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血管超聲診斷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血管超聲診斷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血管超聲診斷學

        第1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肝血管瘤;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6(c)-086-01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的廣泛應用,肝血管瘤的檢出率越來越高,為了鑒別肝臟腫瘤的良、惡性,提高肝血管瘤診斷的準確性,本文對86例肝血管瘤進行了血流動力學改變的研究,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肝血管瘤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86例患者,均經CDFI診斷為肝血管瘤,后經手術病理或穿刺細胞學確診。男38例,女48例,年齡21~68歲。

        1.2方法

        所用儀器為Acuson 128XP/1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5 MHz。患者取仰臥位或左側臥位,先常規用B型超聲觀察肝內腫塊的部位、數目、大小、形態及實質回聲特征,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病變區的血流情況,并應用脈沖多普勒測峰值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數。

        2結果

        肝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顯像的表現有以下幾種:①肝血管瘤的周邊及內部未見明顯血流信號,脈沖多普勒未見血流頻譜。此型病變多見于直徑<3 cm的小血管瘤,多呈強回聲,本組69例,占80.2%。②肝血管瘤的周邊及內部見斑片狀彩色血流信號,較穩定出現,脈沖多普勒檢出動脈血流信號。本組12例,占14%。③肝血管瘤周邊見點狀或短線狀血流信號,有時呈環狀包繞在血管瘤周圍,脈沖多普勒檢出動脈血流頻譜,阻力指數(RI)<0.60。多見于較大的血管瘤,本組4例,占4.7%。④肝血管瘤邊緣的供應血管伸入到腫塊內部并繼續分支,脈沖多普勒檢出動脈血流頻譜。此型見于大的混合性血管瘤,本組1例,占1.1%。

        3討論

        肝臟血管瘤病理上分為四型:海綿狀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內皮細胞瘤和毛細血管瘤。肝血管瘤主要為海綿狀血管瘤[1]。

        肝血管瘤是比較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經常遇到。一般肝血管瘤由于二維聲像圖的特征性而容易診斷,但對于一些不典型的肝血管瘤或由于合并脂肪肝造成病變區與周邊組織分界不清,而需與肝癌進行鑒別診斷時,則需要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肝血管瘤形成機制是毛細血管感染后變性,致使毛細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或肝組織局部壞死,壞死后的肝組織內部及周圍血管亦擴張充血,最后形成泡狀。肝內局部血液循環停滯,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靜脈淤血膨大或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后形成血管擴張或血管發育異常。一般直徑<3 cm的肝血管瘤內部主要為纖維增生,毛細血管管徑細小,瘤體的血液相對靜止或速度極低,而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對血液的顯示是依據血流速度及角度的密切關系,低速度血流及角度>60°,則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敏感性降低,所以直徑<3 cm的肝血管瘤多無彩色血流信號。而直徑≥3 cm的肝血管瘤可有靜脈竇與灶外靜脈相通,所以顯示速度極低的靜脈血流信號。

        肝血管瘤是肝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超聲圖像可呈高回聲型、低回聲型、混合回聲型、無回聲型表現,主要由血竇及血竇壁構成,血供來自肝動脈[2]。肝血管瘤周邊出現的動脈血流主要是因腫瘤擠壓而繞行或包繞腫瘤的肝動脈。大部分肝血管瘤的供血血管近似于正常的肝動脈,不增粗,由于瘤體內血液流動緩慢,彩色多普勒掃查時彩色血流信號檢出率極低,有時可檢出點狀或短線狀血流信號。由于肝癌的血供亦主要來自于肝動脈,因此二者往往需進行鑒別。肝癌的肝內動脈主要表現為變形、移位,血管異常增生、包繞,血供豐富且流速高,彩色多普勒容易檢出其血流信號。文獻指出,對肝癌與肝血管瘤進行正確鑒別診斷的最好辦法是對腫瘤動脈和肝固有動脈的血流Vmax和RI參數進行綜合判斷[3]。因此,彩色多普勒可用于鑒別肝臟腫瘤的良、惡性,從而提高肝血管瘤的診斷率。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可在二維超聲的基礎上,實時地反映肝血管瘤內部及周邊血流情況,并可用脈沖多普勒對血流進行定量檢測,其具有無創性、操作簡單、血流檢出率高等特點,彌補了單純二維超聲在肝血管瘤診斷方面的不足,進一步提高了肝血管瘤診斷的準確性,在實際工作中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曹海根,王金銳.實用腹部超聲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44.

        [2]李國成,陳啟龍,陳革.肝海綿狀血管瘤血供來源研究方法的討論[J].肝膽外科雜志,2000,8:199-201.

