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對生產計劃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生產計劃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生產計劃的理解

        第1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Keywords]―fibre composites; light weight; reinforced polyurethane

        1.Introduction Fibre-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posites renders a high potential for serial production of adaptive lightweight structures. Processing of highly reactive, two-component polyurethane sets in fully massive investment is needed processes enables short cycle times and thus the production of composite components for high-volume applications. In examine to other plastics and composit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polyurethane processing methods are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process conditions that favor the integration of additional functional elements like sensors and electronic components.

        2.Basic technology Long Fiber Injection various factors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have combined to create a favourable clima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and fabrication techniques for polymer-based composite body panels and structures as the case in LFI. [3]. It is specially connivance for high-amount production of large lightweight components, which are applied mainly in automotive industry, modern concepts introduce intelligent parts by integrating sensor networks into the composite. [4-5].

        3.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 Multi Fibre Injection process: For the high-amount making of fibre-reinforced polyurethane combination with combined piezoelectric purpose elements, new multi Fibre Injection spray coat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LFI process is applied. This technology is particular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rocess-prevent generation of integrated piezoelectric functional elements.

        3.1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preliminary studiesFor the generation of a piezoelectricfunctional layer, first suitable piezoceramic components are specified. For thegeneration of a piezoelectric functional layer, first suitable piezoceramiccomponents are spell out. A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cofired multi-layerpiezoelectric transformer device includes forming first and second greenshapes of a sinterable ceramic composition and applying metallizationlayer there between [7].the sensors have been spoiled mechanically in dynamicthree-point bending and compression tests at a frequency of 1 Hz. The resultingvoltage signals before and after polarization have been quantified. In fig. 4the voltage signal of a piezoelectric sensor with PZT fibres and electrodesmade of tin- bronze is drawn.

        Fig.4.electric current (voltage)signalofaprototypicpiezoelectricfunctionalelementduringdynamicthree-point-bending,(a) earlier polarization;(b)afterpolarization

        3.3Handlingof electrode structures: The machine automatedhandling, especially gripping and positioning of the specified porous electrodestructures,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handling system. Among different handlingtechnologies, holding by cleaner has been favoured due to its processing flexibilityand gentle handling. In preliminary studies, different vacuum grippers weretested and suitable suction pads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se holders were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the handling of composites and thin films. Thecomposite holders are operated with pressed air and generate an internalvacuum. Due to a special design utilizing the Coanda effect, gentle handling ofthin- walled structures is given. The chosen suction pads have been tested inextensive studies, using the specified electrode structures. At first, thedistance at which picking of the respective electrodes is possible wasquantified as a function of the applied pressure. Fig. 6 shows the determinedvalues.

        fig.6.

        第2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對于企業的生產過程進行管理,首先要對其生產過程分析、總結,提取主要的生產類型和對應的流程。在企業的生產過程中,主要的管理對象包括設備、人員、物料、能源和產品。

        (1)設備:設備是對原材料或者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設備的屬性主要包括:加工類型、生產率、維護周期等。不同類型的設備對應不同的加工工序,可以加工不同類型的產品和原材料,其維護保養的周期也不同。在進行管理時必須要考慮這些因素。

        (2)人員:這里的人員是進行加工操作的人員。人員的屬性包括:工種、熟練程度、工作時間等。根據不同的工種,可以進行不同的加工工序,同時要考慮人員的工作時間,安排必要的休息時間。

        (3)物料:主要指生產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這里的物料不光包括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原材料,還包括其在倉庫的庫存量。物料的主要屬性包括:類型、數量、合格率等。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原材料加工而成,同時我們還要隨時掌握物料的庫存量,保證在生產過程中原材料的供應。

        (4)能源:主要指加工過程中所使用的電、水等能源。能源的管理主要是針對能源的消耗與產品的生產率關系。其主要屬性包括:利用率、單位消耗速度。

        (5)產品:主要指生產出來的完成品,即最終提供給客戶的產品。產品的主要屬性包括:生產速度、工序工藝、生產周期、物料清單。不同的產品,其加工的方式和工藝路徑不同,所以加工時間、所需要的原材料、生產一件產品的時間也不同,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產品的生產進度,以及所需要的物料、設備、能源、人員的信息。當企業接收到一份訂單,需要制定一個生產計劃,這一生產計劃受到企業的設備運轉情況、物料庫存、產品的生產周期等條件約束,必須符合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制定生產計劃后,需要按照計劃進行生產,在生產的過程中,監控生產進度,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管理,保證訂單的按時完成。生產管理系統會保證產品按照一定的生產流程有序的進行生產,如果出現影響生產進行的事件,需要按照一定規則調整生產計劃,保證訂單的按時完成。

        2系統架構設計

        最下層的PCS為生產現場的數據采集設備,不包括在本文的生產管理系統中。但是PCS所采集的數據為系統所用,生產管理系統管理的依據主要來源于生產現場數據的分析。當現場的數據被采集后,接下來的工作就交給生產管理系統完成。系統中的數據分析模塊對采集上來的數據進行分析,特別是關鍵數據,例如報警數據、廢品數據、設備故障數據等對生產進行會產生負面影響的數據。當出線關鍵數據后,對其分析,依據事件類型將數據分析結果生成任務,并進一步處理。處理之后的結果會返回給操縱人員或者管理員,同時記錄上傳至ERP系統,作為未來制訂生產計劃的依據之一。

        2.1數據分析

        當數據采集系統獲得生產現場實時數據后,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實時采集的數據記錄的是生產進行的狀態,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知道生產進行到哪里,是否按照生產計劃進行,在生產過程中是否有計劃外事件發生,以及事件的類型及發生原因。

        2.2任務生成

        當生產現場的實時數據采集上來并通過數據分析后,會針對不同類型的數據生成不同的任務交給生產管理系統進行處理。不同的任務對應不同的處理流程,在這里,將數據分析后的數據繼續分解為任務清單,交給任務處理模塊進行下一步工作。

        2.3任務處理

        任務生成模塊將生產現場采集的數據轉換成任務清單,交給任務處理模塊進行處理。處理時,需要嚴格按照清單內容有序的執行,保證任務的有效性。因為不同的任務優先級不同,所以在處理時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生產過程中,現場的PCS會定時的、不斷地返回數據,生產管理系統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及時的處理及保存,所以我們采用了工作流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實現生產管理系統的功能。

        2.4基于工作流技術的生產管理系統

        工作流技術的特點是將所有的任務按照一定的規則有序處理,符合前文中我們設計的系統框架。利用工作流技術,我們可以很好的讓采集到的數據按照我們的設計有序處理。工作流系統的處理核心是工作流引擎,工作流引擎的效率直接決定系統的處理效率,為了提高生產管理系統的效率和實時性,我們可以采用多工作流引擎并發處理任務,有效提高系統的實時性和處理速度。工作流引擎可以采用單處理器,也可以采用多處理器。單處理器簡單,適用于小規模數據處理;多處理器復雜,但是可以并發處理數據,適合大規模數據。因為生產過程的數據定時、不間斷采集,而且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數據規模也隨之快速增長,所以采用多處理器并發處理數據,可以有效提高處理效率以及系統的實時性。

