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熱帶農業工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熱帶農業工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熱帶農業工程

        第1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5-0160-04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是廣東省農墾總局舉辦的高職院校,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熱作方向)是在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前身廣東農墾管理干部學院1988年開設的熱帶作物專業的基礎上,開設于2007年,是廣東省唯一培養熱帶農業生產、管理、經營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2010年被評為院級首批特色專業,2011年確立為“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建設專業,校內實訓基地被確立為廣東省財政支持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2012年被確立為廣東省示范院校重點建設專業。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熱作方向)依托廣東農墾、面向廣東現代大農業、放眼東南亞,積極開展校企合作,深化和完善“緊跟農時、且耕且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服務南亞熱帶農業產業鏈的人才培養體系,系統培養適應嶺南特色的都市型、外向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已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現總結如下:

        一、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工學結合運行機制

        (一)完善以行業、企業專家為骨干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

        由廣東省農墾總局、廣東農業產業化協會、廣東省農業廳南亞熱帶農業辦公室、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等行業企業專家、教授,會同本院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園藝技術專業、園林技術專業的專業帶頭人和專業負責人共同組成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專業建設研討會,根據國內外熱作產業行業發展信息,以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為基本依據,對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或優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新增專業可行性報告等進行審議。對本專業的校企合作機制、課程體系、評價標準、教材建設、實習實訓、師資隊伍等方面給予指導;開發校外實習基地、就業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等。

        (二)與行業標桿企業合作,豐富校企合作內涵

        充分利用廣東省農墾集團企業辦學的優勢,立足農墾,緊緊依托墾區農場,同廣東農墾中最大的企業――湛江農墾集團公司建立產教結合與校企一體辦學合作關系。校企合作運行機制是合作雙方以互惠互利為原則,建立一對一結對密切合作關系。以熱作行業、產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整合雙方資源,通過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培訓、科技創新研究與服務等方式,探索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校企合作機制。實現企業熱作生產過程同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并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結合。校企雙方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合作:(1)學校定期為企業舉辦針對生產一線人員的熱帶作物生產、加工、銷售等方面技術培訓和科普培訓;(2)協助企業整合各方面的專家教授組成“產業發展戰略顧問團”。在湛江農墾企業集團公司建立“名師工作室”,為企業的產業發展、科技發展戰略、農業項目規劃論證評估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開展熱帶作物科技創新合作研究、科技服務、課題申報等方面的工作;(3)在學校建立“專家工作室”。企業定期選派專家進入專家工作室,進行科學研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編制、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方式改革、工學結合教材的編寫、開展專題講座、參與教學督導和教學質量評估等工作;(4)企業提供學生實習的場地、設備,提供熱帶作物生產加工一線的專家、能工巧匠指導學生實習,并負責學生實習期間的考勤、考核、鑒定等管理工作。承擔專業課的實踐教學任務、開展中高級農藝工、植保員等職業技能培訓鑒定;(5)企業在招聘企業員工時,優先接收校方學生就業,并積極開展人才訂單式培養合作;(6)企業接受教師掛職鍛煉,校方為企業選定的兼職教師進行教學能力的培訓。

        (三)校企合作建設熱帶作物科技示范農場

        同廣東農墾科技中心合作建設“共建、共管、共享”的熱帶作物科技示范農場,把當前熱帶作物生產中最新的科技成果、優良品種、設施設備在科技示范農場中應用,起到科技推廣和示范作用,同時作為教師科研基地及學生頂崗實習基地。示范農場由企業人員和專職教師擔任場長和技術員,將農場的田地劃分為若干的責任田,根據不同的作物,把作物生產、產品銷售等設計成不同的項目,由學生組成責任小組,以員工的形式完成各個項目,從而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崗位訓練、營造職場氛圍。

        二、推進產教對接,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一)完善“緊跟農時、且耕且讀”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廣東農墾企業,緊緊圍繞廣東農墾“四大類熱帶作物生產”項目建設,創新“緊跟農事,且耕且讀”的人才培養模式。同廣東農墾科技中心合作,在校內建設熱帶作物科技示范農場;同廣東農墾熱帶作物科研所和陽江墾區密切合作,在廣東農墾南亞熱帶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內建設教學型生態農場,構建校園有農場,農場有課堂的“場校合一”的教學環境;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的特點,實施彈性學期制;根據南亞熱帶作物農時,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序化教學內容,做到“依農時教學”。充分利用墾區的農場資源,專業核心課程教學主要在農場實施現場教學,企業專家、能工巧匠現場指導,學生以半工半讀的形式直接參加農墾企業的生產過程,學生通過在生產中學習,在學習中從事耕作,以實現“學做合一”,即“且耕且讀”的學習過程,從而達到學生的認知技能、單項操作技能、專業綜合技能的反復訓練,循環操作,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職業綜合素質的階梯式上升,實現畢業生職業能力與農業企業崗位群技能要求之間的對接。

        (二)采取彈性學期制,探索“三階段教學,全程實踐”教學模式

        打破固定一年兩學期制度,依據熱帶作物生產農時設計教學流程,根據農忙和農閑時節,探索“三階段教學,全程實踐”教學模式。第一階段:在一年半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部分專業課學習和單項素質訓練階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以“技工”的身份,到由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學院半小時車程內的校外實習基地組成的“學校周邊實訓基地圈”,以半工半讀方式,參加帶薪的生產性實習,實現對專業、產業、職業、崗位的認知。第二階段:利用與農墾科技中心合作成立的“熱帶作物培訓中心”,由學院專任教師和科研所專家、墾區農場技術人員共同組成的教學團隊,以現場教學為主要形式,采取“項目導向”和“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依熱帶作物生產農時,組織專業的核心課程教學。利用培訓中心附近的1小時車程內的農場組成輔助實訓基地,學生以“準技術員、準植保員或生產隊長”的身份參加企業的生產過程,半天學習、半天工作。整個學習階段為一年,完成一個熱帶作物的生產周期。在這個階段開展學生熱帶作物生產技能競賽,如“種子檢驗大賽”、“熱帶作物病蟲害識別大賽”;完成中級農藝工或植保員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完成熱帶作物生產基本技能和單項技能的訓練。第三階段:最后半年學生以農場準員工的身份到墾區各個農場以及廣東農墾位于東南亞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頂崗實習,基本實現學習和就業的對接,完成熱帶作物生產綜合技能的訓練、綜合素質和創業能力培養。

        三、行校企合作優化課程體系、共建教學資源

        (一)以服務熱帶農業產業鏈為主線,優化專業課程體系

        同廣東農墾集團各農場和企業合作,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后的課程體系突出學生的“雙核”能力培養,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南亞熱作產業特色。

        (二)制定專業教學標準

        依據國家熱帶作物生產規程,從農墾企業和農場相關職業崗位調研和職業資格標準、農場熱帶作物標準生產手冊等分析入手,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會同企業專家和技術能手建立各門課程的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學生終身發展為目標,突出能力本位,緊貼熱作產業發展需求,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體現工學結合,重視素質教育的規范要求,把農墾企業文化理念融入教學過程,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

        (三)開發核心課程

        以產教對接為主線,更新教學內容。與農墾行業和農業企業合作,充分分析現代農業人才成長規律,分析農墾企業、農業企業職業崗位和自主創業對農業人才知識結構和崗位技能的要求,依據國家熱帶作物生產規程,緊跟農業科技發展動態,更新課程內容,實現熱作人才培養與廣東熱作產業緊密對接,適應廣東農墾外向型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側重為外向型農業培養人才,做到“至土至洋”;注重學生外語和外貿相關能力的培養,加強雙語教學,增加國際商務、商務英語會話、東南亞小語種等相關課程。目前,已建成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門院級精品課程和5門網絡課程。

        (四)同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結合,實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依據熱帶農業生產技術人才規格需求和職業資格標準的要求,以實用性為原則,注重形成性考核,采用現場實際操作、實訓報告、作物生產記錄、實結、考勤情況、勞動態度、產品產量和質量、實習單位績效考核和單位評價等綜合評定成績的考核方法。積極開展以賽代考,技能部分必須動手操作,現場考核,由行業專家和能工巧匠參與。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同時進行中級以上農藝工和植保工的職業資格訓練,在課程考核結束后,同時進行職業資格考評,成績合格,即可獲得中級以上農藝工或植保工職業資格證書。

        四、校企共建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

        (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

        按照“能力主線,模塊定位,仿真模擬,生產經營”原則,建設1個熱帶作物生產性實訓基地,包括1個熱帶作物科技示范農場、1個2萬O熱帶植物園、1棟1200O智能溫室、10棟塑料大棚、200O的花卉超市,基地具有真實墾區農場氛圍,具有南亞熱帶農業特色和現代農業特點,體現循環經濟,能滿足學生專業核心課程理實融合教學需要,并兼有科研、示范、科普、觀光休閑等功能。同時建有植物組織培養實訓室、作物栽培實訓室、作物生長環境實訓室、植物與植物生理實訓室、植保實訓室、作物遺傳育種實訓室等,形成較完整的實踐教學條件體系,確保生產性實訓占校內實訓的80%以上,實訓課開出率100%,校內實訓條件達到國內同類院校領先水平,同時滿足園藝技術、園林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等專業的相關課程實訓需要。

        (二)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室

        以課程為載體,以校內生產性實訓中心為平臺,根據能力模塊培養需要,建立以推進產教對接,提高學生職業技能為目的,以教師指導、學生小組自主工作為主要形式。其功能與作用是以新產品開發、工程設計、產品營銷為主要工作任務,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崗位訓練,營造職場氛圍。

