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信息經濟的含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經濟的含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信息經濟的含義

        第1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管理溝通信息傳遞高校管理溝通信息傳遞模式途徑

        著名溝通學專家瑪莉?蒙特女士指出,管理溝通是指管理工作者為實現一定管理目的或影響,通過各種語言或非語言載體與其他相關的人進行信息交流,以取得受眾的正確理解的一種策略性過程。[4]可見,管理溝通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它由溝通者、溝通方式、溝通內容、溝通渠道、信息接受者、反饋、內外部環境和溝通效果組成。因此,本文認為,管理溝通是為實現組織目標,管理者通過一定的信號、媒介和渠道,在個體之間、個體與組織之間以及組織之間有目的地進行知識、信息、情感、思想、觀點和態度交流和傳遞的行為過程。

        一、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涵義

        著名組織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溝通是把一個組織中的成員聯系在一起,以實現共同目標的手段”。[1]有關研究也表明:在行政管理中大部分的錯誤是由于溝通無效或溝通不到位所造成的。管理離不開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管理;溝通滲透于管理的各個方面。管理溝通是任何組織有效運作所不可或缺的,高校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組織機構也不例外。高校管理溝通是高校為達成某種目標,管理者與師生之間、師生與師生之間、管理者與管理者之間以及高校與社會之間的信息多元化交流、傳遞的過程。這種交互流動的過程實際上體現在高校管理溝通中的信息傳遞。這里的信息傳遞是指信息發送者通過一定的渠道傳遞具有一定價值的信息給信息接受者的過程。信息在高校內部科學傳遞,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科學決策,提高管理效率,實現高校管理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信息在高校外部有效傳遞,有利于高校管理組織及時與政府、兄弟院校和其他社會團體單位進行溝通,準確獲取各種信息,讓他們了解并支持高校自身教育管理目標與發展戰略。可見,高校組織的科學管理和健康發展與有效的信息傳遞密切相關。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是指為了達成某種目標,高校管理者在與管理者、師生以及社會之間的交往溝通中,通過某種途徑或方式將一定的信息傳遞給管理者、師生以及社會的過程。高校管理溝通是一個不斷傳遞信息的過程,高校管理者對高校及其相關信息的準確性把握和占有信息量的多少,將一定程度上決定高校管理與決策水平。科學有效的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是高校管理與決策的基礎和關鍵環節。因此,為確保管理者獲得科學有效信息,保證高校能正常運作和生存發展,很有必要探究究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模式和途徑。

        二、 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模式

        高校管理溝通的信息傳遞關系到高校中的每一個成員、單元和部門。在高校管理溝通中,不僅是高層管理部門發出信息、其它部門和基層相關人員接受信息,也不僅是基層人員發出信息,上級主管人員聽取信息。實際上,高校中各個成員、單元和部門都涉及到信息傳遞,都會參與到傳遞信息的過程。它們既是信息發送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因此,高校里任何一個人、單元和部門只有了解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

        溝通的目的在于傳遞信息,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是否通暢取決于信息傳遞的模式和途徑。“信息傳遞指信息傳遞者S(Sender)自己或通過信息A(Agent)用一定的手段把信息送到特定的信息接收者R(Receiver)手里。傳遞模式是對這一過程的抽象,是貫穿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具體手段或方法。”[3]“以一定的程序和方法進行的信息傳遞稱為信息傳遞模式。”[5]在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模式則主要是指根據一定的管理目標在管理溝通中以怎么樣的方式、方法傳遞信息。由于信息傳遞標的不同,所以信息傳遞模式也多種多樣。

        按信息流向與方式不同,可分為單向傳遞、雙向傳遞和反饋傳遞等模式。單向傳遞是指信息從發送者到接收者間單方向地傳遞,如高校內部下達各種簡報,上報各種報表,公布各種行政命令等。雙向傳遞是指信息在發送者和接收者間互相傳遞,他們具有雙重身份,既是信息發送者又是信息接收者,如經驗交流會,上下級間請示和批復等。反饋傳遞是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經過對信息的理解、加工、處理后,再將信息反饋給發送者的方式和過程,如高校內部的下級行政機關根據上級機關的要求上報各種數據報表,反映情況,匯報工作等。

        按信息量集中程序不同,可分為集中和連續兩種模式。集中式信息傳遞是指時間集中、信息量大的傳遞,如年終總結,季度情況反映等。連續式信息傳遞則是不間斷的、持續的傳遞方式,如按日、按周、按季度上報的工作情況等。

        按信息傳遞范圍或與環境關系不同,可分為內部傳遞和外部傳遞兩種模式。內部傳遞是信息在高校內部的傳遞,如會議匯報、公告、電話等。外部傳遞是指高校管理者與社會各種團體或組織間的信息傳遞,如與企業的座談會、與其他高校的經驗交流會等。

        三、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途徑

        (一)國外關于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途徑方面的理論研究及其啟示

        1.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

        美國心理學家萊維特通過實驗模型研究,提出鏈式、環式、輪式、全通道式和Y式五種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2]

        (1)鏈式信息傳遞途徑,即在組織內部間或組織間交流時,采用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報等形式來傳遞信息的途徑。這種途徑的信息只能從一個人逐級傳遞到另一個人,居兩端的人只有向下或向上傳遞信息,居中間的人只可以向上和向下分別進行信息傳遞。在高校管理溝通中,它能快速傳遞信息,縮短解決問題時間,效率顯著;但信息經層層篩選容易失真,造成信息在傳遞和反饋過程中產生較大差異,不利于保障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真實有效性。

        (2)環式信息傳遞途徑,即組織內部成員間依次聯系和溝通,且每個成員在管理溝通中處于平等地位,他們皆可與兩側成員同時溝通和傳遞信息,都有機會參與組織決策。在高校內部,它能平等快速傳遞信息,民主氣氛濃,讓參與信息傳遞者有一定滿意度;但傳遞的信息容易造成集中化,高校管理者對信息預測程度較低,信息傳遞暢通速度慢,信息易于分散,難于形成中心,不利于實現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科學有效性。

        (3)輪式信息傳遞途徑,即信息是通過中間人來傳遞的,組織內只有他能夠與其他任何人傳遞信息,所有其他成員只能與他交流信息。在高校管理溝通中輪式信息傳遞現象會經常出現,且很有可能疊加在其它途徑中。它的優點在于信息傳遞集中化程度高,方便高校管理者快速精確解決問題;但溝通途徑較少,欠缺平行溝通,不利于提高高校組織成員間士氣,容易造成他們較大心理壓力和較低成員平均滿足程度。

        (4)全通道式信息傳遞途徑,即組織內任何一個成員都可以自由溝通,所有成員都有機會參與組織管理和決策。它在高校管理溝通中占據很大比例,優點在于信息傳遞的網絡高度分散、所有成員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相互平等、信息傳遞面向全體成員,具有較強開放性;但信息傳遞比較費時,影響管理工作效率,成員間沒有更多接觸機會,不利于較大組織有效傳遞信息,溝通路線和數目限制信息傳遞與反饋能力。

        (5)Y式信息傳遞途徑。它表示四個層次的信息逐級傳遞的縱向溝通途徑,即組織內只有一個成員位于溝通核心地位,他是上下傳遞信息媒介,起信息樞紐作用。優點在于高校管理溝通中有較高信息傳遞集中化程度,組織性強,信息傳遞和解決問題速度較快,有嚴格組織控制力;但高校內教職工、部門間缺乏直接的橫向溝通,不能越級傳遞信息,信息通過層層篩選,易造成信息失真現象。

        2.非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戴維斯通過對溝通中信息傳遞、信息傳播及其途徑研究,提出四種非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即單串型、饒舌型、概率型和密集型。[2]

        (1)單串型是指信息通過一連串的人、組織或傳遞中介傳遞給最終接受信息的人或組織,這種情況比較少見。

        (2)饒舌型是指通過一個人或組織把信息告訴其他人或組織,這一個人或組織是非正式溝通信息傳遞中的關鍵人物。

        (3)概率型是指通過一個人或組織隨機地把信息傳遞給某幾個人或組織,再由這些人或組織將信息傳遞給其他人或組織,在這個傳遞過程中并沒有一定的中心傳遞目標。

        (4)密集型是指在信息傳遞途徑的過程中,信息是由他人或組織轉告給若干人或組織的;在傳遞過程中可能有幾個中心傳遞目標,且具有某種程度的彈性。

        它的優點是溝通不拘于形式,不受組織約束,以較快速度傳遞信息,可傳遞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難以獲得的信息,是正式溝通信息傳遞途徑的必要補充;但它具有不可控性,信息傳遞不確切,容易造成信息失真,易于形成小集團,不利于人心穩定、團體凝聚和組織和諧。

