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趙威后問齊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岳陽樓記》)
【乙】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威后)乃進而問之①曰:“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食②,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衣,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③也?葉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選自《國策·趙威后問齊使》)
【注釋】①進而問之:進一步問使者。②食(sì):給……吃。③業:成就功業。
1.選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 A )
A.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送東陽馬生序》)(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B.策之不以其道(《馬說》)(不以物喜)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魚我所欲也》)(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D.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補不足)
2.將選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微斯人,吾誰與歸?
(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2)是助王養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這個人(他)是幫助君主撫養人民的人,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成就功業呢?
3.概括【甲】文所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寬闊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
4.【乙】文既體現了趙威后“以民為本”的政治思想,又體現了她選拔賢士的標準。請從【甲】文中找出與之相照應的句子。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參考譯文】齊王派使者來問候趙威后。于是進一步又問齊國的使者說:“齊國有一個處士叫鐘離子,他還好吧?(我聽說)這個人的為人,有糧食的人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他也給他們飯吃;有衣服的人有衣服穿,沒衣服的人他給他們衣服穿。這是在幫助齊王撫養他的百姓,為什么至今還沒有成就功業呢?葉(音shè)陽子還好吧?這個人他的為人,憐憫、撫恤鰥夫、寡婦、孤兒和沒有子女的老人,救濟生活窮困、缺衣少食的人。這是幫助齊王使百姓安寧,為什么至今不讓他成就功業呢?
二、(2015·鐵嶺)閱讀下面甲、乙兩段選文,完成5~8題。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選自范仲淹《岳陽樓記》)
【乙】慶歷三年,軾①始總角②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歷圣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杰也?!睍r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
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歟?”是歲登第,始見知于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 (節選自蘇軾《范文正公集敘》)
【注】①軾:蘇軾自稱。 ②總角:指童年。
5.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 B )
A.在洞庭一湖 而不一見其面
B.予觀夫巴陵勝狀 軾從旁竊觀
C.或異二者之為 吾得其為人
D.覽物之情 讀之至流涕
【解析】A項的“一”,前者是“全,都”;后者是數詞。B項的“觀”都是動詞,“看”的意思。C項的“為”,前者是“心情”;后者是動詞,譯為“做”。D項的“之”,前者是結構助詞“的”;后者是代詞,代指范仲淹的碑文。
6.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線的句子。
(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2)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
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怪,把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
7.結合甲文內容,概括乙文中“先生”稱范仲淹為“人杰”的原因。
范仲淹有著曠達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或:范仲淹有著憂國憂民、無私的精神品質)
8.乙文表達了作者對范仲淹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范仲淹的敬仰和終身不得一見的遺憾、悲痛之情。
關鍵詞:瑤族學生;教學民主;樹起自信心;教師自身素質;教學效率;“多層次”的競爭;不斷品嘗到成功的體驗
我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地處大石山區,土地貧瘠,農業生產離不開人力耕作,水電路大部分地區還是解放初期的原狀,信息閉塞,文化底蘊欠缺?,幾鍖W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語音濃厚,普通話水平極低,情緒脆弱,性格孤僻、保守,與其他同學不易合群,適應集體能力不強。但突出的表現是民族自尊心強,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提高瑤族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我縣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通過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格素質影響語文教學效率
