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

        第1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玉米生產;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

        引言

        玉米種植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的高低與種植技術有著密切關系。因此,不斷引進新的玉米種植技術是確保玉米種植高產量的基礎,而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技術。該技術首先需將土壤松弛,以休耕輪換的種植形式為玉米成長提供所需的營養,確保玉米的質量和產量,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農業當中,玉米種植范圍最廣、效益最高,這便要求采取有效技術來保障玉米的產量,為農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寬窄行交替這一種植技術屬于新型技術,能夠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上使用,從其所產生的效益來看值得推廣,對于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產生積極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針對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進行探討,對該技術進行相關介紹,說明該技術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并分析其在玉米具體種植過程中的應用情況。

        1淺析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

        首先,寬窄行種植是指利用在農田中較為寬闊的土地面積對農作物的種植進行寬行和窄行相間排列的播種方式進行種植;通過對農作物有規律,有計劃的播種種植,以此來實現農作物得到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收成。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主要是改變和提高了種植農田的種植密度,通過精密細致的計算,從而使得農作物在農田中的密度能夠有所改善,以此來達到增產增效的目的。對于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來說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方式并不算較為新穎的種植技術,但其所具備的諸多優勢是許多種植方法無法所替代的,尤其是在一些地區進行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生產方面,在玉米種植過程中采用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是最為常見,也是最容易上手和收獲成效的。在經過前人和許多農業專家不斷反復的種植實踐過程中,發現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對于寬窄兩行的距離和范圍是需要調節控制出一個最佳數據,才能夠使得在玉米或其他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有最適宜的密度供其生長和收成。經過研究發現寬窄行適宜的種植密度可達到1萬~1.2萬株/667m2;且根據農業技術部門的相關試驗得出的數據顯示,同樣的地塊采用等行距和寬窄行種植進行比較,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可以使得產量有一定比例的增長,較等行距的種植方法來說,約可實現20%以上的產量增加。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方法采用不等距的寬度進行農作的播種種植,其中窄行的行距以25~33…cm為區間,寬行的行距以60~66…cm為區間是最合適農作物種植的。在這樣的科學行距之下,寬窄行之間的種植可增加30%以上的密度;通過對寬窄行距科學有效的控制從而可以使種植密度較等行距的種植技術有所增大,從而進一步能夠更好的提高產量。

        2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在玉米種植中的具體運用

        2.1耕作的方式以及距離的改變

        在過去的玉米耕作中,由于玉米的成活率較高且種植方式較為簡單,人們對于玉米的培育和種植都較為的簡易且科學性較低。同時玉米的產量較高,需求也在不斷的增長,等行距的在種植方法看似可以帶來更多的收成和效益;在玉米播種的過程中,很多務農人員都較為密集的播撒種粒。但經科學的農業研究以及不斷的試驗,農業專家們發現,較為密集的等行距進行種植,減小了農作物生長的密度空間,使得農作物收成出現了一些年收成停滯不前的現象。這是因為密度空間的大小影響了玉米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通風透光調價,從而影響了玉米農田最后的收成。不僅如此,在等行距的種植方法下,玉米農田在中后期的成熟待收割時,由于種植的行距較為小,其實并不利于農田的整理;過于密集或是不夠寬松的空間都并不利于務農人員在收割時更好的去規劃農田,從而可能導致農田過后的使用率收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也對于這一問題進行了針對性解決,在玉米田地中,種植的距離有規律性的以寬窄的形式分布排列開來,在玉米生長的中后期可以更好的進行土地管理;這也是因為玉米的秸稈長的較高且葉子較為分散,如果以等行距聚集的形式也不便進行收割。由此可見,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從種植距離上著手,改變了玉米地中過去的等行距密度較小的種植模式,通關一寬一窄交替種植的形式既有利于玉米前期的生長,同時還有利于中后期的收割工作。從根本的耕作方式上進行改良,使得玉米農田的效益有所明顯的增長,同時玉米的質量也有所提高。

        2.2施肥以及收獲方式的改變

        在過去之所以采用較為密集的等行距種植技術,其目的仍是能夠更好的創產增收,使得農田在有限的范圍之內能夠盡可能有更好的收益;但實際上為了使有限的土地能夠種植更多的玉米,農田里的等行之間的距離是很窄的,而過窄的間距也為施肥過程和收割時造成了許多的難度。尤其是,在玉米收獲之后需要將其秸稈拉出耕地,再而通過機械設備進行粉碎;這樣的工程對于利用等行距的種植技術是必須要開展但又不變開展的,這無疑是為務農人員增加了許多大量但不必要的工作量。在合理采用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以后,可以利用寬窄的不同間距在左右兩側都預留出30~40…cm左右的根茬范圍;這種的范圍預留使務農人員施肥更加方便,不會去接觸磕碰到莊稼。與此同時也能夠在玉米收割之后有足夠的根茬空間供其秸稈進行自我腐爛,實現還耕于田的高效利用。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既可以保證了田地里的土壤肥力不被大面積的破壞,同時還可以有效的防治農田中的水土流失流失問題;通過更好的保護土壤環境和土壤質量,進一步使得玉米種植能夠得到高效益的收成。

        3玉米農田采用寬窄行交替種植的技術要點

        3.1通過對耕距的改變,實現休閑種植

        改變傳統的等行距種植技術,減少土壤的種植壓力,從而恢復和保護土壤的良好種植環境和質量是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的要點之一。通過對寬窄行種植的輪換種植,寬窄行輪流作為休耕帶和種植帶,使得土地的肥力可以更好的保持,同時也可以避免造成水土流失等現象。在對耕距改變的過程中,其實是對土地環境的進一步保護以及對土壤質量的保持和優化。從而進一步可以進行休閑種植,也使得玉米的收成更具高效率以及經濟效益。

        3.2整地,播種的時間需適宜

        雖然寬窄行交替的種植技術具有其一定的優越性和科學性,可以使玉米田地的耕種更具備效益;但同時務農人員在耕種的過程中依然需要重點注意對土地的規劃和修整。科學和經驗來講,每年的秋季是對于玉米農田整地較為合適時間,并且如果有條件的農田可以采用農家肥來進行整地,使土地具備更加優良的質量和供植物生長的環境。同時由于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存在休耕帶和種植帶兩種土壤環境,所以對于其的播種也需要格外注意,需要注意不同土壤環境下土質濕度和溫度等問題;確保玉米胚芽生長環境的優良性。

        第2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農藝技術;現實社會;重要應用

        一、農藝技術的發展

        中國是農業大國,只有實現農作物的農藝才會推動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的今天,新型農藝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新型技術已不是簡單的種植,而是更科學的種植。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特性采取相應措施,經過試驗更好地了解農作物生長中所需要的各種因素。及時準確補充的同時,改變外在因素,從而實現農作物的最大化生產。在生產過程中滿足農作物的需求這只是農藝技術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據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溫、水、土、肥等各種因 素加以處理,從而滿足植物的生長。

        二、農藝技術對農作物的影響

        1.合理施肥對農作物的影響。植物的生長離不開養分,同樣在不同的生長期間對于各種養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還會帶來一些不必要資源的浪費,所以,合理的施肥會以最小的投資獲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只有根據不同作物在各個時期對物質的需求情況才會促使農作物更好地生長。農藝技術的發展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到了農作物的生長需求情況,從而科學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費的同時更大程度上增加產量。