        (二)當前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的主要途徑

        借鑒國外關于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途徑方面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其啟示,我國當前高校管理溝通中信息傳遞途徑主要有四種即上行、下行、橫向和斜向途徑。

        (1)上行途徑,即高校成員、部門通過一定溝通渠道與管理決策層進行單向的信息傳遞,主要表現在:一是層層傳遞信息,就是基層教職工依據一定原則和程序向上逐級反映;二是越級傳遞信息,就是為盡快把問題或情況傳遞到管理決策層,下級沒有按照正常程序來進行傳遞,而是越級與決策層直接對話,在高校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主要表現為基層各級對上級的請示匯報、申訴意見、提出建議和提供良策等。

        (2)下行途徑,指在高校中信息從管理的較高層次向較低層次的傳遞,即高校領導決策層對師生員工進行信息傳遞與交流,體現在管理高層給下級傳遞教育主管部門命令、通知,指示、命令、規章制度、工作程序、方針、目標等。這種信息傳遞主要是讓下級理解上級決策層意圖,統一思想與行動,是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

        (3)橫向途徑,即在高校中同一層次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如在高校黨委領導下,分管教學、科研和后勤的三位副校(院)長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這種信息傳遞途徑能夠有效加強高校內部同一層級各個部門間溝通、了解與協調,是一種盡量減少或避免各部門之間矛盾與沖突的重要措施。

        (4)斜向途徑,即在高校中處于不同層次的沒有直接隸屬關系的機構、部門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遞與交流。這種途徑主要是用來加速信息傳遞與交流,促進高校內部溝通與理解,增強高校內部成員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實現高校教育管理目標而協調各方工作。

        [參考文獻]

        [1]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孫永正等.管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19-221

        [3]楊峰,周寧,張會平.基于網絡信息組織的信息傳遞模式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4,4:6-8

        [4]張春蓮.高校管理溝通中的障礙分析與再思考[J].皖西學院學報,2007.2:39-42

        第2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信息經濟核算對策建議

        0導言

        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數字化的今天,信息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信息與物質、能源一起構成了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信息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資源和人類的巨大財富,是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基礎。

        與此同時,信息經濟也誕生了。信息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等而言的,通常是以現代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為物質基礎的,信息產業起主導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識、智力的一種新型經濟,主要由信息活動、信息資本、信息勞動者和信息職業四要素構成。信息經濟核算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縱向上看,能使人們了解到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信息化發展程度,從而充分考慮自己的國情,制定與之相適應的信息化政策,促進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橫向上看,可以使人們通過比較的方式來研究世界各國或地區的信息化發展狀況,找出差距,尋找信息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盡快調整自己的方針國策,加速本國的信息化發展進程。

        當今,信息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已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但信息經濟的核算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好的完善我國信息經濟核算,這是擺在統計工作者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信息經濟核算的重要性

        1.1信息經濟核算是全面準確認識我國信息化水平的前提

        自從20世紀60年代初出現“知識產業”的概念以來,尤其是由日本學者1977年首次提出“信息產業”概念以后,隨著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信息產業的宏觀測度。目前,信息產業已成為發達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如何全面、準確地理解和認識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信息化水平是一個含義十分廣泛的概念,它包含了若干與信息產業有關的內容。要正確認識信息化水平,就必須對信息經濟進行全面的核算,并通過信息經濟核算建立起全面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指標體系。

        1.2在我國盡早開展信息經濟核算,為日后跟蹤信息產業的發展、研究其發展規律奠定基礎

        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產業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不斷提高,對發展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必將越來越明顯。在此背景下,盡快開展信息經濟核算,無疑會對促進信息產業的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信息經濟核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經濟宏觀測度,它是通過建立一個核算框架,用若干指標全面地反映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同時,信息化是一個過程,信息經濟核算通過長期觀察跟蹤可以發現該產業發展的規律性,為正確指導其發展和評價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提供依據。

        2信息經濟核算理論

        2.1國外研究

        目前,國外信息經濟核算理論主要有馬克·波拉特的測度理論、信息化指數模型、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和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其中:

        馬克·波拉特宏觀測度方法是用信息活動的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或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大小、信息勞動者人數占就業人口的比例大小和信息部門就業者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大小來衡量社會信息化程度。其測度的核心是將國民經濟中的信息部門劃分為一級和二級信息部門(其中,信息部門是指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企業,其產值的測算用最終需求法和增值法,其增加值等于全部銷售收入和其經營收入減去中間產品和服務、進口的購買以及外購經營費用;二級信息部門主要指為內部消費而創造信息服務的政府或非信息企業,其產值由該部門中信息勞動者的收入和信息資本的折扣構成)。

        信息化指數法是通過4個因素反映的,每一個因素又由若干個分指標構成,共11個指標。由于這些分指標不同而無法直接運算,所以應先根據統計數據求出各自的絕對值,再將此絕對值轉換成指數(按百分比計算),最后求出信息化指數。信息化指數法常用的兩種算法是:一步算術平均法,先將基年各項指標的指數定為100,分別用被測年的同類指標值除以基年指標值,求得被測年度的各項指數,再將各項指標值指數相加除以項數,可得最終的信息化指數;二步算術平均法,先分別計算四組要素的指數平均值,即對每組指標的指數值求平均值,再對此平均值求算術平均值,得到信息化指數。

        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IUP)測試圖將各類信息活動的有關參數都包括在內,具有普遍適用性且運用靈活,但目前尚未被廣泛應用。

        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主要通過49個變量作相關分析,衡量每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與其信息活動水平的相關性,然后確定以三個因子來衡量每個國家的信息活動水平。這三個因子是文字傳播總量(Writtencommunication)、技術(technology)、圖書館(li?鄄braries)。每個因子下面又分多個參數,這樣就構成三因子多參數模型。

        2.2國內研究

        國內關于信息經濟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綜合信息產業力度法、信息化指數的改進模型和信息投入產出理論。其中:

        綜合信息產業力度法是原吉林工業大學靖繼鵬先生用波拉特方法對吉林省信息產業進行了測度,結果發現波拉特方法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產業發展狀況。靖繼鵬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綜合信息產業力度法。綜合信息產業力度法是采用層次分析法,采用多個指標,從信息產業發展的潛在力、信息產品開發力、信息產業生產力、信息資源流通力、信息資源利用力及反映信息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的信息產業平衡力多個方面去測度信息產業的發展情況。

        信息化指數的改進模型是日本信息化指數模型的改進模型,模型體系共包括5大類13項,除了信息裝備率一項未做修改外,原有的其他類均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模型中的改進情況包括:①將一級指標“通信主體水平”改為“信息人水平”,因為“信息人水平”指標更能代表所有與信息生產或工作有關的人;②將“第三產業就業人口百分比”改為“信息產業就業人口百分比”,因為餐飲服務業是典型的第三產業但與信息化水平沒有必然聯系;③“人均年使用函件數”被刪掉,是因為計算機等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傳統意義上的函件數量下降,但信息化水平卻不會因此而降低;④把原有的“每萬人書籍銷售網點數”改為“每萬人年圖書出版種數”,因為書籍銷售網點數無法統計;⑤刪去“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密度都比較大(如印度、中國),但這并不能說明發展中國家的信息化指數比較高,相反大多數都比較低;⑥在信息系數中將“個人消費中(除衣食住外)雜費的比率”改為“個人消費中信息消費的比例”,因為許多娛樂消費不能算作信息消費;⑦新增加了“每萬人量和每萬人專利申請數”兩項指標,因為“數”是說明社會科學領域科研能力的最好例證,是一種信息生產能力。“專利申請數”是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科研開發能力的最好的證明,從專利數上能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狀況。