        第2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超聲心動圖;胎兒心臟血管畸形;臨床價值;可行性研究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婦產科進行產前體檢的247例孕婦的臨床資料, 分析和探討婦產科臨床采用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血管畸形的臨床價值以及該方法的可行性, 以期為心臟血管畸形胎兒的早期診斷方法的選擇提供借鑒。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247例均為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婦產科進行產前體檢的孕婦, 年齡20~36歲, 平均年齡(26.8±2.7)歲, 孕周20~30周, 平均孕周(26.2±2.5)周, 體檢結果中出現妊娠期糖尿病的產婦6例, 占2.43%, 出現妊高癥的產婦11例, 占4.45%。

        1. 2 檢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日本阿洛卡SSD-a10全數字化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系統[國食藥監械(進)字2010第3231512號]以及美國GEs6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國食藥監械(進)字2008第3232755號], 探頭頻率設置為3.0~7.0 MHz, 所有患者均經陰道和腹部進行探查。進行產前超聲檢查時在觀察胎兒結構以及測量其他的生理參數同時, 檢查人員需要著重檢測產婦胎盤, 對胎兒心臟進行檢測時常規方法取胎兒8個標準切面[1], 主要包括胎兒上腹部橫切面、動脈導管弓長軸切面、四腔心切面、上下腔靜脈長軸切面、三血管氣管切面、心底短軸及肺動脈分叉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主動脈弓長軸切面, 注意觀察胎兒心臟的大小、房室間隔的完整性以及二、三尖瓣的生理形態和起合情況[2], 觀察和記錄胎兒的臍動脈、降主動脈以及大腦中動脈PI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中的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來表示, 采用t檢驗。P

        2 結果

        影像學資料顯示, 與健康胎兒相比兒心臟血管畸形胎兒在超聲心動圖方面表現的特點包括, 臍動脈PI顯著升高, 將主動脈以及大腦中動脈PI顯示降低, 兩組數據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研究結果表明[3], 導致胎兒出現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的因素主要包括孕婦自身的身體因素以及外界的環境因素, 而其中孕婦自身的身體因素又包括孕婦存在結締組織病、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或者妊娠期高血壓等[4], 此外還有少數胎兒是由于自身的不良因素所導致的, 例如部分胎兒染色體異常、患有腦積水等先天性疾病, 此外, 有研究報道表明[5], 妊娠期胎兒腎臟發育不良與心臟血管畸形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臨床上心血管畸形是較為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該疾病的胎兒臨床存活率很低, 臨床報道的均在0.5%~1%[6]。因此對于該疾病的臨床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 婦產科臨床采用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血管畸形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該方法具有操作簡單、結果直觀、無創等優點, 并且對于心臟血管畸形胎兒的臨床診斷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準確性, 因此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劉娜, 陳海燕, 葉木奇. 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血管畸形的臨床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2(17):115-116.

        [2] 李龍云, 俞吉文. 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血管畸形的臨床分析. 吉林醫學, 2011(34):7334.

        [3] 陳海寧, 馬燕. 產前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血管異常的應用研究. 廣西科學院學報, 2009(1):58-64.

        [4] 李有忠, 劉穎, 郭方春, 等. 超聲心動圖產前診斷胎兒先天性心臟畸形的臨床研究.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08(10):938-941.

        [5] 溫燕萍, 王小燕, 陳彥紅. 不同切面超聲心動圖診斷胎兒心臟畸形的臨床研究.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0(8):1218-1220.

        第3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軟組織血管平滑肌瘤;超聲診斷

        血管平滑肌瘤是由厚壁血管,成熟平滑肌構成的周界清晰小結節,臨床經過多為良性,好發于20~60歲的女性,常發生于四肢,特別在脛前真皮深層或皮下。腫瘤多為單發[1]。本病臨床少見,誤診率高。本文回顧性分析總結了5例經病理確診血管平滑肌瘤患者的臨床超聲檢查資料,分析其超聲特征,探討超聲檢查對于本病的診斷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4月~2013年9月在我院就診的多數疼痛性單發淺表腫物5例,全部為女性,年齡為32~67歲 平均歲 患者1月~5年不等,臨床均已多數疼痛性腫塊就診,術前超聲診斷血管瘤1例,性質待定1例,3例診斷血管平滑肌瘤。所有腫瘤均行手術切除,病理證實為血管平滑肌瘤。

        1.2儀器和方法 應用Philips iu22 邁瑞dc-7 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淺表器官條件,采用直接掃查法,過于表淺者,適當多涂耦合劑,對腫塊進行縱斷、橫斷面掃查,記錄腫塊的位置、形態、大小、邊界、內部回聲、血流情況。

        2結果

        ①腫瘤部位:1例位于右側腹直肌內(見圖1),1例位于腕部,3例位于下肢脛前部皮下(見圖2)。5例均為單發。②腫瘤大小、形狀:均呈類圓形,大小為0.9~3.8cm。③邊界:均清晰。④內部回聲:均不均勻,以實性中等偏低回聲為主。⑤彩色多普勒血流:3例內部可見豐富血流信號(見圖3),1例粗大穿支血管(見圖4),1例無血流信號。4例可見高阻動脈頻譜

        3討論

        軟組織血管平滑肌瘤好發于間葉組織的良性腫瘤,主要來源于血管壁中層的平滑肌層或者平滑肌本身,此病發病原因不詳,多見于30~50歲女性,典型臨床表現為孤立的小結節,生長緩慢。

        血管平滑肌瘤的實際標本一般質地較硬,圓形、切面呈白色或棕褐色,可見纖維性假包膜,組織學上多位于皮下組織、真皮,由增生的平滑肌束圍繞在血管周圍呈腫瘤性生長[2]。

        本病臨床表現多為生長緩慢的自主疼痛或壓痛的腫塊,質硬,位于皮下軟組織。正確的診斷很大程度依賴醫師對血管平滑肌瘤的認識和經驗。本研究的這一組病理,術前超聲診斷5例,誤診2例,這與超聲醫師對本病認識不足有關。

