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雙碳建設方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雙碳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雙碳建設方案

        第1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12月12日,中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要實現這一“雙碳”目標,可謂“壓力山大”。

         

        因為中國碳排放體量大、任務重,且完成這一目標的時間很緊張。此外,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高碳化石能源占比過高,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都對目標的完成造成阻礙。

         

        因此,中國按照之前按部就班地推進碳減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

         

        一、增加與碳減排相關的資金投入

         

        “雙碳”目標提出后,勢必將通過目標任務分解和細化到各地。地方政府成為能否實現目標的關鍵所在和必要條件。

         

        中國自2010年以來陸續開展了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期間遇到的最大難題是資金支持力度不足,資金缺口較大,地方積極性不高。

         

        研究結果顯示,2030年實現“碳達峰”,每年資金需求約為3.1萬-3.6萬億元。目前每年資金供給規模僅為5256億元,缺口超過2.5萬億元/年。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需要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先進儲能、綠色零碳建筑等領域的新增投資將超過139萬億元,資金需求量巨大。

         

        但從中國政府財政資金來看,除了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的國家收入和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外,目前沒有直接與此相關的公共資金收入。

         

        因此,未來中國需要不斷完善與碳減排相關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增加資金來源和對地方的財政投入,助推地方“碳達峰”和“碳中和”。

         

        二、設立低碳轉型或“雙碳”相關基金

         

        推進能源轉型,實現“雙碳”目標是有成本和代價的。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產業結構、資源稟賦不一樣,不同的地方、行業、企業將面臨不同的約束與挑戰。

         

        例如,低碳轉型會加速“去煤化”,就會有大量的職工要從煤炭等高碳產業鏈中轉移出來,這對于山西、內蒙古等傳統的煤炭富集、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來說,影響大,成本高,轉型陣痛更為明顯。

         

        這就需要借鑒歐盟的公平轉型機制,由國家設立低碳轉型或“雙碳”相關基金,通過專項資金,對這些地方、群體進行傾斜,幫助和支持這些地區傳統能源產業工人的培訓和轉崗,盡量避免出現因低碳轉型而導致貧困化等社會問題和不利影響。

         

        三、降低單位GDP碳排放強度

         

        橫向對比,中國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水平較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歐盟的6倍多。人均碳排放也要超過部分發達經濟體。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只有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下降的速度高于GDP年均增長速度,才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從而實現“碳達峰”,并為實現“碳中和”奠定基礎。

         

        預計未來10年中國GDP年均增長4.73%以上,屆時單位GDP碳排放強度年下降率要達到5%左右才能抵消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碳排放增量,從而實現“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目標。

         

        如果要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話,未來40年中國單位GDP碳排放年均下降9%左右,比2005-2019年年均下降4.6%的降幅要高出約1倍。

         

        四、降低煤炭直接消費

         

        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為57.7%,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消費水平(30%)。

         

        要實現“雙碳”目標,必須大幅削減煤炭直接消費,特別是散煤消費,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逐步擺脫對煤炭的高度依賴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電力是中國碳排放主要來源,其中火電占比最高。因此,在電力供給側,未來需合理控制燃煤電廠的總規模,提升清潔電力在總發電量中占比。在消費側,則要持續推進交通、供暖、工業、建筑等領域的電能替代工程。

         

        五、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能源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性投入之一,能源成本、價格的變化對經濟、居民生活造成影響。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是有代價的。在與低碳能源體系相耦合的新技術、新業態尚未成熟甚至尚未明朗的情況下,如果不計“外部性成本”,傳統能源的高效減排以及清潔低碳能源的利用,勢必會導致整個能源使用成本的上升。

         

        此外,“碳排放權”市場的建立意味著傳統能源類企業將面臨高昂的成本,能源成本的上升必然會傳導到能源品價格中去。

         

        因此,實現“雙碳”目標一定要算經濟賬,通過加強清潔能源技術創新,加快能源體制改革,提高能源效率,設計有益于提升清潔能源企業競爭力的政策等方式,努力實現低碳能源規?;?,降低低碳能源的成本。

         

        六、推動能源科技進步和創新

         

        能源技術進步和創新是推動能源革命和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驅動力和必然選擇。

         

        國內主要研究機構模型預測結果顯示,如果延續當前政策、投資和碳減排目標,現有低碳、脫碳技術是無法支撐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因此,必須要有革命性先進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來支撐,并加快成熟低碳技術的推廣與應用。

         

        例如,加速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推廣;重點發展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等技術研發和擴大示范規模;加快新能源乘用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的部署;研究重點區域、行業非CO2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形成全口徑溫室氣體管控技術方案,等等。

         

        七、推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

         

        碳排放和產業結構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產業結構升級能夠減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績效,同時碳排放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有推動作用。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制造業大國,工業產業既是傳統用能大戶,能源消費占總終端能源消費的2/3,又是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領域,占全國總排放量的80%左右。

         

        工業產業中,鋼鐵、化工和石化、水泥和石灰以及電解鋁等四個傳統產業的能源密集、碳排放相對較高。

         

        因此,實現“雙碳”目標,需要嚴格控制上述幾大傳統高耗能、重化行業新增產能,優化存量產能,推動其進行節能改造,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

         

        此外,還要加快現代服務業、高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驅動產業增長,促進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大力發展新型綠色低碳經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降低工業產業的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

         

        八、推動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轉型

         

        目前中國有近10家能源央企,數百家從事煤炭、油氣為主要業務的國有大型化石能源企業。“雙碳”目標的提出,將倒逼這些傳統化石能源企業進行深度變革,加快轉型步。

         

        一是將碳排放納入到績效考核、投資決策、資產配置等公司運營的方方面面,實現生產運營過程各個環節的低碳化。

         

        二是加速調整企業未來經營戰略,加快布局發展氫能、風能、太陽能等零碳新能源,努力將自己打造成能源技術服務的提供商,而不是能源資源的提供方,實現提供能源產品服務的低碳化。

         

        三是以數字化和低碳化相結合,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以創新來推動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轉型,適應與引領“雙碳”目標的實現。

         

        九、深化電力與碳交易兩大市場建設

         

        “雙碳”目標將推動風能、太陽能等零碳新能源發電進入規?;?ldquo;倍速”發展。新能源發電的規模化發展又依賴于兩大市場建設。

         

        一是電力市場建設。受體制改革不到位、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化程度低等影響,中國新能源發電一直存在限電、棄電等消納難問題。

         

        因此,未來應繼續深化能源電力體制改革,加快建設電力中長期電力市場、電力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可能的容量市場等,使各種電力資源都能市場交易中實現其經濟價值,以促進新能源在更大范圍、全電量市場化消納。

         

        二是碳交易市場建設。碳交易市場作為一種低成本減排的市場化政策工具,已在全球范圍內廣泛運用。它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激勵功能,即激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以解決減排的正外部性問題;二是約束功能,即約束抑制化石能源產業,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問題,從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環境污染。

         

        應在總結此前碳交易試點工作經驗基礎上,構建全國統一的交易市場,在碳排放配額、企業參與范圍、產品定價機制等作出系統性的安排,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發現排放價格,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減少碳排放的目標。

         

        十、樹立新能源安全觀

         

        目前中國能源安全風險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能源供給風險,主要是指石油、天然氣因對外依存度較高,對自然災害、國際金融危機、地緣政治等外部環境風險更為突出和敏感。

         

        二是技術層面風險,尤其是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風險。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由于零碳新能源大規模、大比例進入能源電力系統,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將發生重大變化,即能源安全從擔心國外供給轉為擔心國內供給,從能源供給風險轉為技術層面風險。

         

        一方面,新能源大規模應用后,油氣占比將有所降低,其對外依存度過高所帶來的外部風險將逐步降低,能源供給從油氣過高依賴國外進口轉化為能源自主供給比例加大。

         

        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具有很強的波動性、不穩定性、隨機性,新能源大比例的發展和進入將對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造成巨大影響,一旦出現大面積、持續性長時間的陰天、雨天、靜風天,發生大面積電力系統崩潰風險的概率增大。

         

        十一、避免出臺激進措施

         

        “雙碳”目標尤其是“碳中和”是一個遠景目標。因中國地區發展差異很大,不同地區應有不同的“碳達峰”與“碳中和”時間表。

         

        有些地區的民生還依賴于高碳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在壓減高碳能源的同時,各地要有配套的社會政策,避免這些人群陷入困境。

         

        此外,還要防止各地為早日實現“雙碳”目標出臺激進的、不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碳減排措施,互相攀比,搞碳減排競賽,大幅度減少煤炭、油氣等化石能源的產量與消費,導致出現因能源轉型力度過大、化石能源投資不足而帶來的能源短缺,損害經濟的發展。

         

        對此,國內外都有過經驗教訓。

         

