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

        第1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居家養老服務;老年人;需求

        [中圖分類號]F323.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2)31-0047-02

        1 問卷調查說明

        (1)調查目的。近年來,保定市養老形勢日趨嚴峻。調查保定市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現狀有助于更加清晰和明確地把握我國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構建科學合理的老年人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2)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對象涉及了保定市轄下的四個市區的15個典型社區的老年人。調查對象中,男性老年人占47.6%,女性老年人占52.4%。老年人平均年齡為68歲,其中80歲以上高齡老人占10.2%。

        (3)調查方式及內容。此次調查遵循多水平、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程序。調查內容涵蓋了老年人基本情況、經濟狀況、健康狀況、需求狀況等具體內容。調查共發放問卷410份,回收有效問卷41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

        2 調查結果分析

        (1)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提供者的需求。明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主體是構建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體系的前提和基礎。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75.9%、56.2%、32.8%的老年人希望居家養老服務由政府、社區和家庭來提供。這也符合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本質要求及發展方向。具體見表1。

        (2)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需求。明確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是構建完善的居家養老保障體系的核心內容之一。結合先前學者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筆者認為居家養老服務項目應該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服務、法律維權服務等。此次調查顯示:老年人對醫療保健服務需求量最大,約45%的老年人存在醫療保健服務需求,其中體檢、康復保健和推拿按摩三項需求較大,分別有57.8%、53.1%、48.7%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較強烈需求;老年人對家政服務需求量次之,近四成的老年人表示對家政服務存在較強烈的需求,其中管道疏通、房屋維修和家電維修三項需求較大,分別有46.6%、45.6%、45.1%的老年人表示存在較強烈需求;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料和法律維權服務的需求量相對較低,研究發現僅25.9%的老年人存在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僅21.4%的老年人存在法律維權服務需求。具體見表2。

        (3)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素質的需求。養老服務人員的素質是影響居家養老服務保障成效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調查發現,分別有58.7%、54.7%、36.4%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急需掌握護理、老年保健學、溝通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老年人對養老服務人員素質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反映了我國老年人養老觀念的轉變,如今老年人所要追求的是體面而又尊嚴的晚年生活。具體見表3。

        (4)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的需求。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是開展高效居家養老服務的物質基礎。調查發現,老年人對室外活動場地的需求量最大,有超過七成的老年人表示對室外活動場地存在較大需求。此外,老年人對老年人活動室也存在較大需求,有67.0%的老年人表示需要該項服務設施。充足的室內和室外活動場地不僅可以豐富老年人文娛生活,也可以為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交網絡提供條件。具體見表4。

        3 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構建思路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需求較大。對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以下幾點需求規律:其一,絕大部分老年人希望政府、社區和家庭是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其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應該重視醫療保健服務水平的提高;其三,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需要重點掌握護理、老年保健學、溝通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其四,居家養老服務應該注重提供老年人室外活動場地、活動室等服務設施。基于以上認知,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明確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提供方式。“居家養老是建立在個人、家庭、社區和國家基礎之上的,以居家養老為形式、以社區養老網絡為基礎,以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為保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體系。”因此,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遵循官民結合、社會參與的原則。在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主體建設方面:首先,應該強化政府對福利事業的主導責任,一方面政府應該積極健全機構參與的法律法規,完善服務提供的制度設計,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增加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其次,應該重視與社會力量的協作發展,一方面,應該拓展居家養老服務參與主體,盡可能吸收社會資源為我所用,另一方面,努力構建服務機構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機制以及機構與家庭之間的信任機制,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推廣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二,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體系。多層次且翔實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可以有效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但是,保定市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呈現“大眾化”的趨勢,服務內容層次較為單一。正確的市場需求評估是制定合理服務內容的前提和基礎。筆者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應該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的需求,其服務內容應該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保健、法律維權等多個方面。調查結果顯示,醫療保健服務是老年人最為關心的內容,其次是家政服務、生活照料服務、法律維權服務。因此,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內容體系應該重點把握對醫療保健服務的分類和規范,并且能夠有重點有序地推進服務層次和水平的提高。

        第三,提升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人員素質。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發展是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的關鍵一環。而當前保定市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結構單一、專業化水平較低。為有效解決該問題,促進服務人員的多層次、高水平發展,建立健全居家養老服務人員教育和培訓的機制尤為必要。上海市為提高養老服務人員質量,特批準了22家培訓機構舉辦居家養老服務護理培訓班。筆者認為,在加強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專業化培訓過程中,必須重視培訓內容與老年人需求的接軌。調查發現老年人對服務人員護理、老年保健學和溝通知識和技能有較高的需求。但是,通過對上海市服務機構服務內容的了解,我們發現上海市居家養老護理培訓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護理、醫學護理常識、緊急救護知識、老年保健常識等,缺乏對服務人員溝通等技能的專項培訓。而服務人員與老年人良好的溝通是其了解老年人服務需求,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層面的需求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第四,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服務設施。居家養老服務保障的服務設施包括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兩個方面。硬件設施主要指社區內老年人活動室、康復保健室、室外活動場地、圖書館閱覽室、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緊急救助設施等;軟件設施主要指社區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其專業化服務水平。此處重點強調社區硬件設施的建立健全。調查發現,老年人室外活動場地的拓寬和社區老年人活動室的建設是完善居家養老服務硬件設施的重點內容。政府和社區在解決以上問題過程中需要承擔主要責任。一方面,政府應該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老年人口的分布特點合理規劃城市用地,差異化配置養老服務設施;另一方面,社區應該科學合理管理社區用地,做好社區養老設施的管理和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2).

        [2]祁峰.我國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研究與展望[J].經濟問題探索,2010(11).

        第2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論文摘要:大連市首創的居家養老,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它有完善的組織機構,良好的發展前景,是具有創意的就業新形式。

        論文關鍵詞:居家養老社會保障社區養護員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還存在許多不足,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機制頗為重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重視社會福利事業,積極探索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途徑,于2002年9月首創“居家養老院”,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紐約時報、讀賣新聞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了“居家養老院”的情況。

        美國駐沈陽總領事、日本養老問題專家多次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人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民政部領導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具有創意的就業新形式。”

        一、居家養老的概況

        居家養老,不是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而是特指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緊密聯系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個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人們可以向服務站申請醫療和家政服務,由服務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償的各種長期服務的養老方式。大連的具體做法是:根據社區老人經濟條件和養護員崗位的需求,分為A、B、c、D四個檔次。A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3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齡(80歲左右)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的人);無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類:每戶每月享受的政府養護補貼2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歲、女65歲以上的老人;雙親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內(含1000元)、單親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內(含6OO元)的;年齡在70歲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臥床不起、下肢癱瘓等重大疾病由醫院出具證明),如其子女是本區下崗失業人員,可以作為養護員選用,但必須經過街道、居委會人戶調查,情況屬實,由居委會張榜公布3天,如無異議,可享受政府補貼。C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100元,條件是在享受B類條件以外的社會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業人員且同時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類:居住在本地,經濟條件較好,需要此項服務的自費老人。居家養老審批時間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將申報者的戶籍、工資、醫院證明等相關材料各一式兩份(原件、復印件各一套)報送區民政局社會福利科審批。

        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現有六十歲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轄區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戶。通過調查發現,全街道共有47戶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顧,有的是孤老戶,有的是子女下崗、失業無力贍養戶。以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經常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和照顧,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時間不固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另外隨著退休職工納人街道管理,社區干部愈加繁忙,很難長期擔負起照顧老人的任務。雖根據“星光計劃”要求,在對老人服務上,建立了三級服務網絡,為老年人建立了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每個社區都有老年活動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對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仍未解決。同時,街道有許多下崗職工,尤其是大齡下崗失業女工再就業困難,長期在家,靠低保金過日子,生活十分堅苦,而下崗女工都是料理家務能手,加上老人的特點是戀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將這兩個弱勢群體結合起來,先將下崗女工培訓成養護員,再利用社區慈善會所得捐贈支付養護員工資,這樣既解決了照顧扶養老人問題,又解決了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兩得,開創出一條不設圍墻的家庭養老模式。

        由于居家養老費用低、服務周到、家庭氛圍濃、適合老人生活習慣、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到各層次老人歡迎,居家養老迅速發展起來,由最初的13戶17人發展到現在的77戶118人,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會有關部門的認可,沙河口區在全區16個街道推行這一做法,目前沙區居家養老院已發展到498戶,2003年居家養老院獲得區長特別獎,目前此項措施已在大連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養老的組織機構

        為了促進沙河口區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步伐,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促進沙區居家養老事業健康、適度、有序的發展,特設立以下機構。

        第一,沙河口區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局社會福利科,負責行業審批、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養老人員的審批,把居家養老院納入社會養老機構重點指導、服務、管理范圍。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負責街道和社區的居家養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長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擔任,副院長由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科長兼任。主要職責是:研究確立家庭養老院的工作計劃、措施的實施,人戶摸底調查,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確定居家養老院的養護對象和養護員;負責簽署養護員協議、養護員的調配、管理、考核和培訓、發放養護員的工作補貼;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關系,募集慈善資金等。

        第三,社區居委會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站長由居委會主任兼任,主要職責是:調查、采集家庭養老需求信息,上報社區需要增加的養護對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見,改進服務;負責養護員的管理、業務學習、考核和業務講評;為有家庭養老需求的老人選派養護員;負責居家養老院的設施建設與維護;傳達部署養老院工作任務。

        第四,居家養老院。每個居家養老院由一名養護員和一戶被養護對象組成,養護員與老人簽訂協議書和服務承諾,養護員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愛心奉獻,熱情服務;必須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務,清掃衛生,買菜做飯,和老人談心,帶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會請假,居委會派人接替,養護員每日填寫日記和家庭財務收支帳;經求老人意見,居委會月考核、季評議,如果老人不滿意可提出更換養護員。

        第五,社區醫院。社區為每戶居家養老院選派家庭醫生,為每個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載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每周一次為老人體檢并做好記錄,為每個老人發放一個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費就診;定期對養護員進行日常護理培訓和老年人常見病例護理以及各種急救常識的培訓。