        盡管血管平滑肌瘤少見,誤診率高,但是因其特殊的病理表現,超聲能夠很好的反映其病理特點,因此精密聯系其發病機制及特征,有助于分析其聲像圖特點。①病變多數為痛性結節,疼痛與腫瘤血管收縮所致的局部缺血有關。②超聲表現,圓形、橢圓形,邊界清晰,可見包膜回聲,包膜為纖維性假包膜。③彩色多普勒顯像:本組內病變多數顯示血流信號豐富,原因為腫瘤實質由血管和平滑肌構成,血管多少不等,大小不一,呈裂隙狀或海綿狀擴張[3]。血管平滑肌瘤多數位置表淺,進行血流檢查時應適當輕放探頭,避免加壓造成假陰性,脈沖重復頻率適當調低,有利于檢測出瘤體內血流信號。

        血管平滑肌瘤的超聲診斷主要與血管瘤、血管球瘤鑒別:①血管瘤:加壓血流信號明顯增多,放松后出現反向血流。②血管球瘤:多位于甲床,血流較血管平滑肌瘤豐富,遇冷熱刺激疼痛明顯。

        4結論

        高頻超聲檢查對血管平滑肌瘤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其超聲聲像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了解臨床,流行病學、及病理特點,有助于認識本病,大部分可以作出定性診斷。

        參考文獻:

        [1]李楊等.左環指皮下血管平滑肌瘤1例[J].上海醫學影像,2010,19(3):232-232.

        第4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1 對象與方法

        1.1象 本組病例21例系2002年10月~2009年9月來我院診治的患者,男12例,女9例。5一54(平均36.4)歲。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主動脈環和升主動脈擴張, 臨床初診: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PDA)、冠狀動脈瘺(CAF)、主動脈竇瘤破裂、心臟雜音原因待查、心律失常原因待查等。

        1.2方法 使用儀器:美國ASPEN-CDE,凸陣變頻探頭,頻率2~4MHz。檢查方法: 患者取仰臥或左側臥位,探頭取左室長軸(圖1)、心底短軸、主動脈弓長軸、四腔心等切面。觀察心腔有無擴大、主動脈系統有無擴張、夾層及動脈瘤,室間隔及左室壁有無運動幅度減低等。各心腔及大動脈內有無異常血流,尤其是主動脈瓣、二尖瓣有無反流等(圖2)。測定左心室收縮功能,包括舒張末期容積,收縮末期容積,每搏輸出量,左室射血分數和短軸縮短率五項指標。頻譜多普勒對異常血流取樣分析。對檢查結果錄像記錄,以便后期回顧性分析[2]。

        2 結果

        本組21例經CDE檢查:胸骨旁左室長軸切面顯示左室增大, 內徑6.0cm~9.6cm;升主動脈內徑顯著擴大主動脈壁變薄,主動脈環擴大,升主動脈自根部為起點向遠端彌漫性擴張,多呈瘤狀改變,擴張區最大內徑13.2cm,最大長徑15.6cm,多延伸至無名動脈根部附近。主動脈瓣及二尖瓣不同程度關閉不全,導致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增大,每搏輸出量增加,當心輸出量增加達到正常3―6倍時,射血分數減少而導致心衰,最低者左室射血分值0.20。5例夾層動脈瘤, 其中3例主動脈內膜部剝離限于升主動脈內。2例主動脈內膜剝離起自升主動脈根部波及主動脈弓直至胸主動脈段,顯示主動脈內膜游離于主動脈腔內形成真腔和假腔,顯示血流從真腔進人假腔。結合患者其他臨床表現提示:符合馬凡綜合征心血管系統異常改變。全組患者經CT或心血管造影等輔助檢查佐證CDE檢查結果;5例經手術及病理證實CDE診斷,與手術對照符合率100%。

        3 討論

        合征為綜合征候群,95%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變。心血管病理改變是主動脈中層組織囊性壞死,彈力纖維減少,變性斷裂和膠原纖維的超微結構異常,可使主動脈根部變薄形成夾層動脈瘤,二尖瓣葉可因粘液變性酸性粘多糖增多使瓣葉伸展延長。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間胚葉非常罕見,發病率0.04%~0.1%。臨床上多見蜘蛛樣指(趾),漏斗胸和兩臂伸展長度遠遠大于身高等。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晶狀體向上脫位或半脫位。心血管方面病變主要是累及升主動脈, 主要表現為主動脈根部及升主動脈瘤樣擴張以及形成夾層動脈瘤,升主動脈的擴張可隨年齡的增長而呈進行性加重,這是造成病人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學者研究發現當主動脈根部直徑>6厘米時,則有出現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和發生夾層動脈瘤的危險。馬凡綜合征的心血管病變是馬凡綜合征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發現及治療十分重要[3]。

        超聲心動圖[4]是診斷馬凡氏綜合征重要的檢查方法之一,可以直觀的顯示主動脈根部病變的程度。利用CDE可做出明確診斷,并可與先天性心臟病等其它器質性心血管病相鑒別,CDE以其簡便、實用、無創、準確性強等優勢已成為臨床檢查該病的首選和重要參考。本文表明CDE可清楚顯示心腔的大小,主動脈的形態、動脈瘤的大小范圍、主動脈瓣及二尖瓣的活動狀態與血流情況等,CDE檢查結果對臨床制定手術方案及預后評估等均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徐紅衛,王錦純.馬凡綜合征影像學的多系統表現. 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0:1841-1843.

