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微型課教學反思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型課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型課教學反思

        第1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一、課堂提問的反思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行為,是了解教學信息的途徑之一。教學的藝術全在于如何恰當地提出問題和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課堂提問應充分體現啟發性、漸進性、層次性、適時性、新穎性、靈活性、可控性。在提問方式上,應根據不同學習時期、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合。如,在學習了二次根式的定義后出示這樣一道題:在①√-x2,②√x2+1,③√-x三個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有的學生說②是,①③不是;有的學生說①不是,②③是。經過思辨統一了認識,進一步加深了對二次根式定義的理解。

        反思課堂提問這一教學行為,提問環節上較為突出的問題有:

        1.問題沒有深度,一問一答,是淺層次的交流,不能啟迪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提問,表面上熱鬧,但價值不大。

        2.提問只關注結果,忽視對規律的揭示。如“答案是什么”,“對不對”,“是不是”等,很少引導學生探究過程。

        3.提問過深,遠離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使學生失去興趣。

        4.提問無目的性,教學設計時對問題未精心設計。這樣的提問影響了正常的教學。

        5.先點名后提問。這就等于視作與其他同學無關,所提的問題就沒有能推動全班學生的思維。

        另外,課堂提問要及時調控。對問題提出后學生不同的反應實施問題調控:如學生一聲不吭時就要來點啟發、點撥;學生回答文不對題、答非所問時就要撥亂反正,回答的雖沒有錯,但與預想的答案還有一段距離時就要進一步誘導。

        二、學習評價的反思

        在傳統教學理念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往往只注重結果,而輕視過程。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更關注人的發展,因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數學學習評價不應只是認定,更重要的是激勵和調控。”教師要通過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行為、態度和所取得的進展的判斷,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獲得真實的成就感。

        如蘇教版數學八年級上有這樣一道練習:為了掌握水庫蓄水情況,需觀測水庫的水位變化,下表是汛期某水庫管理人員記錄的一周內水位的變化情況(正數表示高于警戒水位的部分,負數表示低于警戒水位的部分)

        觀察相鄰兩天的水位變化情況;

        與前面一天相比,哪一天的水位變化最大、哪一天的水位變化最小?

        由于本題比較簡單,在所有學生都用較短的時間做完以后,我選擇了班上成績相對比較差的學生來回答第二小題,下面是師生的對話。

        生答:“星期六和星期日的變化最大,最大變化是0.17。”

        對于這一回答,教師本擬這樣評價:“不是星期六而是星期日,0.17也不對,而且沒有說明是上漲了還是下降了”但考慮到要對他給予鼓勵和啟發,教師給予了如下評價:

        師:“你已經看到了變化最大的是星期六和星期日,不錯。但題目的要求是問哪一天的水位變化,而不是要你說哪兩天;另外,你怎么知道是變化了0.17的呢?”

        生:“哦,是星期日變化最大;0.26+(-0.09)=0.17”

        師:“如果星期六是0.24,星期日是0.26呢?”

        此時,所有的學生都恍然大悟,應該是用后一個數減去前一個數。

        師:“變化了,是怎樣變化的呢?”

        這一評價內容的改變,既增添了鼓勵的成份,又指出了回答的不足,暗示了思考的方向。顯然較原來的評價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信心。

        三、師生對話的反思

        教學中進行師生對話,是思維教學的最佳策略之一。這種策略鼓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它淡化了師生之間的界限,教師更像向導或參與者。下面請看一教學片斷:蘇教版九年級上第73頁,怎樣把分母中的根號化去, ;;

        前面兩小題大多數學生用平方差公式可以進行化簡,第三小題,學生就無計可施了,下面是這節課的課堂實錄:

        師:我們知道如果分母上是兩項的話,同學們可以進行分母有理化的化簡,現在分母上是三項了,能不能變為兩項進行化簡呢?

        生(部分學生):可以把兩項加上括號。

        生(另部分學生):加括號運算了,還會是有根號的。

        這時教師及時地給予引導。

        師:加括號這個想法好,雖然分母上還有根號,但是已經剩下一種二次根式了,而原題是兩種二次根式。如果再進行一次化簡的話,不就OK了嗎?同學們不妨試試。

        第2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教學行為;教學活動;教師行為反思;教學效果

        百花爭艷,百花爭鳴,各行各業都在改革,我們的教育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帶著改革的春風走進了課堂,在教育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理念、新觀點、新模式、新評價、新誘惑……使我無所適從,產生了一種困惑和模糊,暴露了教學實踐中的片面化、絕對化。

        一、教學行為的轉變要切合課堂實際而“不作秀”

        根據我的教學和觀察,課堂有小組發言,張揚民主和諧的氣氛,也使用了多媒體、自制教具或學生喜愛的小獎品等,教學準備形形,課堂形式花樣百出,師生之間熱熱鬧鬧,生龍活虎,看起來進入了課改,過后體驗,卻只是迎合課改理念,沒有將教學行為與課堂的教學目的、重、難點、突破點及任務統一結合起來,具有盲目性和濫湊合,從而收效甚微,致使新課改和教學質量沒有完美結合,使教學質量未能得到提高。

        我思之,上課絕不能失去上課的本真,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不要一概而用,要自我創新,給人以樸實無華的新意,將課改與教學質量相統一,開辟自己的“特色課改之路”。