        2.合理密植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空間,空間太大會直接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還會影響產量。但是,空間太小雖然數量增多,但由于空間太小直接會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產量。怎樣最大化的實現產量,這也是農藝技術所涉及的范圍,農藝技術根據試驗總結出各種農作物種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種植不僅要考慮到農作物的采光問題,還要能透風。例如,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考慮到授粉情況,種植太密集不但影響采光問題,而且空氣不流通影響授粉。但是,間距太大也會影響授粉情況。在交叉種植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采光問題,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響到矮作物的采光問題。沒有足夠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長所需要的各種物質。所以,在種植期間要想實現作物的最大化的生產,就要根據農藝技術采用合理的種植密度。

        3.合理改變外在因素促進作物生長。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溫度、水、土壤等。合理改變外在因素也會增加作物的產量以及改變作物季節種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農藝技術才會更好地改變農作物的種植問題,從而服務于人民。在社會發展的今天,大棚種植技術已經改變了作物季節性種植的問題。通過改變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來改變作物的生長。在改變溫度的情況下實現了反季節種植,除此以外,適當改變外界的因素還會增加作物的生長。在大棚種植中適當增加晝夜溫差也會增加產量。新型農作物發展的今天,更先進的農藝技術不斷應用到現實中,直接推動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產量還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會更好地實現作物的最大產量。

        三、農藝技術與農業機械的關系

        農業機械的實施給農業發展和農藝技術的提高帶來了便利,也提供了有力保障,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農業機械水平的進步能解放勞動力,提高生產率,但要建立農藝技術與農機之間的密切聯系,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

        1.農以技術人員根據實際操作和需要,精心培育出適合機械操作的新型農作物品種,使農業機械便于操作,解決了由于資金受限,技術缺乏等因素的困擾,從而滿足農業機械的可操作性。

        2.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種植環境、地形地貌是影響農業機械開發的重要因素,緊密聯系農藝與農機的關系,發揮農機應用的最大功效。比如:我國南方地形地貌跟北方地形地貌有很大的差異,南方主要為丘陵地帶,而北方更多的是平原地帶,如果把北方的農機應用到南方農作物種植中,顯然失去了它的應用價值。

        四、我國農藝技術水平提高策略

        1.促進農機和農藝的高效結合。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促進生產率提升,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校和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農業機械培育和改良新的農作物品種,使農機和農藝緊密結合,互相促進,達到我國農業技術的整體提高。

        2.農以技術人員是農藝技術的直接實施者,農藝技術的推廣主要還是依靠農藝技術人員,而且,他們是直接參與者,技術的高低水平決定了農藝技術的發展,改進了技術發展水平,在這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以下幾點:a.對于在農藝方面有所貢獻的技術人員,政府要給予嘉獎鼓勵,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才能深入基層開展研究工作;b.吸收農藝技術專業人員回鄉就業,運用各種方法留住農藝技術人才,提高農村農藝技術。c.設立農藝技術培訓體系,吸引愿意扎根于農村潛心研究農藝技術的高素質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提高農藝技術水平,實現農藝技術各方面工作的最優化。

        3.農藝技術涉及的內容包括農作物的選種、栽培、育苗、土壤管理、施肥、病蟲害防治、農機應用等方面。因此,在選苗的時候應該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以及地理特征來選擇合適的品種,在施肥的過程中要根據農作物不同生長周期所需要的營養,采用有機肥與化肥聯合使用的施肥方式。另外,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特性來規劃它的種植間隙。在防治病蟲害方面應聯合使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機械防治等防治方法。

        第3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 云南省 經濟作物 區域差異 比較優勢

        云南地處我國西南邊陲,位于北緯21°8'32"―29°15'8"和東經97°31'39"―106°11'47"之間,東西橫距864.9公里,南北縱距900公里,總面積39.4萬平方公里,人口4596.6萬,轄129個縣。地形波狀起伏,土地高低參差,縱橫起伏,多山區、半山區;為珠江、紅河的發源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屬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立體氣候”特點突出;植物種類多樣,素有“植物王國”的美譽;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冬暖夏涼,四季如春,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特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云南極其豐富的經濟作物,其經濟作物主要有烤煙、蔗糖、橡膠、茶葉、花卉、桑蠶繭、油菜籽、核桃、水果等。全省境內高山峽谷相間,江河復雜,湖泊縱橫,“壩子”星羅棋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地區經濟、社會、技術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各種經濟作物的比較優勢表現出差異性。本文運用效率優勢、規模優勢、綜合優勢三項指標,對云南全省各地區主要經濟作物進行比較優勢分析,確定全省主要優勢經濟作物以及優勢生產區域,為云南種植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優化提供依據。

        一、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數據來源

        本文以全國同類經濟作物作為參照,選取云南省烤煙、甘蔗、油菜籽、桑蠶繭、茶葉五種經濟作物為研究對象,對16個地州市的主要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單產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來源于云南省經濟研究院、云南省物價局成本調查監審處課題《“十二五”時期云南省主要農作物政策研究》中的統計,為減少誤差,本文采用1999―2008年的平均數據。

        2、研究方法

        比較優勢理論最早起源于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斯密認為各國應根據各自成本的絕對差異進行分工,選擇最有優勢的產品實行專業化生產,并通過市場交換,最終可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認為,各國應根據自己生產技術的相對差異,安排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進行生產,并在國際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認為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相對差異是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必要條件,因各個國家資源稟賦差異,由此決定的要素的相對價格就不同。因此,各國在安排生產時,應專門生產那些使用本國最豐富的資源生產的產品,以取得競爭優勢。

        本文主要運用比較常見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法進行測算,考慮到比率變量比數據原值(絕對數)更能體現一個地區在全國相應農作物生產上的相對地位或比較優勢,選擇單產比率與面積比率作為基本變量,構建指標包括效率優勢指數EAI、規模優勢指數SAI和綜合優勢指數AAI。綜合優勢指數AAI是指某地區某一時期某種農作物的規模優勢指數與效率優勢指數的幾何平均數。計算公式為:

        如果AAIij大于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區第j種作物生產具有綜合比較優勢,AAIij值越大,優勢越明顯;AAIij小于1,表明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i區第j種作物生產無優勢可言; 等于1,則處于臨界狀態。APij為地區年度該農作物單位產量水平,APi為地區年度主要農作物單位產量水平,APj為全國年度該農作物單位產量平均水平,AP為全國年度主要農作物單位產量平均水平。GSij為該地區該農產品的播種面積,GSi為該地區主要農作物的播種總面積,GSj為全國該農產品的播種面積; GS為全國該農產品的播種面積。這種測算方法適合于一國范圍內地區之間的比較或者同區內不同糧食作物之間比較優勢的比較,更能反映地區差異。

        二、云南主要經濟作物比較優勢分析

        1、比較優勢的國內差異分析

        根據上述綜合比較優勢指數體系中各指數的計算公式,以及全國和云南省主要經濟作物相關數據,計算出云南省5種主要經濟作物在全國的比較優勢指數,并獲得主要經濟作物的綜合比較優勢指數在全國的排序(見表1)。

        表1顯示,1999―2008年,云南種植的烤煙、甘蔗、油菜籽、桑蠶繭、茶葉5種經濟作物,從綜合優勢指數的平均值來看,烤煙、甘蔗、茶葉3種作物的綜合優勢指數大于1,說明云南烤煙、甘蔗、茶葉種植與全國相比具有較強的綜合優勢,其中烤煙和甘蔗的綜合優勢最顯著;油菜籽和桑蠶繭的綜合優勢指數為0.71,數值小于1,說明云南油菜籽和桑蠶繭種植與全國相比不具有綜合優勢,只具有相對比較綜合優勢。從效率優勢指數的平均值來看,油菜籽的效率優勢指數為1.02,大于1,說明云南省油菜籽種植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有效率優勢;甘蔗和烤煙的效率優勢指數分別為0.88、0.86,說明其單產與全國水平相比接近,但因EAI數值小于1,沒有絕對效率優勢;桑蠶繭和茶葉的效率優勢指數均小于1,說明種植和管理等生產要素落后,單產低,不具有效率優勢。從規模優勢指數的平均值來看,烤煙、甘蔗、茶葉的規模優勢指數分別為7.88、5.34、4.34,數值遠大于1,反映出云南省烤煙、甘蔗和茶葉的規模優勢與全國相比具有絕對優勢;油菜籽和桑蠶繭的規模優勢指數小于1,反映出云南省油菜籽和桑蠶繭的種植規模較小,與全國相比沒有規模優勢。