        國外,2020年夏天美國加州分區輪流停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該州在大幅提高新能源發電比例、推進能源轉型的同時沒有實現正確的能源組合,最終導致缺乏充足的電力資源。國內,2020年為完成當年能源“雙控”目標和“減煤”工作任務,浙江義烏市、溫州市等地推出措施,在一定條件下限制機關單位、公共場所、部分企業等用電。

         

        十二、堅持系統思維,打破壁壘和藩籬

         

        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性工程,這要求堅持系統思維,打破各種壁壘和藩籬。

         

        一是打破能源企業、種類之間的壁壘。傳統能源體系下,煤電油氣核等各類能源相互割裂、各自為戰,能源體系整體布局還停留在單一、少數能源種類上,造成能源綜合效率低下。中國的能源資源稟賦和國情現狀決定未來不可能發展單一能源,需要進行多能互補,實現各類能源融合發展,提高全社會能源整體利用效率。

         

        二是打破能源與其它行業之間的壁壘。能源行業雖然CO2排放量最多的行業,但建筑業、工業、交通等排放量也不少。所以實現“雙碳”目標不僅是能源一個行業部門的事,而是包含其它眾多行業在內的事。不僅是行業生產領域的事,也是行業消費領域的事。

         

        三是打破中央與地方、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壁壘。立足全局,統一謀劃,統籌處理好局部與全局利益關系,突破區域壁壘,形成“全國一盤棋”,讓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發揮市場主體作用。

         

        第2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林地;保護利用;監測;規劃編制

        林地是林業和生態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目前,林地的保護與利用普遍存在著保護重視不夠、管理相對滯后、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不規范、林地生產力不高等問題。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保障了生態建設和林業發展空間,為實現林地科學管理提供了依據和手段。賓縣林地保護利用與經濟發展矛盾逐漸突顯,如何編制科學可行的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值得思考。通過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及圖斑落界工作,實現我省森林資源監管手段的重大變革,促進森林資源監測、規劃等工作的有效開展。

        1.規劃編制工作情況

        為了落實新時期黨和國家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及在新時期下社會經濟發展對林地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落實好森林保有量、征占用林地定額等約束性指標,落實好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等預期性指標,形成賓縣政府和政府職能部門共同維護的職責,適應新時期下的林地保護利用調控與管理,賓縣正式開展了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工作。

        1.1基礎資料收集

        規劃編制技術人員深入到各職能部門和各鄉鎮收集與規劃密切相關的社會、經濟、自然條件等現狀資料,包括各職能部門的現狀及相關專業規劃資料和各鄉鎮現狀及相關規劃資料。并對收集的資源進行整理與核實,為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提供完善,詳實的基礎資料,在此基礎上形成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資料匯編,建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的基礎資料平臺。

        1.2專題研究

        對節約、集約利用林地和分區、分類、分級、分等管理林地對策和措施進行研究。對可能影響規劃范圍內林地保護利用的重要問題進行研究,包括區域林地生產潛力分析、林地保護利用戰略選擇、經濟社會發展對林地保護利用的影響和提高林地生產率措施等有關問題的研究。

        2.林地保護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縣在林地保護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會對土地的需求與林地保護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資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質量不高、生產力低等一系列問題依然存在。

        2.1基礎工程建設加快,土地供求關系緊張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基礎條件的改善,各項工程建設對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對于發達地區,我縣社會基礎條件薄弱,工程建設速度慢。特別是交通、城市等基礎性建設對土地潛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變的前提下,大量的項目用地將向林地轉移,加之毀林開墾、吞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的需求與林地保護依然是主要矛盾。

        2.2林地保護利與地方經濟發展不協調

        長期以來,林業投入資金不足,社會地位較低,賓縣的歷史經驗說明,當地方經濟發展與林地保護發生沖突時多以前者利益為主,林地保護利用效果不佳,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后,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實規劃的各項保護利用措施,更科學地管理林地,也是規劃編制的一項重要內容。

        2.3林業投入資金不足,林地保護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資源培育生產周期長、短期經濟效益比較差,林地保護和利用水平低下,林業建設投資不足,吸引社會資金能力差,森林資源管理政策不活,社會投資積極性不高等,嚴重制約全縣林業建設。商品林建設水平不高,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商品林建設投入和產出體系尚未形成。

        3.規劃編制必要性

        3.1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需要

        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編制實施五常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加強林地保護,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對于發展現代林業、保障國土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五常縣又是林業大縣,森林在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糧食安全、固碳減排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綠色生態空間和生態產品的需求迅速增長,對環境與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我縣的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生態功能不強、抗災害能力弱等問題已經開始顯現。在此形勢下,要實現方正縣林地、森林面積“雙增目標”,迫切需要統籌謀劃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用地需求,保障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3.2加強節能減排,提升林業地位的需要

        森林是陸地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間接減排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除了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大工程減排和結構減排力度外,還應充分發揮森林在間接減排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森林固碳和凈化大氣的能力,這就需要通過科學規劃,從根本上增加林地和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為區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創造條件。我縣地處黑龍江省中部,位于哈爾濱市的中心地帶,按現有森林面積計算,林業每年可固碳約40萬噸,在全省碳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3提升資源監管水平,建設現代林業的需要

        長期以來,林業基礎工作相對薄弱,森林資源管理技術手段落后,森林資源管理還停留在“數字”上,林地的位置、界線尚無統一的圖面資料,林地與非林地的界線難以確定,資源管理無據可查,給森林資源監管帶來諸多困難。林地資源的管理已經跟不上時代要求,通過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全縣“一張圖”的建立,明確了林地位置和界線,為森林資源的經營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加快了現代林業進程。

        4.提出的建議

        4.1科學規劃合理制定編制方案

        規劃占用林地限額在制定時,要考慮國民經濟對各行業的要求,以及賓縣相關部門提供的各類建設用地對林地的需求預測,測算規劃期內建設用地對林地的需求規模,在各部門預測自身行業用地需求的基礎上,考慮歷年林地征占用相關統計數據和今后林地保護利用的政策導向,進行綜合平衡分析后,征求多方意見及協調后確定。

        4.2要節約使用林地

        要以少占或不占林地為原則,控制城鄉建設使用林地,加強城市森林、綠網、義務植樹等工程建設和造林綠化。限制獨立的工業、礦產資源開發項目使用公益林地、天然林和重點商品林地。規范旅游經營設施等用地,適度保障符合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規劃的生態旅游用地,減少優質林地改變用途。

        第3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1.建筑診斷

        金華市中心醫院食堂宿舍樓工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建筑朝南,建筑面積3217.32m2,建筑高度24.4m,六層磚混結構;其中,1至2層為洗衣房及食堂,3至6層為宿舍。根據收集的建筑物施工圖、房屋以往裝修改造和歷年修繕資料、設備的技術參數、運行及改造記錄等,結合現場調研對既有建筑進行改造診斷:(1)使用功能診斷:內部裝修日趨老化,許多頂棚、墻面、衛生間墻角等處均出現線路老化、漏水、發霉、生銹等現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2)圍護結構診斷:改造前圍護結構構造見表1;經計算,建筑規定性指標未滿足要求,進行圍護結構節能動態計算(建筑圍護結構熱工性能的權衡計算表2);(3)外墻:建筑外墻現為面磚飾面,多處出現面磚剝落、破損、開裂等現象。由于當時未設計空調外機位,許多外墻面都臨時打洞、布線、空調管等等,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4)外窗材料及氣密性等級:外窗為普通鋁合金推拉窗,單層透明玻璃。不能滿足居住建筑外窗的保溫隔熱性能,且氣密性等級和水密性等級都相當差;多數外窗已變形,與墻角的交界處有裂縫滲漏;(5)屋面:原屋面采用鋼筋砼剛性防水、水泥隔熱板,已無法滿足防水及保溫的要求;(6)外遮陽設施和綜合遮陽系數:未采用任何外遮陽措施。

        2.改造措施

        根據建筑診斷結果,確定本次改造內容如下。(1)建筑擴容建筑物東側新建205.7m2的建筑面積,功能包括電梯、候梯廳、配電間、檢修樓梯、電梯機房等。(2)立面、屋面翻修原建筑物一層為干掛花崗巖外墻,需要將干掛部分拆除干凈并清理基層,再進行改造;上部二至六層為面磚外墻,需要先對外墻面磚進行安全檢測,在確認不存在安全問題后,清理面磚墻面,再涂上一層界面劑,再按外墻做法進行改造。外立面增設空調室外機位。原有屋面隔熱層拆除并重新翻修,增加太陽能集熱器。(3)增設太陽能熱水系統生活熱水系統采用太陽能與熱泵熱水機組相結合熱水系統,太陽能熱水系統采用“集中集熱儲熱太陽能熱水系統”。屋頂安裝124塊1000×1800承壓平板式集熱器,總面積為223.2m2;在屋頂設一個6T立式容積式熱交換器(RV-6-0.6,¢1800,H3100)及6T承壓立式儲熱水罐(¢1800,H3100),合計總儲熱容積為12T。(4)室內重新裝修對三至六層宿舍部分重新裝修,內容包括:①清除原有地面、墻面、頂棚,拆除原有門窗;②對地面、墻面、頂棚進行重新裝修;③更新原有衛生間潔具、房間內家具及所有內門窗;④對原有給排水系統進行改造;⑤對原有輸配電系統及弱電系統進行改造;⑥對原有暖通、空調系統進行改造。