        二、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學主流要深入、扎實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而忽略了“創設問題、自學自悟、質疑研討、總結規律、遷移運用”。使講、說的時間多,情景創設少,從而發出“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擔心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占用過多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教學任務完成”之感嘆。其實,“三大主流”淺嘗輒止,課改真正實施在課堂教學中,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據教學體驗,教師給學生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只要在“三大主流”上下功夫,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精心準備設計,學生學習興趣濃,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扎實,質量就會穩步提高。

        第3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然而凡事皆有其兩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就會偏離了課堂教與學的實質。不少教師自視扔掉了粉筆,握住了鼠標就是更新了教育觀、解讀了新課程,盲目追求看似迭起的課堂假象,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非常態行為,非但不加以批駁,反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這種現象從前的中學英語教學可見一斑,對此我們著實應該佇步反思,引以為戒。

        一、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非常態教學行為的表現

        (一)拿來主義 風起云涌

        網終技術迅猛發展,工具型、資料型、開放型的教學平臺日益成為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發展方向。網絡上充斥著許許多多帶有學科特色的教學平臺、多媒體資料庫、素材庫、課件和試題庫等,其質量參差不齊。也許是由于日常教學工作相當繁重,也許是制作課件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在構思、搜索、準備上,為數不少的教師往往一看到網上有內容相關的英語課件,就全盤接收,下載為己所用,不知不覺中成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頂禮膜拜者,網絡資源的拿來主義者。孰不知學情不一樣,再優秀的課件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教師、學生乃至每一次課堂教學。

        (二)三維音畫 眼花繚亂

        最近筆者參加了一次中學英語優質課的評比,兩天10節課清一色的運用多媒體課件,似乎沒有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就談不上新課程標準的貫徹。有的教師把渾身的解數使出還不夠,更有甚者,一堂英語課還配個助教(電教教師)演示課件。課伊始,教師邊舞蹈邊唱歌,運用網絡資源,把收集到的圖像等素材用多媒體技術的多種展示手段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得學生不斷贊嘆。在小組幸運52的猜題比賽中滲透教學內容,觀看視頻片段,同時進行提問,小組討論、辯論,展開師生、生生互動。也許一開始學生會感到新奇、刺激,求知的欲望被激發,但頻繁的視頻變化終究會使學生出現視覺疲勞,到后來只知道跟著教師Yes,Yes,下課以后問學生:“喜歡這節課嗎?”“喜歡。”“為什么?”“精彩。”“學到了什么?”卻答不上來,一臉的茫然。

        (三)蜻蜓點水 囫圇吞棗

        新課標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但有些教師過于求多求全,運用網絡資源,收集了大量的課外知識,構筑不同的任務,濃縮了學的過程,過分強調在“做中學”的“做”,超額設計了一系列的拓展練習任務。學生忙忙碌碌地“為做而做”,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學”。例如,有教師讓學生根據地圖設計問路對話,每個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品質、思維方式本來就各具特點,對話設計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不同的認識結果,教師只有留出充足時間讓學生討論、展示,使課堂變成思想交鋒、合作學習與互相競爭的場所,讓每個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得到不同程度的價值認同,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但小組合作活動不到兩分鐘,剛剛進入狀態,教師就示意學生“Stop!”,準備示范對話,學生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要么答不上,要么按事先準備好的答案讀一遍。一堂課就這么草草收場。教師為了完成那些體現新課標旨意的“任務”,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完成任務的過程,而師生、生生探究合作、共同發展的教學互動過程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四)主導突顯 主體淡化

        凡是公開課都選擇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每個教師都會精心準備課件,把每一個教學步驟,每一個設計好的教學任務通過多媒體輔助演示出來。粉筆、黑板等早已失去其應有的教學工具的地位,成為了教學觀念落伍的代名詞。既然任務已設計,而且每個任務都是環環相扣,教師在課堂上就很注重引導學生順著既定的任務鏈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否則這被激活的思緒又怎能收得回?這課件還怎么演示下去?這些教師在教學任務的設計上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過程中下意識地利用了對學生調控支配的權利,以課件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多媒體網絡技術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再定位

        (一)明確目的性

        教師首先應該明確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運用,目的是創設一個集圖像、聲音、動畫和文字于一體的語言教學情境,因為多媒體具體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容量龐大的優勢,能適時呈現教學內容,展示課堂語言實踐活動材料,鏈接教學環節,補充相關主題的背景語料,通過聽、說、讀、寫,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材料,營造濃厚的學英語的課堂氛圍。教師應借助多媒體,通過各種感官綜合刺激學生大腦,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使課堂教學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地進行,避免為課件而教、為課件而學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態教學行為。

        (二)講究科學性

        正確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開發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要講究科學性,妥善處理人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網絡教學資源的關系,教師、學生通過有效的多媒體網絡技術獲取網絡教學資源,再將網絡教學資源反饋給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由此可見,多媒體網絡技術是一座通向網絡資源的橋梁,它和網絡教學資源都是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不能把它們的地位凌駕于課堂教學之上。在網絡資源的開發、甄選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向學生推薦實用有效的教學網站;在網絡資源的運用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重視探究學習的過程,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由可能變為現實。

        三、基于網絡的課堂教學對英語教師的再要求

        (一)學無止境 教無定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重視理論學習,把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認真學習新課標,解讀新課標,樹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和根本目的,引導學生樂學善思,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