        (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立足廣東農墾企業,依托地方農業企業,采取場校合一的模式,建有23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學校周邊實習基地群、廣東墾區實習基地群和東南亞實習基地群。為確保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學院積極爭取廣東農墾總局把所屬企業接受學生實習作為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以調動農墾企業的積極性。為確保校外實踐基地有效運行,學校委派專任教師深入到農場,以農場廠長助理的身份管理教育學生;由農場指派實踐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技術人員擔任實訓指導教師,具體指導學生的實習實訓,建立職責分明、相互溝通協調的校企雙重管理機制。學生在實習實訓期間,以準員工的身份參加企業的正常生產過程,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嚴格遵守實習單位的一切工作制度,每天記好工作日記;由實習單位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嚴格考勤。實習實訓結束后,由企業向實習實訓合格的學生頒發“企業工作經歷證書”,以此作為實習實訓考核的主要內容,并根據學生實習鑒定書、學生實習登記表,實習記錄、學生實習實訓技術總結報告等確定學生實踐教學考核成績。

        五、發揮行業優勢,共同打造“專兼結合、優勢互補”優秀教學團隊

        積極實施“名師戰略”,加大內培外引力度,建設一支包括1名省級教學名師、1名院級教學名師,結構合理、數量充足、德技雙馨的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專業教師雙師素質達100%。依托廣東農墾集團,建立兼職教師庫,兼職教師比例達到50%以上,企業兼職教師承擔50%以上的專業課程實踐教學學時。

        (一)專業帶頭人培養、提高與引進

        對現有1名專業帶頭人,通過國內外進修方式提高學術水平、吸納先進職業教育理念;到農業龍頭企業掛職鍛煉,了解廣東現代農業發展及廣東農墾產業狀況,接受農業工程咨詢資質培訓;聘請1名農墾行業的熱帶作物栽培方面的知名專家,通過職業教育培訓,培養成為專業帶頭人。通過對2名專業帶頭人的培養,使他們具有先進的職教理念,能夠解決生產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推廣新技術、新成果,參與廣東農墾和廣東熱帶作物生產方面的重大農業項目論證評估,主持1~2項省級以上熱帶作物科技攻關項目或教研課題,主持國家或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網絡課程和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每年傳幫帶培養2~4名骨干教師。

        (二)青年教師培養

        對現有的及新引進的年輕教師,加強師德師風教育,進行熱愛職業教育事業,樹立敬業奉獻精神培養,開展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理論培訓,通過參與校內實訓基地的管理,到農墾企業掛職鍛煉,每年不少于半個月,帶學生到企業實習等提高實踐技能,使其2年內具備技師以上的職業資格證書,具備“雙師”素質,成為某一技術的行家里手,承擔專業課程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和技能大賽訓練。

        (三)兼職教師資源庫建設

        在廣東墾區農場、地方農業企業、農業科研院所等單位中選定50名左右的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建立專家資源庫。作為備選兼職教師,其中每年有不低于18人擔任專業的校外實踐指導老師,或來校專業課實踐教學的兼職教師。實現50%專業課由農場兼職教師承擔。每年對企業聘請兼職教師開展不少于30學時的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理論培訓,不斷提高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六、強化“產學研”合作,提升社會服務能力

        1.充分發揮本專業的示范輻射作用,針對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開展師資培訓,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的經驗交流,做到教學資源的共享。

        2.利用本專業的師資、技術、基地等資源條件,針對廣大墾區職工和熱區農民開展現代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特別是針對墾區目前大力開發的專項技術如“配方施肥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熱帶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墾區小城鎮建設規劃”等開展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

        3.配合珠三角園藝產業帶建設,開展花卉、蔬菜、果樹栽培技術培訓,重點面向農民工職業資格培訓。

        4.利用“廣東熱帶農業工程規劃研究院”平臺,針對農墾企業生產存在的技術問題,例如“陽江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延長熱帶作物產業鏈研究”、“熱帶作物病蟲害專家診斷與防治系統研發”、“熱帶作物種植制度創新”“農產品安全及質量控制”等項目,集中力量開展“產學研”技術合作。

        七、結束語

        經過七年建設,作物生產技術專業建設將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基本條件建設、教學改革及創新、社會服務能力建設及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取得相應成果,在全國同類專業中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大大提高了專業的整體水平和辦學實力,并帶動相關專業群發展,對社會服務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為廣東農墾及全國熱帶農業的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提高,特別是在面向廣東農墾和區域熱帶作物產業發展的社會培訓、專業技能考證以及為行業企業提供應用技術開發等能力有大幅加強,將為廣東農墾的現代農業發展和循環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振洪.構建利益共同體 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3/4).

        第2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廣西;劍麻;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63.8 文獻標識碼:A

        廣西劍麻的種植是從1955年引種番麻開始的,直到1997年劍麻的普遍引種,這一農產業才開始真正迅速發展。一般的劍麻都存在產量較低的現象,抗寒能力也較弱,造成了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態,從而劍麻產業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因此,劍麻的生產技術應該得到提高。劍麻的高產栽培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生態環境對劍麻應該是最適宜的,這樣才能保證劍麻能夠良好生長和發育,構成機體的各種元素能夠最大限度的協調。如果劍麻栽培過程中能夠滿足以上要求,就能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可觀的經濟效益。

        1 廣西劍麻的生產現狀

        我國劍麻栽培的區域以廣東和廣西栽種的面積最大,達到全國80%以上,在劍麻產業中起著主導作用。廣西的經濟作物中,劍麻是最為重要的作物之一,也是廣西當地大多數農戶主要的經濟來源之一。劍麻產量的高低和農戶的收入都會受到病蟲害防治的影響,因此,劍麻生產過程中,病蟲害防治的工作應給予重視。

        廣西種植劍麻的主要地區有廣西熱作所南寧試驗站和陸川縣的馬坡農場。廣西熱作所南寧試驗站從1965年種植劍麻,陸川縣的馬坡農場則于1966年從海南島引種H·11648號劍麻,而1971年劍麻開始正式投入市場。其收獲面積逐年增加,平均纖維產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到了1990年,單位面積纖維產量已經到達5035.95kg/hm2,比最初1975年獲得的產量增多了3.39倍。以上數據都說明了,劍麻的種植和生產在廣西南部有很大的潛力。經統計,H·11648號劍麻栽培具有較高的生產潛力,在劍麻的生產中,也出現過高產的典例。例如,1985年,陸川縣馬坡農場的羅華元地區不僅沒有受到寒潮的影響,獲得了高產的劍麻,達到了劍麻的高產水平。

        2 廣西劍麻高產栽培及技術

        近年來,我國自產的劍麻纖維已經無法滿足國內的需求,每年劍麻纖維的進口量也逐漸增加,因此,實現劍麻的高產栽培成為了目前的重要問題。

        2.1 土壤改良是劍麻高產的基礎

        多年的劍麻栽培實踐表明,劍麻要保證高產和穩產,必須要合理投入肥料,改善土壤。廣西墾區植麻場土地具有“干、瘦”的特點,因此,麻園要在施加相應商品化肥的同時,結合一些有機質肥。還可以通過葉片診斷或土壤化驗等方法,判斷植株缺乏所需要的肥料,使得氮、磷、鉀、鈣、鎂等主要元素和有關微肥協調平衡,發揮效益。只有廣辟肥源,增肥改土;營養診斷,配方施肥并且合理施用適量鈣肥,才能夠補充劍麻養分不足的部分,從而使得劍麻具有良好的長勢,得到高產的劍麻。

        2.2 科學投入是劍麻高產的前提

        2.2.1 總結并推廣技術經驗

        生產劍麻的企業和單位應該在多次生產劍麻的過程中,總結劍麻高產栽培技術的經驗并對其進行推廣。對麻園的技術措施主要是使劍麻適應生態環境,使其生物生長和機體營養元素得到協調。通過在每次從生產過程中得出的經驗,栽培人員可以綜合多種情況,總結出較規范的高產栽培技術。

        2.2.2 提高生產水平

        為了在劍麻開墾區大面積生產上推廣劍麻高產栽培技術及相應措施,劍麻高產栽培的模式及劍麻高產栽培技術應受到重視和推廣,使得生產單位認識到劍麻高產栽培技術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高劍麻的生產水平。在科學管理下,廣西劍麻的適生區內就會提高劍麻的產量,得到劍麻的高產栽培技術。

        2.3 管理(技術)措施是劍麻高產的關鍵

        在做完充分調查和研究后,篩選出那些無病蟲害、生命周期較長且葉片最好多達六百片以上的優良株系,將其株芽苗作為提純復壯的母本,經過合理的疏植、密植,待株苗生長到一定程度,符合要求時,通過對母株苗進行一系列操作,使其催生出腋芽苗,最后對腋芽苗進行培育,從而得到生產所需要的株苗。經過提純復壯獲得的株苗,往往都具有優良的性狀品質。有這些植株構成的麻田不僅整體長勢均勻,具有較長生長周期,還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2.4 病蟲防控是劍麻高產的保障

        劍麻高產栽培技術的重點在于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最需要注意的是對病蟲害的防治,這是關系到劍麻產量的重要環節。

        2.4.1 劍麻病蟲害發生情況

        目前,劍麻主要的病蟲害有斑馬紋病、莖腐病、紅蜘蛛等。針對以上的幾種病蟲災害,種植劍麻的技術人員應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應對策略,以便更好地開展監測劍麻病蟲防害監測的工作。