        [2] 曾慧茹,徐禮梅,侯傳舉等, 馬凡綜合征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圖診斷.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00.11(4):244-246.

        第5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下肢血管疾病

        在臨床上,對下肢血管疾病的診斷首選彩色多普勒超聲[1],該方法具有無創、簡單、診斷的準確率高等特點。我們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手術的下肢血管疾病患者進行檢查,并對二者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外科2011年1月――2011年12月診斷并收治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7例,年齡42-78歲,平均(62±10.5)歲。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并經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Philips Envisor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 5-10 MHz,受檢者取仰臥位檢查髂動、靜脈,股動、靜脈,大隱靜脈;受檢者取附臥位檢查動、靜脈,脛后動脈、靜脈。觀察血管的管壁、官腔、是否有血栓及其周圍結構,再以CDFI觀察血管腔內的血流及管腔形態,以PW于血管中取樣,以獲取最大的血流頻譜,觀察頻譜形態,并測血管峰值速度、頻譜寬度及阻力指數等。記錄病變的部位、長度、血栓的大小、栓塞的程度。下肢靜脈瓣功能不全的彩色多普勒聲像圖示:靜脈擴張、迂曲,呈“蚯蚓狀”或“包塊狀”,并向皮膚表面凸出。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聲像圖示:血栓形成部位靜脈血管增寬,管壁光滑,有無回聲或均勻低回聲的血栓,血流部分阻塞。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彩色多普勒聲像圖示:下肢動脈內膜增厚,欠光整或不光整,局部可見大小不等的光斑,向管腔內突起,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狹窄,甚至閉塞,血流通過明顯狹窄處血流變細,形態不規則,呈花彩血流,流速增快,頻譜增寬充填,失去正常三相波形態,閉塞血管壁增厚,內膜消失,無彩色血流顯示,血流頻譜引不出,狹窄遠端的血管血流信號減弱,流速減低,脈沖多普勒顯示為單相低速波型。

        2 結 果

        在44例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的下肢血管疾病的患者,術前彩色多普勒超聲共明確診斷42例,診斷的準確率95.4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 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改變,下肢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血管造影檢查和數字血管造影檢查時以往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金指標,但數字血管造影檢查為有創、費用高,且技術含量要求亦高,現已逐漸被無創檢查所替代[3-5]。據Baur等[6]報道彩色多普勒檢查下肢動脈病變與動脈造影比較具敏感性為91%,特異性85%,總準確率為89%-97%,尤其對動脈以下病變優于動脈造影。國內文獻報道,超聲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敏感性為94%,特異性為99%[7]。本組資料的診斷準確率為95.45%。我們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到的靜脈擴張、迂曲,血流部分阻塞,動脈內膜增厚,回聲增強,管腔呈不規則性、多節段性狹窄及斑塊形成的影像學表現與其血管所產生的病理變化是一致的。

        總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是一種無創傷、簡便易行的檢查手段,在定性、定位診斷下肢血管疾病方面有著獨到的價值,且可以多次重復進行,無檢查的禁忌癥。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諸如體形肥胖、肢體壞疽者,探測會受到影響,對觀察血管全貌不如血管造影,并且檢測過程中應注意一些技術因素,如探頭的壓力、聲束與血流的夾角,彩色增益的調節等。

        參考文獻

        [1]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834.

        [2] 陳俊華,范寧.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對下肢血管狹窄性疾病的臨床價值[J].中國廠礦醫學,2008,21(1):87-88.

        [3] 江濤,羅慧軍,陳夢宇,等.彩色與能量多普勒超聲在診斷對下肢血管疾病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8,5(34):78-79.

        [4] 栗翠英,胡建群,葉新華,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下肢血管疾病急診檢查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4,11(11A):2234-2236.

        [5] 沈孝萍,李薇.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下肢血管疾病的價值[J].實用臨床醫學,2008,9(10):103.

        第6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對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方法 患者用經腹超聲常規掃查法檢查,了解子宮肌瘤病灶大小、回聲特點及血流灌注情況。結果 筆者所在醫院超聲診斷子宮肌瘤患者7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子宮肌瘤59例,子宮腺肌病8例,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8例。59例子宮肌瘤中,肌壁間肌瘤41例,漿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10例。結論 經腹超聲對子宮肌瘤能作出準確的診斷,是該疾病的首選檢查方法。

        【關鍵詞】 超聲; 子宮肌瘤; 診斷

        子宮肌瘤為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也是人體最常見的腫瘤。多見于30~50歲婦女,以40~50歲最多見,20歲以下少見。主要由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其間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1]。超聲診斷子宮肌瘤準確性已毋庸置疑,但在子宮肌瘤合并其他疾患時,聲像圖變異較大,需仔細鑒別,為治療手術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據,現將筆者所在醫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經彩超診斷并手術治療有病理結構的病歷資料做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經手術和病理證實。子宮肌瘤59例,患者年齡30~56歲,平均42.4歲,其中<30歲11例,31~40歲21例,41~50歲18例,>50歲9例;肌瘤大小3.3~16.8 mm。