        3.節能計算

        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多種不同的改造方案,并通過節能動態能耗模擬計算軟件PKPM,計算出每種節能改造方案的能耗情況;對外墻、屋面、門窗、遮陽及樓梯間等重點改造部位進行建筑整體節能貢獻率、造價及施工難易度比較。根據熱工環境的調查和模擬結果,在節能改造的策略方法中選擇相應的技術措施,為了能更好地突出低碳性能與工程效益的平衡,最終確定如表3所示的節能技術組合。建筑物的節能綜合指標采用《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134-2010)所提供建筑節能綜合指標計算方法進行計算。計算條件為:整棟建筑每套住宅室內計算溫度,冬季應全天為18℃,夏季應全天為26℃。采暖計算期為當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空調計算期應為當年6月15日至8月31日。室外氣象計算參數采用典型氣象年。采暖和空調時,換氣次數為1.0次/h。采暖、空調設備為家用氣源熱泵空調器,制冷時額定能效比取2.3,采暖時額定能效比取1.9。室內得熱平均強度應取4.3W/m2。建筑維護結構熱工性能及能耗計算見表4。

        4.結論

        第4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綠色金融;商業銀行;比較性研究

        近年來,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下,如何更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仍然是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經過多年的行政效果還不是很顯著的情況下,人們開始轉向銀行信貸預計信貸審查過程中的環境風險評估,以實現對環境的高污染,高能耗和消除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2020年單位二氧化碳比2005年下降40%到45%,隨著全球在環境保護、氣侯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上不斷形成的共識,以“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問題。

        對促進低碳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的商業銀行是主要金融中介機構的引導綠色金融服務。在低碳經濟得到全社會廣泛關注的時代大背景下,“綠色金融”這一全新的理念也逐漸被提上了我國銀行業發展的日常議程。

        2007年7月,國家環??偩峙c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監會”)等聯合發出“落實環保政策法規上防止信貸風險的意見”要求,從信貸方面對節能減排不力的企業進行宏觀調控。

        2007年11月,銀監會頒發的“節能信貸”指導意見,引導綠色信貸的行為,這是中國綠色貨幣政策開始的標志。

        國際上“赤道原則”對綠色金融的界定很廣泛。赤道原則的概念是用以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過程所涉及社會和環境風險的金融界指標,它要求銀行和企業在信貸活動的各個階段中,都要遵守環保標準,進而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綠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尚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界定和具體實施方案。從我國商業銀行近年來實施綠色金融的具體途徑來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綠色操作。辦公建筑和室內裝修節能材料,安裝節能節水設施,推動網絡,電子交易渠道,推動無紙化辦公,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金融服務。

        2、綠色信貸。建立嚴格的信貸審批制度,具體目標加強信用企業環境風險評估,優先支持十大重點節能工程,技術創新,技術創新的信貸計劃。

        3、綠色金融創新。開發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包括傳統的碳-碳金融業務等。

        一、我國商業銀行實施綠色金融的概況

        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金融方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政府和中國銀行監督管理部門連續出臺發展低碳經濟的法規和政策,促進節能減排,為中國綠色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了綠色信貸補貼政策,支持發展綠色經濟。其中的各項政策和法規,以促進和指導,許多外國商業銀行都在積極探索綠色金融服務和方法。目前,我國部分商業銀行已經在綠色金融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制訂綠色信貸長效機制。國內一些商業銀行也在嘗試探索如何從簡單的支持低碳企業轉為向低碳減排項目提供融資服務。直接介入碳排放交易市場,提供全面和更有利的金融支持。從國內十余家主要商業銀行的2010年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看,國內商業銀行在綠色金融方面的實踐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一)倡導綠色運營、環保公益等活動

        國內商業銀行普遍將綠色運營作為實施綠色金融的起步,倡導日常辦公,節約能源,加強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為代表的電子交易渠道體系。金融服務,以減少碳排放。綠色辦公,商業銀行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指標和量化管理,如人均電耗,水耗,耗氣,燃料消耗和其他公務用車,建行還列出了視頻會議的數量。此外,銀行還積極參與植樹,“地球一小時”等環?;顒?。

        (二)完善綠色信貸制度

        這個概念源于綠色綠色信貸融資,來自綠色文明和綠色金融。文明是一種追求綠色環境和人類的和諧文明的生存和發展。造福人類,經濟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人們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廣綠色文化,并在政策,輿論對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傾斜。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已初步建立了“綠色信貸”機制,制定實施細節,實施環境標志分類,監督企業的環境信息作為信貸營銷調查,審批,實行一票否決的重要進程。例如,銀行制定了31項具體子行業的行業綠色信貸管理和操作要求。工行還建立了綠色信貸分類。整個企業的貸款是按照“綠色”分為42大類。貸款是基于投資的企業或項目,其影響所面臨的貸款規模,環境風險,相應的規定的原則和管理要求。恰逢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銀行也積極響應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政策指導,提出要加快優化信貸結構調整。優先支持新能源,環保和綜合利用資源,如綠色信貸項目。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在2008年金融服務方案的基礎上。整合近年來對外合作和自主創新的成果,于2010年推出《綠色信貸綜合服務方案2.0版》,包括5個綠色信貸板塊和10種特色產品,最終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務方案”與“特色產品”并行的雙緯度金融服務。根據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9月,四大國有銀行向綠色產業投放的信貸余額已最少達到10970億元。

        (三)創新綠色金融產品

        除了節能項目,銀行也正在積極開發新的綠色金融產品。如招商銀行推出的綠色設備買方信貸,排污權抵押貸款,法國開發署綠色能源轉讓收入的按揭貸款,綠色融資租賃,清潔發展機制融資綜合解決方案6個新產品,初步建成綠色金融產品體系。

        興業銀行作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進行更系統的節能融資服務,已經形成了兩個排放的金融服務產品。目前,興業銀行的所有分行圍繞主要經濟區開展綠色金融業務項目,涉及能源效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污水處理和水資源管理,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體廢物回收和等六個方面,涵蓋了“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倍?、國外銀行的綠色金融業務介紹世界一流的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一直積極倡導或符合赤道原則,環境署金融倡議,“碳披露計劃”和其他有關規定,結合自己的經營特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綠色金融的實施例。除了積極踐行作為國內銀行的綠色業務相同,參加公益活動,在綠色的最鮮明的特點是善于開發各種金融服務在金融業務的外資銀行。

        二、幾種信貸產品簡介

        (一)傳統綠色信貸產品

        1.項目融資

        指貸款人向特定的工程項目提供貸款協議融資,對于該項目所產生的現金流量享有償債請求權,并以該項目資產作為附屬擔保的融資類型。它是一種以項目的未來收益和資產作為償還貸款的資金來源和安全保障的融資方式。

        2.個人綠色消費信貸

        這個概念源于綠色綠色信貸融資,來自綠色文明和綠色金融。文明是一種追求綠色環境和人類的和諧文明的生存和發展。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工業文明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面對環境污染,自然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人們普遍認識到對環境,人類過去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造福人類,經濟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人們建立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廣綠色文化,并在政策,輿論對環保產業和綠色經濟傾斜。通常被稱為綠色信貸可持續融資或融資環境。

        3.購房按揭項目

        指購房者以所購住房做抵押并由其所購買住房的房地產企業提供階段性擔保的個人住房貸款業務?;ㄆ旒瘓F針對中低收入階層顧客推出結構化節能抵押產品,將省電等節能指標納入貸款申請人的信用評分體系。

        (二)支持減排項目公司的上市融資

        這類金融服務主要是對節能減排項目為主業的公司提供上市融資的一系列綜合金融服務支持。006年,花旗集團是世界上第二個風電業務 - 葡萄牙能源公司收購美國地平線風能公司提供財務顧問服務,同時也為巴西的生物柴油上市承銷。 2007年,美國銀行潮汐能源技術公司海洋動力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個性化的解決方案,以支持其市場,并提高他們的貿易能力,幫助客戶通過現有的和新興的市場機制的碳交易市場機制的碳信用額的能力增強。