        反思不是拋棄,反思是為了發展、為了進步。教師要對新課程相關內容進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養成撰寫課后反思錄的習慣,把教學中的經驗、收獲、不足、困惑記錄下來,進行研討、改進。沖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束縛,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吸納網絡資源,博采眾長,邊學習、邊反思、邊實踐、邊提高,不為教學框架所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二)提升信息知識和技術素養

        教師良好的信息知識和技術素養是正確運用網絡資源的支撐點,教師應具備相應的信息知識和技術素養,培養網絡資源組織與甄選能力、資源調控能力以及熟練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輔助教學的能力,選取交互性強的課件制作軟件,使課件能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在最大范圍內隨意調用,發揮網絡教學手段的實用性、靈活性。

        第4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然而凡事皆有其兩面性,如果片面夸大多媒體網絡技術在課堂中的應用,就會偏離了課堂教與學的實質。不少教師自視扔掉了粉筆,握住了鼠標就是更新了教育觀、解讀了新課程,盲目追求看似迭起的課堂假象,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種種非常態行為,非但不加以批駁,反而人云亦云,亦步亦趨,這種現象在目前的高中英語教學中可見一斑,對此我們著實應該佇步反思,引以為戒。

                 一、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非常態”教學行為的表現

                 (一)拿來主義,風起云涌

                 網終技術迅猛發展,工具型、資料型、開放型的教學平臺日益成為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的發展方向。網絡上充斥著許許多多帶有學科特色的教學平臺、多媒體資料庫、素材庫、課件和試題庫等,其質量參差不齊。也許是由于日常教學工作相當繁重,也許是制作課件在構思、搜索、準備上要花費太多的時間、精力,因此很多教師往往一看到網上有內容相關的英語課件,就全盤接收,下載為己所用,不知不覺中成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頂禮膜拜者,網絡資源的拿來主義者。孰不知學情不一樣,再優秀的課件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教師、學生乃至每一次課堂教學。

                 (二)蜻蜓點水,囫圇吞棗

                 新課標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但有些教師過于求多求全,運用網絡資源,收集了大量的課外知識,構筑不同的任務,濃縮了學的過程,過分強調在“做中學”的“做”,超額設計了一系列的拓展練習任務。學生忙忙碌碌地“為做而做”,教師無暇顧及學生的“學”。例如,有的教師讓學生根據地圖設計問路對話,每個學生的思維角度、思維品質、思維方式本來就各具特點,對話設計的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不同的認識結果,教師只有留出充足時間讓學生討論、展示,使課堂變成思想交鋒、合作學習與互相競爭的場所,讓每個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得到不同程度的價值認同,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但小組合作活動不到兩分鐘,剛剛進入狀態,教師就示意學生stop,準備示范對話,學生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要么答不上,要么按事先準備好的答案讀一遍。一堂課就這么草草收場。教師為了完成那些體現新課標旨意的“任務”,忽略了最為重要的完成任務的過程,而師生、生生探究合作、共同發展的教學互動過程才是新課標所倡導的。

                 (三)主導突顯,主體淡化

                 凡是公開課都選擇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每個教師都會精心準備課件,把每一個教學步驟,每一個設計好的教學任務通過多媒體輔助演示出來。粉筆、黑板等早已失去其應有的教學工具的地位,成為了教學觀念落伍的代名詞。既然任務已設計,而且每個任務都是環環相扣,教師在課堂上就很注重引導學生順著既定的任務鏈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敢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否則這被激活的思緒又怎能收得回?這課件還怎么演示下去?這些教師在教學任務的設計上強調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教學過程中下意識地利用了對學生調控支配的權利,以課件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

               二、多媒體網絡技術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再定位

                 (一)明確目的性

                 教師首先應該明確多媒體網絡技術的運用,目的是創設一個集圖像、聲音、動畫和文字于一體的語言教學情境,因為多媒體具體圖文并茂、聲像俱備、容量龐大的優勢,能適時呈現教學內容,展示課堂語言實踐活動材料,鏈接教學環節,補充相關主題的背景語料,通過聽、說、讀、寫,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言材料,營造濃厚的學英語的課堂氛圍。教師應借助多媒體,通過各種感官綜合刺激學生大腦,引導學生挖掘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自己的創造力,使課堂教學快節奏、大容量、高效率地進行,避免為課件而教、為課件而學的本末倒置的“非常態”教學行為。

                 (二)講究科學性

                 正確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在高中英語教學中開發利用網絡教學資源要講究科學性,妥善處理人與多媒體網絡技術、網絡教學資源的關系,教師、學生通過有效的多媒體網絡技術獲取網絡教學資源,再將網絡教學資源反饋給課堂教學,實現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在網絡資源的開發、甄選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向學生推薦實用有效的教學網站;在網絡資源的運用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重視探究學習的過程,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探究和交流的發展空間,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由可能變為現實。

                 三、基于網絡的課堂教學對英語教師的再要求

                 (一)學無止境 教無定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重視理論學習,把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認真學習新課標,解讀新課標,樹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策略。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以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核心和根本目的,引導學生樂學善思,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把接受式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

                 反思不是拋棄,反思是為了發展、為了進步。教師要對新課程相關內容進行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養成撰寫課后反思錄的習慣,把教學中的經驗、收獲、不足、困惑記錄下來,進行研討、改進。沖破傳統思維定勢的束縛,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吸納網絡資源,博采眾長,邊學習、邊反思、邊實踐、邊提高,不為教學框架所困,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二)提升信息知識和技術素養

