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網絡環境檢測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網絡環境檢測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網絡環境檢測

        第1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關鍵詞: 多網絡; 差異化入侵特征; WinPcap函數庫; 檢測平臺

        中圖分類號: TN711?34; TP3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7)10?0149?04

        Abstract: Since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intrusion feature detection method has low detection accuracy, a 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Libnids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e system segments the multi?network environment into different logical areas. Each logical area contains different analysis nodes, and each node is composed of the data detection unit, analysis and detection unit, and management control unit. The WinPcap function library is used to acquire the data package, according to which, the WM pattern matching algorithm and protocol analysis matching detection model are used to detect the differentiated intrusion feat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has high detection rate, low false alarm rate and low missing report rate.

        Keywords: multi?network; differentiation intrusion feature; WinPcap function library; detection platform

        0 引 言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攻擊問題也逐漸增加,而當前多網絡技術也成為快速發展的趨勢,多網絡技術廣泛應用于不同的領域。因此,為了確保網絡信息系統的安全,尋求有效的多網絡入侵特征檢測方法,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1?3]。傳統的網絡入侵特征檢測方法,僅分析了不同網絡層間的點對點數據檢測過程,未分析多網絡環境下各應用層間的差異性較大產生的分類屬性差異模糊的問題,導致網絡入侵特征檢測準確性降低[4?6]。

        1 基于Libnids分布式入侵檢測系統的研究

        1.1 系統總體邏輯結構設計

        本文采用具有_放性的可用于網絡入侵檢測開發的專業編程接口Libnids(Library Network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在Windows 操作系統平臺下設計了分布式網絡入侵檢測平臺。通過網絡安全開發包Libnids提供的編程接口,可設計出結構化強的分布式網絡入侵檢測系統,實現多網絡環境下的差異化入侵特征檢測,其邏輯結構如圖1所示。

        將總體、入侵檢測系統分割成三個不同的邏輯子網,各子網中設置不同的分析節點,各節點由數據探測部件、分析檢測部件和管理控制部件構成。

        1.2 分析節點的邏輯結構設計

        設計的入侵檢測系統是融合狀態檢測、入侵分析和檢測等功能的,適用于多網絡環境的差異化入侵特征的檢測系統。采用“分而自治”的思想將總體多網絡環境分割成不同區域,將各區域看成不同的分析節點,各節點中有一個管理控制部件、多個數據探測部件和多個分析檢測部件。數據探測部件采集網絡數據包,過濾其中的無價值數據,采集有價值數據,同時反饋給相應的分析檢測部件。

        分析檢測部件對數據探測部件反饋的數據進行模式匹配以及協議研究,明確是否存在差異化入侵特征將結果反饋給管理控制部件進行存儲。管理控制部件同其他分析節點進行信息的溝通,采用圖像界面顯示出數據包信息和差異化入侵特征信息。各分析結點的邏輯結構如圖2所示。

        2 基于Libnids分布式入侵檢測系統的功能實現

        2.1 數據探測部件利用WinPcap實現數據包的采集

        數據探測部件是總體系統的基礎,其由數據包采集模塊和過濾器模塊構成,采集多網絡環境中的差異化網絡數據包,并刪除其中的無價值數據,將有價值數據反饋給所屬的分析檢測部件。設計的數據探測部件在Windows平臺下利用WinPcap函數庫實現了數據包的監測和采集,并進行初步過濾,為網絡差異化入侵特征的檢測提供基礎。

        多網絡環境能夠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各區域也就是一個局域網,這些局域網間采用廣播信道通信途徑進行通信,該通信方法確保多網絡環境匯總傳遞的數據包,可被相同區域中的全部站點接收,并且不同站點的網卡能夠實現數據包的發送以及接收。在Windows平臺下網絡數據包采集程序的結構如圖3所示。

        采集到的海量數據包中含有較多的不必檢測的數據包。為了提高入侵檢測分析模塊的分析效率,需要采用過濾器模塊過濾出制定種類的數據包。過濾器模塊調用WinPcap的函數,對HTTP,TCP,UDP,KMP,ARP以及IP數據包進行過濾,完成網絡數據包的采集,具體的流程如圖4所示。

        2.2 分析檢測部件的設計和實現

        2.2.1 入侵檢測分析模塊的設計

        入侵檢測分析模塊是系統的關鍵部分,系統通過協議分析技術和模式匹配技術,對網絡數據包進行分析,進而判斷多網絡環境中是否存在差異化入侵特征,入侵檢測分析模塊的基本結構如圖5所示。

        2.2.2 模式匹配算法的選擇

        WM算法包括預操作和檢索兩個過程,預操作過程對模式串L進行操作后,形成SHIFT表、HASH表和PREFIX表。其中SHIFT為無價值字符表,可保存文本中全部塊字符的移動距離;HASH可保存同匹配窗口中末位塊字符散列值一致的模式串;PREFIX表包括同匹配窗口中第一塊字符散列值一致的模式串。檢索過程采用上述三個表對匹配串T進行遍歷分析,完成差異化入侵特征的檢測,具體的實現流程如圖6所示。

        2.2.3 分析匹配檢測基本流程與實現

        完成數據包的解析后,需要對網絡協議進行分析和匹配檢測,具體的流程如圖7所示。

        通過上述描述的協議分析匹配檢測方法,對獲取的網絡數據包進行檢測時,可通過Libnids關聯的函數對不同的網絡入侵特征進行檢測,具體的流程見圖8。

        2.3 通信模塊的設計與實現

        連接申請后塑造連接和遠程通信接口,完成信息交互。通信模塊進行通信的工作流程如圖9所示。通過SSL協議完成多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遞,可確保不同分析節點的通信模塊間通信的安全性。

        SSL為安全協議,其具備信息加密、數字簽到等功能,可依據TCP協議中提供的穩定端到端安全服務,確保客戶/服務器應用間通信的安全性。系統要求程序間的通信,在SSL協議進行完數據加密、會話密銷的控制后,再進行通信,并且對程序通信傳輸的數據進行加密,進而提升總體通信的安全性。

        3 實驗分析

        實驗采用不同的攻擊工具進行相應數量的攻擊模擬,分析本文系統的入侵檢測系統在多網絡環境下的入侵檢測效果,并設置在40 Mb/s網絡流量下的入侵檢測虛警率應小于2%,漏報率小于1.8%。本文系統的測試結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以看出,本文設計的入侵檢測系統的檢測率高于95%,并且虛警率以及漏報率都符合設置的規范要求,說明本文系統能夠實現多網絡環境下的差異化入侵特征的準確檢測。實驗對基于關聯規則的入侵檢測系統,在相同的網絡環境下,通過相應的攻擊工具進行同數量的攻擊模擬的檢測結果如表2所示。

        對比分析表1和表2 可以看出,本文系統的入侵檢測率高于關聯規則方法,并且本文系統的虛警率和漏報率均低于關聯規則方法。因此說明,本文系統的入侵檢測性能較高,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4 結 論

        本文設計并實現了基于Libnids分布式入侵檢測系統,在該系統實現方面,利用WinPcap函數庫完成數據包的采集,依據采集的數據包,通過WM模式匹配算法和協議分析匹配檢測模型,進行差異化入侵特征的檢測。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具有較高的檢測率、較低的虛警率和漏報率。

        表2 基于關聯規則的入侵檢測系統測結果

        參考文獻

        [1] 王輝,陳泓予,劉淑芬.基于改進樸素貝葉斯算法的入侵檢測系統[J].計算機科學,2014,41(4):111?115.