        (三)推出相關衍生產品,參與全球碳金融市場

        2007年,美國銀行宣布正式成為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的成員,但也與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歐洲氣候交易所氣候控制股東對公司組建了合資公司交易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的持股比例,與發展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相關的碳排放量。匯豐推出匯豐環球氣候變化基準指數基金,還推出四個投資的全球氣候變化指數組成的一組指數系列。

        三、國內外銀行比較性分析

        (一)綠色金融發展程度不同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家金融機構承諾采用赤道原則,其項目評審嚴格遵守赤道原則,提供的項目融資總額占全球項目融資市場總額的85%以上,同時,通過“碳交易”等金融產品的創新服務,將金融服務、金融產品創新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形成完善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近年來,中國銀行業加快了綠色金融建設步伐,綠色金融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目前我國僅有興業銀行一家赤道銀行,同時,國內碳金融市場建設不健全,導致銀行開展綠色信貸不能化解風險的有效轉移,增加銀行的管理成本。

        (二)綠色信貸產品不同

        綠色外資銀行廣泛的信貸產品。從消費信貸,商業辦公樓等大型項目,幾乎是普通信貸與綠色信貸領域涉足,但也積極開發相關的衍生金融產品。

        在中國,各類金融服務子行業國內金融部門監管制度的限制。除了興業銀行發行了國內第一家碳信用額,國內銀行一般會專注于綠色產業項目,太固定化和建模缺乏個人消費領域的深入挖掘。

        (三)實施綠色金融的法律環境不同

        除了采納赤道原則的外資銀行,也有比較健全的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和完善的綠色金融機構,但也建立了合理的內部環保局。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具體的國內銀行綠色金融和環境風險評級標準,指導目錄,銀行很難掌握具體的信貸政策和實施細則,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的原則,盡可能開展業務,如綠色信貸政策的發展提供制度保障限制或禁止“兩高一左”行業貸款。

        四、結論

        通過比較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的發展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法律和法規的基礎上,從商業銀行的工作人員的建議,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包括建立綠色信貸業務實施指南,規范碳交易市場,加強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在此基礎上,每個商業銀行都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步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同時,我國的商業銀行要積極借鑒國際上的成功經驗,創新產品和、服務,才能真正使“低碳”、“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

        參考文獻:

        [1]譚太平.國內外銀行業綠色金融實踐的比較研究[J].生態經濟,2010(6).

        [2]李瑞紅.銀行業金融機構落實“綠色信貸”政策的成效、難點及建議[J].中國房地產金融,2009(12).

        [3]林可全,呂堅明.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國際比較研究露對我國的啟示[J].探求,2010(4).

        [4]黨春芳.關于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09(2).

        [5]王倩.商業銀行實施綠色金融的比較研究[J].海南金融,2012(3).

        第5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化集成管理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筑行業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在建筑行業的大力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建筑材料的使用不夠安全和環保,導致碳排放量過大。這就造成了空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環境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碳排放量的控制和管理就成為建筑行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因此,必須要在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中建設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通過該系統的運轉,實現對整個建筑材料和產品的實時碳排放檢測和改善,從而促進建筑行業向低碳建筑、環保建筑的方向發展。

        1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統的主要工作原理

        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統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信息化的數據庫和建筑信息模型的精確數據分析,在對原材料成本、建筑工程進展的數據基礎分析上,通過對建筑各材料從購買、加工和施工過程中,包括完工使用后的各個階段,原材料生產商和供應商在供貨環節、施工團隊在施工環節和用戶后期使用環節和物業維修環節等不同時期的碳排放量數據進行集中收集、并根據系統軟件自主測試與分析,然后由專用的數據接口將數據傳送到其他軟件中進行數據的匹配與對接,構造出連貫的數據信息,從而建立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

        2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的運轉過程

        2.1體系的構建和創建階段。在對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碳排放量的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的設計和創建時,必須是在保證碳排放量最小的前提下進行。通過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建筑工程進行信息建模,對建筑工程在施工全過程中的材料成本預算和合理碳排放量進行模擬數據分析,以便為日后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對成本預算是否在控制的范圍內,碳排放量是否超標進行實時準確的檢測和數據對比分析。只有前提工作做到位,才能保證集成管理體系在后期的建筑過程中發揮重要的數據功能和管理作用,保證建筑材料在安全環保的環境下投入使用。2.2對建筑材料在生產和施工階段的碳排放量信息化系統管理。在具體的生產和施工階段,建筑材料的生產商可以根據信息化系統的建筑模擬結果對自身的生產技術進行提高和改善,力爭做到原材料的安全和環保,并在產品上注明所含成分。這樣以便于購貨方在選擇的時候一目了然,能夠根據資金的運算和對環保性能的要求,擇優選擇最低碳環保的建筑材料供貨商,并根據實際情況對產品的到貨方式作出具體的要求,節省運輸成本。當進入施工階段時,必須利用信息化系統的模擬數據,對人工、工程進度和施工質量以及基礎設施的合理配置,對于施工過程中由建筑設備對能源的消耗造成的碳排放量的過大進行控制,并對排放數據進行檢測和管理,促進建筑行業向低碳環保的趨勢發展。2.3在后期維護階段的集成管理。由于前期的數據信息已經覆蓋了整個從建筑產品設計以及在建筑材料的加工、運輸和具體施工運用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已經形成一個較為全面的數據分析系統。后期再建筑工程投入使用后,物業的管理方可以根據前期的信息集成系統數據對建筑工程進行定期的維護和監測,從而可以得知建筑材料該數據檢測下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對建筑工程的使用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并通過對系統數據分析后的結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維護方案,以增加和延長建筑材料的使用壽命,保證建筑工程的安全運轉和碳排放量的環保達標。

        3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的具體操作步驟

        信息化集成管理體系的具體操作步驟主要分為四個環節:①系統通過將建筑材料在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碳排放數據進行集中收集并按照一定的分類和順序進行自動存儲;②在完成信息的儲存收集工作后,系統會利用專業的數據傳輸和數據對接口將信息進行全方位的轉換和傳送,實現數據的無障礙流通;③數據轉換的目的是為了實現資源數據共享,建筑材料的相關方可以根據自己所需對所能查詢和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篩選,擇優選擇出最適合自身的建筑材料以及在建筑過程中資源的合理配置,以優化整個建筑全過程中碳排放的污染問題;④將整個一系列的數據形成一個連貫全面的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信息化的集成管理系統,并在系統里對碳排放的信息和數據變化進行及時的傳達和,以便于相關服務商可以及時根據變化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建筑材料的低碳環保和安全使用,從而發揮出集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強大功能。

        4小結

        總之,隨著國家對環保理念的大力提倡和發展,建筑行業控制碳排放量,確保低碳環保的進行建筑施工已經成為行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信息化集成管理系統的作用,促進建筑行業的發展邁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作者:趙巖 單位:沈陽工學院能源與水利分院

        參考文獻

        [1]趙揚.建筑材料生命全周期CO2排放研究評價.天津大學,2014.

        第6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國電大渡河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基于對當前企業改革發展形勢和大型流域水電企業發展方向的研判,以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一五五”戰略為指引,以管理與效益雙提升為抓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在水電領域率先開展智慧企業――智慧大渡河建設,推動公司從基建生產型企業向經營型企業轉變、從行政管理模式向智慧企業管理轉變。

        智慧大渡河建設的環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負責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電資源開發,規劃開發總裝機容量約3 000萬千瓦,是中國國電集團公司所屬特一類企業,截至2015年底,資產總額868億元,投產水電裝機容量966萬千瓦,在建裝機404.8萬千瓦,前期籌建裝機447萬千瓦。在新形勢下,水力發電企業作為傳統的能源行業,面臨著新挑戰和新課題。

        技術變革創新帶來新挑戰。從全球范圍看,信息技術、能源革命、管理創新正在引發新的變革,生產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網絡化、個性化發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企業只有敏銳把握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加強管理創新與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術知識與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互聯網+”

        “中國制造2025”大戰略中,公司明確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設國際一流水電企業”的戰略目標,著力通過智能感知、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挖掘、專家系統等手段,確保戰略有效落地。

        發展方式轉變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來,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裝機容量、資產規模接近千萬千瓦、千億元“雙千”大關。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發電市場進入了降電價、降利用小時、低電量增長率、低負荷率的“雙降雙低”通道。如何在市場、政策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快速對外部條件作出預判與回應,是提升企業營運績效急需解決的問題。智慧大渡河建設加快建立完善基層單位管控模型,構建內在驅動機制,讓各單位自發地進行整改提升,激發提質增效內生動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綜合分析企業經營環境、發展條件,積極研究水電開發企業智能管理,形成了“業務量化、統一平臺、集成集中、智能協同”的總體思路。業務量化就是對數據實時采集、及時傳送、規范處理,提高對企業各種要素的動態主動感知;統一平臺就是統一網絡、統一計算、終端互聯,創建數字化管理平臺;集成集中就是通過整體規劃、系統整合、數據集中、技術統一、集成運行、集中運維的策略,構筑企業級智能業務應用平臺;智能協同就是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各種智能管控模型,實現風險識別自動化、決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設的方案

