億元。

        7、百祿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5個:小宋莊、房灣、窯灣5組、朱圩莊、小趙莊。2020年4個:屈東2組、屈東3組、屈東4組、屈東5組。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南房村新型農村社區。位于百祿鎮工業集中區南側,規劃占地約280畝,集中居住群眾800戶,總建筑面積12000平米,總投資2000萬元,2019年初啟動建設,2020年10月份竣工。

        8、新集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6個:唐莊村王前、唐莊村王后、周莊村唐賈莊、周莊村尹莊、唐莊村唐莊、唐莊村周莊。2020年8個:新集社區新南組后排,季圩村前薛、季圩村大東、季圩村大西、興莊村大西南、興莊村朱興莊、街東村譚西、街東村譚東。新建新型農村社區2個:徐老莊新型農村社區,周莊新型農村社區。徐老莊新型農村社區:項目涉及整個徐老莊村和村、大園村、唐莊村局部農民居住點,計劃拆遷合并自然村組10個,涉及農戶681戶,計劃新增耕地690畝,安置小區規模200畝,可安置農戶800余戶。總投資1、8億元,總建筑面積90000平,2020年底前竣工。

        9、李集鄉: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4個:新民七八組,九組十二組,五組六組,小后圩。2020年5個:徐莊村1組、小李莊,東條河十1、十二組,小垛十二組。新建新型農村社區2個:李集鄉朱圩集中居住區,同興新型農村社區。

        同興新型農村社區:項目結合縣經濟開發區建設和新民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涉及同興、新民、小垛、中心4個行政村,拆舊區面積約為2650畝,擬拆遷約500戶。建設地塊約240畝,計劃2020年3月開工,2020年11月竣工,計劃安置500戶,總建筑面積12000平,總投資1、8億。

        10、孟興莊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4個:韓李1-3組、韓李-8組、白皂、顧莊。2020年5個:條河、陶莊、中心莊、小周場、左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白皂老街新型農村社區。計劃撤并搬遷白皂和韓李兩個行政村轄區內的6個自然村莊(韓李1-3組、韓李-8組、白皂、顧莊、小豬場、柴米河堆)。項目位于白皂老街,2019年5月份開工,2020年7月竣工,占地面積560畝,總戶數1460戶,總建筑面積2.19萬,總投資3.5億元。

        11、湯溝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1個:葛集湯洼。2020年2個:大同小東莊、金星小屠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溝東新型農村社區。擬建溝東新村二期,位于溝東新村北側。2019年下半年開工,2020年底竣工。占地總面積200畝,可入住800戶。建筑面積15萬平,總投資2.25億。

        12、張店鎮:2019年搬遷撤并村莊3個:南閘村陳莊、二里村小島、居委會村小島。2020年5個:南閘村南閘一組、南閘村小葛莊、南閘村侯莊、南閘村東聯坊、南閘村西聯坊。新建新型農村社區1個:張店新區新型農村社區。該項目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計劃拆除南閘村整村、二里及居委會部分自然村莊約800畝。集中居住地塊位于張店小區東側。面積約100畝,計劃安置350戶,與原小區連接一起共1000戶左右。2020年3月開工,2020年年底竣工。

        第7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走進大劉鎮新型農村中心社區,映人眼簾的是寬敞的柏油路、整齊的綠化帶、健全的公共服務和文體娛樂場所;一幢幢新建居民住宅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農民正成為這些居民住宅的主人。

        高標規劃

        新型農村社區是著力推動周邊村向中心社區聚集、融合,實現城鎮與鄉村全面對接,也是實施城鄉一體化目標的關鍵環節。

        大劉鎮黨委書記李啟龍說:“高標規劃要順應形勢發展,更要切合大劉鎮商貿名城的實際。”以區定城鄉一體化環線為核心,以小城鎮建設優勢為依托,以原有空間布局形態為基礎,大劉鎮聘請華北水電學院專家參照城市社區標準,并結合市、區城鄉一體化的戰略部署,將全鎮23個行政村和32個自然村規劃為3個社區和4個新村,并通過實施農村空心村綜合治理與新型農村住宅社區所需用地“內掛鉤”,以縱橫鎮域漯平、坡大公路及鎮中心區五條主干道為框架,將漯平高速公路以南11個行政村整合為大劉鎮新型農村中心社區,中心社區包括大劉特色經濟社區、南王社區和大陳社區三個社區,建成后節約土地近4000畝。