        1.2 方法 超聲檢查所用儀器為LOGIC-5彩色超聲診斷儀,3.5 MHz凸陣探頭。囑患者適度充盈膀胱,于仰臥位經腹壁作盆腔多方位掃查,仔細觀察子宮的大小、形態、肌壁間回聲、有無包塊、包塊位置及邊界、內膜線是否移位,并運用CDFI檢測包塊周圍及內部血流情況。依據手術后病理結果與超聲檢查結果作比較。

        2 結果

        本院超聲診斷子宮肌瘤患者7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子宮肌瘤59例,子宮腺肌病8例,子宮肌瘤合并子宮腺肌病8例。59例子宮肌瘤中,肌壁間肌瘤41例,漿膜下肌瘤8例,黏膜下肌瘤10例。

        3 討論

        子宮肌瘤多為多源性平滑肌腫瘤,一般生長較緩慢,因肌瘤由平滑肌纖維相互交叉組成,其間摻有纖維結締組織,而表現為較高的回聲衰減。子宮肌瘤周圍的子宮肌層受壓而形成假包膜,故子宮肌瘤周圍可見假包膜所形成的低回聲暈圈,邊界清晰。由于子宮肌瘤為富血供瘤體,故子宮肌瘤周邊可見清晰環狀或半環狀的血流信號,并且部分血流信號呈樹枝狀進入瘤體內部[2]。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子宮肌瘤的診斷價值已非常肯定。雖然子宮肌瘤的診斷比較容易,但還要與子宮腺肌病,子宮肥大癥等疾病相鑒別。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腺體向肌層內異體生長所致,常彌漫于整個子宮肌層,子宮呈均勻性增大,子宮內膜線無偏移或稍偏移,若局限性分布者,多以子宮后壁多見[3]。如子宮呈均勻性增大,內回聲不均勻,局部有結節狀凸起,結節邊界欠清楚,此種情況即為子宮腺肌瘤。在超聲圖像上子宮肌瘤與子宮腺肌瘤兩者很難鑒別,最好的方法是結合臨床,子宮腺肌病患者大多有漸進性痛經史,常伴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而子宮肌瘤則以月經量多,經期延長,下腹部腫塊為主要臨床表現。子宮肥大癥患者常有多產史,子宮為均勻性增大,因而在超聲圖像上常表現為子宮切面形態正常,子宮均勻性增大,邊緣輪廓清晰,無表面凸起,宮腔無變形,子宮切面內無結節狀低回聲或高回聲。

        子宮平滑肌肉瘤超聲圖象與子宮肌瘤囊性變相似[4],故難以單純根據聲像圖表現作出診斷,可根據彩色多普勒表現進行鑒別,子宮平滑肌肉瘤血液供應較豐富,但需結合臨床進行分析。囊性變范圍較大的子宮肌瘤與囊腫不易區別,應注意仔細探查腫塊與子宮的關系,以便確定腫塊的來源。宮肌腺病,聲像圖主要為子宮增大,肌壁內回聲不均,可見多個不規則無回聲區。與子宮肌瘤難以區分,結合臨床可進行鑒別。

        超聲對子宮肌瘤的診斷符合率高達90%以上[5],子宮肌瘤若非必要盡可能不作子宮切除術,尤其絕經后隨著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逐漸萎縮,即使是育齡婦女較小的肌瘤病灶(<2.0 cm),相當一部分也可自行消滅或經保守治療后病灶消失,對此類非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作超聲動態觀察[6]。對有手術適應證患者要尊重其意愿及時手術治療。所以,子宮肌瘤的超聲圖像變化對臨床正確選擇治療方案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子宮肌瘤為臨床提供有力的診斷依據,其操作簡便,無損傷,無痛苦,能快速得出結果,準確率高,是臨床首選且必要的檢查手段。

        參 考 文 獻

        [1] 樂杰.婦產科學.第六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 盧立芹.特殊類型子宮肌瘤21例超聲診斷分析.實用醫學雜志,2004,11(12):2621-2622.

        [3] 汪晨霞.子宮肌瘤變性65例分析.蚌埠醫學院學報,2005,30(4):332-333.

        [4] 胡獻金.經陰道彩色多普勒在子宮肌瘤變性診斷中的價值.中國醫學影像雜志,2001,17(7):678-679.

        第7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磁共振;CT血管造影;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4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8-0086-02

        動脈粥樣硬化是以中等和大動脈斑片狀內膜下增厚為特征的一類病變,屬動脈硬化中最常見的類型,于腦力勞動人群中最為常見,老年人群病死率較高[1]。頸動脈粥樣硬化除引起血管管腔狹窄外,其硬化斑塊極易受損、脫落,是引發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因素之一[2]。因此,研究合理的診斷方式,建立合理的評價及治療體系是保證患者生存、提高預后的關鍵。我院對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8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回顧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8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均按照1995年第4屆全國腦血管會議制定的標準確診[3]。185例患者中,男107例,女78例,年齡45~81歲,平均(65.4±10.9)歲,其中伴發高血壓73例,伴發糖尿病51例,伴發短暫性腦缺血6例。按照其入院后診斷方式進行分組,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組、磁共振成像(MRI)組及CT血管成像(CTA)組分別為62例、60例和63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伴發疾病等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1.2.1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使用美國菲利普IU22、GEV730 CDFI診斷儀,患者取仰臥位,頸后墊枕并偏向對側接受診斷,使用寬頻探頭,頻率設定在7~10 MHz。掃查位置:自頸動脈近心端向遠心端一次掃查頸總動脈(CCA)、頸總動脈分叉處(BIF)、頸內動脈(ICA)及頸外動脈(ECA),觀察各動脈內徑,分析狹窄程度及對稱性,并于頸動脈近膨大處測量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1.2 mm視為出現粥樣硬化斑塊[4]。