        智慧企業的概念

        智慧企業不是企業傳統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業實現業務量化的基礎上,將先進的信息技術、工業技術和管理技術高度融合,從而產生一種全新的、具備自動管理能力的企業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業建設目標

        企業實現自動管理,即自動預判、自主決策、自我演進。

        自動預判:企業風險識別自動化。指企業通過業務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數據,應用最前沿的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實現企業各類風險全過程識別、判定,并自動預警。

        自主決策:企業決策管理智能化。指企業自動預判不同層級的問題及風險,運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前沿決策技術等,由企業各類“專業腦”自動生成應對問題及風險的方案,提交企業“決策腦”進行決策。

        自我演進:企業變革升級智慧化。指企業隨著各類原始數據和決策數據的不斷累積,通過記憶認知、計算認知、交互認知三位一體的認知網絡,實現自我評估、自我糾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領。企業逐漸呈現出數據驅動的管理形態和人工智能的特點。

        智慧企業管理模型

        由于企業屬性不同,發展環境和條件不同,各有其適應的對象和階段,管理模型可分為以下兩類。

        模型一:層級管控與自動管理相結合。適應對象為集團管控型智慧企業建設的初級階段,國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業。

        模型二:企業自動管理。部門圍繞各種人工智能腦發揮規劃研發、服務保障等作用。適應對象為單一生產型企業、小型企業、集團管控型智慧企業建設的高級階段等。

        智慧企業建設路徑

        智慧企業建設路徑:業務量化、統一平臺、集成集中、智能協同。

        業務量化:通過科學設定標準、量化工作任務,實現精益化企業管理;運用智能設備和物聯網技術,實時采集、傳輸、處理各類信息數據,實現對企業各種要素的動態感知。

        統一平臺:運用無邊界網絡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技術,創建員工協同工作、數據實時交換、信息實時處理的信息化基礎平臺。

        集成集中:通過整體規劃、系統整合、數據集中、集成運行等策略,消除業務系統分類建設、條塊分割、數據孤島的現象,構筑企業級統一服務平臺。

        智能協同:在相關數據、平臺、應用的支撐下,實現人、系統、設備之間的高效協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實現自動風險識別和智能決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實踐

        為穩步推進智慧大渡河建設,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鶴、鐘登華、陳純院士為首席顧問,涵蓋信息化、智能化、數據處理、軟件開發、水利水電建設等多個領域的頂級專家團隊,充分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頂層設計,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報告》,明確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標、價值主張、體系架構、實施方案、建設保障等內容。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實踐,智慧大渡河建設規劃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階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將完全依托于大數據管理,人員大量精減,機構大幅度壓縮,基層管理將由專業化、車間化的專業管理模式替代,基層作為獨立單位的管理模式將不復存在。

        指揮中心――職能專業腦。公司智慧企業“專業腦”――財務共享中心、經濟運行中心、庫壩安全管理中心、碳資產管理中心、售電服務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實施主體――業務專業腦?;凇霸?、大、物、移、智”等先進技術的四大智慧業務單元腦“智慧工程、智慧電廠、智慧調度、智慧檢修”的標準和體系已經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為特征,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測控、網絡通信、工程三維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現代壩工理論,將工程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工程建設全過程,實現工程管理“自動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發生改變。智慧工程實現扁平化管理,打破傳統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傳遞模式,管理者可直接獲取現場第一手生產數據,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及額外成本,解決指令傳遞失真、決策流程滯后等低效問題?,F場數據集成共享。各獨立子系統、工序通過工程數據中心,實現對各業務系統的無縫連接以及信息共享,為相關立項變更、方案優化提供有效支撐,避免了施工計量不準確問題。過程風險有效降低。將監測定位系統覆蓋至施工過程每一個細小環節,全面監測材料入倉、混凝土澆筑、車輛行走等現場軌跡,促進過程管理標準化,有效降低管控風險?,F場管控精準高效。對現場施工設備投入、人員出勤、施工進度及施工強度進行全面覆蓋,確保施工資源配置合理化,資源利用率最大化,實現由定性化管理向數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電廠:以機器人巡檢、智能安全帽為主的新技術全面投入使用,著力簡化電站二次設備控制網絡,提高水電站各系統整體智能協同水平,降低營運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運行水平。完善計算機監控系統,將設備運行情況等現場數據全部接入公司云計算平臺,實現設備全面在線監測,提高經濟運行和風險識別防范能力。實現多系統智能聯動。根據水電站現場設備運行維護管理要求,實現系統間自動完成因果促發、啟動與執行,提高水電站各系統間整體智能、協同水平,實現多系統聯動效能最大化。實現水電站智能巡檢。利用機器人技術完成一系列設備巡檢、無線測溫等自動化定向操作,搭載視頻、音頻、氣體分析等裝置,自動完成現場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結果處理等全過程,為全面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強化現場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鑰匙等管理手段,實現現場權限管理精細化,給正常操作帶來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時性,減少運行操作失誤,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將在新投產電站中全面推廣智能巡回系統,采取“無人機+輪式機器人+工業電視”相結合的模式,輔以智能傳感器系統,實現在廠房各區域精準可靠地移動、跟蹤、定位,并根據探測的可見光、紅外光及氣體、聲音、振動、溫濕度來識別和分析異動故障。項目全面實施以后,機器人智能巡回將全面取代傳統水電站人員走動式巡回,由機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動化定向操作,完成對生產現場數據的采集、傳輸、分析及結果處理等全過程,減少人員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智慧調度:以精準預測、智能調控為目標,主要圍繞精準化的水情測報系統、智能化的梯級調控系統、自動化的風險識別系統三個方面開展建設。科學制訂水庫調度方案,智慧安排發電運行方式,使整個流域“滴水盡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實時電網負荷、水情雨情、設備工況等海量數據,快速實現實時調度方案的計算編制,自動優化分配梯級電站發電負荷,實現機組自動啟停和閘門自動啟閉,形成智慧科學的梯級調度決策。通過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聯互通,可及時感知超標洪水、系統故障、線路跳閘等外部危險源,提前作出預警,還能自動識別自身設備故障和缺陷等內部危險源,根據風險級別給出措施建議或直接采取處置措施,確保電力生產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變尺度氣象數值預報系統,其分辨率空間尺度縮小到3 km、時間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徑流預報和洪水預報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徑流預報精度達92%,洪水預報精度達87%,均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同時,公司還建成了基于變尺度預報調控一體化支持平臺,搭建了一套集控側梯級水電站群預報調控一體化支持平臺(EDC),不僅有效解決了流域梯級上下游電站經濟運行計算量大、負荷分配操作滯后和聯合躲避振動區難等棘手問題,還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尤其是洪水資源的利用率。僅2014年、2015年兩年,公司多利用水資源30億立方米,增發電量21.4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4.2萬噸,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智慧檢修:以狀態監測、故障診斷、智能決策為要素,由數據中心、算法中心、應用中心和服務管理系統等構成。數據中心對設備狀態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形成設備特定狀態的變化曲線,提供判定參數。算法中心對數據中心提供的數據進行比較挖掘和處理,對設備118個狀態作出狀態評判,及時作出趨勢預警,實現風險自動識別。應用中心根據算法中心的預警,對故障點進行精準定位定性,結合趨勢變化,提出檢修策略,有效避免設備過修或漏修。服務支持系統依托精益檢修標準體系,自動完成檢修方案、物資材料準備、過程管理,進一步提升標準化作業水平。

        目前,智慧檢修建立了相關標準體系,在枕頭壩一級電站實現了對機組、主變設備的溫度、振動、推力瓦狀態監測、磁拉力狀態等20多個指標參數的計算分析、故障診斷及故障定位等高級應用,有力支撐了電站設備檢修“風險預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平臺支撐――智慧IT單元。公司建立了以云計算、云存儲、云桌面“三云合一”為架構的云計算中心,現有信息系統全部遷移上云,企業正式進入云計算時代。以“衛星通信系統+云視頻系統”為支撐的應急指揮中心正加快實施步伐。通過一系列信息化建設手段,為智慧大渡河建設提供了科學的平臺支撐。

        第7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地鐵;接觸網;改進;改造

        中圖分類號:TM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9-0180-02

        1 引言

        隨著我國政府對軌道交通建設的高度重視,以地鐵為代表的城軌交通也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契機。西南某地鐵自2010年底開通后,一直是大部分市民的首選。在新線陸續開通,客流量的持續增大壓力下,也給地鐵各設備系統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西南某地鐵開通運營后的6年內,接觸網系統曾先后出現過多起設備故障,由于處理整改及時幸而未對運營服務造成重大影響。如何進一步提高接觸網系統的安全可靠性,避免更大供電事故的發生,成為了一項必須且緊迫的任務。