        第5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一、要把握好時間

        由于微型課教學時間短,切入課題必須迅速,課后小結要快捷。如果是要求真實上一節課的,把中間學生活動、師生互動的過程提示一下就可以,盡量做到簡潔。記得在一次教師微型課大賽中,有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傾聽歌曲的旋律,把一首歌曲從頭放到尾,用時3分鐘多。這在8分鐘的微型課賽講中,足足占用了將近一半,那又如何突出本節的教學重點教學內容呢?因此在講微課中,教師展示的內容呈現即可,沒必要把所有的課文都讀完、把小黑板上準備的字全讀一遍、“你說,你說”“你來回答”的語言一定要適當,不宜過多。對于板書字數多過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全寫,適度地貼一下事先寫好的紙板書也是可以的。許多教師抓不住重點,講得面面俱到,在簡短的時間內,好像方方面面的問題都講到了,但又是方方面面的內容都沒有講清楚。在講微型時,一般有不同的規定時間,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教師要學會取舍教學內容,突出重點,節省時間。

        二、要做好課前準備

        特級教師魏書生認為:自己取得成功的諸多因素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上課牟淮蛭拮急鋼仗,認真做好課前準備。課前準備不但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暢性,節省時間,同時也為學生日后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能展現出教師良好的教學素質。講課者要廣泛地查閱資料,上網看一下其他教師講此課的方式方法;看一下教材與教參把教案準備的內容在自己腦子中過過電影;準備好相應的教具,并在課堂上靈活應用;課前反思一下自己“我設定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分幾個教學步驟來完成,哪里是突出重點的地方,我采取的方法是什么?另外,即使走進講課現場,看一下粉筆與板擦是否有,課件播放是否順暢也是很有必要的”。現在各種教學參考資料應有盡有,這些資料絕大多數是教學經驗比較豐富的專家和教師編寫的,是現成的教學經驗,對備課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備課的時候可廣采博納,取其精華,從而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只有做好了物質準備、知識準備,講任何課型都會成功的。

        三、要注意環節要清

        首先要弄清楚微型課與說課的區別:微型課是一堂濃縮的課堂教學,教者既是教師又是學生,自問自答,在給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省去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要解釋你每個步驟為什么這樣做。而說課是你就所設計的一堂課教學解釋你選用了什么樣的教法,教學過程中每個步驟為什么這樣做,說學生、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教學過程。所在微型課的講授中,更要求盡可能的只有一條線索。在這一條線索上教學的重點和關鍵部分,要慢、穩而準。非重點的部分,可以一帶而過。微型課也是課,其各相關的教學環節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根據微型課的特點,要把主要精力全部用在課題的中心上,或精要講授,或巧妙啟發,或積極引導,在有限時間內能夠圓滿地完成課題所規定的教學任務上。但“新課導入――學習新知――鞏固練習――小結評價”等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不可或缺。

        四、要心中有學生

        在微型課的上課現場雖沒有學生,但教者心中不能沒有學生。微型課的具體教學過程和常規教學是一樣的,它需要教師該指導指導,該點撥點撥,該評價評價。例如,圓的面積如何推導出來的,有教師在課上直接這樣講述“把圓沿直徑分割成無限多份小的扇形,由于很小所以每一份都可以近似看成一個三角形,把這些三角形再拼起來就近似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圓周長的一半,而寬相當于圓的半徑。所以圓的面積可以這樣推導……”這看上去推理得很好,但他只是站在一個大人的角度來推理,并沒有展示出來學生動手實踐、動腦思考的過程。微型課的現場沒有學生,上課教師眼里看不到學生,但心中一定要有學生,要“無中生有”。教師的一切“教”的活動,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雖然學生的活動現場并沒有發生,但教師的活動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此外,在講微型課時,還要注意不要過于緊張、注意語言的流暢、注意一些教具的恰當選用、在穿著上要注意大方得體、英語課教學要使用英語教學、漂亮的板書、對教材的準確把握、對教法的恰當選用等。

        第6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微課;反思策略;特點;活動環境

        一、微課的特點

        微課的本質是“課”,它和常規課一樣需要有大綱、教案等,它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案例法、任務驅動法等。通過常規課進行的傳統教學是縱向的,知識更新慢;微型課是橫向的,強調深度,而不強調廣度,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任務為中心,目的性、針對性強,盡可能一條線索。常見的微型課有講授型、技能型、實用型等,具有短、小、精、活、校本性的特點。一節微型課用時10~25分鐘,要求切入主題快,整體教學過程節奏快而有序,師生互動收放自然。

        二、基于微課的教師反思策略

        網絡可以為教師提供上傳發表文字、圖片、視頻及多媒體的空間和欄目。教師也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交流和發表評論等。這些內容都是分散、龐雜的,雖然有利于促進教師個人隱性知識顯性化,讓全社會可以共享知識和思想,但仍需提供一些說明教師在網絡上發展反思能力的活動以及一個幫助教師促進反思能力持續發展的方法。

        1.形成問題

        (1)觀察:在網絡上設置“觀察”欄目。教師用參與者和非參與者的身份對教學事件進行觀察,并把觀察結果分為“課堂中的角色”“課堂環境”“課堂交流”“教學效果”上傳到上述欄目里。

