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生物學實驗技術

        第1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 臨床微生物學 基本技術 實驗考核 方法 應用

        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醫學檢驗和實驗室工作,除了理論知識外,熟練的實驗操作和技能是他們立足的基礎。臨床微生物學檢驗是醫學檢驗專業的重要專業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均很強的學科。隨著感染性疾病類型的改變,新發和再發病原體的不斷增加,臨床微生物學在臨床檢驗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并對培養合格的臨床微生物學檢驗的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1]。另外,臨床微生物學接觸的多為病原微生物,必須樹立“有菌觀念”,保證“無菌操作”,充分掌握生物安全的相關知識,才能適應臨床和科研工作。因此,在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訓練和培養良好的實驗習慣,做到從頭從嚴抓起,使學生熟練掌握各項基本實驗技術,融會貫通,并加強探索和創新等科學素養的培養。

        為提高教學質量,我們實行在完成微生物學基本技術教學后,對學生進行標準化實驗考核。多年的經驗顯示,對微生物學基本技術進行標準化考核,不僅可評價學生對基本技術的掌握程度,進一步規范基本技術操作,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是評價和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改革的有力依據。

        一、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術標準化實驗考核內容及考核目標

        在臨床微生物學中,實驗基本技術重要包括顯微鏡使用、革蘭染色、培養基制備、消毒與滅菌、細菌分離與培養[2]。根據教學大綱和實際情況,我們選擇革蘭染色和分區劃線兩個項目作為實驗考核項目,并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操作并作出染色結果報告。其中革蘭染色主要檢查學生對革蘭染色技術的掌握情況,染色結果判斷和報告準確性,以及顯微鏡使用和維護;分區劃線除了考核學生對分區劃線技術的掌握情況外,還包括無菌操作、接種環使用、開/拿平皿及劃線的手法、實驗材料標記、清理臺面等實驗習慣的考核。

        二、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術標準化實驗考核方法

        目前臨床微生物學實驗課都是小班教學,我院基本上是一個教師負責28―32名學生,每個年級由3―4位教師帶教。為避免教師個人習慣和師承的差異,在臨床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實行規范化帶教,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基本技術等方面均進行統一。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因教師因素引起的差異,使標準化實驗考核能順利進行。

        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能標準化實驗考核,包括實驗考核組織、標準化操作方法、標準化監考和記錄、標準化評分標準、修正和預防措施。具體方法和操作過程如下。

        1.實驗考核組織

        在實驗課的第一堂課,即告知學生要進行基本技術考核。在考核前1周,教研室統一對學生講解考核要求和紀律,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等文件。考前2天,實驗室準備好考核用玻片、試管架、接種環、記號筆、培養基、各種試劑、顯微鏡等材料和儀器。考前1天轉移考核用菌種,保證細菌處于對數生長期。教研室對參加考核的所有學生隨機安排考試地點和時間,考核名單及具體安排于考前1天張貼在實驗室門口,由非帶教老師擔任監考老師。

        2.標準化實驗考核內容

        選擇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大腸埃希菌ATCC25922作為考試用菌種。每個學生一個菌種,編寫不同號碼。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革蘭染色和分區劃線兩個項目操作,并作出染色結果報告。

        3.標準化操作方法

        嚴格無菌操作。革蘭染色包括做好標記,正確制片;自然干燥;火焰固定;結晶紫初染,盧戈碘液媒染,95%酒精脫色,稀釋石碳酸復紅復染;吸水紙吸干;油鏡觀察;結果報告;油鏡和玻片清洗;臺面整理。分區劃線包括標記,劃線的姿勢;平皿打開的手法,平皿放置;平皿開口朝向;劃線分布;放培養箱培養。

        4.標準化監考和記錄

        按照考核安排表,學生在規定時間和地點進行操作并報告結果,每位教師在每個時間段負責3―4名學生,對學生的每一個操作進行監督并記錄,當學生在油鏡下找到細菌后,監考教師檢查染色結果并記錄。學生在記錄單上填寫染色結果報告并簽名。加強考場紀律,用計時器提醒學生。教師不回答學生任何與考核有關的問題。

        5.標準化評分標準

        實驗考核成績以20分計,直接計入課程總成績。分數分配如下。

        (1)革蘭染色技術9分。標記0.5分;制片1分;固定1分;染色步驟2分(結晶紫初染,盧戈碘液媒染,95%酒精脫色,稀釋石碳酸復紅復染每個步驟各0.5分);染色結果正確1分;報告正確1分;顯微鏡使用和維護2分;玻片清洗及臺面清理0.5分。

        (2)分區劃線9分。平皿底部標記0.5分;平皿放置0.5分;無菌操作2分(接種環滅菌及冷卻、平皿開口朝向、單手開平皿、酒精燈正確使用各0.5分),劃線姿勢和手法1分;送培養箱培養1分;劃線分布2分;分離結果2分(劃線分布和分離結果由老師在培養后第二天評分)。

        (3)其他2分。在規定時間20分鐘內按要求完成所有操作。超時1分鐘扣0.5分,超時2分鐘扣1分,超時3分鐘扣2分,超時4分鐘扣3分,超時5分鐘扣5分。超過5分鐘未完成操作,參加補考。補考以總成績為18分計,通過者實驗考核成績為12分。

        6.修正和預防措施

        對不會用顯微鏡(包括油鏡下找不到視野,不會使用油鏡等),結果報告錯誤(與鏡下結果不符,如球菌報告為桿菌,紅色報告為革蘭陽性等)的學生,無論前面各項操作結果如何,一律重考。

        考核結束后,進行分析并做總結。除了對學生考核成績進行分析外,還特別注意在考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針對考核中常見的特殊性問題,在實驗教學中加以改進和提高。

        三、標準化實驗考核應用體會

        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術實驗考核是以教學大綱為質量標準的考試,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達到教學大綱要求和學業成績的差異。主要考核學生對常用臨床微生物學實驗技能的掌握程度。實驗考核結果不僅可評價學生對臨床微生物學知識和技術的掌握程度,而且是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有力依據。

        對醫學檢驗專業學生,我們一直非常重視他們的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能訓練,在教學中做到以小組為單位,由帶教教師講解并進行操作示教。在學生自己操作過程中,教師在實驗室內巡回,仔細觀察學生操作,對不規范和錯誤的操作及時糾正,下課前總結并提醒學生在試驗中出現的問題。由于學生普遍對醫學檢驗檢驗專業和臨床微生物學的認識,加上學生均知道要進行操作技術考核,絕大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做到較積極主動地學習。

        自2005年開始建立標準化實驗考核體系,2006年開始實踐以來,我們發現建立和應用標準化的實驗考核體系,一方面可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施標準化考核以來,學生對基本技術的重視較以往明顯提高,每次實驗中都認真操作,完全不需要教師像以前一樣進行檢查,真正做到自覺、認真,甚至有部分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聯系實驗室進行強化聯系。另一方面可使實驗考核規范化,做到有據可依的評分,避免人為因素等諸多可變因素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做到有據可依、客觀、合理、公正地評價和評分。另外,由非帶教教師進行監考和評分,避免了因帶教教師個人喜好等因素影響學生成績,也可進一步促進實驗帶教的規范化。

        總之,與以前的實驗考核比較,標準化實驗考核體系不僅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標準化的評分標準使學生在完成考核后對自己的成績已經心中有數,避免少數學生對自己成績有意見的現象,而且能促進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養成良好習慣。臨床微生物學基本技術標準化實驗考核是公正、客觀考核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王躍,程曦,王頻佳.臨床檢驗微生物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探索[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73-74.