        3對我國進行信息經濟核算的建議

        通過對我國現有國情的分析,結合國民經濟核算的有關事項,作者認為在我國進行信息經濟核算的過程中,應當采用信息投入產出方法。信息投入產出方法是從信息經濟的角度把國民經濟部門劃分為信息產業部門與非信息產業部門,再依據“全口徑”投入產出表及有關的統計資料,編制信息投入產出表,然后計算一系列經濟技術指標,對信息經濟進行深入分析。這一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而且能夠對信息產業部門的經濟效益、信息產業部門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的影響及產業結構進行定量分析,從而為制定信息化建設的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信息投入產出法重點需要確定的指標包括:最終產品結構與增加值結構、感應度與帶動度和部門經濟效益分析三個指標。其中,最終產品結構與增加值結構指標是按信息部門(信息工業部門(信息Ⅰ)、直接信息部門(信息Ⅱ)、間接信息部門(信息Ⅲ))與非信息部門劃分的國家四大部門的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來衡量的;感應度與帶動度指標(其中,感應度表示國民經濟系統各個部門的最終需求每增加一個單位,第i部門相應要增加的總產出值;帶動度表示第j部門的最終產品每增加一個單位時,帶動國民經濟系統各部門總產出的增長量)是通過對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的各指標貢獻的核算,確定信息投入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中發揮的作用;部門經濟效益分析指標則是通過計算信息部門的經濟效益來衡量其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波拉特.李必祥譯.信息經濟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2陳禹,謝康.知識經濟的測度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3宋玲.信息化水平測度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4曾昭磐.根據“全口徑”投入產出表編制信息投入產出表的矩陣方法及應用[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1(1)

        5張守一.信息經濟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6宋玲.信息化水平測度的理論與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7周先波.信息產業與信息技術的經濟計量分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

        8秦玫芬.信息化水平測算方法的改進及實例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0(5)

        9鄭建明.中國社會信息化進程測度報告[J].情報科學,2000(10)

        第3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一、前言

        當今,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改變了世界面貌和人類生活。以信息經濟和網絡化為基礎,通過持續、全面的創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促進科技、經濟、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主流。人類社會的這一重大發展,同樣影響了會計這一古老而重要的職業,必將導致傳統會計理論發生重大變革和創新,對現有的思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教育模式、經濟管理及領導決策等產生重大影響。而會計作為經濟環境下的產物,作為經濟核算、監督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與方法必然伴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變革和發展。

        二、對會計組織和對象的影響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企業普遍建立了基于計算機、局域網和互連網的會計信息處理系統,對經濟業務的處理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會計處理系統能自動采集相關的電子原始憑證和數據,并按設定的會計處理方法和流程自動進行業務處理,生成電子記賬憑證,然后自動登賬,并隨時可以根據需要生成會計報表,還可通過預測決策系統對會計信息進行分析,這對傳統的會計組織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會計對象是會計工作在特定主體范圍內指向的客體,會計對象是研究會計理論的起點。傳統會計理論對財富的認識主要局限于有形財富,對獲利驅動力的認識主要局限于有形資產。在信息經濟時代,對會計對象的沖擊具體體現在對會計要素的沖擊。信息經濟時代,智力資本成為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財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傳統會計理論對資產的界定已不適應當今會計環境的要求,無法適應時展的要求,相應地,其他會計要素定義也要做出修改。

        三、對會計目標的影響

        關于會計目標,理論界形成了兩個學派:一是受托責任學派;二是決策有用學派。在導向上,前者是面向過去,后者是面向未來;在信息質量特征側重點上,前者強調可靠性,后者則更著重相關性。傳統會計的基本目標是向經濟決策人提供有用的財務信息,主要包括: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經濟時代,經濟基礎的重心由物質資產轉向使企業資產增值、財富增加的信息資產,物質資產的作用減弱而信息資產的作用增強。因此,會計目標服務的主體將由物質資本所有者(股東)轉向信息資產的所有者。同時,企業財務報告的目標范圍將擴大,財務報告不僅要滿足使用者對企業資本、物質等財務資源的增長和創造的興趣,也要滿足他們對計量企業信息資源、權益的變動情況、收益的形成過程和有效控制企業組織內部的人力資源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經濟時代,企業管理既注重經濟目標,又注重社會目標。因此會計既要注重報告企業的經濟效益,又要注重報告企業的社會效益。其中四個方面的信息將在會計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信息;二是人力資源方面的信息;三是提供市場產品和服務;四是對社會福利貢獻方面的信息。總之,信息經濟下,會計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同時兼顧受托責任信息,是會計發展的主旋律,代表了會計發展的方向。

        四、對會計基本假設的影響

        在信息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全球網絡經濟初具雛形。會計基本假設根據環境而產生,取決于會計所處的客觀環境。一旦環境變遷,人們對反映和監督的經濟活動就會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設就會偏離現實,依此而建立的會計核算體系就會扭曲而起不到正確反映實際經濟情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經濟來臨之際,信息經濟對傳統的會計基本假設提出了嚴峻挑戰,對傳統的會計假設進行重構是時展的需要。

        (一)對會計主體假設的影響

        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該假設界定了會計活動的空間范圍。在傳統經濟中,會計主體的范圍很明晰,一般表現為獨立核算的企業。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及信息資本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加強,會計的主體已朝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著信息經濟的日益發展,出現了網上公司和虛擬企業,這些公司和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橫跨大洋把千千萬萬的個體聯系起來,但當業務一結束,又可以在幾秒鐘內解體。另一方面,企業與企業之間相互控股、相互參股的情況越來越多,這些企業之間的聯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解散,這就使得會計主體對應于兩個空間:一個是實的“物理空間”,即傳統意義上的空間概念;另一個則是虛擬的“網絡空間”,各種網上實體就處于“網絡空間”之內。也就是說,公司作為會計主體,可能時而膨脹,時而縮小,還可能立即解散,虛擬公司使會計主體具有可變性,主體可借助計算機網絡迅速分合。在這種情況下,實體概念對于網絡公司而言意義不大,這將給會計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風險的控制帶來巨大的挑戰。如何界定這些實體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實體,需要拓展傳統的會計主體假設。因此,以信息使用者為導向來界定會計主體是與會計目標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會計核算上,使用這種方法能夠根據信息使用者的范圍來確定哪些信息可進入該主體的信息系統,解決了“網絡主體”核算范疇不確定的問題(二)對持續經營的影響

        傳統持續經營假設認為,一個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將按照既定的目標持續地經營下去,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面臨破產。在信息經濟時代,企業面臨的經濟環境復雜、競爭激烈、風險大,會計主體面臨的是信息更新加速、產品生命周期縮短,企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臨破產清算、終止。同時,信息經濟時代企業競爭加劇,企業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購并成為趨勢,更增加了單個會計主體失去持續經營的可能性。網絡企業可按市場的需要,借助互聯網適時地介入、退出和轉化,一旦完成某項交易則立即解散。這種臨時性的網絡企業在信息經濟時代將十分普遍,呈現出“短暫性”、“臨時性”的特點,這些狀況使得持續經營假設變得有名無實,使企業持續經營的假設前提對它們不再適用。完善持續經營假設,特別是針對高新技術企業“適時介入、快進快出”與現有企業“持續經營、爭取不出”這兩種經營風格的不同之處,可考慮對類似的會計主體建立項目期間建設。對持續經營假設,應針對不同的企業采用不同的方式,對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應繼續采用持續經營假設,采用權責發生制和歷史成本制原則;對一些知識密集型企業或“網上實體”,它們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可以在持續經營假設以外采用非持續經營假設。這樣使建立在其上的會計方法更具有合理性。當企業一旦獲得不能持續經營的證據時,會計處理必須按照清算價值進行。歷史成本計量將趨向現實價值或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對這類企業傳統會計中的“持續經營”假設不再適用,取而代之的將是“暫時性經營”假設或者“破產清算”經營假設。因此,在信息經濟環境下,要建立多種不同的經營假設。