        [2] 程建,張明清,劉小虎,等.基于人工免疫的分布式入侵檢測模型[J].計算機應用,2014,34(1):86?89.

        [3] 張雙雙,王延年.節點分布不均勻的無線傳感網絡低功耗算法[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5,29(6):720?723.

        [4] 譚愛平,陳浩,吳伯橋.基于SVM的網絡入侵檢測集成學習算法[J].計算機科學,2014,41(2):197?200.

        第2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關鍵詞:數據監測;數據控制;數據捕獲

        中圖分類號:TP3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33-9159-02

        The Research of Data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Environment

        CHENG Yi-yun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Shanghai Branch, Shanghai 200433, China)

        Abstract: At first,the paper has specifically introduced the importance of network security.Then the paper has leade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data monitoring system.Secondly,the paper has studi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data's control and capture in order to offers a certain protection for network security.The paper hopes to offers some reference and a similar approach for other research of the data monitor.

        Key words: data monitoring; data control; data capture

        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中,相對于過去的主機環境、單機環境,基于網絡連接的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和突出。同時,隨著人們對網絡依賴程度的日漸加深,網絡安全也表現得越來越重要。由于網絡的互聯共享,來自網絡內部和外部的攻擊不可避免[1]。因此,網絡安全問題日益成為一個關注焦點。

        數據監測是保障網絡安全的一個重要措施,通過有效的數據監測系統,可以限制流量、控制網絡數據、并通過捕獲的數據包檢測網絡的安全狀態,有效保證安全數據的正常傳輸,在一定程序上阻止了攻擊探測數據包的傳輸。本文就是針對網絡環境,研究數據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 數據監測系統的設計

        1.1 網絡數據控制的設計

        數據監測系統的數據控制模塊主要目的是阻止攻擊者利用網絡系統的管理主機作為跳板去攻擊別的機器,但是只是盡量的減少,而不是杜絕這種行為。當然,針對網絡任何的掃描、探測和連接管理主機是允許的,但是對從主機出去的掃描、探測、連接,網絡安全系統卻必須有條件的放行,如果發現出去的數據包有異常,網絡安全系統或者系統管理員必須加以制止。本文研究的數據監測系統的數據控制設計原理如圖1所示。

        數據控制模塊使用兩層來進行數據控制:防火墻和信息檢測系統(IDS)。防火墻為了防止內部網絡安全系統的管理主機被作為跳板攻擊其它正常系統,我們必須對管理主機的外部連接數進行控制,如只允許在一定的時一間內發送一定數量的數據包。防火墻的主要功能是:設定單向地址攔截或雙向地址攔截,在單向地址攔截時,一方到另一方的資料訪問被禁止,但反向的數據訪問依然能正常進行,不會受到影響;采用先進的狀態監測數據包過濾技術,不僅僅是依靠單個的IP包來過濾,而是對每一個對話和連接進行分析和監控,在系統中自動維護其當前狀態,根據連接的狀態來對IP包進行高效快速安全過濾;對管理主機的外出連接進行控制。當外出連接達到一定數量時,阻斷以后的連接,防止管理主機被攻擊者攻破后用來作為發起攻擊的“跳板”;對所有出入系統的連接進行日志記錄。

        而網絡流量由IP信息包組成。這些信息包前面所附帶的一些數據位,它們包含有關信息包的源、目的地和協議類型的信息,稱之為包頭[2]。防火墻根據一組規則檢查這些頭,以確定接受哪個信息包以及拒絕哪個信息包。假如有一些信息包偽造了數據頭,通過數據本身來攻擊,那我們的防火墻就無能為力了。所以,必須利用某種手段,對通過的數據包的內容進行檢測,如果發現是異常的數據包時,就丟棄或者修改這個數據包。

        1.2 網絡數據捕獲的設計

        本文設計了實現三層數據捕獲的安全系統,即防火墻日志、嗅探器捕獲的網絡數據包、管理主機系統日志。捕獲到數據后,就可以研究攻擊者的技術、工具和動機。

        1) 防火墻

        所有進出系統的網絡數據包必需通過防火墻,所以防火墻捕獲到的數據將是最全面的,但是防火墻并不記錄具體的數據包內容,而只是記錄各個數據包的通過情況。如果攻擊者利用半開連接掃描管理主機,則在管理主機上將看不到任何情況,但是在防火墻上卻可以看到這些SYN數據。防火墻記錄四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包:TCP、UDP、ICMP、OTHER[3]。防火墻記錄的日志非常的有價值,因為它在快速標識那些未知的攻擊時非常的關鍵。

        2) 嗅探器

        嗅探器記錄各種進出內部網絡管理網的數據包內容,嗅探器可以用各種工具,如Ethereal等,我們使用了Tcpdump。記錄的數據以Tcpdump日志的格式進行存儲,這些數據不僅以后可用通過Tcpreplay進行回放,也可以在無法分析數據時,發送給別的研究人員進行分析。

        3) 系統行為捕獲

        防火墻和嗅探器捕獲的是網絡數據,還需要捕獲發生有管理主機上的所有系統和用戶活動。對于windows系統,可以借助第三方應用程序來記錄系統日志信息。現在大多數的攻擊者都會使用加密來與被黑系統進行通信。要捕獲擊鍵行為,需要從管理主機中獲得,如可以通過修改系統庫或者開發內核模塊來修改內核從而記錄下攻擊者的行為。

        2 數據監測系統的實現

        2.1 網絡數據控制的實現

        網絡的數據控制主要完成對流經系統的數據的控制。首先對流入的數據,由于系統設計的最初目的就是讓攻擊者順利進入并攻擊,所以對于流入的數據不進行任何限制,而且由于系統本身不提供真正的服務,任何進入的流量都被認為是有攻擊企圖的;另一方面,對外出的連接要做限制,并且還要分析數據包抑制攻擊數據包的傳播,防止攻擊者將系統作為跳板對其他正常系統進行攻擊。數據控制的用例分析,如圖2所示。

        網絡管理員可定制數據控制規則,并反映到防火墻上;入侵檢測系統通過捕獲數據,對外出的數據包的內容進行檢測,如果發現是異常的數據包時,采取預先定義的策略,然后再將數據包傳回給防火墻進行處理。

        本文通過IPTables實現外出連接數限制。通過IPTables擴展選項limit可實現內網外出連接數限制。利用limit在FORWARD鏈配置規則,限制對外發起的連接數上限,這個限制可以是每秒(或者分、小時、天)多少個連接。根據要求,本文添加了IPTables規則來限制對外連接數,下面以限制TCP包為例加以說明,UDP、ICMP和其它數據包作同樣處理。本文使用Snort_inline利用特征檢測來發現有惡意的數據包。Snort_inline是入侵檢測系統Snort的修改版,它可以經由libipq接收來自IPTables的數據包。并根據Snort的規則集對數據包進行檢查,一旦發現惡意代碼就對該數據包采取預先定義的策略,然后再將數據包傳回給IPTables。數據控制機制如圖3所示。