        第2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微生物實驗;實驗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9-0247-02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基礎課,是一門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生物學技術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創新與實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傳統的微生物實驗教學內容一般以驗證性和演示性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但對學生綜合實驗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待提高。隨著國家對創新人才的需求,適當增加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內容的比重是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1-3]。

        本校非常重視實驗教學改革工作,鼓勵學生在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后,積極參加設計性、研究性實驗,包括院校兩級的大學生科研立項或教師的研究課題,并給予相應的創新學分。通過該項措施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微生物實驗教學主要包括傳統的微生物實驗技術,隨著分子生物技術的發展,微生物研究技術突破了以往主要依賴純培養物的局限性,特別是在生態環境樣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中,基于PCR擴增的分子生物學方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培養方法,大大拓展了微生物研究的范圍[4]。因此,我們在后續的研究性實驗中引入了變性梯度凝膠電泳在微生物群落結構分析中的應用等創新型實驗項目,使實驗教學從基礎性向綜合性和研究性推進。

        一、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技術概述

        由于自然環境中微生物生存條件的復雜性,大多數微生物以未可培養的形式存在。DGGE是一種不依賴微生物培養技術的研究方法,能快速、準確鑒定環境中微生物種群,在揭示復雜微生物群落演替規律和功能基因多樣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已被廣泛應用于微生物分子生態學研究各領域[5]。DGGE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膠的基礎上,加入呈梯度分布的變性劑(甲酰胺及尿素),雙鏈DNA分子部分解鏈導致電泳遷移率降低,而序列不同的DNA分子解鏈行為不同,在凝膠中的移動速度也就不同,從而使得長度相同而序列不同的DN段分離。因此,通過測序分析凝膠上不同的譜帶,可以檢測微生物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和動態變化[6]。DGGE技術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1)環境樣品的采集;(2)樣品中微生物基因組DNA的提取;(3)DN段的PCR擴增;(4)PCR產物的DGGE分析;(5)DNA條帶的序列分析。

        二、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變性梯度凝膠電泳技術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實驗技術,涉及的知識面較廣,要求學生既要有全面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要求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我校的微生物學實驗安排在大學二年級的上學期,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術。此外通過后續的生化分析技術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等課程,學生掌握了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基因組提取和PCR擴增等實驗技術。因此該項研究性實驗項目主要面向大學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我們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實驗室環境,學生自己組成實驗小組,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時間。整個實驗由學生實驗小組開展并完成,同時在實施過程中配備指導教師進行隨時指導。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結合實驗室的科研課題,我們近幾年開設了多項DGGE技術在微生物研究中應用的實驗,包括《氯嘧磺隆對土壤微生物類群的影響》、《SBR反應器中聚磷菌群的結構分析》、《不同森林土壤中產漆酶細菌群落結構的研究》和《厭氧污泥對偶氮廢水的脫色及污泥菌群結構分析》等研究性實驗項目。環境樣品中DNA的提取是影響微生物多樣性的DGGE檢測結果的重要因素[7],學生通過比較不同提取方法對DNA產量和純度的影響,確定了針對不同的實驗樣品(土壤或污泥)的最佳提取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加深了對DNA提取原理和方法的認識。通過DGGE圖譜的分析,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污染脅迫等環境條件下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改變及優勢菌群形成的動態過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富集培養技術在分離特定功能微生物上的應用。學生通過后續的序列比對分析,可以學習到相關環境中常見的微生物優勢菌屬,特別是一些非培養微生物序列的出現豐富了學生對微生物多樣性的認識。通常面向本科生開設的微生物實驗主要以好氧微生物為對象,因此學生接受的微生物學知識側重于好氧微生物,對厭氧微生物的接觸和認識較少。我們通過引入厭氧環境中微生物結構分析等實驗項目,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厭氧箱的使用,掌握厭氧微生物的培養方法等實驗內容,進一步豐富實驗教學內容,深化實驗教學改革。

        三、小結

        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展示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微生物世界。與目前基于高通量測序的微生物多樣性分析方法相比,DGGE技術具有快捷、方便、成本低等優點,適合應用于微生物創新實驗教學。通過這些研究性實驗的開展,使學生完成無法在正常教學時間進行的實驗內容,拓展了與其他學科實驗技術的綜合應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而且增強了綜合思考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獨立完成畢業論文實驗及今后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8]。

        參考文獻:

        [1]張萍華,蔣冬花.微生物學創新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微生物學雜志,2013,32(3):107-109.

        [2]袁生,徐旭士,戴傳超,何偉,張茵,尚廣東,戴亦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38-140.

        [3]賈艷萍,張蘭河,馬姣.立足學科發展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2):26-32.

        [4]李曉然,呂毅,宮路路,柳陳堅.微生物分子生態學發展歷史及研究現狀[J].中國微生態學雜志,2012,24(4):366-369.

        [5]李琬,李景鵬.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堆肥微生態研究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18):20-25.

        [6]王洋清,楊,李勇.DGGE技術在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J].生物技術通報,2011,(5):75-79.

        [7]高慧琴,劉凌.PCR-DGGE技術中不同DNA提取方法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52,102.

        [8]高健,周建良,蔣本桂,張潔.普通微生物實驗教學全面開放理論的建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4(3):113-114.

        第3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觀察植物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的主要目的是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識別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比較細胞周期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傳統的顯微實驗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由于制作b片比較繁瑣,顯微鏡的使用缺乏經驗,學生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尋找合適的視野,幾乎都找不到分裂期的細胞。因此,傳統教學一般是作為驗證性實驗,缺乏探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第二,老師無法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所以學生的某個失誤可能造成實驗最終的失敗,無法享受實驗的快樂,導致實驗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漸喪失。第三,由于老師對整個課堂的監控和管理的缺失,實驗結果無法保存,對學生的客觀有效評價很難實現。

        筆者利用數碼互動生物顯微系統,進行了“植物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課的多次嘗試,覺得數碼互動顯微實驗教學至少在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都有傳統顯微實驗不可比擬的作用。

        1.利用其捕捉功能,轉變學習方式:從“被動”走向“主動”

        舊式的顯微實驗結束后,學生就把裝片洗掉,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的實驗進行有效評價。所以部分學生做實驗有些敷衍了事,隨便搗鼓搗鼓就閃人。其實高中生被認同的需求和責任感明顯增強,不管平時成績好還是差,都想在實驗中露一手。學生或許不再是被動地完成實驗,而是主觀上更迫切地想做好實驗。

        造成此種尷尬的主要原因是評價機制的缺失。準確合理的評價能幫助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它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對于學習目標的實現程度,喚起學生新的認知需要和成就需要,既然該系統能捕捉圖像,如果布置圖片和結果數據的上傳任務,課后網絡上公開展示,并對每個學生的實驗結果共同評價,那么實驗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會不會大大提高?