        2 故障概述

        2.1 分段絕緣器滑靴斷裂

        分段絕緣器是供接觸網進行電氣分段時采用的絕緣設備。2014年1月6日,接觸網作業班組對高新至世紀城上下行正線及輔助線接觸網設備進行梯車巡視,巡視人員在世紀城渡線時發現DM1(5#-6#)分段絕緣器靠上行側長滑靴在彎頭處斷裂(圖1)。

        2.2 分段絕緣器磨耗異常

        2015年6月4日接觸網工班對四河DM07-11#分段絕緣器進行檢修作業時,測量該分段來車方向左側長滑靴D點最小殘存厚度為12.17mm,可磨部分磨耗為4.2mm,接近要求更換標準4mm,當晚工班組織人員對該分段長滑靴進行了更換(圖2)。

        2.3 線岔改造

        道岔上空接觸網線岔兩支接觸懸掛均布置成交又的直鏈形(無交叉線岔不在此例),通過線岔的輔助作用,實現機車受電弓從接觸線一支向另一支的順利過渡。地鐵2號線行政學院至大面鋪區間3020分段絕緣器在東延線空載運營后,受電弓通過時存在碰撞、打火現象,2014年10月19日,拆除了L-2錨段3020分段絕緣器,在原3020分段絕緣器位置通過接頭線夾進行新舊線接頭處理(兩接頭錯開500mm),運行到現在依然有輕微打火現象,在電氣和機械雙重磨耗下導致該處導線磨耗異常,同時對受電弓的損傷也較大。

        2.4 剛柔過渡改造

        剛柔過渡是剛性網與柔性網過渡銜接的重要部位,西南某地鐵二號線接觸網剛柔過渡處發現接觸線異常磨耗,嚴重威脅運營安全,需進行改造處理。

        3 故障分析及處理方案

        3.1 分段絕緣器滑板斷裂處理

        分析結論:發現該問題后,對其展開分析研究后認為1、此處分段位于世紀城電客車出站區段,電客車通過此處,受到道岔的影響,受電弓擺動過大,撞擊造成。2、《接觸網運行檢修規程》中規定“相鄰的懸掛點相對高差一般不得超過所在跨距值的0.5‰,變坡段不應超過1‰”,使分段絕緣器滑靴不水平,電客車受電弓通過分段絕緣器時撞擊滑靴,造成滑靴斷裂,是此次事件的直接原因。

        應對措施:通過加強班組對《接觸網運行檢修規程》組織培訓,對關鍵設備檢修進行重點培訓后,已杜絕了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

        3.2 分段絕緣器磨耗異常處理

        發現該問題后,對其展開分析研究后認為:

        通過表1數據前后對比分析,磨耗產生的滑靴被磨形釹嗤,磨耗后產生的導高數據類似。接觸線與滑靴同時與受電弓正常接觸,無沖擊碰撞,前后定位點幾何數據無異常,但導致磨耗的原因相同(圖3)。

        在受電弓登頂的作業時發現,長期運營的受電弓碳滑板在受電弓中心處左右各100mm處,有磨耗產生出的曲線形狀波谷(如圖5所示)。該狀況的產生主要是接觸網拉出值正線區間布置為“之”字值,曲線區間布置為直線值(如圖6所示)。且拉出值最大值不大于300mm(1號線二期南延線),兩者布置作用在受電弓上,照成碳滑板中心處磨耗比受電弓碳滑板兩端更大。

        產生磨耗異常的DM07-11#分段絕緣器A1、A3兩點測量拉出值為+41、-77,投影在受電弓碳滑板上位置恰好是集中磨耗產生的曲型波谷的圓弧點(如圖5、圖7所示)。當列車行駛經過分段絕緣器,造成了分段絕緣器A1、A3(圖4)點導高數據測量水平,但接觸線磨耗更大,表1中所顯現的接觸線A2點導高比分段絕緣器A1、A3點導高磨耗更小,證明了磨耗發生的原因。

        分析結論:1、由于該分段絕緣器處在兩正線過渡位置,頻繁過車,且位于進站來車方向,車速相對四河站上行經過分段絕緣器快。2、大量頻繁進站列車導致分段絕緣器滑靴磨耗加劇,同時受受電弓碳滑板產生曲型波谷效應,使分段絕緣器A1、A3兩點磨耗加劇。

        應對措施:2016年9月12日接觸網工班已對該磨耗的A1、A3點導高進行抬高2mm調整,使滑靴始觸點往后移動3mm,避開已磨耗嚴重區域;待彈性定位線夾到位后更換前后7處定位線夾,嘗試通過加裝彈性定位線夾改善分段絕緣器所處錨段彈性,減小受電弓與滑靴之間的磨耗;對受電弓碳滑板產生的曲型波谷進行打磨處理,消除碳滑板曲型波峰波谷現象,加強受電弓與接觸網的磨合能力。

        3.3 線岔改造

        分析結論:西南某地鐵2號線西延線接觸網自2013年10月開通運行以來,導致27個受電弓羊角磨耗超標,所有的受電弓羊角磨耗最大值在520mm(偏離受電弓中心)處(如下圖所示)。根據接觸網開通運行后的設備狀態,全面盤查,并邀請專家教授分析,初步認定為是由于犀浦站接觸網線岔引起的,因為岔32-01#(單開)、岔33-02#/岔(單開)、41-02#(單開)、岔39-40#(菱形)等線岔正線采用單承雙導、渡線為單承單導,電客車從渡線過正線時,受電弓在渡線太升量較高,在正線時抬升量較小,導致受電弓羊角會提前接觸到正線,造成羊角磨耗。L-5、L-6、L-7為渡線,錨段長度分別為192.4m、398m、177m。

        應對措施:

        1、將2號線行政學院至大面鋪區間L-2錨段的雙導線拆除,重新架設新接觸線:1.52條公里CTAH-120接觸線拆除、1.52條公里CTAH-120接觸線架設和1.62條公里接觸網懸掛調整。

        2、將犀浦站L-5、L-6、L-7渡線錨段增加一根接觸線,變成雙導線:0.83條公里接觸線架設、7處道岔電連接拆除、7處道岔電連接安裝、3處單接觸線下錨補償裝置拆除、3處雙接觸線下錨補償裝置安裝、4處單承單導分段絕緣器拆除、4處單承雙導雙滑道分段絕緣器安裝、7處道岔定位安裝、5處正定位安裝、5處反定位安裝、2.58條公里接觸網懸掛調整。

        3.4 剛柔過渡改造

        分析結論:犀浦至天河下行接觸網剛柔過渡處接觸線異常磨耗,經現場勘查導致異常磨耗的原因為:承力索下錨底座位置安裝不合理,致使剛柔過渡處有明顯的下壓(根據接觸網檢修規程,剛柔過渡處嚴禁出現明顯的上抬或下壓)過渡處接觸線非正常磨耗。

        連山坡站接觸網渡-1、渡-2錨段在結構形式上是交叉布置,該處線岔的電連接安裝方式不合理,致使兩渡線存在電位差,在風負荷等外力作用下導致渡-1承導線、渡-2接觸線放電燒傷。

        行政學院站L-1錨段靠近行政學院方向因前期設計考慮2號線一期和東延線供電方式轉化問題,在該錨段靠近行政學院站一側安裝了一臺分段絕緣器,該分段絕緣器同時靠近柔性線岔,導致柔性線岔數據難以調整,經過近幾年的運營觀察發現該處分段磨耗加劇同時在該分段處弓網關系較差。

        車輛段、停車場出入段線受電弓通過分段絕緣器時弓架次較多,根據廠家提供的技術規格書,柔性分段絕緣器滑靴的初始高度為6.2MM,在磨至還剩4MM時必需更換。

        應對措施:犀浦至天河下行接觸網剛柔過渡具體改造方法為:⒊辛λ饗旅底座后移2米,更換L-1錨段承力索和接觸線,徹底解決該安全隱患;連山坡站接觸網渡-1、渡-2錨段現處理方式為對燒傷的承力索采取重做接頭補強的方式、對燒傷的接觸線進行了打磨,但這種方式不能確保長時間安全運營的需求,考慮對渡-1、渡-2進行更換并優化設計改變電連接安裝方式;將分段絕緣器拆除并將相鄰的關節式剛柔過渡改造為絕緣錨段關節,改善弓網運行質量(上行已經于2016年度技改實施);行政學院站L-1錨段靠近行政學院方向通過近幾年對該設備的觀察,分段絕緣器滑靴頻率超出檢修規程的要求,增加了運營維保成本同時也存在不確定安全隱患;車輛段、停車場出入段線分段絕緣器需進行優化將現有分段絕緣器改為雙滑道分段絕緣器,消除隱患。