        (2)教學案例:教學案例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聯系起來促進批判性反思。教師以微課的形式發表案例,讓別的教師與自己共同研究案例,并發表評論,尋求解決方案。

        (3)教學錄像:在進行微課教學過程中,由一個同伴或者專門的技術人員錄制整個教學過程,并把這段視頻上傳到網絡上。教師就可以超越傳統時空局限在網絡上觀看視頻,然后針對教學效果進行教學評價。

        2.評價

        評價包括自我評論和外部評論。自評是教師的內在回饋機制,經過自我評價,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進步情況,決定一步教學的進度和策略。教師自評還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確定教學的優勢和不足。在微課中開展教師自評有利于教師對自己經驗的反思。外部評論是通過網絡上的同事評論和專家評論來實現的。最后通過專家組進行評價和指導。利用微課開展專家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實時測評。通過專家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專家和教師之間相互作用,最終實現兩方面的共同發展。

        3.重構

        針對問題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在微課中寫自己的反思日記。當一位教師比另一位教師更有經驗時,就可能涉及指導的關系。當一個有經驗的教師向其他同事提供評價性回饋時,就會涉及反思性教學評價的問題。培訓機構和專家組根據這些詳細的數據進行指導和評價,這些評價又促使問題重構,指導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教師根據專家組的評價和指導再次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教學實踐。

        三、基于微課的反思模式的運用設計

        1.項目目標設計

        在微課里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種有序的活動,一般要求有明確的目的和相對確定的參與對象,并有明確的過程計劃和目標管理。在微課中,我們明確地標出了整個項目的內容要求,確定項目目標。

        2.活動環境設計

        在微課里要確定受訓教師的活動環境。把分散、龐雜的內容更加有序、規范化,因此,根據反思策略模型,把活動環境以欄目的形式分為“教師觀察日志”“教學案例日志”和“教學視頻”三個簡單的活動環境。這樣劃分針對性強,項目活動內容明確,有利于提高受訓教師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資源環境設計

        該環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資源庫和教師上傳資源入口。在資源庫中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包括視頻、文獻、教學設計、多媒體課件、網站、名詞,并提供對各種資源檢索的功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搜集的數據、獲取的數據等也可以上傳到資源庫中與其他教師共享,成為教學活動的寶貴資源。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發展,優秀的教師往往是反思型的決策者。反思賦予教師新的角色定位,使教師從“知識傳授者”成為“研究者”。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在教師中大規模普及,微課已經為提高教師反思能力開辟了新的途徑,但最終成果如何取決于每一個教師。

        參考文獻:

        [1]張麗.以“數字電路”課程為例的微課課程設計探討[J].科教文匯,2013(9):74-75.

        第7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微課 微格 微課教學 微格教學

        【分類號】G43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的媒體也在發生變化來適應新的教學要求。微時代讓課堂的變革形式多樣,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新格局,微課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油然而生,很多教師都欣賞、制作、研究過微課的方式、方法以及制作工具等,但是他們在認識中與微格教學卻發生了理解矛盾,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清二者的相同與不同。

        一、 微課教學與微格教學

        微課已成為我們教學教研中常用的形式,但是很多老師認為,微課就是把課堂教學中的小現象、小故事用PPT做成數字故事,這些只是微課給表現出來的具體表象,其實他是教學方法的一種。他的教學方法就是錄音、手寫、編輯,然后上傳,供學生在線瀏覽、討論和練習。微課實際上就是教學設計中的一種,主要運用了數字化傳播技術,目的是方便學生預習和自學。這種設計之所以有效果,關鍵就是借助數字傳播技術,用了視頻技術,而且視頻時間在10分鐘左右,視頻里老師不出現,讓學生預習、自學,當堂練習,學生搞懂一個問題后繼續往下學習。這是先學后教理念的反映,也是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反映,因此課堂的主要時間是留給學生自學的,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而我們原有的課堂是教師在場先教,學生跟著教師的教聽課、記憶和理解。這種教法改變了課堂結構,也就被形象地叫做翻轉課堂――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向教師和同學請教問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得教師的角色轉變為輔導員、助學者、引導者。

        微格教學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師范生和在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系統方法。

        二、 微課教學與微格教學設備條件

        微格教育的制作一般要求有主控室和微格教室兩部分。

        主控室可以控制任一微格教室中的攝像云臺和鏡頭,可以監視和監聽任一微格教室的圖像和聲音。并可隨時受控暫停在某一個微格教室與之進行電視講話,也可以對微格教室播放教學錄像與電視節目。可以把某個微格教室的情況轉播給其它的微格教室,進行示范。可以錄制某個微格教室的教學實況供課后講評。主控室的主要設備包括計算機、主控機、攝像頭、錄像機、VCD、監視器、監控臺等。

        微格教室中的設備主要包括分控機、攝像頭及其它教學設備。在微格教室中可以呼叫主控室,經并與主控室對講。微格教室中可以控制本室的攝像系統,錄制本室的聲音和圖像,以便對講課情況進行分析和評估。 分控機可以遙控選擇主控室內的哪一臺錄像機、VCD機等其他影像輸出設備并能遙控自己選擇的設備的播放、停止、暫停、快進、快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的微格教學系統應運而生,它是一個集微格教學、多媒體編輯、影視音像制作、多媒體存儲、視頻點播、數字化現場直播為一體的數字化網絡系統。在這里,觀摩和評價系統均采用計算機設備,并通過交換機連接校園網或Internet。信息記錄方式采用硬盤存貯,或刻錄成光盤,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或光盤進行點播、測評與觀摩。

