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杜甫的贈別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杜甫的贈別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關鍵詞]《全唐詩》;笛印象;抒情詩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8-0110-02

        由于廉價、便于攜帶、音色悠揚等特點,笛樂器被民間藝人、邊塞戰士廣泛使用。在唐代,無論是風景秀麗的江邊,還是在北風狂吹的沙漠,隨處都能聽到悠揚的笛音,這些笛音也牽動了詩人們創作的靈感,成為他們筆下的詩歌題材。

        《全唐詩》中出現笛意象的詩有500多首,題目中包含笛且內容與笛有關的有100多首,涉及詩人70多位。這些詩雖數量不多,但思想意蘊十分深刻,笛聲響起,吹笛人聽笛人都處在音樂藝術的熏陶中。觸景生情、聞聲生情是唐代詩人們最容易產生情感的心理反映。張毅云:“作家音樂素養的提高,必然對文學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文學美感與音樂抒情有著深刻的本質聯系,它的節奏,旋律、能直接傳達出各種不同情感的起伏變化。”①所以,唐代詩人們常借笛聲傳達復雜感情。

        一、借笛聲抒發政治失意、流放與貶謫的悲痛

        仕途失意與貶謫、流放是唐代詩人們精神最受打擊之事,他們常把這些坎坷之事借笛聲傳達出來。如丁仙芝的《剡溪館聞笛》、王昌齡的《江上聞笛》、劉長卿的《罪所留系·每夜聞長州軍笛聲》,李白的《與使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首詩是李白乾元元年(785),流放到夜郎經過武昌游黃鶴樓時所作。詩中的笛被描述成“玉笛”,這是對笛的一種美化。詩中笛聲來自黃鶴樓,所奏曲為《梅花落》,落梅足起遷客之情,江城明明是五月而非冬天,詩人是借笛聲來渲染凄涼的江城五月,在一片凄涼之中抒發自己被流放之后的失落。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中說“此調解題云《梅花落》,本笛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是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給人感覺仿佛是梅花滿城飄落。梅花是寒冬開放的,詩人聽到笛中的梅花曲,仿佛心境像冬天一樣寒冷。此時的詩人路至武昌,千里迢迢,望不見故園,笛聲使詩產生了對仕途失意的消沉和處境的悲痛,也隱含懷才不遇的苦悶。

        同樣,李益在貶謫的路上,寫下了因聲生情的《春夜聞笛》:“寒山吹笛喚春歸,遷客相看淚滿衣。洞庭一夜無窮雁,不待天明盡北飛。”首句起詠笛“喚春歸”,前綴以“寒山”二字,點出早春的氣候特征。“喚”字形象生動,意新寄語,笛曲《折楊柳》②、《梅花落》中梅花楊柳均萌于春,所以詩人有此聯想。第二句切入聞笛后的感觸,而笛聲的哀怨、遷客的心情,也都不言而喻了。三四兩句以景結情。春到則雁群北飛,這本是候鳥的生活規律,然而在詩人眼里,則是群雁怕閑的嗚咽的笛聲,故“不待天明”盡數“北飛”,此二句景語里明顯帶有詩人的主觀感彩,言外之意是雁群自在北飛,而自己身為遷客,無法北歸,有人不如鳥之感。詩人以笛聲為切入點,用邊塞詩的手法描摹江南早春之景,抒南遷之怨。這正是李益久佐軍戎、為文多軍旅之思之故。阮籍在《樂論》中認為,樂之本始是天地之體,萬物之性,曰:“乾坤易簡,故雅樂不煩;道德平談,故無聲無味。不煩則陰陽自通。無味則百物自樂,日遷善成化而不自知,風俗移易而于是樂,此自然之首,樂之始也。”③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說:“哀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則愛憎屬我,而賢愚則宜屬彼也。可以愛我而謂之怒而味哉?由此言之,則外內殊用,彼我異名。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系于聲音。名實俱去,則盡然可見矣。”④笛聲本繚繞悠揚、悅耳動聽,但是有了貶謫的消沉、心靈的傷痛,仿佛美妙的笛音也被染上了傷痛與悲涼之色。

        二、借笛聲寄思閨怨

        閨怨是中國古代邊塞詩歌的傳統主題,所以常說,大凡閨怨寫的多是思婦獨處的怨恨。唐代的邊塞長年戰亂,不知有多少征夫都死于邊事,家中只留下了獨守空房、倚窗沉思、徹夜難眠的思婦。也有許多征夫,戍守邊塞,數年不還,邊塞與內地書信難通,相見不易,思婦愁苦無處訴說。所以詩人們常用詩歌來表達對思婦們的同情和對戰爭的憎惡,他們寫這類詩的時候,就常把笛聲作為一個媒介。如杜甫的《秋笛》:“清商⑤欲盡奏,奏苦血沾衣。他日傷心極,征人白骨歸。相逢恐恨過,故作發聲微。不見秋風動,悲風稍稍飛。”詩的題目擬為“秋笛”并且用“奏”字,這已經告訴我們是在借笛音來寫。《新唐書·志八》曰:“清樂者,南朝之舊樂也。永嘉之亂,五都淪覆,遺聲舊制,散落江左。”清商樂的基調是悲傷哀怨的,杜甫在詩中寫道:“清商欲盡奏,奏苦血沾衣。”因為許多征夫死于戰爭之中,而沒有被戰死的征夫也是流血傷殘,家中等待的思婦們等到的是戰死的骨灰,她們心中的悲傷和失望是詩人無法用言語來訴說的,所以借用笛音傳達更為形象。李益的《聞笛》:“入夜思歸切,笛聲清更哀。愁人不愿聽,自到枕前來。風起塞云斷,夜深關月開。平明獨惆悵,飛盡一庭梅。”詩中寫每當黑夜到來時,思婦的心情就更加寂寞,但偏偏在這時清涼的笛音隨風飄動,等待征夫的思婦不愿聽這種曲調,但是也無奈,只好默默地走到枕邊,這笛聲更增添了她們的擔憂與急切。但一切已經成為無法逃避的事實,笛吹了整整一夜,思婦也熬了一夜,到第二天天明時,一院的梅花都隨著笛聲落下。詩中的笛曲是《梅花落》,梅花是深冬之花,冬的到來,就預示著新年的到來,但是新年到來時,思婦們為自己丈夫擔憂之心進一步加重,她們盼望丈夫早日歸來團聚,因而就有了這么多的哀怨與傷痛。

        三、以笛聲傳達思鄉之情

        《全唐詩》中有大量的思鄉之詩,如望月思鄉、觀花思鄉等,但是以笛聲傳達思鄉之情又是一枝獨秀。如杜甫的這首《吹笛》:“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吹笛是一個自然的舉動,此舉動來源于思鄉之情的激發,詩中把笛與月結合,借月思鄉、借音傳情成為本詩的超越。《唐詩直解》中評解這首詩時說:“此言聞笛于風月之清朗之夜,既足以斷腸,況風能使律呂相和,月側起關山之感,是能肋其聲之悲也。以此悲聲而使胡騎聞之,定應北走,因聽武陵曲想馬援南征,情亦難堪矣。于是念切鄉關,就笛曲而翻用之。言故園楊柳方已搖落,今何由而頓生耶?豈不令人添愁耶。”