        3管理系統實現

        通過對生產管理系統的框架設計以及工作流技術的介紹,筆者在理論上驗證了系統的合理性,接下來需要通過實際應用來驗證其應用性。本文設計的生產管理系統已經部分應用于某煙草企業,其生產過程具有典型的混合生產特點,在整個煙草生產過程中既有煙絲生產這樣的流程型生產過程,也有剪切包這樣的離散型生產過程。生產過程復雜,現場采集數據量大,且生產計劃安排緊密,需要生產管理系統具有一定的實時性,以及高效的數據處理方式和便于理解的流程定義。利用前文設計的生產管理系統,采用工作流技術,設計不同數據類型的處理規則以及流程,采用多工作流引擎并發處理任務。工作流定義數據處理流程便于理解,而且維護方便,可以針對不同的產品建立產品的任務規則庫。工作流引擎采用并發實時處理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任務的處理效率,并且保證高優先級、高實時性要求的任務優先處理。針對不同任務的不同優先級設置,我們可以建立任務優先級規則庫,通過配置滿足不同情況的不同要求。通過在煙草企業的實際應用,生產管理系統基本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達到了設計的目標,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4結束語

        第3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ERP;MES;集成應用

        近些年來,許多大中型企業都在實施ERP和MES系統的集成應用,但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卻面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得好壞直接影響到項目的成敗,比如:很多企業對ERP和MES兩者間的功能模塊關系區分不清,甚至存有根本認識上的錯誤。鑒于此,對ERP和MES的主體功能加以正確認識,以及辨析功能上的本質區別,對實施系統集成應用項目和推進整體信息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產運營

        制造型企業的生產運營流程主要以制造和裝配的產品為對象,結合制造要求,調動組織所需的設備和設施,形成批量化生產。生產運營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以最節省的人財物消耗來生產出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因此,可以得出一條貫穿于制造型企業的縱向信息化主軸――生產過程。公司生產部門根據市場需求計劃、自身產能和資源等來制定出主生產計劃并下達給分廠、車間,生產調度、準備和其他部門根據主生產計劃來配置所需的人力、原輔材料和設備等資源,形成信息化的橫向主軸。從縱橫兩軸來建立起主體架構,再把我們慣用的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模型依照支脈的形式添加進去,從而形成制造型企業的信息總架構,發揮其指導作用。

        二、企業資源規劃

        通常,制造型企業的資源規劃主要是以公司財務為中心結合供應鏈、生產物流、人力資源和資產管理為核心,構筑形成ERP的內部業務體系。管理理念上主要應用體現在計劃控制、成本核算、全面預算等方面;軟件模塊結構上需要擁有可共享、快速部署的能力。在企業信息化項目實施中,通常要包含盡可能多的企業管理Model,因此在企業管理層面ERP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ERP還要協調WMS、CRM以及用于制造執行過程管理的MES等。在制造型企業內部實施過程中,生產、技術和財務部門通常作為ERP的信息數據核心,銷售和采購部門則作為ERP的信息數據源頭,人力、設備等其他模塊作為輔助,使信息數據流在ERP內部得以高效傳遞、整合。我們以生產方面來講:主生產計劃模塊根據企業管理Model提供的人力、原輔材料、設備、工藝要求及銷售分析等因素制定企業生產計劃。每個企業管理Model按照ERP生成的標準進行信息歸集并返回給系統。ERP可以完成生產管理中絕大多數的功能,表面上看已經全部整合了,但是結合到我們具體實施進程來,就會引導著向企業的每條生產、裝配線更深入地來看待,發現ERP只是在商務宏觀面發揮著重大功效,而在微觀層的生產線上切實發揮功效的卻是MES。

        三、制造執行系統

        該系統是面向車間層面的制造過程管理IT系統。MES的集成性、適應性、開放性和可擴展能力對車間制造過程的改善運行質量和過程敏捷發揮著重要功效。從設計制造的縱向和生產準備的橫向兩軸來看,縱向在產品設計階段是以產品數據管理為核心整合產品設計信息,再結合ERP形成產品的物料清單,同時把產品裝配要求、工藝參數信息同時傳遞給ERP,主生產計劃運行后,結合客戶需求編制計劃和裝配要求下發到各個分廠、車間,裝配完成后入庫并等待出庫操作指令。橫向與縱向制造數據貫通,生成物流和工廠的設備、人員和裝配工藝的準備信息,得到的生產數據經過MES分析、整合后發送至不同系統的不同模塊,形成信息樞紐:提供生產計劃完成率和制造成本給ERP;提供客戶訂單生產進程給CRM;提供市場剔退產品質量信息給PDM,以支持產品的改進提升和新產品的設計。

        隨著ERP應用的不斷深化,起初相對閉環的信息流也會不斷暴露新的信息缺口,MES的信息中樞作用愈發顯得重要了,在內部為生產線提供資源合理調度和優化,業務功能模塊主要可分為:(1)制造資源分配、監控;(2)作業排產;(3)裝配工藝和規格標準;(4)信息采集;(5)現場員工監管;(6)產品的質量管理;(7)過程控制;(8)設備維保;(9)績效管理;(10)生產單元調度;(11)產品追蹤。

        四、ERP和MES的主要差異

        企業在具體項目推進中,經常出現ERP和MES業務功能重疊問題,實質上在數據信息流轉中,兩者的服務客體、功能和范圍是存在明顯差異的,ERP為MES提供總體運營目標,MES對計劃進行優化后反饋結果,二者得到有效集成。在生產計劃中:ERP主要是以批次為單位的下發給生產車間的計劃,執行精度為批次;MES的生產排程通常是給出一周的時間表或每天每個工序的時間表,生產排序給出每個工序的生產順序,生產調度根據現場情況調整生產順序,執行精度為具體零部件。在質量管理中:ERP在質量標準中為商務而進行質量管理,主要對現有產品存儲質量標準,并且為生產提供質量依據,執行精度是對生產現場的關鍵點進行質量檢查;MES則為生產過程中異常情況進行質量管理,提供給每道工序進行質量分析和追蹤,并且聯接質量檢測設備和人員加以管理,執行精度可到工位點。在跟蹤執行中:ERP對在制品進行跟蹤,針對所生產批次的產品和批次進度,確定批次完成情況,生產訂單的投入和產出,針對原輔材料庫存和產成品庫存;MES對在制品的跟蹤為車間作業排產而進行,主要針對生產現場所有相關工位和倉庫區域。