        我們布置了兩份作業上傳:一是含有分裂期細胞的顯微圖片,二是對不同時期的細胞數目統計結果表。學生一打開電腦,就立即看到今天實驗課的任務和要求。在任務驅動下,在整個實驗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參與,緊張實驗。6大組的組長負責分配實驗用具,每小組的成員都積極配合,實驗室里不再有喧嘩和吵鬧。更可貴的是,課后各班都有學生覺得實驗結果不滿意,要求利用課余時間重新實驗,這是以前的實驗中前所未有的現象。

        2.利用其數碼功能,轉變教學方法:從“灌輸”走向“探究”

        《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數碼顯微鏡和電腦連接,顯微鏡下的圖像直接清晰地顯示在屏幕上,顯微鏡的調節更方便。這樣學生就可以省出更多時間觀察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數量、位置的不同,分辨其所處的分裂時期,并對觀察到的細胞圖像進行統計和分析。通過細胞各期數目的占比,可計算出細胞周期各時期經歷的時間。那么,我們實際上拋棄了以往制裝片、找圖像的驗證性實驗模式,改成探究細胞周期的概念和實質的探究性實驗模式,這要比講授細胞周期的概念更具體更生動。這樣就可以擺脫講概念、析概念、判概念的傳統概念教學,促成一種更生態、更自然的概念生成模式。

        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像真的科學家一樣認真統計,上傳的統計表格都真實可信。由于部分學生制作的裝片不理想,因此他們改用了固定裝片進行計數統計,也順利得到相關數據。即使與洋蔥等植物的真實數據有出入,但是那種科學探究的態度和品質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和融入,這是生物實驗教學的本真意義和歸宿。

        3.利用其互動功能,轉變評價機制:從“單一”走向“多元”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相對于傳統靜態的、標準化的單一性課堂評價操作方式,《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希望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如果課堂評價運用得好,則對于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調動積極思維,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傳統顯微觀察的實驗教學中,由于互動交流的缺乏,使得學生在該實驗課堂中不能獲得及時準確的評價。在數碼互動的顯微實驗教學中,通過網絡技術,教師可以在每一步驟中了解學生的實驗進程,對所有的學生監控和指導;同樣通過網絡技術,師生可以在同一時間看到同一視野的物象,共同分析、評價及糾正。那么,如果及時捕捉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個別或全班教學示范,進行師生及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就可以在以下方面實現評價的“多元”:

        (1)評價主體的“多元”。傳統模式下形成的教師權威,剝奪了學生作為主體的權利和地位。利用這套互動教學系統,教師可以實時監控和評價每個小組的實驗進程,采用教學示范的方法讓所有學生都能看到。因此,每個學生都是評價的主體,也是客體。當某一植物根尖分生區細胞的清晰完美的視野呈現在所有學生的屏幕上時,那種贊許和肯定;交流區里那么多的“贊”和鮮花,都體現著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著課堂的過程性評價。

        (2)評價方法的“多元”。對高中學生來說,考試成績幾乎是評價是否是好學生的唯一方法。實驗結束后,對學生所提交的作業進行展示,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評價,選出實驗中最出色的圖片,放入學生的成長檔案袋,不失為一種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積極評價。

        第4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多學科融合;教學改革;教學質量;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108-03

        微生物學是生物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中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由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不難看出,該學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實驗性和實踐性,同時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既是對微生物基本理論的深化和鞏固,又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最有效途徑,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科學思維和提高對本專業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開設微生物學課程時,微生物學實驗也是既重要又十分必要的課程。我校的生物工程、釀酒專業和生物技術三門本科專業盡管分屬于工科、理科性質,但均側重于培養本領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人才。特別是我校“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的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定位為“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新世紀高層次工業生物技術人才”。同時,微生物學是多個相關學科的聯系紐帶,特別是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發酵工藝學等本專業的學科平臺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均依賴于微生物學科的支撐。同樣,微生物學和微生物實驗課程的知識體系、基本理論和前沿進展又離不開其他學科的支撐,因此,在學科交叉與知識融合的背景下,在本科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中,我們特別注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改革和實踐效果。

        一、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及不足

        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從培養人才目標上來看,微生物學實踐教學與微生物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就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微生物學理論課程設定40學時,而實驗課程設定48學時,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傳統的實驗教學雖有區別,但總的來看多以單元操作實驗、結果驗證實驗為模塊進行課程設置,其出發點是以掌握基本實驗技能,加深基本概念和理論為目標的。就其出發點來看,傳統的實驗教學設置課程體系是發揮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對照培養高素質、寬口徑和創新型生物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來看,傳統的實驗教學仍有一些不足之處,概況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在主觀認知上,認為實驗課的目的是驗證課堂講授的理論內容,常采用實驗課堂上教師單純講解示范,學生一味跟蹤模仿,造成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效果。長此以往,實驗教學形式僵化,學生上課興趣降低,導致最終的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期目標。二是實驗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呈現點狀式、碎片化特征,驗證實驗過多,綜合型、設計型實驗環節較少。這種實驗內容的設計優點是強調對基礎實驗技術的掌握,但是很難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三是實驗安排上采取每周有實驗,理論課和實驗課并行的特征,導致一些連續性的實驗難以及時完成。這種實驗課程學時的安排布局看似合理,實則不符合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規律,因為有些微生物學實驗需要半天、一天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而零碎的時間打斷了實驗的節奏,導致不可預知的實驗結果,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分析和吸收消化所學知識,教學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為此,我們在吸收、總結傳統實驗教學精髓的基礎上,根據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特征,探討和嘗試了一些微生物學實驗課教學的新舉措。

        二、微生物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1.微生物實驗課程的體系改革。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含無菌技術、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顯微技術這四大技術。如前所述,一方面,這些實驗技術是基本的微生物學實驗操作,隨著生命科學特別是微生物學科的快速發展,僅僅開設這樣實驗內容是跟不上學科發展的步伐的,因此微生物實驗教學體系結構也要有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必須體現新內容、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進展。另一方面,實驗課程通常將這些實驗技術分散在相對獨立的實驗單元中,各單元之間缺乏方法和內容的有機結合,形成割裂的教學效果,難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的理解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因此,我們在課程實驗教學環節,重構課程實驗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增加綜合和設計型實驗比重,進行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的交叉遞進式培養。