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蔽覈糯小坝H其師,方能信其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之說,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
(1)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構建創造型語文教師的藝術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2)教師要提升文化品位,優化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的結構。擺脫“匠人”的呆氣,向學生說心里話,與學生交流思想,當學生發現了教師的實事求是的精神,體會到老師的思想活力,教師的點撥彌補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識的缺陷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迷戀教師的講課,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語文教師不僅是一個專家還應成為一個“雜”家。語文教師在教好課的同時,還必須寫好文,不僅要寫教學論文,同時雜感,或者詩歌、小說等,尤其是下水作文。從國際國內重大新聞到科技最新成就,從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裝,都與語文教學息息相關。只有更多的引入時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課文中蘊含的藝術生命力,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二、創設“多層次”的競爭機制,讓瑤族學生不斷品嘗到成功的體驗
(1)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瑤族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階段的知識沒學會,高中知識更不好學,他們與其它學生公平競爭有很大的困難。要解決瑤族學生的學習困難狀況,必須讓他們得到比其他學生更多的課外輔導。因此,利用課外輔導,耐心細致地幫助他們系統的復習前面學過的內容,查漏補缺,幫助他們預習明天上的新課內容,以達到“笨鳥先飛”的效應。這樣,接受新課內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學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新課時,讓學生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平常所見寫荷花的詩文或濃麗明艷,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或品高質潔,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本文所寫之景卻素淡朦朧,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結合課文談談自己對文學作品中景物描寫的認識。通過老師課外點撥:“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無不同,而懷抱各異,故筆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們可以達到自己對文學作品中景物描寫的認識的目標。
(2)抓住瑤族學生一個小小的閃光點,讓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抓住一點小小的突破,讓他們體會到了做人的尊嚴;給他們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誘導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語文《荷塘月色》課外輔導中:讓寫字好的同學抄寫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特征的語句,老師有意幫他們找出一兩個詞語概括景物特點。讓會講瑤話的同學用瑤話描述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特征。讓愛好繪畫的同學用速寫方式畫出作者所寫的具體景物。讓愛好手工的同學做手工并把同學的速寫畫貼上。讓會唱瑤族山歌的同學用瑤族山歌方式將具體景物唱出來。還讓喜歡講故事的同學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筆下的比喻。只要他們獲得了一點成功都要鼓勵,不再讓他們產生“生來不如人,學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嘗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學習中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得到同學們的贊揚,促使他們去爭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業上,凸現進步因素獎勵分,即“不公平”形式。給他們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使它們可以與其他學生一樣按時完成,例如: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題目。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那?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有民?茍無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戰國策·齊策》
