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醫養結合的前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醫養結合的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醫養結合的前景

        第1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關鍵詞:居家養老;醫養融合;養老服務

        隨著我國醫療條件的逐漸改善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公民的平均壽命也在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逐年遞增。到2020年底,中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43億, 2025年將突破3億[1] 。而80周歲以上的齡老人在2020年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的12.37%[2] 。所謂居家醫養結合是指以社區資源為基礎,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具有一定水平的醫療護理服務、日常生活照料 、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兼有醫療和養老功能的服務形式。

        1 建立醫養結合居家養老模式的必要性

        1.1 機構養老不能滿足老年人醫療和養老需要

        一方面, 機構數量不足。目前機構養老供需矛盾突出,孫小婭等[3]對蘇州市7個區的養老機構和養老意愿的調查顯示,養老機構床位數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54%。另一方面,服務能力不足,養老機構提供的服務項目單一,多為日常生活照護,僅有少數能夠提供醫療服務,部分養老機構存在設施條件差、活動空間狹小等問題。養老機構中的護理人員還存在年齡偏高、文化程度較低、人員的流動性大的特點。

        1.2 家庭結構轉變使家庭養老必須轉為居家養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第二、三產業的興起,聯合家庭和主干家庭迅速減少,核心家庭快速增加,尤其是計劃生育的施行,“ 四二一”的家庭結構迅速形成。子女迫于生活的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老年人。以家庭為核心提供養老服務和養老資金逐漸被居家養老所替代,轉而依賴國家、集體和個人共同負擔養老資金、提供養老服務。

        1.3 老年人養老意愿仍以居家養老為主

        在我國現階段的人口特征以及“未富先老”的國情和傳統的養老觀念下,多項養老意愿的調查表明,大多數老年人首選居家養老,老年人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區和家人的陪伴下度過晚年。田奇恒等[5]對重慶市1009名空巢老人的調查顯示,有高達83.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在家養老”。董華蕾[4]對山東省7個地市3300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96.2%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

        1.4 居家養老必須走醫養結合的道路

        建立具有醫療功能的居家養老模式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老年人的失能水平,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4.1 居家醫養結合有利于社區健康管理和首診制的建立

        目前社會參與社區健康管理的積極性不高,服務供給難以滿足需求,居民服務需求理念滯后[5],制約社區健康管理的長效開展。設備簡陋、醫療服務人員素質低、衛生醫療服務能力是影響首診制的主要因素[6]。在醫療服務融人居家養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基層醫療水平,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有利于社區首診制的開展,同時也有助于社區健康管理提供可及性的服務 。

        1.4.2 醫養結合有利于實現健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

        積極老齡化是為了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能夠發揮最大效用和收益的過程。我國城鄉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萬人[7]。醫養結合模式,能夠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日常照料,促進老年人身心、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促進老年人積極主動參加社會各項活動,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從而有利于實現健 康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 。

        2 建立居家醫養結合模式的可行性

        2.1 文化傳統的可接受性

        以“孝”為核心的道德價值觀念,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孝順與贍養義務,強調家庭、親情等人倫價值。 “孝順父母、敬老愛幼”的優良傳統依然是我國倫理道德的重要標準。傳統的居家養老給予父母精神的關愛和情感上的慰藉,醫療服務融入居家養老中更滿足其醫療護理的照料,滿足老年人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需要 。

        2.2 政策環境的可行性

        居家養老服務分為福利性與市場性兩部分,福利性的居家養老服務屬于擁擠性的準公共產品,是政府公共服務的范疇;市場性的居家養老服務則需要政府制定規則、行業監督、引導與扶持。2013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2020年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的發展目標,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等養老服務覆蓋所有居家老年人。2013年7月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規定子女以及社會有贍養老人的義務、進一步明確老年人的權益。

        2.3 衛生資源儲備的可獲得性

        目前我國有上海、廣東、湖北、重慶等地啟動家庭醫生責任制或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家庭醫生責任制的建立、家庭病床設立能夠使有醫療需求的老年人獲得專業健康服務,并且為患者提供方便,為家屬減少負擔,切實為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便捷的醫療護理服務。

        第2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保險企業跨界到養老服務中,所選取的養老服務模式也各有不同。有的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入口,投資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公司,打造互聯網+時代一體化養老;有的從社區養老著手,在一二線城市中,通過競標地產的方式建立屬于自己的養老社區,采用高端護理模式,打造全護理概念。在建立養老社區的同時,保險企業還建立了健康養老體驗中心,注重線下養老體驗式服務,形成休閑養生、健康管理、醫養結合、社區養老等多種業態相結合的養老模式。例如,由泰康人壽投資建設的國際標準大型綜合養老社區泰康之家燕園已在北京市昌平區投入試運營。社區總建筑面積約31 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可容納3000 戶約4500 位老人入住。泰康之家燕園的社區服務體系由生活服務體系、醫養康復體系、活力文化體系三大部分構成,包括日常生活服務、餐飲服務、健康管理、專業護理、醫療問診、康體娛樂、活力課程和社工服務等,全方位滿足入住長者的綜合需求。

        養老業務拓展需要大量人才,2016 年3 月,泰康人壽與北京、上海等地20 余所開設護理專業的高校簽訂訂單式人才培養協議,形成以需求為導向、以行業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以破解養老人才短缺問題。

        保險企業切入養老,一般都是大手筆,并迅速鋪開,要取得規模效應,對資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但對于善于資本騰挪的保險企業來說,似乎并非難事。大型保險企業選擇以投資商、運營商一體化的全資運營模式,通過自建+ 控股+ 合作的方式培養體系化的養老服務能力。還有一些保險企業采用股權合作模式,與開發商聯合成立股份公司,該模式有望成為國內保險公司進軍養老地產的主要模式。

        而在美國,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產業的渠道以間接投資為主,保險公司大都不直接參與養老社區開發建設。保險公司通過投資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成為養老住宅的持有者,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

        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是毋庸置疑的。2013 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2014 年8 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機構投資養老服務產業,促進保險服務業與養老服務業融合發展。

        但對保險公司自身來講,在進軍養老項目前必須選準市場定位和盈利模式,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點及盈利模式。

        目前,大部分保險公司的養老項目多集中在地產領域,以養老社區的形式切入,其中并不排除圈地嫌疑。而持續的低入住率,讓險資們看到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也讓其對養老行業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中國平安集團子公司平安不動產的養老地產項目合悅,在2015 年春節后進行封盤。該項目以全齡化全方位社區服務為特色,提供頤養身心的全方位服務。據悉,合悅項目并未叫停,僅是暫時封盤。但外界對于平安不動產關注不是這一項目的暫時停滯,更多的是質疑其以養老名義圈地,但平安不動產方并未做出回復。

        剝離房地產屬性,養老社區并非暴利、高盈利的投資項目,其投資周期也許要長達8 至10 年。在項目投入前期,能維持收支平衡已較為不易。目前從各養老社區運行的情況來看,其短期收益大概僅為5% 至6%,若收益要達到8% 至10% 之間,則需要10至20 年的投資周期。

        第3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理論。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藥食兩用。古代醫學家將中藥的“四性”、“五味”理論運用到食物之中,認為每種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藥食同源”的最初萌芽可以追溯至戰國時期我國第一本醫學專著《黃帝內經》,其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養生謀略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內容。《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明確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藥與食相結合的理念。《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了“藥食同源”的重要思想;而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食治”篇,是現在最早的中醫食療專論,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食療、食藥結合的理論。宋、金、元時期,藥食同源的理論和應用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治未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食藥養生理念也得到了我國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大大地促進了食藥養生產業的發展。

        藥膳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延伸,中國傳統醫學知識與烹調經驗相結合的產物,是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它“寓醫于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藥用,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因此,藥膳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其身體得到滋補。

        我國食藥養生產業在日常食補或疾病保健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隨著食藥養生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和中醫藥走向世界,食藥養生產品越來越受到世界人們青睞,這是我國產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隨著社會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就越大,越來越多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因此,人們很關注健康,更加注重食療營養保健。國家把中醫藥發展列入“十二五規劃”重要內容。食藥養生產業的發展作為中醫藥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產業發展有了法律地位和政府政策的保障。

        挑戰與機遇并存。我國食藥養生食品盡管起源較早、種類多、發展前景廣闊,但是在不斷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首先,產品科技含量低,企業不重視新產品的開發,導致我國食藥養生品種結構失調。產品市場的生存周期短,特別是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市場上很多品種供大于求,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其次,發展不夠成熟穩定,產品開發的人力、資金投入不足,產品市場發展不夠規范,產業發展中監管力度不夠,涉及此類的規章不夠健全,嚴重地制約了食藥養生產品產業的發展。根據中國保健協會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4000多家保健食品企業,共7000多個品牌,市場上銷售的約2000種,其中約四分之一是冒牌貨,真正具有實力的保健食品企業不到100家。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有400多家外資企業以7%的品種收獲了國內市場約40%的市場份額,使國內中藥衍生品企業面臨更加艱巨的競爭格局。