        首先,通過單元操作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即染色技術、顯微技術、無菌技術、純培養技術)和動手能力。本部分內容主要包括細菌、放線菌、酵母和霉菌的形態學特征;微生物培養基的配制和接種;微生物培養基的配制與滅菌等。單元操作訓練是認識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入門技能,也是開展微生物學研究和微生物工程必備基本技能。在開展單元實驗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實驗興趣,首先結合教學錄像進行講解,在實驗的關鍵點設置思考題,在觀看錄像過程中,老師隨時就問題和學生互動,讓學生對實驗原理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問題設置上要能夠從細節入手,讓學生學會知識的交叉運用、思維方式的靈活拓展。如在進行培養基滅菌實驗中,首先設置問題1:常見的滅菌方式有哪些?其適用范圍和特點有哪些?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和老師引導,學生很容易回答這個問題。接著,設置問題2:無菌操作時,超凈臺面和雙手表面如何殺菌?通過這個問題與接種操作技術結合起來。設置問題3:我們在消毒時為何用70%左右的酒精而不是用無水乙醇?通過這個將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兩個學科進行了有機交叉,實現了知識的融合。緊接著設置問題4:如果工程發酵罐中發現了噬菌體污染,如何消毒?這個問題將理論問題與發酵工程相結合,該問題要求學生既要掌握理論知識,也要熟悉發酵工業才能很好地進行回答。通過四個環環相扣的問題實現了知識的遷移、交叉和融合。其次是通過綜合實驗設計,強化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和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在這一部分中,首先由教師將一系列獨立單元實驗設計成圍繞為解決某一模擬課題而展開的系列關聯的實驗環節,然后學生利用微生物理論知識結合基本實驗技能,在遵循微生物基本原理基礎上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實驗對象。讓學生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并學會對不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以自來水中大腸桿菌菌群檢測為例,利用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實驗進行微生物的鑒定,并對照水質檢測的國家標準來安排實驗。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不僅利用了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而且還將大腸桿菌的形態學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菌種鑒定等知識融合到實驗中。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直接認識到微生物特別是大腸菌群在水質監測中作為指標菌的重要應用。再次,通過設計型實驗,提升學生利用微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技術開展工業微生物菌株選育的能力。在這一層次上采用學生自主設計、老師負責把關的開放式實驗教學模式,強化工程概念和實踐特征。學生通過完成前面兩個階段的實驗,對微生物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能有了較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按照自由組合分組、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協同完善內容安排、時間分配,強調團隊合作的基本原則開展實驗。老師在整個過程中要起著引導、啟發作用。例如:以“從自然界中篩選產酸性淀粉酶(或有機酸)的芽孢細菌”研究課題開展實驗為例。學生需要完成如下工作:通過生境分析明確采樣地點;完成采樣并查找或自行設計快速檢出方法;進行富集和選擇培養;篩選獲得相對優良的產生菌株;初步鑒定和發酵實驗。整個環節的完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強化團隊協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一個真實的實驗研究過程的鍛煉。最后,設置交叉學科的創新課題,引導學有余力的同學積極參與授課老師的相關科研課題,激發學生對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學的興趣。如前所述,微生物與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有著廣泛的交叉與聯系,當今工業微生物育種技術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培養創新潛力大、科研素質高的學生,普通的實驗設計難以滿足需要。我們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初步形成了創新課題的形式,讓部分學生真正參與到科學研究的第一線。創新課題實驗按照學科交叉、由易到難、注重創新的原則設置。在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小型課題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融入到研究生課題的探索中。如,以“表達綠色熒光蛋白的重組大腸桿菌構建”為課題,將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學等相關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其中,讓學生在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實現寬口徑、厚基礎型的人才培養目標。

        2.微生物實驗課程的課時安排和考核模式改革。如前所述,傳統的實驗教學課時安排導致不適宜于微生物實驗課程的開展。為了避免分散的課時導致教學效果的降低,教務部門在安排班級教學任務時,會統籌考慮不同課程的差異性,在協調優化課時安排的基礎上,排出相對完整的時間安排微生物實驗課程教學。另外,任課教師統籌利用下午和晚上連續較長的時間開展教學工作。實踐證明,優化課程學時結構,合理安排教學課時能夠保障實驗的連貫性、一致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顯著提升教學效果。考核是實驗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是評估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手段。傳統微生物學實驗考核方式相對單一,通常以實驗報告為主,考勤情況等為輔綜合評定的方法作為考核手段。這種評價方法盡管具有標準公平、成績公正、易于操作等優點,不足之處在于導致學生僅注重實驗結果和實驗報告的書寫,而忽視了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這種考核模式難以真實反映學生對微生物學理論和實驗技能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也對微生物學實驗課程考核方法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首先,我們認為考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基本實驗技能的掌握,還應包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因此,實行實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評方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技能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很有必要。

        其次,在加強對實驗課程的管理和考核規范的前提下,淡化和簡化實驗報告中操作步驟按部就班的抄寫,注重結果分析和討論,并在實驗結束后布置一些開放性的思考題讓學生完成。這樣,不僅能促使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增強其學習主動性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避免學生對實驗結果作假和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發生。

        再次,分類考核,全面考查。對于一次實驗課能夠完成的單元操作實驗,指導教師應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完成情況和結果,發現問題當場指出并評定課堂表現成績。教師將根據實驗課堂表現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對每個單元實驗的綜合成績進行評分。對于需要多次實驗才能完成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要求提供詳細的原始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報告作為實驗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結語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的微生物學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在多年來不斷探索和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學科平臺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微生物學理論課老師一般都要擔任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課程,這樣老師能夠更好地自主協調和平衡理論教學與實驗課程在時間、節奏和進度上的合理安排,從而使二者能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整體上提高微生物學的教學水平和質量。通過單元操作實驗、綜合實驗、設計實驗和創新實驗等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實驗內容結構安排,對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論課,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諸葛健,李華鐘.微生物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周宜君,劉越,戴景峰,等.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9,36(10):1609-1613.

        第5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5-0249-02

        微生物學是高等院校生物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必修課,發酵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都是在微生物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是一門操作技能很強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亞于其理論課程。該實驗課程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橋梁與紐帶,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態度、樹立創新意識、提高獨立科研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都存在弊端,因而對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迫在眉睫。

        一、該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方法。在很多高校以往的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講授法進行教學,學生往往被動地、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講解、演示、實驗注意事項等完成實驗[1]。這種方法只發揮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有效發揮,導致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缺乏思考的獨立性。

        2.教學內容。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含無菌技術、染色技術、純培養技術、顯微技術這四大技術[2]。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通常將這些實驗技術分散在相對獨立的實驗單元中,各單元之間缺乏方法和內容的有機結合,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融會貫通,以聯系性、全面性的思維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實驗內容多采用驗證式模式[3],該模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事倍功半,導致學生到了工作崗位缺乏獨立工作的能力,不能將已學過的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能串聯起來去設計實驗方案和解決實際問題。

        3.課程考核。由于實驗課學時比理論課學時少,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把實驗課當作理論課的“附屬課”,沒有意識到實驗課程對于微生物學科的重要性。實驗課程的評分依據一般以學生課下完成的實驗報告為主,造成學生只看重實驗報告而輕視實驗操作的不良后果[4]。此外微生物學實驗多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存在抄襲甚至篡改數據等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研品質。

        二、項目研究目標

        研究型高校一個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基于此,開發新的實驗教學模式、重組實驗教學內容、最大程度地發揮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中的作用將成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教改項目在確保學生全面掌握微生物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術和方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教師更多地發揮引導和服務的功能,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

        三、項目研究內容和方法

        研究型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采用模擬科研課題的方式,將分散獨立的實驗課程內容串聯成有著密切聯系的整體,通過針對解決某一科學問題而展開實踐和探索。

        1.探索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首先由教師將一系列獨立單元實驗設計成圍繞為解決某一模擬課題而展開的系列關聯的實驗環節;然后學生遵循框架式實驗內容,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實驗對象,學習和掌握相關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并學會對不同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最后教師從總體上剖析模擬課題的目標與實驗內容設計的思路,學生在反觀已開展的實驗設計的基礎上探討其他可行方案,從整體/系統的角度看待模擬課題,對實驗課題如何入手、如何安排獲得基本認識。