        2.4.1.1 劍麻病害的發生情況

        當前劍麻生產的主要2大病害是斑馬紋病和莖腐病。這2種劍麻病害發生的面積寬廣,容易導致減產的現象,甚至會失收,嚴重影響了廣西劍麻業的發展。

        劍麻的斑馬紋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由煙草疫霉菌侵染引起的一種真菌性病害。這種病均一般會引起葉斑、莖腐和軸腐,單獨或合并都可以在同一支植株上,因此,斑馬紋病也可稱為斑馬紋復合病。

        引起劍麻莖腐病的是黑曲霉菌,莖腐病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2種。急性型的癥狀一般表現為植株上出現淺紅色病斑,然后變為淺黃色,最終流出大量濁水。莖部組織容易發生腐爛,葉片容易失水,凋萎,直到植株死亡。慢性型的癥狀一般表現為植株上的病斑呈黑褐或紅褐色水漬狀,擴散速度相對較慢,對植株的影響沒有急性型大,植株一般不會死亡。

        2.4.1.2 劍麻蟲害的發生情況

        當前劍麻生產的2大蟲害是紅蜘蛛和褐圓盾疥,少量的天牛也是危害劍麻的蟲害之一。紅蜘蛛主要啃食劍麻的嫩葉部分,葉片斑點由綠變黑,植株的生長和葉片的質量也受到影響。而劍麻的葉片部位受到褐圓盾疥的侵食,無論是劍麻的老葉還是嫩葉都會受到危害。蟲體一般聚集在葉片的正面,嚴重時,整株劍麻都會布滿蟲體。葉片由于許多成蟲和幼蟲的寄居,減少了光合作用的面積,從而減少了植株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的減少直接導致劍麻產量的下降。

        2.4.2 劍麻病蟲害的防治現狀

        如果將藥劑直接涂抹在植株上,由于劍麻葉片表面具有蠟粉和蠟質層的原因,藥劑不易附著在葉片表面,也不易被植物吸收,無法達到預期的防治效果。因此,病蟲害的防治重點在于預防。

        施藥技術需要提高,傳統的施藥技術已無法滿足劍麻現代化規模種植的需要。劍麻種植面積本來就很寬廣,采用手動噴霧器噴藥,不僅會泄露藥劑,造成浪費,還有可能造成工作人員中毒事故的發生。農藥的選擇也應慎重考慮,前2~3a,草蔗滅除草劑的使用較多,用來保護株苗;后2~3a,農場更傾向于使用草甘寧農藥來防護病蟲害的威脅。

        3 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劍麻的經濟地位也在逐漸提升,劍麻制品不僅有幾10個系列,還有上千種規格,應用廣泛,工況、冶金、農牧漁業都可用到劍麻制品。劍麻是亞熱帶作物,全球種植劍麻的地區只有南北美洲、東非和東南亞的10幾個國家。適合劍麻生長的環境不斷,再加上劍麻纖維拉力較強、堅韌耐磨等多種優良特性,劍麻纖維成為了重要而寶貴的資源。為了加速劍麻產業的發展,廣西一些經營劍麻產業的公司企業就應該著手研究劍麻的高產栽培技術,從而開創劍麻產業的新局面。可以通過科學研究和技術改造等多種途徑,改善種植劍麻的方法,提高廣西劍麻生產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韋慶龍,譚明瑋.廣西劍麻H·11648號高產栽培技術探索[J].農業研究與應用,2012(6).

        [2] 黃富宇.廣西農墾劍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2012(34).

        [3] 鐘文惠.世界劍麻產銷概況及中國劍麻產業的發展前景[J].熱帶農業工程,2003(3):2-4.

        第3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養殖場;動物疾病;病因;防控對策

        中圖分類號:S8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3)12-0040-01

        隨著我國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目前畜牧養殖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一種重要方式。近年來,隨著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伴隨而來的動物疾病問題也越來越明顯,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動物疾病已經成為制約畜牧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這種現象,養殖戶應該盡快找出解決方案,以減少經濟損失,推進我國畜牧養殖業健康協調發展。

        1 發病原因分析

        導致動物發生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養殖環境是最大的影響因素[1]。養殖環境對動物生長十分重要,很多時候由于生長環境比較惡劣,導致大量病原菌孳生,一旦發病就很快造成全群動物發病,進而直接影響到養殖生產的經濟效益。其次,飼養營養配比不科學,導致動物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供機體發育所需。再次,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導致動物產生藥物性損傷,最后導致動物發病。

        2 防控對策

        2.1 改善養殖環境

        由于動物養殖是一項比較特殊的產業,動物排泄物如果沒有得到及時處理,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孳生病原菌,進而引起動物發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清潔工作,定期沖洗圈舍,及時處理糞便及其他廢棄物,保持圈內干凈整潔,為動物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同時,保持圈舍內空氣流通,經常通風,以降低有害氣體含量。

        2.2 加強飼養管理

        養殖場動物最終要經過銷售和外引,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一定要做好監督和管理工作,嚴格對動物進行疫病檢查。剛購入的畜禽一定要隔離觀察,確定無疫病后再給動物注射疫苗和驅蟲。其次,在養殖場內要制定嚴格的出入標準,進入生產區的工作人員要穿隔離衣服,嚴禁外來人員或非工作人員直接進入養殖場。外來車輛進入養殖場必須消毒后方可入內。此外,疾病多發期要提前做好應對措施,提高消毒頻率,認真觀察養殖動物是否有異常表現,對疑似病例要盡快隔離觀察,及時診斷和治療。

        養殖過程中堅持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明確每一個工作人員的職責,并且制定工作細則,讓工作人員能有依據的開展工作,進而提升飼養管理水平。制定定期消毒和檢查制度,注重消毒劑的選擇和使用,選擇對人體和動物機體安全的消毒劑,定期進行全面消毒和檢查。科學處理動物糞便,可利用生態技術將動物糞便回收循環使用,凈化養殖環境,避免出現動物疾病[2]。此外,還要保證飼料營養配比科學,以提高動物機體免疫力,最大限度的發揮動物的生產性能,推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第4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 雜交中稻;廣兩優15;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3+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034-01

        廣兩優15是近2年湖北省黃岡市農業科學院選育的遲熟兩系雜交中稻新品種,其母本、父本分別為廣占63-4S、R15。該品種生長勢強,株型緊湊,穗大粒多,米質優,是難得的兩系中稻新品種。2011年,廣兩優15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鄂審稻2011004)。

        1 特征特性

        1.1 農藝與生物學特性

        廣兩優15屬遲熟秈型中稻。全生育期139.6 d,比對照揚兩優6號短2.4 d。有效穗237.0萬穗/hm2,株高、穗長分別為124.4、24.1 cm,每穗總粒數、實粒數分別為168.8、139.2粒,結實率82.5%,千粒重29.91 g。

        廣兩優15植株比較高,株型比較緊湊,分蘗力中等,生長勢比較強,莖稈粗壯。分蘗時期葉色較深,葉鞘紫色,劍葉斜挺。穗層較整齊,大穗,著粒均勻[1-2]。谷粒長型,柱頭、稃尖均為紫色,無芒。成熟期轉色較好。抗倒性較強,適宜機械收割。

        1.2 產量

        2008、2009年區域試驗產量分別為9 134.1、9 585.3 kg/hm2,分別比揚兩優6號增產2.72%、1.34%,前者與揚兩優6號產量差異顯著;后者與揚兩優6號不顯著。2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9 359.7 kg/hm2,比揚兩優6號增產2.03%。

        1.3 米質

        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達到國標三級優質稻谷[1]。2008—2009年湖北省中稻品種區域試驗,米質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出糙率、整精米率、堊白粒率、堊白度、直鏈淀粉的含量分別為80.5%、 68.8%、30%、2.4%,15.1%,長寬比為3.1,膠稠度達81 mm,主要理化指標達國標三級優質稻谷質量標準。

        1.4 品種抗性

        稻瘟病綜合指數6.5。抗病性鑒定如下: 稻瘟病高感,感白葉枯病。

        2 栽培技術

        2.1 整地

        應選擇疏松、肥沃、爽水、透氣、地勢高和便于管理的田塊做秧田[3-5]。提早7~10 d翻土,提前1~2 d整好秧床。

        2.2 適期播種

        湖北省廣兩優15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秧田、大田播種量分別為187.5、15.0 kg/hm2。播前用強氯精、咪鮮胺或適樂時浸種,稀播勻播。

        2.3 培育壯秧

        培育壯秧是提高產量的關鍵。壯秧應具有根白嫩壯、莖基較寬、葉色青綠、無病蟲害,到移栽時達到單株平均帶蘗3~4個[2]等優良特點。當秧苗長到1葉1心時可用270 g/hm2多效唑對水225 kg/hm2配成溶劑進行秧田噴施,培育帶蘗壯秧。當秧苗長到2葉1心時,用75 kg/hm2尿素作“斷奶肥”進行追肥,移栽前7 d用尿素75 kg/hm2再追施1次,秧齡掌握在30 d之內。葉齡5.5~6.0葉,秧苗帶2~3個蘗移栽,以利返青分蘗,早生快發。

        2.4 栽植

        秧苗25~30 d進行移栽。栽植株行距16.7 cm×26.7 cm,栽插基本苗22.5萬~30.0萬株/hm2。栽插時應嚴格要求,做到均、直、淺穩,盡量不傷苗,把植傷率降到最小程度,提高栽插質量。

        2.5 科學施肥

        廣兩優15為大穗型品種,需肥量略高。為促進秧苗前期生長快,后期不早衰,田間肥料要供應充足,以形成大穗,提高結實率與千粒重。一般采用重施基肥、早施分蘗肥、巧施穗肥、后期看苗補肥的原則。一般施純N 187.5 kg/hm2,并配合施用磷、鉀肥。基肥∶分蘗肥∶穗粒=3∶1∶1。

        2.6 合理灌溉

        在水分管理上,采用淺水插秧、寸水活蔸、薄水促蘗、適時曬田、足水養胎、淺水抽穗、濕潤灌漿的方法。夠苗曬田,當田間分蘗數達到300萬個/hm2時排水曬田,曬至腳踩有硬度,田面不裂縫、葉色褪淡后及時覆水,促根系深扎,確保莖稈粗壯和根系發達。孕穗到抽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階段干濕交替,成熟前1周斷水。

        2.7 防治病蟲害

        生產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6]。盡量做到科學管理肥水,合理密植,提高品種的抗病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做好病蟲害的田間調查,根據病蟲發生危害特點,及時做好施藥防治工作。生產中要重點防治稻瘟病,注意防治紋枯病,及時施藥防治稻縱卷葉螟、二化螟、稻飛虱等病蟲害。

        3 參考文獻

        [1] ,涂軍明,王歡,等.兩系雜交水稻新組合廣兩優15[J].雜交水稻,2011,26(6):87-88.