        多輪驅動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要從農民切身利益出發。”大劉鎮鎮長師艷芳說。

        大劉鎮從村民的切身利益出發,算好、算活了三筆賬。第一筆賬是住房投入對比賬。農村建房一般20年一個周期。農民一生至少要經歷3次建房,而社區變過去“一代人要蓋3飲房”為“一代人建房,三代人享用”,一次投資多年受益,可節省建房資金30多萬元,省心、省力又省錢;第二筆賬是政策推動優惠賬。大劉鎮對在新型農村住宅社區建房的農民,提供住宅戶型圖樣,幫助辦理房權證,拆遷以獎代補等優惠政策,由村遷入的居民保留責任田;第三筆賬是生活品位提升賬。原來的居住環境跟新型農村社區相比,可謂天壤之別。過去,由于農民多分散居住,生活層次比較低,而新型社區內居委、警衛室、衛生室、幼兒同、大型超市、文化廣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等配套功能完善,電力、電信、自來水、綠化等配套設施齊全,外連中小學、各個專業市場,交通便利。

        “三筆賬”算得農民心里熱乎乎的。中心社區從今年元月開始動工建設,采用產業帶動型建設模式和“農民自建、招商建設、社會援建”三種途徑,幼兒園、社居委、衛生室、超市等配套設施已經完成,采取政府規劃、群眾自建、整排開發的方式,規劃住宅230套,總投資達6000萬元。60多套、200余間別墅主體已經建成,兩棟100套商住兩用多層樓房已經建到5層,預售住房70多套。

        建設新型農村社區,資金投入是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該鎮采用政府投入一點、群眾自籌一點、銀行借貸一點、上級扶持一點“四個一點籌資法”解決了制約建設“瓶頸”的一大難題。鎮政府從2009年開始投入700多萬元,用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對建房農民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民間資金2000萬元;積極與金融系統搞好對接,拓寬社區建設投融資渠道,目前已有60多戶農民申請到200多萬元住房貸款;先后爭取上級資金4000多萬元,建成了大劉中心社區排污系統、自來水工程、迎賓廣場和新時代廣場、行政服務中心等,同時建設和完善了源匯區實驗高中、大劉鎮中學和中心小學。

        民間資本被撬動的力量是無窮的。村民趙三英看到社區建設紅紅火火,立刻找到鎮政府要求承建中心社區幼兒園。現在,投資420萬元,擁的16個教學班、可容納900名幼兒的幼兒園已建成投入使用。

        產業支撐

        產業支撐是農村社區建設和健康推進城鄉一體化,促進農村發展農民的小康的關鍵,是要在社區建沒帶動下,居民就業有崗位,創業有門路,形成農民向中心社區聚集的產業支撐。

        在社區規劃之初,該鎮就嚴格按照特色經濟社區標準設計,規劃一街一業,建成家具、餐飲、家電、建材、精品服飾、文化娛樂等專業街區,商戶根據經營需要建房經商。今年還引進了金元科技飼料、糧食倉儲、天然氣加氣站、響當當食品、豫強塑膠、尚俺家生態園等7個大型項目,總投資4.6億元,已吸納300人進廠工作;新時代商貿城、農貿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家具市場、生豬交易市場、小商品市場6個專業市場,吸引商戶近千戶,使鎮區人口迅速增加到1.6萬人。目前,大劉鎮已成為漯河市西南隅頗有名氣的農工貿產品的集散地。

        第8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甘肅省;新農村建設;鄉村旅游;社區參與

        中圖分類號:F592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6-0101-03

        近幾年,鄉村旅游以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迅猛發展勢頭,成為促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產業。鄉村旅游活動是由旅游者和提供旅游活動的社區之間的互動來完成的。旅游地社區為了自身利益形式多樣的鄉村旅游活動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根據調查,旅游業不僅為鄉村社區創造了長效增收機制,而且通過旅游使脫貧的社區農戶返貧概率很低[1]。尤其適合處于西部大開發中的甘肅,更是可以在其缺少強勢高效益經濟的城鄉社區中,以關聯帶動性強的鄉村旅游產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通過實現“以旅助農”的方式縮短城鄉發展初期的經濟,現代文化等的原始累積時間,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