        (三)對會計分期的影響

        會計分期的目的是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滿足企業內部和外部決策的需要,該假設是在持續經營假設的基礎上,人為地劃分為若干個期間,以便定期提供會計信息,反映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顯然,這一假設的提出與會計信息的加工和傳遞技術受到限制有關。在信息經濟時代,激烈的競爭要求決策必須高效率,從而要求及時了解相關的會計信息,而會計分期的假設滿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隨時利用會計信息作出及時決策的需要,因此,該假設實際已變得毫無意義。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企業網絡財務的普及和電子聯機實時報告的出現,即時的通訊手段帶來了即時的操作和調控,企業內外部會計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聯網上動態地得到企業實時的財務及非財務信息,而不必等到某個會計期間結束才可獲得,從而大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由于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網絡公司”出現,各成員之間開展松散聯盟,可以在短期內因業務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內因業務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續時間的伸縮性很強,且存在時間具有不確定性的情況,造成了虛擬會計主體大量涌現,會計主體的外延將大大拓展。鑒于上述情況,為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減少決策風險的需要,應對財務報告的及時性進行創新,這就必須打破原有會計分期假設的框架,沒有必要對會計期間進行整齊劃一的劃分。可以考慮在會計分期假設對期間的限定上實行浮動制,根據經營管理和決策的需要進行任意劃分。如采用季報、月報、旬報、周報等;或根據企業經營業務的特點,實行靈活的不等距時差的報告制度。應對現有會計分期進行改進,變定期為適時,劃小會計期,隨時反映會計信息,動態掌握會計資料,充分利用網絡等新技術,大力推廣實時披露和在線交流。在新形勢下,可以采用“網上實體的交易期間”作為會計期間,每次交易結束后編制一次會計報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賬務處理保持完整性,同時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攤配時人為調節的問題,成本與費用的分配和攤銷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況,更加便于會計主體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續經營假設重新表述為:經濟利益相關的聯合體,從開始組建到實現其經營目標為止,為其存續期間。對于會計分期假設,原來的涵義仍將存在,但對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臨時性組織而言,會計分期已無存在的必要,因為不會產生成本費用的跨期分配問題,可以不對其進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為報表報告期更為合理。

        (四)對貨幣計量的影響

        貨幣計量假設是指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作為主要計量單位,用以記錄、反映企業的經營活動情況,包含貨幣計量、幣值穩定兩層含義。在信息經濟時代,用電子貨幣支付的網絡貿易成為信息時代的商務主流,很多新型的對公司有重大意義的資產因無法準確計量而不能在現行報告系統進行反映,使企業財務報告反映的財務狀況與實際脫節。同樣,許多知識產權也沒有在資產負債表中作為資產列示,如自創商譽、品牌、知識產權、人力資源都在資產負債表中毫無痕跡。更為重要的是,許多不能計量的資產恰恰是許多新型公司增長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網絡公司交易空間的擴展,使得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快,資本決策可在瞬間完成,對有外幣業務的會計主體來說,匯率的驟變沖擊了幣值穩定假設,會導致本位幣價值和價格之間的背離,從而加劇其所面臨的貨幣風險。因此,必須改進計量手段,增加非貨幣化量度,以適應擴大會計信息含量的需要,貨幣計量假設要發展為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并重。在計量屬性的選用上,可在不放棄歷史成本計價的同時,輔助以公允價值計價,這樣才能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信息。

        五、對會計報告的影響

        傳統的財務報告模式由于受確認標準的限制,只適應工業經濟的需要,以有形資產的確認、計量和報告為核心,對無形資產的反映非常有限,且大部分無形資產項目仍停留在以交易為基礎的單個無形資產之上。許多對決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資源信息、自創商譽等無形資產信息被排除在外,更缺乏面向未來的預測性信息和價值信息等,造成會計報告信息數量上的不完整。在信息經濟時代,會計信息的披露要從原來單純的財務信息轉向復合型信息。即企業不僅要披露財務信息,也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不僅要披露定量信息,還要更多地披露定性信息;不僅要披露確定性信息,還要更多地披露不確定性信息;不僅要披露歷史信息,還要更多地披露前瞻性信息和預測信息,這樣才能使財務報告客觀、公正地體現企業的整體價值,滿足使用者的需要。

        第4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從館藏文獻的載體來說,現代圖書館已從單一紙質載體過渡到包括電子、網絡多種載體形式的圖書館;從圖書館的社會存在形式來說,圖書館已從以前的傳統圖書館發展到包括數字圖書館、網絡或虛擬圖書館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圖書館;從圖書館提供的服務形式來說,已從過去對紙質文獻的借還服務、閱覽服務、情報服務過渡到包括基于網絡平臺的文件傳輸、電子閱覽、數據庫托管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因此,圖書館的職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知識管理和知識服務就是圖書館眾多新增功能的一種。

        1 信息經濟的發展呼喚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服務

        近幾年,我國的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各類信息機構和信息部門迅速建立,全國范圍內的經濟信息、科技信息、政務信息等信息系統逐步形成,知識應用與創新、信息技術的運用、信息產業的發展反映了我國經濟結構的改革順應全球經濟知識化、信息化的趨勢已逐步邁向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時代的社會現實。在這一形勢下,作為知識、信息中心的圖書館勢必從經濟活動的后臺逐步走向前臺,圖書館的數字化和數字化的圖書館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圖書館收藏多樣化、操作計算機化、傳遞網絡化、信息資源共享化已逐步成為大家的共識。這一切說明,知識經濟與信息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圖書館職能的轉變,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是經濟發展對圖書館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傳統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就圖書館的功能實現而言,知識管理是前提,知識服務是目的。因為要為社會進行知識服務而進行知識的管理,只有做好了知識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的服務,管理和服務相輔相成。在圖書館的具體工作中,知識的管理和服務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知識管理孕含著知識服務,知識服務又包含有知識管理的成份。傳統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就是對文獻(知識)和信息進行收集、加工、整理并提供使用,這與知識的管理和服務過程并無二致,只是知識管理與服務的背景和平臺更現代化,更強調知識的創造性利用,也就是更強調知識的創新。知識管理的目的是對知識收集、加工、整合、傳遞、利用,從而發掘社會智力資源,提供知識服務,促進知識的創新,最終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2 圖書館知識管理與服務的基本原則

        知識管理與服務是為了適應知識創新的需要和知識經濟、信息經濟的發展,將大量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加工、整合,并根據用戶的需要,對這些知識和信息進行再加工、傳遞和利用,最終形成用戶能夠接受的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知識產品。它是一種知識的“再生產”過程,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2.1 信息資源集成化

        沒有計算機和網絡的高度發展和以此產生的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產生,就不可能產生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服務,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基于集成的管理和服務。因此,圖書館要在軟、硬件資源集成、系統集成基礎上,對知識、信息資源集成、動態化服務集成,采用開放性的服務模式,從而實現知識、信息的動態化管理和服務。只有這樣,才能使知識管理高效,提供的知識服務嚴密、周到。

        2.2 知識管理專業化

        全球知識和信息的發生量與日俱增,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般來說,知識增加一倍,則文獻增長7倍,據不完全統計,當前世界上每年出書80萬種,期刊17萬種,專利文獻40萬種,技術標準20萬種,會議文獻資料100萬篇以上。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將全世界所有的知識、信息都收藏于本館之內,發展自己圖書館的館藏特色,是每一個圖書館都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另一方面,知識和信息的管理和服務是基于專業化的服務,不同用戶所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以專業化為特征的。因此,知識、信息管理的專業化原則,是指圖書館根據本館的條件、特點和用戶需要來建立自己的館藏特色,從而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2.3 服務提供個性化

        毫無疑問,個性化服務更能滿足用戶的不同要求。人類知識的增加、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使用戶對個性化服務產生了巨大的需求,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知識服務的個性化成為可能。個性化服務就是根據用戶提出的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經過對用戶的個性、習慣和要求進行綜合分析而提供的知識信息服務。它是培養個性、引導知識信息消費、促進知識創新、信息多元化的人性化服務。因此,圖書館要提供個性化的知識導航,建立個性化的知識信息環境和個性化的知識信息服務檔案,必要時建立個性化的讀者知識信息數據庫。

        2.4 管理服務動態化

        管理服務的動態化原則有兩層含義:一是對知識和信息的管理是動態的,二是對用戶的知識信息服務是動態的。知識管理與服務是基于對分布式多樣化的動態知識信息資源,而不是對一定的固有資源進行的分析、加工、處理、傳遞和利用。知識信息的增加和積累以及基于此提供的服務是圖書館工作永恒的主題。另一方面,讀者由于社會角色的轉變,工作的需要等原因將不斷提出新的服務要求,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讀者的需求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面上。因此,圖書館不僅要根據本館的館藏特色重視知識信息動態的積累,還要考慮讀者日益提高的動態需求;不僅要建立知識信息的動態數據庫,而且要建立讀者需求信息數據庫。

        2.5 產品載體數字化

        圖書館給讀者提供的知識信息產品是圖書情報工作人員根據讀者需求對知識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綜合的有關知識和信息,對讀者的研究、學習或決策提供依據。這些知識或信息應該以數字化形式提供,這是因為計算機和互聯網為這種服務提供了更為快捷和方便的途徑。這樣既可以使這種服務快捷、高效,又可以為讀者的利用提供方便。這樣也為圖書館的館藏數字化和網絡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圖書館的建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2.6 產品安全分級化