        2.綜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教師圍繞某一專題通過課堂集中講述或提供實驗技術錄像的方式,分別闡述針對同一目的的不同技術方法,并設定不同的背景條件或者給予不同的實際樣本。學生通過課堂討論及輔助教學手段學習多種技術方法,對教師提供的一系列不同情況/樣品進行自主選擇適用方法并開展實踐,并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例如:以“微生物的生長和控制”為專題,對不同的微生物(原核、真核),不同的培養基質,不同的細胞濃度(極低、高濃度),圍繞生長測定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半自主設計小型方案研究理化因素(pH、溫度、碳氮源等)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通過實驗獲得數據結果,初步掌握培養條件優化的方案。

        3.設計式研究。在這一層次上,采用“學生自主實驗”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在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上,分組開展獨立課題研究,自主進行方案設計、內容安排、時間分配及相互配合完成整個過程,并獲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提出改進或后續研究規劃。例如:以“產特定目標產物的目的菌株的篩選”為研究課題,通過生境分析明確采樣地點,自行采樣,查找或自行設計快速檢出方法,進行富集和選擇培養,比較獲取相對優良的產生菌株,并進行初步鑒定和簡單的培養優化。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獲得一個真實的實驗研究過程的鍛煉。

        4.改革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考核的內容不僅應包括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和基礎實驗技能的掌握,還應包括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精神以及科學嚴謹的態度。因此實行實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考評方法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技能和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很有必要[4]。教師要加強對實驗課程的管理和考核,要嚴格規范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除了在課堂上做好操作演示外,要隨時指導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操作方法。對于一次實驗課能夠完成的基礎性實驗,指導教師應當場檢查學生的實驗完成情況和結果,發現問題當場指出,并評定課堂表現成績,并要求學生當堂提交實驗報告。教師將根據實驗課堂表現和實驗報告完成情況,給出每個單元實驗的綜合成績,這樣避免了學生對實驗結果作假和抄襲實驗報告的現象發生。對于需要多次實驗才能完成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要求提供詳細的原始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報告作為實驗成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我們希望通過上述改革能夠很好地解決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優秀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志偉,屈年瑞,高大威.微生物學開放性實驗的探索與研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1,38(1):118-122.

        [2]葉輝.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4,23(2):58-59.

        [3]季淼,葉明,楊柳,王穎.工科院校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6):977-979.

        [4]劉曉紅,曾馳,繆禮鴻.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4):8394-8396.

        基金項目:江南大學2013年本科教學改革項目(JGB2013078)。

        第6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環境工程微生物學 教學 體會

        微生物技術是現代高技術之一,對經濟建設與社會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以低耗高效、副產物和副作用小、安全性好,而在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代技術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將微生物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到環境工程中,為微生物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在解決目前人類所遇到的人口、能源、廢物處理等環境問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顯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因此,國內許多院校的環境工程專業開設了《環境工程微生物學》課程,并將課程的重點放在了介紹微生物的生態與微生物在解決環境問題的應用上。但同時《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內容與研究方法上和環境工程的其它課程又有較大的差別,所以該課程的教學有它的獨特性。

        我校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自開始招環境工程本科生以來,一直把《環境工程微生物學》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目前,我有幸成為這門課程的主講老師。如何對待該課程的教學? 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教學緊跟學科發展步伐,使學生在系統學習和掌握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防治環境污染、改善與提高環境質量的微生物學原理、技術和方法? 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工作,感受頗多,特將我對講授這門課的一些體會總結如下,請批評指正。

        1 加強緒論部分的教學

        有些人認為緒論沒有什么具體內容,在教學上可有可無,有些老師往往是讓學生們自學緒論部分。但實際上緒論是一門課程的序曲,又是一門課程的縮影和向導。在緒論的講授中,授課教師應該介紹微生物的發現及其與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微生物對于我們人類和環境的重要性;介紹微生物學的奠基、發展歷史、現狀及發展方向,讓學生了解微生物學是在解決實際問題,是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得到發展的;介紹顯微鏡的發明者列文虎克、青霉素的發現者弗萊明等為微生物學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迪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1];介紹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當前的研究熱點和難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在課程的講授過程中要多聯系生活和實踐,努力使抽象深奧的內容變得具體簡單。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發酵時,聯系酸奶的制作,告訴學生各廠家生產的酸奶呈現不同的風味就是因為不同廠家選用的菌種不同,因而發酵產物不同所致,使學生深刻了解了發酵的不同類型。

        2 更新教學內容,加大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傳授

        環境微生物學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隨著生物學、微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的發展而不斷呈現出新的內容。特別是日新月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滲透到生物科學和技術的各個領域,尤其是與微生物學關系密切,這更加促進了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為了緊跟時代和學科發展的步伐,培養高質量人才,教師需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跟蹤學科前沿發展變化的動態,將新的知識和新技術及時增加到教學中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學科前沿性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為他們將來深入開展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可以講解有關dna重組技術、基因擴增技術、dna測序技術等高新技術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現狀和發展前景[2,3],為學生將來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同時還可以把一些和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知識,例如adis的傳播及預防,sars、禽流感的爆發與環境污染的關系等等,以科普形式介紹給學生,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另外,把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引入教學中,也可以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激發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研動機,幫助學生認識發現真理的過程,培養其攀登科學高峰的信心和勇氣。

        3 改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機是一種內驅力,學習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只有在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想象力和參與能力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效力。環境微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們在通常情況下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其教學內容是一些微觀的、抽象的、闡述性的內容,并且涉及到遺傳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諸多前沿學科,具有較強的廣度與深度。如果不能及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那么這些繁雜的內容就會使學生感到味如嚼蠟,毫無興趣,直接影響學生的理解,最終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效果不佳。如果激發了學生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就會增加學生課后查找、閱讀參考資料的主動性,這對學生后續內容的學習也是一種鞭策和鼓勵。

        學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前,主要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基礎化學等課程,專業課程學習尚未展開,所以學生對環境工程專業學習微生物目的缺乏認識,在他們思想上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即解決環境問題必須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將工程實踐中一些有影響的或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實例,如:一般的城市二級污水處理廠、城市垃圾資源化系統等內容引入課堂,讓學生明白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還有,《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前幾個章節主要講述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生化過程,具有概念多、微生物種類多且形態多變的特點,而且由于微生物形體小,無法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直觀的印象,學生普遍感到“看不見,摸不著”。針對這種情況,應當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利用一些典型微生物的圖片或三維動畫形式,描述其形態與生長發育過程,這樣既方便講解又生動活潑,利于學生理解,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同時,還要鼓勵學生自己動手采集微生物,利用實驗室開放時間,自己去觀察體會,并通過查資料,關注學科進展,采取互動形式,增加學生從課外獲得相關知識的能力。

        4 加強實驗教學

        微生物學是來源于實驗的科學,所以我們應著重加強實驗教學。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是一門原理性、概念性、實踐性、操作性難度較大的課程。比如顯微鏡技術、制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的制備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純種分離培養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大氣及水中微生物監測技術等。這些都需要特殊的設備和獨立的訓練,如果沒有足夠的課時及儀器支持,掌握其中的操作技術是很困難的。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實驗課前期準備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精細和繁瑣的工作,工作量大,連續性強,即使是微小的疏忽也可能造成實驗的失敗。在做實驗準備的過程中必須認真、細致才能保證實驗課的順利進行,這就對實驗室老師的素質和教學態度提出嚴峻的考驗。