        2.2 網絡數據捕獲的實現

        本文的網絡數據捕獲功能主要從防火墻、嗅探器以及管理主機三個方面入手。防火墻、管理主機、嗅探器捕獲的日志經過處理存放在數據庫和文件中,已備分析和查詢使用。經過防火墻的數據,可以通過防火墻日志直接獲得,而網絡上的數據包,可以用Tcpdump來進行捕獲。Tcpdump支持相當多的參數。我們在網橋下運行如下命令進行捕獲:

        TCPDUMP -c 10 Ci eth1 -s 0 Cw /log

        為了不讓攻擊者知道我們在監視他在主機上的活動,我們采用Sebek來實現我們的目標。Sebek是個隱藏的記錄攻擊者行為的內核補丁。一旦在主機上安裝了Sebek的客戶端,它就在系統的內核級別運行,記錄的數據并不是記錄在本地硬盤上,而是通過UDP數據包發送到遠程服務器上,入侵者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本文研究的數據捕獲是由內核模塊來完成捕獲所有read()的數據。Sebek替換系統調用表的read()函數來實現這個功能,這個替換的新函數只是簡單的調用老read()函數,并且把內容拷貝到一個數據包緩存,然后加上一個頭,再把這個數據包發送到服務端。替換原來的函數就是改變系統調用表的函數指針。本文通過配置參數決定了Sebek收集什么樣的信息,發送信息的目的地。以下就是一個linux配置文件的實例:

        INTERFACE = "eth0" //設定接口

        DESTINATION_IP = "172.17.1.2" // 設定遠程服務器IP

        DESTINATION_MAC = "00:0C:29:I5:96:6E" // 設定遠程服務器MAC

        SOURCE_PORT = 1101 // 設定源地址UDP端口

        DESTINATION_PORT = 1101 // 設定目標地址UDP端口

        MAGIC_VALUE = XXXXX // 如果同一網段有多個客戶端,則設定相同的數值

        KEYSTOKE_ONLY = 1 // 是否只記錄鍵擊記錄

        本文研究數據捕獲機制如圖4所示。

        3 小結

        該文研究的數據監測系統能有效地控制網絡數據、捕獲網絡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網絡的安全。但是網絡安全技術及攻擊技術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要進一步提高網絡安全的環境,必須在數據監測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網絡安全方案,如加入網絡的入侵檢測技術、流量控制、邊界路由的安全設置及客戶終端等安全防范措施,這樣才能確保網絡數據的安全。

        參考文獻:

        [1] 周照峰.高速網絡數據包捕獲技術方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09,(2):21-23.

        第3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關鍵詞:無線傳感器網絡;溫室環境;監測中

        中圖分類號:TN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現代溫室是設施農業的生產車間,溫室環境信息的監測控制系統是實現其生產自動化、高效化最為關鍵的環。傳統的溫室監控系統主要是基于有線通信方式。有線通信系統在溫室生產實踐中存在諸如布線復雜、維護困難、傳感器節點不能隨作物變更而靈活部署等問題。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獲取技術和處理技術,具有節點規模大、體積小、成本低、自組網等特點,在溫室環境監測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1溫室控制系統結構

        在溫室測控系統中,傳感器節點負責采集溫室內部的環境參數,是溫室控制系統的核心部分;各匯聚負責節點是溫室監測節點的管理者,也是監測數據的收集者,并承擔感知區域與服務器端之間的通信工作;服務器是整個溫室控制系統的控制中心,負責管理和控制Sink節點,根據Sink節點提供的監測數據決定進一步采取的策略,并對終端用戶提供訪問控制接口;客戶端使用PC或者移動設備通過Web服務隨時查看當前溫室環境狀態以及歷史數據,并且可以根據數據向溫室環境監控系統發出進一步的指令,由服務器進行進一步的處理。

        2 無線傳感器節點設計

        2.1、無線傳感器節點硬件設計

        傳感器節點是溫室監測系統的基本組成單元,需要具備環境因子采集、數據處理、無線通信等功能。在溫室環境監測應用背景下,傳感器節點設計重點考慮了低成本、低功耗、穩定、可靠等因素。

        (1)CC2430。 CC2430是由Chipcon公司推出的用來實現嵌入式ZigBee應用的片上系統,其主要特點如下:采用了增強型工業標準8051MCU,具有較高性能。集成了符合2.4 GHz IEEE802.15.4的RF收發器CC2420。具有4種電源管理模式,可靈活配置系統工作模式以降低系統功耗。在休眠模式時電流消耗僅有0.9μA,在待機模式時電流消耗小于0.6μA。基于CC2430設計的節點僅需較少的電路即可實現數據的采集及發送,極大地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并降低了系統功耗。

        (2)傳感器選擇。傳感器節點需要完成各種與植物生長密切相關的環境因子的采集,這些信息采集是由傳感器完成的,要求傳感器具備較高的精度及較低的功耗。本設計所采用各種傳感器及其技術參數為:SHT71數字型大氣溫濕度傳感器,工作電流為550μA,待機時僅0.3μA,測量溫濕度的精度分別為±0.3℃和小于等于1.8%,接口為12C總線。ISL29010數字型光照強度傳感器,工作電流為0.25μA,待機電流0.1μA,測量精度±50 lux,接口為12C。SLSTl—5數字型土壤溫度傳感器,測量電流1.5 mA,待機電流1μA,測量精度±0.5℃,接口為單總線。H550數字型CO2傳感器,工作電流15μA,精度為±30 ppm,接口為12C。FDSl00模擬型土壤濕度傳感器,工作電流15μA,精度小于等于3%,輸出為模擬信號。

        由上述技術參數可以看出,數字型傳感器的功耗較低,與CPU以單總線或雙總線連接,除了FDSl00模擬型土壤濕度傳感器外,其余均可掛接在12C數據總線上。在本設計中由CC2430的兩個I/O口分別模擬12C總線的時鐘線和數字線,簡化了電路設計,節省了CPU的I/0端口。FDSl00輸出模擬信號,可直接與CC2430的P0口相連,利用CC2430內部的ADC實現數據轉換。

        2.2、ZigBee通信協議的實現

        ZigBee協議是由ZigBee聯盟制定的無線通信技術標準,其特點是近距離、低復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速率和低成本。此外,ZigBee設備具有能量檢測和鏈路質量指示功能,根據檢測結果,設備可自動調整發射功率,在保證通信鏈路質量的前提下,最小地消耗設備能量。

        在節點軟件設計中,通過調用ZigBee協議棧提供的API函數完成網絡管理層的設備初始化、配置網絡、啟動網絡,實現分布在多個溫室中的無線傳感器節點的自組網絡。為了進一步降低節點功耗,設計了靈活、可動態配置的定時采集數據、定時休眠及喚醒功能。

        3 網關管理平臺設計

        3.1 網關節點硬件設計

        在本設計中,作者以S3C2410A為核心構建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網關硬件平臺,主要硬件結構有:

        (1)ZigBee協調器。在本設計中,ZigBee協議將整個傳感器網絡采集的數據最終匯聚到協調器節點上,因此本文中將ZigBee協調器節點嵌入到網關節點,協調器通過串口和網關進行數據通信。

        (2)MC39i。采用Siemens公司GSM/GPRS雙頻模塊MC39i完成網關的無線遠程通信。MC39i支持GSM900和GSMl800雙頻網絡,接收速率可達86.20 kb/s,發送速率可達21.5 kb/s,完全滿足無線傳感器網絡較小的數據傳輸量的需求。

        (3)存儲器接口。S3C2410A內置了外部存儲器控制器,本系統拓展了64MB SDRAM和64MBNandFlash。

        (4)通用接口。網關系統具有很強的擴展能力:帶觸摸屏的LCD是網關系統信息交互的界面;USB接口可用來外接標準鼠標、鍵盤;SD卡可作為拓展存儲器使用;RJ45接口可將網關接人以太網。

        (5)電源。穩定的電源對網關系統的運行至關重要。通過變壓器將220 V市電降為穩定的12 V直流電作為網關的主電源,同時采用12 V的蓄電池作為系統的備用電源,以構成不問斷電源,保證系統在斷電情況下能正常運行。

        3.2基于WinCE的軟件平臺的實現

        WinCE5.0是一個32位、多任務、多線程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具有模塊化、易于裁剪等優點。本設計采用Platform Builder定制了適合網關硬件平臺的WinCE5.0操作系統,為溫室管理人員提供了直觀、圖形化的人機界面,便于用戶的操作;同時為應用程序開發提供了豐富的API接口。本系統在Embedded Visual C++4.0開發環境下實現了如下通信程序:串口通信,管理系統通過串口與ZigBee協調器和MC39i進行數據通信。GSM通信,通過GSM短消息來實現網關管理系統的遠程預警。Socket網絡通信,遠程監控中心需要一臺具有公網IP地址的服務器,網關通過以太網/GPRS雙重通信信道與遠程管理中心進行通信。本設計中,采用可靠的流式套接字實現了基于TCP/IP協議Socket網絡通信。

        3.3 網關管理系統的實現

        作為溫室監測系統的本地管理平臺,網關需要完成眾多數據管理工作。本設計基于SQLite3實現了環境監測系統管理軟件,用以完成傳感器節點管理和環境數據管理。

        (1)節點管理。監測區域分布有大量不同類型的無線傳感器節點,因此需要對所有節點進行統一管理。具有同一ZigBee信道的節點都可以加到無線網絡中。節點的管理包括節點電量、節點ID、節點位置、傳感器類型、采樣周期、運行狀態、更新時間等屬性的配置。

        (2)數據管理與預警。網關周期性收到無線傳感器網絡所有節點匯聚的大量環境信息,采用SQLite數據庫對采集的數據進行存儲、查詢等管理。此外,需要對寫入數據庫的每一個環境數據進行判斷,當超過溫室管理人員設置的安全范圍時,啟動警報器、閃光燈、GSM短信等多種預警方式。

        結束語

        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體積小,并只需要部署一次就可以進行長期的監測工作 同時,傳感器網絡節點具有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和通信能力,可以將大量的監測數據無線發送到基站進行處理,具有傳統溫室環境監測系統所不具有的優勢,非常適用于溫室環境監測應用。本文作者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設計并實現了一種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溫室監測系統。該系統能夠實現傳感器節點快速自組網以及對各種溫室環境因子的實時采集、傳輸、顯示。該系統很好地克服了傳統溫室監控系統存在的問題,為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在溫室監測領域的應用做了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吳燕明.王紀章.溫室管理信息系統開發初探[J].農機化研究2011,33(3)

        第4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關鍵詞: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的快速進步和經濟的日益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環境的質量,對周圍的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目前,隨著核工程和技術的廣泛應用,人們對于核輻射以及污染問題也越發的關注,除此之外,人們也逐漸的開始關注一些和輻射相關的污染。因此,作為檢測環境中輻射量的輻射環境監測,已然成為檢測環境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環境保護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尤其是隨著我國核能和核技術利用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發生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使得社會和公眾更加的關注核與輻射監測工作,尤其是核輻射對于周圍環境質量的影響,輻射檢測在核工程以及應用中的重要性也進一步凸顯。本文主要簡要介紹了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管理現狀,并總結分析了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一些解決的改進措施和對策。

        1 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管理的現狀

        1.1網絡組織機構

        環境保護部組織并建立的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主要是包括以下幾個部門:環境保護部輻射環境監測技術中心、核與輻射應急技術中心、六個地區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督站等。 在這些機構中又包含有8個國家級和31個省級以及106個地市級的輻射環境監測監管機構,由這些龐大的輻射環境監測網構成了國家與省以及地市的三級輻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從結構的分配上可以明確的看出在整個系統中,國家級輻射環境監測監管機構起到的是總攬全局的作用,其主要的任務是為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提供技術支持,制定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的工作和任務計劃表,為我國所有輻射環境監測網絡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等。而省級以及地區級的環境監測機構則是根據國家的部署和要求對所管轄的區域進行輻射程度的檢測并及時的向上級匯報。

        1.2 質量體系以及制度的建設

        通過近些年的不斷改進,在輻射環境監測的各個單位中,其每一個成員逐漸形成了一種以預防為主的,并主要監測對報告質量能夠產生影響的各要素進行全過程控制的質量管理體系,在這一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及時的發現和糾正以及預防措施來解決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質量管理問題,進而逐漸的形成一種可以不斷進行自我完善的改進機制。

        一個完整的、可操作性的制度是保證輻射環境質量工作進行的重要條件。為此國家環境保護部根據在實際工作的需要,加快了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制度的建設,例如《全國輻射環境監測方案(暫行)》(環辦[2003]56號文)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

        1.3隊伍建設現狀

        截至 2011年底,目前,在我國的輻射環境監測監管機構中的技術中心有技術人員165人,核與輻射安全中心300人,省級輻射環境監測機構總人數 1029人。在這些人員中,占到總數10.6%的注冊核安全工程師有109人,占總數71.5%的輻射監測上崗證人員為736 人。

        2 我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應急監測能力有待加強,基層尤其突出

        由于并不是每一個省市都具備有相應的輻射檢測設備,因此,在發生應急情況時,很多省市不能及時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檢測。這不利于城市進行快速的應急部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我國有32%的地級市成立了輻射環境監測機構,但是在這些機構中的檢測工作人員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職人員,而且機構的辦公環境也相對較差,檢測設備和技術相對落后。

        2.2在實驗室條件下對其質量的控制中的一些細節需要進一步的提高

        在實行了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質量監督檢查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在一些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單位中,出現了側重于檢測和分析室內輻射環境的質量,而對于室外環境質量的檢測不夠重視,而且對于環境監測點的選擇也不具有代表性。同時,也沒能足夠的重視樣品在運輸過程中的質量保證。

        2.3監測數據的利用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檢測到的存在于周邊環境中的各種輻射性物質的監測數據、以及存在于核電站中和其周圍的主要污染源監測數據,對于這些數據的綜合分析技術及應用能力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不斷的完善和改進分析技術和方法,不能僅僅將檢測到的數據停滯在匯總和顯示階段,應該將數據充分的利用起來,逐步的實現數據信息的公開化。