        第六,監督員。監督員由街道老齡委、退管站和部分老黨員組成,負責養老院各項制度的檢查落實,對養護員工作實行監督、檢查,征求養護對象意見,及時提出有利于養老院建設和發展的建議。

        三、居家養老的發展趨勢

        居家養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各方面趨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發展。即管理規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養護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

        1.管理規范化。養老事業水平是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居家養老院從創建到現在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了規范居家養老院的發展,市、區政府出臺了《大連市家居養老院實施辦法》、《關于加快推行社區居家養老院建設實施方案》等三個文件,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了工作目標,即“十五”期間,沙區要建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規范的居家養老院管理機構,確保生活需照料的三無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納人居家養老院福利服務養老范圍,滿足社會老人居家養老的需求,提供有償、低償的養老服務;各街道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必須具備“9有”,社區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做到“六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統一合同文本、統一體檢、統一培訓、統一管理,建立養護員考勤、考核、評議、獎勵制度,使居家養老院在管理體制、用人制度、補貼標準等方面建立科學的管理規范。

        2.投資主體多元化。目前制約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資金,隨著居家養老規模的日益擴大,供養對象的增多,支付養護員工資標準的提高以及培訓費用、管理費用的增加,資金不足、來源渠道不穩定等問題凸現出來,必然制約、影響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發展居家養老的資金應建立多元的籌措和運行機制,具體的方法是: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沙區政府為每個街道下撥居家養老院開辦事業費,對無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區政府每月資助300元養護費,低收人老人每月補助200元,社會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資助1120元。區政府年出資十萬元用于養護員公益崗位工資和培訓,每年市民政局發行1-2次專為居家養老籌集資金的社會福利彩票,所得資金款項用于居家養老費用。沙河口區成立慈善總會,各街道成立慈善辦事處,動員社會力量向海內外募集款項,對捐助額4千元以上的單位、個人可給予一年“冠名權”,長期包戶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權”,對為社會福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個人,可授予榮譽稱號。

        3.運行市場化。居家養老事業要按照產業化、市場化經營的思路發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責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努力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沙區居家養老院已發展到498戶,其中享受資助的“三無老人”僅41戶,其余全部自費。目前,全市已發展自費戶500多戶,養護費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區今后的工作重點是通過政府對居家養老的老人資助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發展自費戶,未來居家養老市場潛力非常大,不僅適合“獨居”、“空巢”老人,而且適合與子女同住的老人,這種方式使雙職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顧之憂,晚上同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又可以節省子女去養老院探視的時間,費用適中,因而受到不同層次老人的歡迎。

        4.服務方式多樣化。目前居家養老院提供的服務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隨著其發展還要滿足老人更高層次的需要,根據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斷充實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滿足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比如根據老人興趣、愛好提供服務,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健康老人提供室內外活動場所,社區醫院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為老人提供小時服務、單項服務、日托、相談等服務。中山公園街道還聯辦了“夕陽紅”養護院,為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時服務和針對臨終老人的“臨終關懷”。

        5.養護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居家養老服務是新的“銀發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勞動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要根據需要有計劃地優先在公共服務社及轄區失業人員中培訓養護員,逐步建立職業資格和職稱序列等級管理制度,提高居家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沙區中山公園街道與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醫護理學院聯合辦學,建立了中山公園居家養老培訓基地,利用高校的師資和先進的教學設備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培訓基地常年開設家庭護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見病防治和急救知識、養護員職業道德規范等課程,請專家教授講課,建立標準化題庫,使養護員培訓正規化。市勞動局為居家養老院設立養老護理員職業標準,并逐步建立養護員職業資格和職稱評定制度,未來的養護員的工資依職稱和服務質量而定。中山公園街道目前已培訓253名養護員,184位已走上養老護理崗位,并且和市內各軍隊干休所達成協議,派出養護員40多名。

        6.服務對象公眾化。居家養老院在確保國家供養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和無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時,為社會老人提供有償和低償的居家養老服務,鼓勵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費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做大做強“銀發產業”,即解決了老人的需求,又解決大量失業人員就業。

        四、發展居家養老的重要意義

        1、居家養老是我國社會養老的發展方向。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據估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國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齡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這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實現保障,這已遠遠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個老人2個孩子照顧,壓力大;二是社會服務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時工雖可解決老年家庭服務的部分問題,但服務質量、穩定性無法保證;三是公辦養老院數量有限,對急劇增加的老人來說懷水車薪;四是私人養老院收費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養老是一種更普遍、廣泛的養老方式,隨著它的不斷發展,其覆蓋面不僅包括“三無”老人,而且包括享受養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廣大城鄉的全體老人。

        第3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社區 居家養老 需求 對策

        社區居家養老是近年來政府實施的最新養老方式,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并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2013年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達2.02億,而中國現有各類養老機構僅4萬多家,床位只有380萬多張,需求多而供應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們需要了解社區老人實際需求特點,以便在此基礎之上開展多樣化的居家養老服務。

        一、調研地概況及問卷調查簡要說明

        為了解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現狀及服務需求,我們所在的武漢科技大學“為老服務”暑期實踐調研團隊于2013年7月對武昌區中華路街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展開了調研。武昌區中華路街共有7個社區,常住人口4.2萬,登記在冊60歲以上老人7500余人,是武漢市最早的政治、文化、商貿中心,連續幾年被評為市級文明街、平安街等。我們此次調研主要選擇了西城壕與楚材兩個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展開了問卷調查,并對其中的12名老人做了深入訪談,發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92份,回收率達92%。

        二、調研地居家養老需求現狀分析

        為了解城市社區60歲以上老人的需求現狀,我們將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劃分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展開調研。

        1.日間照料需求

        (1)個人照顧需求。理論上講,子女和配偶仍是大多數老年人提供個人照顧的理想人選,但因與子女分居、喪偶等原因,生活照料和家務勞動成為照顧老人生活起居的重中之重。調研顯示,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務需求頻次是最高的(見表1)。

        (2)醫療服務需求。從受訪老人所選擇的醫療服務來看,衛生保健服務(上門打針、輸液、量血壓等)和健康咨詢服務頻次最高,家庭醫生的需求也相對較大。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記憶力減退、視力模糊、腿腳不方便等問題,外出存在困難,所以對上門的日常衛生保健服務需求較大;而家庭醫生雖更方便,較高的費用也使需求難以擴大。

        (3)老年大學需求。很多受訪老人建議社區開辦老年大學,設圖書館、閱覽室、學習中心和活動室等。可以通過專題講座、咨詢指導、上公開課等形式,解決老年群體共同關注的問題;也可以社區老年課堂為主陣地,聘請專家學者組成公益課堂義工講師團,對老年人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開展涉及法律、科學養生、醫療保健、人際溝通、家庭教育等專題講座和咨詢指導等各類知識。

        2.生活護理需求

        調研顯示,受訪老人在生活護理方面對送飯上門需求最高,頻次達78,說明老年人在飲食方面的需求是第一位的。此外,開辦老人食堂、幫洗澡頻次最低,這主要是出于多數老年人對吃“大鍋飯”以及自尊心方面的考慮,而陪同購物、送貨上門和精神慰藉頻次相當(見圖1)。

        3.家政服務需求

        家政服務是當今城市社區化的產物,一方面老年人做不了多少家務,另一方面許多年輕人又忙于工作,社區家政服務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圖2也顯示了受訪老人對洗衣服、家居清潔、買菜做飯的需求很大,而管道疏通、維修水電設施等也是行動不便的老人急需的服務,而請保姆和鐘點工所占頻次不高。

        4.精神慰藉需求

        老年人有通過人際交往獲得信息,與他人交流并得到感情宣泄的需求,但由于大多賦閑在家,離開了工作群體,或因行動不便、交往圈明顯縮小,倍感無聊和失落。調查顯示(見圖3),有28%的受訪老人對于專設老年活動室,方便老年交流活動有著需求,是所有精神需求服務中占比最高的。組織休閑娛樂活動的比例占24%。上門陪同聊天、舉辦興趣培訓班、法律咨詢三項服務的需求都在13%左右,婚介服務僅占8%。

        三、居家養老服務現存的主要問題

        1.居民對相關政策了解不夠

        34.6%的受訪老人不知道社區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或是不了解相關政策(包括準入條件、服務內容和收費),這說明調研地對政府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宣傳不夠。早在2013年,武漢市已選擇江岸區和武昌區養老服務示范區試點開通“12349”居家養老服務呼叫熱線,實現老年人服務需求與社區服務、社會服務、志愿服務對接,為老人提供癱瘓照料、膳食服務、室內保潔、代購代領、健康保健、外出陪護等服務。但調研地情況不容樂觀,“一鍵通”手機的比例僅為5.8%,這是武昌區民政局智慧養老項目,專門提供老年人熱線服務。

        2.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調查顯示,有30.7%的老年人反映社區養老服務存在問題,32.7%的老人生活質量評價不好。從提高養老服務的建議來看,健全服務設施的比例占受訪老人35.7%,完善服務項目占34.9%,提高工作人員素質占29.3%。可以看出,社區老年人對于服務設施、工作人員素質和服務項目這三方面都存在不滿。

        3.社區互助主動參與意愿不夠

        社區互助是中國式養老的百步亭成功模式,這就需要老年人也廣泛參與居家養老志愿者服務。百步亭社區擁有2.4萬多名志愿者,其中不乏70多歲的志愿者,同為老年人,他們更懂得照顧老年人。但目前這種模式在其他社區推廣情況并不樂觀。調研顯示,只有11.54%的老人愿意做義工參與社區中的老年人互助的義工活動,余者都表示自己年老體邁,不能為他人服務。但要擴大社會廣泛參與,我們必須加強互助,不能完全等待社區、社會的救助。

        四、滿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多樣化的對策建議

        1.發揮政府公共服務的主導作用,完善社區社會保障體系

        一方面,改變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僅投入資金建立養老院的單一做法。鼓勵政府提供相關的福利補貼,或通過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即由政府出資向NGO購買此類公共產品,改擴建養老服務中心,以提高養老援助水平。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居家養老服務機制,鼓勵民辦養老機構,并給予政策上的支持,如補貼、貸款、減免稅收等,或者實行“公辦民營”,使政府這一職能逐漸向社會轉移,以吸收民間資本,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