        用音樂來傳達思鄉之情,這是一種情感傳播的方式,其接受者是所有能聽之而動的處在異鄉的羈旅之人。在詩中,詩人由一人思鄉之情上升到所有羈旅之人的懷鄉之思。

        四、用笛曲表達贈別之情

        笛子通常是樂隊中演奏高音主旋律與副旋律的樂器。張鳳鑄在《音響美學》中說:“聲音的功能是無法估量的,音響的潛力是挖掘不盡的。”我們知道,音樂能怡情、傳情、增情、悅性,壯人心志,凈化靈魂,娛樂生活。古人是非常重感情的,唐代的笛曲大多是《梅花落》與《折楊柳》。唐人對楊柳情有獨尊。《詩經·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折楊贈別是古人送別時的禮節,“柳”與“留”諧音,折柳贈別表現了對朋友與親人的依依惜別之情,笛曲《折楊柳》便由此而起。離別與送別對古人來說都是悲情,因而詩人們常把它與音樂接合起來,顯得更加細膩和別致。

        五、以笛聲抒發國破之痛

        “安史之亂”以后,唐代社會陷入極度動蕩時期,人民流離失所,處在這樣破敗不坎中的詩人們真是滿目凄涼,飽嘆身世,此時再美妙的笛音都成為亡國之音。鄭谷的《長安感興》就是這樣:“徒勞悲傷亂,自古戒繁華。落日狐兔徑,近年公相家。可悲聞玉笛,不見走香車。寂寞墻匡里,春陰挫杏花。”詩中雖然傳來的是玉笛之音,但詩人因悲傷而無奈地去聽,但又尋聲去望,見到的卻是被毀壞的墻宮與踐踏的杏花。音樂是一種表情藝術,從音樂感知的審美基礎講,人的聽覺感受器感受到音樂聲波的振動,并產生相應的主觀感知效果,本身就與人的聽覺感受器的自主選擇有關。表面上是人耳被動的反映,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對外在事物的適應與調整的選擇,因而實質上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中庸》言:“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是說人沒有接觸外界事物,故自身的喜怒哀樂之情未能表露。也可以說沒有笛這個聲象,也訐不會有這些哀怨真情的流露與詠笛佳作的問世。

        唐詩中的笛聲,無論吹奏的是摧人淚下的《梅花落》還是眷戀不絕的《折楊柳》,詩人們確用它來表現蘊藏在心靈最深處的情思,不僅是我們從表面上聽到的笛音,更深刻的是內心感情的轉型。無論是在貶謫之途,還是在邊塞,詩人們常把笛聲寫進他們的詩中升華主題,表現出的是一種審美情趣、一種品德和人格。

        [注 釋]

        ①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88頁。

        ②古曲有兩種《折楊柳》:一胡歌,及鼓角橫吹曲;一葉聲,如相和大曲之《折楊柳行》及清商曲之《月折楊柳歌》等。

        ③④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20頁、第121頁。

        ⑤《樂府詩集》卷4引《清商曲辭小序》中說:“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也。”

        [參考文獻]

        [1]清·彭定求.全唐詩[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第2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湖海平生,算不負、蒼髯如戟。聞道是、君王著意,太平長策。此老自當兵十萬,長安正在天西北。便鳳凰、飛詔下天來,催歸急。

        車馬路,兒童泣。風雨暗,旌旗濕。看野梅官柳,東風消息。莫向蔗庵追語笑,只今松竹無顏色。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

        【前言】

        《滿江紅·送信守鄭舜舉郎中赴召》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當時辛棄疾罷官閑居上饒帶湖。江西轉運使鄭汝諧(舜舉)自信州受召入京,此首即是為其送行之作。古來臨別送行的贈詞,或情深意長,或纏綿悱惻,但此首除歷敘友人間的真摯情感外,還飽含著對友人的熱切期待。

        【注釋】

        1.信守:信州太守。鄭舜舉:辛棄疾的朋友

        2.湖海:指不戀故土,志在四方的人。《三國志·陳登傳》載:許汜謂劉備:“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

        3.蒼髯如戟:胡須堅硬如戟,形容男人相貌威武,有丈夫氣概。《南史·褚彥回傳》:“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

        4.聞道:聽說。

        5.著意:專注,用心。

        6.長策:好計謀,良策。

        7.長安:指北宋故都汴梁。

        8.鳳凰:傳說中的神鳥,百鳥之王。這里比喻奉詔的使者。

        9.野梅官柳:杜甫《西郊詩》:“市橋官柳細,江路野梅香。”

        10.蔗庵:鄭舜舉在信州的宅名。

        11.杯中物:指酒。

        第3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關鍵詞]藝文類聚 鮑照 選錄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093-01

        《藝文類聚》是唐高祖李淵下令編修的類書,由歐陽詢主編,武德七年(624年)成書。它與《北堂書鈔》《初學記》《白氏六帖》合稱“唐代四大類書”,和其他類書相比,此書在輯存文獻的方法上有一個很大的特色,那就是“事居其前,文列于后”,變更了類書的常規體制,也即事與文兼,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大量保存了自漢至隋的詞章名篇之功。全書約百余萬言。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注出處。所引詩文,均注時代。作者諳于題目,并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而其中對于詩的收錄,應該或多或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編纂者的文學趣味以及其文學主張,也就具備了文學批評的意義。可以把此選錄當作一種古代文學批評的方式。而此書作為一種官修類書對詩歌選錄就一定會在客觀上影響唐代詩人的詩歌創作及文學審美觀,同樣,對某作者具體作品的摘錄,也應該具有同樣的意義。那么在唐代的這本官修類書中,對文學作品中詩歌成就最高的鮑參軍詩的選錄是否有其特色呢?

        《藝文類聚》選錄宋代作者26人,詩197首,其中以鮑照居多(42首),從此統計當中即可看出《藝文類聚》編纂者對鮑照詩之青睞。而這42首在《藝文類聚》中的選錄如下:

        卷一•天部 月城西門廨中詩(節選)1首

        卷三•歲時 學劉公干體(節選) 喜雨詩(節選) 秋日示休上人詩(全選) 冬至詩(節選) 登廬山詩(節選) 登廬山望石門(節選)6首

        卷二十七•人部 詩擬古詩之二上潯陽還都道中作詩(節選) 行藥至城東橋詩(節選) 贈傅都曹別(全選) 送盛侍郎餞候亭詩(節選) 擬行路難之四(全選) 擬行路難之五(全選)6首

        卷三十一•人部 贈顧墨曹(節選) 詩擬古詩之八(節選)2首

        卷三十九•禮部 侍宴覆舟山詩(節選)1首

        卷四十一•樂部 代結客少年場行(全選) 代出自薊北門行(全選) 苦熱行(全選) 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全選) 代東武吟(全選) 代東門行(全選) 6首