        當前,促進食藥養生產業的科學發展已擺在我們面前成為不容回避的課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對策。

        第一,在產品方面,加強研發,提高質量,適應市場需求。隨著市場競爭力的加劇,我國從事食藥養生產品研發的企業應該與時俱進、更新理念,加強研發,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從低端產品轉向高端產品,從廣告策略轉向技術和服務策略。對于已經有一定規模和經濟實力的企業應該重視食藥養生食品的應用研究,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新產品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第二,在企業方面,強化品牌意識,增強市場活力。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健康理念趨向成熟消費者通常認為知名企業生產的名牌產品更有質量保證,即使名牌產品的質量出現問題,也可以追溯、索賠。消費者一般不會去購買信譽不好,知名度差的產品。所以從食藥養生企業的長遠發展來看,樹立品牌意識,打造名企效應,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求發展。

        第4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關鍵詞]生物醫學工程;介入超聲學;微創技術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生物學、自然科學與工程學、醫學等多專業結合的典型的交叉性學科,研究內容涉及: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研究組織器官病變機理,并通過相關技術手段對疾病提供診斷、治療、預防的有效方法。不久的將來,各種技術相互融合、現有技術的不斷演變、改進,新技術的發明、醫療整合及精準醫療的出現會更好的為人民的健康事業服務。未來醫學對于操作的微創性、精準性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生物醫學工程在醫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越來越精,生物醫學的發展無疑會對醫學的發展展現其巨大的創造力和推動力。

        1生物醫學工程在臨床中的應用及發展

        1.1微創技術

        “微創技術”始終貫穿于整個醫學發展,是醫學技術未來發展的方向。1985年由英國Payne和Wickham等最早提出了“微創操作”的概念[1]。而“微創外科”的概念是在微創概念的基礎上出現的,其本質是腔鏡技術。相對于傳統開放手術,實則就是對患者采用最小創傷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的方法都歸“微創技術”,如介入超聲、介入放射、內鏡、腔鏡及微創化手術等。而這些微創技術創造、發明,都是在生物學、工程學及醫學等多學科的融合下完成的。

        1.2內鏡技術

        我國內鏡技術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目前國內臨床工作中常用的是纖維內鏡。伴隨科學技術及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內鏡和腔鏡技術都不同程度的得到進一步發展及完善,診療過程也越來簡便、微創化,是微創技術發展中最為全面和成熟的,如目前有更輕便的膠囊內鏡等,無處不體現生物醫學工程的重要性。

        1.3腔鏡技術

        腔鏡技術的發展在過去的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有了質的飛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腹腔鏡技術的發展,自1992年我國荀祖武首次開展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之后,腔鏡技術在國內發展迅猛,直到今天腔鏡技術廣泛應用于各個外科領域[2],目前國際及國內更流行的有3D腹腔鏡及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

        2生物醫學工程在影像及介入醫學的應用

        2.1影像介入技術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影像學科也在不斷發展,尤其是透視引導下的微創技術更是發展迅猛。根據透視設備的不同,透視微創技術主要包括在X光/CT引導、超聲引導和MRI引導下開展的透視微創治療技術。而介入超聲因其設備輕便、操作簡便、無輻射等優點深受廣大醫務人員及患者的青睞。

        2.2介入放射學

        介入放射學技術是在1895年由Haschek和Lindenthal兩位教授在行血管造影后首次提出并應用的,此技術出現后就引起了世界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從此,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研究和應用的熱潮。其應用范圍也在不斷擴展。介入放射學因其創傷小、效果好等特點,世界范圍內絕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成立有不同規模的、單獨的介入科,介入治療在國內外已成為部分疾病的常規診治措施,甚至取代了外科手術。

        2.3CT引導下的微創-數字技術與醫學的融合

        生物醫學不僅在診療設備、三圍圖像重建及數字醫學等方面取得跨越式的進步,而且在診療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些成果的取得恰恰是在計算機輔助下完成的[3]。主要體現為CT輔助的立體定位技術,例如CT定位引導下組織穿刺活檢、腦血腫清除及腰間盤突出的定位。

        2.4超聲引導微創技術

        我國在半個多世紀前超聲學已應用于醫學臨床診斷,相對于其他醫學影像學,超聲有其諸多優勢(如無放射性、無創傷、費用低廉、設備簡單、報告迅速、便于多次隨訪等),而且還可以動態觀察機體或臟器情況,對體內病理改變比較直觀,故在超聲引導下對甲狀腺、乳腺、肝臟及腎臟等疾病進行微創治療也得到良好效果。目前介入超聲治療在臨床越來越被受到重視,尤其在小腫瘤的治療優勢更明顯,其不僅代表了21世紀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而且還展現了其定位精準、療效顯著、微創安全的醫學發展模式。介入超聲學在臨床的應用使其成為最具發展潛力和學術活力的醫學科學體系。近10余年,由超聲科、醫學工程學科專家創立和發展起來的這門新型學科技術,正在被泌尿外科、肝膽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及骨科等更多的臨床醫師所應用,這不僅使得介入超聲學得到更迅速的傳播和承認、在腫瘤及多種技術的綜合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同時也體現了生物醫學工程在臨床中的重要地位。超聲引導下腫瘤的射頻消融術對探針的要求比較高,而目前對金納米材料的研究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一大熱點,并取得了很大進展。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金納米材料具有獨特的光學、電學、熱學、化學等性質,在疾病的診斷、食品檢測、腫瘤的顯像與放射治療、靶向載藥、藥物控釋、以及對有機物的選擇性催化反應等領域有著巨大的優勢和廣闊的應用前景[4~7]。面對學科發展之迅速。要求我們必須努力發展新技術、開展新業務,同時也要求我們技術操作更科學、合理、規范、個體化[8],而這些恰恰需要有生物醫學工程的參與,才能創造出更多、更精、更無創的醫療設備。

        3生物醫學工程展望

        3.1生物醫學工程學與其他學科的多學科合作

        微創技術需要永無止境的追求。個人覺得相比于“能治病”,“會治病”更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要要培養一種臨床思維模式,這正如我們需要通過“微創”在客觀上建立另一種臨床思維模式,即微創技術的創新-微創醫學的長遠發展[9];在微觀上,借國家醫改大好政策,展望未來5~10年微創技術將會進一步發展及普及,如現有各種微創技術的全面、系統提升,以及不同技術間的融合及新技術的創新發展。但是,微創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挑戰巨大,特別是學科之間競爭激烈,這些可以在醫療資源及專業主導地位的分配反映出來,故使我們不僅要更進一步加快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而且要促使基礎、臨床及預防醫學和其他多個學科之間的合作,更進一步加快生物醫學工程在醫學中創造新方法、制造新設備的步伐,最終使各個學科受益,各個患者、醫生受益。

        3.2醫療整合

        近些年臨床各亞專科、亞專業的進一步細化,國內醫學的發展模式也是以“能分則分、能細則細”為主,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診療水平,同時伴隨的是醫學知識及診療實踐出現碎片化、機械化的問題。那么如何可以改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狀況以及未來醫學到底該如何發展?樊代明、郎景和等多名院士及著名醫學專家在2016年中國整合醫學大會的發言稱:實現醫學模式轉變不僅要進行醫學整合,而且未來醫學發展的方向,更需要我們為保障人類健康而具備新的臨床思維模式和新的醫學觀念,而不是像目前僅具備的單純“能看病”。所謂整合醫學,前提必須是以人的整體為基礎,根據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的現實將各醫學專業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知識和各專科最有效的治療加以有機整合,使其對人體健康和疾病診療更符合、更適合的新的醫學體系,醫療服務不僅使得心身并舉、防治結合,而且要達到醫養共進、人病同治的目的。國民全面健康,醫學發展必須要靠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及預防醫學等多學科整合,醫學又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所以凡是涉及和人或人類健康有關的學科或科學都應該用來更好的為醫學服務,為人類健康服務。而生物醫學工程正是這樣一門學科。同時把各種先進知識、有效實踐經驗進行合理、不同程度的整合,使其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形成生命醫學高度融合的乘法效應。

        3.3精準醫療

        美國總統奧巴馬于2015年1月30日在國情咨文演講,宣布美國正式啟動“精準醫學”研究計劃[10]。早在2011年,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國立衛生研究院及美國科學委員會就共同發出了“精準醫學”的倡議[11~13]。其最高規模4大研究機構的聯手倡議,為未來的醫學指明方向,代表精準醫學就是未來的醫學發展方向。醫學發展史上發展的3個里程碑分別是經驗醫學、實驗醫學和循證醫學。而過去的研究模式以試驗為主導的[14,15],這不僅和臨床距離大,而且根本無法達到臨床需求。而以臨床為主導的新研究模式恰恰是目前所提出的精準醫學,精準醫療的發展必然要應用更精準的醫療儀器及設備,而精準設備及儀器的研發恰恰需要生物醫學工程與其他學科的融合[16]。展望未來,所有疾病的治療最終都將走向精準醫學,醫學的發展一定和生物醫學工程的“同呼吸、共命運”。

        參考文獻:

        [3]羅長坤.當前生物醫學發展特征及其對科技創新方式的啟示[J].醫學與哲學,2014,35(1A):1-4.