        2、比較優勢的省內差異分析

        按照上述相同測算方法,計算出1999―2007年云南省16個地州市烤煙、甘蔗、油菜籽三種經濟作物的比較優勢指數并排序(見表2)。

        (1)烤煙。云南16個地州市烤煙種植的綜合優勢指數在0.02―0.58之間,AAI數值均小于1,說明全省的烤煙種植,沒有一個地區的種植具有絕對綜合優勢。如果選取綜合優勢指數前5位的地區進行排序,它們分別是曲靖、昆明、楚雄、玉溪、大理。其中有4個處于滇中地區,也就是說,云南烤煙種植滇中地區處于絕對優勢。

        (2)甘蔗。在云南16個地州市中,綜合優勢指數大于1的地區分別是:德宏、西雙版納、臨滄、玉溪、保山、紅河、普洱、文山、怒江9個地區,其中種植規模最大的是德宏州,其次是臨滄市。這9個地區大多數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南,即云南甘蔗種植滇西和滇西南地區具有絕對優勢。

        (3)油菜籽。在云南16各地州市中,除西雙版納沒有種植油菜籽外,其他15個地區均有種植,綜合優勢指數在0.06―0.35之間,數值均小于1,說明同全省油菜籽種植相比較,沒有一個地區油菜籽的種植具有絕對優勢,相對而言,只有曲靖和楚雄具有綜合比較優勢,即云南油菜籽種植在滇中具有綜合優勢。

        3、云南其他經濟作物比較優勢分析

        自20世紀70年代以后,云南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花卉和核桃種植,使其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新興產業。2008年,云南花卉種植面積達52.4萬畝,總產值達176億元,出口額達到1.01美元。目前云南生產的鮮切花市場份額占到全國的60%以上,連續15年保持全國第一;核桃產量達19.86萬噸,占到全國的24%,居全國之首。但由于種植技術、生產管理和設備落后,產品附加值低,交易方式以及社會化服務體系滯后,云南花卉產業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核桃種植管理粗放、質量等級不均、單產不高、產品深加工滯后、市場開拓不足。

        另外,由于受氣候、海拔、緯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云南花卉種植主要分布在昆明、楚雄、大理等滇中地區;茶葉種植主要分布在普洱、西雙版納、臨滄、保山等滇南地區;核桃種植分布廣泛,全省429個縣市區中的124個縣市區均有核桃種植,主要分布在大理漾濞、楚雄大姚、楚雄南華、保山昌寧、臨滄鳳慶等滇中滇西地區。

        三、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從經濟作物的種植結構來看,烤煙、甘蔗、茶葉作為云南傳統的優勢經濟作物,目前在全國仍具有絕對優勢,但由于種植效率較低,這種優勢有弱化的趨勢。而花卉、核桃作為云南省的新興優勢農作物,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但由于缺乏集聚種植和新型優良品種的培育,發展潛力不足。油菜籽種植與全國相比沒有綜合比較優勢,但EAI數值大于1,具有一定效率優勢;桑蠶繭種植不論是綜合優勢,還是種植效率和種植規模在全國都處于相對劣勢地位,但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桑蠶繭的悠久歷史,目前技術水平也處于全國較高水平,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從經濟作物的區域布局來看,由于各種經濟作物生長的氣候、土地、水等環境的不同,不同經濟作物在全省各地區的優勢具有一定的差異。烤煙、花卉、油菜籽在云南滇中地區具有絕對優勢,茶葉在滇南地區具有絕對優勢,甘蔗、核桃在滇西地區具有絕對優勢。

        2、建議

        (1)合理分工,打造特色品牌。充分發揮烤煙、甘蔗、茶葉經濟作物的綜合優勢,打造“滇系”品牌。形成以大理、楚雄、昆明、曲靖、玉溪為重點的烤煙種植集聚區,打造“云煙”品牌;形成以德宏、臨滄、西雙版納為主,保山、普洱、玉溪為輔的甘蔗種植集聚區;形成以保山、臨滄、普洱、西雙版納為重點的茶葉種植集聚區,打造“云茶”品牌。同時,著力打造花卉、核桃、油菜籽、咖啡等經濟作物特色優勢,形成以大理、楚雄、昆明為重點的花卉種植集聚區,打造“云花”品牌;形成以大理、保山、臨滄、楚雄為重點的核桃種植集聚區,打造“云桃”品牌;形成以曲靖為重點的油菜籽種植集聚區。

        (2)優化布局,彰顯區域特色。將滇中地區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煙草、旅游、文化、能源和商貿物流基地;滇東北地區重點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滇東南地區重點加快發展觀光農業;滇西和滇西北地區重點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生態、生物等產業;滇西南地區加快發展熱區農業、旅游文化、生物、商貿物流等產業,形成以綠色經濟為主的特色經濟和外向型產業區。

        (3)拓展市場,提升國際競爭能力。要抓住實施“橋頭堡”戰略的有利契機,優化種植結構,通過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增強一些特色經濟作物如橡膠、甘蔗等的比較優勢;同時要完善品牌化營銷、一體化經營模式,改進經濟作物加工貯藏技術,加大采后商品化處理力度,提升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形象;開辟面向南亞、東南亞經濟作物產品國際市場,如打造國際煙葉生產基地、亞洲茶葉生產基地等。尤其要扶持集種植、加工、銷售一條產業鏈的骨干出口企業,積極鼓勵他們開展國際營銷,不斷提高經濟作物產品的出口份額。

        (注: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新形勢下糧食安全問題研究――云南的探索與實踐”(09XJY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陸遠權、賈玉婷:區域農業發展與農作物種植比較優勢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2] 徐志剛、傅龍波、鐘甫寧:中國糧食生產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1,22(1).

        第4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菊芋;果糖糖漿;生產;開發;加工

        中圖分類號: TS24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的果糖糖漿生產領域,大多企業都將菊芋列為主要的原材料,究其原因是因為菊芋本身具有超高果糖與低聚果糖的特征,其生理保健功能十分明顯,因此在功能性食品生產中常被使用,已被世界多國稱之為新世紀高科技生物產品,它在國際上的工業生產價值非常高,且發展速度快。經過國內外眾多專家與學者研究得出,這一農作物對人體雙歧桿菌的增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人體機理平衡、恢復腸胃功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有著突出作用,這也為其果糖糖漿生產應用提供了技術指導。因此,這里我們有必要對菊芋深加工開發生產果糖糖漿的相關工作要點做深入、詳細的闡述。

        一、菊芋概述

        菊芋因為其內部低聚果漿和超高果糖特征明顯,且結構明確的特征被各種食品加工及保健品生產行業關注,成為一種常見的功能性食品,在國際上也有著深刻的研究。在我國菊芋是與20世紀90年代引入的,由于這一農作物種植技術起步晚、發展快的特征給其在各行業的應用構成一定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因為不少行業對菊芋本身的特征及功能認識不夠,下面我們先對菊芋的成分做一簡單介紹。