        卷四十二•樂部二 代陳思王京洛篇(節選) 代升天行(節選) 代陳思王白馬篇(全選) 代放歌行(全選) 代淮南二首(全選) 5首

        卷四十三•樂部三 代白曲二首(全選) 中興歌 其二,其三,其五(全選)5首

        卷五十五•雜文部一 詠史詩(全選)1首

        卷五十六•雜文部二 謎字詩(全選) 數名詩(全選) 建除詩(全選)3首

        卷六十•軍器部 贈故人馬子喬詩其六(全選)1首

        卷八十一•藥香草部上 過銅山掘黃精詩(節選)1首

        卷八十八•木部上 山行見孤桐(全選)1首

        卷九十•鳥部上 代雉朝飛(節選)1首

        卷九十二•鳥部下 詠雙燕詩二首其一(全選) 代空城雀(全選)2 首

        鮑照被認為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杜甫說李白的詩“俊逸鮑參軍”便是如此。《藝文類聚》中對鮑照的詩、賦、駢文都有選錄,從上面所列可以看出這些作品被收入《藝文類聚》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為全篇錄入,如《代結客少年場行》《代出自薊北門行》,其次就是節選,有些選錄一兩節,有些選錄大部分,如《月城西門廨中詩》就只選了其中四句,而《代升天行》選了大部分。

        《藝文類聚》由于其獨創的體例整合了傳統類書與選本的雙重性質,因而具備了文學批評意義。對不同作家作品的選錄,基本反映了選錄者的文學趣味與文學主張。通過《藝文類聚》中對鮑照詩的選錄情況的考察,這些被收入《藝文類聚》的作品中,可以分為山水詩、行旅詩、邊塞詩、贈別詩、閨怨詩以及詠物詩六大類。其中,行旅詩、邊塞詩、閨怨詩的數目占多數,而這些題材也代表著鮑照的藝術成就。同時也不難看出《藝文類聚》的編撰者在選錄時很注重詩人的創作技巧。所選錄的詩中都最能體現鮑照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而“選錄”本來就是古代文學批評的一種重要方式,作為整合了選本性質的《藝文類聚》,自然也一定程度上具備了批評的意義,同時對鮑照具體作品的摘錄,也應該具有同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鄭俊.鮑照樂府詩研究[D].河南大學,2009.

        [2]胡文文.鮑照詠物詩說[J].滄桑,2008(01).

        [3]錢仲聯.鮑參軍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陳古成.孔芳:論鮑照的詩歌藝術[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6(7).

        第4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討李商隱的詩歌創作是融合了無數前人的精華,又有所個人創造和豐富過程,來理解李商隱的詩歌的審美觀和詩歌風格,體會詩的藝術形式不斷進步完善的過程。

        李商隱詩歌風格和詩學審美觀在晚唐時期居于較為重要的地位,朱鶴齡《李義山集箋注·序》以“沉博絕麗”評價李商隱詩歌風格。鄒尊興《唐宋詩學論稿》以“兼百書,融殊流,勿隱于偏巧”評價李商隱的詩歌審美觀。這種詩歌風格和詩學審美觀是和他學習吸取前人的成果而加以創造分不開的。李商隱在詩歌創作上是有其高遠正確的指導思想的。他在《上崔華州書》中說:“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意分出其下哉。”他不同意詩文之道必出于孔子說法,以為除儒家經典之外,還有許多經典,而各種著作都有其獨到的思想和藝術特色。透露出他對優秀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擇善而從的科學態度。在《獻侍郎拒鹿公告》中說“我朝以來,此道盛,皆陷于偏巧,罕或兼材,枕石漱流,則尚枯搞寂寞之句,攀鱗附翼,則物于驕奢艷佚之篇;推李杜則恕刺居多,效沈宋則綺糜為其。”李商隱認為詩歌創作既不要“推李杜則恕刺居多”的偏于內容,專注指責時弊,忽視詩歌藝術美,又不要“效沈宋則綺糜為甚”的講究藝術形式,過于追求格式詞藻,忽視詩歌思想內容,而要“兼材”,思想和藝術形式并重。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履行的。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一直為我國古代詩人們取之不盡的藝術寶庫。由于著眼的方面及大小不同,故各人從中取得的作用價值也頗為殊異。李商隱是對《詩經》中比、興等修辭手段給予創造性發展的一位詩人。他把原來用于個別詩句的比、興材料,擴大聯綴為一組完整的形象,構成全篇詩歌藝術境界的基礎,造成含蓄深遠而叫人玩索不已的藝術效果。《流鶯》一首詩中字面寫的是流鶯,實際上是詩人身世的自我表白。“流鶯漂蕩”,象征著詩人一生的漂泊無依。“巧嗽”有“意”,指文才兼抱負;“佳期”“未必”,喻理想難酬現。風寒露冷,暗示政治生活中的風波;千門萬戶,仿佛官僚集團間的分派。結尾點明自己與流鶯同病相憐,在偌大的皇城里找不到一塊棲身之地。整首詩句句是實寫,句句有寓意,人和物完全交融為一體。“流鶯”在這里已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比喻,而是一組包含著復雜意念情趣的生活形象,是一首完全的詩。

        儒家思想給詩人的詩歌創作打上了很深的烙印。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總結唐王朝盛衰演變的歷史時,把問題的關鍵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把統治者個人的品質看作決定歷史的根本,這種“賢人政治”的主張是直接來自儒家思想體系。在(贈送前劉王經映三十四韻》一詩,對唐王朝的復興儒學大加贊揚,但另一方面他又對“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的傳統教條產生懷疑,大膽提出“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邪”的質問,下筆做文章“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很有那么一點“離經叛道”的味道。這種矛盾和他生活的風雨飄搖年代,光憑儒家經書上那套陳腐的說教,不能解決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有關。

        李商隱的世界觀里也存有不少佛、老兩家的影響。他在《重祭外舅司徒公文》中說:“冥寞之間,杳忽之內,虛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將歸生于形,歸形于氣,漠然其不識,浩然其無端,則雖有優喜悲歡,而亦勿用于其間矣。”把世界、人生的本源歸結為一個“虛”字,認為萬事萬物從虛無中來,最終又回到虛無中去,這分明是佛、老哲學的要諦。這種虛無主義的人生觀給他的作品蓋上一層悲觀主義的陰影,使它們失去早一時期唐代詩歌特有的那種明朗豪邁的風格,而染有濃厚的感傷、頹廢情調。“回頭問殘照,殘照更空虛。”(見《模花》詩)一片遲暮淪落之感,特別明顯地滲透在他感懷身世的抒情詩里。

        受《楚辭》及魏晉文人曹植、阮籍某些詩歌的影響,李商隱吸取了“曲折見意”、“回環復沓”的表現手法。在詩《回中牡丹》第二首中,一開頭運用提筆振起全文,僻開牡丹,先寫榴花。因為榴花晚開,趕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她。其實早開早落,更覺愁人,而遲開未必可悲。“玉盤”句是花含雨,“錦瑟”句是雨打花,這該是多么愁楚!而牡丹既為雨所敗,花事闌珊,萬里陰履,頓非舊圃,一春生氣,都有己成空。從牡丹零落寫到整個人事的變化,把“愁人”推向頂峰。而結尾卻又峰回路轉,出以反筆。