        2.“問診”需求差異,滿足日益多樣化的居家養老需求

        年齡、教育程度、收入來源以及自理能力等對老年人需求影響顯著。我們通過差異化分析把老年人分為“健康富裕(H-R)型”、“健康貧困(H-P)型”、“健康文化(H-C)型”、“健康文盲(H-I)型”、“體弱富裕(V-R)型”、“體弱貧困(V-P)型"、“體弱文化(V-C)型”和“體弱文盲(V-I)型”八種類型。各類型呈現出需求差異,需要分類幫扶。調研顯示,“H-R型”老年人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最迫切,隨后依次為“V-P型”、“H-C型”、“V-R型”。此外,社會和個人因素造成了老年群體需求的明顯差異:“H-I型”"需要溝通交流、“H-R型”需要學習新知和運動養生,而“V-I型”和“V-P型”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更加需要得到社會關注。

        3.宣傳新型居家養老服務理念,加快養老“雙化”實施進程

        所謂“雙化”即社會化和市場化。我國居家養老服務正處于探索階段,相關理論日益成熟,如福利多元理論、社會嵌入理論和相互作用理論等。但是,由于已往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居民自身對此缺乏深度理解,導致他們對居家養老存在誤解。通過開展道德教育活動或借助媒體的力量向居民宣傳相關理論,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參與度,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同時,政府應在一定程度上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順利實現居家養老的“雙化”。

        4.改變單一居家養老模式,嘗試與專業機構合作運營

        社區居家養老的提供離不開政府、社會和社區的協調配合。政府難以獨自維系如此龐大的系統,需要社會和社區的輔助調節。社區居家養老如果只是單一的某種模式,則很難滿足老年人的個性化需求。社區物業公司對居民情況比較了解,有專門的場地和人手,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專業養老機構則能為社區居家養老提供人員培訓、醫療服務、康復護理、心理咨詢等全方位服務。日前珠海市為其設定的“9064格局”養老,打破了原先單一的居家養老模式,值得我們借鑒。

        參考文獻

        [1]孫澤字.關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與對策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7(21)

        [2]敬嘉、陳若靜.從協作角度看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與管理創新[J].復旦學報,2009(5)

        [3]楊春華.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困境和出路[J].前沿,2009(8)

        [4]成偉,劉海鷹,張宇奇.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方案探索[J].理論與現代化,2013(1)

        第4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導讀

        《聯合國老人原則》強調:“老人應盡可能地居住在家里。”這與我國當前提倡居家養老如出一轍。

        居住在家里,不用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老人生活上有很多方便之處,但同時也需要面對多方面的問題。

        首當其沖的就是醫療健康方面,多數老人都有慢性病,如果獨處,對疾病的監控、緊急情況的處置都存在很大的隱憂。

        其次,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有所下降,存在購物、打掃衛生等生活上的不便。

        還有,很多老人精神生活也比較匱乏,特別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邊,常常找不到人說話,無法與人交流,成為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隱患。

        采訪對象

        高利平

        山東社會科學院人口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人口老齡化及社會保障方面的研究

        高教授告訴記者,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其形式主要有兩種: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上門為老年人開展照料服務;在社區創辦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務。

        高利平研究員認為,中國人口正處于急劇老年化時期。近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逐漸提高,但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卻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如何在當前國情下養老,并且以最好的水平、最大限度地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服務、保障老年人的權益,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嚴峻問題。而傳統的養老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勢在必行。

        空巢現象突出

        2012年全國老齡工作會議上,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介紹,截至201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85億。預計到“十二五”末,全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2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

        與此同時,由于現在家庭觀念的轉變,家庭規模出現逐漸縮小狀態,加上獨生子女核心化家庭架構的逐漸成熟,這些趨勢都導致“空巢現象”凸現,單身老人戶、只有一對老夫婦的家庭越來越多。盡管“空巢老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現象會帶來許多問題,比如老人的孤獨、空虛、傷感等心理問題,身體健康問題,生活不能自理等問題。

        居家養老正當時

        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分為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前者是我國幾千年傳承下來的養老模式,主要是由子女贍養、照顧老人。然而,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執行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急劇轉型和變遷,中國家庭養老功能也在逐漸弱化。目前,獨生子女的父母開始進入老年,而獨生子女們已陸續進入婚姻、生育期,他們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下一代,必然會疏于對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愛。若是請人上門專護,費用、住房等也是很大的問題。

        至于養老機構,老人參與的意愿不是很強,主要原因在于親情“鏈接”和養老觀念的根深蒂固。中國都有著養兒防老的傳統,老人對家庭的感情投入和依賴十分高,一旦進入養老院,就意味著將這個家拆開,與過去生活斷開,老人從情感上無法接受。基于此,一種既滿足老人生活在自己家中的愿望,又能享受到機構養老的專業服務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正在全國蓬勃興起。

        導讀

        人口老齡化現象不僅僅是我國的問題,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個難題,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也異常嚴峻。

        養老“有而乏優”,美國也曾經遇到同樣的問題。早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就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經常有美國老人孤獨死在公寓中的事件見諸報端。美國為此開始了在居家養老模式上的探索。

        2002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積極度晚年”的口號,各國政府及國際性組織紛紛提出自己的主張,并進行了居家養老模式的試行。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如意大利、瑞典、日本等在一些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

        采訪對象

        寶叔

        網名bigbigboy,44歲,銷售總監,1993年去美國,中途云游多國,2000年回美國定居

        記者:您在美國待了多長時間?

        寶叔:1993年來的,中途云游了不少地方,2000年又回到美國定居。

        記者:美國的老人現在大多是單獨住嗎?

        寶叔:美國大多數老人都是自住的(我選擇不說獨居)。這是一種文化傳統吧。

        記者:那他們有沒有擔心突發疾病、生活不方便呢?

        寶叔:突發疾病這類情況不用擔心,因為醫院會定期通知老人去體檢、復檢;如果有些中風或者心臟病等高危患者,通常他們家居都帶有報警裝置,有手環式的,置于房間的,到處都能輕易觸動到的。

        記者:這種報警服務是政府提供的嗎?

        寶叔:保險公司。

        記者:需要收費嗎?

        寶叔:要收錢的。但是,如果是低收入(人群),那就是免費的。

        記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呢?他們住在家里方便嗎?

        寶叔:那些老人住老人院,里面有護士護工。也是保險公司負責。有錢人自己掏錢,低收入的保險公司全額支付,或者支付98%。

        美國:開發全面監測系統

        美國政府對老年人實施全面醫療照顧,為老人提供急性照顧服務、看護服務、初級醫療照顧、住院治療、護理院照顧等。這種方式解決了慢性病老年人需要長期照顧的困難,使這些體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最大限度他保持健康,同時使他們能保持一種獨立、有尊嚴、高質量的生活。在此基礎上,美國政府還基于社區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居家養老服務,包括病歷管理、成人日間照顧、家庭健康扶助、個人照料、雜務服務等。另外,美國還為居家老人安裝電子應急系統,處理緊急情況。

        意大利:鼓勵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

        意大利的養老事業不是國家統一管理、執行的,而是下放到每個大區。其中倫巴第的養老模式曾被評為世界上最先進的養老模式,因為它提倡“居家養老”的觀念,除非真正生活不能自理,政府鼓勵老年人和子女一起生活在家中,并實行一定的經濟補貼,子女不在家時由社區型養老機構對老人提供日間照料。這種模式,不僅可以讓老人在家中享受到親情和溫暖,解除獨處的孤獨感,還能減少政府開支。

        瑞典:福利家政按需分配

        根據瑞典法律,子女和親屬沒有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義務,這完全由國家來承擔。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瑞典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化養老制度。在今天的瑞典,養老工作的指導原則是:通過各種專業護理,讓老人盡可能延長在自己家中生活的時間。政府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福利,比如個人衛生、安全警報、看護、送飯、陪同散步等日常生活需要的服務,并在一定程度實現按需分配。家政服務的次數和范圍根據需要而定,有的是1個月只提供1次服務,有的1天里要提供多次服務。

        日本:一碗湯的距離

        20世紀70年代,日本家庭的“空巢”現象十分嚴重,倫理學家為此提出了“一碗湯距離”的概念,即子女與老人居住距離不要太遠,以送過去一碗湯而不會涼為標準。這樣老人可以住在家里養老,子女又能常回來照顧長輩。從政府的角度上, 2000年就開始實行護理保險制度,而“脫離醫院,讓老人回歸社區,回歸家庭”是這項保險的主要目的。國民每年繳納3000日元就可以在65歲后接受這項保險提供的服務。在日本,居家養老非常受歡迎,主要原因就是社區服務周到細致,相對完善,能夠讓老人發揮余熱。

        導讀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現在提出的“居家養老”并不是傳統的“住在家里”,它除了住在家里外,還有社會能夠提供的一個服務性網絡。

        受訪對象

        李靖

        伍益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多年來一直從事居家管理和居家養老管理工作 。

        李經理告訴記者,現代意義的“居家養老”應該是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為基礎,配備具有相應資質的生活照料員、護理人員、健康管理師、營養師、康復理療師、心理咨詢師為居家老人服務;并配置相應的康復設備、運動器械、娛樂室、老年課堂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的娛樂方式,充實老年生活。與此同時,還應整合社會資源,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

        緊急救援?呼叫中心(或一鍵呼叫系統)24小時為居家老人提供呼叫,針對老人突發性事件和身體不適,提供各種緊急救援服務。包括通知平臺服務人員(也可以直撥平臺電話)、物業保安、老人子女、居委會以及衛生醫療機構、120、110、119等。中心座席人員會在第一時間根據老人的地理信息和歷史記錄,全方位地通知有關人員趕到現場,從而保障老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生活照料?為居家養老客戶建立居家檔案,包括基本信息、家庭信息、生活習慣等,方便社區平臺服務人員了解老人情況,為老人提供清潔衛生、營養飲食、買菜、洗衣做飯、代繳各種費用以及心理慰藉等服務。

        健康管理?中心為老年客戶健立健康檔案,并配有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全科醫師、營養師、康復理療師,根據居家老人的健康檔案,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健康咨詢、預約掛號、就醫陪護以及在醫院開通就醫綠色通道等等,并聘請高資歷的養老、醫療專家定期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平臺進行巡診,為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送醫送藥,解決看病貴看病難,隱患未發現、治療不及時等醫療問題。