        4 結束語

        地鐵接觸網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要獲得更安全穩定的設備運行質量,需在總結國內外運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持續的設備更新,才能保證供電系統的可靠運行。本文僅從西南某地鐵運營過程中所出現的關鍵設備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改進,從長遠考慮還需聯合設計單位和生產廠家,對零部件的結構設計、材料選用及制造工藝等方面加以優化,以達到地鐵安全運營的目的。

        第8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水利建設 發展 低碳。

        人類社會的演替和發展以及相應的水文化都離不開自然生態水環境所提供的客觀基礎,水孕育了人類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世界經濟發達地區都在水源富足的大河流域,如歐洲是萊茵河、多瑙河、非洲的尼羅河,北美洲的密西西北河和南美的亞馬遜河都是城市的密布,工廠林立,人口眾多,交通便利。外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祖國眾多的城市無不坐落在江河湖海之濱,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濟寧市地處黃淮海平原與魯中南山地交接地帶,山丘、平原、洼地、湖泊分別占總面積的 19.5%、49.1%、16.7%和 14.7%。濟寧市跨黃河、淮河兩大水系,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從北部梁山縣穿境而過。流域面積 3.17 萬平方公里的南四湖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最大的調蓄水庫,總庫容 47 億方。境內水庫,河流眾多,已建成大中型水庫 5 座,小型水庫 247 座,流域面積 50 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道 93 條,繁忙的黃金水道京杭運河縱貫南北,號稱“江北小蘇州”,多年平均降水量 700 毫米,水資源總量平水年為 48.98 億方,其中地表水 33.71 億方,地下水天然補給量16.26 億方,可利用水資源 30.37 億方,其中地表水 17.44 億,地下水 12.93 億方。天然水資源與可利用水資源的單位面積擁有量、人均占有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豐富的水資源拉動經濟快速增長。

        伴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全球發展綠色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當前的趨勢,水利低碳經濟將成為撬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杠桿,將發揮經濟和環境保護相統一,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內涵。

        低碳經濟還是一種以能源的清潔開發與高效利用為基礎,以低能耗、低排放為基本經濟特征,順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要求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發展低碳經濟,要求盡可能少的使用礦物能源和通過新技術來有效使用再生能源以減少二氧化碳等導致溫室效應的氣體排放,以保護水環境不受污染,保證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保持經濟社會穩定持續發展必須要高度關注的課題。

        發展低碳成為經濟新增長點,清水工程、小水電建設的開發利用都是為低碳經濟興水的一個新課題,在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時候,區域性、工程型和水質型水資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越來越多的政治家、科學家、經濟學家認識到,低碳經濟是解決氣候變化與經濟發展矛盾的最終方案。一方面,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另一方面,通過對新技術的投入和發展綠色經濟,可以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低碳經濟是實現經濟增長從根本上與碳排放量增長脫鉤的重要途徑。氣候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商機,碳交易、低碳產品和低碳服務的市場都非常有開拓前景。低碳產業是當前和今后永久性的發展主題,各行各業圍繞低碳經濟謀求發展,各行各業也正在加大投資力度,濟寧水利資源豐富,發展鄉村旅游,大力推廣低碳水上旅游,是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將會有“一箭雙雕”的效果,既可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可促進水上旅游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

        發展低碳經濟,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不要把節能減排投資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源性、增長性和戰略性投入。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需要戰略性思維,綜合考慮,立體推進。使經濟朝著有復原能力的、可持續的、綠色復蘇的目標邁進。面對水資源的污染,我們將推動向清潔、創新、資源有效和低碳技術與基礎設施的方向轉型。

        低碳經濟的提出既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但又超出了氣候變化本身。低碳經濟以能源的變革為核心,但涉及到人類居住行各個方面、各行各業,主要又與能源、工業、建筑、交通部門有關。低碳經濟就是要對這些部門進行“減碳”的改造和轉型,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前提來謀求最大產出,是通過人類的經濟行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進而增強人類活動可持續性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開拓而不耗竭,適應而不保守,循環而不回歸,是一種以良好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科學發展模式。它不但能夠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可以促進經濟與人文、物質與精神、發展與幸福的和諧,已成為人們新的目標追求。

        不管怎樣,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市長遠發展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在我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大問題中,將會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發展低碳經濟,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最終實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水利方面應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導致河流湖泊萎縮、加劇面源污染和土地退化、加重旱澇等自然災害,進而引致野生動物棲息地消失、生物多樣性降低,對生態安全和飲水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加之礦產資源的生產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付出了過高的生態環境代價。研究表明,森林植被具有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雙重功能。從減緩的方面說,增加森林植被就能增加碳吸收,可以有效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反過來,破壞和減少森林植被就會增加碳排放。從適應的方面說,通過森林植被的恢復,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建設防護林體系,減少森林火災和病蟲災害,加快優良林木選種選育等,能夠增強森林自身和人類社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因此,建議今后采取各種有力措施,積極整合資源、資金,整體推進山、水、田、林、路、村的綜合整治工作,突出恢復森林植被,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為低碳水利發展做出貢獻。

        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氣候變化加劇了水資源危機,水資源危機又會產生溫室氣體的排放。例如,當發生大面積的嚴重干旱時,會導致農作物及花草樹木的干枯、死亡,這些植被一旦不能正常生長,必然會嚴重影響植被的固碳作用;同時,干旱缺水還導致水電站發電減少,進而加大燃煤發電的比重,加強溫室氣體的排放。由此可見,碳排放與水資源危機之間具有相互影響、循環加重的關系。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是發展低碳水利的一個重要內容。在這方面,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大力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因為抓住了這個主題,就抓住了“牛鼻子”。具體操作上,要繼續貫徹落實《節水型社會建設“十一五”規劃》所強調的幾個方面工作并爭取新突破:在任務上,要建立健全節水型社會管理體系。嚴格取、用、排水的全過程管理,強化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全面推進計劃用水,加強用水計量與監督管理;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刂朴盟偭?,轉變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減少廢污水排放;完善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加大對現有水資源利用設施的配套與節水改造,推廣使用高效用水設施和技術;建立自覺節水的社會行為規范體系。

        第9篇:雙碳建設方案范文

        關鍵詞: 主題公園;航海文化;自然生態;景觀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1-0116-02

        0 引言

        我國的主題公園開發起步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是市場催生的產物。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旅游熱的興起,使龐大的國內旅游市場被啟動。當時的旅游供給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主題公園開始從萌芽狀態轉入全面發展。

        主題公園是具有某種主題的模擬景觀公園,其內的游園形式及內容均圍繞此主題展開。主題公園類型豐富,包括各種森林公園、動植物園、地質公園、溫泉公園、文化公園、海洋公園、歷史文化公園等。基本涵蓋了科學、歷史、文化、生態、游樂等門類。國內的航海公園還處于起步階段,除小窯灣航海主題公園外,目前只有兩個航海公園正在籌建中。所以本項目順應了國內主題公園的發展趨勢,將旅游發展與城市發展結合在一起,注重對資源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發展前景廣闊。

        1 小窯灣航海主題公園的項目概況

        小窯灣商務區位于大連金州新區的環小窯灣區域,與金石灘國家旅游度假區規劃用地界線相接,北臨雙D港產業園區與電子信息園,西靠大窯灣保稅港區。航海主題公園位于商務區的南端,西靠濱海路,東臨小窯灣海域,項目占地34.36萬平方米?;貙儆谔詈S玫?,沿岸環境優美,生態資源良好,擁有不可多得的岸線優勢??傮w地形屬于西高東低的走勢,場地內平均絕對標高為6米,東側臨海的防浪壩高度在4-5米,百年一遇的潮位高度為3.03米,兩側濱海路的絕對標高在6.3-7.2米。

        2 航海公園景觀設計的價值與目標

        2.1 促進小窯灣國際商務區的的建設步伐 小窯灣航海主題公園是依托小窯灣國際商務區的發展趨勢提出來的,公園建成后,將為小窯灣國際商務區提供配套的城市綠地景觀,提升商務區的環境形象,完善商務區的配套設施,有效的促進了小窯灣國際商務區的建設步伐。

        2.2 傳承大連航海歷史文化,普及航海知識 航海公園建成后將成為大連城市發展的新地標、城市文化的新名片、休閑的新樂園,并達到具有科技感的新高度。大連三面環海,作為一座海濱城市,海洋文化歷史悠久,航海公園內將設置一處以航海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系統的介紹了中國古代以及近現代的航海史,并詳細展示了大連本地的航海文化,向公眾普及航海知識。航海公園的航海主題表達以中國航海史為主,著重突出大連航海歷史的脈絡,使之貫穿整個公園,強調游人的航海體驗,增強游人的參與性。