        1.甘肅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參與的意義

        在1997年6月,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球理事會聯合頒布的《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其中曾明確提出將居民作為旅游業發展的關懷對象,并把居民參與當作旅游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鄉村社區參與是社區居民和社區其他相關組織進入到鄉村旅游建設發展的從業角色中,充分發揮他們各自的地理優勢,人文優勢,管理優勢和組織優勢來開發、管理和控制社區的旅游資源,可以使其社區自身受益于鄉村旅游,進而更加積極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形成社區―鄉村旅游―新農村建設的良性循環。

        1.1社區參與是甘肅發展鄉村旅游,推動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

        鄉村旅游資源存在于鄉村社區中,鄉村旅游發展要依托社區力量實現。首先,構成鄉村社區的人、自然環境和文化生境等諸要素是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基礎。甘肅省特有的農民、農村和農業形成的鄉村社區是打造鄉村旅游吸引物的。中建設中的社區參與可以將大多閑散、分散的資金聚合起來,形成發展該社區鄉村旅游的建設啟動資金,解決本省鄉村旅游發展的資金瓶頸問題;其次,在地處中國偏遠西部的甘肅,很多有獨特旅游資源的地區被阻隔在旅游市場之外,社區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可以籌集款項,居民可以出力共同修路筑道,改善社區的道路條件。再次,自從2006年被國家規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旅游建設廣泛地進入鄉鎮之中,社區參與其中可以成為脫貧的途徑。不僅可以在相對短時間內提高農戶的收入,而且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更是可以幫助解決三農問題[3],也是實現甘肅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契機。

        1.2社區參與是甘肅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新農村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基礎

        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社區與外界的人員、文化等不斷進行交流、互動,這種交流會產生正負兩種效益,如果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只有外界開發商和務工人員得到鄉村旅游產生的多數利益,而社區內的農戶只有得到少量的利益,甚至更多的是對他們平時生活的負面影響,如垃圾,噪音,物價上漲等,農戶必然會對鄉村旅游產生厭惡,阻礙鄉村旅游的發展。但反之,在建設過程中得到應得利益就會維護鄉村旅游,使其在社區長期穩定發展。其次,位于中國西部的甘肅自古就有多個民族居住,現主要有回,藏,東鄉,裕固,蒙古,哈薩克,保安,撒拉,滿,土及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定居。其居住地民族色彩濃重,風俗習慣獨特,是發展鄉村旅游的獨特的旅游資源。在發展鄉村旅游時社區參與可以使各族思想進行融合,感情加深,利益共享,使社區內更加團結安定。而在這個穩定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才是切實可行的。

        1.3社區參與是甘肅鄉村旅游升級發展,實現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動力系統

        社區參與到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其實是普及相關旅游知識,增強旅游建設中的技術培訓和引導的過程。可以使農民拋棄只觀望不敢嘗試的心態,接受科學規范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理念,使居民對本土文化有了深層理解認識,當外界強勢文化進入社區時可以有效減少對本土文化的惡蝕,避免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的扎堆,照搬,惡性競爭的問題。社區居民自身素質,文化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社區中鄉村旅游整體層次的提高。同時也加快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的基本建設。

        2.甘肅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

        從社區廣義方面分析,可以認為是社區是進行一定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互動關系的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生活群體及其活動區域的系統綜合體[4]。其中包括一個人類群體,更是一個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系統綜合體。據此,鄉村旅游活動中的社區參與者應該包括社區政府、旅游相關組織、旅游相關企業和社區居民四個組成部分,這四類參與者共同構成了甘肅鄉村旅游社區參與的主體系統。在旅游活動中,這四類主體有著各自的權益訴求,既互相牽掣,又互相依存,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推動,只有認清自身角色,才能形成共贏。