        3 改進措施和對策

        3.1建立有效的運行質量管理體系

        在輻射環境監督過程中應該逐漸建立健全質量監督以及考核機制,以確保質量管理體系能夠有效的運行,并在此基礎上積極的推進網絡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同時要建立長期有效的質量監督機制。首先,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量值驗證及質控實驗室,同時還要驗證國外相同機構給予的參考樣品,及時的填補我國質控實驗室的空白。其次,積極建設國家認可的標準化實驗室,以能夠保證科學管理體系建立具有充分的技術支持。第三,從以下四個方面加強標準化的建設:統一質量控制方式;統一標準物質;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樣品庫;強化監測的技術指標。第四,逐步的完善以及落實輻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制度。

        3.2 建立有效的信息化質量管理網絡平臺

        建立輻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動態數據庫以及相應入庫數據的審核監督機制,有利于我國輻射環境監測信息流的順暢運行。因此,我們應該將技術人員的相關信息、標準物質量值溯源信息分析檢測方法信息等主要的因素納入到這個數據庫中,以方面對其進行動態管理和數據的查詢,使得其他相關機構能夠及時的了解情況,從而監督網絡成員單位能夠做到質量管理,使整個網絡更加的規范、科學、有序。

        參考文獻

        第5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一、圖書館人員流失嚴重

        在高校圖書館急需人才的今天,我們一直處于這樣的困境:高校圖書館過去、現在都在經歷著高素質、高學歷、業務能力強的人力資源的流失。在部分高校內部,高校圖書館被定位為二線的教輔部門,忽視了圖書館館員的個人價值,忽視了作為服務主體“人”的存在,人員發展受到限制,缺乏吸引力,使得一些能力強、水平高的信息技術人才難以產生事業的歸屬感,再加上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他們的思想、價值取向極容易發生錯位,會引發消極的服務心理,對圖書館發展前景喪失信心,往往把圖書館作為自身發展的跳板。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館員的重新定位

        網絡技術在圖書館工作的廣泛應用,強有力地推動了圖書館服務工作的現代化,這必然要求圖書館員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要逐步向網絡館員和參考館員發展,承擔起信息專家的重任。建設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結構合理的隊伍是順應新時展的需要,也是履行圖書館職能、發展圖書館事業的關鍵。

        (一)信息認知與管理角色

        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館員要打破傳統的館藏文獻組織管理方式,要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根據信息資源特點挖掘其內在潛力,要對龐大的、無序的、良莠不齊的網絡資源進行專業化篩選、組織、收集,將其轉化成數字資源,建立各種網上目錄、索引、數據庫、引導庫等,形成圖書館虛擬的館藏資源,豐富圖書館自身的館藏資源。

        (二)信息導航角色

        “現代的圖書館、檔案館、情報單位的人員,應該是信息專家和信息工程師,是信息系統的建設者,也是使用的向導和顧問。”網絡信息資源具有明顯的分散性、隨機性、多元性等特點,內容形形、五花八門,讀者無法直接篩選出可用資源,圖書館館員就要充分發揮自身圖書情報的理論知識和查閱資料的經驗,合理配置文獻資源網上協作采訪,集中編目以及館際互借等,盡可能為讀者提供正確的檢索途徑,高效、快速地為讀者幫助讀者查找、評估和使用信息,為用戶提供方便,真正成為讀者的信息導航員。

        (三)教育與培訓角色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讀者不僅增強了信息意識、信息需求,而且獲得了更多的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的機會和自由度。由于我國大多數用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網絡信息資源檢索培訓,在獲取網絡信息資源時難免存在許多困難。因此,圖書館員除了為用戶傳授知識、提供幫助外,對所有用戶獲取信息能力的培訓顯得尤為重要。對不同類型的用戶所采用的培訓方式也不盡相同,圖書館員靈活采取多種培訓方式,使用戶掌握信息處理、信息檢索、獲取信息資源的技能,從而強化了圖書館員的教育者和培訓者角色。

        三、高校圖書館隊伍建設的思路和對策

        (一)樹立科學人才觀,大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財富之源,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資本。”“人才資源已經上升為十分重要的第一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動力源泉。”“圖書館真正長遠的競爭優勢,就在于它能緊緊抓住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善用人才這三個環節。”高校圖書館應高度重視人才建設,把人才看作是發展現代圖書館事業的第一資本。圖書館領導應從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出發,制定好圖書館發展近期和遠期計劃,引進和培養當前短缺的專業人才和高級人才,以改善圖書館人員的專業結構、人才層次結構,整合人才資源,構建好高校圖書館系統的人才資源高地,從而為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做好智力支持。

        (二)加強館員繼續教育,提高館員綜合素質

        開展高校圖書館員的繼續教育是促進高校圖書館館員拓寬知識結構、豐富知識體系、提高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重要舉措。首先,圖書館館員繼續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運行機制。高校圖書館根據實際情況,對經費保障、組織管理、時間規定、激勵機制、業務水平評估、行業標準及評估考核等方面作出詳細的規定,從制度上保證館員繼續教育能真正實施。其次,加強崗位和技術培訓。針對館員不同的崗位需求、知識結構,開展多類型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提高教育質量和培訓效率,培養多層次人才。對于非圖書館專業畢業的館員,特別要加強圖書情報知識、計算機與文獻檢索知識、計算機網絡管理知識的教育。對于老館員、業務骨干,要加強知識更新培訓,拓展學科知識,學習現代服務技能,以便更好地掌握現代圖書館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新技能。

        (三)建立健全科學的激勵機制

        “激勵是圖書館機構的活力所在,是圖書館機構整體運行機制的核心。”良好的人才激勵機制有利于增強圖書館活力,調動館員積極性、創造性,激勵館員去運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提高圖書館服務整體水平,使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激勵手段主要包括物質獎勵、精神鼓勵和職業發展三種方式。建立合理的薪酬體系,滿足館員基本的物質需求,提高圖書館員的事業滿足感,激發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內在活力和工作動力;我們在強調物質獎勵的同時還必須要重視精神鼓勵的內在價值,它是人才實現社會承認的重要途徑。要做到充分信任和尊重工作人員,努力營造氣氛民主、公平公正、人和政通的圖書館文化環境,激發出館員的獨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增強館員凝聚力,積極為館員構建一個人盡其才,實現自我價值的機遇和平臺;關注并引導館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激勵他們不斷學習信息網絡技術,豐富知識體系,建立全新的圖書館知識構架,促進館員全面發展,提高館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更好地適應學校及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

        (四)注重培養,不斷提高圖書館員科研能力

        高校圖書館不僅是高校的文獻信息中心,而且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研究性組織。在數字化圖書館發展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再強調其服務功能的同時,還應重視圖書館科研水平建設。圖書館的科研與服務二者并不沖突,圖書館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動圖書館服務水平的提高,圖書館科研水平也體現了圖書館館員科研能力。館員通過科研實踐活動,掌握了高校圖書館的工作規律和新的服務方法,提升了自己的科研實力,而且還帶動了高校圖書館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館員和圖書館的雙重飛躍。高校圖書館要增加館員科研經費、搭建科研合作平臺、擴大科研項目的的層次和類型等,最大限度的為館員進行科研工作創造有利條件,來激發和維持館員的科研熱情,滿足其成就感,促進館員之間的學術交流,縮短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轉化時間,最大限度地實現科研價值。