        [2] 梅凱華.兩系雜交中稻新組合廣兩優15高產制種技術[J].雜交水稻,2012,27(5):39-40.

        [3] 彭雄文,賴添奎.優質稻新品種五山絲苗的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熱帶農業工程,2012,36(2):28-31.

        [4] 劉文超,何勝華. 優質中稻綿5優838產量表現及栽培技術[J]. 湖北農業科學,2007(2):202-203.

        第5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摘要】海南省發展崠水果產業區位優勢明顯,熱帶水果品種多且產量高,但海南農產品銷售主要還是傳統的銷售模式。隨著我國進入到互聯網+時代,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海南農產品線上銷售潛力無限,但海南生鮮電商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農產品難以標準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無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難題。本文將以“互聯網+”海南特色農產品為出發點,探討生鮮電商的發展路徑,為海南特色農產品提升市場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創建品牌提供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生鮮電商 海南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成熟,電子商務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主導力量,傳統行業已經迅速地向網絡營銷轉型,實現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農產品營銷與互聯網的結合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預示著“互聯網+時代”到來了。生鮮電商即生鮮產品電子商務,指的是采用電子商務的手段,在互聯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生鮮肉類等。生鮮電商作為電商界的最后一片“藍海”在近幾年發展迅猛,據艾瑞咨詢公布的數據,2016年國內生鮮電商的整體交易額約900億元,比2015年的500億元增長了80%。

        海南熱帶水果種質資源豐富,種植面積廣,水果產量高,是我國主要的熱帶水果生產區,有“熱帶水果王國”的美稱。據不完全統計,海南擁有熱帶水果品種29個科、53個屬、400余個品種,為全國及世界其他地區所罕見。目前主要種植的產品有芒果,香蕉,龍眼,荔枝,菠蘿等,海南的水果以成熟早、外觀好,品質優等特點,享譽全國,深受消費者的青睞。雖然以網絡為平臺,借助互聯網+的東風,海南農產品線上銷售潛力無限,但海南生鮮電商的發展仍然面臨著農產品難以標準化、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無特色品牌、人才缺乏等重重難題。本文將以“互聯網+”海南特色農產品為出發點,探討生鮮電商的發展路徑,為海南特色農產品提升市場形象,增強市場競爭力,創建品牌提供思路。

        一、海南生鮮電商發展現狀

        海南省電子商務的起步比較早,早在1998年5月,省政府信息化辦公室就組織省內信息技術企業開展“海南省電子商務試點工程 ”。2000 年 4 月,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與幫助下,“九五”電子商務工程在海南扎根試行,并在2003 年 11 月,通過了國家科技部項目管理辦公室的全面檢驗。

        在2013年12月12日,海南省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打造的淘寶網“特色中國?海南館”正式開館,包括熱帶水果、有機瓜菜、茶葉沖飲等七大類產品,160家企業4000個品種正式上線銷售,開館僅4天,成交額就突破了3000萬元。2014-2016年海南省農產品電商發展概況如表1.1所示,海南省農產品電商企業從2014年的1600家增長至2016年的4000家,增長150%。2016年海南農產品電商年銷售額達到68億元,比2014年的60億元增長13.3%。2016年“特色中國?海南館”成交額為14.13億元,較2014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增幅達254%。由此可見,近三年海南省農產品生鮮電商得到了穩定的發展,電商企業在逐步壯大,銷售額也在逐年增多。

        電子商務的發展依托于網絡的建設與信息的暢通。2012-2015年海南省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如圖1.1所示,截止2015年底,海南省網民規模達466萬,而該值在2012年僅為384萬,增長21.35%。海南省互聯網普及率從2012年的43.70%增長至2015年的51.60%。近年來,由于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視省內互聯網建設,發展氛圍濃厚,海南省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都呈逐年遞增趨勢,基礎建設正在逐步完善中,給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作用。

        二、海南生鮮電商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標準化程度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海南生鮮農產品屬于標準化程度較低的產品,每一種水果的品質口感、顏色大小、形狀往往參差不齊。再加上農產品供應鏈源頭的質量難以控制,即便都是海南三亞的芒果,由于采摘批次時間不同,芒果的品質口感也難以一致。由于目前海南生鮮農產品沒有實現廣泛的標準化,海南水果的生產銷售還缺乏一套可供操作的統一標準,這就導致了顧客在購買后獲得農產品時可能感覺實物與網絡圖片不符,影響電商的信用和成交量。

        (二)品牌意識薄弱且產業組織化程度低

        受體制和傳統習慣的影響,目前海南熱帶水果生產和營銷大多仍處于粗放型經營狀態,即主要以一家一戶獨立生產、分散銷售、單兵作戰形式為主。農戶們普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傳統意識,再加上農戶們缺乏品牌意識,大部分農產品在消費者流通市場中除了產地標志之外,沒有品牌標識。海南熱帶水果產品多以原始狀態或初級加工狀態進入市場,加工工藝粗糙,包裝程度差,不利于產品保鮮、保存,從而影響到產品的品質,這不僅影響到產品的質量,也不利于海南農產品的品牌塑造。

        目前在海南雖有“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但小公司居多,實力有限,輻射面小,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能力還不強,區域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較低。再加上各類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很少,大多是農戶自己闖市場,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組織化程度低。

        (三)物流基礎設施薄弱且倉儲難度大

        海南省孤懸于祖國大陸的最南端,而海南農產品的銷售市場主要集中在省外,一方面,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薄弱難免會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農村交通基礎設施不健全,農村道路等級低、路況差,導致農產品在途時間長、運輸損耗大。二是現代化冷鏈配送,倉儲設施滯后,海南農產品在運輸出島過程中,損耗率高達25%―30%,這給海南的農產品銷售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三是物流體系不發達,海南熱帶水果出省所采取的運輸方式如圖2.1所示,其中公路運輸是主要的運輸方式,大約占96%;鐵路運輸其次占 3%;航空運輸第三占1%。目前海南大部分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擁有的運輸手段單一,運輸網絡不完善,貨運汽車空車回島的現象嚴重,導致出島的農產品運輸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熱帶水果相對于其他商品而言,本身具備易損耗、保質期短、不易儲存等特點,其保鮮要求苛刻造成倉儲難度大。例如,海南三亞的芒果對氣溫較為敏感,一般 10°C 左右即可出現冷害,而溫度較高又促使其腐爛加速,對其密封又容易變質產生異味,因此海南芒果的最佳儲存溫度為 12℃ ~ 13℃ ,相對濕度為 85% ~ 90% ,并且要確保儲存環境中有新鮮空氣。而海南荔枝的最佳儲存溫度為 5℃~ 15℃,如要使其保存完好,需在其包裝箱內放置用于降溫的冰袋和隔離保溫的泡沫箱,還需使用吸塑盒固定荔枝位置,防止其互相擠壓損耗。如此既要建設冷庫又要細心保存,物流成本難免居高不下。

        數據來源:2015年海南省統計年鑒

        (四)農村電商普及率低且電商人才缺乏

        數據來源:2012-2015年海南省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

        海南大部分農戶觀念較為封閉,習慣性依賴傳統銷售模式,沒有足夠壓力促使其去突破坐等水果批發商上門收購的現狀。2012-2015年海南省城鄉網民比例分布如圖2.2所示,雖然上述分析到海南省的互聯網普及率和網民規模都在逐年遞增,但是近年來海南省網民城鄉比例失衡明顯,農村網民所占比重僅維持在20%左右,這嚴重影響了電子商務在農村的普及速度。大部分農戶對電子商務還比較陌生,相對于看不見,摸不著的線上交易,他們更愿意相信傳統銷售模式。而有部分農企盡管接受了電子商務銷售模式, 但大多數農戶電腦操作技能較弱,缺乏電子商務營銷技能。根據海南省農業廳調查報告顯示,海南電商人才的需求缺口超過200萬,海南省中高端人才缺口達2萬人,主要體現在運營人才的匱乏,甚至部分電子商務從業人員缺乏基礎性知識。由于缺乏相對應的人才也約束了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推廣。