        [4]張磊,劉曉燕,沈晶晶,等.納米顆粒在抗癌藥物可控靶向釋放中的應用[J].化學進展,2013,25:1375-1382.

        [5]曹豐晶,胡玉才,王卓,等.金納米顆粒在疾病診斷和食品檢測領域的研究進展[J].中國材料進展,2012,31:31-35.

        [6]凌萍,張旭光,涂或.納米金在腫瘤顯像與放射治療中的應用[J].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2011,35:59-62.

        [7]王亮,孟祥舉,肖豐收.負載型納米Au催化劑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10,39:827-833.

        [8]馬和平.微創介入放射學的臨床實踐與展望[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6,38(6):489-491.

        [9]王永光.微創、微創外科與微創醫學[J].中國醫刊,2004,39(1):57-59.

        第5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一、(略)。

        1.(略)。

        2.景德鎮市人口老齡化特點。一是“未富先老”,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經濟社會發展。發達國家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很高水平才開始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其人均GDP基本在5000美元至1萬美元。景德鎮市目前尚處于欠發達階段,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為4275美元,呈現“未富先老”的態勢。二是在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條件下提前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010年,景德鎮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34.64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1.82%,剛剛跨越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20%最低線。而農村雖然在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但只是試點,而且標準很低,廣大農民還沒有真正被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之內。三是人口老齡化與資源枯竭、經濟發展轉型不期而遇。2009年3月,景德鎮市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優質瓷土是景德鎮千年輝煌的基石,經過千年開采,目前景德鎮已探明的瓷土礦儲量還剩90萬噸,最多只可開采10年。這是景德鎮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必將對瓷都景德鎮造成巨大沖擊。在面臨這個千年不遇的難題和發展轉型的緊要關頭,景德鎮市人口發展也進入老齡化時期。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轉型不期而遇是景德鎮市人口老齡化的又一重要特點。

        二、景德鎮市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1.人口年齡結構和社會撫養比已發生并將繼續發生變化。人口老齡化使景德鎮市人口的年齡結構比和社會撫養比發生變化(見下表)。如表所反映的人口變化規律和根據景德鎮人口自然增長率0.64%預測,景德鎮市未來人口年齡結構比與撫養比變化情況為:在未來20年,景德鎮市勞動適齡人口總量及比例將繼續增長,但較前期相對放緩;少兒人口比例進一步減小,較前期相對減慢;老年人口總量及比例繼續增長,且速度加快,社會撫養比在未來20年內將先降后升。目前,勞動適齡人口的繼續增加和社會撫養比的降低,為景德鎮市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力;但同時也給就業帶來較大壓力,特別是隨著景德鎮市經濟發展轉型,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偏重于質量,這種壓力會繼續存在一段時間。

        2.家庭結構和養老模式發生重大變化。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庭結構日益核心化。同時,“空巢老人”家庭和單身老人家庭迅猛增加,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巨大挑戰。目前,景德鎮市60歲以上老年人有17.2萬人,并以每年3%的速度遞增。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55萬人為空巢老人,占老人總人口的14.83%。并且,隨著老齡化的加深,“空巢”率呈快速增長。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難以為繼,而養老保障尚不充分,養老將是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

        3.財政資金支出方向將發生重大調整。人口老齡化給景德鎮市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帶來深刻影響,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面需求的壓力越來越大,景德鎮市財政支出方向必須做重大調整。一是養老保障支出日益增大。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深入和老年人口的增加,景德鎮市財政資金用于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將不斷增加。2010年,景德鎮市用于養老保險的財政補助支出達5.6億元。同時,為老社會服務需求迅速膨脹。以養老機構和床位數為例,目前,景德鎮共有公辦和民辦養老服務機構52家,全市養老護理的床位數為老年人總數的1.2%,遠遠低于老年人的需求。其他方面,比如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為老服務,也都存在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大為老社會服務建設將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二是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老年人消費的醫療衛生資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10年,景德鎮市基本醫療衛生支出達4.24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長,人口迅速老齡化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老年人口的增加也為景德鎮市社會發展方式、產業調整方向、公共設施建設等提出新的問題。

        三、對策建議

        1.提高認識,總攬全局,把人口老齡化問題放入景德鎮市發展的全局中考慮,合理統籌,突出重點,重視民生。首先,人口老齡化與資源枯竭、經濟發展轉型不期而遇,為景德鎮市的未來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困難,我們要沉著應對,把人口老齡化問題放入景德鎮市發展的全局中考慮。要認清并處理好經濟發展、社會建設、養老保障與服務等在發展中的主次輕重緩急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在抓經濟發展的同時,處理好養老保障問題。景德鎮市被國家認定為資源枯竭城市,中央給予大力財政支持。正如景德鎮原市長李放說,發展陶瓷產業不等于景德鎮市的全部,“這筆錢將主要用于民生以及歷史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其次,據預測在未來30年至40年內景德鎮市人口老齡化程度還不是太高,社會撫養相對較低,將繼續存在一個有利于經濟發展的人口機遇窗口期。景德鎮市應緊緊抓住這個機遇期大力發展經濟,加快科技創新,實現發展轉型。

        第6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從去年底,有關移動醫療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在年初阿里投資中信21CN引起了業界對BAT在移動醫療領域的關注,而在近期騰訊7000萬美元投資丁香園之后,有關BAT參與移動醫療領域的競爭的話題徹底被引爆,近期圍繞BAT與移動醫療的行業分析數量明顯增多,這一現象似乎預示移動醫療行業將走向市場爆發階段。另外,偽巨頭小米投資九安醫療也進一步刺激了行業熱情,移動醫療已經激起了全民關注熱情。

        當一個行業頻繁提到BAT時,意味著這個行業正處在快速上升期,而背后的含義或表明一個道理,在國內有能力深入改變醫療產業向互聯網領域滲透的玩家也就只有BAT了,BAT對中國市場的作用,似乎已經不單是互聯網的標志,而成為市場經濟鏈條全產業轉型的催化劑。

        回歸主題,BAT對移動醫療市場是認真的,而且是積極的,尤其是阿里和騰訊,投資中信21CN和支付寶搭建“未來醫院”的舉動都被視為阿里撬動醫療市場的決心,而騰訊除了7000萬投資丁香園外,手Q也已經開始行動搭建健康中心平臺。

        BAT三家中,阿里和騰訊今年以來行動頗為迅速,頻繁出手,而百度在移動醫療領域表現的相對保守,但要論對移動醫療的了解程度,百度無疑是其中之最,要知道醫療廣告為百度營收做出了巨大貢獻,百度要比AT更能敏銳的察覺移動醫療市場機遇,而且移動醫療的市場地位對百度也至關重要。

        阿里思路清楚,直入“就醫用藥”

        阿里發展移動醫療的策略很清晰,就是直接滲入醫療服務環節。投資中信21CN為的完善藥品網絡消費市場,尤其年底或將開放的處方藥市場,醫藥電商服務能力是阿里基礎,而布局“未來醫院”,是為了掌握醫療服務的入口,這兩步完成了,阿里就掌握了“就醫用藥”的重要環節。

        騰訊準備不夠充分,還需持續補充

        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仍處在探索期,投資丁香園是為先拉攏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而手Q的健康中心仍僅僅是一個空臺子,離發揮實際作用還差的很遠。無論是丁香園還是手Q健康中心,目前都看不到能立刻發揮市場價值。不難想象,丁香園與手Q健康中心相互串聯是可預見的直觀發展規劃,不過,丁香園的核心優勢在醫生資源,而將醫生資源對接到手Q健康中心供用戶使用還有許多問題,更需要等市場進一步成熟。

        不過,無論手Q健康中心,或是未來換個馬甲的微信健康中心,亦或是單獨成立騰訊健康中心,只有丁香園一張牌仍顯得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的勢力比較單薄,丁香園與騰訊健康中心的連線組合也很難被看好,這其中涉及到網絡問診、多點執醫等復雜難解的問題。所以,接下來騰訊或會繼續投資補充移動醫療勢力。

        百度底子好,或在壓注云平臺

        百度在移動醫療領域也在行動,只是沒向AT那樣大手筆的引起輿論關注,百度早前悄然搭建的“百度健康”平臺,除了提供一些醫療保健知識外,還能提供網絡掛號服務,已有不少醫院加入了這一平臺,百度在醫療領域對醫院和藥企影響力還是不容小覷的。

        另外,除了健康平臺,百度還搭建了dulife智能硬件平臺,主打健康監測牌,健康手環、心電儀、血壓儀、體脂測量儀、智能體重秤、皮膚檢測儀應有盡有,不過目前來講這些主打健康的智能設備中看不中用,百度搭建健康智能硬件平臺目的更多是為市場卡位,為后期做準備。還有,百度還與北京政府合作在dulife智能硬件平臺的基礎上打造了“北京健康云”平臺,實質上無論是dulife智能硬件平臺,還是與北京政府合作“北京健康云”平臺,最后的落腳點都是利用大數據與醫療服務相結合。

        移動醫療能解決什么問題?

