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

        第1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新課標和新教材最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方式的培養,倡導探究性學習和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所以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筆者采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問題,營造探究氛圍,使學生在觀察、討論、探究、合作交流中相互啟迪、自主學習、構建模型。

        二、教學分析

        (一)教材分析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的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第二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的功能,這一節是在此基礎上探討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幾種方式,在細胞膜的亞顯微結構基礎之后,帶領學生繼續探究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幾章節的學習,學生對于細胞的分子組成、基本結構和探究的基本步驟已有了一定的認識,能理解細胞膜是系統的邊界,并且大部分學生已經對生物有了較濃厚的學習興趣,很渴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物質是怎樣進出細胞的,有哪些方式等有關細胞功能方面的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比較物質出入細胞的各種方式的異同。

        ②教學難點:理解滲透作用原理。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簡述擴散的特點。

        ②闡明滲透的概念及原理。

        ③比較說明紅細胞吸水與失水的原因;概述被動轉運和主動轉運的概念;比較擴散、易化擴散和主動轉運。

        (二)能力目標

        ①學會綜合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

        ②設計實驗,逐步領悟探究過程的一般方法與基本思想,培養自身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③通過構建模型和概念圖,提高知識建構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分析擴散和滲透作用的過程,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利用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生命。

        ②領悟科學探究思想,體驗探究活動中的成就感。

        ③通過探討問題,設計實驗,培養合作意識和實事求是地對待實驗結果的態度。

        四、教學策略與手段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改變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和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以問題探究教學為主線,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討論法、實驗法、學案導學、模型建構等方法開展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

        (二)課前準備

        ①學生預習本節課相關知識,提出相關問題;

        ②教師針對教學設計準備好相關的多媒體課件、學案,實驗所需的材料和用具。

        五、教學過程

        (一)導課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思考(多媒體展示不同物質通過不含蛋白質的脂雙層):

        ①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脂雙層?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②氨基酸不能通過無蛋白質的脂雙層,但是能進出細胞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思考問題,根據教師引導總結出不同物質通過細胞膜的幾種方式。

        (二)學習擴散

        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親手實驗將墨水滴到燒杯中并觀察現象,并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是擴散。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觀察實驗現象,討論、交流。

        師生共同總結出擴散是分子從高濃度處向低濃度處運動的現象。

        教師設計問題串:

        ①漏斗的液面為什么上升?

        ②如果用一層紗布代替玻璃紙,液面還會升高嗎?

        ③如果燒杯中也是同樣濃度的蔗糖溶液,結果會怎么樣?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歸納出產生滲透現象兩個必要條件以及滲透的方向是從低濃度溶液到高濃度溶液。 教師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微觀展示滲透實驗。

        問題探究:①滲透是水分子跨過膜的擴散。擴散的方向是怎么樣的?

        ②那么滲透作用與擴散現象相矛盾嗎?

        (三)學習主動轉運

        教師組織引導,創設問題情境:①海帶中碘的濃度高出海水中碘濃度的200倍,但是海帶照樣從海水中吸收碘,由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運輸。

        師生共同小結:設計表格對擴散、易化擴散、主動轉運進行比較。

        第2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高效課堂 育人為本 改革創新 學案實錄

        “高效課堂”的提出與興起與當前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題密切相關。“高效課堂”的提出本身就是服務于知識教學的。

        以育人為本的教育,不但不影響升學,而且會促進升學、保障升學。而且教育時程越長,育人為本的教育對學生升學的價值貢獻就越大。

        一、“高效課堂”的標準

        1.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現高效就要讓人有興趣。真正的高效課堂能調動起每一位同學的興趣,使每一位同學都學有所獲,因此要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2.促使師生、生生多維互動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師生能夠積極互動才算是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問題交流與探究為紐帶的師生與生生間多維互動的課堂。

        3.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的課堂是高效課堂

        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十分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上活躍并不只表現在行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思維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跳躍起來。

        二、“高效課堂”的創建

        1.活躍學生思維

        “授課質量決定于教師激發學生求知熱情的能力,以及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的能力”。另外,教師要使學生從思想上改掉以前依賴教師的思維定勢,養成積極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2.做好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直接影響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影響一節課的效果。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有利于高效課堂?高效課堂的教學設計講求實際,針對性強,流暢完備,能用簡便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快捷掌握知識,突出重點有辦法,突破難點有竅門,關注學生有點子。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各有側重點,探究性教學設計重在使學生處于一種解決實際的生物學問題的情境中,強調“知識的獲得固然重要,掌握知識如何獲得的過程更為重要。”實驗性教學設計重在實驗過程的科學設計與完成并交流,這對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資料分析性教學設計重在信息的獲得方法,學生在討論交流中的新認識,讓他明白科學是向前發展的,教師及時多層次、多方面地給予鼓勵性評價,等等。好的教學設計還要教師在課堂上盡可能完美展示。教師要把握學情,控制節奏,巧妙引導,精評精講;學生能在自學、討論、質疑、交流、檢測的緊張節奏中獲得真知,提升能力。當然,教師課前也應該多收集與教學有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同時利用電教設備制作優質的課件輔助教學,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地展現生命的美麗神奇,提高課堂效率。恰當的方法使知識的落實在培養能力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同時也能營造學生交流合作的氣氛,發展學生的情商,讓學生知道生物科學不僅有趣而且有用,這樣的課堂自然高效。

        3.優化學習方法

        高效的課堂教學要始終“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責任分工的互學習。它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于為他們的自我表現和相互間的交流提供更多更廣的時間,使他們能夠在合作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創造“可教時刻”吸引學生,同時把自主學習、小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把競爭的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在合作競爭中獲得成功。高效的課堂教學同時也要加強實踐學習,當下所謂的高效課堂,大都指向與升學考試緊密相關的學科課程的書本學習,很少有人研究學科實踐性學習。其實,課外的實踐性學習與課內的書本學習,是高效課堂的“一體兩翼”。我們來看一個美國初中生物課的案例。在有關“細胞”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份課后作業──辦一份報道細胞的雜志。要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成員分別擔任編輯、作家、發行者、藝術編輯等不同角色。內容包括:報道目前有關細胞和顯微生物學的信息;糾正一些大眾關于細胞生物學的錯誤觀念;關注法律界對DNA研究的疑問;討論當今世界日益尖銳的生物學的倫理問題,如克隆、基因治療、試管嬰兒、DNA指紋、基因工程等。完成后的雜志可以在學生中傳看或上傳到網上。應該說,這節課上引入了許多非生物學的人文性的東西,它關注了內容、活動及其學習方式的人文性,因為富有遷移力和情意支持的科學知識遠比那些缺乏生活性、人文性的科學知識更有價值。顯然,高效課堂不僅僅是發生在一節一節的課內時空的故事,課堂發生的故事也不僅僅是師生在課堂里面的現場演藝,而是與學生課堂生活與學習相關的課外的廣闊天地,與學生的課內學習息息相關。一句話,遠離了生活的課堂,不僅其內容是貧瘠的,其思維與體驗也必然是空洞的,甚至會常常發生“斷路”。高效課堂的“源頭活水”是學生的實踐知識。知識可以傳授,但“情感、態度、價值觀”光靠講授是不行的,思維品質的培養光靠講授也是不行的。總之,思維的過程、人生的感悟等這些高效課堂追求的高價值教育目標,僅僅靠課內的講授與學習是不行的,必須有生活經驗的滋養。

