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打招呼的方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打招呼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打招呼的方式

        第1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寒暄用語,中日,文化,差異

         

        在初級日語的教學過程中,常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就是,現在的時刻進行打招呼是應該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還是“こんにちは(上午好)”。因為在日語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語差異很大。而且分的很細。用錯了,會招致笑話。在有一次日語演講比賽中,正好遇到陰天,報考廳里很暗,再加上主持報告的人比較緊張,主持人脫口而出“皆さん、こんばんは”。意思是“各位,晚上好”。上午九點鐘開始的報告,再怎么說還差12個小時,結果當場弄了個笑話。在漢語中就簡單得多,除了“你吃了嗎?”之類的問候語之外,我們一天中用“你好”完全可以。而且也不顯得失禮。下面我們從具體層面來分析兩國打招呼的不同之處。

        首先從打招呼的姿勢來看,在日本,印象中最深的是日本人好鞠躬。即使是打電話,看不著對方,日本人也是畢恭畢敬。打招呼的時候,場合和表達的心情不同,彎腰的度數也不同。一般來說,彎腰的度數越大,表達的敬意越高。面試或者謝罪等重大場合,彎腰到45度的很正常。我們看到日本豐田汽車總裁豐田章男在美國國會作報告時,就鞠躬45度表示歉意,可惜在日本社會行的通的禮節,美國人并不買賬,逼得豐田章男落下了男兒淚。除了站著行禮之外,日本人經常下跪行禮。中國人講“男人膝下有黃金”,可見不到迫不得已時,中國人是不下跪的。但是在日本親朋互訪時,互相下跪表示敬意。日本社會依然等級森嚴,長幼尊卑的用語分得清楚,打招呼折射出這種社會秩序。

        在如今的中國,打招呼的姿勢已經沒有那么多講究了,但是古代還是相當嚴格的,“凡道路,遇長者,必正立拱手,疾趨而揖”在古代不單單是抱拳,還要跑到長者跟前作揖。跑到長者面前是唯恐長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幫忙,或者是對自己有什么指教,無論那種情況,都必須盡快過去。可見古人對打招呼的重視。

        如今的飯店花樣百出,使出所有招數吸引顧客。包括在打招呼方面也很講究。筆者前幾日去一家飯店吃飯,被嚇一跳。原因是吃完飯正要出門時,門衛突然一拱手,唱諾到“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客官,恕不遠送。”這倒也罷了。最恐怖的是到日式拉面館,嗓門大的服務員操著剛剛學會的半生不熟的日語,跟在你屁股后面喊:“いらっしゃいませ”(歡迎光臨)。

        其次,我們在看一下打招呼用語。日本非常重視打招呼用語,從早起到上午10點鐘左右的這一段時間打招呼時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接近中午時用“こんにちは”;傍晚到晚上八九點左右時用“こんばんは”。即使是一天好幾次遇到同一個人,那么也要一一進行打招呼。在中國,同樣的情況,我們只要點點頭就可以了。但在日本這是絕對不容許的。記得在學校的時候,上課途中正好遇到我導師,打了一個招呼。在中午的時候又遇到他,當時我正好牙疼,所以點了點頭表示禮貌,結果,這一下卻讓他耿耿于懷。在我的評語中,明顯地寫著我的失禮。為此我在以后的郵件中還鄭重地向他道歉。結果是越解釋越覺得我在找借口。

        日語中打招呼一詞來源于禪宗,原本是僧人之間一問一答,互相參禪用的。日語中的“こんにちは”寫成漢字便是“今日は”;“こんばんは”寫成漢字是“今晩は”。在狹長的日本列島上,有兩千多年的以上的農耕歷史。日本的氣候,四季分明,降雨量頗多。所以天氣和農作物的收成是古代日本人打招呼時常談論的話題。“今日は”以及“今晩は”都省掉了后面的謂語。補充完整的話就是“今天天氣不錯呀”,“今晚恐怕要下雨”之類的問候語。但在后來語言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將其簡化,就形成了現在日本最常用的問候語。

        在古代中國,打招呼問候是非常被看重的。《舊五代史》中有這樣一個記載,“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誨用事,镠嘗與重誨書云:‘吳越國王致書于某官執事’,不敘涼,重誨怒其無禮。”吳越王镠嘗在給明宗帝遞奏折的時候,因其舉止傲慢,沒有先進行寒暄,被明宗帝安重誨削去官職。當然這些固然因打招呼的方式不對,但是更多地則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但是我們也由此能看出古人對寒暄的重視。

        古代最擅用寒暄的還數觸龍。通過日常的寒暄步步為營,說服趙太后。

        “左師觸龍愿見,太后盛氣而揖之(4)。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隙也(5),故愿望見。’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6)。’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7)。’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趙太后一開始還是有抵觸情緒的,觸龍一開始卻并不說正事,而是從最普通的問候開始,說我來這里不是進諫的,而是很長時間沒有來看您了,來請安來了。您吃的怎么樣呀?我建議你少食多動呀等等。這些看似可有可無的話,居然能讓趙太后放下戒備,顏色緩和。也為以后引入正題設下了鋪墊。這簡單的幾句話居然救了一個國家。

        在中國,打招呼用語又稱為“寒暄語”。寒暄從字面來看,多和天氣有關。 “暄”既是“暖”的意思。成語中就有“噓寒問暖”一詞。也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所以寒暄語的起源和日本一樣,都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但是中國自然資源相對豐厚,中原土地肥沃,和日本相比,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相對自然資源匱乏,地理條件惡劣的日本來說,中國人對氣候不似日本人那么敏感。。在問候語中與天氣有關的寒暄也沒有日本那么多。但是在生產的發展還是跟不上人口的增長的時代,解決溫飽就成了頭等大事。所以“你吃了嗎?”自然就成了大家見面時的一種問候方式。所以請客吃飯也就順利成章地變成了中國人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

        如今人與人接觸更為頻繁,人們也比過去更為重視寒暄。寒暄語無疑是調節人際關系的劑。所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日本都比較重視寒暄用語。日本是大和民族,非常注重“和”。況且在相當于中國二十五分之一的土地上,人口已經達到一億二千七百多萬。稍有不慎,即會引起摩擦。所以在日常交往中,“和”的思想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國文化深受儒教的影響。是非常注重“和諧”以及社會的安定。但是我們在中日交流以及同其他外國進行交流時,必須得熟悉他國的交流方式。要熟悉他國的問候語,就要深入語言背后的文化,了解其深刻的歷史背景。不能生搬硬套。

        第2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情景再現1:

        媽媽帶著3歲的錚錚去超市買東西。一進門,同事正好迎面走來……

        壞媽媽的做法:

        看到同事,媽媽搶先提醒錚錚:“快叫阿姨好!”錚錚則漲紅了臉。媽媽生氣地責怪道:“怎么這么不懂禮貌呢!”錚錚撅著小嘴就是不說話。

        好媽媽的做法:

        看到同事從遠處走過來,媽媽輕聲告訴孩子:好多阿姨都夸我們錚錚有禮貌,前面的阿姨是媽媽的同事,如果你主動向阿姨打招呼的話,她一定非常喜歡你的!錚錚聽了媽媽的贊揚,一見到阿姨就更加自信地主動問好。

        專家點評:

        2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和自尊心開始萌芽,3歲時一些孩子就顯示出自己的主見,因此在被父母命令著向他人問候時,自尊心強的孩子會產生逆反情緒,以沉默表示抗議。面對這樣的孩子,家長要先鼓勵、肯定孩子,使孩子變被動為主動,這樣會大大地激發孩子的自我表現欲。

        情景再現2:

        周末,媽媽帶著2歲半的純純去理發。一位發型奇特,頭發染成紅、黃、綠三種顏色的服務員迎接出來,本來就膽小的純純馬上就躲到了媽媽的身后……

        壞媽媽的做法:

        看到孩子見了叔叔不但不主動問候,還躲起來,好面子的媽媽一把將純純拉了過來,讓他喊叔叔好。這時叔叔伸手要摸純純,純純嚇得大哭著又躲到了媽媽的身后,說什么也不肯出來。媽媽非常生氣地訓斥道:“這個沒出息的孩子。”

        好媽媽的做法:

        媽媽猜想躲在身后的純純可能是被叔叔的發型嚇到了。于是媽媽一邊點頭與服務生打招呼,一邊用自己的身體擋住孩子的視線,以免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媽媽看到店里有個大魚缸,就對純純說:“這里面有個特別大的魚缸,我們快進去看看都有什么可愛的小魚吧。”聽到有小魚,純純高興地向屋里跑去。

        專家點評:

        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以及此時孩子內心的感受。如果孩子因為膽小等原因出現不愿與人打招呼的局面,以轉移話題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語言,引導孩子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才是媽媽明智的做法。因為反復的提醒和批評可能使大家都面臨更為嚴重的尷尬境地,還容易強化孩子的這種行為,以致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更多的傷害。

        情景再現3:

        周末,家里來了幾位客人,媽媽帶著5歲的贏贏一起出來迎接。看到來了這么多陌生人,贏贏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壞媽媽的做法:

        看到贏贏見了客人不主動問好,媽媽尷尬地說:“這孩子平時挺開朗的呀,現在怎么害羞起來了?”贏贏聽了媽媽的話委屈地撇撇嘴,更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好媽媽的做法:

        媽媽知道今天到家里來的客人贏贏都不認識,就提前告訴孩子:“贏贏,一會兒有幾位叔叔阿姨會來咱家做客,媽媽會介紹他們跟你認識的。他們早就聽說我們贏贏特別有禮貌,他們最喜歡有禮貌的孩子了。一會兒客人來了,你知道說什么嗎?”“知道,向客人問好!”“真好,贏贏真有禮貌!”客人來了之后,媽媽逐一給贏贏介紹:“這是李姨。”“李姨好!”媽媽又指著一位叔叔對贏贏說:“這是張叔叔。”“張叔叔好!”……

        專家點評:

        如果需要打招呼的不止一兩個人,孩子有可能一時不知道如何應對,這是常見的現象。其實孩子也想打招呼,只是不知道如何開口,這就需要父母慢慢引導、幫他們尋找方法,找到突破口。比如:見到同事, 媽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阿姨好!”如果孩子說了,即便聲音很小,也要及時表揚,并鼓勵他:“孩子你真棒,能主動向阿姨問好,媽媽真沒想到啊。媽媽相信你下次問阿姨好的時候聲音一定會比這次大,好不好?”以此給孩子增強信心。

        第3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小學英語;課堂互動;四度空間

        在素質教育理念逐漸普及的今天,單一追求學生成績的教育方式的弊端日漸凸顯。在這其中,不單要注重應試能力的培養,更加入了對學生思考、合作、人文素養等方面的能力訓練。教師通過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反饋,可以促進教與學的同步提高,這就是構建“四度空間”為課堂帶來的新面貌。

        一、正確認識學生思維的“四度空間”

        今天我們常說素質教育,然而素質教育究竟指向何方呢?實踐證明,學生身上有很多有待開發的創造性觀點,當學生一旦對一種內容產生了疑問和思考,很有可能會給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觀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四度空間”。

        1.獨立探究

        很多時候,學生并不缺乏對知識的渴求,而是我們的教學方式壓抑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比如,在小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最先講解的總是英語中打招呼的內容:“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這時有些思維發散能力較強的學生就會好奇:英語打招呼就只有這一種方式嗎?我們中文打招呼和回答的方式可是多種多樣呢,為什么英語打招呼的方式只有一種?然而由于教學的要求和教綱的設置,教師必須叫停這樣的疑問,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就常常被認為是在擾亂課堂秩序,而有這樣疑問的學生也就逐漸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了,一個獨立探究和思考的過程就被教師阻斷了。

        2.互動探究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常常還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學生對于所學的英語知識想要付諸實踐,可是學生可以練習的也只有這么一句,練習的情境也只有這么一種,這樣的練習怎么會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作用呢?學生又怎么能通過這樣的練習真正學會英語的應用呢?語言的價值就在于應用,而學生的學習環境卻并未讓學生可以將語言應用。

        有時學生會在互動練習中多說一些,那也會被當作是在擾亂課堂秩序,因此這樣的互動探究行為就被叫停了。

        二、在課堂中擴散學生思維的“四度空間”

        上文講到,素質教育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在今天,學生成長的環境中物質和信息都極大地豐富,再使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試圖將學生訓練為整齊劃一的思想已經是不可取的了。在這樣的前提下,素質教育應該前進的方向就是注重每一個個體的特性,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尊重學生的個體選擇。

        1.引導學生自主闡述觀點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允許學生自由闡述觀點是極其重要的。學生在小學階段,處于習慣和自信心養成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學生自主闡述的觀點得到允許甚至被認可,就可以為學生樹立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明,當一個學生問到:除了“fine,thank you.and you?”之外,有沒有其他的回答方法時,教師可以先問學生:你對這句話怎么理解?如果人們被問到“最近怎么樣”時不回答這句話,還有什么回答可以說?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就可以自由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教師在這其中的職責就是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對各種答案進行評價和指正,在這樣的氛圍下,課堂的氣氛就會更加自由活躍。

        2.在游戲中讓學生感受學習快樂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還無法做到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然而,如果教師忽略學生這些特點,就會導致一些學生在課程上落后,如果教師強迫學生集中注意力,也可能會給學生造成一些心理上的障礙。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常常讓學生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學習。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戲中,學生會樂于接受知識。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劇表演,內容就是每一節課中課文的主要內容,如上面講過的見面打招呼的情節。

        教師可以讓學生先用中文表演一次日常打招呼的情境,再讓學生用學到的英文進行表演。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英語內容,允許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語法和單詞上的錯誤,在學生表演之后進行指正。

        在這種形式中,學生會感受到游戲的快樂,同時也會記住自己所犯的錯誤和教師的改正。更重要的是,在游戲之中,學生可以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互動,讓所學知識得到真正應用。