        1 菊芋。菊芋也被廣泛的稱之為五星草、洋姜,是向日葵屬宿根性草本植物,秋季開花且伴有黃色形狀如的小盤花,一般都用于塊莖繁殖,其地下塊莖含有豐富的淀粉、聚糖以及果糖等物質,因此塊莖是菊芋的主要產物,不僅有食用、入藥和保健的功能,而且可以將其作為食品、果糖糖漿加工原材料。

        2 菊芋的果糖糖漿加工市場前景。近些年來,隨著國際市場對低聚糖產量需求的不斷增加,菊芋的應用范圍和市場需求量都在不斷的增加。以日本為例,在果糖糖漿生產當中每年對菊芋的需求超過500億美元,其果糖糖漿的生產主要涉及低聚果糖、超高果糖、低聚異麥芽糖等,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對菊芋的需求量也在逐年上升。而我國由于菊芋引入時間晚,是20世紀90年代才引入的,至今只有短短的20多年時間,菊芋種植技術、種植范圍迅速擴大,也形成一定規模的種植標準。雖然如此,但由于我國國情的影響對于超高果糖、低聚果糖的推廣仍然存在一定問題,主要涉及到醫藥、保健品、化妝品以及食品等方面,在其他方面的應用還比較少。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對健康觀念的革新,菊芋因為上述種種優勢其市場必然會發生一定的優化,還可以進一步的開發其他的產品,這也給菊芋果糖糖漿的開發與利用提供了寬廣的市場基礎,可見菊芋也是一種新穎、可靠的食品生產資料。

        二、菊芋深加工開發生產果糖糖漿的研究技術要點

        目前,我國有關企業對菊芋功能越來越重視,也采用了許多研究技術和方法。但是時至今日由于我國菊芋引進時間不長,各種開發與利用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僅僅是用于制作各種咸菜、飼料,而對于更進一步的入藥、果糖糖漿生產研究還處于淺層次,這也就給我們研究菊芋深加工開發生產果糖糖漿技術提供了市場基礎。下面我們就這一研究做了簡單的實驗。

        1 實驗材料與方法。(1)基本材料。選擇了武漢、保定、后湖三地9月份、10月份和11月份采收的菊芋,新鮮菊芋在收購之后采用深埋貯藏的方法進行存儲,在冬季過后采用-20℃的冰柜進行存儲,并在水分烘干之后將其切成片狀只放在100℃的烤箱中烘干。同時在試驗中還選擇了其他的一些菌種和TS-O發酵罐。(2)試驗方法。參照Uhm報道的具體方法將50mL的菌液只放到450mL5%的菌粉溶液中,并且在55℃的保溫箱中置放10分鐘,取出之后又采用沸水浴5分鐘進行滅酶,然后測定并還原糖漿。這種糖漿生產方法在1mL的條件下還原成為一個菌粉酶活力單位。在具體的測定中直接采用了葡萄糖氧化酶法。

        2 結果。(1)菊芋成分分析。由表我們可以明確得出不同地區的菊芋成分。具體的不同地區菊芋成分比較表見表1。(2)菊芋汁成分分析。具體成分對比見表2。(3)糖漿成分分析。在上述居于成分及菊芋汁成分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將糖漿用高校相色譜分析法進行分析,用葡萄糖、果糖、蔗糖做標準樣品進行對照發現,糖漿中的主要成分是果糖,由于葡萄糖含量比較低,并且與果糖出現時間存在差異,因此葡萄糖的出現被果糖覆蓋而并沒有獨立形成相關成分。

        結論

        本研究根據發酵過程中,還原糖的消長和菊粉酶活力的變化、通過發酵條件控制,提出了菊芋汁發酵生產果糖糖漿工藝,并通過發酵罐模擬試驗。在發酵的早期,菌絲體處于快速生長階段,向發酵液中分泌次級代謝產物較少,發酵30h產生的菊粉酶(3.8u/ml)足以達到水解殘余菊粉多糖的要求,所以適時發酵,除菌保溫對提高還原糖產量很重要,上述工藝實質上是將發酵產酶和酶催化水解兩過程合二為一的方法。在發酵過程中消耗還原糖量為10%以下,總糖得率為90%左右,并且果糖產品風味良好。此工藝待進一步中試、完善有推廣應用價值。

        結語

        總之,我們通過對菊芋深加工開發生產果糖糖漿進行研究得出,菊芋在這種生產加工中有著良好的市場前景,它既可以進一步降低果糖糖漿的生產成本,而且防止各種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因此有必要在未來社會發展中對其進行深入、科學研究。

        第5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水稻 病蟲害 防治技術 無公害

        在農作物生產中,采用無公害種植技術是人們對環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隨著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隨之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于糧食生產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們在生活中對于農作物已從傳統的數量要求逐步轉向為以質量為主的現代化要求,在這種農業生產趨勢下,采用綜合防治技術進行農作物種植與生產顯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種植中,采用蟲草害和無公害防控技術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蟲害概述

        水稻病蟲害防控技術是無公害水稻生產中的關鍵措施與方法,也是當前水稻種植與生產的核心環節。在目前的水稻種植過程中,采用無公害、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是從稻田生態系統出發,綜合考慮各類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的相互關系,從而協調水稻種植與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之間的關系,使得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能夠全面科學的控制各種病蟲草害。就目前農業生產而言,人們為了保障生態環境的合理發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嚴禁使用各種劇毒、高毒和高殘留的農業藥品和化學產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廣使用無公害、無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水稻在種植的過程中稻田雜草叢生,種類眾多,各地由于氣候環境的不同其雜草發生的種類和時間也不盡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種植過程中,全國稻田中大約有兩百多常見的雜草種類,其中發生最為普遍,危害最為嚴重的雜草也大約有四十余種。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產中,以稗草危害最為嚴重,其危害面積也最大。其次就是異型莎草、鴨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其種植面積排列全國農業之首,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大約1/4,年產量更是高達我國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較為嚴重的,是影響水稻生產的最為重要的一環。根據多年的工作總結與分析,在目前社會中最為常見的水稻病害約為一百多種,就目前正式記錄在案的水稻病蟲害也有七十多種。

        二、常見的水稻種植防治措施

        1、 農業防治

        在水稻無公害栽培中,農業防治是根據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態學特性及其發生危害與有關農業因素的關系,在保證無毒、豐產、優質栽培的前提下,結合各項農業措施的改進與提高,對水稻農田生態系統調控達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選用抗病蟲優質豐產良種

        經試驗和調查表明,推廣使用抗病品種,稻瘟病發病率平均減少70%以上,減少農施用量超過50%。

        1.2科學進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長健壯,增強抵抗病蟲能力;實行寬窄行栽培,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創造良好的稻田小氣侯;合理輪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影響有害生物棲息生活條件,減輕病蟲害危害;發揚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開展人工中耕除草,盡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劑,創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條件。

        2、生物防治

        2.1推廣生物防治技術與農業立體種植、養殖有機結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間結合模式

        2.1.1稻魚、稻蟹共養防治蟲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綜合效益

        某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在建立稻魚、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內放養魚或蟹,至2006年已發展稻田養殖2 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養的魚類、蟹類來消滅害蟲和雜草,減輕蟲草危害。有的養殖稻田還在田內的四周安置電燈,夜間用來誘殺害蟲以供稻田內魚兒取食。這些田塊在大田生長期內基本未用化學殺蟲劑。

        2.1.2稻鴨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實現增產增收

        稻鴨共育是在稻田內放養鴨,鴨捕食稻田內的各種害蟲,吃、踩雜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長,鴨糞還可肥田。由于減少農藥施用,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生產出的稻米和鴨肉品質優良無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廣前景。