        總之,高效課堂是一種雙贏的智慧。它的研究很有價值,值得每一位教師探索。從老師的角度,要想課堂變得高效,老師對課堂要有創新:啟發激趣,讓課堂變得生動;質疑交流,讓課堂變得有理;提倡合作,讓課堂變得融洽。從學生的角度,要想課堂學習高效,就必須“會聽、勤思、敢說、善問”。會聽:上課時專心聽課,耐心地聽同學們的發言,邊聽邊思,精力集中;勤思:積極思考提出的問題和同學們的解答情況,要在學習過程中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思考;敢說:上課要大膽發言,敢大聲說話,敢于反駁別人乃至老師的觀點;善問:沒聽懂的內容和在練習反饋中遇到的不會的問題,要善于問,在課堂上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能夠適應學生,因勢利導,鼓勵帶動,激發興趣;學生能積極配合,主動探索,發展自我,師生共贏,高效課堂才會越走越穩。

        參考文獻:

        [1]曹惠新.一節公開課后的反思.中學生物教學,2009,(5):21-23.

        第3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正 文】

        新世紀生物科技突飛猛進,面對浩如煙海的生物學知識,課程專家們根據我國實際,精心挑選了6個模塊(3個必修、3個選修)。這些模塊既相對獨立,又密切聯系實際,課程核心知識突出、結構嚴謹,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充分體現了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本文擬通過比較高中生物新課標與舊教學大綱在對應部分內容上的增刪和課程理念上的區別,提出新高中生物教學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表: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與舊教學大綱對應部分內容增刪比較必修1《分子與細胞》

        增加的內容

        刪除的內容

        說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細胞的分子組成

        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實驗)

        分析細胞學說建立的過程;

        使用顯微鏡觀察多種多樣的細胞;

        觀察線粒體(實驗)

        細胞的結構

        簡述細胞膜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實驗:使用高倍鏡觀察細胞

        嘗試建立真核細胞的模型;

        質的流動等;

        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實驗);

        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說明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植物的礦質營養;

        細胞的代謝

        研究影響光合作用速率的環境因素;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義;

        (舊大綱中是“細胞”和

        通過模擬實驗探究膜的透性(實驗);

        人與動物體內糖類的代謝;

        “生物的新陳代謝”部分) 探究影響酶活性的因素(實驗);

        人和動物體內脂肪的代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實驗)

        人和動物體內蛋白質的代謝;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細胞的增殖

        模擬探究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系

        細胞凋亡;

        討論惡性腫瘤的防治實習:搜集有關干細胞研

        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

        究進展和應用的資料;

        搜集惡性腫瘤防治方面的資料

        從內容上看,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有如下主要特點:(1)課程核心知識突出、結構更嚴謹、內容更集中,新增了一些最新的科技成果;(2)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把科學探究作為學習生物學的中心環節;(3)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如結合具體內容,安排了“方法介紹”“提出假說”“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等小欄目予以指導,將建構模型的思想落到實處,讓學生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4)課后練習和章檢測題設計得更加科學、實用、靈活。除了內容標準的變化外,“新課標”在課程理念上倡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尤其是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把科學探究和自主學習作為中心環節,重體驗、重過程、重發展,引導創新與實踐。為了完成新課程標準賦予的各項使命,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1.必修1與后續知識的關系

        在新課程實施中,各校的教學計劃不一定相同,但無論哪一種排課順序,必修1總是最先學的,因為它選取了細胞生物學方面最基本的知識,用36學時來學習這一核心內容足以說明其重要性(現行教材“細胞”部分僅用15學時)。而我們發現,其他后續模塊都是在該模塊基礎上的延伸、提高、應用和拓展。例如,必修1中“細胞的增殖”就是必修2中“減數分裂和遺傳基本規律”的基礎;模塊1中“酶在代謝中的作用”是選修模塊“酶的應用”“微生物發酵”“蛋白質的提取和分離”的基礎。通過本模塊的學習,學生將在微觀層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本質,而選修模塊排在必修模塊之后,這就意味著必修課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選修課程的開設前景、學生的興趣,甚至他們對專業和職業的選擇。

        2.講授教學與探索教學的關系

        探索式教學,在“探索未知、增添新知、追求真知”方面起到了“講授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標”大力倡導探究學習,而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相對應的是教學方法上的變化。但就目前的條件而言,講授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傳授知識),沒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力的提高便無從談起。一堂課究竟采取何種教學方式,要因人、因時、因課制宜,而不要一味追求“時髦”。

        3.教與學的關系

        今年6月中旬,筆者出省考查,聽了課改實驗區的1節公開課——“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這是一節成功處理教與學關系、實現二者和諧統一的示范課。在上課過程中,王老師先后給學生提出5條學習建議:(1)閱讀課本及插圖“骨髓干細胞分化示意圖”,提出與細胞分化有關的問題進行討論;(2)完成“觀察植物器官的切片”的實驗(注意:實驗目的、材料、玻片標本制作、交流、繪細胞簡圖);(3)閱讀課文,思考“植物的組織塊能發育成完整的新植物嗎?”并討論;(4)閱讀課文及插圖,討論植物組織培養與細胞全能性表達的關系;(5)在學習細胞分化和細胞的全能性知識的基礎上,可提出新問題進一步探究,提出學習本章知識以來存在的疑問,完成自我檢測。

        整堂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自主學習,課堂氣氛活潑、有序。由此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一方面,我們今天在課堂上教并不完全為了讓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是為了讓他們能夠形成終身受益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組織教學仍然非常重要,放任自流不等于自主學習,學生應在教師教學設計的引導下去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課堂活動不能游離于教學之外。

        4.終結性的考試評價與多樣性、形成性、發展性的綜合評價的關系

        終結性的考試評價是必要的,在促進學生學習上確實起到作用,但也存在明顯的弊病,如學生常常會為考試而學習,評價也易受到主觀因素的干擾,缺少全面性和客觀性。新課標的實施為我們改變評價方式創造了良好的氛圍,隨著新高中生物課程的實施,我校還將進一步完善對學生實驗技能的評價:可由教師評,也可由學生自評、互評,如建立“學生實驗技能成長記錄本”,對學生參與實驗的整個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并進行實驗”“觀察和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和交流”以及必要的“進一步探究”等情況)進行全面評價,充分肯定其優點和進步,促進學生在原有對水平上的繼續發展。改變以往評價只看卷面“分數”的傾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考試評價相結合的體系。