        家政服務?中心會根據客戶家庭的需要,派遣公司員工入戶提供保姆、保潔、護理、做飯、洗衣、陪護、維修等服務。

        信息查詢中心?以公司云計算電子軟件為基礎,隨時隨地查詢個人健康檔案,享受服務項目預訂、服務項目查詢、服務人員檔案查詢等信息化服務,民政和養老管理部門也可以隨時查詢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情況。

        商品配送中心?公司會根據客戶需要為客戶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商品代購、票務、旅游、送水、送餐等服務,送貨上門。

        導讀

        北京、上海、大連、廣州、山東等地方已經在陸續推進居家養老服務。2012年6月,重慶市建立了首個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中心,目前已經開始運營,居民只需花300元錢就可以安裝一個呼叫終端,終端不但具有普通電話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無限遙控緊急呼叫功能,并整合社會服務資源,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低價的服務。雖然取得了不少進展,卻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問題。

        采訪對象

        高利平、李靖

        隨著養老問題日益得到重視,政府也不斷強調居家養老的必要性,鼓勵社會承擔部分養老責任,為居家養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運作體系,北京、上海、廣州、大連、青島等城市已經率先探索試行,并在管理、服務方面總結出了一套比較系統、規范的管理方法,初步形成了設施服務、定點服務和上門服務等形式。

        這些城市的居家養老模式因其符合老年人需求、節約資源等優勢而得到廣泛認可,但仍然出現了居家養老服務敲不開空巢老人家門的尷尬狀況。對此,高利平副研究員認為,總體來講,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只是剛剛起步,處于初級階段,各項職能還不完善,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急需解決。

        服務缺乏專業性,內容簡單

        劉芬瓊(80歲,居住在天津):那些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大多只能算是家政人員,缺乏專業性,而且服務內容過于單一。

        高利平副研究員說:就我國現狀來看,居家養老服務中,社區管理及服務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人員少,素質不高,隊伍不穩定。我國除了個別發達城市,大部分地區有的只是家政服務,政府并沒有培訓助老服務員,所以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務還遠遠跟不上。在服務項目上也還不夠多元化,服務質量上也未達到老人的期望值,譬如在提供用餐、護理、就醫等服務方面與老年人的要求差距較大。

        對策: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需求行業,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支專業、敬業的服務隊伍和多元化的項目。因此,應對服務人員按不同的要求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實行職業資格制度和技術等級認證制度,按培訓技能考核的等級從事相應等級的服務,做到持證上崗,不斷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在服務項目上,除了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心理咨詢、法律援助都急需加強,盡量使項目多樣化,以滿足老人的需求。

        就如何選擇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李靖總經理也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老年人應該加強法律規范意識,找居家養老服務一定要到具有相應資質的正規機構,比如和當地民政局合作的居家養老服務公司,在各方面都比較有保障。

        第二,老年人應該到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去實地考察,了解他們的具體模式和流程,是否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服務項目是否完善。畢竟老年人自己住家養老,安全、及時是最重要的。

        居家養老離農村很遠

        宋湘(31歲,來自農村)?大學畢業后就留在了城市工作,而年邁的父母還留在農村。問起他對居家養老的看法,他說:“居家養老這種模式確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似乎只局限于城市里。在農村,就連社會保障都還不全,談何居家養老服務?”

        高利平副研究員解釋說:長期以來,農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都很薄弱,絕大多數老年人都依靠家庭養老,缺乏社會的支持和幫助。目前農村老年人居家養老問題主要體現在政策法規缺失,社會保障不全、組織網絡和服務設施缺乏等。對于這部分人而言,為他們的居家養老提供社會支持還任重道遠。

        對策:在農村,政府應像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樣,逐步完善并大力開展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起農民養老的責任。其次,發展社區服務型居家養老,形成農村社區管理和農村養老相互促進的機制,解決當前老年人口養老需求和供給的矛盾。

        資金來源不足且方式單一

        何先生(27歲,江西某民政局干部):因觀念落后,目前許多地方把居家養老工作僅僅歸結為民政部門負責的福利事業,甚至是救濟事業。這主要表現在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來源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還是政府,經常會出現資金不足而影響發展。

        高利平副研究員說:雖然居家養老在一些項目上采取收費的形式,但是政府還是主要買單者。政府資金的投入對居家養老的啟動和一部分困難老人的養老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若要普及居家養老,提供全面高質量的服務,這些資金是遠遠不夠的。目前,老人若想享受更好的居家養老服務,就需要自己掏腰包,而其中有些項目并不便宜,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這個消費能力。

        對策:政府作為主導方,應該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老年人口規模,加大對養老服務業的資金投入,重點扶持居家養老,并按一定比例提取老齡事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集中用于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和人才培訓;同時也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提供支持,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資金投入的發展機制。

        李靖總經理提出的解決方案是:1.無償服務。這類服務針對散居的三無老人、75歲以上的優撫老人、勞動模范、低保老人、持有特困證的人群,由政府按低償服務價格采購服務。2.低償服務。對于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和經濟比較困難的社區獨居老人,公司可以低償服務。3.有一定經濟能力,需要服務的人群,可以自己購買有償服務。

        政策不完善,社會支持系統不健全

        孫先生(42歲,廣東某民政局干部):看好居家養老在中國的發展,但是他也表示:“居家養老支持系統的構建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目前國家和各個城市都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但這遠遠不夠,并且在社會支持上也還欠缺。”

        高利平副研究員認為:到目前為止,我國針對居家養老支持的政策法規、服務體系還未完善到位。一方面缺乏政策指導,僅有的政策也大都散見于各部分、各地的規章之中,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現有的相關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

        對策:居家養老支持系統的構建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根據目前的中國國情,政府還是起著主導作用。當務之急是要建立有利于支持、促進和規范居家養老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譬如政府應建立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和項目的財政支持計劃、城市公建配套法規、社區養老服務管理規章等。在政策上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把這些相關規定落到實處。

        編后

        居家養老,是國際社會總結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幾十年來解決養老問題的經驗教訓所形成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我國值得借鑒的養老模式之一。

        第5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論文關鍵詞:社區 社區養老保障

        一、社區保障的定義

        社區養老的社區服務,在國外一般稱為老年人社區照顧。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在合適環境中養老”(aginginpiace)的理論,首先在英國推行社區老年照護服務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發達國家紛紛效仿,到20世紀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數學者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為其進行定義。比較通俗的定義有:“社區保障就是社區承擔的社會保障事務”;“社區保障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障的執行層次”;“社區保障就是指社區的社會保障”;“社區保障就是社區組織自身為居民提供的各種保障”。有的學者認為“社區保障是根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實際生活標準,以社區為單位,通過社區組織和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為滿足社區成員的物質文化生活,圍繞各項社會福利事業和社區居民及特殊群體而開展的社會保障活動。”

        以上定義從各個側面揭示了社區保障的含義,由于角度不同,對社區保障的認識、界定也有所不同。筆者認為,社區保障這一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社區保障是指社區組織承擔的政府交辦的各項社會保障管理與服務工作,以及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專門為本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狹義上的社區保障專指社區組織通過優化社區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的各項保障業務和服務。因為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社會制度,其責任主體是政府,而社區是一個群眾性的自治組織,社區保障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強制性、互濟性、社會性等特征,也不具備社會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擴大內需功能、投融資功能等。所以,必須正確認識社區保障的含義及功能,以避免出現社區功能擴大化傾向,影響社區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總之,社區中的社會保障是本社區管理組織對社區內成員因各種自然和社會原因導致家庭生活貧困,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提供各種幫助,同時努力促進社區物質和文化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的制度。

        二、社區養老的特性

        1.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謂養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質經濟上的供養需要;(2)生活照料和護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實精神生活的娛樂和教育、老年生活調適的心理輔導、應激——應對社會支持等;(4)保護生命的需要,包括醫療服務和治病藥物的使用。我國養老體系功能應兼具物質和精神兩重性。老年人的養老生活有各種具體而特殊的需要,涉及醫、食、住、行、樂、為、健、學。

        2.社區養老的資源多元性

        在傳統家庭養老模式中,對老年人的經濟奉養、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養老功能的資源所在;而社會養老模式的特點是社會提供養老資源。此兩種模式的養老資源均是單元性的。與我國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相適應的社區養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養老功能的資源既來自個人、家庭,也來自社區、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養老體系的經濟供養部分可包括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家庭供養、個人儲蓄、自我供養幾個層次;照料體系的構成也要涉及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社區今后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老年護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為老年人“長期生活的場所、一生的歸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習慣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養老住所,而家庭成員則可以給予老年人他人難以替代的親情關懷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應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適當的措施,鼓勵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環境中養老。

        3.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體系的多層次性、開放性和優勢互補性

        社區養老模式滿足各方面養老需要的功能載體可以是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社區養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僅由親緣關系成員所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的概念,在這樣的社區——家庭環境中,社會人際關系層次更多,人際交往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更能滿足人際互助與溝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這樣的養老環境中更可能獲得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滿足。因此,在社區養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養老載體’一旦它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性的。居住條件好、子女照料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養老是社區養老;而居住條件差、子女照顧不好或是失去親人的老人,由社區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圍的養老住所也應歸屬于社區養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較強的老人,不愿麻煩或“連累”子女、親人,而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設施良好的社區老年公寓中擺脫家務牽累、休閑養性、安度晚年,這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社區養老方式。本著社區養老模式以老人為中心的原則,在養老方式的選擇上應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見,根據老年人的價值觀、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某種養老方式的擇取不必固守不變,應該是動態發展的。從根本意義上應該確定的是,社區養老模式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備人際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和精神養老條件的社會環境。

        4.社區養老模式資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區養老較之機構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能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1996年,美國人住養老院的老人數量僅為居家服務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護理費用開支總額達到800億美元,比居家老人的護理費用總額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個設施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平均每張床位的成本也在10萬元左右,一個2、3百床位的養老機構,就意味著2、3千萬元的投入,還不包括建成后運作費用的補貼。