        2.1社區政府參與定位

        想要在社區內使鄉村旅游事業能夠健康成長壯大就需要政府參與。在甘肅,由于地域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招商引資,創建良好的建設環境,鄉村旅游的發展舉步維艱;但是,如果政府將鄉村旅游建設看做是自己的政績表現,求好心切,開始對社區內的鄉村旅游建設大包大攬,反而會不利于鄉村旅游的發展。所以,社區政府參與就是引導鄉村旅游的建設和服務于鄉村旅游的建設。政府給予鄉村旅游建設各種優惠政策,把握宏觀局勢,將鄉村旅游建設納入到各自區域建設的藍圖中,并逐步使其融入市場經濟體制當中。另外,政府要有效地幫助社區招商引資,改善交通,培訓旅游從業人員,對外宣傳,招攬旅游高級人才等。

        2.2旅游相關組織參與定位

        與旅游相關的組織有很多,社區內的各種旅游協會,旅游社團等。由于政府和市場作用的局限性,這些非政府組織又有相當大的活動領域,可作為一種有力的外來援助力量,可以協助政府服務于鄉村旅游建設,利用自己的資源促進鄉村旅游的發展。這些民間組織一般都有著自己的活動領域,范圍涉及面廣,例如各種農業種植協會,在參與到鄉村旅游中時,指導農戶更加科學的種植各種農作物,提供了給旅游者的鄉村獨特的田園觀賞景觀以及農耕體驗。而且在促銷農作物產品時,潛意識的利用了自己的活動圈內關系向外界宣傳了自己所在社區的鄉村旅游。尤其是專門的旅游協會,可以利用自己的組織管理優勢,監督發展上的各種問題,提出建議來幫助鄉村旅游更好的發展。

        2.3旅游相關企業參與定位

        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壯大的核心考量因子是該產業企業群的發展規模和水平。甘肅鄉村旅游的發展,旅游相關企業的參與、健康良好成長與發展是客觀選擇。旅游相關企業的參與不僅僅是利益參與者,更是一個廣泛的社會參與者。任何旅游相關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區內實現的。旅游企業的行為外部性很明顯。諸如旅游企業為了實現贏利,在社區內進行的人才聘用、旅游項目設計,旅游形象塑造包裝,旅游活動推廣等,這些直接或間接宣傳了社區,為社區帶來了福利。同時,企業為了逐利的負外部性也為社區帶來了問題,在生態環境、社區文化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鄉村旅游發展中各類旅游企業應該規避負外部性,在保護社區本土文化和自然環境,帶動社區發展方面做出應有的貢獻。

        2.4社區居民參與定位

        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勢必要在旅游地停留的時間里和社區居民不斷的發生接觸。在社區中居民承擔是旅游活動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者和旅游產品的提供者的角色。為了讓旅游者滿意,更好的發展社區鄉村旅游事業,社區居民要具備更成熟的旅游觀念,主動參與到與旅游者的互動中[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關于“世紀關鍵問題”的國際專家圓桌會議上著重指出:“文化是旅游者動機的核心和靈魂”[6],如果喪失自己的本土文化,就代表這區別與其他地方的異質文化消失,反而會使原本對此感興趣的旅游者失去對鄉村旅游的熱情。所以,為了使鄉村旅游可以更好的發展下去,隨著鄉村旅游的深化發展,社區居民應該積極參與政府和一些協會所舉辦的各種技能培訓,在此基礎上,盡量消除城市強勢文化對鄉村的本土文化造成強烈的沖擊,擔當起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的責任。

        2.5四者的關系

        鄉村旅游建設過程中政府,相關旅游組織,相關旅游企業和社區居民的參與不是孤立的,應該整體互動,四者是整個社區的有機部分,缺一不可。但這四者的價值訴求又有較大差異,必須協調好相互關系才能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處理好四者的關系應堅持兩個原則:

        2.5.1以社區居民為參與主體的原則。鄉村旅游發展中社區參與的核心主體是社區居民。因為居民作為鄉村社區的主人在滿足基本的物質生存條件需要后,還有渴望被承認的需要、被尊重及自我價值實現的心理需要,而參與鄉村旅游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居民的這種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社區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無論社區政府,相關旅游企業,還是相關旅游組織的各項活動都要依靠社區居民參與才能完成。只有將旅游業發展目標與社區發展目標有機融合,才更能體現社區因素,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因此,前三者的行為都建立在了解社區居民的心理,以社區居民為主體,以社區居民的利益為重才能實現自身效益最大化。