        5.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的關系

        第4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基因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小組型學習;演講型學習

        基因工程課是在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綜合發展的基礎上誕生的一門嶄新的生物技術科學[1,2],是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必修課,也是醫學類和生物學其它專業的專業選修課,該課程內容及研究對象比較微觀,內容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來理解其中的內容,加之課程內容較多,在教學活動中容易造成課程內容難以取舍、教學進度緩慢、學生理解費力,學生容易產生畏懼和厭倦心理,最終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其中,“基因操作主要技術原理”是該課程中的一個重要章節,涵蓋核酸研究和基因操作的最經典、最基本的方法,涉及內容繁多,技術先進、抽象。該部分內容幾乎涉及操作的全部內容,而且各項技術和方法在現代分子生物學研究中不可或缺,因此,正確處理這一章節,提高其教學質量,是整個基因工程課程教學成敗的關鍵。本課題組在長期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形成了一套以“小組學習”和“演講式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節約課堂時間和提高整門課學習效果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教學方法實施

        一是多媒體輔助的課堂講授(A型):基因操作技術,具有很強的前沿性,知識體系存在的抽象與具體并存、微觀與宏觀結合的特點,因此傳統教學法很難將具體知識通俗易懂地講授給學生。多媒體輔助教學是集文字、聲音、圖象、動畫、影像活動等多種傳播媒介于一體的教學手段,具有一些傳統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靈活地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尤其是基因操作技術中的的原理及過程演繹,可以借助多媒體,清晰直觀地展示出來。

        二是以課前學生接受任務,課堂以學生演講和陳述為主,課堂討論和老師講解為輔的自主教學,又分為兩種,一是學生個人課前給定任務(即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針對某一小部分進行課前備課、查閱資料、準備講稿和課件,課堂上講述)(B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課前給定任務,課堂上,小組各成員分配到其它小組同時講述,并主持討論,最后由老師講解難點,即小組型學習[3]和演講型學習[4]的結合(C型)。

        二、教學設計的動因分析

        教學方法的設計,是依據教學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是否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A型多媒體輔助教學(CAI)是20 世紀90 年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與CAI技術結合的產物,具有一些傳統手段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可以靈活地把文字、聲音、圖象、動畫、影像活動等多種傳播媒介組合到一起,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徑地向學生傳遞信息。由于采用前述等媒介,可以消除傳統教學中學生聽課的感覺疲勞,在某種程度上能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興趣。

        B型模式是給予激發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學生對新知識從陌生到熟悉,最后到展示,全過程完全靠自己完成,能夠增加自信心和自我賞識,因而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興趣;課程設計時,還考慮到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要不斷開發學習方法,如請教、查閱、討論、總結和敘述等,通過這些方法的應用,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C型模式是在B型模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教學設計更多的是基于組內討論、團結協作、集體榮譽感。小組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但能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還能夠增進同學感情,提高協作能力和增強集體榮譽感。

        三、教學效果比較

        對本院2002年-2010年9年間10個教學班級采用不同教學模式的效果,對以上三種方法,從實際占用課時、本部分學習成績、對整門課程的遷移等方面進行分析比較。其中本部分學習成績參考指標為:課后測驗成績-課前測驗成績;對整門課程的遷移參考指標為:分子生物學期末考試平均成績與該學期本班其它各門功課平均成績的比值。

        實際占用課時見表一。由于本章節大綱中規定課時8課時,采用傳統型教學(黑板+粉筆),在規定的是間內很難完成教學,即便采用A型模式,也較難完成任務。采用B型模式,能按規定時間完成教學,原因是學生在準備任務的過程中,已經自主地將相關知識和背景知識通過自學,達到熟悉掌握的程度,而且作為聽眾已經具備知識,所講內容更易理解,因而進度較快。采用C型模式,不但能按規定時間完成教學,而且平均能夠節約1學時,原因是學生在準備任務的過程中,不但能夠取得B型模式的效果,而且由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分配任務,這樣學生在準備階段,處在一個小組內,小組成員共同準備,交流目的明確,動力充足,交流探討的程度更深,因而講解更流暢,聽課更易接受;再有,講述著面對的是小群體(5-6名同學),討論更加簡潔直觀,進程更加流暢,最終表現為課堂內完成任務也容易,占用時間短。

        第5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 生物制藥;實驗教學;創新思維;科研素質

        一、實施背景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而生物制藥作為其中應用導向較強的領域之一,其實驗教學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通過合適的實驗教學體系培養適合社會與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是生物制藥人才培養的重點內容[1,2]。基于高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后對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培養的注重,針對我國生物制藥產業源頭創新能力薄弱、基礎研究落后的客觀現實,我們以學院總體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重新構建了生物制藥本科實驗教學體系,其根本目的是突出應用理論與技能的系統訓練,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科研素質的塑造。

        二、總體思路

        根據專業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需要,更新了實驗課程體系,確定了實驗教學的總體思路與規劃。將實驗教學設計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主要在專業基礎課中開設,確保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實驗技能;第二層次以跨課程的綜合性實驗為主,融合各門專業課實驗教學內容,重在培養學生系統完整的知識結構和能夠融會貫通地運用各種實驗技能的能力;第三層次以開放性和創新性實驗為主,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科研課題設計,主要在選修課及課余時間進行,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科研能力與創新素質。最終形成夯實基礎知識技能-形成綜合應用能力-拓展科研創新素質的多層次實驗技能培養模式。其中跨課程綜合性實驗及開放創新性實驗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與特色項目。

        三、具體內容

        1.跨課程的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

        通過將相關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內容的整合和重構,從生物制藥首屆學生(03級)開始,即開設了跨課程的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

        在實驗總體設計上,以完整的基因工程藥物開發流程為主線,整合了《基因工程》、《發酵工藝原理》和《生物技術藥物藥劑與藥代動力學》的實驗內容,并將教學內容分成不同模塊,指定負責教師自編實驗教材;從知識點上涵蓋了基因工程上游技術(包括基因的定位、篩選、克隆、表達、活性及功能的鑒定和分析)與下游技術(包括發酵、提取、純化、鑒定分析、凍干等技術)以及藥效、藥理、毒理和安全性評價的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系統性與連貫性;在實驗題材上,將來自生物制藥研究所的T細胞受體基因治療藥物及重組白介素-18蛋白藥物等成熟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并以其研究過程為例,講解了生物制藥的研究與開發流程,提升了實驗教學的學術層次,并推動了科研與教學相互促進;在師資力量方面,由來自理、工、醫學等不同背景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以發揮專業優勢;在實驗設備方面,充分整合了現有教學資源,并將新購置的流式細胞儀、蛋白層析系統、毛細管電泳等先進儀器以不同的方式應用于教學,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水平,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考核方式上,首先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學術論文的格式撰寫實驗報告,鍛煉了學生的科研素養,同時以知識競賽的形式考查了實驗相關知識與技能,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鞏固了教學效果,整個教學氣氛生動活潑,效果明顯。