        三、現階段我國社區養老保障的現狀及問題

        首先,社區養老保障缺乏系統性,根據國外的經驗,任何一種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實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總會有相關的法律與制度的先行出臺,這樣一種新的制度和方案才會順利地推行和實施,我國的社區養老保障還沒有形成一種服務體系,還只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另外社區缺乏對養老保障的自主權,目前的社區僅是充當著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對社區養老資金缺乏統一的管理,各地資金籌集方式各不相同,資金的來源不明確。大部分社區活動資金主要來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撥款,但資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務,資金也不是專門撥給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區接受的退休人員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破產企業,對于這些退休人員,其生活來源主要是政府的補助,屬于社會福利,由民政部門負責發放,另外社區中雖設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資金,也要由社區上交給街道。

        再次,對社區養老的準備不足,這主要包括:在認識方面,一是主管方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其還沒有完全了解社區養老的含義,沒有將社區與養老真正地結合起來,對民眾缺乏必要的宣傳,社區僅是一個自治組織,社區養老是由社區的養老院負責,而一般養老院是要收費的,社區派往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只是起到一個把握政策方向,作為養老院與政府聯系的橋梁而己,二是群眾對社區養老的認識,很多人對社區養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組織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沒有具體的管理和實施的部門,組織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區對轄區內的老年人缺乏統計與了解,對于接受的退休人員也只是對其來去負責登記而己;在基礎設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齡化,對老年生活服務、健康維護、老年文化、娛樂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滿足,還包括精神方面的滿足,很多社區缺少老年人活動的場所和設施,例如平等社區雖然擁有一個200平方米的活動室,但室內缺乏活動設施,圖書閱覽室的書籍也比較單一,而且缺乏為老年人提供的單獨的、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活動場所及設施。

        四、加強和完善我國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建議

        在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國家還無力包辦老年服務事業,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購買服務。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方式,在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是切實可行的途徑。針對目前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需要通過合理設計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養老的觀念

        1.1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大力宣揚健康向上的養老方式,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而妥善應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社區與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在社區廣播中或在各小區的宣傳窗中多增添一些關于積極、健康養老的知識欄目和真實的事例教育內容,讓老年人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以樂觀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會交往。這里的“社臺交往”指廣義的老年人參與的各種社會活動,包括勞動就業、文化學習、文體活動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動。老年人口可以通過各種社會交往增強運動,或者通過交往和運動尋求新的平衡,社會交往是增進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長健康期的得力之舉。社區應在了解老年人社會交往偏好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科學引導,并注意發揮老年人自身在各種社會交往活動中的組織和管理作用,讓老年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以更加自信、積極的態度去生活。

        1.3培養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認同感和服務資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順利開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體的認可。社區工作人員要經常與老年人進行溝通,幫助他們了解社區,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區責任感。同時,要幫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區為老服務,使他們能切實根據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區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

        2.加強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人力資源建設

        人力資源是推動老年福利事業發展的基本因素。一個完整、充實的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人員配置應由正規照顧人員與非正規照顧人員進行合理搭配,應是在專業人員指導下的綜合福利服務。

        2.1做好老年人家屬的教育和培訓工作

        社區服務的開展離不開老年人家庭成員的基礎性支持。一般來講,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賴的人,且他們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對老年人的家屬進行簡單的培訓,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點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識,使他們盡自己所能,關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心理健康,積極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養老的社區服務。

        2.2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工作者的專業化水平

        應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領導社區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業的人員從事社區老年管理工作。同時吸納更多的熱愛老年服務事業的人進入社區為老服務行業,對他們開展正規的專業化培訓,培養他們對為老服務事業的正確態度,加強對老年人特點的了解,理論和實物操作均合格后發給其為老服務專業資格證書產.在手式上中煎產可安排一段時間的試用期,根據他們的實際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對其進行進一步的資格認定。加強反饋監督制度的執行,杜絕形式主義。適當提高社區管理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視他們的工作,呼吁其他社會組織和居民的協助與配合,共同做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2.3發揮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養孝的社區平務再作除了專業工作人員之外,還應有相應的志愿者服務隊伍作為支撐,通過組織成“老年服務小組”、“送溫暖小組”等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性的福利服務。也可以鼓勵健康的低齡老年人組建自己的志愿者隊伍,為高齡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幫助,增進社區老年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助。

        3-完善社區服務,推進社區服務業產業化發展

        社區服務業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發展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興產業,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因而要改變我國目前的社區服務雜亂無序的狀態,必須堅持規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建立科學規劃、合理建設的社區服務建設體制。實行行業準人和認證制度,建立規范有序的社區服務管理機制。美國前老年學會主席舒爾茨在談到社區在養老中的作用時總結了以下幾點:

        3.1開展社區的上門服務與鄰里互助讓長期照顧老人的家庭和親屬有喘息的機會;

        3.2由社區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樂部等組織;

        3.3對老人的親屬提供培訓,傳授照顧的技巧與技能;

        3.4組織受到專門訓練的咨詢人員給照顧老人的家庭以指導。

        第6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一)社會救助體系日益健全,困難群體基本生活切實得到改善。1、城鄉低保工作有序開展。嚴格做到了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截止目前,城鎮低保共注銷了902戶,1811人,新增了153戶,274人。農村低保共注銷了470戶,730人。新增293戶,417人。同時按照城鎮低保人均補差227元/月的標準、農村低保人均補差92元/月的標準,共2971戶、5452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1461萬元,為3318戶、4664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513萬元,使城鄉低保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2、城鄉醫療救助政策更加惠民。重新修訂出臺了《雙灤區城鄉特困群體疾病醫療救助辦法》,進一步擴大了救助病種,提高了救助比例,簡化救助程序。目前,共為60人發放城鎮醫療救助資金13.6萬元,為142人發放農村醫療救助資金38.3萬元。3、救災減災工作進一步加強。積極籌措救災資金,強化救災力度。目前,共為5260人發放救災款共86萬元,及時發放救災物資,其中棉被375、毛毯40條、面粉6噸。同時結合基層建設年活動,我局職工共集資6200元用于大廟鎮上碾子村村民李洪賢的危房改造。深入群眾,摸底調查,排查出313戶農村危房戶,涉及956人,已轉報有關部門。4、收養登記、孤兒救助工作進一步規范。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要求,規范收養登記流程。孤兒救助資金按照每人每月600元的標準,目前,共發放孤兒基本生活補助資金10.08萬元,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孤兒手中,確保了孤兒的基本生活。

        (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有了新的突破,老年群體生活切實得到保障。1、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按照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總體思路,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支持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爭取到省級專項資金75萬元,用于“一鍵通”建設,為老人進行全天候服務。為解決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問題,整合農村各種資源,因地制宜,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目前我區共有民辦養老機構3家。同時制定了《高齡老人生活津貼發放辦法》提高了標準,目前,共發放高齡老人生活津貼8.4萬元,健全老齡組織機構,制定并完善了各項老齡工作制度,建立老齡人員檔案,對全區60周歲以上老齡人口進行了全面統計。2、高度重視五保供養工作。我區共有五保人員283人,其中集中供養28人,分散供養255人。目前,共撥付集中供養資金132.5萬元,分散供養資金33.15萬元。為不斷提高農村五保供養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爭取省級專項資金85萬元,新建餐廳一座,同時對排水、浴池進行了維修,重新對中心整體進行綠化美化,使五保老人住的更舒心。

        (三)社區和基層民主建設體系有長足發展,百姓權益切實得到維護。1、社區整體水平大大提高。積極貫徹落實區委《關于全面提升社區建設水平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的實施意見》(雙灤字[2012]1號),按照社區建設“四五六”發展戰略,建立了社區建設幫扶工作機制,采取部門結對幫建的形式,明確幫建職責,落實幫建項目、資金,進一步提升社區軟硬件建設水平,為順利實現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目標打下堅實基礎。全區共投入資金2900萬元,通過新建、改擴建、資源共享等方式使全區18個社區軟硬件建設得以升級改造,其中10個社區達到1000平米以上,16個社區全部高標準建設了社區事務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綜治維穩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五個中心”,提供了日間照料、配餐中心、便民菜站、老年休閑室等服務設施,滿足了群眾的基本需求。我局為更好地完成社區建設任務,明確專人積極深入社區了解情況,與相關單位進行溝通,指導完善了各項社區工作制度,起草擬定9項新制度。組織開展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社區建設的重要性”進行課題研究。同時,作為東園社區的幫建牽頭單位,制定了《聯建幫扶東園社區的實施方案》,落實幫建資金10萬元,組織完成幫建項目8項,努力將東園社區打造成先進典型。2012年3月,全國城市街道社區創先爭優活動簡報第2期和省民政廳基層建設年活動工作簡報第六期分別對我區社區建設工作做法給予了肯定。2、順利完成第九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依法制定了《雙灤區第九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實施方案》,選舉工作自2012年1月6日啟動,至2012年3月底前結束,嚴格做到了把握重點,突出特色,統一調度,周密安排,落實政策,依法合規,各部門密切配合,克服困難。于2月27日順利完成了全區6個鄉鎮,63個行政村的換屆選舉工作。選舉一次性成功率達100%。同時積極做好選舉后的整章建制工作,配合組織了新一屆的村委會成員培訓工作。2012年6月,我區獲得省第九屆村“兩委”換屆工作先進單位。

        (四)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有新進展,特殊群體的困難切實得到解決。1、加強雙擁優撫工作。落實撫恤定補資金,全部通過“一卡通”方式按標準發放到位。我區有重點優撫對象359人,目前,共發放撫恤資金148.55萬元,城鎮義務兵待安置期間生活補助費2.8萬元。深入開展優撫對象安居工程。截止目前,已為2戶重建戶撥款26000元,為35戶維修戶撥款15.7萬元,維修及重建工作正在進行中。為11名優撫對象補助醫療費7200元。落實了14人的參核待遇。2、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完成了27名退役士兵的接收報到工作,爭取領導支持,協調有關部門、企業制定了退役士兵的擬安置方案,5月份,對退役人員進行了技能培訓。