        簡單看完了對BAT移動醫療的介紹,我們來點實際的,先不跟著BAT一起YY移動醫療的未來前景了,我們還是先關心下移動醫療真正能解決哪些問題。

        “移動醫療”是用的比較多的一個對互聯網與醫療服務相結合的統稱,還有很多其他說法,有關移動醫療大致可以分為可穿戴健康設備、醫療APP、醫療健康大數據和醫療O2O,不過,這四個分類之間的界限比較模式,項目之間普遍存在關聯性。

        移動醫療的市場前景首先要看其能解決什么問題,綜合目前各類移動醫療項目來看,網絡掛號、電子病歷報告、常見病預防監測、慢性病長期監測、病情交流分析、醫療案例共享、網售藥品器材、網絡問診、用藥(病癥)查詢、醫療服務市場監控、醫療IT系統等,這些功能看起來都很好,但實質上只是提升了醫療服務水平,并沒有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醫療問題的實質是在于醫生資源短缺,公立醫院以藥養醫,醫保制度仍不完善等問題。

        所以,從實際情況來看,移動醫療很美好,但不能有效解決醫療問題的實質,更多是錦上添花,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智能硬件主導的“前向監測”所產生的數據信息可以判斷人體的健康程度,網絡化的“后向就醫”能降低用戶的時間成本,從這兩方面看,移動醫療有市場,但短時間內不能撬動國內目前的醫療體系。

        當然,改變是一步步緩慢發生的,在移動醫療產業鏈上,價值體系或將有機會重新分配,患者、醫院、保險公司、醫藥器械公司都會是新產業練下的價值貢獻者,對于創業者來說,移動醫療機會還是有的,不過,目前國內移動醫療領域的盈利模式,多半都處在摸索階段,患者、醫院、保險公司、醫藥器械公司等產業鏈參與者,都早早的上了創業者的營收名單,賣硬件、賣數據、賣內容、賣服務、賣系統的什么都有,哪里有金錢,哪里就有創業者。

        前向監測與后向就醫,哪個更具潛力?

        依我看來,目前可以把移動醫療分為兩大市場,一個是針對未生病的老弱肥胖人群或是已得慢性疾病的人群,以可穿戴健康智能設備為核心的“前向監測”市場,醫療大數據服務也與這一市場有緊密關聯;另一個是針對需要就醫問藥的已患病人群,提供的網絡醫療服務,以通過降低時間成本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的“后向就醫”市場。

        從目前國內醫療市場成熟度度來看,智能設備主導的“前向監測”市場太小,發展不會太快,廠商需要通過“嚇”、“哄”的手段促進市場消費,相比而言,普適性強,能提高就醫效率的網絡化的“后向就醫”市場更大,機會更多,需求更直接。

        可穿戴健康設備提供的“前向監測”服務的賣點為監測-監測-再監測-提醒就醫,這更適合那些對生活品質高的用戶,對于國內大多數用戶來講,目前的前向監測服務不太容易接受。不過,商家總是會有辦法的,“嚇”和“哄”的營銷手段是少不了的,就像有防輻射服的概念就會嚇唬孕婦購買,但防輻射服的實際效果大家都懂。而“哄”則是以愛護老人為賣點,哄著消費者盡孝為老人提供健康監測服務,順便給你講講若不能有效監測,一旦發生疾病可能產生更多的就醫費用來威逼利誘,一哄二嚇,很多還算有經濟能力的消費者也就屈服了。

        隨著民眾經濟實力的提升,可穿戴健康設備確實有不錯的市場潛力,但個人更看好改變目前就醫效率的后向就醫服務市場。一般的就醫流程為:掛號(排隊)、問診(排隊)、檢查(排隊)、化驗(排隊)、等報告(排隊)、醫生解讀報告、開藥拿藥(排隊)、回家/醫療或住院(沒有鋪位)、住院觀察、陪護、再化驗、再觀察、手術、康復、復查換藥、徹底康復。

        不難看出,一套就醫流程下來,時間和金錢都搭進去了。能緩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才能更直接的撬動更大的移動醫療市場。

        移動醫療最后的玩家還是BAT

        第7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也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崛起過程中人口老齡化問題最嚴峻的國家,而“未富先老”已成為我國越來越突出的問題。據《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將加速發展,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將每年增長100萬人,預計到202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7%;而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4億。面對我國社會老齡化發展的迅猛勢頭和嚴峻挑戰,黨的十作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戰略部署,養老問題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關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而隨著社會轉型、產業調整和經濟的轉軌,養老觀念、方式的轉變也成為必然,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空間日益擴大,社會養老事業與產業協調發展必將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戰略選擇。

        1 雅安市老齡事業發展現狀

        1.1 人口老齡化現狀

        雅安地處四川西部屬經濟欠發達地區,是一個人口小市,資源大市,經濟欠發達市。雅安市早在1997年就開始邁入老齡社會行列,近年來,雅安市老年人口仍持續增長,據2012、2013年數據統計顯示,全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市人口總數的16.12%、18.5%。從近十年發展趨勢分析,雅安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國全省水平,而且老齡化將逐步加重。預計在2025年前,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4以上,而在2035年前,全市60歲及以上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1/3以上。近十年來,雅安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為現代型,總體看,雅安人口率先進入一個“三低”時期,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人口再生產類型,且先于全省完成轉變。雅安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面臨老齡化的壓力和挑戰也將越來越大。

        1.2 養老服務機構現狀

        由于雅安社會經濟欠發達,養老服務發展緩慢,養老機構主要是以國有為主的單一格局,民辦養老機構起步晚,基礎差。從數量上看,雅安市養老機構大多數分布在農村,主要為農村敬老院。截至2013年2月,全市共有各類養老機構42個,其中農村敬老院30個、公辦社會福利院11個,合計床位3622張,“民辦民營”養老機構只有1個,床位60張。由于“4?20”蘆山強烈地震造成全市38個養老機構不同程度受損,使養老服務的提供受到了影響。目前雅安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1.3張,按照省上“十二五”時期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3張的目標,全市老人需養老床位8484張,缺口達4802張。

        由于受財力、物力、人力資源的限制,不同養老機構之間的基礎設施存在較大差異,全市公辦城市福利院建設不足,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滯后,總體不能滿足雅安市不斷增長的社會養老服務需求。社會福利院基礎設施較齊全、環境優美、管理規范,老年人對國有養老機構信任度比較高,入住率較高,有些社會福利院出現供不應求、預約及排號入住的現象,如市社會福利院“一床難求”,目前至少有100多人等候入住。但農村敬老院,主要是為“五保戶”提供日常的生活供養和照料,各方面的條件都較差,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資金短缺、院舍陳舊、設施簡陋、醫護缺乏等方面的原因,入住對象精神慰藉、保健康復、文化娛樂等方面嚴重缺乏,普遍存在著入住率低、床位長期閑置、資源浪費的現象。

        1.3 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現狀

        雅安市養老機構總體呈現出工作人員數量少、城鄉養老機構工作人員素質差別較大的主要特點。目前,全市公辦養老機構的管理服務人員與集中供養對象之比為1∶6,遠高于省三星級(最高等級)敬老院1∶10的標準。據統計,截至2013年2月,全市41個公辦養老機構共有管理服務人員409人,其中在編165人,臨聘244人,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員占41.8%。在編人員多為鄉鎮機構改革分流安置人員,臨聘人員多為“4050”人員。管理服務隊伍整體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較低,現有在編管理服務人員大部分無養老職業資格證書,臨聘人員也只能從事清潔衛生等后勤工作,同時這部分人員流動性相對較大,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管理能力、醫護水平相對較低,為老年人提供心理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難以開展。