        還有,實驗操作過程是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最好的過程。實驗中,我們應該采取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大膽探索,教師積極引導、注重啟發的實驗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做“細菌革蘭氏染色”實驗時,我們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完成3個不同類別典型細菌的正確鑒別染色片,從挑取菌種、涂片、固定、染色、調試顯微鏡,直到觀察到染色的微生物形態,鑒別出正確的菌種為止,整個過程完全由學生自己操作,而且實驗的每一步都要非常認真仔細,稍不注意就得不到正確結果[4]。實驗中,學生對涂片后固定細菌時的溫度高低、洗片環節、酒精脫色的時間等精心分析,反復實驗摸索,并在教師的啟發下,找出問題癥結,直到得出滿意的結果為止。實驗過程中,我們還應對學生操作時的習慣性問題和錯誤作重點提示和講解,并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及時指導糾正動作,嚴格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實驗課的講授過程中,我們還應盡可能地開一些綜合性地實驗。綜合實驗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與教師互動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學生獨立自主進行實驗的設計、組織、實施和管理。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多,而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是過去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生對實驗過程印象不深,理論掌握不牢,動手能力不強,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我們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實驗課題,如水、室內空氣、土壤和食品中的微生物種類、數量、分布等應用于實驗教學,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由指導老師指導和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案,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激發了學習興趣,鞏固了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微生物學博大精深,微生物在處理環境問題時的優勢越來越明顯。作為環境工程專業的重要基礎課之一,《環境工程微生物學》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微生物教學進行得更合理,如何使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具備較高的微生物學綜合素質,相信通過對教學經驗的不斷總結和改革,通過主講老師地不斷學習提高,最終能夠使《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的教學工作適應時展要求,為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環境科學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張洪勛,王曉誼,齊鴻雁.微生物生態學研究方法進展[j].生態學報,2003,23(5): 988-993.

        第7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水產微生物學;改革;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環境、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農業發展面臨的三大問題。21世紀的農業已從植物、動物的“二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的“三維”轉變,微生物對資源循環的穩定起到重要作用。實現農業微生物產業化,大力發展“白色農業”已成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應與我國農業發展方向相一致,重視水體中的微生物是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因此,水產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探索,一直是高校水產養殖專業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工作者討論的熱門話題。目前,有關微生物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已有報道,本文針對水產養殖專業開設的水產微生物學課程進行了改革探索,主要從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實驗課內容的重建三方面進行了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水產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合格的水產專業技術人才。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改革的中心。水產微生物學起步晚,發展快,內容覆蓋面大,且廣泛聯系實際。由于該學科發展時間較短,容易出現主線不清、體系不嚴等問題。因此,針對水產養殖專業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認真鉆研教材,突出授課內容的重點、難點,深入淺出地對其進行講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內容龐雜,在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時,教材內容有些滯后,造成學生對學習本門課程興趣不大等問題。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了解學科的最新動向,如何在授課過程中補充一些學科發展的新知識、新動向,如何處理教材的經典內容與現代技術的發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內容間的相互關系,是水產微生物學講授過程中教師需要處理的重點內容。首先要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及“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是水產微生物學的兩大塊教學內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細胞類的微生物及不同種類微生物的特性等;有關“微生物的生命活動”包括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初生代謝和次生代謝)、微生物的遺傳育種等;“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包括微生物對環境生態、飼料、水產品及魚病的影響等內容,這樣整理以后能使各章節聯系更加緊密,抓住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把微生物在水產中的應用貫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動部分中講解,易于學生理解掌握、融會貫通。其次要避免教學內容交錯重疊,《水產微生物學》與多門課程密切相關,如與《生物化學》、《水化學》、《水產動物營養學》及《水產動物疾病學》等課程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最后要理論聯系實際,適當補充學科發展新知識。微生物學是一門與生活實踐有密切聯系的應用學科,課堂教學中應盡量把生活、生產中一些與微生物緊密聯系的有趣實例引入到課堂中進行講解,用平時看得見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水生微生態學一章時,可列舉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使用及對水質改善及對水產動物的影響,從而了解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的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從心理學角度看,面對新的知識時,學生總有畏縮、退讓、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效果的關鍵。水產微生物學教材講授內容是一個微觀世界,是看不見的微小生物。在教學中,傳統的黑板教學無法做到直觀教學,結果是老師難講、學生難懂、課堂教學過于呆板。而板書結合多媒體教學可以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態講授過程中,可通過課件及音像制品先將一些細菌、放線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圖和真實圖片展示給學生,同時簡單介紹這些微生物與一些常見水產動物疾病的關系,與水產品腐敗變質的關系,與發酵生物飼料等的蛋白飼料關系,與改善環境的微生態制劑等的關系;然后從形態、結構及組成上講解各種微生物的特點及應用。這樣利用大量的教學課件,將不同種類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觀、清晰、準確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將逼真的畫面和清晰的、環環相扣的圖表展示給學生,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直觀、簡潔,學生帶著積極、主動、熱情的態度去學習,增強了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節省了時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和教師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是現代教育中學生和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學生學會學習需要教師不斷引導,包括如何閱讀、預習、聽課、做筆記、總結、復習、應用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維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以達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目的。如在閱讀時,我們根據教材內容,列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或查閱相關資料,避免無明確目的地盲目讀書,而查閱資料可貫穿預習、學習、復習各個階段;應用是對知識掌握的最高境界,相關章節學習結束后,安排學生進行小論文撰寫或論述相關問題,以鞏固學習內容和靈活應用知識。總之,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掌握知識結果更為重要,更具有長效性。教師要把這一任務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三、實驗課內容的重建

        實驗課是水產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培養、訓練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實驗課教學內容設計應體現實驗的連貫性、整體性、邏輯性和綜合性,從而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提高實驗課所掌握的技能的實際應用性。根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及水產養殖行業對水產技術人才的需求狀況,分析學生在今后實際工作崗位上應具有的相關技能,將《水產微生物》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為2個教學模塊,即基礎實驗部分和綜合實驗部分。基礎實驗為綜合實驗做鋪墊,其內容包括微生物檢驗操作技術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如:無菌操作技術,培養基配制,滅菌消毒等技術,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和保藏技術,常用微生物的鑒定技術等。在基礎實驗中強調操作的連貫性,充分考慮前后操作內容的銜接性。在準備工作,培養學生必需的無菌操作概念,培養基的制作,并對相關物品進行消毒及滅菌;接著是微生物的分離、培養、純化及保藏;獲得了相應的菌株后再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和初步鑒定,包括染色技術、形態的觀察、大小和數量的測定、相關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測定等。整個授課順序內容連續且完整,達到了培養學生對微生物操作的整體認識,為進一步開展綜合實驗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礎。綜合實驗是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后開展。考慮到學時數的限制,綜合實驗可放在后面開始的“動物營養與飼料”、“水環境監測”等綜合實驗課程中開展,開設內容為“微生態飼料添加的制備”、“微生態制劑的制備”,學生在掌握微生物培養等的基本操作后,運用微生物發酵技術制備出微生態飼料添加或水質改良用微生態制劑,然后將做準備出的產品運用于養殖過程中再進行下面的其他綜合實驗,從而體現了微生物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水產微生物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總之,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的不斷關注,微生物知識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就對水產微生物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產微生物學教育應承擔起水產養殖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只有積極深化水產微生物學教學內容的優化和教學方法的革新,才能培養出實用型、創新型、吃苦耐勞型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我國水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樹青,江曉路,牟海津.促進微生物實驗技術創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學通報,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學課程改革[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7,(2):46-47.