        微課的制作要簡單得多,他要求制作人員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對課件制作軟件,屏幕錄制軟件,錄音軟件以,圖形處理軟件,幾何畫板以及白班工具簡單的熟悉,根據自己要制作微課的內容,設計出腳本,一個人都可以完成微課,所以微格教育就逐漸的被微課所代替,主要是體現在他的設計簡單,制作簡單以及簡單,他的目的是為了處理或者解決某一個問題或者知識點設計的一個環節。

        三、 微課教學衣微格教學的作用

        微課教學主題突出、內容具體。一個課程就一個主題,或者說一個課程一個事;研究的問題來源于教育教學具體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學反思、或是難點突破、或是重點強調、或是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育教學觀點等等具體的、真實的、自己或與同伴可以解決的問題。

        微課教學草根研究、趣味創作。正因榭緯棠諶蕕奈⑿。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課程的研發者;正因為課程的使用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課程研發的目的是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緊密地聯系起來,是“為了教學、在教學中、通過教學”,而不是去驗證理論、推演理論,所以,決定了研發內容一定是教師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有能力解決的問題。

        微課教學成果簡化、多樣傳播。因為內容具體、主題突出,所以,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因為課程容量微小、用時簡短,所以,傳播形式多樣(網上視頻、手機傳播、微博討論)。

        微課教學可分為專業成長類課程:為教師專業成長服務的反思性、研究性、典型性、策略性、成果應用和實踐等課程。

        微課教學可分為教學服務類課程:化解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勾畫知識體系、提高復習效率;拓展知識、深化思維;學習策略、教學策略、管理策略;。

        微格教學的特點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訓練課題微型化,技能動作規范化,記錄過程聲像化,觀摩評價及時化”。“微”,是微型、片斷及小步的意思;“格”取自“格物致知”,是推究、探討及變革的意思,又可理解為定格或規格,它還限制著“微”的量級標準(即每“格”都要限制在可觀察可操作、可描述的最小范圍內)。微格教學就是把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許多容易掌握的單一教學技能,如導入、應變、提問、媒體使用、學習策略輔導、學生學業成就評價等。微格教學信息反饋直觀、形象、及時。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記錄,能及時準確地獲取反饋信息,可大大提高訓練的效率。

        微格教學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地發揮。微格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指導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這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微格教學的實施包括學習相關知識、確定訓練目標、觀摩示范、分析與討論、編寫教案、角色扮演與微格實踐、評價反饋、修改教案等步驟。

        微課程的研發主體是一線教師。讓教師從習慣的細節中,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追問和思考;去發現和生成;去研究和變革。把自己從教育教學的執行者變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在可為的、有趣的、甚至簡單的研究當中享受教育的樂趣和成長;在享受當中不知不覺地改變自己的行動方式,微課將在未來的課堂以及課堂下逐漸發展起來,更優秀的微課作品將展現在我們面前。

        參考文獻:

        第8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關鍵詞】學科骨干教師 培訓模式 政治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C-0183-02

        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指出,要全面推進中小學教師分類、分層、分崗組織全員培訓,保證教師每5年接受一輪培訓。為提高不同層次的教師素質,各級各地培訓基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本文以初中政治骨干教師培訓班為例,力求對教師培訓模式進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培訓實效性,滿足不同層次教師實際需求。

        一、培訓思路

        教師學科培訓一般分教師全員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及學科研修班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圍繞學科教學開展研究學習,培訓學員目標分別定位為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和名師。根據教育部對骨干教師的界定,骨干教師必須師德高尚、教育經驗豐富,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能力,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帶動作用,是優秀教師的代表。因此,初中政治骨干教師培訓班學員必須具有一定教育經驗,熟悉教材各知識點,能夠駕馭課堂教學;在教學實踐的磨礪中,對教學的各種問題進行過深刻的思考,對教學技能的提高有著強烈的愿望;這部分教師至少完整帶過一屆學生,具有3~9年教齡。在培訓中,如何使他們在原有水平上再提高,在教學上找到提升的技巧是根本任務。培訓目標則是讓學員通過培訓具備一定的教學反思研究能力,提煉自己的教學風格,讓參訓學員從合格邁向骨干行列。

        二、培訓模式

        學員在原有水平上找尋自己存在的問題,提高自身專業知識結構,培訓必須強調探討、練習、總結、借鑒過程。培訓模式分成理論引領、名師展示、集體備課、實戰演練、培訓反思五個環節,采取“總―分―總”的結構設計推進。

        (一)理論引領――理念建構

        學科教師培訓第一講一般具有兩個作用:一是旗幟作用,指引本地學科教學前進的方向;二是航燈作用,能為課程改革保駕護航。本期培訓理論引領環節由市政治教研員做專題講座。市教研員是學科政策研究的領導者,是地方學科發展方向的引領者,是學科教學開展的指導者。講座的內容包括2011版新課標解讀,新課標下典型課例教學技巧分析,教學重點及難點。專題講座中安排學員就政治學科教學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專家答疑解惑,力圖讓學員對學科的教學理念有系統的把握。