        三、海南生鮮電商發展策略

        (一)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海南各級政府部門應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發揮宏觀調控手段,從政策、法律的高度上扶持農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首先,提高熱帶水果產業組織化水平。建立“海南農業商會”“果農協會”等中介組織,組織成員企業之間互通信息,統一培訓指導,集體生產營銷,減少分散活動的成本,從而有效提高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其次,推廣應用水果標準化生產體系。確保農戶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土壤改造、施肥、采摘,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包裝。同時制定實施統一的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 靠科學技術和對生產的全程監控,穩定產品質量。對網上銷售的海南農產品進行生產與銷售質量監管,定期抽查農產品質量,實行動態監管, 提高源頭高品質。再次,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基礎設施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如增加對熱帶水果標準化商品生產基地建設的投資,或建立熱帶水果保鮮貯藏技術研究中心。最后,出臺相應的法律體系維持電商市場的穩定性。通過相關法律的監管使電商市場規范化,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二)實施品牌戰略

        海南省的熱帶水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抓質量,樹品牌,實施品牌戰略。海南農產品要注重品牌設計、包裝設計,銷售推廣,構筑海南熱帶農產品的品牌形象。相關政府部門應規劃建設或通過行業協會以合作的方式,把農戶組織起來建立規模化的熱帶水果生產基地。要鼓勵、支持并積極發展一批有一定規模、市場前景好、具備一定品牌的大企業,按照“公司+農戶”的模式組建水果產業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統一品牌、質量、價格,最大限度地發揮區域資源優勢。相關政府部門要引導和扶持本省農戶與農企創建農產品品牌,幫助積極開展品牌建設和推廣營銷,不斷增強產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提升海南農產品品牌形象,讓海南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真正走向市場化運作。

        (三)加強物流體系建設

        由于上述分析到海南熱帶水果出省采用的運輸方式多為公路運輸,為了加強物流體系的建設,首先,海南省政府應盡快完善全省高速公路的建設,建立功能齊全港口、碼頭等公共基礎設施,建立綠色通道加速海南農產品的通關速度。其次,加快海南省大型冷藏O施、冷藏運輸工具、農產品物流園區、信息技術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冷鏈物流效率,推動物流技術的革新。最后,積極尋求合作。例如與航空公司合作,海南目前航空運輸水果的運輸方式比例較輕,但海南目前擁有航空運輸的優勢明顯,三個國際機場分別位于海南省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若能發展航空運輸,必定能縮短運輸時間,從而提高熱帶水果的保鮮時效性。或者與省外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企業的合作,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共同配送模式,建立高效的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海南已經與長江以北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倉儲、物流企業實施合作聯盟,構建延展海南農產品銷售輻射半徑配送網絡。

        (四)加強對電子商務的引導宣傳與人才培育

        要改變海南大多數農戶的經營思維,海南政府相關部門一是要提高互聯網在農村的普及率,加強電子商務有關知識的宣傳與培訓,提高電子商務在農戶中的可信度;二是要鼓勵質量可靠,信譽良好的農產品生產企業首先在農村開展電子商務,通過示范輻射,帶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初步發展;三是要建立便于農戶接受的電子商務形式,幫助農民建立與電商平臺之間的溝通渠道,使電子商務在農村全面發展。此外,為解決海南省電商人才供不應求問題,海南部分高校也應順應人才市場需求,開辦電子商務專業,為電商儲備后續人才。政府相關部門也應給予政策支持,鼓勵農村返鄉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青年、養殖種植大戶等人群進行電子商務創業。

        參考文獻:

        [1]王萍.海南熱帶水果產業的發展分析[J].熱帶農業工程.2010(02)

        [2]童元保.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1(13)

        [3]吳清燕.“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銷策略研究――以海南芒果營銷為例[J].中國市場.2016(27)

        第6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博士后工作站 建設狀況 發展對策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是北科院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引進與培養的平臺,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突出貢獻專家在博士后當中不斷涌現,工作站在推動地方科研建設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進一步完善全院人才隊伍建設,本文基于管理人員、導師、合作流動站和博士后的基本信息統計數據和近90名博士后的調查問卷,總結北科院博士后的培養經驗,歸納目前博士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成因,為明確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下一步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依據。

        一、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發展狀況

        “十一五”期間,創新型人才培養成為北科院發展的重點,2009年3月,博士后管理工作由科研開發處轉移到人力資源處,并設專人負責。博士后管理工作在部門之間的轉換,體現了工作站職能在地方科研院的變化,工作站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本文基于調查數據和統計數據,對博士后工作站發展進行全面分析。

        1.管理人員隊伍能夠基本滿足現階段發展需要

        北科院博士后采取兩級管理制度,總站設在院機關人力資源處,設專人負責博士后管理工作。博士后均在院屬單位的重點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分站設在院屬處級單位,由人事科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兼職管理。

        北科院工作站設在人力資源處管理,由主管人才的副書記副院長兼任博士后工作站站長,人力資源處主管人才的副處長分管博士后工作,下設博士后主管工程師,主要負責工作站的具體管理。目前,主管人才的副書記在人才管理和研究方面經驗豐富,為院工作站的發展提供宏觀指導;負責指導博士后制度實施的副處長,系“60后”的管理骨干,精力充沛,有著在科研一線多年實踐的經驗,能夠為博士后相關管理工作把好關;博士后的主管工程師系中國人民大學主修勞動經濟學的“70后”碩士畢業生,有著近十年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在人才管理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儲備,每年參加全國博管會的管理人員培訓會議,能夠為博士后提供全方位的指導。

        學歷較高,具有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從管理人員的學歷來看,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有4人,占23.5%,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有10人,占58.8%,博士后管理人員的總體學歷水平較高。從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來看,13人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占76.5%。從工作年限來看,目前從事博士后管理工作不足3年的有6人,占35.3%。

        2.工作站指導老師在博士后培養中至關重要

        根據全國博管會的規定,北科院工作站與流動站聯合培養,采取雙導師制度。通過對建站十年來39名工作站的指導老師的情況分析,工作站導師均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職務,年富力強,能夠為博士后提供較好的指導。

        北科院工作站指導老師中,男性29人,占73.2%。從初次指導博士后時導師的年齡分布來看,北科院博士后指導老師平均年齡45.6歲,其中40-45歲之間有16人,占41%,46-50歲之間有14人,占35.9%。根據科研工作規律,45-55歲正是學術成果最多、學術研究最為成熟的時期,適合指導年輕人工作。

        工作站指導老師均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其中63.6%的指導老師具有正高級職稱。從學歷的角度看,指導老師具有博士學位的14人,占35.8%,具有碩士學位的19人,占48.7%。十年來,39名博士后工作站指導老師中,有6人只帶過一名博士后,占15.%,7人帶過5名及以上的博士后,17.9%,其余23名導師指導過2-4名博士后,占導師總數的59%。

        從問卷調查數據看,博士后與兩個導師的交流頻率方面,與工作站導師每月平均交流10次左右,其中16人與工作站導師在同一課題組;從交流方式看,博士后與工作站導師之間主要以當面交流為主,溝通效果滿意度高。

        3.流動站及指導老師對博士后培養起到促進作用

        引入中央在京資源,為培育優秀人才搭建橋梁。十年來,北科院與37家流動站建立了聯合培養的合作關系,合作較多的單位是中科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合作27次、25次、13次,占60.2%。流動站在博士后管理方面,主要負責審核相關材料,協助辦理手續,指定老師指導博士后科研工作。通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這一平臺,在兩年博士后培養過程中,流動站指導老師對北科院各單位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部分成為了院屬單位的外聘專家,工作站為院屬單位提供了一個結識大批高水平專家的機會,產生了“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靈活引智效果。

        借助流動站嚴格要求,逐步提高培養質量。博士后出站時,有16家流動站對聯合培養的博士后有明確的要求,占47%,其中4家對的質量有特別要求,占11.7%。出站博士后中,工作站經過評審同意出站,而流動站因論文不符合相關要求,不同意辦手續的有5人,占總出站人數的10.4%,這一數據呈現下降趨勢。面對重點高校的嚴格的要求,多數博士后表示理解并能夠接受,并把這種要求轉變為自身發展的動力。

        流動站導師在博士后指導中作用明顯。90多名被調查者中,31人認為流動站導師的指導非常重要,在研究方向和個人發展方面得到幫助;28人表示與流動站導師以電子郵件為主要交流方式,流動站導師能夠及時答復自己的咨詢。此外,18人希望參與流動站導師在研究方法上給予指導;僅有7人每年與流動站導師見面次數不超過兩次。總體來看,流動站導師能夠給予博士后相關的幫助,但是博士后自身的積極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未來發展對策建議

        博士后制度是培養和使用相結合,在使用中培養,培養和使用中發現高級人才的重要制度。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是全院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進一步加強對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設力度,將博士后培養納入全院人才體系,積極創造各種條件,鼓勵博士后進行應用型創新研究,促進北科院博士后事業的持續協調發展。

        1.高度重視博士后工作,逐步健全管理制度

        博士后群體已經成為北科院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后備,對博士后的培養問題,總站及分站都應予以高度重視,應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博士后進出站制度建設,為提高博士后培養質量做好保障。“十二五”期間,提高博士后培養質量是工作站建設的重要目標,分站在篩選人員時,應遵照“從嚴把關,寧缺毋濫”的原則,優中選優,為提高博士后培養質量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完善博士后評審的各項規定,細化各項考核指標,加強過程管理。