        2.2充分發揮天敵對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據預測預報放寬對害蟲的防治指標,改進化學防治技術,減輕對天敵和環境的不良影響。

        2.3利用生物農藥防治水稻害蟲

        使用生物農藥以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劑防治水稻上的鱗翅目害蟲,能有效地防治病蟲害,減輕病蟲對農藥的抗藥性,同時又能大大降低對稻田環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衛生品質。

        3、化學防治

        3.1安全化學防治方法

        化學防治是無公害水稻生長的重要輔助措施,僅在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須根據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準確掌握防治指標和防治適期,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品種,以達到既有效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在病蟲害發生初盛期或一般發生時,使用無污染的農藥品種,病蟲害大發生時,則選用化學農藥混配劑使用。2種以上病蟲發生時,選擇具有兼治作用的農藥復配劑。嚴格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的農藥品種,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農藥品種,推廣使用無公害的植物源農藥品種。最后1次用藥應嚴格控制用藥時間。

        3.2堅持農藥的合理輪換

        長期在水稻上使用單一品種農藥不僅殘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蟲產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蟲害無公害防治中必須對所選用農藥進行合理輪換,如用吡蟲啉拌種,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薊馬、稻飛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習慣,秧苗移栽前用1次銳勁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習慣。通過這些低毒、高效農藥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機磷含量會大大降低,大米品質才能達到無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選用合理的用藥方法

        根據無公害水稻生產的要求,只有選擇適當的施藥方法,才能發揮農藥的效果。選擇合適的農藥和使用方法,必須加強病蟲的測報工作,才能掌握用藥的關鍵時期。防治時期一般是在病蟲一生中的薄弱環節,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險期,要做到消滅病蟲在大量發生之前。要嚴格按照規定的濃度和用量施藥,如濃度過低,效果差;濃度過高,浪費農藥,還有可能使農作物產生藥害,增加殘留等。配藥時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規定的濃度。如果病蟲同時發生可將農藥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藥效果。

        第6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紅河州地形地貌復雜,不同地區間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技術條件、生產技術水平、民族生活習慣等復雜多樣、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種植特點也有明顯的差異。全州種植業劃分中部、北部、南部三大種植區,區內又根據不同的特點和條件,以海拔高度分界,保持村委會行政區界的完整,各分為三大種植區(含小區)。

        1.1中部種植業區

        指海拔800 m以上的個舊、開遠、蒙自、建水、石屏2個市3個縣。該區地處亞熱帶,溫度較高,日照充足、光質好。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共存,土壤類型主要為赤紅壤、紅壤、沖積土、黃棕壤以及紅色石灰土。稻田一般土層深厚,肥力較好,水稻產量在州內穩而高。旱地土壤有機質含量低,缺磷少氮,種植農作物產量不高。該區交通運輸方便,但小區間不平衡、差異大,壩區較好,城鄉企業發展快、市場活躍,經濟繁榮。山區貧困種植業生產方式較為落后。

        1.2北部種植業區

        指海拔1 250 m以上的彌勒、瀘西2個縣,該區土壤類型為紅壤、紅棕壤和零星分布的黑色石灰土。分布有較多的山間盆地(壩子)和高原臺地,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等氣候類型,一般5月中下旬開始進入雨季,無論稻田、旱地農作物播種一般不違農時,栽培水平發展不平衡,壩區高、山區低,耕作制度多為大小春兩熟。近年壩區大力推廣間套種,在水稻、玉米、煙后加種1~2季或間套經濟效益好的短期蔬菜,豆類或經濟作物、糧食作物,既提高了糧食產量,又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1.3南部種植業區

        涉及屏邊、河口、金平、元陽、綠春、紅河6個縣,屬于以哈尼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由于紅河藤條江、李仙江三大水系的強烈切割,山勢險峻,山原破碎,坡陡谷深,高差近3 000 m,栽培方式粗放落后,村寨分散,交通不便。由于該種植區立體氣候明顯,濕潤多雨,水資源豐富,半山多云霧,因此有適應熱區的水果、南藥及橡膠,有適應溫熱地區的水稻、玉米、草果,也有適應溫涼地區的大豆、蕎子。種植業是以糧為主的自給或半自給性生產,生產水平低,且發展緩慢。

        2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2.1中部種植業區

        中部種植業區因南有哀牛山、北有六紹山暖濕氣流難以進入,是紅河州少雨區,降雨分布不均,常發生冬春干旱,偶有春夏連旱,壩區水利條件較好,山區干旱缺水,部分山區人畜飲水困難。其次春寒倒春寒發生頻率較高,偶有霜凍危害經濟作物和小春作物。

        在保證糧食穩步增長的基礎上,壩區重點抓好甘蔗、油料發展,增加熟制,擴大間套種植,提高復種指數,城鎮附近要大力發展城郊農業,確保城鎮市場供應,千方百計提高農民純收入。山區應恢復和發展林業、畜牧業、擴大油菜,提高中上等煙比例,主攻單產和品質,推廣間套種植,發展水果和經濟林木,提高商品率,打開銷路,加快州內外市場占有率,增加經濟收入。

        2.1.1中部壩區。充分發揮光、熱優勢,主攻經濟作物,提高單產,擴大小春作物面積,增加復種,擴大間套種面積。針對個開蒙群落城市的建設及城鎮集中、非農業人口多、交通便利、流動人口多的特點,要有特色地發展城郊農業;根據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商品蔬菜,既要考慮常規蔬菜,又要發展冬早蔬菜及柑桔、石榴、桃等名特優品種。主要模式:糧食型的稻―再―麥、稻―再―冬玉米、稻―冬玉米/豆等;糧經型的稻―再/魚、稻―菜―菜、煙/玉米―麥、稻―冬瓜/黃豆等;經濟型模式的煙/菜―菜、甘蔗/辣子、黃瓜、番茄、玉米、慈姑―慈姑,水稻制種―菜―菜等。加強設施農業建設,探索設施條件下的作物熟制。

        2.1.2中部半山區。首先應培肥地力大種綠肥改善水利設施條件,提高栽培技術水平,在抓緊糧食生產的同時(自給有余)把握好具有發展經濟作物及亞熱帶、溫帶水果的優勢,加大力度發展,使之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其次擴大油菜的種植面積,提高煙葉質量,增加中上等煙比例和農民經濟收入。該區應在保證一年兩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季降雨,發揮旱地多的特長,利用短期作物,如豆類、瓜、菜等擴大間套種植,大力發展果糧、果菜、果經的種植,提高復種指數,爭取一年兩熟三收或兩年五熟。

        2.1.3中部中山區。該區首先要固定耕地,培肥耕地土壤,嚴禁毀林開荒,大于25°的坡耕地應逐步退耕還林還牧,盡快提高森林覆蓋率,大搞臺地建設;推廣行之有效的旱糧增產措施,提高單產,增加總產,保證自給;發展油菜、綠肥,提高復種指數[1-4];發揮土壤濕潤的優勢,發展經濟林木及水果,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爭取一年一熟兩收或一年兩熟,發展支柱產業。

        2.2北部種植業區

        2.2.1北部丘陵種植區。充分利用現有耕地,合理安排糧經作物種植比例,在保證糧食自給有余條件上,力爭糧、煙、油多做貢獻,充分發揮氣候溫和、光照適中、雨量合適等優勢,提高栽培水平,擴大優質稻面積,提高中上等煙葉和油料的質量和產量;增加復種,擴大小春糧豆和綠肥種植面積,確保耕地土壤肥力有增無減,永續利用,穩產高產;另外,還要加強設施農業建設,研究設施農業條件上的多熟種植,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2.2.2北部半山、平壩種植區。充分發揮自然優勢,擴大油菜種植面積,提高烤煙栽培水平,增加中上等煙比重,實現糧、經作物雙豐收;擴大小春糧豆和綠肥種植面積,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壤肥力,大力發展間套種植,繼續抓好水果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設施農業建設,探索設施農業條件下的新模式。