        2.科研課題設計

        由于選修課具有前瞻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與靈活機動的教學形式,目前在選修課《腫瘤生物學》與《抗體工程》開設了科研課題設計。目的是通過全新的教學模式拓展創新思維,使學生具備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和科研課題的能力,整個過程由學院實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加以管理與實施。

        具體流程如下:首先是準備階段。主要是由學生分組自行完成指定教學內容的備課與講授,目的是為課題設計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并由全體本科生導師組成評議組對學生講課情況做出現場分析和點評。第二階段為選題與標書撰寫。在大膽假設、科學論證的原則下,學生提出各自的課題,并與導師討論課題的可行性。定題后,分別完成資料的調研,研究方案的制定,并嚴格按照國家自然基金申請書為模板撰寫課題計劃書,最終提交研究方案。第三階段為課題評定階段。由教師對學生提交的研究計劃進行點評與修改,指導學生最終完成整個實驗設計。根據理論課的授課情況和最終計劃書的水準評定學生的成績。對于兼具創新性與可行性的研究計劃,可作為畢業論文及學生創業計劃的藍本。

        3.開放、創新性實驗

        主要面向三、四年級本科生。目的是充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創新實踐平臺。學院實驗中心與研究所的場地及設備現已全面向學生開放,并設立了專門的本科生創新實驗中心。在課題立項方面,首先鼓勵學生總結所學知 識技能,凝練自己感興趣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教學大綱以外的、有一定深度的創新型實驗。此外,鼓勵教師積極申報開放性實驗項目,這些專職教師通常活躍在教學的第一線,對教學重點及學生的具體知識水平有深入了解,能夠設計出即合乎學生實際,又能拓展思維的課題,具有更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然后通過宣傳招募的方式吸收學生積極參與。

        四、主要成果

        目前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共設128個學時。經過03級與04級的實踐,獲得了初步的經驗,鍛煉了師資隊伍,并根據教學需要自編了兩版實驗教材。擬經過三輪教學實踐進行規范,成為學院實驗教學的骨干課程與特色項目。在03級綜合性實驗課程結束之后,我們分實驗設計、實驗條件、實驗管理、教學效果幾方面,設置了二十項指標,在全體學生中進行了匿名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各項指標的滿意率均在90 %以上。學生普遍反應;通過綜合性實驗,其專業知識、實驗技能與科學思維都有顯著的提高。

        在科研課題設計方面,03級本科生共完成科研課題設計22項。研究方向涵蓋了基因工程抗體、RNA干擾、重組細胞因子、抑癌基因等腫瘤治療的前沿領域,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充分拓展。此外,通過獨立完成課題設計,還培養了學生獨立、嚴謹的科研態度,并使其對課題申報的整個過程有了一定認識。

        在開放性實驗方面,結合學院實際情況,制定了完善的生科院實驗室開放實施細則。教師申請并組織完成開放性實驗項目3項,學生參與17人次;

        接受了以上教學模式的嚴格訓練后,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素質、實踐能力顯著增強,03級本科生進入實習后,獲得了實習基地的一致好評,已成為各基地研發、生產的骨干力量。以本教學模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教改項目于2007年獲得廣東藥學院教學成果二等獎。

        五、發展思路與規劃

        本教學模式經歷了兩年的探索、實踐與總結。在對實際教學效果、教師反饋意見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對該模式不斷加以完善,并制定了下一階段的發展思路與具體措施。

        在驗證性實驗層次,將開設競爭性實驗。目的是加快教學內容更新,減少現有教材中已顯陳舊的實驗內容,同時根據學院專業特色及教師專長,增加具有本院特色、切合人才培養需要的實驗項目。具體方案是:各門專業課在開設必修的基本實驗、經典實驗,確保學生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的同時,設置一定比例的機動實驗課時,由各門課程任課教師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編實驗講義。首先經過試講與預實驗并由全體任課教師評審,然后向學生公布各門課程的候選實驗,學生通過網絡或書面申請方式選擇感興趣的實驗。最終根據學生選課結果,確定開設的實驗項目。

        在綜合性實驗層次,在保證現有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高質量實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物科學上下游技術認識的連貫性和綜合運用能力,擬合并《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為一個綜合性實驗,并論證《細胞生物學》、《現代遺傳學》、《細胞分子免疫學》三門課程合并為綜合性實驗的可行性。最終實現如下綜合性實驗教學體系:通過三年級上學期的分子生物學綜合性實驗克隆獲得目的基因,在下學期的基因工程綜合性實驗中進行基因表達產物的活性、產量的檢測,發酵體系的建立、發酵工藝的優化、提取純化工藝、藥代藥效學檢測。從而將生物技術與生物制藥(基因藥物、蛋白藥物)整個過程融會貫通,形成系統、開放的實驗教學平臺。

        在開放、創新性實驗方面,將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需要緊密銜接。針對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下游技術瓶頸,以開放性實驗為平臺提高對下游技術的培養力度。擬以學院籌建的核酸蛋白分離純化中心為基礎,大力拓展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吸引來自企業的師資力量與橫向課題,將部分課題研究內容以開放性實驗的方式由學生自主設計完成,并劃撥部分橫向課題經費作為開放性實驗基金來源,以進一步推動產學研結合。在吸引企業力量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主動的調整教學內容,使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將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基地與新產品研發和技術轉化平臺相互融合,最終成為教育與技術創新的孵化器[3,4]。

        【參考文獻】

        [1]彭俊文,蔣銘敏.生物技術藥物研究開發與產業化現狀及前景[J].生物技術通訊,2004,15(2):201.

        [2]張蕊,田澎.生物制藥產業現狀分析及我國企業的發展戰略 [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5,10(5):107.

        第6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植物細胞全能性的含義。

        2.簡述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

        3.嘗試或了解植物組織培養過程。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體細胞雜交的過程設計,培養知識的遷移能力。

        2.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判斷、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植物組織培養和植物體細胞雜交的設計,體驗植物組織培養,激發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科學精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細胞學基礎,一些內容和原理在必修模塊中已埋下伏筆,但作為一項新內容。尤其是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學生以前沒有涉及,因此在理解上存在困難。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創設情景、問題驅動、層層設疑并結合討論的方法實現教學目標。

        三、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植物組織培養的原理和過程。

        2.植物體細胞雜交的原理和過程。

        教學難點:

        植物組織培養的實驗。

        四、教學過程

        2.1第一學時

        活動一、導入:在正式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新聞報道。

        現實真的有點殘酷,我相信同學們也在思考,如果我們不對這些瀕危植物加以保護,不久之后它們將會從我們的身邊消失,如何挽救這一現狀呢?