        (二)名師展示――經驗借鑒

        本期學員均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從業第7~9年是他們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人找不到發展方向,職業倦怠情緒就會出現。這一時期如何突破自我,如何將本學年教學知識重新組合,形成有特色的教學風格,是他們是否能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名師現場執教,幫助學員找尋自我發展方向。本期名師一課由首席政治學科教師蔡老師執教。整個環節包括課例展示、課例剖析、名師講座三部分內容。

        課例展示采取微型課的方式,授課時間控制在20分鐘之內,教學內容為八年級下冊《對外開放》。第一次授課的目的為運用教材,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第二次授課的目的為創造性使用教材,提升學生能力。在第一次授課中,老師采取接受式學習與研究式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教學中頻頻提醒學生關注關鍵詞,讓學生正確認識改革開放這一基本國策。第二次授課中老師通過實踐活動來傳遞教學知識,課前學生早已得到任務,收集改革開放前后生活、社會的變化。教學中學生在小組討論、PPT解說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中,在正確認識和看待對外開放帶來的各種現象基礎上,提高觀察、判斷、合作等能力。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方法立足于對學科教學知識融匯貫通,立足于運用自如的教學方法。名師展示給學員帶來精神洗禮,讓學員在教學再認識基礎上明確發展目標并找到學習的榜樣。針對以這兩節微型課為載體的專家小講座再次讓學員將自身散亂的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在對比的基礎上得以匯總,將對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集體備課――智慧共享

        教師培訓的學員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學員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反思能力、判斷能力。注入式的培訓教學方法很難讓他們認同,參與式的教學重視學員間彼此經驗的交流分享及思維的碰撞,學員以主體的身份參與到主動、合作、探究的培訓學習中,更能實現自身觀念、態度和行為上的改變。二是學員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實際經驗,他們教學有差異,方法有個性,他們不僅是學生的教師,也互為教師。培訓強調學員互相學習,互相分享,培訓實效就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本期培訓設計了磨課研討環節。班主任將學員們每6~8人分為一組,根據當時學校的教學進度,每組學員集體研究初二下冊《社會主義本質》教學,并集合多人智慧共同備好一節微型課。

        (四)實戰演練――技能習得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育學生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教學技能得以展示的主渠道。深入、全面研究課堂將是本期培訓重要環節。本期培訓實戰演練創新點有四個:一是課堂展示是全體小組成員共同智慧的結晶,它代表本組學員教學水平。二是學員既是表演者,也是評委。每組代表學員展示后,小組成員自評,再到全班學員點評。三是課堂觀察由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由點匯成面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全體學員對每節展示課從教師講解的有效性、學生活動、教師提問的指向性和層次性、學生侯答時間和回答問題形式、教師理答、問題設計與學習目標達成的關聯度、小組合作學習評價等七個不同的維度為觀察點對展示課堂進行全面解剖。力爭做到點評有數據,分析要全面。四是學員展示采取微型課教學,讓學員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某一個知識點或一節課內容的某一個方面教學。學員們通過這種實戰演練,互相學習,充分交流,相互借鑒,提高了教學技能,也提高了聽評課的水平。

        (五)培訓反思――知識完善

        孔子的學生曾參在“日三省乎身”中,天天反思,及時改正不足,發揚長處,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圣人。反思才能自知己短 ,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培訓反思仍然采取小組交流式,要求每組成員探討兩個問題:一是培訓中的最大收獲及如何將之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二是教學工作中存在最大問題及其對策。討論采取問題樹―目標樹分析進行,探討結果在全班陳述。專家全程參與,就學員討論及發言的情況進行總結,就學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答疑。

        三、經驗總結

        實施上述培訓模式后,可從以下方面作出經驗總結:

        第一,培訓對參訓學員有一定的要求,強調學員的主動性、參與性,強調學員本身資源共享。因此,學員必須熟悉教材,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二,培訓應有明確的目的。本期培訓對象為具有3~9年教齡的教師。這教齡段學員相當一部分有教學反思但不善總結,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能把知識點講透,但不能系統全面地設計教學;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但對不同層次班級和學生的教學技巧掌握有難度;調動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整個培訓內容設計、培訓教師的選擇等緊緊圍繞怎樣讓學員突破發展的瓶頸,為學員找到發展的方向及動力開展。

        第三,名師展示是本次培訓的亮點及難點。名師展示是為了給學員確立學習的榜樣,是學員認清自身存在差距的有力證據,是學員發展的方向。名師水平有多高,培訓學員發展的空間就有多大,培訓的檔次就有多高。

        第四,學生使用應適當。名師展示使用微課型進行一課兩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2組,每組學生只接受一節微型課教學。一方面,動用學生數小,對學校、學生教學進展影響也最小;另一方面,學生為隨機分組,學生學習程度較平均,教學對比明顯。

        第五,培訓時間應控制在3天之內。政治教師普遍教學班級較多,部分教師還承擔班主任工作,如果時間太長,參訓教師的工作就難以安排,學員培訓就會不盡心。

        【參考文獻】

        [1]盧荷. 學科教師培訓模式構建研究[J].廣西教育,2012(9)

        [2]武和平,張維民.西部地區中學外語教師(英語)培訓模式創新微探[J].繼續教育研究,2009(2)

        第9篇:微型課教學反思范文

        文/何?山

        摘?要:在如今的數字化“微”時代,微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本文結合中職旅游文化課程內容結構,分析微課教學媒介,設計課程內容,探討其在該課程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