        1.2.2 磁共振成像診斷 使用西門子Avanto 1.5T超導型MRI成像儀,患者取仰臥位,接受頸部高分辨率MRI檢查。掃描范圍:頸總動脈分叉處上下各20 mm,常規掃描后注射Gd-DTPA造影劑進行QIR T1W1增強掃描。掃描參數:QIR T1W1:TR 800 ms,TE 10.4 ms;FSE PDW1/T2W1:TR 3000 ms,TE 13.4/66.9 ms;層厚2.0 mm,層間距1.0 mm,FOV 12 cm,Matrix 256×256。3D-TOF:TR 40 ms,TE 2.1 ms,層厚 2.0 mm,層間距0 mm,FOV 12 cm,Matrix 256×256。參照公認標準進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纖維帽判斷[5]。

        1.2.3 CT血管成像診斷 使用西門子64排螺旋CT掃描設備,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至顱底Wills動脈環。使用高壓注射器向肘靜脈注射Omnipaque對比劑300 mg/mL,注射速率控制在(3.0~4.0) mL/s;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20 mA,視野20 cm,層厚5.0 mm,層間距5.0 mm;圖像傳至西門子Wizard工作站進行重建,重建層厚2.0 mm,間隔2.0 mm,觀察圖像橫斷面,并對重建圖像進行后處理,分析病變。

        1.3 觀察指標

        對三組患者診斷的陽性、陰性、靈敏度、特異度、符合度、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進行對比分析[6],觀察靈敏度及特異度較高的診斷方式,并分析其診斷特點。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效能對比

        MRI組診斷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較高,分別為98.2%和97.6%,CDFI組診斷靈敏度為95.4%,特異性為95.2%,CTA組分別為90.8%和92.1%,MRI組診斷靈敏度、特異性、符合度等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靈敏度:χ2=11.537,特異性:χ2=8.602,符合度:χ2=5.269,P < 0.05)。見表1。

        2.2 診斷特點

        多數纖維帽在T1W1、PDW1分辨率較低,而T2W1、3D-TOF及增強掃描分辨率較高,分別為78.3%、60.0%及86.7%,較容易分辨。

        3 討論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為斑塊狹窄、血栓脫落、斑塊內出血等,易引發低灌注,導致腦組織分水嶺區域出現缺血情況及管腔閉塞,該病進展迅速,極易誘發缺血性腦卒中,導致患者死亡,因此,早期識別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行積極治療是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提高患者預后的關鍵。目前臨床的主要診斷方式多樣,包括超聲(CDFI)、多層螺旋CT、磁共振(MRI)、數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分子影像學等,其中DSA被認為是診斷顱內外血供的金標準[7],對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均有較好的檢查效果,但該方法屬有創檢查,且易誘發斑塊脫落,直接引發腦卒中的發生,患者痛苦較大、風險較高。

        為此,我院選取185例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進行回顧分析,上述患者均接受CDFI、MRI或CT血管成像(CTA)檢查。在檢查效果的對比中,我們發現,MRI組診斷靈敏度及特異性均較高,分別為98.2%和97.6%,CDFI組診斷靈敏度為95.4%,特異性為94.2%,CTA組分別為90.8%和92.1%,MRI組診斷靈敏度、特異性、符合度等指標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顯示出MRI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檢查中的優勢。Brogneaux C等[8]提出,MRI掃描不僅對纖維帽和脂質壞死核心有較強的分辨作用,亦能夠有效判斷新生血管增生程度與炎性細胞浸潤情況,能夠有效指導治療及隨訪,臨床意義顯著。而CDFI及CTA對頸動脈粥樣硬化亦保持90%以上的特異度及敏感性,其主要優勢為:CDFI對動脈血管壁內、中、外三層結構均有良好的反映作用,定位準確,可重復性高,而MRI的3D-TOF序列重復性差,且診斷易受渦流影響,產生偽影,導致誤診;CTA檢查范圍較廣,斑塊檢出率較高,且能夠根據斑塊對X線的吸收值及CT值進行分型,能夠有效分辨鈣化斑塊。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使用CDFI、MRI及CTA聯合檢查,以進行進一步確診。在MRI纖維帽掃描結果的觀察中,我們發現,多數纖維帽在T1W1、PDW1分辨率較低,而T2W1、3D-TOF及增強掃描分辨率較高,分別為78.3%、60.0%及86.7%,較容易分辨,與曹韻清等[9]研究結果一致,說明MRI的T1W1和PDW1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纖維帽的診斷效果較差,應進行增強掃描,選擇T2W1、3D-TOF序列進行確診,而T2W1具有可重復性、顯示效果好的優點,其診斷效果優于3D-TOF,但T2W1亦存在由于斑塊出血或鈣化導致信號干擾的不足,若提高識別能力及確診率,則仍需配合CTA等其他檢測方法。

        綜上所述,超聲、磁共振成像及CT血管成像對頸動脈粥樣硬化均有較好的診斷效果,且各有優勢,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行三種檢查方式聯合確診,而設備不足時,可僅采取MRI增強掃描,亦能夠有效指示患者纖維帽狀態,為確診頸動脈粥樣硬化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邊寧,張濤,李自成,等. 脈搏波傳導速度和頸動脈粥樣硬化對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 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2,28(9):657-659.