        2 當前老齡事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保障體系不健全,老齡事業基礎薄弱

        快速發展的老齡化進程與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交織。從全國范圍來看,現階段的養老保障水平較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后,對老齡事業投入嚴重不足,老齡產業起步晚,一些地方對老齡工作重視不夠,機構人員力量薄弱,推動老齡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現有養老制度基本上還是“補缺型”的框架,主要保障“三無”和困難老人的基本生存,服務面相對狹窄,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惠及全體老年人的服務體系。而當更多的養老服務機構進入養老產業之后,養老機構的管理以及服務標準亟待規范,行業的監管作用亟待加強。

        2.2 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區服務功能不足

        家庭養老中無微不至的照顧、時刻體現的親情給予老年人的精神寄托是社會養老無法替代的,長期以來,中國社會最主要的養老模式是家庭式養老,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家庭規模的縮小和結構變化,中國全面迎來“421家庭”時代,城市“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城鄉“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比例接近50%;與此同時,中青年人緊張快捷的生活節奏和越來越重的工作壓力,客觀上造成家庭成員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更多更好地照料老年人,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日益弱化是不可回避的現實。隨著社會工作的加快發展,社區照顧模式作為社區工作的一種專業方法正逐步得到推行,但我國社區建設尚不成熟,社區基礎設施不完備,社區機構功能發揮不足,客觀上造成社區養老服務功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2.3 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隨著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快速增加,現有養老服務供給能力離巨大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主要體現在養老設施總量供不應求。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我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為4.4萬個,床位數416.5萬張,平均每千名60歲以上老人擁有床位22.4張,而實際上很多地方的公立養老機構出現千人難求一床的尷尬局面。而民營養老機構卻呈現床位空置率高,營運不佳的狀況。從全國總體來看,養老機構和配套設施缺乏、養老床位不足、現有資源亟待整合優化,養老服務的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2.4 養老服務項目、水平及醫護專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養老機構只能給入住老人提供最基本的養老服務,養生康復、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其他方面的服務內容很少。過于單一的模式,不僅影響養老機構的社會經濟效益,不能有效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也會影響到老齡事業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養老機構的專業護理人員缺乏、護工年齡偏大、素質不高、專業技能缺乏及流動頻繁,不少養老機構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工作人員只能既當管理人員又當護理人員,身兼數職,勞動強度大、工資待遇低、工作環境差,社會上還存在著對養老服務人員的偏見,導致養老機構工作人員隊伍不穩定。

        2.5 養老產業發展滯后

        從現實看,我國有消費能力的老人數量其實是龐大的,消費市場是存在的,養老市場規模巨大。國家有關扶持老齡事業的政策、規劃雖然陸續出臺,但地方政府實施的細則、配套的制度在具體落實上還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各地對民辦養老機構的扶持不夠,具體的優惠政策和措施還比較缺乏,可操作性不強,所以養老產業還一直處于被“觀望”的境地,進展緩慢。與迅猛發展的老齡化進程相比,養老產業發展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養老產業規模小,形式陳舊,結構單一,數量少,由于養老產業主要集中在經營養老院或生產老年用品上,而從事老年用品的生產企業、消費場所普遍規模不大、產品不多,無法形成聯動,沒有形成產業鏈條,不能滿足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現階段我國養老行業發展較為分散,行業準入標準還不完備,行業規范與監管也相對薄弱。

        3 加快養老事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3.1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面對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地方黨委政府要把老齡事業看作長期的戰略性問題、重大的民生問題,把發展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建立養老公共服務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雅安要抓住災后恢復重建契機,充分利用優質的生態資源、生態環境,加快推進養老事業社會化產業化發展,走多元化、特色化、生態化之路。堅持政府主導、政策扶持、多方參與、統籌規劃,推進城鄉、區域之間老齡事業發展,著力構建以政府投資和普通服務為特征的機構養老、以社會投資和中高檔服務為特征的專業社區養老、以居住分散和服務分散為特征的居家養老這三種方式。建立與雅安市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統籌城鄉、適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和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3.2 加強科學規劃,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的責任主要體現在制定養老服務規劃、制定養老服務扶持政策、加大基本養老服務投入以及養老機構規范管理等方面。一是要按照統籌考慮、合理布局、超前規劃的原則,在科學分析本地老年人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制定全市養老機構發展總體規劃,科學統籌養老服務機構布局,為未來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預留空間。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將養老機構設施建設項目納入綠色審批通道,對養老產業在簡化和規范程序、土地劃撥、稅收優惠、減免費用、精神鼓勵、財政補貼、信貸優先、吸引外資等多方面制定支持政策。三是提高財政對新增養老床位的補貼力度,對新增養老床位的補貼范圍、標準、補貼申請和下撥辦法進行具體規定,使對新增床位的財政補貼能夠落實到位。同時要結合地方實際切實落實國家關于養老體系建設的各項優惠政策。

        3.3 加大專業人員培養,加強養老機構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應有計劃地增設與養老服務相關的專業或課程,開設老年醫學、老年護理學、營養學以及心理學等課程,加快培養老年服務管理、醫療保健、護理康復、營養調配、心理咨詢等實用性專業人才。二是以醫藥衛生類專業為主要優勢的雅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依托,建立全市養老護理人員培訓基地,對養老機構的管理、服務人員進行培訓與輪訓,逐步建立養老機構院長資質培訓和養老護理員持證上崗制度,不斷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三是鼓勵和吸引專業社會工作者和社工專業、護理專業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到養老機構工作,并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發展環境,提升養老機構專業化管理水平。四是完善專業人才與志愿者、社會義工相結合的服務隊伍,為老年人提供科學的志愿服務。

        3.4 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完善社區服務平臺,構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區養老助老服務體系

        養老機構已從傳統意義上僅為孤寡老人提供撫養和生活照料的老年福利院,向覆蓋全體老年人,為他們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復護理、醫療保健、健康教育、體育健身、文化娛樂、權益維護等全方位的服務轉化。而家庭養老功能趨于弱化的現實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現狀,迫切需要社區參與到養老服務業中。要超前謀劃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規劃,把社區養老服務站、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項目建設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加快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步伐,以社區服務中心為核心,以社區醫院、社區調解中心、社區敬老院、社區托老所、社區老年學校、社區婚介所和家政服務中心等為依托,以社區志愿者為補充構建社區養老助老服務體系,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電子政務、社區服務信息網、熱線電話等形式,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信息網絡平臺。合理確定政府購買服務的標準、范圍和方式,依據不同情況為老人提供有償、抵償或無償的養老服務。

        3.5 提高保障水平,完善養老保障體系

        一是加快推進城鄉一體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養老保障制度模式,重點解決農村老人“養”和“醫”的根本問題。二是探索醫養結合,引導醫院與養老機構對接掛鉤、開設全科門診和派駐醫務人員等,對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及時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定點范圍,并逐步建立政府為困難、空巢、失能老年人購買服務的養老服務補貼制度。三是完善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基本養老保險、補充養老保險、個人儲蓄養老保險與商業養老保險相結合的養老保險體系。四是建立全市高齡老人補貼制度,對年齡在8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實行享受高齡生活補貼,按年齡段制定適當的補貼標準按月發放。

        3.6 大力發展民辦養老產業,豐富組織形式與運行模式

        雅安經濟還比較落后、財政困難、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公立養老機構遠不能滿足社會養老服務需求,而大力支持和發展社會力量舉辦專業化養老機構是切實解決養老難題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地改變我市養老機構數量少、服務類型單一的問題,緩解養老服務供需失衡的狀況。雅安要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按照靈活適用的原則,探索多種經營模式,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興辦養生養老公寓、老年康復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建設養生養老基地等高、中端生態養老服務機構。引導民間資本、企業投入養老產業,實現規模化、品牌化經營。發展老年旅游產業,在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方面進行重新組合,有針對性地設計老年旅游產品,配套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餐飲服務中心、文化娛樂場所、老年大學、老年運動中心等,最大限度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3.7 規范養老服務管理,加強行業監管

        第8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關鍵詞:膏方 顆粒劑 肺系疾病 緩解期 治未病

        Application of Granule Paste in the Remission Period of Pulmonary Diseases

        ZHANG Jing ZHANG Lishan JIANG Fengli CHEN Shenda REN Shijie SUN Wenl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Dongzhimen Hospita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The past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s. And the granule paste is widely accepted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due to its convenience,stable quality,and ease of formula modification.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diseases,and the principle of constitution differentiation-disease differentiation-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 paste used in the remission period is mainly to boost the lung-spleen-kidney,and to regulate and harmonize qi,blood,yin and yang;and stasis-dissolving and phlegm-dispelling is accompanied.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inal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ementing without stagnation,regulating cold and heat simultaneously,combining movement and static,and obtaining the balance,so as to reinforce healthy qi and dispel the pathogen,regulate and harmonize yin and yang,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the disease.