1.解釋下面兩句中四個加點“使”字的意義。(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1)齊王使①使②者問趙威后 (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 使②:__________ 使③:__________ 使④__________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說 (2)威后曰:“不然” (3)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說:__________ 然:__________ 本:__________ 末:__________
3.“歲亦無恙耶”一句中加點詞解釋都正確的一項是:( )(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a.歲:年成,收成 恙:生病 b.歲:年 恙:災禍,憂患
c.歲:年成,收成 恙:災禍,憂患 d.歲:年 恙:生病
4.對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與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 ②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
③趙氏求救于齊 ④甚于婦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
nbsp;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點的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b、d組完成)(15分)(a、c組完成附加5分)
a.書未發:發出。 b.使者不說:說話。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 d.豈先賤而后尊貴者乎:以……為先,意動用法。
6.將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漢語。(b、d組完成)(25分)
(說明:a、c組是瑤族學生或學困學生,b、d組是非瑤族學生、非學困學生。)
(4)隨著他們的不斷進步,學習能力不斷增強,再把他們的作業量逐步恢復到與其它學生同等水平。在評價瑤族學生學習成績時,如果他進步了,除了得到應有的分數外,還可得到額外獎勵的“進步分”——附加分。使他們知道通過努力同樣能獲得好成績,調動瑤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自信心,從而更好學習。當然讓瑤族學生取得這樣的“好成績”并不是最終目的,也不是瑤族學生在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滅了瑤族學生的學習困難。不過用這樣的方法對瑤族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5)激活其樂學點,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蔽覈鴤ゴ蟮慕逃铱鬃诱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蔽ㄓ泻脤W、樂學者,才能不斷上進,才會徹底甩掉落后的“帽子”??傊敕皆O法激起瑤族學生學習的興趣,努力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探索》,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年版。
[2]北大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中華書局1981年版。
一、凄婉真摯的情感
作者開篇就敘述自己不幸的少年經歷?!俺家噪U釁,夙遭閔兇”。一句話概括出了自己的悲慘遭遇,落筆酸楚,首先讓人心中一緊。緊接著,作者把苦情逐步推上了極致:“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襁褓喪父,年僅四歲母親又改嫁——幼失怙恃,這是一不幸;“少多疾病,九歲不行”,從小疾病纏身,九歲還不會走路——體弱多病,這是二不幸;“既無伯叔,終鮮兄弟”,“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只有老祖母和自己相依為命——無依無靠,這是三不幸??酀鄾龅纳钪校约褐荒堋盁︽萘?,形影相吊”。這樣一個苦水之中泡大的孩子誰了解后不生同情之心呢?苦難者總是讓人同情的,李密深諳這一點,所以開篇極力渲染自己命途多舛的境況,以一個苦情者的形象出現在晉武帝的面前。再嚴厲的人,再鐵石心腸的人,讀到這些誰能不生惻隱之心。這無疑會在情感上給晉武帝以強烈地震撼。
苦澀的童年唯一的依靠是祖母劉氏,“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作者雖然沒有具體寫小時候祖母怎樣撫養自己,但艱難不易可以想見:一是李密身體虛弱,生病應是家常便飯;二是家中沒有至親能夠給祖母搭個幫手;三是祖母年齡又大,手腳不便(祖孫相差五十二歲)。這樣深厚的骨肉之情怎能不讓作者心存感激?因而,當祖母病倒之后,“臣侍湯藥,未曾廢離”。同樣也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李密細心的照料,祖母也難以活到“九十有六”的高齡。情感是從生活中產生的,相濡以沫使祖孫之間的情愫變得更加深厚。親情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這種樸素而圣潔的情感最能溝通思想。作者不同尋常的孝心,格外令人感動?!傲畈ㄖ咐蠲埽┲?,反復諄篤,出于真誠。至今讀之,猶足使人感動,況當時之君乎!”看到李密這些真情表白的晉武帝自然也不會例外。
二、委婉曲折的方式
作者“陳情”的目的是“辭不赴命”,開頭卻避而不談,而是從自己的身世寫起,敘述自己孤苦無依的童年,敘述祖母久病臥床的情狀,敘述自己進退兩難的狼狽,最后才表明自己不能赴命的目的。這種敘述方式,是一種迂回“戰術”?!稇饑摺ぺw策》記載:趙威后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趙國求救于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趙太后不肯答應,于是大臣竭力勸諫,惹得太后暴怒。左師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只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后飲食住行,接著請托兒子舒祺,繼之論及疼愛子女,最后大談王位繼承。不知不覺之中,太后怒氣全消,最終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李密的陳情方式和觸龍的勸說方式異曲同工。試想,如果李密開頭就說“我不想做官”之類的話,晉武帝還能有耐心把他的表看完嗎?這種迂回“戰術”給自己成功地打動晉武帝騰出了有效的情感空間。