        五、結束語

        結合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推進來看,ERP發揮的功效已能被大多數企業接受。MES目前還處于起步推廣期,雖然MES具備對上下游業務環節進行貫通的功效,但在企業具體業務需求實現過程中,往往發現ERP和MES的模塊功效具有不少看似交叉、重疊之處,因此產生一個焦點問題――我們對兩者應用功能差異需要進行深入理解、剖析,有效界定、規劃好ERP和MES系統功能也成為制造型企業信息化穩健、成功實施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第4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企業建模 IDEF0方法 信息系統

        中圖分類號:V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9(a)-0037-03

        隨著全球航空業的迅速發展,先進航空制造企業競相建立基于模型的技術理論和應用體系來適應現代航空產品研制的動態變化過程,達到提高研制效率、質量和降低成本的目的。這樣在提高硬件設施水平的同時,必須善于運用科學手段完善經營管理體制,航空企業建模分析有利于實現成本最小化[1]。

        航空制造行業其產品按訂單計劃生產,產品結構十分復雜,零件總量非常龐大。生產組織模式按工藝導向原則劃分,零件生產過程不連續,生產周期長。

        按照過程工程的觀點,可將任何企業看做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目標系統,企業過程工程就是指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指導企業過程的開發、改善和運作的一整套原則、策略和方法,通常包括過程建模、例化、模擬和運作4個階段。基于過程工程的企業建模作為一種企業經營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一個框架結構,以確保企業的應用系統與企業經常改進的業務流程緊密匹配[3]。

        從航空企業的特點出發,應用過程工程理論,提出并實現了基于業務過程工程的航空企業建模方法。由于基于業務過程工程理論建立企業模型不僅能從更多維的角度來描述企業模型,側重于企業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的管理,而且能夠表達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活動與活動的關系,并對活動間所傳遞的信息、活動所需的資源等進行描述。因此,本文的方法適應了航空企業對模型動態響應性、過程重組以及信息安全性的要求。同時,以建立的航空企業模型為基礎,可以通過對模型的模擬和分析,達到優化企業工作流程和資源配置的目的。

        1 典型航空企業業務IDEF0建模分析

        從業務上劃分,航空企業ERP系統包括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系統運作與管理三大模塊。每個模塊又可細分為若干子模塊。由于制造企業結構的復雜性和本人所學專業知識的原因,本文選取制造企業系統中市場營銷管理、產品研發管理、生產計劃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物流管理和企業財務管理六個模塊進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采用BPwin軟件構建各個模塊的IDEF0功能模型。以下簡單介紹各個模塊的功能模型,圖1為航空制造企業總體功能模型圖。

        1.1 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塊

        生產計劃與控制模塊是對生產環節進行管理的模塊,包括生產計劃大綱、能力需求計劃、庫存管理三大模塊。主要負責對生產過程進度、設備人員等的安排。其模型圖如圖2。

        作為生產部門的綱領文件,生產計劃大綱對各生產部門人員管理、產品研發、生產計劃審批、客戶意見反饋、制定產品報價、車間生產計劃和整個企業的總結報表等很重要的作用,現代航空產品生產一般屬于單件或者小批量生產,在制定生產計劃的時候,時間期間與視界可能會比較短。換句話說,會要求企業確定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需要生產什么,需要準備什么。主要包括產品研發、產品信息管理和車間生產計劃三個模塊。

        產品研發對于航空企業來說,毫無疑問是其中心的發展模塊,只有擁有了較強且獨立的研發能力,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航空制造行業中有所收獲,也才能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產品設計階段需要全面確定整個產品策略、外觀、結構、功能,從而確定產品的工藝設計,因而,產品設計的意義重大,具有“牽一發而動全局”的重要意義。產品研發模塊主要包括產品設計、產品工藝設計、服務設計三大部分。其中產品設計由于是航空這種高技術產品的設計,其周期可能會比長,而且可能會面臨反復設計的情況,同時也必須借鑒國外先進的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產品的工藝設計是指在滿足產品加工性能的前提下,對產品的工藝進行最優化的設計,以發揮出產品材料和機構的最好的功能。服務設計指的是產品應當能提供的功能服務和產品的售后服務內容。

        其中產品設計作為航空企業中的核心內容,它還可以細分為概念設計、總體設計、詳細設計、數字化建模、結構分析五大模塊模塊,這幾個模塊詳細闡述了航空飛行器設計過程的復雜性。

        一個產品設計完成后,會產生很多工程數據和文件,為了適應現代化的ERP/JIT生產,我們必須對產品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航空產品,由于其產品零件個數較多,而且批量較小,因此產品信息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主要分為產品模型信息管理和產品工藝信息管理,其中模型管理主要航空件的關鍵總體尺寸,配合尺寸,裝配尺寸等。而產品的工藝信息不但包括了航空零件本身的工藝信息,同時還應包括加工設備,樣板,型架等輔助工裝的信息。其工藝信息和模型信息往往會通過相互反饋進行更改。

        車間計劃與調度技術是實現生產高效率、高柔性和高可靠性的關鍵,有效實用的調度方法和優化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己成為先進制造技術實踐的基礎。早期的生產計劃與調度工作主要依賴工廠主的個人經驗。20世紀以后,隨著泰勒倡導的科學管理運動的蓬勃發展,人們逐漸尋找各種優化生產計劃與調度的科學方法。車間生產計劃主要包括生產進度安排、車間作業順序、車間生產狀態控制三個主要方面。

        能力需求計劃(Capacity Requirement Planning,簡稱CRP)是幫助企業在分析物料需求計劃后產生出一個切實可行 的能力執行計劃的功能模塊。該模塊幫助企業在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及早發現能力的瓶頸所在,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為企業實現生產任務提供能力方面的保證。廣義的能力需求計劃又可分為粗能力計劃(RCP,又被成為產能負荷分析)和細能力計劃(CRP,又被稱為能力計劃)。

        庫存有許多作用,主要包括滿足顧客的要求,平滑生產的要求,以及分離運作的模式,過去只奧企業用庫存做緩沖,為保持生產的連續性而持續運行否則就會由于設備故障而陷于混亂。雖然航空企業一般來說都是訂單型的企業,但是,原材料的庫存管理對于航空企業來說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主要包括庫存計劃、物料出、入庫,物料庫存分析三個方面。

        1.2 質量管理模塊

        制造質量控制是一個隨生產循環而迭代進行的循環增益過程,其各活動之間并不存在明確的同步或者異步關系,多數活動是在產品生產過程中不分先后并行執行。產品質量是制造業企業以客戶為中心戰略的三大核心問題之一,產品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產品的銷售和企業的聲譽。產品質量管理模塊主要是負責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一系列質量問題,以此來保證產品質量