        舞罷歸來,美人回顧,好象粉態猶新。言外之意是今天的零落還不算什么,他年的摧殘,將遠甚今日。從時間上說,由“今朝”到他日。從地區說,由長安寫到安定。從詠物說,由榴花引起牡丹。從牡丹零落的比譬和鋪寫說,有“玉盤”之淚和“錦瑟”之“弦”。從感慨的復雜迷茫說,由未必愁襯出更可愁,再從暫時的不算闌珊引出前途的更為凄瑟。李商隱用自擅長象征和隱喻手法,形成一種情思綿邀、深曲密麗的藝術風格,把“曲折見意”、“回環復沓”的手法發展到了極致。

        李商隱以前的唐代詩人的風格,他都有所借鑒。他吸取前輩之長,像李白之飄逸,王昌齡之深閨、善于變化,劉禹錫之清新、曲折見意,高適、岑參之豪邁、高昂,甚至也吸收了“大歷十才子”中部分詩人從平易中見精微的某些可取之處。如《海上》后來大量運用神話詩之始,《公子》開后來詠史以諷刺朝政之始。如《溺岸》冷眼描述而不著褒貶,《華岳上題西王母廟》一唱三嘆、余味悠然。它們共同反映了詩人沉博絕麗的詩歌風格,風神搖曳、往復從容,淡宕韻味中表現了兀然巋然,不屈不媚的挺拔情調,精微的詩律,迷茫的意境,縈回曲折、綿邀的特色。

        這里面有幾位詩人,對李商隱影響極大。宋葉少蘊評說:“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個而已。雖未盡造其妙,然精密華麗,亦自得其仿佛。”(《石林詩話》)朱自請說他:“集中力量在律詩上,用典精巧,對偶整切,但李學杜、韓,器局較大;他的詩有些實在是政治的譬喻,實在事感時傷事之作。”(《經點常談》)從李商隱詩的審美特征中,可以看到他對杜甫沉重,韓愈奇崛險特、光怪陸離,李賀的奇峭詭橘、綺麗以及“埋沒意緒”手法的繼承和發展。

        李商隱中期的詩作接受杜甫沉郁頓挫的傳統,汲取其軒昂渾鍵的體勢,而又吸收了中唐許渾詩律中圓熟挺拔的優長,寫出了《安定城樓》和《過伊仆射舊宅》、《贈別前蔚州契芯使君》等詩。李商隱的后期,政治上受到更多的打擊,家庭遭遇到更大的不幸,飄蓬流轉,心情愈益消沉,因而表現在他的詩篇中的蒼茫色彩就更為加深。他在桂管作幕一段時期的詩,吸引了韓愈風格中光怪陸離的色彩的一面。與此同時,他還汲取了杜甫《秦州雜詩》五律的蒼茫凝重風格,加以融合。如“土宜悲坎井,天怒識雷霆”。

        (《酬令狐郎中見寄》),“虎箭驚膚毒,魚鉤刺骨”(《異俗》)等等,善于把遠方景物的肖森情境和仕途堰賽的失意情懷交織起來,突出其晦冥肖瑟的一面。在樟州時,他更頻頻向往和摩攣杜甫的蜀中詩作,從而有助于積極師承杜甫的風格。如《籌筆驟》一詩表現了詩人學杜所達到的高峰。詩中開頭二句,筆勢雄超。眼前情景,突兀如見。極力推崇諸葛亮的不朽。即使風云千古,垂相的功業赫赫猶存。然而想有到的是三、四兩句陡轉,寫后主之降、宕一閑筆,為諸葛亮無補蜀國的大業致慨。五句在肯定無愧于管樂之才后,忽又再一次轉折,引出諸葛亮的失敗。最后宕開筆勢,從起句當前所見的籌筆釋,推想到他年此地。千百年后,經過錦城的人們,一定還會因吟起《梁父》而心懷遺恨。抑揚轉折中使人一唱三嘆。何掉評《籌筆騷》云:“沉郁頓挫,絕似少陵。”(《義門讀書記·李義山詩》)

        第5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1.鴛鴦

        比喻不分離的情侶,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2.鴻雁

        鴻雁為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它們結隊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飛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杜鵑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相傳古代蜀國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禪讓給自己的臣子而隱居山林,思歸朝而不得,郁郁而終,化為杜鵑,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因杜鵑鳥口角鮮紅,人們又附會出“杜鵑啼血”之說。古典詩詞中的杜鵑往往和哀怨、思歸有關,是凄涼、哀傷的象征。如: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借寫“杜鵑啼血”渲染江州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牛嶠《感恩多》)

        5.鷓鴣鳥

        鷓鴣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們對旅途難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6.寒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時斷時續的哀鳴了,可以說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代名詞。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渲染一種離愁別緒的氛圍。

        7.烏鴉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秋思》)渲染秋日蕭瑟、肅殺的氣氛。

        8.黃鸝(黃鶯)

        它善于鳴叫,歌喉圓潤,啼叫宛轉,歌聲優美動聽。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因其寫春天之美,給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歡樂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通過對燕子啄春泥的描寫,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發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10.月亮

        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現了李白濃濃的思鄉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折柳是漢代的“惜別風俗”。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12.

        作為傲霜之花,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純潔。

        13.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陸游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倍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作一個正直的人。

        15.蓮

        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運用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純潔的愛戀。

        16.蓮花

        指純潔高尚的情操。如:“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李清照《聲聲慢》)寄托了詞人凄涼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紅豆

        第6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考點有:古詩詞中優美句子的默寫運用,文言文中的優美句子、重點句子,與課文有關的古代名言警句的默寫和運用,常考的通常是格言、警句、俗語、哲理語、中心句等。

        古詩文默寫的主要題型有:

        1.識記型。采用填寫上句或下句的方式,多考查古詩文中名句的背誦。

        2.理解型。采用提示名篇、內容要點及作用等方式。既考查對整篇詩文的背誦,又考查對記誦內容的理解。

        3.開放型。只提出一種要求,讓學生根據要求任意默寫,答案不唯一。

        4.運用型。根據情景內容填寫古詩文名句,既考查記誦積累,又考查對學過的古詩文靈活運用的能力。

        復習時,要重視積累,強化課內篇目特別是古詩文名句的記誦,重視課外卡片制作等學習方法。平時對要求默寫的字、詞、句正確規范地書寫,抓住意蘊深刻、富含哲理、警策勵志方面的名言警句,對其進行歸類整合,強化記憶。