        進一步完善博士后的退出機制和激勵機制。近十年來,北科院博士后沒有退站的人員。當我們把博士后培養質量作為主要考核內容時,退站的問題就在所難免,對于不適合繼續從事博士后的情況,出現違背學術道德、不遵守規定、考核不合格等情況,退站處理,相關制度需要盡快完善。每年評選優秀博士后,對表現突出、獲得較好科研成果的博士后進行獎勵并給予相關經費支持,鼓勵博士后更快更好成材。

        強化工作站導師目標和責任管理。分站指導老師與博士后朝夕相處,一言一行都影響著博士后的發展。明確規定從博士后進站到出站每一階段分站導師的任務,并把博士后培養作為導師晉升高級職稱、入選各類人才工程的評價指標,并將博士后的工作成果作為指導老師評價機制的必要組成部分。調動全院高級專家培養優秀后備人才的積極性。

        2.單獨招收與聯合招收并行,培養方式多樣化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袁宏偉(2011)通過對本單位博士后工作的研究認為,農業科研院所在積累了一定的培養經驗后,在師資力量、科研條件、博士后管理等方面符合一定條件,可以開始單獨招收博士后。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培養經驗,導師隊伍不斷增強,全院共有副高級以上專家185人,創新工程項目可以為博士后研究創造完備的科研條件和足夠的科研經費。從自身發展及外界需要來看,北科院單獨招收博士后的條件已完全成熟。

        一是申請并獲得單獨招收資格,實現培養方式多樣化。獲得博士后工作站單獨招收資格,已成為北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建設的必然。實行單獨招收,博士后進出站審批手續可以減化,由工作站審核后即可辦理;不用支付博士后聯合培養的經費,減輕了管理人員的負擔;避免了流動站與工作站要求不一致的問題,博士后的培養更符合北科院用人的要求。

        二是繼續開展聯合培養。在一些科研實力不足的新興學科,北科院博士后招收采用與高校聯合培養的方式,聯合培養經費由分站支付,但總站在博士后日常經費方面給予更多支持。

        三是在單獨招收形式下,外聘專家擔當博士后導師。采用分站直接支付導師專家費的形式,外聘高校專家擔當博士后的指導老師。這種“自由”的聯合方式,可減少手續辦理的繁雜程度,有利于充分調動導師的積極性。

        3.成立博士后聯誼會,促進博士后多向交流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博士后作為我國人才制度的高地,國家給予了他們在戶口、職稱等方面的特殊待遇,他們之間的交流互動在流動站一直得到高度重視。北科院工作站一直由總站管理人員包攬所有角色,組織博士后參加相關活動。為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成立博士后聯誼會,加強博士后的對內對外交流,成為北科院改進博士后管理的一個側重點。

        建立北科院博士后聯誼會,加強博士后自制管理。制定《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博士后聯誼會章程》。由博士后聯誼會組織系統內博士后之間的交流活動,能夠做到每月一次互動,及時解決問題。聯誼會與北京博士后聯誼會取得聯系,加強與首都其他各設站單位之間的聯系。

        加強博士后與外界的聯系,推薦博士后參加北京市委組織部、市教委組織的博士后掛職鍛煉。作為地方科研院,北科院工作站肩負著為首都區域創新體系吸引和培養跨學科、復合型、創新型高層次人才的使命,推薦博士后到市屬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為期半年的鍛煉,對提高博士后對本專業在社會中應用的認識,具有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潘晨光,袁媛,方虹.中國博士后制度的發展與創新[A].中國博士后創新論壇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5-27

        [2]莊子健,潘晨光,中國博士后(1985-2005)[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中國博士后輝煌二十年[M].北京:中國書畫出版社,2008,9

        [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博士后工作文件資料匯編(1985-2007)[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8,4

        [5]常洪亮.對當前博士后管理的若干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0(22)

        [6]丁學成.推進企業博士后工作發展的路徑探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1(9)

        [7]段莉,景光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運行績效調查研究——以四川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8]李光輝.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實踐與創新[J].管理教育,2008(10)

        [9]盧昌寧.加強和改進企業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思考[J].企業導報,2011(1)

        [10]王日洲.博士后工作站新模式亟待突破瓶頸[J].中國人才,2012(1)

        [11]吳凌堯.高校對企業博士后管理的柔性研究[J].市場周刊,2011(7)

        [12]閆凡雷.高校如何與企業合作招收培養博士后——天津工業大學招收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博士后的啟示[J].中國人才,2010(23)

        [13]姚明芳,張恬.由青島市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現狀引發的思考[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3)

        第7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Abstract: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a new form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theories and connotations of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oblem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area of Dahuofang River,and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developing gree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five projects.

        關鍵詞:生態農業;發展;流域;生態問題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develope;river;ecological problem

        中圖分類號:X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2-0145-02

        0引言

        綠色生態農業作為一種符合農業發展方向的新型農業生產模式,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大伙房水庫是遼寧省東部重要水源地,庫區流域農業發展面臨著生態破壞、農業污染、資源不足等系列問題,通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構建新型農業生產模式,促進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成為必然選擇。

        1綠色生態農業概念

        綠色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應用系統工程方法,結合傳統農業技術和現代農業技術,充分利用當地自然和社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規劃和組織實施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它以發展農業為出發點,按照整體、協調的原則,實行資源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并使各業互相支持,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多層次利用和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大伙房水庫流域概況及農業生態問題

        2.1 流域概況大伙房水庫建立在遼寧撫順渾河上,庫區流域位于遼寧省東部偏北,東經123039'42"-125028'58",北緯41041'10"-42038'32"之間(圖1),流域面積為5437km2,多年評價流量為52.3m3/s,總庫容為21.81億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為8.6萬平方米,是遼寧省東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基地。流域內主要地貌類型是山地,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80%(圖2左),海拔大多在1000m以下,坡度相對平緩;平原主要是渾河谷地以西的沖擊平原,與遼河平原相連,其余為山間盆地與山間谷地(圖2右)。年平均氣溫為4-7℃,年降水量為550-1100mm。

        2.2 流域農業發展概況流域地形復雜,土壤停留在原始發育階段,以各種類型棕壤性土質為主。流域總耕地面積約39475 ha,其中高產農田約20053.3ha,占耕地總面積50.8%,中產農田約9835.4ha, 占耕地總面積26.7%。流域農作物資源豐富多樣,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豆、玉米、高粱、谷子、粟、小雜糧和蔬菜等,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為大宗作物,油料作物以大豆、花生為主;家畜品種有豬、牛、羊、馬等60多種;果樹資源豐富,除大量栽培品種外,有仁果類、核果類等20多個野生品種;野生藥材以人參、紫草、龍膽草、黃芪等為主,食用菌類則以香菇、滑子菇、平菇等為主。

        2.3 流域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2.3.1 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從大伙房水庫流域內土地利用類型及構成(表1)變化可以看出,從1987年到2007年,大伙房水庫流域社會經濟系統發展的速度較快,建設用地及耕地的大幅度增加表明區域內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劇烈,而林地和草地的減少則表明人類的社會活動對自然環境的擾動很大,未利用地的大幅度增長說明人類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與干擾造成了流域內自然生態系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較大破壞。

        2.3.2 農業污染嚴重。據不完全統計,大伙房流域農田生態系統化肥施用量呈上升趨勢。流域內主要使用的化肥氫氨、硫氨、尿素等用量逐年增加,而氮肥作物吸收率不足40%、磷肥吸收率不足30%,其余的化肥經揮發、淋溶、反硝化作用和地面、地下徑流等進入環境。以滲漏和地表徑流形式進入地表水的氮肥約占施用量的35.4%、磷肥約占4%。農藥多屬不易分解的化學物質,大量進入水體必然造成水質的惡化。目前水庫上游地區飼養牛17.7萬頭,生豬30.6萬頭,羊20.3萬只,雞、鴨家禽等797.5萬只。禽畜糞、尿總體流失率在10%左右,匯入大伙房水庫量約占總排放量的一半,加之廢水處理設施落后,加劇了流域水質惡化。

        2.3.3 可用水資源緊張。流域地表水資源總量豐富,但相對量不足,徑流變幅大。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550m3,是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25%[1]。一方面流域是資源型缺水地區,另一方面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有效利用率僅在40%左右,且現有灌溉用水量超過作物合理灌溉用水量0.5-1.5倍以上。水污染治理工作滯后,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資源短缺和水體污染已成為農業水源可持續利用的二大障礙。

        2.3.4 耕地資源不足。由于流域發展缺乏規劃,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居住建房占用土地多為地理位置優越,土壤較肥沃的地區。建設用地也在逐年增加,一些項目盲目上馬、缺乏切實可行的項目論證,在計劃、資金、原材料、市場需求等沒有落實的情況下,急于占地建廠,造成土地使用率過低。由于亂砍濫伐、超坡度開荒種地及坡耨地種植形式不合理,雖然每年都治理了相當數量的水土流失面積,但是水土流失現象仍有發生。現有耕地土壤條件差,基礎設施相對薄弱,低產田占有相當比例,人多地少的矛盾隨著人口的增長和非農業用地的不斷擴大亟待解決。

        3流域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探索

        綠色生態農業的建設,要遵循生態規律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律,以保護資源與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前提,把發展優質高效農業與環境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

        綠色生態農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遵循“立足示范、著眼推廣、注重基礎、講究效益”的原則,從實際出發,確定發展思路、目標和基本戰略。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協調性,它以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協調統一為目標,講求綜合效益和優化農業結構的農業新模式;二是持續性,它突出的永續性發展理念具有前瞻性,即除了確保生態系統的環境質量形成良性循環外,還須保證區域內的農業生產具有全面的、長期發展的戰略能力。