        只有這樣,學生才算是真正地接受了學習,主動地學習。

        綜上,建學生思維的“四度空間”就是讓學生接受學習、參與學習、樂于學習,在學習中,讓學生展現出自己的思維和見解,讓學生可以公開表達對知識的理解。只有這樣,我們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才能更好實現,課堂才會更精彩。

        參考文獻:

        第4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 語用失誤 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

        一、何為語用失誤?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新開拓的一個領域,是對語言的使用科學地進行研究的學科。它研究的不是語言的語法關系,而是言語的交際關系,即如何在特定的語境中正確、恰當地使用語言進行交際。

        在特定的語境中,如果語言運用得不合時宜或者沒有達到完滿的交際效果,就會出現語用失誤(pragmaticfailure)或者叫做語用誤差(pragmaticerror),往往會引起種種不愉快或無解,甚至有可能導致交際的失敗。語用錯誤,在英語學習者和母語使用者中都會出現,尤其常見于跨文化交際中。語用失誤是語法上正確而在特定的交際或語言使用環境中不得體的語言現象,即所使用的話語與話語情景不符。如在問候招呼方面,中國人的表達方式和英美人的方式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漢語中的問候經常以詢問的方式,如“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had your meal?”等,但如果用這種方式和英美人打招呼,就會被視為一種語用失誤,因為“它雖沒有語法錯誤,卻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英美人打招呼多為禮貌性的問候,如“Good morning”或“hello”,“hi”,“how are you”等,有時候還可以用談天氣跟人打招呼。如果他們聽到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的方式,就會感到非常費解,在他們看來,漢語中詢問方式的問候是在打聽他人的私事,有干涉他人隱私之嫌,他們會感覺很尷尬。這種具體語境下誤用語言的情況,就是典型的語用失誤。

        二、語用失誤產生的原因。

        語用失誤是原本并沒有語法錯誤的話語用到了不恰當的話語環境而造成的,而且犯這種錯誤的人大多是英語學習者。在跨語言文化交際過程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語用失誤呢?

        (一)語言語用失誤,即由于所學的英語水平有限出現的語言本身的語用錯誤。

        這種錯誤的產生首先是由于語言能力不足,即語言使用者本身的英語語語言運用能力差而導致的。語用能力不僅指能夠正確地使用語法規則組詞造句的能力,而且包括在特定語境下正確使用語言形式的能力。語言能力是確保正確使用語言的基礎,所學英語水平不過關,在交際中不可避免地會影響語言的使用,出現語用失誤。例如,有一位中國學生在課堂上幫助外教圓滿地完成了課程展示,他的外教感到很滿意,對他說:Thanks a lot.That’s great help.學生立即回答:Never mind.他想表達的是不用謝,沒關系之類的意思,但用了英語的Never mind.該句話的語言形式并沒有錯,但Never mind常用于對方表示歉意,而自己一方表示不介意的場合。例如:A:I am sorry for being late.B:Never mind.所以,上例準確回答應該是:It is my pleasure.

        (二)母語的消極遷移或干擾是產生語用失誤的重要原因。

        母語對于英語學習者影響非常大。我們在學習母語時,連同母語的習慣、風俗等也一并習得,而在學習第二語言(如英語)時情況則不同。第二語言的學都局限在課堂上,缺乏母語習得的語言和社會環境。因此,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大都只學會了如何正確拼寫、朗讀、造句等,卻不知如何在恰當的場合下使用。英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受母語影響,將漢語的語言習慣生搬硬套到英語中,先用漢語思維,再按母語的語義和結構轉換成英語。這種漢語式英語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必然會造成語用失誤。

        比如,中國學生經常把“你有空嗎?”機械地譯為:Are you free?或Do you have time?其實,在英語本族人中問別人是否有空時很少用free或have time。正確的英語表達應為:Are you busy?Could you spare me a few minute?(Have you) Got a minute?When will it be convenient?因為free常表示“免費”或者“坐牢”。相對應地,當對方聽到Are you free?時,可能會回答:I’m not free,but I’m not too expensive.或者I have been in prison for 1 year.

        另外,在和外國人交談時,中國學生常謙虛地說:My English is poor.來表示“我的英語很差”。其實,英美人很少說:My Chinese is poor.而常說:I can only speak a little Chinese./ I’m not good at speaking Chinese,I’m afraid.等。

        (三)社交語用失誤,即在跨文化交際中對對方的社會文化因素缺少了解而造成的語用失誤。

        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交禮儀和不同的價值取向等。還是以打招呼為例,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常用的招呼語是:“你吃過飯了嗎?”我們可以推測出對方的意思而回答“吃過了”或“還沒有”。在英美文化中,人們見面打招呼時往往談論天氣。如果你對英美人套用此句(Have you had your meal?)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就認為你打算邀請他們一起外出用餐,對年輕的英美女士來說,還有“約會”的含義。

        第5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習語 翻譯 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思維的工具。人類活動中的語言現象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的文化和社會。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英語中最難掌握的不是語法,也不是詞匯,而是習慣用法。有時一句話在語法上沒有問題,邏輯上也講得通,意思上也清楚,但卻被認為是錯句,究其原因是不符合習慣用法。只有符合慣用法的句子才是正確的句子,才是地道的英語。所有語法規則和條條框框都不得必須讓位于習慣用法。

        二 、習語概念的界定

        所謂習語就是講英語國家的人對語言的慣常使用方法。有些可以講出道理,有些則是約定俗成。它所涉及的內容是龐雜而縈瑣的,它與語言、詞匯及結構等都有關。

        三 、英、漢語言習慣用法對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應的文化。不同的民族語言受到本民族社會文化的制約,又反映各各自特定的文化內容。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體現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一個民族的語言勢必反映該民族的文化,中西方不同的語言決定了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交流上的障礙,即語言習慣差異。

        1.稱呼

        英美稱呼他人的一種方法是在被稱呼者的前面加上稱謂語(title)。如Mr.、Ms、Mrs.、Miss、sir、professor、doctor等。而中國人喜歡的姓前加上官職來稱呼他人,表示對其尊重。如張經理、李處長、吳局長等。

        2.打電話

        英美人打電話時習慣用this 指自己,用that 指對方,如:Hello, this is John Smith speaking. Is that Mr. Green speaking? Who is calling [speaking], please? 而中國則習慣說:“我是趙明。你是誰?”(I am Zhao Ming. Who are you?)在與英語美人用英語通電話時,應避免用中國式的通話方式。

        3.見面打招呼

        中國人在吃飯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語“吃了嗎?”(Have you had your meal?)而英美人則用 Hello 或Hi。如因不理解其涵義,英美人會認為這種打招呼是說:“如果沒有吃的話,我正要請你到我家去吃呢。” 總之,這樣打招呼有時意味著邀請對方去吃飯。

        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或“剛才去哪兒了?”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用這兩句英語來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反應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4.思維習慣不同