        2.5.2政府引導加強協作的原則。社區政府在整體參與過程中,應主動做好引導者、幫助者的工作,盡可能給予社區相關組織、旅游企業和居民適度的引導和盡可能的服務支持[6]。相關的旅游組織則則應在政府有力的支持下幫助社區進行行業監管和指導,例如農家樂開辦層次的評比,游娛設施的建設指導,農戶的旅游服務水平和能力的相關培訓等。相關旅游企業要廣泛與社區農戶合作,將鄉村更多“三農”吸引物整合進入自己的產品菜單和宣傳手冊,與居民實現共贏。社區居民也要主動加強學習,改變觀念,改善鄉村環境和家庭環境,合理的利用政府和企業帶來的便利條件,積極參加鄉村旅游活動,在增加自己經濟收入的同時建設好新農村。

        3.甘肅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模式選擇

        針對甘肅目前鄉村旅游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種類型社區參與模式在整個甘肅通用是不可能的。根據不同類型的客源市場,甘肅鄉村旅游可以劃分四大類型,分別是:一以中心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的城郊休憩型社區,這類社區參與鄉村旅游具有經濟普遍良好,社區基礎建設基本完善和社區居民對旅游了解程度較深的參與特點;二以周邊大中城市旅游者為客源的新型城鎮型社區,它的特點是可以整體規劃鄉村旅游建設以及在國家大力進行城鎮發展的熱潮中社區參與旅游建設的人力,財力,物力可以得到比較好的保障;三以景區為旅游目的地的外來旅游者為主要客源的景區覆蓋型社區,它在穩定的景區客源量的基礎上與景區遙相呼應的社區參與方式靈活多變;四以過路或取道的旅游者和普通旅行者為主要客源的交通節點型社區,目前此類社區參與類型較為單一,但由于交通節點客流量大,開辦簡單的鄉村旅游項目收益見效快,所以社區居民參與積極性很高。依據這些特點,配合各自適合的社區參與模式,這樣才能使社區參與的效果最大化,從而可以加快甘肅的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3.1城郊休憩型社區

        城郊結合處經濟優勢比較明顯,客源集中,是發展鄉村旅游最具優勢的區域。該類社區在甘肅最為突出,如蘭州、天水、嘉峪關等城市周邊,環城游憩帶的鄉村旅游已初具規模。借鑒他們的經驗,甘肅其他城鎮周邊,基礎設計較完備的區域,可以選擇“農戶+農戶”[7]的模式。“農戶+農戶”的模式是由較早開始的“開拓戶”經營成功后轉變為“示范戶”,帶動其他農戶共同發展,具有投入資金少,操作比較簡單的特點。鄉村旅游已具備一定雛形的地方應過渡到“公司+農戶”或“公司+社區+農戶”[7]的模式,實現鄉村旅游的升級換代。

        3.2新型城鎮型社區

        目前,甘肅的中小城鎮發展勢頭迅猛,建設旅游型村鎮已經提到各鎮政府的議事日程,發展初期,這些地方的鄉村旅游可以采取“政府+旅游企業+農戶”[7]的模式。其實質是政府引導下的“企業+農戶”,即由政府牽頭負責做出整體規劃,完成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大力宣傳、招商引資等;旅游企業負責管理和將景區進行市場化運作,挖掘客源市場。在有較好經濟基礎和鄉村旅游建設基礎的鄉鎮則可以利用“旅游協會+旅游企業+社區居民”[7]的模式。在國外,這種模式早就有了如羅馬尼亞鄉村,生態和文化旅游協會,愛爾蘭的農舍度假協會[8]等范例。他們政府協助農戶規范自己的接待,為農戶制定準則,還不定期地請專業老師給予農戶培訓,監督社區內的鄉村旅游發展是健康有序。[8]這些經驗值得甘肅的新型旅游城鎮深入研究和借鑒。