        2.3 豐富居民的日常休閑娛樂生活 航海公園的建設將為周邊居民提供大面積的公共生活和休閑游憩綠地,極大的豐富了居民的日常休閑娛樂生活。同時,項目的建設完善了大連金州新區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

        2.4 改善城市整體環境 通過小窯灣航海主題公園的建設,可以達到對水體及其周邊岸線整治的目的,提升現狀自然環境的潔凈度和宜人度。同時也合理利用了城市內部的自然環境,大大提升周邊城市自然景觀的融合度和觀賞性,改善了城市整體環境。

        3 設計原則

        3.1 自然生態的原則 設計要以維護區域生態穩定和發展為基本目標,多采用大寫意,小細節的設計意向;公園以自然、綠化為主,適當減少鋪裝面積。

        3.2 因地制宜的原則 考慮地區發展的各個階段和水平,營造城市綠地環境。最大程度應用鄉土樹種,多采用當地的材料進行施工設計。充分考慮使用過程中潮汐、海霧、鹽堿等不利因素對公園的影響。

        3.3 可實施的原則 濱水景觀的建設要具有可操作性、實施性、建設性。公園建設分期分階段進行,在周邊用地未投入使用的階段,盡量減少設置需要人工維護的場地及設施,多使用樸素的,耐久的景觀設計元素,對于預留建筑用地采用綠化覆蓋手法,減輕后期建筑施工對公園的破壞與影響,并在近期能夠形成比較完整的公園形象。

        3.4 零碳的原則 設計主旨是以生態和人為本基礎,修復和重建當地生態系統,設計中運用了新型的可持續技術。并且,零碳公園很好的詮釋了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所共同倡導的“低碳發展”的理念。同時,它向來訪者展示了一種健康并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4 景觀規劃設計內容

        4.1 功能分區 小窯灣航海主題公園規劃四個功能分區,由北向南分別為:航海展示區、中軸線區、航海文化區、沙灘娛樂區。航海展示區由公園綠地和航海博物館組成,在公園綠地中通過各類航海雕塑以及碼頭的帆船模型等展示大連航海文化,并將于航海博物館集中展示中國以及大連的航海發展歷程,主要是向人們展示航海家的航海歷程,描述了四大航海家的歷史足跡。由于航海博物館將在二期建設,未建成前場地設計以大面積的疏林草地為主,這樣既預留了待建設的場地,減少了重復建設的工程難度與費用,同時也保證了公園前期使用的完整性。中軸線區位于小窯灣商務區的公共服務軸線延長端,是航海公園的主要軸線,由主入口廣場,中軸廣場和觀海廣場組成。主入口廣場可以用來舉辦各類廣場活動,主入口大門由大連港大連門提煉而來,中軸廣場上依次布置了大連—中國—世界的航海主題元素,寓意航海公園作為門戶窗口,向公眾展示小窯灣作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風貌。觀海廣場設計世界地圖與格林威治子午線鋪裝,以特色鋪裝來體現航海文化;設計海上看大連的公共碼頭和帆船停靠碼頭。航海文化區主要由大連航海史展示及碼頭廣場組成,其中大連航海史主要有展示了船的起源、大連航海史介紹、世界航海及船舶之最、大連濱海風情。沙灘娛樂區為游人提供了各種活動的可能,使游人可以漫步沙灘,也可以進行沙灘運動。曲線形的濱海步道為公園增添了浪漫的氣息;綠道系統連接四大航海家的歷史足跡,使游人在休閑的同時,了解航海歷史;基地南側建設一處以航海探險為主題的大型游樂場和艦艇俱樂部,增強游人的參與性和體驗感。

        4.2 場地內的交通組織 航海公園的交通組織采用人車分流設計,除了緊急通道與后勤服務通道外,園內以人行為主,公共停車場與車行路線設置在公園靠近濱海路一側。人行路線分為兩線一道,兩線分別為市民公園體驗線,濱海觀海線路,一道為全長2.3公里的綠道。因為航海公園為全開放市民公園,所以在出入口組織上本著便民利民的原則,最大程度的滿足來此處游玩的市民的要求。園區內設置了4處生態停車場,提供大型旅游客車及普通機動車的停車位。

        4.3 航海公園附屬建筑設計 航海公園建筑設計將管理與為游人服務綜合考慮,在地塊中設置管理用房與廁所、淋浴等附屬用房。因為航海公園屬于分期建設,在投入使用的前期,考慮到人流及周邊相關地塊的人氣聚集還得有一段時間,所以管理上不能投入過多的人力和財力,同時景觀設計上也是強調自然生態的風格,航海公園常年會受到海風鹽堿的侵蝕,避免使用金屬等易受腐蝕的材料。因此在建筑立面的設計上采用樸素有質感的混凝土為主要材料,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在人造沙灘的一側,結合場地高差設計了具有特色的曲線式擋墻以及半地下服務建筑,建筑構思來源自海水海灘相接觸的狀態,采用雙曲線的造型,技術上采用混凝土掛板,整個形態優美,與海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4.4 綠道設計 場地內設置的綠道系統與小窯灣整體綠道相融合,并具有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其復合功能有:自行車租賃、小型零售點、導識系統等,規模面積:60m2,休息節點服務半徑為100米,位于自行車道與人行道之間,場地用相對柔和的碎石鋪設平整,簡單設置了自行車停車位、座凳、垃圾桶等,保證服務功能完善。為節約成本,休息節點間隔設置了太陽能亭,為休息節點燈光提供能源。

        5 工程難點與技術措施

        5.1 零碳措施 零碳公園以生態和人本為基礎,設計中運用了整套新型的可持續技術。并且,零碳公園很好的詮釋了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所共同倡導的“低碳發展”的理念。航海公園在公園休憩處和停車場可以設置太陽能傘,太陽能傘不僅可以用來遮陰避陽,而且還能收集太陽能,為公園提供照明和動力。航海公園在建筑周邊運用光導照明系統,通過室外的采光裝置捕獲室外的自然光,并將其導入系統內部,然后經過光導裝置強化并高效傳輸后,由浸射器將自然光導入室內需要光線的任何地方。從黎明到黃昏,甚至是陰天或者雨天,該照明系統導入室內的光線仍然十分充足。

        5.2 鹽堿地技術處理 小窯灣為填海造地地區,土地多由山石、建筑垃圾等填海而成,自然條件較惡劣,四季多強風,或干旱或水澇或反鹽堿或凍害,根據實測地下水位,航海公園需對設計標高低于4.5米以下的場地采用隔鹽層植樹技術處理。隔鹽層植樹即為了有效地控制地下鹽分的迅速上升,可在樹穴底層鋪設“隔鹽層”。適合做隔鹽層的材料據觀察爐灰以20cm以上為好,麥糠以5cm為宜;鋸末樹皮以10cm左右為宜,其他要適量,要注意隔鹽層之上與根系之間要有保護性土層,以防燒壞根系?!案酐}層”以上用原土,重鹽堿地換客土,利用優質土來保證生根、發萌。同時,作為有機物的隔鹽層腐解產生有機酸形成。

        5.3 綠化樹種的選擇與工程措施 航海公園綠化分為2界面4片區,其中城市界面綠化主要以草坪空間為主,作為與城市的分割線,既作為城市與公園的自然邊界,也作為航海主題公園的背景。觀海界面主要以草坪空間為主,形成觀海的開敞界面,種植白三葉,以減少人工養護。根據不同的功能分區設計了各有特色的綠化分區。植物設計樹種豐富,保持原冠形修剪,多采用適宜大連沿海種植的鄉土樹種,注意孤植與群植相配合,注重季相搭配,高低錯落。植物的選用要求沒有病蟲害,上下截口位要做防腐處理。在植物的選擇上臨近海的區域需考慮抗海霧的樹種,如龍柏、檉柳、白蠟等。為了保證外來樹種的成活,在施工中對土壤進行了更換,先回填500mm黃粘土,種植草坪的表層土建議采用種植土或黃土+草炭土攪拌,經濟適用。

        6 結語

        通過這次設計的經歷,可以體會到濱海空間的設計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系統工程,從現狀的地形地貌、區域文化、功能分區、工程技術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設計中既要從宏觀的規劃框架上把握,更重要的是從現狀細節上實施,處理好城市、濱海與游人之間的關系。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東北唯一以航海文化為主題特色的自然生態公園,也將成為大連乃至全國以航海文化為主題公園的建設典范。項目的實施改善了大連小窯灣商務區的景觀綠化環境,使周邊居民感受“城市綠肺”帶來的環境提升。

        參考文獻:

        [1]劉福智.景觀園林規劃與設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一区二区国产精品视频 | 最新国产99热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AⅤ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 |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 一区二区日韩动漫AV | 正在播放最新AV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