        由于思維習慣上的不同,導致某些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如在地名排列順序上,中國是由大到小,而英語是由小到大,“中國北京”譯成英語是 Beijing China。 姓名的表達方式是中國人姓在前,名在后,而英美國家則相反,如John Smith (約翰.史密斯), John 為名,Smith為姓。這反映了西方人喜歡把自己最關心的信息點放在前,以便于突出重點。

        5.語言習慣不同

        中國人學習英語不太注意中西語言習慣的差異,以至于詞匯使用不當,諸如把“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a cow.(正確譯法是:as strong as a horse),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譯成Every person has a happy day.( 正確譯法是:Every dog has its day.下面是一些英漢互譯的句子對照:

        漢語 英語

        大吃一驚 Sit up and take notice

        吹牛 Talk horse

        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Live a dog’s life

        像熱鍋上的螞蟻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坦率地交談 Talk turkey

        當 Walk the streets

        揮金如土 Spend money like water

        雨后春筍般涌現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6.對顏色詞語的理解和表達不同

        中國與英美國家語言習慣不同,風俗各異,表示顏色的方法和用詞也不盡相同,就是對同一顏色的理解與使用也有差異。在英美語言中人們常用顏色指人的品德、情緒及對事物的看法。例如:Mr. Smith is a very white (忠實可靠) man. He has been looking rather green (臉色不好)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悶悶不樂) toda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mood (心事重重).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振作起來) again.

        另外,在有些詞組的翻譯上英漢存在著很在的差異。如:紅茶(black tea)、黃(blue films)、眼紅(green-eyed)、黑白不分(confound right and wrong)、紅白喜事(wedding and funeral)、不眠之夜(white night)、害群之馬(black sheep)、老當益壯(a green old age)。

        四、避免造成英語習語翻譯錯誤應注意的的問題

        1.在學習和運用英語過程中不但要注意語言的結構規則(即語音、語法和詞匯等),而且要注意學習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如社交禮儀、生活習慣、價值觀和文化等,使自己在日后的跨文化的交際中不出 “洋相”,講出正確且得體的英語。比如,有些句子表面是肯定實際卻表示否定,有些句子表面是否定實際卻表示肯定,切不可“望文生義”(Taking the words too literally),難免會鬧出笑話或差錯。

        例1.He is the last man I want to see.

        誤譯:他是我想見的最后一個人。

        正譯:他是我最不愿見的人。

        例2.I can do anything but tell lies.

        誤譯:我能做任何事情但總撒謊。

        正譯:我決不會撒謊。

        例3.He cannot choose but go there by himself.

        誤譯:他沒有選擇,但獨自去那兒了。

        正譯:他必須單獨去那兒。

        例4.Mrs Brown was not a little fat.

        誤譯:布朗太太一點也不胖。

        正譯:布朗太太很胖。

        2.注意習語表達的比喻義和引伸義

        英語中有許多句子或短語的字面意思與實際意義相差甚遠,也就是說英語習語真正表達的含義常是其比喻義和引伸義,如果照字面意思將其直譯出來就會產生誤解。

        例1.He got into hot water.

        誤譯:他進到熱水中。

        正譯:他自找麻煩。

        例2.The secretary talked nineteen to the dozen.

        誤譯:秘書把十九說成十二。

        正譯:秘書滔滔不絕地講話。

        3.注意固定短語使用上的問題

        在英語習語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固定短語。這些固定短語,往往不能隨意更改其中的某些字眼,也不能生搬硬造。整個短語須一起記憶,且很多短語往往不容易“望文生義”。如wheels with in wheels(復雜的事態),in the wrong box(處于窘境),under the weather(不舒服),by the turn of a hair(千鈞一發之際),one and for all(一勞永逸),down and out(貧困撩倒),a sugar report(情書)。

        4.應注意英語習語的新變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遷,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英語習語有許多新的變化,許多過去的標準用法現在已經過時,有的甚至已成為禁忌,被其它的詞語所取代,而一些過去被認為不合語法和不可接受的用法,現在卻符合標準,得到大眾的接受。從詞匯方面變化、語法和語音方面的變化等表明,習語所關注的主要問題,已從語法等轉移到性別、個人和種族方面,反映了價值觀念的改變,體現了人們對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如than:傳統語法認為,than只能用作連詞,所以像He is older than her這樣的句子是不合語法的,賓格的代詞her應作主格she才對。但現在的實際使用情況表明,than后面的獨立代詞通常都用賓格,尤其在口語中。而用主格的除有時見于正式文體外,已不多見。如He is older than she這種用法,現在已顯得老式、過時,而He is older than her的用法則普遍得到接受了。這說明,在獨立的代詞和名詞前的than已一般被看作介詞,所以除了要避免歧義外,than后的代詞用賓格。

        五、結束語

        總之,要想學好英語,說出地道的標準英語口語和寫出符全英文文法的文章,就必須熟練掌握英語習語的用法,尤其是英語習語特殊性的運用,深切體會習語的各種語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在英語學習中少犯錯誤。

        參考文獻

        [1]Idiom syntax: Idiosyncratic or principled? Tabossi, P. / Wolf, K. / Koterle, S. ,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61 (1), p.77-96, Jul 2009

        [2]The time course of idiom processing.

        Fogliata, A / Rizzo, S / Reati, F / Miniussi, C / Oliveri, M / Papagno, C , Neuropsychologia, 45 (14), p.3215-3222, Nov 2007

        [3]Idiom comprehension: a prefrontal task? Lauro, Leonor J Romero / Tettamanti, Marco / Cappa, Stefano F / Papagno, Costanza , Cerebral cortex (New York, N.Y. : 1991), 18 (1), p.162-170, Jan 2008

        [4]A longitudinal study of idiom and text comprehension. Levorato, M Chiara / Roch, Maja / Nesi, Barbara ,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34 (3), p.473-494, Aug 2007

        [5]Testing idiom comprehension in aphasic patients: the effects of task and idiom type. Papagno, C / Caporali, A , Brain and language, 100 (2), p.208-220, Feb 2007

        第6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關鍵詞] “5C”標準; 對外漢語; 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 李莉(1978—),女,甘肅蘭州人 。講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 E-mail:。

        1996年,美國為了順應世界外語教育的新形勢,適應多元文化發展,加強國防安全,頒布了國家外語課程標準,即《外語學習標準:為21世紀作準備》,并于1999年作了修訂,更名為《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這一標準可以簡單概括為5個以英語字母“C”開頭的單詞,即:Communication(溝通)、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貫連)、Comparisons(比較)和Communities(社區),因此簡稱“5C”標準。[1]

        近年來,這一標準在我國對外漢語教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一標準,經過第二語言教學(尤其是美國本土漢語教學)的檢驗,在培養具有實際溝通能力的外語人才方面,確實有值得學習的地方。因此,筆者認為在國內的對外漢語教學課堂可以借鑒5C標準,充分發揮其注重交流、溝通、觸類旁通等特點,設計豐富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改變傳統機械式操練的語言教學模式,發揮小組活動、合作學習的優勢,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努力使漢語第二語言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5C標準概述[2]