        3.3景區覆蓋型社區

        在景區覆蓋型社區中已經有很多居民參與到景區旅游服務當中,他們有這比較清晰的旅游建設概念和工作經驗。政府可以引導這些區域的鄉村社區采取“個體農莊”[7]或者是“旅游企業+農戶”[7]的模式發展鄉村旅游。大型目的地景區周邊風景特色鮮明,客源穩定,這些區域的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幫助做好項目策劃和招商引資工作,幫助社區居民利用投資在這里發展規模個體農業,或者吸引旅游企業來投資發展鄉村旅游,將原有的農牧果園或者是林場進行升級改造。甘肅也有大量的目的地型景區,這樣的模式可以使景區和農莊、鄉村院落等遙相呼應,優勢互補,增添旅游亮點,使旅游者延長旅游停留時間,使旅游者消費更加集中,從而提高景區與周邊社區的整體收入和產業附加值。

        3.4交通節點型社區

        交通節點型鄉村旅游客源有流量大且不固定的特點,交通節點型的社區采用的模式適宜“農戶+農戶”和“旅游組織+農戶”[7]。對于農戶來講,在旅游交通節點從事餐飲供應等農家樂活動是較快提高經濟收入的途徑。農戶依靠自己,在旅游組織協會的幫助下,利用自家的院落可以先開辦簡單的“農家樂”,利用當地特色鄉村飲食,適中的價格吸引過往游客。一家成功就可以產生示范帶動效應,加之相關旅游組織,協會再進行科學的指導,幫助農戶正確樹立經營觀念,規范化和標準化的操作,便可以使鄉村旅游逐漸發展成規模。

        基金項目:本研究系2009年度甘肅省教育廳碩士生導師資助項目《甘肅鄉村旅游發展與創新研究》和2007年度西北師范大學三期知識創新工程(Nwnu-KJCXGC-03-3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旅游局局長談發展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EB/OL].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4-28

        [2]張廣瑞譯.關于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J].旅游學刊,1998(2):52-54

        [3]王三北,高亞芳.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發展西部鄉村旅游的三個向度[J].甘肅社會科學,2008(2):207-210

        [4]彭敏,付華.中國鄉村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7(1):第1期 第23卷:172-175

        [5]王敏嫻.鄉村旅游社區參與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7:24-26

        [6]宋章海,馬順衛.社區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理論思考[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4(5):426-430

        [7]鄭群明,鐘林生.參與式鄉村旅游開發模式探討[J].旅游學刊,2004,19(4):33-37

        [8]戴斌,周曉. 中國與國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EB/OL].省略.cn,2007.12.12

        第9篇:新型鄉村社區范文

        關鍵詞:農村社區化;自組織;城鄉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2-0024-02

        一、自組織理論的相關概述

        自組織理論主要研究復雜系統形成和發展機制的問題。解釋了系統在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的條件下促進系統內外聯動,對物質和信息進行不斷交換并自我發展,使系統從混沌走向有序的理論原理。自組織發展包括三個演化階段,階段一是使組織從混沌走向有序。階段二是使組織從低級走向高級,階段三是使在組織層次不變的情況下從簡單系統向復雜系統轉變。自組織理論體系中包含了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等理論。

        耗散結構理論是由物理學家普利高津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對非平衡熱力學進行研究并提出來的,它是指系統需要與外界進行能量與物質的交換,通過自組織的發展形成一種新的有序結構。耗散結構能夠應用于農村社區化發展是因為農村社區作為一個多因素現代社會復雜的物質流通和信息交流的時空化的系統,其具有滿足耗散結構所形成的開放性、非平衡性和非線性條件的特點。即通過對農村社區的開放性發展,不斷打破內部平衡狀態,內部組織相互之間產生非線性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相互促進的也可能是相互抵消的。

        二、農村社區的發展態勢

        從建國到現在,我國在農村建設中做了許多探索性的嘗試。但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村發展都呈以政府主導和干預式發展為主。人們對社區的觀念都局限于城市社區的建設和發展。十六大報告中強調要切實推行城鄉統籌一體化協調發展,轉變既有“重城市、輕農村”、“城鄉分治”的傳統觀念和做法。從2008年開始農村規劃明確地寫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當中。其中規定了要發展鄉村土地集約化,建設中國特色的符合村民意愿的農村社區。為鄉和村的進一步規劃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進了村一級社區化建設的進程、加快土地流轉、土地確權、社區化村務的發展,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進程,逐步提高農村社區化的建設效率。