        (五)社會專項工作規范運行,確保各項工作切實順利開展。1、高質量完成區劃地名工作。自2011年12月啟動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以來,制定了《雙灤區第二次地名普查實施方案》和《雙灤區第二次地名普查實施細則》,科學謀劃,周密部署,積極穩妥地開展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于2012年4月較好地完成了普查任務,得到了市民政局的充分肯定。同時我局積極對全區各街、路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召開座談會、聽證會、研討會等,出臺了標牌設置方案,變更3條大街、2條大道、2條路,命名3條大街、11條路,經人大會議通過。組織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雙灤卷》編纂工作。目前各級初級詞條、區級詞條已上報市民政局審核完成,待省檢查驗收。2、殯葬管理逐步規范。積極宣傳落實《殯葬管理條例》和《雙灤區殯葬管理實施辦法》,倡導健康文明殯葬新風,聯合相關部門對喪葬用品和棺木市場進行了清理、整頓,責令4家經營殯葬用品的店點限期整改。起草了《雙灤區關于開展村級公益性墓地建設的意見》,杜絕非法占用耕地、林地亂建墓地、亂埋亂葬等違法違規行為。3、民間組織管理更加嚴格。按照《社團登記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的有關要求,堅持登記標準,嚴格把關,做好新成立民間組織的審批工作。2012年,我局共批準成立3家民辦非企業(幼兒園),1家社團。目前我區共有社團20家,民辦非企業5家。4、婚姻登記體現溫馨。改造完成了婚姻登記大廳,設置登記室、調解室、提示欄、公示欄,規范了服務標準和用語,辦件合格率達100%,得到了群眾的好評。

        (六)全面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維護全區和諧穩定。1、積極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宣傳黨的宗教政策,教育廣大教職人員和信教群眾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幫助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解決實際困難,確保全區宗教領域和諧穩定。2、加強了對清真飲食市場的的監管和服務。聯合工商、衛生等部門對清真市場進行了監督檢查指導和服務,確保清真食品更加清真衛生,杜絕了非清真食品對清真市場的侵蝕。3、加強了對宗教場所和宗教活動的監管和檢查,真正做到了:保護合法、打擊非法、抵御滲透、打擊犯罪。4、年初市委市政府正式確定市天主教主教府落戶雙灤區,天主教主教府的建設工作具體由區委統戰部承接,目前已完成征地,其他手續正在辦理中。5、積極謀劃了綠禾養殖散養柴雞項目和灤牧肉牛養殖兩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0余萬元。

        2013年工作謀劃

        2013年,我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依托,以創新社會管理、完善城鄉救助體系、提高社區治理水平、加強養老服務等為主題,進一步加強低保工作規范化建設,確保救助公平、效率;認真貫徹大病醫療救助政策,提高困難群眾健康水平;繼續加強救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避災自救能力、減輕災害損失;落實雙擁優撫政策,推進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深入開展雙擁活動;加強殯葬管理工作,倡導綠色文明的喪葬之風;抓好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清理規范民間組織;提高婚姻、收養登記管理水平,創建群眾滿意的服務窗口;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使民族宗教工作上臺階。同時,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重點工作

        1、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以“四有一創”為基礎,以“四五六”發展戰略為方向,全面加強社區軟硬件建設,不斷提高社區服務居民能力。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素質。依法選舉產生一批社區居委會成員,逐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職社區工作人員,使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的人員走上社區工作崗位,建立培訓和年度考核制度,不斷提升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加強社區服務組織建設,不斷拓展社區服務內容。建立和引進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起來。使勞動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服務、文化娛樂、社會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務事項全面覆蓋;家政服務、物業管理、養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務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逐步進入社區;推進社區志愿者服務活動,逐漸使志愿者成為推動社區建設和社區服務的重要力量。改善社區服務方式。依托街道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實行“一站式”服務,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逐步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需求。真正把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成為服務居民的民心工程。2、進一步加快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落實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同時制定符合我區實際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強化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的行業管理和指導,科學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布局規劃,合理整合現有養老機構資源,提高養老機構資源的利用率,對居家養老服務進行統籌,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以及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加大對社會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實養老資金補助政策,提高對民辦養老機構的資金補助。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3、強化維穩工作。積極做好優撫對象、困難群眾等服務對象的工作,建立完善民政服務對象群眾維穩機制,通過及時掌握動態、耐心細致交流、真心實意服務,第一時間化解矛盾隱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二)重點項目謀劃

        1.續建項目

        1)藍旗嶺墓園建設。該項目位于西地鄉吳營村南溝,總投資2億元,占地1444.7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主要建設殯儀館、墓地、專用公路、停車場、人行道、辦公用房等。目前,已完成投資2000萬元,規劃設計方案已報市規劃局,外業勘探、墓園評估、地震安全性評價及審定意見已完成。預計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2)市兒童福利院及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設施。位于雙塔山鎮白廟子村,總投資1427萬元,占地10畝,建筑面積5600平方米,共6層。目前,已投資500萬元,主體結構已經完工。預計明年全部完成,投入使用。

        第7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養老模式;城市社區養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大陸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13.26%,65歲以上的占8.87%。聯合國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占該國人口總數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數的7%以上,即表明這個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了。

        2011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顯示,2011年到2015年間,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由1.78億增加到2.21億。預測,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5%。面對如此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形勢,尋找有效的養老模式是緊迫且現實的問題。

        一、我國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

        1、家庭養老。家庭養老指老年人住在自己家里,有親人陪伴照料。這傳統意義上的養老模式,對于現代化進程里的中國,對于目前的“421家庭”結構,已不具備時代的新生命力與能量。

        2、公辦養老機構。公辦養老機構以其公有化,設備全,價格適中的特點,獲得許多家庭的選擇,但有限的數量是個問題。中國有老年福利機構37623個,養老床位245萬張,僅占60歲以上人口的1.5%,低于發達國家5%-7%的比例,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2%-3%的水平。另外受傳統觀念影響,老齡人大多不愿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

        3、私營養老機構。私營養老機構重點是注重老年人的食和住,存在管理不規范,設備不完善,護理人員不專業的問題,選擇它的往往是低層收入家庭。

        4、社區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興的,社會化的,適合中國特色的新型養老模式。社區養老不是家庭養老,不是社會養老,而是居于自己所住社區里的居家養老。老人住在自己的家里,在家人照顧的同時,也能有社區的服務機構人士提供上門服務。社區養老服務通過政府的扶持、社會的參與、市場的運作,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家政餐飲、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當然需要老人相應承擔服務費用的一種養老方式。

        二、社區養老模式的優勢

        1、提供個性化與多樣化的養老服務。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滿足那些年齡偏大,體弱多病,行動不便老人的照料需求,使其在自己家里就可享受養老服務。

        2、地域覆蓋范圍廣。社區居家養老可分布于各個街道,對于老人及其家庭來講非常的方便,可以避免去養老院來回奔波的勞累。節省時間,花費消耗少,運作成本低,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社區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1、種類較少、層次較低。我國目前開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主要為衣食住行、健身娛樂、醫療保健方面,偏向于日常的生活護理和基礎的家政服務,解決老年人物質生活需求。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老人在精神層面上的需求,比如心理上的疏導,法律方面的咨詢以及社會的參與上服務內容卻比較少。服務層次低主要表現在:其一,社區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陳舊,不能滿足老人多方位的需求。其二,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服務水平和質量不能得到良好有效的保障。

        2、供給主體單一,社會化程度不高。其一,社區養老服務的提供者由政府包攬,集中于政府部門,養老資源的配置效率受到了相應的影響。其二,民間組織介入不足,很多地方甚至出現了非營利組織缺位的現象。其三,服務人手不足,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較低。社區為了彌補人手不足的問題,通常會采用招募志愿者的方式。目前志愿者主要由學生、普通黨員、社會愛心人士等組成,但是這些志愿者流動性較大,穩定性較差,不能有效保證服務持續的運行。

        3、沒有實現規模效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源的供給沒有實現規模效應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認識不到位,人們產生的需求不高。目前人們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這樣的新型養老模式的認識不足,有許多的老年人根本就沒參與進來,不足的需求必然會導致社會居家養老服務呈萎縮狀,也就說不上規模效應的實現了。其二,標準化的程度欠缺,示范效應沒能形成。在中國全國各地的社區居家養老試點工作中發現,不同社區做法迥異,沒有標準可循,沒有規范可循,參與度不高,運作效率低下。

        四、社區養老模式的對策建議

        1、提升專業化程度。其一,確定并擴大服務對象種類,滿足不同老人的多層次需求。對不同老人制定不同方案,如對“三無”老人,五保老人,有特殊貢獻的老人由政府出資,保障他們基本的養老服務。對低保老人,高齡老人,生活困難老人提供抵償服務。對身體健康,有經濟能力的老人提供有償服務。其二,確定服務內容,滿足老年人物質精神生活需求。側重于加強老年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如心理疏導,聊天解悶,法律咨詢服務。其三,提高機構人員的專業化程度。政府為社會養老服務系統的人員提供免費培訓,吸收社會工作,心理咨詢等相關專業的大中專學生進入,打造一支具備專業化知識和技能,持有相應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證的高水平服務隊伍。

        2、實現服務主體的多元化,提高社會化程度。其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在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發展初期,政府在觀念的指引,政策的制定,運營監管方面發揮作用。其二,鼓勵民間資本介入。加強法律中對非營利組織的認可,通過優惠政策引導社會采取合作、個人承包形式入社區發展。其三,調動社會力量介入。鼓勵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定期或不定期,不同方式提供志愿者服務工作。或者讓退休的低齡老人作為人力的補充,推動社會的再就業。其四,發揮家庭成員的作用。政府投入畢竟是有限與基礎的,社會力量參與也存在穩定性不佳的缺口,以血緣為基礎的養老關系必將長期成為整個社區居家養老體系的核心。

        3、實現標準化。把注意力聚焦于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中心的建立。我國社區養老無明確遵循的標準,整個項目的推廣難以產生規模化效應。建立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確立基本模式,制定標準和規范,從而進行全國范圍的推廣,規模效應的實現。

        我國是于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正承受著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針對老無所養的問題,必須及早規劃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將養老納入國家戰略。更好的發展滿足城市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達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目標,構建新型的城市社區養老模式。推行社區養老服務,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同時也為體制轉軌和結構轉型營造了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為維護社會穩定,解決社會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

        參考文獻:

        [1]王麗.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模式的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12(04).34-38