        四、結語

        第6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論文摘要]研究性學習是倡導以學生的自主性為基礎的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基于網絡技術的研究性學習是以網絡技術為媒介和手段來改變傳統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突出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的作用,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文章就網絡環境下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為例,提出適合于課程實踐性較強的幾種新的教學策略.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網絡技術逐步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由于網絡環境自身的特點能實現學習的交互性,通過人機對話與人工智能化,進行計算機各部件工作原理的模擬和仿真,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環境的開放性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網絡的超文本鏈接和資源共享,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國家教育部從2000年開始推出的各種課程教育計劃中把“研究性學習”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其中,首次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有機組成,這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國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主性、開放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已構成許多國家課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如美國的“自然與研究”、“設計學習”,英國的“社會研究”、“設計學習”,法國的“綜合學習”,日本的“綜合學習時間”等,這類課程都注重和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的科學探究和科學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1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特征

        從課程發展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課程及信息課程的整合研究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熱點問題.網絡環境拓展了學習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倡導在網絡環境下開展自主性學習,其實質就是一種以網絡為背景的探究性的教與學.它是以課堂教學的過程為基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交流與協作.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是指以網絡為媒介,依據網絡的資源共享、交互學習、超文本鏈接等特征,在教師或專家指導下,從理論和實踐中選擇和確定相應專題,以小組討論方式,展開組裝與維護綜合性活動.網絡環境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研究性學習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研究性學習的自主性與網絡環境的交互性

        研究性學習內容的具體選擇與設計,可以根據學生、學校及課程的具體條件靈活地選擇.網絡自身的交互性特征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采取豐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區的界限進行協作交流,如利用BBS、E-mail、網絡聊天室、電子公告欄等,在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習伙伴之間,學習者與專家之間展開學習,討論問題,從而促進信息的相互交流,這有利于提高學習者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1.2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性、應用性和網絡環境的生成性

        有效借助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可以完善學生的智能結構,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與計算機模擬有效結合,可以獲得實際應用的真切體驗.因此,借助網絡環境可以減少實驗設備的投資,降低教學成本,同樣使學習者的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創造性的火花不斷進發.

        1.3研究性學習的靈活性、多樣性和網絡環境的廣泛性

        這門課程研究性學習正是有了內容廣泛性和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所以適應了學生群體智能的多元傾向與學習方式的多樣性選擇.而網絡環境下各種可利用的資源豐富,信息更新速度快,在教師有效組織的前提下,網絡環境可以為每個學習者提供不同需要的學習內容和實踐對象;而各種層次的學習者,幾乎都可以在網絡環境中在線點擊或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從而產生探究欲望和積極性.網絡

        環境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可以使學習者盡早形成合作、資源共享意識,同時,因為學習參與過程,從而使學習者獲得尊重且產生成就感.

        1.4研究性學習活動環境、氣氛的愉悅性和網絡環境的趣味性

        哪里有興趣哪里就有記憶.研究性學習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主觀要求進行活動設計.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安排,如果以分組競賽的形式組織活動就能激發學生的好勝心.倘若教師安排的活動有吸引力,還能激勵學生樂學、好學的志趣,同時為學生創造趣味性強、寬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容易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因此,在網絡學習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習內容特點,把學習者提出的具有價值性的問題,以多媒體的方式將問題情景化,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習者增強學習主動性,產生探究的欲望,進而學會創新.

        2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教學模式建構

        2.1網絡環境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直接體驗和探究獲得直接經驗,其專題性、開放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角色是充當活動的組織者、情感的支持者、學習的參與者和信息的咨詢者.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學生、信息與手段等各要素的關系與功能開發,是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另一種功能性結構模式,是一種理想化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教師從觀念到實際操作都起到了質的變化.教師角色中的“知識來源”作用將由部分網絡替代,即技術承擔教師的部分角色.信息資源獲取機會的均等性使得教師不再擁有控制知識的“專權”,而逐步向“伙伴與伙伴”的關系轉換.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制定和成果的到學習過程與學習的檢測評估,每個環節都是基于網絡環境進行的,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信息技術和使用水平;指導學生進行材料的搜集,要求教師具備通過網絡和電子資料熟練查詢和搜集的能力;指導學生進行交流和給學生提供技術材料,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文本編輯能力;協助學生進行課題成果的展示,以及利用學生網頁發表學生的研究成果,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圖像處理能力,多媒體制作能力以及一定的網頁編輯能力.只有當教師熟悉并能熟練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使之成為指導學生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時,教師角色的定位才有可能科學而準確.

        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對《計算機組裝與維護》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宰者,而是學習的幫助者.教師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而是更多地注重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如何才能更快捷的搜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識,如何使自己的知識成為更適用更有效的結論并被別人接受和加以運用.

        2.2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

        2.2.1“個體活動”型

        活動的過程是由學生個體獨立進行探究和實踐.比如完成老師布置的具有研究性的課外作業,雖然在整個過程中也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如向人請教、與人協商、查詢資料等,但其所有的決定和判斷都要求學生自己做出.

        2.2.2“小組合作學習”型

        以4~6人小組為基本形式,個人與集體活動也包含在小組活動之中,這種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可以進行橫向交流與多向溝通的網絡環境,學生可以相互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這種學習形式往往是以“電腦某種故障現象專題”的形態出現的.

        2.2.3“沙龍”型

        網絡環境下課程的研究型學習,特別是一些常見故障現象的分析解決,可以采取“沙龍”的形式,以“頭腦風暴”的方法,圍繞主題進行研討和交流,相互啟發,形成共識,從而加快個人和各研究小組的學習、研究進程.

        總之,網絡環境為實現全方位的、適時的、多邊互動的教學新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網絡環境下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

        網絡教學模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較好的體現了學生以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獲得理論和經驗的同時,也掌握了一些運用網絡處理相關信息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借助網絡環境開展《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研究性學習,就是將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信息技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建構一個“協作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在Internet網絡環境下,具有豐富的可以用來協作性學習活動的信息資源,通過各種網絡交流手段,可在網絡上呈現和表達思想與觀點,實現與他人交流共享信息.在基于因特網的協作學習中,具有學習資源環境與協作學習小組、協作學習小組與學習個體、學習者個體與學習者個體以及協作學習小組與協作學習小組之間的多重協同作用.協作學習模式有組內和組間協作,學習者首先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結合不同的協作小組進行展開學習過程.

        “協作性學習”教學模式各環節的具體操作如下:

        1)創設情景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故意設置障礙,創設最佳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中,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例如,在“CMOS設置”的教學中,教師給一臺計算機分別設置系統BIOS密碼和開機保護密碼,不告訴學生密碼要求清除并開機,有效激發學生對現象的關注和研究興趣,使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狀態,依靠網絡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網絡環境使學生學習的時間與空間不受限制,學生可以利用電子郵件、郵件列表、新聞組、IRC實時聊天、MOO虛擬環境、視頻會議等因特網上的交流工具與指導教師就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與研究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教師利用網絡,一些電腦常見故障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利用QQ進行群聊、交流討論,最后根據個人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分類討論,進而展開研究性學習.