        質量檢驗、質量管理標準、質量控制以及質量分析隨著整個生產過程,但質量檢驗所獲取的質檢數據以及在線檢測所獲取的工藝、設備狀態信息又為質量追蹤提供了直接的分析依據。同時,質量檢驗、質量管理標準、質量控制以及質量分析得到的質量因素是質量控制因素分析的基礎,而質量控制因素分析又是質量控制因素制定與實施的基礎。在不合格產品的后期處理過程中,質量分析又成為發現質量隱患、追究忽視的質量因素的有效手段。隨著生產的循環進行,上述活動相互協助,不斷推動產品質量的進一步穩定與提高。其具體IDEF0建模如圖3所示。

        質量檢驗主要包括來料檢驗、制成檢驗、成品檢驗、出貨檢驗四大部分,四大部分相互監督,保證合格的產品質量。

        其中質量檢驗標準是航空產品質量的保證所在,對于航空產品的使用有很大的作用。

        1.3 系統運作與管理模塊

        系統運作與管理的主要功能是對ERP系統進行配置管理,確定系統運行的功能模塊,設置系統正常運行;并根據用戶要求,定制用戶的系統生產計劃;同時完成銷售和售后、人力資源、財務信息的管理。

        銷售與售后模塊主要是對企業中的原料和產品的銷售進行管理,包括銷售市場分析管理、銷售訂單管理、銷售計劃管理、銷售事務處理、發貨管理、售后服務管理等功能。

        人力資源管理建立和維護員工人事信息檔案,對員工變動信息、工作情況聯機跟蹤并進行統計分析查詢,合理利用人力資源。同時構建企業的組織機構、確定系統權限管理、設置企業的工作崗位角色以及各角色的基本功能等。

        財務務信息管理包括帳務管理、應付帳管理、應收帳管理、固定資產管理等功能,主要處理航空企業中的財務信息。

        銷售和售后主要包括市場管理、訂單管理、服務管理三大部分。銷售是創造、溝通與傳送價值給顧客,及經營顧客關系以便讓組織與其利益關系人受益的一種組織功能與程序。銷售就是介紹商品提供的利益,以滿足客戶特定需求的過程。商品當然包括著有形的商品及其附帶的無形的服務,滿足客戶特定的需求是指客戶特定的欲望被滿足,或者客戶特定的問題被解決。能夠滿足客戶這種特定需求的,唯有靠商品提供的特別利益。而售后則是維持良好的客戶關系,就航空企業而言,其客戶一般來說是國家機關和軍隊,其客戶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銷售是訂單型的,其售后必須是及時而無償的,在這方面,企業必須為國家的國防力量的維持作出應有的貢獻。

        人力資源管理的數據對象是企業的組織結構,該模塊構建企業的組織機構,為系統建立維護員工人事信息檔案,對員工變動信息、工作情況聯機跟蹤并進行統計分析查詢,合理利用人力資源。主要包括總體規劃、補充計劃、勞動關系三大部分。

        財務信息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部分,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人員是企業所有者用來協助、管理、清點、整理企業家當的,管理企業的損虧盈利,資金流向。本文根據航空制造企業的特點將財務管理部門的具體工作分為以下部分:總賬管理,包括財務預算的編制、執行控制、調整、總結等;現金管理包括企業固有資產的核算、管理;成本管理包括產品的成本分及應收應付賬目管理,包括稅費繳納以及對其他部門業務提供財務支持。

        成本管理是企業產品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模塊,主要包括產品成本和生產成本。

        2 結語

        企業建模是一個目標驅動的方法,它以改進、優化企業某個或某些方面性能為目的。本模型為典型航空制造企業的功能模型。從生產計劃與控制、質量管理、系統運作與管理三個方面,分析了典型航空企業的具體工作流程。并結合企業實際存在的問題,通過ERP建模分析得出優化的企業結構,使其生產計劃更加合理有效。該模型的建立有助于企業進一步加深對制造企業生產運作與管理的認識以及對各部分功能與數據信息交流的理解,從而使企業在確保產品制造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地提高以最大地滿足用戶的期望。

        參考文獻

        [1] 唐東平,賓瑜,葉飛.企業建模與企業信息化[J].企業管理信息化,2005(5).

        [2] 宋利康.I航空企業管理中數字化驅動技術研究與應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

        [3] 金星.航空制造業車間生產過程跟蹤與管理技術研究[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0.

        [4] 陸祥瑞.離散制造業生產物流管理信息模型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2006,21(5):44-48.

        [5] 鄧超,汪養中,戴士劍,等.企業管理建模數據流程圖集[M].電子工業出版社

        第5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實習安排及相關準備知識

        實習安排:實習時間跨度三個星期(8月30日—9月18日 ) ,實習安排如下:

        8月30日—9月3日 許昌煙草機械公司

        9月6日—9月10日 鄭州紡織機械有限責任公司

        9月13日—9月18日 同學分組討論、交流實習體會、完成實習報告

        相關準備知識:

        工業工程 (ie)的目標:是使生產系統投入的要素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成本,保證質量和安全、提高生產效率,獲得最佳效益。ie的基本功能是研究人員、物料、設備、能源、信息所組成的集成系統,進行設計、改善和設置。具體表現為規劃、設計、評價、和創新四個方面。

        設施規劃與設計:對系統(工廠、醫院、學校、商店等)進行具體的規劃設計,包括選址、平面布置、物流分析、物料搬運方法與設備選擇等,使個生產要素和各子系統(設計、生產制造、供應、后勤保障、銷售等部門)按照ie 要求得到合理的配置,組成有效地集成系統。涉及se、or、 工作研究、成組技術、管理信息系統、工效學、工程經濟學、計算機模擬等知識。

        生產計劃與控制:研究生產過程和資源的組織、計劃、調度和控制,保障生產系統有效地運行。包括生產過程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組織、生產與作業計劃、生產線平衡、庫存控制等。采用的方法:網絡計劃(計劃評審技術pert、關鍵路線法cpm)、經濟定貨量(eoq)、經濟生產批量(epq)、物料需求計劃mrp以及生產資源計劃mrp-ii和準時制jit。

        質量管理與可靠性技術:包括為保證產品或工作質量進行質量調查、計劃、組織、協調與控制等各項工作,核心是為了到達規定的質量標準,利用科學方法對生產進行嚴格檢查和控制,預防不合格品產生。內容包括傳統的質量控制方法,現代質量管理-保證,生產保證、全面質量控制tqc與全面質量控制tqm。可靠性技術是現有系統有效運行的原理與方法,包括可靠性概念、故障及診斷分析、使用可靠性、系統可靠性設計、系統維護與保養策略等。

        管理信息系統:它為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和決策提供信息支持的用戶計算機綜合系統,是現代ie應用的重要基礎與手段。包括計算機管理系統的組成,數據庫技術、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等。(mrp-ii、erp、pdm、cims)