        【能力訓練】

        一、識記型默寫

        (一)請你根據上下句默寫出相應的詩句。

        1. ,銅雀春深鎖二喬。

        2.問渠那得清如許, 。

        3.知汝遠來應有意, 。

        4.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

        5.山河破碎風飄絮, 。

        6.求之不得, 。

        7.飛來山上千尋塔, 。

        8.幾處早鶯爭暖樹, 。

        9.惶恐灘頭說惶恐, 。

        10. ,五十弦翻塞外聲。

        11. ?歸雁洛陽邊。

        12.相見時難別亦難, 。

        13. ,天光云影共徘徊。

        14.入則無法家拂士, ,國恒亡。

        (二)補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1. ,甲光向日金鱗開。

        2. ,芳草萋萋鸚鵡洲。

        3. ,淺草才能沒馬蹄。

        4. ,鐵馬冰河入夢來。

        5. ,病樹前頭萬木春。

        6.世事洞明皆學問, 。

        7.共看明月應垂淚, 。

        8.兩岸猿聲啼不住, 。

        9. , ,山河表里潼關路。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

        11.牧人驅犢返, 。

        12. ,孤帆天際看。好峰隨處改, 。

        13.行到水窮處, 。

        14.因思杜陵夢, 。

        二、理解型默寫

        (一)理解詩文手法,進行正確默寫。

        1.蘇軾評價王維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使至塞上》中“ , ”兩句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筆力蒼勁,意境雄渾。

        2.《望岳》中虛實結合,表現泰山秀美、高大的語句:

        , 。

        3.《使至塞上》中詩人自比,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情感的詩句是 , 。

        4.李白《渡荊門送別》中“ , ”兩句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

        5.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生動表現激烈戰斗場面的詞句是 ,

        6.《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語句是: , 。

        7.《錢塘湖春行》中運用了對偶手法描寫動物迎春的詩句是

        , 。

        8.《木蘭詩》中通過環境描寫,渲染十年生活悲壯、嚴酷的氣氛,烘托木蘭勇敢堅強的性格的詩句是: , 。

        9.《赤壁》中發揮想象,從反面落筆議論歷史、抒發感慨的詩句是 , 。

        10.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景寫冬景的詩句是

        , 。

        11.杜甫在《春望》中通過描寫花和鳥來表現詩人悲愴心情的兩句詩是: , 。

        12.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以比喻寫愁緒的兩句詩是: , 。

        13.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心志的詩句是 : , 。

        14.《天凈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悲涼孤寂心情的詩句是: , 。

        (二)比較默寫。

        1.唐代詩人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在《別董大》中與這句話意思相反的兩句詩句是: , 。

        2.李白《把酒問月》中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句,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有從這句中脫胎而來的詩句是:

        , 。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難長生。”《孟子》闡述這一觀點的語句是: , 。

        4.詩圣杜甫“側身天地更懷君,獨立蒼茫自憂民”的兩句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5.《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與《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兩句意境相似的詩句是: ,

        6. 請寫出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具有相同哲理的詩句:

        , 。

        7.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鏡),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中孔子的話: ,

        8.《天凈沙·秋思》中與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心情相似的句子是: , 。

        9.《愛蓮說》中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義相反的語句是 , 。

        10.《紅樓夢》中有句詩:“質本潔來還潔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愛蓮說》中與之文意相近的句子是: ,

        11.《夜雨寄北》中詩人借“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詩句,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對未來相逢的設想,而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除表達與親人不能相聚的思念之情外,更能宕開一筆,用“ , ”的詞句來表達他對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12.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 , ”也道出了類似的生死觀。

        1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只字未提送別,筆端卻飽含悠悠不盡之情思,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三)根據詩文內容默寫。

        1.《論詩》中表達詩人趙翼期盼文壇盛世的詩句是:

        , 。

        2.《歸園田居》中畫龍點睛的語句是: ,

        3.表達豪邁樂觀之情,引用《秋詞》中的詩句應是:

        , 。

        4.李商隱《無題》“相見時能別亦難”中傳誦千古的名句是:

        , 。

        5.《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

        ; 。

        6.《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中表達詩人前路艱難,歸家無期的處境是: ? 。

        7.《觀滄海》中最能體現詩人博懷的詩句是 ,

        ; , 。

        8.《觀書有感》形象地描述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的句子是 ? 。

        9.《次北固山下》中寫詩人思念故鄉的詩句是 ?

        。含有“以新代舊”哲理的詩句是 ,

        10.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點明主題的一句:

        11.《過零丁洋》中最能體現詩人民族氣節和生死觀的詩句是:

        ? 。

        12.《岳陽樓記》中描寫洞庭湖之“大觀”的句子是:

        13.《雁門太守行》中表明戰士以死報效君主堅定決心的句子是:

        , 。

        14.李白的《行路難》中表現作者執著抱負與堅定信念的句子:

        , 。

        15.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中傷花惜時的兩句是:

        , 。

        三、運用型默寫

        1.如果人人都能為他人著想,做到像《〈論語〉十則》中所說的“ , ”,那么,建設和諧社會的愿望就能早日實現。

        2.建設和諧社會是全國人民共同的愿望。由此,我們想到《游山西村》中表現村中熱鬧景象、民風淳樸的語句: ,

        3.《詩經·關雎》表達了一個男子對一位女子的思慕、愛戀之情,其中被我們常用來形容美貌女子的詩句是: ,

        4.2011年8月15日,卡馬喬在中國男足陷入低谷之際,出任國家男足主教練,可謂“ , ”,需要有相當的勇氣與膽略。(用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語句填空)

        5. 教師節到了,你送給老師最好的對聯是: ,

        。(用李商隱《無題》句)

        6. “撲朔迷離”常用來形容事物錯綜復雜、變化多端,這個成語的源頭句是: , 。

        7.成語“曲徑通幽”常被用來題景,它是由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的頷聯“ , ”衍化而來。

        8 .有的干部常用“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來掩飾自己的錯誤,對此我們可以用周敦頤的一句名言“ ”作為理論依據進行反駁。

        9.面對金融危機,我們積極應對,攻堅克難,表現出無所畏懼、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這可以用王安石《登飛來峰》 中的詩句來形容:

        , 。

        10.讀完莫泊桑的散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不由得使人想起《陋室銘》中的兩句話:“ , 。”有這么多大腕級作家朋友的福樓拜,真是讓人羨慕啊!

        11.廣州亞運會以《論語》所說“ ,

        ”迎來了亞洲各國的朋友。

        四、開放型默寫(除第5題外,都需注明作者和標題)

        1.請寫出兩句古代詩詞中寫“山”的詩句。(必須帶山名)

        2.古代的詩人很喜歡寫柳,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再寫出兩句寫柳的詩句。

        (1)

        (2)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在詩人筆下多姿多彩,請再寫出不同的三句。

        (1)

        (2)

        (3)

        4.古詩詞中有關親情的名句燦若繁星,請你寫出兩句。

        (1)

        (2)

        5.贈別詩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不少詩句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誦。王維在《送元二使安西》中通過“ ,

        ”來表達對友人的深摯感情;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借景抒情,用“ , ”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李白在《贈汪倫》中以水之深喻情之深,化無形為有形的名句是“ , 。”

        6.如畫的殘陽,常映入古詩文中。試寫出兩句,供大家欣賞。

        (1)

        (2)

        7.大千世界五彩繽紛,詩的世界姹紫嫣紅。請寫出三個涉及顏色描寫的古詩句。(要求:出處應各不相同)

        (1)

        (2)

        (3)