        [2] Ohnuki T,Takahashi W,Ohnuki Y,et 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ce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arteriosclerosis affecting the aorta and the cerebral,extra-cranial carotid and coronary arteries[J]. Intern Med,2013,52(5):523-527.

        [3] 馬玉棟,李寶民,王君,等. 超聲在老年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8):686-688.

        [4] Tarkan O,Akgül E,Ceki E,et al.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 of intermittent massive epistaxis secondary to posttraumatic carotid artery pseudoaneurysms[J]. B-ENT,2012,8(4):257-260.

        [5] 陳耀貴,吳同果. 脈搏波速度在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意義[J]. 廣東醫學,2011,32(21):2833-2835.

        [6] Losev RZ,Kulikova AN,Bakhmet'ev AS. Restenosis of carotid arteries after carotid endarterectomy:current aspects of the problem:(local and systemic risk factors). Part 1[J]. Angiol Sosud Khir,2012,18(4):146-153.

        [7] 郭燕,李俠. 血脂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對老年冠心病的診斷價值[J]. 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1,14(5):516-518.

        [8] Brogneaux C,Sprynger M,Magnée M,et al. 2011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s[J]. Rev Med Liege,2012,67(11):560-565.

        第8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診斷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01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effect by electrocardiogram and ultrasonic 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senile acute ischemia cerebral vessels disease. Methods There were 80 senile acute ischemia cerebral vessels disease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group and 80 healthy people as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electrocardiogram and ultrasonic cardiogram examination for outcome comparis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higher abnormal rates of electrocardiogram (93.75%), ultrasonic cardiogram (78.75%)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26.25%)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50%, 0, 0) (P

        【Key words】 Electrocardiogram; Ultrasonic cardiogram; Diagnosis

        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可以分為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兩大類[1]。臨床上將局部腦缺血癥狀持續24 h不消失稱局限性腦梗死或腦梗死, 癥狀持續>24 h然后逐漸消失稱可逆性缺血性腦損害, 缺血癥狀在24 h以內完全緩解稱短暫腦缺血發作[2]。本文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利用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診斷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80例作為觀察組, 均符合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臨床診斷標準。另選取8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52例, 女28例, 平均年齡(69.7±3.7)歲, 腦梗死61例(76.25%),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19例(23.75%);對照組男51例, 女29例, 平均年齡(70.2±3.9)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檢查方法 對入院后的所有檢查者進行十二導聯心電圖檢查, 避免出現電解質紊亂和藥物導致的心電異常。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儀對檢查者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將探頭頻率調至2~4 MHz, 對檢查者心臟各個部位進行掃描檢查, 記錄檢查者的左室射血分數, 另外根據患者的病史、冠狀動脈造影、癥狀體征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等疾病。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心電圖 對照組有1例檢查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 1例檢查者出現竇性心動異常, 異常率為2.50%;觀察組心電圖各項檢查結果呈遞減趨勢, 異常率為93.75%;觀察組異常率高于對照組(P

        2. 2 超聲心動圖 對照組超聲心動圖檢查無異常情況;觀察組63例患者出現超聲心動圖異常, 異常率為78.75%, 異常主要表現為瓣膜異常、左室肥厚、心功能減低、室壁運動異常、左房增大等;觀察組異常率高于對照組(P

        2. 3 并發癥 對照組未出現并發癥;觀察組21例患者出現高血壓性心臟病、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心肌梗死等心臟并發癥, 并發癥發生率為26.2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

        2. 4 觀察組患者心電圖檢查與左室射血功能的關系 27例患者左室射血功能正常, 其中心電圖異常23例(85.19%);53例患者左室射血功能異常, 其中心電圖異常52例(98.11%);左室射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低于左室射血功能異常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P

        3 討論

        心電圖是利用心電圖機從體表記錄心臟每一個心動周期所產生的電活動變化圖形的技術[3, 4]。超聲心動圖是應用超聲波回聲探查心臟和大血管以獲取有關信息的一組無創性檢查方法。包括二維超聲、M型超聲、連續多普勒、脈沖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5]。

        本研究對兩組人群進行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 對比檢查結果, 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ST-T 改變、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竇性心動異常、傳導阻滯、PTFV1 延長、Q-Tc 延長等各項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較高。并且超聲心動圖檢查結果異常發生率也較高, 心臟并發癥發生率較高。另外, 從檢查結果發現, 左室射血功能正常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低于左室射血功能異常患者的心電圖異常率(P

        綜上所述, 通過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能有效檢查出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臨床癥狀, 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時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松海. CT灌注成像聯合血管成像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診斷價值.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 34(10):2857-2858.

        [2] 李鳴明, 石正洪, 連佛彥, 等.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6):1251-1252.

        [3] 牛延良, 蔣超, 田志強, 等.老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合并腦微出血患病率及分級.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10):2658-2659, 2660.