        Keyword:paste; granules; pulmonary diseases; remission perio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工業化、城鎮化的進展,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發生了變化,各種慢性病越來越常見,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群生存質量下降,經濟負擔增加[1]。許多肺系疾病容易反復發作,且發病有緩急之分,急性期的治療以控制癥狀為主,因患者急于緩解癥狀,依從性良好,故中西醫均可取得滿意的效果。但緩解期由于癥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視,加之多數患者難以堅持長期服藥,導致疾病反復發作。近年來中醫學“治未病”的理念受到廣泛認可,中藥膏方即是方法之一。我們主張在治療肺系疾病的緩解期時,根據患者的體質、疾病特點、癥狀來辨體-辨病-辨證用藥,處以膏方,便于患者長期服用,預防疾病反復發作,現介紹如下。

        1 膏方治療肺系疾病緩解期的特點

        1.1 膏方溯源

        早在《靈樞·癰疽》即可見豕膏治療米疽的記載,《靈樞·經筋》中有馬膏治療筋弛縱緩的記載。當時膏方多為外用,漢代后開始出現內服。《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大烏頭煎和豬膏發煎為膏方內服的最早記載[2]。唐宋時期膏方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由單方變成復方,開始用于康復、養生等。明清時期,膏方養生成為潮流,《壽世保元》中的瓊玉膏、茯苓膏,《攝生總要》中的龜鹿二仙膏等至今仍是養生保健常用膏方。這一時期膏方的制作工藝亦趨成熟,還出現了膏方專著《理瀹駢文》,對膏方的治病原理、用法用量、制備工藝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3]。近代秦伯未、蒲輔周、丁甘仁等大家都擅用膏方,《膏方大全》《丁甘仁臨證醫集》是研究近現代膏方應用的寶貴資料[4-5]。

        1.2 中醫與“治未病”

        古人十分重視“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象辭下傳》“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也”[6]。而在醫學方面則體現為“治未病”思想,《黃帝內經》中有多篇論述到“治未病”,其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素問·刺熱篇》曰:“肝熱病者,左頰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金匱要略》中記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均體現出古人非常重視疾病預防。隨著現代醫療模式由治病為主向防治結合的轉變,“治未病”理念也逐漸被更多人認可。臨床上多種肺系疾病都有反復發作的特點,患者的工作、生活均受到嚴重影響。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疾病反復發作與平素消耗太過或體質因素導致正氣不足有關,稍有外邪侵襲即可引發宿疾,所以通過培護正氣,即可有效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此即為“治未病”理論的應用。

        1.3 膏方與“治未病”

        膏方發展至今,功效從補益演變到補虛、卻病、糾偏等多個方面,用藥主張“以平為期”,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動靜結合,氣血同調。根據患者的體質、癥狀、所患疾病的特點,四診合參,遵照辨體-辨病-辨證、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原則,開具處方,以達扶正祛邪的目的。膏方在慢性病的防治過程中有獨特的優勢,正如《膏方大全》中提出的“膏方并非單純之補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由于現代冷藏技術的發展,其服用不再受到季節的限制,從冬令進補發展為四時皆可服用。并且方劑的選用也逐漸豐富,從固定方藥過渡到方藥皆可為膏,比如薯蕷丸、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人參養榮湯等均為現代常用膏方,且膏方具有便攜、易儲藏、口感佳、方便服用、胃腸道反應小等特點,在“治未病”領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2 顆粒劑膏方的優勢

        2.1 節約資源

        膏方藥性緩和,藥力持久,較中藥湯劑更容易堅持服用,患者的依從性較高。目前臨床常見膏方有中藥飲片膏方和顆粒劑膏方。傳統中藥飲片膏方的制備過程主要包括浸泡、煎煮、濃縮、收膏、涼膏5個環節,需多次水煎煮,濃縮后加入易成膏之品如動物膠類、蜂蜜、冰糖、飴糖等收膏而成。其中前3個工序耗時約17 h,共用20~30 h,耗時長;而中藥顆粒劑是傳統中藥飲片通過提取、濃縮、干燥、制粒等工序加工而成,無需浸泡、煎煮,可直接沖服,其制膏時間為1~2 h,大大減少了耗時及人力[7]。

        2.2 質量穩定

        以中藥飲片為原料制作膏方時,飲片來源不同,且長時間高溫加熱會導致有效成分的氧化、水解、焦化,療效受到一定程度影響。而顆粒劑在制作過程中選用道地藥材,來源可控,所含雜質少,且經過質量管理和有效成分含量標準化,藥品質量得到保障;加之顆粒劑膏方制膏時間短,避免了長時間高溫對有效成分的損傷,所以顆粒劑膏方的品質相對穩定[8]。

        2.3 靈活調整

        目前中藥膏方多采用復方,飲片膏方在制作時所需藥物量大,且考慮到制膏成本,一次往往制作可服用2~3個月的膏方,后期調整藥物受到限制。而顆粒劑膏方對藥量沒有特殊要求,只需符合出膏條件,包含容易成膏的藥物如飴糖、阿膠、鹿角膠、山藥、熟地黃等,因此臨床醫師可開具服用1個月的膏方,之后根據節令、地域、氣候、病情變化等實際情況調整處方,節約藥物資源的同時,亦符合中醫學“三因制宜”的原則,更加有利于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與傳統飲片膏方相比,顆粒劑膏方具有制作耗時短、節約成本和人工、來源可控、質量穩定、可靈活調整處方等優點,更加人性化,更符合實際臨床要求。對于顆粒劑制作過程中需加入輔料導致含糖量高,不適于部分人群服用的問題,隨著近年來配方顆粒生產工藝的改進,輔料也由原來的較單一的蔗糖發展為多種新型輔料,如無糖型輔料木糖醇、乳糖、甘露醇等[9]。因此,這類特殊患者在制作膏方時可以選用甜菊糖和木糖醇來收膏,避免攝入糖分過多的問題。

        3 肺系疾病緩解期膏方開具要點

        3.1 肺脾腎同補,氣血陰陽同調

        沈金鰲在《雜病源流犀燭·咳嗽哮喘源流》中言:“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腎不傷不喘”,指出肺系疾病與肺、脾、腎三臟關系密切。現代多數醫家認為肺系疾病緩解期在虛損方面責之于肺、脾、腎三臟。肺主皮毛,司呼吸,肺氣虛則衛表不固,容易感邪為病。肺久病及脾,子盜母氣,或因后天飲食、情志失調傷及脾胃,或先天脾胃虛弱導致脾胃運化失職,氣血生化乏源,正氣虛弱則容易受外邪侵襲。腎為先天之本,若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腎氣,腎不納氣,出現喘息、氣急、呼多吸少等癥狀。而邪實主要包括痰飲、瘀血。肺為水之上源,宣肅不利則水飲停聚而為痰飲;脾胃虛弱,水谷不歸正化亦可生痰濕,上漬于肺而發咳嗽、咯痰。久病入絡,或氣虛無力推動血行,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瘀血,正如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久病入絡”理論,謂“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

        治療方面,肺氣不足,衛表不固,容易反復感邪之人,多用玉屏風散、補肺湯等補肺固表;若見氣陰不足,可用生脈散。另外,根據五行生克理論,補肺多用培土生金法[10],參苓白術散、黃芪建中湯等均可選用。對于腎氣不足、腎不納氣導致的喘息,則加入二至丸、金匱腎氣丸等培補腎元之品;若以腎陽虛為突出表現,則加入肉桂、補骨脂、羊藿、巴戟天等溫潤補腎的藥物;偏陰虛則加熟地黃、山茱萸等;對于陰陽俱虛的患者,可用龜鹿二仙膠,同時有助于成膏,可謂一舉兩得。而在慢性肺系疾病的治療當中,歷代醫家更加重視脾胃,《黃帝內經》中的“形寒飲冷則傷肺”“聚于胃關于肺”理論,《傷寒雜病論》“保胃氣”思想貫穿始終,金元四大家亦重視調理脾胃來固護正氣[11-12]。而在固護中焦方面包含三個層次,首先是脾胃氣虛,以四君子湯為主方健脾益氣;其次是中氣不足導致的氣陷,方用補中益氣湯、舉元煎等補氣升提;再次氣虛甚者損及陽氣,可選用理中湯等溫補脾陽的方劑。祛邪層面,若夾有血瘀,可選八珍湯、丹參飲,補血活血行血;若夾痰濕,則加入二陳湯、苓桂術甘湯等化痰利濕。