        2.2.3北部中山種植區。抓好旱糧生產,努力實現糧食自給,擴大夏播種植,充分發揮瓜、豆、薺等短期作物優勢,大力推廣間套種植,增加復種,恢復和發展綠肥作物種植,培肥耕地土壤;發揮山區優勢,充分利用空閑荒地,發展寒溫帶蘋果及其他果類,提高商品率,增加經濟收入。

        2.3南部種植業區

        河谷熱區由于地處邊疆,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差,交通不便,文化教育基礎差,缺乏科學技術知識,耕作粗放,因此熱帶、亞熱帶的自然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濕度不均,尤以紅河河谷明顯(包括干熱、半濕熱、濕熱河谷);水資源雖然豐富,但設施少、利用率低,而且抵抗水、旱災害能力很低;偶有春寒,導致冬季氣溫偏低,橡膠樹易受低溫冷害。

        恢復森林覆蓋率,保持生態平衡,減少泥石流,嚴禁毀林開荒,25°以上陡坡耕地及時退耕還林、還牧、還草。固定耕地,大搞臺地、梯田建設,培肥地力,主攻單產、增加總產,在實現糧食自給有余的基礎上,積極開發熱帶、亞熱帶水果和經濟林木。增加農作物熟制種植,發揮濕潤多雨、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擴大間套豆類、蔬菜及短期作物種植,增加復種,提高復種指數及商品率生產,促進商品、民族經濟的發展,為振興邊疆、鞏固邊防做貢獻。

        2.3.1河谷熱區。加強科技知識的普及提高,大力舉辦實用技術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廣先進科學技術,提高產量品質。在糧食自給有余的基礎上,以商品性生產為前提,狠抓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加快開發力度,發揮可開墾荒山荒地多、開發潛力大的優勢(建設臺地、培肥地力,引進勞力和人才,實行異地開發),積極穩妥地擴大熱帶作物的種植,努力發展冬早蔬菜,增加復種,用瓜豆類短期作物搞好間套種植,大幅度提高復種指數,解決自身吃菜難發展規模性的商品生產,組織好內供外銷。措施上:一是恢復和發展雙季稻,推廣稻―稻―肥、肥―稻―豆、稻―稻―菜(豆)、玉米/豆―菜、菜―玉米/菜―菜等模式。旱地上的糧豆、糧肥、糧菜等間套,確保糧食自給有余。二是以南溪河、紅河流域為主,優先發展速生、高產、周年供應的香蕉、芭蕉、菠蘿,耐旱而瘠的荔枝、芒果、酸角等熱帶、亞熱帶水(干)果,并改造老果園,建設新果園,建立種苗基地,嚴格控制病蟲害的傳播。三是紅河干流的濕熱河谷,李仙江、藤條江河谷具備橡膠生長的特殊環境,要積極穩妥地發展橡膠生產。四是充分利用自然優勢,發展香料和南藥生產,貴重的南藥有肉桂、砂仁、檳榔、蘇木、千年健、龍眼、胡椒等,同時重視攀枝花、龍竹、龍舌蘭、紫膠、咖啡、可可、得茅草及珍貴木材紫檀、楠木、柚木的發展。

        2.3.2南部半山區。一是穩定糧食面積,加快新品種示范力度,主攻單產,增加總產,實現糧食自給有余。二是增加復種,海拔1 300 m以下,推廣雜交稻,養留再生稻,示范稻―再―魚,或稻―再―蔬菜。1 300 m以上示范稻-慈姑或稻后的水生蔬菜等。三是發揮種植冬黃豆的歷史傳統,提高單產。部分雷響田,若遇旱年應水路不通走旱路,推廣玉米/豆,菜、洋―冬黃豆或洋芋等模式,既提高復種又培肥地力還能增加經濟收入。四是因地制宜發展茶葉、八角、水果、紫膠、核桃、棕片等,增加經濟收入。五是發展花生、芝麻、雜豆、蠶豆等經濟作物。

        2.3.3南部中山種植區。一是恢復森林覆蓋率,嚴禁濫砍亂伐,改變森林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土壤變得淺薄、肥力明顯衰退的狀況。二是嚴禁刀耕火種、廣種薄收,應固定耕地,培肥地力,改進栽培技術,主攻單產,增加總產,提高糧食自給水平,實現糧食自給。三是充分利用豆類、蕎子、洋芋等短期作物,努力搞好間套種植,即示范玉米/豆、菜、蕎、洋芋等。擴大綠肥種植,培肥耕地土壤。四是發展草果、茶葉、魯沙梨、核桃、棕片及其他水果,發揮山區優勢,增加經濟收入。

        3發展多熟種植的建議

        3.1強化領導,精心組織

        全州各級領導和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強對多熟種植工作的重視,負責組織領導和技術指導工作。與此同時,各縣市也要相應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技術指導小組。層層分解任務,把目標任務及早落實。

        3.2強化培訓,抓好宣傳與示范工作

        為保證工作的順利實施,應做好播種前和播種后的宣傳、培訓、田間指導及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各級農技部門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關鍵時段,要派出精干技術力量,深入各示范片區,采用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開展技術培訓活動,采取會議、專題培訓、田間現場講授,發放宣傳、技術資料等方式,多層次、多渠道地抓好技術培訓,做到戶有一個“明白人”,家有一張“明白紙”。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科普街等宣傳工具,使間套種技術家喻戶曉,提高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縣、鄉技術人員要按照技術方案,深入田間,對農戶開展巡回技術指導和服務,做到了核心區有技術專家,示范區有技術骨干,輻射區有技術人員。

        3.3抓好關鍵技術措施,做好技術指導服務

        結合當地實際,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技術實施方案。重點做好產前、產中及產后服務工作,加強品種布局與搭配、病蟲害防控技術、將各種先進實用配套技術真正落實到村組農戶。為保證糧經作物間套種技術推廣的增產增收效果,各縣市要結合科技入戶、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民培訓、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的實施,整合資源,加強指導和服務。深入挖掘、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域、栽培水平下的糧經作物間套種模式,不斷挖掘糧食作物間套種增產潛力,加快全州多熟種植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4抓好督促和檢查落實

        在開展間套種技術推廣的各個關鍵時期,州縣要及時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項目區的田間地頭,巡回指導,對計劃任務、生產資料就位落實、間套種技術措施培訓、中耕管理、病蟲害防治等5個環節進行全面督促檢查,及時協調處理和解決技術推廣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4參考文獻

        [1] 楊軍芳,周曉芬,孫麗敏,等.太行山前平原小麥/玉米輪作土壤養分狀況與農田氮、磷、鉀平衡分析[J].華北農學報,2011(6):181-188.

        [2] 段玉,曹衛東,妥德寶,等.內蒙古陰山北麓馬鈴薯與綠肥作物輪作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2):26-28.