        互聯網的開放性為人們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知識和信息嚴重的安全性問題,其中既包括館藏知識和信息安全也包括讀者個人知識和信息的安全。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會為某些團體和個人,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圖書館要對館藏知識和信息和為讀者提供的知識信息產品按安全要求分類,哪些是大眾化的,每個讀者都可以共享的,哪些是限制瀏覽的,按分類需求分級,分別采取安全措施。

        收稿日期:2003-06-02

        【參考文獻】

        1 張愛芳.圖書館長手冊.專利文獻出版社,1998

        2 孫成江,吳正荊.知識、知識管理與網絡信息知識服務.情報資料工作,2002,(4)

        3 盧共平.數字圖書館的個性化信息服務.圖書情報工作,2002,(8):10

        4 邱均平,沙勇忠,劉煥成.論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管理.情報資料工作,2001,(5)

        第5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這個觀點我提出已有近十年,今天仍然堅持,而且有一些新的發現。借這個機會一并談出來,深化對以往觀點的認識,并進一步闡發新的思考。孫景華著有《中國人的管理邏輯》等書,也有辦企業的實際經歷。希望能夠與他相互交流,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關于立論的角度

        “融合創造財富”是直接經濟理論的核心命題。孫景華先生自謙“至今分不清經濟學與管理學之間的邊界”,搞不太清楚我“究竟是基于哪個角度而得出的結論”,他比較側重于從企業組織管理的角度立論。其實我認為,在這個命題上,經濟學與管理學的角度并不矛盾。

        “直接經濟”是針對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而提出的相反概念;“融合”是針對亞當?斯密的“分工”而提出的相反概念。龐巴維克用“迂回經濟”、亞當?斯密用“分工”來概括工業化的特征,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從生產方式立論。我根據戴爾“直接商業模式”的實踐,描述與斯密的“分工”、 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特征相反的“直接經濟”,也是從生產方式立論。這樣一種概括角度,在經濟學中確實不太常見,因為這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常用的方法。從生產方式角度立論的優點在于,兼顧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西方主流經濟學中,沒有“生產力”這個概念;技術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又不太談生產關系;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理論,談的既不是單純的生產力,也不是單純的生產關系,而是二者的統一,即生產方式,所以主流經濟學面對第三次浪潮,在理論上總是對不準焦聚。

        管理學沒有主流經濟學這方面的學科缺陷,從開宗立派到現在,一直沒放棄“自然-社會”的雙重屬性。管理學的自然屬性有利于從生產力角度觀察問題,社會屬性有利于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觀察問題,所以它更容易理解第三次浪潮這種生產方式上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景華先生從管理的角度立論,是十分正確的。

        不過,我還是有一點方法論上的建議。無論是斯密的“分工”,還是龐巴維克的“迂回經濟”,都是對經濟現象的“形而上”思考。這與管理學就現象談現象所涉及的“分工”既有聯系,更有區別。我希望大家在思考“直接經濟”和“融合”時,能更多從本原上,也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基本關系上,想一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不同點在哪里,而不要只局限在我們眼前的工業化實踐中。

        融合的價值基礎:意義價值

        領導變革時代,經濟學重價值;管理承平時代,經濟學重實證。因為今天的時代特征屬于變革,所以要重新審視經濟學的價值論。

        1、意義價值是融合的價值基礎

        孫景華先生說我“關于未來財富來自‘融合’的結論,既震撼又驚心”,“但論證它卻變得漫不經心、十分粗糙,很難令人接受”,他說得很對。在這個問題上,我沒有做到“非十年不將軍,無一日不拱卒”,今后要多下實證功夫。不過,這里我想提出一個價值型問題。

        許多人憑著工業化的經驗,不接受直接經濟的融合論。我認為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在論證上。我們必須給“融合”提供一個更為基本的價值論基礎,《體驗經濟》在這方面還沒有做到。我最近有一個新的還未完全定型的想法,順便提出來一并討論。我認為,意義先于融合,融合的價值論基礎是意義價值。意義的價值在于個人通過信息和知識獲得快樂和幸福,或者說是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意義價值,是迄今為止經濟學還沒有重視起來的商品的第三重屬性。最接近“意義價值”定義的經濟學家,依次是邊沁、卡尼曼、奚愷元、黃有光、陳惠雄五位。意義價值,在古典經濟學中就是指快樂和幸福這種終極福利價值。但我覺得,快樂、幸福只是意義價值主觀的一面,信息和知識才是意義價值客觀的一面。光說快樂,很難把信息革命的生產力―信息和知識―概括進去;反過來,光說信息,也很難把信息革命的社會目的―以人為本―概括進去;只有意義可以把兩方面都概括好。孫景華先生也許是由于沒有看到《體驗經濟》的第三部分,所以將融合與我所說的“個性的徹底解放”、“徹底的將決策權回歸個人”對立起來了。

        自然經濟的價值基礎,是我們后來用“使用價值”概括的那種價值的自然屬性;工業經濟的價值基礎,是交換價值;信息經濟的價值基礎,是意義價值。

        交換價值和意義價值最主要的區別在于,交換價值是一種工具價值,意義價值是一種目的價值(終極價值)。主流經濟學缺乏對意義價值這種終極價值的描述,倒是福利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意義價值。卡尼曼最主要的理論貢獻之一,就是把這兩種價值區分開來了。他稱之為兩種效用,前者是馬歇爾意義上的效用(基數效用與序數效用),后者是邊沁意義上的效用(快樂);一種是工具性的中間價值,一種是用戶終極的價值。我認為卡尼曼說的這種與馬歇爾意義上的效用相對獨立的效用,就是意義價值。

        2、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這種和諧形態之中

        意義價值是融合的最終根據。擺脫就現象談現象的理論糾纏,我們可以看到,融合在形而上的意義上,是指復歸,是大道歸一。

        第一,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為終極價值是直接的,不是間接的,是統一的,不是分立的。經濟人理性的價值基礎,只能是工具理性,這注定它只能是二元的。二元論是分工的最終價值基礎;人的快樂和幸福作為目的價值,只能是一元的,一元論是融合的最終價值基礎。這種融合,是從手段向目的的復歸。

        第二,意義只能存在于融合之中,因為終極價值是生命性的,不是機械性的,是有機論的,不是原子論的。分工以契約為前提,契約以原子論為前提;融合以信任為前提,信任以有機論為前提。在這個價值判斷上,孫景華先生誤讀了我。其實,孫景華先生強調新經濟從利己向利他轉變的觀點并不確切,因為這個利他實際上是主體間性,而主體間性并無利己利他之別,只是一種人際融合。這種融合,是從異化轉向復歸。

        第6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我對消費力經濟感興趣,完全是出于現代化研究這個大的背景。信息化缺乏經濟學理論的支持,表明我們在這一輪現代化認知上存在理性的缺位。電子商務學現在變成了一門“技術”的經濟學,這不是好現象。商務就是商務,不能說“電子”由我們來解釋,把“商務”還給傳統經濟學家;我們不要先扯“電子”,而要首先回答:第一次現代化的商務本質是什么,第二次現代化的商務本質是什么。把這個回答清楚了,“電子”的作用自然就解釋清楚了。這個問題回答不好,電子商務的“電子”,永遠是一張一扯就脫開的皮。

        從這個角度審視,最先進入視野的,就是消費這個主題。長期以來,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后現代主義者(西方者)一提到經濟問題,就偏向“消費”這個主題,就要提對現代性經濟學家“生產”主題的反命題。這個發現說明什么呢?說明從后現代性(第二次現代化,即信息化)眼光中看到的消費,具有對現代性(第一次現代化,即工業化)“生產”概念的解構作用。這才是從現代化角度觀察到的商務的要害所在。