        三、影響農村社區內耗散結構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農村社區的開放性

        形成耗散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要求農村社區內的內生性組織的人員、信息與物質等方面與外界進行互動和交換,即具有開放性。傳統農村內部很容易出現村莊封閉和村民組織“原子化”的現象,即村民容易抱團行動,不希望外界加入到小群體組織當中來,形成相對封閉的原子化結構。

        自組織理論指導下的農村社區的開放程度要求組織不能完全對外開放。如果完全開放,人才、物質和信息與外界的交換就完全沒有界限,使社區內部的要素與外界的要素相混淆,缺少形成農村社區獨立的屬性。不能形成社區的自組織模式。而社區也不能完全的封閉,完全的封閉會使信息、技術和物質的交換受阻,農村社區引入要素渠道的喪失會使得社區內部越來越受到外界發展的沖擊,內部要素不能與外界很好的交換會使系統內部越來越無序,也不利于自組織的形成。

        (二)農村社區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性是指農村社區內部要形成動態差異,不能出現組織同一和平均化。組織系統要出現差異性,才能形成系統“勢差”從而使組織內的信息物質和能量活躍與流動起來,形成組織發展動力,推動社區進一步向前發展。

        判斷社區是否遠離平衡狀態可以根據社區內部各組織的分化程度,組織越分化越容易產生組織差異性,而差異性越大就越容易形成自組織非平衡性的條件。村民構成差異可以從性別、年齡、職業、宗教等方面人手。了解村民的社會等級差異可以調查村內部的收入、權力結構、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等。對社區內部組織性質的判斷可以調查社區內各類型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工業、農業經濟園區、社區服務中心、養老、衛生組織、社區學校、村委會等組織的設立運行情況。

        農村社區內部各個組織的分化會使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地位存在差別,組織的作用和經濟規模也有差距,促使社區內的產業結構向社區優勢產業傾向,形成非平衡勢差。組織的開放性也可以促使本村社區與其他村社區之間物質、信息、技術的交流與互動,推動本村的專業化分工,進一步引起村社區內組織的產業化傾向,促進勞動力相應的轉移和村民收入的變化,形成動態的非平衡。這種動態的非平衡有利于農村社區自組織現象的出現。

        (三)農村社區的非線性

        農村社區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組織的村民生產生活系統,其中各組織的相互作用會形成一種非線性的關系。社區內部是一個多要素、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系統,其中的組織或人員都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正向促進的也可能會是反向抑制的。各個組織和人員的相互影響還要受到時間和空間上的影響,不同時間社區內的相同社會資源的引入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經濟促進效果,農村社區內的村民主體、經濟發展要素、文化認同要素、社會資源要素等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并非簡單地相加的功能之和促進社區的有序形成,而是耦合在一起,要素的多維非線性會促進社區內自組織現象的形成。

        四、現階段農村社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村民主體角度

        村民對社區化建設的認識不足,社區化建設的參與意識不強,使得村民難以協同政府進行社區化建設。村民認為進行村內部的村組織、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是政府單方面的事情,只要政府做好社區的建設,村民不妨礙政府的公務和建設就是對社區建設的支持。村民本身的參與意識和社區化建設的認識性不足就談不上對社區的開放發展、組織非平衡發展以及組織及個人的非線性發展。村民主體的缺失,使農村社區內部建設人才流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越來越大,村民不能滿足在本村從事農業活動帶來的收入,更愿意離開土地走向城市從事非農產業,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喪失,空心村現象越來越嚴重。留守族的社會保障問題凸顯,社區化建設成為主要滿足服務本村老年人和幼兒的單一功能的福利型社區。