        第7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年種植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方向,以大宗農產品穩定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優化區域布局,強化科技支撐,強化服務保障,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產技術普及化,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全面提升種植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目標任務

        年種植業生產的主要目標是:夏糧種植面積穩定在270萬畝,油菜面積增加到45萬畝;秋糧種植面積330萬畝,其中水稻面積310萬畝。力爭夏糧平均畝產穩定在380公斤以上,油菜平均畝產達到180公斤以上,水稻平均畝產達到575公斤。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達到95%,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0%,優質雙低油菜種植面積達到100%。全面應用輕簡、高效、節本新技術,推廣面積達到90%,其中麥套稻推廣80萬畝,秸稈全量還田面積達80%,全面實現秸稈禁燒。

        三、主要措施

        年種植業工作圍繞全委目標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工作上重點突出“五個提升”:

        1、以推進水稻“三改一創建”為突破口,提升現代糧食產業發展水平。圍繞糧食生產總體目標,大力實施以“旱糧改水稻、秈稻改粳稻、直播改機插、高產增效創建”為內容的“三改一創建”工程,進一步優化結構,提高高產作物和高產優質品種的比重,挖掘增產潛力,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一是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丘陵秈稻產區繼續推進秈稻改粳稻,提高粳稻在水稻中的比重;沿江、里下河優質專用小麥優勢區要做大做強,提升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競爭能力;積極引導農民采取麥油輪作等模式,穩定油菜種植面積。二是深入開展高產增效創建。認真總結近幾年高產增效創建工作的經驗,科學規劃萬畝示范片,集聚各類項目資金,合力推進,增強創建工作的計劃性,做到創建一片,成功一片。進一步加大高產增效創建投入力度,擴大創建規模,認真組織實施好部、省級萬畝示范片,加大市、縣(市、區)自建力度,加大整體推進工作力度,承擔整建制創建任務的要加大地方投入,確保整建制創建取得實效。加強萬畝示范片與龍頭企業對接,加快建成一批農田基礎好、標準化水平高、帶動范圍廣、市場競爭力強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提升創建水平。三是大力推進商品化育秧。針對一些地區農民育秧困難或秧苗質量不高的問題,以直播稻比重較高的鄉鎮為重點,以一個或相鄰幾個行政村為單元,建立一批高標準的集中育秧基地,大力推進商品化育秧,加快直播稻改機插的步伐。制定并推廣育秧技術規程,組織開展育秧人員技術培訓,積極推廣應用育秧新型基質、塑盤、無紡布、播種機等,提高秧苗素質。

        2、以實施農業重大技術推廣計劃為抓手,提升科技應用水平。圍繞主要農作物生產關鍵環節,加強技術攻關,集成推廣重大技術和高效模式,創新推廣方式,提高科技水平。一是加快主推品種推廣步伐。按照省公布的主推品種推介名錄,加大推廣力度,力爭主推品種覆蓋率提高5個百分點。立足稻麥周年高產,科學選用生育期適宜、產量潛力大、品質優、抗性好,深受農民歡迎的新品種。推進品種統一布局,充分發揮良種補貼、商品化育秧、萬畝示范片建設等項目的導向作用,引導品種集中連片布局,加快形成一個鄉鎮以一個品種為主的格局。二是集成推廣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加大主推技術推廣力度,水稻上大力推廣精確定量栽培、機插秧、麥套稻、拋秧技術;小麥上大力推廣稻茬小麥免耕機械勻播技術、弱筋小麥品質調優技術等;油菜上積極推廣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進一步配套完善稻麥秸稈全量還田技術,通過鎮壓、水漿管理等措施,提高秸稈還田的出苗、發苗質量。突出抓好小麥拔節孕穗肥、水稻穗粒肥等高效施肥措施的落實,指導農民因苗適期施肥,挖掘產量潛力。三是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治。突出重點作物和主要病蟲草害,采取農業防控、物理生物防控和化學防控相結合的綜合防控措施,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

        3、以推進耕地質量管理為重點,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切實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加快推進市、縣兩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區域站建設,開展耕地地力評價工作,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質量預測預警體系。積極開展補充耕地質量評定與驗收,努力提高補充耕地質量。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建立健全“五個一”科學施肥推廣體系,開展示范縣創建活動,實行整縣整鄉整建制推進,引導企業生產主推配方肥,指導農民用好配方肥。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組織實施好產能建設田間工程、良種繁育和農技推廣體系、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等項目,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實施土地平整、機耕道、農田林網工程,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高標準農田面積,增強高產穩產能力。針對近年來自然災害發生特點,強化應急管理,減輕災害損失。完善災情調度與預警制度,加強農業、氣象、水利等相關部門的配合,準確掌握農情、墑情、水情、氣象等信息,適時組織專家會商,準確判斷災害發生趨勢,及時預警信息。完善防災減災技術體系,突出抓好農作物抗逆栽培、災后增肥、水漿管理、生長調節劑應用等行之有效的防災減災技術措施,提高災后恢復生產能力。

        第8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關鍵詞】蓖麻產業;子長縣;發展現狀;對策

        蓖麻是一種特殊的工業油料作物,是當前國際市場上非常暢銷的產品。蓖麻生產主要是提取蓖麻油,蓖麻油具有粘度大、比重高,低溫不凝固,高溫不變質,不燃燒等特點,可應用于航空和精密的高級油,剎車油和防護油。還可以通過水解、酯化、環氧化、裂解、聚合、衍生等手段,加工成上百種高附加值的精細化工產品,具有耐低溫性、耐光、耐氧化和耐熱、抗老化等性能,被廣泛的用于汽車、船舶、機床、建筑、軍工醫療衛生等行業中,被稱為再生的“石油”資源。蓖麻脂化成的甲脂、丁脂還是生產劑、塑料、化妝品、洗滌劑等的主要原料,榨油的餅柏可作肥料,經脫毒處理后作飼料,蓖麻葉可養蓖麻蠶,因此用途十分廣泛。

        目前世界年需蓖麻籽190—240噸,我國年需量40萬噸以上實際生產總量不足20萬噸,缺口達一半以上,國內有大中型蓖麻油加工企業近二十多家,其中年加工萬噸以上者8家。由于受蓖麻原料供應短缺的困擾,多數加工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蓖麻油的供應和需求相甚遠,70%的需要進口。因此,蓖麻種植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貿易需求。

        1.子長縣種植蓖麻的發展現狀

        1.1子長縣種植蓖麻概況

        子長縣隸屬于陜西省延安市北部,北靠橫山、南接延川、東連子洲、西鄰安塞,位處于黃土高原腹地。境內地勢起伏、溝壑縱橫。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響,此地區氣溫較低、平均氣溫在9℃,平均降水量在500mm左右,無霜期為175天,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但境內有清澗河、無定河、延河三大水系穿過,可對干旱的氣候進行調節。子長縣土地廣闊,土層深厚,多為黃綿土,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積溫有效性高。根據蓖麻的生物學特性,子長縣非常適宜種植蓖麻。同時,縣內勞動力充足,具備發展蓖麻種植的人力資源,而且此地區有大面積種植的歷史,為我縣蓖麻種植和產業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境內無化工企污染,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為蓖麻品種繁育、改良、規模化種植、基地建設等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1.2政府加強政策扶持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蓖麻市場的需求逐漸增大,子長縣認真分析當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后,確定將蓖麻作為主導產業進一步發展。為了全面促進產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如免費發放種子、地膜、肥料、提供脫殼機使用等,大力發展蓖麻產業,以全面增加農民收入。隨著政府對當地農民的政策扶持和經濟發展導向,農民對蓖麻無論是從作物種植、栽培技術,還是經濟效益、市場發展都有了深層次的認識。2009年在子長縣政府的推動支持下種植面積達到22400畝,平均每畝產450-500斤,畝產值1300-1600元;2010年種植面積26800畝,平均每畝產480-520斤,畝產值1600-2000元。