        1. 溝通(Communication)。溝通被看作是5C的核心內容,其衡量標準包括三個方面:即語言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要求學生在語言學習中能參與對話,提供并獲得信息;理解詮釋(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學生能夠理解并闡釋有關話題內容的口頭或書面材料;表達演示(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學習者能夠以口頭或書面形式將不同話題的信息、概念或觀點等傳達給聽眾或讀者。

        由此不難看出,5C標準充分考慮到了學習者外語學習過程中言語材料的“輸入”、“輸出”的雙向作用,能夠圍繞話題展開活動,強調理解基礎上的運用,比傳統的聽、說、讀、寫技能的劃分更能真實地體現語言運用的實際情況。

        2. 文化(Cultures)。體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其衡量標準包括:文化習俗(Practices of Culture),學習者能夠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的習俗與他們所持觀點的關系;文化產物(Products of Culture),學習者能夠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產物和人們所持觀點的關系。

        這就要求外語學習者對目的語國家文化的了解,不能僅停留在學習文化知識層面,更重要的是要通過主動學習,掌握該國文化習俗和文化產物所反映出的社會觀念形態,進一步為語言學習服務。

        3. 貫連(Connections)。語言學習要貫連其他學科。這一要求打破了我國傳統的、嚴格的分科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觸類旁通(Making Connection),即通過外語學習,加強并擴展其他學科的知識;博聞廣見(Acquiring New Information),即學生能夠利用外語和目的語文化知識獲取信息并認知不同的觀點。觸類旁通能使各學科的知識有機融合,做到鞏固所學,又可極大地豐富語言教學活動。博聞廣見則可幫助學生利用所學外語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打開一扇信息和體驗之門,消除文化障礙,建立跨文化交際意識。

        4. 比較(Comparisons)。比較語言、文化的特性。也包括兩項衡量標準:一是比較語言(Language Comparisons),即學生能夠通過母語和目的語的比較理解語言的本質;二是比較文化(Culture Comparisons),能夠通過目的語文化與自己國家文化的比較理解文化的本質。

        從小處講,兩國語言和文化的比較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目的語;從長遠而言,對語言和文化本質的認識,對于語言教學、語言、文化的深入研究等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5. 社區(Communities)。將所學語言運用于國內與國際多元社區。包括“學以致用”(Language Beyond School)、“學無止境”(Life-long Learning)兩項衡量標準。前者指學生能夠在校內外環境中使用目的語;后者指學生能夠將目的語融入平時的自學、娛樂等活動中,體現出終身學習者的特質。也就是說,5C標準最終關注的是語言的運用,希望學生由被迫運用轉為自覺使用,將語言學習與個人發展聯系起來。

        綜合以上內容不難發現,5C標準強調外語學習要以交際為中心,學習目的語語言及其文化,注重學科間的貫連,注重學習者母語與目的語語言、文化的比較,從而發現文化的不同導致認識的不同,建立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這幾方面相互作用,外語學習者才能準確、得體地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5C標準中的5個“C”是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來表示。

        二、基于“5C”標準的對外漢語

        初級綜合課教學活動設計

        對外漢語綜合課是對外漢語教學中較為重要、強調“全面”的一個課型,既承擔著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的任務,也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交際技能。而初級階段的對外漢語綜合課則是重中之重。這一階段,留學生剛剛開始接觸漢語,漢語中被公認的聲調變化、漢字書寫、認讀等困難都是初級階段的學生所要面對的問題,如果這時教師不能以生動、豐富又有效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克服初學階段的困難,就會使學生很快喪失學習的興趣,或者以消極的情緒對待漢語學習。

        美國教育學家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1969年在他的報告中提到了不同學習方式會得到不同的平均學習保持率(兩周后還能記住多少),如圖2所示。

        圖中很清楚地看到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收效是最差的,較好的方法是“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和馬上應用”。對照“5C”,可以看出其注重溝通、交流、語言運用的核心理念是符合學習規律的,科學可行的。因此可以,以“5C”為標準設計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的教學活動。表1中是以《初級漢語課本》第十三課為例所描述的利用“5C”進行的教學活動設計。

        這一案例的設計基本涵蓋了“5C”中11項衡量標準的全部內容,注重創造較為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用”中學,并能通過貫連、比較等方法,使學生在較為緊張、有趣的活動中實現語言技能和文化知識的雙豐收,同時文化也為語言學習向更深、更遠的方向邁進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5C標準中的5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其中每一個方面在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中都具有指導意義。

        (一)注重溝通,“輸入”與“輸出”并重

        從圖2“學習金字塔”中可以看出,要想取得理想的語言學習效果必須要在“用”中學。而且語言即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若只聽不說,僅輸入不輸出,是達不到交流目的的。我國傳統英語教學長期以來所造成的“啞巴英語”的局面,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為學生創造適宜的語境,自然地使用所學的語言點。對于初級階段的留學生而言,情景對話、采訪、訪談等形式都是適合溝通的教學活動。

        如初級班綜合課教材《初級漢語課本》第一課的課文內容就是問候和自我介紹。教師可以在開學第一天引導學生們互相問好,并介紹自己的名字。如“你好!我叫××。”可以先逐個問候學生,直到每人都會說這個句子時,要求他們問候周圍的同學,并告知對方自己的名字。

        在學完第二、第三課的人稱代詞、有關家庭成員和職業的生詞及句型后,可以安排三個同學一組,拿著自己家人、朋友的照片互相介紹,如:“這是我媽媽,她叫××,她是醫生。”從語言習得角度來說,這是將所學內容內化、重組、進而輸出的過程。之后,可以安排每個人在班里采訪三位同學,看著對方的照片問“他(她)是誰?他(她)叫什名字?他(她)做什么工作?”在這個環節中,學生之間會有交流,既有語言的輸入、輸出,也能在互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直到說出完整又準確的句子。在采訪結束后,可以請幾位同學將自己采訪的結果向全班同學匯報。這一環節就是對學生表達演示能力的鍛煉。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初到中國的留學生很愿意跟同學、老師交流,說說自己的國家、家人,尤其是用漢語介紹,會讓他們很有成就感。不過教師在安排這一活動時,一定要提前讓學生帶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不可貿然提問,以免出現詢問單親家庭孩子父母情況的尷尬局面。另外,有些職業名稱,如司機、廚師、工程師等,是課本中尚未出現的,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提前準備相關的圖片,在介紹時當然是用漢語,但配有圖片,就不會出現聽不懂的情況。雖然這些詞匯是生詞表中沒有的,但在教學、生活中會經常出現,那么第一次的介紹就算是一次輸入,如果在以后的學習中能重復聽到幾次,學生就應該能掌握并恰當地使用。

        (二)發掘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現實意義

        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中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5C標準突出了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只有熟悉目的語文化、目的語國家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學習語言,恰當地運用語言知識和技能。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文化沖突比比皆是,造成的直接結果是:要么學生無法理解所接觸到的語言的真正含義,產生交流障礙;要么對中國人、中國社會產生極深的誤解。例如中國人打招呼、寒暄的方式,會讓留學生認為中國人喜歡“探人隱私”;中國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在他們看來則是做事不講原則。