        (二)村社區組織的角度

        社區內部的組織結構簡單,組織分化和差異性不明顯。鄉村內部的公共服務很大程度低于城市的現階段發展水平,不能滿足村民的需求。社區組織的形成和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新要素的引入來帶動農村社區內部組織的異質性組織分化,形成社區內的不平衡,而保證不平衡性的前提是社區需要與外界進行內外聯動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即需要社區的開放。

        城鄉一體化發展道路中出現的“空心村”現象,使得村組織的功能出現衰竭,組織形同虛設。合并村內服務組織,會使公共服務混亂、權職不清、服務水平和質量下降,出現村內組織的“內卷化”現象。社區組織發展單一或一個組織存在多種功能的現象,村與村的合并有利于集中農村社區的資源和人口,提高村組織管理效率和質量。但是過度的村村合并不僅會使農村社區缺少組織發展的活力,也會使傳統社區的文化和發展模式過于單一。從而導致一個社區組織承擔起許多社區組織功能的現象,這樣會大大降低農村社區內的公共服務質量與效率。

        (三)政府協助的角度

        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城市的發展,也不斷刺激著農村人對城里生活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城市的發展使得農村的部分服務主體從鄉村轉移到城市中去,原本就紛亂復雜的村務工作又進一步繁鎖,不利于村組織的行政管理和服務,從而進一步增加了村干部協調和管理的難度。

        政府支持和財政資金的持續關注力度不足。學者對農村社區化的建設還屬于探索階段,國家相關制度和法律的建設還在試探期,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定各個地區的農村社區應該按照何種模式和標準來建設,社區化的建設初期需要大量的財政和資金支持,政府對農村社會發展模式探索和實踐的欠缺,建設資金的不到位造成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村干部政績追求和決策性失誤使村社區建設不能滿足村民需求。一些地區已經率先進行了農村社區化的發展,也相繼建立起了為村民居住的住宅樓。但是干部的政績建設摻雜在社區化建設中,使得一些村干部追求表面政績建設忽略了村民的切實需求。干部決策失誤也會出現這種建設空社區現象,半城鎮化半原始鄉村化明顯。

        五、自組織理論指導卞的農村社區發晨建議

        (一)明確社區村民的主體地位并增強村民認同感

        發揮村民的社區主體地位是自組織發展的基礎。由于社區居民是農村社區的主體,所以加強居民自覺有序的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是增強村民主體意識的關鍵。讓村民自覺的加入到村社區事物的建設上來既有利于社區的發展也有利于增強社區認同感,逐步解決村民的過分依賴、被動參與的思想行為觀念,形成自我管理、服務和教育的習慣。社區村干部方面也應加強建立維系村民的經濟共同感,建立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增強村民的經濟聯系紐帶改善村民的“原子化”現象,化被動為主動才有利于村社區內部形成自治的氛圍,有利于社區內自組織的形成。

        (二)發揮社區內部組織和社區外部條件的力量

        調動社區內部資源,整合利用社區內的土地、林地、房屋、宅基地和人力資源。這些都是社區自組織發展和建設的物質條件。加強對本社區內部資源的控制力度和利用效率。發揮社區中多元主體的力量,最主要的是調動社區原常住居民的力量。常住居民的社區認同感較其他新合并的居民有較強的資源支配和擁有感,在村民中有一定的威信和說服力。其次要調動社區內的合作社和村鎮企業。這些村鎮企業在社區建設過程中貢獻力量多集中在村基礎設施和資金的投入,希望能夠把握村社區的整體發展態勢,讓村社區的資源能夠為企業和合作社所用,從而進一步促進其自身發展壯大。

        調動社區的外部資源,發揮新型資金籌措模式,吸引資金維持本社區可持續長遠發展。新時期的農業農村發展要多引入新型的資金調動和籌集方式來滿足本社區的發展。網絡眾籌就是現階段火熱的資金籌集方式,村社區內部形成產業化推動建設利益發展點來吸引外部資金的靠攏,為進一步建設社區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社區專業支持方面應多引入專業化人才的指導,為社區內部的矛盾沖突的解決提供科學有效的方法。

        (三)加強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视频二区一区国产精品天天 | 亚洲成高清a人片在线观看 综合国产亚洲专区 | 在线点播日韩欧美精品 | 亚洲人成免费在线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99 | 最新AV网址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