        8.美國NCC對問題的歪曲報道,再一次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人們的愛國熱情得到了充分的調動,請你寫出兩句相關的愛國名言、詩句或歌詞。

        (1)

        (2)

        9.運用修辭,能使詩句靈動、表意雋永。“忽如一夜春風來, ”,巧用比喻,為寒冷的邊塞增添了無限春意;“烽火連三月, ”,運用夸張,表達了杜甫對家人的強烈思念;“落紅不是無情物, ”,運用擬人,使落花有情,表現了無私奉獻的精神。

        10.請你從積累的古詩文中,寫出兩句與“雪”有關的完整的詩句。再寫出兩句與“大海”有關的完整詩句。

        11.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突出了邊塞的壯美,范仲淹在《漁家傲》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相應的句子是 , 。

        12.“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請寫出古詩詞中表現人們“辛勤勞動”的一聯詩句:

        13.古詩詞中有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的句子,請寫出其中的一聯。

        14.調動你的積累,從古詩詞中擷取一聯描寫塞外風光的名句。

        15.花紅柳綠,草長鶯飛,楓丹露白,冰封雪飄。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請你從熟悉的古詩詞(曲)中,寫出描寫某一季節景物的連續的兩句,并標明作者或題目。

        句子: , 。

        作者或題目:

        16.請寫出古詩文中描寫月亮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7.請寫出古詩文中體現農村和諧生活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8.請寫出古代詩歌中表現人與人之間美好感情的句子。(寫出連續的兩句)

        19.古詩詞中常借“鳥”來寫景抒情,請你寫出一個這樣的句子:

        20.古代詩文中有許多蘊含著豐富人生哲理的佳句,讀來耐人尋味。請按下列提示各寫出兩句。(課內外不限,要求上下句相連,意思完整)

        對待生死:

        對待別離:

        第7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關鍵詞: 意象 可感性 想象性 情感性 詩歌教學

        中學語文課本中詩歌占有相當的比重:格律詩,新詩;短詩,長詩;敘事詩,抒情詩;中國詩,外國詩……所選均為古今中外詩歌之精品。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語言的記憶與分析,而常常忽視了詩歌意象的品味。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不是一種物質存在,而是一種心理存在。它由意與象兩個方面構成。所謂“意”,是指主體在審美時的意向、意圖、意志,表達的思想情感、人生體驗、審美理想、藝術追求等;所謂“象”,是指由想象創造出來,能體現主體之“意”,并能為感觀所直接感受、體驗到的非現實的表象。“意”由“象”來負載,“象”由“意”來充實,二者合為一體便是“意象”。但二者并非是機械地相加或湊合,而是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情與景等在特定的審美狀態下的碰撞、滲透、融合。比如我們讀一首詩,首先接觸到的是文字符號,潛藏于這些符號背后的內涵,漸漸地在讀者心中逗引出一種審美情感,這種情感的發生正喻示著主客體之間、思想與形象之間、情與景之間的融合,也便是意象的生成過程。體味意象,由意象入手去品味詩歌,必能更好更精確地把握詩歌的底蘊。

        一、通過意象的可感性品味詩歌

        意象的可感性是指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描摹的直接形象,它帶給讀者的是詩人感覺中的直接現實。詩人似乎在描摹實境,確是經過詩人改造,“因心造境”而得的虛境與幻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寫得極其自然凝練,其意境、其情調是和諧完美的。這是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前三句,并列著九個短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作者把這九個物象一個個地疊加聯綴起來,并不讓人感到突兀。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為“斷腸人”的出場營造出一種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感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通過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天涯淪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正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因此,我們在欣賞這首詞時,讓人感覺到的并不是詩人在被動地照抄對象,而是詩人感情被物象滲透,物象直射出詩人的情感。這是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情與景在特定的審美狀態下的碰撞、交融,從而達到了一種物我同一、不分彼此的新的意境。

        讀者可以通過詩歌意象的這種可感性,進而領會品味詩歌的獨特意境。然而,現行的詩歌教學,往往忽視了意象的可感性,不是帶領學生進入到詩人所創設的意象中去品味,去涵泳,而是往往站在藝術世界以外的實用世界去看待詩歌,或致力于語音、語法、修辭等理性知識的分析,或作繁瑣的、過細的考證。其結果是:你不說我倒覺得有味,你一講我反而覺得索然。這正是現行詩歌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誤區。作為教師應根據詩歌這一特定的體裁特點,調動學生的審美知覺,喚起儲存于學生頭腦中的事物表象,與詩歌中的具體物象產生碰撞、交融,進而再造想象,進入到詩歌營構的藝術空間中,體驗藝術化了的經驗和生活,從而獲得獨特的美感。

        二、通過意象的想象性品味詩歌

        意象是經過藝術家的意向和想象將“意”與“象”融合一體而構成的,它本身就是想象的產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觀表象和傳統的人工表象或單純的回憶表象。任何意象如果僅僅停在感性的描述性的層次上,不能與接受者的審美情感產生共鳴,便不是真正的審美意象。中國古詩中的許多意象便是借助想象力的作用,使主客體、創作者與接受者發生感情的交流與融合。如杜甫的詩歌《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亭濁酒杯。

        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重九登高所見、所聞、所感,描繪了大江邊深遠空曠的秋景,抒發了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寓他鄉的身世之感受。猿鳴悲哀,飛鳥回旋,樹木凋零,長江流逝,詩中的這種種意象,并不是僅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層次上,而是借助想象,將詩人的多種人生感慨與眼前的景物熔鑄在一起了。

        三、通過意象的情感性品味詩歌

        意象中總是包含滲透著某種形態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藝術家作一幅畫,便要體現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某種情感;詩人寫一首詩,便想表達自己的某種心境,這都是需要付出主體情感的。沒有情感的意象只能是干枯的,沒有生命力的,自然也不會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詩歌的意象往往是情感的物化形態。它通過擬物、比興等手法將抽象的、不可見的情感具象化,使讀者通過這些被情感化了的物象更深入地體味詩意,體味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態度。如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人將玉門關外春風不度的苦寒氣候與詩人的悲涼心境具象化為“楊柳”這一傳統用來贈別的物象上,人生的感慨融會在字里行間。“楊柳”這一已被情感化了的意象便成了讀者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的橋梁。再如李白的《敬亭獨坐》: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鳥飛盡了,連孤零零的一抹白云也悠悠然似要到別處去,只有敬亭山解人心意,我看他不厭,他看我也不厭。山本無情感,本無性格,但詩人以他那清高拔俗,悠閑自在的情懷去看山,山似乎與詩人的心靈相通了,具有了情感,也在那里默默無語地欣賞著詩人。這里,詩人為表達自己的情感,便將情感物化為詩歌中的意象――敬亭山,敬亭山便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透過敬亭山這一意象,我們便可以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住詩人的心境。

        第8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文化交流;唐詩;欣賞

        Abstract:Formanyyears,translationactivityandculturalsenseareindispensablefromeachother.ThepoemsproducedinTangdynasty,aculturalrelicinChinesehistory,needstospreadandbeappreciatedbythewholeworld.ButtheculturaldifferencebetweentheWestandChinahassloweddownitsinfluenceandspeed.Therefore,toenhancethemutualunderstandingandcommunicationisthekeytoperfectthetranslationofpomesinTangdynasty,whichcanalsobetterwesterners’appreciationtoourancientculturalachievements.