        2)確定目標

        學生運用課題質疑法、因果質疑法、聯想質疑法、比較質疑法等,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下,通過學生自主自我設問,學生之間相互設問,師生之間相互設問等方式,提出研究課題的目標與專題.在課題的提出階段,學生可以使用因特網上的交流工具與指導教師就所要研究的問題以及與研究問題相關的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課題的選題來源一般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即從家用電腦常見的問題出發提出課題;根據電腦某部件的工作原理提出使用電腦應注意的課題;從學習資料信息中分析比較并提煉出課題.如學生在研究“硬盤的工作原理”課題時,教師利用網絡,要研究的主題是“硬盤的工作原理”,然后,引導學生對“硬盤的工作原理”進行討論,利用QQ進行交流已有的經驗,然后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分專題研究,分別針對專題提出研究課題所要達到的目標,進而展開研究性學習.

        3)自主探究

        教師提供接近學生最近所學知識的材料,組織學生結合目前計算機技術的新發展,能夠合理利用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或網上查詢的相關計算機硬件網站及網絡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對網絡上搜集到的知識進行分析一比較一歸納一思維概括,從而得出探究的初步結論,然后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4)協作交流

        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不再是受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是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有計劃地利用網絡組織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機交一流,從而形成競爭、協同、伙伴關系.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協助解決問題而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對于交流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及時通過網絡協作學習方式來共同克服,同時加強了針對性的輔導.學生針對個人學習結果可以通過BBS討論區進行交流,協作學習.教師可以利用視頻會議對各研究小組進行集體輔導.

        在網絡環境下,研究性的協作交流是指利用網絡以及多媒體技術由多個學習者或研究小組針對同一學習內容彼此交互合作,以達到對教學內容比較深刻的理解與掌握的目的.在基于網絡環境的協作學習過程中,通常有競爭、協同、伙伴與角色扮演四種形式.

        5)總結

        研究小組同學對指導教師和同學的客觀評價進行總結反思,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方式和相關內容,提出進一步的完善方案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自主提高.于此同時,利用超級鏈接將實踐經驗和理論向課外延伸,提高研究成果的社會認可度.

        3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

        3.1借助網絡下超文本鏈接的選擇性,培養學生信息的收集、處理與分析能力網絡資源豐富多樣,信息量大,動感和交互性強,利用網絡信息平臺查詢資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到互聯網查詢資料,利用學校先進的校園網將教學背景材料實現網上資源共享.網絡技術的使用不僅可以極大的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評價信息的能力,而且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教與學”的空間.通過校園網設立共享文件夾,作為信息平臺,學生可以上傳他們查閱的研究資料,也可以下載他們所需要的研究資料,由于各研究性學習小組的選題是在同一主題下的不同課題,因而有相近之處或相似之處,可以通過網絡及時交流意見,答疑解惑.

        3.2借助網絡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網絡能夠為我們提供大量集成性的信息,而對這些信息的處理過程,有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排除網絡上無關信息的干擾,把精力集中在當前正在研究的問題和專題上.同時教師應積極幫助和指導學生查詢與研究課題相關的資料,并能結合查詢到的研究資料,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信息梳理、分類、比較、綜合、提煉、概括和升華,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和培養.

        3.3借助網絡展示各種故障的產生過程,讓學生探究、發現和體驗

        傳統的《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的教學通常忽略經驗與實踐,把技能的培養變成了知識的填鴨,只重視給學生盡可能地灌輸更多的知識,不注重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自己的組裝和操作過程,為了使學生能真正成為認知的主體,精于觀察、靈活思維、熟練操作的能力,要求“授之與魚,更應授之與漁”,促進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網絡環境就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富有啟發性的資料,現象的模擬和再現加深了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解和掌握.

        第7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策略

        網絡環境下的情景教學,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主把握進程,自主安排學習。例如“大氣壓強”這堂課,是初中物理的難點和重點。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一節課內就輕松自如地完成原來需要兩課時的內容,學生對基本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運用的靈活性,都遠遠超過用傳統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的效果。測試表明,教學質量比用傳統方法授課提高了一倍以上。

        一般來說,教師講授馬德堡半球實驗時,把兩個馬德堡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氣后叫一個學生拉一下,拉不開,就證明大氣壓強的存在。但是,究竟大氣壓強有多大?學生沒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體,可以在課堂里模擬300多年前的馬德堡半球實驗,分拉兩個半球的馬匹從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緊張而有節奏的《馬賽進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聲,把兩個半球拉開,聲像并茂,把學生帶入現場實驗情景,所有學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體對馬德堡半球進行剖析講解,強化了學生對大氣從四面八方施壓給半球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

        以“電磁感應現象”為例,分析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的設計思想。

        1)問題情景的創設。①課前播放背景音樂;②介紹法拉第十年不懈的努力,發現產生感應電流條件的學史以及科學哲學思想,音頻、視頻、文檔資料;③奧斯特和安培的實驗(動畫模擬實驗演示);④電磁感應現象的實際應用(動圈式話筒的原理;磁帶錄音機的原理;汽車車速表;利用渦流加熱和熔煉金屬)。這些資料可在課前進入校園網絡資料庫獨立學習,也可在上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學習。

        2)課題的提出。學習了背景資料后,指導學生質疑:①既然電流能產生磁場,那么磁場能否產生電流呢?②怎樣來研究這個問題?③如何通過實驗使磁場產生電流?通過網頁設計遞進式的質疑,引出課題。

        3)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帶著疑問進入探究式學習網頁,該網頁主要包括模塊一(學習目標)、模塊二(課文導讀)、模塊三(例題練習)、模塊四(物理學家)、模塊五(物理學史)、模塊六(科技應用)、模塊七(科學哲學)、模塊八(相關課件)、模塊九(相關鏈接)等。教師先告訴學生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自學,然后讓學生按照課文導讀里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進行自主性的探究學習。

        3 網絡環境下協助學習的組織策略

        如在“動摩擦因數的測定的研究”的教學中,利用網絡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境,為了發展學生綜合能力,設計一節交互性協作學習教學課。在課堂中為學生構建網絡學習環境,配備大屏幕視頻投影儀及視頻展示臺,這一切都是為了便于交流互動。在教學的互動中,為學生營造合作、研究、創新的氛圍。與此同時,在課堂中還為學生準備探索實驗所需的實驗器材,如木塊、木板、彈簧秤、彈簧、打點計時器、鐵架臺、砝碼、天平秤等,其目的是避免以網絡提供的多媒體模擬實驗替代真實的實驗,而偏離了物理學的“根”。

        1)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提供的實驗器材設計一個實驗,測定動摩擦因數(學生可自由研討,或在網上查詢,教師巡回答疑)。