        [3]李新社,陸步詩,王放銀.微生物學課程改革初探[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2):211-213.

        [4]譚鳳霞,彭本英,羅靜波.水產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8(8):270-272.

        [5]謝潔,左偉東,潘國慶.淺談高等學校微生物學課程改革策略[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繼芳,王鳳舞.水產病原微生物學教學中的幾點體會[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慶.水產微生物學[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8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 微生物學 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其理論研究與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工業發酵、環境保護、食品衛生、醫學保健等方面[1],其實驗性和應用性很強。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其教育資源、師資力量等方面相對其他高校不具有競爭優勢,如何利用本地資源結合微生物學科更好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筆者認為,根據教學目標及學科發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更新學科知識和提高學生實驗技能,是教師面臨的旨在提高微生物學課程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任務。曾有一些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寶貴經驗[2]-[4],但教學改革因地制宜,尋找適合本校人才培養模式才是重要的改革渠道。

        1.理論課教學改革

        微生物的特征體現在其個體微小、肉眼難以觀察,并且有特殊的生活規律,單憑想象學生難以理解,理論課就顯得枯燥無味,使學生產生厭學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化抽象為直觀,化靜為動,大量的圖片及動畫讓學生產生了好奇心和一定的學習興趣。由于多媒體的信息量大,往往形成“填鴨式”教學,時間長了學生就會跟不上課程進度,形成已學內容記不了,新學內容看不懂的被動學習現象,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對理論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可嘗試采取以下措施。

        1.1跟進時代前沿,突出教學重點。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微生物學知識的不斷更新,使模式化的課本講授跟不上時展步伐,經典的科學性成果是學生學好微生物學的基本前提,但是前沿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微生物學科在科學研究和應用上層層出新。教師在授課時應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學科動態展現微生物學相關知識,使學生了解當前的研究熱點,激發學習興趣。例如講到病毒一章時,可結合由病毒引發的流行病如禽流感等,其危害人類引起人們的關注,通過引導學生,讓學生有意識地了解病毒的侵染機制,學習之后印象深刻記得牢;教師將課題研究融會到課堂知識中講解中,讓學生感覺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應用性和貼近性,增強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熱情。

        1.2結合專業需求,完善教學內容。

        微生物學是基礎專業課,針對不同專業開設的微生物學教程,教師可根據專業方向側重對學生畢業的實際應用授課。由于微生物學科發展迅速,新領域不斷開拓,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本專業在社會上的需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應完善教學內容。例如制藥工程專業在大二上學期涉及微生物學,作為工科專業主要在實際應用上發展,如通過微生物發酵制備抗生素,利用基因工程菌生產靶向藥物攻克病灶等;而生物技術專業則主要是往上游研究技術上發展,當然其涉及的范圍較廣,因此教師教授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基本知識,還應結合社會生產實際和學生專業給予適當的補充和引導,更好地讓學生準確定位,有目的地學習。

        1.3滿足學生欲望,改進教學方法。

        多媒體和板書結合不失為有效增強教學效果的方法[5],可將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板書則可轉移學生的視覺疲勞,避免多媒體信息量過大而來不及記筆記,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單方面傳授勢必忽視學生對所學知識吸收效果的反饋,因此結合采取啟發式、討論式等互動性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增進師生和生生間的交流,還能使學生針對問題積極思考。教師應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不拘于定勢,力求增強其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評價會促進學生對課程的熱愛,并積極配合教學,達到雙贏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2.實驗課教學改革

        學習微生物學除了掌握好理論知識外,其實驗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實驗課作為理論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索研究能力。微生物學實驗在僅有的實驗課時和實驗設備中并不能滿足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另外,實驗主要由教師講解、示范,加上學生基礎較差,容易形成依賴,且形成的實驗小組分工不明確導致個別小組成員只看不做,甚至連實驗結果和分析都是抄襲,學生形成被動實驗,沒有積極性,達不到實驗教學的目的。因此,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資源,教師應利用實驗內容綜合改進實驗教學,真正提高學生的操作及創新思維能力。

        2.1注重實驗預習,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實驗課前做好預習,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實驗,教師布置預習往往在實驗前并沒有檢查預習效果,有的學生只是隨意抄寫實驗目的和原理,并沒有結合所學知識理解實驗意義,應付式地完成導致實驗過程中手忙腳亂,不知從何下手,繼而草草了之,達不到實驗目的,得到的實驗結果不盡如人意,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實驗前的預習功課是必要的,而且應當由教師監督檢查,可針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問學生,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一些驗證性實驗例如革蘭氏染色、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染色后預期實驗效果是什么,為何產生區別,從而逐一地讓學生深刻理解革蘭氏染色原理,強化理論知識的記憶與應用。在熟悉實驗背景的情況下學生會積極探求自己的驗證結果是否與預期一致,從而激起欲望學習如何正確操作達到良好的實驗效果;對于綜合設計性實驗可引導學生查閱文獻,并設計方案,再由教師指導,針對不同小組的方案進行討論式引導,如材料的選擇、路線設計、結果處理、注意事項等是否考慮周全,鼓勵學生主動學習與開拓思維,進而積極投入實驗。

        2.2優化實驗內容和方法,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微生物學實驗中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較多,往往學生照搬實驗步驟,對于實驗條件有所變動時也不能尋找另外的途徑解決,實驗中遇到問題無法處理,依賴性強,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一些基礎性實驗由于課時安排斷續連接,讓學生對于已經做過的實驗記憶不強,導致下一實驗被動。因此,對于基礎性實驗如培養基的制備、消毒與滅菌、微生物的接種、平板分離技術、微生物形態觀察、活菌計數等可以形成連續性實驗的,安排約一周的時間完成,一旦完成實驗學生就容易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這使學生對基本實驗的來龍去脈有所了解,整體把握微生物的基本實驗操作,為綜合性實驗研究打下基礎;也可形成設計性實驗,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開發創新思維。如對產某種酶菌株的篩選,學生可在基礎性實驗上自行設計不同的方案和路線完成選題實驗。

        另外,教師還應根據實驗條件在操作中指導學生實驗試劑和步驟運用的靈活性,注重實驗過程,指導學生操作的規范性,微生物的培養常常因操作不當或細節疏忽造成污染,必要的演示可以防止學生習慣性操作錯誤的發生,如在超凈臺的接種演示、劃線分離示范等;根據學生課程設置,避免完全重復實驗,如光學顯微鏡的使用在其他實驗課程中已學習,對其構造和原理等方面可安排學生在該實驗中復習和相互交流。由于一些微生物極其微小,教師應著重強調油鏡的使用及規范操作,并通過觀察結果評價學生是否真正掌握。