        我們可以用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這屬于我們要研究的專題二

        細胞工程的范疇。

        所謂細胞工程他指的就是在利用分子生物學以及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在細胞整體水平或者是細胞器水平上,按照人們的意愿去改變細胞內的遺傳物質進而獲得細胞產品的一項技術,根據操作的對象,我們可以把它分成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這兩部分,那么,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植物細胞工程的相關內容。

        活動二、活動

        溫故知新:我們來看張圖片,這么多美麗的,帶給我們視覺的享受,但是這些并不是通過有性生殖這樣的傳統技術去種植得到的,而是通過的花瓣來培育整個植株,

        那為什么用的花瓣就可以培育成整個植株呢?它的原理是?

        對,細胞的全能性,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植物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細胞全能性是我們必修一的內容,我們來回顧一下:

        1.

        什么是細胞的全能性呢?

        2.

        為什么細胞會具有全能性呢?

        3.

        理論上來講,每個細胞都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但是不同細胞它的全能性的程度相同嗎?

        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幾種細胞它的全能性的高低,受精卵

        生殖細胞

        還有體細胞

        誰的全能性最高啊?也就是說受精卵是最容易發育成完整個體的

        那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相比呢?

        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更容易體現出來

        那么既然植物細胞的全能性比較高,我們怎么把它的全能性給它表現出來呢?也就是說,用什么樣的技術可以把一塊組織去培育成一個完整個體呢?

        關于植物組織培養這項技術,在必修一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記不記得當時我們用什么實驗材料了?

        用胡蘿卜的根的細胞來進行組織培養,那這個圖大家還記得嗎?我們先用這個胡蘿卜的根的細胞然后經過誘導,得到的這個叫什么?

        在由愈傷組織去誘導得到什么?

        胚狀體,然后去生根發芽得到幼苗,最后發育成一個個體,和原來的一模一樣,這是我們對植物組織培養的一個初步了解,

        活動三、活動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今天,我們來閱讀一下教材33-35

        頁,來詳細研究一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方法,在閱讀的同時,思考前面的這幾個問題。3min

        討論一下3min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回答一下

        1.在植物組培過程中,為什么要進行一系列的消毒、滅菌,并且要求無菌操作?

        避免雜菌在上面迅速生長消耗營養,且有些雜菌會危害培養物的生長。所以我們看植物組織培養過程要在超凈工作臺上進行,都是無菌的。切取的時候也要對外植體進行消毒

        2.那我們在切取的時候,比如胡蘿卜作為實驗材料,我們選擇的是胡蘿卜的,這四部分哪部分的細胞最好呢?

        ①為什么?容易形成愈傷組織!細胞分裂旺盛。

        ②那么我們選取別的地方不行嗎?能不能也得到愈傷組織呢?只是不容易

        因為我們剛才說了,理論上來講植物細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

        那不僅說明這幾個地方的細胞可以形成愈傷組織,生殖細胞可以嗎?花藥離體培養

        部位選好了就可以接種了,把它放到適宜的培養基中去培養這些細胞,我們來看一看培養室。你看這些架子上都是。所以植物組織培養可以大規模培養,得到大量子代。當然,在得到子代之前,我們首先要獲得什么?先有外植體得到愈傷組織。

        3.愈傷組織有什么特點?具有很強的分裂

        分化能力,愈傷組織是一團白色或淡黃色的。它的分化程度比較低,分裂能力比較強。

        而我們之前選擇的那個胡蘿卜根部細胞的分化程度呢?已經高度分化了。我們知道在生物體內,由分化程度低的細胞到高度分化的細胞的過程叫分化。

        那么由高度分化的細胞到分化程度很低的愈傷組織的過程,正好與之相反。叫?脫分化。

        這個過程就得到了愈傷組織,實際上就是使細胞回到了類似于受精卵狀態。之后我們要想在得到生根發芽,需要什么過程?再分化。經過再分化才可以得到幼苗!那我們不能讓它一直待在錐形瓶中,移栽到大田中。這就是植物組織培養的大致過程。

        4.

        現在我們來看

        順序是打亂的.

        找同學排序。

        ①在脫分化和再分化過程中是否需要給予一定的光照呢?

        5.

        那我們就要考慮了,在植物組培過程當中,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可以體現,最后得到了一個個體,那這個細胞如果還在原來的植物體內,這個全能性能體現出來嗎?想想表現全能性需要哪些條件?離體,激素,營養。在整個培養過程中還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

        ①在這些條件中

        哪個是決定脫分化和再分化的主要因素?

        我們總結一下。所以呢,在不同過程需要不同的條件。這樣才會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這就是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

        過渡:那植物組織培養這項技術,

        它可以用少量的實驗材料去獲得大量的相同性狀的子代,科學家研究出這項技術之后,并沒有就此滿足

        而是開始了其他的探究。

        活動四、活動

        設疑引新知:比如說,我們來看這兩種植物我們都認識吧?番茄

        土豆

        我們都知道西紅柿是在地上結的,

        土豆地下結,如果我們能培養出這樣的一種神奇的植物,地上結番茄,地下結土豆,是不是很節省空間啊,是不是可以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啊。

        這個想法很好啊,那我們怎樣去實現它?

        想一想

        咋得到啊

        。大家有沒有好的辦法啊?

        如果說按照咱們以前學過遺傳的那部分內容,你要想把兩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集中在一個品種上,正常我們用什么方法?雜交!可是能夠雜交的生物必須得是:同一物種,番茄和馬鈴薯是不同物種不能雜交,存在生殖隔離。

        那生殖細胞雖然不能雜交

        科學家想到了好辦法

        用植物的體細胞來進行雜交,

        介紹概念和意義。

        那我們就一起重走一遍科學家們的探索之路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得到這個雜種植株的。

        活動五、自主探究,理解新知:下面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36頁第三段,解決黑板上的這幾個問題。

        1.你認為兩個來自不同植物的體細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什么?

        2.有沒有一種溫和的去壁方法呢?

        3.為什么兩個原生質體能發生融合,這與細胞膜的什么特性有關?誘導融合的方法?

        4.如果兩個來源不同的原生質體發生了融合,若只考慮兩兩融合,可形成幾種融合細胞?下一步該做何處理?

        5.如何將雜種細胞培育成雜種植株?

        這個過程大體上分為

        去壁、

        融合以及植物組織培養技術三個階段。

        那么得到的這個雜種植株是不是真的地上結番茄,地下結馬鈴薯呢?很遺憾讓大家失望了。并沒有。這是為什么呢?