        [2]陳建梅,王紅艷.基于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的養老方式分析[J].商業經濟.213年第五期.32-35

        [3]姚瑤.探索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養老模式[J].農村經濟與科學.2014(06).11-13

        第8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一個做衛浴的知名廠家上門推銷適合老人用的智能馬桶。“這個馬桶技術非常先進,老人從床上到馬桶上整個過程都是智能的,但是我沒選擇給老人用。因為這個馬桶必須裝在老人睡覺的床邊。我自己身為兒女,肯定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睡在馬桶邊上。”這類嘗試推銷給老人用的“適老”產品其實并不適合老人用。“我希望他們能夠真正地去體會一下老人到底需要什么。”

        中國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約為2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消費群體,但是,長久以來的“銀發經濟學”中,除了保健品等極少行業一枝獨秀外,人們只關注養老院床位夠不夠。

        其實,一個巨大的、層次豐富的中國養老市場的輪廓正在愈見清晰。

        適老產品少之又少

        “在中國養老市場上,做養老院的多,但是做養老產業的就幾乎沒有了。人上了年紀之后,對生活的要求會有所改變,隨之而來的,是對于生活空間里的家具、衛生間都有要求,但這些往往被忽略。” 廣東永愛養老產業有限公司上海區總經理徐亞峰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中國,進養老院的老人畢竟還是少數,很多人依舊選擇居家養老的模式,但是這并不說明這些老人就不需要適老的產品。”徐亞峰說。目前,由于各種原因,國內獨立居住的老年人越來越多,這為專業化老年人用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但老人一直都被認為是消費能力較弱的群體,很少被商家和產業界所關注。這種服務和產品上的缺失,導致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同程度地影響到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在徐亞峰看來,適老因素優先考慮安全無障礙。“有些投資商租用一棟樓以為就能直接做成養老院,但是養老院房間門的寬度、走廊的寬度都是有要求的,要能讓輪椅進出自由。”“適老化”衛浴產品旁邊都設置了扶手,以便老年人身體起落時進行強有力的扶持和支撐,洗漱區的產品邊角設計圓潤、洗漱臺高矮要合適,保證了老年人使用中的安全外也便于清潔。

        永愛希望成為集老年用品的設計開發、經銷和相關服務于一體的老年用品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2012年10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參觀了永愛的“幸福生活體驗館”后說“現在設計和服務都已經有了,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降低價格,讓更多人都能夠享受這樣的服務”。

        “目前還屬于高端定制階段,因為市場還沒成熟,所以貴,如果能大批量生產的話,價格自然就降下來了。”徐亞峰說。

        上海同睦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嚴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情,只不過他更加關注為業主或者是投資者籌建新養老院,并提供管理以及營運的IT解決方案。

        “也有一些國外的廠商找到我,希望把老年產品推往中國老年市場。但是很多護具等產品很難在國內賣出去。”嚴華說,“一方面是價格原因,還有就是無論是老人自己還是護工,都不會使用。很多老年產品的使用需要培訓。”

        永愛和同睦成立時間都還不長,都只有兩三年。徐亞峰是高級健康管理師,在來到永愛之前,有醫院照護方面的經驗。而與徐亞峰不同的是,嚴華在進入養老產業之前在IT行業摸爬滾打了超過30年。“我現在每天都呆在養老院里,跟老人和護工同吃,跟院長一道查房。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我才能知道在養老機構里,老人需要什么,護工有什么訴求,養老機構的管理者又會有什么樣的需要。”嚴華說。

        資本摸索進入

        與適老產品市場同樣煥發勃勃生機的還有資本市場,但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摸著石頭過河。養老機構并不是養老行業的唯一要素,如何才能盤活養老產業,社會資本在摩拳擦掌。

        以養老地產為例,大型開發商已開始嘗試布局養老地產。據了解,目前,萬科、綠城、龍湖、復星、遠洋地產等房地產開發商均已在養老地產領域爭奪市場份額,但是真正提供給老人的生活社區至今為止在市場上還少之又少。

        老年公寓確實有著一定的市場。隨著空巢老人的比例越來越高,原來的居住環境或多或少都無法再適應老年人的生活特點。不方便、不安全成為最大的問題。

        記者走訪了普陀區幾家中介了解二手房買賣情況,走訪的5戶二手房賣家中,有3戶是老人。“我們賣了這套換個樓層低一點或者有電梯的,我跟老伴兩個人住在五樓太不方便了。”其中一戶的戶主對本刊記者說。因為市場上適合老人居住的住房產品并未真正面世,老人能選擇的也只是低樓層、有電梯這些最簡單的條件。

        用“各路英雄逐鹿中原”來形容現在的中國養老產業再合適不過。除了養老院這個養老終端市場外,養老周邊產業、產品開始令資本市場感興趣。

        上海明蔚投資管理公司總部(籌)董事總經理鮑志明就是其中一位。鮑志明有19年金融行業生涯。“我要做的就是把金融與養老產業對接。”鮑志明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投資是為了回報,“從資本角度與養老產業未來發展對接后產生價值衍生并打造可復制性。如果說從金融端口、房地產端口、養老院端口、衣食住行行業端口、周邊度假村或俱樂部端口,來做整體金融整合的話,養老產業的盈利點就不再那么單薄了。”

        鮑志明給記者舉了個例子。“比如我參股一家養老院,同時,與周邊旅游和醫院等 合作,讓能夠自理的老人參加旅游活動,拉動周邊旅游經濟,并讓無法自理的失禁失能老人住進醫院得到專業護理。”他已在著手準備標準化護理流程養老工作者的培訓。

        上海紅日養老投資管理(集團)董事長陳琦8年前還在從事化妝品行業。“我和養老院結緣,非常偶然。我有個老同學在民政局工作,他告訴我,現在社會上老人越來越多,養老床位非常緊張,等著入院的老人排長隊。希望社會各界都來辦養老院,解決老人入院難。”陳琦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那時候我就決定試一試。”八年來,陳琦在上海做了三家養老院,“我做的是連鎖養老院,一個小規模的養老院養不起專業的人才,只有集團化、連鎖化經營才能降低成本,有效利用資源。”陳琦說。今年,紅日在江蘇常州建立了一家養老機構。

        “我并不做高端養老院,也不做最基本的福利院,我關注的是中端的,跟政府錯位經營。”陳琦說。

        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簡稱35號文件),這是國務院首次以文件形式的對于養老行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如何鼓勵社會力量進入養老服務業,成為35號文件出臺后,大家關注的焦點。民辦養老機構在民政部門登記時,絕大部分注冊的是民辦非企業單位,因為其非盈利性質,困擾制約了很多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

        養老服務賣給誰

        “愛照護”的首席執行官丁勇曾在國際養老產業(上海)展覽會暨峰會上曾分享過他們所做的調研結果:“我們發現老年人在75歲以后,自己能作的決定不多了。”

        “愛照護”創建了中國首個基于失能老人照護按需數據可視化和照護、狀態檢測需求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目前還處于摸索階段。

        “子女跟老人不在一起的時候,通過手機應用程序,可以直觀地看到對父母的檢測數據,能夠作出及時的照護,參與到父母的養老中來。”丁勇說。

        “現在的養老服務主要針對的是80歲左右的老人,也就是‘30后’‘40后’,他們對于這些養老服務的新產品可能還不太接受,但是之后的‘50后’‘60后’老人的購買能力以及生活習慣就不同了。”徐亞峰說。

        在養老問題上,兒女角色的重要性一直沒有被抹滅。“我一直都說,我們的客戶不僅僅是老人,更是他們的子女。老人的很多決定也都是子女在幫著做。”上海銀康老年公寓院長汪曉鳴對《瞭望東方周刊》的記者說。

        上海銀康養老院現在有462個床位,她把這里比喻為一個中試車間。“圍繞老人長期照護不同階段,開展不同護理照護模塊標準流程的探索。在這里入住的老人兒女是要定期開‘家長會’的。在做這個養老院項目的一開始,我們就引入了很多新的理念,一直專注于老年人文化養老、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我們希望能夠探索出一個適合中國養老的模式,能給同行參考借鑒。”汪曉鳴說。

        在汪曉鳴看來,“先進的辦院理念確實會吸引人來入住。老人的兒女一般都會愿意嘗試。”但是,“老人未必喜歡這些。”

        汪曉鳴分享了這樣一個例子:“當時我們跟廠商合作,為老人配備了老人手機,按鍵大、有收音機、手電筒等功能。但是非常失敗,老人更想換回家里那樣的座機,于是我們不得不讓廠商更換,把芯片放在一個座機樣子的電話機里。”

        汪曉鳴的工作履歷包括了高校任教、房地產企業和金融投資等。近幾年來開始關注和研究養老產業并投資了多家養老產業相關的企業。“一方面是在為自己這代人的養老做準備,另一方面,養老產業是不衰的長久事業,尤其在中國。”汪曉鳴說。

        關心養老服務的不僅僅是老人、子女,另外一方的力量更加不可小覷,那就是政府。早在2003年上海政府推行“居家養老”的時候,一個叫 “居家養老服務券”的東西就應運而生。經過社會福利行業協會評估后,一些老人每個月支付給鐘點工的報酬中,有一部分由政府通過“服務券”的方式承擔。

        2010年,上海在全市社區配備事務受理、文化和衛生中心之后,正在進一步推廣設立社區生活服務聯動中心,以居家養老服務為重點,形成較為完備的社區服務體系。“政府購買服務”的內容在逐漸豐富。在建立準入機制和服務標準的前提下,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社會力量具體運作,面向老年人提供“一鍵通”的緊急救援服務,針對獨居老人提供“每日主動關心”服務。

        第9篇:居家養老服務培訓方案范文

        關鍵詞:社區服務 老齡人口 區域差異 精神需求

        我國當前主要的養老方式是以居家養老為主體,以社區養老為依托,以機構養老為補充。因此,社區作為主要的養老服務提供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體系的專業水準,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我國當前養老服務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所以,對社區養老的相關分析研究不僅有助于厘清未來養老方式的選擇問題而且有助于建立健全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