        第6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軌道交通裝備;精益管理;工業化;信息化

        一、背景

        進入21世紀,世界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傳統生產模式將逐步被個性化與定置化的生產模式取代。中國的制造業在充滿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要想在信息化時代實現突破,就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經營管理方法。一夜之間,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提出工業4.0的概念席卷全球,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始了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工業4.0時代。企業管理是從工業化過程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國外企業管理積累時間長,基礎雄厚。從觀念、意識到管理行為都非常適合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比較而言,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在信息化到來之際工業化并未發展成熟,企業管理現代化與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二、精益生產與信息化結合的理解

        為了減少企業管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必須同時應用精益理念和信息化兩種手段,以精益理念來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優化生產制造流程,以信息化技術來固化生產管理模式,走基礎管理提高與信息技術應用并重的發展方式,也就是精益管理與信息化結合的管理模式。精益管理與信息化結合管理模式,就是把精益理念和信息化技術與企業管理的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企業管理基礎的積累,為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創造必要的條件和環境基礎,實現管理創新,從而改善企業的管理現狀,提升企業管理水平,最終實現企業競爭實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信息技術也將推動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和發展。

        三、如何實施精益生產與信息化結合

        1.圍繞生產現場,實施精益管理

        生產現場是產品增值所在,所以企業生產管理要以生產現場為中心,以產品質量、效率、成本為導向,優化產品制造流程,拉動職能部門為生產現場服務。實踐表明,軌道交通制造業實施拉動式生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減少成本,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在實施拉動式生產的生產線上,被生產節拍分割成多個作業單位,稱之為“工位”,只要保證工位生產六要素(人、機、料、法、環、測)滿足生產需求,同時為員工制定標準化作業,就可以實現生產線整體高效運轉。

        2.圍繞生產管理,實施制造執行系統(MES)

        MES系統是面向企業生產現場執行層的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將生產制造和現場管理與MES系統結合,對生產過程能做到有效地管控,讓員工按照系統設定的路線去執行;并能收集到整個生產過程數據,來分析員的工作效率、工時、技術等,將面向人的管理轉變為面向目標的管理,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并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加基層作業者工作積極性,削弱管理者的個人意志對生產進度的影響,可以降低庫存成本、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品品質、形成高效的追溯系統與產品跟蹤,同時提高企業內部員工素質。通過MES執行層面與ERP計劃層進行有效溝通與數據傳輸,使信息化延伸到生產現場管理。

        3.重視ERP系統生產控制與物流管理

        ERP系統是一種集成物質資源、資金資源和信息資源管理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主要包含三大模塊:生產計劃、物流管理、財務管理。主生產計劃模塊主要是以計劃為導向,經過系統層層細分后,下達到各部門去執行。主生產計劃是根據項目計劃及預測和客戶訂單的輸入來安排產品種類和數量,在平衡了物料和人員能力的需要后,精確到時間、數量的詳細的進度計劃。因此加強生產計劃的準確性和嚴肅性十分必要,同時提高相關基礎數據的維護,充分發揮ERP系統統籌分析能力。物流管理模塊主要是對原材料采購、生產、庫存、供應、發貨等過程的管理,包括了從生產到發貨、從供應商到售后的每一個環節。物料需求計劃是根據主生產計劃把生產的產品的數量轉變為所需生產的零部件的數量,并對照現有的庫存量,可得到還需加工多少,采購多少的最終數量。因此充分利用物流管理模塊,同時與供應鏈管理結合,提高供應商供貨能力,減少庫存量,降低供應鏈成本,加快市場響應速度。

        4.信息化系統集成,實現數據共享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技術、工藝、財務、生產、物流等信息化系統,不斷將企業運營管理與信息化結合,各信息化系統也出現信息不共享、不同步的孤島現象。如果不進行信息化平臺整合,不僅整體工作效率下降,反而會制約企業經營發展。可以說,企業內部信息化平臺整合是決定企業信息化成敗的關鍵。因此首先要對現有信息化系統進行整合,實現數據共享。必要時,放棄部分與企業管理不匹配的信息化系統。

        5.信息化系統與企業管理必須匹配

        信息技術先進與否或者企業管理水平的高低都不是信息化項目成功的關鍵,決定成敗的關鍵是企業管理系統與信息化系統是否能夠匹配。信息系統的架構、內容、功能、實施步驟和運行保障機制均由管理系統直接決定,并要求從形式和結構上適應管理系統。一是在建設初期充分考慮到企業管理發展的趨勢而做出適當、適度的超越。二是信息系統和管理系統同步發展,企業管理自身持續改善,信息技術促進管理持續創新。三是選用信息技術能對企業管理具有支撐能力和促進作用;四是信息化管理功能與企業的個性化管理相統一,必要時進行二次開發,對軟件進行程度不同的改進和調整。

        四、結論

        中國制造業在國家戰略引領下,在國內外所面臨的競爭是全方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特別是管理創新。堅持以精益理念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選擇適合企業管理的信息化技術,逐步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才是工業4.0時代下適合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精益之路。

        作者:邱艷春 肖雪峰 田 鵬 單位: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

        第7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生產與運作管理;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1

        《生產與運行管理》是國內外高等學校物流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的專業主干課程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讓學生樹立較高的質量意識與服務意識,能用現代生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管理生產流程,提高生產管理質量和運營效率。

        《生產與運作管理》被高職高專院校設置成為物流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安排理論48個學時,目前各學校的教學方法是以多媒體授課為主,布置作業和組織案例討論,由于本課程理論比較難理解和實踐應用要求較高,學生缺乏生產與運作管理的相關工作經歷,導致學生學習該課程的效果不好,而且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現在各高職院校教師普遍認為實踐教學是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生產與運作管理的課程性質和學生主動學習能力不足,學生對企業生產與運作管理的感性認識,實際課程教學過程面臨較大的困難。研究相關實踐教學內容和方式對提高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人針對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探討該課程實踐教學的實施方法和內容。

        1 教學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1.1 理解和掌握課程相關理論和方法較困難

        按照教材講授主要是生產與運作管理原理和方法,但學生沒有實際工作經歷,生活中也很難體會企業的生產制造過程,只能通過老師的講述和一些視頻資料來認識了解,因此學生學習這些理論和方法較困難,教學和實踐很難結合,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

        1.2 無法滿足課程實踐教學需要

        生產與運作管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安排案例分析討論,案例分析要結合相關理論和方法的運用,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沒有制造性企業工作背景,很多案例資料都是國外翻譯過來的,有的不適應國情,因此僅通過案例討論很難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3 課程實訓設計不合理

        現在各高職院校在設計生產運作管理課程實訓方面,可能會安排一次到實習企業參觀,也沒有完善的校內實訓室,因此實訓效果很不好。

        1.4 學生對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在專業教學的地位和作用不理解

        大多物流管理專業學生認為通過生產運作管理課程掌握生產企業的計劃與控制知識技能,如果不去生產企業就業就不需要相關知識。這門課程介紹了很多通用的運營管理知識,較廣泛地運用在商貿企業和第三方物流企業,這門課程為采購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運輸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課程提供支撐作用。