        關鍵是它們這些基因在一起的時候會互相干擾到底表達哪些基因,基因表達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雖然出現了這樣一個失敗的例子,可是科學家并沒有就此放手,而是繼續的進行其他的植物體細胞雜交,那最后也有成功的,比如說白菜和甘藍的體細胞融合在一起得到了白菜

        甘藍,

        有什么優點呢?

        活動六、暢所欲言,巧談新知:有同學可能覺得這有什么意思啊,跟原來差的也不多呀,當然如果你覺得這個不過癮的話,我們來個大膽的假設:異想天開!能不能得到這樣的牛呢?

        來異想天開

        能不能得到這樣的牛?

        不過這個也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介紹眼蟲那個。、

        活動六、引導小結,升華新知:先找學生談,最后總結

        活動七、課堂練習,運用新知。

        1、植物組織培養依據的原理、培養過程的順諏及

        誘導的植物激素分別是(

        ①體細胞全能性

        ②離體植物器官、組織

        或細胞

        ③根、芽

        ④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

        ⑤生長素和乙烯⑥愈傷組織

        ⑦再分化

        ⑧脫分化

        ⑨植物體

        A.

        ①、

        B.

        C.

        ①、

        ⑦、

        D.

        ①、

        ⑨⑧

        2、(多選)要將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完整植株,

        需要(

        A、具有完整細胞核的細胞

        B、離體狀態

        C、導入外源基因

        D、一定的營養物質和激素

        3、細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

        A、生物體細胞具有使后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B、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全能性

        第7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美國學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報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評價”概念,他認為“教育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和教學大綱實現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1963年,美國心理測量專家克龍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評價”思想,認為評價的重點應放在教育過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過程結束之后,評價不只是決定優劣,同時也是為了搜集和反饋信息,從而改進教學工作。1966年,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提出以決策為中心的CIPP評價模式(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結果評價),使教育評價深入教育活動的全過程,能夠全面系統地反映評價對象的全貌。1967年,美國著名評價學家斯克里芬在《評價方法論》中,首次明確提出將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思想。所謂“形成性評價(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為改進課程教學及其方案活動而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的評價。“形成性評價”思想講究信息的及時反饋以便給教學設計人員提供必要的信息,認為“評價的最主要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所謂“總結性評價(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選擇決策而在活動結束后對其最終結果進行的評價,講究結論的全面性,以便給決策人員提供某種依據。1984年,美國評價專家庫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評價》,認為評價結果并不依賴于其客觀實際情況相同程度如何,而取決于所有參與評價者的意見一致性程度如何,評價應更加關注過程,關注非預期效應。1986年,泰勒在《教育評價概念的變化》中,又提出“教育評價是檢驗教育思想和計劃的過程”。

        二、藥學專業教學評價的現狀與問題

        成功的教學需要一系列與決策相互關聯的評價,并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始終。教學評價的實踐可分為兩個方面:教學過程的評價和教學成果的評價,即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學習單元結束時進行,目的是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彌補不足,從而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總結性評價是在一門課程結束或者某個學習階段結束時進行,主要目的是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確定不同學生各自所達到的水準和彼此間的相對地位,并確定總體教學目標的達成狀況。長期以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一直都是一種應試教育,忽視形成性評價,注重總結性評價,教師為了考而教,學生為了考而學,進而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看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后全忘記”,這種評價體系考查的是人腦儲備知識的能力,而不是人腦運用知識的能力,阻礙了高素質、創新型藥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具體表現如下。

        1.教學評價方式單調

        目前高校藥學教學評價形式基本上仍然以“總結性評價———考試”為主,存在幾多幾少現象:一是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二是筆試方式多,口試答辯方式少;三是理論考試多,技能操作、實踐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結論多,數次考試綜合考評少。這種單一的考試形式雖然操作簡單,便于管理,但知識覆蓋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難以客觀、全面地評價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

        2.忽視教學過程評價

        對教學過程的評價包含在師生互動的教學活動之中,既包括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的評價,也包括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雖然近年來增加了“生評教”環節來評價教師的教學滿意度,并納入教師年終的教學業績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監管措施,學生常憑自己對任課教師的好惡隨意評分,結果造成教師不敢管、不愿管學生,甚至對學生管理出現放羊現象。另一方面,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除了實驗課程和實踐環節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時成績來體現,而平時成績的評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師印象來決定,缺乏真正的課堂互動環節設計和相應的評價標準。

        3.忽視知識運用能力評價

        現行考試檢測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書本(教材)知識或講課內容本身,過分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的測試,強調共性知識和記憶能力的考核,忽視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尤其是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的考核,這種以測量學生“知識接受度”為主要內容的考試,不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和激勵學生主動研習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學生消極應付考試和瞬時遺忘的進程。

        4.忽視評價信息分析

        學校教學管理者和任課教師往往只注重命題、施考、監考、成績評定等前序環節,忽視考核結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饋的后續環節。過分地擴大了課程考試的評價功能,淡化了導向、反饋和激勵功能,不注重通過考試改進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導致管理者和教師無法知道現行評價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進方向,學生也無法通過考試來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改進學習上的不足。

        三、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

        改革總是從問題開始,這是教育評價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規律是事物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內在機制。縱觀教育評價的發展歷史,清晰地印刻著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發展過程。改革應試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敗”的總結性單一評價模式,構建兼顧過程和結果評價的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加強學生學習過程考核,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提問、討論、作業、小論文、小測驗等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學習狀況,調整和改進教學計劃,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對實現高素質創新型藥學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藥學專業課程分類評價體系

        按照全國藥學本科專業認證方案要求,將藥學課程分為純理論課程、理論-實驗課程、實踐類課程三大類,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分別設置相應的評價標準。

        (1)純理論課程:即只有課堂理論教學,而沒有實驗教學環節的課程。比如,臨床醫學概論、藥事管理學、藥學概論、中醫藥學概論、藥物經濟學等。這類課程評價指標包含課堂考勤、課堂提問和討論、平時作業、小論文或平時測驗、期末考試等組成部分,突出課堂討論環節和平時作業的考核,期末考試成績占總評成績的比例為50%以上,其余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課教師根據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決定。課堂討論或小論文的題目和次數、作業或平時測驗的次數和時間,必須在教學日歷中明確規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學管理人員的監管。

        (2)理論-實驗課程:即理論和實驗教學兼而有之的課程。比如,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人體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生藥學、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理學、生物藥劑學與藥物動力學、藥劑學、藥物分析、儀器分析、生物技術制藥和醫藥數理統計方法(上機)等。這類課程評價指標包含課堂考勤、提問和討論、平時作業、實驗操作、平時測驗、期末考試等組成部分,突出課堂討論和實驗操作環節的考核,其中理論測試與實踐考核的比例與理論課時數與實踐課時數的比例相當。任課教師可根據課程性質以及學生群體實際情況的不同在指導性意見允許范圍內決定總評成績各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堂討論、平時作業或測驗的次數和時間,以及操作考核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在教學日歷中明確規定,所有的考核材料應當存檔備查。