        3.1 大伙房水庫流域發展綠色農業的基本思路培育和發展庫區綠色生態農業,一是要按照“庫區高效生態農業走廊”戰略,加強庫區生態農業的產業規劃和布局調整,制定具有庫區特點的科學的生態農業發展總體規劃;二要從庫區的實際出發,建設“以生態為基礎、以科技為主導”的新型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加快建立生態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農業龍頭企業[3],形成生態產業鏈及產業群,拓寬生態產業范圍;三是要堅持“高產、高效、優質”的原則,根據庫區農業資源實際和條件,把發展生態農業與調整和優化庫區農村經濟結構結合起來,培育和發展庫區“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特色農業;四是要完善市場化的投融資體制,建立政府投資、企業投資、民間投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投入;五是要根據庫區不同生態類型,建設高產、多熟、優質、高效的集約型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總結和推廣集約型生態農業技術,開發適宜當地環境的生態農業體系。

        3.2 實施五個發展工程

        3.2.1 建設農產品生產基地工程。在保護基本農田和保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重點圍繞壯大畜牧業、保護地、藥材、雜糧、林果業五大產業,整合生產要素,形成市場相對穩定、規模較大的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4]。一是建立適應消費與市場對接的畜禽商品生產基地,通過培育一批優良育種大戶、一批養殖大戶、一批加工大戶和一批流通大戶,推進畜牧業上規模、上水平;二是建設以主要交通基礎設施周圍沿線鄉鎮為紐帶的保護地生產基地;三是大力建設與合理規劃流域內藥材生產基地。按照擴大規模與調整種植結構并舉的要求,積極推廣高效栽培模式,建設果蔬、農牧、冷暖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建立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區,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生產效益;四是建設流域上游的雜糧生產基地;五是建設覆蓋全流域的林產品生產基地。

        3.2.2 發展農產品加工工程。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生產產業鏈,構建公司與新型經濟組織(專業合作社)及農戶合作格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緊緊圍繞“五大基地”建設,著力抓好“三個一批”。一是做大做強一批,將有一定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強做大,形成較強的拉動力,推動農業產業化上規模、上水平。二是外引內聯一批。搞好項目包裝,積極吸引域外客商到流域投資興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推介藥材、脫水菜、畜產品、果品、林副產品等優質農產品加工項目。同時,加強聯合與合作,進一步增強產業鏈條的緊密度。三是培育發展一批蛋類、乳制品和干鮮果等深加工項目,使優質農產品深加工不斷取得新突破,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進程。

        3.2.3 建設觀光農業工程。利用大伙房水庫流域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觀光休閑農業旅游市場,把流域特色生態農業工程建設成“農家樂”的休閑觀光農業旅游基地。通過保護并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旅游區優勢,運用高科技在更高層次上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圍繞建設旅游生態經濟區,大力發展高科技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項目。高起點、高標準建立一批無公害、無污染的高效生態果園、特色養殖園。同時,充分利用森林資源,發展以人文、生態景觀為主體的特色觀光休閑農業,形成大伙房水庫流域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格局。

        3.2.4 發展生態林業工程。切實加強林地保護管理,盡快制定、出臺《大伙房水庫流域林地保護管理辦法》,使得流域林地保護管理規范化、法制化。一是設立林地界樁(標),對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重點保護林地和防護林、特種用途林地實行重點保護,設立保護標志;對天然林實行特殊保護、嚴禁破壞林地植被和地貌。二是禁止毀林開墾,25°以上的坡耕地應逐步退耕還林;林地經營單位應當保護和合理利用林地資源,防止林地地力衰退和水土流失;在5°以上的坡地整地造林、撫育幼林、集材作業等,應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三是流域內各項工程建設需要占用征用林地的,必須依法辦理征占用林地審核、審批手續,本著“用一還一”原則恢復植被,確保林地不減少。四是禁止毀林采砂,對毀林采砂嚴重地區產行重點監控,綜合治理;禁止采挖風景石。

        3.2.5 實施環境保護工程。一是實行畜禽的規模化飼養,對規模化畜禽場的污水進行集中處理,實現達標排放,對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二是嚴格控制工業“三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工業和生活垃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三是實施沃土計劃,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控制農業自身污染。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施用,使用高效、無污染的綠色肥料,推廣生物農藥,用生物制劑代替化學農藥,改善土壤結構,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切實夯實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參考文獻:

        [1]崔雙發,李樹瀅,等.大伙房水庫上游流域生態環境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水利漁業,2004,24(3):46-47.

        [2]廖允勇.西部地區綠色農業科技創新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第8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 紫穗槐;秋水仙素;多倍體;人工誘導

        中圖分類號 S792.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1-0191-01

        Abstract Polypoidy breeding is to double the number of chromosomes artificially.One of the methods for the polypoidy induction is to use colchicine.Concentration of colchicine,length of protruded radicle,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induce polypoidy of Amorpha fruticosa L.The radicle tips were covered by cotton filled with colchicine to induce polypoidy.The morphology and cytology were observerd and analysed.The orthogonal test showed the result of optimal conditions for polypoidy induction being colchicine concentration 0.07%,radicle length less than 2 mm,temerature 37 ℃,and time 48 h,with which the induction rate ranked the highest.

        Key words Amorpha fruticosa L.;colchicine;polypoidy;artificial induction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別名棉槐,為豆科紫穗槐屬落葉叢生灌木,耐寒、耐旱、耐濕、耐鹽堿、抗逆性極強,對土壤環境要求不高,具有改良鹽堿地、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功能,是一種優良的水土保持林種[1]。

        多倍體育種就是利用人工的手段使作物的染色體數目發生加倍,可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在樹木方面還可培育速生用材以及優良飼料品種。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物理方法包括射線、高溫處理、異常溫度和調整離心力;化學方法中常用的化學誘導劑有秋水仙素、異生長素、萘駢乙烷、氧化亞氮等。在上述多種誘導劑中,以秋水仙素誘導效果最好、效率最高[2]。試驗擬用正交設計的方法,使用秋水仙素對紫穗槐根尖進行不同方式的處理,以期找到最佳的秋水仙素誘導紫穗槐根尖染色體數目加倍的方案。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選用2015年北京市購進的紫穗槐種子500 粒,種子堅硬,粒徑均勻,硬粒飽滿,1 kg種子有8萬~9萬粒,一般發芽率為60%~70%。

        1.2 試驗方法

        1.2.1 種子萌發。取500粒紫穗槐種子(除去破損、弱小、死亡的),于60 ℃ 溫水中浸泡0.5 h后剝去果莢[3],將種子置于鋪有2層紗布的培養皿中,上蓋2層紗布,加水潤濕,放入4 ℃ 冰箱內1 d。從冰箱取出,放入全日光25 ℃恒溫培養箱,及時添水,培養至超過50%的種子萌發。

        1.2.2 誘導條件。選取秋水仙素濃度、胚根長度、處理時長和溫度4個因素。4個因素的水平分別為:秋水仙素濃度0.05%、0.07%、0.10%[4];胚根長度4 mm[2];處理時長24、36、48 h;溫度條件4、25、37 ℃ 。采用正交設計L9(34)進行試驗。每組約30 粒紫穗槐種子,加上對照組(CK),共計10組試驗。按照正交試驗設計作不同處理。放在無光照條件培養進行膨大試驗,計算誘導率,計算公式如下:

        誘導率(%)=多倍體植株數/萌發總植株數×100

        將已萌發的種子按照試驗長度分類,放入帶有2層紗布的培養皿中,每個培養皿中10粒,間距適中,用一小團棉花蘸取秋水仙素包裹根尖,分別放入相應溫度培養24、36、48 h。對照組(CK)繼續在25 ℃ 全日光中培養。

        1.2.3 染色制片。切去膨大的根尖2~3 mm,采用壓片法檢查分生組織細胞分裂情況,觀察細胞染色體數量變化,與對照組(CK)進行對比,從而確定其染色體是否加倍。將根尖材料放入卡諾氏固定液(無水乙醇∶冰醋酸=3∶1)中固定24 h。固定后流水漂洗,吸水紙吸干后,放入盛有適量1 mol/L鹽酸中,60 ℃ 水浴下解離15 min。解離后材料水洗3 次并吸干,挑取根尖的乳白色分生組織于載玻片上,滴加1~2滴卡寶品紅,染色約20 min。蓋上蓋玻片,用帶橡皮頭的鉛筆垂直敲打,或以拇指垂直緊壓蓋片,使材料分散壓平,便于觀察[5]。

        2 結果與分析

        2.1 形態學觀察

        按照正交試驗設計的方法處理后,觀察紫穗槐根尖膨大狀況,與CK進行形態對比,可以看到,秋水仙素處理后的紫穗槐根尖明顯膨大(圖1)。

        2.2 細胞學觀察

        將紫穗槐種子根尖進行染色體制片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染色體數目及形態變化,與試驗CK進行對比,發現加倍后的細胞明顯變大,染色體數目增多(圖2)。

        2.3 正交試驗結果

        從表1、2可以看出,溫度和處理時間對誘導率有極顯著的影響,秋水仙素濃度和胚根長度對誘導率有顯著影響[6]。處理時間因素的影響顯而易見,在未出現死亡的情況下,處理時間越長誘導率越高;不同溫度下,4 ℃誘導率為0,37 ℃處理誘導率高于25 ℃處理;秋水仙素濃度0.07%和0.10%之間誘導率差異不大,皆高于濃度0.05%處理;胚根長度