        2 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

        2.1 運用信息化軟件

        運用MRP和ERP軟件在實驗教學,除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外,根據相關教學內容的需要,安排配備相應的實驗,可以是課程內實訓和綜合實訓,我們將科學合理設計這些實訓教學內容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

        2.2 企業案例資源庫

        建立課程內容相關的典型企業案例,以學生為主體經行案例討論,學生結合理論知識點研究分析案例,從中體會理論知識點的應用,從而使得案例討論真正起到提高理論知識的學習效率,達到促進學生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2.3 設計參觀企業課程

        參觀前教師要做好準備,合理組織參觀過程,總結參觀后收獲等等,教師只有通過精心的課程設計,學生才能通過企業參觀獲得生產與運作管理的認知。

        2.4 聘請企業專家進課堂教學

        企業專家結合所在的行業和企業提供針對性的專業教學內容,讓學生了解真實的企業經營現狀。

        通過多年的建設,我們積累了一批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針對生產與運作管理課程的特點,我們建立了與課程適應的實訓室,經過這幾年教學實踐的實施,學生們普遍反映良好。

        3 課程實訓內容設置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在典型職業崗位分析基礎上,結合生產運作管理的教學內容,設置了“設施選址與布置”項目,“生產組織與計劃”,“物料需求計劃”項目,“庫存管理”項目,“質量控制”項目,“現場管理”項目,“項目管理”項目。

        通過“設施選址與布置”實訓目,學生掌握生產設施選址各設施布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運用仿真軟件進行設施的模擬布置。利用頂崗見習期組織進行物流中心現場參觀,加強學生對設施布置的認識和理解。

        “生產組織與計劃”項目作為生產運作實訓課的實訓內容之一,要求學生掌握分析裝配工序和產品組成結構圖的方法,能夠制定產品的主生產計劃。

        通過“物料需求計劃”項目的實訓使學生了解物料需求計劃的制定方法,應用ERP軟件的MRP模塊,學生了解MRP的運算過程和一般軟件的操作方法。

        “庫存管理”項目要求學生掌握庫存管理與控制方法。實訓可以通過模擬軟件確定庫存數量,根據庫存成本和服務水平來判斷庫存控制的優劣性,從而掌握合理有效的庫存控制方法。

        設置“質量控制”實訓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企業常用的質量管理方法,要求學生掌握質量檢驗和控制方法,并能夠運用EXCEL制作QC工具。

        安排“現場管理”項目要求學生掌握生產現場的5S管理,定置管理、標識管理和目視管理。

        通過“項目管理”實訓,學生會使用EXCEL軟件制定項目計劃,找到關鍵路徑并進行優化分析。

        4 綜合課程實訓的實施

        4.1 企業經營沙盤模擬演練

        該實訓課程模擬一家裝配式生產制造企業,已有幾年的經營歷史,但是經營狀況不佳,學生按分組來模擬經營公司,經營公司以實物模擬的形式經行操作,為達到競爭的真實效果,將學生分為6-8組,每組5-7人,每組各代表不同的一個虛擬公司,學生分別擔任企業的不同管理角色(CEO、CMO、C00、CFO等)通過7-8年的經營,學生理解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生產企業模擬沙盤實訓可以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中,掌握枯燥難懂的生產計劃制訂、庫存控制、產品結構圖等專業知識,學生能夠較好的體會運營企業需要的管理知識和技能,職能部門之間如何配合才能實現企業的經營策略,掌握如何制定有效的企業經營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沙盤綜合實訓,學生能高效地掌握生產運作的方法和理論。

        第8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MES 流程型企業 生產管理信息化

        流程工業(Process Industries)主要是指化工、煉油、冶金、造紙、電力等原材料加工和能源型企業,其特點是對生產原料伴有化學、物理、相變等反應、變化過程的連續加工,通常需要嚴格的剛性過程控制和大量的資本投入。用高效率的信息化方案和成功的策略來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已成為流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當前,大多數流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上已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如基礎網絡建設、管理軟件的應用(如ERP)、辦公自動化(OA)等。這些系統的應用為企業帶來了積極變化和明顯效益。但是,它們的應用往往集中在經營方面,管理軟件系統與生產系統相脫節,實施了的一些信息化項目難以真正在工廠層中使用,企業管理層在工作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和困惑:生產計劃下達后,無法在線跟蹤實際生產情況;無法及時、直觀地了解生產現場的運行情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抄來的報表數據是否準確,以及依據這樣的數據,如何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多套控制系統各自獨立,形成信息孤島,如何統一規劃全廠資源等。

        根據流程工業生產管理的特點運用有效的生產管理信息化手段,是解決好上面出現問題的有效途徑。其中MES(制造執行系統)在流程工業中的運用為企業實施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提供了可行的框架,有助于加深對發展生產過程建模的理解。

        一、流程工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內容與MES功能的重合

        1.流程工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內容

        流程工業以穩定、均衡、高負荷、安全、低能耗和少污染為目標,調節手段主要是保證工藝過程參數保持在最優狀態。針對流程企業生產管理的特點,流程工業的生產管理信息化應該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嚴格的、全生命周期的設備管理。流程行業的設備管理不僅是包含設備檔案,設備維修計劃,資產折舊等方面,還要能在線檢測設備狀況,準確分析設備停機原因,發現潛在隱患,真正做到預防性維護,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2)生產過程中全面的質量監控與跟蹤。流程行業對于質量要求非常高,信息系統需要做到在線檢測、實時參數分析,跟蹤生產產品的主要參數變化情況,及時發現造成質量波動的原因,有效提高產品品質。

        (3)生產過程管理監控。流程行業的生產過程基本是連續進行,因此準確掌握整個生產工藝過程中的實際生產情況非常重要。只有對各裝置的生產參數,運行狀況準確跟蹤,才能保證生產計劃的有效執行。這對信息系統提出了實時數據采集和生產過程展現的要求。

        (4)動力、能耗的嚴格管理。流程行業生產過程中,動力消耗非常大。只有準確掌握各車間生產過程中的動力成本,才能準確掌握實際生產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5)優化控制。自動化的發展已不僅僅是對生產裝置進行控制,還要求對生產過程進行優化,使生產執行與計劃緊密聯系,提高生產效率。

        要達到上述目標,需要將生產信息和經營信息有效集成,信息系統必須貫穿企業經營計劃和生產調度層,實現生產信息的共享。管理系統(如ERP)指定計劃,檢查經營結果。生產管理系統提供實際生產過程中的信息并進行處理,實現商業智能與生產智能的融合,最終構成企業智能。