        (3)實踐類課程:指完全實驗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比如藥學專業大實驗、藥用植物野外采集實習、藥學生產實習、臨床見習和畢業實習(設計)等實踐環節課程。這類課程屬于集中實踐環節的性質,由于不同實踐環節的內容和開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異較大,故每類實踐環節都要根據相應的教學大綱設置獨立的、特征性的教學評價體系,尤其要突出實踐教學過程的評價,注重考核學生的實踐能力,弱化教學成果的終結性評價。比如“藥學專業大實驗”應注重操作技能和結果分析能力的評價;“藥用植物野外采集實習”應注重獨立認知和分析能力的評價;“藥學生產實習”應注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臨床見習”應注重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藥事管理能力的評價;“畢業實習(設計)”應注重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文獻檢索以及論文撰寫等綜合能力的系統評價。

        2.形成性評價的實施與信息反饋

        要想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模式,關鍵是要更新觀念,形成統一的切合目前實際的正確的教學評價理念,認識傳統的總結性評價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評價的必要性。藥學生的認知發展,“存在著以記憶為主的專業知識積累、記憶與理解并重的專業思維發展,進而以聯想為主的綜合應用能力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根據這一特點,藥學教育不同進程,其相應考核評價體系也應有所不同,基礎課程考核應加強學生自學能力和綜合歸納能力培養訓練的引導;專業課程階段考核應體現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因此,在不同階段課程評價體系相應指標應有所側重,著重考核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創新的能力,避免重蹈“應試教育”的覆轍。要實施形成性教學評價體系必須更新觀念統一思想,首先應通過校內外調查研究、開展教學評價改革大討論、召開教師座談會、學生座談會等形式,組織廣大師生深入分析、探討,確立課程分類評價指標體系,制定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實施意見。根據建立的藥學專業形成性教學評價實施總體方案,任課教師與教研組可結合課程及學生群體的實際需要來確定具體課程評價指標,在課程開課初將評價方案告知學生,明確評分標準,在評價過程中要及時、如實記錄以作評價依據隨時備查。任課教師在某一單項評價結束后應及時進行總結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及時向學生反饋,這不僅可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此外,“生評教”作為學生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應納入評價體系,但在設計內容上應具體化,操作上應實名制,強調學生評價的責任性和客觀性,以確保評價內容的有效性。

        3.網絡互動教學的形成性評價

        隨著高校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傳統的教學時空被打破,尤其是內部局域網的廣泛應用,教學方式逐漸轉向以多媒體網絡為主體、以自主的個性化學習和互動式的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已成為大勢所趨。目前高校的大量課程包括精品課程、重點課程,甚至一些普通的選修課程和實踐類課程,都建立了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大部分課程建立了常規課堂教學與網絡互動教學平臺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獲得的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通過網絡教學互動平臺實現教學過程的在線實時評價,不受時空限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改進教學設計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教學互動平臺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互平臺,有利于教師對教學資源的管理和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其主要優點如下:①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個性化學習成為現實。網絡互動教學強調教學中知識信息資源的多元性,通過在線系統把文本、圖像、動畫、視屏、語音等多媒體信息有效整合,從而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從接受型學習轉向探究型學習,實現自主、探究、個性化學習,通過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加工和更新,在實現知識建構的同時實現能力的提升。②加強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互動和反饋。通過網絡互動教學平臺,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實時和有效的交流,從而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角色定位,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共學關系。另外,通過在線討論方便了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效果,實時反饋教學情況并監管整個教學進度。③為教師提供了更大的教學設計空間。通過網絡教師可以把相應的教學資源整合加工后,根據學情特點實時上傳到網絡互動平臺,方便學生通過網絡自主學習。同時,也方便了教師課后在線更新教學資源和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創造過程。

        網絡教學的形成性評價與傳統教學的形成性評價一樣,也需要首先建立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比如上網點擊率、網上作業完成情況、網上測驗情況、參與討論發言情況、教學信息反饋發帖情況、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情況等。但其特點在于整個評價活動都是按照任課教師的預先設計,通過建立的“在線實時評價系統”自動記錄、分析和統計完成的。當然,網絡教學還應結合常規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另外,網絡互動教學關系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應以“問題”為中心,以“任務和興趣”來驅動;教學過程始終圍繞“師生互動、實時反饋”展開。網絡教學的過程評價具有簡便、高效等諸多優點,因此,隨著網絡教學及評價平臺的不斷完善,必將為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和藥學人才培養作出更大的貢獻。教育評價研究對于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管理和決策,具有重大意義。目前人們對教育評價的認識還不到位,而且我國教育評價研究存在著行政化、統一化、行為化、指令化等問題,由此產生了窄化功能、缺乏個性、注重外表、被動應付等負面效應,影響了教育評價在教育改革中的應有地位與促進改革功能的正常發揮。

        第8篇:細胞生物學教學設計范文

        關鍵詞: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0-0219-02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外國學生到我國留學的人數日漸增多,其中學習臨床醫學的留學生也占相當大的比例。留學生教育己成為高等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反映學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1]。2015年6月4日到6日,我十分有幸地參加了在南京醫科大學召開的來華留學生(醫學)教學專業委員會2015年學術會議暨國際教育(醫)學院院長論壇,會議內容包括:院長論壇,臨床留學生教學,英文示范教學等幾個部分,通過此次會議的學習,我對我國知名醫學院校的留學生教育現狀及先進經驗有了一定的認識,深受啟迪,現就對此次會議的見解做一下總結。

        一、來華留學醫學教育的現狀

        教育部2010年了《留學中國計劃》,規劃從2010―2020年留學生人數將從25.6萬人增至50萬人。2010年度來華留學報告顯示我國本科教育中對自費留學生吸引力最大的專業是醫學,47.2%準備自費來華留學的國際學生申請接受醫學本科教育。與此同時,教育部公布的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招生計劃也在逐步增加,從2007/2008學年的95人增加至2013~2014學年的6020人具備資格的招生院校也從25所增加至48所[2]。來華接受醫學本科學歷教育的留學生來源國別眾多,有歐美發達國家,也有印尼、尼泊爾、孟加拉國、馬爾代夫等南亞國家。留學生到中國學習臨床醫學沒有官方統一的入學考試,有的學校入學前對留學生的資質進行了遴選,一部分院校的留學生招生則依靠中介,沒有任何門檻,這導致留學生素質和水平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全英文授課對部分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用嫻熟的英語講解醫學知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大部分南亞學生的英語口語存在一定的地方口音,師生之間的交流比較困難。因而,加強醫學課程全英文授課師資力量的建設,提高高校教師醫學英語授課的水平和質量極為迫切。