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李密不單在戰術上迂回,還緊緊地抓住了一個字——孝,“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如果他不答應武帝的征召,有“不事二君”的嫌疑?!安皇露本鸵馕吨哪钆f朝,不滿新朝——這可是殺頭抄家的罪——李密當然清楚,所以他得澄清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意在表明我不出來做官只有一個原因——供養祖母,“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恰恰就是晉武帝所提倡的“孝”。不僅表明了心機,同時也給晉武帝在處理他這件事上有了伸縮的空間。但是這又產生另一個問題:供養祖母是孝,不聽從君主詔令,卻是不忠?!爸倚⒉荒軆扇?,是盡忠還是盡孝?李密最終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先盡孝,后盡忠。因為李密今年才四十四歲,而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這樣做,既符合晉武帝“以孝治天下”的道德方針,又有盡忠武帝的機會。“忠孝兩全”,既成全了李密“愿乞終養”的愿望,又成就了晉武帝“孝”治天下的美名,還會收羅名士為己所用,晉武帝當然不會不滿意。
關鍵詞:王力;古代漢語;編校舛誤
中圖分類號:H3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12)05—0149—03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是久負盛譽的高校古代漢語教材,它已經哺育了和仍然在哺育著成千上萬求知若渴的莘莘學子。多年來,雖然有不少新的、各具特色的古代漢語教材問世,但王力主編《古代漢語》的地位,仍然無法被其他古代漢語教材取代。因此,持續地關注、學習和研究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應當成為所有古代漢語教師自覺的責任。
在第一線的教學實踐當中,我們在由衷贊美這本《古代漢語》的同時,也發現它在知識講解、語言敘述及文字校對等方面似乎還存在著些微瑕疵。出于對這部著作的熱愛之情,我們不揣淺陋,列舉其1999年校訂重排本編校中若干有待商榷的問題,以就正于廣大同仁。
一、知識講解不準確或不完備
1 《緒論》:“語言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F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里繼承和發展過來的。”
語言的繼承性固然不容置疑,但不同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融也是客觀存在的。例如,王力先生曾說:“當三個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按照漢語的老辦法,是先把它們分為兩類或三類,然后把連詞插在這兩類或三類的中間……五四以后,由于西洋語法的影響,漸漸把連詞限定在最后兩個人或兩件事物的中間?!币虼耍摼渥又械摹岸际恰币烁臑椤按蠖际恰?。
2 《官之奇諫假道》:“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苯滩淖ⅲ骸八罚吭碌牡谝惶??!?/p>
為了講給學生相對清晰、全面的古代歷法知識,此處宜改注為:“朔,夏歷每月的第一天。夏歷每月最后一天為‘晦’,大月的第十六天、小月的第十五天為‘望’?!?/p>
3 《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苯滩淖ⅲ骸百Z(gu)利之,用商賈之道向人民圖利。賈,藏貨待賣叫做賈?!?/p>
此處此處宜加注:“往來販賣貨物為商。混言則商賈無別?!崩碛赏?。
4 《馮諼客孟嘗君》:“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R國大概聽說了。其,句中語氣詞,表示委婉語氣。”
從上下文看,此處“其”字的作用當是表示推測語氣。
5 《論語》:“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教材注:“這句是說,三軍人數雖多,如果軍心不齊,它的主將也會被人奪走。三軍,古代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諸侯大國有三軍?!?/p>
據《左傳》,春秋時天子有六軍,諸侯國有三軍二軍一軍不等,而國力強大的晉國在不同的時期曾有三軍六軍四軍的不同編制。故此處“三軍”不宜坐實,當加注“泛指軍隊”。
6 《論語》:“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苯滩淖ⅲ骸败旄福╦ufu),魯邑名。”
宜加注:“今山東高密?!币粍t能給學生明確的歷史地理知識,二則也與全書類似注釋一致。如《齊桓公伐楚》教材注:“穆陵,地名,即今山東臨胸縣南的穆陵關。無棣,齊國的北境,在今山東無棣縣附近?!?/p>
7 《文王之囿》:“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教材注:“囿(you),天子諸侯養禽獸的地方。”
注釋只解說了囿的功用,并沒有解說其外形特征,宜加注:“建有圍墻?!薄洞呵镒髠髡x·莊公十九年》:“《冢宰職》云:‘園圃毓草木?!嵭疲骸畼涔显黄裕瑘@其樊也。’《詩》云‘折柳樊圃’,成十八年‘筑鹿囿’。然則圃以蕃為之,所以樹果瓜;囿則筑墻為之,所以養禽獸?!?/p>
8 《老子》:“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逼渲?,“行不言之教”教材注:“施行不用言詞說教的教化,實際上是采取放任主義?!?/p>
“放任主義”顯然不屬于“教化”,此注自相矛盾,也與上下文不相吻合?!皩嶋H上是采取放任主義”當刪。
9 《老子》:“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苯滩淖ⅲ骸叭酥?,指社會上通常奉行的法則。”
注釋的傾向性不明,不利于學生道德的培養。可改為:“人之道,這里指社會上通常奉行的不公平的規則?!?/p>
10 《不龜手之藥》:“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苯滩淖ⅲ骸半y(nan),亂事,指軍事行動。越有難,等於說越入侵?!?/p>
“難”不僅僅指軍事行動,“難,亂事,指軍事行動”宜改為:“難,禍患,此處指軍事行動。”《左傳·昭公三年》:“余不能治余縣,又焉用州?其以徼禍也。君子曰:‘弗知實難。’”杜預注:“患不知禍所起?!薄蹲髠鳌ふ压哪辍罚骸皣U而多馬,齊、楚多難?!倍蓬A注:“多篡弒之難?!?/p>