        兩種消費

        “回到消費本身”,淺層次的意思是說:我們現在生產普遍過剩,而且是制度性的生產過剩,所以要補經濟學“太極”陰陽的另一面―消費。具體來說,首先,要在簡單再生產和交換領域,將消費的交換價值從生產的交換價值中剝離出來,加以抽象化;然后,在擴大再生產和資本領域,將消費的增值與生產的增值對應起來。在這里,生產與消費同是現代性的范疇,是現代性范疇內部的一對矛盾。“回到消費本身”是為了不使矛盾過于偏向它目前失衡的一面,以達到經濟循環與社會和諧的目的。然而,“回到消費本身”還有另外一層更深的戰略含義。西方主流經濟學以生產為中心,把消費始終視為一個既定的前提,不認為消費會對生產構成障礙,根子在現代性本身。也就是說,制度性的有效消費不足,不是人類社會的普遍現象,而是工業化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特殊現象。它是工業化中形成的以“生產為中心”,確切地說是以“生產資本為中心”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這與工業化中形成的以理性為中心,以理性本質為中心的現代性觀念,是相互伴生的。

        第一個區分兩種消費的經濟學家,是1897年出生的巴塔耶。巴塔耶是經濟學中的尼采,他本人也確實深受尼采影響。雖然巴塔耶沒有象尼采提出“上帝死了”一樣宣稱“生產死了”,但他以消費為中心的普遍經濟學的提出,倒確實回答了“上帝死了”之后,到底誰活著的問題。他的結論,當然是消費者取代了上帝的位置。我們常說“以顧客為上帝”,就是這樣一個尼采式的命題。在經典的經濟學名著《普遍經濟學》中,巴塔耶天才地提出了我們今天稱之為循環經濟的思想,提出“經濟取決于地球上的能量循環”的核心觀點。巴塔耶最有影響的經濟學觀點之一,就是提出了兩種消費的思想。第一種消費是生產性消費,第二種消費是非生產性消費。

        生產性消費,是指現代性意義上的消費;非生產性消費,是指后現代性意義上的消費。生產性消費,是依附于生產的消費。這種消費的目的在于保證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我們常說“擴大消費,促進增長”就是這個意義上的消費。但是,這種消費并不是消費的全部。所以我們還必須理解巴塔耶所說的另一種意義上的消費:非生產性的消費。

        非生產性消費,是作為消費者個人目的實現的消費,即消費是目的,生產是手段。不是通過消費來促進生產,而是通過生產來促進消費;或者說,不消費就不生產,不允許為生產而生產。然而,巴塔耶所說的非生產性消費,還有一層含義,這就是后現代的含義。后現代性意義上的消費與現代性意義上的消費,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前者是異質性的,后者是同質性的。異質性就是個性化,因此非生產性消費在后現代性意義中,就是指個性化消費。真正對同質性生產體系產生解構作用的,正是這種異質性的消費。

        回到生活本身

        1、從生產向生活復歸

        信息化的根本經濟必要性,在這里就被自然地揭示出來了。工業化作為同質性生產體系,其同質性是建立在對信息忽略不計這種非普遍性假設上的。這是亞當?斯密的“功勞”。工業化靠貨幣代表價值,信息化靠信息代表價值,根本原因在于:貨幣是同質性的顯示中介,信息是異質性的顯示中介。巴塔耶對工業化的歷史局限進行揭示,其中一方面就是針對這一點:“共同的尺度,即社會同質性及由此而來的活動的基礎,就是貨幣,也就是集體活動的不同產品可以計量的等價物”。在巴塔耶看來,人的本性是有個性的,違反個性化的同質化生產,只是人類工業化這一階段的特例,異質性生產才是普遍的。因此他把工業化經濟學稱為特殊經濟學,把信息經濟學稱為普遍經濟學。按照巴塔耶觀點,可以自然地推論出:信息化經濟,是以人為本的經濟;以人為本,就是以個性化作為人之根本;回到個性化的人,就是從同質化的生產,回到異質性的消費。

        2、從社會生產向日常生活復歸

        鮑德里亞是消費力經濟學的另一個后現代思想來源。鮑德里亞經濟學思想的核心在于對生產概念的徹底解構。在其經濟學代表作《生產之境》中,認為現代性或者說工業化的核心,體現在“以生產為中心”上。無論是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的贊頌,如新古典主義,還是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批判,如政治經濟學,都自覺不自覺地把“生產”作為一個圖騰來對待。殊不知,在信息化的狀態,人類生活的中心,將向日常生活轉移,人類將進入消費社會。鮑德里亞由此建立了著名的消費社會理論。鮑德里亞的消費理論,與信息符號交換理論內在聯系在一起。他提出了著名的兩種交換理論,即符號交換與象征交換的理論。符號交換即貨幣交換,象征交換即信息交換。

        第7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關鍵詞:財務管理;財務集約化;發展;研究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出現了新的形勢,從過去的企業間競爭逐步顯現出集團組織形勢的市場競爭新格局。在集團組織中,企業共同的目標策略,使得集團形成創新型的管理模式與資金運作方式,這有利于促進集團內部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在這種情形下,以往的企業單一財務管理方式已經不適用,因此財務集約化的財務管理模式急需得到認可和發展。下面,本文就對財務集約化的發展做出分析。

        一、社會發展促使財務變革

        財務會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進步存在著直接的關系,正如著名的會計史學家邁克爾-查特菲爾德在《會計發展史》中所說的,“會計的發展是反應性的”。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財務會計發生了顯著的變革:

        (一)、科技進步促使財務變革

        科技水平的進步對各行各業都有著推進作用,特別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進入信息化社會。在經濟方面,這大幅度地提高了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同時在企業內部也促使著企業的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管理模式發生變革。會計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產生了高效、低耗的會計電算化這一現代化會計變革。計算機技術幫助財務會計人員高效準確地處理和分析財務信息,顯著提高了企業財務管理水平。而在上個世紀中期。信息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企業集團逐步建立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平臺,這對于財務集約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奠定了技術和物質基礎。

        (二)、經濟環境促使財務變革

        商業和經營管理方面的需求促使復式記賬產生和發展,19世紀為了對股份制公司的損益情況進行準確的核算和分配,會計學進入成本會計學發展時期,管理會計自傳統會計中獨立出來,幫助企業進行內部管理。而現今的經濟環境中,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市場形勢,所以,企業集團組織不斷出現,這給財務管理提出了更嚴格更高的要求,這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財務管理在這次機遇中,不斷尋求變革,為了應對由于企業集團的分屬會計構成繁雜而造成的效率低、財務信息質量差和成本高問題,財務集約化開始產生和發展。財務集約化是更高級的財務管理方式,它以傳統財務管理為基礎,改善了傳統財務管理的管理手段、環境適應性等多方面內容,有效提高了財務管理的管理、控制和核算水平,適用于企業集團的財務管理。

        二、財務集約化的含義與發展

        (一)、財務集約化的含義

        財務集約化作為集約經營管理的組成部分,具有內涵式增長的特征。財務集約化通過改善和優化生產要素促進企業發展,著力于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集約化的含義主要是集中人力和物力等生產要素統一分配,以高效、低耗為價值取向,提升企業的凝聚力和核心能力,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巨大的優勢,這是資源缺乏的現代社會的需求,是未來企業集團的發展趨勢。

        對于財務集約化的含義需要主義以下兩點:首先,財務集約化的核心并不是集中,而是提高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集中只是圍繞這一核心所采取的策略和手段。然后,財務集約化的集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集中,并不是全面盲目地集中,對于關系到企業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率的領域集中,比如資金管理、會計核算和預算管理等等。

        總之,財務集約化是以集中為手段,以提高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為核心的財務管理模式。

        (二)、財務集約化的發展

        財務集約化提高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對企業經營要素的質量提高、經營要素的含量增加、經營要素的集中投入和經營要素的組合方式調整來實現。現今的財務集約化主要使用經營要素集中投入的方式:首先是財務核算的集中化,即將以往的財務模式中分散的財務人員通過現實或虛擬的方式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對于企業集團而言,這樣的財務核算能夠對財務信息實時動態地掌握和分析,使得財務信息在處理中更透明公開,統一的核算標準使得財務管理工作更方便、更標準、更規范。然后是財務數據的業務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業務人員參與到會計工作中,財務數據業務化使得財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財務數據的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財務共享服務

        (一)、財務共享服務的含義

        財務共享服務是更高層次的財務集約化,也是財務集約化未來的發展方向。它是把企業內部的不同組織資源進行集中,以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務質量作為財務職能服務的手段,提高財務管理的能力和提升企業的工作效率與經濟效益。這是對于財務集約化的更高級表現,它將企業內部分散的財務業務獨立組成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通過網絡平臺為企業集團的內部成員提供標準、高效、低耗的共享服務。

        (二)、財務共享服務的具體實施

        1、建立標準的財務管理制度

        財務集約化的基礎是企業集團具有標準的財務管理制度,財務共享服務作為財務集約化的高級體現,更需要建立標準的財務管理制度。企業集團應該建立標準的規范適用于企業集團的整個財務部門,并且將新的財務管理制度推廣到給財務人員,同時對這一制度給予持續的檢查監督。

        2、分離服務端與客戶端

        將共享服務中心作為服務端,集團的成員作為客戶端,分離定位,明確兩者的含義和相互關系,服務端用于提供服務,客戶端用于共享資源。

        3、對財務流程再造

        對財務流程的再造是財務共享服務的基本理念,這個過程中需要做到財務數據的業務化、財務流程的標準化和模塊化、財務信息的共享以及財務分析與基礎業務的分離等。

        4、建立統一的財務平臺

        統一的財務平臺是財務共享服務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持,是財務共享服務順利實施的保障。因此,企業集團在實施財務共享服務時需要建立統一的財務平臺促使財務信息共享。

        參考文獻:

        [1]王學(王樂),宋洋,汪敏等.財務集約化:從財務集中到財務共享服務[J].會計之友,2011,(21):67-69.