        一、社區養老的興起探源及發展前景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多,中國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大陸六十歲以上老人已達到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1]按照聯合國傳統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為“老齡化社會”,超過14%為“老齡社會”。也就是說,在未來一到兩年,我國將正式邁入“老齡社會”。據人口學家預測,2010年至2040年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時期(按中生育方案計算),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2040年將達到22%,2055年達到25%,此后將在24%——26%之間徘徊。[2]老齡化進程提速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未來勞動力人口的負擔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將對整個社會產生直接考驗。由此可見,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在社會轉型時期將會變得愈益復雜。因此,養老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養老問題能否解決,如何解決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就當前而言,居家養老仍是我國養老模式中的主流,但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核心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居家養老的功能在不斷弱化。而機構養老由于受到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制約,存在著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還無法挑起養老事業的重擔。社區養老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社區養老融合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無疑地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問題的提出

        鑒于我國目前快速變更的社會環境,老年人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因此老年人的需求滿足的因素是涉及多個方面的,而他們的這些需求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又是衡量社區養老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

        在現代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結構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伴隨著家庭保障功能的不斷弱化,空巢化的問題也隨之產生,據北大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完成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顯示,全國有75.2%的已婚成年子女不與父母同住,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因此,社區作為當前主要的養老服務供給方,如何更好地替補家庭保障功能,滿足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求,將成為今后養老服務工作不斷完善的主要內容。在基于對北京市的分析研究上,本文將主要從需求與供給的兩個方面展開,探討養老服務體系的改革與完善措施。

        三、北京市的相關現狀

        (一)北京市的人口老齡化情況與社區養老服務現狀

        近年來,北京人口老齡化呈現加速發展態勢,發展之快前所未有。預計到2015年,北京老年人口將達到360萬;到2020年,這一數字更將上升至450萬,占總人口的20%,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3]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完善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的報告,北京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與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口高齡化快速發展的形勢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未富先老”、“空巢老人”等諸多現象。由于家庭規模小型化,身邊無子女的純老年人家庭戶正在日益增加。據報告中的調查數字顯示,老年人與子女或親屬共同居住生活的占78.3%,空巢老人占21.7%。高齡老人、空巢老人的不斷增加,已經成為北京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重要特征。報告強調,居家養老、社區醫療服務是當前老年人的首選,但是,目前,北京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嚴重不足,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不全;社區衛生服務站缺醫少藥,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十分突出,老齡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均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日常需求。[4]

        (二)北京市社區養老的區域差異

        在北京市范圍內,各個區縣的社區養老事業發展進程不一。在市中心或距其較近的一些區的社區養老服務相對比較完善,而距離較遠的一些區縣則有待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比如東城西城區在市中心且是老城區,居民較多,老年人也較多,然后其住宅區又集中了各部委、國家機關的家屬院,各項優惠政策及養老方案試點均優先在這兩個區域實行。相較之下,海淀區多為高校園區,密云縣是全國農業生態試點縣、第一產業比較發達,老齡人口較少并且離市中心相對較遠。其他的區縣也有類似的問題,因此在硬件設施和政策規定等方面各個區縣存在較大差異。以西城區為例,該區從2004年就開展和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前三年的試點工作,初步形成了社區居家養老工作的基本格局。在此基礎上西城區于2007年進行了“老年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的調查,通過調查,形成了西城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體系。[5]其下屬的月壇街道下的三里河社區的老年居民對96156熱線電話具體的服務內容就比較了解;而相較之下,位于海淀區的八里莊的社區老年居民對于社區服務中心的了解就比較少。在調查走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各個社區之間的基礎設施條件,居民的經濟條件的差異明顯,故而各區之間的社區服務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

        四、需求分析

        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的建立是為了滿足老年人口在養老過程中的各項需求。社區養老服務在進行規劃的過程中,養老服務提供方就應當以老齡人口的需求為評估標準,其工作成效也應當以接受服務的群體的滿足程度為考量。因此社區服務機構在規劃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研究老年人的具體需求。

        而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老年人的需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從我國目前的社會現實來看,公眾對老年人需求的認知存在兩大誤區,一是只將老年人看做被照顧被關懷的對象,而忽視了老年群體身上存在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只注重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割裂物質與精神需求,不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綜合生活質量。[6]

        近些年來,隨著北京市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加,北京市在社區養老服務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除了財政上的補貼力度不斷加大外,還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引進專業的社區工作人員,搭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開始建立健全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因此,雖然北京市各區縣區域差異較大,但總體來說其轄區內普通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也能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故而,從老年人尤其是處于空巢狀態中的老年人(無特殊困難狀況)的角度來說,現階段的物質需求已經基本得到了滿足,而當下人們更應當關注的則是老年人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問題。

        精神需求是相對于物質需求而言的,就目前而言,主要包括受尊重的需求、社會交往的需求、休閑娛樂的需求以及價值實現的需求,精神需求的滿足程度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在步入老齡階段后,身體功能的損傷、喪偶或疾病的產生,都可能使老年人產生抑郁等精神問題。[7]要實現人心理需求上的滿足,就必須使之在各個精神層面得到支持。從社會層面來說,尊老敬老的社會環境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地位,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使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在無形中被降低甚至被忽略。商業化住宅區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鄰里關系,使退居家庭的老年人的社交范圍迅速縮小。子女的孝順原本是對老年人最好的精神慰藉,然而當下快節奏的生活使成年子女往往無暇顧及老人的精神健康;空巢化現象的不斷出現,也使得該問題愈發難以解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能在多大程度上彌補子女精神贍養的缺失,決定了當下乃至今后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解決與否。

        五、服務供給問題分析

        目前中國的城鎮社區老年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社區老年服務機構和設施、社區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老年緊急救援服務以及居家養老服務。[8]在當前我國積極推動以居家養老為主,社區養老為輔的基本養老方式的過程中,為了讓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獲得優質服務,需要在社區中積極建設相關的老年人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大學、老年文化活動室以及老年人康復中心等設施。

        截至2011年底,北京共有養老機構401家,這些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日常照料服務(包括送餐上門、洗衣買菜、打掃衛生、日間照料)、醫療康復服務(陪同看病、家庭病床、健康護理、社區衛生站、專科醫院、取藥、散步)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文化生活、聊天讀報、學習專長)等。[9]以西城區為例,在日常照料方面,居家養老送餐主要的服務對象是轄區內高齡、獨居、特困、孤寡、殘疾、低保和處在低保邊緣的老年人,對符合國家標準的特困、低保、孤寡、殘疾老年人給予“政府買單”政策,對那些屬于低保邊緣的老年人補貼50%,或只收取成本價的有償送餐。在醫療護理方面,西城區大、中型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站有機配合,為老年人就醫開設綠色通道,實現了大病去醫院,康復在社區,日常護理進家庭的良性循環。

        由此可以發現,在我國現行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中,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醫療服務的條件已經具備,現階段老年人的基本物質需求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在目前社會的發展階段,老年人更需要得到滿足的是心理需求,而在當前的養老服務體系中,滿足該項需求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結合國內外的不同經驗,在滿足了老年人生活家政方面的服務,保證了其基本醫療及健康水平后。完善老年人發展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就目前來看,我國現行能為老年人提供發展利的機構主要是老年大學。但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老齡人口進一步增加,老年大學的設置應當進一步完善,才能達到其進行終身教育的目的。與此同時,老年娛樂活動的舉辦職責,應更多由社區承擔。此外,目前我國的退休年齡距離距我國老年人口的平均壽命仍有十多年的時間,老年人完全有能力通過再就業培訓重新返回一些崗位,充分發揮余熱。結合國外的經驗,對老年人進行社會再就業的培訓主要應由社區提供,這將是社區服務今后需要建立并完善的主要項目。

        六、夯實社區養老服務的相關建議

        唯有了解和掌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社區養老機構才能有效分配養老服務資源,才能及時快捷的實現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兩方面信息對接,才能真正在社區層面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

        (一)搭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即通過現代通信信息技術構建社區的信息服務網絡和為老服務平臺,一方面實現對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信息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實現社區內多種養老服務資源的整合,由此就可以實現養老服務供求信息對接。并且對于政府而言,是減輕財政壓力,節約政府成本、使有限的養老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進而真正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10]

        (二)建立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評估機制,使有限的養老資源得以公正合理的分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對轄區內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和養老服務需求意愿進行翔實的登記,并運用社區養老服務信息系統進行相關資源的跟進。

        (三)政府和民間組織在社區養老服務提供上要有不同作為。《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老年福利服務設施建設領域,積極發展老年人社會福利事業;積極鼓勵、引導和規范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資本參與老齡產業的發展。對于那些現有資金不足養老或者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政府的財政資源應該向他們傾斜,使之能參加較低層次的社區養老;而對于那些經濟狀況比較好的老年人,政府就應該把這一塊的養老服務交給民辦養老機構,并通過出臺土地供應、稅費減免、信貸支持、市場準入等綜合配套優惠政策支持促進其健康合理發展。

        (四)養老服務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其本身的服務性質決定了社區福利服務體系的提升,不僅需要外在的物質支持,更需要整個行業從業人員素質的提升。目前,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受教育水平和專業技能與工作要求有較大差距,難以保證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需要。而作為一項服務性行業,不僅要有科學的管理手段,更需要服務提供者有良好的專業工作素質,所以政府應增大資金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吸引專業社工人才的進入,并通過營造良好的敬老愛老社會范圍,鼓勵更多的志愿者走進社區。

        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2年度院級學生科研項目最終成果。項目編號:12YX022。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1](第1號) 2011年

        [2]王金營.未來人口發展失衡引發社會保障制度的戰略思考[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六期

        [3]http:///gn/2010/09-17/2540258.shtml 中國新聞網 2010年9月17日

        [4]北京市老齡委.《推進北京老齡事業發展 完善養老服務和保障體系議案》 2010年6月

        [5]李兵,朱建民,郝賓,洪小良,王雪梅,高軍.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政府的職責[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增刊

        [6]郭愛妹,張慶凡.城鄉空巢老年人的生存狀態與社會保障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7]李昺偉.中國城市老年人社區照顧綜合服務模式的探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8]陳雪萍.以社區為基礎的老年人長期照護體系構建——基于杭州的實證分析[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在线看一区视频 | 一区二区在线免费看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 | 午夜福利视频网 | 亚洲日韩久久久中文字幕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