        1.3科學研究的技術支持

        從2003年開始,子長縣中藥材開發中心從山東引進了蓖麻雜交種,并組建了技術服務隊,具體負責蓖麻新品種技術培訓、新技術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按照產業發展思路,著力培育適合我縣種植的新品種,改變傳統的蓖麻品種及種植技術,為實現全縣中藥材規劃種植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研究出的蓖麻雜交新品種,在2008被陜西省農作物審定委員會認證,獲得“秦蓖2003”雜交種專利證書,填補了陜西乃至西北五省沒有蓖麻雜交種的歷史空白。2008年在楊凌農高會被評為后稷特別金獎。高科技的研究水平、精湛的研究人員形成了良好的蓖麻產業服務體系。

        2.子長縣蓖麻產業發展對策

        2.1探索訂單種植新道路

        由于子長縣與外界交流較少、農民信息較為閉塞,市場經濟發展緩慢,對蓖麻的銷售造成了一定的阻力,而且形成生產與銷售的錯位,出現賣難買難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民種植蓖麻的積極性和經濟收入。為了促進蓖麻產業化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解決農民種植蓖麻的后顧之憂,子長縣在示范推廣的過程中探尋出訂單蓖麻產業發展的新道路,即通過蓖麻訂單農業合同,“中心+技術+農戶”的形式,由中心組織農戶建立蓖麻種植基地,將中心和農戶牽在一起,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包銷產品,解決了難賣的問題。同時還組織定點收購,在一百畝以上的村配置蓖麻脫殼機一臺,積極聯系油脂廠,保證產品不積壓,在各個鄉鎮設點收購,現款兌付,不打白條,確保產品不積壓,從而完成了蓖麻生產最大限度的產值轉化。發展蓖麻訂單農業不僅是在現有形勢下新型推廣方式的一種有益嘗試,而且還能保證收購,采取農民自愿的方式,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

        2.2積極開展技術宣傳和培訓工作

        為了推進子長縣蓖麻種植產業的發展,特別印制了蓖麻前景和種植技術要點20000余份,及時發放到種植戶手中,為農民科學種植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結合技術指導和培訓,通過熱線電話、科技110、技術咨詢外、發放資料、走村串戶、到田間地頭作實地指導,努力提高技術入戶率。采取多手段、多渠道的方式對蓖麻的生長特性、合理種植、適時播種、科學管理、適時采收等技術和問題進行講解,使農戶掌握基本的種植技術,增加種植效益。

        2.3樹立典型,全面推廣

        為推動子長蓖麻產業的全面發展,使子長縣種植蓖麻形成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組織召開觀摩現場會,以樹立典型的形式,推動示范輻射的作用,帶動連片發展。在會場上,通過安排田間觀摩講解,用圖片展覽、光碟片等方式進行宣傳,吸引當地的農民,使其對種植蓖麻的發展前景有一個正確而良好的認識,從而激發廣大農民種植蓖麻的熱情,為擴大蓖麻種植規模奠定基礎。

        2.4定期檢查督促,確保科學的田間管理

        為了使蓖麻種植能夠切實得到重視,科學田間管理技術能真正落實到位,組織人員定期對種植面積、種子發放、播種施肥、出苗、定苗、整枝、收購等問題進行深入檢查監督,以確保各項技術和田間管理措施落到實處。 [科]

        【參考文獻】

        [1]徐良.我國蓖麻產業發展現狀及其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

        [2]劉秀麗,陳海山,劉艷杰等.白城市蓖麻產業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3:(5).

        第9篇: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范文

        名揚在外:技術支撐,聚焦靈魂人物

        群松合作社,2012年在領頭人佘希軍的牽引下,由7名股東共同出資100多萬元合資創辦。現有30多戶村民入社,種植模式以大棚設施栽培為主,規模達13.33 多hm2,而露地種植面積相對較不穩定,隨市場行情變化而增減,平均在26.67 hm2左右。合作社種植品種豐富,多采用本地品種,黃瓜、西瓜、茄子、辣椒、豇豆、西紅柿等10幾種常規蔬菜皆有。其中茄子、黃瓜為主栽品種,種植面積均為13.33 多hm2,日產量5 000~7 500 kg。

        盡管合作社并未外請技術員,社內技術骨干僅2、3名,但合作社的種植水平卻名揚潛江,而這一切都得聚焦于佘希軍這個合作社靈魂人物的身上。佘希軍,年未五十,沉厚寡言,樸實無華的外表之下滿腹技術,中學畢業后繼續華中農業大學園藝專業函授教育,理論充實的同時實踐經驗也著實豐富,合作社開辦之前一直任職于武漢原野公司,從事蔬菜技術指導工作,練就了一身蔬菜種植的技術本領。

        在佘希軍的全程技術跟蹤服務下,合作社的蔬菜種植幾乎都有了理想效果:大棚栽培模式得以全面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代替了化肥,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常發病害得到了生物性防治,蔬菜抗病性、抗逆性、豐產性、安全性都有了整體提升,種植技術、種植模式在不斷地鉆研更新中。如此過硬的技術保障之下,盡管運營僅3年有余,合作社所產蔬菜皆因品質、口感俱佳,名氣已傳遍潛江市內外,產品直銷本地蔬菜市場外,還遠銷武漢、仙桃、天門及荊州等周邊地區,外地商戶甚至都進村提貨,每日交易現場火爆非常。

        輻射助益: 脫貧摘帽,刮“返鄉種菜風”

        于群松合作社而言,技術是第一道保障,而科學的管理也是促成合作社日新月著的關鍵手段。為擺脫以往蔬菜種植質量不一、收益低下的僵局,合作社采用了“統一種植計劃、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產品銷售”的管理戰略,以提升社員的整體效益及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

        在種植計劃的制定上,合作社在根據市場行情做出市場準確預測的同時,社員統一上報個人種植計劃,股東再根據預測結果做具體的商議調整。做出種植面積的安排后,再進行品種的種植分配,而具體分配則根據社員自我意愿、社員勞力狀況及科學合理等3大原則來綜合進行,既尊重了社員的主人翁地位,又遵循了市場的客觀發展規律;在技術指導、農資供應及產品銷售等環節,合作社都勞心勞力地為社員統一安排,技術骨干全程跟蹤服務,農用物資統一發放配送,生產產品統一收購交易,社員在種植效益大幅提升的同時,還省去了大批人力、物力的耗費。

        3年多的時間,靠著專業的技術與科學的管理,合作社如今的境況已今非昔比,社員隊伍不斷壯大,意欲入社的村民在持續增加,甚至延伸至了外村;種植規模也在同步上漲,下半年預計再發展蔬菜栽培面積6.67 hm2。而佘口村也為此煥然一新,大田作物種植多轉向了蔬菜大棚栽培,原先7 500元/hm2的收益提升至15萬~30萬元/hm2,蔬菜種植規模仍在逐年遞增,村民脫貧摘帽的步伐在顯著加快。更值得關注的是,蔬菜生產的高效益已“誘使”村民興起了一陣“返鄉種菜風”,如今村里的蔬菜種植戶多是肯學肯鉆的80后年輕一代,種植隊伍明顯年輕化,其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創新發展的內在潛力,為合作社的發展又增添了一份安心的保障。

        雙刃效應:遠愁近憂,緊扼三大關口

        近些年來,中央對于現代農業的政策關懷與方針引導,為蔬菜行業創造了新時代的發展機遇,全國從事蔬菜種植的生產基地、家庭農場、蔬菜合作社等新型主體遍地開花,群松合作社同樣催生于這樣的行業大環境之中。然這樣的興盛形勢猶如一把雙刃劍,行業競爭同比無限增加,蔬菜市場價的波動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加之氣候等不可逆因素,這幾年的蔬菜市場已出現了不穩定的態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视频 | 亚洲国产v高清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精品一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国自产观看 |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91密拍 |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