        Keywords:Culturaldifference,communication,poemsinTangDynasty,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A.Giles、W.J.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現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里的“三千丈”是夸張的用法,因為頭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未必就這么容易體會其中的夸張,所以Giles將這一句譯為:“Mywhiteninghairwouldbealonglongrope.”用alonglongrope這一具體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這個數量短語,雖然意似,但是卻失去了原文的藝術沖擊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中的“千”和“萬”并非是具體的“一千”座山或者“一萬”條路,而是用來形容山和路的數量之多。Bynner將之譯為:

        “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

        為了句式工整,“千”譯為“Ahundrd”,“萬”譯為“Athousand”,不知道那些異國的讀者們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地理名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總是和浪漫聯系在一起,而紐約總是讓人想到繁華喧囂。同樣,中國文化也給一些中國的地名染上了獨特的色彩。杜牧在《贈別》寫到: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Bynner將后兩句譯為:

        “OntheYangZhouRoadforthreemilesinthebreeze,Everypearl-screenisopen.Butthers’snoonelikeher.”

        揚州在古代可能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纏十萬貫,騎鶴去揚州”的說法。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與一個外國讀者來說,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恐怕很難理解,也就難以體會到詩句的精妙,因此許淵沖教授將之改譯為:

        “Whenthespringwinduprollsthepearlywindowscreen,Herfaceoutshinesthoseonthesplendidthreemilesway.”

        這種意譯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張說《蜀道后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

        Fletcher將后兩句譯為

        “Thewindsofautumntheywaitnotforme,ButhurryonthitherwhereIwouldbe。”

        呂叔湘對這個譯文大為贊賞,認為“洛陽”如果直譯“不若如此之能曲達”,因為洛陽是歷史名城,其文化內涵是直譯難以傳達的,不如意譯。

        3.典故

        許多典故來自于民間傳說、經典名著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們在談到情人分居兩地時常用“牛郎織女”來形容,這一典故來自與我國的民間傳說,再比如說“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勝利法,出自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這些典故深入人心,幾乎婦孺皆知。事實上典故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讀者就能輕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以孟郊《古別離》為例,詩中這樣寫到:

        “欲去牽郎衣,郎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在這里“臨邛”用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它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覓新歡,棄家不歸的愿望。Flecher將之譯為”yourlatereturningdoesnotangerme,Butthatanotherstealedyourheartaway”。值得肯定的是譯詩傳達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讀者還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韻味,但是喪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傳遞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長,而譯詩則直奔主題,態度鮮明。

        第9篇:杜甫的贈別詩范文

        關鍵詞:《世說新語》 典故 李白 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是一個有酒有故事的時代,同時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這時期的名人隱士,逸聞帙事,文學思想都激發后世如李白、杜甫等文學創造的藝術甄陶。因此,本文以世說新語為例,論舉李白詩中所用典故,一一爬梳李詩[1]創作時《世說新語》[2]對其的影響。

        1.仕途失意化歸后的通脫;《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中“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開頭句顯用《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命室酌酒,四望皎然…….”中王子猷夜訪戴安道之典故,以及“中途不遇人,直到爾門前,”(《敘舊贈江陽宰陸調》),“雖然剡溪興,不異山陰時”(《秋山寄淮雪贈傅\》)等9首,寫出名士率情任性的氣度與通達豁朗的人生態度,或多或少傾訴其雖飄忽崢嶸的現實遇境亦超脫榮辱,樂觀的生命氣力與通脫。

        2.山河夢碎,物是人非的喟嘆。《世說新語?夙惠》中“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晉代原都長安,永嘉之亂南渡,此時晉元帝改都為金陵,才有了“不見長安”之嘆,而唐因安史之亂與此情況相似。因此,李白引用此典,觸景傷情而喟嘆佞臣擋道,報國無門之殤。

        3.壯志一身消解后的逃避心態。《世說新語?識鑒》“謝公在東山蓄妓……”此句被李白化用最多,包括“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憶東山二首之二》),“謝公自有東山枝,金屏笑坐如花人”(《攜妓登梁王棲霞山孟氏桃園中》)等余9首。皆借用謝安東山養歌妓,聊娛作樂的同時也能入世做官為民解憂,其以謝自比,雖遭奸佞饞毀,離開長安,但仍懷濟蒼生的凌云心志。如“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之二》)。然而總體來看,李白自比謝安,他因此也選擇了一條逃避之路。

        4.《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一時醉,徑造高陽池。……”李白詩中“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翁醉似泥。”(《襄陽歌》)“山公醉后能騎馬,別是風流賢主人”(《江夏贈韋南陵冰》)“醉上山公馬,寒歌寧戚牛”(《秋浦歌十七首》)等等。魏晉時期是一個風度與酒秉存的時期,于此,李白詩是一個不尚離酒的特性,詩人用直率的筆調,勾勒出天真浪漫的醉漢形象,達到繪聲繪影的程度,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生動活潑的一面。[3]

        5.《世說新語?言語》中“澄以石虎為海鷗鳥”該句化用《列子?黃帝》中“鷗鷺忘機”的典故,比喻淡泊隱居,不以世事為懷。而李詩“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江上吟》)借物言志。

        6.《世說新語?言語》“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李詩“今日逢支遁,高談出有無。”(《贈宣州靈源寺》)“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別山僧》)用典此句。

        7.《世說新語?雅量》“謝太傅盤恒東山時,與孫興公諸人泛海戲……太傅神情方王,吟嘯不言。”寫到謝安與孫興一行人到海上游玩,適遇風起浪涌,孫等人十分惶恐,但謝安興致正高,神色悠然。時人敬佩其氣量,認為他能夠鎮撫,安定國家。李詩“安石泛溟攏獨嘯長風還。逸韻動海上,高情出人間”(《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則用此典。李白常以謝安自比,希望像其一樣,能夠有氣魄濟世安邦。同時,李白對謝澹然隱居也予以贊賞,表征在其詩“云游三十年,好閑復愛仙”(《安陸白兆山桃花巖寄劉侍御》)則借用《世說新語?巧藝》“謝安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但恐不免耳”,謝安有隱居之志,無出仕之心。

        8.《世說新語?言語第二》載“謝靈運好戴曲柄笠……大曰:將不畏影者未能忘懷”表現謝靈運隱居誠心誠意,不慕世俗之心。同時,李白有大量刻畫謝靈運的詩句,雖不能直接指出其引用此典故,但是,從其詩的內容與表現來看,或多或少與此有聯系,誠如:“謝公宿處今尚在,h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夢游天姥吟留別》)這種性格的形似,對謝的吟誦,更多的是對時代的不滿和悲涼。

        9.醉漢的眼光,自身的向往。《世說新語?容止》“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江崩”為山濤評論嵇康人格高俊之句。李詩“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則用典此句。李以醉漢眼光看世界,沉浸在瀟灑與愜意之中。