        [2]張建坤.推進財務集約化實現管理大跨越[J].會計之友,2011,(15):4-5.

        第8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一、文化的基本含義

        1.文化的概念和分類。文化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難以給出一個確切嚴格準確的定義。一般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1]。文化的核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傳統的思維模式,人們在過去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也學會了各種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式通過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得以流傳;二是生活模式和價值觀念,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選擇生活的方式和認識生活的價值觀念。文化一般分為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的研究范式下,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群體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風俗信仰、價值理念。這層含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可以稱之為是形而上的哲學,指向了精神層面。因為世界分為七大洲四大洋,生活在不同地區的人,面對的自然環境不同,歷史起源不同,在社會的進程中必然出現各色各樣的形態,從而呈現出不同的文化類型。例如最為典型的代表,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古代埃及,分布在非洲東北部及亞洲西部;古代巴比倫,分布在亞洲西部;古代印度,分布在亞洲南部;古代中國,分布在亞洲東部。第二層含義:文化是指在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之下所產生的實物,指向物質層面。第二層含義是第一層含義的具體表達。例如,語言符號、物品、商品、書籍、影視、繪畫、藝術等。

        2.文化的分類。文化根據不同的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按照文化的涵蓋的范圍,可以分為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廣義文化,一般是指在人類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廣義的文化包含了人類一切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更為細致地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2]。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在生活實踐中發明的各種物質,包括生活用品、生活工具等等,是具體的客觀物質。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規則、家庭組織方式和社會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學、政治學、哲學、歷史學、倫理學等等,它們都深刻影響著人類思想和文明。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日常的生活習慣、行為規則以及衣食住行等。廣義的文化和狹義的文化是互相聯系,彼此融合的。按照文化的認知程度分為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這種分類具有一定的階級性質。高雅文化一般是指比較高端的認知層次,比如哲學、藝術、文學等,一般受眾群體較小。通俗文化是指與大眾緊密相連的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這種分類在財富上有所區別,接觸高雅文化的人一般都比較富裕,接觸通俗文化的人生活水平一般。

        二、文化市場的發展狀況

        文化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文化生產者和經營者必須積極宣傳,不斷打造更符合現實的文化產品,并且不斷開拓文化市場,才能跟上時代潮流,不會被時代淘汰。文化市場的開拓,就是為實現文化商品價值而進行的一系列與文化市場的開發、占有和擴大密切聯系的活動。文化市場的開拓,包括對已有的文化市場的挖掘、利用和擴大,對新的文化市場的開發兩個方面。文化市場體系包含了各個不同類型的文化市場,這就需要各個文化市場團結合作,才能實現文化市場體系的繁榮發展。文化市場也受制于經濟的發展狀況,只有當一個國家的經濟較為強盛時,文化市場才能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才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在歐美發達國家,文化市場非常發到,設置完備,人才濟濟,而在亞種和非洲,因為經濟相對落后,使得文化市場也難以有較好的發展。文化市場體系一般包括文化人才市場、文化培訓市場、文化信息市場、文化資金市場和文化中介市場。

        1.文化人才市場。人才最為關鍵,也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的基礎,因此,在文化人才市場中,需要培養更多的文化人才,這也需要國家的政策,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給予文化產業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同時高等學校培養更多的人才。人才市場不斷提升,文化產業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發展,一方面擴大了社會的就業,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的文化生活得以豐富,更有利于社會的健康和和諧發展。

        2.文化培訓市場。這體現在市場中的各個文化產品企業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企業在生產文化產品的時候,必須先要培訓自己的企業文化。只有在自己的企業文化得以有效的傳遞之后,形成了企業文化氛圍,從而最終也充實了文化培訓市場。企業文化是文化培訓市場的載體,只有當企業文化得以有效的發展,并不斷地豐富發展自身的企業文化,同時提高企業員工的思想文化水平,才能更快的提高文化培訓市場的水平。

        3.文化信息市場。信息產業是屬于第四產業范疇,它包括電訊、電話、印刷、出版、新聞、廣播、電視等傳統的信息部門和新興的電子計算機、激光、光導纖維、通訊衛星等信息部門。主要以電子計算機為基礎,從事信息的生產、傳遞、儲存、加工和處理。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文化信息市場也得以高效的發展。文化信息市場是引導文化產業面向市場的重要條件。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文化信息市場并不完善,甚至還未建立。這就需要我們在利用一切資源,建立完善的文化信息市場。

        4.文化資金市場。文化資金市場是促進文化產業與金融市場接軌的市場。現在有些地方已經建立了文化發展基金會和其他一些轉向資金,但資金力量十分薄弱,有些地方之間還沒有力量建立這些基金和資金[3]。資金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基礎,如果資金實力有限,是無法承載文化產業的發展的。因此,必須建立完善的文化資金市場,確保文化產業的順利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的生活水平和財富也得以不斷提高,用于文化產業的資金也越來越多,這都表明,中國的文化產業有了發展的基礎,在未來,一定會建立更為完善的文化資金市場。

        5.文化中介市場。市場中介是指市場經濟活動中,在生產型企業之間、生產型企業和最終消費者之間提供消費服務的服務型企業,以及在最終消費者之間從事信息溝通和獲取、產品傳遞、資金流轉以及輔助決策,并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勞動力、資金等生產要素服務的一類企業或組織。在文化中介市場,主要包括文化商、文化經紀機構、文化經濟人以及文化公關機構和龔文華策劃創意部門。如果一個市場的中介機構相對落后,那么這個市場也難以得以快速健康的發展。在過去,中國受制于經濟發展的落后,在中介機構的發展上面投入不足,難以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中國經濟高效的運行以及財富能力和世界話語權的提高,我們也在積極建立文化市場的中介機構,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文化市場。

        三、健全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

        1.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完善文化產業鏈條。從國家層面上布局文化產業,根據各個地區的優勢發展和生產相應的文化產業。例如,有的地區自然環境優美,可以把自然文化和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風光旅游景區,既能欣賞自然風光,又能學習文化知識。

        2.積極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權和知識產權體系,使得文化的發展有法可依。在中國,國家文化版權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體系,文化技術的發展相對比較滯后,這都影響了中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文化服務、文化貿易、文化產業認證體系。

        第9篇:信息經濟的含義范文

        21世紀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都引起了革命,同樣引起了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的重要轉變。面對波濤洶涌的信息化浪潮,會計理論和實務不應只是被動地適應,而應主動地實施轉變。現有的關于會計信息化的論著往往只是從會計實務被動地受到信息化沖擊的角度進行研究的,研究的內容也較為分散,不夠系統。本文擬換一個角度,即從會計理論與實務主動應對信息化挑戰的角度,系統性地考察信息化背景下會計理論與會計實務發生的轉變。

        一、會計信息化的含義

        會計信息化是同會計電算化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概念。會計電算化是會計記賬、算賬、報賬以及會計信息的分析預測、決策等都依靠電子計算機來進行的方式。會計信息化是在會計電算化的基礎上,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主動應對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發展所實施的轉變的總稱。會計信息化著眼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配置會計信息資源,推動會計事務網絡化、自動化,構建起主動、迅捷、共享、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化不僅表現為會計實務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而且表現為會計模式的重構和創新,表現為會計模式的轉變對構建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的有力的推動。因此,會計信息化概念強調了信息化背景下會計模式的主動轉變和對信息化系統建立的有力的反作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會計理論的轉變