        用秋水仙素處理處于分裂期的細胞,可抑制紡錘體的形成,2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開后不能移向細胞兩級,導致細胞不分裂,形成一個雙倍性的細胞核。若控制好植物在秋水仙素溶液中浸泡的時間,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到所需數目后,秋水仙素剛好被代謝掉,不再起作用,加倍的細胞若沒有分化還可以進行下一次的細胞分裂。

        3 討論

        本試驗中溫度因素4 ℃水平處理紫穗槐根尖,5 d未看到根尖膨大,且沒有明顯的根尖生長現象,可能原因是4 ℃低溫導致紫穗槐根尖代謝緩慢,細胞周期延長。同時,低溫存在誘導根尖加倍的可能,其作用機制是溫度的變化引起細胞內酶構型的改變,不利于酶促反應的進行,導致細胞分裂時形成紡錘體所需的ATP供應途徑受阻,使已完成染色體加倍的細胞不能分裂,所用的溫度因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由于試驗條件所限,無法探究紫穗槐低溫誘導加倍所需的溫度,但低溫仍不失為一種誘導加倍的可行條件,有待以后研究。

        試驗過程中遇到種子發芽緩慢的問題,采用了人工去殼的處理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發芽速率,但也出現了種子易發霉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可知濃硫酸[7]可有效破除種子硬實,赤霉素有促進種子脫皮、促進出苗的作用[7];過氧化氫作為呼吸刺激劑,可加速分解種子內貯藏的營養物質,從而更快地為生長點提供能量和營養,加快發芽速度;KOH[8]處理對破除紫穗槐種子硬實率、提高種子發芽率有一定作用。只要打破紫穗槐種子的硬實性,就能達到促進種子萌發的效果。水分是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的基本外部環境條件之一,隨著水分脅迫的加重,紫穗槐種子萌發受到的抑制程度增加,干旱脅迫下的影響相對平緩。這也證明紫穗槐可作為某些干旱地區生態恢復的物種,具有重大的研究意義。

        4 參考文獻

        [1] 王印川.紫穗槐及其經濟利用價值[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3(1):21-23.

        [2] 牟辰麗,洪秀玲,蘇上,等.紫穗槐多倍體誘導最適條件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0):10535-10536.

        [3] 楊帆,王博文,葉建清.紫穗槐多倍體的誘導條件優化[J].熱帶農業工程,2010,34(1):3-5.

        [4] 王歡,張旋,張金鳳.紫穗槐誘導多倍體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1):11067-11068.

        [5] 張金鳳.北京林業大學實驗指導書:遺傳學[M].北京:北京林業大學生物學院遺傳學教研組,2010.

        [6] 續九如,李穎岳.林業試驗設計[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4.

        第9篇:熱帶農業工程范文

        關鍵詞:紅火蟻;硫氟磺酰胺;氟蟲胺;乙酰甲胺磷餌劑;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007

        作為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入侵螞蟻,紅火蟻在我國華南地區的分布較多,對生態環境及相關的基礎設施等方面產生了眾多不利的影響,制約著現代化農業生產進程步伐的加快。為了控制紅火蟻疫情的蔓延和種群數量,需要根據它的生活特性研制出針對性較強的藥劑。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中主要的藥劑

        為了保證藥劑在紅火蟻的防治過程中可以發揮出最大的作用效果,需要對藥劑的濃度、含量等進行嚴格的控制。試驗中主要選用的是氟蟲胺餌劑、硫氟磺酰胺餌劑、乙酰甲胺磷餌劑,3種藥劑對應的濃度分別是0.25%、0.5%、1%。這種不同濃度的藥劑選擇過程中主要的參考依據是根據藥劑本身的特性及試驗環境所決定的。當3種藥劑的濃度過大時,可能會使紅火蟻在防除試驗中產生更強的抗藥性或致殺滅不徹底,加大了防治成本同時也造成藥物浪費。當藥劑的濃度過小時,實際的使用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作用效果。因此,選擇合適濃度的藥劑,對于紅火蟻防除試驗的成敗有著較大的影響。

        1.2 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主要選擇在某地區紅火蟻的高發區內進行,試驗的準備階段完成了各項工作,保證了試驗的正常進行。

        試驗設置:本次試驗主要選擇在紅火蟻活動蟻巢集中的區域,并在試驗區內做好了相關的標記。同時,為了保證最終試驗數據的科學有效性,選擇紅火蟻蟻巢的數量保持在了5個以上。試驗中將3種餌劑進行了有效地處理,并將設餅干屑作為了對照組。當處理完3個重復的試驗樣本后,可劃分為12個小區,蟻巢的總數量為60個。為了確定試驗區內的蟻巢是否為活動蟻巢,試驗進行時需要用細木棍慢慢地插入蟻巢表面,深度約為15cm左右。當看到紅火蟻快速地爬出蟻巢時,可視為活動蟻巢。

        試驗中藥劑的劑量及投藥的常用的方法為:

        1.2.1 均勻分散的方法

        當選擇好一定適量的蟻巢后,根據蟻巢的大小可以將藥劑均勻地分散在蟻巢的表面,劑量的大小根據蟻巢實際的尺寸確定。

        1.2.2 碟誘法

        這種方法使用中需要對每個碟邊進行標記,可采用帶有編號的竹簽。

        在投藥的過程中,總共投放的次數是1次,投放前和投放后的天氣都是干燥的,投藥試驗區的表面干濕度適宜,對于藥劑的理化特性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同時,為了保證藥劑的實際作用效果發揮,投藥試驗區內需要設置一些必要的警示牌,避免人畜中毒現象的出現。施藥時需要確保相關的措施可以快速地驚動蟻巢,當大量的紅火蟻爬出蟻巢后,將事先準備好的藥劑均勻地撒到蟻群表面。施藥后每6 d、12 d、18 d、24 d、30 d各調查活動蟻巢的數量,得出3種藥劑使用的防治效果,并對其中的部分數據進行深入地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3種藥劑均勻分散在紅火蟻表面30個小時后,不同的藥劑產生的防治效果差異性變化不大。在其余的時間段內,不同的藥劑產生的防治效果差異性顯著。相對而言,0.5%硫氟磺酰胺和 0.25%氟蟲胺對紅火蟻的防治效果比較好,而1%乙酰甲胺磷餌劑的作用效果并不突出。這3種藥劑在紅火蟻防除試驗中的防治效果為:氟蟲胺劑的防治效果最好,硫氟磺酰胺劑的防治效果次之,防治效果變化范圍并不太大的是乙酰甲胺磷餌劑。

        表2主要反映使用不同鉺劑碟法后紅火蟻活動的防治效果。從表中可以看出0.25%氟蟲胺的防治效果突出。在它持續使用的過程中,防治比例越來越大,客觀地說明了這種藥劑高效的防蟲效果。試驗中樣本的選擇數量對于不同藥劑的實際作用效果有著良好的體現。在持續投藥30d后,某些試驗區內的蟻巢數量明顯減少,紅火蟻的個數也在相應地下降。而0.5%硫氟磺酰胺在實際的應用中,實際的作用效果雖然沒有0.25%氟蟲胺的防治效果好,但它依然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在連續用藥30d后,這種藥劑有效地減少了蟻巢的數量。同時,它的殺蟲持續時間較長,30d內基本可以保持藥劑本身具有的藥性,能夠殺死一定數量的紅火蟻。而1%乙酰甲胺磷餌劑的防治效果相對其它2種藥劑的效果并不顯著,只能控制住很小范圍內蟻巢。運用碟誘法可以有效地避免紅火蟻蟻巢大范圍的蔓延,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表1和表2相互之間對比后可知,0.5% 硫氟磺酰胺、0.25% 氟蟲胺在實際的應用中效果非常突出,可以有效地可知紅火蟻蟻群的數量,相對均勻分散方法,在投藥14d的時間段內,碟誘法的作用效果較差,其它時間對不同藥劑的實際作用效果差異變化不大。結合紅火蟻的生活特性及試驗成本的合理性,在具體的試驗過程中,采用碟誘法更加合理。

        3 討論

        作為一種危害性較大的入侵生物,紅火蟻數量的多少對于農業生產有著較大的影響。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選擇出防治效果更好的藥劑,并將成本費用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紅火蟻對于不同藥劑的作用效果敏感程度有所差異,客觀地決定了選擇最佳藥劑的重要性。均勻施撒0.25% 氟蟲胺和 0.5% 硫氟磺酰胺餌劑6d 后,樣本中選取的活動蟻巢數量逐漸減少。3種餌劑處理30d 后都可以達到防治蟻巢的目的。但從成本角度考慮,選擇0.25%的氟蟲胺餌劑市場價格較低,在紅火蟻的防治過程中應用較多,值得大范圍的推廣。

        4 結束語

        化學防治措施在農業防蟲應用中較多,部分藥劑在紅火蟻防治過程中產生的作用效果明顯,為防治成本的合理控制帶來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文中將對常用的3種藥劑在紅火蟻的防治過程中防除試驗進行全面分析,確定出了最佳藥劑,對于紅火蟻的防治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悅屏,田偉金,倫演鵬,等.植物源紅火蟻防控藥劑魚藤根粉劑的基礎毒性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2013, 40(21): 91-95, 107.

        [2] 于鑫,王磊.紅火蟻防控藥劑使用后對草坪節肢動物群落的影響[J]. 應用昆蟲學報,2015(6): 1353-1360.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州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播放麻豆嫩草影院AV |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52 | 一本大道中文日本香蕉 | 亚洲午夜一本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