        10.壯志未酬,壯心不敵暮年。《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李詩“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用典世說新語,表現李白渴望建功立業,然壯志未酬,似有美人遲暮之感。

        11.時光流逝之悲涼。《世說新語?雅量》“恒公伏甲設饌……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表現謝安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的氣度和品質,李詩“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東山吟》)以謝安自況。全詩貫穿其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12.嗟予落魄江淮久,內心的解脫。《世說新語?容止》“孫興公見林公,棱棱露其爽”孫興公評支道林威嚴的眼神里透露出直爽。“意清凈,貌棱棱。亦不減,亦不增。”(《僧伽歌》)用典此句,表現僧伽心意清凈則外貌凌徇,為其“嗟予落魄江淮久”達到內心的通解和解脫。

        13.為友人送行時的囑托。《世說新語?容止》“王夷甫容貌整麗,妙于談玄”句,李詩“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用典此句是給故人的囑咐,為臨行的好友指點當時王孫公子的喜好與唐王朝崇道的思想風氣。

        14.臨別贈詩。《世說新語?容止》“裴令公有俊容儀,脫冠冕,粗服亂頭皆好,時人以為玉人,見者曰:“見裴叔則,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被“朝見裴叔則,朗如行玉山”(《贈裴十四》)以晉之名士裴叔則喻裴十四,稱贊裴十四容儀之俊美,頌美友人,引為知音。照見自我。

        15.共同的志趣。《世說新語》“何平叔注《老子》……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李詩“著論窮天人”(《贈叁寥子》)表達共同的志趣。

        16.《世說新語?簡傲》“嵇康與呂安善,沒一相,千里命駕”嵇康和呂安是好朋友,每當想念對方的時候,那怕是遠隔千里,也要乘車前來相會,李詩“不取回舟興,而來命駕尋。”(《贈崔侍郎》)表達此理

        17.處境的不順。《世說新語?忿狷》“桓宣武與袁彥道樗蒲。袁彥道齒不合,遂厲色擲去五木”意思是桓溫和袁彥道賭博,袁彥道擲五木的采數不合心意,就把五木扔掉。李詩“五木思一擲,如繩系窮猿”(《贈別從甥高五》)暗指自己窮途末路,真想像賭博一樣奮力一擲五木。

        18.《世說新語?贊譽》“孫興公,許玄度公在白樓亭”李詩“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樓亭”(《贈僧崖公》)描寫僧崖公手持玉拂塵,修道高深。

        19.《世說新語?贊譽》“謝太傅未冠,始出西,詣王長史,清言良久。去后,茍子問曰:‘向客何如尊?’長史曰:‘向客,為來逼人。’李詩“微言注百川,信可聽”(《贈僧崖公》),僧崖公精深微妙的言辭如水流注入百川,娓娓動聽。是對其的贊譽。

        20.《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峽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號,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絕,破其腹中,腸皆寸寸斷,公聞之怒,命黜其人。”因為恒公被母猴愛子心切所打動,悲憫母猴失子之痛,厭惡捕猿者的冷漠無情,所以下令罷免了那人。李詩“愛子隔東魯,空悲斷腸猿”(《贈武十七諤并序》)為“酒酣感激援筆而贈”。

        21.人生不暢,宵小作對。《世說新語?容止》“魏明帝使后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倚玉樹”,指兩個品貌極不相稱的人在一起。李詩“登龍有直道,倚玉阻芳筵”(《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用典指總有宵小做對。

        22.煩悶誦書吟詩予以排遣。《輕詆》“人問顧長康:何以不作洛生詠”據劉孝標注是指洛下書生詠音重濁。而這里李詩“悶為洛生詠”(《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指自己說心情煩悶時將誦書吟詩,加以排遣。

        23.人生苦短的感嘆。《世說新語?簡傲》“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李“閑傾魯壺酒,笑對劉公榮。”(《留別西河劉少府》)表達自己雖像流水萍蹤,隨波逐流,但仍享受享受美好清明的生活。

        24.留別感慨。《世說新語?簡傲》“謝中朗嘗著白綸巾,肩輿徑至揚州”李詩“時乘平肩輿,出入畏人知。”(《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引典此句,是其留別感慨。

        25.留別之慨嘆。《世說新語?簡傲》“王子猷自會稽經吳門,聞顧辟強有名園”李詩“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園”(《留別龔處士》)表達龔處士的棲閑隱居地,沒有人世間的喧嘩,竹徑幽幽。

        26.把酒食蟹賞景話樂事。《任誕》“畢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李詩“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送當涂趙少府赴長蘆》)及“蟹螯即金液”(《月下獨酌其四》)一方面,李白和朋友們一面飲美酒,一面食蟹螯,話離別。另一方面,除了知己之事,還有國家的事,這一切好不愜意。

        27.山川的壯闊美。《言語第二》“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曰:千巖競秀,萬合爭流。”李詩“千巖泉灑落,萬壑樹縈回”(《送友人尋曰中山水》)可以看出李白對自然深深的摯愛,其筆下的山川也具有動感與質感。

        28.對族弟的美好祝愿。《世說新語?假譎》“因下玉臺鏡一枚……”李詩“玉臺掛寶鏡,持此意何如”(《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表達李白對族弟的美好祝愿。

        29.對北征的人贊美和祝愿。《雅量》“郗生可謂入幕賓也”李詩“入幕推英選”(《送梁昌公》)化用此典,表達對梁公的贊美,希望其能快捷頻傳。

        30.對赴西京的二從弟的贊譽。《贊譽》“平輿之淵,有二龍焉”李詩“復羨二龍去”(《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表達對兩位從弟的贊譽。

        31.與友人的愉悅之境。《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起佳景清”李詩“風流在武昌,庾公愛秋月”(《陪宋中丞》)表達此時的愉悅。

        32.悼念亡友。《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奏《廣陵散》”李詩則在“琴存人已沒,誰傳《廣陵散》”中引用,借此來悼念亡友。

        33.排憂解難之地。《任誕》“便令種竹,……王嘯良久”李詩“愛竹嘯名園”(《題金陵王》)表達此地能夠消除郁悶和排解憂愁。

        綜上所述,李白是一個用典的大家,其實不僅旁征博引《史記》《太平廣記》《詩經》,而且其天才型的文學才華將其變成了詩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看出,魏晉時期的玄言清談,任情通脫,對李白詩及個人浪漫的文風產生了重要影響。李詩對《世說新語》用典也是一次對文化的再創造和繼承,使得《世說新語》不僅僅局限在魏晉的特定時期,更對唐代,乃至今天的文化塑造有不斷的生成力,因此,李白不僅是用典的高手,更是文化繼承與創造的能手。

        注釋:

        [1]本文引用李白詩歌時均引用[清]王琦注,劉建新校勘:《李白詩歌全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版。

        [2]本文在引述《世說新語》時,如無特別注明,均引用余嘉錫《世說新語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相關文章閱讀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噜噜狠久久香蕉人妖 | 亚洲岛国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 | 亚洲AV激情码国产一区 | 亚洲性人人天天夜夜摸福利 | 日韩国产欧美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