        在對外漢語初級綜合課的教學中,學生們漢語水平有限,不能太多地講授中國文化,但是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文化內容。如《初級漢語課本》第四十一課的內容是“打招呼”。教師可以在一周前提醒留學生留意生活中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學習本課時首先向大家匯報自己的觀察結果——中國人都怎么打招呼?跟外國人怎樣打招呼?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展開討論:中國人打招呼的方式有什么規律?為什么這樣打招呼?你習慣這種方式嗎?如何去適應?在你的國家是如何打招呼的?這些問題的討論,可以分次進行。討論結束后,讓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點評、補充。最后,給學生布置新的任務:1.嘗試用課堂上學過的方式與中國人打招呼;2.了解中國人寒暄的方式,并與自己國家的方式相比較。另外,教師如果有影視作品的資料,可以將其中打招呼的片段截取出來,讓留學生嘗試給人物配音。這種方式生動有趣,學生既能學習演員的語言表達,也能在配音中“學以致用”。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可以看到,留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首先了解了中國文化——中國人沒有太多的隱私觀念,講究待人熱情、互相關心,所以打招呼時會問一些在外國人眼中較隱私和奇怪而在中國人看來卻很生活化的問題,如:“上哪兒?”“吃了嗎?”“忙什么呢?”等等,可以告訴學生這只是打招呼,表示對對方的關心,絕無干涉隱私之意。其次,在調查與討論過程中,5C標準第一個“C”中所要求的“語言溝通”、“理解詮釋”和“表達演示”的內容都得到了體現。之后的活動則包含了“貫連”(中國人寒暄方式的調查)、“比較”(與自己國家打招呼方式的比較)、“社區”(嘗試用漢語和中國人打招呼、影視作品配音)等3C的內容。所以雖然本課重在學習文化,但實際上可將5C的要求貫穿其中,使教學活動的設計更加合理、有效。

        中國文化知識的掌握可以使留學生透過文化現象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原則,更加得體地運用漢語。同時,中國文化也是學習漢語的有效途徑。博大精深、豐富有趣的中國文化是很多留學生學習漢語的終極目標。因此,積極挖掘文化在語言學習中的現實意義,讓它為語言學習服務,其教學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華東師范大學葉軍老師在他的講座中曾舉例說明,文化常常可以作為課堂導入的方式。如初級班(教學對象為中小學生)講有關動物的一課,可以先介紹中國文化中“孫悟空”這一知名形象,告訴學生孫悟空有72變,然后利用已準備好的圖片,帶著學生讓孫悟空變各種動物,甚至可以在“變”的時候請學生模仿動物的聲音、動作,讓其他同學猜是什么動物。這樣反復“變”幾次,學生能很快記住各種動物的漢語名稱,而且學得興趣盎然。

        (三)觸類旁通,開闊視野

        5C標準中要求學生學會“貫連”。人的知識結構是系統的,各類知識不可能單獨存儲于大腦中。因此語言學習可以和數、理、化、音、體、美等多方面的知識相互貫連,充分利用其他各科的資源為語言學習服務,做到“觸類旁通”,才能開闊視野。同時語言學習需建立在“有意義”的基礎之上,才能學得輕松愉快,事半功倍。如:《初級漢語課本》第二十課的內容是去銀行換錢。學完生詞、基本句型之后,可以兩人一組進行模擬練習,兩位同學分別擔任銀行職員和顧客,練習人民幣、日元、歐元、韓元等已學貨幣與美元兌換的對話。這一活動中,少不了“計算”的內容,學生還必須使用已學過的漢語數字,個、十、百、千等十進制單位,練習數字的表達。有時同學們會笑稱漢語課成了數學課,但是換錢、數字的表達在留學生的日常交際中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學習就是要為交際服務,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

        (四)善于比較,在“比”中學

        對外漢語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雖然留學生是來中國學習漢語,但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或輕或重地帶有“民族優越感”,[5]對于中國文化不一定全都認同。這就要求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避免自己的民族中心主義,以平等的心態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同時,為了讓學生更加關注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師要善于建立漢語與學生本國文化的聯系,讓學生感覺到所學知識都與自己有關,在“比”中學才會更有興趣。

        如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初級班的留學生在綜合課上已經學會介紹自己和自己國家的一些基本情況,對中國的風土人情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我眼中的中國”以及“我和我的祖國”為題制作墻報(這是書面形式的“表達詮釋”)。要求每位同學將自己對中國的印象以文字或圖片形式反映出來,再把全班同學的材料合在一起,做成一張有關中國的“大墻報”。另外由學生個人或同一國籍的學生完成若干張“小墻報”,內容是介紹自己和自己的國家。墻報做好后在課堂上展開討論,比較中國和自己國家的語言、文化,包括國名、首都、國土面積、人口、服飾、飲食等方面,甚至可以講講漢語與母語的不同,但涉及內容不可過深。課后請其他班級的教師和同學參觀,并向他們介紹自己設計的墻報的內容。這一活動,說是“比較”,其實包括了5C標準中的各個方面,學生會有很高的參與熱情。但其中的關鍵是通過比較,使初來中國的留學生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文化,而且是用正在學習的漢語,這會讓他們很有成就感,也能滿足他們的民族優越感。最關鍵的是整個過程,是對他們漢語能力的極好的訓練。

        (五)學以致用,學無止境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就是交際。因此,5C標準中的“社區”目標強調語言學習要走出課堂,進入語言社區,與目的語使用者進行交流。語言教師在課堂上創設的模擬語境遠不比實際交流中來得真實,“學以致用”才是鞏固和發展語言水平的最佳途徑。對于來華留學生而言,生活大環境就是最好的語言社區,他們是在中國進行“沉浸式學習”,會被迫使用漢語進行交際,這對他們漢語水平的提高起著極大的作用。然而,來華留學生中大多都是本科在讀或具有更高學歷的成年人,他們不僅要學習漢語,有的還要在中國攻讀學位。他們有一定的學識、成熟的思維,對漢語的使用當然不能僅停留在與普通中國民眾的交際上,還應該參與到大學中的社團活動、學術活動中去,這樣他們的漢語水平才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綜上所述,5C標準中的5個“C”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在以5C為指導思想的初級漢語綜合課的教學活動設計中,也應讓5個“C”的內容相互關聯,形成一股合力,落實于每項教學活動中,以綜合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講求外語學習的趣味性和外語綜合技能的訓練,符合當今對外漢語人才培養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3] 張媛媛.美國AP中文教學模式探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2006.

        [2] 羅青松.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評析——兼談《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的作用與影響[J].世界漢語教學,2006,(1):

        127~135.