        2.3完善實驗結果剖析,提高學生反思分析能力。

        每次實驗完成得到的實驗結果各不相同,并不是要求每次都取得好結果,對于實驗結果注重的是分析原因,無論成功與否,都應強調實驗過程的重要性,結果代表的是實驗操作的效益性。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結果反思實驗中成功或失敗可能的原因,根據實驗報告反饋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再講解剖析,比如可采取多媒體展示一些成功實驗圖片或結果,或通過視頻播放規范實驗操作,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分析情況,讓學生從本質上透徹了解實驗操作的重要性,有意識地避免在今后實驗中犯類似錯誤;對實驗后思考題要求學生認真分析解答,通過問題深刻理解該實驗原理和意義,可以由教師引導,相互討論,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4改進實驗考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生物學的學習不僅在于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而且其實踐性很強,實驗技術已滲透到其他相關學科[6]。常規的微生物學考核并沒有將學生的實驗獨立出來考核,而是與理論考試一起形成筆試,占有的比例較小,有的學生善于動手,勇于發散思考,而此種考核方式不能選拔出實驗技能強的人才,會導致學生學習實踐興趣下降;對于實驗的考核只通過實驗報告也不能真正檢測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微生物學的考核可分為平時成績、理論成績、實驗成績三部分,實驗成績包括平時的實驗操作和實驗報告,實驗報告中的結果分析是考核重點,以此限制學生相互抄襲現象的發生,提高學生獨立科研、創新思維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積極探索,勇于實踐。

        3.結語

        微生物學內容覆蓋廣,技術發展快。教學改革應是隨著時展而發展的,改革的核心是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采用實現高素質、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新理念新手段,實行常教常新,不斷完善教學體系,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驗技能。針對地方本身具有豐富的特色生物資源,有待專業人才的開采與利用,這就使得地方高校肩負起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教學的不斷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軟實力,是衡量教學成果的重要砝碼,微生物課程作為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和現代化科技發展需求的一個重要人才培養平臺,教師應積極探索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為社會輸送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復興的機遇、挑戰和趨勢[J].微生物學報,2010,50(1):1-6.

        [2]崔恒林,董英,姜松.微生物學課程教研活動探索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2012(1):135-138.

        [3]陳吉剛.微生物學合作式教學改革的探討和思考[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9,22(2):84-87.

        [4]裴國鳳,李曉華,閻春蘭等.提高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微生物實驗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11):123-125.

        第9篇:微生物學實驗技術范文

        【關鍵詞】 醫學檢驗 綜合設計 教學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design on Microorganism Analysis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ability. Methods This program was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madical laboratory enrolled in the year of 2004. Results The students’ innovation thinking, synthetic capability, performance ability improved markedl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convince that this program promote 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atmosphere, elevate the practicality and creativity the of students.

        [KEY WORDS] Laboratory medicine; Synthetic design; Teaching method

        檢驗專業專科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以實驗性工作能力為主的檢驗技師,因此,實驗教學就成為醫學檢驗專業教學的重要環節,我校醫學檢驗專科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其《微生物學檢驗》專業課的理論課為66學時,實驗課為51學時,實驗課學時占總學時的40%以上,實驗課教學內容的改革與研究也成為能否實現檢驗專科人才培養目標和達到質量要求的主要因素[1]。為了培養善于思考、勇于創新、適合臨床發展需要的高級醫學檢驗人才,同時進一步強化醫學檢驗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在2004年級醫學檢驗專業專科學生探索并實施了《微生物學檢驗》綜合設計性實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實驗設計及程序

        1.1 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過程由主講教師向學生提出,并要求學生閱讀實驗指導,查閱文獻資料,對整個實驗過程有感性認識,并提出設想。由于學生理論知識的不足,實驗設計方案主要由主講教師和實驗教師完成,結合實驗指導寫出綜合設計性實驗程序及實驗項目下發學生(表1)。

        表1 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臨床模擬標本(略)

        1.2 綜合設計性實驗程序

        發給學生臨床模擬標本,以糞便標本檢測為例,要求學生進行分離鑒定,并發出檢驗報告。這一過程分為無菌操作,增菌培養,選擇性培養基的選擇,平板的分區劃線,可疑致病菌落的挑選,革蘭染色及鏡下讀片,觸酶、氧化酶及其他重要生化實驗的觀察,血清型鑒定和KB法藥敏試驗等多個檢驗項目。每個項目的操作均由同學單獨完成,并由實驗老師進行操作規范中的錯誤糾正。

        2 實施過程

        以模擬臨床糞便標本為例,能加深學生對腸道桿菌科的兩種常見致病性細菌:沙門菌屬細菌和志賀菌屬細菌的認識,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增強其責任感、成就感和協作精神。

        2.1 培養基的制備

        微生物學實驗對象需要活的、新鮮的材料才能生長繁殖,因此大部分微生物學實驗材料都要提前做準備。此外,由于完成一個菌屬細菌的檢驗需要多個種類的培養基,這不可能由一個學生制備所有自己所需要的培養基。因此,這就要求學生能相互協作交流,每個同學只需制備一個種類的培養基,所有同學共同使用。

        2.2 模擬標本的制備

        主講教師和實驗教師準備,將沙門菌屬或志賀菌屬的細菌接種于GN增菌液中保存送檢,要求作為菌種的細菌形態、生物學特性、生化反應等典型,血清學凝集現象明顯。

        2.3 實驗項目的制定

        由模擬糞便標本可進行未知細菌的檢驗,其中包括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涂片、染色、顯微鏡鏡檢),微生物的分離、鑒定技術(培養基制備、無菌操作、平板分區劃線、斜面接種、接種針穿刺接種、液體培養基接種),微生物免疫技術(血清學玻片凝集實驗),應用微生物技術(KB法藥敏試驗),等等。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微生物檢驗實驗項目,能將微生物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起來。見圖1。

        2.4 分析總結

        每完成一個綜合設計性實驗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寫出實驗報告,同時針對實驗環節及過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和分析,盡可能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探討實驗設計中的利與弊,參與檢驗方法與步驟改革,以便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2.5 開放實驗室

        為了配合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實施,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對每個實驗項目及環節都能保質保量完成,我們采取延長實驗時間、開放實驗室、現場解答實驗問題等措施,確保每個學生遇到的難題及時得以解決。

        3 討 論

        《微生物學檢驗》是檢驗專業的主要專業課之一,其內容雜亂,章節間邏輯性較差,知識點分散,理論性強,實踐性更強。它既有獨立性,又有系統性,同時與臨床密切相聯系,所以在學生中開展綜合設計性實驗很有必要。高職高專教育不同于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強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工作在市、縣級醫院第一線的技師,因此強化學生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就非常必要[2]。

        綜合設計性實驗的主要宗旨在于使學生學習一定的實驗方法和技術,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動手能力及獨立工作能力,它有傳統實驗不可替代的優勢[3]。通過《微生物學檢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完整實施,使學生加深了對微生物學檢驗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掌握了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培養特性,熟悉了微生物學檢驗的基本方法及臨床應用。從實驗的角度看,該綜合設計性實驗包括了微生物學基本實驗技術,微生物分離、鑒定技術,微生物免疫技術,應用微生物技術等重要的微生物學技術,從而使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有所提高,達到了實驗課的培養要求,為學生畢業后從事臨床微生物檢驗的工作及科研奠定基礎。

        《微生物學檢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的實施結果表明,綜合設計性實驗避免了學生實驗做完就忘的問題,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及獨立工作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實驗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景曉紅,曹勵民,姜鳳良,等. 免疫學檢驗綜合設計性實驗的探索及實施[J]. 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 2005,3(2):63.

        相關熱門標簽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 尤物在线国产91 | 偷窥国产女洗浴在线观看视频 | 午夜美女性爱在线观看 | 中文有码日本精品在线视频 | 最新欧美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