11 《詩經·碩鼠》:“碩鼠碩鼠,元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苯滩淖ⅲ骸皹吠?,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下兩章‘樂國’‘樂郊’都是同樣的意思。按:這種地方只是詩人的理想,在當時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編者此按似嫌武斷。古代交通不便,發現人跡罕至的自由王國并非不可能,也確曾有隱士視之為樂土,與世隔絕。故此按可改為:“這種地方是詩人理想中的自由王國?!?/p>
二、語言敘述不甚暢達
1 《蹇叔哭師》:“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怪^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教材注:“中壽,約指活到六七十歲。蹇叔大約已七八十歲,過了中壽的年齡。”
此注同時使用副詞“約”、“大約”和數詞連用兩種表示約數的語法手段,是不必要的重復,當改為:“中壽,指活到六七十歲。蹇叔已七八十歲,過了中壽的年齡?!绷硗?,教材對《詩經》的介紹:“《詩經》產生的時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六世紀),共約五百多年。”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約”字當刪。
2 《趙威后問齊使》:“是其為人,哀鰥寡,恤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教材注:“息,動詞,蕃殖。鰥寡孤獨窮困的人得到救濟,不至於死亡,就是使民蕃殖?!?/p>
“蕃殖”詞義特征偏重于增多或增廣,指代“救濟鰥寡孤獨窮困的人,讓他們不至於死亡”,似乎不妥,不如改為“生息”。
3 《觸簪說趙太后》:“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教材注:“重器,貴重的寶物,指金玉珍寶鐘鼎等?!?/p>
“珍寶”在語義上可以涵蓋“金玉”和“鐘鼎”,因此在層次上不宜并列,此注可改為:“重器,貴重的寶物,指金玉鐘鼎等珍寶?!?/p>
4 《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教材注:“或,有人,無定代詞。”
“或”為代詞,“有人”卻是動詞詞組,彼此不相吻合??筛臑椤坝械娜恕??!豆讶酥秶病罚骸盎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許行》:“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苯滩木ⅰ盎颉保骸坝腥?。”
5 《論語》:“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教材注:“‘國’是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是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詞句語義上有重復,既說統治,便無須煩言“政治”。
6 《寡人之於國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人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苯滩淖ⅲ骸耙詴r,按照一定的時候,指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的季節已過?!?/p>
“按照一定的時候”的“時候”太泛,當屬硬譯。其實,“時”即“時令”、“季節”?!墩f文解字》:“時,四時也?!倍巫ⅲ骸氨敬?、秋、冬、夏之稱。”因此,此注改為:“以時,按照一定的時令,指草木凋落的時候,那時生長的季節已過。”
7 《舜發於畎畝之中》:“人恒過,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后喻。”教材注:“這幾句是說一般人沒有預見性,要等到犯了錯誤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難來了才著急,才能奮發有為;顯出臉色來,然后才被人們所了解?!?/p>
“顯出臉色來(征於色),然后才被人們所了解(而后喻)?!辈浑y發現,“發於聲”在編者的詮釋中并無著落,因此,此句中間當補上“用語言說出來”。
8 《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教材注:“剛強的東西自己導致折斷,柔弱的東西自己導致約束?!?/p>
“自己導致折斷”語義不夠顯豁,明顯是字面上的硬譯,因此,此注似可改為:“剛強的東西因自己的剛強被折斷,柔弱的東西因自己的柔弱被約束?!?/p>
9 《詩經·無衣》:“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教材注:“同仇,你我的仇敵是共同的。”
以“你我的仇敵是共同的”注釋“同仇”,那么“同仇”如何再受“與子”的修飾?此注可改為:“同仇,有共同的仇敵?!?/p>
1 《常用詞》:“孟子萬章下:‘帝館甥于貳室?!保ㄖ父睂m。帝:帝堯。館: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
在古代漢語中,“塥”和“婿”是一對異體字。作為編者的語言,此處宜改為現代漢語的規范用字“婿”。
2 《論語》:“底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教材注:“廏(jiu),馬棚。”
正文用“廏”字,注的卻是“廏”字。二者應統一起來。
3 《常用詞》:“【樹】(一)動詞。種植,裁種?!?/p>
“裁”當為“栽”。
4 《常用詞》:“【法】(二)制度。賈誼過秦論上:‘內文一度,務耕織?!?/p>
“文”當作“立”。
5 《常用詞》:“【益】(一)水漫出來,漲。呂氏春秋察今:‘瀤水暴~,荊人弗知?!⒁猓涸谶@個意義上,后來都寫作‘溢’,但在先秦許多古藉中都作‘益’。引申為多或富裕?!?/p>
“藉”當作“籍”。
6 《常用詞》:“【完】(一)完整,完善,沒有損壞?!?/p>
“壞”字之下標示了兩個著重號:“”和“”。“”當刪。
7 《常用詞》:“【錯】(二)錯雜,交叉詩經小雅楚茨:‘為賓為客,獻酬交~。’”
“交叉”后當有句號。
8 《常用詞》:“引申為非分地取得某種東西或實現某種愿望,如懶惰而能過好日子,做壞事而能免於刑罰?!?/p>
“非分地取得”的“得”字下多加了一個著重號“”,當刪。
9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有時候,甲字和乙字雖的雙聲,但是韻部相差很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