        [4] 孫洪.鹽酸法舒地爾治療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1, 4(9):39-40.

        第9篇:血管超聲診斷學范文

        【關鍵詞】 高頻超聲;早期診斷;無癥狀;高尿酸血癥;關節病變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國內痛風和高尿酸血癥患者數量呈現逐漸快速上升的趨勢。痛風病具有發病率比較高,危害比較廣等特點。因此,加強并重視痛風性關節病變早期診斷,一直屬于臨床研究的重要課題。臨床早期診斷通常采用CT、X線、MRI和超聲方法進行痛風性關節病變檢測[1]。但是,目前國內對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早期關節病變篩查的相關研究比較少。本文主要對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高頻超聲波診斷為早期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的72例關節病變篩查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進行早期超聲診斷的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72例作研究組,同期進行健康體檢者72例作對照組。其中研究組男性47例,女性25例;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2±5.67)歲。對照組男性42例,女性30例;年齡22~64歲,平均年齡(42±5.29)歲。

        1.2 診斷標準 診斷標準:研究組患者臨床癥狀與高尿酸血癥相關診斷標準相符,且均經過相關常規檢查的綜合確診[2]。

        1.3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組沒有急性痛風的發作史,且血尿酸濃度女性高于350umol/L、男性高于420umol/L。對照組沒有關節不適和關節病史,且血尿酸濃度女性低于350umol/L、男性低于420umol/L。排除標準:患有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等關節病;不配合診斷和篩選者。

        1.4 方法 兩組患者均需要進行高頻超聲的檢測診斷。儀器選擇Philips(Envisor)和Philips(iE33)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探頭頻率為3-1IMHz與3-12MHz,并進行骨骼肌肉的條件選用。予以患者第一跖趾的關節雙側、雙側膝關節、雙側踝關節的掃描和檢測,觀察并記錄關節軟骨、關節囊內、骨和關節周圍的病變[3]。檢查操作均經過一名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實現。

        1.5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分析兩組的關節病變陽性率,以及研究組病變分布和高頻超聲的表現情況。

        1.6 高頻超聲陽性檢測標準 超聲檢查呈現陽性的表現:①關節腔存在積液:關節腔出現可見的液性暗區;②滑膜增厚:關節滑膜進行對比,一側明顯增厚;③骨侵蝕:不光滑的骨表面,且局部可見凹陷的缺損;④晶體沉積:關節位置見點狀的強回聲;⑤滑膜內血流信號:滑膜位置可探點狀彩流信號;⑥痛風石:團狀回聲,伴或者不伴有聲影[4]。出現以上癥狀中的任何一個均可判斷關節病變為陽性。

        1.7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SS17.0軟件包完成統計分析,一般資料應用標準差(x±s)完成表示,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當P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早期關節病變高頻超聲陽性檢查情況 兩組患者進行高頻超聲檢測,研究組患者的關節病變陽性率為20.83%,對照組患者沒有發現陽性關節病變,差異比較具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早期關節病變高頻超聲陽性檢查情況(n,%)

        2.2 研究組患者的病變關節分布情況 研究組患者72例共計關節數432個,其中踝關節、膝關節和第一跖趾關節分別為144個。檢查出的15例陽性病變關節均是第一跖趾的關節,其中12例為單關節病變,3例為雙關節病變。

        2.3 研究組患者的高頻超聲檢查情況 第一跖趾的關節陽性病變中,高頻超聲的檢測表現為8個骨侵蝕,8個滑膜增生,以及2個關節腔積液。

        3 討 論

        痛風主要的危險因素是高尿酸血癥。痛風性關節病變主要是由尿酸鹽的結晶沉淀造成,機體會出現關節炎癥反復性發作。患者只存在高尿酸血癥時,臨床可采用簡單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篩查,以便于進行早期的治療和干預。目前臨床常用X、CT和MRI檢查方法進行早期痛風診斷,但是由于軟組織的視野模糊,存在輻射或價錢昂貴等因素,臨床診斷應用效果不理想[5]。近年來,高頻超聲診斷已經成為臨床軟組織病變篩查的重要方法。

        本研究表明,對兩組患者進行高頻超聲檢測,研究組患者的關節病變陽性率為20.83%,對照組患者沒有發現陽性關節病變,差異比較顯著,表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的關節病變發生率比較高。研究組檢查的15例陽性病變關節均是第一跖趾的關節,其中12例為單關節病變,3例為雙關節病變。表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發生關節病變主要分布在第一跖趾的關節,且大部分為單關節的病變。第一跖趾的關節陽性病變中,高頻超聲檢測表現為8個骨侵蝕,8個滑膜增生,以及2個關節腔積液。

        綜上所述,對于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患者,應用高頻超聲進行早期關節病變的診斷和篩查,效果良好,尤其需要注意進行第一跖趾的關節重點篩查,具有一定臨床診斷和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 代少穎.原發性高血壓伴高尿酸血癥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26(4):437-439.

        [2] 蘇筠霞,王,劉明龍,等.慢性腎衰竭高尿酸血癥患者炎癥因子、內皮功能與心臟功能改變的相關性[J].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32(1):374-376.

        [3] 鄔丹.尿酸與2型糖尿病代謝紊亂及危險因素分析[D].南方醫科大學,2011.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 伊人久久综合热线大杳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观看 |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中文欧美亚洲欧日韩范冰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