        二、會議專題及體會

        1.院長論壇。此次會議院長論壇分別報告了全英文SP病人的培養和使用、教師成長是卓越教學的基石、以國際化推動MBBS的質量保障及挖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四個專題。筆者對標準化病人專題的報告印象尤為深刻,南京醫科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李敏副院長介紹了全英文標準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的培養和使用,鑒于留學生實習生與帶教教師之間、留學生實習生和患者之間語言溝通存在的障礙以及現在比較緊張的醫患關系,留學生的臨床實踐機會少,臨床問診、查體、簡單操作、病歷書寫等常規工作難以標準化完成。南京醫科大學通過制定科學的組建方案和有效的激勵措施,選拔青年教師、年級輔導員及青年醫生參加專業英語培訓和專業知識學習,最終遴選出17名標準化病人,在參與留學生臨床實習前強化課程、留學生臨床實習出科考試、留學生臨床實習教學中期檢查及臨床技能畢業考核等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全英文SP隊伍的作用。全英文標準化病人能夠有效解決留學生語言溝通的問題,提高留學生實習教學質量的可控性,值得各院校借鑒和學習。此外汕頭大學教務處張忠芳副處長介紹了教師發展中心在促進教師成長方面的作用。教師成長是貫徹整個教師生涯、掌握良好專業實踐所必需知識與技能的過程。目前一部分高校教師培訓的現狀令人堪憂,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認為有了學位和科研文章就必能勝任教學工作,無需培訓。汕頭大學教師發展中心實行一對一的咨詢模式,通過舉辦工作坊、講座、聯誼等活動幫助教師教學,而不是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考核、評估或糾正。他們在指導過程中注重提高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了解教師對教師成長培訓項目的滿意度,評價教師改善教學行為的表現,并參考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從多個方面促進教師成長。

        2.臨床教學專題報告。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介紹了中山大學傳染病學全英文教學30年的經驗和體會,他們自1981年起開始全英文授課,考核測評采取全英文筆試占80%,全英文口試占20%的方式,有一支有豐富全英文授課經驗的教師隊伍,能夠勝任MBBS全英留學生的臨床教學需要,成功申報傳染病學國家雙語示范課程,并作為主編和副主編單位編寫全英傳染病學教材,為留學生的傳染病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教材保證。溫州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薛必成副主任重點介紹了、PBL教學模式在留學生臨床教學中的應用。他們赴南加州大學學習標準的PBL教學并應用于留學生理論大課中,借鑒以問題為基礎學習教學、以小組為基礎學習教學與標準化病人問診方法,采取分組討論的模式對留學生進行病史采集臨床技能培訓教學方法,學生滿意度高,教學效果顯著。這種互動式教學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及自主學習。天津醫科大學介紹了對MBBS留學生內科教學的管理經驗,他們在留學生教學過程中注重與本科生教學互相借鑒,相得益彰,并在留學生與七年制學生中建立“一對一互助”,幫助留學生順暢地與醫生和病人進行溝通,同時也提高了中國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和專業英語水平。此外,在實習期間積極開展PBL、CBL、留學生上講臺等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能動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3.全英文示范教學。此次全英文示范教學的內容豐富,涵蓋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基礎學科及內科學、外科學等臨床學科。筆者有幸參加了病理學“腫瘤”章節的示范教學,與其他院校相比,在內容設計及語言訓練方面均需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汕頭大學的龍廷博士講解了系統整合模塊課程“消化與營養”板塊中胃酸分泌調節的內容,他以典型的臨床案例導入課程,介紹影響胃酸調節的四大主要因素,并將胃酸的調節機制與臨床上治療潰瘍的措施密切聯系起來,避免了課程的枯燥乏味,同時保證學生對生理學基礎理論的牢固掌握和理解。同濟大學鮑慧博士講解的主題是系統性紅斑狼瘡,她用嫻熟的英語及精心的教學設計讓聽眾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癥狀、實驗室檢查及診斷標準有了深刻的印象。來自南京醫科大學的劉鋒教授帶著股骨模型走上了講臺,他從股骨的正常解剖、血液供應講到股骨損傷的機制、股骨頸骨折的分類、診斷及治療等各個方面,給與會的各位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院校的教師也從不同側面展示了扎實的全英文授課功底。筆者認為,除外聽課對象,在教師的英語水平、授課能力、教學內容把握及教學設計等幾個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中,授課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及教學設計是最主要的因素,教師的英文發音、語音語調并不起決定性的作用,畢竟專業課教學重點在于傳授專業知識。

        三、建議

        此次會議無疑對與會者有很大的幫助和巨大的提高。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的歷史并不很長,很多問題尚處于摸索和總結經驗的階段,為使后續的論壇舉辦得更加成功,在此筆者提出如下幾點建議:(1)增加對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國情及執業醫師考試的介紹,大部分院校的留學生招生由國教處或國際交流學院等部門負責,國教處或國際交流學院等相關部門可以向留學生授課教師介紹留學生生源國的基本國情和特點,讓授課教師對留學生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有利于教師在授課課程中適當的結合留學生自己國情的一些實際情況,增進教學互動的合理設置。此外,因為國情及地域不同,一些疾病譜在不同國家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大部分MBBS留學生在中國經過5~6年的臨床醫學學習后,需要回國或者前往第三方國家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負責留學生招生的部門可與生源國交涉或者通過中介獲得相應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的形式及考試范圍,這樣可以保證授課教師在教學中盡可能覆蓋學生需要掌握的教學內容,幫助提高學生的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2)構建MBBS網絡資源共享平臺。來華留學生全英文教學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中國文化概況、公共漢語、醫學專業漢語等通識課程及生理學、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藥理學、病理學等基礎醫學課程和內、外、婦、兒等臨床醫學等幾十門課程,各個學院要保證每一門課程都做到精益求精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各MBBS招生院校結合自身優勢和實際負責一到兩門全英文教學精品課程,或者幾個院校通力合作聯合建設某一門全英文教學精品課程,可以有效地保證所建學科的課程質量,從而提高MBBS學生的培養質量。(3)增加留學生教學管理專題。留學生生源國眾多、留學生入學前素質及水平參差不齊等現狀使得留學生的管理極為困難,上課缺勤、遲到等情況時有發生,留學生學習成績兩級分化的情況比較嚴重,一部分留學生非常珍惜在中國的臨床醫學學習機會,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學習自主性強,而一部分留學生缺乏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甚至出現幾門課程掛科的現象。因此,增加留學生教學管理專題,可以有機會學習部分院校先進的留學生管理經驗,為提高MBBS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以上是筆者參加本次論壇的幾點心得體會,今后將繼續學習和探討來華醫學留學生全英文授課教學模式改革,更好地提高來華留學生醫學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丝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日韩精品视频一区导航 | 亚洲AV秘片一区二区三3 | 一区二区国产盗摄精品 | 亚洲一区二区综合色精品 |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午夜 |