        2)集體研討(由教師調控),讓小組代表介紹本小組的設計實驗的原理、方法、結果及優缺點。待幾個小組表述完數種不同實驗設計后,請學生評出相對最優的實驗方案。

        3)師生共同總結簡單實驗的一般設計步驟。

        4)脫離課內提供的器材,設想更優的動摩擦因數測定方案,并在課內交流(頭腦風暴)。

        在這堂課中,學生上網瀏覽的過程就是學生與計算機的互動過程,學生以兩人一組為單位參與學習,同組者之間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而師生互動則體現在教師的合理引導和恰當組織。

        第8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關鍵詞]“家樂福事件” 網絡 新媒體 傳播工具 危機公關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絡危機案例浮出水面,陳冠希的“艷照門”,cnn辱罵

        2008年4月7日,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時受到分子在法國巴黎干擾,同時各大法國主要媒體不真實報道西藏問題大肆指責

        網絡 危機最大的制造者往往是自己。那些最為致命的危機,比如產品中毒等惡性事件,或喪失商業道德做出破壞環境、售賣過期商品等行為,本就該遭人唾棄,激發危機可謂順理成章。所以,如果 企業 要想對網絡媒體實施危機管理,首當其沖的是做好自己。北京大學人才研究中心風險與危機管理研究室主任王微認為,在you時代,危機變得更頻繁、負面信息如病毒擴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危機處理原則。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網絡媒體盡管在形態、特點上與傳統媒體迥然有別,但網絡世界事實上也是現實世界的一個投影。因此,企業在對網絡媒體進行危機管理時,可充分借鑒危機管理的內在 規律 ,同時結合網絡媒體的特性進行創新應用。wwW.133229.Com

        一是體系管理的建立。企業應當建立體系的、專業的危機管理小組,把網絡媒體有效整合到危機管理的構架中,并在人才配置、資源組合上進行平衡。

        二是立體監測系統建立。任何危機的處理,第一要義當然是將危機扼殺在萌芽之中。這需要企業建立一套實時的、立體的監控系統和即時 電子 傳輸、警示系統,通過技術手段和人工監測的方式,全面有效地對網絡信息進行監測和過濾,從中發現可能發生危機的關鍵信息,要及時警示企業相關部門或人員給予重視。

        三是日常維護。危機管理的真章不在于危機發生后的火速處理,而在于日常看似平淡的維護。此處所做的維護既包括和主要媒體平臺以及核心群體的關系維護,也包括對傳播信息的維護。當網絡媒體中有關于自身企業或行業的信息時,企業應盡可能全面地提供客觀的信息,或進行及時而妥當的反饋。

        四是危機處理。當危機終于無可避免地發生,危機管理進入最為關鍵的環節——危機處理。首先要做的是對所發生的危機進行定性,然后采取不同的處理策略。其次,要對危機的形態和未來走向,做出清醒的判斷,設置好和危機源頭媒體或當事人的談判底線,同時協調一切資源進行溝通,必要時可以做出底線之上的最大妥協,盡量爭取第一時間消除負面影響,贏得各方諒解,并防止其他媒體跟進。

        五是冷處理。企業在對網絡危機進行處理時,一方面需要快速反應,但另一方面,也要秉承冷處理的原則。企業應切忌做出一些魯莽手段,如金錢收買等,這將會再度提供新的炒作話題,進而引發更大的危機,形成波浪式的傳播浪潮。

        六是尊嚴為先。企業要切忌在危機處理中造成對抗性局面,更不要借勢壓人,踐踏網絡媒體或當事人的尊嚴,否則即便危機能夠平息一時,報復性攻擊將會更加兇猛。

        綜上所述,危機的傳播在網絡環境中傳播工具,途徑,速度,范圍等因素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面對網絡環境下的危機必須對網絡媒介內部外部環境同時作用,在加強網絡監管傳統媒體網站品牌建設及提高公民媒介素養培養的同時,企業應建立完善的應對網絡環境下的危機管理系統,及時的調整應對危機變化的方式方法,關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的 發展 。

        參考 文獻 :

        [1]胡百精.公共關系學.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9篇:網絡環境檢測范文

        摘 要:概括的來講,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活動是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不斷發展而誕生的一種全新的教育教學方式,有效地整合了傳統課堂和網絡教學的優點,不僅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以及學生計算機技能的培養都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基于此,主要以文獻資料法、理論分析法為研究方法,分析了基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構建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網絡環境;信息技術課堂;建構策略

        一、基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建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可以說,相對于其他的學科內容,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有著自身獨特的特點,其主要特點之一就是更新換代快,也就是說很多需要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學生已經在生活中有所掌握和認識。所以說,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的今天,如何在網絡環境下上好一門信息技術課成為更多一線計算機教師十分關心和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對于處在青春期的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但是又對網絡世界充滿好奇,好的壞的、對的錯的分辨不夠清晰。所以,面對網絡環境下的花花世界,做好信息技術課堂建構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通過相關調查研究發現,雖然更多的教師意識到了建構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技術課堂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建構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

        方面:

        第一,一些初中信息技術教師在建構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技術課堂時,其著眼點依舊是如何把它作為一門課程來上好,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信息技術課程本身的特殊性,導致很多教師和學生認為初中信息技術課程就是軟件知識的學習課程,而這并不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初中信息課程提出的新要求。

        第二,基于網絡的信息課程建構過程中需要信息技術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結合。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整合的過程和結果都不盡如人意,有待進一步優化。

        第三,在構建基于網絡的信息技術課堂的過程中,并沒有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樣是網絡,同樣是計算機,網吧對學生的吸引程度遠遠高于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的吸引

        程度。

        第四,通過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雖然現階段更多的一線計算機教師加強了對基于網絡的信息技術課堂構建工作的重視程度,也研究出了一定的模式,但是對于如何利用網絡環境進行計算機教學,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等問題的研究依舊不夠深入,沒有顯著的研究成果。

        二、基于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課堂的建構策略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堂構建工作依舊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亟待解決。基于此,筆者根據自身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和所掌握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落實分層遞進式的教學策略

        分層遞進式的教學策略就是確定一個劃分標準,將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根據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內容和要求分層制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掌握不同的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并且通過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得自己的計算機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分層指導和引導,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進步。

        2.充分利用自主發展的教學策略

        相比其他學科,信息技術這一學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所以,在構建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技術課堂時,一定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能夠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和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激發的同時,確保更多的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就需要教師做好引導和學生素養的培養工作,讓學生遠離不健康網頁,通過布置感興趣的任務讓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完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3.注重網絡環境下的教學評價工作

        基于網絡的信息技術課堂相比傳統的信息技術課堂來說更為活躍,也更難得到教師的控制,所以,在構建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技術課堂時一定要注重教學評價工作,能夠在評價過程中進一步了解學生,并以此為依據,制訂出實用性、適用性更強的教學方法。因此,在落實教學評價工作時,首先要制訂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其次,要將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進行有機的結合;此外,要實現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統一的評價機制。

        總之,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課堂的構建有助于因材施教戰略的發揮,同時也能夠充分利用網絡的獨特優勢加強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對于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著不可小覷的促進作用,也利于學生個性化思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可以說,符合當代新課程改革對初中信息技術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現代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趨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99 |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在线欧美网站免费 | 久久精品最新视频免费观看 | 中文字幕三级免费片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