        2.MES的任務和功能

        MES的任務是根據上級下達的生產計劃,充分利用車間的各種生產資源、生產方法和豐富的實時現場信息,快速、低成本地制造出高質量的產品,其生產活動涉及訂單管理、設備管理、庫存跟蹤、物料流動、數據采集,以及維護管理、質量控制、性能分析及人力資源管理等。MES匯集了車間中用以管理和優化從下定單到產成品的生產活動全過程的相關硬件或軟件組件(Component),它控制和利用實時準確的制造信息來指導、傳授、響應并報告車間發生的各項活動,同時向企業決策支持過程提供有關生產活動的任務評價信息。

        MES的功能主要包括車間的資源分配、過程管理、質量控制、維護管理、數據采集、性能分析及物料管理等。

        通過上面的比較,我們發現MES功能和流程工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內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合。MES技術是解決流程工業生產管理信息化問題的對癥良藥。

        CIMS理論是流程工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依據,而近年來ERP/MES/PCS已成為國外流程工業CIMS理論和產品的主流框架,大有替代Pudue五層結構(決策-管理-調度-監控-直接控制)的趨勢。流程工業企業內部物流的控制與管理、生產過程成本的控制與管理等生產管理活動都在MES層完成,因此MES層的信息集成至關重要,它是流程工業CIMS研究與發展的關鍵,而實施MES的關鍵又在于體系結構和關鍵技術的解決。

        二、流程型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體系結構構建

        分析流程企業信息化應用,可以將信息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裝置層的信息化,即是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如集散型控制系統(DCS)、可編程控制器(PLC)、大型監督控制和數據采集(SCADA)。第二層次,車間作業層,即制造執行系統MES,要實現企業內部集成信息系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提供從接受訂貨到制成產品全過程的生產數據第三層次:是企業ERP建設的范圍,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不僅要包含企業內部業務,還需集成所有與企業經營相關的企業內部及外部的資源和業務。

        在這三個層次之中,生產管理系統位于企業上層企業資源計劃(ERP)和底層工業控制(DCS/PLC)之間,面向車間層的管理系統架起了工廠與辦公室之間的橋梁,填補了兩者之間的鴻溝,它在整個企業信息集成中承上啟下,是生產活動與管理活動信息溝通的橋梁。MES采集從生產任務下達到生產完成全過程的各種數據和狀態信息,優化生產管理活動,跟蹤生產過程中物料移動和設備狀況,使企業真正成為“智能化工廠”。

        從流程工業的發展來看,DCS/PLC的應用已非常普及,自動采集生產過程的實時數據成為可能,MES通過采集生產作業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并連接ERP系統,對于流程企業信息化起著關鍵的作用,真正為企業創造效益。

        流程工業生產管理系統中,下層生產過程控制(PCS)的實時信息和上層企業資源管理(ERP)的各類信息都在MES層中融合與貫通,并通過信息集成形成優化控制、優化調度和優化決策等的判斷或指令,實現流程工業企業生產過程的安全、穩定、均衡、優質、高產、低耗的目標;同時,企業內部物流的控制與管理、生產過程成本的控制與管理等生產管理活動都在MES層完成。針對流程工業的特點和目前CIMS技術的發展,MES必須采用開放性的、柔性的、可擴展的、模塊化的、面向對象和應用的基于知識的體系結構。

        筆者基于以上理論,構建了“基于MES技術的流程型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體系結構”,如下圖所示。

        基于MES技術的流程型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體系結構圖

        基于MES技術的流程型企業生產管理信息系統應該重點解決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信息脫節問題,它可以從ERP系統中獲取生產計劃信息,實際安排生產;也可以連接控制系統,優化生產過程。同時,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系統使用,為企業生產調度、工藝部門提供有效的決策工具。

        三、流程型企業生產管理信息化的實施

        MES系統涉及到企業生產及其管理的各個方面,實施MES系統不僅是軟件問題,也是管理和觀念的系統工程。

        在規劃實施階段時,應按功能由簡到難的順序:第一步:實現對生產數據的采集、存儲、分析、展示;第二步:對采集上傳的數據進行深層挖掘,實現停機分析、質量統計分析和批次配方管理;第三步:實施生產調度系統、設備管理、實時成本分析等子系統構建完整的生產管理系統;

        實施MES系統的原則是,盡量采用成熟技術,規避風險,最大限度保護企業投資。系統中的模塊均可以獨立運行,并可以與其他模塊無縫集成,靈活組合,因此可以采用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方法,制定出近期、中期、遠期的總體規劃,然后分模塊實施,從能夠快速見效的模塊入手,見效一塊實施一塊。

        在我國實施的CIMS戰略中,車間自動化一直是一個薄弱環節,而實施MES則是提升車間自動化水平的有效途徑,因此MES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SWANTON B.MES five years later:prelude to phase[EB/OL].amrresearch. com

        [2]MESA International .MES Explained:a high level vision [EB/OL]. 省略/ html/ resource. htm

        [3]AMR Consulting.Next generation plant systems: The key to competitive plant operation [EB/OL].省略/ plant systems

        [4]趙或范玉順:基于企業建模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實施方法研究[J].航空制造技術,2004,(8): 53-56

        [5]任明侖朱衛東等:基于構件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模型[J]. 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2004(7):1159-1163

        [6]李荷華劉亞暉:面向多智能體的流程工業運行任務模型研究.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4,(10): 11-14

        第9篇:對生產計劃的理解范文

        一、糧食安全應立足于供求緊張平衡

        盡管從理論上和長遠上來看,保護種糧農民的收益與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是一致的,但這種理論模式是在糧食供求關系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成立的。糧食作為一種商品,受價值規律的作用,其供求關系在一般處于不平衡狀態。大多數情況下,保護種糧農民的收益與維護糧食的安全存在著沖突。因為:

        1、種糧農民的收益水平主要由糧食價格決定

        影響種糧農民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糧食產量、生產成本、糧食價格及財政補貼規模等。糧食產量主要由糧食生產水平決定;糧食生產成本包括物質與服務費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在糧食生產水平、生產成本、財政補貼規模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糧食價格決定了種糧農民的收益水平。近些年來我國種糧農民的收益水平起伏較大,主要原因就是糧食價格的不穩定,糧食價格的高低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糧農民收益水平的高低。

        2、糧食的安全狀況影響了糧食價格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自發發揮作用,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供求狀況決定。由于在大多數情況下糧食供求關系是處于不平衡狀態,糧食價格處于不斷地波動之中。糧食生產供大于求,則糧食價格偏低,農民收益就得不到保障,而此時糧食安全卻有較好地保障;當糧食生產求大于供時,糧食售價較高,種糧農民的收益能得到較好地保障,而為了維護國家糧食安全,政府會采取拋售國家儲備,擴大進口等措施平抑市場價格,從而損害種糧農民的利益。因而糧食安全與種糧農民收益的保障從根本上是存在沖突的,種糧農民收益水平與糧食安全負相關。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國情,在立足于糧食供求平衡的基礎上,制定國家糧食安全政策以及對種糧農民的保護措施。要轉變傳統的患少不患多的思想觀念,通過調控糧食產量來維持合理的糧食價格,確保種糧農民獲取穩定收益。故不能過分追求糧食的增產,使得糧食過剩超限,否則將給國家增加負擔,對農民造成傷害:一方面,糧食賣不了好價錢,農民增產不增收,收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為了解決農民賣糧問題,國家必須出臺干預性收購政策,加大收購量,增加國家財政負擔,浪費國家耕地等資源。