        第7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滲透的必要性

        《新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又是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的。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因而,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要理解和接受另外一種文化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由此可見,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小學英語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由于缺乏語言環境以及面對考試的壓力,傳統的英語課堂主要側重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的機械教授與練習,往往忽略了文化意識的滲透以及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這種重語言輕文化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取得很高的分數,但是卻導致他們不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運用所學的語言,造成了一大批人學的是“啞巴英語”或是“chinglish”即“中國式英語”。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更不可能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與能力。跨文化交際的雙方如果不能進入到同一文化背景中,往往會產生不解或誤解,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雖然,小學生剛剛接觸英語,不可能了解太多英語國家的文化,并且他們在交際中所犯的錯誤是會被理解和原諒的。但是,作為英語教師,我們應該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為他們創造語言的運用環境,從小就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交流的意識。

        三、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一)充分利用教材,在課堂上隨時進行文化滲透

        我們現行的教材中有很多地方都體現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這些話題,就會讓學生了解到很多相關的文化知識。三年級一開始接觸英語,學生就要學習打招呼的方式。在上課前,我會讓學生說說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會說些什么,學生都知道常用的打招呼的語言有“你吃了嗎?”“你干嗎去?”等等。當問一個西方人“你干嗎去?”會被認為是侵犯了別人的隱私。西方人打招呼的時候會說“hello! /how are you?”等。再如:pep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要學習詢問他人的年齡,在課上我們為了學生能夠掌握這些知識,也會反復的詢問“how old are you?”,在我們中國人的眼里,這很正常,然而這在西方人的眼里詢問他人的年齡,尤其是女士的年齡卻是很不禮貌的行為。通過這個話題,教師可以告訴學生在西方,詢問他人的年齡、體重或是工資等都會引起人們的反感。了解這些后,學生們今后在用英語交際的時候就會避免談論涉及到他人的隱私或是容易引起誤會的話題。我們所使用教材中會話的插圖,也常常為我們提供了文化差異的信息,這就需要教師對中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能夠敏感地發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每單元都有culture部分,這一部分是絕對不能省略不講的,也許文化部分的知識在考試中出現的比率比較小,但是,卻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也對他們理解本國文化,拓展學生們的視野。

        (二)巧借多媒體,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介紹文化背景知識,能夠更好地引發學生的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在制作課件或flash動畫時,充分利用音像結合的直觀性,盡可能把文化背景放入各種情景中去,使語言與語境相結合,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興趣,在語境中感知所學語言。例如,在向學生介紹萬圣節的時候,我會為學生先播放電影《加菲貓》中過萬圣節的片段,加菲貓穿著自己制作的服裝,游蕩在大街上,向人們要糖果。學生看到這個場景,都被電影里搞笑的場景深深地吸引住了。這個時候教師再告訴學生關于萬圣節的知識,讓學生自己組織一次慶祝萬圣節的活動,學生會非常有興趣,而且學習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自實行高效課堂

        教學模式創新以來,我們不斷地實踐、吸取經驗教訓,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案,為了能夠增強

        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形成英語思維,我充分利用英語學案自主學習板塊,開設“相關知識鏈接”或“背景知識”介紹專欄,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相關的文化知識。例如,pep小學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5 what would you like? b let’s talk部分學案的設計中,我在相關知識鏈接部分向學生介紹了中西方餐桌文化的相關差異。學生通過閱讀相關知識鏈接,了解了中國請客的相關禮儀知識以及西方人請客的戒條六則。在課堂上,小組展示——創設情境表演這一環節,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準備道具的時候,他們有意識地注意了餐桌文化的差異,他們在邀請英語國家的客人時,為他們準備了刀叉等餐具,而在邀請中國客人的時候,為客人準備了碗筷,并且提前安排好了座次等。雖然這僅僅是課堂上的展示,但也說明了學生在有意識地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四)創設情境,為學生營造真實的語言氛圍

        教育家們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深入創造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我也認為創設與生活貼近的實際情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學生能夠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實踐,學習和了解異國文化,從而加深對異國文化的認識。同樣以pep小學四年級英語上冊第五單元b部分的會話為例,在這一課時的學習中,我創設了兩個情境。情景一:mike和john來到中國,到好朋友吳一凡家做客,吳一凡的媽媽為他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期間,吳一凡和他媽媽該注意什么呢?情景二:陳潔去美國交流學習,她被安排到美國小女孩sarah的家里生活體驗一段時間。sarah及其家人為陳潔準備了她到美國的第一頓晚餐,sarah和她的家人又會怎么做呢?通過這兩個情境,讓學生投入到真實的情境中去,對比中西方飲食文化,從而強化他們的語言文化知識,避免“中文思維交際”,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第8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中國式英語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習慣用漢語的方式來思考問題,并把漢語的應用規律也放到所學的目的語中,母語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產生了極大的干擾作用,從而產生了一種不標準的英文變體,這種變體可以表現在語音,詞匯,句法,語篇及語用的各個方面,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中國式英語。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式英語是由于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差異引起的,普遍認為中國式英語是一種不規范的語言類型(morbidlanguage)。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由于語言的產生和發展,人類文化才得以產生和傳承。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大國。中國文化對于世界的影響力自古就有。作為擁有人口數量位于世界第一的中國,語言的傳播和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寫照。文化影響語言,語一言反映文化。由于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也是不可分的。語言學習在文化學習中進行。沒有語言作為正規非正規的學習手段,就決不可能學到任何文化。任何人習得一種語言的同時,也該學習該語言的文化,因為語言是一種文化的表現形式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所以我們說,學習英語就需要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及風俗習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中國式英語最早產生是在文化傳輸的輸入中產生的,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西方文化知識引起的。絕大多數的中國學生都是在漢語言文化這個環境下學習英語,中西方文化差異就成為了中國學生學習英語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學生在說英語或在寫英語作文的時候所犯的語言錯誤有不少其實是“文化錯誤”。所謂“文化錯誤”,是指學習者所使用的目的語不為口的語國家的人們所理解或接受。以兩個最為典型的例子來說明這種情況。

        首先是打招呼。用英語打招呼最常用的的是用“hello","goodmorning","howareyou”等用語,隨便的一點可以用“Hi"。但是很多外國友人或者外籍教師都發現中國學生不太習慣使用這些打招呼的方式。當那些學生在校園里碰到的時候,更多的是會lb]諸如:"Haveyoueaten?,,或者“Whereareyougoingto?”一類的問題。這些問題讓人很尷尬,也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事實上這些就是中國式英語的表現,中國人見面了,都會用這樣的問候語來互相打招呼。中國人無視國外保護隱私的習慣,也把這種打招呼的方法用到交流中,勢必會造成誤解。

        還有一種情況是在面對別人的贊揚的反應。當英語國家的人們聽到自己的贊揚的時候,多數是回答“thankyou"。但中國人聽到贊揚的時候,如果回答謝謝,別人多會認為這個人不怎么謙虛,甚至覺得太自夸了,所以中國人一定會對別人的贊揚表現為自謙或者自我否定。如果不知道中西文化的差異,問題就來了。很多學生在聽到別人的贊揚的時候,肯定就會說,"No,Iamnotgoodasyousay.”等等,初到中國的不了解文化的外教也會覺得不知所云。