        理論是實踐的反映,又反過來指導實踐。會計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工作面臨的環境和面對的問題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會計理論必須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運用帶來的新變化,做出相應的轉變,形成體現信息化時代的新的會計思想,才能構建新一代會計信息系統。會計理論的轉變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會計服務對象的轉變

        會計理論首先要確定會計服務對象是誰的問題。傳統會計的服務對象,一是指獨立控制生產資源,承擔義務,進行運營的經濟單位;二是指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公司、企業或機構。在過去的工業生產條件下,會計的服務對象是可以明確的,這就是相對穩定的、獨立核算的生產者。但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企業的內在結構、運營機制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在網絡交易的基礎上,出現了所謂網絡企業,其沒有穩定的結構,沒有實在的物質設備,沒有實體組織結構,它們多為臨時性的聯結,暫時性的同盟,不穩定的利益共同體,今天可以存在,明天就可能消失,或者以虛擬的形式存在,實際空間又不可把握,在這樣的企業狀態下,會計服務對象該如何確定?如何克服虛擬企業的一次性和不可靠性,避免因不確定性導致的風險?適應于信息經濟發展的需要,服務于新形式企業的發展,會計理論必須對服務對象做出新的界定。為此,會計的服務對象不應再拘泥于單個獨立的、穩定的實體企業,而應擴展為以實際進行的經營行為和實際經濟聯系為著眼點的、相對的服務對象。會計服務對象的擴展,可以使會計處理和會計報告的適應性范圍擴大到網絡公司或虛擬公司。

        2.會計處理前提的轉變

        會計核算和會計處理要以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為前提。企業如果預期會被清算或破產,會計分析和處理將難以進行。在實體經濟企業中,往往擁有實物資產,這些實物資產會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也會被出售或轉換,并且在實物資產使用和配置的過程中,逐步清償其所承擔的債務。以企業持續經營為前提,才能解決企業的資產計價和費用分配等問題。而在信息化條件下,網絡公司沒有大量實物資產,其聯盟有時擴張,有時縮小,甚至可能解散。網絡環境下必須對持續經營前提假設做相應的轉變,使之適合于虛擬企業。虛擬企業的可持續存在,不在于其所用實物資產,而在于其組成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過程具有內在同一性,在于其占有一定的市場空間,保持一定的業務聯系,并持續發展著。只有確立網絡公司可持續經營的新的前提,才能通過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實現企業自身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

        3.會計劃分期間的轉變

        會計處理過程的進行,無論是結算賬目、編制報表,還是計算收入、費用和損益,以及提供財務狀況、會計信息,都需要將企業的經營活動劃分為不同的時期。信息網絡的發展,使得企業經營費用和經營成果的核算、財務報表的編制、會計各類信息的生成和提供,都可以實時地在網上完成。網絡公司的不穩定性,造成了會計傳統分期規定的不適應性和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方面仍然有必要堅持會計分期假設,因為執行統一的會計期間核算可以使企業會計處理有共同的時間維度,提供的財務信息具有可比性和可用性;另一方面,適應于網絡企業經營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基于網絡在線、實時反饋的功能,會計分期假設也應有所調整,會計期間可以進一步細分,加大一定時期(如一年)的會計分期數量,比如一個月、一周,但也不能無限細分。因為,評價一個企業的經營業績及發展前景,瞬時數據是沒有意義的。只有一定時間的會計信息,才能反映企業經濟業務連續性和周期性的全貌。

        4.會計計量標準的轉變

        傳統的會計理論認為,最好的會計計量單位是貨幣,貨幣計量標準包括貨幣計量、幣種唯一、幣值穩定等內容。在貨幣計量假設下,各個公司的會計核算、財務運轉的計量單位是貨幣,公司經營績效和經營狀況的考察,也要以貨幣為計量標準。信息經濟的發展,使得知識和人力資本提高企業經營效果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影響企業運營效果的信息日益復雜化和多樣化,非貨幣信息的作用越來越大,貨幣信息在企業決策中的價值和地位有所下降。電子貨幣的出現,弱化了記賬本位幣的幣種唯一性,加大了貨幣風險,沖擊了幣值的穩定。面對這種形勢,貨幣計量假設必須做出相應轉變。會計計量手段不應僅僅局限于貨幣,而應實現多元化。對于網絡交易,會計計量尺度在一定范圍內可使用電子貨幣,電子貨幣計量的數據和結果,再折合為記賬本位幣,由此制成會計報表。通過不同貨幣計量單位的計量和換算,既可準確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又可以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會計信息。

        三、信息化背景下會計實務的轉變

        為了應對會計信息化對會計工作提出的種種挑戰,會計實務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轉變,以適應企業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的需求。

        1.對會計人員要求的轉變

        會計核算是傳統會計的主要業務。會計人員只對企業經濟業務進行完整、連續和系統的記錄和計算,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反映管理人員經營責任的會計信息,處于一種被動的、事后監督的狀態。會計信息化使事后監督變為事前監督,會計人員的職能也從日常會計處理走向財務管理的前沿。由于會計信息化條件下,從數據記錄、計算,到財務報告完成,會計核算的整個過程,都可以由計算機網絡完成,會計人員不在束縛于單調繁雜的日常事務中,將精力轉向財務管理的前沿。會計人員要學會研究和分析會計信息,找到其與企業生產經營的內在聯系,揭示隱藏著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做好企業管理的參謀。會計人員要能分析和構建相關信息處理模型,并通過模型在計算機網絡上的運用,來提供用戶需求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在信息化背景下,會計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有新的轉變。不僅要具備會計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掌握有關信息網絡技術和經濟的知識和技能,要有運用經濟管理的相關知識,分析企業經營現狀,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會計信息系統的轉變

        信息經濟發展使會計運作和企業經營之間發生了實時的、不間斷的、全方位的和多方面的聯系和聯結,會計信息和業務信息可實現集成和同步。企業生產者和經營者直接將生產和經營信息輸入會計信息網絡,自動進行會計信息處理,形成可以高度共享的網絡數據結構系統。會計管理層次減少,一種新的組織結構代替原有的垂直的組織結構,整個會計組織呈現扁平化的趨勢。在業務過程高度集中的網絡組織中,電子計算機的數據庫內匯集了各方面、各種類的會計賬目數據,企業各層級人員可隨時調取和處理數據,企業管理機構可通過計算機網絡信息數據和調節指令,管理企業生產和資金的運動。新的信息化會計系統由此形成。新會計信息系統具有數據、信息生成和處理、企業管理決策和調節政策依憑等多重功能,在企業人財物的流動和企業資金的循環和周轉中,實現了銷、數據核算和財務監控的一體化管理。企業決策系統的有效實施和運行,日益依賴于會計信息系統的時效性和有用性。

        3.會計實務運作方式的轉變

        過去財務核算要用人工記錄數據,造冊做賬,制定財務報表等一系列運作方式得以完成。在會計信息化系統的基礎上,人工操作流程可以大大簡化,在基本的憑證數據輸入系統之后,過去的許多報表、注冊的項目不需保留,因為這些項目可以隨時通過網絡程序運行得到結果,賬簿可以自動生成并顯示任意一項會計數據。甚至報表也可以動態自動地生成。由于計算機不僅能夠大量存儲信息,而且能夠及時準確地自動進行數據處理,會計信息的輸入和傳遞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系統相互聯結、溝通,輸入的信息數據可以實時共享、共同構建,傳統的企業垂直型的學習傳遞系統,逐步被水平型的信息管理模式所取代。

        手工核算時,按照復式記賬原則,分別登記總項目賬與明細項目賬戶,為了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要核對總項目的記錄數據同明細項目記錄數據的一致性。在計算機處理系統中,除賬證核對以外,原來的賬賬核對、帳表核對,成為不必要的事務,人工操作完全可以省去,有計算機按照一定程序,即可給出賬賬、賬表之間計算的結果。在信息化條件下,會計賬簿格式的標準化程度大為提高,賬表信息數據的內容也更為復雜、更為適用。會計實務運作方式的轉變,使會計的服務對象進一步擴大,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

        4.內部控制方式的轉變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日韩AV在线免费不卡 | 综合激情丁香久久狠狠男同 | 日韩AV有码在线播放二区 | 午夜性色福利视频观看 |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九库 | 宅男网在线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