        二、糧食直補應直接補貼生產領域

        盡管現行的給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對增加種糧農民的收入,提高其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產量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群眾歡迎,但由于我國農村人均耕地少且分散經營,財政承受力有限,補貼的發放管理工作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政策的執行容易偏離政策的初衷,帶來糧食直補難以發揮其理想的政策功能,補貼效率不高。

        1、補貼難以真正補給種糧農民

        從2004年起,國家決定對糧食主產區的種糧農民進行直補,補貼依據是農民的糧食實際種植面積。可在實際工作中給種糧農民補貼面臨“三難”。第一,宣傳解釋難。同樣是國家的土地,為什么種糧有補貼?而種其他經濟作物就沒有補貼?尤其是在前階段糧食生產相對過剩時,地方政府曾大力鼓勵、支持農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現在對這部分農民不進行補貼,他們不理解;第二、實地丈量難。對農民糧食種植面積最準確的統計方式是在農民播種后進行實地丈量。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對千家萬戶農民的種植面積進行丈量,實施難度大,成本不菲,也不現實;第三、申報核實難。種植面積的核實及認定通常由農戶、村組、鄉鎮層層上報,上級部門核實。而鄉鎮及村組干部出于地方保護主義、政績等原因,農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上報面積往往大于實際種植面積,給核實工作帶來了極大的難度。有些地方為了減輕工作量,往往按農民承包面積進行分攤,使得“糧補”變成了“農補”,擴充了補貼對象,沒有體現糧食補貼對促進糧食生產的政策導向功能,違背了補貼的初衷。

        2、比重低,補貼效果不明顯

        由于我國農業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農民從事糧食生產取得的收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種糧補貼收益占種糧收益的比重都很低,財政補貼效果不明顯。2004年是近幾年種糧收益特別突出的一年。當年我國糧食平均每畝成本收益率已高達50%,勞動力人均糧食純收益達822元,但與同期農民人均純收入2600元相比也僅占31.6%。該年國家財政用于糧食直補的各項資金達116億元,受益農戶近6億人,但人均不足20元,不到人均純收益的1%,僅為人均糧食收益的2.4%。由此可見,不明顯的補貼效果,對生產的刺激和種糧農民收益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應正確評價糧食直補的政策效應,這樣才有利于調整補貼方式,提高財政補貼效益,保證種糧農民的收益,促進糧食生產。因此建議:轉變補貼方式,直接補貼生產領域。按照“總量不減,政策調整”的原則,將糧食補貼直接補給生產領域,由縣(市)政府統一規劃,每年有計劃地對本地農田水利、道路交通進行改善,并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先進的糧食生產技術,提高糧食生產方面的開支。補貼資金專款專用,專賬管理,不得挪作其他方面,不得平衡預算。

        所以,要通過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種糧農民收益水平,提高補貼效果。如對中低產田的改造。根據調查,在糧食主產區,改造一畝中低產田,財政只需補貼300元左右,而增產糧食卻要在100公斤以上。按照糧食增產100公斤測算,可增加收入140元左右,相當于對種糧農民進行了近10年的直補。目前全國糧食直補平均標準,水稻每畝在15元左右。如果考慮改造后對降低排灌等生產成本的因素,直接補貼生產領域對農民收益的影響更大,效益更高。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將糧食生產補貼與糧食生產結合起來,促進糧食安全。同時要減少補貼的發放及管理成本。

        三、糧食調控的關鍵是加強對生產環節的調控

        在影響種糧農民收益水平的諸要素中,糧食價格是最活躍與決定性的因素,所以保護種糧農民的收益必須加強對糧食生產的調控。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近二十年來,國家對糧食生產的調控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通過擴大或減少進出口和儲備糧食數量來調節市場上糧食流通量,以調控糧食價格,從而影響糧食生產;二是通過確定收購價格來調控糧食生產。如政府定購,保護價敞開收購,最低價收購等。兩種方式都是漸進式的,是一種對糧食流通領域的事后調控。其不足之處主要是前瞻性不夠,主動性不強,成本過大,效果不明顯。尤其是價格調控,不僅成本高,而且是世界貿易組織制定的《農業協議》所禁止的“紅箱”范疇,與WTO規則有沖突,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現以最低收購價政策為例作進一步的分析。現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執行主體是中儲糧總公司及其各地分公司。由于中儲總公司在縣以下的基層單位,點少面窄,必然委托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收購,導致收購環節冗長。國有糧食企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收糧時壓級壓價時有發生;農民受轉運成本的影響,同時為了省事,一般都以較低的價格將糧食賣給上門收購的個體糧販。國有糧食企業及個體糧販攫取了中間環節的較高差價(利潤),農民的利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次補貼成本大,財政負擔重。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財政補貼將面臨兩方風險:收購量與未來價格的走勢。如果收購量小,則達不到托市的作用,可增大收購量,又將加大國家財政的負擔。就湖北省來看,2004年度,全省國有糧食企業收購糧食101億斤,2005年收購量如果達到50億斤,按每斤0.025元收購費用計算,全省需收購費及集并費用1.25億元;按每斤庫存利息費用補貼0.072元,需保管費3.6億元。兩項合計4.85億元。根據目前市場價與收購價的價差每斤0.05元計算,將虧損2.5億元。收購50億斤糧食,保管一年,財政共需承擔補貼7.35億元,這比湖北省全年直補規模還要大。在財政負擔巨額補貼的同時,農民得到的實惠并不大,補貼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糧食價格繼續下滑,政府收購量加大,財政負擔會更重。同時由于最低收購價政策,是一種行政手段而非市場手段,不能準確反映供求關系,對糧食市場及價格有一種誤導和扭曲,對糧食生產的調控作用更是有限。

        因而國家必須調整對糧食生產的調控方式,加大對糧食生產環節的調控力度,通過調控糧食生產量來穩定糧食價格,保證種糧農民基本收益,故可以考慮實行計劃耕種。主要思路是: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以糧食主產區為重點,以嚴格的耕地保護為前提,以國家補貼為手段,實行計劃耕種。具體說來,就是:

        第一、取消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全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和價格。將用于最低價收購的財政補貼直接補貼生產環節及耕種者。

        第二、實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現有耕地應結合土地二輪延包工作,逐戶登記造冊,保護耕地不被破壞。納入耕種計劃的糧食主產區,耕地應保證能隨時恢復糧食生產,耕種農戶不得隨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网站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 在线观看日本高清区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国产精品视频 |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一区二区伊人久久大杳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