        因此,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識而導致的中國式英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一方面說明了在外來語的學習中,文化意識的培養還相當欠缺。用漢語思維來進行英語交流時普遍存在的問題。許多英語老師在講解英語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時候很熟練,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時候,就會出現文化知識不夠豐富,語用能力隨之較弱的情況。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以及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尊重和接納他國文化就成為交往中不可回避的內容。

        在英語學習中,教師應強調英美文化的導入。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應該逐步積累,意識到學習語言不應該只學習語法句法,更重要的是了解不同的文化,用所學語言傳承文化和表達文化,讓文化融解于語言之中。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大學開設《英美文化》等課程,對學生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幫助學生更有效的使用語言。

        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日益與世界接軌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在與中國人的接觸中開始慢慢的接觸中國式英語,并且認可中國式英語的語法規則和意義的表達。

        語言習得的完成,是某種思維方式形成的標志。德國語言學家,哲學家洪堡特認為,語言不僅有表達功能,而且還有認知功能,是“一個民族進行思維和感知的工具”,每一種語言都包含了一種獨特的世界觀。因此當中國式英語在表達中國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時候,不可避免的由操漢語的人固有的思維模式和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影響,在英語中夾帶中國特點,這也是中國式英語的一種特別的表現形式。

        要使英語和中國特有的社會和文化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國環境有的東西要想單純通過語言讓對這一環境一無所知得人了解,往往還是要費一番周折,人們只有通過語言表層,了解其深層的社會文化內涵之后,才能進行真正的溝通和相互了解。這也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現在的社會文化介紹并傳播的一個有效途徑。

        從詞匯角度出發,中國式英語這時是一種輸出性語臺,但不可避免的將文化滲透其中,是英語帶上明顯的中國特色。諸如氣功,地方戲曲,傳統習俗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許多名稱或術語,很多是通過音譯在英語中使用。事實上,很多的漢語借詞早已進入英語辭典中,如:wushu,kungfu,quyi,erhu,yamenmahjong等等。

        我國還有豐富的成語,諺語,典故和警句等,怎么樣將它們翻譯成英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比如如果硬將"papertiger"翻譯為“scarecrow"就失去了“紙老虎”這一詞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底蘊。這種情況很多,漢語在外來語的吸入中也注意到了。比如“特洛伊木馬”,“潘多拉盒子”,“鱷魚眼淚”之類的。這樣的互相滲透,不僅是思想的交流,也是語言的交流。

        中式英語比較成熟,直接了當地說事,不拖泥帶水,早就得到國際承認,最著名的當屬longtimenosee。英國作家蕭伯納當年曾說過,中國的洋注洪英語nocan(不能)比正宗英語unable(不能)要清晰明了,值得仿效。類似的例子還有“你問我,我問誰”=Youaskme,measkwho?

        還有些中式英語是在與時俱進的發展中產生的。截取意義完整準確的兩個英語詞匯的一部分構成新詞診釋中文時事詞匯。

        第9篇:打招呼的方式范文

        一、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

        “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的、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有意識地挖掘英語課中的興趣點,就能大面積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質量,講課時運用適當的動作,給學生以親切的微笑、和善的神情都可以擺脫和緩解學生的心理障礙,激發學生開口模仿的欲望,直觀生動的體態語能深深吸引學生的興趣。如進行牛津小學英語3A教材 Unit3 Family Members 教學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加上動作,雙拳緊握(左大拇指代表father ,右大拇指代表mother),吟唱“father mother, I love you!”;依次伸出左右拇指并合并,吟唱“help each other”,依次伸出左右小指(左小指代表brother,右小指代表sister)兩小指相互彎曲互動做玩耍狀,吟唱“sister and brother,play together”。學生邊聽,邊念歌謠,邊做動作,動口動手動腦,興趣盎然,效率空前。

        二、創設愉悅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興趣就越高。牛津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大多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教師應挖掘教材,通過設計真實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語言。在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小狗Bobby過生日的情境,緊貼學生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數蠟燭來了解Bobby的年齡,順理成章地引出了句型How many? 再通過數餐桌上的水果,以及Bobby的好朋友們帶來的生日禮物,引出句型Let’s count the…和這節課所學習的兩個數詞seven,eight,接著讓學生幫助Bobby打開禮物盒,并數出盒中的禮物,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日party場景中,進行交際,充分激活了他們已有的知識,教會學生生活的語言,讓他們在親身體驗中獲取成功的喜悅。

        三、創造說話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英語對小學生而言是一項新鮮事物。小學生都是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因而只要教師在起步階段注意引導,努力創造說話氛圍,保護好他們的說話欲望。有時教師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信心倍增。

        我在教一年級新生的時候,我用英語和他們打招呼,也向學生提出了用英語同我打招呼的要求,并對用英語向我打招呼的學生給予表揚。很快,學生之間就形成了爭著用英語和我打招呼的現象,校園中“ hello/Good morning, Miss Wang”的招呼聲此起彼伏,用英語說話的氛圍基本形成。這大大增加了他們說英語的機會。讓他們感覺說英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英語學習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緊密聯系的,從而增強了他們說好英語的信心和決心,激發了他們說英語的興趣。

        四、創設多種活動,提高學習興趣

        英語是一種語言,良好的語感的形成來源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為提供大量的語言操練機會,在情境活動中感知,操練和鞏固和運用語言。我們所用的教材中有許多貼近生活實際、符合交際原則的對話題材,如問候、購物、介紹、問路、看病等。教學中可充分利用這些題材,組織學生進行角角色誦讀、分小組表演。有時還應鼓勵學生不受教材了限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模仿課文的主要句型,自編自演小對話。通過這些對語言功能反復、多樣地操練,使學生盡可能靈敏、準確地感知語言信息,并以此培養、增經學生語感的實踐穩定性,使前期獲得的語言知識升華成一種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較快的節奏培養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快速運用英語的能力。如“開火車”提問法,針對老師的問題,每個成員“one by one”地回答老師的提問。這樣使每個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加快了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加快了學生的思維速度,迫使他們及時聽懂、及時思考、及時反饋、及時會話,培養了他們良好的語言習慣。教材中有多種多樣的活動項目,如游戲、調查、講故事等。教師應充分利用,開展英語活動課,多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充分發揮學生特長,開闊視野,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促進語感的開成課外,老師則可創造條件讓學生真實的環境中進行語言操練,交際能力也不斷提高。

        五、進行愉悅評價,提高學習興趣

        整節課中,我對學生們的表現都給予了及時的發自內心的評價:Good./Wonderful./You are very clever./Excellent./Good job!等等,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肯定,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成功后的愉悅,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保持了學生求知的內驅力。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氣氛下, 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逐漸增強。單一的評價方式無法滿足學生鮮活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多元智力發展。課堂教學評價應是多種評價方式的有機融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以學生評價為主;統一性評價與分層評價相結合,以分層評價為主;批評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相結合,以激勵性評價為主;單一性評價與多樣性評價相結合,以多樣性評價為主;結論性評價與建議性評價相結合,以建議性評價為主;即時性評價與延時評價相結合,以延時評價為主。

        精選范文推薦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国产欧美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线久久 | 婷婷色中文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本大码在线 | 亚洲国产a国产片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