        3.2 消補兼施,寒熱并用,以平為期

        膏方雖藥味眾多,但講求配伍有序,繁而不亂。在辨體-辨病-辨證選方用藥的基礎上,也要從整體出發,考慮藥性配伍。一方面,膏方多補益之藥,需防滋膩礙胃,可佐以運脾開胃,理氣消導之品,固護脾胃的同時也有利于補益藥物的運化吸收,如焦三仙、枳殼、砂仁、陳皮、蒼術、木香、萊菔子等,使周身氣機調暢。另一方面,補益藥物性味偏溫,久服易耗傷陰津、動火生熱,需佐寒涼藥物如黃芩、連翹、柴胡、麥冬等,寒熱并用,調和陰陽。方藥配伍補瀉兼施、寒熱同調在《傷寒雜病論》中即有體現,如治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的薯蕷丸,在調中補脾、益氣養血的同時,不忘疏風散邪、理氣開郁;再如治療“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也具有滋陰通陽、寒熱共用的特點,使全方陰陽和調,剛柔并濟。

        總之,對于肺系疾病緩解期的膏方治療,主要以補益肺脾腎、氣血陰陽同調為主,兼顧化瘀祛痰,而肺、脾、腎三臟之中尤其重視脾胃健運之功,以調理脾胃為核心。整體配伍呈現補而不滯、寒熱同調、動靜結合、以平為期的特點。而在當下快節奏的社會背景下,顆粒劑膏方更順應時代特點,在推廣中醫藥“治未病”理念時可以發揮重要作用,不僅慢性肺系疾病如此,其他系統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李為民,羅汶鑫.我國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狀[J].西部醫學,2020,32(1):1-4.

        [2]楊兵,唐東昕,龍奉璽,等.膏方歷史淵源及發展特色探析[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8):4-6.

        [3]楊玉龍,周婷,朱長剛.論述中醫膏方之源流[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9,41(4):31-34,80.

        [4]吳秀峰,章健.丁甘仁醫案研究現狀[J].江西中醫藥,2008,39(3):65-67.

        [5]秦伯未.秦伯未膏方集[M].張玉萍,鮑健欣,點校.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2007:4-5.

        [6]徐經世,李艷,趙進東,等.中醫治未病理念的理論溯源與實踐思考[J].中醫雜志,2016,57(16):1351-1354.

        [7]郭彩娥,黃治,周國彥.中藥膏方制備工藝及改進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36):197-198.

        [8]王一博.中藥配方顆粒在膏方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175-176.

        [9]龐麗.中藥顆粒劑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34(6):469-471.

        [10]李靜靜,王奎玲,花代平,等.“培土生金”法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現代醫學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4(5):490-494.

        第9篇:醫養結合的前景范文

        【關 鍵 詞】農村養老危機;家庭養老 ;社會養老;家庭—社會合作養老。

        【作者簡介】周偉文,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

        一、研究背景

        1.農村養老模式變革的“外生”動力:城市化背景下中國農村養老危機。作為一個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城市化進程加速導致農村人口的外流速度加快,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村莊老人空巢家庭增加成為一個普遍性問題。“六普”數據顯示,中國大陸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6億人,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4億人,占50.32%,同“五普”人口數據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07億人,比例提高13.46個百分點,這種增長的態勢還在加速。“六普”數據還顯示,中國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8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3.26%,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9億人,占總人口的8.87%,這兩個指標都超過國際老齡社會的標準(10%和7%)。在農村人口依然占多數的中國,農村的人口老齡化意味這更為嚴重的挑戰。另據中國老年學學會的保守統計,我國目前農村留守老人達4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37%,其中65歲以上農村留守老人達2000萬[1]。根據預算,這種城鄉倒置的養老危機狀況將一直持續到2040年。值得注意的是,同樣是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城鄉的老齡化卻具有不同的內涵。

        自古以來,農民的養老是在傳統養老文化支撐下的代際交換式養老,然而這種延續了幾千年的養老方式在急速現代化城市化條件下,已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青壯年的外流使“空巢家庭”越來越多,成為普遍現實,目前推行的新農合制度也只是杯水車薪,社會養老只占10%,家庭養老仍占90%,家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養老主體。但事實是,在老人空巢家庭增多的同時,養老主體卻出現了空缺,農村家庭養老的殼還在,但養老的主體卻都離開了村莊,根據我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9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都表示不愿意回到村莊生活[2]。

        農村家庭養老制度面臨嚴重的危機表現為家庭養老與現代生活的種種沖突。從大的背景看,一是城市化與農村人口老齡化疊加在一起,農村輕壯年人口城市化與農村人口老齡化同時快速發展,農村家庭供養資源減少,家庭供養力下降,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的尖銳性。二是貧困地區家庭養老雪上加霜。貧困地區的農民會更多的選擇進入城鎮打工,而他們的父母則是最缺少養老資源的人群。從家庭層面,第一是養老主體與被養主體的空間距離沖突。養老主體愿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而老人只能在農村養老。第二是養老意識與養老行為的沖突,家庭養老不僅是一種行為模式,也是一種文化模式,家庭養老危機首先是文化與行為割裂,從文化上,這代子女的思想上還有很深的傳統養老觀念,但生存理性卻使得他們實際上無法盡孝,謀生與盡孝無法兩全。第三是從養老形式上,是經濟支持與情感支持的割裂,他們可以為老人提供經濟和物質的支持,卻無法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情感的滿足。

        2.理論界:關于農村養老方式的討論。近十多年來,理論界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農村養老方式的討論。關于農村養老問題的國家政策導向方面,有學者認為“在黨和政府綱領性文件中提“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在以下三個方面不利于我國人口治理與社會發展。一是不利于盡快扭轉農村生育率偏高、重男輕女及出生男嬰數與女嬰數之比(出生性別比)偏高的不良傾向。二是不利于應對下世紀農村人口老化程度高于城鎮的局面。經濟發展將導致大量農村年輕人遷移流動到城鎮,下世紀農村65歲及65歲以上老人比例將大幅度上升,全國2040年以后將達到22%-26%,有的省可能高于30%,明顯高于城鎮人口老化水平。“農村以家庭養老為主”事實上將難以實行。三是不利于調動廣大農民與民政、計生干部建立農村儲備積累式養老保險制度的積極性[3]。“中國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終究要被適應中國國情的農村社會養老模式所取代,雖然這種取代需要極大的經濟成本,但這種取代其本身也將極大地促進農村社會的穩定和農村經濟的起飛。故此,在完成這種轉變時我們應注意自己的國情,但是也不能受國情的拘束以致趑趄不前、坐失良機。另外,還要充分注意好農村社會養老的地區性養別,促進農村社會養老的“梯度”推進。這樣,在下一世紀中葉初步實現農村養老的社會化,是極為可能的[4]。“孝”文化在我國根深蒂固,養兒防老依然是當前大多數農民的期盼。家庭養老成本較低、比較方便且能滿足老年人對親情的需要,也是適應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發展滯后,確保“老有所養”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優勢決定了在我國農村地區傳統家庭養老的基石地位短期內難以改變。從當前我國農村養老的現實看,社會養老、集體養老和農民自我儲蓄養老等養老方式都不具備對傳統家庭養老的有效替代性[5]。

        鄉村“草根”型養老模式,以彌補正規制度的缺位,走出農村養老困境。農村“草根”型養老模式主要類型有“宗族型”“華僑型”“先富型”“村集體型”“喜事型”“互助型”“自助型”等。該制度的成功運作需要鄉村政府、鄉村有識之士、村民等充分挖掘本地資源,再輔以配套的管理辦法。家庭養老制度、社會養老制度以及“草根”型養老的有機結合是中國農村當前及較長時間內走出養老困境的理性選擇[6]。“在農村,家庭還是基本的生產單位或消費單位,家庭養老有助于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終,滿足每個家庭成員生活各個方面的需要,促進家庭的和諧與安定。在農村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充分發揮孝道文化在農民養老保障中的作用是客觀現實的必然選擇,家庭養老必然是我國農村當前及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的主要養老方式,一定會在農村取得良好的成效[7]。

        更多的學者持這樣的觀點,在很長的時間內,家庭作為養老的主體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需要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強化家庭養老能力,還有的學者還提出要制定鼓勵農民工回到鄉村創業就業的政策,讓他們能夠盡養老責任。