        關鍵詞 :中職旅游文化?微課?教學實踐

        一、中職旅游文化課程結構

        本課程整合了旅游概論、導游文化基礎知識、旅游歷史文化、旅游地理四門課程的相關內容,根據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學習要求,設置了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景觀、園林建筑、飲食文化、宗教文化、旅游詩文等內容。這些內容知識繁雜,各成體系。

        二、微課應用于旅游文化課程的優點

        在信息化以及中職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微課教學的推行有著深遠的意義。

        1.微課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微課一般為5~10分鐘左右,符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能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精力高效學習;通過微視頻的播放,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研究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微課教學能滿足學生多層次發展的需要

        微課短小精悍,一個議題,一個重點,都是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設計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對旅游文化的個性化學習;視頻播放快慢可以調節,也可以反復播放,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基礎和接受程度控制,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尤其是為后進生提供了很好的學習途徑。

        三、中職旅游文化微課教學實踐

        1.微課選擇

        選題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微課的使用有效與否。微課選取的主題一般是核心概念,由眾多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提煉出的重點、難點、疑點或興趣點;是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理解的,適合用微課這種方式呈現出來的。

        在旅游文化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知識點以陳述性知識的形式出現,缺乏形象性和直觀性,學生學習效果不明顯。學生需要借助微課,提前預習,反復學習,增強直觀效果,從而進一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點。同時,作為導游講解的基礎必備知識,本課程中的知識點也可以通過導游技能課以講解的形式呈現出來。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針對上述情況,在旅游文化每個項目中精心選擇了一些課題,將其制作成微課教學系列,學生學習后反響較好。

        2.微課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接下來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環節等都無法正確設計。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學習者通過本微課的學習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及最終達到的效果。

        以微課“園林構景手法”為例,本節微課是在學生理解園林各種構景手法含義及欣賞角度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導游帶團中游覽園林時所運用的觀景審美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是理解構景手法的含義容易,而將構景手法應用到實際園林游覽中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學生僅通過課堂學習不足以熟練掌握這一技能,因此這一技能點借助微課,能夠讓在課堂上沒有完全掌握的學生在課后通過微課進一步熟練。本次微課的教學目標也呼之欲出——能利用園林構景手法為園林導游講解打下堅實的基礎。

        筆者在旅游文化教學中,按教學目標分類,設計以下微課類型(表)。

        3.微課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微課設計的主體部分,體現了本節微課的教學策略以及具體的教學活動組織過程。良好的教學設計有助于微課教學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基于教學目標,針對學習者的分析、學習內容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等進行微課教學設計,確保微課能滿足學習者實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

        以中職旅游文化“園林構景手法”為例。根據筆者的教學實踐,教材中一共闡述了借景、框景、對景、漏景、透景、添景、障景、夾景等八種構景手法。在內容設計上,需要對八種常見的構景手法進行微型化處理。也就是說,需要設計在微課中集中表現或傳遞給學生什么樣的內容,并不是均勻分配。

        片頭環節,顯示教學主題、主講教師信息,用時7~8秒;正文講解從創設情境開始,激情導入,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從不同角度欣賞蘇州園林美景,用時10~30秒;然后切入主題,逐步深入,通過兩組構景手法的對比——框景和漏景、添景和障景,揭示教學重難點,用時3~5分鐘;片尾環節總結回顧,反思延伸,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實際游覽中對園林構景手法進行比較和運用,用時30秒至1分鐘。

        4.與微課相配套的學習任務單

        學習任務單的設置要注重高密度地呈現知識,通過在微課的前、中、后三個階段提出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明確精簡的任務驅動下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在中職旅游文化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將學習任務單設計為以下內容:學習目標、學習資料、學習方法、學習過程、學習反饋。以“園林的構景手法”為例,學習目標定為掌握園林中常見的八種構景手法,理解兩組構景手法的對比。學習資料包括教學PPT課件、任務素材、微視頻等。學習方法包括資料收集整理、反復觀看微視頻、嘗試動手操作。學習過程分三個階段:課前階段,預習園林構景手法相關內容,收集整理園林導游講解詞,觀看微視頻;課中階段,觀看微視頻,討論分析不同構景手法;課后階段,梳理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實地參觀一處園林,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引導觀景賞美。最后根據學習效果寫出學習反饋意見和建議。

        5.合理的媒介技術支持

        微課的教學實踐離不開形式多樣的媒介技術支持。它決定著微課最終的表現形式,直接反映微課的質量。制作中職旅游文化課程微課時,可充分運用攝像、錄屏等媒介技術。在制作方法上,采用PPT+錄屏、演示白板攝像、視頻剪輯等方法。針對不同章節內容,如少數民族、宗教文化等內容,還添加了相應的背景音樂,效果明顯。

        四、小結

        微課以其簡單實用的方式,正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和應用。但它并非十全十美,不是所有中職旅游文化的課程內容都適合制作成微課,同時教師設計能力還有待提升,需要進一步的實踐探索。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微課在教與學中的積極作用,深入挖掘微課教學資源,實現教師之間的借鑒交流和學生的自主自助學習,以實現旅游專業優質微課資源共建共享,使微課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廣泛應用、實用高效、快捷方便的學習以及教學資源,最終促進中職旅游文化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鐵生.區域性優質微課資源的開發與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育,2013(4).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不三区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 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资源 | 在线观看h的网址 | 亚洲成A∨人影院在线欢看 午夜精品视频在线 | 在免费的视频在线观看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