        一些學者認為,孝道文化是中國的傳統美德,在農村養老危機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是強化孝道文化教育,為家庭養老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撐;另外一些學者認為,解決農村家庭養老的方式是由社會養老替代家庭養老,主張政府出資建設養老機構,把農村老人像城市那樣集中起來養老,資金由家庭和政府共同承擔;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農村的老人由于一生沒有自己的積蓄,所以只能依靠子女養老,所以建議農村老人要有積蓄養老金的意識,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這一觀點對今后農村老人是一個好的建議,但對現在已經進入老年的農民卻不是解決良策。當然,也有的學者提出讓政府和社會全部承擔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3.基于農村養老現實的選擇。一是農村老人對子女的依賴性比城市強,但他們依賴的子女卻都離開他們去了城市,唯一性資源的喪失對于農村老人來說等于是釜底抽薪。二是越是貧窮的地方,農村外流人口越多,回到村莊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他們的父母的自身養老資源就越是匱乏。三是大多數外出打工的農村子女在養老意識和養老行為上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們還有孝順老人的心思,也愿意承擔撫養老人的責任,但在具體行為上,他們卻無法犧牲去城里工作的機會,回到農村和老人一起生活,很多人處于“有心無力”的狀態。他們中很多人表示,愿意給老人提供經濟上的支持,但卻提供不了生活照顧和情感上的慰藉。可以在節假日看望老人,但不能日日陪伴在老人身邊。也就是說,農村社會中孝道文化還在,但盡孝主體無法盡孝和謀生兩全了。四是很多村莊的集體經濟薄弱,無法為村莊社會公共事業提供經濟基礎,政府給予的支持十分有限,由集體提供養老的說法無法實現。

        按照上述學者的觀點,如果繼續讓農村家庭還成為唯一養老提供者,顯然不現實,如果完全依靠孝道文化來解決家庭養老問題,也顯然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如果選擇讓政府和社會來養老,目前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即使是完全由政府來解決,把農村老人集中起來,但滿足不了農村老人對親情和鄉情的需要。很顯然,無論是學術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還沒有找到最好的解決辦法。

        二、前屯村創新性養老方式的意義

        1.前屯村的探索。肥鄉縣前屯村地處冀南平原,是一個典型的農業村,共有300戶1500口人。村里共有70歲以上老人75人,其中沒有老伴的35人;子女外出打工成為留守老人的25人,兩項合計占全村老人總數的80%。這些老人大都處于孤單寂寞、無奈的狀態中,生活不舒暢、精神不快樂。從2009年開始,村干部開始興辦幸福養老院,這種“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群眾參與、政府支持”的農村社會互助養老新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活動等需求問題,既體現了傳統居家養老習俗,又促進了家庭和睦。這一模式得到民政部的充分肯定,“村級主辦”就是由村委會利用集體資金、閑置房產或租用農戶閑置房產設施,村集體量力而行地承擔水、電、暖等日常運轉費用。“互助服務”就是由子女申請、老人自愿入住,衣、食、醫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內老人年輕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互相幫助、互相服務,共同生活。“群眾參與”就是由村集體組織、動員和鼓勵村民、社會力量與志愿者,特別是外出經商“成功人士”回報鄉親,為互助幸福院提供經濟支持或服務。“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級政府從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指導。

        前屯村面臨的困難是,由于集體經濟太薄弱,幸福養老院由集體承擔的公共開支如電費、水費等都無法支付,目前僅僅靠村干部自己的人脈關系求各方面支持一些,但難以為繼,解決可持續集體資金來源是他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2.前屯村養老方式的價值。一是最大限度地動員了鄉村的養老資源。當今的鄉村養老,無論是家庭、集體、政府,其能力都是有限的,但在這個模式中,家庭、社會、政府的資源進行整合,體現出比單純依靠家庭養老的資源優勢。二是通過變通的方式既保持了鄉村養老傳統,又滿足了老人離家不離村的養老問題,能夠繼續感受家庭親情和子女照顧的需要。這一做法改變了以往對家庭養老的刻板理解,改變了家庭養老就是在家里養老的做法,也改變了子女贍養就是要每天和老人在一起的做法。三是作為贍養提供者的子女,既減少了老人需要日常生活照顧的擔憂,又能通過經濟物質提供及節假日看望老人等方式,承擔撫養老人的責任和盡孝道的心愿。在這個意義上,孝道文化在鄉村得以傳承,鄉村老人希望兒女孝順和兒女希望自己是孝順的臉面得到保護。家庭養老的內涵繼續保留,但表現形式有了變化,子女通過購買部分社會服務來盡孝道,而村莊則為他們提供一個好的平臺,這樣一個村莊的養老實驗,不僅體現了農民的理性選擇,也是村莊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要素與現代方式結合解決困難的嘗試。

        我們可以把前屯村的養老探索,看成是一種家庭與合作的社會養老方式,是從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一種過渡性方式,作為一種過渡形態,符合城市化背景下鄉村養老實際的需要。

        當然,未來農村的養老方式還將會發生變化,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傳統村落逐步向現代鄉村社區轉型,農民居住逐漸出現相對集中的趨勢,下一代農村老人的養老觀念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的養老觀念和養老方式也將逐步取代傳統養老觀念和方式,農村社會將逐步從單純的家庭養老,走向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這個過渡階段大約需要二十年左右,在這個時期,家庭與社會相結合的方式將會是一種好的選擇。

        三、討論:家庭—社會合作養老的

        社會支持環境需求

        1.從村莊到社區:鄉村公共養老服務能力建設。農村人口減少是必然趨勢,很多地方成為空心村,特別是一些貧困地方,很多村莊都走向凋敝和衰落。實現村莊向社區的轉移,通過推進生產要素和生活主體向中心村社區的融合聚集,可以有效整合鄉村經濟和社會發展資源,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效益,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改善農民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鄉村文明程度。家庭資源、社會資源和政府公共服務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增加社會服務機構,改善鄉村社會服務功能。養老機構將成為鄉村社區服務機構中的重要機構,為鄉村社會養老提供實體支持。

        2.農村公共品供給:鄉村養老提供主體多元化。很多農村存在著福利設施殘缺、公共福利空白,人員流失、房舍荒棄、生產條件吃老本、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等不同程度的凋敝景象,盡管在2004年以后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來解決村莊“零財政”的問題,但是,村莊的凋敝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逆轉。“一事一議”作為農村稅費改革后組織農民投入農村小型公益事業建設的重要形式,對加快農村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但實際上,這個政策的影響十分有限,一些邊遠農村基本沒有從這一政策中受益,同時村莊公共品的供給完全依靠中央財政是不夠的。一方面要重新探索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讓集體經濟,或農村合作經濟成為遏制村莊凋敝、促進村莊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讓集體經濟成為村莊財政的重要資金來源,發展集體經濟、增強集體組織服務功能,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發展農村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在經濟基礎和組織機構方面為農民的養老社會化提供必要的條件。

        3.傳統養老文化的現代性:鄉村養老形式的多樣性。中國農村家庭養老選擇還有著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原因,即中國傳統封建“孝”文化的影響。奉先思孝,敬養老人,“父母在,不遠游”等為“孝”道的主要內容之一。數千年封建文化的影響,使人們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根深蒂固的家庭養老觀念。在精神層面,它是中華民族重親情重倫理的具體體現;在功利層面,也是中國人代際交換的具體形式,千百年來,中國人認為,養兒防老是天經地義,兒女為老人提供經濟贍養、精神慰藉是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在現代社會,這種文化傳統依然是我們應當發揚光大的。但在具體方法上,需要結合現代社會生活特點進行現代性轉變,比如,在為老人提供贍養的方式上,作為子女由于求學、就業、發展等原因,客觀上做不到每天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但他們可以通過為老人提供資金物質、購買日常料理服務等來盡孝盡責;在精神慰藉方面,他們可以利用節假日看望老人、通過網絡聊天視頻來進行彌補。特別是只有一兩個子女的家庭,他們更需要的是通過現代的靈活方式來贍養老人盡孝道,雖然他們不能每時每刻不能守護在老人身邊,但不能因此就說明這些子女不盡孝道,這是現代社會生活特點所決定的,養老的文化正在經歷著自身的現代性過程,更加靈活、寬容和多樣將成為現代養老文化的基本特征。

        注釋:

        [1]趙寶華:《我國老齡化城鄉倒置 農村人口老齡化高于

        城市》,據 http:///politics/2011-10/04/c_122118818.htm。

        [2]周偉文、侯建華:《“新生代農民工階層:城市化與婚姻的雙重困境”》,載《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18期。

        [3]曾 毅:《退休金缺口與農村基本社會養老保障》,據中國養老金網,2005年8月26日。

        [4]樊海林:《中國農村養老模式變遷前景展望》,載《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5]張素琴:《農民家庭式養老的困境與出路》,載《湖湘論壇》2008年第1期。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中文字幕99久久亚洲精品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韩爽爽爽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二区 | 婷婷精品视频在线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久久人人躁人人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